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时代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关键词:信息时代;继续教育;必要性;有效途径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教师思想品德和教学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从当今时代特征来看,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从国富民强和民族繁荣的战略高度来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在知识更新快捷的时代,学习社会化的形成进一步要求教师必须接受终身教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和技能,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不断提高,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信息时代教师的继续教育,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师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继续教育认识片面。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存在“两轻两重”的现象,即重理论培训,轻实践培训;重学科培训,轻方法培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从整体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整体功能,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2.被动参加培训,用功利的心态来看继续教育。部分院校为了各自的利益,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动迎合一些人的要求,导致在开展继续教育的导向上追求学历教育,文凭本位之风盛行。很多教师只是报名参加继续教育,并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对院校、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仅仅追求培训结束后的一纸证书;而实施培训的院校为了经济效益,有的压缩培训时间,“缺斤少两”,有的培训形式化,走过场,使继续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观念陈旧,教育实践脱离实际。我国的继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倾向,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和考核,均缺少专业教育的特色,都忽视了教师进行继续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使继续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丧失对教师专业对象的吸引力。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无法紧跟科技进步与相应岗位需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模式化、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与参与者的积极性。
4.兼职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欠缺。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资源的投入不足,导致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激励机制不足,兼职教师任课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增加一定经济收人。部分兼职教师存在着责任心不强,教学应付草率,无视纪律,上课随意性大的情况,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继续教育缺少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很难有效监控并缺少制约的手段。也间接纵容了部分兼职教师的不当行为。
三、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教师按各自所需可参加普通成人高等院校培训、师资培训院校培训和省、市县(区)、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培训,以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多层次”是由于受训教师不同、教育内容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决定培训层次的多样性。“多形式”是指除过目前传统的学历教育形式外,还要根据需要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究、学术报告、赛教、素质展示等,要采取送教上门、校内培训、自修学分制、专题教研、分段集中面授辅导和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等办学模式,以提高培训的层面和效益。
2.养成读书习惯,提高专业化水平。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看,教育者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地学习科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继续从教。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作为教师,知识要渊博,思维要敏捷,平时各类图书也要尽可能地涉及一些,读书习惯是最重要的。教师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才有可能影响并带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养成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入21世纪以后,继续教育向着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延伸,继续教育的模式也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和学,从而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网上教学可以节约用于书本的开支和上课时间,而且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可以多次使用或复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使教学过程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 卢香滨.对继续教育有关问题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2] 成人教育.我国成人继续教育变革发展的新趋势[J]2009,(11):73-74.
摘 要: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声愈见高涨,继续教育成为许多教师及社会人员实现自我、谋求更好生存和发展前景的途径。继续教育是一种全民化的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信息时代;继续教育;必要性;有效途径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教师思想品德和教学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从当今时代特征来看,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从国富民强和民族繁荣的战略高度来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在知识更新快捷的时代,学习社会化的形成进一步要求教师必须接受终身教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和技能,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不断提高,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信息时代教师的继续教育,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师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继续教育认识片面。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存在“两轻两重”的现象,即重理论培训,轻实践培训;重学科培训,轻方法培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从整体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整体功能,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2.被动参加培训,用功利的心态来看继续教育。部分院校为了各自的利益,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动迎合一些人的要求,导致在开展继续教育的导向上追求学历教育,文凭本位之风盛行。很多教师只是报名参加继续教育,并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对院校、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仅仅追求培训结束后的一纸证书;而实施培训的院校为了经济效益,有的压缩培训时间,“缺斤少两”,有的培训形式化,走过场,使继续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观念陈旧,教育实践脱离实际。我国的继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倾向,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和考核,均缺少专业教育的特色,都忽视了教师进行继续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使继续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丧失对教师专业对象的吸引力。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无法紧跟科技进步与相应岗位需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模式化、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与参与者的积极性。
4.兼职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欠缺。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资源的投入不足,导致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激励机制不足,兼职教师任课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增加一定经济收人。部分兼职教师存在着责任心不强,教学应付草率,无视纪律,上课随意性大的情况,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继续教育缺少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很难有效监控并缺少制约的手段。也间接纵容了部分兼职教师的不当行为。
三、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教师按各自所需可参加普通成人高等院校培训、师资培训院校培训和省、市县(区)、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培训,以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多层次”是由于受训教师不同、教育内容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决定培训层次的多样性。“多形式”是指除过目前传统的学历教育形式外,还要根据需要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究、学术报告、赛教、素质展示等,要采取送教上门、校内培训、自修学分制、专题教研、分段集中面授辅导和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等办学模式,以提高培训的层面和效益。
2.养成读书习惯,提高专业化水平。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看,教育者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地学习科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继续从教。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作为教师,知识要渊博,思维要敏捷,平时各类图书也要尽可能地涉及一些,读书习惯是最重要的。教师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才有可能影响并带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养成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入21世纪以后,继续教育向着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延伸,继续教育的模式也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和学,从而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网上教学可以节约用于书本的开支和上课时间,而且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可以多次使用或复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使教学过程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 卢香滨.对继续教育有关问题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推广和交流成果效率更高。不仅可广泛而迅速地推广与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且能科学地对研究项目进行辅助设计与模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与整理,准确地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使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摘要: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信息时代;数学;数学教育;迎应
自计算机普及,尤其是网络流行以来,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及学习和生活中,对数学及数学教育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1]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是任何学科、行业生存和发展之必需.数学和数学教育都要迎应信息时代的特征和需求,否则就无生存之地.数学教育要履行自己的职能,维持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对此加以迎应,一方面要适应信息时代的特征和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为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助力.[2]基于此,数学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学科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全新变化:譬如其课程讲授的对象范围被明显扩大;同时,信息多样化也诱发学生的心态呈现出了诸多的复杂演变;此外,在对于学生的综合考验上,则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理论知识比拼,而是谋求塑造更具实用性的高素质人才.这就使得数学学科对于全新信息知识的归纳与梳理难度有所增加,而学生就业、择业的定位也呈现了一定的偏差,对于其捕捉、转化信息的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则显著提高.而由于对于信息化推进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相适配的软硬件基础资源配备有待加强,基于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开展有所脱节,实践途径也拘于旧有套路,故就目前数学专业利用信息化浪潮推动教育革新的现状来看,其具体落实的执行效果不尽人意,尚未取得预期效果.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学教育的转型升级,干扰了其适应和服务于信息时代步伐.鉴于此,对于数学教育,尤其是高校数学专业教育而言,就需要认清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把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信息的运用技巧,努力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全面更新教育模式、方法,逐步强化校外的配套实践,适时调整数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导向,将信息平台、手段、技巧灵活融入数学教育之中,提升数学教育的信息化拓展和操作实力,围绕信息的运用而进行多样情境式的教学编排,增强学生适应信息化大潮的能力,并数学教育的转型升级.
一、认清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调整数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导向
信息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与当然结果,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的演进潮流.必须清醒定位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运行状况以及迎应切入点,并依据数学专业及通用教育实际,着力树立以信息化相关知识为比照的数学教育的基本导向,努力完成宏观层面的科学统筹与严密规划.[3]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由校方进行牵头,通过广泛邀请高校教育专家学者、数学专业从业人员以及优秀学生等各方代表汇聚一堂,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共同磋商、创建出契合中小学数学教学及高等院校数学专业教育现状的机制、对策,分别从推介机制、适配流程以及管理制度等环节入手进行创设;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校方指导、院系协助、班级执行的行政化管理体系,递进完成信息时代对于数学知识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应当创立调查分析小组、反馈处理中心等交互制度,来对既有的数学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摸底聚合,并结合信息运用知识的自有特色,展开对于全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调查收集、登记备案以及总结上报,从而为数学教育的革新创造有利条件.
二、把握日常信息处理体验,将信息平台、手段、技巧灵活融入数学教育之中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引发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分化,中小学、高等院校学生由于接触环境的局限性与固定性,对于日常各类信息运转和利用的认知、把握并不全面.而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国内社会的多元发展,也对接受数学教育的学生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具备牢固的综合理论素养与扎实的应用技能的数学专业学生,才能真正在信息化的社会大潮之中,找到自我归属与自我定位,继而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互融合.对于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专业教育而言,则要把握相关信息之中最为日常化、普及性的特征内容,将其灵活融入数学专业教育的体系之中,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所以,就应当立足对于日常化信息知识的人性化感知,注重理论引导与实践锻炼的高效结合,稳步扩大数学专业学生参与信息化理论知识竞赛、信息化技能模拟演练以及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等事务的创设和开展,从而真正让数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接触信息时代的发展态势,真正意识到信息社会相关知识对于审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等层面的重要作用,有力激发其对于这一全新社会发展趋势的认知兴趣,继而夯实学生理解、应用信息时代各种知识的基础.[4]
三、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提升数学教育的信息化拓展和操作实力
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更为新颖的教育理念、教学器具等开始集中出现,这就推动了中小学数学通识教育及高等院校数学专业教育一系列软硬件Y源的系统更新.而由于各个学校的政策导向、师资支持的差异化,依旧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学器具落后等突出问题.[5]鉴于此,就需要逐步淘汰既有的偏于陈旧的计算机、曲面演示屏以及测量仪等器材设备,迅速加大适合信息化教学而又经济实用的教学器材设施的批量购买、分步拆换、全部换代,集中将配置过硬、质量牢靠的计算机终端、演示屏装置以及信号传输仪等全面更新升级.此外,相关教师也应当灵活引导学生对于信息化相关技术知识的认知与定位,创设分组协作机制,注重对于动手操作、分组协作的考查力度,并坚持逐一对每个协作小组、每位学生的即时操作、掌握程度、错误区域等具体环节进行指导评判,而对于较多出现的错误操作、偏颇方法,都要及时予以指正纠错,并统一进行二次严密的分组复试、团队评比,最终评选出优秀小组与先进个人,从而巩固、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应用技能.
四、更新教育模式方法,围绕信息时代的特征和需求特点进行多样情境式的教学编排
信息化大潮的来临,不仅催生了更为多样的社会发展态势,而且也对数学教育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要求其能够迅速改良既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更为科学、人性的训练方法,凸显创新性.而考虑到某些学生对于信息化态势认知不全面、参与性还不够高等典型问题,则应当着重增加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注重情境化、探究式等激发与引导相互结合的操作模式,促使数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发散思维、挖掘潜力的探索成就感.而课堂氛围的实际反映,又是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其与学生的学习反馈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制约关系,轻松活跃、趣味协调的课堂氛围自然能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主动性,继而呈现出认真用心的听讲情绪,而这对于授课教师则是最为切实的尊重、认可以及激励,所以彼此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共振反馈.[6]所以,通过利用信息化知识的自有特点,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状况、爱好指标、群体特征等关键要点,灵活进行一系列教学模式、方法的更新拓展,抓住关键,不做无用功,才能有效实现整体氛围与群体反馈的协同交互,助推情境式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五、强化校外配套实践,增强学生适应信息化大潮的能力
能提升工作、学习及生活中的运算、理财、统筹能力,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是数学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只有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之中的各类逻辑难度较低的计算问题,促进各类产业高效生产,服务社会各类群体,才能真正促进数学教育的知识效用释放与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的交互转化.而在信息化大潮之下,数学教育则应该与时俱进,着力扩展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就必须强化实训锻炼的同步拓展,有效增加校内外训练化考核,力求做到多倡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测试相关的信息化运算基本原理,多带领学生进行演练信息化运算知识的主要技术要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各类专业实训考核等,让学生洞察信息化运算知识的实践应用对于学习效率提升、综合素养熏陶等的切实益处,从而促使其能够主动跟随社会发展趋势与行业更新潮流,改进自身在学习与实践上的既存不足,增强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信息时代各类问题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安.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杨英法,苗方朔.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2(06):68-69.
[3]陈维华,韩倩.新常态下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5-7.
[4]李延敏,郭平.转教育思想探索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新路[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98-100.
关键词:信息时代 中职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身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应淡化学科意识,引入各种艺术门类,使音乐教学扩展成为一种综合的教育手段。21世纪社会的信息化,让我们的生活和教育网络化、虚拟化、国家化、个性化,从而使我们的音乐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及学习更为便捷和广阔。
信息时代的教育促使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高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变革。知识的迅速增长在教学上的要求是效率和质量的增长,由此也影响了教育体制、课程与教材模式的更新。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教育的工作者和新一代的教师,是我们教育未来的代表。如何使广大的师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新的问题。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学也不例外,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更新音乐教育观念,调整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程序和分解的目标结构,改革发展现有的中职音乐教学现状,逐步形成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时代的中职音乐教学实践形式,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必须明确信息时代的中职音乐教与学的规律,构建新的信息时代的中职音乐教学,很多的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还不够深,认为联系不大,它更适合其他学科。中职学校及学生发展的规划,中职音乐与人文学科融会的加深,知识环境的开放,与时代联系的紧密,使得我们使用的教材、资源日益丰富,教学的时间、空间、方法都有着相应的变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一、 逐步引导学生在“听”中学习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效果,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从而知道自己或别人唱得是否正确,通过听觉帮助学生学习音乐。
二、 逐步在“想”中学习音乐
学生通过听音乐后,对于这是什么乐曲、什么节拍、什么速度、想表现什么内容、产生疑问,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听、看,听后要启发学生多联想,在头脑中要构建情节,有音乐的画面,在想中感知音乐美的蕴含;在想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想中引发心灵的火花;在想中充分理解音乐。
三、 逐步培养学生在“唱”中感受音乐,在“做”中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展示课题。通过“认、读、拍、打”复习巩固,加深印象通过“内在感受,外在表现”。通过节奏的“变化组合,多变多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集体参与的教学效果,面向全体,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节奏填词、编创,激发灵感,初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四、逐步锻炼学生在“编”中创作音乐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节奏是构成音乐的最主要的元素,也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音乐入门从节奏入手。节奏的教学可以采用奥尔夫的教学原则和身体韵律等充分体会节奏,多看、多听、多模,激发学生自然产生编创的激情和发展的空间。
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听、想、唱、做、编”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音乐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运用校园网上音乐画面的资料,运用实物投影的快捷方式,适当运用录音、幻灯等电教手段,为学生做示范性的演唱、演奏及乐理知识的讲解和教授。运用律动、舞蹈、表演、指挥或是手势,用挂图、照片、卡片、简笔画等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多想、多感受、多理解、多表现,最后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音乐教育,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单项注入式的教学,相对来说,课堂形式不够生动,手段较为落后,单一。因此也造成效率低下的教育结果,限制了教师对学生深层次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而信息时代的各种先进而便捷的元素,无疑为音乐教育形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首先,大量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为我们呈现了以全球化网络为基础的,“海”一般博大的知识文化背景。这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意地进入网络,就眼前问题远程咨询专家学者,大量阅读和鉴赏优秀作品,轻而易举地获得不同文化领域的背景资料等;
其次是对教育环境,条件的放宽。由于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普及,网络上出现一些无形化大众化的新颖便捷的信息资源,除了无障碍地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音频视频辅助学习,学生甚至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逼真的演出训练,在网络上举行音乐会,还有一些集教学,演出,制作,合成,为一体的网络化音乐教育系统。
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学科的融合,提供给我们许多正在开发中,甚至已经日趋完善的多媒体工具。例如一些音乐制作软件,打谱软件等。让我们获取和创建音乐材料时更加便捷,快捷。使得音乐处理技术的掌控日趋平民化,大众化。这无疑为音乐教育与学习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手段。
由此,我联想到近年来各大高等艺术院校里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个专业学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所谓电脑音乐制作,狭义来讲无非是通过电脑及相关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别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音乐。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表现音乐的技术工具。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用音高和节奏来展示艺术的魅力;电脑是一种科技工具,把复杂的运算集中在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中,用高速的衍变解脱现实的束缚。音乐和电脑结合起来就是电脑音乐,它是数码时代的听觉新艺术,是音乐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在我看来,这一学科,是信息时代高科技技术手段与音乐基础综合教育相结合最为典型的产物。我希望通过对这一学科的简单介绍,从这一小小的点来看如今音乐教育形式的变化。
首先,简单了解电脑音乐制作专业。该专业学习前所要准备的基本硬件设施有:一台高配置的计算机,一台声音处理器,以及一台电子合声器。软件应该配备:计算机中音乐制作软件,软音源等。电子和声器与软音源的配合便可以弹出钢琴,小提琴,长笛,二胡等各种乐器音色。在通过软件与声音处理器的基本录入之后,甚至连钢琴强弱力度,弹拨乐器琴弦的震动,以及民乐器音头音尾的滑音的处理都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现在,让我们反观传统音乐形成的过程:传统的音乐创作直到作品成为音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需多方位多人次合作的一项庞大的工程。首先由作曲家由即成的灵感哼唱出一定的主题旋律,然后再琴键上尝试奏出并试听,然后安排专业的创作技法进行主题的发展,完善,并在反复弹唱中不断改写,最终定稿形成曲谱。这便是作品在作曲家手中的一度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以后,作曲家会将乐谱交给乐队演奏,歌手或合唱队排练,形成完整的音响内容。由于这其中含有演奏家和指挥家的理解、演绎的过程,所以我们称此过程为作品的二度创作。最后,成形的作品终需流入市场,这就需要将乐谱成为记录在CD、磁带等介质上的音响形式,这时还要使用音响录音设备,请录音师与乐队合作录制。该过程中负责监棚的录音师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并会将这些见解传达给表演者以实现,所以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三度创作。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需多方位合作的一项庞大的工程。
总之,拥有这样一套软硬件设备,等于坐拥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一支完备的中国民间乐队,数台音色各异的钢琴,甚至可以用来模拟人声的独唱及合唱。而有了这些工具,操作者只要有一定的软件操作技术,键盘弹奏能力,并一定程度上了解乐器法,就可以实现对任何一部音乐的独立创作演奏和录制,实现“一体化音乐人”的音乐创作模式。
这一学科,非常满足学生对创作音乐的梦想,学到的知识也非常全面,然而又以其技术掌握简单,音乐基础要求相对较低,成为许多艺术爱好者学习或从业的选择。也因此,这一学科在近年来非常热门,作为朝阳学科,很多艺术类及综合类高校都有开设。这对传统音乐教育的模式和目标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1 教学现状的思考
小学生普遍具有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愿望,上网、玩游戏是大多数小学生利用计算机想要做的事情,小学生们对图像处理、Internet知识等包含创造性与新奇性的信息也有兴趣,乐于追求富有挑战性的新信息。如今,计算机不是什么奢侈品,已经进入了许多城镇家庭,这为推进和发展小学计算机教育创造了很好的环境。但在家里,上网、玩游戏却是小学生们的首选,仅有部分小学生具有排版设计、图片处理、网页制作等学习兴趣。虽然许多同学意识到计算机是未来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的意识极为淡薄。再加上有些学校经费紧缺而导致设备不足,望“机”兴叹。另外,缺乏师资以及任课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传统观念看,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只是一门副课,得不到重视。一些学校只是把参赛作为开展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标,仅仅重视少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学习。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对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缺少正确的认识,没有构建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及组织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
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来看,教材内容没有及时得到更新,有些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
2 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与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相联系。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完成课堂教学中一个个的教学任务,“任务”的设计十分关键。“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精心策划,出其不意,着眼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比如,要掌握画图软件,就要掌握画直线、画曲线、画圆、画矩形等简单图形的画法,就要掌握一些图案的缩放、拉伸、复制、粘贴等技巧。要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与之相关的一些教学任务,掌握画直线、画曲线、画圆、画矩形等简单图形的画法。再由此设计一两个大任务,把一个个小任务组合成“弯弯的小河”的图画,在图画中设计一条小河,河边有大大小小不同的树,在太阳的照射下,碧波荡漾,通过完成这些大任务掌握简单图案的缩放、拉伸、复制、粘贴等技巧。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致勃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学会操作。这些大小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小学学生主要通过直接的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讲多练,在具体的操作中多加指导,点明问题,纠正错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如在讲“字体”格式时,打开“字体”对话框,精讲“字体”、“字符间距”、“文字效果”三个标签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就行,学生可以触类旁通,体会其他相关内容的操作。
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工具,特别是引入多媒体技术之后,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要把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计算机来获取和巩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比如,学习打字,除指法要求严格外,输入法就应该从全拼开始,与语文中的普通话及拼音结合起来,一举多得。要着眼于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强调一个个教学任务与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开拓计算机应用的视野。计算机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学科特长、兴趣爱好,采用自然、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获取信息、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3 教学模式的探索
多种信息的表达形态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联想,是计算机教育的强大优势,也为计算机教育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和智力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目前,小学计算机教育仍然为“从学习计算机到认识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诚信 教育 对策
[作者简介]赵宏伟(1976- ),男,江苏南通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就业创业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72-02
一、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时刻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社会整体的高速发展也带动着网络社会向前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5亿。2011年,大专以及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已经达到96.1%,呈高水平状态。其中,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中数量最庞大的群体,占30.2%。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有如此之大的比例,势必增强了网络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网络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展的一种体现,根据现阶段我国网络发展情况,将网络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主体。对大学生来说,网络高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机遇,还有更高标准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水平要求。诚信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把诚信摆在突出位置,是党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安。”注重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应有之义。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网络诚信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表面上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道德问题,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而网络社会的在线活动依赖于现实社会提供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这种关联依赖性充分表明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同样需要诚信品德。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品德修养、文明程度都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针对现阶段网络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强化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乃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个人素质而言,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诚信不仅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之一,更能对人的个体修养与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局限于学识,诚信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网络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时代,诚信与人的长远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大学生应当顺应时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诚信水平,在注重现实世界诚信的同时也能恪守网络社会诚信的准则,并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二身份证”,从而创造和谐健康的网络交际环境,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体系的滞后性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提升
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与创造者,也是思想道德与文明行为的引导者与示范者。我国教育“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方向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诚信的教育力度。目前,教育体系的滞后性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不少高校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师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不能及时、敏锐地将网络信息工作与诚信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不能用新的理论知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体系在网络诚信道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与滞后性。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大学生道德认知也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总体而言,大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容易被网络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得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的认知方面处于缺失状态,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二)教育监管责任主体模糊不清影响网络环境的净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监管责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监管力度不够,受制于现有网络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单位或个体都难以对网络空间实行全方位彻底的监管,使得网络社会在政治宣传和动员中出现混沌学所言的“蝴蝶效应”。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所受的约束较少,而教育监管的责任主体混乱,监管权责又不明确,对我国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恶化了网络社会环境。由此可见,网络责任监管主体的模糊性是影响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举措
(一)结合现代传播体系,创新教育形式
要实现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突破式发展,就必须在教育形式上突破创新,做到“网上”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是在“网上”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形成健康的道德信息。同时,积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与网页,加强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熏陶。可以利用“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交友”“热线服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信息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他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二是在“网下”方面,不仅要有相应的信息道德规范用于约束行为,还要有完善的法律作为强力后盾。
(二)突破固有教育地域限制,扩展教育场所
教育场所的局限性是制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仅仅依靠现实课堂中的灌输教育是远远不足的,要突破陈旧的教育局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目的地延伸教育场所,将课堂理论、案例由单向式的静态教学过渡到动态的在线互动式参加引导;二是逐渐摒弃传统的模式化灌输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积极与大学生开展线上互动交流活动,创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平台,从而激发教育活力;三是高校相关部门和学生家庭紧密联系,深化沟通,积极合作,提升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文化软实力,拓展教育时间与地域空间,结合多渠道诚信教育,注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工作,达成社会、高校、家庭在培养学生网络诚信品质上的共识,最终形成适应网络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道德教育机制。
(三)提升教育文化辐射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当代大学生在网络道德上呈现出来的问题,高校应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网络技术和规律、了解大学生思维特征和网络思想状态的高素质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网络诚信宣传教育,加强网络道德诚信问题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共同开展诚信共铸活动,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文化辐射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
(四)构建大学生网络信用体系,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现实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诚信的缺失。网络社会的诚信缺失和现实社会的诚信缺失不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与表现,更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因此,构建健全的大学生网络信用体系是加强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切实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网络舆论环境维护和管理,制定网络社会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和法律的强制约束作用,探索新的网络控制管理方法。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大学生的信用征集、评价和共享系统,推行网络实名制,进而解决大学生网络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打造面向全社会的网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全社会网络信用联防机制。从网络虚拟性的根源着手,仔细剖析大学生上网虚拟化心理,以校级为单位,严格上网流程的考核把关工作,切实抓好对学生个人信息的审核、录入以及后期的信息追踪工作,并制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道德教育的系统规划。通过发挥网络实名制的有效作用,加快推进网络信息的清晰化与制度化进程,从而实现自律与他律、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为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2.落实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规范网络诚信档案制度建设。一方面,把个人诚信档案作为衡量个人诚信水平的基础依据,通过构建完备的信用档案体系,在形式多样的现代交易活动中体现个人自身的信用与记录,扩展个人诚信档案使用者的交易空间,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多成功交易的机会,从而将个人的诚信行为作为一种激励方式,为个人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站登记的备案工作、介入服务等基础资源管理,探索规范域名和IP地址管理,确保网站登记备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要加强对大学生常常访问的社交网络与即时通信工具等新应用的管理监督。同时,还应该关注“翻墙”技术等互联网破解技术的发展,坚持积极利用和加强管理并重,形成行政监管、技术保障、主体自律、制度规范、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诚信管理体系。
3.加强网络道德阵地建设,推动网络诚信体系发展。教师应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融的道德教育方法,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高校教育应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协同进行,齐抓共管,达成社会、高校、家庭在培养学生网络诚信优秀品质上的共识,形成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发展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从课内与课外、为人处世与学术创作等方面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此外,抓好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的网络诚信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带头表率作用,有利于形成诚信和谐的校园环境,进而营造良好的网络信用氛围。
[参考文献]
[1]向欣.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2]刘新奇.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3]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4]苗耀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分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图书馆是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的图书馆馆员又是读者与信息资源之间的中介、纽带和桥梁。图书馆员在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图书馆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面临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知识的更新,继续教育已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不断提高自己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时展需要的重要环节。所以图书馆员也必须及时补充、更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以适应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提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笔者就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及继续教育谈些浅见。
一、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现状分析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图书馆员的思想素质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和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馆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观念陈旧,服务理念落后。认为图书馆只是单纯的被动服务机构,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对人类、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和影响作用。缺乏全局观念、社会观念和经济观念。把图书情报工作与知识经济分离开来,认为图书情报工作是不实现等价交换,或被束之高阁,或被无偿使用,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只限于借借还还,馆员只满足于当“保管员”、“出纳员”、“服务员”,无法起到信息导航员与参谋的作用。
分析图书馆员的思想现状,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搞好图书馆队伍建设,保证图书馆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重要课题。图书馆工作都是围绕着读者服务展开的,而职业道德是作好服务工作的首要条件。
(二)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图书馆员在图书馆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像一位伟人说的:“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关键。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发挥,所以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作为图书馆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努力做好为读者服务工作,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图书馆员还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有朝气、有干劲,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出积极作用。要转变图书馆员的服务理念,有甘为人梯、“俯首甘为儒子牛”的自愿奉献的精神和情操。图书馆的工作比较清贫,也比较寂寞,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要帮助图书馆员建立起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功能、权利、义务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永远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读者、尊重读者、理解读者、方便读者、满足读者。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图书馆的现代技能与知识更新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占主导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在广泛应用,图书馆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这就对馆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不但要有满腔热情和良好的愿望,还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图书馆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高低。
(一)图书馆员业务技能现状分析
从整体来看,我们现在的图书馆馆员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学历情况大多数已达到国家标准。但从知识结构上来看,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即使如此,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需求,必须要更新。大多数图书馆员毕业于非图书情报专业,后来改行从事图书情报工作。而少数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员又缺乏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例如,外语、计算机技能。当今的网络中97%的信息是外文,而中文所占比例很小。要想有效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现代化技术已经在大多数图书馆应用。但是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特别是在的西部地区,那里的经济欠发达,多数图书馆还在用传统的手工操作。
(二)图书馆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已是社会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情报已向深层次服务方向发展,使图书情报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图书馆员要具备以下技能:(1)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具有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信息资源。(2)较强的使用现代化设备的能力。当今现代化技术已经在大多数图书馆应用,熟练地掌握现代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日常操作、系统开发与维护、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存贮技术、光盘多媒体技术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3)还应该懂得一定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现代图书馆员不仅要懂得本专业知识,还应该懂得其他相关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并具备较全面的业务技能,既现代的图书馆员应是一专多能、学科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新世纪所赋予我们的重任。(4)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是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动力。运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效率。图书馆员要在理念上有创新的精神,通过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在信息社会中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直觉或洞察力。(5)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语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现代图书馆馆藏已不是原有的库藏概念,而是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没有国界、语言的限制。要想有效地开发利用这宏大的信息资源,作为信息导航员的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这个信息大市场索取到所需要外文信息,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真正起到导航员的作用。(6)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能力。图书馆员除了做好图书馆一般业务工作外,还应该从事学术研究和论文的写作。由于图书情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它的宗旨。图书馆员撰写学术论文,可以提高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图书馆员终身学习与优化服务
(一)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工作方式。图书馆已经从传统的有形的借阅模式发展到无限的网络空间。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和服务理念也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图书馆面临广大的读者群,他们索取的信息是多种类型的。能否满足读者的要求,给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员工作水平的基本标志。现今的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已经不是以前简单的手工操作,现在已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技术操作。图书馆员的服务内容也由传统的有形的文献改变为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网络信息等宏大的无限空间。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多媒体知识等专业技能。这样就对图书馆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代化先进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很多馆员感到知识匮乏,力不从心。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快更新、补充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拓展、提高和完善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跟上时展的步伐,掌握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员掌握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的有力措施。图书馆员唯有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我,才能肩负起这个时代所赋予历史使命。
(二)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