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城市设计新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新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新理论

第1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关键字:会计信息化 信息工程监理 必要性 实施监理

21世纪,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计这一传统职业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进行着深刻的变化。在信息,信息化能极大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核心的之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会计信息更加分散;会计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优势及时、准确的进行会计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复杂且专业性极强的信息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和保证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有必要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引入中立、客观、专业的信息工程监理制度。

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在财务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由过去独立的、核算型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为现在网络化的、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连的、面向管理和决策的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飞跃。讨论会计信息化首先需要分清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社会,一般作用于财务部门范围内,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与业务处理和管理控制相分割的独立的信息系统;它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模拟人工业务流程,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所产生的环境束缚和基础,决定了它是以事务处理为主的事后核算型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充分利用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及时、准确、完整的采集、存储、处理整个企业财务信息,对外获取和披露相关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它是企业信息化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模块,和企业信息化中其他模块唇齿相依;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设计的,强调管理型会计模型,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核心作用,使得会计工作真正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核算只是其主要职能中的次要职能;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它基于事件驱动模型,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进行设计,使其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及时、合理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将从两个方向发展:面向日常事务处理的基于事件驱动的企业内集成的会计信息系统;面向分析处理的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化工程监理的职能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在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引入第三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在业主或项目建设管理机构的授权委托下,根据项目的建设目标、业务需求和质量标准,对承建方提出的技术方案、项目管理活动以及系统设计、开发、集成和实施部署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核、监督和控制,以保证项目在预算范围内按时按质完成,保护业主的利益,规避或降低项目的风险。信息工程监理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职能:

(一)评估职能。监理方根据业主提出的系统建设的构架和需求,提出可行性评估意见;同时对承建方的资信以及提交的项目建议书和实施方案进行评估。从而保证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合理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审核职能。监理的审核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合同进行审核。由于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合同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合同,不仅涉及各种技术细节,还包括业务流程、知识产权和双方的权责等方面。另一方面,对双方的各种开支、技术报告与资料、工程计划与组织实施方案、系统工程的结算、以及各种软硬件的型号、规格和质量等进行审核,以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系统设备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检查职能。监理的检查职能主要是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检查、督促承建方严格执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要求与技术标准;检查承建方提供的软硬件设备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是否是合同规定品牌与型号、系统参数与配置是否符合要求、附件与资料是否完整等;检查与控制系统开发、安装、调试、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实行阶段性验收;按合同规定和各种技术标准对软件进行功能性、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兼容性等诸方面的测试;督促各种技术文档的整理;组织系统总成的测试与验收等。

(四)咨询职能。监理的咨询职能主要是为业主和承建方双方提供咨询服务。业主往往精通业务而不擅长信息技术,而承建方擅长信息技术而不熟悉业主的具体业务,所以业主和承建方在制定需求和计划以及项目实施、验收时,可能会存在许多沟通障碍,从而降低了系统实施效率。监理作为中介,可为业主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为承建方提供企业的业务咨询服务。

(五)协调职能。监理的协调职能可分为系统内部的协调和系统外部的协调。系统内部的协调是指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内部的人际关系、内部的组织关系、内部的需求关系等。系统外部的协调是指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整个活动过程以外的关系协调,包括协调业主单位与承建方单位的合同关系,以及协调他们与主管部门和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的关系。监理在执行协调职能时应采取公平、公正、独立、守法、诚信、科学的原则。

(六)报告职能。建立项目监理的汇报制度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方法,可使工程实施处于透明可监控状态。监理单位依据所采集到的信息和资料,将定期和不定期地向业主和承建方提供监理周报、月报、书面通知和回复等监理文件,这些文件包含了监理过程中有关对项目实施的控制和管理信息。除此之外,还需提供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评估报告、验收报告等。

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建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工程监理属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一部分,但它更注重会计的专业性,需要高素质的同时精通会计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两方面知识的监理人员。虽然,会计信息化系统只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有必要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工程监理。

(一)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信息化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高风险投资,PMI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信息化项目中,43%的项目完成后超出预算,62%的项目超期完成,58%的项目验收时达不到合同要求。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具有含量高、涉及的领域宽广、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的特点;而且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很多业主单位在技术、能力、人员等方面的不足,对实施的难度估计不足,对实施效果期望过大,缺乏自身对信息系统工程控制能力,这必然造成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于质量、进度、投资和变更等方面管理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对供应商而言,虽然在技术性信息管理方面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由于系统建设必然还要大量涉及业务方面的,而这部分信息的管理又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各有特点,因此供应商有可能在对业务信息的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这也会对工程建设造成很大的。鉴于这种在信息工程系统中用户和供应商双方信息的互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表明:由用户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监理机构,建立工程监理制度,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使其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下,可以大大的降低工程建设风险,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目标的完成。实施信息工程监理有助于降低风险,它也是国际上风险控制的一种通行惯例。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基于事件驱动模式的信息系统,即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嵌入在企业业务处理系统中,或者说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的业务执行系统融为一体,在业务发生时能够实时采集详细的业务、财务信息,并且进行处理和控制,从而使会计信息化系统不仅能执行事后的统计分析评价,而且能够进行事中控制。这种系统的核心是集成,即集成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集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核算与管理,使会计信息系统着眼于企业全局。现代企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企业的边界模糊化,使会计信息化系统需要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业务发生时实时的、自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采集详细的业务、财务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传输。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需要有第三方监理对项目进行全程咨询、监督和评估。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与经济价值或财富的保值增值有关,是关于创造财富的决策,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总目标离不开财务的筹资、投资以及对资金的运用管理。另一方面,财务管理目标是制定生产目标、销售目标等一系列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这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财务管理目标将从根本上反映企业的总目标。所以确立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如此的重要,作为进行财务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化系统从企业信息化系统获取、分析、回馈、会计信息时必须做到合法、真实、准确、及时 、完整。会计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为了保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获得准确、及时 、完整的信息,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应引入第三方监理对项目的设计、实施和验收进行咨询、监督和测评。

(四)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会计信息化系统是集会计和实践与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化的信息化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只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只有具有深厚会计理论知识才能从繁杂的系统数据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剔除冗余的信息,正确处理获得的信息。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整合技术、机技术、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要求从事会计信息化建设、监理、管理的人员,不但需要精通信息技术,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理论和财务。由于,业主和承建者一般都只擅长于自身业务,而会计信息化工程监理方的监理工程师不但精通信息技术,还熟悉财务业务,他们可以为双方提供详细而专业的咨询、协调、评估。

会计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实施

在会计信息化项目工程监理中我们一般将监理过程分为三部分:项期监理、项目过程监理、项目后期监理。监理的主要包括项目实施目标和计划的监理、项目投入资源和项目成果的监理、项目实施效益的监理。

(一)项目前期监理。在项目启动之前,就需要对会计信息化项目进行监理。在这个阶段,业主一般会对整个项目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对项目的实施进程、项目所需的投入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和阻力没有或不是非常了解。监理方在此阶段主要为业主提供项目立项、总体计划制定、招标等方面的咨询和协助。

1.对会计信息化项目进行可行性,确保项目的性、完整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可行性分析是项目立项的基本保证。监理方通过对业主的会计业务的了解,项目的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可行性,以及项目的实用性;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说明项目的实现在技术、经济和条件方面的可行性,评述各种可能方案,并加以论证。

2.协助业主制定会计信息化总体计划、范围和目标,确保项目的总体范围和目标以及对项目的期望值合理。监理方根据“够用、实用、易于扩展、易于二次开发”的理念,对业主进行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的相关内容、过程、活动进行审查,确认是否满足要求,是否符合要求,协助业主根据会计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会计信息化总体计划、范围和目标。

3.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招投标进行监理,维护业主利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首先,监理方应协助业主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查,投标单位应具备一定的软件资质、系统集成企业资质以及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成功经验;监理方要全程监督招标过程,维护招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监理方应协助业主与承建方之间对各种合同进行分析、谈判、协商、拟定、签署等活动,切实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规避项目风险。

(二)项目过程监理。它主要是指在会计信息化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对项目进行监督和控制,其主要作用和任务是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达到的目标,使之达到项目实施计划的要求。

1.项目工程质量监督是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是人的智力劳动过程,容易受人的主观性;另外,信息工程的可视性差,质量缺陷较隐蔽,故障定位比较困难,改正错误的代价大。而会计业务的特殊性对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处理的准确度要求极高,所以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了项目的成败。监理方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既要按照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事监理活动,还要对承建方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业主的工程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和指导,使之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在监理过程中以质量预控为重点,准确把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对关键工序进行全程跟踪参与,做到对项目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的方案。

2.信息系统安全性是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关注焦点之一,也是信息系统监理的重点。财务信息是企业的核心机密,篡改、遗失、泄露、伪造、毁损财务信息将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没有绝对的只是相对的,要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以及投资成本的协调,制订出系统所需的安全度。监理方要确保承建方在合理的投资控制前提下,信息系统安全设计上尽可能没有漏洞;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在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与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技术上的协调;监督承建方按技术标准施工,检查设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现象,加强承建方的安全意识;协助业主制定或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督促业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使相关人员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和管理。

3.为了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严格的进度控制有利于降低信息系统的投资风险,维护良好的项目管理秩序,使其能尽快发挥投资效益。项目监理方运用运筹学、网络计划、进度可视化等技术,完善项目控制计划,审查承建方的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协调好各方关系,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以求设计的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要求。监理方用动态管理和主动预控相结合的方法对承建方实际进度情况全程跟踪监督,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估,对那些出现偏差的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适时调整进度计划,以保证项目按原定进度执行。

4.对会计信息化项目投资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投资控制应坚持投资最优化、全面成本控制、动态控制以及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监理方不能简单的把投资控制理解为使项目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投资范围内,应认识到它是与质量和进度控制同时进行的,实现投资控制的同时需要兼顾质量和进度目标。监理方应从项目的全寿命期的投资费效比来进行投资控制,立足于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监理方应督促承建方编制项目费用计划并审核其可行性;定期审核承建方提交的工程阶段性报告和付款申请;确定工程变更引起的投资计划变更。

5.变更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监理方的变更控制就是评估变更风险,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以及承建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业主的实际情况需对技术方案做适当调整,以更好的满足业主的需求,所以一定范围内的变更能更好的实现项目目标。监理方对可能发生的变更应保持预控能力,防患于未然;对变更请求做出快速响应,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明确变更范围,防止变更范围扩大化;所有变更应得到三方的确认;谨慎评估变更风险和效果,选择对项目总体计划冲击最小的方案。

(三)项目后期监理。项目后期监理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化项目完成后,再对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评判,考察会计信息化项目实施结果,分析项目实施的得失,对会计信息化项目实施结束后继续进行监督和控制。

1.在会计信息化工程完工后,监理方应协同业主对项目进行评估与验收,以确保实现设计目标。监理方应按照合同审查承建方提供的各种审核报告和测试报告内容;评审承建方的测试手段和流程;与业主一起组成验收委员会;根据合同和相关技术标准审核软件配置和验收测试;对所取得的测试结果与项目设计书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并出具科学的验收报告。

2.完善的售后服务是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监理方应监督和审查业主和承建方以及其他售后服务商签订的各种售后服务合同与条款;监督承建方对系统的后续升级和改进;督促承建方按照合同规定,为业主提供相关的人员和业务培训服务,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会计信息化项目监理是要规范会计信息化工程,更好的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保驾护航。要想把会计信息化项目建设好、管理好,不能采取“重实施不重规划、重测试不重评审、重结果不重过程、各管一段”的监理模式,既要有一个可行立足本企业实际兼顾长远的规划,也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每个阶段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按确定的计划和方案推进,对项目至始至终实施全程监理,这关系到会计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1]葛乃康:《信息工程建设监理》,电子出版社,2002年

[2]何曙光、李钢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宋振晖《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实施模型》,《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第6期

[4]佟芳芳:《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发展探讨》,《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第11期

[5]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2002年

[6]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学术研究网

第2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设计特点;教学方式;最佳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19-01

在长期的新课改的实践中,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已大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与努力,一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部分教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历史作业形式的单一性、提出的单向性、内容的机械性、完成的封闭性、评价的绝对性等诸多弊端依然存在,这导致设计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历史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借鉴同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突出以下这几个特点。

第一,把握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每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比喻在每节课后都设计甲乙两组练习题或者增加自由选做题。甲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乙组题或自由选做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是能从高中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明确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它体现为:布置作业内容的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作业形成的开放,改变原有的书面作业模式;作业结果、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刻板的;评价方式的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开放性作业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

第三,确保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讲到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相关内容时,《》赔款二亿两白银(不含赎辽费),为了使数字形象化,教师可这样处理:二亿两白银,若每两白银约折合37.8克(清朝银两为专用计银单位,每两白银为37.97克),这些白银有7560吨,如果用载重5吨的卡车装载,需要用1512辆卡车。又如,第二次中,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中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共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象化地讲,约相当于3个法国,或10个山东省的面积。再如有些统计表格,要学生通过计算机转换成柱形图、曲线图或饼形图等。这道题富有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趣味性作业以理解为特点,以兴趣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一旦学生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其学业成绩就会大幅度提高,对以后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第3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外包已成为一股潮流。A化学工程公司遵照成功薪酬管理外包的九个主要步骤,确定将薪资发放、福利管理、高级管理人员薪酬、职位评价和薪资调查等活动外包,依据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成本维度、质量维度和合作维度的三个影响因素,采用协商选择法来确定外包服务商,建立监控薪酬管理外包活动的质量和时间进度的机制以及薪酬外包风险控制机制,以便提高薪酬管理外包质量和防范薪酬管理外包风险。

自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和细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经营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兴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兴盛,渐成风潮。据统计,目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95%以上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今天,薪酬管理外包、员工培训外包、员工招聘外包等已成为众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专家的共识,并且已被许多知名公司付诸实践,这些公司也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获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收益。因此,笔者结合曾在A化学工程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工作的经历以及近几年的企业管理咨询实践,对正在进行的A公司的薪酬管理外包方案设计提点建议,以便为转型中的A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提供借鉴。

一、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A公司概况

A公司成立于1966年,是国家大型综合性化工施工企业,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工程总承包和境外工程承包资质,境外劳务合作的经营权,是中国五百家最大经营规模建筑业企业之一。四十年来,A公司市场渗人到国内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突尼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公司原有职工总数7000余人,现有职工总数4856人,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1462人,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员为805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各类技术工人2712人,其中工人技师100人,技术工人种类齐全、结构较为合理。A公司各工种配套齐全、装配精良、技术精湛。目前,公司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制结构,由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总师)、经理助理(副三总师),12个机关部室、15个分公司和13个直属单位组成。

(二)A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及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大型国有化工施工企业,A公司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目的是使薪酬体系与市场接轨,激发员工活力;把员工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结合起来,共同分享公司发展带来的收益;促进员工价值观念融合,形成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薪酬分配的依据是岗位价值、技能和业绩。薪酬设计的性质在于薪酬总量适当调整,重在结构调整,打破既有工资体系的重新设计,对原工资实行封存式管理。薪酬分配遵循竞争性、激励性、公平性、经济性原则。薪酬体系包括岗位绩效工资制、技能绩效工资制、承包经营提成工资制、年薪制、工资特区及非正式员工工资制。公司提供的福利和补贴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交通、通讯等其他补贴。

目前,A公司根据集团总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制定了自己的比较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然而其薪酬管理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暴露出了如下一些问题:由于公司人力资源系统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人又是从工人中选调的,他们缺乏薪酬管理的专业特长,认识不到薪酬体系应该与公司的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基本上是照搬集团总公司的薪酬体系,未进行过科学的职位评价,员工工资是身份工资而非职位工资,薪酬设计缺乏针对性,激励手段单一,薪酬管理制度常常流于形式;工资分配没有与劳动力市场接轨,易造成人才流失;岗位工资标准过低,级差小,技能工资未能与职工实际技术等级挂钩,工资导向作用难以体现;保险福利计划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员工多样化的要求,达不到设置保险福利的目的;员工薪资晋升渠道单一,工资增长机制存在问题,工资调整随意性很大;在年薪制中,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激励与约束不统一,兑现时间偏长,激励不足;承包经营提成奖金数额设置偏低并且缺乏弹性;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缺乏相对独立的薪酬政策,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工资偏低,特别是非正式员工的工资更低,造成同工不同酬等。

(三)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薪酬管理外包是指客户企业与其外部服务商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由外部专家负责该企业薪酬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薪酬管理外包可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两种。全部外包是指客户企业将薪酬管理工作全部委托给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部分外包是指客户企业将薪酬管理工作中的部分外包给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确保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点进行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的战略性活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都在寻求薪酬管理外包,将繁杂的薪酬管理事物性工作外包。同时薪酬管理外包还可以获得许多优势:在不增员的情况下获取额外的科学职位评价、薪资调查、薪资方案设计等技术专长;将技术投资转向外部服务机构;更好地管理薪酬成本;更好地控制管理成本(薪酬管理外包成本可能超过或低于当前的成本,取决于企业希望提高服务、质量、技术专长的幅度),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时间,聚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业务;薪酬外包侧重于薪酬与劳动力市场接轨,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薪酬和福利设计,达到内外平衡,有利于发挥薪酬福利的导向、激励作用。

作为大型国有化工施工企业,A公司拥有大量繁琐与市场数据息息相关的薪酬福利管理活动,也期望能节省出一部分薪酬管理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以便投人更多的人力、时间来进行与人力资源有关的经营问题,并且已经尝试和体验过招聘外包等人力资源工作,所以,A公司适宜进行薪酬管理部分外包。A公司通过薪酬管理外包,可以解决公司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真正发挥薪酬的保障、导向、激励作用。同时还可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时间,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够聚焦战略业务,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管薪酬管理外包必然会发生风险,但薪酬管理外包已成为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人力资源专家和企业家的共识,并且已被许多知名的公司付诸实践。因此,薪酬管理外包业务的迅速发展,给遍布国内外众多施工项目的A公司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并且有针对性薪酬管理外包提供了借鉴和可能。

二、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方案设计

一般来说,成功外包薪酬管理职能有12个步骤。A公司将依照其中的主要步骤来规划设计薪酬管理外包方案:

(一)根据薪酬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做出薪酬管理外包决定

首先,成立一个由来自A公司内部不同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技术部)的五至七人组成的由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的高级经理担任该委员会主席的薪酬管理外包委员会,全面负责薪酬管理外包工作中的薪酬管理外包决定、确定薪酬管理外包内容、选择外包服务商、签订外包合同、外包沟通及激励监控外包商、评估薪酬管理外包等管理工作,并明确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薪酬管理外包工作的日常管理。然后,在薪酬管理外包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公司薪酬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决定是否薪酬管理外包。

(二)确定薪酬管理外包的内容

根据A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结合公司作为大型国有化工施工企业的特点,依据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对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组织结构、薪酬管理的独特性、薪酬管理外包成本效益分析和对企业自己拥有的薪酬管理队伍盘点的基础上,决定将下面四个方面的薪酬管理活动外包给服务商。 第一,薪资发放。薪资发放是指首先由专业人力资源机构配合进行符合企业发展的薪酬方案设计和员工绩效考核,在此基础上制订具有激励机制且符合企业成本控制需求的薪酬方案,然后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制定薪酬发放标准并代为发放工资,它不同于我国很多企业现行采用银行工资的形式。目前,A公司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有15个分公司和13个直属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施工项目多达20余个,施工战线遍布国内外16个城镇乡村,各地的薪资标准和劳动力市场价格不一样,如果由专业机构代为跟踪操作薪资发放,一方面可以减少管理时间、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员工的薪酬与市场接轨,使之时刻处于公平状态,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第二,福利管理。企业的福利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心,最易使员工感到个人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从而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企业中的福利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有国家法定的福利,还有企业自己提供的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发展的福利项目。一般来说,国家法定的福利政策性强,企业自己的福利繁杂又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福利管理费时又费力。如果不是由专业人员来设计操作,恐怕难以达到设置福利政策的目的。所以,A公司把福利业务交给外包服务商代为管理,可以获得专业而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因此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三,高级管理人员薪酬oA公司作为国家大型综合性化工施工企业,公司的经济效益与分公司经理、直属施工队队长、项目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息息相关。所以,如何设计上述这些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发挥薪酬的导向、激励作用,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按照职位规模、公司规模、管理职责范围进行薪资水准的地区性和全国性调查,需要以比较灵活的、个性化的方式管理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因此,A公司上述这些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的管理适宜于外包给专业中介机构,以获得优质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从而有效发挥薪酬的导向激励作用。

第四,职位评价和薪资调查。职位评价是建立在企业职位分析的基础上的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建立企业职位价值序列和设计企业薪酬体系。职位评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薪资调查是薪酬管理最基本的工作,它是通过一定的调查手段,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企业薪酬设计、内外薪酬均衡水平以及内部岗位之间薪酬水平更趋合理,使企业薪酬具有竞争力。内部调查主要是工作量盘点和岗位评估。外部调查主要是对同行业、同区域企业的薪酬水平进行调查。从专业、成本的角度,薪资调查也宜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

(三)起草项目计划书要求

在决定了将有些薪酬管理活动外包之后,A公司应当起草一份项目计划书要求寄给外包服务商。项目计划书要求应根据A公司要实施的外包项目来起草,应集中说明薪资发放、福利管理、高级管理人员薪酬、职位评价和薪资调查等外包薪酬服务信息。同时企业还要向外包服务商提出一些有关技术方面的特殊问题。项目计划书要求主要有A公司想要外包出去的薪酬活动及服务的详细信息,包括最新的职务分析。请服务商提供自己的背景信息、主营业务范围、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职位评价和薪资调查、描述工资发放和福利计划管理过程、有关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数据及曾服务过的客户、服务质量、服务收费等信息。要注意的是,在项目计划书要求中,A公司不要索取许多不需要的信息。同时项目计划书要求草稿应征求A公司外包委员会的意见。

(四)挑选服务商并寄送项目计划书

其实,有许多富有经验的公司可以提供A公司所需要的任何薪酬管理服务。有些公司只提供某一专业领域的薪酬管理服务,有的公司则具有5-6个核心薪酬管理的专业能力。根据项目计划书的要求,依据服务商对A公司的了解程度,A公司挑选了三个服务商,并将项目计划书寄送给他们。

(五)评价对项目计划书要求的回复

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委员会可考虑从薪酬管理外包商的品牌、主营业务范围、曾服务过的客户、服务质量、收费高低、合作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对项目计划书要求的回复。品牌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资产包含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和其他资产。品牌资产是通过长期投资和营销努力,而建立在顾客心目中的对品牌的态度。品牌重要但不必要。主营业务范围就是考察薪酬外包服务商是否能提供给客户所欲求的薪酬外包服务以及外包服务商的薪酬外包资格及等级的高低。收费则要考虑外包商为完成客户的外包任务而提出的报酬是否合理,是否低于客户自己管理所消耗的成本。合作沟通能力考虑的是外包商是否能与他的客户之间密切沟通、愉快合作,能否实现双赢的目标。

(六)选定薪酬管理外包服务商

选定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无疑是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成功的关键。首先要确立选择外包服务商的原则。A公司选择外包服务商可以考虑采用人力资源外包商选择的三维度因素:成本维度(价格、交易成本)、质量维度(外包商专业水平、经验、运营状况)和合作维度(亲密、共同愿景和沟通)。其次,确定选择外包商的方法,即利用协商选择法来选择外包服务商。A公司先通过同提供项目计划书要求的回复的三家外包服务商分别进行协商,经过综合评价后再确定适当的合作伙伴。

(七)审查、谈判和签订合同

A公司应选派由精干的律师、财务人员和谈判高手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审查谈判团队对外包服务商提供项目计划书要求的回复文件进行审查和与外包服务商就外包合同进行充分的协商、谈判。协议达成外包商选定之后,A公司要与外包商签订详尽明确的合同,以便于薪酬管理外包合同的监督、执行和评价,也是为了防范合同风险。

(八)在公司内就有关薪酬管理外包的决定进行沟通

在公司内就有关薪酬管理外包的决定进行有效而及时的沟通,是保证外包活动成功的关键。A公司将有关薪酬管理外包,往往会影响一部分员工的利益,所以做出薪酬管理外包决定后,要与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让员工了解其在外包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便更积极地进行相关工作内容,做好本职工作。

最后,A公司应建立一种监控各种薪酬管理外包活动的质量和时间进度的机制,跟踪监控以确保薪酬管理外包的效果物有所值。同时建立薪酬管理外包风险预警机制、控制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薪酬管理外包风险。

第4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有限公司股东出资瑕疵是公司法实务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股东不出资或不适当履行出资义务会造成股东之间合作破裂、公司经营管理陷入困境。鉴于立法规定的不足,对处于该僵局下的诚信股东的权利如何救济,进一步在不解散公司的情况下实现公司运营的好转,成为公司法实务中的一个难点。文章从典型案例出发,探讨了依据现有立法解决该类纠纷的缺陷,并主张应当尽快在我国公司制度中确立股东失权程序。

一、问题的提出

案情:2006年初,时任被告法定代表人的王某以被告具有煤炭经营资质为条件,与原告的另两名自然人股东李某、张某达成合作意向.决定共同投资设立一家以煤炭运销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三方经协商约定:李某出资350万元,张某出资1o0万元,被告盛泰有限责任公司出资50万元。以上出资由全体股东于2006年2月28同之前缴足。

2006年4月21同,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原告龙腾精煤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注册登记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整。工商登记记载李某、张某、被告分别亨有70%、20%7~U10%的股份。后原告发.[见,被告存在如下违约、违法事实:1.公司成立后不久被告即借时任其法定代表人王某担任原告公司董事及副总经理的便利,将50万元的出资抽逃。2.被告根本不具有协商时所声称的煤炭经营资质,这一事实原告后经当地煤炭局查证得。3.被告原法定代表人王某在原告公司任职高管期间利用便利,变相侵r吞公司资产数十万元,现已被依法近究刑事责任。本案如何处理,涉及到《公司法》中一个重要的实务问题,即股东的失权程序。由于我围《公司法》尚没有规定,造成司法实践中很多类似的股权纠纷难以得到妥适的处理。这是我国《公司法》的缺陷。

二、我国现行立法对股东不出资的救济及其缺陷

公司法理论认为,股东身份因登记而取得,股东不因未履行出资义务而当然丧失股东资格。当公司股东名册的记载与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事项不一致时,应当以股东名册的记载为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对公司法实务中许多有限公司动辄以股东未出资为由,提起确认该股东不具有股东资格之诉,或干脆以股东会决议的方式对该瑕疵出资股东予以除名的做法显然是值得探讨的。

股东不履行出资义务,将会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首先,资股东要对不出资股东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如果各股东实际缴纳的注册资本之和未达到法定最低限额的,意味着公司法人被否定,股东之间实际是合伙关系,应当按照合伙关系对共同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各股东实际缴纳的注册资本之和已达到法定最低限额的,已经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要在末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不能履行的范围内向债权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股东在抽逃出资的情况下,如果未抽逃出资的股东同意或协助抽逃的,应当在抽逃出资的范围内和抽逃出资的股东一起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其次,己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受到损害。股东权的首要利益是扶取股利,而公司营利的基础需要充足的资产,股东不出资直接影响公司的营利,甚至会招来对公司的行政处罚。不出资股东如照样拥有股权,照样参与利润的分配,明显违反权利义务一致、收益风险共担的民商法原则,会造成严重的不公平。第三,公司利益受损。股东不出资除公司资产不足和经营管理困难外,有可能导致公司变更注册资本或解散,严重者可能导致公司被撤销。现行立法规定的股东出资瑕疵的法律责任,从上来讲,主要包括三种情况:l、对其他发起人、股东的违约责任。2、对公司承担资本充实责任。3、承担其疵出资行为对公司所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

根据《公司法》现有规定.对股东违反出资义务,已出资股东或公司可以采取四种救济方式:1.已出资的股东退出公司。对于股东违反出资义务,损害股东利益,股东可以转让自己的股权,退出公司米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但是,这对于那些对公司的设立、经营已经付出巨大心并且仍愿继续留在公司的诚信股东来讲明显不公平。2.解散公司。如果公司部分股东拒不履行资义务,造成经营管理上的困难,使公司陷入僵局,己出资股东可能被迫选择解散公司来救济,这种结果显然违背了其设立公司的初衷,也是其不愿看到的。3.公司要求末出资股东履行瑕疵出资责任。这种救济方式固然使公司资本得到充实,但是,因末出资股东的违信事实可能导致公司的人合性受到影响,使股东间今后的合作很难继续。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情形,即法院在判决股东应履行}}{资义务后,其拒不履行法院判决或经过强制执行仍不能实现,这时已出资股东的权益依然难以救济。4、要求不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这是合同责任中展常见的形式,也是充分保护受害股东利益的_一种补救方式。但这仅是股东在合同一卜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补偿,不能解决公司因股东不出资而陷入僵局的种种问题。

三、设立股东失权程序的依据

失权程序是指在股东不出资的情况下,公司或股东有权通过自身的力量,给予不出资股东合理的宽限期要求尽快出资,不出资股东仍不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或公司有权将其除权的一种程序。这个程序能够保证股东在其他股东不出资时主动有效地获得救济。它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便捷的优点。失权程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单方宣告不出资股东没有股东权。其宗旨是为了防范因股东不出资而妨碍公司资本的筹或使公司经营出现困难等的风险,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具有效益理念。例如本案中为了股东出资问题曾多次召开股尔会或董事会,一直无法解决,给公司经营造成很大困难,开股东会盛泰公司照样参加,开董事会,代表盛泰公司的董事也照样参加,从公司成立至今虽有营利但从未分红。设立失权制度后,这些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盛泰公司失去股东资格,公司运营就可以转入正常,摆脱困境。2.可以封堵法律上的漏洞。有利于防止小出资股东利用法律上的漏洞,坐享其成甚或从事非法目的,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3.失权程序也有利于督促股东及时履行出资义务。失权程序中的失权后果是绝对失权,己被宣告失权的股东嗣后再履行出资义务,也不能恢复其股东资格。故不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如果担心不出资会导致失权的话,他必定是会及时履行出资义务。

失权程序在国外的立法例中并不少见。从国外的立法看,大多数国家的公司立法都规定,对于不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公司或股东可以催告其在~定期限内履行出资义务,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催告期内仍不履行出资义务的,即丧失股东权利。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2l条规定:“在拖延支付的情形下,可以对拖延支付的股东再次颁发一项儆戒性催告,催促其在一个待定的宽限期限内履行支付,否则即将其连同应当支付的股份一并除名”。德国《股份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对没有及时支付所要求款项的股东,可以确定一个有警告的延长期限,期满后将宣布他们不再拥有其股票或支付款。”

日本商法第179条规定:“股份认购人不按第177条之规定缴纳时,发起人可规定日期,到期仍未进行缴纳时,可向股份认购人通知其权利的丧失。”“发起人发出前项的通知后,股份认购人仍未进行缴纳时,其权利丧失。在此场合,发起人可对该认购人认购的股份,重新募集股东。”

失权程序在我国已有雏形。1987年l2月30H为解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问题,经国务院批准,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其中第七条规定,“合营一方未按照合营合同的规定如期缴付或者缴清其出资的,即构成违约。守约方应当催告违约方在一个月内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逾期仍未缴付或者缴清的,视同违约方放弃在合营合同中的一切权利,自动退出合营企业。守约方应当在逾期后一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中请批准解散合营企业或者申请批准另找合营者承担违约方在合营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守约方可以依法要求违约方赔偿因末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造成的经济损失。”

四、股东失权程序的具体适用

对于股东没有履行出资义务,司法机构是直接否定其股东资格还是本着公平原则在履行了相关的程序之后,再否定其股东资格,是《公司法》理论和实务上应当研究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个案的具体情况,不一定得出惟一_的结论。一般而言,股东没有履行出资义务应当有一个弥补、挽救机制,不一定宣布该股东身份丧失。适用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应当通过股东会决议责令未出资股东限期履行出资义务,对于到期确实不能履行的,则应否定其股东资格,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应当依法做出裁决。

2.根据公司资本维持原则,股东退出公司应当履行相关的程序,并非简单将其股东资格剥夺。

(1)可以考虑由其他民事主体参加到公司中来,以原出资合同确定的价格受让该部分未出资到位的股权。

(2)在上述目的不能实现时,可由现有股东自愿认购,按各股东所能接受的条件,以及股东之间承诺的最佳受让条件,受让该部分股权。

(3)在现有登记股东不愿受'止该部分股权时,可向社会公开拍卖该部分股权,由社会上的第三人根据拍卖所得享有公司股权。

(4)以上目的不能实现时,应当确定可由股东会决议向工商登记管理机关申报予以变更注册登记,将未出资部分的股权从注册资本中核减,降低注册资本金额。

第5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关键词:系统实施部署海外工程国际化信息软件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overseas engineering projects softwar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ssociated processing details to make, and to the system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nsive management and overseas projects, some very effective deploy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verseas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information system will have many peopl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he user's habits, the system should have multi-lingual version.

Keywords: system implementation, deployment, overseas projects,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oftware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与我们经常使用windows的操作系统是一样的,用户可以按照个人的习惯,把海外工程的建设信息的系统切换至自己熟悉的本地化语言版本。对于开发这些软件的人员来说,他们不需要对每种语言来写出一套代码,仅仅是需要做好能够适应多种语言的软件的接口,在信息化的领域里,要实现这些功能是本土化或者国际化的过程。

一、海外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国际化

国际化指的是在设计软件时,把软件和特定语言以及地区的脱钩的一些过程,当软件移植到其他不同的地区与语言时,在软件的本身不做出任何内部的工程上的修改。本地化指的是在移植软件时,要加上和特定的区域设置有关联的翻译文件和信息的过程,虽然本地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区别是很微妙的,却很重要。国际化它意味着产品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地方,本地化是为了给某个特定的地方使用的,并增添了另外的特色。对于一项产品来说,国际化只需要做一次,而本地化就要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各做一次。两者之间是互像补充的,这两者联合起来才能够让系统在各地适用。

(一)国际化和本地化工作的焦点包括下面这三个方面:

1、在语言方面包括电子文件中的字母;书写方向,比如,英语是从左边到右边的,但是波斯语、阿拉伯语以及希伯来语都是从右边向左边的;不同数字命名的系统;文件的处理同样是存在着差异的,例如有些文字是存在着大写与小写的,而有些文字则没有;相同语言对于在不同地区拼法的差异,像美国英语和澳洲英语;读法,像,音频;视频的字幕;文字图像的表示,例如:打印物体以及内含联机的图片等等。

2、文化方面的颜色和图片:这个关联到理解与文化相适宜的一些议题;称谓和名字;政府规定的编码,像美国社会的安全码,各国的身份证;度量衡以及纸张的大小。

3、书写习惯包括时间与日期的格式、时区,像:国际场合要使用世界的标准时间;数字格式,像:小数点、分隔点位置以及分隔所使用的字符。

4、服务与产品所要面向的一些法规。

(二)在软件开发的时候,本地化与国际化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个具有极大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在软件的最初的设计的时候对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时。一般的做法是把文本与其他的环境相关联的程序代码和资源进行分离。这样在良好的情况下,在面对环境的变化时就不需要修改代码了。只需要修改一些资源文件,这样就会明显地简化了工作。现在主流的两家大的开发平台都对实现软件的系统国际化方面提供了一些支持。

二、部署实施的方案

(一)总体目标。整个信息系统的实施与推广的过程中,主要是完成对现场的项目管理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现场的管理项目的数据信息和公司总部做出数据的互通,达到对总部的立项数据能够下发至现场的服务器里做出对现场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与安全的管理,并且在工程的现场产生的一些项目数据能及时的做出数据的处理,并要上传到总部管理系统中做出对工程的报告、进度等等的一些监控与管理。

(二)总体方案。在本次的工程实施中,要做到对整个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流程与数据的全面的贯通,并且要满足海外的现场的多点部署实施,方便后期的整体系统动态扩展。一般意义上整个系统部署包括对公司的总部部署与海外的前方现场部署。而总部的部署包括主控的应用服务器部署与集中的数据库部署;前方的现场部署主要包括现场的应用服务器的集群部署与前方的单数据库部署。

(三)总体的实施流程。在整个的实施的过程中,总部主控的服务器与前方的项目的服务器要同时做出部署实施,并打通整个的业务的流程。当出现前方的服务器需要被增补或者需要对新项目做多点部署实施的时候,这时只需要在前方的片区新开局的实施部署与总部的主控中心进行简单的调整配置就可以了。

(四)环境部署与工具软件的安装。主控的服务器与前方的项目服务器和数据库的服务器性能的要求大多数时候要按照用户的数量、数据的吞吐量等一些参数来进行确定与配置,其中的主控服务器与数据的服务器性能被要求要高于现场的应用服务器。

(五)网络策略的配置。系统的web的服务器,都需要做出对防火墙进行控制,把这个web的应用部署在Internet的网上以供公司外网的的访问,并且在暴露到外网的时候,是需要开启https网络的传输协议的策略的,而且增加外网的访问的随机码地验证,在每次的登陆失败的时候要刷新这些随机码,来达到数据传输的安全,对于敏感的数据要实施加解密的传输方式,例如,需要用户输入登陆密码等。

(六)数据互通的配置。数据同步采用把现场的项目的各个节点数据先要同步的到达总部的数据库里,各个项目的节点数据同步的时候,要进行对数据的所属节点进行标识。通过对数据库的指定表的事务和日志做出数据变化的扑捉与同步,还需要对同步数据结构在它的源库与目标库做出接口表的一些开发与实现,还需要把同步的数据的结构在接口的表中做出体现,目标库与源库的接口表结构是一致的。

(七)实施部署的总结。在整个的实施的过程中,要时刻记录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的策略,还有实施的优点与缺点,最后要输出实施的结果报告,并对实施的结果做出评审,方便后面实施过程得到优化与改进。

结束语:

各国的经济技术、管理水平以及民族文化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海外工程的建设管理系统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出具体的调整,为海外工程建设的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目前,海外工程建设的管理信息的系统的国际化和部署的实施的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技术研发人员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学.国外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管理问题浅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28(4):67.DOI:10.3969/j.issn.1006-6896.2009.04.039.

[2] 宗艺东.工程企业海外项目队伍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0,(5):118-119.

[3] 刘贵文,李杰.基于价值管理的建筑业效率提升:海外经验及借鉴[J].现代管理科学,2008,(3):24-26.

第6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提出了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审美结构及其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所具有的诠释特质。审美结构根据诠释认知的审美深度及层面不同可分为城市形态化、城市文本化和城市表现化的三级结构。这三级审美结构的实践途径分别为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

1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提出

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或称之为解释论)是基于诠释学、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等学科研究背景,以“诠释”的思维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并将诠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及相关理论的知识点应用于城市设计的意义理解、文本表达及主体创作过程的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建构。

以诠释学的视角,城市设计是基于意义理解、文化认同、文本诠释和诠释性思维构建的一门“城市空间诠释美学”或称之为“城市空间的诗学”。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是基于城市设计在美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图景,是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理论与诠释学交叉研究的初步尝试。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城市空间是复杂的、多元的;城市的意义是可认知的、可诠释的;城市的形态是可审美的,是可以用语言塑造的认知客体。

2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理论基础

美学与人文科学领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其中,现象学、诠释学与接受理论三大理论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主体。

2.1 诠释美学

在美学领域,谈论艺术作品的理解问题是诠释学争论的焦点。伽达默尔有意将系统的审美问题转变成艺术经验问题。伽达默尔认为,在经验所及并且可以追问其合法性的一切地方,去探寻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这样,精神科学就与那些处于科学之外的种种经验方式接近了,即与哲学的经验、艺术的经验和历史本身的经验接近了,所有这些都是那些不能用科学方法论手段加以证实的真理借以显示自身的经验方式。因此,艺术经验的真理问题的探讨就自然成为我们深入理解精神科学的认识和真理的出发点。

意义是诠释学一个核心的概念。理解是对意义的理解,诠释文本就是诠释文本的意义。意义表征着一种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主要表现在要辩证地处理科学诠释的规范性与历史性、表达功能与指称功能,在文本意义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中建构科学诠释的意义结构(图1)。

2.2 现象学美学

现象学(从字面上说,关于现象的理论)是一个试图如其所显现的那样来描述事件和行动的一个哲学流派。它批评那种只把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倾向。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概念是:“意识的意向性”[1]。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方法是凭借直觉直接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现象是指呈现在人们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其中既有感觉经验,又有一般概念。现象的背后还是现象,并不存在着自在的实体,因为实体在现象学中也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所以,现象是实体和构造实体意识组成的整体。本质也是现象,只不过是更为一般和纯粹的现象。从现象中发现本质需要凭借直觉,而不能以任何预先的假定为前提。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意识活动的过程。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包括3个步骤,这就是:①感性直观,即以出现在意识中的现象为对象,对它进行自然的描述;②本质直观,即舍弃杂多的外观因素,抓住事物不变的结构,洞察事物的本质;③先验直观,是专注于意识活动的主体本身,即把事物的存在的信息输入进去,从而达到纯粹的先验的自我表现并进而得到先验的自我。

2.3 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伊瑟尔(Wolfgang Iser)、瑙曼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南部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岗伊瑟尔等几位学者为代表提出了“接受美学”(Rezeption-Aesthetics)和“接受理论”(Rezeptionstheorie)的主张。而且,他们的主张还很快构成了一门文艺美学新学科的雏形,并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正如美国学者R C霍拉勃所指出:“从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2]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或接受研究。是以现象学和诠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历史和个人的原因。

3城市设计诠释的审美结构

3.1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

城市的形态化是人们认知城市最表层的审美结构。因为,城市的物质形态被认为是城市物质、文化、社会因素的外显形态。物质因素是相对表层、外在的,是城市最基本的空间元素的组合。此外,城市设计是一种延续性的设计,它必须考虑城市现有的结构、文化、背景等。从城市文脉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合情合理地理解、理顺整个城市整体的上下文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城市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城市设计创作的初始阶段,审美体验也成为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基本的审美方式。

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提出了人们认知城市基本的认识论问题,或者说是如何对城市审美的态度问题。审美——也是诠释者对“意谓的客体”的实践形式。在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中,如何从美学的高度,以审美的方式研究城市形态的生成、延续、嬗变,寻求城市本质、本原、本体的回归,以及对城市意义的理解、解读、诠释等这一系列问题是城市空间诠释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3.2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

城市文本化是城市设计诠释的审美结构的第2个层面。城市文本化反映的是精神层面城市所体现的东西,它反映在城市文本之中。城市文本包括城市客体的拟文本和城市(规划)设计文本两个概念,它们在城市设计的不同指称、不同阶段对城市客体产生作用,是城市的诠释主体与城市客体的中介形式。在城市文本化的过程中,城市的意义在不断的深化中被拓展,人们理解城市的途径往往是从城市文本中获取知识,城市(规划)设计文本以理解和诠释等方式形成其基本的审美形态。城市(规划)设计文本的作用在于塑造城市意义的深层形象,开拓主体对城市体验的心理空间,以实现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城市形象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因此,中层的审美结构主要是通过文本所呈现的感觉、联想、移情、认同、控制等形式作用于城市,是在人心理上构成一种貌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城市形象,所以,我们称之为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

3.3城市表现化的深层审美结构

城市的表现化属于城市设计的深层审美结构。在美学关系上的城市设计原则只是在城市精神层面的设计体现,属于中层的审美结构。然而,城市之美决不是仅仅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城市文化和设计理念,城市更是社会生活的容器,是表现城市真实存在的“诗意的栖居”。因此,反映城市真实状态的审美形式必然是具有深层审美的表现化结构。所谓表现化是指城市设计的意蕴层面,即蕴含在形象的指向性和包容性中的历史态度和社会倾向。也就是说,在城市设计的操作阶段,城市设计的诠释主体很难以一种超然审美的态度去面对城市社会的复杂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更为深层的、反映空间复杂性与真实性的思维与方法。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城市设计在相关交叉学科和政策实施层面的研究方向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例如,1995年,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把规划系从建筑学院分出来,和公共事务管理系组建成新的城市规划和公共事务学院。注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城市问题,如城市中心区衰败的重建对策、新的城市中心区建设等。

城市的表现化反映城市设计主体在创作阶段对城市存在的真实把握。城市不仅仅是物质的、精神的,更是社会的。社会性的城市总是充满欲望、功利和实用的追求,如果完全没有这些,那么城市也就无需存在了。对城市设计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设计使得城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将城市这种狂野的甚至是疯狂的欲望、功利跟实用需求相结合,使浮躁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沉静下来。

4 城市设计诠释审美结构的类型指称

根据城市设计的诠释特性和城市设计学科特点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城市设计的类型可划分为:概念型城市设计、导控型城市设计和实施型城市设计3种,分别指涉城市设计注重形态概念、注重表意过程、注重创作实践在城市设计各个阶段不同的思维特性。概念型城市设计可称之为理念层面的城市设计,导控型城市设计(管束性城市设计)和实施型城市设计(开发性城市设计)可称之为操作层面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的诠释过程中,它们分别表现为城市设计在类型和阶段层面划分上的不同诠释途径,如在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在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在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图2)。

“意义”是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理念层面城市设计的研究过程其实就是城市意义的诠释过程;在城市设计的表意过程中,城市设计师通过文本性成果指导、控制城市设计的实施,并通过文本控制体现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在城市设计的具体设计阶段(即操作层面的开发型城市设计阶段),城市设计师的创作实践活动(具体城市物质空间的设计)突出体现了主体创作活动的审美经验及主体诠释的自我表现等内在性问题。创作实践活动的城市设计诠释是在理念层面对城市意义的研究的指导下及表意过程的文本控制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主体创作特性的诠释形式,其诠释结果是创作出了具象化的城市设计作品,其诠释内涵反映了创作主体对城市存在的真实把握。

5城市设计诠释的实践途径

5.1 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

“表意”是指创造意义的过程[3]。文化表意层面的城市设计主要表现在理念层面的城市设计对意义传达方面的追求,也可称之为对城市文本的研究。因为,诸如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意义都是被诠释和生产出来的,这些非语言的意义同样产生于社会和文化传统,但对其意义的诠释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城市建成环境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价值观的发展而变化,以适应社会的经济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意义伴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也可以说,城市空间的价值就在于人们如何认知、评价城市以及如何从中抽取意义和赋予其意义。

在意义的研究中,我们对城市系统(城市文本)的整体概念进行诠释理论视角的解构,从其深层结构、显性形态、描述物、表现物等多侧面进行城市文本研究,这些概念分别对应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城市空间的实体与内空等几方面展开城市设计文化表意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文本分析)。可以说,这是从城市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入手,深入探求城市文本意义生成的美学途径问题。

5.2 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

“文本”也称之为“本文”。城市设计研究的“文本”概念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城市自身的书写形式,称之城市文本,我们要通过“阅读”来认知城市,城市不同时期的形态被看成是一部文学著作的不同版本;其二是相对于城市客体研究所形成的规划设计文本,或称之为城市设计文本。如果突破纯技术层面的视角,城市设计文本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的城市设计文本包括:其一,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形态环境的设计编制,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这些都是以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设计表达;其二,是以城市设计的编制成果为纲要,侧重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干预能力的内容,即转化为实施工具为城市设计的实施运作提供依据。[4]广义的城市设计文本可用“替代物”的形式研究城市客体。所谓“替代物”是源于人们认知客体的两类途径,一是以“实在空间”为认知客体的“直接认知”,二是以其“替代物”为认知客体的“间接认知”。“替代物”包括“描述物”和“表现物”两种文本形式[5]。

我们可以归纳出如图3所示的文本诠释框架模型。这是一个统括性的概念模型,从文本描述物到文本表现物的空间表现要素在这个模型框架中清晰可见。从描述物到表现物的文本“替代物”指涉了从表象到抽象的所有介质类型。其中,描述物的文本介质包括具体空间、图像介质、文字介质等,即从空间形态到空间实践的诠释过程;表现物的文本介质包括雕塑、影像……文学等,即从空间化到社会化的文本认知过程。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文本介质的表现的内在机制,就会发现我们在参与、解读、实践空间的过程中是“有意无意”的通过对这些“文本介质”的“中介的”诠释而激发创作情感的(图3)。

5.3 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

城市设计的诠释主体从诠释的初始立场走向了城市表现化的深层审美结构。如果说作者创造了城市的文本,那么读者则参与了重构文本中的城市。在作者与读者的共同视域中,城市设计师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城市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创作活动。如同文本一样,城市也能拥有多角度的诠释。因为城市本身就像一个开放的文本(open text)。在文本的想象空间里,不同的读者因为自身的经验不同而得出因人而异的城市景观和经验。“当一个文本的演绎者越来越多时,人们的视野将得到不断的扩展和补充,在反省、诠释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能界定自己的位置,进一步塑造城市的现状和个性。”因此,在对城市文本和城市设计文本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更有必要深入研究城市文本创造者的创作活动。

城市设计的主体诠释主要是指城市设计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在其理解结构、心理结构和批评结构等影响下所具有的特殊的“诠释”思维特质。城市设计的诠释方法是在诠释理论特定的规则系统中,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城市设计的城市客体(城市文本)进行有效分析和合理说明。这些分析方法将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的思维表达与设计手法。本文涉及到的城市设计诠释方法包括:语境分析、修辞分析、隐喻分析、意向分析和复杂性分析方法等。此外,城市设计主体诠释的创作表现也是在主体诠释的方法体系内研究的重要内容。

结语

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建构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是在城市设计诠释美学的审美特质与城市设计的学科特性双重影响下的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注重对文本理论的研究,包括对城市文本的阅读和城市设计文本的创作过程及其创作实践主体性的探讨。文章提出的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三个实践途径,为科学研究诠释理论在城市设计的应用建立了总体的框架。

参考文献

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7.

2汉斯罗伯特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82.

3[英]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城市设计的维度.冯江等,译.南京: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8.

第7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修建性;规划;区别;关系;优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also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refore, detaile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s of cit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exposition, briefly discusses between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city planning schem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o create.

Keywords: city design; construction; planning; difference; relationship;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现阶段,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思想价值观也逐渐融入我国,但是,社会上有一些学者,总是认为城市设计可以取代修建性详细规划,甚至于,将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项目确认为是城市设计,比如,居住区城市设计、中心区城市设计、校园城市设计、道路城市设计以及广场城市设计等。下面本人就对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做简单的探讨,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

1、城市设计的概念。城市设计又被叫为都市设计,研究设计工作的对象是城市,往往介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工作。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比,具有图形性和具体化的特点;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也就是包括建筑物、自然地形、绿地、道路等,城市设计规划的是城市空间和整体形象,比如,庭院空间、城市广场。城市设计的复杂就在于,它是将城市的居民心理健康和实体安排相结合,并以其为考虑的重点,通过对景观标志和物质空间的正确处理,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愉悦的大环境,是居民居住的快乐,从而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良性的目标。

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一个方面,往往具体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就是为了对建设项目做出规划设计和具体的安排,来满足上一层次的需求;同时,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下一层次市政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提供参考。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整个城市规划体系里最具体、最实际的设计过程,真正落实了上一级规划的规定,真实的反映规划的整体思路。修建性详细规划就是研究具体的空间、环境、型体及各功能的组成,解决具体的交通组织和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二、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1、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区别。城市设计是一种物化的劳动,是一种设计的成果,一般情况下是在电脑的存储设置里,应该属于一种商品,城市设计是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是城市进行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可是在城市规划的成果体系里,却没有以城市设计为单独的成果形式。而在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却将修建性详细规划加以明确的规定。在详细规划的内容里有如下的规定:对规划内的用地,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规划界限,确定适合用地的建设;对于各用地建筑的密度和高度,以及绿地率的各项指标进行确定,对于建设用地的公共设施配置、停车泊位以及出入口的交通方位,都作出一定的规定;对于各用地建筑的色彩、体积和体量,这些城市设计问题,也做出一定的指导性原则规定。

由此可见,城市设计存在于详细规划之内,假如想将城市设计单独的分离出去,就会遇到一些麻烦,如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若把城市设计从列单内容中分出,就会失去法定的效力,没有法律的规定,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编体主体政府,就没有了法律的依据,这样去进行城市设计,岂不是就属于违法行为。另外,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和综合,如果把城市设计抽离出去,怎么会出现美化城市的现象呢?尤其是,现在的城市规划一再强调,不能仅仅拘泥于单纯考虑物质空间的设计,还要重视城市居民的精神界面,考虑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因而,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任务就是对城市主体人的研究。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不是具体型的设计方案,而是以概念性设计、指导性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法则表现出来的,具体包括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和景观设计等领域。城市设计一般研究的内容,往往是关于社会文化、美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应用。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对具体的地块建设提出设计和安排。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里,对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住宅建设、医院建设、学校和托幼建设等建筑进行日照的分析;详细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以及分析建设的条件和综合技术方面的经济论证等。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从分工的粗细来看,城市设计侧重的内容是思想构建层次,而修建性详细规划侧重的则是工程实施界面;假若从思维方式来看待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属于感性思维,而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是理性思维;若从法定立场来看,城市设计的内容,还没有法定的规定,而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是属于法定规划内容。因而,有的学者就提出了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属于相同内容的设计,因而提出广场城市设计、居住区城市设计、道路城市设计、中心区城市设计和校园城市设计,细想一想,广场、居住区、道路、中心区和校园等,这些都属于城市的研究区域,并不能等同于城市,城市设计是属于特定的专门设计,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分区规划一样。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内容,都是有可遵循的法规规定或者有章可依的规则,比如,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内容,都是可以具体实施的。

三、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当然了,新型的专业和学科分类,也使我们有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们现在城市所处的大环境是开放、多元的,在这种宏观的环境下,现代城市建设理论才被人们所重视和采纳,新的学科理论是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只有正确的看待学科专业领域的分类和互补问题,才能使新的学科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在,我国的城市设计体系还能够适应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有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现在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划阶段主要有四个基本层面,也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今天,本文探讨的就是这四个基本工作阶段的重要环节———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进行合理的安排城市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规划设计,考虑的内容有建设的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进行开发设计的强度,因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从属于规划范畴内的设计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设计就可以代替的。其实,学科、专业之间设互补互利的关系的,可以彼此制约,也可以彼此扶持。修建性详细规划存在着内容方面的欠缺,需要进行补充和优化,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法则正好可以弥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一些不足。同时,要想实现城市设计的人性化,正需要在其他相关规划和设计方面进行城市设计思维和法则的应用,这些城市设计思维和法则的应用,正好可以使规划和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

结语:现代社会的城市设计唤醒了人们对城市主体———人的关注,也就是在营造城市和设计城市领域中,时刻不忘了对城市中人的研究,关注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思考人如何去影响和塑造城市的问题。修建性详细规划本身是有缺欠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应用了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法则,就会解决自身的不足,

而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实施,在保证法定规划前提下,加入了一些城市设计考虑的观点,比如,分析行为需求、分析设计色彩、分析设计夜景和分析空间尺度等,在完善、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实现了城市设计的人性化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关系;城市设计;影响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城市和和谐城市构建的呼声越来越大。在城市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必须认真的对待这一问题,因为这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关乎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风景园林不仅能够美化城市,还能协调、美化城市的环境,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的探讨,对于城市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风景园林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设计客体的同一性

城市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风景园林的主要设计客体是城市的环境、绿色空间及城市公共空间,旨在通过风景园林设计实现城市环境的优化,为城市居民创建优美、和谐、健康的外部生活空间,实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设计针对的也是城市居民的外部生活空间,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设计的创造性工作。

2、理论与学科的互通性

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均受到哲学、艺术与科学领域思潮和理论影响。从功能主义理论到人文主义理论的变迁都对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社会潮流发生过导引作用,当然也直接对城市设计理论和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产生了影响。其基本理论的同通性使两者的设计师能够实现学科上的相互渗透,城市设计师同时也肩负着城市风景园林的总体设计任务,需要在营造城市硬质景观、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结构的同时考虑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可能创造的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风景园林设计师需要在了解城市设计需要和总体设计精神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好的设计作品。当今,人们对所处生态环境日益重视的形势下,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都面对着共同的城市生态问题,都需解决城市人群与自然相生相长的因素进行设计,这使两者在学科领域上也发生了共通。

3、设计目标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这个目的努力和迈进。

4、从业人员的互渗性

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渊源很深,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互渗性。许多城市设计师有着风景园林的学科背景,而许多风景园林师又是学城市设计出身的。国际著名的风景园林教育家卡尔•斯坦尼兹教授,早年就是师从于城市设计巨匠凯文• 林奇。亨利• 文森特•哈勃德是哈佛大学第一个风景园林学位的获得者,后来成了城市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

三、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风景园林是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手段营造的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及所处环境的关系。风景园林对于城市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法对于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中注意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强调人利用自己的感受去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来造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用来表现自然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造园;二是在造园的过程中用自然植物、花卉、山水等来装饰园林,以体现园林的自然美。现代所强调的和谐城市设计的理念就是来源于古典园林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组景的设计技巧。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组景,往往应用借景的、对景、漏景的组景方法,给人构造一种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景异的意境。我国城市的设计者们都运用了相似的手法,使其设计即能反映城市设计本身的意境,又能使城市整体的功能和环境得以统一,从而使城市空间和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边界感消失。同时,风景园林中重视空间延伸的设计思想对城市设计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城市设计总重视空间分隔以满足不同城市居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就源于此。

再次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在选择园址时, 传统造园强调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充分考虑周围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多的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当地人生活的习俗和游览景观的方式来设计园林。做到园林景观与当地文化、当地地域景观的一致性,凸显了每个地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地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色城市的构建就很好的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在城市的设计中必须体现这一点,不能一概的模仿其他城市的设计,而忽视了每个城市独有的特色。

2、中国现代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中国现代园林经过了传统园林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结合了现代社会发展所拥有的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园林理论,对于现金城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构建。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镇化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城市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和发展。然而在城市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重大的破坏和恶化,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拥有绿色植物的城市成为了人们所渴望的环境。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呈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顾。这种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反应了现代园林景观对城市设计的重要影响,生态城市的设计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现代大园林思想。近年来形成的现代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这种大园林思想强调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园林的规划和建设,突出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这种现代大园林的思想和理念对于我国城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的体现了城市居住环境的现实需要,园林与城市相结合,园中有城,城中有林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首选理念。

第9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范文

关键词:山师东路;改造;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设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1.1 生态城市概念的产生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第11项计划)中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首次给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了用综合生态方法,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这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

19世纪80年代,前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O. Yanitsky)提出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得到充分保护、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率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美国生态学家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提出生态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反映了人类谋求健康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认识的提高。生态城市概念一经提出,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创办了《城市生态学》杂志,各国研究者积极研讨,生态城市的概念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方法不断进步和拓展,生态城市理论不断丰富和升华,生态城市为现代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1.2 生态城市设计的内涵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设计重点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生态经济学观点看,生态城市注重利用绿色能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从生态社会学观点看,生态城市注重提高人们生态意识促使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从城市生态学观点看,生态城市使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城市的持续稳定;从城市规划学观点看,生态城市使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完全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因此,生态城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为价值取向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3 生态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

西方国家对生态城市设计研究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表达了人类对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追求和向往。自19世纪80年代前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和美国生态学家瑞杰斯特等学者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后,生态城市设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西方国家对生态城市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不断召开研讨会,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很多大胆的创新性想法不断产生,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推出,大大丰富了生态城市设计的内涵,推动着生态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值得提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鲍罗•索勒里提出的金字塔形城市构想,成为当时最具特点和争议的代表性构想。他认为,在自然界,越复杂的有机体占有的空间越少,随着复杂性的增加,有机体更趋向为内向爆裂或微缩的系统。他设计出了容纳17万人生活,满足人与人、人与城市内外自然环境高度密切联系城市原型图,如图1所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每个家庭都能既面对城市外部自然景观,又能面对高度联系的城市内部本身。鲍罗•索勒里的城市生态理论是一种试图体现建筑学与生态学相融合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它给出,理想生态城市是高度综合且具有合适的建筑高度和密度,在最大限度的容纳居住人口的同时,居民享受着生态化、和谐、美好的环境。

图1. 金字塔形城市构想示意图

我国的生态城市设计起步较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停滞不前之后, 20世纪80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起初的生态建设主要从绿地和改善和控制环境污染出发,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上体现了生态城市设计的某些要求,但按照城市生态系统的要求还相差甚远,20世纪90年代,我国研究者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城市设计学术会议,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开展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生态城市设计的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以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方法体系。1988年生态城市领域著名专家王如松教授出版了《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 对生态城市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996年王如松、欧阳志云的《天人合一山水城市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为我国生态城市设计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之后,我国陆续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从此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2 山师东路改造的背景

山师东路改造是对传统街区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改造的一个例子。山师东路是一条南北向的道路。位于济南的历下区,南起经十路,北至和平路,全长810米(见图2所示),担负着疏通经十路和和平路这两条主干道作用,然而,由于山师东路附近,高校多,学生多,居民多,文化氛围浓厚,生活品的需求量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师东路成了一条文化商业街道,有经营文化用品、工艺品、服装、小食品、小玩具等各种各类小商品的店铺,也有理发、维修等店铺,车、人、商摊混杂,交通堵塞,卫生状况极差(如图3所示)。此外,房屋的建筑风格不一,道路排水管线不完善,道路狭窄造成车辆拥挤,商业小摊占据道路的情况严重,自建临时房等建筑物压道路红线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改造前的山师东路已经无法承担其应有的交通疏导线作用。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今天,山师东路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恶化的购物环境、生活环境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已经十分不协调,更是谈不上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济南市的省城形象。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对山师东路进行了彻底改造。

图 2. 山师东路区位图

图3.改造前的山师东路人车混杂

3 山师东路改造中生态城市设计的理念

山师东路的改造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了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思想。

(1)道路拓宽。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的规范和要求,根据道路规划还原了山师东路的道路宽度,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分开。这样,在提高车辆交通畅通的同时,可以满足行人步行的需求。解决了交通拥挤现象,也保证了交通安全,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生态城市设计基本思想,符合城市资源合理分配利用的基本原则。

(2)完善道路排水系统。作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道路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使其与城市的排水主线相连接,保证道路的雨水及生活用水的畅通,大大改善了道路的环境质量。体现了生态城市设计与建设的基本内容。

(3)道路绿化。在部分保留原有植物的同时,补充了较多的景观植物,并赋予景观人文特征,给山师东路带来了绿色、带来了生机、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

(4)店铺的设计。沿街店铺的设计,考虑了布局的合理、美观、建筑风格和色彩的协调、使用材料的环保以及方便街道管理原则。总体效果,改造后的山师东路有利于市容的改观,有利于城市的交通管理以及工商管理,体现了城市的文化文明和城市生态建设。

(5)文化品位的提升。在道路的两侧增加了部分壁刻,有明清时代的市井图、百福字,辛弃疾、李清照词等等,提升了道路的文化品位,这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将人文、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在这种设计思想指导下改造后的山师东路基本解决了交通拥挤、人车混杂问题,改善和提高了居民生活和购物的环境,提升了街道的文化品位,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因此,山师东路的建设改造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和谐,符合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图4、图5所示)。

图 4. 改造后的山师东路道路交通改善

图 5. 改造后的山师东路绿化及文化氛围

4 山师东路改造后存在的不足

尽管山师东路的改造体现了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思想,但全面分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在资源紧张的今天,应该更加注重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可持续能源,例如,充分利用成熟的太阳能技术等等,在这些方面,山师东路改造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

(2)在山师东路改造中,植物、花卉、壁画等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连贯性较差,内容单薄,缺乏互动和生动、生肌和活力,缺乏与人之间的协调,没有达到利用现有的空间和资源让居民得到充分享受、充分文化熏陶、充分满足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要求,改造后山师东路仍然还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3)山师东路的商业气息过于浓重。改造后的山师东路店铺的安排缺乏文化气息,造成居民就是单纯的购物,这与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的要求是有差距的。

5 对于山师东路改造后的两点建议

对于改造后的山师东路,仍然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减排工作。生态城市必须注重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济南位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理位置,因此山师东路首先应充分重视太阳能的充分利用,为此,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商户节能减排,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城市的生态化是各个小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所以,小节点的生态化城市设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努力增加山师东路的自然特征,景观的人文效果,小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居民感到温馨亲切。

6 结语

山师东路改造是成功的,解决了长期道路交通拥挤问题,解决了居民生活、购物、娱乐环境恶劣的问题,符合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基本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仍存在改进的空间。由此也得到启示:

(1)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同时,生态城市设计以及改造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这就启发我们,设计者、决策者和建设者还需要学习研究,要有超前意识,不断进行思路创新和实践创新。

(2)我国城市建设和改造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必须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理念、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建设和改造,尤其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晔晧 . 鲍罗索勒里的城市建筑生态学[J]. 世界建筑,1999(2)

[2]黄光宇,陈勇 .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1997(6),17-20

[3]刘萍,刘菁 . 城市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 新建筑,1999(6)

[4]景星蓉,张健,樊燕妮 . 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J]. 城市问题,2004(6)

[5]梅林 . 泛生态观与生态城市规划整合策略[D].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2007(1)

[6]王祥荣 . 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 规划师,1997

[7]沈清基 .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J]. 规划师,2000(3)

[8]王榕杰,任婷婷,李楠楠 . 广义生态化城市设计[J]. 中国城市林业,2006(6)

[9]任倩兰 . 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浅议[J]. 长沙大学学报,2000(6)

[10]周彝馨 . 如何在城市设计中焕发传统居住区的活力-广州文德路地区总体城市设计[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毕涛,鞠美庭,孟伟庆,路立 .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C]. 1994-2010

[12]刘佳燕 . 社会关怀的回归:关于城市规划本质的反思[J]. 研究-社会和规划 2008

[13]刘宛 . 城市设计实践的特征[J]. 城市设计 2003(1)

[14]刘宛 . 城市设计的范畴及要素[C]. 城市规划汇刊 2003(1)

[15]刘宛 .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初探[J]. 国外城市规划 2004(4)

[16]高军波,张润朋 . 基于城市本质认识的城市规划模式探讨[J]. 城市规划 2008(8)

[17]侯 蕾,夏奇星,陶金莎,张宏兰 .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设生态策略研究[J]. 2009

[18]翟宝辉,王如松,陈 亮 .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R]. 中国建材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