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线上教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目标
按照“疫情防控为重、分析研判为先、分类施策为要”的工作要求,针对我县疫情防控工作实际,自延期开学之日起至正常开学期间,以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前提,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开放性、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整合调集适配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APP和智能终端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线上授课(听课)、资源点播和线上辅导、讨论、答疑等教育教学活动,消减疫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确保特殊时期教育教学顺利过渡。最大限度实现学校春季学期延迟开学不停学、教学计划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覆盖全体学生。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教育局负责全县各学校网上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指导。各学校在教育局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省、市、县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做好本校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学校根据信息化基础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针对本校实际、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遵循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差异化实施办法和措施,灵活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职业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全程课与短期课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
(三)精准实施,务求实效。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快捷、易用、实用、普惠的要求,优先选用本地、本校应用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确保线上教学活动科学有序、务实高效,与春季学期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
(四)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各学校要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组织实施
(一)基础教育
1.教学组织
(1)制定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统筹谋划。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可以采取“一校一案”模式,根据学科学习特点,分学段学进度,统一课程安排(课程表);也可以以学校为主体,区分不同学段、年级、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网络教学方案和课程表,编制“居家学习”教学计划和评价方法。
(2)注重线上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教学环节设计。各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师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共建共享备课资源库,尤其要加强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力度,确保教学标准不降低。积极研讨交流线上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线上教学水平效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及时进行反馈答疑,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低。二是科学设定教学内容、时长。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线上教学内容宜少不宜多,进度宜慢不宜快,不得赶超教学进度。线上教学第1周以检查寒假作业、在线答疑、心理辅导、指导课外阅读为主,逐步过渡到讲授新课内容。(小学段,一、二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0分钟/天;三、四、五、六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1.5小时/天。初中段,初一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小时/天;初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5小时/天;高中段,高一高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4小时/天)。因疫情期间耽误的教学内容,开学后将酌情通过调减周末时间、压缩暑期假期等方式来补偿,以保质保量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三是加强初、高中毕业年级教学指导。各学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集中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指导,切实加强备考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线上学习要留痕、存档,要与学期“正常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线上培训机构不得以网络教学名义,违规组织超纲、超前培训。
(3)幼儿园可通过APP、微信、QQ等方式,指导家长科学开展亲子活动、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严禁幼儿园直接面向幼儿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网络教研和教学指导。充分利用教育部“教研网”“教研”微信公众号、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等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完成新学期线上集体备课工作。教研员要加强对我县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指导、跟踪、服务和监督,探索创新网络教学多样化有效形式,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有关网络教学计划指导意见将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于近期另行发文。
2.教学模式
(1)在线直播课堂。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直播课堂,教师集中授课,课后分校(分班)辅导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的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网络点播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存量资源和积累的“一师一优课”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资源点播。
(3)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组织教师根据网上学习资源清单,结合本校实际,指导、推送给学生供自主学习。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4)电视视频学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电视台,通过直播、点播等方式进行学习。
(5)线上辅导答疑。全县中小学在组织网络课堂学习的同时,可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合理布置作业,严禁加重课业负担。
3.教学资源
按照“用好国家和省资源、聚集地方优质资源、开发内生特色资源”的总体思路,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中央电教馆提供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中国教育电视合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等。
(2)充分利用省、市、县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各地、各学校可登录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或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
(3)鼓励各地开发开放本地网络教学资源。各地要积
极发挥现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按程序逐步遴选一批微课等类型的优质资源,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面向本地中小学生的网络教学服务。在疫情期间,不提倡、不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录制线上课程。
(二)职业教育
1.教学组织。职业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要本着“合法合规、精准有效、安全快捷”的原则,优先支持实时直播,优化已有合作平台课程,按需扩大合作平台范围、加大合作共建力度,为线上教学提供课程资源支撑。组织本学期任课教师,通过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建课、授课、辅导答疑等培训。学校要为网上教学和相关培训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技术支持。确保线上直播授课、同步课堂、自主学习、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开展线上理论教学。职业学校要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和指导,任课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直播授课、同步课堂、发放学习资料、开展网上交流与讨论、学习辅导答疑、布置课后作业等。任课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大纲,方便学生线下自学。学生应通过学习平成学习任务,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学习质量。任课教师要以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通过微信群等适当方式开展教学研讨,备课,做好网络教学课程设计。对不具备在线学习条件的学生,要选择适当方式进行授课,开展学业指导。高教社自2月15日起,为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免费提供77门在线课程教学服务。
3.调整实践教学安排。职业学校要调整新学期实训教学计划,一律暂停组织包括毕业实习、技能竞赛集训等在内的所有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一律暂停未经批准的一切团体或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组织、不参加人员密集的各类活动。调整实验课的排,等待学生返校后,根据实际教学周数进行安排,可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弥补延迟开学导致不足的学时。要及时调整新学期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习实训活动开展时间,依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国家、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另行通知。要切实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4.就业指导与服务。暂停举办各类校园招聘及宣介活动,禁止组织学生参加集中招聘活动,禁止职业学校赴市外开发就业市场(恢复时间另行通知)。职业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灵活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及时通过各类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学校就业网站、微信平台等或推送供需信息,广泛采取网上招聘、线上面试等方式完成双选。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市内就业创业。要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的服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四、工作步骤
(一)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指导及实施准备(2月18日前)
各学校成立线上教学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编制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做好教学活动安排部署。
(二)教师网上培训与备课(2月20日前)
各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任课教师开展线上网络教育资源使用培训。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微信工作群、QQ群等方式,开展网上备课。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安排,进一步修订完善网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三)学校网络资源平台应用测试(2月21日前)
各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和教师代表开展相关教学平台测试工作,利用各种线上会议系统、即时通信工具对任课教师、
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开展应用培训,为全面实施网上教
学活动奠定基础。
(四)学校网络教育教学组织实施(2月24日后)
我县原则上于2月24日起全面启动实施全县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网上教学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和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副组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部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我县延时开学期间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立由教学管理人员、网络资源建设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研究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延迟开学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方面的政策文件和制度措施。各学校要成立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校的教学计划编制和教学内容安排,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指导教师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根据教学实效对相关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二)强化培训指导
加强对一线教师的网上教学指导,为教师开展高质量的网上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切实让教师掌握网络教学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规律,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效。教师进修学校和电教馆等业务部门要紧贴教师需求,做好相关业务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三)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各电信运营企业、各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的沟通协
调,全力做好网络教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协调各互联
网教育企业同步做好相关平台的资源更新和教学应用支撑工作。
(四)强化家校共育
各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密切合作。各学校要分班级指定专人及时向家长介绍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安排,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提前做好网络教学准备,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按时完成网上作业。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延期开学期间活动计划,让学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当开展劳动教育,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防止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
(五)强化质量监控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进行区域科学教研模式的探索,是新型科学教研结构和协作方式的创新,是数字化学习型教研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模型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设计并提供的“数字化教研中心平台”,借鉴北师大专家“基于校园网的互动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搭建了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以下简称数字化团队)建设的模型。
数字化团队建设由三个过程组成,即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
1.研究是教师的需要
密云县地处北京远郊。由于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学校的规模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减少,很多学校的科学课由一位教师兼任。在规模较大的城镇学校,每位教师也要兼1-2个年级的科学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在学校内部很难有共同研究的机会和氛围,只能单打独斗。即便是原县级中心组成员,每学期仅有的4次活动,也无法满足教师经常性的研究需要。
研究的过程恰恰是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载体和抓手,数字化团队的应运而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充分考虑县域内科学教师现状的基础上,团队首批成员吸纳了市县级骨干教师、县级中心组成员及具备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为方便交流和讨论,根据团队教师所在学校类别(城镇、平原、山区)和实际任课情况,我们将教师分为3-6共4个年级组(圈子)。每个年级组由6-7名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由市县级骨干分别担任各年级组的组长。每个组的成员结构比例大体一致,保障了各组教师的总体水平相当。
针对团队共同的研究课题和总体规划,组长负责起草本年级组的工作计划,与组员协商每人要完成的基本研究任务。科学教研员在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负责协调各组的具体研究过程。
结合项目需要和科学课自身特点,我们基于探究学习的方式,先后将团队研究的课题定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研究”。
2.学习是研究的必然
学习的过程是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的核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研究问题确定学习的方案和制度,包括学习的计划、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机制等,保证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项目启动初期,我们安排了较多的团队学习活动。由北师大的专家就数字化团队如何基于“数字化平台”开展研究、学习和交流活动做系列培训,为我们的团队能真正成为学习型团队提供理论支撑。与此同时,北师大专家还深入课堂,针对具体的课例做细致的引领性指导。
个人的学习主要包括针对研究问题,教师自主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上网搜索相关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就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等。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标志。正如同志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作为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过程性事件,必然将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逐渐成为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
3.数字化是研究的轨迹
研究是教师的需要,学习是研究的必然,而数字化则是研究和学习的轨迹。利用平台将研究活动数字化的过程是区别于以往的团队研究的显著特点。数字化课题方案、数字化研究过程、数字化学习内容与教学过程、基于平台的学习与交流……
正是源于研究过程的数字化,伴随着研究的推进,数字化平台上动态生成的圈子资源越来越丰富。与众多的资源库不同的是,圈子资源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位团队成员在奉献智慧的同时也能分享同伴的智慧。圈子资源不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课件,更包括这些优质资源的生成过程。圈子讨论、圈子博客、团队成员的个人空间等不同板块从不同侧面记录着团队的发展历程。
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每个过程都是结合团队成员的工作实际,根据研究需求与学习需求,将团队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团队工作与个人工作相结合,实现学习与工作共振,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目的。
二、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教研模式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集体教研、协作备课、教研员参与为抓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师区域内跨校的交流、分享、反思和传承等活动,有效促进密云科学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自我超越,为提升全县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思想,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反思教育教学得失,传承教学资源和团队文化。这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现仅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课例研究为例,简介上述模式的运作过程。
2011年春天,正值北京市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刚好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实效性”,研究范围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结合市级活动具体要求,我们重新规划了数字化团队研究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力争团队教师全员参与,打破年级界限,共同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确保整个研究过程的数字化。
1.实践
教师已有教学实践经验是具体课例研究工作的基础,经一系列研讨活动生成的优化教学设计是否真的优质也需教学实践的检验。
在“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起始阶段,团队成员纷纷将自己以往上课积累的相关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平台该课下的“相关媒体素材”文件夹,作为共同研究的起点。
核心备课组教师充分借鉴团队成员提供的已有经验,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初始教学方案”文件夹下供团队成员讨论。
2.交流
针对本课的初始教学方案,团队教师结合有关概念形成的理论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学习,就该方案的目标设计、材料准备、实验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评价设计、是否可操作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讨和交流。
由于团队成员分属不同学校,且距离较远,除唯一的一次现场交流外,其余都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圈子讨论”板块进行。由于团队内教师各有所长,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间思想碰撞和交锋的过程,更是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
结合大家的意见,核心备课组教师先后将教学方案改写达10次之多。先后有多人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反馈意见供团队成员继续讨论。
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交流(线上异步)过程,由专人形成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案,上传至“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供大家分享。
3.分享
对于“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中的资源(PPT、教学设计方案、前测数据等),每位教师都可以在个人空间的课程板块进行再设计。主要是结合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对优化方案做个性化处理,并实际应用于教学(实践)。
4.反思
每位参与试讲的教师上课后,都要在圈子博客内撰写反思,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得与失,使研讨活动得以深入进行。
直接借鉴优化教学方案上课的教师则要将自己个性化部分的得与失与大家共享。
最终承担评优课任务的教师则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本课的研究构成做更深入的反思,其撰写的《在前概念和科学概念间铺路搭桥——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为例》一文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期发表。
对于每位教师来说,自己和同伴的反思既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的教学,也可以以后再上本课(实践)时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5.传承
在实践、分享、交流、反思等几个环节,都能在数字化平台上的相关板块留下印迹。数字化资源的有序保存、系统呈现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一节课从雏形到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也记录了教师个人和团队不断超越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后来者而言,通过数字化而传承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再走弯路,从而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针对“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研究,我们只组织过一次较多人参加的现场常规活动,其余大量活动都依托于数字化平台和县教委视频广播系统进行,教师足不出户(校),即可全程经历选课,初步教学方案的确定,试讲,试讲时发现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课后的再反思、再实践等不断打磨的过程。这在没有进行数字化团队建设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三、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成效
数字化团队项目自启动以来,历经全面开花式的资源建设、重点课的打造、常规教研与数字化教研的整合、一节课的持续深化研究等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成效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和锻炼骨干教师无疑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研的工作,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一般是“面对面+电话+邮件”的方式,总体效率相对较低。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在扁平化的管理机制下,每位教师都有了充分的话语权,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2.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创设了团结和谐的研究氛围
【关键词】教研部门 转型增效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13-02
总理在祝贺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时说,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可见,办好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而担负着引领、研究、指导和服务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部门,是我国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职能的重要性已成为教育人的共识。但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研部门的发展相对滞后,已很难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和改革形势的需要。教研部门如何实现转型增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搞好顶层设计是教研部门转型增效的前提
曾指出:“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事物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处在变化之中。目前,我们沿袭的教研模式还是苏联模式。虽然说过去教研部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当前教研部门建设和发展上看,整体比较薄弱,发展不均衡,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亟待进一步改进、加强和发展。新形势下需要重新审视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搞好调研,做好顶层设计,重新科学定义和架构这一部门,摒弃陈旧的观念、世俗的偏见、落后的方式和脱离实际的东西,赋予其新的职责和使命。
教研部门究竟要办成什么样,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对机构定准位是最基本的前提。第一,它不是“养庸”机构,应是教学研究机构。教研员要立足课程与教学实践进行学术研究,关注前沿教育研究趋向,关注身边的名师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教研员既要有“高原”之型,还要兼具“高峰”之势,要能立足教育前沿和教学实际,定期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成果、服务成果。第二,它不是“养老”机构,应是教学服务机构。教研员要成为本学科的“活样本”,必须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和一线教师中,及时为教师指导和解决一些实际困惑。第三,它不是“养闲”机构,应是质量监测机构。从教研部门的职能看,绝不是一个轻闲的地方,每一名教研员都要有事可做。庞大的基础教育中各学校的教学质量、育人质量如何,由谁来评估?如果行政部门来做,精力肯定不够,把学校教学质量、育人质量、办学质量监测工作,放手让教研部门来做是最适合不过的,通过赋予其新的职能,让教研员真正依责“动”起来。
二 找准教研方向是教研部门转型增效的关键
只有找准教研方向,教研部门才能转型增效,发挥更大的价值,在区域教研中起到引领作用。从教研的现状来看,教研必须做到四个关注:一是关注理论前沿动态,进行超前引领。教研员应该密切关注与教育教学和学习有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关注教育研究权威机构的最新工作动态,关注来自课堂教学一线教师的教研经验,经常参加各地教研工作研讨交流会议,超前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引领教研工作走向。二是关注一线教学需求,进行超前研究。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中小学校教室大都安装了互动电子白板,有的学校引进了智慧教室、云教育,还有新的高考制度改革即将到来,高中教学将会出现选课、走班等新情况,这些新生事物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要求教研部门超前研究,根据教学需求及时进行教研指导。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催生了网络教研这一新生事物,实体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实施线上线下教研互动,将成为教研工作新常态。三是关注教学难点问题,进行超前指导。要从备课、授课等教学过程的细节入手,理清教师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破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预设与生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课业负担与学生乐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等问题,都要密切关注,加以研究、指导和解决。教研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课堂上,由过去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注重课堂观察和过程性评价,指导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中的双边关系,处理好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是关注偏远薄弱学校,进行超前服务。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特别是城乡接合部、边远乡村存在薄弱学校,缺少教育资源,缺少优质师资,更加需要我们教研员经常深入到这些学校去指导,多为他们创造条件进修学习,通过教学研究,提供给薄弱学校适合的发展路径,增强指导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 转变工作职能是教研部门转型增效的重点
目前,教研部门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有的职能未能紧跟时展的需要建立起来,有的职能受行政上、体制上、机制上的多种因素制约,有的职能受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企业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处境在各地是不一样的,在重视程度高、财力投入大的地方,就会好一些;反之,就差很多,甚至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要想让教研部门更好地实施教师教育,服务广大一线教师,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尽快实现教研工作转型,从根本上转变工作职能,主动适应教育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是由单研转向协同合作。过去,教研员是靠行政职能和个人权威开展工作,属于单兵作战、单打独斗。教研部门内部也是单线工作,缺少团队合作和部门间的合作,这种部门条块化分割的局限,尤其不利于多部门的协同创新,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由单研转向协同合作。这种协同,可以是教研机构内部部门间的合作,可以是教研机构与基层学校、企业、协会的合作,也可以是跨片、跨地区的教研区域合作。通过协同合作,最大化地发挥群体教研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广泛交流,推动教育创新。二是由研究教学转向研究育人。传统观念认为教研就是教学研究,育人是德育工作的事情,这种观念下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研也是欠缺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中说,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所以,立德树人是要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关注研究学生的品格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研究的根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如何精心引导和培育,需要我们的教研人员重点研究育人方略方法,围绕学生的德育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展开,不再唯分数论。教师的教学目标除了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外,还要很好地、真正地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使教师冲破“分数至上”的枷锁,重新回归到“育人”的本真上来。三是由实体教研转向实网并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研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教研兴起,混合教研出现,一些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信息化素养不足,产生了恐惧症、不适症、排斥症。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对教研员信息科技素养培训的力度,学会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平台,学会利用UC、QQ、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和工具,实施网上交流研讨,迅速便捷地进行教研,从而有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四是由独立教研转向系统整合。以往的教研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研工作自身很难独立完成,出现了整合的趋势。所以,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建立教研、科研、培训的一体化机制势在必行。进行教研部门功能统整,活动内容设计统整,实施主题式、团队式教研,实施项目管理制度,重新构建多部门协同、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融合的新型教研生态,使新时期的教研更加科学规范、务实高效。
四 完善各项制度是教研部门转型增效的保障
一、高起点智慧教育谋划,夯实信息化建设根基
近年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在创建教育强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积极投入,保障机制完善,特色应用创新,使教育现代化资格准入和信息化建设两项阶段性工作走在了沈阳市的前列。2016年11月15日,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于洪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二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督导验收,全体评估组成员和来自全市14个区县(市)教育局领导对于洪区的工作进行了赞扬与肯定――于洪区的智慧教育集中代表了沈阳市智慧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沈阳智慧城市的创建树立了榜样。
为推进沈阳智慧城市建设,于洪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区建设。区教育局科学规划论证,动员全区校长、教师积极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区电教馆依托沈阳市教育城域网,搭建了“精细管理――桥之脉、教研培训――桥之魂、资源共享――桥之基、教学互动――桥之眼、育人可――桥之灵、保障服务――桥之堤”的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评价、智慧科研体系的智慧教育平台。2016年9月26日,在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召开的信息化工作研讨会上,于洪区电教馆馆长石猛代表沈阳市进行了经验交流,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区电教馆也被授予“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沈阳市的智慧教育走在了东北地区的前面,而于洪区更是沈阳智慧教育的示范基地。
“十二五”以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为创建教育强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扶持,以点带面;软硬并举,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硬件环境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面向多领域、把握关键点,先行先试、超前布局,逐步夯实教育信息化根基。并依托沈阳教育城域网建立二级站,每年投入36万元租用联通公司裸光纤53个点位,全部实现区内所辖学校“校校通”,这标志着于洪教育又向信息化迈出了一大步。如今,于洪区49所中小学共计998个班级全部实现了“班班通”,投影白板互动教学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全面整合;全区2784名教师全部开通了“人人通”,通过个人网络空间不断提升专业化素养,大大地提高了教书育人质量。截至2015年底,全区所有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数字校园全覆盖,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智慧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微课平台系统、远程互动教研系统等平台体系的打造,强有力地支撑了师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学业评价水平、特长养成水平,为“智慧于洪”的创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人才保障。
二、高标准智慧教育创新,
抢占信息化制高点
一是服务一线,为学校发展提供平台。于洪区智慧教育工作依托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突破,三个服务”工作思路高水平创新,以应用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数据采集为突破,坚持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依据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全区教师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全部开通了“人人通”空间,通过网络空间随机开展区级、校级、班级三级网络平台互动对接。现已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传信息资源16531条,下载资源55389次,教师空间开通率100%,班级空间开通率100%。各学科教研员将本区优质资源上传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共享,校级管理员把校本特色资源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不断丰富区、校资源库,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二是以智慧资源建设为重点,为教师提供教学融合平台。于洪区电教馆积极推进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融入教研培训之中,在保证平台基础数据操作上加大与各学科教研员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名师社区”和“教研社区”的引领、带头与辐射作用,实现线上智慧教研,提高智慧教研效率。智慧教研的本质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并创新有效的智慧教研模式,以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和体验化成长环境,形成智慧教研培训内容和优质教研资源科学共享机制,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沈阳市一七中学开通“名师社区”26个,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全部学科,通过教研员带动教师应用好智慧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使用好智慧课堂空间,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共享,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智慧教育资源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学习者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利用收集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智慧建构。如东平湖街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东平湖一小)校长佟立东利用智慧教室大屏幕为来校调研的国家及省市领导和专家亲自演示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网络办公、提高课堂效率、助力教研科研、畅通家校互动、拓展育人途径、提升培训质量、科学评价师生”智慧管理模块,就彰显了“用诚心酿品位、用恒心塑品牌、用爱心铸品行、用信心砺品质”的数字校园建构特色。
三是智能维护,为智慧教育发展筑建桥梁。于洪区以建设“数字校园”助推智慧教育发展,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该区已经实现了“光纤千兆进校园,百兆到桌面;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时空性和效益性,于洪区推出了高端智能维护先进举措。区教育局根据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结合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每年拨款40万元专项经费,依托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运营维护平台,对全区信息化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创新了依托支持服务平台、组建专业维护团队、形成维护机制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三项智能维护举措,保证了全区智慧教育体系的高效、畅通、安全运行。于洪区作为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维护试点工作的示范区,得到了中央电教馆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接待了来自湖北、江西及省内各市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校长和教师的参观学习。
三、高水平优化智慧教育资源,
全面提高智慧教育水平
于洪区高水平整合优化智慧教育资源,打造出“市教研院专家引领、区教育局行政推进、区电教馆组织落实、各学校实践研究”的智慧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智慧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更好、更快地推进本区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区域智慧教育环境全面优化。于洪区顺利完成了教育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与监控中心、数字校园运营维护中心和教育资源云平台的打造,为全面提升区域智慧教育整体水平提供了保障;实现智慧教育的大数据管理和高效的资源共享服务,科学统筹市、区、校三级交互式教学设备、校园网站、电子备课、电子阅览等资源,实现了无线网络系统无盲点、全覆盖。目前,于洪区以“云服务”理念创新构建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于网络的业务平台和工作模式运行顺畅,基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监测评价系统日臻完善。
二是教师队伍的智慧教育能力不断优化。于洪区与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学习科学委员会共同开展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师培养”已深入推进,课程以智慧教师养成为目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背景下回归教育本源,关注个体成长与能力获得;基于课程教学实践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身心协调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数据思维视角下的学生身心发展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三大智慧能力提升主题,形成了以全区教师智慧教学学科全覆盖为基础,以“交互式教学”“计算机大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大赛”为突破点,以教师“个性化学习”为切入点的教师智慧教育素养发展与提升的新常态。
三是智慧培训方式的不断优化。于洪区依托沈阳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培养一批具有智慧教育理念和智慧教研实践操作经验相结合的省内领先、市内示范的教师队伍,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用线下的实际教学活动资源,丰富线上的网络研讨交流活动,用线上开放性的免费资源补充线下触及不到的知识。这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互动,更有效地保障了智慧培训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作用。
第一部分总体思路
2020-2021第一学期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学校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围绕市县教育部门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继续落实推进“向班级管理要质量、向年级调控要质量、向规范教学要质量、向教研活动要质量、向归纳总结要质量、向三段学习要质量、向信息化教学要质量”总思路,努力完成本学期既定教学任务。
第二部分主要任务
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核心,实施五育并举,以全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全面侧重毕业年级教学,总结2020年中考备考经验,扬长避短,优化整合九年级教学师资队伍,以2021年中考新目标为基准,全面提前教学规划和阶段检测训练,全力做好新年度教学及中考备考工作,实现中考上线32%,上线人数360人。
二、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三、继续强化备课组实效;全面停止纸质教案设计,推进导学案、预学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落实教学导学案研究和学生合作学习模式;整合改进教师教学教研模式,积极参加贺兰一中“互联网+教育”联盟各项教研活动,提升教研实效;
四、实施骨干教师考核管理,提升和发挥各级骨干教师教学示范及教学指导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向好发展。
五、全面开展人身安全教育、预防教育、消防避险等综合安全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质有效。
第三部分 工作重点
一、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严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考核要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上台阶。加强学校思政史教师队伍建设,召开思政课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国家观念、民族理念教育,开展人身安全教育、预防教育、消防避险等综合安全教育。
二是运用考核机制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结合全县骨干教师工作实效考核,严格执行骨干教师考核方案,以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讲座、试题命题、教学指导、课题研究等活动考核进行量化绩效,按效取酬,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根据各年级教学特点,开展各类教学新技术支持下的示范课、汇报课、评比课;举行第二期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培训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推进“微课制作”、腾讯课堂等线上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促进年青教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技能掌握和教学能力再提升。
四是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在已经开展的“互联网+教学”教学助手运用系列活动基础上,继续推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新技术下集体备课、班级管理、教学技术运用、家校合作等方面开展培训,力求出成效,见效果。
五是树立风清气正教育风气。坚持教学成绩和教学实效与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突出教学实效,尊崇奉献精神;倡导争先创优,积极进取,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竞争风气。
二、强化常规管理促规范
一是强化教学管理。根据自治区教研室新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增强课堂责任意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杜绝私自调课、旷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堂等现象;敢管敢抓,坚持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解决;坚持提前候课制,教师提前1分钟进教室,不迟到,不拖堂。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二是加强听课指导。主管教学的教学副校长学期听课总数不少于30节,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听课不少于20节;骨干教师、备课组长听课15节;其他行政领导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普通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中一师一优课部级、省级优课15节。
三是加强检查力度。坚持教务处、年级部检查双轨并行,将每天检查早自习、下午辅导课、晚自习教师到岗情况并与教师考核挂钩;采取当天通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核算的方式,督促教师加强课堂管理。
四是坚持教学研究。定时提请学校党总支、校委会定时召开教学工作、年级管理、成绩分析专题会议,推进七八九年级教学、管理、成绩、学情等信息互联互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补足短板,改进工作,提升实效。
三、推进教学教研出实效
一是提升教研质量。继续推进和加强备课组建设,推进备课组由教科室、年级部并行管理模式,教科室监督指导引领教研,年级部侧重教学质量的统筹实施,行政领导参与联系指导,名师骨干示范带动,多措并举,协同提升、多维一体提升教学教研实效。
二是提升教学实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落实课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行主要学科教学导案、学案制,进行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练习,当堂复习小结测试,形成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堂里面能消化,课后复习能巩固,单元测试来提高有效体系。七年级主要抓好入学新生学习习惯养成,实现小初衔接适应;养成各学科学习习惯;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学发展”试点,推进智慧教学实验;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推进导学案、预(自)学案教学,借助“洋葱数学”“一起中学”“智学阅读”、语文诗词学习视频等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及巩固,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实效,夯实学科基础。
三是抓好检测备考。加大八年级中考检测生物、地理课目教学,强化训练,适时调整课时,全力抓好教学,为结课测试打好基础。抓好各学科的阶段检测、训练,及时了解、掌握、总结教学情况;严把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等考试试卷命制和质量分析关,试卷必须由年级学科市县骨干教师命制或审阅;重视考的质量分析,测试成绩必须进行年级分析,找差距,寻根源。
四是开展导学案教学。践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抓实教学三段实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导学案、预学案教学,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学习实效,有目的的开展各学科比学习、比进步、赛成绩,促提升活动。
五是落实联系制度。将行政领导参与指导备课组活动纳入考核;树立行政领导是联系指导的学科成绩提升责任人的理念,牢固树立全校上下人人关心教学,人人参与教学,人人服务教学理念。改变行政领导联系指导学科教研空挂名,不到位,无实效、两层皮,考好考坏与己无关系的怪现象;
六是遵循实际原则。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的原则,围绕“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讲什么;讲透、学透、练透、巩固好”的思路,狠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紧扣课本教材不放松,推行高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英语学科大声诵读,主要学科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抓实抓好阶段小测反馈,查漏补缺;教师要主动多做标准试题,把握重难点检测的题型、广度和走向,以试题有效指导练习,已达到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是立足实情,以“慢、稳”为主基调,做好衔接过渡。七年级起始年级,学生来源复杂,新教师多,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同时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方法、课程作业、交友处事、心理适应转变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多困难,班级管理紧扣“精细、和蔼、耐心、肯定、鼓励、指导、帮助、引领”的原则开展工作;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低、少、慢、稳”教学主基调,切实做好小初过渡衔接工作,即,课堂难度要求低,讲授内容少,作业布置少,课堂节奏慢,课堂整体把控稳;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耐心指导,指导新生学习习惯养成,通过有目的、规范性、引领性活动帮助同学们快速实现小初衔接适应;帮助同学们适应初中课堂学习要求,养成各学科学习习惯,有效提升成绩。
八是发挥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辅助作用。借助“洋葱数学”“一起中学”语文诗词学习视频等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及巩固,安排晚自习课堂后20分钟进行“洋葱数学”视频预复习,扎扎实实夯实语数英学科基础。
九是拓展学生时事新闻视野。晚自习6:50-7:30集体收看《新闻联播》,提升学生了解知晓时事能力,拓展学生时事新闻视野。
十是推行“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加大体教融合,分年级分场地分内容开展劳动清单教育。配合开展“七比七赛”德育系列活动。
四、推进互联网运用有创新
一是推进教学新技术迁移。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空中课堂、网络教学中实践成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迁移到实际教学中,在七八年级走读班级,借用疫情防疫期间 “腾讯课堂”线上教学成功平台,开展走读生在家自习辅导活动。进行“智慧课堂”AR、MR虚拟、半实教学技术前期培训,为“智慧教室”创客教室建设使用做好师资储备。
二是继续充实互联网校本资源。坚持“教学助手”“人人通空间”“云校家”校内及个人空间资源的上传,开展信息化实验创新。关注推进董耀华、曹学文名师空间建设,提升质量,创建品牌。
三是持续开展成绩测评数据分析。继续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平台,开展成绩测评数据分析。抓实抓好成绩分析工作,考必分析,从试卷质量、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精准到位、数据到人,树立大数据分析,信息化助推教师能力提升理念。
四是推进创客活动丰富提质。推进智能机器人课外社团扩面提质,参加区市相关比赛,锻炼并提升机器人社团整体能力。
五、实现教学成绩有提升
一是明确责任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牢牢扭住中考升学360人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中考指标分解到班主任、备课组、责任领导,促使九年级全体教师“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学生,脑中有方法,脚下有行动”,努力完成2021年中考目标任务。
二是抓好临界生提升。牢牢抓住100名临界生,关注激励优秀生,抓住临界生,稳定中职群体生。在有限的复习时段内,提升教学复习实效;通过课堂归纳、习题训练、复习自修、查漏补缺等措施提升升学群体成绩。
三是紧盯中考走向。预计2021年全区中考将遵循教育部“学什么、考什么”的方针进行命题转变,试题回归课本,趋向生活化、实际化,语文传统文化、古诗文;关注体育训练,道德与法治学科时事政治、时事材料分析等方面仍然要加大关注与分析;同时必须加强与县教研室、区市名校银川九中阅海分校、银川二中、唐徕回中的对接交流,掌握跟踪复习走向。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要树立敬畏心、责任心、进取心、诚信心和感恩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护良知,敢于担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攻坚克难的态度,严格有力的管理,扎实过硬的教学,精益求精的作风,努力实现本学年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提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服务师生”的工作意识,开拓教研思路,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整体推进课堂改革为重点,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理念,壮大强势学科和骨干群体。突出教研工作的先导性,强化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育科研,推进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2、抓实教学常规,提升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3、开展特色教研,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成长;
4、加强教育宣传;进一步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5、以绩效工作调研和教学质量抽检为契机,加强对各班各科教学的教学质量的监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学生管理:
1、以年级、班级(即大队、中队)为主阵地,通过各类少先队大队活动和班队活动,以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即中队辅导员)为主要力量抓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及综合能力。各年级各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教育和健康教育,使学生从小能自觉抵制xx迷信思想侵蚀。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锻炼和提高,人人积极进取、文明守纪、刻苦锻炼、勤奋好学,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2、以各年级各学科教学为主阵地,以各位任课老师为主要力量,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学期各任课教师要进一步认识新课程新型人才观的要求,继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从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疏导,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兴趣引路的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措施,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责任心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注重民主化的师生关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用鼓励性的、肯定性的、协商性的话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多问、多交流。语文、英语学科教学中更要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中更要重视学生计算、分析、判断等能力的训练;其他各学科也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进行各种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同时,学校将继续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抽样调查,及时对调查结果作出反馈和指导,特别是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生的“双基”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测,确保期末各班学生各科成绩及格率达95%以上,不断提高优秀率。其中六年级学生的毕业率要达到100%;体育达标率为100%,其中优秀率达30%以上。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最终使我校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主动,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不断提升。
(二)教师管理
教师是学校之本,一所高质量的学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作为每一个教师个体,都应该努力追求师德优、业务精、能力强、工作实的专家型、综合型、科研型的教师,努力成为学生崇敬的老师,家长满意的老师,领导放心的老师,社会需要的老师。因此,本学期,教导处抓教师管理的整体目标措施为:分层管理、相互辐射、整体提升,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实抓细管理工作:
1、继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根据“四个注重”的要求(注重师德素养的提升,爱岗敬业;注重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主动;注重提高教学水平,精益求精;注重在繁杂的工作中求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2、继续抓实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培养,提升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依法治教的能力,要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加明确和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积极发挥自身在学校整体工作推进中的桥梁作用,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
3、继续实施分层培养策略,为教师的成长架桥铺路,搭建平台,提供各种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在进行教师分层培养的基础上,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发展层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量身定做,打造个性化培养目标,确立不同层次中每一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千方百计地为教师设立渠道,给教师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让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2)区、校级骨干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业务上的骨干作用,既要发挥独立研讨执教方面的骨干带头作用,同时要善于组织所在教研组开展好集体研讨、校本培训、教研课题研究活动,起到中间力量作用。积极参加论文比赛,争取发表。
(3)七位新分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各级研讨活动,努力争取各种展示机会,在各种实践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
(4)积极推动面广量大的中老年教师的群体发展,应在自觉严谨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的前提下,通过结合课堂教学时间,结合本学期的各类培训,上出一堂较有水准的研讨课,促使自己专业的扎实提升。
(三)教育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家长、社会的关注焦点。教育教学质量不是狭义的书面考试成绩,而是包括了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质量,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的质量等各方面的综合。
1、深化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学科。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攻方向。本学期我们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新课程改革与研究力度,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新教学理论,解读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学反思为抓手。我们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加强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艺术等一些新课程的研究工作,摸索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
2、切实抓好教学“六认真”,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认真“备课”:想方设法减去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的劳动,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老师钻研教材,研究课堂教学。村小除新分教师外,其他同志任选一门统考学科(语文、数学、科学)备详案。中心校将进一步规范电子备课。开学初,由教研组负责人根据教参和学校要求向各年级各学科明确备课的格式、课时及教学进度等,便于学校在日常工作检查时对照评比。教学“六认真”检查及结果的使用细则专项下发。
(2)认真“上课”:要求每位教师在上课前有比较充分的教学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有比较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始终体现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循循善诱的魅力和鲜活的教学氛围,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形象的教学媒体,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宽松的学习舞台,有明显的实效和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导处对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行全方位各种形式的常规检查,采取四级管理的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一是要求学校各级行政人员听随堂课,并对听课老师作出指导。二是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师傅对徒弟的指导。三是各教研组的研讨课和校级的公开课活动。四是区级或以上的各类评优课。
(3)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我校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对各学科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提以下四点意见:①各学科助学读物的使用原则:轻负高效。②各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一举多得。③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原则:遵循规定。④批改的原则:及时细致、兼顾好中差。
(4)认真“组织测试和评价”:理直气壮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四门核心学科的教学质量。本学期继续对各个年级各个学科进行学习质量的监测,并做好监测评析,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下阶段的教学工作作出调整和改进。
(5)认真“辅导学生”和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大力加强培优补差,确保优秀率,提高合格率。
3、强化落实措施,开展校本教研。
为推进新课程,必须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制度。
(1)专家引领。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否则校本教研就会在同一水平线上反复,难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要加大走出去、请进去的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培训和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使尽量多的教师从“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中受益。
(2)同事互动。各个教研组、备课组要充分发挥“教研”职能,通过“共享式的集体备课”、“探究式的课堂实践”和“专题式的学习讨论”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要做到“三个结合”:个体专研与集体备课结合;个体实践与集体评课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研讨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导处平时加强对教研组活动不定期的抽查,推动教研组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
4、加强教科研工作管理,营造教科研工作氛围。
①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考核办法。同时,发挥教科研指导作用,扩大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并进一步健全激励和保障制度,推动校本研究工作。
②做好学校主课题市级立项课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层次。
柏道路小学位于城关区老城区,是老龄化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居住较集中的地方,生源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子女。2016年全校学生中,进城务工子女就占56%。生源的特殊性为学校教育教学也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一是家庭学习条件差,绝大多数孩子家中没有独立的学习空间;二是家长忙于生计再加上个人文化底蕴不足,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三是生源流动性较大,孩子来来去去的现象普遍存在……
生源的特殊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难让人满意,这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横亘在龚瑞心里,令她寝食难安。这样的教育现状还有没有可能改变?如何改变?学校“突围”的路子又在哪里?
发展困境催生课革之变
当区域课改由行政推动变为学校的自主行动时,学校打造高效课堂,就像人们都在追求幸福是一样的,人人都在做,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追求的方式和结果却各有不同。
“孩子在变,社会在变,我们若还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去改革不去创新,我们的学校就无法走下去。我们无法改变生源状况,也无法改变课程内容,唯一能做的只有改变课堂。”2013年起,接任柏道路小学校长一职的龚瑞对此深有体会。
尽管这些年学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改革,但一些影响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014年,一次偶然的培训机会,龚瑞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有关生本教育的报告,让她顿时豁然开朗。生本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控制生命转向旨在激扬生命的教育过程,把教变成学,通过生本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再造,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最合理的通向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学习途径,进而在充满主动的“活的教育”中取得优秀成果。
培训回来后,龚瑞立即组织全校教师开展生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并分批次组织老师远赴广州参加“生本教育”通识班、骨干班和备课班的培训,让教师们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
“还可以这样上课?学校还可以这样管理?”当生本理念创造的教育奇迹案例一个个摆在面前时,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兴奋得都睡不着觉,晚上小组激烈的开始讨论如何把生本教育“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上去。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挥自我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填充。”三年级班主任刘雅伦说。
在接下来的大讨论和头脑风暴中,柏道路小学的教师们围绕创建高效课堂,提出了四个要件:一是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二是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三是让学生怎样获得?四是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
经过系列的反思与讨论,教师们渐渐达成了共识:要用生本理念突破教育的现实困境,找到一条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改新路径,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此后,学校确定了“激扬生命,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柏小四五三”生本教学模式,并确立了实验班级。学校教研组围绕创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制定了教研组研究计划并扎实开展教研活动,以此形成全校联动教研,加快点面推进。
生本教育激活学校活力
“柏小四五三”生本教学模式,围绕课改核心,把高效课堂分为了三个维度。“四”是四备,即教师要做到有效的课前准备,“一级备课”备教材,“二级备课”备前置性研究和学习活动,“三级备课”备潜能生个性化辅导,“四级备课”备教学反思;“五”是“五学”,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有效参与为原则、自主学习为中心,体现五个学习活动,即前置性小研究、目标导学、小组释疑、全班交流、评价拓展;“三”是“三环节”,即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五三’模式也是围绕生本教育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理念,渗透在每一个学科,甚至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龚瑞说,从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学校从上而下、由外至内形成了普遍的共识。
一方面,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全体领导班子进班听课,对老师们备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及时地指导反馈和跟踪调研,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老师们开展“潜心研读文本,落实‘四五’备课”、“挖掘学生潜能、构建高效课堂”、“在综合学科中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等专题业务培训。同时,积极邀请教研员来校进行调研听课指导,并由教科室牵头,通过领导班子高效课堂示范课活动让更多的老师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新模式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
另一方面,学校挖掘研究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教师们进行思想与观念的碰撞、融合。刘雅伦和王晓燕老师在倡导小班额自主学习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与做法,由这两位老师带头以经验交流会、骨干教师示范课等形式分享自己的高效课堂研究。学习后,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优化课堂结构,全面提高质量”、“我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考”等主题讨论活动,并要求教师撰写反思进行交流。
在高效课堂的推动下,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新秀”,他们都在不自觉中将高效课堂内化成了自己的主动行为。
“课堂要真、实、新、活,学生才会乐学,教师反而轻松了。”教师杜娟的课堂引起了教师们的共鸣。同样,徐福玲老师的“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时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祁惠娟老师的“语文教学重在‘三教’――教师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感悟”,董婷妤老师的“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作为音乐教师要把好‘三关’”等观点为学校教育教学增添了活力。
与此同时,学校教研组围绕创建高校课堂实施方案,认真制定了教研组研究计划并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以细化教研组建设为依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业务水平。”龚瑞说。
在“我与教材对对话”研读教材活动中,学校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雍徒萄凶樽ㄌ庋芯渴奔渥橹本组教师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和课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真正做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在“我学我研我获”教学研讨中,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优质课竞赛,要求教案设计严格遵守“四五备课”模式,教学中体现对新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讨,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赛分课前说课、课堂教学、课后自评、课后答辩、课后研讨五项内容。
副校长陈锐锋说,学校还坚持领导班子每周3节推门课、师徒结对每周互听2节课、青年教师每周2节的学习课,进一步指导和督促教师们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调动各教研组教师“创高效、提质量”的教研氛围,增强各组教师的集体创优意识,学期末学校还开展了“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校领导通过各教研组教学常规、教研活动、教研组档案整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激发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此外,每学年,学校都会面向全体家长举行两轮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活动中,老师们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校本六节精品课,之后在会议室围绕学校建设和教学展开了座谈,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前来参加家长开放日的家长由衷地感慨:“真羡慕孩子,能享受如此课堂,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亲身感受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环境,使家长有了新的提高,对孩子和老师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家长甚至还建议每月开展一次。”陈锐锋坦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家校沟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参与、提高、共享的愿望。
通过对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柏道路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风格、教育手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涌现了像刘雅伦、王晓燕、杨静等生本教育优秀教师,顾琴、杜鹃、杨静老师分别在全国创新杯现场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她们敢于创新,大胆探究,切实践行了生本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与做法,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高效课堂的构建,受益者是学校,是教师,但归根结底受益的还是学生。
也许,会有人问,高效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
语文教师祁惠娟说,原来的课堂一问一答,只有尖子生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其他学生都昏昏欲睡。实施高效课堂以后,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边展示边互动边生成,每个人都有收获。“课堂形式更多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更高涨了。”
课堂内外,每位教师都力图想办法、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多给学生活动、交流、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分组、分工、合作到评价,都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规范。
二年级学生张嘉倪说,自己原来很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展示,自己变得自信、大胆起来。“我最喜欢展示环节,我与小组同伴一起讨论后,结合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掌握的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非常有成就感。”
二(2)班张文凯,是一个好动、调皮的孩子。通过生本教学,他找到了自我,学习认真了,作业整齐了。
在柏道路小学,像张文凯一样发生巨大变化的学生还有很多很多。生本,改变了孩子的性格,塑造了崭新的灵魂,并创设了孩子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合作的天地,搭建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大多是学生分组在展示交流和互动,那教师做什么?”“教师逐渐退出了中心,变成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开始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教师徐福玲说,起初自己还担心学生学不会,课堂会陷于僵局或者形式,但她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涨,而且通过查阅资料,学生搜集的知识点很广,讲解得非常到位。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观点和问题,有时候会让老师惊讶,甚至答不上来。”龚瑞说,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学生有机会展示学习的思维过程,经常会听到“老师,我来”这样的声音,学生们以个体、集体不同形式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讨论,这样的课堂不仅“活”了,教师也轻松多了。
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发挥生命潜能,具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龚瑞介绍,柏道路小学生本高效课堂的实施,让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的孩子们脱离桎库,彻底释放,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让所有孩子拥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天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孩子们天真活泼、好奇进取的天性,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本教育也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和赞许,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实施高效课堂以来,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师生在各类竞赛评选活动中获奖率大幅度提高,学生们变得更加好学、更加开朗、更加热情,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好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参与学习过程,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这样的双向互动客观上必然引起师关系的变化。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而在另一个方面,学校的教研氛围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学校开展研究工作时,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参与面不够广,而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教师参与和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观。”龚瑞坦言,无论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无论主学科还是综合学科只要有研讨课、观摩课,都能看到教师积极参与的身影,不但通过集体备课、“说、上、评”等活动,深入参与了教研活动,老师还通过参加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使自己在科研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柏小新叶,创造奇迹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研究。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广大教师也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
柏道路小学是我省最早开展生本教育试点的学校。在“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课堂教学则由单一的“讲授”变为“个体自学探究―小组合作分享―全班交流展示”,以往严肃沉闷的课堂,在学生精彩的发言和大胆的质疑声中,被更多的教师和家长认可。
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课堂,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2016年9月,莅临兰州指导“生本教育”的郭思乐教授,在观摩了王晓燕老师的数学“推理”示范课,聆听了顾琴主任的生本教育经验汇报后,大感欣喜和震撼,当场题词:柏小新叶,创造奇迹。
奇迹来自于信念,奇迹来自于坚持,奇迹来自于创新。
这不是机遇,更不是巧合,而是柏道路小学三年生本教育梦的体现,更是全体师生勤苦与智慧的结晶。自2014实施“生本教育”改革以来,柏道路小学着力打造“阳光柏小、书香柏小、科技柏小、魅力柏小”的四张名片,以涵盖“人文、科技、艺术、体育、行为、社会、生活”七类课程模块《七色花炫柏课程》为基础,开设“美术、合唱、舞蹈、财商、心理、科技、机器人、小记者”等怡情益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文化素质高、艺术功底深”的育人目标,让学生内外兼修,快乐学习,奠基人生基础,成就人生精彩。
柏道路小学组织的期末“乐考”、“一元城市挑战赛”、“线下阅读,线上交流”等特色活动,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主题节日,让师生幸福快乐。
学校教育全面开花,先后获得了机器人比赛兰州市创新大赛学生创作一等奖,甘肃省第31届科创赛二等奖,第16届机器人大赛FLL项目二等奖,机关王二等奖,WRO足球机器人西北区冠军,兰州市城关区2016年度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第十六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新奖;第十七届“共筑家园”甘肃省青少年科技体育建筑模型教育竞赛团体二等奖;“童心接力中国梦中国文化我传承”全国主题教育活动中优秀集体奖;城关区第18届“飞北”航模比赛综合团体的三等奖;城关区教师、学生合唱三等奖;学区校园足球男子组二等奖、联盟校跳绳男子组第一名等奖项。学校获得省级规划课题一等奖,成功申办了科技创新示范校、平安校园示范校,葫芦丝特色学校。
关键词:教学;管理;研究
一、加强对教学思想的管理,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
中小学教学管理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对教学思想的管理上,确保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思想的管理中,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应该认识到学生智力结构的多元性,发现学生的特长;应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潜能和学好的愿望;不要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希望仅仅寄托在生源的改善上,要知道事物发展远离极限时,只在稍加努力,就能取得较大的发展;应相信学生的发展性和可塑性,也要相信自己能够教育好大多数孩子甚至所有的孩子;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生了合乎要求的变化,没有变化,学习就没有发生。因此,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层次和学习的水平层次,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布置精当的练习和作业,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条件,避免把学习变成低级的、重复的、手工劳动的“题海战术”。为了实现对教学思想的管理,校级领导、学校中层、教研组长以及任课教师每学期必须有明确的听课任务,查阅教师的备课笔记,测试试卷以及作业批改情况,了解教师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与教师一起学习,共同研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二、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抓好备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两个重点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备课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可以采取“微格演课”或“说课”的方法来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组集体研讨好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后,可以将一节课从引入、呈现、操练到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每一个环节分头准备,备课组逐一讨论各自分头准备好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选择最佳方案,最后形成完整的教案。备课的环节准备充分,一般就能够上好课。作业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业的性质是影响学生作业有效性的首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制约作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对学生来说,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效,激发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教师来说,作业可以提供教学反馈,修正教学计划,挑战教学方法,合理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因此,必须优化作业设计,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难度应控制在适当水平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较高的成功率;(2)内容和形式应体现趣味性。内容应便于学生理解;方式可以有言语的、图片的、实物的、操作的、体验的、思考的、口头的、书面的等形式;(3)应选择新颖而又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的作业,使学生因觉得作业有价值、有意义,学生因而积极努力、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4)相关性是指作业任务目标与所期望的教学目标的密切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即:能够为特定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提供适当的运用和练习机会,以有利于学生完成作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5)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应有纠错的要求。教师的批评和批改符号应规范,注意批改行为本身对学生的示范性和教育性。
三、健全教学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的常态化
要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应结合当今的教学改革形势和教育教学实际,在教学管理中将区、县教研室、学校校长、副校长、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各学科的教学常规等等加以明确,建章立制,出一本教学管理手册,以规范教学行为。
四、抓教学管理的目的性,保证教学工作的正确方向
首先,要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应该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性质、任务、师资、设施、设备、学生来源等实际条件,提出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管理总目标。在总管理目标的指引下,确定学校与教学有关的各部门、各层次以及各类人员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执行目标;在总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明确各学科、各年级、各单元、各章节乃至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管理的目标体系。如:从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各班级、各任课老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各个年级段有关巩固率、合格率、推进率、转差率、达标率、优生率等方面提高质量的具体指标。第二,要发挥目标的标杆作用。拟订相应的工作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给定时间,安排程序,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控工作过程,使各层次、各学科的人员都能积极主动地为达成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学校教学管理的总体目标而自觉努力工作,从而在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方面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第三,要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学校的管理不要仅仅设置远景目标,还要提出中期和近期目标,也就是说,要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当一个具体目标实现后,要及时引导教师去实现另一个新目标,使之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管理如此,学科教学,德育等方面的工作也如此。如给学生的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考试检测等)总之,教学管理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防止笼统抽象,大而无当,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五、抓教学管理的全局性,保证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学校管理首先要着眼于整体,从全局出发思考管理、实施管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抓好管理的全局性,一是要端正教育思想,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坚持要面向全体,好、中、差学生一起抓;三是要关注全过程,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全程监控;四是要统揽全校,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一起管。使影响教学质量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六、抓好教学管理的层次性,保证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
学校教学管理的层次性,就是学校内部上下级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协调好这些关系是保证教学工作有效运转的保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明确规定不同层次的职责范围,领导层负责预测、决策、确定目标和任务、制定计划、资源分配等;执行层、即教务处,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保证领导层的决策和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实现;操作层,即教师,其职责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所担负的工作。对以上这些层次,学校要有制度规定,使各层次的人员各谋其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学校管理层次清、人员精、内耗少、指挥灵。2.按照层次开展管理活动,做到各层次人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去干扰其他层次的工作。上一个层次只管下一个层次,下一个层次只对上一个层次负责。
七、抓一线教师的教研意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南京市有许多名、特、优教师,他们在教学一线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通过各种活动,增大他们思想的辐射强度,放大他们的影响,提高一线老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他们观点的转变,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提高的主渠道是课堂。应加强对中学生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的研究。
【摘要】地方教育管理创新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课题组在研究中总结、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主体性管理”、“发展性管理”、“资源管理”、“以评估为基础的管理”;探索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模式、“协作管理”模式、“亚单元管理”模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管理创新;理念;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 - 2384(2007)11 - 0006 - 04
“课程改革与管理创新”,主要是指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市、区县两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行政及相关业务管理方面的创新。
“课程改革与管理创新”的研究主体是地方教育管理的主体,包括市、区县教委各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市、区县培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市、区县研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管理自身的创新,而不是管理对象的创新。例如:“区县教师培训管理的研究”,就是研究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县教师培训的管理需要进行哪些改革,而不是研究教师培训如何改革。
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中管理理念、方式和制度所发生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管理者自身队伍状况的变化,以及与课改相关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研究的管理、培训管理、课程资源管理、评价管理等的变化。
在研究中,我们以北京市各区县课程改革的实践为基础,梳理出制约课程改革的管理问题,转变管理理念,探索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管理模式。同时,进一步审视各项管理政策,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组织制度,确保课程改革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认识成果
1.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教育管理创新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1)地方教育管理者自身的变革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中国一直实行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在短时间内转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长期习惯的理念和方式,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需要管理者率先改变。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必须率先做到以人为本,否则就丧失了领导课程改革的基本资格。新课程改革也使所有的管理者与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要求管理者必须和教师们一起学习,必须进行大量的调研,不能仅凭经验工作。
(2)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前提性工作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去做
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实际上都是在赋予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以更大的自。这种自的获得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两个前提:其一,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放权”,这意味着地方教育管理者必须真正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其二,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这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获得自的能力基础。为此,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推进的重要工作内容。
课程改革首先要求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而培训内容主要是围绕课标、教材和教学展开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地方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整合,为此各区县需要将教师培训部门与教学研究部门合并,以满足教师教学研究和学习相结合的需要。
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从理论上说,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但事实上,学校和教师都很难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拓展到学校之外。因此,地方教育管理者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及管理上必然要承担基本的职责。
为解决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出现了一种介于学校与区县之间的资源共享组织(如片教研组、学区等组织),这也要求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及时给予引导与规范。
2. 总结、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
“管理创新”在本质上是对“管理”这一概念的重新理解。
(1)“主体性管理”的理念和思想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样的提法,逐渐被“管理者与管理参与者”这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维方法,以及一个人“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主体”的多维统一的思想所取代。在教育管理中,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和组织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北京市崇文区的“主体性管理模式”和平谷区的“四位一体”督导评价模式,就是在这一理念和思想下产生的。
(2)“发展性管理”的理念和思想
过去, 管理常常意味着“ 使用”,重“使用”而忽略了培养。现在,几乎所有区县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将其培养纳入管理范畴;同时,在管理中强调教师和干部的自我管理。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在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履职考核时,特别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
(3)“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思想
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大家认识到,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承担管理地区教育资源的责任。管理者们开始考虑如何挖掘区内外各方面的资源。例如:北京密云县采取与高校联动的方式,借助高校资源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北京顺义区引进国外专业的英语教师培训机构对本区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等。
大家还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自然成为教育资源或者课程资源,其中要经历一个资源课程化研发或转化的过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在这方面对教师给予专业上的指导。
(4)“以评估为基础的管理”的理念和思想
管理首先是计划,计划的依据是什么?在研究中,北京东城区教委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将资源与需要、获取、使用联系在一起,将资源的“需要量”(或“使用量”)作为资源评估、再分配的依据,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计划依据问题的重要探索。
在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区县都采取了调研先行的方式,通过调研发现需求、发现问题,然后制定计划,培训之后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再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二、实践成果
1. 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
(1)“一体化管理”模式
几乎所有区县都将教研、培训、科研工作进行了整合,建立起了研训一体化的管理机制。这样,从事培训的教师和从事科研的研究者必须深入到教学研究中;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必须思考和设计教师培训活动,站在教师培训的角度看教学研究。
这种管理模式意味着培训的责任要由原来的教研、培训和科研三个部门共同承担,这必然造成培训人员的分流和转型;它意味着教研部门教研员职责的重新定位,他们既要开展原来意义上的教研,还要负责指导某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另外还要设计区县相应学科教师的培训;它意味着科研人员如果不深入到教学和培训中,就可能丧失发言权;它还意味着地方教育管理者必然面临因管理转型和复杂度提高而带来的管理风险,必须进一步提高统筹管理的能力。
从结果看,各区县教育管理者都比较平稳地完成了这一因“一体化管理”而带来的机构和人员调整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区县研究确定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战略和措施,如北京燕山教委重新制定的“教研员职责”、顺义区教科室提出的顺义区科研工作“坚持四个服务,实施六个策略”的基本战略等。这些战略和措施大多是各方人员集体研讨生成的。
(2)“协作管理”模式
由于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多主体的需要以及资源组合的需要,所以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协作管理”模式。
例如:“联席会议”已经成为北京市教委和区县教委经常采用的一种商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被称为“联席会议制度”。
又如:北京顺义区提出的“协作-聚焦-探究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明确了教师培训中存在三种协作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的培训机构以及学员所在学校的“管理性协作”,专门的培训机构内部各部门、区域内优秀教师、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的“资源性协作”,以及培训过程中培训者与参与培训者的“实施性协作”。
(3)“亚单元管理”模式
过去,在区县教委之下就是学校了,现在出现了在行政上处于“区”和“校”之间的、介于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管理组织。北京东城区教委将这一组织称为属于“亚单元结构”的“学区”:“在区域教育资源一次整合基础上形成的‘亚单元结构’,是在原有的区域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之间的一种以空间地域范围为界限,以地域内所有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为内容的新教育单元。在层次上,它处于‘区’和‘校’之间;在内容上,它处于‘区内全部教育资源’和‘校内单一教育资源’之间;在管理上,它处于‘区内条块化管理’和‘校内综合化管理’之间。这种‘亚单元结构’就是‘学区’。”
由于各校之间教研资源、特点、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大多数区县在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中,都建立了介于区教研和学校教研之间的“联片教研”组织。这种组织实际上也属于这种“亚单元结构”。
2. 初步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制度
管理创新课题研究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新的管理规范和制度的出台上。而制度的制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本课题研究中,凡是研究得比较深入的子课题都初步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制度。
其中有些制度,如:“东城区教育系统内学区管理办法”、“西城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考核办法与考核表”、“西城教育研修网协作组组长工作管理办法”、“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平谷区关于构建‘四位一体’督导评价体系的实施意见”、“海淀区2006 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崇文区学校自我评价制度”、“延庆县中小学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等,都是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制度。
三、反思与建议
1. 反思
“课程改革与管理创新”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的研究是伴随课程改革推进而进行的。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例如:在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上,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思想。但是,当前大家有关课程资源开发讨论的焦点往往是学校应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学科教师应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这实际上是把学校和学科教师当做课程资源开发的当然的第一主体。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校和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是有限的。另外,地方在进行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认识到,对三级主体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应进行更加明确的划分。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需要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再如:海淀区从2002 年开始进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聘请了很多专家,动用了很多资源,也取得了很多收获和积极的成效。但是,在中国长期形成的“一张卷子定终生”的考试文化下,在知识分子密集而他们又大多是考试制度的受益者的海淀区,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与升学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操作过程如何设计等问题,都是触及学生和家长利益的瓶颈问题。这种瓶颈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是一个从教育问题链接到社会教育问题、社会教育文化问题、社会文化问题的问题链。这样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的时间。
2. 建议
(1)要加强地方教育管理研究
第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程度越来越高,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当前管理实践中已出现大量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但缺乏总结、提升和交流,这使得管理者在有些方面仍然各自探索,缺少借鉴造成重复。第三,在许多研究中,常常注重对管理对象的研究而忽略对管理自身的研究。
(2)地方教育管理研究要与课程改革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