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第1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A Cas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CHEN Hong-m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ngzhou 425199,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eart crisi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often a problem family in the back of a problem. The “five early” defense mechanism is very important;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the information staff is the foundation; for any of the students a little problem can not be taken lightly,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et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and long-term follow, so early detection, early intervention; care for students, the students as their loved ones, To understand them, to accommodate them, you will get an unexpected harvest. F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be gradual, slowly guide, long-term tracking, in order to get the desired effec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se

1 案例?介

由于一起隔壁宿舍同学的自杀事件,使得A同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夜不能寐,晚上用被子把自己整个人都捂住,还是害怕,睡不着,即使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在寝室,对各种声音和物体特别敏感,对自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都会持怀疑的态度,认为那是“脏东西”,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连续两个晚上凌晨一两点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让辅导员陪她聊天。经过近一个月的跟踪干预,A同学成功战胜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 案例发展过程和干预措施

2.1 发展过程

2.1.1 发现期:积极稳定情绪,详细了解情况

2014年9月20日,A同学凌晨两点多给辅导员打电话,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害怕,睡不着,她们(室友)都睡了,叫她们不理我,我好害怕。半夜接到电话第一句话听到这样的话,也把辅导员吓出了冷汗,处在深睡期的辅导员顿时睡意全无,从床上坐起来,稳定好自己的情绪问她:怎么了?为什么害怕,害怕什么?她把原因告诉了辅导员,她们的聊天将近一个小时,不知道何时两个人都睡着了。2014年9月20日上午9点辅导员把她叫到成长辅导室,以聊天的形式再次详细的了解了她的情况,包括她害怕的原因、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自我性格的评价等等。其次,联系她的家长,一方面将A同学的情况向她的爸爸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了解A同学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等。第三,约见了她寝室的另外两名室友,了解A同学最近的情况。

2.1.2 研判干预期:用心关爱,取得信任,劝导咨询

2014年9月21日凌晨一点多,A同学们还是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她们又用QQ聊了将近一个小时,了解了她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后,辅导员试着拉近和她的关系,让她把辅导员当成她的姐姐,有什么事都可以找辅导员,她听了很高兴,欣然的接受了,之后他都会主动的找辅导员说她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辅导员也主动叫她一起吃饭聊家常,下寝室去看她,像对待妹妹一样的去关心她,让她感受到在被关爱,之后晚上她再没在凌晨给辅导员打过电话,辅导员问她是不是不害怕了所以没打了,她说不是的,辅导员觉得你每天上班也很辛苦,辅导员还那么晚给你打电话,辅导员觉得不好,听了她说的这几句话,辅导员非常的感动,也立即给予她表扬,并告诉他实在还是很害怕的话不要压抑自己,尽管给辅导员打电话。之后在与她接触的过程中,辅导员又发现了她对自己的出生、长相极度的不自信, 所以除了缓解她的害怕心理外,还需帮助她建立自信。当然最主要的是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经过几次尝试后,她慢慢能够接受,但是她想周末回家一趟调整一下看看。

2.1.3 治疗期:峰回路转,有惊无险,成功咨询

2014年9月23日下午返校后,她跟辅导员说好一些了,暂时还不想去做咨询,但是9月24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又很害怕了,因为有人又跟她提起了那件事,辅导员约她在辅导员家楼下见了面,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她都紧紧的靠着辅导员,眼睛不停的四处张望,问辅导员旁边篮球场是有人在打篮球的声音吗?辅导员说是的,他又问前面十几米处走过去的是人吗?辅导员说是人,那里是有人走过去了,别怕。一直到十点多钟,辅导员把她送回寝室,陪她在寝室又聊了约半个小时。9月25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要求要去做咨询, 辅导员说好,辅导员马上帮你预约。挂了电话辅导员立即给校心理中心打了电话,给她预约了第二天中午的心理咨询。做完咨询后,她认为好一些了,咨询师说的她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还是会感觉害怕,并承诺会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去试着改变的。随后辅导员和那位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沟通,咨询师的评价:她从小就缺乏安全感,胆小,加上这次的事情发生的太突然离她太近而导致的,需要慢慢加以引导,鼓励她继续进行咨询,防止恶化。

2.1.4 恢复期:继续跟踪,恢复正常

接下来就是鼓励和督促他继续进行咨询,经过三次咨询后,她自身感觉好了很多,不那么害怕了,室友对她的评价:比以前好多了,晚上不会因为害怕的睡不着觉和吵醒室友,自己可以在寝室有人的情况下,独自去洗漱台和洗手间。辅导员继续和她保持密切联系,找她聊天,下寝室,她自己也会很主动的找辅导员聊她的事情,经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她基本上走出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2 干预措施

针对以上所了解的情况,辅导员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向院学工领导汇报了A同学的情况,和校心理中心的老师一起初步制定了对A同学害怕心理的干预措施。第二,对A同学的两名室友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了解A同学的情况,帮助密切关注A同学的精神状态、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并督促她们做好保密工作。第三,尝试让A同学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第四,与其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将A同学现有的害怕心理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告知其父母,?f服其父母多关心A同学,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帮助其缓解胆小害怕的心理。

3 案例思考

3.1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

该案例中,首先,A同学是家里的长女,家里有父母和奶奶,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奶奶年迈多病。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特别是她的妈妈,从小对她的关爱太少,经常殴打谩骂她,很小的时候就要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奶奶是最疼爱她的人,妈妈和奶奶信迷信,相信鬼神说,在他们的熏陶下,A同学也相信鬼神说,即使知道这是不科学的,但是还是会相信会害怕。爸爸是个话很少的人,不怎么管家里的事,家里基本上是妈妈说了算。A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缺乏安全感,非常自卑,害怕与人交往,对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感情不深,甚至有些恨她的妈妈。其次,父母对A同学的关心太少,知道了A同学在学校的情况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担忧,这是A同学缺乏安全感和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3.2 “五个早”防御机制至关重要

“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干预、早控制”的五个早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对指导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要,其中早发现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发现了才能继续进行之后的工作。而要做到早发现,必须要疏通我们的信息渠道。该案例中,很显然,A同学在自己出现恐惧心理的初期,自己主动寻求了辅导员的帮助,以至于我们及早发现了问题,才使得A同学的情况没有恶化。

3.3 信息渠道的疏通和信息员的培训质量是基础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很难被老师直接发现的原因是,老师带的学生数太多,不能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只有和同学经常吃喝住行在一起的同学才能更容易的发现,这就是我们的朋辈信息渠道,这各渠道的畅通与否,关系着能否做到早发现。该案例中,A同学的室友没有发现该同学问题的严重性,室友们对她的这种害怕心理表示不理解,认为没什么可怕的,为什么会那么怕,每天晚上半夜把他们叫醒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刚开始会开导她后面累了就不想应她了,同时也没有及时向老师报告,如果A同学没有自己主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势必会促使A同学的心理情况的恶化,会加大后期干预难度。

第2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干预;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与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实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保证学生安全是关键,以预防为主,对于危机干预对象进行全程监护,以使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调有序进行。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

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区别。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掌握青少年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并不是要求辅导员代替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当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并不是一无是处。

高校辅导员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首先就是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其中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相关知识等一系列培训,通过培训让高校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咨询知识,这样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其次,高校辅导员是站在学校一线上的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起到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活的指导者和思想的引路者。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使辅导员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能力在心理危机干预中都是很必要的。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重于干预,学生遭遇心理问题的前期,肯定会表现出心情不好,心事重重,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主动寻求朋友、同学、辅导员、学校、家长的帮助,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他们也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我觉得学校应该为这类学生提供一个积极解决心理问题的平台,一定要让学生知晓学校有相关心理健康的服务,要让他们能感受到他们遇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是有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的。

另外,心理学生信息库非常的重要,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我们应该完善好心理问题学生信息库,尤其对于那些有几任辅导员的学生更为重要,通过信息库,后任辅导员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最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他对人生观,世界观的不正确理解。比如沉湎于网络,厌学,学籍预警,缺乏责任感等等,我们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如何应对

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在大学校园里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为学生们扫除困难,铺平道路,我想这也是每个辅导员老师的心愿。但是,尽管我们认真负责地工作,但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不会出现心理危机,如果发生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了严重后果,会出现的情形有:①家长不配合,把责任全盘推卸给学校;②对学校的声誉造成影响;③心理危机导致学校进入司法程序。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愿看到的事实。作为辅导员老师,首先我们应该耐心细致地处理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应该学会做好记录;在学生心理危机的现场,如果老师有遭遇伤害的可能,应该保护好老师避免遭受伤害。可能有些辅导员老师会有这样的感受,某段时间,你的某位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你会紧张,担心,有可能学生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我们老师自己,我们应该学会去排解压力,排解烦躁,学会向家人和同事倾诉。

总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危机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的有效联动和积极配合,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会逐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黄新华.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2).

第3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关键词:消防官兵;心理危机;现状;干预策略

引言

消防部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和保障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神圣使命。灾害事故的突然性、残酷性和激烈性,使广大官兵在灭火救援中所面临的危险和完成战斗任务的困难增大。“消防官兵在火场上将受到巨大的考验,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建筑倒塌、坠物、爆炸的伤害和大火威胁。这不仅会使消防官兵的肌体和技术装备受到严重的伤害和破坏,而且会对官兵心理产生强烈、巨大的震撼,处在一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之下;甚至由于各种超强刺激,使官兵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失调、降低或失去操作使用技术装备、进行灭火救援的能力。许多心理疾病和障碍是由于个体心理危机出现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调解,长期发展所导致的。”

1.消防官兵心理危机的来源表现和评定

1.1心理危机来源

消防官兵心理危机主要与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的年龄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1.1.1工作生活环境带来的心理危机

部队工作生活环境的特点是生活紧张有序,行动步调一致,组织纪律严明,上下级关系密切。“这对于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平衡阶段的基层官兵而言,存在着一个适应的过程。”灭火救援工作量大、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不定时性和全天候是灭火救援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

1.1.2灾害事故现场带来的心理危机

消防战斗活动以火灾为对象,物质燃烧特征决定火灾现场大多伴有浓烟、高温、噪音、腐蚀性、放射性或有毒物质。为了避免火灾现场的危险因素,消防官兵要穿戴使用防火隔热服、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等个人防护装置,势必造成行动困难。火灾的时间和空间特点要求消防官兵争分夺秒,力争把火势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由于火灾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了消防战斗活动具有较强的时间性、有限的空间性、极度的紧张性、活动的困难性、高度的责任性、疲劳的连续性和火场的危险性等特点,尤其是重、特大火灾现场,火场危险系数越来越大,消防灭火救援行动更加艰巨、复杂,官兵在行动中的伤亡率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影响着消防官兵的战斗活动,使他们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1.1.3灾害事故后果带来的心理危机

经历了重特大灾害事故救援后,每一名官兵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心理压力或是恐惧心理。特别是在危险性大、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下,造成的心理负面影响更大,对以后的灭火救援行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官兵在事故现场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甚至是经历了人生从未有过的恐怖,如见到血肉模糊或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面临随时被坍塌掩埋、被火魔吞噬的危险等,事故后给心理上带来巨大阴影。

1.1.4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

青年官兵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因素的发展使其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的问题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偏激;在他们的意识中,也常有自相矛盾的状况:独立性与依赖织:情绪与理智并存;强烈的求知欲和相对较差的识别力,理想与现实的脱节等等。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1.1.5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危机

部队里,五湖四海的战友汇聚在一起。各自生活习惯、兴趣、性格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官兵很容易产生孤独和抑郁。久而久之这样的自卑抑郁的性格经不起生活中的挫折,偶因一点的不愉快,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1.2消防官兵心理危机评定和表现

危机介入前要对官兵心理危机做出准确的评定。表现情绪扰乱不一定处于危机,如果评定错误,不仅介入失败,还可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危机评定的独特性是抓住关键所在,取得有关个人解决问题能力和既往应付应激的历史,结合社会文化综合因素,做出迅速评定。“1)情绪反应: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可伴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渐等。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3)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工作或训练;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已或周围的破坏;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4)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2.消防官兵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2.1做好官兵的心理选拔工作,选择出可能遭受潜在精神创伤事件的个体或群体,进行必要的准备并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应激训练。“对在心理筛查中发现的存在有高风险情感问题的个体,测查他们的个性特征,对具有焦虑个性的个体提供认识帮助,增加他们对他人的信赖感,减少认知和躯体的焦虑,对外界事物的担忧和恐惧,从而能够耐受高焦虑状态。”此外,团体的凝聚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可以降低个体对应激不适应的风险。

2.2开展必要的心理行为训练。

2.2.1针对灭火救援环境,采取灭火救援现场模拟训练的方法,进行六项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六项内容:一是心理准备训练,使官兵通过了解和体验灭火救援现场的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二是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使官兵对一切威胁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并随时为确保自身安全而采取必要的行动。三是心理承受能力训练,使官兵承受灭火救援现场上强烈刺激。四是心理适应能力训练,使官兵的心理活动能适应灭火救援现场特殊环境及其变化。五是心理耐力训练,使官兵受得住,经得起灭火救援现场上持久刺激。六是心理恢复能力的训练,使官兵能够迅速恢复在灭火救援中出现的心理疲劳和造成心理创伤。”

2.2.2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是应对官兵职业心理应激收效较快的方法,应对官兵职业心理应激,应注意及时对官兵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抓住新兵入伍后、转业复员前、重特大灭火救援战斗后等时机,对官兵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的心理干预。可以聘请专家,定期分专题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及时发现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患的特例,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此外,图书室应注意购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为官兵丰富相关知识提供便利。

2.2.3尽力保障部队的饮食及官兵的睡眠时间,增加饮食适口性,使官兵有较好的体能和心理状态。

2.2.4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和搞好警民共建活动,通过活动调适法,用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来驱散不良的负面情绪,用活动的过程来充实空虚的生活,用活动的内容来促进对问题的领悟和认知的提高。同时,加强部队与社会的沟通联系,能给官兵带来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伍和员.消防战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0.

[2]王亚森.总队支队机关训练.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

第4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关键词】 补肾调肝清心方 围绝经期抑郁症 睡眠障碍 汉密顿抑郁量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ital endocrine hormones and sleep disorder in climacteric depression, and study the therapeutical functions of 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 group (n=30) and HRT group (n=30). The effects were appraised by both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and sleep disorder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12 weeks. The values of blood E2, FSH, LH were measured. Results Decreasing rate of HAMD and sleep disorder improving rate were significant in 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 group than HRT group (P

Key words: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climacteric depression;sleep disorder;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genital endocrine

绝经是女性生理上重要的转折点,提示女性卵巢功能衰竭,生殖能力终止。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属于保护性抑制,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在绝经过渡期约85%的妇女可出现由于雌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其中78%[1]出现以情感障碍为主的抑郁症,这其中几乎100%[2]会出现失眠和睡眠中断,表现为或难以入睡;或早醒,醒后再难入眠;或时醒时睡,睡眠质量差;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眠。由于未能获得充足睡眠,醒后常伴有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反应迟钝等症状。近年来研究显示,雌激素具有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临床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因其潜在的致癌性,治疗中断比例高达41%[3]。中医学在治疗方面逐步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可多层次、多途径、多角度进行调节,本研究通过神经内分泌环路观察其临床疗效,为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诊断及纳入标准

①年龄41~60岁;②符合沈渔邨主编的《精神病学》更年期忧郁症的诊断标准[4];③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24项评分)[3]>21分入选;④符合国际睡眠障碍性疾患分类标准(ICSD-2)[5];⑤近1年内未使用过免疫调节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等,无酒精和药物滥用史,未接受电抽搐治疗;⑥近2周内无感冒、发烧等感染病史;⑦无心、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⑧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正常。

2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4年12月-2006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医科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患者。纳入观察病例拆信封随机分为中药组及激素替代疗法组(HRT组)。中药组30例,年龄41~58岁,平均(51.28±3.56)岁,病程平均(1.33±0.96)年。HRT组30例,年龄42~59岁,平均(51.66±4.10)岁,病程平均(1.56±1.12)年。

3 方法

3.1 药物

补肾调肝清心方(生地黄、羊藿、生龙牡、茯苓神、绿萼梅、八月札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剂科制备成煎剂,每毫升含原药材2.5 g。雌激素片:规格0.625 mg/片,美国惠氏-艾尔斯特制药公司生产,批号0710092,苏州立达药厂包装。醋酸甲羟孕酮片:规格2 mg/片,批号0708090,北京益民制药厂生产。

3.2 治疗方法

中药组给予补肾调肝清心方,每次100 mL,每日2次,连续服用3个月。HRT组给予雌激素片,每次0.625 mg,每日1次,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服用20 d;醋酸甲羟孕酮片,每次6 mg,每日1次,服用10 d,在雌激素片服用10 d后起服,连续服用3个月。

3.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评分及有效率;生殖内分泌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测定。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4 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

以第12周HAMD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判定,疗效判定值=(治疗前积分值-治疗后积分值)/治疗前积分值。近期痊愈为判定值=1;显效为判定值>2/3;好转为判定值在1/3~2/3之间;无效为判定值

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评定以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三个项目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其严重程度共分3级,其中“0”表示无,“1”表示轻度,“2”表示重度。睡眠障碍因子总分为3个子项目总分之和。

4.2 2组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4.3 2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的评定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P

4.4 2组治疗前后E2、FSH、LH、FSH/LH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比较(略)

5 讨论

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范畴,《内经》中有“不得眠”、“目不螟”、“不得卧”,《难经》始有“不寐”之病名。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睡眠由心神所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心(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满与不足在女性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肝为刚脏,主疏泄而调情志,内寄相火,魂居其内,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肝体失柔,疏泄失调,久则肝阴亏损,内生虚热,相火妄动,魂不守舍,阴亏阳胜,阳不入阴,则失眠多梦。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①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受体存在于大脑皮层、下丘脑、海马回、小脑扁桃体和前脑边缘系统,对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和敏感性有直接影响,其功能除涉及记忆、认知、情感、原始动力和感知外,还涉及体温节律变化和应激反应。当雌激素水平降低时,昼夜节律和应激反应增强,即可能出现失眠和睡眠障碍[6]。②血管舒缩变化。目前已认识到,内皮素和一氧化氮这对血管舒缩因子作为生殖激素调节肽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可以影响绝经前后期所出现的血管舒缩症状,这些症状常易导致夜间觉醒,因而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③情绪障碍。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是围绝经期患者经常出现的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情绪可致失眠或早醒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本身也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常见的躯体症状。严重的失眠使患者就寝时过分担心,紧张、焦虑更加明显,因而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本项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补肾调肝清心方对睡眠障碍中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均有明显治疗作用,同时能很好地调节女性内分泌功能,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使用顺应性好。该方由上海名医汤希伟先生所创,应用三十余载,在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方面颇具心得,提出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病因为肾虚,病机为肾虚肝郁、肾虚火旺,睡眠障碍为其病理表现,病位在心、肝、肾三脏,治疗以补肾调肝清心为主。方中生地黄“甘苦大寒,入心肾”,滋养肾阴而清心除烦;青龙齿、生龙牡、炙远志、炒枣仁、茯苓神,重镇潜阳、宁心安神;绿萼梅、八月札,平而不燥,既不伤阴又疏肝理气解郁;羊藿、仙茅、女贞子、墨旱莲取“二仙、二至”之意,从肾阴阳双补;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诸药合奏补肾调肝清心之功,通过益肾宁心、调和营卫,综合调理围绝经期睡眠障碍。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组.女性生殖内分泌性激素补充疗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6.

[2] 李建生.老年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9-253.

[3] Rozenberg S, Vandromme J, Kroll M, et al. Compliance to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J]. Int J Fertil,1996,41(suppl 1):352-361.

[4]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70-371.

[5]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2nd ed: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 Westchester, Illinois: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05.

第5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1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规定“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职责……高校应以预防为主,并应该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因此,各高校应当按照文件要求增强管理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和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多发形势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还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实际的需要。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预防机制、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现状也并不乐观,无论是机构设置、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还是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的具体措施,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拟主要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两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管理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构建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设想。

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个人或群体当自己的正常生活状态被危机事件打破进而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时,可能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人们在遭遇到突然或重大的危机事件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种危机事件可能是突发事件,也可能是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处于这种心理失衡状态的人往往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心理危机管理是指由心理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心理危机发生后正常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环节构成的旨在预防心理危机、减轻心理危机的危害、降低心理危机造成的损失的管理系统,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管理过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预防、协调、分级管理、以人为本和效率等基本原则。预防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心理危机是可以避免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应当遵循“预防第一”的原则。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有助于将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助于缩小心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协调原则是指高校在遇到学生心理危机时要发动多个部门和多方面的人员,各个部门和各方面人员要协调运作,形成合力,努力缩小心理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分级管理原则是指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学校各级部门各司其职,积极负责,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逐级上报,由上级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做出决定,并积极配合专业人员的处理工作。以人为本原则是指高校各部门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将抢救学生的生命、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要保护参与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效率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过程通常变化迅速且危险大,高校对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要反应快,提高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应当遵循上述原则,努力构建一个科学、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可以按照心理危机发生的前、中、后的过程,构建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早期预防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危机干预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首要职能是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是指在心理危机发生前进行预防,防止心理危机发生。最有效益的心理危机管理不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而是排除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各种因素,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危机管理,往往很难挽回危机导致的重大损害,一般只能尽可能缩小损失。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放在第一位。

3.1.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

织和队伍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主要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辅导员,也包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要求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资格。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体。他们开展的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主要有:(1)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管理;(2)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3)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热线电话、邮箱,接受心理咨询;(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定期向学校心理危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危机预防机制中的关键力量。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一般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接触比较多,往往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如果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就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后,加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建设,培训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发挥好他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群体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助手是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效能的重要举措。学生离开父母,独立在学校生活,经常在一起或相互接触的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成了其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同学、朋友之间容易发现对方心中潜伏的心理危机。同学、朋友之间往往更容易敞开心扉,倾诉内心话,发挥互助作用。由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都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通过海报、展板、网站、论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他们还可以将零散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联系起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发挥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作用。

3.1.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的具体措施

高校可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举办团体心理训练或辅导班、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各类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建设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可以让高校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团体训练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相互支持,彼此影响,使学生适应环境和生活,从而健康成长。高校学生辅导员和其他学生管理人员应从新生入学时起收集学生亲属的联系方式,熟悉学生的宿舍情况,逐步了解学生的社会交往状况。当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与学生具有密切社会关系的学生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等人员的参与,有助于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中的“结”,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危机的化解。

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是指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发现和识别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予以心理疏导,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和扩散。提前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征兆是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于防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启动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防止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或扩大,把心理危机消除在萌发状态。

3.2.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是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可缺少的工作组织。其中的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利用其特殊优势,容易深入了解同学心理情况,容易及时发现和识别同学中潜在的心理危机。他们一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给辅导员,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及时开展,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能起到有效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上述学生组织上报的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的综合分析和科学判断,准确地评估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对辅导员上报的心理排查情况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进行分类处理,采取相应的下一步措施,并对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3.2.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校应当在新生入学时对新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试,可以筛查出一些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学生,区分出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控制和指导措施。高校应在每年新学期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信息反馈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回访,每年调整信息一次,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关注,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现象时,也可以翻查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相关的处理依据。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月报表制度。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指根据预警对象的特点建立的有心理检测功能的指标体系。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通过对心理危机月报表预警指标信息的分析,可以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及时关注和对高危人群的有效监控,从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的目标。运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管理方式。第三,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及其组织的协作。在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中,各层级相关人员都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要坚持心理危机月报制度,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要及时上报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专业人员介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对心理危机月报表信息的分析,收集有关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评估,确定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适时心理危机预警信号,做好相应的工作。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指导学生理智认识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抓住心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并实现心理危机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3.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当高校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就要及时启动,高效运作,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协调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提供有效帮助。

3.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组、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联络协调工作组。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工作处领导、各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组成,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指挥机构,主要负责在危机现场指导、协调各个工作组之间的关系,及时做出处理决策,指挥现场处理过程。专业工作组一般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学生或人群开展直接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主要由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学校医院组成,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控制危机人员和救护受伤人员。联络协调工作组一般由高校的院办或者校办的领导、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等人员组成。负责联系各个部门和当事学生家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3.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的原则和程序

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遵循生命第一、多方参与和快速反应的原则。心理危机事件可能危及生命,在处理心理危机的过程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联动,分工合作,必要时还要发动与当事学生社会交往密切的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的参与和配合。心理危机事件常常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发展变化比较快。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时间非常紧迫,需要争分夺秒,快速反应,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心理危机干预行动、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等方面。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通报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件的影响范围、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当事人的背景资料等,及时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联系当事学生的家长。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分析心理危机信息,领导小组决定是否报警和启动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心理危机干预行动以专业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为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保卫组和联络协调工作组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是指确定危机事件通报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通告人员的范围,做好与社会媒体及有关行政管理机关的信息沟通。

3.4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危机管理过程的结束。心理危机干预阶段一结束,心理危机的管理工作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这个阶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对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关心、帮助和心理辅导,做好善后工作。学生心理危机解决后留下的心理问题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而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心理援助的过程。二是高校要以危机事件的解决为契机,筛查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危机再发生的潜在问题,举一反三,巩固和扩大心理危机管理的成果。三是认真反思和分析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处理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4总结

第6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关键词:高中;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表现;预警;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151 ― 03

随着教育、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丰富的物质资源、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在给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保障之外,也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地会受到社会、家庭、同伴以及学校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陷入危机。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减轻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的影响,避免自⒌榷裥韵窒蟮姆⑸,是当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心理危机内涵

当下心理危机研究领域较少关注青春期阶段,边玉芳等人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将青少年心理危机定义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一些突发事件或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原因是他们先前的资源和应对机制无法缓解这些事件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这时,青少年需要求助他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重新恢复心理平衡。同时,临床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危机的处理能力水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当下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高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的研究

Hoff将认为心理危机源应当包括三种类型:境遇性危机源(地震、身体伤残、丧亲)、阶段转换危机(青春期、退休)和社会/文化危机源(网瘾、偏见、抢劫)。在此基础上,环境压力理论强调,常见负性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心理危机来源。诸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同样能够引起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此外,累计的日常琐事也会造成个体心理状态失衡。

万俊认为对于我国青少年来说,内心矛盾冲突所引发的挫折耐受力降低、过重的学业压力造成的心理机能改变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重大精神刺激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危机源。

蒋S、边玉芳在《青春期心理危机类型、危机特征及干预现状剖析》一书中,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人际关系(26.4%)、意外突发事故(21.6%)和学习压力(11.2%)。

王成果认为,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危机的几种主要诱因为:1.生活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对现实生活失望,不能适应新环境等),2.人际交往障碍(被人误解、排斥,工作学习进展不理想),3.重大事件的影响(考成绩不理想、升学失败、失恋、父母争吵、离异)。

已有的研究表明,引发现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主要集中于经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一种或几种生活事件的累积影响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向影响,个体心理水平的失衡。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表现的研究

当个体陷入心理危机时,其生理、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樊富珉教授认为,个体的心理危机一般会持续4-8周,集中体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食欲下降等;情绪与个体应激结果有密切联系,如焦虑、抑郁、沮丧、过分敏感等;在认知方面,陷入心理危机的个体往往会出现错误认知,对个体不能做出正确评价,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等;在饮食障碍、社交恐惧均是行为方面的表现形式。

王成果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一是缺乏自信、自卑,悲观、绝望;二是逃学、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三是极度抑郁、孤僻和焦虑;四是对社会、他人等一切冷漠;五是遇到一些重大生活事件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边玉芳等人结合贝克抑郁问卷、抑郁体验问卷,编制了《青春期心理危机表现问卷》,通过问卷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各种负性情绪与行为、认知偏差、躯体和自残自杀等行为。

由此可见,当青少年处于心理危机时,其表现可以视为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预防及干预工作者可以通过青少年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变化对青少年是否处于心理危阶段进行甄别,从而进行下一步的观察和干预。

三、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建议

(一)学校心理危机的预防

心理危机是指危机源所带来的挑战与伤害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从而打破人内心的平衡,从而产生内心的混乱和不安,所以提升学生的有效应对能力是学习心理危机工作的第一步。但目前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主要集中于心理危机的事后干预,消除危机个体的当前症状,缺乏普适性和预防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着眼于心理危机的预防。

有效的危机反应源自于充分的预防和准备。对于学生来讲,心理危机可分为两种,一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危机,二是无法预防的危机。对于前者我们要做的是提前做好预防,将危机源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并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复原能力,减少危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伍新春、林崇德等人认为,在灾后心理危机工作中,建立在预防机制中的努力是最有效的,在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更是如此。具体而言,学校的危机预防可以从普及型、目的性和针对性着手。

普及型的预防是指,要将所有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形成一种健康、安全的学校氛围,进行安全教育,制度安全计划。

目的性的预防是指,有目的性的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传达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修正学生不良认知,为学生储备应对危机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同时任课教师也要掌握相关心理知识,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奖励或惩罚;在课堂上增加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讲授,端正学生对待考试成绩的认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减少误解和矛盾。从源头减少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

针对性的预防是指,对于正处于高危时期和负性生活事件中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及时给予疏导和干预,防止此类学生出现心理失衡。

(二)学校心理危机的预警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征兆和表现进行识别和预测,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将心理危机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的个人信息及家长联系方式。通过定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与排查,将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警库,作为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着重观察预警对象的情绪、认知、行为等表现,及时给予干预。

2.建立朋辈预警制度

朋辈是与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通过心理健康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建立心理危机上报网络,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同伴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上报给班主任或心理教师。

3.确立预警时期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有生活事件引起,把握能够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时期,对重点对象重点观察,能够有效地及时发现预警对象。

重大考试和考试结果公布前后,应当注意观察是否有学生会因学业压力陷入心理危机,尤其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父母期望高和考试失败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新生入学、开学时应当注重此时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否对学生造成健康与适应造成影响,对住校、租房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在重大的社会事件或灾难发生时,如地震、火灾、同校学生自杀等问题,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防学生陷入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中。

4.明确危机高危对象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由明确的负性生活事件引起,故及时了解生活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预测高危学生。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不良的家庭环境及家长投入,不良的学校教育及学业压力、严重的人际关系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引起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校应当了解学生的大体家庭状况,对于单亲家庭、存在较多争执和暴力的家庭、家长性格偏执的家庭、管教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家庭中的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次,经历考试失败的学生可能经历受惩罚、情绪低落进而与父母、教师和同伴引起争执、出现不良行为等一系列连锁性负性生活事件,所以在考试前应对学习压力大、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在考试后对考试失败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减少心理危机的产生。

再次,学生近期出现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是引发心理危机的原因,也可能是陷入心理危机的表现。人际关系问题涉及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恋人关系等。学生发生人际关系问题时,其情绪、言语、行为都会有所表现。

最后,现在校园暴力、在校生自杀事件频发,亲友的患病、去世以及钱财等贵重物品的丢失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建立班主任-心理教师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将班主任纳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中。

心理教师帮助班主任了解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掌握预警和识别高危对象及危机对象的技能;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反馈给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

班主任把握预警时期和预警对象,观察学生情绪及问题行为。利用家长会及家访,及时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和亲子关系;随时与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课堂表现;通过周围同学了解高危学生现状。将可能陷入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心理教师,及时采取干预。

(四)心理危机的干预

在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时,应当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过程,进行以下程序

1.确定及评估问题

在面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求助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共情、理解、真诚、接纳等技术,确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在评估学生问题时,要评估学生当前的生理、心理、心理社会状态,并通过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判断当下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在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时,要掌握以下方面内容:

(1)先前学生是如何处理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的?

(2)学生是否已经使用惯常的应对方法?效果如何?

(2)学生是否有计划作出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或是否有进行极端行为的打算?

通过评估,形成一个全面的诊断,并且要评估W生所在的环境,确保学生的安全。

2.给予学生支持

干预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向学生传递干预教师是愿意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在干预初期,干预教师不要针对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作出任何评价,要以无条件的方式积极地接纳和理解学生的经历与想法。

3.提供可利用资源

学生大多都是因为惯常的应对方式不足以渡过当前危机而陷入心理失衡状态,故而此时的干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意识到当前还有其他的应对方式或者可利用资源。

干预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帮其寻找最佳环境支持,让其分析有那些人在当下可以为自己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新的应对方式来尝试应对危机;修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用积极、客观的方式重新审视当前危机。

4.制定计划、治疗性干预

通过对于学生可利用的资源的分析,与学生一起制定干预计划。在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有信心自己能够顺利的度过危机,并在危机中获得成长。

在进行干预时,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心理危机性质以及惯常的应对机制,灵活性地采用各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当前的不良情绪,说明当危机出现时,被不良情绪困扰是正常现象;帮助学生客观地面对现实,使其分清幻想与事实,尽量减轻学生对他人的怨恨和职责。

第7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朋辈辅导;自杀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五)协助他人自助,提升干预能力 

第8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三级网络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41-01

近年来,高校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亦采取了各种措施诸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现实情况是各项工作泛泛且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学生、与学生进行最及时最有效的沟通联系。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体系,期望以此来预防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而该体系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该体系又存在哪些不足呢?本文将进一步探讨。

一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

心理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01年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出了指导意见,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内容、原则、方法,要求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体系。

各高校在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可大致分为三个级别,学校―院系―班级。旨在构建起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使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做到了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三级网络体系的工作任务。校级预防体系为第一级,一般由校级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咨询老师、医务人员等构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主要负责研究、规划和制定危机事件处置方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评估,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院系干预体系为第二级,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筛查问题学生,进行初步危机干预,并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班级心理委员为第三级,在二级干预体系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在本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简单的朋辈辅导,并及时发现、报告学生的异常行为。

二 目前,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危机干预的主体来说,更多是针对学生工作者即辅导员、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在危机中的工作任务的研究,例如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心理疏导、通知家长、医院转介、危机排查等。在这一系列危机处理步骤中,第一步:及时发现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部分,遏制了源头危机也就能避免,但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就成了一个问题:处在第一级的学校领导层、心理咨询中心等因为与学生的接触有限,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第二级的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也不太现实。大多数学校内,学生多由辅导员直接管理,一个辅导员往往要负责几百个学生的日常事务,琐碎而繁杂,因而辅导员很难做到完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态,这就很难及时发现心理危机者。个别院校有班主任辅助辅导员管理学生,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般班主任都是兼任,除了班主任之外还有其他工作任务,如教学、行政工作等,他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到完全了解很不容易。虽然有第三级工作体系――班级心理委员辅助二级网络体系的工作,报告异常学生的情况,但学生群体多以宿舍为单位而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心理委员不足以洞察全班的情况。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也有一定难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若不被班里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便存在很大的阻碍,甚至不被人理解,认为他们是打小报告的人,更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朋辈辅导。

三 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方为解决之道,就像每个人都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知道感冒了该如何处理,让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其中危机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常识,以便学生在遇到危机问题时,大脑中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知道该怎么办,至少知道出现危机问题时应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同学、老师的帮助,不至于任由问题发展严重下去。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现有的教材少有涉及危机应对措施的内容。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或情绪体验是危机前兆,没有告诉学生出现危机后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将心理危机常识以小手册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了解心理危机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小手册的形式,简单便于携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率。手册内容可以以高校常见心理危机问题为主题,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行为、言语上的征兆为内容,告诉学生若周围同学有类似表现请及时报告老师。告知学生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例如危机发生时要及时求救、言语劝阻、急救办法,怎样和心理危机者谈话等。

通过该手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常识,可以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以便学校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危机干预措施,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另外,学生也可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更好的把握,当自身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及时寻求好友、同学及老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9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诱发因素;预防性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由危机导致的严重后果――非正常死亡,也已经上升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自杀是导致青年大学生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并建立起以预防为重点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减少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心理教育的紧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分析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产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与现有的生活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产生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等一类精神疾病。当个体的这一类精神疾病发展成为具有“破坏”或“破坏倾向”时,此个体就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心理危机是高校无法回避的紧迫任务。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

1、角色转换带来的适应不良。

从中学时代走来的大学生,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城市的迁移)、生活环境(由家庭到宿舍)、学习环境(非固定教室、图书馆)、人际环境(同学成为交往主体)等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每个大学生都在适应中实现角色的转换,但也有部分同学因适应不良产生了心理危机。

学习适应不良。与中学阶段教师“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对老师依赖性极强的被动学习方式相比,大学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使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觉性、自立性、灵活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入学后表现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学习适应障碍,由此产生了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引发心理危机。还有的同学因为考入了不理想的学校,自认为是学习不好,高考时未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对学习缺乏自信,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主动性差,但同时又觉得对不起父母家人,理想与现实脱节、理性与非理织,这种矛盾和不平衡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角色地位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的学习尖子,是老师、家长的宠儿,但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再出类拔萃,原来的优越感不复存在,由此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失衡,自尊心受挫,容易产生焦虑、失落、苦闷、自卑等心理困扰和问题。

2、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的心理构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不少人因为从小受长辈溺爱,过于敏感挑剔,任性自私,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对交往的本质和技巧缺乏认识与掌握,以致造成交往失败,进而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他们渴望与他人共享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但在面对群体内部的资源竞争及“核心”人物的确定过程中,年轻人的自负和骄傲也会使人际关系恶化。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于是他们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导致孤单抑郁、焦虑不安、性格孤僻、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诱发心理危机。

3、恋爱与性心理困扰。

从生理上看,青春期是性发展成熟的决定阶段,生理成熟带来性能量的积累,急需寻找释放的途径,而真正在性问题上感到困惑和焦虑并带来心理障碍的时期也是青春期。大学生在性问题上处于双重的边缘状态,一方面,性生理成熟和性教育滞后的矛盾造成了他们对性冲动的困惑和性态度的冲突混乱,易发生婚前;另一方面,较高的文化素质又使他们力求人格健康和道德高尚,性活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和心理抑制,可能产生性压抑。中国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将与道德准则相联系,使得大学生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时而产生罪恶感,不会通过合理的控制和宣泄加以调节,影响了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变态,如同性恋、恋物癖等。恋爱已经是在大学校园中被普遍接受的异往,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大学生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心理脆弱者的伤害,比如热恋中的排他行为、婚前、爱情挫折、单相思等。恋爱中的自私、猜疑、嫉妒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正常的,但强烈的占有欲和极端的排他行为若不加以适度调适,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4、生活经济负担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

主要集中在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及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拮据,他们在穿着、饮食及其他学习、生活消费上和同龄人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勤工俭学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使得他们过早体会到生活艰辛和人情冷暖,对生活现状不满意,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敏感、自卑、多疑,甚至感情冷漠,始终与他人保持距离。对生活的批判多于憧憬,为一些无谓的事心烦,并时常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进而发展成为心理危机。

5、网络成瘾。

网络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方式,但因网络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在近几年日益凸显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是又找不到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逃避现实压力,只能借网络打发时间而沉迷;另一部分则是因现实交际困难而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自以为实现了理想和现实自我的同一,以弥补现实世界中的挫败感,因而对网络的迷恋、依赖越来越严重,以致染上网瘾。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严重的导致了心理错位、人格分裂,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

6、就业求职压力。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确认期,他们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现实中的种种客观因素常阻挠“理想自我”的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和社会用人机制的变革,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政策上做出的重大调整,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面临人生的选择和生存的挑战。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呈现出优胜劣汰的残酷景象,一边是优秀人才供不应求,一边是传统人才下岗分流,对于那些原本就不自信的学生无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由于不能对社会、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择业前盲目乐观,过高估计自己;在就业失败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而导致情绪低落自卑;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对前途失去信心,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长期处于紧张、烦躁、焦虑的状态。此外,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暗箱操作、性别歧视、外形歧视等不规范的行政行为和企业行为更加重了大学生对自我的怀疑、否定和对未来的迷惑和不确定,心理问题由此产生。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有的高校严重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教师,因而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和引导。再加上,很多高校心理咨询手段、方法落后,咨询人员专业素质低,也使得一些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后不愿去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和解决。

二、构建以预防为重点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了解了诱发心理危机的因素,便为心理危机的干预提供了基础。高校危机干预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如果充分做好了预防工作,危机干预工作就能卓有成效。因此,构建起以预防为重点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更及时深入的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一)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一部分学生出现危机后不能获得及时的救助,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学生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首先,可以利用公共选修课、专题讲座、校刊、心理辅导网站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其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对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专题培训,使他们具备初步的辩别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动态的大学生心理档案。

新生心理测试。 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测试,以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对参加测试的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发现有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第一手心理档案。

加强师生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心理档案应采取分阶段跟踪记录方式,保持数据的及时更新,这就需要加强师生联系,通过面对面访谈及通过朋辈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三)确立预警对象,分析心理危机诱发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

在心理档案的基础上,确定预警对象。具体来说,对出现以下预警信号的学生,应作为重点干预对象:经过心理测评,发现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有明显精神障碍者,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经常有自杀意念者;在与同学交谈、信件、日记、图画或涂鸦等有意无意的言行中流露出轻生念头,谈论过自杀并关注自杀计划和方法者;无缘无故地给人送礼、请客、道歉、述说告别的话,且神色异常者;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或饮食睡眠严重无规律者;存在明显攻击或暴力倾向,或其他可能对自身、对他人造成危害者。分析其心理危机诱发因素,确定心理危机类型,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心理救治,防患于未然。

(四)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

有了预警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确定了预警对象后,为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必须构建一个完备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学校-院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干预体系是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等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支撑点,以家庭父母支持关爱为后盾构建的四级体系。有了该体系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遭遇心理危机时,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助,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需要心理危机紧急干预的对象,减少心理危机恶性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解决一个或两个心理危机,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最终使他们与他人、社会相适应,并最终在心理上能悦纳自己。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或艰巨的任务,只能在实践中慢慢的探索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车文博. 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 科学出版社,2005.

[2]陶新华,周丽芳. 试论以预防为重点开展高校危机干预工作[J]. 高校教育管理,2008(1)85-87.

[3]郭兰,龚育. 重视危机 预防危机 超越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和运行[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