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

第1篇: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训练;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引言

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工程教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吸引工业界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实现国际互认。

一、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电气工程训练现状

电气工程训练在电气工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电气工程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维护、管理和实际操作相关电气工程实验装置、设备和工程技术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电气工程专业增设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实际的环境,对相关的操作和实验步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电气工程的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实际操作和电气电子技术、电气安全常识等基础知识。目前电子工程相关的培训课程安排很不合理,缺乏相关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电工电子学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科,是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实践性比较强,只有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进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时,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概念讲解、列举实例与做习题三点一线的阶段。电工电子专业理论知识本身比较复杂难懂,用这种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性地接收教师所教知识,长时期的学模式下,学生对电工电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尽管现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进行电工电子教学,但很多教师由于专业素养比较低,很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件制作,多是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教学。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动学习积极性难免会出现下降情况。

二、提高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重视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构建“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实际科学设置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模块,充分挖掘模块中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提升的元素或内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均可折算学分,多修学分可以置换选修课程学分。根据专业培养实际,灵活设计课程见习、毕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灵活开展相关实习(实训)、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协同育人,合作共建专业、实验与实训平台,推动师资与课程等资源共享;鼓励同国内外知名学校开展学分互认、访学、第二校园经历等类型多样的交流学习。

(二)创建智能学习助理,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

在电子电工技术教学活动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互助式智能学习助理。该助理可根据用户当前和历史的学习行为,为用户自动地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内容的重难、难点,同时实现智能批改、自动答疑等功能。这不仅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智能学习助理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学习助理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操作等模块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给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学生的电子电工技术课程学习成績。智能学习助理要类似于“天猫精灵”“小爱音箱”等智能助手,涵盖电子电工技术课程所需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实时搜索查询。

(三)推进课程改革,强化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基于社会需求,以倒推的方式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横向联系,跨学科、跨专业建立基础平台课程,开展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加强纵向贯通,在不同模块间开展教学研讨。构建“课程-能力”关系矩阵,突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作用,课程整合、课程、课程优化、课程趋新,解决因人设课、课程内容重复、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形成层层相扣、紧密支撑的课程结构。

(四)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本课程针对8个不同的项目,依据行为导向原则,以任务为最小单元,将每个任务按照资料获取、任务方案设计、任务的实施与测试、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进行。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理论基础薄弱,如何贯彻好职业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是值得深思的。很多职业项目化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过度弱化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无法举一反三。因此,教学项目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匹配本门课程知识能力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

第2篇: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一、煤矿电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在许多与煤矿相关的职业学院中,煤矿电工学是机电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可以掌握煤矿井下采区供电系统的选型设计知识,了解如何维护以及维修综采工作面的电气设备,同时能够革新以及改造采掘运机的电气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制定出详细的专业技术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煤矿专业电工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矿井供电设备、供电系统以及安全用电技术;采煤、掘进以及运输机械设施的电气化控制技术,另外还包括了矿井监控与通信、综采工作面供电系统设计等内容。一体化教学内容将“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作为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煤矿电工学一体化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1.合理选材,确定一体化的教学任务

首先,要选择符合企业特点的教材辅助教学的进行,这同时也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关键。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所以在确定煤矿电工学教材时,要以煤矿机电类专业岗位对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要求,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充分考虑职业资格标准。教材要以实用、基础的知识为主,与当前煤矿电气新技术的应用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参加煤矿电气技术岗位工作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将一体化教学内容需要完成的任务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者,要对每一个子任务提出详细的要求,比如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以及电气设施故障检修、基本计算以及工程估算能力等。每一节课学习后,要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提交一体化教学实训报告,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评及验收。

2.加强基础建设,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所谓“教学做”模式,指的是理论课学习教师与实训课指导教师一体化,理论课教材与实训课教材的一体化,理论课教室、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所以,“教学做”模式实际是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以及教师一体化。首先,要加强基础建设,将授课教室与实训教室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电工学》课程实训环境的设置应当打破传统的思维限制,在教室中安装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投影仪将内容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立刻进行动手操作。比如教师将叠加原理的内容讲授完之后,学生可以立刻进行实验对原理进行验证,这样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其次,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开展“一体化”的教学离不开教师。为了能够适应“一体化”教学,教师应当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此外,可以采取各种培训手段,或者到生产一线锻炼,或者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交流等,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3.改革教学考核方法,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实验模式

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能够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法时,必须改革教学考核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考核,同时还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首先,可以将日常实践训练的成绩比例控制在40%左右,这样避免了仅通过一张考试卷来片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其次,应当增加考核内容。要坚持以技能与能力考核为主的原则,《电工学》课程的理论部分考核应占到40%的分数比重,技能部分占到60%的考核比重。其中理论考试既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法,也可以采取闭卷考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以及论文答辩等形式。技能考试侧重对过程进行考核,可以采取实际创作、实验设计以及课程设计等多元化的考试模式。第三,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活动给出等级分数,期末成绩通过综合平时每一个学习项目的得分等级,最后得出平均等级,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合理。另外,要采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目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选择自己该兴趣的实验进行研究,为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3篇: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工实训;教学方式;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33

1 引言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要尽多的掌握电工技能。而高校学生获得电工技能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来完成的。同时,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求速成,那么通过电工实训教学就可以快速达到这种效果,所以电工实训教学在当今教学体系中占据的位置是越来越重要了。学校开设的电工实训,其主要作用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形式,将课本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他们的电工技能水平,培养他们坚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让他们逐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 电工实训现状分析

传统的电工实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实训课上,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实训项目,整个过程中学生收获不多。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路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体现出来。

指导学生排除电路故障的方法不合理。对于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教师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解决,而是直接替他们解决,这样就消减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实训内容缺乏吸引力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实训教学失去兴趣。我们不但要保留经典实训项目,但也要及时增加能够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实训内容。如果我们的实训项目一成不变,那么学生了解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将会严重受到阻碍,从而,他们对实训教学的兴趣将会慢慢消失。因此,为了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电工实训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

3 电工实训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3.1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电工实训中,要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个观念放在第一位置,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手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3.1.1 因材施教

摈弃传统的“一视同仁”教学模式,采取以专业性质为标准来确定学生实践项目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电类、机电类、非电类等专业,我们要依据电工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适合相应专业的一系列实训项目,按照要求组织实训。根据每个班级多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再按照“基础实训、综合实践、开拓创新”分层次实训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相应的模块,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

3.1.2 引导式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通过授课,提出问题,知道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扩展电路,找到解决实训项目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做电机自锁运行实训项目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完成本项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此项目基础上自己设计加一个指示灯,要求电机运行时,指示灯亮,停止运行时,指示灯灭,然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解原理,这种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既可以充分展现他们的创新能力,又可以鼓舞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从而改变了过去照猫画虎的老模式。

3.1.3 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手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一些静态的、抽象的和比较繁琐的实训电路,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来解决。例如电路通电后,电流的动态走向在电路图里是看不到的,如果我们把图做成动画的形式,这样电流的走向就一目了然了。再例如在回忆和巩固原有的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一些实训项目重现出来,每一次的重现,学生的领悟程度也会相应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其为课堂服务。

3.2 组织形式丰富多彩

3.2.1 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于部分学生很容易有懒惰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在某一个实训项目完成后,现场进行一次实操竞赛,然后将前几名同学的名单公布出来,让他们接受现实,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这样即可以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考虑到有些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独立完成复杂项目的难度较大,我们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即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指定的方式组成团队小组,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谈论,取长补短,明白了1+1绝对大于2的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2.3 综合应用实训

我们要学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摆脱“纸上谈兵”的魔咒,真真正正的进行实训训练,全方面检测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例如用PLC程序通过变频器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七步段速控制,这就要求学生寻找相关材料,选择合理方案,设计、安装并调试电路,填写报告等等,从而系统的进行电气工程综合应用实训。

3.2.4 课堂总结与成绩评定

课堂总结是电工实训的重要环节。每次做完项目,教师应准确、概括地总结本次实训项目。总结时要抓住学生课堂表现中的亮点,还应指出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提出修改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对本次课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操作技能的印象。最后,教师应制定公平合理的实训成绩评定方法,对每一次实训课进行考核,从上课听讲到实际连线,从实训过程的规范熟练程度到填写实验报告册的正确率等,都要进行公平合理的评定,并表扬实训中成绩突出的同学,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4 结语

通过电工实训改革,我们发现,本实训课极大地带动了学生选修电工实训的积极性,同时对电工实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眼见和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友爱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建文.高级电工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2013,(16):163-164.

第4篇: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 机床电气线路维修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87-02

近年来,随着国际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国内制造业也加快了工业智能化的步伐,“机器代人”已成为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选择。因此,社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都急需大批动手能力强、有较强创新和实践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机床电气线路维修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相关技术更新快、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对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机电技术领域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维修方面的专项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学生获得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和毕业后从事机电技术领域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课程教学现状

(一)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该课程在教学上仍然采用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到的基本上都是零碎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 因为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认知规律等方面的因素,课堂上难免会出现生硬、呆板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由此可见,这种碎片式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而且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有限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深、知识系统性强、实践性很高的课程。目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一是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二是案例教学法;三是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四是讲练结合。但是教学手段还较为单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也是进一步学习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习情境为主线,引入国家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合作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维修、管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设计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维修、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维修等五个学习情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思考、各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实现对完成工作任务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具体工作过程设计

根据岗位职责的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的能力需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解构传统知识,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内容重组。调整后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如表1。

三、课程实施的注意事项

(一)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本课程的内容特点,教学中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及手段,并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在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同时,融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具体有: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软盘、光盘等,集声、光、图等于一体;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工学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电气原理图,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提高了学生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在校中厂的实训室中,综合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和软件仿真教学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6S管理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动手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复杂的原理,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主动学习。

(二)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教学的公正、公平、公开。由注重知识考核,转变为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业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其中,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60%,结果考核占总成绩的40%。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过程考核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由各小组提交报告书,教师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完成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小组答辩,对学习的完成提出创新的小组适当加分,小组成绩由教师先给出各小组得分,组长再根据组员在工作任务完成中所起的作用和表现状况,给出各组员的得分,教师将每个学生的个人成绩与小组分配成绩相加,得出课程过程考核的最终考核成绩,课程考核的成绩组成如表2所示。

通过公开公正的综合考核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此外,还要加强双师型任课教师的培养;提高完善实训条件;配套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开发等等。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机床电气线路维修的内容,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工信部部长苗圩: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EB/OL].[2016-09-01].http:///view/ent/201609/01/t20160901_15474507.shtml

[2]徐惠敏.基于工程应用项目的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熊幸明.电气控制与PLC[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张海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软件测试》课程设计[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6]慕君.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机床电气维修》课程中的尝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3)

[7]方小菊.高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设计[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6(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高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桂职院〔2014〕142209)

第5篇: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课程定位;学习情境;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评价考核

作者简介:耿凡娜(1978-),女,陕西渭南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陕西 咸阳 7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工学结合的工厂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研究”(课题编号:JY11-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31-02

说课是教师阐述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教学目标、课时分配、课程设计思路、教材内容取舍与序化、教学条件、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考核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说课可以考查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的能力,近几年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系统介绍“工厂变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说课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基于专业体系的课程定位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国家级示范专业之一,“工厂变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则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通二专三结合”中专业专项能力学习领域之一,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其前身为“工厂供电”、“供配电技术”,该课程不仅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前导后续课程涉及的设备提供电力供应与保障,更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类学生毕业前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有利支持。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本课程依据由市场分析及社会需求调研—定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的理念和思路,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推断能力较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由企业人员、教育专家及双师型教师广泛合作参与开发。选择企业供配电系统中实际的电力设备为载体,设计出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四个学习情境(如图2所示)。从应知理论、应会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明确课程目标(如表1所示),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图2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表1 课程目标

核心岗位 中高级维修电工、电气安装工

应知理论 掌握供电方面的法律法规、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相关制度与规定;掌握供电系统的组成;掌握用电负荷的基本计算;掌握短路电流的计算;掌握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接线与整定;掌握供电安全技术;掌握变电所高低压电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的分析处理;掌握供配电设备电气安装标准、安装工艺和电缆接线工艺

应会技能 具有安全操作、安全供用电方面的技能;能够熟练进行供电系统的分析与接线;能够正确进行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接线与整定;具有工厂供电系统用电负荷的统计与计算的能力;具有对供电系统的设备、电缆及变电所高低压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使用、调试、运行维护和常见故障分析处理的能力;设备资料阅读、安装图纸绘制

职业素养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团队意识强;工作完毕后必须清扫场地,保持工作现场整洁,产品摆放整齐;提高质量意识、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以基于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领域课程为引领组织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汇报、项目演示、答辩等方式进行授课。[2]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辅之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学用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教学内容理解。

案例:学生学过了高压开关柜的结构和特点后,进入低压配电柜的学习之前,教师使用引导文教学法设置表2中若干个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控制学习,通过学生提前自我查找资料、自我探索解答、课后自我反馈提高极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体系构建,也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实施配套条件

1.师资队伍

课程组教师现有成员10人,其中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工程师2人,技师1人,助教1人,具有硕士学位6人。团队呈现专兼结合、专业方向优势互补、梯队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

2.实训条件

与秦川机床厂、西安鸣士机电、陕西金山电气、西电三菱电机开关设备、西安西玛电机、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等企业合作建成6个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训练体系。

3.课程资源

已建成的网络课程中配置有视频库、动画库、工程案例、行业标准等贴近生产的素材以及电子教材、习题库、试题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程评价与考核

课程改革效果评价可由校内督导、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学生共同完成,用学生技能证书一次性通过率、技能大赛获奖率、专业招生及就业率等直观数据来说明。课程考核从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能力、工程报告等多方面入手,以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实现考核的过程化和多元化。考核内容如表3所示。

六、课程特色与改革

本课程将教室设在校内实训室,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教室与实训室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员与徒弟一体、教材与职业标准一体。

在本门课程开发和本次说课设计过程中均关注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三个方面(职业发展规律与职教发展规律的关系、教育普遍性与职教特殊性的关系、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关系),[3]实现了教学内容职业化、方法手段灵活化、评价考核多元化。通过自动化0801、0901、1001班三年的试点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艳莉,于泓,周凌云.《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说课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

[2]江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第6篇: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

一、高等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思路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电气、以及机电等专业的一门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对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对相关实验课程的实践和体验。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在重视基础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系统性教学的同时,抓好相应的实验课程。

要在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范围内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路,是因为这个专业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基础专业技术。具体而言,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在高等院校对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做到“教”、“学”、“做”这三个方面的一体化。这不仅应该是当前高等院校不断实现提升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必经之路。

二、高等院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高等院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理论教学是必要的知识储备

在学校,无论是高等院校的大学校园,还是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理论知识是放在第一位的,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基本工具。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必须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具体而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第一,把握好基础理论“数量够用”的原则。这里讲的数量够用,主要是要求基础理论不能过分薄弱,不可以仅仅围绕单纯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高等院校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正确把握基础知识与实际能力培养的合适尺度,既要满足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又必须保证足够的基础知识教学,例如对电阻、电容、电感这三个基本元件与二极管、三极管所构成的模电和数电等一系列的电路基础知识的教学,既要要求学生掌握这五种元件的基本特征、工作原理、使用方法,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逐渐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基础知识部分的深度不一定要很深,但是需要适当放宽对专业知识的拓展面,巧妙地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与适用性之间的关系,尽量兼顾理论知识在实验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第二,把握好理论教学“结合实际”的原则。在大部分高等院校,理论知识的应用,都是通过实验课来完成的,因此这些实验课程都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我们在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了加强非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尤其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参加工作,这些非专业知识能力决定了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自我表现的好坏,因此也就影响或者决定了他们工作的好与坏。

(二)高等院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实验环节是必要的能力培养

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则是目的。我们说,任何脱离了实践的理论都是空洞的。一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基础理论知识来判断处理问题,是对理论知识的重要应用。第二,教师要善于提出设计任务,让学生学习设计方法。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离不开实验,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设计实验,因此优秀的学生也应该会设计实验。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然后完成实验,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客观检验,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

三、高等院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制订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高等院校要做好社会调研,依据国家科教政策,参照地方教育制度,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合理设置科学的课程标准,以理论联系实际为课改标准,根据课改标准编制规范的教学教材。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授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中,大学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用生动精练的语言、灵活的思维和循序渐进的思路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改革考试考核方式,重视非理论课程的考核比重。实践的考试考核方式一般主要依据是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但是实验报告是在课余时间完成,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资料。并且,在课余时间完成的实验报告中,会出现一定的抄袭现象,所以平时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记录应成为考核的主要环节。每次实训,教师需要记录每个学生对待实训的态度、实际的操作水平、实训任务完成后仪器设备的整理等。平时成绩占到了实验总成绩的70%,其余的30%用最后的一次考核来评定。

结束语: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国家、社会、企业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进行一专多能发展路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德进.关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03期

第7篇: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 实践积极性 实习训练 应用性

1.引言

服务社会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三个职能之一[1],即是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工作岗位,需要实践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和从而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在实训中掌握、巩固和加强知识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

为适应以上要求,在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我们尝试进行了以下改革:在暑期,首先选拔出十名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善于思考的学生组成特训小组,直接由老师指导。在集体学习了控制任务的情况下负责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元器件选型,电气接线板、电气接线图、电气原理图、元器件位置图的设计,然后招标购买和定制相应器件,自主完成电气控制柜的安装,接线,并结合回火炉控制系统[2]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3]的控制要求编程、下载、调试,完成电气控制柜的整体设计和实验,反思问题和总结经验,撰写相应报告。学期开始后由这十名特训成员直接带领其他学生小组进行实训,重复以上实训内容,取得了很好的实训结果。

2.当前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或PC)是专为适应工业环境的应用而设计的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4]。它采用了可编程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算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量,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工业或生产过程。

经过30多年的发展,PLC自身已十分成熟与完善,尤其在顺序控制、开关量逻辑运算和处理这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模拟量闭环控制也已成熟,并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PLC的结构和速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所以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可编程控制器的岗位也是非常丰富的,需要大量能够熟练设计,操作,控制和维护此类工业控制应用设备的人才。对电子类专业而言,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是必不可少的课程,然而传统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实践基础较差,缺乏主动锻炼的乏环境;(2)填鸭式课堂教育对学生吸引力小,常有逃课现象;(3)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认识阶段,不能将讲授知识和实际应用客观地联系起来;(4)未能掌握电气常识,导致在传统实验中,停留在“依葫芦画瓢”,老师查线后简单记录数据的被动阶段。这也就削弱了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其综合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目的。

3.学生主导、突出工程的一体化实训

这次实训的主体是中山大学南方学院07级电子专业的全体学生,实训的目的是通过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从具体控制系统的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到电气与可编程控制柜所有元器件的采购、安装、接线,到最后完成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写、调试和实训报告的全部参与和实践。如图1所示:

3.1控制系统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工业过程中,为适应自动生产、加工而应用广泛的车床、流水线等工艺,并分析它们的控制过程,以掌握其电气原理,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次综合实训选择了两个典型控制系统,分别为回火炉控制系统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首先分析了它们的运动结构、电力拖动形式、控制要求、实现原理,不同电机之间的协作关系,然后思考完成相应控制功能需要的数字或模拟输入输出量,对应的驱动形式,以得到所需元器件类型和数量,达到一个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最后让学生开始思考其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原理和组成,所需要的保护、报警、显示等故障保护措施,尝试设计其电气原理图,以达到对系统的全面理解。

3.2电气原理图等的设计

基于对工业控制系统的认识,结合低压电器控制原理和电机控制理论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图的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图包括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位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这也就要求我们首先设计电气原理图,在掌握控制原理的基础上,系统的考虑控制需求、电气安全等从而进行器件选型,然后综合以上知识进行电气接线板的设计,即设计电气元件位置图,并结合所选型号器件的尺寸,获得了电气接线板的制作图纸。步骤如下:

(a)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根据控制系统要求,采用标准电气符号和标识,设计符合绘制准则的电气原理图。

(b)器件选型:满足控制系统要求和电气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器件选型。首先计算输入输出点数,并考虑适当冗余进行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然后选择交流接触器、电机等器件,并充分考虑功能、尺寸、额定电流、电压等指标。

(c)电气元件位置图和电气接线板的设计:结合电气原理图和所选器件,集中配置电气元件,以求美观,安全和接线方便。

(d)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设计:针对设计的电气接线板和元件位置图,结合电气原理图,对电源、主电路、控制电路及照明电路等接线进行设计。

(e)电气控制柜的设计:考虑电源的接入、接地等因素,以及移动和学生实验接线的方便等,设计双向可开门,正面为有机玻璃,操作面板直接可视且带滚轮的电气控制柜。

通过以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学生基本掌握了控制任务和实现方式,对低压电器控制有了很好的了解,同时需要阅读大量可编程控制器的模块资料,以及其他电器的资料,对低压电器目前潮流和实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3器件采购

在选型阶段,我们和学生已经走访了很多次市场,基本了解了低压电器的市场行情,但是为了减少现场采购的压力,我们采用了网上竞标和现场采购两种方式进行,针对像SiemensS7-200PLC这样的标配器件,我们采用了网上竞标方式购买,而螺丝、电线等则采用了现场购买方式,所以这次采购相对比较轻松。

3.4安装和接线

学生以组为单位,每个团队各负责一台电气控制柜的安装和接线。参照电气元件位置图,把大概120台电器或配件安装在电气接线板上,大概是一天时间的工作量。

在进行电气元件接线之前,要求每位同学首先学习电气常识,掌握电气装置的安装注意事项,以及接地与接零的相应知识,然后结合电气元件接线图,进行接线,做到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尽量避免交叉和平行走线,减少干扰;做好过电压、过电流、漏电保护和接地,等等。

实际动手操作比理论难很多,很多学生都表示,接线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体力和技巧的劳动,每一个拐角都要折成漂亮的90度角,并且还要掌握每个电器的工作原理和接线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布线技巧。而有些问题一旦没有注意到,很有可能导致短路,轻则烧毁电器,重则危及人身安全,所以需要很强的安全意识。接线的工作量比较大,时间较长,在接线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同时掌握低压电器以及控制工艺。

3.5程序编写与调试

因为实训选用了西门子S7-200CPU和相应模块,所以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STEP7编程语法的学习,分别掌握语句表、梯形图和功能块等不同的编程实现方式。考虑到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各有差异,我们首先给学生讲解了四种不同的编程方式:(1)使用起保停电路的编程方式;(2)使用步进梯形指令的编程方式;(3)使用移位寄存器的编程方式;(4)使用置位复位指令的编程方式。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兴趣爱好,选用不同的编程方式。接着从最简单的一个按钮控制一个灯开始学习编写程序,渐渐地加入自锁、互锁、计时器、计数器、顺序控制等控制功能。当对STEP7编程熟悉之后,开始让学生思考回火炉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的地址分配、控制要求及实现逻辑。

由于在校大学生基本不具备继电器控制的设计经验,因此经验设计法不适合,我们提倡学生使用逻辑设计法。而为了增强逻辑性,便于理解和编程实现控制功能,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分别对各子任务进行编程,最后将子任务的程序合理的连接起来,从而能够帮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到各个控制子任务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为了增强安全和可靠性,程序的编写要充分考虑手动和自动方式,遇有紧急故障,可及时手动停止。程序在下载到CPU之前,需要不断的修改和仿真。比如把程序导出后下载到仿真软件S7-200sim2.0中,进行反复仿真和调试,直到不仅能够满足控制要求,而且具备一定的鲁棒性、预防突发故障和紧急停车等性能为止。

3.6联机调试和编写实训总结报告

虽然在仿真软件中已经反复进行过调试,但并不代表程序一定能够满足控制要求,联机调试是必备步骤。在联机调试之前,需要制定周密、详尽的调试计划,充分考虑工业加工环境可能遇到的干扰和突发事件,不能盲目调试而忽略安全隐患。

通过联机调试之后,让程序连续运行一段时间,以确保程序的正常运行。

做到这一步,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已接近尾声,凝聚了众多的汗水和精力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整的电气控制柜,内含满足回火炉和C460车床控制系统实现的软硬件。但是为了让学生回顾实训内容、总结实训经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个组以实训总结报告的形式编写技术文件,包含实训目的、平台、内容、步骤、结果和心得等六部分。

4.结语

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和应用广泛性,使得它与其他课程不同,仅仅靠理论学习,没有实践锻炼,将使得对知识的掌握缺少直观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了系统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低压电器、电气常识、PLC、编程和调试等的认识,开展PLC综合实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能让大学生提前认识到工作所需要的汗水、耐心、责任、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傅树京.高等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彪.回火炉燃烧控制系统[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9,(5):113-114.

[3]王兆京.维修电工(高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8篇: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电气自动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分析

一般来讲,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实训教学及顶岗实习。

1.1实训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实训教学的技术应用性非常的强,主要是针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单项能力以及职业岗位能力而对学生进行的训练,这些训练包含高职院校安排的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计等内容。实训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技术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电气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作岗位。特别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能够使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选择实训课题时,要注重职业性,增加训练的真实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技术应用能力。

1.2顶岗实习

实习是一种通过接触实际的生产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高职院校中应用比较广泛。一般来讲,实习包括认识实习以及专业实习。通常高职院校在第一学年会安排学生进行认识实习,主要内容就是到相关生产企业做一些调研活动,对所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后期要学的知识内容以及实践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比如通过对电气设备的生产过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情况的调研来了解电气设备、电气自动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通过这种认识实习,能够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调研能力的提升。

2 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紧跟人才市场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应尽量减少原理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工程性实验。例如交直流调速系统这门课程的实验,目前的实验主要是交直流调速方法、调节器设计等方面的原理性实验。而实际与该课程有关的、社会上广泛使用的、需求较大的有关变频器相关应用的相关实验又没开。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目前市场广泛使用的西门子、三菱、施耐德等变频器,有力提高了学生与变频器应用有关的工程实践能力。

2.2 整合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学时在减少,而知识在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不断增多。除了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外,还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大的整合,不能只单纯强调实践教学的课时和比例,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例如把电工实习与交直流调速、PLC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整合;电子实习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整合。这些内容的整合既可以使学生利用电工实习、电子实习得到动手的机会,又能利用课程设计使学生的动手方向性更明确,内容更充实。

2.3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工程化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题目都没有接近工程实际,只要求学生进行理论设计,撰写设计说明。这样的设计使得很多学生都是东抄西凑,非常空洞,遇到了一个实际的问题无从下手。笔者认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量贴近工程实际,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减少学生相互抄的问题,设计的题目要不断更新,设计的要求不能只是满足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要求答辩,对部分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要求进行实物制作,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2.4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

目前实验的考核方法大都是结合平时出勤、实验报告、实验环节中的实验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主要是应付,本身能力没提高,实验完成后,下次做实验又出现仪器不会使用、不会测量等问题。因此,应对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在本课程实验的应知和应会的考核,这样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对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会加强。

3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

为切实保障和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制定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标准及其反馈环节,并实时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3.1质量标准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都制定了具体明确的教学大纲,严格管理,规范运行。

3.2改革技能教学的考核方法,实行“双证书”制

对技能教学或教学成果的检验,是构建技能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检验可分为二个层次:(1)学校的检验。既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考核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初步形成情况;(2)社会的检验。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得到行业、企业的评价。将学生毕业前参加职业岗位资格证考试,并取得上岗资格证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这样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取得双证书。一是毕业证,二是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进入单位,基本上不需要适应期,能很快进入角色项岗工作,同时这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

3.3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实践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基于高职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按照“企业引进与自行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的思路,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实践教学队伍,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其中专业核心课、主干课程和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均由企业中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或具有从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他们除了承担对学生的授课任务外,还为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出谋划策,使专业教学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单位,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加强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第9篇:电工电气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电工技术课程 考核改革 过程化考核

1?郾前言

如何更好地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成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指标。在高职电工技术课程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已势在必行。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应该向着评价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变。在电工技术课程中应实行“模块化、过程化”的教学与考核方法,根据课程特征,借鉴社会相关机构及行业组织的考试大纲,将考核标准与考证或行业标准接轨,把课程的考核与岗位的需求结合,采取过程化考核的形式。

2?郾电工技术课程传统考核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偏离职业教育本质,传统考核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实践考核主要是根据提交实验实训报告给定成绩,这样的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考试;考试形式单一,常用“笔试”考试模式;考核内容依附教材,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在考核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传统考核中,教师是主宰者,学生总是被动地努力,试图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这会让学生感到考试只是一种过关,考核的目标仅仅是通过考试,很难激发学习热情。有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往往采取考前突击复习,甚至作弊等手段,实验实训报告抄袭现象严重。目前的课程考试方法无法公正地考核每一位学生,一些学生虽然考试通过,但并没有真正达到课程的学习要求,更谈不上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形成。

(3)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考核。

传统考核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实践应用考查不够。这种以理论成绩评定为主的考核模式,突出地表现为重教材、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既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又不符合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要求,并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3?郾电工技术课程考核改革的目的

传统的考核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不适应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种轻视能力、轻视创新、轻视动手的课程考核方式,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岗位要求,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因此,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课程考核改革的宗旨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改善教与学的不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的目的。

4?郾电工技术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措施

(1)考核内容的改革。

课程的考核内容直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因此应面向工作岗位充分调研,开发本课程的学习项目和考核载体,使学生能力达到国家中级维修电工的基本能力要求。根据维修电工初级工和中级工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在电工技术课程中设置职业岗位培训、电动车电路的组装与调试、家居照明电路的设计与实施、车间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典型机床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五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实施过程分为任务布置、任务准备、施工图设计、元件检测、电路装接、线路检查、故障排除和验收总结等环节,根据不同环节分别设置出勤、安全文明生产、团队协作、项目分析、任务分配与计划、负荷计算、导线与器件的选择、电气图的识读、施工图的设计与绘制、元器件的检测、线路敷设与器件装接、线路检查与测量、故障排除等考核项目。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仪表,按照每一项工作任务的作业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填写工作任务单、工作计划单、工作记录单,在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同时接受同学、班组长和指导老师的全面考核。

(2)考核形式的改革。

实行模块化、过程化的考核模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中,逐一加以落实。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环节,在学习的同时既完成工作任务,又接受班组长和指导老师的考核,每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完成,相应的考核也随即完成,考核穿插于课程进程之中,实现学生在学习中考核,在考核中学习。每个模块按照百分制计分,期末课程成绩将每个模块分数按比例折合即可。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套职业能力考核测评表。下面是其中任务四车间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学生考核测评表,从出勤、项目分析、任务分配与计划、团队协作、安全文明生产、负荷计算、导线与器件选择、电气原理图识读、施工图设计、断路器的检测、指示灯的识别检测、按钮的检测、配电柜安装、三相动力线路敷设、车间照明电路敷设、三相电机的检测、线路检查与测量、故障排除、整体评价等十九个考核点对学生在完成工作型任务的同时给予全面的考核评价。

(3)考核方法的改革。

电工技术课程在过程化的考核过程中分别运用了理论测验、现场操作考核、自我测试、小组考核、电路实做考核、报告撰写、口试汇报、答辩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为避免报告抄袭现象,要求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每名学生注意测试与记录自己的数据,指导老师现场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记录情况,同时提交数据分析等,因此报告内容不会有雷同现象,必要时要与学生的口试评价相结合。

(4)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本课程考核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代的教育评价观念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与参与,课程考核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而且是对教师课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一种评估,课程考核评价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展开,因此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应收集学生的反馈,教研室的教师要参与到该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对任课老师的教学作出合理的评价。此外,教师还必须把课程考核与课程自身的建设结合起来,把课程考核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充分吸纳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改革、完善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

5?郾实施效果总结分析

我们在本校2009级和2010级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电工技术课程中试行全新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得到了较满意的效果。我们对电气0903班和电气1005班2个班级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新的考核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等均得到了磨砺和提高,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责任意识、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也反映考核的压力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大了,在不断的考核中知道了自己该“学什么”,也学会了“如何学”,更明白了“为什么学”。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应当走出一卷定成绩的老路,施教、考核应将知识、技能、创新融为一体,形成多层次、过程化、操作式的考试模式,建立综合化的考评机制,把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课程总体考核、知识的考核与职业能力的测试、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学习的过程作为考核的过程,使学生完全参与到自己主宰的考核当中。根据各项考核内容的分数来综合评定该课程分数,这是较为科学和全面的考评方法。

参考文献:

[1]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实训,2006.

[2]董必辉.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浅析.职业教育研究,2006,(09).

[3]梅晓妍,王民权.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