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研究方法
文献提供的调查对象均是各地大、中型医院设有生殖内分泌科室的患者们。调查方法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李思特等[2]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不孕症患者进行心理评价。调查结果均采用SPSS软件处理。
2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郑修霞等[3]指出不孕症是婚后未避孕、有正常的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曾受孕者。针对不孕症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有多种,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程度这几种因素可恶性化不孕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这些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使更多的人怀孕生子不自信。Ventura SJ[4]等有研究表明,过大的心理压力会严重影响内分泌系统,可反射性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度分泌,导致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影响排卵,脑部的下丘脑对心理压力的反应,可释放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抑制性腺激素释放因子分泌,继而发生不排卵及闭经,男性则影响产生,成为典型的少精、弱精症。
2.1个人因素黄秀娟等[5]指出有些患者结婚多年却一直未能怀孕,但怕被人耻笑,不敢来医院检查治疗,延误了受孕的大好时机。有一部分人只是患有生殖性的炎症,却因为不敢到医院进行救治,最终导致不孕。王强等[6]研究显示,妇女的生育高峰期在20~24岁,直到大约年龄30~32岁仍然相当稳定,此后开始逐渐降低,40岁以后这种降低逐渐加速。生育率在25~29岁时降低4%~8%,30~34岁时降低15%~19%,35~39岁降低26%~46%,40~45岁降低95%,因此,一些错过了生育的最佳时机的女性面对自己的年龄,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张旭宾等[7]在对男性不育心理问题的研究中指出,男性患者因为对自我要求,觉得愧对自己的妻子,最后在承受了在自我的自责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最终导致了不育。
2.2环境因素由于中国受到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传宗接代成为了已婚人士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承受了来自生活的环境,父母的念叨中,是一些已婚人士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徐苓等[8]指出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大部分来自于周围的环境,导致他们对生育看得尤为的重要。张玉新[9]指出生育被看作是妇女基本的社会职能之一,具有生育和养育能力是女性的成功标志之一,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肖水源[10]指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果女性不能够生育,那么不仅是在生理上的内分泌紊乱,更主要是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将生儿育女看作是妇女一生中的必经过程,一个女人无法生育孩子,即被他人称为不完整的女人。而社会的眼光对她们的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身心的疲惫。龚世[11]指出受传统观念影响,男性总是将生育力与男人的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男性患上不孕症后,在同女性一样,因为自身的不孕症疾病,以及无法拥有孩子而承受巨大打击的同时,也往往挫败了男性的尊严和自信,让男性面子、里子尽失。
2.3文化程度在现今的社会,学历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求,但当他们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往往是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因此学历也成了这些患者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由于自己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简单的医学知识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人更是忌讳就医,胡军等[12]指出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因素有来自于学历过高,对自我要求的过度重视,产生了一些焦虑,忧虑等心理问题,使这些天子骄子受挫。这些精神打击很容易出现负重的心理问题导致不孕症。
3心理护理措施
3.1保护患者的自尊和隐私不孕症的患者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使不孕症的夫妇双方或一方在社会生活中失去尊严的感觉,他们会变得特别敏感,害怕别人以此取笑自己或者配偶获知不孕的某些原因后感情破裂。医护人员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和隐私,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以便更好的开展诊疗工作[13]。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精神困难者,更需要协助减轻气心理压力。在讲述她们的痛苦的经历过程中,要做好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让他们能够勇敢的面对疾病,面对社会。通过与他们心灵上面对面的交流,是患者能够充分的信任我们医务人员,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轻松的方式进行治疗。
3.2提倡夫妇双方共同诊治不孕症往往是夫妻双方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鼓励双方共同进行就诊,当一方在就诊的时候,患者的恐惧和焦虑的心理上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14]。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是1次/d就能够完全治愈的,对此,有些夫妇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会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这个时候医护人员要理解他们,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去帮助他们。可以通过一些成功受孕的夫妇讲解他们的经历来帮助他们解决困惑,或者是找些成功人士进行沟通交流。
3.3提供减轻心理压力的技巧提供减轻情绪反应的技巧,协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指导他们改变生活态度,通过转移生活重心来减轻对妊娠的过度注意力,建议采取外出旅游、培养业余爱好等手段放松紧张的情绪。比如教会妇女进行瑜伽、认知调整、表达情绪的方式方法、锻炼等。当多种治疗措施效果不佳时,护理人员帮助夫妇正视治疗结果,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缓解方式,这也求护理人员能采用相应的心理学方法,为患者提供恰当的发泄机会,这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意义重要而深远[14]。
3.4帮助夫妇进行沟通交流由于男性与女性表达感情的方式不一样,女性往往能够公开讨论她们的挫折,而男性却总是把自己的感情掩饰起来。为此,提供给夫妇双方一些好的沟通技巧如倾听、鼓励等方法帮助她们讲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也许医护人员无法体会到妇女们的那些感受,但是也应给予接受,不要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价妇女的情感。同时,鼓励男方讨论他们和女性不同的心理感受,向男方解释妇女面对不孕可能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压力,如果沟通不畅可能会影响情感。让夫妇双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4结语
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是值得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无论现代科技有多么的先进,但是仍然无法弥补他们内心的创伤。为此,面对他们的产生心理问题或者是对疾病认知的缺乏,都应用一个良好的态度去解释与倾听。在根据多方的研究表明,很多的不孕症患者由于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疏解,导致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损伤。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在有限条件下,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出相应的措施,当然要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从而在根本上帮助不孕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Hart VA. Infertility and the role of psycbotherapy issues [J]. Ment Health Nurs,2004,19(1);31-41.
[2]李思特,张献共,李蓉,等.影响不育患者心理健康因素分析[J],2005,3(22):314-316.
[3]郑修霞,等.妇产科护理学[J].人民为什出版社,2011,4(42):264-269.
[4]Ventura SJ, Hamilton BE.Sutton PD: Revised birth and fertility rat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2000 and 2001:Nat Vital Stat Rep,2003:51:1-17.
[5]黄秀娟,王长娟,金倩,等.女性不孕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2009,3(3):149.
[6]王强,张金喜. 针刺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进展[J]. 河北中医,2009,06:935-937.
[7]张旭宾,方小武,杜彦,等.中山市男性不育症患者心理健康调查[J].临床医学,2008,07:30-31.
[8]徐苓,柯惠新,何方方.不育夫妇的心理状态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1,29(4):232.
[9]张玉新.不孕症妇女的心理和心理卫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6):360.
[10]肖水源.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7,1(4):184-187.
[11]龚世,张洲,王辉,等.重视不育夫妇的关怀[J].中华现代妇产科杂志,2004,1(4):201-202.
1.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同学是首次远离家门,离开了长期依赖的父母和老师以及习惯了的家乡生活环境,怎样适应新的环境独立生活、自己独立处理各种问题,许多新生都没有作好心理准备,以致在进校后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适应困难、焦虑、不安、孤独感等状况,若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会产生失眠、食欲不振、烦躁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
2.人际交往困扰
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专家丁瓒先生曾指出,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引发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都能体会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很多人也试图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经验与技巧,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沟通不良、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助等情况。比如交往中,有的同学因自负而不屑交往,有的因性格孤僻、恐惧、地方语言差异等原因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独、封闭的境地;也有的同学虽然是主动去交往,但在人的交往关系上不懂得交往技巧、存在着偏见、误解或过分的苛求,或是对他人情感上缺乏包容、同情、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挑剔、被动或矜持,以致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为他人接受等。长此以往的困扰使得他们出现逃避交流、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等困扰,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3.学习问题
学习动力不足是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其原因可能各有不同,如有的同学对录取的专业不满意,有的同学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有的同学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念头,还有的同学因承受了十几年的高考压力产生了对学习的厌倦等等。加上大学的管理方式、讲课方法、学习进度等都不同于中学,以及在大学里学习上不再总是处于优势地位等,还有的同学离开父母的管理,沉溺网络等,都会带来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适应的困难,出现种种问题。主要的有对学习不感兴趣、无期待、无目标,学习不得法,考试焦虑,思想懈怠,缺乏学习动力。不会安排学习时间与计划等,出现情绪烦躁、思维钝化、头痛、失眠、学习效率低落、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同时也有由于专业学习的难度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而引发的学习障碍。长期的学习问题困扰之下,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4.毕业就业问题
如何选择发挥自身的潜能、满足个人兴趣、适合个人发展的工作,是每位大学生最忧心的问题。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划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由择业所替代。有些同学由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职业不熟悉,对工作岗位知之甚少,对走上社会缺乏心理准备,对择业渠道不通畅,历年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产生恐慌、忧虑、恐惧等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如有的同学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有的不知如何恰当地自我推荐,有的对社会各种现实不能正确地分析产生逃避、退缩心理。还有的眼高手低,怕累怕苦,没有责任心,挑三拣四,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由此产生一系列就业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悲观等心理。
5.两性问题
进入大学后时间充裕,大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大学生活创造了男女生很多交往的机会,所以向往爱情同学常常会进入恋爱的实践中。但由于缺乏经验的指导,有些同学出现了单相思、被动卷入恋爱、多角恋爱、失恋性冲动、性等苦恼,有的甚至为此而心理异常。如有的女生面对男生的约会不知如何应对而苦恼,有的同学因看到别人有恋人而自惭形秽,有的因失恋而轻生,有的因性需要不能满足而烦恼,有的因自以为的性器官缺陷而对生活失去希望,还有因为失恋过度悲伤颓废甚至产生自杀心理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对大学生学习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及治疗,大学生的一生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因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分析,找到其产生根源意义重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内因即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予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素也不外乎两种,一是内部因素,主要指个体自身认知及自身发展情况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二是外部因素,就是来自于个体生活的周边环境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
1.个人生理因素
影响大学生个体生理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因素和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遗传因素。一般而言,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众多调查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风发作、性情怪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人的占相当比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紊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而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Y,而肾上腺素分泌过少会引起抑郁症。
2.个体心理因素
根据心理学知识,个体的心理品质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可以从认知、情绪和个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随着传播媒介手段的日趋丰富,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也充斥市场,这些也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辨证思维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毕业生逐渐由长期以来国家统包分配转向自主择业。在这种靠自己独立地谋取职业和通过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势之下,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同时,在当前分配制度转轨过程中,有的学校还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再加上社会和就业市场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引发出为数不少的与择业有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干扰和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在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和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而一旦他们的这些努力不能取得其预期的结果时,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就会更大。
3.外部环境因素
[关键词] 海洛因;戒毒者;心理健康;人格;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006-03
已有研究显示,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但是不同性别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既往研究并不一致。女性好于男性[1],男性好于女性[2-3],男女心理健康水平无差异[4],这三种结果皆有报道。本文分别对男女展开研究,在性别与戒毒次数上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以期得出不同性别戒毒者心理健康水平在戒毒次数上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情况,为不同性别戒毒者实施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法,于2010年7月对安徽省南湖戒毒康复中心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各男子大队和女子大队,发放问卷1 000份,出于本研究目的,筛选出单纯海洛因依赖者问卷416份,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为92.79%。调查由本教研室教师和康复中心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共同完成,并得到各大队民警的协助,以保证问卷质量。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统一指导语下,按顺序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戒毒人员进行评定,要求被测试者独立填写,现场有心理咨询师和本教研室教师进行指导,填毕后统一回收。核实数据,删除无效问卷。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录入处理,用SPSS 11.5软包进行统计分析。戒毒组数据和常模的比较用单样本t检验,两组均数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经Pearson相关分析后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戒毒者一般情况
386例海洛因依赖者中,男性313例,占81.09%,女性73例,占18.91%。男性一次、二次、三四次以及五次以上戒毒者人数分别为164、79、45、25例。女性分别为33、20、9、11例。戒毒者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3.65±6.46)岁,其中,男性(33.65±6.38)岁,女性(33.64±6.83)岁。戒毒者中未婚者186例,已婚者127例,离婚、丧偶者73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17例,初中214例,高中52例,大学及以上3例。考虑到一些人口学变量的存在,经统计分析,不同婚姻状况戒毒者的SCL-90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文化程度戒毒者的SCL-90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386例戒毒者以及197例第一次戒毒者SCL-90测验结果分别与全国常模比较
386例海洛因戒毒者以及其中的197例首次戒毒者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男女戒毒者在不同戒毒次数上SCL-90结果的比较
不同戒毒次数男性戒毒者在SCL-90总分、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和偏执上方差不齐。除偏执因子分随戒毒次数增多得分增高外,其余各因子分以及总分皆呈“低-次高-低-高”的规律性波动状态。即第一次男性戒毒者的各项目得分相对较低,二次戒毒时分数较高,三四次分数回落,而五次以上戒毒者分数达到高值。不同戒毒次数女性戒毒者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总体得分无差异,各项目得分亦不具有规律的波动性。第一次男性与女性戒毒者在精神病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二次男女戒毒者在躯体化和精神病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第一次和第二次男性戒毒者在所有项目上的得分皆高于女性,这表明早期男性戒毒者心理健康较女性差。而随着戒毒次数增多,男女戒毒者之间各项目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影响男女戒毒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对男女戒毒者在不同戒毒次数上的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女性戒毒者的积极应对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普遍较男性戒毒者高,消极应对得分亦高于男性戒毒者。而男性戒毒者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得分较女性高。以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为因变量,以年龄、吸毒年限、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为自变量经Pearson相关分析后,再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和客观支持是男性戒毒者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尤以人格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神经质、精神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年龄是影响女性戒毒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海洛因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这与以往众多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6],即使是初次戒毒者,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发现,初次和二次戒毒时,男性戒毒者的SCL-90各项得分皆高于女性,在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而第三四次和五次以上戒毒时,男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早期女性戒毒者的神经质、积极应对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情况好于男性戒毒者,这可能是初次和二次戒毒时,女性戒毒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性好的原因。
本研究发现,不同戒毒次数的戒毒者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男性戒毒者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随着戒毒次数增多呈现“低-次高-低-高”的规律性波动,这说明男性戒毒者的心理健康稳定性差、变化波动较大,可能与男性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的高得分有关。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和精神质是影响男性戒毒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说明了男性戒毒者人格特点对情绪控制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导致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恶化。
研究发现女性戒毒者的心理状况相对稳定。她们在积极应对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较男性要好,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的神经质与精神质对各因子的影响也不像男性那样广泛。既往有研究表明,女性戒毒者比男性更加积极,如合群、乐观、宽和、自信等[7]。有可能与女性戒毒者积极应对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较高,而神经质和精神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有关。
本研究回归分析还表明,人格和应对方式是影响男女戒毒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社会支持则影响甚微,这与韩丹[8]的研究基本一致,但也有研究提示社会支持与戒毒者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9-10]。可能的解释是:虽然社会支持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但戒毒者获得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都相对较少[9-12],是否还有其他心理因素的作用或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在对吸毒者实施戒毒干预时,要注意加强对戒毒者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监测,特别是男性戒毒者。同时,要帮助戒毒者学习积极成熟的应付策略的运用与保持。
[参考文献]
[1] 韩向前,韩丹. 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15(2):50-53.
[2] 文玫,李煜. 上海地区417例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7,13(5):259-261.
[3] 殷丽萍,赵宏宇,翁春雷. 海口市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365-1367.
[4] 刘长宁,王西建,王新瑞,等. 吸毒者强制戒毒康复期SCL-90调查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3,9(1):31-33.
[5]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6] 孙秋生,李冠军,李娜,等.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18(4):318-321.
[7] 王登峰,崔红. 吸毒者的人格特点分析[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12(3):215-218.
[8] 韩丹. 海洛因依赖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7,13(6):333-335.
[9] 周萍,何良艳. 吸毒者的社会支持及与心身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314-315.
[10] 李遵清,吴玉秋,武之强,等. 海洛因依赖者社会支持与自测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7(5):373-376.
[11] 李新平,李锐,陈瑾,等. 海洛因依赖者治疗前后心理状况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9):565.
关键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腾飞,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此過程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来。但是随着每年众多的大中专学生步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社会竞争压力,给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能否正确地面对生活、面对压力、面对竞争、面对挫折,成为决定一个人发展高度的重要因素。毕竟每一个人都是在家庭中生活、成长的,家庭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成长状态。因此,想要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将青少年打造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人才,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家庭条件的影响
家庭条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软条件”,就是父母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一个是“硬条件”,就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一般来说,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识水平越高,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越正面、越良好,青少年的心理就越能健康、阳光发展;反之,家长的文化水平本身不高,素质低下,言行粗鲁,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越大,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青少年也会变得粗鲁不堪、言行不文明。同时,家庭生活条件越好,青少年就越能获得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家庭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则亦然。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许多家长以自己的事业为中心,一心扑在赚钱上,总以为能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就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缺乏与孩子的必要沟通,对孩子放任自流,这样往往会让孩子走上歧途,最终导致青少年出现孤独、压抑、郁闷、不善交流、焦虑等不良心态,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是家长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家庭结构的影响
因为西方开放思想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很多家庭因为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而出现了家庭关系紧张的现象,离婚率居高不下,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现象严重。但是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是造成青少年心理不能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母亲双方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旦缺失了一方,那对青少年的伤害是首当其冲的。例如父母离异,将会导致家庭中的子女因为自己的家庭不完整而出现自卑、自闭心理,并且因为父母的互不理解、互不关心、互不信任而出现对社会、对他人的怀疑心理,从而性情孤僻、性格暴戾,厌学情绪严重,逆反心理强烈,给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埋下了隐患。对当前学校中的问题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一大部分都是因为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造成的,因此,家长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力争给孩子一个完整、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环境。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因为现在的家庭中子女较少,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整个家庭都围绕着孩子转,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青少年的依赖心理过于严重,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和遇到的挫折,个性软弱情况严重。例如,一名八年级的学生,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自主能力极差,生活自理都不能实现,一旦离开家长便会手足无措、茫然无助,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家长因为受教育水平低、性格粗鲁等原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味采取教训、打骂的形式进行教育,却忽视了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造成孩子心理成长不健康情况出现。例如,一名青少年因为长期处于这种家暴式教育环境下,出现了自卑、胆怯、不敢与他人交流的现象,为人处世过程中也往往采取粗暴的方式,一旦对方不能顺从自己,便会大打出手,甚至出现了向他人勒索财物的现象。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勤沟通、勤联络,用爱促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总之,因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那青少年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个性,不可能拥有高尚的品德,更不可能获得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每一个家庭、每一名家长都要高度重视良好的家庭环境的构建,重视和谐家庭关系的打造,为青少年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郭嫄,黄晓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06-1508.
一、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形势喜人。从2005年起,高职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急剧上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然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这表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着如下不利因素的影响:
1、学科因素。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其大多数理论主要借鉴的是从美国高校引进的心理辅导初期的矫正模式,多停留在行为研究与心理分析的表面。至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工作更显不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简单地看做是“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的现象。
2、协调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做好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良性的社会竞争与投入,良好的家庭引导与配合,正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前进的砝码。遗憾的是,目前学校、社会、家庭缺乏统一行动,没有很好地协调,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单打一的状况,很难顺利地开展下去。
3、师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于普通教师队伍,以普通教师兼职为主,由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方面的力量构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区域间差异较大。就上海和广州而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站。而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大多数高职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开课率较低,水平相对落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较差,投入较少,形式单一,方法传统。在同一区域里也存在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的院校重视,有的院校忽视;公办高职院校较民办院校要好,示范性高职院校较其他院校要好。
4、教学因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高职生能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但这种纯理论的讲授往往是枯燥的、单调的、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纯理论教授根本不感兴趣,很难说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高职心理教育的研究应该探寻更多灵活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不少高职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心理问题教育,这是不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还应该涉及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相关内容。
5、经费因素。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能低于人均10元,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达不到平均水平。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上来说,心理咨询需要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人员,即必要的软件和硬件措施,都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1、要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要成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各高职院校的工作,并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心理健康理论。要组织和鼓励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要克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体分散、教材编写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面规划和领导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院校评估体系,并不定时地抽查执行情况,以保证国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各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要由院长牵头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建立心理咨询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要在院校内部形成多级预防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抽查、排查;要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主导、教师辅助、教辅干预、班团干部协调的严密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
2、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方面行为,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其次,要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克服脑海中存在着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第三,要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第四,学生家长与学校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3、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硬件建设,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其次,要重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在校学生的3000-5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教师。
4、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多数是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我们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座谈会、“心灵鸡汤”校园栏目、社团活动、班级户外活动、校园竞技活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心理电影赏析、相关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等,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强化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我们要尽力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案件、影片等,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5、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076-01
护士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她们不但具有高尚的情操、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护士从事的护理工作,是一种需要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双重劳动,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高强度的压力,使护士的心理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从而易使护士对工作产生疲惫感,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现就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作以下探讨:
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工作环境压力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全面照顾的“人性化服务”,这种复杂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劳动。护士除了从事繁重的工作外,还要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脑力和体力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转状态,导致她们经常出现精力不足、头晕眼花、腰酸腿痛等亚健康状态,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1.2 紧急而繁重的工作性质
临床护理工作经常遇到急症、抢救、生离死别以及各种疾病的威胁,患者病情变化快,护士必须及时发现,并迅速做出反应。尤其是急诊室、ICU、CCU、新生儿病房,这些地方重症患者多,护理任务重,特别是中夜班,护士单独值班,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又要防止患者出现意外,使护士心理压力增加。
1.3 人际交往活动受到限制
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大部分护理人员需要频繁倒班。尤其是夜班,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规律,给护士心理、生理功能、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1.4 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士每天在工作中和患者及其他医务人员接触,护理中最主要的关系是护士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如果护士之间、医护之间关系处理不好,就不能互相尊重和很好地合作。而护士与患者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护患冲突。护士即使被歪曲事实的患者责骂,也要保持冷静平和,理解患者的心情,甚至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使护士的心理受到伤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1.5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由于社会偏见,认为护士永远是医生的助手,患者的“高级保姆”,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尊重与承认。再加上职称评定、经济收入问题上的不尽合理,独尊医疗,不承认护士的价值,造成护士心理上的不平衡,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6 高风险的工作
担心差错事故是护士工作压力源之一。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直接在患者身上实施治疗与护理,如注射、给药,护理不当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护士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风险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护士产生疲惫感,对工作失去兴趣。
2 对策
2.1 国家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
卫生部门主管领导应注意护士工作的疲惫感对护理工作的不利影响,提供更多继续深造的机会,适当放宽护士的职称晋升条件,改善护士的生活待遇如福利、工资、住房、护理工作津贴、夜班补助等,加强社会支持,大力宣传和树立护理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对有突出贡献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的良好风尚。
2.2 医院管理部门的制度支持
医院的主管领导应定期召开座谈会,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形成合作友好的气氛,注意体谅护士工作的繁重及不规则性,合理调配人员,尽量减少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现象,减少轮班的压力,缩短工作时间,增加休息时间。给护士办理工作风险保险。
2.3 护士的自身调节
2.3.1 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2.3.2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调整好身心状态,才能更好地工作。
2.3.3 增强自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的调节和完善。
2.3.4 保持平和心境,有效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使自己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
2.3.5 经常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疏导精神紧张的状态,保持健康。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真正进入数学的思维世界。教学中,我积极转变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地成为“孩子王”,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二、丰富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皮亚杰也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设置,以便将抽象的认识与直观演示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会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会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从而在动手动脑实践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依据少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本身的特点提供富有少儿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迈出学会学习的第一步,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情境,能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信手拈来。
三、注重情商的培养,增强心理素质
情商是智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商的开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学科对学生情商的开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
1.丰富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学过程充满热烈的情感和情绪,是产生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原因。作为数学教师,上课时必须流露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以情激情”“以言动情”,使枯燥的数学充满人情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2.激发兴趣
摘要: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招标就是能促进学生包括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幼儿来说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让他们更加活泼、健康、快乐的渡过他们美好的童年则是重中之重。本文笔者针对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说明,希望借此给家长及幼儿教师以思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孩子 品质
如今的教育都以素质教育为主,幼儿园也不例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使幼儿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而科学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时会与精神卫生和身心健康构成矛盾,因此我认为不管是学校还是幼儿园都应该抓好孩子们的身心、精神健康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这个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然而,这几年陪同许多孩子一路走来,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所以,我认为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感情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刚涉足幼教时,觉得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可由成人掌控。可随着给孩子相处的时间长了,会发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甚至于一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也会因为家里的事情影响情绪。所以渐渐的我对孩子入园时的情绪产生兴趣。他们表现出的欢喜,悲伤的感情,有可能就给周末在家发生的事情有着某种联系。所以我会留心那些情绪异常的幼儿,并给家长进行电话联系了解其原因。结果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都缺乏关爱他人的实践和体验。所以常常会因为家庭、父母的矛盾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种因家庭原因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案例层出不穷。还记得,我看过这样一则案例:有一个小朋友叫乐乐才10岁,聪明伶俐。在学校表现的非常活跃,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但没想到她竟用两团棉花塞住鼻孔,采用憋气的方法来“自尽”,起初妈妈还以为她是在做游戏,可没想到她竟冒出一句:“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句话实在让妈妈吓了一大跳,原因她偶然一次听父母要离婚,并且爸爸不要她,而妈妈要再婚,而她将面临被送到一个亲戚家里寄养的命运。从此,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摸样:老气横秋,整日惶恐不安,没有了一点灵气。像这类案例很明显,乐乐很无辜,也是不幸的,因为在一夜之间,昔日心疼她、爱她的父母竟然都要弃她而去,小小年纪如何经受得起这么大的打击!像这样遭父母抛弃,再好个性的儿童也会从此产生忧郁。
许多事实证明了,那些遭父母抛弃的小朋友在个性上的变化比那些丧失父母的儿童还要严重。他们会变得软弱无能,或者冷酷无情,又或者自私自利,又或者报复心强等极端的心态。因此乐乐的心理问题完全来源于家庭因素。
另一案例:小强今年10岁就读某小学四年级,该孩子对人感到恐惧、行为不安,在学校中不适应,孩子是正常的,知识人际关系不好。这种现象最终也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因为孩子小时候语言发展不太好,父亲在进行强化训练时,孩子不能接受,父亲就用打骂能方法教育孩子,而母亲则很爱孩子。夫妻之间的关系终因孩子教育问题恶化,最终协议离婚,但协议离婚期间,双方意见对立,父亲总在关键协议场合中不出现,故意回避。所以小强在此期间情绪处于强烈的不安,恐惶中。最终在学校情绪不稳定。成绩倒数第一,学校对其有看法,导致孩子最终不愿意上学。
以上两个案例均说明孩子心理的健康部分是来源于家庭的,那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哪些呢?以下几点可作为家长们的参考:
(一)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孩子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
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孩子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的孩子被别人拽了一下衣服,他便冲上去抓打别人,老师看到正准备给他谈谈,他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后却是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会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在孩子的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行为不当之处。
(三)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孩子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四)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 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话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就不用再做了。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样是对孩子不公平,而幼儿则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是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的游戏活动。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就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是长大后就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还记得以前我班上有个小朋友每天睡觉起床以后都会很紧张的找她的橡皮筋,起初我还以为孩子的习惯挺好的,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收拾;可后来发现她老是紧紧将橡皮筋捏在手里等着老师给她扎头发,甚至握到手心都冒汗了,便忍不住问起她的原因来,后来她回答:“妈妈说以前在其它班上就老是掉橡皮筋,现在到这个班就千万不能再掉了。”听她这么一说,我便体会到了孩子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情有可原的。再后来我就很留心观察孩子,的确她在平时生活中对小朋友总是斤斤计较的,铅笔、橡皮从不轻易借给别人,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这不由得让我觉得,孩子仅仅因为家长、成人的一句话,失去了很多与别人交往、交流的快乐,甚至为了保护成人眼中一点点自己的东西而终日小心谨慎。这样的童年似乎好像挺“悲哀”的。
(五)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这时必然就会请家里的老人,又或者是保姆帮助照看孩子,像这类情况就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都比父母较低,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就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看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哈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行为活动中的过多限制和过多干涉,需求上的过多满足和过多“给予”,在金钱和宠爱编织的温床上长大的孩子,被剥夺了“独立”的自由。众多的不会,降低了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埋下了未来潜在的危机,养成了自私、骄横、任性、孤僻、懒惰、依从、懦弱、惟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来缓解各种家庭因素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呢?有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部分正因家庭因素在影响我们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
1、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且要及时地表扬,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孩子肯定的表扬,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恢复自信心,逐渐做的更好。
2、要注意改变家长自己的形象,如果你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来改正。
3、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4、作为家长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与同事交往,对社会的态度尽可能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评价,这样才能在内心产生宽容的心态,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才能是积极向上的。
5、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6、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联系,及时与孩子同伴家长的交往,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关键词】低视力;心理健康;对策
低视力和盲童的孩子,是一群非常不幸的儿童。他们的视力低下,白天室外光线明亮,却感觉晃眼,睁不开眼睛;夜间和光线暗的室内,看东西又不清楚;走路容易撞到东西,外出行动困难。低视力属于儿童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低视力不但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而且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如因不能建立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难以形成立体视觉。缺乏立体视觉不能很好地分辨物体的远近、深浅等,难以完成精细技巧工作。因此,纠正低视力儿童的状况受到了社会及家庭的普遍重视。但是现在大部分医生和家长,往往重视生理治疗,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治疗。
一、低视力儿童不健康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智力不够健康
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这些都是个体从事正常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低视力儿童因为视力不正常,看东西不清晰,因此影响了健康的智力,尤其是观察力。他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不细致、不全面,当然也就不精确,甚至出现错误。所以,儿童特有的好奇心、探究性在他们身上得不到充分的表现。他们对客观事物抱有冷淡的态度,对周围现象缺乏兴趣。而这又使智力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
2.缺乏稳定而快乐的情绪
低视力儿童在学校及家庭中游戏、学习时,时常表现出急躁情绪,若不成功就发脾气、摔东西、掀桌子。据统计,这种现象约占弱视儿童的30%(尤其是男孩子)。他们往往不喜欢精细活动,甚至产生反感厌恶等消极情绪。
3.缺乏自信、果断、有恒、精益求精等优良的品质。
低视力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由于生理原因,必定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要克服困难,必须有一定的意志。由于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不易逾越,他们即使做出了极大努力,有时效果仍不理想。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及恒心,以致做事马虎,虎头蛇尾,态度消极。
4.粗暴、孤僻、执拗、任性,不能调节自己的行动
低视力儿童不健康的心理还表现在性格上,特别是对待集体和自己的态度上,由于佩戴的低视力眼镜容易受到他人的嘲笑,故出现攻击,久而久之,形成粗暴或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孤僻性格。对待自己则表现为自卑或过分羞怯胆小。当然也就不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5.不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低视力儿童往往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他们更喜欢自言自语。交往少了,也就不善于交往了,当然,也就无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导致低视力儿童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原因是低视力本身
首先,目前,眼疾致盲现象正逐渐向低龄儿童蔓延,而儿童主要是由于先天遗传性眼病造成低视力,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眼球震颤、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等等。但是,新生儿或婴幼儿的低视力早期很难被发现。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错过了最佳矫治的年龄阶段,遇到这种状况,家长往往无法面对,无从正确引导自己孩子的心理,以致造成他们从小就有了心理不健康。
其次是社会、公众的舆论给孩子带来的压力
这类孩子,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异样的目光,会受到周围人的议论或嘲笑。如有人叫他们“瞎子”,孩子辨别是非、保护自我的能力弱,所以极易受到伤害。有的虽没有嘲笑,但当着孩子面议论,这也使低视力儿童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社会中,所以社会公众的舆论对孩子影响很大,这是造成孩子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
三、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和防治对策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紧紧联系的。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都能够影响人的心理,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上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如过度焦虑、忧愁等情绪,会导致或加重生理上的异常或病态,有时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后果日益严重。
低视力儿童由于生理健康受到影响,所以易发生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而心理不健康,又直接影响到低视力的矫治效果。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低视力儿童的不健康心理,又影响到今后智力的发展,良好的情感、意志、性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这些又是将来生活、工作所必须的,发展得不好将给人的一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要提高低视力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导致儿童弱视的先、后天因素,尽量地降低低视力发生率。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低视力患者在5岁前,通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如通过视觉训练、助视器验配、使用及其他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自我照顾或独立生活能力等辅助训练来改善他们的视功能。而6岁以后治疗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2.学校要承担起协助矫治低视力儿童视力的任务,以提高矫治效果。由于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而家长不在身边,教师、保育员要共同协助治疗,对低视力儿童予以具体的关心、帮助,指导他们在校时认真完成医生规定的训练任务。
3.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工作,使大家都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行心理咨询,提高全面健康意识。
4.对心理不健康较明显的低视力儿童,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解除困境。
【参考文献】
[1]夏莹,张昕月.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