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小学教育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核心

第1篇: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尊重”是一个有尊严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是一个人能形成良好品行的开端,是自信、宽容的人必备的精神品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因此,在美国小学的教育实践中,学生随时随地都会体验到被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独特的个体,学生在充满尊重氛围的环境中成长,学会自尊自爱,也会给予他人以尊重。

一、渗透“尊重”的美国小学教育实践

1.尊重体现为学生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订《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缩小或消除劣势群体和优秀学生在学业上的差距。该法令体现了从政府层面意欲实现平等,希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愿望。

美国的小学生可以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为所有学生提供便利的入学机会;免费的班车确保学生正常上下学;丰富的免费图书资源和便利的借阅程序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阅读机会。不仅如此,学校还会针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实际状况为学生提供细致、具体的支持和服务。例如,学生可以申请免费的早餐、午餐和学习材料,这些制度和措施确保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丧失最基本的受教育机会。

美国小学存在各种各样的体现学生平等并缩小学生之间差距的项目。例如,ESL项目是针对进入美国的非本土学生语言提高而设立的项目,学校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单独抽离出来配备专门的语言教师进行辅导,提升这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此外,一些学校还设立了针对性较强的教育项目,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项目,即要提高阅读能力欠佳的学生的阅读水平,由学校配备最好的教师对需要的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也会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笔者所考察的一所小学采用“教师轮班”制,即同一班级的学生有机会感受其他教师实施的语言或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

2.尊重体现出学生的独特性

进入美国学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笔者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那就是美国小学不会让人感受到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美国小学生之间不会进行比较、不会树立典型,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享受尊重。

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美国小学强调学生的“集体性”表现和平等的参与机会。在各项文艺体育活动中,学校尽可能让所有学生拥有同等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笔者曾经参加过美国学校的表演活动,各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依次轮流上台,唱歌、跳舞、打击乐合作,没有主持人,也没有主角,学生演出的机会是相同的。美国学校的教师指出,通过这些集体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懂得个体角色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通过同学之间良好的合作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同时,美国小学的运动会强调“运动的乐趣”,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不会根据个人水平进行甄选,也不强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每一位坚持跑下来的学生都会得到热烈的掌声。

美国小学的尊重教育,突出表现在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他们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些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佳,但是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突出的领导才能;或许他们不擅长写作,但有艺术天分,画画和手工艺作品很棒。笔者在参加美国学校的社会实践时发现一位本土的小女孩,语言不好,每天会单独参加学校的ESL课程,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由衷地赞美她的艺术天赋。

3.尊重让学生尊重自己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美国小学的尊重理念不仅表现为视每一位学生为平等的个体,而且也体现在接纳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上。课程的螺旋式编排,保证学习内容的递进,也给学生提供了弹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会留意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材施教。

美国小学的“两端教育”做得都比较细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会有单独的补习课程;天才儿童也会得到针对性的提升。同一班级里,教师也会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些数学能力强的孩子有机会得到教师提供的“额外数学任务”;阅读水平不同的学生,会在班级和图书馆的分级阅读书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教师还会单独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日常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经常会按照孩子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分层,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有人曾经试图运用一个典型的案例来描述美国小学是如何体现“尊重教育”理念的:教师在让学生发卷子之前,对这些学生说:“要记得没有表情哦!”避免学生看到获得好成绩的同学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羡慕的表情,而面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时会露出同情的表情,以免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尽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但是这些学生各有所长,他们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也要学会尊重别人。

二、尊重教育对我国小学教育实践的启示

1.尊重应体现在教育氛围和环境创设上

尊重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浸润式的教育,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感知到被尊重,才可能真正建构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品行。教师拥有的平等教育态度是尊重教育的体现;以学生主体为本位的教育环境创设也是尊重教育实施的表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隐私的保护同样是尊重教育的表现。

美国小学的教师会对学生说“请”、“谢谢”、“对不起”。美国小学举办活动时,奉行“女士优先”的原则,女同学先取餐,鼓励男同学尊重女同学,做个绅士。教师会尊重学生的隐私,他们的成绩单会单独用信封封好,直接投递到家长手上。如果我国学校教育能够提供一个真实的充满尊重的教育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直观体验中了解尊重,这样的教育才是无声的、最有力量的教育。

2.尊重应指向学生自信心的建构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教师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认知,不自卑。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具有的独特性,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怀着欣赏的态度肯定、放大孩子的独特性,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被尊重。

有人说,美国学生各个都充满自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尊重教育让这些学生有了自信心。自信源于自尊,一个人首先要有自尊,然后才会有自信。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内在的,是关乎自己的,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自尊首先来自外界的尊重,实施尊重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认知,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拥有闪光点。

第2篇: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教学

在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也要求越来越高的体育教学质量,青少年学生服务与贡献社会大众的基础是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体魄,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可是,基于传统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教学手段太过单一,这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换言之,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已有悖于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此,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显得非常迫切。

一、转变小学体育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作用是传授和指导,而体育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会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1)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增强持续发展的观念,主动地参与学校安排的一系列培训,以使自我的教学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2)主动地进行教学研究,积极地探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进行互相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探究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中一起进步。(3)主动地反思教学,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根据体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加以反思,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创建与创新小学体育教材体系

体育教材的作用是服务学生的学习,当今这一系列的教材能够划分成网络教材、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应用文字教材。由于文字教材有着较为陈旧的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音像教材常常缺少充实的内容,而对于网络教材,要求需要比较高的网络设备,学校自身的网络发展能力有限,因此,建构和创新完善的教材体系是实现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方式。

三、搞好课堂教学之前的筹划和备课工作

小学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学之前的筹划,完成一节体育课程常常需要立足于筹划,这是打造高效体育教学课堂的重要方面。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进一步地认知课堂筹划工作,积极地搞好小学体育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师根据教学之前的筹划实施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确保灵活性和主动性,生动地探究具体的体育教学问题,进而有效地统一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以及小学体育教学筹划,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能够在上课之前跟其他的一些教师合作,实现共同备课,且对其他教师的备课方式和上课形式进行借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

四、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

在持续进步和应用的计算机技术影响下,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它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统一文字、声音、图片等,进而为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素材,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迅速地掌握体育动作,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前滚翻”知识的时候,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形象地呈现前滚翻的全部动作和技术,且事先进行有关动作的分解,这涵盖蹲撑、背臀、前移重心、低头、抱小腿蹲撑起立等一些技术要领,并且需要将解释性的文字加在所有的分解动作下面,为学生重复性地呈现,这能够使学生将一套动作要领图记忆在自己的脑海当中,便于学生训练。

五、实施分组教学的方法

分组教学的方法重点涵盖性格分组与兴趣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坚持因材施教,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性格分组是划分学生为外向型与内向型的学习小组,结合学生的运行能力实施分组,通常来讲,外向型的学生比较开朗和活泼,具备好的身体素质和灵敏的反应速度,因此,具备比较高的运动能力,而内向型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缺少运行的能力,反应速度比较慢,甚至比较孤僻,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实施性格分组,科学地组织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以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兴趣分组是安排有相似学习兴趣的学生为一个小组,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个性,以及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先将学生兴趣调查表制作出来,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了解,结合问卷调查的情况将喜欢相同或者是相似体育项目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学知识,以及安排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热情,并且能够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更加有效地学习。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性部分就是小学体育教学,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以及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作为广大的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讲,需要转变教学思想,持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对在小学体育课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第3篇: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相关概述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第4篇: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价值,对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不长的时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引导,在教案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在整合课件内容时就能“有的放矢”,体现出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理论,让课件作为一种辅助作用发挥出其应用价值。

其次,要借助多媒体的便利性,在课堂中根据教学情况播放视频、图片甚至电子书,如教师在讲解《詹天佑》这一课程时,首先提出问题: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进行爬坡运动的?为什么这一运动方式减少了火车的功率损耗且降低了风险?詹天佑设计这种模式是基于怎样的原理进行的?带着学生的疑惑,为学生播放这一过程的视频,并结合自然学科中《斜面》的相关知识加以认识和理解,最终得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这一过程充满乐趣,即使不加以引导学生也能通过形象化理解和小组讨论而解决相关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方式是根据一个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划分,小组内人员不要太多,四到六人即可,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带动组员进行课堂的讨论学习。小组之间应明确分工,不同组员解决不同的问题,然后在一起讨论研究,如果小组成员都无法解决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借鉴。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计划也更容易制定,课堂中学生完全作为一个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了语文学科的形象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光、色、形都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学校教育不久的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往往充满好奇,对未来的发展也处于一种懵懂期,因此,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用主观意识进行抽象、分析以及对知识的概括,可以从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呆板枯燥,且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制的CAI光盘中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也可以将这些内容拷贝到学生电脑上,让幻灯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合理的情景,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讲课,如在讲解《七擒孟获》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维更加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提前制定出相应的提纲和课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不同。

三、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现有的软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平台,也是发挥信息技术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如《金山画王》就是本着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设计的,目前在很多小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一款专门为小学生定制的电脑多媒体绘画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语文课文中的合理情境,让学生构思并绘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童趣、色彩斑斓的环境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文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法顺应软件的教育方向,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信息技术的使用必然会引起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在课件中应当设置学生能够理解且有兴趣学习的内容,且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性格,亲切生动,避免拗口的理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教学内容以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也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添生机,希望相关部门加以重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焕婷,《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第5篇: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第6篇: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先生曾经说“以美育代宗教”,当今中国的美术普及教育亦是以“美育”宗旨为核心。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的社会功能也是全面的。杜甫的《春夜喜雨》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术教学就是这样,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美化,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开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大多数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都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以我镇为例:我镇美术教师少,小学基本没有美术教师,全镇14所小学,3所中学,美术专业教师8人,其中3人还是最近两年的特岗教师,新教师存在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需要改进,各学校美术课教学开展不起来,10所小学没有开设美术课程。

三、美术课与信息课整合的可行性:

1、硬件条件:现在国家在远程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给每个中小学进行必要的配套(每校至少有一套录像播出设备。即将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各学校有必要的微机、多媒体教学、录像、刻录设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有达标的图书,相关研究资料比较齐全,中心学校以光纤接入互联网;办公已实现无纸化。

2、软件条件:中心学校、及中心小学有专业的美术、计算机教师且大都是本科学历;有中心学校的支持,研究时间有保障。

四、整合的方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美术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光盘教学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现有美术教师为主导,以信息技术教师为辅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电教设备,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上课等环节,进行学科整合,制成光盘发到每一个需要的学校,对有的学校有非专业的美术教师利用课件、电子教案、帮助制作一些教具,有的学校有美术教师,但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或两个,没法开展教研活动全镇范围内距离远充分利用网络可以随时进行教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使之与学生手中教材同步,使每个学生享受较优质的课程资源,开齐、上好美术类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的优化,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目标。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形成全镇教育均衡有秩序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稳步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开展步骤:

1、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而且都身兼多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美术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美术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与使用电教设备的能力。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

2、重视教研,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指导。

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科研活动,循序渐进,首先要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媒体资料。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

3.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学生家长改变认识

由于家长认识的偏颇和部分农村学校对美术教学认识不足,致使许多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连最起码的美术学习用具都无法配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阻碍了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采取通过班主任、任教的美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座谈,让家长们认清美术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占有的份量,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学科,要让家长明确到学习美术,不仅仅是让孩子懂得掌握如何绘画或制作手工的方法,它还能促进学生良好审美素养的提高,知道如何辨别美与丑的道理,以及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长会将新的美术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让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程度,支持学校教学工作,配合美术教师的教学要求,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或材料,保障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的正常进行,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整合的效果显现

(1)、各校开足开齐美术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师有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2)、通过发挥美术教师积极作用,制定适合当地民情的美术教育措施,建立适合当地教学实情的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整合,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教学资源,解决美术教学教师资源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的矛盾;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第7篇: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区域特色;民间艺术;中小学美术

发展以区域特色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主要是指在美术教育中加入与当地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首先,当地的自然景观。其次是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形式和作品,例如印染刺绣,花灯风筝,剪纸年画等。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民间艺术文化深厚。河南省的广大农村更是有着广阔的田野以及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可以被用来进行美术教学。把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融入到我们的美术课堂,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

(一)创造审美体验

黑格尔有这样的一句话:“美是自由自在的存在”,正所谓创意来源于对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想象。要让学生该换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的美,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真切的社会环境中。

1.色彩与形象感知

河南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里,牡丹花城”的美誉,每逢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洛阳牡丹的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花瓣层次丰富,硕大饱满,花色九种不同,红黄白等风貌各异。美术是一种直接诉诸视觉的艺术,时至牡丹花开,当地老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牡丹,观察牡丹的生长结构,花瓣形态,枝叶朝向等,分析花色变化,发散同学们的思维,并指导他们根据合理想象进行创作。或用不同颜色的牡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插花练习,或用色块拼接描绘花朵及枝叶等。美术课程中,更多的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在提高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同时,又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拓展学生的思维。

色彩的应用在模仿中形成,小学生对色彩的识别依赖于对具体物体色彩的联想。位于河南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以其亮丽浑厚的色彩、巧妙的对比,个性的表现,在我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木版年画使用的颜色不多,一般只有两组。一组是红、黄,这是色彩三原色(红、黄、蓝)中的两大原色。另一组是属于间色的绿、橙、紫。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色彩组合和互补色并置的手法,增强了画面的活力和感染力。在同学们欣赏当地年画的同时,给他们一些民间年画色彩的搭配要诀:红靠黄,亮晃晃;红搭绿,一块玉;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让学生们在模仿年画用色的同时,利用这些朗朗上口的色彩搭配口诀加深孩子们对颜色的搭配记忆。年画艺人以其独有的视角创造出造型简洁夸张的人物,动物和花鸟的组合,夸张的表现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2、美术欣赏

中小学的美术欣赏课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优秀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受到审美启发,获得审美愉悦,逐步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水平。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存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每件美术品都是文化的化石,都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缩影。安排学生在龙门石窟进行一节欣赏评述课,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受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这一时期的造像大多飘逸脱俗,而唐朝的雕像已经变得仁慈可亲,具有一定世俗化的特征。很多造像往往以现实人物为范本,也有很多是力与美的化身,如:佛陀、天王和力士。同时受到唐代审美风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造像大都体态丰满,面相圆润而端庄。这时,可在学生对历史史实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也可对有特色的石窟像进行分析。如;奉先寺造像。它具有全身比例不协调的特征,除卢舍那大佛,其余的雕像都是头大而身子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雕像的欣赏,反而形成人物独特的特色。美术不仅仅是对客观物体的简单描绘,更是对人物神态的深刻把握。这一节欣赏评述课在教会孩子们美术专业知识外,也增加了他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当地民间美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牛刀小试

地处中周大地的河南拥有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剪纸的民风极为普遍。就其风格而言,总体讲是质朴、粗犷、大气,洛宁剪纸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艺人的演示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学校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到课堂上做现场演示剪纸,让学生了解学习传统艺术,珍视传统艺术。这种做法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和一些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已有先例,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的效果。例如中央美术学院曾聘请被誉为剪花娘子的陕北剪纸艺人到课堂上做现场示范。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对于简单的剪纸等民间美术形式,由于它的制作程序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制作中来,亲自动手,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如同城市的学生大都有机会看画展一样,农村的学生在传统节日里可以参观或者参与民俗活动。节日里的各种民俗活动会利用彩塑、绘画、剪纸等来营造节日气氛,增强表演效果,这使得区域民间美术形式在民俗活动中集中展示出来,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观摩和学习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第8篇: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拓展;容量;视野;合作探究;沟通

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的理念,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便捷,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容量和更宽的视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容量和视野进行讨论。在其带来生动优质的课堂教学及便捷丰富的课外教学的同时,不忘考虑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相容时的特点,照顾学生的思维进程,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一、利用信息技术容量大的特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容量的特点,增加学生的接受容量和存储速度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机组合而进行教学,对增大英语教学的容量,加快英语教学的节奏,深化教材的内容,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着很大的作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感知度。

1.用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化教学

小学生学习英语与中学生和大学生都有很大区别,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力有限,所以课堂参与率和合作的能力会大大下降,这样就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形象化教学,可以把很难背的单词,很难记的词性,加入夸大的声音,加入夸大的动作,这样就可以唤醒学生的主动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2.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加快加大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加快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的选择教学,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停地调整教学的角度,融入学生个性的元素,使英语的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而且要使学生课后能津津乐道,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简单。比如,hello这个单词,只要配一个握手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能记住单词并知道它的用法,而这个动作,也经常成为学生课后使用的动作。这就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信息技术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加快学生的认知度,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当学生从简单的单词开始模仿,当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怕说、怕听、怕模仿哑巴英语这一现象。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开发自主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直观性强,能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它不仅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运用,更能让学生去自主地探索学习,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而且对学生在今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的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与网络的合作式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让网络技术成为扩大学生文化知识的补充窗口

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基本是家家有电脑,户户连网络。我们要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学习,引导学生去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让网络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补充窗品。让学生学会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当遇到困难或成功时,都可以和同学、教师进行沟通和分享。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实名免费服务,如,在线翻译、英语在线发音、英语在线词典、在线朗读、在线翻译句子,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掘取知识的大仓库。

2.让网络技术成为师生合作探究和沟通的有效平台

师生的合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学生一旦放学回家,就无法再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然后在现代生活中,在信息技术无限发达的今天,无形的网络,把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地连在了一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去指导学生运用网络,去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交流;如何利用网络补充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学到的知识;如何利用网络去进行课后作业的评定与纠错。当然在指导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和关注自制行为能力差的学生,防止他们利用网络去进行网上游戏,防止他们登录不健康的网站,让学长共同参与监督,共同参与管理,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二、利用信息技术视野宽的特点

1.掌握好主题的选择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教学的结合运用,掺进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复杂的画面必须要有明显的主题,如果没有明显的主题,会给发散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带来误导。我们不反对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但是主线只能有一根,主题只能有一个,假如只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起不到课的实效,在兴奋的一堂课下来后,不知所以然,这样的效果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在做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简洁而流畅的画面,画面的元素不一定要多,但必须要有动感,更要有美感,能让学生围绕主题产生想象。

2.带动学生的思维进程

学生上课的时候时否开小差,学生的思维是否跟着教师在走,决定了一堂课真正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好的教师善于驾驭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速度,以照顾学生的思维进程。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配合的过程中,教师对电脑的操作和对学生思维的控制都必须到位,上课的冷场、操作的生硬、画面的不流畅、画面的乱杂、容量的过大、进程的过快都会导致学生思维的紊乱。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使之完美无缺。

3.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

语言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语言必须加入人的情感,如果语言没有丰富的表情,没有丰富的肢体去表达,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不可想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他们,用课件中的各种表情去调动他们,让他们在模仿中体会,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投入,充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表达的不同,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和结合部,尽快进入到角色中。

4.要把握好量和度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同时,要掌握一个原则,信息技术中英语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绝对不是为了时髦而滥用,适度的使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把信息技术中的信息,作为一个百宝箱,任意去扩充课的容量,超出学生正常的接受范围,更不能注重花架子,无形的放大信息技术的功能,而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减轻教师上课的一种手段,该用的教学手段,该进行的双边活动,该详细讲解的重点、难点,绝对不能让鼠标一点而过,如果这样将会起到反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灵活性的特点

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灵活性的特点,在制作课件时,应全面分析学生学情,联系学生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变化的,我们教师也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当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发生差异时,应多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到一个既准确而又合适的答案。

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以一个学生身份去感受和领会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就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灵活掌控,去调整节奏、去调整容量、去调整学生的思维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地运用英语思考,很愉快地用英语沟通和交流,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明显的。

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中,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其实在传统的英语教育中,早就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成分,教师平时上课的小黑板、手工制作的各种道具、塑胶片做成的幻灯片等,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老技术新用法,用新技术去代替老手段和改良老方法,我们要批判地吸收,灵活地运用,把握实质和关键,绝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表现的手段,也不能一味地为了扩大容量,只有合理地利用其大容量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迎来一个英语教学崭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梅剑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小学教学研究,2003(4).

第9篇:小学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乡镇 小学语文 教学 发挥 创新思维 作用

一、以问题为载体,找准创新支点

语文课堂教学通常涉及很多许多问题,课堂创新应该以这些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展开。问题的呈现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提问,二是学生质疑。这二者同等重要,特别是教师提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核心因素。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思维、有价值,能够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不能是为提问而提问。教师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是造成学生主体性难以实现,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智慧无法开启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一个具有思维价值,具有发散性,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多么重要。学生具有好奇多问的特点,但到课堂上反而没有了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是我们的课堂没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应当承认,学生的问题往往多种多样,有的不具备思维、推究的价值,有的甚至存在明显的漏洞。必须明确,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己思维探究过程的展示,对学生个体来说,这或许就是他内心的全部。因此,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并认真处理,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培养其质疑的能力。必要时,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或者思辨性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引起争论,使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提高。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可以用概括性的问题“狐狸的三次好话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不同的原因。通过分析,学生的思维被扩展,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并对狐狸作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将比一个个问题的繁琐串问更加明显。再如《跳水》一课的教学,可以借助问题“船长的方法真的是最好?”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辨性,由此产生众多观点。课堂上学生的讲论、辩论机制才能形成。

二、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教学,合理调剂学、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的心理。如何调剂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讨论走进语文课。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穿插讨论,可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教学中,讲《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提问学生:“如果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学生就会议论纷纷。接着再问学生:“既然你们有这么多办法,那么为什么还要舍身呢?”学生就会再次回到讨论中去,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特别高涨,他们主动进人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的时候,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理解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心理学上讲,讨论学习也是一种人际交往,交往的前提就是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就课堂的讨论学习而言,语言是学生进行沟通的最主要的工具,要很好的进行沟通,就必须很好地解决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两个环节,这也就是《大纲》中要求的学生听和写的能力。在讨论中学生要学会掌握“会说”、“会听”的能力,这在讨论学习中同样十分重要,要听别人发言,要听老师的指导。讨论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要以鼓励、肯定为主。老师对学生发言的重视、赞美和肯定,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奇迹般地激活。

三、以情境趁构生态化的教学场,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

小学教育需要有情境的教育功能。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完整意义上说,课堂情境应包括人文情境和科学情境,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特别强调二者的结合。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感和认知相协调的情感情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协同发展,情感情境的创设尤其重要。而在教学课堂中应当结合教材和学生情感实际来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避免无病的说教。《鸟的天堂》一课,可以创设一种审美情境,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陶冶,让学生享受大自然动与静的和谐之美。《难忘的一课》需要提供给学生体验浓厚爱国情意的情境,将学生带人背景之中,使他们的情感亲临其中。课堂教学多维互动,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是无法割裂的,应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互动交往与沟通,能够全身心投人并不断有激情生成。这种交际情境体现于不同知识结构之间的交互性,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其它语文教材等课堂因素的和谐统一性。以生态学观点来看,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创设语文课堂教学发展与开放相统一的迁移情境。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在差异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开放是实现课堂教学创新的根本力量所在。唯教材而教,唯课堂施教的封闭保守型课堂情境统治了小学语文教学几十年,要实现创新性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促使一种迁移情境的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开放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目标开放,内容开放,空间开放,形式开放,交流开放等,如教学《穷人》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桑娜一家设计未来。

总之,在贵州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问题为载体,找准创新支点,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以情境趁构生态化的教学场,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润梅.简论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05,(02)

[2]许旦元.浅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才智,2009,(27)

[3]韩晓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体悟[J].吉林教育,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