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生态景观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景观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景观建设

第1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伊川县;园林绿地;生态景观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65-01

一 伊川县园林绿地及生态景观建设的着力点

伊川县位于洛阳市南部,属高山丘陵地貌,多年来都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县区。近年来,在党和地方领导的科学引领下,战天斗地的伊川人在这片并不具有先天优势的土地上,创造了新的历史,伊川县目前已经成为洛阳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投资前景的县区之一,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同等条件下兄弟县区的前列。

笔者在伊川县农林部门工作多年,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和伊川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伊川县园林绿地及生态景观建设的关键在于:首先,从生态园林城区目标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其次,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再次,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除此之外,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最后,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二 伊川县园林绿地规划思路

1.沿河绿色景观区。 设置滨河林荫路,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设置游步路,可设踏步与水相连,可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于岸边设置栏杆和坐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2.公共建筑景观区。 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观带,包括居住区、机关和学校。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我国规定指标: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为平均每居民1~2 m2。由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组成了公共绿地景观区:步行街道路上可铺设装饰性强的花纹路面,还可布置些装饰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坐椅,凉亭、电话间等,绿化以草坪花坛为主,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蔽荫;花园式林荫路立交桥北侧与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可设2条以上步游路,可安排儿童游戏场,坐椅、花坛、喷泉、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 m分段布置,车行道与林荫道绿带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乔木组成的绿色屏障相隔,立面布置常以外高内低的形式,道路广场面积不宜超过25%,乔木占地面积为30%~40%,灌木占20%~25%,草皮占15%~20%,花坛占2%~5%,也可因地制宜。

3.景观空间轴线。 形成以主要街路为主轴的绿色发展空间,街道分隔带绿化以种植草皮为主,严禁种植乔木,可植不高于0.7m的绿篱、灌木、花卉等低矮植物,为方便行人,街道可分段以75~100m为宜,可与人行横道、大商场、公共建筑出入口相结合。

三 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都是实现大地园林化的重要内容。风景资源的开发作为大地园林的重要部分,必是生态和文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对于改善都市圈环境、增加绿量、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至关重要。研究风景资源的生态规划,经营好城市圈这一重要元素,是做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

1.可供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笔者认为,在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上,主要包括整体优化原则、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景观个性原则、遣留地保护原则、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着力点。 笔者认为,在规划建设中,如何贯穿景观生态理论,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

(1)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因此,笔者认为,生态景观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2)环境关联。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

第2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环城生态景观林;理念;模式;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5303

1 引言

环城生态景观林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市周边生态和景观建设越来越引起当前各地城市建设的重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环城生态景观林由于其所处的地域特殊性,使其功能和定位介于生态林和城市公园绿化之间,如何把握环城生态景观林的风貌内涵与建设模式,业界仍然研究较少,国内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建设标准。根据义乌市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实践,对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特点、类型、建设模式等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同类型建设项目有所借鉴。

2 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理念

生态景观林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和美学原理设计与营建集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森林类型[1]。环城生态景观林地处城市周边,林地一般为防护林,以生态防护为主要功能。是一种介于防护林与特用林(风景林)之间的特殊林种。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范围逐渐扩大,单纯的生态防护功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确立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建设理念是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前提。环城生态景观林应立足于建设美丽中国,以应对环境变化、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为宗旨,通过高标准、高质量地营造森林群落,优化森林生态格局,构筑林种、树种配置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森林植被分布合理、景观优美、家居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城市,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2.1 以人为本,优化城市功能

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要充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衔接,与城市其他绿地形成系统性整体,并进一步优化其功能,构筑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协调好森林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建设好自然宜人的森林游览步道等设施,满足市民健身与文化科普的需求。

2.2 发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森林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建设区域植物资源与古树名木的建设和管理,挖掘地方山水文化、森林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构建具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3 生态优先,近自然建设

“适宜的顶极植被”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目标[2]。环城生态景观林要求相对粗旷自然景观,不同于城市公园。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好森林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力求生态优先,森林树种的选择应以乔木树种为主,构建森林植被的骨架,适当配置灌木、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等,形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近自然的植被群落。

3 地域现状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区域地处义乌市江东街道,位于环城南路以南、南门路以西、黎明湖路以北,小地名为八面山。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边缘谷地多为旱地,最高点八面山海拔239.0 m。

建设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为79.0%,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丘陵青冈苦槠林分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马尾松林、柏木林)、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香樟林,马尾松、麻栎林)、落叶阔叶林(麻栎林)、竹林(孝顺竹林)、灌丛(茶园、杜鹃林),以及果园(梨树园)。植物区系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区,阔叶树种主要有麻栎、化香、香樟、合欢等;针叶树种以马尾松林、柏木等为主;竹类主要有孝顺竹等。建设区域土地总面积88.5 hm2,其中乔木林地64.3 hm2,占72.6%,主要为马尾松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观较缺乏;灌木林地4.0 hm2,占4.5%;火烧迹地6.6 hm2,占7.5%;宜林荒山荒地4.0 hm2,占4.6%;废弃采石场2.2 hm2,占2.4%;旱地7.4 hm2,占8.4%。

4 建设特点与难点

4.1 建设难点

义乌市环城生态景观林工程设计主要难点在于:地块所处重要敏感区位,即为环城南路、环城北路、民航路三条环城路周边山体,是义乌市的城市入城景观窗口。品质效果要求高,但区块内地形破碎,采石场、裸岩边坡、火烧迹地等不同困难立地造林类型穿插分布,给景观效果的营造与体现带来极大困扰。

同时现状森林资源中针叶林景观(马尾松林景观为主)面积较大,疏密不均,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天然林景观较缺乏,林相单调,景观效果差,大面积的马尾松林与旱地不仅对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作用小,造成大量的养分通过地表径流流失,也极易发生森林火灾,遭受松材线虫病等侵害,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游憩保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诸多功能丧失。

4.2 建设特点

经过多次详细踏查现地,分析义乌市的社会经济特点与发展需求,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等为指导,把人文生态纳入生态景观林建设,并把当前的森林减排建设、有害生物防治等做了有机结合,项目建成后八面山森林覆盖率达到98.6%,建设生态景观林1328 hm2,从而使八面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与景观优美、功能较完善、多层次的森林生态景观体系。

4.2.1 确立与国际接轨的自然设计理念,追求高品质、高要求

依据义乌国际商贸城市与国际接轨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项目建设采用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景观林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项目区森林景观体系的质量和档次得到全面提高。

项目设计结合工程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义乌市城市发展空间的实际需求,以特定立地类型为基本单元,以完善项目区丘陵山地生态景观林的布局、结构与功能为中心,致力提高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增加珍贵树种榉树、浙江楠、红豆杉,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建设黄山栾树、银杏、无患子、枫香、乌桕、杜英彩叶森林;项目建成后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8.6%,并建立起景观优美、功能完善、多层次的与国家接轨的近自然森林生态景观体系。

4.2.2 致力提高困难地造林绿化整体效果

采石场复绿等困难地绿化,由于立地条件恶劣,一般现有技术措施多采用陡壁种草、藤本植物垂挂覆盖等生硬的办法,本项目建设则以近自然理念与技术,在地形重塑的基础上,进行植被恢复,并选择种植黄连木、杜英、枫香、乌桕、银杏、黄山栾树、木荷等,形成绚丽多彩、层林尽染的色叶彩林景观,技术先进,效果明显。

此外,根据工程区马尾松林面积比例大的现状,分别马尾松密林、疏林、火烧迹地等不同类型,以乡土阔叶树为主,分别设计不同的采伐强度和补植改造类型,合理确定造林类型、密度和观花、彩叶、珍贵树种,达到设计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与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更好地体现植被的地域性特色。

4.2.3 引入人文关怀理念,凸显设计生态文化内涵

发展森林资源的同时,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建设生态景观林的出发点和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十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高度。生态景观林着力突出了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将森林景观建设与生态文化相结合,与珍贵树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传承悠久的生态文化,设计的公路边旱地景观绿化,在提高整个地块的生态效能的基础上部分种植观赏型果树,如石榴、杨梅、樱桃等,丰富整个景观的观赏及群众参与度。另外开辟部分区域用于党校学员开展认养种植活动,增强大家对于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设置游览步道,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让全市学生接受良好的绿色生态科普教育;促进城市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再造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文化与文化荟萃的人文生态的有机平衡,丰富了森林文化内涵,弘扬绿色文明,使森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5 环城生态景观林的建设模式

5.1 保护式模式

建设区内景观价值较高,基本能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绿阔叶林、竹林等,可不必改造,采取必要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保护措施,使森林不受放牧、采伐、采集等人为活动破坏。

5.2 补植模式

建设区内分布的马尾松林,或部分产量低的柑桔林、桃树林等经济林,为提高其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增加树种组合和植被层次及季相变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选用观赏价值高的优良阔叶树种进行林相改造。补植改造造林密度为375~900株/hm2。对马尾松林的补植改造应适当进行疏伐,伐除部分枯死木、风倒木、风折木、病腐木和观赏价值低的树种,疏伐的强度不得超过10%,疏伐须按年度分多次进行,并注意保护木荷、香樟等目的阔叶树种。

5.3 造林模式

为提高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区内的农耕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利用木荷、香樟、桢楠、等地带性森林景观建群种,引入相宜的伴生树种,营建常绿阔叶林景观;利用杨梅、银杏、枇杷等经济树种营造果树林景观。为提高近期内造林景观效果,景观林初植密度为1050株/hm2。

6 分区建设

建设区位于义乌市主城区所在的江东街道,处环城南路、南门路、黎明湖路之间,是义乌市重要的城市景观窗口。项目区的森林景观建设与义乌市森林城市建设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意义。项目区建设范围整体呈等腰三角形,根据项目建设用地周围的水系、道路、植被分布特点,环城南路地块的发展建设方向,为便于实施操作,将整个项目区划分为4个森林景观建设区段。

6.1 第一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西北部,环城南路南侧,南门路东侧,海拔85~200 m,面积约26.0 hm2。本区段地势南高北低,北侧有部分裸岩地和平缓旱地,东北侧为峭壁。南门路西侧山坡主要为火烧迹地,对景观与生态影响较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急需进行改造治理,是该区段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植物景观的塑造是环城南路北侧坡面体现红色景观,南门路西侧山坡以体现黄色景观为目标,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梨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对火烧迹地进行造林绿化,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并建设一条环城南路通至东侧采石场坡顶的作业道,环城南路北侧原有裸岩地周边土层瘠薄处,林相改造困难,应保留原有马尾松林,不做树种调整。

6.2 第二分区

本区段位于八面山中部,主要为环城南路南侧一带,海拔86~200 m,面积约23.8 hm2。现状地势两侧为山丘,西部低洼,有2个山塘。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马尾松林、灌木林等。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林、香樟、梨树、茶叶、葛藤、算盘子等。该标段呈南北两侧坡面,考虑到环城南路北侧现为红色系列景观树种为主,因此规划该标段在景塑造上以体现红色景观为目标,采用乌桕、枫香等树种,适当点缀白玉兰、红玉兰等观花树种,此外对原有马尾松林、灌木林等进行改造,对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成为壮观而富有特色的森林生态环境。环城南路北侧原有裸岩地周边土层瘠薄处,林相改造困难,应保留原有马尾松林,不做树种调整。

6.3 第三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西部,环城南路南侧,南门路北侧,海拔86~160 m,面积约14.8 hm2。本区段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两侧为山丘,中间为平缓坡地。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马尾松林、梨树林等。植物景观的塑造是环城南路北侧坡面体现红色景观,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梨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环城南路南侧公路边原有马尾松林,景观效果较差,规划对沿路边约30 m宽山坡面原马尾松林进行改造,种植红色景观树种乌桕,并适当配置榉树、红豆杉等珍贵树种。

6.4 第四分区

本区段位于项目区东南部,南门路东侧,地块南侧为市委党校、义乌中学。海拔90~230 m,面积约14.7 hm2,建设区现状北侧山坡以马尾松林为主,南侧有部分宜林荒山荒地和灌木林地。该标段在景塑造上以体现黄色景观为目标,采用银杏、黄山栾树等树种,适当点缀白玉兰、红玉兰等观花树种,对原有马尾松林、低效果园、灌木林地等进行改造,对公路边旱地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并对区段内1个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绿化,美化整体生态环境。

7 结论与建议

7.1 设计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相关要求

义乌市已按设计开展建设,种植名优适生树种,建设生态景观林,完成了主要示范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大片结构稳定、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城市生态屏障和背景林,使整个城市山林及入城口景观面貌发生很大改观,林业生态及景观、文化效益初步显现,达到森林资源增长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为浙江省及周边地区后续的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提供了样板和较好的示范作用。

7.2 后期技术跟进是建设效果的保证

由于生态景观林建设地块很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提升的,在不规则的地块如何补植满足自然与景观要求,一般的营造林施工队伍往往技术力量不足,需要设计部门技术人员进一步跟进,从而保证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新良,何 莹.生态景观林景观效果构成特性定量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6):181.

[2]王 翔,金祖达.生态景观林建设指导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1(3):64~65.

[3]张 伟,张宏业,祝炜平.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5) .

第3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河南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摘要】本文在符合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标准的前提下,以黄河堤防为基础,修建滨河大道,从防洪工程影响、生态等多方面论证沿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修建滨河大道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方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建设标准;生态景观;黄河堤防;滨河大道;可行性

0 前言

针对沿黄区域的开发,《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出要“全面实施沿黄滩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重点建设沿黄风情文化产业带”。郑州市“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了郑州都市区建设基本框架,并确定以交通为纽带,以产业为桥梁,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路径。省、市战略目标的确定,为黄河滨河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是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是推进河南治黄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河南黄河防洪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抗洪能力,改善了黄河下游两岸的抢险交通现状,为确保黄河长治久安构造了安全屏障;同时又是巨大的生态防护屏障,极大的改善了沿黄两岸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为郑、汴、洛及黄河的“三点一线”大旅游建设增添了巨大的活力,有力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沿黄城市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与生态景观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沿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修建滨河大道,形成路堤结合的黄河防洪体系。

1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概况及黄河滨河公园规划

1.1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

人民治黄以来,党和国家对黄河治理开发十分重视,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第一部综合治理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实施,全面开展了黄河的治理开发,黄河下游先后兴建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

1.2 堤防工程

河南省境内临黄大堤565km,设计防洪标准为防御花园口站22000m3/s洪水。按堤段划分共有四段,即左岸孟县中曹坡至封丘县鹅湾171km,长垣县大车集至台前县张庄194.5km,右岸孟津县牛庄至和家庙7.6km,郑州市邙山根至兰考县岳寨157.22km。其它临黄大堤有北围堤10km,贯孟堤21.1km。非临黄太行堤44km,北金堤40km,此外还有新建温孟滩防护堤44km。

1.3 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情况

对郑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黄河入市口到出市口沿线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由城市河网、湖塘、湿地、绿地、林带、草坪等形成的自然开放空间和廊道,总长约150公里,总面积900余平方公里。鉴于此,必须对滨河区域进行高水平规划,并实施统一的建设和管理。

2 滨河大道的布置方案研究

2.1 滨河大道设计标准

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防洪标准在100年一遇以上,相应的堤防标准为1级。

黄河下游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致使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幅度很大。2000年之前,由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少沙多,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平均河床高程不断淤积抬高,致使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呈现出逐渐淤积抬高的趋势。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河道出现冲刷下切,根据《黄河古贤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成果,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2020年左右冲刷达到最大,2028年左右淤积恢复到2000年状态。此后,黄河下游年平均淤积量为3.45亿t,各河段的年平均淤积抬升速率为:铁谢~花园口河段为0.047m/年;花园口~高村河段为0.062m/年;高村~艾山河段为0.075m/年。滨河大道作为永久建筑物,其使用年限较长,因此,在考虑防洪标准时,也必须同时考虑黄河下游淤积产生的影响。本文考虑100年的河道淤积量为(2012+100-2028)×0.062=5.2m。

2.2 滨河大道布置型式探析

2.2.1 滨河大道布置形式一

沿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布置滨河大道,将原堤防向背河侧淤区帮宽加高至一定的标准。详见图1。

在现状黄河大堤的基础上考虑100年河道淤积的影响,因此堤顶高程为现状大堤堤顶高程与100年河道淤积的高度之和,即5.2m。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建设标准,路基宽度为33.5m,路基两旁各布置3.25m宽的绿化带,因此设计堤顶宽度为路基宽度33.5m与两侧的3.25m绿化带之和,为40m。

滨河大道两侧布置生态景观设施,搞好景点规划,结合当地地理、人文特点、黄河重大历史事件,建设具有黄河特色的景观工程,充分展示黄河历史文化;规划人工湿地滨河公园,既净化了空气,又满足了生态景观的需要。

2.2.2 滨河大道布置型式二

沿郑州到开封堤防淤区背河侧布置滨河大道,其道路顶高程平现状大堤堤顶高程。详见图2。

道路顶高程平现状大堤堤顶高程。黄河大堤南岸於背区顶高程平2000年设防水位,低于大堤顶高程2.0~3.0m。因此,需要在现状於背区基础上加高至一定标准。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建设标准,路基宽度为33.5m,路基两旁各布置3.25m宽的绿化带,因此设计堤顶宽度为路基宽度33.5m与两侧的3.25m绿化带之和,为40m。滨河大道两侧布置生态景观设施,如人工湿地滨河公园、与黄河历史事件有关的标志性建筑等,另外黄河大堤与滨河大道之间以绿化带相隔,且每隔一定间距修建连通的道路,便于抢险车辆通行。

2.2.3 布置型式比较

滨河大道布置型式一与布置型式二都是依托黄河大堤而建,是黄河大堤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布置型式一是在现状大堤的基础上加高帮宽,考虑了100年河道淤积产生的影响,设防标准较高,能够防御近100年内花园口22000m3/s洪水,但是其路面较高,工程量较大。由于黄河下游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致使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幅度很大,黄河堤防今后可能面临新的问题,布置型式一将堤防与道路完全结合在一起,堤防加固时会互相产生影响,不利于今后黄河堤防的加固。新修滨河大道的路线沿着现状堤线,路线不灵活,会出现S弯,给车辆通行造成不便。另外,布置型式一防汛抢险车辆和正常交通车辆混在一起,会相互影响,不利于防洪抢险。

布置型式二是在黄河大堤淤背区上修建滨河大道,对改善防汛交通条件,促进生态景观建设,节约土地资源均有积极意义。路线基本与黄河堤防保持一致,部分路段可以根据道路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堤防弯曲处适当的裁弯取直,路线相对灵活。当黄河大堤需要加固时不再对於背区的滨河大道进行拆除重建,对黄河大堤的影响较小;同时也避免了防汛抢险车辆和正常交通车辆的相互干扰。因此推荐布置型式二。

但是,布置型式二中黄河堤防和滨河大道之间应该留出必要的宽度,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黄河堤防加高帮宽、险工改建需要的宽度;工程抢险及防汛交通需要的宽度;工程管护设施需要的场地。如遇涵闸等穿堤建筑物应适当绕行以留出开挖和施工的场地。若现有於背区的宽度不能满足滨河大道所需要的宽度,需另行加宽。

3 滨河大道可行性研究

(1)防洪方面是可行的。滨河大道成为防汛抢险的交通要道和抢险阵地,为河南黄河防洪抢险提供了便利条件。

(2)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沿黄城市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条件和防洪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尽快开展滨河大道建设。

(3)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黄河大堤作为黄河沿线上独特的地理区域,颇具生态旅游价值,可为游览黄河及其周边生态景观和发展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周边城市人们紧张工作之余进行休闲度假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4 结论

(1)在黄河大堤於背区上修建滨河大道,促进了防汛抢险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沿黄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

(2)沿郑州到开封堤防修建滨河大道改善了沿黄城市的生态环境,丰富了黄河大堤生态景观建设内容,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滨河大道布置型式比较,得出滨河大道修建在黄河大堤於背区上对黄河防洪工程的影响较小,同时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第4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

1 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与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相比,我国的生态绿化规划建设在小城镇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公共绿地少,发展空间有限,大多数城镇附近的森林生态绿化还处于原始阶段,色调单一,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绝大部分城镇绿化规划后,能够形成以风景区专用林、河道水源林、道路景观林为主的具有生态性质的公益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城镇绿色网络体系不健全,景观绿化布局不合理,各类公园,绿地、林地分布过于集中。小城镇的生态绿色景观质量亟待提高,常见的生态景观林,如: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少之又少,景观单调,效果不佳。森林片生态功能结构简单,防灾减灾能力差。

2 生态绿化景观规划的技术布局

一是以整体为主进行规划。从整体上衡量生态绿化景观建设可以改造生态林颜色单调、生态效能低下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森林成长质量和覆盖率,形成树种多、效益好、可供多样选择的生态景观林。二是以道路为线进行规划。以小城镇的交通干道、村间小道农田、水系林网的绿化建设为出发点。小城镇交通干道进行绿化时要充分结合道路的发挥作用、道路规格要求、景观构成以及其它设施之间的关系。对村与村之间道路绿化,应结合附近环境,就近利用原有的林木,对有碍绿化的枯草和杂灌进行必要的清理,在道旁隙地处种植可供观赏的花灌木、草本花卉等,以提高观赏效果。三是以镇、村为点进行规划。对小城镇的主体,集镇、各个行政村的绿化,在满足绿色景观功能的同时,还可以营造、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景观林。

3 保障规划实施的对策措施

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大项目工程,因此,在工程实施前必须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以保障绿化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是从实际出发,提高绿化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在群众中开展全民绿化教育,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城镇绿化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是防治污染、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加强小城镇群众的绿化生态意识,关键是提高各级城镇领导的绿化生态意识,通过行政手段将城镇绿地发展任务逐层逐级分解,并将其列入到各级领导任期内的主要业绩考核目标,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绿色生态施工中,要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整体和谐、植物多样、季相鲜明、层次丰富”的设计规范理念,大力开展绿山、绿河、绿村、绿路的绿色生态建设,形成绿生态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绿化景观。

二是突出重点,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要对小城镇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高绿化景观观赏效果。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对乡镇的重点区域、重点村屯进行重点绿化。在小城镇内的公园或者乡村公园进行绿色生态景观规划时,应聘请园林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并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的基础上,实施专业工程造林活动,以提高植树造林质量,加快绿化步伐。通过将有限资金投入到重点区域的绿化景观规划建设,可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小城镇整体的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稳步前进。

三是确保绿色生态用地。对绿地用地的提供是开展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为保证绿化用地的稳定性,在开展绿化活动前,必须协调好相关林业、土地使用部门,做好法定程序审批。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资体系,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即政府资金投入。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类绿化工程的配套资金,用于小城镇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并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加大绿色投资。

4 结语

总之,同国外比较,我国的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起步较晚,研究有限。目前,大部分的城镇生态绿化思路和做法多是套取传统的大城市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思路,不能较好的结合本地小城镇的资源优势,不具备本地特色的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所以,在小城镇的生态绿化景观规划中,应在分析本地的资源潜力的基础上,较好发挥具有小城镇特色的生态绿化工程,在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中力求将景观设施和小城镇区域的森林生态建设、村庄绿化改造、本地绿色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生态和景观优势旅游产业,发挥地方的历史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形成可持续的现代林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J].城市规划汇刊,2000(6)

2 于志熙著.城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第5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景观设计;人工环境;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89-01

建设生态城市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在生态城市景观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的环境风貌设计中应确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设计思路,从人本出发,充分考虑人的生存需求、活动需求、精神需求等因素,努力创造自然环境优美。计成的精妙总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建设有机结合,造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居环境。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至今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这是“生态城市”概念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和谐,寻求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新秩序。

我们所追求的生态城市不仅是城市生态功能的健全、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态机制,还应该是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天蓝、水清、地绿”这些形态上和形象上的目标。使城市的人工形态和自然形态统一起来,协调一致,从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绿色、美观、社会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广义上讲,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后者也称为社会环境。从狭义上讲,是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等需要而创建的环境空间,如各种建筑,园林等。人工环境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为自然环境如虎添翼。

三、景观设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关系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东方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态度的凝炼表达,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虽然它在当时还仅仅是一种学者们的思想理念,但在今天看来,它却可以与现代人的生态文明观耦合一起,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指导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

(二)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互融性的案例

1.悉尼歌剧院与周围环境互融性设计

悉尼歌剧院的特殊位置也强调了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在海上好象一个大贝壳一样与周遍的环境融合的十分完美。众所周知,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地标性建筑,提起悉尼歌剧院悉人们就会想起像风帆一样的建筑,静静的躺卧在海上,徐徐的海风,无比优雅壮观,尼歌剧院就充分说明了与周围环境互融的重要性。但是试想一下,悉尼歌剧院是坐落于城市的内部,会是什么样子?在建筑林立的都市中心赫然的出现一栋白色的庞然大物,悉尼歌剧院还会文明于世间吗?

2.石家庄地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缺失

石家庄地区干晒情况比较严重,城市景观设计中并没有做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人工景观的建设中疏忽了自然景观,以至于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脱节。

四、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景观指由西方传入的,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形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为特征,讲究人工改造的景观理论和实践。中国现代景观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相比之下,理论性和系统性就不够强,国内的景观设计存在以下几点缺陷,那就是急功近利、攀比气派、注重表面人工等,而忽略了自然、朴实这些景观固有的特点。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国人对景观的领悟会逐步提高,追求自然、朴实、美丽和谐的景观效果,最终必然是中国景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多向西方景观设计行业先进的国家吸取经验,中国的普遍设计水平会提升一个很大的台阶。

五、总结与展望

山林、水体等自然环境要素在决定城市特色方面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城市中的建筑更大。因而我们设计城市景观时,不仅布置安排好建筑物,而且要安排好山林、水体等自然风光的观赏视线,使它们得以充分融合,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融合。

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成为人们日益追求的完美境界, 随着人类质及精神需求的提高.创造怡人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着重解决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尊重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

第6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摘要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美学问题,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来深入研究生态美学在其设计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自然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劳动。通过笔者的思考,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对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研究的新视域。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 生态美学 城市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的速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都市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其组成的重要部分,城市景观的设计就日益显示出重要性。而且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物质环境,而且还是社会环境和文化内涵的体现。可以说景观设计是大环境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能够突出生态之美,这就不仅仅是居住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与整体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探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美学问题,笔者以为,应该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这是景观设计的最重要原则之一。生态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如果能把传统与现代进行很好的交流,就可以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景观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获得重返大自然的美好享受。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能够不断地吸纳国内外景观设计的新规划,将时代气息与生态美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设计要充分地考虑人的需求,尊重人性,理解人性,根据人的需求和行为规律,活动特点,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构思。还应考虑到现代人的时代背景、社会气质、文化熏陶、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性,来创造一个关怀人、陶冶人、优雅舒适的环境。

当然,这都需要创新的设计理念作为支撑。只有在创新精神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考虑生态文明与城市景观何以相辅相成,其人文蕴含究竟何在?景观设计也并不仅仅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设计利益和主题,这样才能表达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

就理论角度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正如沃斯所认为的,自然景色具有减轻人心理压力,净化人心灵的魔力。人们置身于自然环境,与自然互动有助于心理健康,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紧张情绪,提高身心的健康水平。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更大的热情渴望贴近自然,希望生活于自然之中。

荷尔德林吟唱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成为21世纪很重要的文化理想,人们更加地关注人类居住场所的设计问题。哈佛生物学家威尔森在1984年开创的“亲生命性”假说,认为人类天生与其他生物有着亲密的情感联系。人类天生喜欢绿色的植物和蓝色的水,喜欢享受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感官体验。但是现代城市环境阻挠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渴望与其他物种做伴的内在需求。这种阻挠与隔绝实际上也是人失去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可能。由此也可以看到构建城市景观中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探讨的所谓景观设计学,主要指“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改造、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设计是景观的首要因素,管理对于景观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管理可以实现景观的最佳结构状态,使其具有最大的审美功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完整地理解景观设计的内涵。设计好比栽种花木,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苦心经营;管理好比花木的维护,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就前功尽弃。

当然,景观设计是土地的设计,土地不是孤立的,它有着自己的自然系统,也包含着人们对土地的联系,因此设计必须与所在地特有的生态、文化和历史相协调,使其能在自然、文化环境中可持续发展,保持与自然环境与城市文脉的连续性。比如城市绿地是城市居民接触自然最为便捷和有效的途径,可以使人们在城市喧闹和嘈杂的环境之中得以喘息和休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释放自己。因此这是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作为滨水区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原生态之美,也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河流和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运输、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态功能等等。这就决定了滨水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目标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全面、综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两个方面,但同时也离不开诸如智能技术、生态技术等的支持。我们有时强调在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资源与地域性人文历史资源,运用生态手段和智能化的技术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支配,它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再现或对现有景观资源的整合,而是有着地域属性及文化特点的精神产品。因此,在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少于干扰和破坏现状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优先选用可再生或可循环的材料,维护动植物原有的生态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使之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生物群落。

另外,生态美学的理念在具体的设计中,还要考虑到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设计出具有精神内涵和特色的景观。当然,美好的事物,总会符合某种潜在的规律。关于尺度、比例、色调、质感,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知和设计程式,但其共同点在于――追求美与和谐。虽然目前设计领域“混搭风”盛行,但我们若要追寻一种深具纯粹古典美的传统风格时,还是会选择使建筑与景观在风格上具有认知的关联性。毕竟,我们对空间风格的感受,往往源于设计元素的选择、组合。

景观设计是反映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景观设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日益重视生活环境品质提高的直接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配套,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空间,是一本有着丰富内涵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是传递一定时期人类理想与追求等讯息的物质载体。复兴城市品格,激发城市对人深切的关怀,重塑城市人文心性,也许,这些恰好可以可以作为我们评判优良景观设计的标准和参照值。

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生态绿化景观。比如景观中大多会采用众人所熟悉的物象作为原型,用以表现物象真实状态中的形态美和精神内涵,所以就外形而言具象景观要素具有一种朴实的真实美。然而其创作毕竟不是对原型进行简单的复制,因而由设计师艺术加工后的具象景观元素还具有一种抽象美。同时,在艺术加工和提炼的过程中具象景物会被赋予特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融合后的具象要素成为整个环境的意境营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户外活动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有形的物质空间,从人的行为心理考虑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肯定既要满足功能,又能符合人的感官要求,同时还要注重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感受。这就需要满足生态原则、文化原则,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将空间形态与环境韵律有机结合。一些失败的教训也在给我们设计者以提示,发挥创造性、构建生态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体现出地域性的审美差异来。

实际上,城市景观的生态化是联合国MAB计划倡导的国际城市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求城市规划“生态化”,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进行城市规划――作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河流与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它们能营造独特的氛围。水是人类生命延续的源泉,也是景观美重要的构成元素,所谓有水凭添三分灵,水边或水中的植物能丰富水面层次效果,体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这可以提高景区的美景度。水域设计也就成为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还比如景观中的桥梁设计不仅能实现交通的基本功能,自身还有雕塑的美感。因此,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丰富人们的穿行经验。木质虹桥或者石质拱桥一方面发挥通道的实际效应,另一方面桥身柔和的弧线与水中波动的倒影相映成趣,使空间更加富于层次感。

树木栽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栽种比例适当的常绿树种,不论雨雪风霜,园内总是生机盎然,夹杂着各种落叶树木,春夏万木苍翠,绿荫生凉,秋冬之际又有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萧瑟荒疏之美。此外树木还是实现空间围合、加强空间联系的载体。这都是很具体化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与生态美学的和谐程度。

吴家骅先生在《景观形态学》中谈到景观的含义来自对风景的观察,然而这一观察包含着强烈的精神因素,在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中,由于漫长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景观符号,包括物象、天象以及历史典故等,将这些富于民族形式和情感文化符号有机地组合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这无疑会给城市带来文化气息。

景观设计在许多城市中被看成是一门综合空间艺术,因其与艺术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设计师担负着提高大众品味的职责。而众多的艺术思潮和艺术形成为设计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

将传统艺术引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也是生态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挖掘其组成,还应尽量地在生态美学的构建上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因为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从中国传统的哲学基础、宗教观念、伦理观念、心理结构等都能找出这种文化精神,比如建筑中典雅、平和及含蓄的风格。道家所提倡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等文化理想无疑也是生态美学的具体体现之一。人能融入到周围景观文化当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绿动”以及自然的美感,这无疑是一种主客体的美感交融。

景观设计要素中很多是使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自然生态因素,有着保护城市环境、文教和游憩、娱乐和观光及社会效益等作用。就生态美学方面而言,景观设计总体上应是在发挥好各种作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生态系统趋向于平衡,使景观设计不再为了满足部分人精神愉悦的需要,而是逐步地致力于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循环的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和欲望。这种设计是通过物质能量的流动及土地来联系自然和人类,从而发挥景观设计的生态效应。

当然,从“与自然互动”、“时空的延续”、“人性关怀的空间”等来探讨生态美学更让人觉得意味悠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将会更加的人性化、自然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徐析:《生态景观设计要素探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 于洋:《自然与工业对话中的隐喻和象征――哈尔滨黛秀湖公园景观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 林晶:《自然的街景空间》,《园林规划与设计》,2008年第2期。

[4] 李贺:《盐城经济开发区河东区公园景观设计》,《黑龙江生态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 龚德惠:《城市中的人文关怀――武汉中心公园景观所涉及》,《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 高强:《长山河冰河公园景观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 吴敏:《论景观设计的美学意义》,《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 李寿重:《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中价值刍议》,《黑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9] 安宁:《生态美学与景观设计》,《山西建筑》,2003年第3期。

[10] 刘可可:《论城市景观中生态美学的价值内涵》,《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1] 王奇照:《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上海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 孙琴:《花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第7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水景;绿地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d,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Especially in moder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lended in many fashion healthy element,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hot spot. Based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the necessity of residential quarters were specified,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and finally from the district planning, green space layout, waterscape design, green materials, plant configuration, water resources reasonable use and traffic environment design in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the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oints.

Keywords: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Waterscape; Green space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应用到住宅小区中的必要性

住宅小区的环境绿化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居民频繁使用的空间。作为景观设计者,在从事设计工作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环境空间与人的行为关系,设计中遵循“设计必须为人”的原则。人是住宅小区的主体,所以满足居住者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居住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居住需求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全球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变化加深,地球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动植物种类正在锐减,人们关注住宅小区环境的意识日益强烈,急切要求提高住宅小区环境的健康性、生态性,因此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在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住宅小区景观生态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这应成为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共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且在设计布局和具体景观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得体和适宜,一定要有利于实现人和山水的亲和,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一定要有利于人居环境由于自然生态景观的引入而具有自然的生态美;一定要满足人居或人的各种户外活动小气候环境的宜人和安全。要想将自然生态园林景观类型和谐、得体地应用于现代住宅小区中,尚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从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上做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

(三)园林绿化是基础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住宅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园林”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三、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要点

(一)合理进行小区规划

现代小区的规划设计应建立在建筑群组合的基础上,与居住区总的规划架构相结合。现代小区规划设计,首先要合理利用住宅间空地,要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建,合理借用空间,如住宅北临或西临道路、绿化、河流等空间,可以适当提高层数,以达到在不增加用地和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提高建筑面积密度,但应注意与整体的统一协调;其次要尽量减少住宅东西向布置,在院内布置户外活动场地和坡状绿地;再者高低层住宅要尽量混合布置,还要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地下室)和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小区规划设计还要尽量满足生态优化原则,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绿地布局

居住小区总体规划拟定后,应保持35%以上的绿化率。而在35%以上的绿地中,绿地本身的绿化率要大于70%。也就是说,绿地中的硬质景观,包括道路、地坪、建筑小品、喷泉、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30%以内,而这个数字越小越好。绿地越大,建筑容积率越小,小区绿化级别越高。绿化率越高,为小区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越大,其生态效益越明显,对人体健康越有利。绿地位置应设在建筑物的南面,座北朝南,背阴面阳是植物生长的最好环境,尤其对一些喜光植物极为有利。小区出入口的景观安排,最好是硬质景观与绿化景观相互交融。要在出入口附近留有绿地进行绿化,忌讳大广场一片,没有绿化背景和前景。绿地的形状以块状外形为上乘,细而狭长的条状绿地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建成后的生态自动调节不利。据报道,绿地宽度以大于12m为最佳,这对绿地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极为有利。绿地布局中,儿童活动和老人娱乐健身场地可以结合在一起,以便老人照顾儿童。

(三)水景的设计

在住宅小区环境绿化中适当设置湖泊、小溪、水池、喷泉等水景,对降低环境的热辐射、调节空气的温湿度、净化空气、冷却吹来的热风、形成局部的地方风等都有明显的作用。水景设计要达到生态的要求,水质水量的保证起到关键的作用。水量上应该考虑它究竟怎么定位,所选择的水质应该是合格、经济、可行的水源。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第一,水体自身的循环净化。这个要通过确定周期,设施规模,选择净化工艺来达到。一个生态平衡的湖泊是一个健康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当营养物进入生态系统后,要么被水生植物吸收,要么被好氧细菌降解,在湖泊的各个区域内溶解氧的含量应在一个安全的水平,一般溶解氧大于4mg/l才是一个健康的、平衡的生态系统。

第二,设计合理的景观水体构造,保证良好的水流状态。在设计水景时,借助地势的高差形成流动的水体,而流动的水体中含有足够的溶解氧,使好氧微生物能很好地生长,将水中的有机物转变成水和二氧化碳,使水体得到净化。

(四)住宅小区建设中要积极运用绿色材料

绿色建筑材料理所当然应当成为生态小区建设的主导产品, 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从大的环境方面应当有利于地球的生态平衡, 从室内小环境方面来讲应有利于人的舒适与健康。因而一是提倡3R材料( 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 在生态小区建设中的使用, 以节约各种资源;二是强调在生态小区建设过程中, 不得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建筑材料, 尤其在室内装修中, 不得使用挥发性有机物( VOC) 超标的胶合板材或放射性超标的石材, 而应选用无毒、无害、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引导建材工业向环保型产业方向发展。

(五)住宅小区景观植物配置

小区植物造景设计中应注意多样性

一方面,乔、灌、草合理组合,常绿落叶的比例搭配要适当;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小气候,多选用观花、观叶、香味植物等,并选用一些具有防尘、杀菌、减噪等功能的树种,为人们创造一个空气指数较高的小区环境。在草种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小区的功能,选择耐践踏、易管理的草种,最终使绿地敞开怀抱或达到轮流开发,使居住者与自然更亲近。

2、树种选择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落叶乔木以叶色品种为先,常绿乔木以形态疏朗品种为重;花灌木多选开花品种,注重先花后叶和香花品种;群植树以挺拔为主,孤植树以形态为要;同时选择病虫害少的植物品种。

3、注意四季变化

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根据气候环境,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海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梅花。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六)合理利用水资源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应循两个原则, 即节约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一是要通过建立中水系统, 提高小区内的中水回用率, 中水系统可用于室内冲洗厕所或小区道路喷洒、绿化用水等; 二是要建立小区内雨水收集系统( 从屋面、阳台、露台、住区内地面) ,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雨水经处理后可由泵打入小区的中水系统, 供给浇灌绿地、喷洒道路、冲洗厕所等; 三是要提高管道直饮水覆盖率, 实现小区内可提供直接饮用的高标准直饮水, 直饮水具有循环更新的特点, 可以避免传统的桶装纯净水因久存而产生不利健康的“老水”现象。

(七)住宅小区交通环境设计要实行“人车分流”

如何解决好小区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为当今现代小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新课题。小区环境设计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宁静、清新、自然、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笔者认为“人车分流”是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之一。住宅区内交通分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个方面,动态交通要做到人车分流,人车尽可能不交叉,静态交通上采用多种乘车的方式,做到存取方便,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干扰。规划上做到人车分流,无论是安全还是减少噪音、废气污染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结语

综上,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要本着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优美风景的居住区生活环境,这将是未来住宅发展的永恒趋势和概念。

参考文献

[1]曹振洲.城镇居住区园林绿地生态建设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

第8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边坡;生态;美化;景观林带;融合

1 工程概况

罗湖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项目包括清平高速、广深铁路生态林带建设、清平高速清水河边检站景观提升、清平高速公路两道边坡生态护坡改造工程。原生态林带现状良好,生态林带均为常绿树种,缺少开花乔灌木,主要开花品种选择为凤凰木、火焰木、山杜英、宫粉紫荆、勒杜鹃、小叶紫薇等,如何因地制宜将城市道路边坡生态美化是该项目的重点和难点。

2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景观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林业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该项目要求在道路两侧50m内建设绿化带。

3 清平高速道路两侧边坡绿化现状

清平高速道路两侧边坡主要为岩石边坡及格构梁岩石边坡,边坡已经复绿,复绿情况如下:①原喷播复绿的草坪枯黄、老化,覆盖率较低。②原喷播复绿的灌木(如银合欢)长势良好,但由于岩石边坡不能提供足够的土壤供其生长,且大部分边坡坡度较陡,灌木生长较高、根系浅不堪负重出现大量倒伏现象,遇台风季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③边坡局部出现滑坡现象,岩石原状已严重,景观效果差。

4 因地制宜依据立地条件选择道路边坡生态防护形式

4.1 边坡生态防护绿化设计变更

由于原施工图设计的道路边坡生态防护形式为直接种植勒杜鹃、小叶紫薇等开花灌木,由于此处边坡为全岩石性边坡,土层很薄,不具备植物直接生长的条件。所以在整个施工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设计变更,根据实际立地条件重新进行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设计。

4.2 边坡稳定性勘察

对于边坡生态防护绿化方案的选择,为考虑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能不能满足施工条件,建设单位委托深圳市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进行边坡稳定性勘察。边坡稳定性的勘察手段和方法,其一是量测边坡的物理空间尺寸,包括每级坡高、坡角、岩土类弄型;其二是岩土类别的结构类型、岩体产状和岩体临空状态以及可能失稳类型和失稳模式。根据勘察数据显示,清平高速公路两侧边坡稳定性良好,满足边坡防护绿化改造要求。

4.3 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方法

根据边坡的立地条件及景观要求,清平高速公路两侧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绿化防护及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绿化防护。清平高速公路主干道右侧(2#)一级岩石边坡、左侧(7#)岩石边坡、格构梁边坡、主干道左侧(8#)格构梁边坡,均采用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绿化防护;清平高速公路主干道右侧(2#)二级岩石边坡采用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绿化防护。

4.4 边坡生态防护绿化美化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坡面杂灌木砍伐——坡面树根、杂草、余土清理及外运——坡面清理——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防护或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防护——栽植矮生紫薇、勒杜鹃——喷播植草——养护管理。

5 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防护施工工艺

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系统是集土木工程结构和生态环保绿化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应用了生态袋、三维排水联结扣等材料。生态袋选用高质量环保材料,产品具有不降解、抗老化、抗紫外线、无毒、抗酸碱盐及微生物侵蚀、百分之百回收、实现零污染。生态袋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其具有良好的固土功能,同时对植物非常友善,使植物通过袋体自由生长,根系进入工程的基层土壤中,像无数锚杆完成稳固作用,时间越长,越加牢固,实现稳定性永久边坡,大大降低维护费用。

5.1 坡面清理

去除坡面的杂灌、杂草、树根、垃圾等,坡面不平整或空缺处宜采用砂浆等措施进行调整,坡面凸出超过5cm的部位应进行凿除。

5.2 锚杆施工

在坡面水平间距1.16m,纵向间距1.2m植入M14膨胀螺栓,然后水平间距1.16m布置φ20钢筋与膨胀螺栓进行焊接。钢筋与坡面最少留有2cm的空隙,便于钢筋钩爪安装及滑动,每条钢筋上纵向间距0.6m安装钢筋钩爪。

5.3 生态袋填充及垒砌

标准坡面生态袋采用顺摆,对于局部深度在50~70cm则采用双层袋处理方法,且生态袋填充料选用沉降量小的砂性土,按图纸要求添加肥料。生态袋垒砌摆放时,要挂水平线施工,上下层的竖缝要错开,确保三层无通缝,三维排水联结扣放置于袋与袋间骑缝布置,采用小锤敲压三维排水联结扣,使棘瓜能锚入生态袋内,保证互锁结构的稳定性,生态护坡施工完1m高后,浇水让它预沉降,袋扎扣和线缝尽量靠内摆放或尽量隐蔽。

6 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防护施工工艺

6.1 清理坡面

按要求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进行生态整治,对坡面上的浮石加以修整,处理后的坡面倾斜一致、平整、无大的石头突出与其它杂物存在,使其有利于客土基材和岩石表面的自然结合。

6.2 安装锚杆

锚杆可分为长锚杆和短锚杆,安装锚杆时,先放样,主锚杆与辅锚杆采用梅花状排列,即主锚杆横纵间距2m,在主锚杆对角线处布置一个辅锚杆,使主辅锚杆呈梅花形。然后,采用风钻进行钻孔,孔钻好后,便可进行锚杆的固定工作,用水泥砂浆灌注,往锚孔灌注水泥砂浆时,一定要灌满、灌实,锚杆伸出坡面长度为6~8cm。

6.3 铺设及固定镀锌铁丝网

将铁丝网从坡顶沿坡面顺势铺下,铁丝网应伸出坡顶50cm,在坡底网与平台相平。铺设时拉紧网,铺平顺后,将格栅、网挂在锚杆上,用铁线锁紧,并根据需要在锚杆中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垫块,以使铁丝网与坡面的距离保持4~5cm,网与网之间搭接10 cm。完成网与锚杆的连接工作后,要严格检查铁丝网与锚杆连接的牢固性,确保网与坡面形成稳固的整体。

6.4 喷射客土有机基材

客土材料的配制:主要由当地优质土、纸浆纤维、养生材料、营养剂、粘结剂、进口土壤改良剂等经过搅拌混合而成。选用液压泵送式多功能喷湿机将客土有机基材均匀的喷射至坡面,由于这种类型的坡面表层石头凹凸不平,客土有机基材的厚度需达到10cm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

7 边坡采用灌木、草坪的绿化美化方法

清平高速两侧边坡绿化美化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综合考虑边坡的实际立地条件、城市快速道路景观要求、景观风景林带建设目标,边坡的绿化美化采用灌木草坪相塔配,使得边坡生态防护景观自然和谐美观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满足边坡的稳定性和美观性,创造繁花似锦的景观大道。

灌木品种选择为勒杜鹃和小叶紫薇,苗木规格为地径≥1cm,高≥50cm,冠幅≥30cm。

8 直接喷播植草施工工艺

在做好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防护及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防护、栽植完开花灌木勒杜鹃及小叶紫薇的坡面上进行直接喷播植草复绿。直接喷播绿化采用液压喷播技术,其原理及操作方法是应用机械动力,液压传送,将附有促种子萌发小苗生长的种子附着剂、纸纤维、复合肥、保湿剂、种子和一定量的清水,溶于喷播机内经过机械充分搅拌,形成均匀的混合液,而通过高压泵的作用,将混合液高速均匀喷射到已处理好的坡面上,附着在地表与土壤种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集生物能、化学能、机械能于一体。

喷播种籽的选择原则:抗性强,特别是抗风能力强,抗旱、热、贫瘠性强;根性发达,生长速度快,覆盖能力强;四季常绿,粗生易管;喷播植物选择百慕达、百喜草。

第9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建设、环境、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园林建设中生态学的引进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日益加速,城镇建设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国民在享受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保护环境这个话题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要想使城市的环境得到改善,必须加强对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力度。目前城市建设系统中引用最多的是生态学,生态学的引入让现代园林建设的关注焦点逐渐从艺术性转变为环境性,从源头上改变了园林建设的出发思想。

生态园林是生态学中的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结合的产物,这种综合了生态学与园林设计的新型产物将乔、灌、草及藤本植物合理地摆放在一起,形成与自然界相融合相协调的园林景观。这种生态协调的景观不仅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还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二、生态园林建设五大法则

(一)物种多样性法则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物种多样性可以直接映射出该城市现代生态园林建设水准。物种多样性能够使园林的观赏价值提升,使其更好地抵抗外界干扰并保持稳定性。不同的观赏习性、不同的环境条件及不同的生态效应造就了多样性的物种。

(二)根据生态位法则进行植物摆放

某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称为生态位。在现代生态园林景观建设时,应首先考虑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态位,合理地进行分布。这样可以防止物种间的直接竞争、形成一个循环的互补的生态系统,并具有健全的生态功能及复杂的群落结构。

(三)物种协调性法则

完整的园林景观需要具备一定的协调性,所以各种物种在摆放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充分思考如何配置才能使整体的协调性达到最高状态。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物种与配套硬件建筑的协调性及物种与活动物的关系。

(四)整体性法则

现代生态园林系统需要具备多种功能,并在整体上具备完善的综合功能。同时在局部上也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园林内部的所有因素互相作用,带来正面的影响。使各局部功能之综合小于整体的综合功能。整体性法则促使人们更多地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园林的设计。

(五)环境与人的和谐法则

实施环境与人和谐法则,才能真正实现现代生态园林建设的价值。无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环境建设中,都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人本角度思考建设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们的休闲娱乐目的,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

三、现代生态园林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物种多样性实施方案

林地、草坪、水体、人工景观作为现代化生态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为生态原理提供了多种生物的生境。

但在物种与硬件建筑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会互相造成一些干扰,此时应根据仿生学理论,最大限度地模拟恢复生物生境的自然状态,并通过一些人工手段和技术辅助其运行。从而为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保持其多样性。另外还可通过增加物种生境面积来实现物种的多样性,在提高面积的同时改变其机构与功能,帮助其维持物种多样性。而物种的多样性又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时刻保持最巅峰状态。

(二)现代生态园林的规划方案

在选择园林植物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地域性,选择与环境相适宜的物种进行种植。现代生态园林建设与以往传统的园林建设不同,它以功能性为关注焦点,艺术性为辅助内容,在相同的环境下,复合结构的物种会比单一结构的物种具有更强大的生态功能,例如在同等面积的草坪当中,可选用多种绿化方式进行种植。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安全性。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植物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绚丽的视觉效果,但却同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有些植物会分泌毒素,危害人们健康。又譬如有些在马路旁边的植物种植高度不适宜,给司机的视角造成障碍,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另外,在各辅助建筑的材质选择方面也应该考虑其环保性,尽可能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原材料,节约资源将其使用性能最大化,并预防环境污染。在建设大型生态园时应尽量利用现存资源,避免使用环境脆弱区域进行建设。

四、结语

生态城市的建设已逐渐赶上了经济城市建设的步伐,新时代的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体验与释放。而现代生态园林景点的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它可以给城市带来更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态建设的理念也会越来越深入人心,其建设方法也会越来越完善。城市生态园林的策划与建设应与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价值,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发展要求,并维持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金印,王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