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创新的主要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的主要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的主要途径

第1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企业战略;创新;途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企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在这样的经济浪潮中,若是保持一成不变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出局。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如此,当今世界的创新并不能仅仅为产品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战略上的创新。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构成及创新的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企业该如何实施战略创新。

一、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战略创新,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旧的战略模式的重新构造,解决who(企业的顾客是谁)、what(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服务)、how(企业怎么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上。国外学者的观点有以下几点。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1992)认为企业战略创新就是企业愿景、定位的改变,是组织程序、设施的改变。Rajgopalan&Spreitzer(1997)把企业的战略创新定义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在企业形式、质量或状态等方面的不同,前提是企业和外部环境保持一致性。对此,国内的学者也有相应的解释。罗珉等(2003)在把战略定义为,由于企业的物质资源与环境经过长时间的调整相适应了,认为战略创新就是如果环境变化后原有的体系将不再协调不再适应,而且不适应的程度很大,这就需要打破旧的协调体系建立新的协调体系,也就是说,突破原来的战略惯性,建立新战略。由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战略创新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和深入,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如马克蒂斯(Markldes)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从企业内部外部资源整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

二、企业战略创新途径

研究企业战略创新新途径是由于竞争市场的不断变化,对企业变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除了在原有战略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得寻找新的战略创新方式,这也会使企业更好地实施战略创新,更快的实现战略创新目标。在分析战略创新途径前,应明确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企业战略创新能力。

战略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或管理创新,而是企业创造顾客价值发现市场空缺或者创造新市场的过程。

1、寻找战略创新动力。

寻找战略创新动力也包括寻找战略创新机会。企业战略创新的起点就是在对环境的认知基础上对环境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创新机会中选择适当时机,并形成战略规划。

2、克服战略创新阻力。

战略创新阻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分为企业阻力与个人阻力。企业阻力主要是指企业组织惯性。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惰性和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惯性。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规避风险的,员工在适应了长期的稳定环境后,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已经形成习惯,对外界的风险意识也会逐渐减弱。当企业采取新的战略思想时,大多数员工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会产生抵触。

3、落实战略创新能力。

创新战略实施能力需要紧密的人员合作力和切合的制度适应力。人员合作是指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将战略创新目标实施。企业高层需要将新的战略创新计划清楚并向下级传达,下级人员必须充分领会上级的精神,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惯性,上下一致才能经战略创新实施到位。

(二)战略创新的途径。

具体来说,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1、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

商业定义是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定位,通过产品服务向客户创达企业宗旨。思考的方式可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列出所有可能的定义,如长安公司是汽车公司、微型车公司、发动机研发公司、零部件生产公司等等。其次根据确定的标准,考虑企业汽车的顾客是谁?竞争对手是谁?本行业的成功关键是什么?对每个定义进行评估,然后确定一种定义,最后协调企业的定义的各个方面,使其保持一致。对企业来说“顾客是上帝”是举世皆准的道理,因而思考“谁是我们的顾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企业提供的价值通俗来说就是企业向顾客销售什么产品或服务。企业要随时关注顾客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还要与企业有密切关联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展开联系,以此形成利益结合体,形成自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战略创新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机制。战略创新能力又包括取得战略创新动力、客服战略创新阻力及落实战略创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企业战略创新需要企业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既要使员工合作、资源集中、制度调整,又要使外部供应商经、销商等连贯配合,还要以顾客为导向,服务顾客,引导顾客,并创造顾客需求,最终为企业及相关企业、政府、顾客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亮,冯家平.现代管理:浅析企业战略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9(06)

[2]项国鹏.国外战略变革理论述评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J].2004(6)

第2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医药企业;医药研发;创新;专利策略

【中图分类号】R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43-02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医药企业长久以来就把研发创新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而我国医药企业研发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只能生产通用名药物和低端产品。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企业成长方式的转变,国家鼓励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我国正逐步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变。发达国家具有相当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在医药领域,其成功的专利战略为医药产业在竞争中带来了巨大的优势。随着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不断完善,我们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药品专利策略。

1我国医药研发的类型分析

医药研发的类型可以归纳为模仿、模仿创新和全面创新三类,不同研发类型反映产品不同的技术含量和创新程度,也反映了对创新产品或创新技术的专利保护力度。

1.1模仿或仿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型医药企业产品研发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和途径。仿制药的研发主要是运用一些公认、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已有的装备和材料等,研发出“价廉质优”的他人已有产品。仿制研发中也有自主创新的成分,主要是通过制备工艺的创新,包括发明绕开现有工艺专利的新工艺,突破某些关键技术,以及集成现有的技术、装备和材料,获得制备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和环境好的新工艺路线。[1]在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前提下,对新的成功的突破性新药进行较大的分子改造,寻找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并在治疗上具有某些优点的新化学实体。[2]

1.2模仿创新是比模仿更进一步的研发新药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模仿与改进创新的有机结合,与模仿研发相比,其创新程度大大提高。模仿创新研发的关键是如何运用公知、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避已有的专利保护领域,发明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新药物,从而形成专利新药。[1]这类创新要针对已知药物的缺陷与不足,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创造出疗效更好、安全性更大、稳定性更高的新药。这类新药研发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1.3全面创新是医药企业新药研发的最高手段和途径,其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以广泛的基础药学领域研究成果为基础,如发现新的病因学机制,建立新的新药筛选模型和抗体的靶向治疗,发现现有药物的新适应证等。这类新药投资大、耗时长,研发风险也相对较大。二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应用已有的筛选模型发明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物,如海洋药物等。[1]目前,植物原料已成为世界原料药市场的新宠,中草药研发及产业化已成为热点,世界性植物原料开发逐渐涌现。[3]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草药具有成功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新药研发的重要途径。

2我国医药企业创新途径的选择

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创新研发能力低。同时,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和世界最大的天然药物药生产国,所生产药品绝大部分为仿制药和同质化程度高、竞争力差的中成药,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所以,我国医药企业应选择有效的研发途径,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①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的基础和能力较弱,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较差,整个制药工业水平较低,而相关市场需求很大。由于该类市场长期被国外同类产品所垄断,需要我们在产品成本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因此,模仿研发途径仍是目前大部分企业所必须的新药研发途径,具有相当大的潜力。②医药企业应高度重视对引进外国的先进专利技术加以更新、改造,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相对于全面创新来说,模仿创新获得创新药物的成功率比较高,而且这类新药比其母体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应该成为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的主要途径。③全面创新研发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全面创新药物研发的步伐。医药企业应充分应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随着创新药物研发的加快,不仅有望诞生更多的基于资源优势的全面创新类新药,而且随着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还有望发现新的病因学机制和新的新药作用靶点,建立新的新药筛选模型,最终获得基于新作用靶点的全面创新类新药。[1]此外,我国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基于中药研发的成本较低、投资不大、开发周期短、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少的特点,从中药材中提取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从而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新药,应是我国医药企业努力的方向。中药产业应成为我国医药产业中最具特色、最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先发展领域。

3我国医药企业创新的专利策略

3.1建立和完善企业专利策略体系专利实际上是对企业经营运行机制中投资、市场销售、获益、再投资这种循环的一种保障。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普遍缺乏规范系统的专利策略体系。我国新药研发主要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承担,而制药企业研发队伍力量薄弱,医药企业应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协作,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现产学研结合。医药企业应建立研究开发、专利、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专利策略体系,在选定研究开发目标时,将重点放在商业价值大、可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领域。专利文献信息是医药企业创制新药的重要来源,在选定课题时,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的导向作用,利用专利文献了解药品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动态,决定应采取的具体策略措施。当研究开发成功后,即着手实施专利保护,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专利保护策略与生产经营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专利保护下新产品的生产经营。同时,应设立专利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专利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专利的内部管理。总之,要将专利策略渗透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去。

3.2重视模仿创新策略的运用医药企业应加强研发创新的制度保障建设,鼓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进行创新,通过对引进外国的先进专利技术加以更新、改进,从而围绕外国的基本专利衍生出许多带有创新性的从属专利。在消化吸收外国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产品,实现新药研制从纯粹仿制到仿制为主逐步向以创新为主、仿创结合的机制发展。

3.3有效实行“专利网”策略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应高度重视“专利网”策略。在仿制药研发方面,充分利用国外专利信息,设法绕开国外现有专利以避免侵权纠纷,同时围绕国外的专利不断开发技术,并及时申请专利获得法律保护,从而迫使竞争对手为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而购买这些专利或形成交叉许可的局面。

3.4开拓国际市场应贯彻“专利先行”原则医药企业应重视培养和树立国际专利意识。在国外申请专利,是开辟国际市场、保护自己产品和技术免遭他人侵权的法律盾牌。在向国外输出产品或投资时,专利先行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惯用策略。我国有很大优势的中药领域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挑战,随着国际市场上对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愈加重视,为了让医药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传统医药技术和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我国医药企业必须尽快着手策划国际专利策略,积极申请国外和国际专利,实行国际市场专利先行策略,以便在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5强化专利实施机制,提高药品专利的实效专利实施是促进专利技术商品化的关键。医药专利实施主要应依靠自身力量,也可进行有偿转让或交叉许可,及时取得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和创业投资等方式,促进药品专利技术的实施,加快药品专利技术商品化进程。此外,应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进行企业国际合作创新试点,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共建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政府应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相关部门制定有关专利实施的优惠政策,定期公布专利技术信息,召开专利展览会、博览会,为缺乏技术交易经验或条件的专利权人,提供专利交易平台和机会。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医药产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专利作为保护市场竞争的强有力法律手段之一,在医药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实施专利策略是我国制药企业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医药产业在竞争中长期占据优势的重要保障。我国医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制订并实施有效的药品专利策略。

参考文献

[1]白毅.我国新药研发如何选择适合的创新活动[N].中国医药报,2009-03-03:B5.

[2]甄连花.医药专利文献信息在创制新药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42.

第3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 创新方法 研究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want to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we must continue to be innovative architectural design. Through this innovative approach to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nking type, professional type, cross type elaborate these aspects and the presentation will help people to recognize innovative architectural design phase from perceptual to rational understanding, awarenes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to avoid falling into Mistakes, innovative reasonable control means are beneficial.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撤消修改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建筑行业中,创新是建筑行业中不断发展的源泉,建筑设计的创新必须坚持建筑设计绿色思维;推广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思维的作用。从而达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的要求。

1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

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分为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思维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和交叉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1)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是建筑学专业本身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专业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研究科技类、环境类以及意象类等一些基础方面的建筑设计研究方法。环境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是根据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环境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式创新方法和建筑环境式创新方法。科技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建筑科技而达到建筑设计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科技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有:结构式创新方法、设备技术方法以及材料技术方法等。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运用结构技术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材料技术式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运用材料技术实现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设备技术式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对设备技术的创新从而实现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

(2) 逻辑思维类创新方法的概念为: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在这里将其具体分为,归纳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归纳-演绎式方法或立假说式方法等三个主要方法。归纳式方法主要是指从个别现象,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归纳式方法,能使人们对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方式上升到一般的统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演绎式方法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即由某类建筑设计中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中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

(3)交叉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可以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类创新方法,这两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不同,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社会科学类创新方法是与建筑设计和社会科学进行交叉而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也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可以从社会学式、策划学或者心理学进行研究。自然科学类创新方法是建筑设计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自然科学类创新方法

主要有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仿生学式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2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过程

2.1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创新客体进行考察。在准备阶段涉及到可能性空间的概念,可能性空间的概念主要是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主要是有食物的本身所确定的,并且对于建筑设计来讲,这种可能性空间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它的创造性可能是由于创新客体本身的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客体本身这些方面的集中,从而形成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能性的空间,而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并不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所以在建筑物进行施工之前,应该进行研究讨论建筑设计的创新客体能不能满足在创新的条件和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条件或者要求,说明建筑设计的创新不够成立,并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条件和要求也会随着外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2建筑设计创新的客体具有创新的可能性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选择,优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在选择阶段一定是成功的,在偶然的情况下或者无意识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并不满足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这也体现选择的有效性,在选择阶段,有效性目标主要是涉及到建筑设计创新的主体,因为在建筑设计的选择阶段为最后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明确了主体方向。选择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某种创新角度选择相应创新方法。

2.3实施阶段是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运用的控制以求达到成功的成果。实施阶段就是为了进行控制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沿着创新方法自身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成功,在实施阶段采取有效而主动的控制方法,是为了能够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的成功率达到更高。目前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控制有很多的方面,并且需要这方面共同作用:首先,创新方法的过程控制一定是在满足创新方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下进行的。因为建

筑设计发展的多面性,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主要出发方面。

并且根据创新过程的出发点不同从而使建筑设计刨新方法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专业型、思维型、交叉性等。并且,随着创新过程的不断深入,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也会随着问题的出现而引进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规律,所以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根据目标不断对这些理论知识和规律进行取舍,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我们前进的方向。最后实现了目标的建筑设计创新也就达到了我们对创新过程的控制,完成最后方法的实施。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建筑设计的创新,建筑设计的创新将为我国建筑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将会设计出更多的崭新建筑,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郑斯理、姜则吴.关于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分析[S].城市建设,2010(15)

第4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年度高教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高校协同创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GJYB24)的研究成果。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实现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展重心也逐渐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基于这种发展转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高校注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出名师,育英才。2011年,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协同创新”理念,强调以协同创新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随后启动实施并认定首批由高校牵头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深化高校的体制机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和发展途径。由此,协同创新构成了新时期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途径。

一、多维度理解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是国家主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具体体现。它旨在破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三大主体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的局面,以整合国家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国家在国防、能源、交通、安全、民生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战略要求,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功能和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协同创新不仅被视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点,也被视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新途径。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新途径的协同创新,从不同的维度看具有不同的实质。

首先,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是管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是目的,协同是手段。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协同创新不同于联合攻关,后者是在项目之下,为完成项目需要而聚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联合攻关,一旦项目完成队伍便解散。协同创新的核心则是需要破除协同单位的行政界限和条块分割,共同组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支稳定的队伍,持续朝着共同的科研方向进行攻关并产出成果。[1]因此,协同创新与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紧密相关,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11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以管理创新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提升创新能力。这种管理创新既涉及宏观层面的科技、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也涉及微观层面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人事等管理机制)和确保协同创新平台高效有序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的创新(包括协同单位的沟通交流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

其次,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主体,既指举办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指具体办学实践的主体。前者指举办高等教育的国家、企业或个人。在这种意义上,高校有公立、私立或公办、民办之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步改变国家作为唯一办学主体的格局,转向包括企业、个人等在内的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这既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穷国办大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后者指开展具体办学实践的主体,就当前而言,高校仍是唯一的主体,这使得高校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有限。但在协同创新视域当中,高校可以与协同单位共建平台,共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队伍培训等活动,因而各协同单位都能够参与到高校的具体办学实践特别是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甚至队伍建设当中。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具体办学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并且,随着高校协同创新的进一步深化,上述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办学主体都将趋向一致的也即多元化的发展。

再次,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开放办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逐渐改变其封闭的“象牙塔”形象,日益强化与社会的互动,积极融入社会之中。即高校逐渐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使具体的办学实践更加社会化、更加国际化。协同创新促进了高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因而也就更加显著地促进了高校开放办学的进程。从这个意义说,协同创新无疑也构成高校开放办学的新途径。高校以协同创新的途径,一方面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投入到高校办学实践之中。

二、当前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

协同创新在高校的管理改革、办学主体多元化、开放办学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落实协同创新的具体举措的“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便获得了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0余所高校,开展了不同层次、模式和规模的协同创新;有近80%的中科院研究所、近60%的骨干企业以不同方式参与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组建当中[3]。从这些具体实践中,可以大致概括出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五种基本模式。

一是校校协同模式。该模式主要突出高校之间在教学、科研、人才等方面搭建新的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例如,2011年由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京内外11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起成立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全方位合作高校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该联盟致力于在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领军人物培育,打造多校对多企的协同创新平台、解决行业企业共性关键技术,以及对接国外著名高等教育集团等国际组织进行国际协同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协同创新[4]。

二是校所协同模式。该模式主要突出高校与科研院所在面向自然科学前沿、重大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强强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并致力于使之成为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学术高地。这在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特别是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中,是一种典型的模式。

第5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创新机制;烟草企业

引言

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已被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也毋庸置疑。对于长期发展创新是烟草企业迎接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也是深化烟草企业改革的内在需求。通过创新、整合、再造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烟草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为适应世界烟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打造创新型烟草企业是目前中国烟草行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鉴于此,本文从协同论出发,结合有关创新理论,对创新型烟草商业企业的内涵及其构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期为烟草企业迎接挑战建设创新型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一、创新理论与创新型烟草企业

自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的基本要点以来,创新一直被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20世纪50~6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创新研究迅速复兴,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与束缚,形成对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专门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创新研究从管理科学和经济发展周期研究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创新也逐渐被理论界与实践界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非但不是线性关系,而且还存在着互动作用。于是,“创新链”、“创新圈”、“创新集群”、“创新体系”、“国家、区域、城市创新理论”等应运而生。从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到创新型企业,创新逐步成为了从宏观到微观各层次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根据创新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创新型烟草企业是指具有丰富的创新要素、具有高效运作的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的创新环境、多样有效的创新形式与途径,并以此支撑创新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实现高绩效创新的复杂创新烟草企业系统。但目前国内外研究近对烟草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及途径(陈伟明,2009)等方面进行了分散式的研究、或从企业各主营业务入手对其创新手段进行研究(陈亚立,2008),缺乏对创新型烟草企业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协同论与创新型烟草企业构建

在协同论中,“协同(synergy)”是指事物在一起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即协同作用,具体讲就是指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或系统之间的协调一致,共同合作而产生的新的结构和功能(顾保国,2006)。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1987)首次将“协同”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提出“协同”即取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烟草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个整合各种资源并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且,在烟草企业的创新过程中,存在多主体、多要素的交互作用。以协同论的基本观点为基础,探索构建创新型企业协同体系,是支持与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有效运行的前提与保障。

1.以丰富烟草企业创新要素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

结合烟草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经营实际,明确创新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是开展创新型烟草企业建设的前提。技术创新是指从一个新的构思出发到该构思获得成功的商业应用为止的全部活动,它包括科学发现、发明到研究成果被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许庆瑞,2007)。管理创新则是指烟草企业形成一种创造性地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或服务)经营及作业方法的过程。“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生态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烟草企业的管理创新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创新动力、搭建了创新平台,而技术创新成为管理创新的作用载体,从而促使其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烟草企业应利用这对创新双螺旋的互补与互动,带动创新多主体、多要素交互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体系,以实现创新全过程的持续运行。

2.以塑造烟草企业创新环境为目标的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协同

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是烟草企业形成良好创新环境的两个主要构成,两者的协同更是为烟草企业创新提供持续动力的前提与保障。创新机制是指通过企业创新系统内外部各创新子系统之间的有机配合,在烟草企业内部形成“促进创新投入,激发创新动力,控制创新过程并取得创新产出、实现成果转化”的内在机能与运转方式,具体包括:创新激励与考核机制、创新过程管理机制、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等。创新文化是指对烟草企业创新活动起驱动、激励和保障作用的文化体系。具体包括,对企业精神中的“创新”理念进行具体的提炼和阐释,突出创新主题、深化创新内容,从而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精神文化;通过编制创新规划,建立创新激励与评价考核机制、制订创新管理办法与成果奖励办法,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通过基地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企业形象设计,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文化等。

3.以拓展烟草企业创新形式为核心的课题研究与群众性创新协同

创新型烟草企业建设的一大重要主题,就是丰富与拓展企业创新的形式,既要体现创新的深度,也要重视创新的广度。创新的深度主要表现为创新重大项目和难点课题的研究,而创新的广度则表现为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一是以项目立项的形式,把当前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科技需求,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如品牌培育、网络建设、物流配送、专卖管理、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进行重点规划,形成重点课题,组成项目课题组,以专题的形式重点突破,通过带动型创新项目,全面提高的创新能力,最终以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成果的形式体现。二是通过深入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员工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全员创新热情,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在企业内形成“人人创新、事事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氛围。

4.以探索烟草企业创新途径为主旨的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协同

烟草企业创新途径可以分为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或新的管理模式。合作创新有多种形式,可以利用风险投资的形式,由企业出资建立研发体,利用烟草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建立研发联合体,降低科技投入成本,或者利用科研院校的研究力量,进行产学研合作,等等。烟草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不断探索烟草企业合作创新的新途径,实现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的整合与协同,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昆玉.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10(4):49-57.

[2]李忆,司有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8,5:4-12.

[3]孙红萍.创新的系统模型和企业创新机制的基础[J].改革与战略,2004,9:67-70.

[4]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7.

[5]徐宁,王帅.企业集团战略性无形协同特征及其识别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7):39-42.

作者简介:

第6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中学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而笔者在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后发现,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落后

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与观念落后上。从学校行政管理者、教师到学生本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表现为在中学培养目标、学生观等方面,与教育创新要求相去甚远,甚至有些是相背离的。

2、教育途径单一

从教育途径方面来说,只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又只重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极不重视。目前中学教育中只重视课堂教学,从学生出勤到教师讲授严格把关,而其他途径则流于形式,既无任务,也无要求,中学没有有意识地开辟更多的教育途径来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

3、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中。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是否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形成学生综合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条件。然而,“单纯应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只重视升学竞争要考的学科,忽视非考学科,尤其忽视劳动、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等学科;只重视学科教学,忽视课外活动。

4、教育方法呆板

教育方法方面,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施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成为影响中学生创造素质培养的最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上只重讲授法,轻讨论法、谈话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极易在中学生心目中形成教学等同于讲授的错误印象,以致会影响中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对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而且单一的讲授法,学生没有太多参与学习与活动的机会,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中学生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

5、教学过程失衡

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与此相应,中学重视教师的教法,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实,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教学中重视向学生讲授学习内容的结论,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只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背答案与结果,不愿也不会去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此以往就会剥夺学生进行探索创新的权利和机会,扼杀学生创新的天性。

以上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若干问题。此外,中学教育管理、中学校园文化环境以及中学教师素质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利于培养创新素质的问题。这种现状必将阻碍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将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因此,中学教育必须改革。

二、中学教育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改革措施

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导致中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种状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为此,中学必须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针对中学教育现状,中学教育创新应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教育评价创新等方面。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前提

培养创新素质首先是观念创新。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1)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在中学教育中我们应当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是就学生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言的,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说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教师这个主体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2)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

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也即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所以,教育改革、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着眼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诸如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超脱陈旧学习方法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取得成绩的能力、创造性能力等、让学生能学会转变为会学,促使新世纪教育质量观落到实处。

2.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是培养创新素质的突破口

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只有在浓厚的创造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坏境和氛围主要包括家庭、校园、社会三个方面。

(1)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家庭环境

在培养创新素质的实施过程,家庭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幼儿园,而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堪称一流“学府”,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素质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2)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环境

营造校园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环境,一般包括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和物质标志,是培养创新素质、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二是制度文化环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等。它是学校开展创新素质培养的制度保证,是创新素质研究与实验不断深化的前提和保障。三是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校风教风、精神风貌等。它是创新素质教育环境创设的内核和灵魂。

(3)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社会环境

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级。

宏观上,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全社会营造出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包括对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观的舆论导向,建立以教育科研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

微观上,社会是学习创新的大课堂,陶行知说过:“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为学生拓宽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的道路。

3.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

目前,以“统”(统一性教学)、“独”(教师独占课堂)、“死”(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是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群体)局面的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4、建立崇尚创新的评价机制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保障

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接受的评价有密切关系。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质量的评价必须创新。

(1)建立全新的评价观念

“接受教育”评价的弊端集中表现在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所要求的评价观念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利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只看一次考试或一张试卷的分数。

(2)制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评价标准

根据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和要求,应当制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从而建立相应的学生档案卡或成绩单。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档案卡,凡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有所显示的都应记录在案,我们应当对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给以多种方式的激励,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努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机制。

(3)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升学的制度

第7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1.1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融汇成综合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1.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2.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发展更具有能动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由此看来,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迎来了新的发展。近年来,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各种假说应运而生,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意义重大。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规范性缺失,且由于语言障碍,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3.2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此外,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第8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字:思想观念;工作价值;方法;机制;创新意义

一、企业思想工作观念进行创新及其表现的新意义

思想观念是总开关。思想观念的新与旧,决定着企业思想工作途径创新的成功与失败;思想观念水平的高与低,决定着企业思想工作途径创新成效的水平和层次。思想观念是方向,是灵魂,思想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动力源。我们知道,一个思想观念的贯彻落实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而任何制度都是有生命力的。由于环境变化,制度和环境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由于内部原因,制度设计时不够周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显露出缺陷等等,这些都说明创新思想观念,体现了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持续创新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其次,要把握对企业思想工作途径创新,在思想是不要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晋升的工具、升职的工具。其三,源自思想解放,奋发有为,敢抓敢管,求新求变,勇于开拓。其四,源自勤政廉洁,员工品贵重,工作踏实,具有不断创新的持续力,耐受力。

因此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企业思想工作途径创新首要表现在对企业思想工作观念进行创新。首先企业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掌握员工的思想变化和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愿意接受的方式,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促进员工工作热情度。其次,结合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特点与企业新发展方向,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后,面对企业的发展,要采取相对应的思想政治创新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创新。所以,企业在思想工作观念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是需要了解员工的主要价值取向和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促使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达到能适应企业发展和时展的新局面。

二、企业思想工作价值进行创新及其表现的新意义

企业思想工作价值创新要从3个层面进行企业(机构), 团队(共事的人),工作(自己所做的事)。1)企业要能够给员工的价值包括薪金、固定收入、升职、受训、进修、福利、开会、组织嘉奖、旅游考察、参与其它工作或特别计划、加入管理或决策层、机构(企业)声誉、工作经历证明等。2)企业要组建团队要提供员工的价值包括工作上的认同和支持、同事的鼓励、精神和情绪情感上的支持、工作疑难的澄清及支援、经验分享、舒缓压力的交谈、学习的对象、友谊、资料讯息的来源等。3)企业要提供员工工作的价值包括工作完成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知识、技能、经验积累以至技巧纯熟、新的和不同的做法、发挥自己思考、创新和突破的能力、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尝试、自由发挥的空间、解决困难的机会、人际关系技巧磨练、使思想成熟、体验人生幸福的过程。企业希望员工长期工作下去必然能够给员工很多价值价值未必需要平均来自3个层面。事实上来自每个层面的每一个价值的“价值量”是不断在变化的只要总的价值量足够员工便会不断地推动自己。当一些过去在乎的价值减弱的时候他可以创造、增大或者转移一些其他的价值去维持足够的价值量企业也可以凭此去维持员工对工作的投入感。许多企业只强调企业和工作层面的价值常常忽略了团队可以给员工的价值。因此企业思想工作价值主要要以团队力量进行创新,并且树立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促使员工能为企业建设和长运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企业经济发展,得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思想工作内容进行创新及其表现的新意义

企业思想工作途径创新的工作内容创新也是比较重要的。通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帮助人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思想解放、观念更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思想工作途径创新的进行,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给予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是非清楚了,疑惑消除了,思想通畅了,就能充分发挥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企业思想工作内容创新,能够引导员工扩展视野,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状态,在工作中大胆开拓、积极创新,带来企业新的积极形象。

四、企业思想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及其表现的新意义

进行企业思想工作方法创新主要应3个方面体现:1)找准员工思想脉搏。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对员工的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员工的思想动态明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员工的思想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时代主旋律,贴近金融改革发展最前沿。2)以人为本促和谐。通过经常找干部员工谈心、到干部员工家庭走访,深入了解干部员工的思想状况和切实与解决困难,形成企业与员工的亲和力。二是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学习日制度建立员工间的交流平台,将政治学习与思想交流有机融合,将业务工作与团队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干部员工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尊重理解,达到思想上和谐、工作上和力。三是干部员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这些困难都会给员工带来忧虑;面对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任务的加大,员工压力也由此增加,通过建立生病看望、生日祝贺、加班问候、困难扶助等制度,带着感情去理解员工、带着感情去宽慰员工、带着感情去帮助员工,促使干部员工感情上能够达到充分融合。四是为员工创造成长的平台、竞赛的擂台、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员工所长。3)与时俱进闯新路。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作为一种口号挂在嘴上,而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到实处。一是通过开展谈心活动、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与员工建立感情、增进了解。二是坚持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员工联欢等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把活动形式和教育目的有机结合起来,使干部员工受教育,长知识,调动全行干部员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通过以上3个方面体现对企业思想工作方法进行创新,激发干部员工爱岗敬业的热情,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使企业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集体,同时也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有更好的效果体现。

五、企业思想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及其表现的新意义

企业思想工作途径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企业思想工作机制进行创新,以此来促进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活力和生机。1)强化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机制的创新,改变以往传统的说教方式等,同时要加强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分析能力。2)加强对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与管理机制进行结合,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加强对运行机制的创新,企业制定考核制度,采取绩效考核与工作目标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等,通过组织考评、企业领导评议和领导查访等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和科学考核。

六、结语

企业思想工作是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凝心聚力的工作。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有充分了解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思想工作途径创新,能够维护企业发展大局的意识,以良好的状态,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投身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翠娟.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途径探讨[J]. 企业技术开发下.2011(6)

第9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创新品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强烈的批判精神,敢于怀疑已有的科学结论,这种批判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是创新品德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内涵之一。因此,没有大胆的批判精神,就不能突破旧有的思想的束缚,创新也就无法前进一步。不敢怀疑前人的思想学说,思想就无法进步,社会也就很难进步。因此,只有不信邪,不惟上,惟实,才能实现思想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

2.勇于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韧劲。创新需要勇气,尤其是思想创新更需要勇气,因为一种新思想、新学说的诞生意味着对已有的、过时的思想的突破和批判,这必然会招致许多保守势力的打击和迫害及阻挠,没有思想创新的勇气是不会成为伟大的思想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各个国家的著名思想家在某国召开一个思想研讨会,有几十个国家派人出席参加了研讨,中国也派人参加了,在大会上,人们纷纷举出近半个多世纪中,各个国家出现的思想家的数量,各个国家争相发言列举自己的国家中所出现的思想家有多少个,日、美、英、法、德等国纷纷举出若干个思想家,但是,当问到中国出现了几个思想家时,我们的与会者却默然不语,最后只好搪塞说,我们国家也有一个思想家,但是在中已经死掉了。与会代表说这只能算半个。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3.韧劲与执着。爱迪生发明钨丝灯进行了一千多次试验。没有任性与执着的精神能够完成发明创造吗?诺贝尔为了试制新型的火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试验,爆炸了很多次差点危及生命,但是他最后终于利用甘油发明了新型的火药。德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多次试飞失败,但是他们没有气馁,最后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4.深厚宽广的文化底蕴。发明创造尤其是现代的发明创造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前人所留下来的宝贵的科学遗产作为我们发明创造的前提和积淀,我们的创造将寸步难行。曾经有人问过牛顿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那么聪明?牛顿回答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这句话是牛顿谦虚的表现,但也表现出了一个事实:我们如果有所创新,必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小步。如果离开了前人的基础则必然一小步也迈不成。

5.为科学发明而不知疲倦的忘我拼命精神和痴迷的专心。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八年的时间卧在一个小格子房中,演算所花的纸张有八麻袋之多。

6.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和甘于长期沉潜的精神。马克思几十年间甘居斗室,过着相当贫困的日子,终于写出了举世震惊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经常为了科研工作而忘我地工作,有一次他把几千美元的支票当做书签来用,后来书签也找不到了。

7.特立独行的理性精神。马克思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台湾学者,著名国学大师兼斗士李敖先生以事实为依据骂人,逞口舌之快,特立独行,虽两次入狱,但仍不改自己快人快语、机智幽默的本性。

8.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独特角度。能够发现常人所不易发现的东西,敢于想常人所不敢想的东西,对新生事物具有与生俱来的那种敏锐的感知觉能力,超乎常人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和灵感,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的感应能力。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由于他的超乎常人的执着和痴迷,结果晚上睡觉时梦到了所有的元素原子模型,醒来赶紧记下,经过科学验证,证明他梦中所见完全与事实统一,从而为现代化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科学基础。毕昇在研究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活字印刷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9.仁爱之心,乐观豁达的人生胸怀,以及为民造福的精神。寿光市三元竹村书记王乐义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辽宁省的大棚种菜专家,实现了在全村推广现代农业的温室蔬菜大棚技术的目标,造福了全村,造福了全民,使全村成为首个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二、创新品德的养成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才是达成创新品德形成的前提。试验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创新与检验的最有效途径。善于发问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的创新途径。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三种。

1.带领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创新的需求与灵感。因为创新的动力和价值就在于社会的需求,这种需求会变为创新的原动力,创新的成果的实现则是创新成功的表现,它会直接变成继续创新的更大的动力。譬如比尔·盖茨从大学时期就从事家庭电脑的设计与创新工作,他从这种商业活动中发现了家庭电脑市场是未来世界最有前途的最广阔的市场,因此,他从这种社会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电脑公司,到如今发展成为最大的电脑软硬件公司。

2.为学生提供参与到创新的科学实验和科学创新实践中的机会。许多创新或者来自于科学实验,或者来自于社会生产实践。譬如许多植物新品种的创新,就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嫁接和品种的改良实现的。又如市场上的柿子,个头大而且口味甜美,这就是通过嫁接实现的。黄瓜也是如此。大棚里的黄瓜都是嫁接而成的,产量高而且品种好,口感好。再如袁隆平就是在科学实践中通过对水稻品种的长期筛选和杂交实现了水稻的高产稳产,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而新物种的产生也是通过科学实践育种来实现的。骡子是古代社会通过驴马杂交产生的一个物种,它有马巨大的身躯和力量,也有驴子的耐性与韧劲,是过去农业社会时期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劳力。再如狮虎杂交产生了一种叫狮虎兽的一种动物;新疆的细毛羊,就是引进了澳大利亚的绵羊品种才产生的一种新品种,所产羊毛白而细,产毛率高,深受牧民的欢迎;引进荷兰猪的品种改善了我国本地猪膘肥肉少的毛病,产生了皮薄肉多、鲜美、产量高的瘦肉型猪,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使养猪户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3.引领学生深入社会生产一线,从生产工作中获得创新的灵感。譬如汽车制造,最有前途的汽车不是燃油车也不是燃气车,而是太阳能电池车和水动力氢气汽车,因为石油和天然气总有用尽的时候,当油、煤、气用尽之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地球上的太阳能和风能及海水资源,因此,谁能发明最清洁的能源汽车,谁就站到了汽车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生如果参与汽车的设计与生产,首先就要从这种最有前途的汽车生产设计入手进行试验设计。如果成功,市场前景就将是最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