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1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夜间护理观察的特点与要求

夜班护士工作的特点:夜班工作对于每个护士来讲并不陌生,从工作时间上看,几乎占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夜班占有16个小时,2个班次,而白班仅占8个小时。从主观方面看,大脑皮层在夜间一般处于拟制状态,中枢神经敏感性降低,故护士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打瞌睡、疲乏等现象。从工作量看,夜班护士一个人要护理40例左右位病人,既无护士长指导,又无同事间的协助,工作独立性相对加强;加之夜间病情变化快、急症多、病情变化不易被发现等特点,这就加大了护理难度和护理工作量。而护士经常轮夜班,精力和体力消耗都很大,得不到充分睡眠及休息,夜间护理观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

对夜班护士的要求:鉴于上述特点,就要求护士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本领,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广泛的医学知识,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及充沛的体力和连续工作、顽强作战的精神和毅力。

夜间护理观察的内容极其特殊规律

生命体征观察及其规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统称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力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有效指标。当肌体患病时,生命体征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所以,护士必须及时准确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变化,为挽救病人争取时间。夜间生命体征的观察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夜间人们都处于睡眠状态,不论健康人还是病人,大脑皮层、中枢神经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不易发现某些病情变化。而睡眠有时也掩盖一些病情变化,如意识朦胧、昏迷、甚至脑疝都容易和睡眠相混淆。如不按时观察生命体征,只观察表面现象往往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准确、按时观察生命体征,才能为医生提供充分的临床依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科一位护士,凌晨2点给一位高颅压的病人测生命体征,当时病人很清醒,能与她简单对话,无任何不适,但测量结果是血压75/50mmHg,比2小时前的血压低了很多(2小时前为120/80 mmHg),脉搏62次/分,呼吸16次/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这个护士立刻意识到病人有形成脑疝的可能。她立刻通知了医生,并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当医生赶到时,病人出现了意识丧失,一侧瞳孔放大,血压为50/0 mmHg,此时护士已经给病人吸上了氧气,并为病人静脉加压输入了20%的甘露醇。经过抢救,病人转危为安。

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夜间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夜间护理观察需要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先做急需的事情。观察病情还需有重点,选择好重点观察对象,更细致、认真地观察。如全科有40例左右病人,对于轻症患者,2~3小时巡视1次即可,而对于病危、病重患者需严密观察,定时、定向观察。例如,一位夜班护士,接班时认真察看了一遍病人,未发现什么特殊变化。一位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也很平稳。过了一会儿,她仍不放心,正好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到了,她来到病人床旁,这次她发现,病人面色有些苍白,呼吸浅快,触摸四肢末梢有些发凉,且甲床青紫,测血压为70/0mmHg,脉搏微弱,是否是临终前的征兆?她马上叫来医生一起进行了抢救,虽然抢救失败,但家属对她的工作作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表示满意。同时也说明了夜间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

夜间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夜间观察的一项主要内容。观察药物疗效及毒性反应是协助医生决定停药或继续用药的主要参考。某些病人病情重,需长时间用药维持,抑制病情进展,控制症状,往往夜间也需用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观察,注意其变化,尤其对于一些易过敏的药物更应密切观察,防止发生意外。另外,对一些药物疗效观察也非常必要。例如,医生给一位病人用了某种安眠药物,病人服用后是否见效,是否达到催眠目的,是否影响第二天起床及精神状态,都需要我们去观察、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配合医生制定医疗计划,合理用药。

夜间一般观察及心理观察的规律性:一般观察内容很多,但夜间重点观察的有意识状态、表情和面容、姿势和、皮肤黏膜、分泌物及排泄物和睡眠状况。通过观察上述这些内容,可以反映出患者病情的不同进展,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一般观察也是夜间观察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随着护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护士不仅要照顾好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而且也要对心理进行整体治疗。护理心理观察就是要从过去单纯的病情观察发展到对病人全面、整体的心理观察,通过心理观察发现心理问题,从而使医护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改善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使病人配合治疗,加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夜班心理观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一些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可以得到解决,避免发生意外,也为第2天的护理治疗提供依据。

第2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09-0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发病急、起病快,且病死率高,对临床护理、急救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1]。笔者回顾总结了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临床资料,现将临床急救及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为本观察对象。68例患者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35~84岁,平均为(56.7±3.2)岁。68例患者中为不稳定心绞痛者43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15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10例。68例患者治疗期间经急救治疗并加强护理。

2 急救观察

2.1 严密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脉搏和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作后24小时内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故必须对患者24小时进行心电监护。如发现患者有频发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RonT现象等,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做好电除颤仪、利多卡因、临时起搏器等紧急设备和药品。同时,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尿量变化且做好记录。

2.2 密切观察药物使用情况

本研究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中有6例患者应用了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该类药物能激活纤溶酶原,水解纤维蛋白,进而将血栓溶解[2],应用过程中必须尤其注意有无出血、便血、血尿等,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心律、血压等变化,发现出血及时治疗。

2.3 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心前区疼痛情况,包括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有无放射疼痛及疼痛部位等。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不典型患者急救期间一定要注意观察,因为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恶化转为急性心肌梗死[3]。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入院时仅诉上腹疼痛而复查心电图发现有急性的下壁心肌梗死。另有1例患者主诉咽喉部疼痛而后确诊有广泛性的前臂心肌梗死。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立刻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并迅速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遵照医嘱进行扩冠、抗凝等治疗;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做好除颤、抗心律失常等器械及药品准备;动态性监测患者心电图,以掌握患者心梗进展过程;必要时给予患者镇静、止痛等治疗,以解除患者疼痛、焦虑。

3.2 溶栓治疗护理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梗死发生的前6小时内即可开始进行溶栓治疗,护理人员在遵医嘱用药时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生低血压、荨麻疹、发热、皮肤潮红、脉管炎等过敏反应[4]。同时溶栓治疗中可能伴有其他出血,故应当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血常规、血凝等检测。对患者胸痛缓解而后突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则可能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应该及时做好电复律准备。

3.3 介入治疗护理

本研究中46例患者选择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包括对患者讲解手术方法、目的、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同时应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各项术前检查、备皮、术前禁食水、床上大小便训练等。术后应继续24小时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对穿刺肢体进行12小时制动,以防过早运动影响手术疗效。对穿刺部位应密切观察有无渗血、出血等,仔细观察有无皮肤色泽、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术后还当遵医嘱进行严格抗凝治疗及注意有无术后并发症等。

3.4 加强心理护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通常有紧张焦虑等情绪,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而加重患者心肌梗死、心绞痛。故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听患者倾诉,并安慰患者使其情绪放松、焦虑减轻、疼痛缓解。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当技术纯熟、沉着冷静,给患者以安全感,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4结果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生命体征、药物使用及疼痛等急救观察,并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理等。68例患者中3例患者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1例患者因冠状动脉多支发生堵塞转院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其余64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出现并发症。

5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技术如微创介入手术等发展较快,对临床护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和护理当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是早期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进展的重要方法,在患者应用各种抢救药物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对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观察,以防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加强对患者疼痛治疗对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心肌梗死症状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急救过程中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理等也是保证患者急救成功的关键。总之,做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命体征、药物使用及疼痛等急救观察,加强一般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及心理护等对患者抢救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汉青.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救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5):113.

[2] 何伟勤,邵小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护理体会[J].中国护理,2004, 1(5):282-283.

第3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动脉瘤;夹闭术;有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00-01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国内开展较多的是在显微镜下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使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防止和减少出血机会,术前、术后的有效护理是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了11颅内动脉的有效护理,效果较好,现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动脉瘤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33-6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和/或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1例,未破裂10例,

1.2 方法。本组10例均在全麻下行动脉瘤夹闭术,均康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镇静,严格控制血压,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的变化,烦操患者使用适量镇静药物,同时严格控制血压,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出血的重要措施。

2.1.2 心理护理。护士1小时到病房巡视,了解病史及患者心理情况,主动向家属及患者详细介绍有效的手术案例,消除或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瞩其安静休息,心情放松,避免情绪激动,使其以积极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1.3 术前常规准备。术区皮肤准备,卧床休息,完成各项检查及检验,术前1小时作抗生素药物皮试,配血,导尿,术前8小时禁食、禁水,术日晨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1.4 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绝对卧床,切记情绪激动,选择清淡的流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一切诱发动脉瘤破裂的因素。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区护理。术后患者留置无菌贴膜保护,及时巡视,防治躁动患者抓脱并保持制动,必要时行肢体约束,严密观察伤口有无渗出。

2.2.2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1小时观察并记录1次,应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维持血压在120-130/80-90mmhg,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2.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5天发生,可表现剧烈头痛,嗜睡,烦躁和多语等。本组10例术前CT证实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所有病例均有使用尼莫地平扩张血管,以期望缓解脑血管痉挛。(2)脑梗死: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瘫痪及昏迷等,术后除监测生命体征外,还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感觉,运动和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及时发现有无并发脑梗死。(3)深静脉血栓:对于长期卧床,偏瘫的患者加强翻身护理及肢体的被动运动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 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再出血与脑血管痉挛是患者致死与致残的主要原因,预防这些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是治疗与护理的关键。我科对收治的10例动脉瘤行夹闭术患者术前术后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应急处理,积极预防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术前术后护理有效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9

第4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71-01

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运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术,但由于此手术存在对机体创伤大、手术难度高、术后皮瓣臃肿等缺点,病人往往难以接受。随着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外科多个领域的推广[1],运用VSD引流技术治疗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达到有效改善组织微循环、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目的,为创面植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我院手显微外科应用VSD技术治疗26例因外伤所致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0~52岁,平均年龄27.8岁;致伤原因均为车祸伤。

1.2手术方法。修剪创面明显坏死的组织,创面彻底止血后,根据缺损创面的长度、深度及形状,修剪VSD薄膜,创面较大可采用多块VSD薄膜。修剪时注意VSD多侧孔引流管的端孔及所有侧孔都位于VSD泡沫内,使薄膜与薄膜、薄膜与创面连成一整体,便于封闭。把带有引流管的VSD薄膜置入被引流区,确保VSD薄膜与需要引流的创面充分接触,不留空隙,用75%乙醇棉球擦干创缘皮肤,用生物透明膜粘贴密封整个创口,将引流管连接负压装置,开放负压,如果引流管较多,应用引流“Y”接头,将多根引流管串联成并联线或并来联成1~3个接点再接通负压装置。调节负压为-125mmHg~-450mmHg,常规-300mmHg~-400mmHg,除必要时短暂夹闭引流管外,24小时持续进行负压吸引。一次VSD治疗一般维持5~7天,根据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可进行多次VSD治疗。[2]

1.3结果。本组26例经1~5次VSD治疗,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适合植皮条件。住院时间18~59天,平均22天。

2护理

2.1VSD引流前术前准备。观察患肢创面和肢端血运情况,若创面有活动性出血和肢端血运差,则不宜使用VSD。向患者介绍VSD技术原理,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前常规禁食水,备皮。准备好负压引流装置,检查中心负压引流源压力、压力表性能、引流瓶密封性能是否完好、引流瓶消毒等情况,确保术后负压引流能持续有效顺利进行。

2.2VSD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监测。开放性损伤创口及手术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病情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应与麻醉师详细做好交接班,了解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情况及术中出血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2.2护理。术后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合适,患肢用下肢垫抬高20°~30°,以利静脉回流,且患肢需要相对制动,避免受压。术后6~8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后,协助患者翻身,更换,避免组织因长时间受压而引起缺血。

2.2.3VSD引流系统性观察。

2.2.3.1持续负压吸引。调整负压在-125mmHg~-450mmHg范围内,常规-300mmHg~-400mmHg,负压过大可能损伤组织及血管,负压过小可能导致管道阻塞,引流失效。观察VSD材料是否塌陷,引流管管型是否突起,管型突起,则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如VSD材料塌陷转为隆起,听到“嘶嘶”漏气声,局部有液体渗出,提示可能漏气。

2.2.3.2引流液观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特别是术后48小时内应重点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若发现大量新鲜血液引流出,应警惕创面发生活动性出血,需立即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2.2.3.3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而影响引流效果。为保证负压引流持续有效,引流管要有一定的硬度,能耐受负压吸引而不变瘪,且引流管长度适宜。防止引流管堵塞,如果引流物粘稠成团堵塞在引流管内,引流量减少或无液体引出,提示引流管堵塞。处理方法:严格消毒引流管,用20ml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抽吸,直至通畅。告知患者床上活动时,避免过份牵拉引流管,以免造成引流管滑脱。

2.2.3.4引流瓶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瓶,防止引流瓶倾倒引起引流液逆流而造成逆行感染。保持引流瓶密闭性良好。引流瓶每日予以更换,以减少细菌滋长机率。更换引流瓶时,应先夹闭引流管,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引流瓶。污染引流瓶及时送往消毒中心进行消毒处理。

2.2.4患肢血运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患肢肢端颜色,毛细血管反应及皮温变化情况,注意观察局部肿胀情况。评估有无疼痛,疼痛的程度及性质。患肢应注意保暖。

2.2.5防止护理并发症。由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活动量减少,加上创伤状态下的高代谢反应及负压引流每天吸出的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患者极易造成负氮平衡,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足情况,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需加强营养,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肢体功能活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勤做深呼吸运动,定时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3小结

应用VSD引流技术治疗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为创面植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护理重点是做好VSD引流前术前准备工作,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视护理,重视VSD引流系统性观察,保证持续有效的负压吸引,做好患肢的观察及护理,注重心理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参考文献

第5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危重症;护理评分法;干预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儿病情危重,已排除院前急救死亡者、心肺肝肾严重畸形者,无法耐受治疗者等。两组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6个月至13岁(6.89±5.21)岁;疾病类型:10例感染性休克,1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应激性溃疡,4例脑疝,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8个月至13岁(6.73±5.19)岁;疾病类型:11例感染性休克,1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应激性溃疡,5例脑疝,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3例。两组患儿危重症类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实施积极救治和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儿根据病情实施常规危重症临床护理,包括体征监测、用药护理、营养支持护理等。观察组在患儿临床护理中应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法作为评估工具,针对评分结果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1.2.1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评估方法

护理人员收集患儿的全部临床资料,包括生命指征、医嘱、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逐一评分,总评分≤70分者为高风险者,71~80分者为中度风险者,评分超过80分(≥81分)者为低风险者。入院时首次评估后应每隔24h再次结合患儿病情再次评估,及时调整患儿风险等级,采取相符的护理干预措施。

1.2.2不同风险等级患儿的护理

高风险者和中度风险者均需进入重症监护室实施严密监护。高风险者实施24h严密监测与护理,准备好床旁抢救器械及药品,持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随着准备急救或处理异常情况。对于中度风险者应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并密切监测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低风险者应配合医生进行有效治疗,定时监测患儿病情变化,积极处理患儿病情。

1.3观察指标

救治72h后统计两组患儿救治效果[4]: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且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病情控制完全脱离危险为显效;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且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病情控制、脱离危险为有效;患儿生命体征不平稳,临床症状无改善,病情加重或死亡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对观察组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结果进行统计,分别统计≤70分、71~80分、80分三个等级的患儿例数、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第6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

颅脑损伤;急诊救治;护理;体会

急性颅脑损伤是急诊科是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往往有发生突然、伤情重,病情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如何提高颅脑损伤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已成为急诊救治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728例,现将急诊科抢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16例,女212例;年龄1~79岁,平均35.5岁;其中车祸489例,坠落伤83例,撞击伤43例,塌方砸伤37例,拳击伤31例。其他45例。经完善检查最后明确诊断为脑挫裂伤460例。硬膜外血肿97例,硬膜下血肿11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46例,原发性脑干伤73例,颅内血肿338例,颅底骨折217例,脑疝67例。合并失血性休克59例,肋骨骨折110例,血气胸142例,肝脾肾破裂41例。腰椎骨折79例,骨盆骨折67例,四肢骨折218例,颌面部损伤172例。按Glasgow昏迷计分,入院时GCS≤8分329例,12分≥GCS>8分285例,GCS>12分114例。

2 护理体会

2.1 入急诊室的抢救护理

迅速了解病情,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部位,伤后有无意识障碍,有否中间清醒期,肢体活动情况,并立即通知医生,同时立即检查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伤情判断;若发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急诊心肺复苏术,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或切开畅通气道、应用复苏药物,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人工呼吸及人工循环,并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患者取适当,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迅速处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伤情或症状[1],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尽早护送患者做脑CT、X线拍片、B型超声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尽快通知颅脑专科医师会诊。有手术指证需要立即行手术者,应在急诊处理的同时紧急做好术前准备,如验血型、配血、备皮、药敏试验、留置导尿管等,通知手术室做好相应的准备,并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

2.2 加强呼吸道管理

是抢救重症颅脑损患者的重要措施。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加之误吸及舌后坠等都可引起严重呼吸道梗阻,故接诊后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内异物,并放置口咽通气管,避免因呼吸道堵塞引起窒息。对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通气。吸痰可兴奋咳嗽反射中枢产生低氧血症增高颅内压,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颅底骨折、耳鼻腔有血液漏出者吸痰时严禁从鼻腔吸引,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颅内感染。

2.3 颅脑损伤患者的特殊护理观察

2.3.1 意识观察

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以根据GCS评分来判断。护士必须掌握意识状态的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如伤后即昏迷很深,说明颅内损伤较重,如昏迷逐渐加深,说明继发颅脑损伤的形成发展。即使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也应每15 min进行一次GCS评分并动态观察,判断患者意识障碍是否加重,分析病情变化,指导治疗

2.3.2 瞳孔观察

瞳孔的变化也是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射情况来判定脑损伤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有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同侧有血肿形成或继发水肿严重,有脑疝形成;两侧瞳孔大小多变、不规则、对光反射迟钝或出现眼球分离,表示有脑干损伤;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揭示脑疝晚期,病情危重,濒临死亡[2]。

2.3.3 颅高压护理

颅内压增高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等,必要时可采用颅内监测仪,一旦颅内压增高,及时汇报医生采取措施。脱水疗法为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高压的重要措施。要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在15~30 min内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 ml(小儿酌减)减轻脑水肿,以迅速降低颅内压,预防进一步脑损伤发生。给予高流量氧气的吸入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减轻脑水肿。

2.3.4 生命体征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其生命体征可发生异常改变。在紧急抢救中要密切观察变化,详细记录,以预示病情变化。患者出现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变慢有力、呼吸变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升高;如出现血压下降、脉弱而速、呼吸浅而慢,多为脑干损伤或脑疝晚期或失血性休克。发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脉搏的观察要注意脉搏的强弱、节律、速率以及血管弹性的好或差,不可机械地仅观察记录脉搏的次数。枕大孔疝的患者可突然出现呼吸骤停,需要特别注意。伤后体温在40℃以上多为下丘脑损伤或脑干损伤所致中枢性高热,加强物理降温。

2.4 转运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相对稳定后,应转运到神经外科治疗或手术室手术。转运应及时迅速,不能在急诊室延误。要制定绿色通道管理制度,转运时注意摆好患者、姿势,保持车身平稳,避免过多震动和搬动头部,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增加颅内压;躁动的患者四肢给予适当的约束,防止坠床或误伤。需要转入住院科室或送手术室者由专人护送。患者做CT、X线检查时应带液体及氧气,由护士护送,并准备急救车,简易呼吸器,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协调各科室间的工作,缩短各项处置时间,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3]。

2.5 重视心理护理

出现颅脑损伤后,家属和意识清醒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应作好安慰解释工作,医护人员应保持镇静,抢救工作密切配合,以快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急救技术取得家属的信任。及时向家属提供抢救的信息,取得理解和支持。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的全过程,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恰当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有效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救治效果。

3 讨论

通过对728例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可以体会到:入院后首先要保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呼吸循环稳定,这是进一步救治颅脑损伤的前提;护士对创伤患者的伤情观察、评估,要有时间性和准确性。必须不断提高急救意识,建立起快速反应的抢救机制,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加强急救技能;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病情作出综合的、有预见性的判断,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护士细心地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掌握病情发展趋势;护理还要有整体性,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的工作,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急诊专科护理观察直接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和预后,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和伤残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周秀花.急救护理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l9.

第7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 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临床效果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惊厥的发生率是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引起惊厥。针对小儿高热惊厥疾病,临床医生应当给予患儿准确的诊断和对症治疗,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并促进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出现此种疾病的患儿,首先要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然后对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其中,采用全方位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儿的帮助较大1。现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对其采用急救基础上加入全方位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7个月—3岁之间,女性33例,年龄在9个月—4岁之间,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高热惊厥,其均出现了神志不清、意识丧失等小儿高热惊厥典型症状,需要进行急救处理。对所有患儿采取及时的急救措施,将73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患儿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如下。

1.2 急救

1.2.1 呼吸道通畅 惊厥的发病较为急骤,需要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护理,要及时将患儿的衣领解开,并保持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边,及时将口鼻中的分泌物清理干净,同时要将压舌板放入患儿的牙齿中,以防出现唇舌咬破的现象,同时还要防止患儿出现窒息2。

1.2.2 吸氧治疗 患儿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会出现缺氧现象,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如果患儿的脸色发绀明显时,要及时给予患儿面罩吸氧治疗。

1.2.3 降温处理 可采用温水或浓度为30%—50%的乙醇进行擦浴降温。也可采用冷生理盐水灌肠或冰敷降温,冰敷时冰袋应放置在患儿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此外,遵医嘱予药物降温3。

1.2.4 药物治疗 首选安定针控制患儿症状,或遵医嘱进行相关对因治疗。给予患儿地西泮治疗,0.3—0.5mg/kg,进行静脉注射治疗,也可以采用保留灌肠方法治疗,苯巴比妥,10—15mg/kg,进行肌内注射治疗。如果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医生要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患儿对症治疗。

1.3 护理 对照组患儿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患儿则接受下述所有护理内容。

1.3.1 基础护理 注意观察患儿的皮肤情况,如温度上升期,患儿全身皮肤有紫绀,四肢冰冷,需保暖,加快血液循环等;温度下降期,一般患儿会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汗湿衣物,保持皮肤干燥,以免再次着凉。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临床医生要进行及时对症处理,以确保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

1.3.2 安全护理 病房环境应保持安静,防止强光照射而引起患儿不适。在进行诊疗及护理时,应防止动作过于粗暴,防止所有无谓的刺激或按压而导致的骨折。病床应装护栏,避免患儿坠床。另应加强临床观察,防止患儿舌咬伤。

1.3.3 生命体征监护 在对患儿进行急救之后,医护人员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对于患儿发生惊厥的实践、症状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处理,以减轻患儿的痛苦。此外,对于患儿的心率、体温、呼吸、面色、血压等身体指标,医护人员也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以检查患儿身体指标的改善情况。如果患儿出现身体指标不稳定,或偏离正常值的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对患儿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患儿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5。

1.3.4 饮食护理 患儿出现高热症状时,机体的消耗量增加,而胃肠功能降低,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患儿消瘦,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应当指导家属为患儿提供一些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合理搭配,均衡饮食,以及时补充能量,提高机体免疫力。

1.3.5 心理护理 患儿在发生高热惊厥疾病时,会出现神志不清、意识丧失、烦躁、哭闹等情绪,给医护人员的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医护人员应当保持护理的有序进行,不能够过于强硬,以免误伤患儿,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儿,医护人员应当安慰和鼓励患儿,并确保护理操作的准确度和熟练性,以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从而缓解其内心的焦躁情绪,更好的对患儿进行有效护理4。

1.3.6 健康教育 患儿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家属关于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及护理,并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变化,使得家长能够在患儿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时给予必要的急救处理。

1.4 疗效标准 对患儿在用药及护理24个小时后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各项身体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体温下降,但仍旧处于正常体温之上,各项身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无效: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体温没有下降,仍旧处于高热状态,各项身体指标没有恢复。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无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两组患儿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38例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1%,对照组35例患儿中,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7.1%。

3 讨 论

高热惊厥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能力较差,弱的刺激就会导致大脑的运动神经元出现释放异常现象,从而引起惊厥。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紫绀等,对于患儿的正常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针对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儿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并促进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高热惊厥对于患儿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处理,以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在对患儿实行急救处理后,对患儿采取全方位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

在对患儿实行急救护理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性,以确保患儿可以吸收充分的氧气,以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稳定。然后给予患儿基础护理、安全护理、生命体征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可以保证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以实现后续治疗的有效性。生命体征监护,对于患儿发生惊厥的实践、症状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处理,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对于患儿出现身体指标不稳定,或偏离正常值的情况,医护人员要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对患儿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患儿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饮食护理,临床医生应当知道患儿家属为患儿提供一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并将食物合理搭配,以引起患儿的食欲,从而使其能够补充充足的影响,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更好的抵御疾病。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安慰和鼓励患儿,并确保护理操作的准确度和熟练性,以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从而缓解其内心的焦躁情绪,以确保患儿可以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向其家长做好关于高热惊厥疾病的宣传工作,告知家长相关的医学知识,以使家长可以及早确定患儿病情,并给予其急救措施,以确保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邢晓晴.小儿高热惊厥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74(03):78—79.

[2] 蔡素芳.对5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分析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52(03):63—64.

[3] 贾新丽.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92(23):96—97.

第8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综合护理;血压控制;心理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b)-0149-03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after childbirth by comprehensive nursing model

WANG Yi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Jishui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Jishui 331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after childbirth by comprehensive nursing model. Methods 108 cases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in 51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basic nursing,the treatment group in 57 cases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in the aspect of postpartum 24-48 h each blood pressure section,the rate of postpartum 48 h blood pressure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postpartum,SAS and SDS score after nursing and postpartum complications,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Comprehensive nursing;Blood pressure control;Psychological nursing;Complication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的特发性疾病,约9.4%的孕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妊高征,临床上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能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母婴死亡[1-2]。由于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探讨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分娩后的生命危险,提高生命质量[3]。本研究选取本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综合护理模式与一般护理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分娩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1~34岁,平均(25.8±3.9)岁,所有患者均否认妊娠前心脏病、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将2011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5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对照组,将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57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产后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监测与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基础护理维持病室环境整洁、舒适、安静,保持空气流通、新鲜,灯光柔和;主动与患者交谈,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进行产后饮食知识及活动指导,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操作,护理过程规范,动作轻柔,减轻患者的疼痛。

1.2.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产妇与家属保持良好态度,积极耐心的解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程及主治医生的治疗对策,消除产妇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并针对不同性格和心理特征的产妇,进行有侧重的心理护理,给予及时有效的关怀帮助[4]。

1.2.3 生命体征监测护理孕产妇分娩后,每1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1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测,必要时提供吸氧,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膝反射情况,记录重症护理记录单。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每日监测4次体温、脉搏和呼吸,血压每日2次,若病情有变化则随时测量、记录,并向主治医师反馈信息。

1.2.4 产后并发症护理护理过程中,仔细检测宫颈与外阴处有无产后受伤,及时缝合,经常用加入灭菌药物温水冲洗外阴,保持清洁;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子痫急救准备与护理准备,为孕妇补充钙和维生素;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护理中,注意输液速度与输液量,并定时按时记录尿量,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信息;监测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及时发现产后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尽快进行干预,防止病情发展加重[5]。

1.3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压情况、护理前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其中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69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其中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分值[6]、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及其一位陪伴家属对护理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各指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产后(24~48 h)各血压段患者数及产后(>48 h)血压恢复正常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的比较(分,x±s)

2.3 两组产后并发症的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观察组产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产后并发症的比较[n(%)]

2.4 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率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及其陪伴家属分别为114例和102例,对护理情况满意率分别为98.2%和8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2,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7-8]。

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24~48 h观察组患者的各血压段患者数优于对照组,产后48 h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全部恢复正常,笔者认为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与护理,患者血压回落速度明显提高,有利于控制血压,促进患者的恢复。孕期焦虑水平高与产后抑郁症发生有关[9-10],通过综合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和SDS自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在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分娩后产妇的护理过程中,相对系统、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于缓解患者的术后焦虑、恐惧、抑郁等具有良好的效果。有研究发现,血压和代谢的恢复后,患者的妊娠结局明显改善,产后出血量减少,子痫、胎儿窘迫和宫缩乏力的发生率呈降低趋势[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先兆子痫发生率等并发症均都低于对照组,说明综合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分娩后并发症的风险;观察组患者及其陪伴家属对此次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患者及家属对于综合护理模式更加满意,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在现今的医疗现状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分娩后给予综合护理,可有效控制血压、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风险等,同时符合新时期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护理思路,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孟利,孙婷婷.综合护理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38-140.

[2]陈峻,胡必成,王羽,等.Hcy及hs-CRP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的相关性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1):50-51.

[3]黄凤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后临床观[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9):3251-3252.

[4]李莉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护理方法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7):193-194.

[5]张玉芬.如何做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6):226-227.

[6]徐碧芳.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2):92-93

[7]王秀娣.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75-82.

[8]霍秀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6):781-782.

[9]高艳.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3):225-226.

[10]邢小莉.3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2014,(1):58-59.

[11]曹烈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围产期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7):79.

第9篇: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前列腺;等离子电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160-02

随着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在泌尿外科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显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除术能达到与传统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相同的根治效果,同时具有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生活质量好等诸多优点,镇雄县人民医院自2010年3月19日至今共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除术87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均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年龄58~86岁,平均年龄70.3岁,所有病例术前均常规行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及心电图检查,以排除有手术禁忌症者。

1.2 结果

87例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痊愈出院,平均住院6 d,患者以平稳的心态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恢复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作为国内新开展的微创手术项目,部分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费用存在一定的顾虑,因此,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如向患者讲解该手术方案的优点、手术过程、麻醉方法等,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感、信任感及治疗信心,消除疑虑,取得合作。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本组病例均为老年病人,机体代偿机能相对较差,机体反应也相对较慢,因此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协助医生将其血压及血糖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使机体处于良好的术前状态。

(3)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便提供更全面的护理、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做好术区及肠道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应去枕平卧6 h,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作好记录,若生命体征平稳者术后1 d改半卧位,固定牵引气囊导尿管,防止病人坐起或肢体活动时,气囊移位而失去压迫膀胱颈口的作用,导致出血。

2.2.2 行持续膀胱冲洗的护理

冲洗速度可根据尿色而定,色深则快,色浅则慢,前列腺切除术后,有肉眼血尿可能,随时间的延长颜色逐渐变浅,若尿色深红或逐渐加深,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防止引流管折叠、扭曲等导致阻塞,特别注意翻身后引流管是否有折叠、扭曲等情况,一旦发现应立即解除。确保冲洗管道通畅,若引流不畅应及时施行高压冲洗抽吸血块,以免造成膀胱充盈,膀胱痉挛而加重出血。有规律的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块阻塞尿管。

2.2.3 膀胱痉挛的护理

逼尿肌不稳定,导管刺激,血块阻塞引流管,冲洗液温度过低等均可引起膀胱痉挛,从而引起阵发性剧痛,诱发出血,遵医嘱给止痛剂或用维拉帕米30 mg加入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并保持冲洗液温度为28~30 ℃。

2.2.4 术后留置气囊导尿管的护理

留置气囊导尿管牵引后固定于腹股沟外侧区[1],术后1~3 d松开固定胶布,即使导尿管得到持续稳定的牵引,使水囊能持续稳定的压迫前列腺术区而有效止血,病人又能随意活动肢体,更换,减少了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2.2.5 预防感染

因病人术后免疫力低下加之留置导尿管,易引起尿路感染,应注意体温及白细胞变化,若有畏寒,发热症状,应注意观察有无附睾肿大及疼痛,早期使用抗生素,每日用消毒棉球擦试尿道口两次,停止持续冲洗后,每天更换一次性引流袋,并使尿管低于耻骨联合,将引流袋妥善固定于床沿,并嘱患者多喝水,对尿道形成自然冲洗。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TUR综合征

因术中大量的冲洗液被吸收使血容量急剧增加,形成稀释性低钠血症,病人可在几小时内出现烦躁、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称TUR综合征[2]。术后注意观察有无TUR综合征,若有则应减慢输液速度,并给利尿剂、脱水剂等对症处理。术后3~5 d尿液颜色清亮,即可拔除导尿管。

3.2 预防血栓形成

嘱病人家属按摩患者四肢,尤其是双下肢,同时禁止在双下肢建立静脉通路,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3 预防便秘

停止持续冲洗后,尿色清亮、生命体征平稳者可逐渐离床活动,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加及便秘,禁止灌肠,以防前列腺窝出血。

4 健康教育

(1)进食含纤维多、易消化食物,预防便秘。术后1~2个月内为防止继发性出血,应避免剧烈活动,如跑步、骑车、性生活等。

(2)术后前列腺窝的修复需3~6个月,因此,术后可能依然存在排尿异常现象,应多饮水,定期化验尿,复查尿流率及残余尿量。

(3)指导病人有意识地经常锻炼提肛肌,以尽快恢复尿道括约肌功能,防止溢尿。方法:吸气时缩肛,呼气时放松括约肌。

5 结束语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除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术后恢复快、痛苦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是患者痊愈满意出院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晓丽等.前列腺术后气囊导尿管牵引固定方法的改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6):26.

[2]崔风琴.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6):144.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ic Urethra and Plasma Power of Perioperative Care

Deng Sheng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