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对课程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校主要课程如下:电视艺术概论、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技术、电视画面编辑基础、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导播、传媒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传播学、影视作品分析、中国戏曲、视听语言色彩学、电视节目策划、照明技术纪录片创作、摄影技术以及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艺术是相通的,学习需要认真对待,满腔挚忱,不心存怠解,不厚此薄彼。
二、就业前景喜人,对专业信心十足
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趋势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市场广阔,就业前景喜人。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学习网络艺术的学生尤易被市场接纳。总而言之,电视台也好,电台也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舞台广阔,只要有真才实学,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必然能够一展身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参与的工作很多,以幕后工作为主,包括节目编导、编辑、剪辑、策划、撰稿、记者、摄像以及场记、灯光和后期制作,不一而足,根据个人喜好而择,依据工作需要而定。如果进一步发展,会成为电视台频道栏目组制片人,成为管理者,前途无可限量。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突破窠臼
在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举足轻重,不过,由于我国媒体发展及其迅速,竞争非常激烈,很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在实际学习当中,笔者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目的性较差,对设备的技术性使用、综合性使用有所欠缺,教学环节松沓,对实践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够,课程内容衔接脱节。进行综合性操作中,有的同学懵懵懂懂,有的熟练度不够,布置的作业不全面,检查作业不到位,练习作业乏味无生机。
任何工作,都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多元化是用人单位对能力的要求倾向,局限于广播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容易受到冷落。刚刚毕业,专业技能尚不熟练,专业优势远不明显,怎样运用所学,站稳脚跟,发挥自己的特长呢?这就需要学习者卯足劲头,勇往直前,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练就过人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具备创新的眼光,拥有向上的精神,保持乐观的心态,临事不乱,处理问题有条不紊,事事显出过人的胸襟韬略,在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中如鱼得水。
四、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媒体行业的发展蔚为壮观,堪称一日千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水涨船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从确立以来,形成了自有的体系,在动态发展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格局,如今形势大好。我们要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其科学定位。定位的方向包括很多,比如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对教学旧框大胆改革,尝试、借鉴新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模式。艺术是相通的,本专业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中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使之交叉互利,增加技能的练习,增加能力课程,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可以肯定地说,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细化,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增强,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新的定位必然是大势所趋。
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方法
(一)兴趣促使传道功成
加强理论学习,淡化硬性记忆,进行充满灵性的实践,不受学习旧框的禁锢,让学习方式生动有趣,提升了学习的创新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将兴趣提升到极致。在课堂上,多进行模拟实验,与同学多进行交流,与老师互动,要大胆质疑,要勇于站到讲台上发表意见,即兴演讲,广泛沟通。
(二)增加学习的范围
电视业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必须亦步亦趋,局限于传统教材,必然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要增加学习的内容,扩大学习的范围,要从创新的方面进行选择,比如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涵盖的内容要范围广,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创新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材的选用要使得学习者走在媒体行业的最前沿。
(三)重视实践,全力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
提倡创新,就是为了学有所用,就是为了能在工作中一枝独秀,实践、创新唇齿相依,只有更多的实践,才有创新的可能。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属于是“应试教育”,在面对考试时,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要加大对学习者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共考核的办法。学校方面可以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统一实践。比如,学校可以先通过校园的话剧社、广播社、影视剧社组织比赛活动,筛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联系当地或外地的广播电视等节目组,将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推荐给他们。进行学习实践,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还能提供本专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定要鼓励学习者的创作性。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自己的作品,其乐无穷。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创造,激发创新灵感,活跃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注重学习方法,增加学习的范围,重视实践,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盎然的兴趣,对前途充满信心,注重自己在编导专业品德的培养,长此以往,一定会前途锦绣,春光灿烂。
参考文献:
1.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09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技能提升 职业素质
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说,要加深对于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满足多元化社会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从自身角度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行业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培养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基本思路与标准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文化体系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在这种主流环境下,媒体行业的发展也要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适应,认清大环境,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凸显媒体行业的时代特色。当前形势下,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者来说,需要具备的素质非常多,在具备坚实的专业技术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经济、政治、科学、艺术、法律等学科的知识,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融合,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首先,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复合型的技能,能够把素材收集、文本协作以及后期制作等技能进行串联。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又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软件运用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其次,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还要能够具备知识而宽的特点,必须能够使其自身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再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还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已经掌握的技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熟练的运用。所以说,当前社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性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能够独立完成本职工作。针对这种新的职业特点,其培养的重点也要放在对其思想的改造上,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主流方向,在具备过硬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的强化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全方位的提升自身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析
第一种模式是学术界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学校和媒体进行有效的对接,让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接受的课程更加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媒体的职业技能要求。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性操作的熟练和实践,有利于专业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而从媒体的角度来讲,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为媒体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媒体的人力资源成本投入得到有效的降低,但是产出数量和质量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属于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培养模式。
另一种模式是媒体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新闻媒体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学习,通过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发达国家媒体的丰富资源,与我国媒体进行嫁接,形成中国特色的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手段,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推动国内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养成。
三、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
在新媒体时代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掌握全面而系统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鉴于此,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教学体系的时候必须认清这一现实情况。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做到整体考虑、突出重点,既做到让学生拥有深厚的基础理论修养,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四、在职人员的继续培养重点
在职人员要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尽快转变思路,冲破原有的思维惯性。对于在新时期开展工作索要具有的技能以及综合能力,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逃避。多参加工作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会和再教育培训。同时也要努力加深自己的知识容量,不断充实自身,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形势下对于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来说,对于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正视,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来适应这种变革;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变革的洗礼,从业人员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有效的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事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从职业化到反职业化――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华文化论坛,2014.
[2]邢丽梅. 全媒体时代建立在“大数据” “微平台”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探讨[J]. 中国传媒科技,2014.
【关键词】 电视策划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4-0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最近几年招生火爆的本科艺术类专业方向,其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主,作为该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课程《电视节目策划》直接关系到学生电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
作为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电视节目策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策划的成败关乎了电视节目的未来命运。因为电视节目策划特有的起点性意义,受到了各高校相关专业的高度重视,在很多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纷纷将《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设定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修的重点基础课程。
从这门课程现有的相关专业研究看,关于电视节目策划的书籍基本分为以下两种写作方向:一是以电视节目或者电视栏目类型为依据从点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如项仲平编著的《电视节目策划》、胡智锋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学》、张静民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等,将电视节目的策划对象分为电视新闻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视广告等类型,然后就各类型节目的特点进行相关策划方法的教学研究,以这类教材为依据进行的教学,常常让学生缺乏系统的策划思维训练,每个点都有涉及但每个点都没有深入,教学停留在简单的业务总结阶段;另一种是以电视策划的思维理论为重点,从面的角度进行电视策划思维方面的研究,如王井、智慧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雷蔚真的《电视策划学》,这类教材强调策划思维的基础理论,突出理论层面的策划思维技巧的研究,但这类的教材因为篇幅的关系,往往不能兼顾具体电视节目的策划方法研讨,同时缺乏互动训练,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本人在兼顾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一线的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工作,接触过很多经过了《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学习的学生,这两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电视节目策划实践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敢想的学生往往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而能够做具体方案的学生往往思维受限,方案缩手缩脚,缺乏大胆地突破。所学非所用,是现在教学最大的尴尬,如何培养一个真正具备宏观层面的方向性策划思维能力和微观层面的可操作可行性策划实作能力的学生,是目前《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学设计的重点。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并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0级开始将《电视节目策划》设计成“2+2”的教学模式,每周四学时,理论和实践学时各占一半,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1级开始,传媒学院在《电视节目策划》“2+2”教学设计基础上开设《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选修课程,试图在具体栏目策划与制作方面强调对学生的训练。本人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阶梯式互动教学的实践,具体方法如下:
一、背景教学
背景教学即《电视节目策划》理论部分的教学铺陈,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环境教学:通过教师对当下电视产业发展态势的分析,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对电视节目的生存环境、制作水平、文化氛围等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2.对象教学:给学生普及电视观众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对象――电视受众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3.内容教学:这个环节重点普及不同电视节目类型的基础特征,让学生掌握电视节目类型学的相关内容,学习各类电视节目策划要领;
4.方法教学:介绍电视节目策划的几种思维方法和电视节目策划书的写作,面对一个项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电视节目策划背景教学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始进行策划之前开拓思维,熟悉对象,了解方法,然后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阶段式互动策划思维训练。
二、阶梯式互动的电视节目策划思维与训练模块设计
阶梯式互动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将学生随机分组,让学生学习在陌生的策划小组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培养学生配置力协调力;
2.分阶段分配训练任务,完成项目策划,以策划展示、策划答辩的方式对策划成果进行验收;
3.邀请行业专家(电视节目制片人、频道策划总监、广告策划人等)参加策划成果展示会,对学生的策划进行推广,将教学与企业需求接轨,为学生反馈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用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让策划获得实施。
通过阶梯式的互动教学,学生可以再老师的帮助下取得阶段式的成长:
第一阶段:身份转变,由学生转变为电视策划人。该阶段的目的在于对背景教学阶段所学的具体思维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运用,如用组合思维法策划一档节目、用嫁接法策划一档节目等。该阶段策划只要求学生能用具体的方法完成方向性策划,不要求完成具体方案。
第二阶段:改版策划,即对现有的电视节目类型进行改版的方向性策划,该阶段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现成的节目样式进行拓展性的思维训练,在模仿他人策划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
第三阶段:活动策划,即针对现有的具体节目进行周边推广策划。该阶段训练的目的在于结合前两个阶段训练的成果,针对具体事件进行策划,考查学生对于一个策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思考。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人才 培养
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逐渐趋同,媒介一体化进程加快,媒介融合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1]全媒体时代随之而来。媒介环境的转变,致使新闻的制作、、传播过程发生改变,对新闻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广电编导专业应与时俱进,培养具有新思维、新视野、新尺度的新闻专业人才,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化,融合型”的培养目标
作为艺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兼具艺术的气质与新闻的理性特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的单一技能培养已成为“过去式”,培养具备传统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于一身的广电编导新闻人才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专业化,融合型”的广电编导新闻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融合型的技能以及整合性的思维。
1.作为基础的复合型知识。
当前,传媒业快速专业化,媒体招收毕业生趋向其他专业背景,金融、经济、法学、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尤其受欢迎。[2]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传统新闻学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广电编导专业的新闻人才应首先做到“通才”,博闻强识,成为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任何单向度、片面化的教育都有可能造成人才的单一性、同质化。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具备基本的新闻业务素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等)外,完备的知识体系必不可少。应广泛了解各学科领域知识,如人文、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应局限于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
2.作为根本的融合型技能。
媒介融合带来媒介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的特长为新闻服务,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培养的新闻人才的基本技能。2002年,MSNBC网站的普雷斯顿·门登霍尔作为“背包记者”横穿阿富汗,半个月时间内发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照片、录音录像等,在广播和网站播出。[3]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是全能型的新闻人才,不仅会采访,而且写文字稿、现场报道、摄像、编辑样样精通。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媒介融合大趋势下广电编导新闻人才的培养决非“大而全”、媒介技能的简单相加,而应分层培养,突出广电编导专业的特长,在此基础上,熟悉各媒介的操作方法,形成立体化、整体性的新闻报道“习性”,真正做到“一专多能”。
3.作为灵魂的整合型思维。
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分散化现象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广电编导专业的新闻人才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对各媒介形式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将采集和制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更多地是要让他们形成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地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4]这一过程中,新闻人才的资源整合能力作用凸显。拥有复合型的知识是对新闻人才的基本要求,掌握融合型的技能是新闻人才的立业之本,具备整合型的思维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广电新闻人才要有新思维、新视野,在整合播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学科,理论联系实践十分必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让学生尽早熟悉报社、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广电编导专业在培养新闻人才时注重“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1.从入学到毕业贯穿始终。
传统的广电编导专业在新闻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大一、大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没有对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在全媒体时代,没有日常的锻炼,仅仅依靠毕业实习来增强学生的媒介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入学抓起。“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要求从入学到毕业课程设置上始终注意平衡与统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量同样重要,广电媒体与其他媒体的课程同样重要,在实践过程中领悟理论知识,增强媒介技能,努力打造知识复合型、技能融合型、思维整合型的新闻人才。
2.理论课与实践课无缝链接。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是广电编导专业的“两驾马车”,只有齐头并进才能快速前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一直是高校广电编导专业学习的重点,实践教育的欠缺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无缝衔接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如美国著名的“密苏里模式”推崇的理念就是“新闻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学新闻,并且将新闻课堂、新闻编辑室、媒介制作中心和教授办公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会专业实践,提高实践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
3.传统媒体、新媒体课程兼备。
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的兴起,并不代表新媒体可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传统媒体课程是培养新闻人才的基础,新媒体课程是适应时展的产物。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开设传统媒体课程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增设新媒体课程,比如:在广播电视编导传统课程中,增设网页制作、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网络编辑、流媒体信息制作等新媒体课程。
4.本专业、外专业的联合培养。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单靠开设传统课程和新媒体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是不够完善的,学院自身的力量也较为有限。为此,可以实现广电编导专业与其他院系、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院校资源。例如可以和计算机院系、艺术设计院系等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业务技能;甚至可以实现不同高校之间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新旧媒体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且有利于各高校、院系之间的发展合作。融合时代,打破各院校之间的壁垒,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是广电编导新闻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
当下将就业见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明显落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来塑造优秀的新闻人才对广电编导专业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一套完善的实践体系,离不开贯穿始终的专业实习以及资源平台的整合利用。
1.专业实习。
(1)鼓励校内实习。充分利用校内媒体资源,如校报、校刊、校广播台等进行模拟演练,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校园媒体(广播、报纸、报刊等)、学校社团,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开拓视野,提升新闻洞察力水平。
(2)介绍临时实习。一般而言,新闻传媒学院都与某些媒体组织有工作协议合同,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临时实习单位,提升新闻业务技能。
(3)推荐假期实习。寒暑假,通过学院统一安排或自主联系媒体组织实习,深入新闻生产的前线,在长时间、集中性学习新闻实践技能的同时,加深理论认知,不仅有利于学生采编能力的提高,而且有效缩短进入媒体机构的适应期。
(4)规定毕业实习。通过前面三项的实践锻炼,到毕业实习的时候,上手快,可以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带来的变化,在这一长期的实践锻炼中,取长补短,着重提升专项媒介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2.资源平台。
实践活动的展开必然依托完善的资源平台,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平台是推进实践教学的另一举措。
一方面,积极完善校内资源平台。完善学校原有的校刊、校报、广播台等媒体平台,推进与传媒相关的校园社团的建立。除此之外,加强建设院系实验室资源,包括非编实验室、新闻采集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虚拟演播厅、综合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的任务,在校内建立实习、实践的平台。
另一方面,充分拓展校外资源平台。校外的资源平台包括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兄弟院校资源等。这些都是学校在发展中不断累积起来的宝贵资源,应合理利用,同时要不断地开发和建设,为实践教学搭建坚实的资源平台。
3.媒体人才。
对于新闻教育起步较晚的院校来说,由于可利用媒体资源有限,学校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学校教育,所以应另想它法。聘用优秀的媒体人才来校兼职、任教,其教育理念贴近媒体的实际运营情况,有利于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带给学生宝贵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在今后的实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4.参加竞赛。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大学生全国专业知识竞赛,如大学生广告竞赛、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竞赛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地区间、学校间的友好联系,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逐渐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转变。广电编导专业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应追求专业化、融合型的目标,努力培养“既专又博”的新闻人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提升新闻人才的综合素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专业实践能力。在复杂多变的进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注 释: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新闻大学》2009年春季刊
[3]宋昭勋:《新闻传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第11期
【关键词】地方高校;四川文理学院;应用性教材;导演基础
一、论题的缘起:始于实践教学与应用教育的思考
近五年来在从事《导演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在面对新形势下教育部指导理念、区域社会文化传播环境及学校教育规划方针等宏观层面的要求之时,地方高校的实践课程及应用性教材的建设还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总的来讲,其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实用性教学需求”、“影视创作指导”、“学生自主研习”、“课程综合打造”、“专业规划建设”、“学科体系完善”、“教师团队建设”、“教师修养提升”、“教学科研同步推进”、“知识体系建构”等若干方面。为了解决或避免这些问题,撰写一部全新的《导演基础》教材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将从应用型教育、专业学科发展、社会需要等三个层面,以及之前提到的若干问题对教材编纂的思考展开论述。
二、探讨的视角:基于社会亟需与学科建设的剖析
首先、从应用型教育的层面讲,撰写一部实用的《导演基础》教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践行我校主导的育人思路,进行影视片综合创作教学培训的最高效选择。
当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根本旨归,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影视语言原理、驾驭影视媒介技术设备、使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影视作品创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协同策划、创意设计与综合创作。而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就是,通过类似于《导演基础》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来实现。同时使《导演基础》课程能发挥最高效率、实现最高回报的基础就在有一部全面讲解媒介原理、完整论述应用理论、细致引介技艺手法、详实阐述综合创作、注重指导实践训练、反映现实需要与时代前瞻性问题的实用教材,然而这样的教材至今还没有得到完善。
其次、从专业学科发展的层面讲,撰写一部涵盖“导演基础理论”、“影视应用原理”、“导演实用技艺训练”、“导演综合创作指导”等内容的《导演基础》教程,将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在创作应用类课程中,解决所面临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设定最佳方案。
再次、从社会需要的层面讲,《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为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脱钩、教学案例脱离社会生活现实、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区域社会要素、学生创作缺乏对社会性问题思考、教材对导演创作的社会构成探讨不足等问题。
在与业内人士及社会相关人员的交流活动中,我们认识到现行教材对体现媒介社会核心问题、反映区域社会现实需求、呈现大众传媒时代面貌等方面影像作品的创作讲解明显不足。此外,虽然当代传媒技术与新媒体文化迅猛发展,但传统的《导演基础》教材内容大多固化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缺少创新思考和前瞻性探讨,在现实主义论题与实用性教学方面表现乏力。
有了三个层面的思考,再解决前面所提及的十项问题,我们会发现见效最快、成本最低、成果最好的就是撰写一部《导演基础》教程。下面我们就对各项问题逐一展开探讨。
三、论辩的方向:出于教学需求与实践应用的阐述
第一、“实用性教学需求”的问题,催促为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综合应用性实践课程《导演基础》,编纂一部更加贴近底层院校教学创作需求的实用教材。《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就该问题从三个方面予以突破。其一,摒弃之前教材过多讨论原理、史论,而忽视基本操作与实际应用的问题。其二,摈弃将纸上谈兵的冥思空想凌驾于一线操作之上,而蔑视细微技艺、现场操控及片场活用的陈规陋习。其三,祛除某些教材或以探讨空乏、沉闷、另类的案例,或以论述顶尖设备、超级机器、时兴特效创作模式为标榜的浮夸现象;从而避免教材高高在上,全然不顾及底层院校师生实际教学应用的情形,将教材论讨的案例、技艺手法及技巧落到学生创作实践的实处。
第二、“影视创作指导”的问题,要求为《导演基础》课程,编纂一部更加贴近一线创作需求的实用教材。《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就该问题的解决从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其一、解决其先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教材中关于实际创作指导环节之论述不足甚至缺失的问题。之前在创作指导方面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对选题、策划、导演阐述、导演创意、剧本改编、分镜头方案、整体构思与框架设定(主题表达、情节构思、线索架构、细节处理、节奏设计、拍摄大纲、摄像要求、表演要求、台词要求、声画要求及其他影视语言风格)等内容的讲解只浮于表面,或仅局限于在理论篇章的阐释。本次教材编纂将努力克服此种问题,在各具体设计操作、实践运作的环节进行逐一地、细致地点播;同时就全片创作实践的阶段摄制、整体架构的整合优化进行宏观地、统筹地指引。其二,教材中将增设模拟片场摄制、后期制作、推广宣传等的环节的创作指导部分。通过增加此三部分的案例剖析与模拟操作演练,弥补之前该类教材普遍缺少对实际操作环节具体指导的问题。
第三、“学生自主研习”的问题,要求似《导演基础》这类需要综合各项专业知识、包罗诸多文化内容、协同各类人才、整合团队协作的创作实践课程,必须编纂一部更加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更加贴近学生一线学习需求符合当下文化传播态势的实用教材。我们所要撰写的《导演基础》教程将通过对各类型影片案例的分析与创作经验的引介,来实现统筹专业知识、洞悉文化万象、贯通管理协作、强化导演意识、增进导演功底。
第四、“课程综合打造”的问题,要求我们将《导演基础》定义为一门,注重对学科原理的应用性探讨、对专业技艺的实用性讲解、对综合实践的贴近性指导、对创意制作的启迪性阐发的课程。于是问题就更加明朗了,之前针对该课程编写的教材虽不乏上善佳作,但能完全囊括这四个层面并合理分配比重、详略得当地进行阐述的教材至今仍为问世。因此,我们将在《导演基础》教程中努力突破这四项难题,从经典案例、流派原理、大师试验、创作实验等脉络中梳理出基础性原理、应用性理论、实用性技艺,并在启迪创意设计、分类实验演练、综合实践创作的环节重点着墨。
第五、“专业规划建设”的问题,对课程分类设置、内容构成与专业整体布局的通盘思考有了新的要求。这一点是让我们明确《导演基础》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一方面它是整合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课程,另一方面它也是实现其专业价值、达成其专业目标、完善其应用性专业质的终极、核心课程。换一种说法讲,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一切文化通识课程、理论性与技能性的专业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的能有一个整合熔炼、混元再造、影像化呈展的载体。亦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么专业的学习就是为了最终的导演创作实践,为了完成优异的影视艺术作品,未了能用影像语言编织社会万象、抒发胸中情怀、畅言思想理念、描绘魔幻景状、创造梦境天地。基于此,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规划建设的枢密所在,笔者将从专业整体布局的角度考虑该《导演基础》教材的编写,为《导演基础》乃至整个专业更合理地规划建构而执笔谋篇。
四、总结
总之,通过建设一部实用性的《导演基础》教程,可以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推进《导演基础》课程精品化打造、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条件、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准、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影视创作水平并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动力,继而,为践行四川文理学院在宏观层面制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而趟出一条新的路子。同时,该教材立足于地方院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学的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环节的探讨,着力解决影视创作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社会文化相关联的诸多问题。此外,通过编纂本教材可以填补以往《导演基础》教材中有关影视导演实用理论、区域社会文化影视创作、导演实践技艺与综合创作实践等内容的空白;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编写一部实用性教材。
参考文献:
[1]江晓雯著.当代世界电影文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2]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1.赤峰学院 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六中学,内蒙古 赤峰 025450)
摘 要:电视是声画结合的媒体,而电视写作正是为电视节目的制作绘制蓝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识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区。本文希望通过对产生误区的原因剖析,优化电视写作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视写作;特性;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25-02
写作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能力,尽管这种能力有大有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在中小学大家都经历了字词句的锤炼过程,形成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在高考的试卷上,作文还是个重头戏,为了把握这个关键的得分点,大家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在进入高校之后,面对电视写作这样一门课程,大家都或多或少地带着先入为主的态度。对电视写作的特殊性没有深刻的认识,思维仍旧停留在文学写作的阶段,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1 什么是电视写作
电视写作指的是在电视生产过程中一切和文字相关的工作,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本文只针对笔者从教的专业实际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内容。比如,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电视教材的制作,那就首先需要准备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这都属于电视写作的范畴。针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电视写作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它包含电视节目策划书、采访提纲、编导阐述、拍摄脚本、串联词、解说词、编导提纲、字幕、广告文案等。电视写作是电视节目诞生的最初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电视写作的水平高高低,直接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水平高低,甚至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成败。自然的,在相关知识深入学习之前,对电视写作的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思路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笔者任教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电视写作的独特性没有深入的了解,甚至片面地认为,电视写作,就是一件文学的事,不关电视什么事。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学生在构建稿本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2 电视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2.1 忽视电视写作的前期性特点
在学生进行电视节目前期语言文字的处理上,往往忽视电视写作的独特性,习惯于埋头创作,过于追求文采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而忽视了电视写作作为电视节目前期创作的这一特点。电视写作虽然仍旧使用语言文字,落实在纸面上,但事实上,这些语言文字是不能独立的出现在屏幕上的,换句话说,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电视节目,因此,作为前期性的工作,他决定了电视节目质量的好坏。电视写作是电视节目创作的基础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创作这唯有对电视这一特殊媒介有客观完整的认识,同时掌握电视节目制作的思维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电视写作这一关键步骤。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发现,学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存在忽视文字稿本创作的重要性,文字稿本不具备独立存在的价值,一般来说,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都不会作为独立的作品在市面上流行,无论是电视专题片的稿本还是电视广告的文案,或者电视新闻稿,都是作为前期的元素出现在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里,因此,文字稿本由于种种“看不见”的原因而不被重视,学生更愿意拿起机器,直接获取画面。
2.2 过于夸大画面的作用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学习中都获得了一个经验,那就是观察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容易获得的。在画面的真实感面前,学生经常被自己所拍摄的画面所“折服”。无可厚非,画面的确是电视传达信息的主要媒介,是反映现实主要手段。在电视节目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多数学习者过分夸大画面的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2.2.1 画面的叙事功能
在电视中的画面也和电影中的画面一样,承担着叙事的功能。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色彩的画面都可以完成不同的叙事作用,配合解说完成精彩的故事呈现。同时,通过主体陪体的相互映衬,还可以表达情绪,叙述故事。在新闻节目中,我们看到面对记者的追问,被访对象躲闪记者的话筒,遮挡记者的镜头的画面出现的时候,主持人和记者都不必给出更多的解说词,被访对象的心理变化,事态的发展早已呼之欲出。
2.2.2 画面能够更好地表现细节
画面也是摄像机拍摄的成果,是构成电视节目的最小单位,可以说,画面在电视节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镜头的推拉摇移跟所获得的画面,展示给观众一个直观的、容易观察的真实场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观众一个观察的机会,也就更容易获得细节。观众对于画面的理解是第一手的,也更容易使其获得意义上的建构。通过对画面的持续关注,也更容易了解叙事的细节,理解画面中的人物的情绪和感受。有些被创作者特别处理的镜头还能引导观众思考画面外的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看到了画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画面的歧义性和模糊性,在电视节目的叙事过程中,由于缺乏语言的适当引导,不乏令节目创作者啼笑皆非的案例。
2.3 声画两张皮,各唱各的调
声画两张皮是一个电视术语,说的是画面和解说席各自为政,两者分离、错位,画面和解说词缺少关联,不能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常见的做法是用那些所谓的万能画面去贴解说词。而万能画面本身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哪里都可以,放到哪里都没有特色,不具备代表性。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声音和画面互相排斥。
3 优化电视写作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电视写作不同于传统写作,它是为电视创作而进行的文案写作,贯穿于整个电视创作的过程。和摄像机一起完成一个作品,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因此,要正确对待电视写作这一工作,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前期性工作在整个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没有实现规划的蓝图的电视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是杂乱无章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无法接受的。
3.1 正确认识电视写作的特性
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电视写作的特性,才可能真正坐下来,踏踏实实的完成这万里的第一步,才能有优秀的电视作品。电视写作与普通的文学创作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无论是从电视媒介的特点出发还是考虑到电视写作的自身特点。
电视媒介不同于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印刷媒体更适合投放传统的文学创作的作品,印刷媒体相对来说具有可以反复阅读,易于保存等特点。广播媒体主要提供听的经验。电视媒体是视听结合的媒体,对于画面和文字都有着特别的要求。
3.1.1 电视写作是集体性活动
电视写作和普通的文学创作的不同之处首先体现在电视写作不是一个人的劳动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可以闭门造车成就的。传统的文学创作文字稿一旦完成,就意味着作者的创作过程已经结束,文字稿本就作为一个终端产品提供给受众。而电视写作的文字稿是前期工作,电视都首先需要了解电视写作不是最终产品,而是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的一个步骤,是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的一个蓝图。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庞大而复杂,文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统筹整个节目。因此,在创作之初,也要考虑到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其他成员的配合和写作。充分考虑其集体性这一特点。
3.1.2 电视写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学创作的语言特点不同
文学创作的语言大多使用书面语,由于纸质媒介的特点,读者可以反复翻阅,重复阅读,书面语言的复杂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电视这种媒体的特性决定了电视写作的语言要大众化,电视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观众对于文字信息的获取是凭借声音完成的。声音的传播具有线性的、瞬时性的特点,声音转瞬即逝,不能让观众反复听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电视节目中传播的声音的信息。根据电视媒体的特殊性,电视写作的语言必须口语化,易于理解,同时,要保证声画结合的特点。
3.2 电视写作要考虑画面语言的特点,正确处理声画关系
电视写作者应该了解电视的两种因素:画面和声音,当创作者在构思文案的过程中,头脑中应有声、光、电、声的流动,有画面的衔接,有画面构图,有蒙太奇的用法,有音乐音响,有场面调度。
3.2.1 画面语言有多义性
画面语言具有歧义性、模糊性,正因为画面语言的这一特点才使得文本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文本对画面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又不能够与画面意义重复。不同的体裁要求,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在电视文本的创作过程冲,要按照不同类型节目的要求,考虑画面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创作。
3.2.2 正确处理声画关系
声画关系的主体地位之争由来已久,也因此有了声音和画面相互排斥的这一现象。电视写作更多的是为声音服务的,也就有了电视写作作为前期工作不被重视,甚至出现误解的现状。要完成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首先要正确处理声画关系。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更多的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而不是出现“声画两张皮”或者是“看图说话”。电视传播以声音为基础,以画面为手段。两者本应是一个系统里的两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得益于前期完善的电视文案的创作,配合完善的电视画面。
电视写作本身是个宏大的工程,电视写作教学更应针对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的展开,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字编辑; 素质; 修养
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媒界出现了众多的影视传媒途径,包括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互联网及在线新闻、视频等,使得电视传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电视节目编辑工作人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同时有着较为艰巨的任务,更是对文字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与修养要求。笔者在论述传统意义上对文字编辑基本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字编辑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及修养。
1 传统意义上对文字编辑的素质要求
1.1 思想政治
作为一位文字编辑人员,思想政治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它是一位文字编辑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文字编辑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要求文字编辑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这样才能真正为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做好本职工作。
1.2 职业道德
文字编辑人员是编导和电视受众沟通的桥梁。要求文字编辑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在工作中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字编辑一方面要熟知法律、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还要遵守广播电视纪律,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1.3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也就是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为一名文字编辑人员,更要不断充实自我,充实知识储备,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能适应职业生涯的需求。
2 传统意义上对文字编辑的修养要求
2.1 专业修养
专业修养一方面是指要有学科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是指要有业务专业素质。作为一个文字编辑不仅需要不断的积累知识,掌握基本的电视编导及编辑业务知识,而且还需要了解新闻等的最前沿的动态,服务于自己的工作。
2.2 语言修养
文字编辑最最基本的专业要求就是有文字应用能力。我国的汉字是博大精深的,对字、词、句、语法和写作及其技巧的掌控程度,决定了文字编辑处理的稿件的品质和水平。
2.3 知识修养
文字编辑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成为编辑界的杂家。作为一名广播电视文字编辑需要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像百科全书一样服务,不断的学习社会上的最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社会实际及目前受众心理好的作品,更好地为工作服务,更好的促进电视业的健康发展。
3 新时期对文字编辑的素质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文字编辑的素质和修养已经远远不能应对整个广播电视业的变化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作为一名文字编辑,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做到如下要求,以适应新时期对文字编辑的要求。
3.1 强化政治思想
在新时期里,广播电视领域正表现出不同的新特色,尤其是网络广播电视的逐渐成熟,已经不分国界,不分地域的限制,日益多元化,这时就会有一些消极的思想混杂进来。作为文字编辑需加强政治素质,分清真伪,严格把关,处理好导向型思想。
3.2 培养竞争意识
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业面对的竞争对手日益多元化,来自新兴媒体的竞争,如互联网等,使得广播电视业的生存及发展越来越受到挑战,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文字编辑要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忧患意识、适者生存,实行绩效工资,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3.3 强化敬业精神
在变幻多端的信息社会,信息的更新加速,垃圾与精品鱼龙混杂。如何吸引更多的电视受众观看节目,这是对电视节目文字编辑提出的新的挑战。因此,电视文字编辑要充分认识到所肩负的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编辑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做好节目的文字编辑工作,做好为人民传播知识、新闻、最新社会动态等传播工作。
3.4 提高创新意识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膨胀时代,要想独傲与广播电视界就需要有创新精神。对文字编辑而言,需要编辑们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创新,所编辑的电视节目内容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3.5 提倡团队合作
社会分工越细,各业的从业人员要求的专业越专。当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就需要各个专业的专家共同合作,每个负责人只对本专业了解深入,对于其他专业不太熟悉,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大家团队合作,齐心协力实现共赢。
4 新时期对文字编辑的修养要求
4.1 较高的政治素养
广播电视工作性质决定了文字编辑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作为文字编辑工作人员,编辑肩负着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所以,编辑需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以便很好地完成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
4.2 扎实的政策理论基础
政策理论主要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通达国家政策和时事政策。在进行内容编辑的过程中,能够做好把握好政治方向,拥护党的政策,在内容上倡导人们自觉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支持党的政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4.3 崇高的精神境界
文字编辑不断修炼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工作时要有敬业精神。文字编辑说到底是一个风险性的职业,广播电视随着制作出一份令群众满意、受群众喜爱的节目,但是社会经常会忽视文字编辑的辛苦及付出的汗水,因此,需要文字编辑人员要崇高的精神境界,任劳任怨,坚持奉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4 市场营销和创新理念
文字编辑要有市场营销的理念,策划双重效益且独具匠心的题材,从而赢得市场和受众。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选题策划还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握选题方向。文字编辑的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文字中,创新度的高低也决定着编辑的主体意识的强弱。
4.5 精通计算机使用
目前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各个角落,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计算机改变了文字编辑的工作方式,精通计算机会使得文字编辑人员更能加快工作效率。因此,文字编辑人员还需要精通计算机的使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及业务水平。
4.6 广泛的社交能力
文字编辑工作从选题策划到组稿、编辑加工等等环节都要与人打交道,看上去是一些公务联系,但是展示的是文字编辑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交际能力,因此,文字编辑要具备广泛的公关能力和社交能力。
5 结论
新时期的文字编辑 工作者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需要文字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总之,综合型的文字编辑的素养和修养不是固有的,这种素养和修养是经过长期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形成的。文字编辑要更多的为自己充电,更好的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电视节目,服务广大受众。
参考文献
[1] 杨晓鸣. 论编辑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编辑学报,2000(4).
[2] 张景燕. 一位老编辑的不懈追求──记全国百佳广播电视工作者张道远. 编辑学报,2002(3).
[3] 杨光宗. 知识经济与现代编辑观念的建构. 编辑学报,2002(5).
[4] 赵斌伟,李明德. 我国编辑广播电视人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编辑学报,2003(5).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课;主持艺术
一、主持艺术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电视节目主持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它的教学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其教学不仅要求该专业的授课教师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相对渊博的知识面,还要有高超的语言肢体表达能力和高超的交际水平。其每节课的传授,都要求教师能精准地了解该课目的授课重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传授艺术。为了搞好教学,不仅需认真预测传授课堂内容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还要根据随时出现的情况相机施教,把课堂当成主持现场、直播现场,把授课作为实战训练,才能搞好主持课程的教学。
二、主持艺术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电视节目主持专业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它必须应体现电视节目主持的特点――― 讲究主持的艺术,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主持教学呢? 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长期备战―――教师好好做功课
央视主持人董卿谈到综艺节目主持时曾说:“我个人认为没什么技巧,但离不开非常关键的两个字是准备”。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胜任工作并不断超越自己,主持人尚且如此,教师训练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教师“备课”正如主持人的准备,且准备更多,只有准备的充分、得当,才能搞好教学。那么应从那些方面进行准备呢? 应该说以下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1.对媒体研究的准备
搞好电视节目主持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时局动态,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因为电视节目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新闻,没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对时局的把握是根本不行的,只有在第一时间了解时事动态,了解新形势下的节目特点,才能搞好电视节目主持教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善于研究、总结媒体的发展动态,才能将时代需要的、广大受众认可的、以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将群众需要了解的信息传达给受众,也才能搞好电视主持的教学。
2.对教材的准备
教学资料是搞好这个专业的重要桥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内外教科书存量大且存在着良莠不齐、观点不一的问题,这就给我们搞好这个专业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教学,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教材搞好备课是非常必要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起码要准备一桶水,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我们节目主持专业的教师才更应该博览群书,只有多读与广播电视传媒相关的书籍、教材、资料,才能在有限的资料中找到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才能理出适应形势的节目主持教学的正确思路。
3.对“材质”的准备
艺术教学是实践的“活儿”,是艺术的“活儿”,培养艺术人才必须“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一般而言,要搞好专业教学,教师首先要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与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出每个学生的个性习惯、专业能力、业务理念,然后“对症下药”,制订出适合该生的教学方案。本专业的学生源范围广,学生个性特点突出,
其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面对“材质”多样的学生,要搞好教学非常不易,就拿语言表达教学来说,就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出生地、声音条件、表达特点等多种因素,然后才能根据其具体情况,准确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教学训练计划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运筹帷幄―――认真体现编导意识
学上好电视节目主持课,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现场的能力,因为在电视节目主持过程中,是随时会有各种情况发生的,而电视节目主持课类似于主持人主持“节目”。因此,要上好电视节目主持课,教师不仅要当好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当好这台“节目”的“编导”。做好“编导”,首先是搞好课堂教学内容的编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使学生对主持节目的流程、节目主持方式有较完整的认识与掌握,只有善于策划、合理安排,整个授课的进程才能顺利进行。从课程导入拉开主持序幕,到各知识点的衔接,重点内容的突出,以及讲解、提问、观摩、示范、点评亦或板书都应安排妥当。在教学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围着学习内容转,而不能放任自流。
(三)立足实用―――搞好言传身教
当教师以主持人身份主持的节目扑天盖地席卷而来时,作为一般观众的学生,由于学生还不能准确把握电视节目主持现象且不具备专业目光,那么,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就只能止于欣赏。如果教师能从常规的教学中,通过模拟媒体主持,随着教学内容的要求而调整主持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进行示范,并带动学生主持,自己充当好搭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教师的教就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示范到位,带动学生主持
讲台虽小,却是教师主持的舞台,课堂虽简,却是节目主持的“现场”。在实践性很强的电视节目主持专业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案例,随课堂需要放大案例主持的要点,并带动学生参与,形成互动,相互参照,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心放松、勇于练习,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散思维,进行创新性学习,使课堂收到超乎想象的教学效果;
2.掌控大局,引导学生主持
节目主持人要善于凸显嘉宾,而非自己唱“独角戏”,作为知识传授的教师,在上电视节目主持课时,更应注意这一点,不能只想显示自己的知识丰富,滔滔不绝,只顾自己演讲表演,而应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生当演员,老师当导演的教学原则。“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只有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创作,最大限度地显露学生的光彩,才能搞活教学。但这种教学,决不是放任自流,要善于引导,掌控课堂,才能使教学收到应有效果。
3.充当搭档,激发对手主持
在主持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把学生设计成“分”主持人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往往可以形成了双人或多人主持来言去语、音韵同传的现场效果。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指正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正常的,但不能“声色俱厉”,更不能“嘲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持人”之间、“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不能轻易否定对方,要同心“作战”,共创佳作。在此教学情境下,对学生来说是与高手过招;对教师来说是以镜为鉴,只有把对手当成搭档,激发对手的主持激情,才能真实地折射出对手及教师的不足和缺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开拓更好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谢艳斌.论创造性在教学实验中的体现[J].广播电视与教育,2004年第1期
[2]靳斌.专业实践课教学改进初探[J].广播影视文丛,2005第1期
[3]栾红金等.激活状态发散思维开发语智挖掘潜能[M].播音主持艺术6,中 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4]吴洪林.主持艺术[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7年3月
关键词:电视摄像;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1
电视摄像课程目前是高职高专院校编导、制作等许多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运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又要付诸实践,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践操作。据调查,目前国内已有20余所大学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从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调研的情况来看,该课程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教学现状,阐述了电视摄像技能学习的特点,提出了改善教学状况的实践方法。
一、当前的教学状况
(一)教学方式机械化。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方式都是理论讲授与学生操作练习相结合。如教师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构图、用光方式等知识逐一讲解,学生使用摄像机逐一操作。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方式似乎合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且通过实践练习,学生也都能掌握摄像机的操作和摄像的基本技能。但是,摄像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地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认识,并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因此,电视摄像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提高学生应对真实任务及其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惰性化。教学内容惰性化是指学校教授出来的知识只是用来考试的,不能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如教师教给学生运动摄像的技能,不仅用语言去描述它们的特征,用电视画面直观地呈现,而且手把手地教学生们该如何操作,学生们也能很好地掌握技术要领。但当有一个真实的活动要学生去拍摄时,他们会无所适从或是拍摄结果难以让人满意,因为他们不知道所学的那些技能该如何合理地使用。
二、课程学习的特点
(一)实践性。电视摄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操作技能的学习;2、拍摄经验的积累。摄像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不一定能熟练使用摄像机,当然,也更不一定能拍摄好片子。摄像技能的真正获得不在于教室里的抽象学习,而在于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环境、任务或活动中的拍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在摄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就必然要求提供各种拍摄实践,让学生在熟悉摄像机的使用和操作的同时,体会不同的拍摄经历,从而积累拍摄经验,真正提高拍摄水平。
(二)合作性。电视摄像课程的学习特别需要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任务往往是复杂的。摄像师通常需要与别人合作来完成拍摄工作,包括工作组里的其他成员和被拍摄的对象,不善于合作,就很难完成拍摄任务。另外,电视摄像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多的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需要独特的视角与观点,广泛地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视角与观点,获得更多的启示,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全面的专业发展。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一)课内实验及时点评。电视摄像课程随着理论的讲授,要求学生及时进行一些指定内容的实验,这些实验是为学生将来拍摄高质量成品打基础。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实验,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每一次的实验都要求按照要求完成,要求学生实验课前进行预习,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其次,实验时间可利用课内时间和课余时间,院系应尽量建设开发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实验时间及实验设备,最好由任课教师指导或专职实验员指导。第三,实验中拍摄与观看交替进行,实验拍摄后及时到演播室播放,学生自己观看拍摄效果。每次小实验交指定的作品,教师及学生要共同点评。
(二)以“小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制作电视节目通常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共同的努力。笔者在安排学生实验时全部采取“小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电视摄像课程实验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3至4人为一小组最佳。这样的人数安排能够使小组成员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各有其职,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积极为小组共同的目标主动工作。在小组成员安排上,通常是由教师安排,这样可以使平时不太接触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进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是一种主动性的意识,将自己融入整个团队对问题进行思考,想团队之所需,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团队建设者和团队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三)重视实习与社会实践机会。电视摄像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实习环节。笔者除常规的将学生分组独立策划、拍摄、编辑制作电视成品之外,还积极联系校外媒体单位实习,能够亲身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与电视摄像能力,同时在与专业摄像师接触过程中能够学习很多在校园学习不到的经验技巧,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除积极参与校外电视媒体实习之外,教师应注重在本校内部电视媒体开展实习。校外电视台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不愿接受实习生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校内电视媒体安排学生实习。
电视摄像课程的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由于涉及经费和师资配备等实际问题,相对于高职高专广播电视专业其他课程的实践环节来说,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实施起来难度最大。所以应充分研究如何科学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衔接,有针对性地改革与创新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避免其流于形式,充分实现其价值,使学生们不仅精通专业理论,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逐步提高的职业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