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千字文范文

千字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千字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千字文范文

【注释】①习:长期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

【译文】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译文】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

资父事①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注释】①事:侍奉。

【译文】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

临深履薄,夙兴①温酡凇K评妓管埃如松之盛。

【注释】①夙兴:“夙兴夜寐”之略。夙,早。

②温酰qìng):“冬温夏酢敝略。酰凉。

【译文】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让自己的德行像兰草那样的清香,像松柏那样的茂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译文】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仪容举止要沉静安详,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

笃①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②无竟。

【注释】①笃(dǔ):忠实,诚信。②籍甚:盛大。

【译文】无论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认真去做,有好的结果更为重要。这是一生荣誉的事业的基础,有此根基,发展就没有止境。

学优①登仕,摄②职从政。存以甘棠③,去而益咏。

【注释】①学优:《论语》有“学而优则仕”之语。②摄(shè):。③甘棠:木名。即棠梨。《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后遂以“甘棠”称颂循吏的美政和遗爱。

【译文】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可以行使职权参加国政。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译文】音乐要根据人们身份的贵贱而有所不同,礼节要根据人们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上下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

第2篇:千字文范文

一、《千字文》书法作品的演变脉络

《六体千字文》是由开启元代“复古”书风的领军人物——赵孟頫所作。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不乏有不同书家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书法作品传世,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知,《千字文》是历朝历代书家们竞相书写的对象。其本身是儒家文化的体现,乃集“书圣”王羲之千字编撰而成。对此表从广义来看,元明两朝书家书体最盛,将《千字文》热推向顶峰;从狭义来看,在众多的朝代中,各种书体都有书写,但只有元代的赵孟頫书写的《六体千字文》涵盖了古文、章草书体,其它朝代书家均无涉及。

二、汉文化在元代的存留

元代是一个由蒙古贵族统治的时代。 在蒙古军铁蹄踏入中原时,许多典籍在战火中焚烧殆尽。更有甚者,蒙古贵族企图用其落后文化代替优秀的汉文化,提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2]的治国方略。与此同时,元朝统治者还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为四等;但另一方面,元世祖忽必烈又启用汉人推行汉化,命程钜夫到江南一带搜寻贤士。作为宋宗室的赵孟頫在这种境地之下,倍感痛苦与纠结。他在《送吴幼清南还序》中云:“士少而学之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然而往往淹留偃蹇,甘心草莱岩穴之间,老死而不悔,岂不畏天命而悲人穷哉!”[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孟頫作为宋朝“遗逸”却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出仕元朝的矛盾心态。仕元后的赵孟頫在书法上掀起“复古”书风。清王澍云:“书法自唐入宋,经魏晋之风流,终就澌薄。至赵子昂,如力振古法。子昂兴盛,世间书人,无不仿效赵法。……元一代皆为赵之牢笼。”[4]赵孟頫的书法影响了整个元代,书家无不受其影响。“延佑三年(1316年),赵孟頫书写十七卷《千字文》发秘书监装裱。”[5]

三.《六体千字文》中的汉文化传承

《六体千字文》全卷为“乌丝栏,纸本,纵七寸三分,横四丈五尺二寸八分。六体书,计六百零二行。”[6]作古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体。(如左上图) 赵孟頫用六体书写《千字文》,是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其中古文、章草属于在唐宋之际鲜少有人书写、濒临灭绝的文化。赵孟頫将其用书法形式保留下来,无疑是他潜意识里的保存汉文化的想法在起作用。下面将对古文、章草书体逐一展开来探究一下:

1.古文

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蝌蚪书。……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 [7]这就是说,自秦朝开始用篆书作为通行书体时,就把以前的书籍、文物都给烧毁了,古文从此灭绝。直到汉武帝时,鲁恭王破坏孔子旧宅,得《尚书》《春秋》等,才使时人复知古文。其后三国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成三体石经。许慎《说文解字》、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宋代郭忠恕的《汗简》和宋代夏竦的《古文四声韵》都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材料。由此可知古文流传到宋代时就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赵孟頫《六体千字文》首列古文字便是“以鼎篆、古文错杂为用”的典范,乃在保存汉文化,对汉文化是一种“恢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存。

2.章草

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时期,盛行于东汉、魏晋时期,以汉末、三国时成就最为显著。章草大家有杜操、崔瑗、皇象、索靖等,发展至东晋时尚有余势,如卫铄、王羲之、王献之等,此后日渐式微。写章草的书家很少,唐代著名书家欧阳询在《与杨驸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云:“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8]清人王澍《竹云题跋》曰:“章草自唐以后,无能工者,而皇象书迹尤少,故悉心临写,以示后昆。”[9]由此可知,章草自东晋至宋以来日渐没落,唐宋几乎没有人过问。元代赵孟頫以皇象传本《急就章》规范章草,又在“复古”的道路上书写章草,可以说,章草在元代赵孟頫的倡导下又开始恢复,诸如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子山、杨维桢、俞和等都有不同面目的章草作品传世,如康里子山《李白诗卷》、杨维桢《自书诗卷》等。元代是一个全面“复古”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字体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章草字体在元代出现复兴的小。不仅如此,元以后书坛也不乏写章草的书家,如清代的王铎、傅山、沈曾植等。可以说,赵孟頫以章草书《六体千字文》对后世书家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以这种形式使汉文化得以保存传承下来。

结语

《六体千字文》是赵孟頫书写的一件传世名作,其中有对汉文化的保存、对儒家文化的弘扬。然而,当今学术界对《六体千字文》的研究与其在书史上的价值是不相对等的。《六体千字文》是对汉文化、儒家文化很重要的继承与传承,它的价值及存在意义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笔者以《六体千字文》所保有的古文、章草书体为切入点,对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知识分子保存汉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及其力倡“复古”的渊源进行探讨,认为他们所谓的“复古”,实质是潜意识里对汉文化的保存行为。赵孟頫即是这一行为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其所书《六体千字文》则是实践下保存汉文化的例证。

注释:

[1]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2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

[2](金)段成己:《河津县儒学记》,《全元文》第2册21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

[3](元)杜仁杰:《寄雨中高无尘》,《善夫先生集》。

[4]《书法研究》3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年第2期。

[5]王士点:《秘书监志》卷五《秘书库》。

[6](元)赵孟頫:《松雪斋集》卷六《送吴幼清南还序》。

[7]《历代书法论文选》12页,75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年。

[8]吾丘衍:《三十五举》,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90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

[9]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83页、8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年。

第3篇:千字文范文

1、《千字文》全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旁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义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洁,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并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2、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千字文范文

我自认为应付倚老卖老者,装得比他们还老颇为有效,然而,还是防不胜防。

有位养着将军肚的倚老卖老者,一日卖完老之后,很时尚地问我最近读什么书?偏要我给他推荐本书读读。我随口推荐了《千字文》,因为我正在读《千字文》。他忽然把眼睛瞪得像牛铃,盯了我半晌,气势汹汹地走了。从此之后,便与我陌如路人,再也不在我面前倚老卖老了。我想这下倒是得了一份清静了,毕竟少了一个倚老卖老者打扰你还不算老的生活。可是,时隔不久,就有一个人问我说你是不是推荐让某人去读《千字文》。我说是啊,应该读读《千字文》。谁知该同志说对老同志你要尊重嘛,那是低幼儿读本,谁不知道,怎么能如此耍笑于他,做人要厚道。我说怎么能说是耍笑于他,我最近就在读《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不用更多,悟透这几句,就可悟透人生。哪里没想到这随性而来的话却又伤着了这位同志,盯了我两眼走了,到了远处,回过头来说你还不如说你在读《三字经》哩。我想惹下了就惹下了,反正倚老卖老者惹了一次和惹了十次是一个概念,便说读完《千字文》就读《三字经》,然后我就高声给他了开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索性惹大了。后来,我就听到有两个人对我说三道四了,再后来我就听到有几个人对我说三道四了。当然,这跟《千字文》一点关系都没有,重要的是我让他们去读《千字文》,怎么能推荐他们去读《千字文》呢,在他们看来他们生气是应该的。事实上他们未必读过《千字文》。

要说起来,倚老卖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倚老卖小,憋细了声音像猫叫地说话不说,偏偏把用霜粉抹平了岁月的痕迹的脸吸在你面前要让你欣赏其弹性与粉嫩。问题在于欣赏也就欣赏了,偏偏不准你“哼哼呵呵”地表达,非要子丑寅卯地与其谈论青春与健康,得出一三五七九的心得来与你交流。倘若你像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用(《情人》)这样的话来应对那咄咄逼人的问答,你就必然会被唾弃与诽谤。而这些人一旦给你下了评语,会影响好多事情,毕竟,能倚老卖老之人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的农夫,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名望,成不了你的事,却足可以坏你的事。

更可怕的是过了知天命之年而奔耳顺之岁者,倚着老卖起小来相当了得,“老夫聊发少年狂”,见了年方二八的便春情勃勃,叫了人家美眉不说,还追着人家逼叫哥哥,逼讨人家的爱情来玩,人家还没表态,自己首先海誓山盟的、白头偕老的一番。而这种经历竟然能成为他们向你炫耀的资本,他们不但敢说拉皮的事,更敢说修复处女膜的事儿,还自誉心态年轻。其他都可以自誉,惟独心态不可自誉。“老夫聊发少年狂”,“聊发”也不是这样的“聊发”,“老夫”了便要小心老腰。

如何判断一个人老了,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下雨让你想到的,不是梨花柳絮,而是关节炎;进饭店只看菜单,不看苗条的服务小姐;你觉得年轻人一无是处;流行音乐和时装令人作呕;儿子不再惹你生气;老婆越长越像丈母娘;甚至有一次,你睡着了,那个可恶的小护士竟以为你死了……那么,你应该知道你老了。

第5篇:千字文范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以每天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再次改写,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第6篇:千字文范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千字文范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出自《三字经》的第一段,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千字文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教材

本学期学习《千字文》。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

1、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千字文》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具体目标:

1.通过诵读《千字文》,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诵读原则和方法

活动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内容,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3.不要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教学措施

1、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与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 每次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诗文

5.给家长发校信通,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搞好此项活动。

6、本学期将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将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六、活动形式

1、 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小老师教读与老师讲故事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小型而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2、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是对新课程的补充和完善。要利用好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全班读,形式多样;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七、进度安排

周次

内容

1

新学期组建“国学经典诵读”社团

2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上下和睦,夫唱妇随

3

外受父训入奉母仪------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4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宫殿盘郁,楼观飞宇。

5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6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7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8

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9

释纷利俗,并皆佳妙---璿玑悬斡,

晦魄环照。

10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第9篇:千字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是个几千年文明艺术古国,有着更多自己优良的文化艺术文明,所以在我们的书籍设计中更能对自己国家的艺术特,点触手可及,同时也让它更好的给我们指引设计之路,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展现自己的内在气质!

中国的书籍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式,也是随着文字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中国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在经历了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正在向传统回归,正因为把握了这种时代特征,才使得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更具迷人的魅力。发展自己独有的特色就须有自己的东西,所以在中国发展书籍设计更需认真学习和融合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体现自己的个性与气质。

1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书籍设计

任何一种文化或学科都是在传承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书籍设计是一门艺术学科,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同样也是如此。但是,现在我们对书籍设计的继承认识是非常不够的,导致目前书籍设计方向混乱不清的状况。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但很多从事书籍设计的人,已经理不清设计的路子该怎么走了。一所谓新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头脑,在迷茫中,自觉不自觉地倒向了完全商品化的方向。对于书籍设计来讲,这个趋势是非常危险的。书籍设计丢掉了传承的观念,而去模仿一些流行的东西,看起来这很省力气,能够吃饱饭。但是,如果这种状况一旦成为一种普遍,并在设计界扎根的话,终究会被读者所抛弃。

设计师们必须经过图形、色彩、文字等诸多设计元素的组合与编排来传达设计的某种意念,全方位的了解、学习、发展传统文化,注重对传统艺术语言的继承,同时又必须掌握现代的审美趋向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实验性探索。书籍设计无疑需要带着民族文化的自尊,但也应该尊重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精神,汲取各国之长,使图书版式设计保持创新的态势,走向现代的书籍艺术世界。我国著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的《朱熹大字千字文》和《梅兰芳全传》;张守义先生的《春明外史》;王序先生的《意匠文字》;张志伟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等,像这些优秀的书籍设计经典之作,它们的创作根基就是来自传统,又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传统的而不是古板的,是时代的而不是浮华的。这样的作品是可以使读者读时悦目,品时赏心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脊梁,将优秀的中国文化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2把握书箱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继承间的和谐统一

艺术设计需要追求创新,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创新离不开对国外先进设计思想的学习与借鉴。然而盲目的抄袭,只能是简单粗放的模仿和放弃自我,只有拥有自主、民族特点的设计才能在国际设计领域获得成功和认可。现代艺术家马哈蒂尔曾在他的讲演中指出,亚洲人如果盲目地学习和模仿西方,就会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文化。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艺术设计的民族性才是一个国家设计文化的生存之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古代艺术思想、美学原理博大精深,其中所蕴涵的许多艺术理念、哲学思想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仍然具有时代意义和可贵的前瞻性影响。在设计中寻求传统文化与创新借鉴的平衡是每一个设计者需要关注的间题。

与文化传承有着最密切联系的装帧艺术设计应当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呢?

首先,我们应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从中寻找属于自身文化标记的设计特质,建立对传统设计文化的自信。我国传统书籍装帧文化从书籍形态到印制工艺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传统设计思想和经验是我国装帧艺术文化的灵魂。仅以装帧形态为例,在已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古籍的装帧形式就有卷轴装、梵夹装、绳装册叶等多种样式,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装帧形式还有龙鳞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袍套装、线装、毛装等多种形制,每种装帧形式都各有其特点,如明末清初的学者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中记录:“卷册用旧锦做囊或紫白檀做匣。匣内衬宣德小云鸯白绩。以檀末掺新棉花为胎,不但展舒发香,且能避虫”。由此可见这种纸板木胎的古代锦囊匣不仅工艺精致而且极具艺术内涵与实用价值。这些凝结了古人设计智慧的艺术构造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形态参考。

其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局限于简单地使用几个中国元素;而学习国外先进设计思想,也不是照搬几个外国纹样。在学习与继承中,真正的核心是文化。我国著名设计师赵健对此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表述:“对于当代的设计师来说,传承不是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而是借鉴西方人对现代设计原理的理解,来挖掘我们中国人原来没有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完全整理好的中国的视觉遗产。”原“世界最美的书”评委、德国柏林出版社、布鲁斯帕瑞出版社制作总监雷纳特?斯蒂芬女士在评论中国书籍设计时曾说“我认为你们国家有很好的书籍设计师,并且我希望他们不要受太多的西方国家书籍影响,而要注意你们有自己的文化的书籍设计。”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才是创作优秀设计作品的根本。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