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医院后勤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后勤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后勤解决方案

第1篇: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不容否认的是,施耐德电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着力深耕医疗系统,很大程度在于虽然目前整体经济环境并不景气,但医疗行业却是与其业务高度关联且能跑赢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领域。因而,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2015施耐德电气医疗行业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全国销售部负责人曹玮表示,随着“新医改”施行以及经济与政策导向构建,各级政府对医疗基础设施的重视升级。提高医院效率、保证医护质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及良性发展将成为绿色智能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施耐德电气已经做好准备,随时随地为中国医疗建设的新格局服务。”

曹玮作出这番表态,大体基于对自身硬软件系统的自信。活动中,施耐德电气围绕安全可靠、医护质量、运行效率三方面,通过对绿色智能医院神经中枢的解读,展示其为满足绿色智能医院不同核心区域设计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案例。他们重点提及与“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融合。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合作业务中国事业部负责人尹正认为,它定义了医疗物联网(IOT)的概念,高度结合智慧医疗(IT)与智慧后勤(OT)。中国构建现代智能化医院时,应以此解决日益增加的项目管理复杂性和信息孤岛的问题。他说:“施耐德电气有能力以精细化后勤、可视化管理为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绿色智能医疗。”

今天,施耐德电气正逐步将前述思路落地――全面铺开医疗行业市场。施耐德电气能效及楼宇事业部建筑能效支持中心总监孙靖表示,作为外资品牌,施耐德电气拥有跨度很宽的产品线。“无论是最顶尖的三甲还是最基层医院,我们都有相应的产品和方案进行配套。”他说,“当然,在一线城市会更多与三甲医院配合树立标杆项目。”

不过,要想让施耐德电气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挥、让产品和方案物尽其用,未来孙靖还会面临不少挑战。例如,怎样使医院能从设计源头就让作为提供者的施耐德电气介入并贯穿整个过程,目前能认同并响应的屈指可数。他强调,打造绿色智能医院,技术无难事,而是取决于被改造对象的心态和认知程度。

“对方能否认同这些动作很关键。事实上,很多服务都是无形的。从硬件来说,我国很多大医院并不比发达国家差,但理念和服务精细度方面仍有距离。这将直接影响智能绿色医院建设的最终效果。”孙靖说。

第2篇: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院会计成本核算 问题 解决途径

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院为了实现长远发展,也在不断的强化经济管理工作,作为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医院成本信息的反映,通过有效的强化医院的成本意识,可以在保证医疗水平的前提下,充分的实现医院绩效的不断提高,由此就可以看出会计成本核算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下面就具体对当前在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当前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医院的会计成本核算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医院没有对成本核算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大多数医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要想使这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医院领导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更好的投入到会计成本核算中去。但是由于当前医院普遍在这一方面没有引起重视,所以实际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几乎都是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下,会计成本核算的作用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另外,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这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由于当前医院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专业的培训,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的知识系统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会计成本核算就会逐渐和医院的发展脱轨。最后,会计成本核算软件的落后也是目前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一些医院逐渐重视起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并且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由于软件的落后,使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针对医院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医院会计成本核算意识

为了有效的提高医院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提高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对会计成本核算的意识,因为会计成本核算关系到医院各方面的经济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应该转变领导的观念,然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强化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认识到成本核算的根本意义,充分的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使这一理念在医院内部自上而下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医院在认识到成本核算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后,相关部门就应该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因为会计核算工作不仅需要懂管理,同时在业务以及软件方面也需要有相关的涉及,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不及你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成本核算知识以及经验的传授,还要给予其一定的管理权限,这样才能使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加强对会计成本核算软件的开发

会计成本核算软件是保证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保障。因为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如果没有一个与目前医院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软件,那么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就会难以进行。因此在,在实际进行会计成本核算软件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医院的实际,选择或者开发比较成熟的软件,这样才能使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证。将医院HIS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做好融合工作,这样才能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从而就能更好的为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

会计成本核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保证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建立医院成本核算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以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作为依据,然后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医院的内部经营管理、业务性质以及经济特点等的要求,进行财务会计制度和业务制度等的协调,同时还可以通过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对相应的制度进行完善,为了保证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应该进行定期的考核,然后根据实际的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罚劣,这样就能使医院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实施的效果得到保证。

(五)后勤保障制度的完善

后勤部门对于成本的计算以及整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医院的成本中吗,大多数的欧来源于耗材,而且在耗材方面,还具有品种多、消耗多、数量大的特点,在医院的成本管理中,这一部分是最难控制的,也是流失和浪费最多的一个项目。鉴于这一点,要想使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保证,就应该对这一部分工作制定相应的规范,就医用材料的出入库、使用以及消耗问题加强管理,通过对项目的细化收集,能够有效的提高后勤部门对于耗材的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院也逐渐向市场化发展,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自身的长远发展得到有效的保证,就必须加强对成本核算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当然,成本核算工作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员工素质的提升、领导意识的转变以及相关制度的不断健全,只有明确了成本核算工作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更好的实现相关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第3篇: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顺应改革 全方位推进智慧的医疗

2009年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化产业都积极投身到医改当中。IBM“智慧的医疗”不仅在时间上契合了医改方案的,更契合了新医改对卫生信息化提出的要求。以医疗卫生标准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互联互通的区域医疗体系;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和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全民共享是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目标。

尽管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已经制定,但是新医改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的普及性和覆盖面的增加,如何实现医疗保障体系的高效、安全、广覆盖地运行?近年来国内大型医院的业务量、门诊量、运营收入等都有很大提高。如何在医疗业务急速扩展的情况下,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院的效率,降低成本?这些问题不仅是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者、经营者以及医院的院长们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潜在推动。随着各地医改具体实施细则的不断颁布,公立医院改革、区域医疗体系建立、以及使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改善,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也为医疗信息化厂商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和舞台。

IBM作为一个信息技术的厂家,一直关注如何将先进的IT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相结合。近一年来,面对当前的医改形势和医疗卫生领域对信息化的需求,IBM在能力、资源、解决方案成熟度以及对中国用户的适用性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公司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省市级卫生主管机构、大型的医疗机构、社区、制药、以及医疗流通等领域积极寻求发展,业务涉及战略规划、发展路线、信息成熟度、信息基础架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区域数据中心、医疗信息标准、医疗业务规范化等等。IBM中国区政府于公共事业四部总经理刘洪先生表示,“我们希望利用自身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积累和研究,携手合作伙伴继续推进智慧医疗的开拓与落地。通过联袂合作伙伴展示IBM在医疗行业的前沿技术和最佳实践,我们将向业界证明‘智慧医疗’不仅勾勒了医疗信息化的美好未来,还涵盖了一系列洞悉行业需要、切实可行、且覆盖从区域医疗协同到医院信息化改革的全面解决方案。”

区域医疗 促进政府服务创新

在过去的一年中,为推进区域医疗的实施和建设,各地卫生局都进行着各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电子健康档案和开放标准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并迈出创新的第一步。由于医疗信息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各级医疗卫生主管机构,将成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生态链中的核心角色和第一推动力。作为中国区域医疗改革创新合作伙伴的IBM公司,也借助智慧的医疗以及自身在信息科技方面的能力配合各地卫生局在医疗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广州,IBM在对广州市卫生信息化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广州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及各卫生专业领域主要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软件选型以及实施方法等详细方案。为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目标,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的方案指导。

在云南,IBM与云南省卫生厅合作,全力打造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的省级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立了全国首个基于SOA资源共享平台的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规划项目。实现了全省公共卫生、医疗保障、新农合等各个业务领域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整合,成为云南省卫生厅的信息中枢。

协作创新 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IBM作为中国医疗行业创新合作伙伴,凭借多年来服务于医疗行业的丰富经验及领先的信息技术,一直致力于帮助合作伙伴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外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开展不同医疗领域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和实施,积极推进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

IBM与飞利浦的合作将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信息技术与临床技术的紧密融合。IBM的动态基础架构和虚拟技术将为飞利浦在PACS的新技术应用方面打开局面。与SAP的合作,IBM将在项目咨询、管理实施、动态基础架构等方面对SAP进行支持,共同打造创新医院管理解决方案,实现智慧的医院整体运营。IBM与天健科技的合作,将联手打造基于IBM云计算架构的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低成本、易管理且可以按需灵活扩展的信息共享平台,致力于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新模式的开发与探索。

今年,IBM还携手多家国内合作伙伴实施院内信息系统整合。IBM与南京海泰公司开展了电子病历等临床应用软件研究和开发合作,以及为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与福建实达软件公司开展HIS系统开发合作;与西安华海公司开展PACS系统的开发合作;以及与广州怡捷科技公司开展临床检验室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合作。

IBM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成功实现医院资源规划(Hospital Resources Planning, HRP)及业务智能分析系统,使全医院后勤系统能实现数据流、业务流、财务流的三流合一,并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管理信息,助力医院管理层优化决策,让院长可以了解医院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实现高效智慧运营。

“智慧医疗的实现绝对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或机构能独立完成的。IBM一直致力于为行业提供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通过整合合作伙伴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实现协作创新,一起打造更全面的智慧解决方案,携手推进中国医疗信息化发展。”IBM新兴市场医疗行业高级方案经理Fahara Nakhooda表示。今后,IBM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进行医疗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共同勾勒“智慧医疗”的美好蓝图。

推进标准 实现区域和系统的交互

IBM在中国的智慧实践同样体现在对开放标准的推动之上。多年来,IBM一直坚持合作与创新,积极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标准的研究、建立和推广应用,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能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

IBM与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采用符合IHE开放标准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探索医院、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协作模式、业务流程创新等内容。同时,双方也将推进建立浙江省医疗应用开发、测评、认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测评认证,共建支持开放标准的生态系统,发展壮大浙江省医疗行业信息化服务,助力医疗卫生国际国内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IBM联手海泰、嘉和、联众和杭创等合作伙伴,建立基于其区域医疗解决方案(HIE)的临床共享和互操作系统,成功地实现了不同应用开发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通过开放标准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还可以避免受制于供应商,维护用户对数据长久的访问权、开放性和继承性,提高采购资金支出的长期有效性。

第4篇: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内科大楼 综合 清晰性的追求 医护效率 人性化 院内交通组织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医院逐渐从单纯的医疗功能发展成为治疗(诊断、治疗、护理)、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与社会预防、保健等四大功能,大型医院逐渐发展成为医疗中心,医疗建筑亦逐渐向大型化、高层化、综合化发展。随着医院病员在不断增多以及城市用地紧张等各种问题,许多城市医院在新建、扩建时将适宜建造高层的住院部与其他功能部分结合起来,合理分区,形成现代医院综合性的建筑模式。

笔者作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内科大楼方案及施工图主要设计人员的体会,对新内科大楼综合的方案设计进行探讨。

一、设计背景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技术力量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建设在经过持续不断的完善后,已显现出脉络清晰的结构层次,即:第一医院功能(包括门诊、病房、医技等医院核心业务);第二医院功能(包括行政办公、后勤保障等);第三医院功能(中心供应,包括供氧、吸痰等)以及技术功能(包括呼叫、通讯、智能化等系统)。而内科楼的建设则是对全院基本结构的进一步深化。

附图1 全院结构层次示意图

二、工程概况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内科大楼是一栋具有综合功能的高层住院楼,按要求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建筑物使用年限分类为3类,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耐火等级1级,屋面防水等级I级,地下室防水等级I级。新内科大楼总建筑面积33853㎡,地上16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59.550m,地下室层高:地下一层3.5m,地下二、三层4.5m;首层层高4.9m,二至十六层层高3.6m(基底面积1938㎡)

三、总平面布置

本方案总平面设计首先是对规划要求的响应。外部轮廓在满足退缩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来的形状和尺寸不变,充分尊重规划对于整个院区的统筹考虑,保持医院建设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本方案总平面设计也是对全院交通系统的一次有益的完善,能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处理好现状道路与远期规划道路在高度上的差异(详见交通分析图)。

内科楼通过东连廊与英东楼二层连接,通过西连廊与新外科楼二层连接。地下一层平面也分别与英东楼及新外科楼地下室连接。

附图2 全院总平面图

四、设计理念

1、对结构清晰性的追求

A、内科楼对结构清晰性的追求,实则是对明确的功能分区的追求。简明清晰的功能分区和联系,以及在各功能区和它们所涵盖的子功能区之间成等级的联系,应当得到清晰的建筑表述。

本设计将内科楼同样划分为四大块:第一医院功能包括了病房、治疗室、处置室等,其中病房设在阳光空气俱佳的南侧,治疗处置等与病房隔病患走廊相临布置;第二医院功能包括了医护办公区、医护生活区等,通过洁净的医护走廊与病房区连接,医护办公区靠外侧布置,医护生活区设在最安静的角落;第三医院功能体现在本大楼对中心供应流线的支持,清洁梯、配餐、库房集中布置在东端上风侧,而污物梯、污洗间、清洁室等则集中在西北端的下风侧;第四部分是对技术功能(呼叫、通讯、智能化等系统)的支持,通过各种竖向管道井与相关设备机房连通成网。

附图3 标准层的功能划分示意图

附图4 有特殊要求病房的功能划分

B、另一方面,清晰的区域布局和方位感、人体视觉感受,既是降低不安的一项重要因素,也是与平和环境相关的自然因素,它帮助人的精神找到平静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本设计中各个区域的方位感得到清晰的建筑布局的有力支撑,各种视线组织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附图5 视线分析示意图

2、对流线清晰性的追求

清晰的流线组织,应该做到医患之间、洁污之间、供应与回收之间界线分明,既能满足各功能区在水平方向上的联系,又能尽可能的减少线路交叉。

本设计方案对于减少不必要的流线交叉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解决方案。采用单内廊局部双廊的平面形式,将病房集中在空气、阳光质量最理想的南侧,医护区集中在相对安静清洁的东北侧;清洁梯布置在东端的上风侧,污物梯及污物区、公共卫生间等集中在西北侧的下风区;病房内部的卫生间不是设在靠走廊一侧而是设在靠外部,这样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流线设计,既清晰,交叉又少。

附图6 平面流线分析示意图

3、对医护效率的追求

医护效率主要体现在对病床管理的方便性直接性,以及平均巡视距离和距离系数的相对合理性。单内廊局部双廊的平面形式,是符合地块情况的最简单有效的布置形式。病房集中布置在空气、阳光质量最理想的南侧,医护区集中在东北侧,护士站设于走廊中间位置,视线可以到达各病房门口。病房内部的卫生间不是设在靠走廊一侧而是设在靠外部,一方面减少了医护人员和病人的路线交叉,而且比卫生间设在靠走廊一侧缩短了巡视距离,且医护人员通过观察窗观察病房情况时视线通达,没有遮挡。

附图7 两种标准病房的布置分析图

4、对人性化设计的追求

对人性化设计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清晰的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建筑秩序上,不仅体现在无障碍设施设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无微不至的建筑细节上,从对阳光的追求到灯光设计,从空气到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从园林化的建筑外部到绿化小品的内部设计等等。通过对所有的细节的关注,体现出对病患、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创造出一个舒适、体贴、花园化的内科综合楼。

比如走廊灯光沿行进方向布设,减少了先进中光线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安感,比如医护工作区细分为工作区和生活区,并各自配设有生活化的阳台,方便在室外环境中活动、吸烟等。又比如在走廊的尽头还设置了公共卫生间,方便探视人员在不便于使用病房坐便器时使用。

5、对院内交通组织的改进与完善

医院建筑强调可达性,私家车、公交车、地铁、直升机、急救车、步行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在内科楼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措施将内科楼地下停车与院内其它建筑地下停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较大的变化,组织机动车道和机动车出入口,从而改进和完善院内机动车流的组织,解决日益严峻患者看病的停车问题。

附图8 交通流线分析图

第5篇: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现实困境

“看病难”其实是相对而言的――在基层医疗机构,并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正相反,一些社区医疗机构简直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真正“难”的是在大医院看病。既然如此,大量患者为何还迎“难”而上?“全国人民看协和”虽显夸张,但不无遗憾。

事实上,除了部分重病、疑难病患者真的需要找大医院的大专家看病外,更多人并没有非要看专家的必要。现实情况之所以恰恰相反,笔者认为,一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设备和手段没有大医院丰富,一是因为公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信任度不够。

“看病难”是大医院才有的一种现象。挂号时间长、收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著名的“三长一短”是过去患者就诊过程中最头疼的事。

首先是挂号难。为了一个大医院的专家号,彻夜排队的现象并不鲜见。就诊时间过度集中是造成“三长一短”的重要原因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一个课题组对样本医院门诊的调查统计显示,70%~80%的患者集中在上午8~11时这一时间段内就诊,其中挂号的峰值在8~9时。主要原因是因为挂号系统只提供当日挂号,患者不能预约就诊,无法合理安排就诊时间段。

其次是就诊难。一个完整的就医流程为:挂号-候诊-就医-(检查-获取检查结果-再次就医)-划价-取药,其中“检查”流程为可能的分支流程,“三长一短”中并没有包括“候诊”这个流程在内。实际上,挂号、收费、取药这三个流程并不是就诊流程的核心和关键流程,“挂号”是就诊的起始流程,收费、取药是就诊流程的终末环节,就医流程才是就诊的关键。但患者恰恰是在不关键的流程却花费了最长时间。

转变理念

因为医院的门诊流程基本是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工作流程,“患者围着医生转,检查围绕设备转,一切围着收费转”,流程设计没有反映“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患者角度考虑较少,所以在给患者就诊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利用先进的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理论和卫生信息技术对医院门诊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逻辑相关的任务或活动。根据医院的特点,可以将医院业务流程划分为行政管理流程、医疗服务流程和后勤保障流程三个大类。行政管理流程是战略流程,医疗服务流程是核心流程,而后勤保障流程则是支持流程。门诊流程是医疗服务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的核心流程。

以患者为中心,以超越患者期望作为流程优化与再造的导向,对门诊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作出科学的安排,重建面向患者的门诊业务流程。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减少患者在门诊的排队时间、院内往返时间和流程中间环节为突破口,通过减少环节、分流高峰、解除瓶颈,构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低耗的门诊新流程。以人为本,包括患者和医务人员两个方面。门诊流程设计首先应方便患者,同时应便于医务人员有效地开展工作。医疗行为是非常严密和科学的,流程设计应考虑其有利于医学科学的规律。以卫生信息技术和医院信息系统为纽带,充分利用先进的卫生信息技术对现行门诊流程进行再造,高起点地优化和整合门诊服务流程。充分利用电子病历的各种优势来组织门诊服务流程,重组方案尽可能通过信息流动实现患者少跑路、少排队、少等待。

信息化手段解决挂号问题

信息化究竟能如何解决就诊问题?先从就诊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挂号说起,如何避免号源流失,让其更方便、更直接地到达真正需要的患者手上,各方都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除了现场挂号、电话挂号外,很多医院在自己的官网上推出了挂号服务,也有地方建立了市级网上挂号平台,统一管理区域内的号源。电商企业也进行了网上挂号服务的尝试。今年初,淘宝推出网上挂号,通过选择医院科室、填写就诊信息、手机验证等几个主要步骤即可挂号,每位用户的单次预约挂号用时不会超过5分钟。

北京、太原、广州、苏州等地都进行了与银行合作的尝试,相继推出了“银医一卡通”(以下简称“银医卡”)。银医卡是将银行的信息系统与医院的信息系统进行连接、以个人客户的银行卡作为交易介质、依托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等自助渠道为医院及患者提供的“一揽子”医疗服务解决方案。

2011年即已使用“银医卡”的中国人民总医院计算机室副主任刘敏超介绍,目前大约有1100多人次使用“银医卡”系统完成就诊过程。北京协和医院同样在2011年开始应用“银医卡”,该院计划未来进一步与银行合作,拓展银行卡、银医卡功能,如将银行卡从借记卡推广至信用卡,预约服务从北京推广至全国,两卡均可在自助终端实现自助交费、检查预约、检查检验结果与票据的打印、信息查询等功能。“银医卡”的功能将进一步拓展。

在福州总医院(以下简称“福州总医院”),患者只要在挂号大厅的排队机上,自己直接取一个号就能看病。这个动作可以实现:一是注册;二是收取挂号费;三是统计医生工作量;四是导诊。医生在门诊医生工作站上一个刷卡动作就解决了挂号的前三个功能,门诊大厅的导诊员解决了导诊问题,排队机保证了正常的就诊秩序。这样做,不仅患者免去了排队挂号的时间,而且,也解决了医生工作量的快速统计问题。

作为设计者,该院信息中心主任陈金雄最大的感触是,医院信息化要以人为本,即“以患者为中心”,“以医务人员为主体”,二者并行不悖,是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一主线清晰之后,医院的信息化过程就有了灵魂。

“一卡通”优化流程

除了挂号之外,就诊流程中的就医、检查、划价、收费、取药等环节也因信息化应用而大大提升了效率。

第6篇: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尽管近年来,公司极力挤压人力成本,但大部分公司仍然没有一个关于“时间、出勤和技能”的清晰图景,它们只是通过一些小册子或者陈旧的软件来跟踪这些因素。

“很多公司忽视了跟踪时间的重要性”,Forrester研究公司分析师保尔・汉曼说,“大部分公司采用小手册或者离散的时间卡系统等自动化装置,但是却不把资金投在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上。”保尔说,只有1/3的大中型企业将时间和出勤系统标准化和自动化。他认为,在卫生保健、零售、金融服务、制造和医院等行业应该是时间和出勤系统的主要目标用户。

时间和出勤系统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节约了时间,减少了用手工计算的时间单和时间卡转换为薪水单时出错的几率,“另一个优点在于,更好地分析和控制员工分配、成本和调度。”保尔说。

AMR研究认为,劳动力管理是对员工的工作时间与出勤进行跟踪,对业务运营与任务进行规划,并通过合理的排班使员工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时间工作。”

在不断从后勤和供应链环节要工作效率之后,企业需要优化一线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应对当今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劳动力管理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预测、计划、排班、跟踪,满足业务需求。

便利店零售商Somerfield实施了Kronos for Retail解决方案,用以优化英国1100多个店面的50000多名员工的部署。这一系统与Somerfield现有SAP HR and Payroll(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系统集成,采用这套系统,Somerfield可以根据商店具体数据合理调配员工,包括业务走势及客户流量。这些以15分钟为间隔,根据Somerfield人力要求进行优化调度的能力,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保证正确的员工数量,从而使所有商店的客户服务达到一致的水平。

对于制造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更为重要,Racal Acoustics是音频通信设备提供商,它现有工作成本计算系统包括:工时表中列出工作单的详细信息、工作单花费的时间、生产的数量、产生的废料以及机器的中断时间等。此外,用于管理员工时间和劳务的系统涉及人工制作电子数据表,这些表格在以人工方式输入工资表之前还要进行人工的纠错。

公司的IT经理尼克・摩尔说:“我们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以人工方式检查数据并输入到多种不同的系统中,这些系统耗费太多的人力,速度缓慢而且不准确,根本谈不上经济高效,我们需要找到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目前公司正在考虑上一套劳动力管理系统,尼克说,“上了系统后,我们可以最准确地总结每项工作的确切成本以及每个生产线的生产力,包括我们的精益生产线。”

尼克说:“在劳动力管理系统安装之前,车间工作人员以‘周’为单位来分配时间,我们一般需要等待一个月的时间来分析该信息,然后才可能采取补救措施,这样不但造成数据不准确,而且一个月的等待时间太长了,我们很难采取必要调整提高生产力。现在,在任务完成的那一刻我们就可以获得详细的信息,并可以通过企业内联网为所有员工提供数据。”

系统还可以高效监控用于工作单之外的时间。并非一个工作日期间的所有时间都可以直接与工作单挂钩,一般情况下,公司很难了解工作人员将多少时间用于与任务无关的活动上,例如开会、清理工作场所、等待主管等。工作人员根据工作单定期记录所有时间,这样提供的某项任务的总成本构成是不准确的。运用系统后,某个工作单一旦完成,系统就自动向非生产成本代码记录时间,允许操作人员告知系统哪些是非生产时间,并确保只记录每项任务的生产时间。

运行劳动力管理系统不仅是管理文化的改革,而且可以为员工提供经济上的利益:员工可以早日拿到工资。在老系统下,公司有时候不能及时把薪水打入员工的信用卡里。

第7篇: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门诊系统;数字化医院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066-02

The Explore of Implementing Outpatient System in Digitalizing Hospital

HUANG J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Fujian Province Hospital, Fuzhou 350001, China)

Abstract: The hospital working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which outpatient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2006 Fujian province hospital daily number of clinical patients has reached 4000 people. It would extend the patients treatment time and affect the quality of service even have a huge negative impact i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is unstable which can't working efficiently. Therefore,it's important to implement outpatient system.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blem and the solution in detai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outpatient system, which insure that the outpatient system run faster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hospital.

Key words: outpatient system; digitalizing hospital

福建省立医院是一所拥有18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年门诊量近150万人次,年住院量4万多人次,承担了省城福州100%的120指挥调度任务以及60%以上的急诊量。随着医院信息化的逐步扩展和数据量的不断累积,原有的门诊系统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业务压力。医院领导给我们提出了确保新门诊系统又快又好的上线,确保一步到位的切换,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门诊系统上线实施的一些探索。

1 门诊系统功能目标

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新的门诊系统各功能模块都做了大量的修改,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保留旧系统的操作模式与优点,并利用旧系统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改造就诊流程以提高就诊效率,从原先人找数据模式过渡到现在数据找人模式。新系统操作简便,便于人人掌握,下面简要介绍门诊系统中颇具好评的应用功能。

1)经过调研,新系统保存了医生常用的操作模式,如常用按钮布局、常用热键、以便医生能快速熟悉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热键自定义功能,充分满足医生个性化操作要求。

2)对旧系统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得出每个科室、每位医生最常用药品,最常开具的检查项目,按科室、个人方式导入个人、科室常用药、常用处方。

3)处方录入时,系统提供多种录入方式,可以按药品首拼音、五笔来检索药品,也可通过协定方,常用药等方式进行处方录入。

4)由药剂科将药品字典库中药品的用量、用法频次、天数按默认用法进行预设,减少医生开处方的工作量。

5)改变药房发药模式,由原先到窗口配药发药改为后台摆药,实现药房取药不排队,提高医院门诊药房工作效率。

6)由原先人来找数据模式转变为数据来找人模式。在对复诊患者进行诊疗时,当医生刷卡后,系统自动弹出历史既往诊断,通过点击历史诊断,调阅该次诊疗所开具的历史处方与检验申请单,方便医生全面掌握病人既往病情和用药情况,并减少重复录入。同时,该功能又集成了传染病报告系统、院感报告系统、合理用药系统、麻醉系统、检验申请及结果查阅。

7)扩大自助终端应用范围,开发了患者余额查询、药房自助刷卡取药机、医院药品项目信息检索等自助设备,方便患者实时查询。

2 门诊系统实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受训人员不到位:门诊上线培训强度大,培训人员不仅需要PPT等材料讲解,而且需要实际操作演示,但是医生常托词工作忙无法抽身而不能完整参加培训,这大大影响了培训进程和效果。针对此状况,经过医院领导同意,所有医生必须通过模拟操作测试合格后才开通门诊处方权限,而且院长以身作则亲自到现场学习培训。

2)操作人员不希望更新系统:伴着习惯就是最好的思路,临床医生不愿意再花时间来熟悉一个全新的软件。经过实际调研医生的操作习惯,征求其对目前系统需要改进完善的功能,在程序设计时,新系统最大限度保留原先操作模式,并增加了医生希望的功能要求。

3)征求科室意见时,往往沟通会最后成了扯皮会,效率低下,难以决断。根据此情况,我们在每个科室设置了信息联络员,由其进行具体事宜沟通。

4)人机界面复杂,新门诊系统软件在功能上较旧系统提升的同时,界面复杂度也上升了。由此影响了用户的体验,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将常用功能按钮放置在最外层界面,其余放置二级菜单中,简化了操作界面,并降低了误操作情况。

3 门诊系统的上线测试

为了保证门诊系统各功能模块操作便捷,程序执行效率高,界面简洁,满足医院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医院成立了门诊系统项目组,其成员结构如图1所示。

鉴于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较大等实际问题,为了保障门诊系统顺利上线,我们做了大量测试。在介绍如何进行系统上线准备之前,我们先看看常规系统模拟测试存在的一些弊端。

1)测试人员往往为软件人员,其操作方法与实际操作人员操作存在很大差异,很难发现由实际操作人员操作下产生的错误。

2)测试环境为测试间已调试好的环境,现场本地化环境无法确认是否已搭架完毕。

3)测试者既充当了操作者又充当了患者角色,无法对需要患者自助操作体验做评估。

4)测试人员有限,无法进行压力测试,有些在并发条件下产生的问题无法被发现。

5)调试仅限数据是否准确、有无异常皆难以发现。

针对上述弊端问题,我们在真实环境下的模拟上线做了一些改进。上线测试总体部署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门诊系统主要包括就诊卡管理、挂号、门诊排队候诊、门急诊医生工作站、门急诊收费、执行点费用确认、急诊留观管理、门急诊药房管理、药品后台摆药、自动摆药机发药、门诊病人综合服务和与住院、检查、PACS 以及检验接口等子系统。基于对此业务模块的全盘考虑,制定模拟上线方案,并加大常用模块的测试强度。模拟上线方案完善与否,关系到正式上线能否平稳。

1)首先敲定模拟上线时间(周六下午)、范围(门诊内科、药房、收费处、行政保障科室)、人员(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科室、200名模拟患者、软件人员)、模拟服务器、网络、正式医保线路等都运行正式环境中。

2)演练科室为全部职能科室、门诊内科科室,操作人员为现实岗位中的收费员、门诊护士、医生、药剂人员。软件人员充当保障并记录出现问题。

2)模拟规模:为比较真实模拟实际就诊人数等,由200名实习护士每人模拟10个患者就诊路线,模拟约2000人就诊情况。

3)制定了工作安排的方案:《医院门诊项目升级上线流程》、《门诊项目上线公司配合方案》、《升级应急方案》和《上线当天门诊大楼各楼层技术支持人员工作分配表》等。

4)制定就诊流程方案:经过与一线操作人员的充分沟通,制定合理高效的就诊流程,并考虑到各种退费、红冲、退药、退款等逆过程情况,模拟测试结束后由财务科与药房进行各类报表与实际收入盘点监察。

5)保证模拟全程不走形式化,模拟患者必须按线路图指示路线走完全部流程,监督人员检查各类就医凭证(清单、发票、收据)是否按就诊流程操作而产生,实习护士提交就诊过程中存在问题。

6)记录员现场实地采集操作人员意见建议,并汇总整理。

4 小结

总而言之,门诊系统上线实施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服务于临床。同时,为了保证项目各种具体事宜的落实,系统上线实施需要院领导的支持,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充分沟通交流,以及严格的系统测试验证,这样才能换来了系统正式上线后正常有序的运行。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地致力于门诊流程改善,系统更新升级,以便更好服务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第8篇: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信息系统 系统应用集成 Web服务 SOA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014-02

1 高校现有信息系统现状

通过对多个高校,特别是作者所在高校的信息系统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后发现,教务部、人事处、学工部、图书馆、财务部、校医院等学校的职能部门和机构都已经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本部门的日常工作,下面首先从职能部门角度对这些高校中的信息系统进行介绍。

(1)教务管理系统。(2)人事管理系统。(3)学工部管理系统。(4)财务部管理系统。(5)一卡通系统。(6)科研管理系统。(7)图书馆系统。(8)后勤集团学生寝室管理系统。(9)电子邮件系统。

1.1 高校现有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高校各部门已经建立起了很多相关的信息系统,在实际情况中,这些系统的投入运行,大大的提升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给教职工和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便利。然而,目前现有系统也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部门的系统之间缺乏总体规划。(2)逻辑及数据共享难度大。(3)系统非同构。(4)大量的非网络应用环境。

2 系统应用集成需求

高校的各个部门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的数据和业务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部门间的信息关联可如图1所示。下面具体以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工部管理系统、财务部管理系统等几个校园内比较重要的信息系统为例来分析高校内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的联系。

综上可以看出,高校中的各个信息系统在数据及业务功能上都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有着集成的强烈要求。

3 信息系统的集成方案

传统的信息集成技术有CORBA、DCOM和Java RMI等,它们存在着对网络环境依赖性过强、必须通过特定端口进行通信、扩展性不强等缺点。基于SOA集成的思想的主要目标是在各种异构的平台的基础上,可解决不同体系数据管理系统间的数据交流问题。

3.1 传统的系统集成

现代软件架构采用多层结构的软件架构,这种采用组件技术的多层现代应用软件架构具封装、分布式、扩展性、灵活性、可管理性等方面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快速开发、集成与重用上具有较高的优势。目前,可作为开放式企业应用集成的规范和平台的技术主要有:CORBA,DCOM以及 Java RMI等。

针对高校各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常用“中心数据库”的解决方法。具体的构建步骤是:为了把需要的数据集合起来放在中心数据库,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各部门旧有的信息系统保持采用传统的架构方案,并且各自独立维护和运行,只需要增加一个统一的接口程序,中心数据库通过这个接口接收各个信息系统的更新过的信息,并且把这些更新了的信息提供给需要这些数据的信息系统。这样的解决方案需要对全校的信息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采用全校性的统一管理和规划,这种方案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应用成本高。其次,安全隐患。最后,性能要求太高,可能会使数据库服务器成为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

3.2 基于SOA的集成方案

和其他的系统集成技术相比,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较好的实现高校信息系统间业务和数据的交互的方案。基于SOA的集成方案把需要复用的方法和业务功能构建为Web服务,然后使用相应的工具来将各业务功能点在服务层中以服务的形式暴露在系统的外部,其它的信息系统需要对服务进行访问时可以通过服务协约进行,并且这些服务可以得到统一的管理维护。Web服务消除了现存解决方案中的互操作性问题。这使得Web服务在平台、语言和者之间能够互相独立。可以把Web服务看作一个应用程序,它向外界暴露出能够通过Web进行调用的API。服务使用者能够使用编程的方法通过Web来调用这个应用程序。不管这些服务是用什么工具、什么语言写出来的,只要使用SOAP协议通过HTTP来调用它。这样从应用的外部来看,应用是由一系列标准的服务接口组成。其原理如图2所示。基于SOA的架构方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对业务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并且该架构是与语言和平台无关的,因此无须考虑何种平台系统和设备的应用实施的环境,所以面向服务的集成是解决高校信息系统集成的理想选择。面向服务架构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如以下几点。

(1)服务应该使业务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服务所具有封装性、松散耦合性和信息隐藏等特性,它们可以使得重构变得更加容易。(如图2)

(2)服务接口层次抽象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对外部隐藏服务的细节,对于外部世界来说,只有经由服务契约暴露的部分服务是可见的。底层逻辑与服务请求者无关,并且是不可见的。这样把服务作为黑盒对待。

(3)无状态原则。无状态是推动服务可扩展性和重用性的必要的条件,把当前活动的特定数据成之为状态信息。对于服务来说,尽可能的少的保留状态信息以及其持续时间能够提高服务的效率。

(4)可发现性原则。服务的设计应该使服务尽可能的被发现。这样实现多余逻辑的服务或可以避免多余的服务。每个操作都能够提供处理逻辑片段的重用性。

(5)可组合性。所谓服务的可组合性是服务重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它是指服务不仅可以表示为任何范围内、任何类型的逻辑,也可以用服务来表示其它的服务。在设计服务的时候,要有整体的意识,需要考虑的是用标准化的方式把服务设计为能够成为其它的服务组合的有效成员,而不是单单考虑到服务自身是与其它服务组合来完成某项特定的功能。

对于高校信息系统的集成,可以通过Web Services来实现系统之间业务与数据的交互。以人事处管理系统为例,许多系统都需要从该系统中获取教职人员信息的情况,可以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中设计一个Web服务,这样,其它的信息系统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调用这个服务来获取教职人员的基本信息了。对于每个部门的系统,可以以Web服务的方式把需要的信息提供给外界,其它需要相关信息的系统可以通过调用这些Web服务来获取。

参考文献

[1]何祥军.基于SOA的学生信息门户系统研究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8,4.

[2]胡德敏,吕金玲.基于Web Services的异构平台信息的整合[J].微计算机信息,2009(33).

第9篇:医院后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院;编外人员;管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编外人员[1]。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全国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估计在600 万以上,以公立医院为例,编外人员与在编人员的比率超过20%。随着编外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如何转变传统管理理念,优化内部流程,是创建和谐医疗环境、稳定员工队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医院编外人员的成因及管理特征。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仍在沿用二十年前核定的事业编制数,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的事业需要。

为了调和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与一成不变的编制数额之间的矛盾,编外人员应运而生。编外人员的管理特征:一是政策束缚较少;二是用人机制灵活;三是成本相对低廉。

2 医院编外人员的分类及特点。

医院编外人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各类岗位,既有不同点,也都存在共性。

2.1 医疗人员。

分布于医、药、护、技等各类专业技术岗位,来源以医学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部分为外单位调入人员。该类人员绝大多数接受过正规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多采取劳动合同制的用人形式,渴求平等的薪酬福利待遇和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医院内部及社会公众的认可。

2.2 管理人员。

管理作为医院发展的助推器,被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他们更加关注自身价值的体现,包括薪酬福利待遇和事业成就感。

2.3 医辅人员。

近年来,收费挂号、病案室等医疗辅助岗位的新员工大部分为编外人员。他们多为大中专毕业生,年轻,计算机操作熟练,掌握新技能并胜任岗位。

和谐的工作氛围和公平的福利待遇是他们共同的渴求。

2.4 工勤人员。

多为护工、保安、食堂服务员等后勤服务岗位的临时工,来源以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为主,知识水平低,工作流动性大,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其根本需求。

3 医院编外人员管理实践与探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在编外人员管理上经过反复不断的调研、论证、实践和探索,达成了全院共识:编外人员是医院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对当前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一种补充,应与编内人员同等对待。

3.1 转变观念。

包括转变院领导、中层干部以及员工本身的观念。阜外医院招收编外人员经历了从临时工到长期聘用,从劳动合同到聘用合同,从中专学历到博士学历的变化与发展,对编外人员的认识也从廉价劳动力转变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3.2 规范制度。

规章制度是实现公平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在订立各项制度时,应从岗位管理的角度出发。阜外医院经过近几年对制度的不断完善,从定岗定编工作入手,制定各部门的岗位说明书,不考虑身份进行全员竞(应)聘上岗,签订统一的规范合同和岗位管理协议书,初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形成编内和编外人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3.3 同工同酬。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同工同酬”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但是在事业单位尤其是医院,真正落实起来难度很大。

首先是司法解释比较宽泛。劳办发[1994]289 号第四十六条明确指出:“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但时至今日,仍在争议不休,更罔论真正落实。关键在于“相同工作”、“等量劳动”和“相同劳绩”均缺乏量化标准,造成单位和员工之间的认识歧义,“同工”

都不确定,“同酬”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是社保规定造成区别。事业单位编内、编外人员在缴纳社会保险时享受不同待遇(以北京地区为例):编内人员仅缴纳两险一金,全部根据个人上年月均收入计算,合计缴费比例25.5%;编外人员需缴纳五险一金,限定最低缴费基数,合计缴费比例66.3%。由此造成人力成本的差异,加大了“同酬”的难度。

再次是“同酬”概念理解差异。狭义的“同酬”仅指货币报酬,但在事业单位,国家和单位提供的福利待遇也占有很大比重,另外还有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培训机会等事关自身价值体现的待遇,这些应该属于广义的“同酬”概念,也受到编外人员的关注。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阜外医院基本实现了“同工同酬”:在工资标准、奖金待遇、过节费、绩效奖励、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培训机会、休假待遇等方面编内和编外人员完全相同,解除了编外人员的后顾之忧。

3.4 尊重人格。

编外人员相对于编内人员稳定性差,尤其具备一技之长者流动性更强,除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同样重要,要从细节入手,从小事着眼,构建和谐、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3.5 满足需求。

对于医疗人员,应该提供公平、有序的发展机会,保证其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对于管理人员,做到大胆培养、敢于使用、优胜劣汰;对于医辅人员,可以结合其年龄特点,通过党、工、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凝聚力;对于工勤人员,则要保证其稳定的收入和应该享有的福利保障。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行业尤其是医院编外人员的管理任重而道远,需要从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探索,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在当前形式下,如何以人为本,保障编外人员权益,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是管理者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