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

第1篇: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  核算  环境保护

    序言

    新知识经济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使人类经济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使经济达到稳定增长,又不使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人类同自然资源统一协调、保持良好关系和最佳状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把会计主体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这样“绿色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世界经济接轨需要的绿色会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我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此时,绿色会计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会计相关定义解析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出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处理中,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2、绿色会计会计处理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基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3、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

    4、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管理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生产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及其结果进行计量、记录、披露与评价的信息控制系统。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总体说来绿色会计目标分主要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具体目标,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四)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

    绿色会计核算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它更强调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偿使用,具体而言其核算内容主要有:

    1、自然资源损耗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损失;后者指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

    2、环境污染损失

    主要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如农田,渔塘及淡水、自然景观、工农业、居民生活区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数据可根据赔偿费及罚款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贡献,包括在“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归结核算。①投入资本;②业务费用;③研究与开发费用;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⑤补救措施费用;⑥复原或回收费用。

    4、环境保护收益

    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获取的收益。通过对收益的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效益情况,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改善环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到的收益;企业的绿色产业计划对各项投资的吸引;消费者因乐意消费该企业的绿色产品而导致的利润上升,以及股票价格上升而带来的收益;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无形资产、社会效益及政府奖励。

    二、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在会计体系中建立绿色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推动政府和企业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决策,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污染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恶劣形势。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以及解决其它资源生态问题当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发展内部环境而言,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来推动产出。结果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消耗和过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致使环境极度恶化,从而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与环境关来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可使企业健康发展。绿色会计的构建有赖于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的提高。

    从企业发展外部环境而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清新的生活环境要求日趋强烈,保持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函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应该为环境污染特别是由它自已导致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如果企业为环境保护作出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新型设备、研制新型绿色产品,那么企业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公众会把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他们就一个企业的形象作出评判的依据之一,甚至会由此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倾向,因此企业将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3、建立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在衡量国民生产总值时,未将社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列入资产核算,从而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在衡量企业成本时,传统会计只计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视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lunwenjia.com]使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其利润。对企业来说,由于未考虑生产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事实上内部损耗减少了,但费用转嫁给了社会。而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加快发明创造挖掘的步伐,使企业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产出,从而降低“自然成本”,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4、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作为我国企业要和国际现代企业制度靠拢,那么就必须建立自已的绿色会计体系,并对外披露,这样有利于国外对我国企业的了解,更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具体而言:

    ①大量外资进人中国,要求我国建立绿色会计体系。由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其国内的一些污染严重、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和生产项目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其“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国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会计体系,要求外资企业公开、披露其绿色会计信息,才能使我国免于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②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防止外资企业资本流失。绿色会计要求把企业利用的“环境资源成本”计人其产品成本,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计算出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

    ③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建立企业,应自觉地公开,披露其环境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联系在最初阶段却表现的与实际情况相反,所以让人们觉得似乎经济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组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难将眼光放得长远,即使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单一,因此,靠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努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实现。

    6、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绿色会计不仅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来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而且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微观自主、宏观顾及的“微观—一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助于会计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1、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说,这些法律、条例和政策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这表明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2、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些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指出了方向。

    3、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绿色会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自然资源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资源市场上,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业和开发利用企业作为需求方,购买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调控。另外,随着企业对环境保护所负责任的社会化,企业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考虑其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通过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真正提高效益,这些都为绿色会计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三、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对策

    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绿色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

    1、在《会计法》中增加绿色会计的内容

    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自然环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使用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对受侵害的人群给予相应赔偿,那么该赔偿必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样,企业的环境行为后果就应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就能通过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环境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得到真实反映。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环境法规,使企业绿色会计内容纳入会计法,这是实施绿色会计根本法律保障,是将会计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2、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绿色会计财务报告必须披露的内容,披露内容主要有:①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②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③根据政府法律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另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揭示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同时反映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等内容。

    此外还要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确定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重污染企业名单,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重点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

    3、建立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二) 提高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                                                                                                                     

    环境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必须提高企业环境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只有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像并加强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从而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三)完善社会责任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加强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四)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强制性规定企业对环境资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过奖惩制度将企业的自觉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员,从而推动我国绿色会计早日实现。

    (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为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紧制定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完善绿色会计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套可行的监督机制。建立绿色会计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廖洪.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王金叶.绿色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1997 ,(7) .

    4陈志强.初探环境会计的特性[j].财会月刊,1997,(10).

    5李祥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会计研究,1998 ,(10).

    6高如云.绿色会计发展方向初探[j].财会月刊,1998,(7).

    7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1999.(10).

    8李玲.关于绿色会计在我国未来发展的两点思考[j].财会研究,1999,(1).

    9钟云波.浅谈建立绿色会计体系[j].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1).

第2篇: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GDP;核算;实践

一、绿色GDP概念的提出

绿色GDP概念的提出要回溯到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首次提出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经济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和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环境问题得到更深层次的探讨,呼吁和引起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的生态重要性和经济影响的关注。1993年,联合国在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利用作为投入看待,旨在引导更多的国家补充和修正传统的经济增长衡量方式,推动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绿色国民核算体系。

二、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发展

目前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比较权威的指导性文件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SEEA),先后由联合国统计署于1993年,2003年和2012年,它为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自然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提供了一个共同框架。2000年和2003年联合国在各国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绿色核算体系框架进一步充实完善,推出了绿色核算体系框架和绿色GDP核算的最新版本。2012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核心框架”。

SEEA基于传统SNA体系对绿色GDP进行核算,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资源消耗-环境退化

资源消耗主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存量及其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核算通常使用净租法,而对于可再生资源的核算则使用前两种方法的居多(表1)。

环境退化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环境带来的损害以及对其恢复与治理的代价。就环境退化两种方法的核算结果而言,一般认为损害法核算出的消耗要大于维护成本法的结果。目前,维护成本法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核算的选择。

绿色GDP实践方面,最早开始研究的是挪威,1981年挪威政府出版了第一份自然资源的刊物,此后还出版了第一份自然资源核算的报告。继挪威之后,芬兰也开展了绿色GDP研究,建立了由森林资源、环保支出、空气污染物排放组成的自然资源核算的框架。1990年,墨西哥在SEEA的框架下开始编制资源环境的实物数据,主要涉及石油、空气、水、森林、土壤,通过估算将其变成价值量数据。墨西哥是全球第一个编制资源环境实物量和价值量表的国家。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了SEEA的试点和绿色GDP核算工作。印度政府在2009年推行过绿色GDP核算,加拿大也开始了绿色GDP核算研究,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也在SEEA框架下对土地和生态系统核算的实践进行了总结。

三、中国绿色GDP核算的发展与实践

1、探索萌芽期

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和实行的《全国矿产储量平衡表》制度,实质上是对矿产资源的初步实物核算。1994年,国家科委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组织水利部、地矿部等部门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自然资源核算研究,当时中国的国民核算体系处在苏联的国民经济平衡体系(MPS)向联合国SNA体系过度的阶段,核算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地矿部以1990年矿品不变价作为基准,以每种资源的初级产品价格折算为资源价值,首次计算了截至1992年底全国已探明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的潜在总值。虽然没有扣除矿产资源采选损失及勘查开采要素成本,但对于后继矿产资源核算研究,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理论研究方面,1987年李金昌翻译的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Repetto博士《关于自然资源的核算与折旧问题》《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与分析》等文献,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绿色GDP核算研究的关注。

2、发展和高峰期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SEEA的诞生,国内也开始了中国绿色GDP体系的研究。1999年,北京大学的课题《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正式提出了绿色GDP研究,建立了我国国家尺度上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框架(CSEEA),估算出1992年全国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成本。2000年,北京市社科院首次设计了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核算体系,中国环境规划院提出基于“基于卫星账户的环境资源核算初步方案”。

2003年,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下,试编了2000年土地、矿产、水资源实物量表,并在黑龙江、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森林、水、工业污染、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核算试点。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开始研究适合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核算了环境实物量、环境价值量和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2005年,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0个省市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绿色GDP核算研究试点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2006年,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首次了中国第一份《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核算了各地区和42个行业的环境污染损失。同年7月,世界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启动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

在绿色GDP核算理论方面,高敏雪指出了绿色GDP认识的误区,理清了环境经济核算与绿色GDP之间的关系。陈梦根在介绍绿色GDP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出了绿色GDP的两种计算思路,指出间接计算思路下的GDP调整项的内涵把握需要更深层次的经济理论与核算理论的支持。

3、前行思考期―绿色GDP2.0且行且思考

2005年之后,绿色GDP实践陷入沉寂,而对绿色GDP的研究依然在跟进。局部核算方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评估了全国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2013年,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对林地林木资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森林社会与文化价值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核算。2015年,环保部宣布召开重启“绿色GDP”研究,建立绿色GDP2.0核算体系。绿色GDP2.0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现有GDP绿色化,扣除掉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对环境成本和环境容量进行核算;二是创造绿色经济实体,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开展生态绩效评估。目前,环境保护部已完成绿色GDP核算有关技术规范,并确定在安徽、海南、四川、云南、深圳、昆明、六安市等7地开展试点工作。中国的绿色GDP核算制度建设者已经意识到,由于地域特征和管理目标,我们不仅要与国际SEEA核算框架接轨,还要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接轨,在核算目标、模式、内容的设计上都要依托目前有的核算体系和环境统计体系的基础,结合开展绿色国民核算已经取得的实际经验,获得中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总的看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绿色GDP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环境影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依然处在探索阶段。

从核算技术上来看,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的概念容易确定,但是在现阶段核算技术仍存在很多难点。资源实物量的统计范围的精度与准确性,价值量的估值问题,特别是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估算方法,尚在探索和研究中。

从核算制度上来看,在中国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核算制度中,环境核算基础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负责环境监测的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没有很好的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全面描述环境现状和变化的环境监测与统计制度尚待建立。

从核算理念上来看,由于中国的经济的粗放型发展的惯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累积性和滞后效应,地方管理者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一衡量指标,推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阻力和变相的淡化处理,从而导致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偏离。如何在GDP的核算中既能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增长代价,又能反映出地方管理者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努力,从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也应该纳入到绿色GDP核算方法的探索中去。

参考文献

[1] 封志明、杨艳昭、:从自然资源核算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4).

第3篇: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环境资源惯用粗放式、掠夺式的手段进行开采,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就、及环境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各国都采取了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举措,和绿色运动正朝着与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理念一致的方向运行,与绿色浪潮相关的会计——环境会计也已成为会计学界关注的焦点。

视点之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各种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及任何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会计作为人类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活动,必须从人类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大视角出发,而不能将经济活动仅仅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会计核算要更多更切合实际地考虑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

1.自然环境为生产经营提供原材料,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实际上,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财富,其初始形态皆源于自然。自然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种类,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生产经营的对象,从而影响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典型的依靠自然资源建立其经济结构以获得就业和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与工业原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2.自然环境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生存的区域通过、战争等方式,由国家政府已基本固定下来,有了疆域领土的概念,因而一国或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厚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和会计发展水平。如为农业国家,则农业会计得以发展;如是工业发达国家,则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会计有较高的水平。经济发达,则经济业务种类多,数量大,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强,从而促进会计发展,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促进了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自然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广泛利用,加之人口的激增,需求增加,使得自然资源日益显得不足,由此导致人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讲求经济效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会计作为衡量经济效果的手段,反映资源配置结果的工具,对资源的核算和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本、管理会计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应运而生,并具有广泛的施展空间。

4.自然环境的变迁,引起会计与实务的变化。自然环境的状况,会影响企业存货的保存、设备的物理性能、生产资料的自然损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会计上得到反映。此外,由于企业生产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相应地提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从而新的会计分支——社会责任会计出现,环境会计得以重视和展开。

视点之二:环境会计命名的选择问题我国会计界对有关环境会计的术语有三种说法:“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环保会计”。究竟哪一种说法最恰当?从专业术语的、严谨上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一说较为贴切,而像“绿色会计”、“环保会计”之类的称谓欠妥。下面就三种说法作一些比较,以更有利于环境会计的正名。

1.环境和环境会计。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包括自然人和像企业这样的法人,既从自然环境中受益,又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作用于或者说影响着环境。我们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的,因而考虑的只能是企业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二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至少是不损坏环境或对环境污染予以治理从而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即环境保护。企业会计如果要考虑企业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话,它就必然会涉及到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按照《会计百科词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我们使用“环境会计”一词能够全面和完整地包括这一新兴会计分支的全部对象,较之后面两种说法显然更科学。

2.绿色和绿色会计。绿色本来表达的是一种颜色,也许是优美的环境总是与绿色相联系,因而人们偏爱绿色并愿意将其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的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诸如绿色主义、绿色浪潮、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形容式的说法。《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也收录了绿色会计的词条,认为绿色会计是“在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计量这些资源耗费情况的管理活动。”可见用“绿色会计”替代“环境会计”的说法是不妥的,至少不是最佳选择。

3.环保和环保会计。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精神,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防治和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但是,包括企业在内的自然人和法人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环境保护也有环境污染。人们想要了解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单单是了解其对环境有益的贡献,也要了解它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会计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影响的考察与揭示自然要包括这两个方面,否则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就令人怀疑,从而导致信息是无用的。因此,只建立考察环境保护问题的环境保护会计或者以环境保护会计指代同时考察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环境会计都是不合理的。“环境保护会计”与“环境会计”两者是不能通用的。

视点之三:环境会计的特征问题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面临着许多创新问题,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会计的一些特征。

1.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采、破坏生态资源;对已被过度耗费的存量资源要进行不断的补偿。有限性还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2.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江河上游的森林状况影响下游的水流量、内蒙的草场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尘暴等,使对生态资源开采的影响、生态成本的补偿、生态收益的确认都大大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从而使环境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摘要:本文从环境的中,归纳了会计与环境、环境会计命名的选择、环境会计的特征、环境会计的支持系统、环境会计三项指标的确定等若干有关环境会计的新视点,展示了环境会计广阔的前景。

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环境资源惯用粗放式、掠夺式的手段进行开采,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就、及环境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各国都采取了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举措,和绿色运动正朝着与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理念一致的方向运行,与绿色浪潮相关的会计——环境会计也已成为会计学界关注的焦点。

视点之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各种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及任何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会计作为人类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活动,必须从人类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大视角出发,而不能将经济活动仅仅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会计核算要更多更切合实际地考虑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

1.自然环境为生产经营提供原材料,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实际上,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财富,其初始形态皆源于自然。自然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种类,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生产经营的对象,从而影响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典型的依靠自然资源建立其经济结构以获得就业和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与工业原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2.自然环境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生存的区域通过、战争等方式,由国家政府已基本固定下来,有了疆域领土的概念,因而一国或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厚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和会计发展水平。如为农业国家,则农业会计得以发展;如是工业发达国家,则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会计有较高的水平。经济发达,则经济业务种类多,数量大,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强,从而促进会计发展,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促进了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自然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广泛利用,加之人口的激增,需求增加,使得自然资源日益显得不足,由此导致人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讲求经济效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会计作为衡量经济效果的手段,反映资源配置结果的工具,对资源的核算和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本、管理会计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应运而生,并具有广泛的施展空间。

4.自然环境的变迁,引起会计与实务的变化。自然环境的状况,会影响企业存货的保存、设备的物理性能、生产资料的自然损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会计上得到反映。此外,由于企业生产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相应地提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从而新的会计分支——社会责任会计出现,环境会计得以重视和展开。

视点之二:环境会计命名的选择问题我国会计界对有关环境会计的术语有三种说法:“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环保会计”。究竟哪一种说法最恰当?从专业术语的、严谨上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一说较为贴切,而像“绿色会计”、“环保会计”之类的称谓欠妥。下面就三种说法作一些比较,以更有利于环境会计的正名。

1.环境和环境会计。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包括自然人和像企业这样的法人,既从自然环境中受益,又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作用于或者说影响着环境。我们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的,因而考虑的只能是企业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二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至少是不损坏环境或对环境污染予以治理从而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即环境保护。企业会计如果要考虑企业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话,它就必然会涉及到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按照《会计百科词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我们使用“环境会计”一词能够全面和完整地包括这一新兴会计分支的全部对象,较之后面两种说法显然更科学。

2.绿色和绿色会计。绿色本来表达的是一种颜色,也许是优美的环境总是与绿色相联系,因而人们偏爱绿色并愿意将其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的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诸如绿色主义、绿色浪潮、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形容式的说法。《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也收录了绿色会计的词条,认为绿色会计是“在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计量这些资源耗费情况的管理活动。”可见用“绿色会计”替代“环境会计”的说法是不妥的,至少不是最佳选择。

3.环保和环保会计。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精神,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防治和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但是,包括企业在内的自然人和法人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环境保护也有环境污染。人们想要了解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单单是了解其对环境有益的贡献,也要了解它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会计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影响的考察与揭示自然要包括这两个方面,否则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就令人怀疑,从而导致信息是无用的。因此,只建立考察环境保护问题的环境保护会计或者以环境保护会计指代同时考察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环境会计都是不合理的。“环境保护会计”与“环境会计”两者是不能通用的。

视点之三:环境会计的特征问题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面临着许多创新问题,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会计的一些特征。

1.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采、破坏生态资源;对已被过度耗费的存量资源要进行不断的补偿。有限性还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2.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江河上游的森林状况影响下游的水流量、内蒙的草场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尘暴等,使对生态资源开采的影响、生态成本的补偿、生态收益的确认都大大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从而使环境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

3.效益相关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但由于其生态效益与赖以存在的经济活动效益的普遍联系性和不可剥离性,从而导致虽认识到它的存在却很难单独确切地计量它,因而其生态收益不能靠单个市场交易确认,而要靠建立起多个生态资源变动与效益相关性的模型,通过大规模、多指标、多时点的测定、评估、比较、计量并通过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会计持续运作模式。

4.复合计量。传统会计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一切会计要素都以货币进行计量,环境会计却不能只用货币作计量单位。反映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如: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等级;草场质量、水土涵养量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度;水资源的含沙量、充足度;沙尘暴强度、频率等,一是很难用货币计量,二是用货币计量反而不能说明问题。但在财政转移支付量上、对生态建设的项目投资上,却不能不用货币计量。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两种计量统一在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里,如何使两者在需要时进行转换。上述环境会计的四大特征,相互关联,形成体系。第一个为其奠定了存在基础,第二个界定其空间范围,第三个保证其持续运作,第四个指出其计量特征。

视点之四:建立环境会计的支持系统问题构建环境会计不仅具有来自于多方面的现实要求,同时也必须建立对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起着支撑或指导作用的运作体系。

1、建立起以生态资源、生态效益、生态成本及生态资源变动与经济效益变动相关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定模型体系。鉴于资源循环过程的双重性,它应当包括资源生态循环效益考核和资源经济循环效益考核两大部分,必须设计相应的测评指标体系,界定其基本构成要素,确定各因素数据资料的有效来源和确定考核的时间间隔等。如,一公顷一定品种、一定高度、一定直径、一定密度、一定年限的林地对水的涵养力、土的保持力、造氧度、对废气的吸纳力到底能值301多少价值;湖泊污染不仅有恢复其清洁的代价,而且有对居住地宜人环境被毁坏的代价等等。这些环境资源以及对其损害程度,如何转变成为反映企业盈亏的核算,需要靠生态科学家与会计学家、生态资源评估师、工程师协同解决。

2、建立起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以作为环境会计的运行支持系统。环境资源是社会的公共品,理应由国家进行保护、维护。国家维护生态资源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一是对生态资源的直接耗费者收取生态资源耗用税;二是对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生态资源维护费等。而对于生态资源所在地农户则要为其创造新的生存手段,变靠开采资源谋生为靠建设生态谋生。

3、建立起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准则体系,以规范环境会计行为。实践已经表明,我国的会计和信息披露规则只能是由政府制定,在环境会计问题上也不例外。为了保证环境会计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得以推行,政府监管机构必须考虑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鉴于环境会计或有项目的多样性,建议制定单独的环境会计或有事项的具体准则;又鉴于环境问题财务影响的复杂性和内容的多样性,另外应制定一个专门解决环境问题财务影响的具体准则。

视点之五:环境会计三项指标确定方法问题

1、生态成本评估的“盘存计耗法”。先对某地、某一时点人们认可的生态环境状况下的生态资源存量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并作为该区域或流域的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同时记入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帐户;再对现已破坏的资源状况进行估价、确认其现存的存量价值,并记入该区域或流域现在拥有的生态资产和生态权益。将以上两者相减,其差额就是被破坏所损失的价值,这也正是应对其进行补偿重置成本补偿量价值。以此可以确定以多少财政转移支付来进行生态成本的补偿和以何种方式进行补偿。

第4篇: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摘要:当前,实施绿色会计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是进一步强化我国环保意识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会计具有的功能作用逐渐显现了出来。本文就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绿色会计;林业会计;应用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

一是绿色会计认为,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二是会计循环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三是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四是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对传统林业会计的冲击

绿色会计首先解决的是环境问题所呈现出来的外部不经济性。近年来,环境管理逐渐从以控制工业化污染为主向控制工业化污染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重的方向发展,这一方面说明了绿色会计不仅要核算环境污染等的外部不经济性,还要核算环境效益等的外部经济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环境效益等外部经济性的核算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并在理论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而林业作为以森林为对象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它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等有形的经济产品,而且还能提供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无形生态产品,社会各方从中受益,这后者正是林业所呈现的外部经济性。因此,在绿色会计对环境效益等外部经济性进行广泛重视和研究的背景下,也必然对传统林业会计产生影响和冲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上: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理论体系和核算方法、与绿色“GDP”指标体系衔接的核算体系等。当前,在“三生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总体战略思想和“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的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以重视森林在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主的现代林业正在逐步取代以生产木材为主的传统林业,突出林业生态效益这一外部经济性的核算显得尤为重要。

三、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探讨

1.明确林业会计目标

在林业会计目标研究中,选择以会计环境为起点的会计理论作为林业会计目标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会计外环境决定会计目标。因此,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将绿色会计的目标应用于林业会计,林业会计目标也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2.构建新的林业会计核算原则

(1)继承与创新的原则。从林业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来看,对森林资源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核算都开展了积极的研究,特别是森林资源资产中的林木资产更加先行一步,虽然其核算在实务中的应用较晚,而且举步维艰,但还是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2)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绿色会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总体上看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务方面还不十分成熟,所以将绿色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在林业会计的实践中推广应用实属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是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3)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可能有助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取得进展的因素,应是公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关切,公众压力应是披露绿色会计资料的重要动因之一,有了公众对绿色会计信息的密切关注,才会使企业自愿地披露有关的绿色会计信息。

3.确立全新的林业会计的成本观———广义循环成本概念

传统林业会计的成本循环基础是按照马克思的成本概念,即产品的成本是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总和。这种成本概念是小成本循环概念,它只强调对所发生的人类的劳动消耗进行补偿,不考虑自然资源消耗的补偿,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消耗的补偿要求。根据绿色会计的理论,其所倡导的应是大成本循环观点。大成本循环理论认为,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消耗问题,也就是说,成本补偿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补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大成本循环观点,成本应包括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因此,为了改革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模式,建立符合现代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也以选择这种大成本循环观点为好。

4.丰富和扩展林业会计核算内容

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指导下,势必要求林业企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要加强绿色会计在这一方面的应用,来丰富和扩展传统林业会计的核算内容,即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同时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真正使林业企业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林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扩大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

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也应从提供人造资源方面的会计信息转向提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同时这种会计信息不仅包括能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而且包括非财务性信息,不仅为了满足个体或局部的经济目的,而更侧重于强调宏观效益、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益。鉴于我国目前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淡薄的情况,我国林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应首先考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等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对林业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总之,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较传统林业会计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葛文宁.中国林业会计国际化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05(06).

[2]刘晓伟.关于进一步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J]. 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11).

第5篇: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由于经济的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工业无限制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生产所排放的废弃物污染了环境。这就迫使人们对工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进行协调。1999年,联合国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标志着国际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产生,我国在2001年建立“绿色会计委员会”[1]。绿色会计通过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绿色会计强调环境资源的价值,企业对环境的损耗应当给社会以经济补偿,这就促使企业肩负生态环境责任,企业的发展模式就必须是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企业发展模式是粗放型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同时,我国实施企业绿色会计方面还处于较低层次。因此,我国必须确立适合国情的企业绿色会计发展战略。

2 绿色会计的科学含义

绿色会计也被认为是环境会计,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根据相关的经济与环境法律和法规,探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科学的检测进行确认、计量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并计算出进行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企业等组织的环保活动和产生的环境绩效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2]。绿色会计着眼于人们的活动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补偿问题,促使人们站在生态环境的角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在此过程中确认和计量环境管理的职责,实现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3.1 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为“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其结果不但过度开采和消耗了自然资源,而且使生态环境恶化。对这种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传统会计发挥监管的职能。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企业的发展浪费掉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资源的紧缺。与此同时,工农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废液、废渣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导致了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迫使我国政府和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治理投入。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而每年为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投入达到几千亿。这样就迫使人们扭转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促使企业等单位实行绿色会计,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我国实行绿色会计显得十分迫切。

3.2 实现绿色GDP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每年保持快速的增长,同时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因此,我国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我国必须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企业、组织、个人的环保责任,而绿色GDP正是发挥此项监督和引导职能。绿色GDP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包含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的最终成果,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GDP应是扣除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后的GDP总量、速度及其构成[3]。它是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净”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情况。绿色GDP创新了GDP的含义。绿色GDP在核算上依靠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包括环保、统计、工业、农业等部门,我国采用绿色会计有助于绿色GDP的核算。

3.3 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实行绿色会计就是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互为依存。绿色会计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带动绿色会计的实践。而绿色会计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经济实行绿色会计必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会计成为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建立和健全绿色会计必须坚持传统会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原则的创新。绿色会计的创新原则包括:政策性原则,绿色会计的核算应遵守我国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社会性原则,绿色会计应体现企业的环境的责任,企业应是社会公民的身份,企业的业绩应以企业创造的社会收益与社会费用相配比的社会利润为标准。绿色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为政府进行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我国绿色会计的构建应借鉴西方的绿色会计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实现创新发展。因此,我国企业通过实行绿色会计核算,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实现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的需要

绿色会计能够实现我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它首次将生态环境作为可以计量的价值资源,而成为环境资产。企业需要付出成本才能占有和使用环境资产。企业的环境成本就是环境资产体现。企业环境资产的价值伴随着生产转入新产品成本中,因此,导致了企业的利润量的减少。绿色会计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利润最大化,就是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一方面,企业应在环境资产的总体消耗上进行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环境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率。其中,提高企业环境资产的循环利用率成为最佳的方法。这样促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机制,以此实现企业的最大利润。企业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自然资源的低投入和高利用,废弃物的低排放。绿色会计促使企业为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走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监督和披露,促使企业履行其环保责任。绿色会计促使企业从“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转向了循环经济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和社会最优化的经济效益,促使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走向可持续发展[4]。

4 我国实行绿色会计面临的挑战

4.1 需要加强企业的环保理念

通过对我国公众对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调查显示:公众对企业的环保满意度比较低,特别是奶品企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使公众对企业的环境责任不信任,一些人认为企业仍然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了生态环境。因此,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还有待加强,还应加大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

4.2 需要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

绿色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分支,我国对此的研究和应用还很晚,缺乏系统的绿色会计理论作为支撑。同时,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十分复杂,企业的绿色会计在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等方面存在着不规范和不科学的地方,这就需要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4.3 需要完善相关的绿色会计法律和法规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领域变得更加复杂,我国原来颁布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显得有些过时,特别是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不严,企业隐瞒污染环境的事实,企业还不能披露绿色会计信息,这些都促使我国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的绿色会计法律和法规。

4.4 需要培养绿色会计专业人才

由于绿色会计涉及了很多新兴学科,如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很多会计专业的人才还没有接触到这些学科,还欠缺绿色会计的相关专业学科知识,因此,我国企业明显缺乏绿色会计专业人才。这样我国应该增加对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有效性。

5 我国实施绿色会计采取的措施

我国的绿色会计学科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企业绿色会计的计量很困难。我国对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还很滞后。因此,我国实施绿色会计采取的措施应采取以下措施:

5.1 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会计必然引发相关政策和企业的环保意识的变革,只有大力宣传企业的环保责任,才能为顺利实施绿色会计奠定思想基础。强化社会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和投入,使企业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企业实现的利润应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5.2 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

我国应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并且完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提高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为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政府应为绿色会计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外理论研究者的交流合作,给予研究资金、人才方面给予支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解决企业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理论问题。

5.3 完善相关的绿色会计法律和法规

我国应完善相关的绿色会计法律和法规,为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提供法律保障。我国还应将绿色会计的准则和制度纳入到《会计法》中,明确绿色会计的法律地位,明确企业的法律责任。环境相关执法部门应依照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严格执法,做到奖惩分明。

5.4 加强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会计需要专业的绿色会计人才做保障。因此,高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培养绿色会计人才,使其具备绿色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环境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高校应设置绿色会计课程,企业应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绿色会计的培训,从而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促进企业绿色会计的实施。

5.5 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为企业实施绿色会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这些部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促进企业顺利实施绿色会计。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绿色环保发展基金,行政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对绿色会计的推行给与政策上的优惠并重点支持[5]。

6 结论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促使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绿色会计能够协调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企业走向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和法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我国建立和健全的绿色会计体系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改清.绿色会计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10,(19)

[2] 康勇.中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3] 王泽淳.浅析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5).

第6篇: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GDP;传统GDP;核算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1-0092-03

保护资源与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从多方面努力。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上改变现行的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单一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采用能够反映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实行以绿色GDP(G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可以更好地体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程度。

一、绿色GDP与传统GDP的比较

绿色GDP(GGDP)是指在GDP的基础上扣除对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矿山、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的核心指标。绿色GDP是经济净增长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其中,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包括:资源的损耗、环境破坏的损失和恢复成本、社会的人文的损失(如精神享受的损失)等。绿色GDP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是对GDP的修正和完善,对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eneral Domestic Production)的英文缩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国内所有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例如,GDP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富裕程度,GDP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总量的大小,等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SNA体系是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单一投入产出核算体系,中国近年来也开始使用这种国际上通用的SNA核算体系。

采用GDP为主要指标的SNA核算体系,忽略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生态资源的巨大价值,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经济增长的负效应,甚至把对人类福利和社会进步有害的生产和活动当作国民收入来计算,掩盖了其消极作用,是一种虚假的增长。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快慢的结果,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即经济增长就是目的,是目标,是业绩的体现,陶醉于GDP的增长,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后果熟视无睹,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沾沾自喜。正是这种思想的作用,导致了地球资源的锐减甚至枯竭,导致环境的污染和严重破坏。相反,绿色GDP的提出和运用,使人们认识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我们看到很高的GDP在扣除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污染破坏的损失后大大减少,从而促使人们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投资模式,实行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护环境和资源为手段的循环经济模式。绿色GDP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协调的程度。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大,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小,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程度越高;反之,则负面影响大,和谐程度低。

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对传统GDP核算制度的调整,是经济净增长的总量核算指标。由于它去除了环境成本和资源代价,反映了投资带来的最终成果。如果投资者是社会责任型投资者,在投资时考虑环境影响,注意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没有造成污染和资源损耗,没有造成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那么,产生的经济成果可以直接纳入GDP中。

在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下,通过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准确计量,可以知道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为降低环境损失、提高环境效益指明方向。为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绿色GDP,政府必须通过有关措施,大力提倡和促进绿色投资的发展。

二、绿色GDP核算方法

绿色GDP的核算方法,有两种思路:其一,非货币化方法。就是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进行多层次细分,对最低层次的子类提出分指标,再按照分指标的权重或其他统计方法,分层次得出综合指标,使用综合指标评价可持续发展。其二,货币化方法。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提出生态GDP(EDP)的核算方法。雷明(1996)提出绿色GDP(GGDP)的核算方法框架。这两个方法都与传统GDP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比较容易操作,易于为人们接受。在货币化核算方法体系中,一定年度的绿色GDP是通过统计方法,从各行业的年度会计报表中汇总而来的。

雷明(1996)博士在研究联合国SEEA和世界银行SNA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生产总值(EDP)的指标。他认为,从生产的角度看,非生产自然资产的使用正如同固定资产消耗一样,应从传统GDP中扣除,即:

EDP=GDP-固定资产消耗-非生产自然资产使用

这里的非生产自然资产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经济资产中非生产资产的使用,如矿藏的耗减、森林的采伐、水土流失、酸雨等;另一部分是环境资产的使用,包括从海洋和河流中捕鱼、采伐原始森林、猎取野生动物、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及其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传统GDP忽视了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自然的隐性投入,没有把资源、环境成本计入投入成本中,同时,还把治理环境污染的未来投入排除在成本之外。分析投入产出的过程可以看到,在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不仅生产了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还生产了副产品――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同时,为进行环境保护,又必须进行相应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环保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应被视为产出新增加部分。

三、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难点与对策

实行绿色GDP核算在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70年代这个概念提出后,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GDP核算体系。主要难点在于:

第一,核算技术上存在缺陷。截至目前,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定价较难。价格机制不完善,难以准确确定环境的价值和资源的价格。在使用资源环境上,不考虑环境退化的成本,在现行的SNA中没有扣除资源的耗竭成本。

第二,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造成的损害通常存在滞后性。从环境污染看,许多污染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恶果才显现出来,甚至影响到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资源损耗后,当时看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增长,但是,长期的增长潜力受到损害。对长期损害和增长潜力降低的成本进行估算存在很大的难度。

第三,缺乏绿色GDP核算制度,比如,统一的统计标准,有关数据制度,一系列的检测指标、核算标准等。绿色GDP是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应当可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而要求GDP的系列指标、测算方法、参数选择和核算标准必须统一、规范。

第四,资源环境的产权还不明晰。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等。资源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竞争性,但是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存在过度开采、缺乏保护的问题。

面对绿色GDP核算的困难和问题,在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时,可以考虑的思路是:

1. 以现行的GDP核算体系为基础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绿色GDP统计数值计算可以简化为:当年GDP-当年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费用-当年资源耗竭成本-恢复环境和资源的费用等+环境保护+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的价值。为了计算绿色GDP,必须建立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包括:(1)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的价值核算。(2)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3)环境资源的损失成本核算。(4)资源环境的恢复成本、再生成本和保护成本核算。(5)环境资源的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核算。(6)环境资源的改善收入。其中(1)~(5)为GDP的减项,(6)为GDP的加项。

2. 建立资源环境的价格体系。资源环境价值核算要以实物量为基础,对我国现有的资源总量和环境质量进行价值估算,根据国际市场相同资源的价格计算中国资源的价值,结合中国实际,确定相应价格体系。随着中国自然资源产权越来越明晰,一些资源的价格逐渐通过市场确定出来,例如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但是,环境的价格难以确定,因为环境具有突出的公共物品的性质,不易分割、共享性大、产权的界定比较困难,因而交易起来困难。但是现在许多国家通过规定排污水平和排污权交易来实现减排的目的,为环境定价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3. 制定绿色GDP指标体系。绿色GDP的指标通常要包含三类:一类是自然资源指标,用来反映自然资源损耗的程度,主要有自然资源储量指标、自然资源开采率指标、自然资源利用率指标、自然资源恢复率指标等。二是环境资源指标,用来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环境指标包括:环境投入产出比、环境恢复率、城市环境指标、农村环境指标、“三废”处理率等。三是社会经济指标,反映经济发展与人口、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结构等的变化。其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接受教育率、犯罪率、医疗保健水平、人均绿色GDP、城市化比率等。

4. 建立企业绿色会计制度。企业是进行绿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扩大,企业绿色投资更加频繁。建立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把资源环境成本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有利于企业加强绿色投资。在企业绿色会计核算中,设立资源环境账户,记录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损耗,将其记入企业成本,并对绿色投资产生的收益进行核算。例如,将改善环境、治理污染的投入作为生产成本的同时,将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和资源耗费造成的不利影响作为环境成本进行核算。通过核算环境资源成本,将使企业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性投资。

5. 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察办法,把绿色GDP作为考核首要依据。要改变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方式和办法,把绿色GDP增长作为首要的标准,也就是在考察GDP的增长情况时,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社会就业、公平公正、收入差距等作为地方官员的业绩标准,凡是有不良记录的,即使GDP增长速度很快,也要进行相应的折扣;甚至在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恶化严重、资源浪费过多、社会差距过大、就业状况差等情况发生时,给有关当事人严重处分,同时,对绿色投资做得好的地方政府官员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邱建安.绿色GDP核算难点及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3).

[2]徐玉凤.对绿色GDP和传统GDP的理性评价[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辛晓十.绿色GDP核算的新思路[J].生态经济,2006,(3).

第7篇: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2-01-01

1前言

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营造一个满足使用需要的、完全由人工控制的舒适的建筑空间已并非难事。但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众多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自我封闭和与自然环境缺乏沟通的缺陷,却成了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识之士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设计“生态建筑”和营造“绿色建筑”的设想,力图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降低建筑的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绿色空间。

2生态

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是十九世纪由德国学者海格尔提出的一门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这其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表明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关系,提出了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是集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气象学、城市建设学为一体的综合自然科学。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中就体现出了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朴素观念,与现代生态建筑思想之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3绿色

作为新世纪环保的主旋律,正日益被广大民众所关注。所谓“绿色生态建筑”就是指人类建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将建筑物与环保、高新技术、能源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创造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绿色生态建筑的指导思想是在设计时务必体现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建筑设计和场所设计中,要树立整体的生态建筑观。绿色生态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持续发展的目标。

4绿色建筑的特征

4.1绿色生态建筑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致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

4.2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4.3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降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保护、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4.4回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作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

总之,绿色生态建筑归纳起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有建筑,更不要拆除有历史保留价值的古建筑。因此,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

5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5.1使整个建筑寿命周期内自然资源的耗费降到最低;

5.2使整个建筑寿命周期内污染和环境排放降到最低;

5.3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一个健康、舒适和无害的空间;

5.4使建筑的质量、功能和性能与目的统一;

5.5使环保性能与费用和经济性能平衡。

6绿色建筑的发展途径

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肘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又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6.1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这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6.2使用洁净能源,保护自然资源降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

6.3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6.4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充分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

6.5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6.6保护生态系统调控械市气候。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桥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保水和植物生长。

第8篇: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一、背景差异

传统会计在十三世纪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意大利出现,意大利学者卢卡・帕乔利在其1494年出版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系统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威尼斯账簿法”,为会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十八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耗费,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绿色会计便应运而生。

二、涵义与前提假设差异

绿色会计主要与环境相关,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中,绿色会计被定义为“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及保护资源,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这些资源耗费情况的管理活动”。传统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度量手段,以凭证为依据,运用各种专门的方法,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经济信息,用于各种决策、预测及监督,旨在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此外,传统会计完全不涉及或是极少涉及环境问题。传统会计的前提假设是把企业当做“经济人”,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不考虑资源效益及社会效益。这种假设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低成本地使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以耗费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绿色会计的前提假设是将企业看成是“社会生态经济人”,它使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资源效益,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该前提假设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产生的各种矛盾。

三、核算对象与范围差异

传统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是能用货币计量表现的经济活动。而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太大突破了传统资金运动的范畴,它所考虑的是除资金以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及生态循环价值。因此,绿色会计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对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并予以正式记录报告,为各决策单位进行经济及环境决策提供帮助。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传统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连续地、系统地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用以考察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传统会计反映的仅仅是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而绿色会计主要核算和计量自然环境的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以及环境资源的收益和价值补偿,它在传统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了反映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因此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

四、确认标准差异

由于绿色会计的核算范围大大超过了传统会计,所以绿色会计必须对各要素进行重新界定,将涉及环境的经济要素作为会计要素予以记录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定。在绿色会计体系下,资产类应增设“自然资产”项目,其中包括有形绿色资产和无形绿色资产。有形绿色资产是指人类所共有的空气、水、森林、海洋、矿产、臭氧层等;无形绿色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用于环境开发和保护的长期资产,如资产开采权、排污许可证、环境污染治理专有技术、专利权等。负债类应增设“应付环境治理费”项目,即专门用来核算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成本,如应付排污费、应付环境罚款和赔付款。所有者权益类应增设“绿色投入”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财政拨付的专门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基金,社会统筹的环保基金,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环保基金等一系列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专项基金。费用类应增设“绿色成本”项目,其中包括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等。收益类应增设“绿色收入”项目,其中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为此产品而减免税收取得的收益;由于保护环境成绩显著获得国家奖励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社会信誉、股票价值的上涨收益;实施环保措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信息披露方式与计量方法差异

第9篇:自然资源的绿色管理范文

涵义与前提假设差异

绿色会计这门学科其实也是刚刚起步不久,而其主要就是围绕环境展开的学科。在《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针对绿色会计也有了较为明确地定义,认为其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及保护资源,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这些资源耗费情况的管理活动。货币在传统会计的度量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依据相应的凭证,利用各种专业性的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对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单位的经济业务,使提供给管理者的经济信息更能够满足其需求,在各种决策、预测以及监督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优化。除此之外,在传统会计中,环境问题的涉及是特别少的,甚至根本不会出现。传统会计的前提假设是将企业作为“经济人”,它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最大化企业的价值,对于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根本不做任何考虑的。这种假设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低成本地使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以耗费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绿色会计的前提假设是将企业看成是“社会生态经济人”,它使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资源效益,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该前提假设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产生的各种矛盾。

目标定位

传统会计的目标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通过会计活动,实现或者期望达到某种境地或者结果。其代表的目标理论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而绿色会计,其主要是将目标瞄准了再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问题。比如改善社会环境和资源问题,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最优化。通过对环境资源本身的价值、损耗以及为保护环境而做出的支出等带来的收益进行确认和计量,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环境政策和规划依据。

概算的基本出发点

传统会计的核算前提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还需要规范的企业行为,包括谨慎、有用、真实、可比、一致、权责发生制、及时、清晰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财产物资按照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等。而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绿色会计的假设和会计原则都会发生变化,首先核算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传统会计中的货币计量被改为了多元计量,这是因为环境因素具有复杂性,通常不能以货币计量作为单一的计量方法,而需要选择一些辅助方式,比如图表和文字附录等。其会计原则在继承了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还有一些特殊原则,比如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等。

确认标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