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全球动荡的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动荡的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动荡的经济学

第1篇: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最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表示,“鉴于去年12月失业率快速上升等因素,目前美国经济衰退概率高于50%。”

美国的经济是否在衰退?这是2007年下半年至今全球高度关注的话题,围绕该话题的则是美国“两年来不但未缓解反而升温的‘次贷危机’”。2008年1月18日,布什政府宣布了1500亿元的减税计划,随后美国股市大跌;紧接着,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然而收效甚微:据悉,目前美国失业率已攀升至5%,来自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的预测认为美国2008年全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仅为1%……

世界范围内,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分析认为,美国已进入经济衰退期,美国动荡的金融市场将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慢。

美国经济衰退之后,全球的经济格局是否会因此改变?

美“次贷危机”何时休?

2008年以来,美国房地产持续降温,不单令华尔街金融人士忧心,也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美国房地产所引起的“次贷危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危机)是否会导致美国经济危机,并波及全球?

毫无疑问,这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严峻现实。

实际上,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的美国早在数年前便有了陷入“次贷危机”的征兆,而此次持续降温的房地产市场只是该征兆的大规模爆发。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大约占GDP的70%,投资所占比重很小;而美国的住房类服务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的15%左右;在商业信贷方面,美国当前房地产贷款占到商业银行总贷款的39.2%,其中家庭房地产贷款的规模已占到消费者贷款的60.3%。

对此,早前专业人士大多持这样的观点:“当金融创新与低利率同时出现的时候,消费者的信用约束减小或借债门槛降低,消费者信贷的大规模扩张有助于消费需求的增强。”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美国人可谓以购房为乐。据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住宅资产占到全部房主财富的1/4,而住宅资产几近占据了中产阶级财富总量的2/3。据悉,1994年至2006年,美国逾900万户的家庭购买了房产,其中相当一部分借助次贷的力量。借贷人资质、房地产泡沫以及利率的提高,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美国房地产市场并愈演愈烈。

美国各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商逐渐表现出“惜贷”的态势,由此导致了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开始显现;及至2007年年中,这一危机全面爆发且至今尚未消除:据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新房销售量萎缩近35%;同年11月各地新房销售量较上月下跌9%,跌幅为17年以来之冠。

如果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看,房地产所涉及的行业之广,以及所占GDP过半的比重,来自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很快就能从其上下游行业反馈出来。

如此一来,源自房地产市场的任何动荡都势必给美国的金融以及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美国次贷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目前拖欠和无法收回贷款的比例已高达40%,估计这个数字会达到60%,违约金额可能增至4000亿美元以上……”令华尔街有关人士担心的是,“次贷危机”可引发的危机甚至远大于目前所能做出的判断―4000亿美元只是冰山的一角!

即便如此,首当其冲“受灾”严重的各商业银行还是充分显示出了该危机的厉害程度:据悉,花旗银行2007年第三季度账面亏损65亿美元,第四季度将再进行80亿~110亿美元的资产减记,2008年其股价回落了45%,市值下跌约达1200亿美元;此次危机中,中国几大国有银行也卷入其中……

自2007年入冬至今,许多美国境外资本或金融机构无不深陷美国“次贷危机”,而美国的金融市场正面临大洗牌,美国的经济危机问题更为世人瞩目。

甚至有投行人士分析预测,“这一危机引发了美国经济的大幅衰退并将持续2~3年时间,美国5%的高失业率便是危险的信号。”

城门失火是否波及全球?

多年以来,凭借高度发达的经济,美国在军事、经济以及各领域有着很强的话语权。此次的城门失火让美国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美国次贷危机加上油价高涨所引发的经济大幅衰退是否会波及全球?

“世界经济是否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2007年10月,当时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罗德里戈・拉托对各国金融首脑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忧,动荡的金融市场和油价飙升使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明显增大。同月,作为全球金融市场享有高度话语权的金融机构,IMF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称金融市场可能继续动荡并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慢,“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5.2%,较上年跌了0.2%,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

该报告还分析认为,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9%,前景不容乐观。即便是美国针对次贷危机以及高油价问题做了不少调控,如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减税1400亿~15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美联储紧急决定大幅降息75个基点。然而据权威人士分析,美国的经济大幅衰退依然使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放慢了经济增长的脚步。

甚至有专家认为,“这将把世界经济拖入一个‘前景未定且可能非常艰难的时期’。”

纵观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式,总体增长强劲但速度放缓,各经济体间分化加剧―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新兴市场经济体则增长强劲―据IMF的报告分析,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的50%来自中国、印度和俄罗斯。

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相当一部分学者担忧美国的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经济放缓,依据是“发达经济体已呈现出一种疲态,它们对于新兴经济体的依赖性过强”。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这一问题对全球经济影响不大,对于2008年全球的经济走势,无论国内外经济学界都存在很大的分歧―2008年可谓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走势面临不确定性最高的一年。

“美国经济问题不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在“2008年世界经济与国际形势报告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经济体(美日欧)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它们的周期存在一个错位。

在他看来,虽然美国经济大幅衰退且短时期内未必能够恢复元气,但欧洲和日本的经济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妥善解决,正呈现出良好的迹象:从2005年开始,困扰日本经济长期以来的所谓金融问题,像不良债权问题、地产、股票价格下跌问题等都开始出现好转,日本的这一轮复苏体现于自主性的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特别大,日本经济到2008年还没有到下跌的阶段;从2006年开始,欧元区经济实际上正在复苏,这一复苏具备相对的可持续,欧元区经济复苏最大的困扰―“欧元区失业率”已降低―这一根本性的变化表明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不会因美国的经济变化而动荡。

中国是否会受到巨大冲击?

2007年以来,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宏观调控,然而通胀、贸易顺差等问题还是目前最大的困扰。在美国经济衰退的“世界余波”面前,中国能否独善其身,或是受到巨大冲击?

“如果美国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遭受冲击。”联合国报告中曾这样预测道;就在不久前,高盛等投资机构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经济将受冲击的预测正在出现”。

对于贸易顺差问题,据中国2008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47.7%;2007年12月贸易顺差为226.9亿美元,比上月下降14.2%―增速显著回落。然而,也有国内专家对此持怀疑态度。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认为,从目前来看,政策面调整对出口增速放慢影响更大,而外需放缓的影响仍未完全释放,同时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无回落迹象,估计这种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的态势短期仍会持续。

而据联合国报告指出,“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未如字面上统计的数据所显示的那样……”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美国的经济衰退将产生“溢出效应”,“如果中国出口放缓,可能会导致大量的产能过剩,利润率也将锐减,甚至可能发生通货紧缩。”黄益平的观点与联合国经济学家不谋而合。

换言之,美国的经济衰退肯定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只是,影响到底有多大?

对此,国内权威机构相关人士做了一组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率将下降4%。目前,中国对美出口约占总额的20%,假设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中国出口增长率下降应小于1%。测算结果表明,“只有当全球经济衰退出现明显迹象后,中国的出口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另外,来自国内的通胀问题是否会因此难以缓解?这也是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自2007年中国CPI不断攀升以来,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在政策上予以宏观调控,以期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体系。据悉,该“反通胀措施”出自中国国务院办公室。尽管如此,来自金融界的声音还是显示出了质疑态度―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通胀比官方数据所显示的更为严重。“

据此,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当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时,中国的经济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亚洲的出口数据显示出欧元区进口需求的放缓,目前的主要风险是“出口增长的放缓可能是一个逐步而漫长的过程,同时政策将在2008年持续紧缩”。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来说,最关心的还是什么行业将受到冲击的问题。显然,首当其冲的是“饱受质疑”的中国出口制造业,再就是与出口行业息息相关的船运行业和钢铁制造业。

众论美国经济衰退

“在企业利润、联邦政府财政和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国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衰退。”

―早在2001年,美国1999年度“蓝筹经济预测奖”得主、计量经济学家迈克尔・埃文斯便如此预测。

“‘次贷危机’引致的市场动荡,可比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以及1987年的‘股灾’。”

―2007年9月,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次贷危机”可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提并论,美国处于经济衰退期。

“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恶化为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40%。”

――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戴维・维斯认为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在逐渐减弱。

“鉴于去年12月失业率快速上升等因素,目前美国经济衰退概率高于50%。”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主席、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2008年1月5日表示,失业率上升、新增就业人口数大幅下降将影响消费者信心,并将拖累经济增长,美国经济衰退概率过半。

“2008年度全美经济将步入衰退……”

――2007年,路透社和民调机构Zogby对美国人进行调查,有40%的受访者如此认为。

“美国经济正趋向衰退,消费呈现疲软,中国和印度虽然快速发展,仍无法弥补中间的落差。”

――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撰文指出。

“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放缓,降至2%以下,但不会陷入衰退。”

――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贝尔特・郝福满认为。

“美国经济不景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会下滑,这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问题是美国经济会下滑多少?很多人在预期衰退,也就是负增长,但我个人相对乐观,我相信美国经济会减速,但仍有1%~1.5%的增长。衰退还需要观察。”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委员会委员樊纲分析认为。

“美国衰退暂无数据支持……”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谭雅玲认为,美国经济总量中大约有2/3的数据目前基本保持稳定,实质经济并没有出现问题或严重恶化。

“国内紧缩政策可获更多空间。”

――美国万通投资银行董事孙飞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将影响中国的出口,但受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美国经济放缓的程度。

“由于中美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国外贸顺差来源主要是美国,美国经济衰退会从外部形势上造成进出口的冲击。但顺差的大体格局不会出现扭转,出口总量不会出现大幅度减少,只是会在出口方向上调整为其他更多国家。”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韩复龄认为中国顺差格局不会扭转。

“美国衰退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影响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大……中国的宏观政策可能需要调整。如果出口减少能转化为内供增加,美国的经济危机也可能会治疗中国的通货膨胀。”

――北京大学新市场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国认为。

第2篇: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经济不安全全球蔓延

今年年初,英国广播公司在34个国家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因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且不受制约,全球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日益显现。在此大背景下,因气候变化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不仅威胁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同样不能幸免,因此而导致的经济不安全问题非常突出。

自197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7000余次重大灾害,致使250万人丧生,造成至少两万亿美元的损失,给无数人的生活造成影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比上世纪70年代高4倍,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联合国此次的报告表明,经济不安全问题在最贫穷的国家最为严重。由于中国等一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快速发展,一度使人们对消除贫困持乐观态度。但目前,在许多地方,这种乐观正在转向忧虑:世界经济增长逐渐减速,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经济受到冲击和影响,人们开始担心粮食和能源能否得到保障。

由于贫穷、高负债水平、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经济缺乏多样性等原因,发展中国家受自然灾害的威胁比发达国家更大。有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20倍至30倍,甚至更多。比如,最近发生在中国四川的大地震已造成近7万人遇难、近2万人失踪;今年5月袭击缅甸的强热带风暴,已造成缅甸8万多人死亡、5万多人失踪,240多万人亟待救援。而2005年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仅造成1209人死亡。而发展中国家受灾后的恢复速度远比发达国家缓慢得多。未来1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将达到1万亿美元。

最近的民意调查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公众都尖锐地感觉到不安。粮食和燃油价格上涨引发示威游行,将个人的不安引到街上,成为社会的不安。

联合国经济学家的调查发现,房贷和以房产支撑的金融工具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的脆弱性,说明了1990年以来投资与产出比非常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举债、借贷经营、抵押品价值和资产的预期价格,成为经济循环周期的主要动力。”以复杂的机制把危机分散到各金融领域,反而是把危机扩散到更广,造成发达国家住房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危机,影响到全球。近期发生的美国大型房屋贷款银行印地麦克(Indy Mac)因支付危机被联邦监管机构查封和“两美”房贷新危机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联合国建议,各国政府以逆周期的财政措施来应对――在繁荣的时候储备一些资源,在经济下滑的时候,采取刺激经济活动的措施。

IMF对全球经济看法悲观

7月3日印度外贸总局在官方网站上宣布,从即日起至10月15日禁止印度玉米出口,以此来增加国内供给。其实不只是印度,目前全球都受到原油和粮食价格高涨困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1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高涨的原油和食品价格,使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标准降低,并且提高政府在控制通胀的前提下刺激经济增长的难度。而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国家,所带来的风险更大。如果国际原油和食品价格维持在目前水平,已经有大约60个中低收入国家面临外汇储备下降到危险的低水平的风险,而国际原油价格很有可能继续攀升。因此他们提出应对危机的多边合作至关重要,国际社会应该通力合作,确保食品和资金尽快抵达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

IMF总裁卡恩日前表示,难以预计全球金融危机还会走多远,因信贷的进一步损失程度将取决于美国房屋市场状况。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还摆在我们眼前。而食品和石油价格高涨,加剧了金融问题给经济带来的冲击。IMF对今年和200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看法相当悲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威胁还不及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通胀非常严重。在发达国家,央行已考虑了通胀因素,采取了正确的货币政策立场。而在发展中国家和部分低收入国家,至少是其中部分国家,如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新兴经济国家的通胀已经失控。那意味着在未来数周或数月内,货币政策可能必须收紧。因此目前提请各方关注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IMF现在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减轻上涨的食品和原油价格的影响。IMF认为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将国际市场的价格涨幅完全传递到消费者是明智的,这样可以鼓励生产者提高供给,并且抑制消费需求。但与此同时,必须通过补贴的方式保护最经受不起价格上涨的贫困人口。各国政府在利用货币政策打压更加广泛的物价上涨时,还应该尝试去适应更高油价和食品价格,这对于那些已经因价格上涨而提高财政支出的国家而言更加重要。

除此以外,维持国际食品市场的开放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通过贸易政策来应对当前的危机,一些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开始对出口进行限制。IMF认为虽然他们确保本国的粮食供给的立场可以理解,但是出口的税收和禁令应该被取消,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适应更高的价格。与之相对应的,进口国降低关税税率,也能够帮助减少无效率的贸易扭曲,并且减少进口价格涨幅。

美国通胀上行金融危机加剧

美国最新公布的政府报告显示,美国6月份进口价格连续第四个月飙升。美国6月份进口价格较上月升2.6%,追平5月份向上调整后的升幅。6月份进口价格较上年同期飙升20.5%,是1982年9月该数据首次以来的最大升幅,接近去年同期升幅2.3%的10倍。美国6月份出口价格较上月上升1%,较上年同期上升8.6%,也为20年来最大升幅。6月份农产品出口价格较上月上升2.2%;非农产品出口价格较上月上升0.9%。

6月份石油进口价格较5月份上升7.4%,较上年同期上升78.6%。当月不包括石油的进口价格较上月上升0.9%,较上年同期上升7.3%。不包括所有燃料的进口价格较上月上升0.8%,较上年同期上升6.6%,创历史最高水平。数据显示,6月份非石油工业供应品和材料的进口价格上升3.4%。6月份食品进口价格较上月上升1.9%,较上年同期上升近16%,为历史最高升幅。

此次公布的具体数据还反映出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下跌对进口价格构成影响。6月份来自欧盟的进口商品价格较上月上升0.6%,较上年同期则上升近10%,为历史最高升幅。6月份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较5月份上升0.6%,较上年同期上升4.8%,升幅创历史新高。

在美国,金融动荡和公众不安是由大约一年前的次贷危机所引发。而进入今年7月,次贷危机又强力发酵,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7月11日,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开盘即遭腰斩,股价暴跌约45%,股价也跌至17年来低点,与去年8月相比,跌幅超过80%。受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拖累,上周美国市场也以下跌报收。道琼斯指数一周累计下挫1.7%,为连续第四周下跌。同一天,美国大型房屋贷款银行印地麦克(Indy Mac)因支付危机被联邦监管机构查封。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年来发生的最大银行遭查封事件。

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到今年4月,历时几个月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出现缓和迹象,华尔街一些主要金融机构当时乐观地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过去。但房利美和房地美目前面临的困境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远未结束,甚至有继续恶化的可能。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15日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经济仍面临金融市场动荡、房价下跌和石油、粮食价格飙升等“诸多困难”,这对美联储决策构成“严峻挑战”。美国经济前景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将继续缓慢增长。此外,通胀问题不容忽视,并在近期很可能加剧。他强调,美联储必须密切关注有关通胀和经济增长的信息。而保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仍是美联储目前的“最优先任务”,美联储正密切监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运行。

欧元区通胀水平令人担忧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9日在欧盟议会全会上作年度报告时表示,欧元区通胀水平偏高,令人担忧。

特里谢表示,今后几个月欧元区通胀的前景仍然严峻,“考虑到能源和粮食价格的上涨,2008年欧元区通胀水平很有可能持续高于央行既定的目标上限,估计到2009年才会缓慢下降”。

欧元区15国6月份通胀率达4%,创欧元流通以来的最高纪录,大大高于欧洲央行制定的2%的目标上限。虽然欧洲经济形势逐渐走弱,7月3日欧洲央行还是将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至4.25%。欧洲央行日前决定加息是为了稳定物价,而物价稳定将有利于欧元区的低收入人群。欧洲央行加息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欧元区物价,而维持物价的稳定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必要条件。

欧盟统计局9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欧元区15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第四季度增长0.7%,略低于市场预期的增长0.8%。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2.1%,略低于去年第四季度同比2.2%的增速。

特里谢表示,虽然总体上欧洲经济仍然健康,但是经济的波动性也在加大。当天早些时候公布的出口数据也显示,欧元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出口已经大幅放缓。分析人士认为,欧元区经济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将难以保持这一增长势头。较弱的经济增长将会限制欧洲央行后续的加息空间。

有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央行此次加息对控制通胀的作用有限,但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欧洲央行上调欧元区基准利率,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的利差将进一步拉大,这将导致欧元继续升值。德国的零售和私人消费状况“非常弱”,德国经济有出现停滞的危险。

联合国为全球经济不安开“药方”

联合国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价格高涨,各国发展机遇的不平等和就业不稳定前景已经在一些国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不安,这使得经济成为全球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杠杆。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产生所需要的经济安全。他们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步骤,缩小经济循环周期的摆动幅度,减少经济增长依赖负债和金融工具的程度,按照发展的优先需要设定宏观经济政策,并对多边主义注入新的生命力。

联合国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反思和共同努力,尽快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对于全球经济社会的不安全现状,人们应有充分认识,在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安全因素,所制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要更加全面和务实,切合当地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在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需要同样制定充分可行的社会保障计划。同时要把防治自然灾害和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防止自然灾害演变成人类灾难。应对经济动荡的几点建议联合国指责一些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建设生产性农场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援助之前,先对它们施加开放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压力。联合国的经济学家建议,采取全盘的战略性农业援助政策和公共投资,并呼吁重新思考工业化政策和比较平衡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为了在动荡的金融流动和商品市场中自保,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步骤之一,是大量储备外汇。然而,这些储蓄大部分闲置不用,这将使这些国家每年损失大约 1000亿美元。联合国建议,继续并扩大现在已经有的趋势,将外汇投入有生产力的财富基金,特别是将这些基金直接投资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项目上。

虽然各国政府都在设法克服突发的动荡,但是,国际合作在提高经济安全各方面最有效。《概览》呼吁: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更多切实有效的补偿机制,去缓和外来的冲击;支持采取逆周期的宏观经济措施和强化对全球金融的监管,包括政治协调。再度审视马歇尔计划:采取一个更有效的国际援助结构,正视各国问题,并支持地方的优先需要和地方能力。

第3篇: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2011年,一系列财经热词引人关注:楼市限购、稳定物价、结构性减税、中小企业融资难、美国降级、欧债危机……一个个热词背后,反映了面临诸多挑战的国内经济形势与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2012,中国经济将如何走向就成为了一个万众瞩目的话题。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中求进”定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那么,国家宏观调控应如何发力,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哀鸿一片”、欧债危机的深不见底,中国经济是否可以独善其身,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金融动荡给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踩了一次刹车,大大延缓了复苏的进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视。国际金融动荡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通货膨胀持续,外汇储备损失。对此,我们不能淡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审时度势,从容应对

金融动荡给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踩了一次刹车

2011年夏秋的国际金融动荡,始于美国债务上限之争,爆发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下调美国政府债务评级,发酵于欧元区政府债务危机。本次金融动荡虽不会导致美国、欧洲经济出现2008年的衰退,却给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踩了一次刹车,大大延缓了复苏的进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视,世界经济逐渐步入滞胀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政府信用评级下调对美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美国政府、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借贷时的利率会提高,融资成本提高,进而会拖累经济,使美国经济在缓慢恢复的过程中遭受新的创伤,延缓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

欧洲国家的经济复苏前景黯淡。欧元区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已经从希腊等经济小国蔓延到列欧元区经济第三和第四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所有面临政府债务危机的国家,为了维护欧元的地位,都必须削减财政赤字。削减财政赤字,就要增税或减少政府支出,无论用哪种政策,或者两者兼用,其政策效应都是收缩经济,因而,欧洲经济复苏前景令人担忧。与此同时,美国还要叮欧元区这个“有缝的鸡蛋”,通过加大打击欧元区经济、进而动摇欧元地位来维持美元的霸主地位,欧元经济迅速复苏的难度更大了。

世界经济将逐渐步入滞胀的泥淖。世界经济疲弱且复苏缓慢、美欧政府债务危机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及通货膨胀蔓延,因而,在全球没有重大技术革命、或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没有发明更好的政策组合之前,指望世界经济迅速复苏、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前景暗淡。

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在国际金融动荡之后,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经济的中国经济,不可能置身事外,想独善其身也殊为不易。这一轮的国际动荡不仅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而且正在影响中国经济,需要沉着冷静地应对。

首先,国际金融动荡冲击资本市场,A股无法独善其身,破位下行再创新低。一是延继了2010年以来中国A股与国际股市的关系:“月亮走,我也走;月亮不走,我也走”,即国际股市涨,A股基本不涨或微跌;而国际股市跌,中国股市必跌。现在,国际股市恐慌情绪加剧,打击了市场的信心,A股更是跌跌不休。二是中国政府持有的巨额外债和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影响中国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前景及应对国际经济和金融风险的信心,进而影响股市投资者信心,股市反弹乏力,低位振荡。三是面对国内通货膨胀,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持续地打击投资者的信心,A股一蹶不振。

其次,出口下滑,经济增速下滑。在国际金融动荡后,中国向美国、欧洲出口更困难,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是受美国信用等级下调影响,美国进口需求会下降,中国对美国出口困难。二是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抑制中国出口的增长。三是欧元区国家政府债务缠身,为了避免欧元将土崩瓦解的噩运,欧元区国家必须实施统一的、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导致经济增长趋缓,欧洲国家总需求退潮,中国向欧洲出口之船也会随着总需求潮落而下降。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磨擦增加,中国出口贸易风险和隐患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在美欧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时,常常更多地祭起贸易保护的大旗,2011年全球贸易预警组织报告称,近半年多来,全球范围内已有194项保护主义措施被执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正在上升。

由于国内产能持续增长和国内消费乏力并存,导致经济增长依赖出口,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内需和外需结构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出口减少必然导致实体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再次,外汇储备风险增加,购买力下降。一是我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计价,美元对欧元、英镑、日元等的走弱,直接降低了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二是中国外汇储备实际购买力绝对地下降。国际上的大宗商品等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贬值,这些商品的价格就要涨价,从而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购买力的下降。三是中国外汇储备中的黄金储备太少,不能从国际金价上涨中获益,与美国、德国等黄金储备多、黄金储备占外汇比重高的国家相比,当国际黄金价格暴涨时,中国的外汇储备的购买力绝对地下降。

此外,国际金融振荡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任务更加沉重。其一,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美国增加债务或美联储变相地贬值美元,对严重依赖进口国外大宗商品的中国来说,随着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提高,必然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持续,输入型通货膨胀会更加明显。其二,国际避险资金涌入中国,推高通货膨胀。由于美欧经济动荡,国际流动性避险意愿增强,避险资金会一如既往地、甚至加速地流入中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助推中国本已较高的通胀水平。

简言之,国际金融动荡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通货膨胀持续,外汇储备损失。

中国经济强身健体之策

国际金融振荡正在将世界经济引入滞胀的泥淖,引发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胀持续,我们不能对国际金融动荡淡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审时度势,从容应对。

应对国际金融动荡的新思路为:真正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外需导向型转向内需导向型,从依赖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发展经济,转为依赖国内消费和投资发展经济,尽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与新思路相对应的独立自主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为突破口,以疏堵结合的货币政策和恢复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为两翼,全力以赴、真正地扩大内需,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就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而言,主要包括将出口退税改为居民消费补贴、将家电补贴改为消费补贴、将菜蓝子补贴改为居民食品价格补贴等政策调整。

就货币政策而言,要从“控”为主转为“堵”“疏”结合。中国必须实行自主独立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实现人民币双向浮动,“疏导”外汇出国;另一方面,将目前的外汇“奖入限出”政策改变为“限入奖出”政策。

就恢复发展资本市场而言,在国际资本市场动荡之际,抓住有利时机全力以赴地恢复和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中国经济强身健体。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已经错失了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机遇,国际金融动荡又给了中国资本市场机会,这次决不能再坐失良机。中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二,然而,与此不对称的是:中国缺乏现代资本市场,中国缺少一个与世界GDP第二相称的、世界第二的资本市场。

第4篇: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风险之一:次贷危机开始深化并扩散

IMF认为,一方面,次贷危机的影响将可能更广、更深、更持久。目前危机正从次贷领域向优质房贷、消费信贷、公司信贷等领域蔓延,并很可能演变成全面的信贷紧缩,拖累宏观经济。另一方面,次贷危机有从美国向其他国家扩散的可能。一些房价偏高、企业和个人资产状况偏紧的发达国家以及严重依赖外资拉动国内投资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较高风险。预计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动荡将造成近万亿美元损失。

风险之二:美经济衰退将拖累全球

经济衰退将带来美国国内需求下降,使全球贸易出现萎缩,预计日本、欧盟和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美国为应对危机不断降息,将导致全球宏观调控政策、各国间货币政策产生冲突。

风险之三:粮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由于全球经济风险加剧,大宗商品市场热钱涌动,投资组合变动和资金无序流动增加,带动食品和能源价格出现上涨,给全球通胀和金融形势带来了更大压力。对新兴经济体而言,通胀是目前经济的最大威胁,可能比应对美国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放缓挑战更大。由于很多新兴经济体此前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过剩产能已被充分利用,资源供给压力陡增,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将导致这些国家普遍面临很重的通胀风险。

风险之四:贸易保护主义或升温

美国正值大选年并发生经济减速,欧盟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加上产业转移等因素,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升温,贸易冲突可能性增加,并将使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难以推进。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全球经济出现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总会抬头。

去年底《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所作的联合民调显示,58%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化对美国不利。今年2月份,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和奥巴马都认为:若人当选总统,应考虑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可见目前经济民粹主义、贸易保护等已成为美国大选的热门关键词。

风险之五:新兴经济体将受影响

虽然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经济的依赖性有所降低,但还不具备很强的独立性,亚洲仍依赖欧美的最终产品市场。因此,随着美欧金融风险外溢和经济减速,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将面临很不确定的前景。预计今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9.7%降至8.2%,中国和印度今年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9.3%和7.9%。

专家看法: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亚洲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区主管戴维・伯顿(David Burton) 近日在《经济学家》上撰文,阐述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并分析亚洲经济的前景,他认为:

亚洲经济前景整体仍然较好

伯顿表示,种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正在向其他金融资产和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蔓延。但对大多数亚洲经济体来说,次贷危机仍然有些遥远。亚洲的经济增长仍然强劲,亚洲各国金融机构也未遭遇其欧美同业类似的厄运。许多亚洲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其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市场状况已不像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那么脆弱。一旦真的出现全球性衰退,亚洲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与手段。IMF在其4月份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中也指出,过去15年来,美国经济对亚洲经济的推动作用比较温和,大概的比率是,美国经济衰退1个百分点,将拖累亚洲经济放缓0.25至0.5个百分点。

2008年,对亚洲充满挑战的一年

第5篇: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原因

从次贷危机到信用危机。自去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一旦信用问题发生,流动性短缺将会出现,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流动性断裂。民众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转坏,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暴露,成为信用危机蔓延的前提。同时,房地产市场违约率上升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正常运转,最终导致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的短缺。加之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市场对美元信心不足产生持续抛售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危机。而信用不在,金融市场的动荡在所难免。

金融工具创新与金融监管滞后之间存在矛盾。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创新层出不穷,其杠杆效应、不确定性和高风险、高收益性使投资人得到更多的选择,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客观上,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监管机构在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体系以及银行风险集中度管理方面应该实施新的措施,以避免风险的过度集中。但随着资产证券化的盛行,相应的金融监管并未随之更新,对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的制约机制缺失,直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相关的真实性数据掌握不够,难以建立一套合适的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加上金融体系本身“市场失灵”的存在,从而加剧了系统风险。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进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60%以上,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受到的制约是不言而喻的。美国经济会不会一直衰退下去,美国民众的消费能力在危机过后会有怎样的变化,都将成为影响我国出口的重要因素。当前仍在持续的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必将波及到实体经济部门,导致宏观经济整体上受到影响,我国经济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像前期那样双位数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影响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毕竟有限,且开放程度不高。二是毕竟我国还有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在分析预测今后趋势的前提下,制定应对措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国经济将相对平稳的增长,并以此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对我国持有其债券的金融机构将产生直接影响。截止2008年9月20日,已有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民生、中信、兴业、华夏等9家上市银行持有雷曼相关资产,涉及金额约5亿美元,相比其利润收入,损失依然在可控范围之内。加上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不发达,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因此美国金融市场不会对我国金融机构产生根本影响。当前让金融机构更担心的是因为整体经济衰退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而非对陷入困境的美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经济放缓,市场动荡,银行必将产生一定的坏账,影响金融机构的利润水平。美国金融危机也给我国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尽管金融创新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不会改变,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风险防范意识必须强化。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雷曼兄弟破产虽然不会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直接影响,但是如何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防止泡沫破裂造成金融风险,是我们应该深思和积极应对的问题。所以,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贷款风险格外重视。事实上,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对房地产信贷风险已经给予了高度关注,人民银行、银监会曾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而各家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批也已表现得更加谨慎。

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房地产市场资本化须理智。房地产市场的资本化尽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刺激经济,给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房贷机会,但其风险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金融机构对待房地产金融业务应该更加理智,避免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规范抵押贷款市场,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政府应该制定并坚决贯彻相关政策,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膨胀,引导市场健康发展,以保障金融运行的安全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金融市场开放须稳健。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市场体系并不健全,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低,经济整体对外依存度高,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备,接受外来冲击的抵御能力有限。因此,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开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外部条件应该进一步得到完善,对自身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定位要有清醒认识,实体经济部门实力需有效增强。同时,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仍需得到进一步改进,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应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金融市场的开放要稳步推行,切忌为了追随全球化而忽视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

第6篇: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作者为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

法国总统候选人马克龙在首轮投票中领先右翼候选人勒庞,最终于5月7日赢得2017年法国大选。这个消息让全球金融市场松了一口气。这表明,继去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之后,民粹主义尚未完全席卷欧洲,从奥地利、荷兰到现在的法国,选民们用选票表态,他们尚不能接受极端的改变。

在欧盟,法国是继德国之后第二大经济体(两国GDP分别是2.4万亿美元和3.3万亿美元),两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仍然是欧洲稳定的核心。勒庞此前明确表示如果当选,法国将退出欧元区,甚至可能离开欧盟。

欧盟是通过货币结成的政治联盟。这个想法诞生于欧洲内部持续几个世纪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梦想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团结的欧洲。但诺贝尔得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1992年,欧盟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用统一货币(欧元)来倒逼政治统一,但同时“并没有提供可以使其成功的体制”。

欧元成为第二大储备货币,欧元早期也的确促进了贸易和经济一体化。

但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欧洲债务危机,欧元区的漏洞和体制缺陷被暴露得一览无余。首先,虽然有统一的央行(欧盟中央银行ECB),但并没有财政联盟或银行联盟,这意味着没有统一的税制和银行政策来应对国家银行的问题。当南欧经济体,特别是葡萄牙、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等国试图救助本国银行让其摆脱危机时,产生了大规模的债务,只能用不断降低利率来维持。

其次,由于不可能将货币贬值以刺激出口,深陷危机的国家纷纷采取紧缩政策,实施痛苦的银行重组,这导致失业率上升,引起社会动荡。意大利的失业率现在已升至11.5%,特别是年轻人失业率更是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

政治层面,欧洲出现南北两端的生存危机。欧洲北部相对状况较好,特别是德国,保持了高出口高增长,而南方成员国才刚走出经济萧条。德国的贸易顺差超过GDP的8%。但由于历史原因,德国愿意接受欧洲债务共担,因此南方经济体的债务负担保持很高的水平。2016年,8个欧盟成员国(主要是南欧国家)的平均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22.8%,意大利更是深陷银行危机。实行财政紧缩却没有迅速缓解的希望,这意味着将付出很高的政治成本。

德国和南方经济体的差距拉大主要是因为1989年到2002年间德国历经了东西德统一、实行了极为痛苦的生产力调整、平均工资水平下降等。而在此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而生产力却没有相应提高。2002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发展迅猛,而南方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力都无法与之抗衡。

2007年以来,经济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南方经济体只能依靠大量借债维持生存。但很少有人知道,通过欧洲央行TARGET系统(或泛欧洲央行间转移支付)提供的贷款曾一度高达欧洲政府间贷款和IMF向希腊提供的危机救助的两倍。到2017年2月末,德国联邦银行盈余高达8140亿欧元,而西班牙和意大利央行则分别通过TARGET系统承担3620亿欧元和3860亿欧元的债务。

幸运的是,法国得以保持相对合理水平的赤字,但其相对德国的经济地位有所削弱。英国脱欧之后,德国在欧盟中的政治地位更加重要,而军事上,法国仍然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欧盟国家。

总而言之,法国脱欧将对欧盟定和全球安全造成动荡,因此很多人希望并祈祷这不会发生。但如果经济状况和就业继续恶化,政治也将变得不可预测。

德国经济学家汉斯-维纳・辛恩在2014年的《欧元陷阱》一书中提出,欧元区不能维持现状,必须进行重大改革。而欧洲选举年――法国国民议会选举之后是德国大选,再是明年的意大利选举――让欧元区改革变得更加困难。

这个月的意大利之行让我看到,如果意大利的经济无法恢复,那么意大利也很可能出现一个民粹主义的政府,甚至脱欧。

对于亚洲来说,我们习惯认为欧洲富裕而稳定,为全球贸易和稳定扮演着重要角色,欧元区的解体是不可想象的。

第7篇: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放缓、疲软、硬着陆、衰退”成为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最常用的词汇。毋庸置疑,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是经济界的共识。

进入谷底

瑞银集团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4.3%,较2007年的4.8%减少0.5个百分点;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降至4.1%。之所以预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是预计能源价格上升、美元疲软、核心通胀等因素将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中金公司认为,从中长期看,全球经济增速将在2008年降至此次周期的谷底,从2009年或将重新加速。其中美国经济增速将从2006年的3.3%放缓至2007年的2.3%,于2008年放缓至1.6%。 在能源价格方面,国际投行雷曼兄弟预测,随着基本面收紧,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加强平衡角色,布伦特原油在2008年的均值将达到每桶84美元,比2007年同比上升12美元。

会否衰退

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在2008年是否会陷入衰退,成为目前各界关注的焦点。

华尔街日报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52名华尔街经济学家中,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平均预期概率达到38%,高于11月份时的33.5%,也是3年多来最高水平。

2007年10月底开始再次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造成信贷市场的极度紧缩,已经开始拖累美国消费及企业投资,并加剧房价下降,使未来经济增长放缓加剧。

雷曼兄弟认为,低迷的美国房市打击了消费信心,金融紧缩抑制了各项活动的开展,经济增长将趋缓。

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长斯蒂芬・罗奇称,美国经济正在陷入7年内第二次泡沫后衰退时期。就像2001~2002年科技网络泡沫的破裂带来了经济衰退一样,如今房屋和信贷泡沫的双双破裂也带来了同样的后果。这一次的经济衰退将比世纪初那一次轻微的萎缩来得严重。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明确指出,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几率接近50%,重大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他认为,未来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毫无疑问将会放慢,而住房市场的发展方向将是影响美国经济健康的关键因素。

“美国住房市场萎靡不振且每况愈下,在此基础上,如果油价长时间维持目前水平或继续上升,美国脆弱的经济扩张将会迎来不合时宜的终结。这将拖累世界其他地区。”Global Insinht首席经济学家纳里曼・贝拉维许撰文说,“即使假设油价压力在未来几个月内有所缓解,美国和世界2008年的经济景气也已示弱,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风险比一个月前明显。如果中国经济遭受‘硬着陆’,这幅图景还将更加黯淡。”

平衡后能否恢复

不过,中金公司经济展望报告不如美国经济学家那么悲观。报告认为,2008年是全球经济走向再平衡的一年。

理由是,其一,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新型市场经济稳健增长将改善两者之间经济水平不平衡的状态。

其二,美国将减少过度消费,更多依赖出口,从而使经常账户改善;新兴市场则消费畅旺,减小对外部需求放缓的脆弱性。

其三,美国房价将进一步下跌以平衡骤减的购房需求及处于历史高位的存货供给,使房市回归理性。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信贷市场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实体经济可能因此而陷入衰退,但在平衡后的经济将更加健康,有望在2009及2010年较快增长。

报告分析,从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及产油国和亚洲,尤其从日本和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来看,全球经济失衡改善甚微,垒球经常账户余额的绝对值占GDP的百分比自2001年持续增长,这和美国不断下降的储蓄率密切相关。从2002~2006年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但也积累了高额的贸易及经常项逆差。大量的资本流入,特别是从那些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的国家涌入美国的资本,支撑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这其中主要是中国和其他亚洲的新兴国家以及产油国。

然而在次级债危机和房市调整引发金融动荡之后,美国资产的吸引力大不如前,美元也因此显著下跌。

美元走弱主要是由于美国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赤字。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在2006年曾接近7%。特别是2000年以来,美国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的高增长更加剧了外部失衡的状况。

亚洲影响多大

当发达国家遭遇剧烈的金融动荡和经济增速放缓,新兴市场却在经历高速的经济增长及过剩的流动性。“美国经济放缓将影响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增长,但其他发达经济体以及多数新兴经济体成长稳健,有望部分抵消上述影响。几乎所有的主要新兴经济体目前都在加速增长,财政状况也日益改善。”中金公司的报告还较为乐观。

但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美联储调低利率所释放的流动性的绝大多数都会流往新兴经济体,但新兴经济体已经过热。来自美国的额外流动性只会加剧过热。

雷曼兄弟预计,在全球软着陆的背景下,很多亚洲经济体将在2008年下半年呈现过热征兆。

“亚洲的发展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消费水平的实质减缓。对于以出口带动经济的亚洲经济,外部市场不能有丝毫差池。”罗奇认为,“美国消费增长的减缓对亚洲国家的影响轻重不等。”

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对此有足够的抵抗能力。中国GDP增长也许在2008~2009年期间的某个时期从11%减弱到8%,这与中国政府的经济降温的想法吻合。

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则不具备中国这样由高增长营造的缓冲。特别是日本,2%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因为美国需求锐减而陷入困境,由此也影响中国供应链中的日本出口环节。中国台湾地区、韩国虽然比日本坚挺,但是可能遭遇美国和中国大陆经济减缓的双重压力。

美联储还要降息

中金认为,前瞻地看,美元的跌势在短期内不会停止,而美联储将会减息以防止次级债危机及下滑的房价影响到整体经济发展。由于担心美国经济下滑进而影响到全球经济,英国和加拿大也已经减息。

欧洲央行及日本央行可能会推迟加息,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仍趋于宽松。在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油价与食品价格大幅上扬的背景下,通胀风险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

尽管如此,美、加、英基准利率的走向说明,央行对金融动荡带来的经济下滑风险的担忧远大于通胀。

雷曼兄弟预期,2008年美联储将降息4次,欧洲央行及英国央行各降息2次,而日本央行将维持全年利率不变。 高盛预计,美联储在明年年初再次降息25个基点,从而使美联储基金利率在2008年初降至4%。

高盛表示,2008年相对于市场的预测也可能发生一些意外事件,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正面的意外事件有,美国住宅市场提前摆脱疲软态势以及美国居民继续勇往直前地消费。美国银行体系的资本结构快速且显著地得到改善也将是一个惊喜。

由于高盛相对看好许多海外经济体的增长,其他经济体积极的经济发展更有可能出乎市场的意料。其他的正面事件可能还包括德国消费显著扩张、日本消费复苏、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美国与中东的关系取得积极进展。

负面的意外事件包括: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并对垒球其他经济体产生明显的拖累;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可能引起全球市场的巨大恐慌。

第8篇: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对此,早在2013年8月举行的杰克森·霍尔(Jackson hole)全球央行财长峰会期间,美联储官员已经明确表示,美国货币政策不会考虑别国利益。2月11日,美联储新一任女掌门耶伦首次以主席身份接受国会听证并做出承诺,无论就业前景如何,都将继续推行伯南克在任期间制定的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恐慌情绪蔓延下的新兴经济体能否战胜输入型通胀与通缩?动荡是否会升级为真正的危机?新兴市场准备好迎接“后QE时代”了吗?

流动性与信心一起流失

事实上,此番新兴市场的动荡并不意外。早在2013年9月和12月,关于美联储是否会退出QE的猜测就曾数度引起市场波动。

从理论上看,美联储退出QE将使得美元利率趋于上行,导致资本离开新兴市场,投资者对新兴市场货币的需求下降,进一步削弱该国货币竞争力并加剧通货膨胀。

此次与QE退出相关的资本流出已测试了新兴市场的反应——许多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受到了冲击。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多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相继大跌。阿根廷比索月跌幅超过22%,土耳其里拉贬值9%,乌克兰里夫尼亚贬值6.1%,印尼盾贬值4%,巴西雷亚尔贬值3%。

面对货币暴跌,许多新兴经济体的央行不得不紧急加息。1月29日,土耳其央行将隔夜贷款利率大幅上调425个基点。然而,在高通胀、赤字率上升、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问题的压力下,与土耳其类似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两难困境”:可以选择的政策工具无非加息或者贬值,而加息将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动力,货币贬值又或引起输入型通胀。

高盛是看空新兴市场的机构之一。2月11日,高盛首席市场经济学家多米尼克·威尔逊称:“新兴市场的不佳表现将会在2014年继续下去。”

威尔逊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曾通过引入大规模海外资本推动国内信贷扩张,形成了新兴经济体的短暂繁荣。而在退出QE大幕拉开后,热钱流出将使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凸显,例如疲软的货币、国内市场需求约束、过高的利率以及信贷增长限制。不过,他同时补充认为,较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新兴市场能够更好地抵御投资者的撤退。

在避险情绪已经弥漫市场的情况下,信心的流失或将孕育更大的恐慌。1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部门金融顾问瓦纳尔斯(Jose Vinals)公开表示,新兴经济体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抑制通货膨胀,这对向国际投资者传递信心非常重要。

新兴经济体未来面临分化

虽然QE退出大势将使新兴市场国家流动性共同承压,但评论普遍认为,不同新兴经济体未来将面临分化。

2月6日,评级机构穆迪研报指出,存在外部失衡或依赖于外部资金的国家是受QE缩减影响最大的国家。穆迪预期,量化宽松的退出最有可能对缺乏缓冲工具(如硬通货)或政策工具(如浮动汇率、利率)或现存潜在缺陷(当前经常性账户赤字)的国家带来负面影响。

内因将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分化的决定性因素。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姆斯·希恩在《机构投资者》上撰文指出,对于新兴市场的财政大臣和央行银行家来说,他们需要面对在善变的全球资本市场中潜在的不稳定资本流入流出。为确保国际收支方面的平衡,一些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举动可能在所难免,比如财政紧缩和货币贬值。然而,在2014年,所谓的新兴市场“脆弱五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和土耳其都将面临一场竞争激烈的大选。

目前看来,巴西迄今没有因此番风波而受到太大影响,因为它早在2013年4月就开始自身紧缩周期,巴西货币在2013年大幅下挫后,有望在今年企稳。

而在瑞银新兴市场宏观策略团队看来,土耳其和南非是风险最高的两个国家。土耳其和南非经济均具有低储蓄率、经常账户大幅逆差、外汇储备规模较小等共同特点。其中,土耳其的总储蓄率仅为15%左右、南非仅为13%,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位居末两位;其次,两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均超过GDP的5%,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最糟糕,目前仅好于乌克兰;就外汇储备而言,两国当前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均不及50%、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位居末席;此外,两国还同时面临着此前短期套利资本大规模涌入、外国头寸偏高和政治风险高企等特点。综合因素使此两国在新兴经济体中显得格外脆弱。

对此,有人担心,新兴市场动荡是否会蜕变成经济衰退的浪潮,并进而冲击发达经济体,动摇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经济学家们似乎并不担忧。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金砖四国”概念的提出者吉姆·奥尼尔力挺“薄荷糖”(Mints)——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土耳其四国。他认为,与“金砖五国”一脉相承的“薄荷四国”的经济增长较快,在巨大的人口红利面前,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

第9篇: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范文

我国从2005年开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改革要坚持的原则是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主动性,就是主要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反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内在要求,我们的目标和原则无疑是科学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内在要求有哪些内容呢?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应遵循固有的经济规律

我们大家都知道,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很多,诸如利率水平、物价及通货膨胀水平、国际收支状况及外汇供求关系、财政经济状况、国际储备情况、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当局干预、市场心理预期、国际投机活动、突发事件等等,都可能会对汇率变化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些经济元素都在经济规律的主导下表达出自己特有的信息,相互约束且相互支撑。经济规律不可能因为人们的某种需要而改变自己的运行方式。

(二)人民币汇率变化应保护本国的合法权益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中国的问题。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应该由其他国家或其他什么人来左右,而应该由中国自己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人民币汇率作出“恰当的安排和选择”。人民币或升值,或贬值,或者汇率保持稳定,都应该确保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受损害。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人民币汇率不管如何变化,都不会损害他国的利益,也不会以牺牲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前提。

(三)人民币汇率变化是经济规律支配与人为干预的有机统一

人民币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是指人民币汇率变化不应该是随机的、无序的,更不应该是混乱的,它的变化一定是向好的。正象总理早在2005年6月的亚欧财长会议上强调的那样,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不仅有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①可能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②可能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③可能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严重困难;④可能会降低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⑤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⑥可能会吸引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进而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⑦可能导致巨额外汇储备缩水;⑧可能加剧我国的资本外流;⑨可能导致贸易逆差的出现或增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分析指出,“人民币大幅升值会造成中国经济较好增长势头被打断,还可能对中国的价格体系造成冲击”。

(二)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最近表示,人民币升值本身并不能解决美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问题,即便人民币和其他主要亚洲货币升值20%,最多也只能帮助美国出口实现相当于GDP的1%的增长。美国知名经济专家、智库卡内基高级研究员艾伯特・凯德尔最近发表题为《中国货币:不是问题》的文章指出,人民币被迫升值无法解决美国经济的长远需求。美国凯托学会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格里斯沃尔德认为,强势人民币对美国经济和制造业而言并非良药,如果美方以提高中国产品关税来强迫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其最直接的后果将是美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势必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影响美国经济发展。

(三)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董事长史蒂芬・罗奇认为,人民币升值不仅无助于发达国家解决贸易赤字问题,还会给刚刚走出衰退的世界经济增添更大的波动压力。南非第一国民银行经济学家约翰・洛斯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与贸易平衡状况无关,人民币升值无论是对中国自身,还是对世界经济的复苏都是不利的。如果西方发达国家忽略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的作用,迫使中国拉高人民币汇率,一旦中国经济陷入低谷,西方国家相关企业势必遭受重大损失。《欧洲时报》发表文章说,美国试图迫使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动荡。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人民币的升值无法帮助全球经济恢复平衡,反而会阻碍全球经济复苏。

商务部研究院的文章指出,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被抬高,从而造成国外消费者福利水平的下降,这只能使他们进一步压缩开支,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抑制需求、打击消费,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三、中国让世界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充满信心

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每当世界经济危机四伏的时候,中国总是给全世界带去希望和信心。这不仅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美好祝福,而且是中国人民力量的体现。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一方面对本国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拉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向好发展,另一方面更加开放国内市场,同时人民币汇率在不断地小幅升值,为贸易伙伴创造互利双赢的合作条件。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中,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引擎,拉动全世界的经济逐步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