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经济建设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建设成果

第1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设计;因地制宜;城乡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居住环境的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环境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新农村的景观设计是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新兴领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条件的改善,新农村建设中室外环境的景观设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更注重于结合当地环境和人文风情,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创造优美的环境,在新农村建设改造等方面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整个乡村增添新的活力,有效地平衡了乡村与城市的差距。

一、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尊重历史文化

不同的乡村景观建设都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载体,都可以通过景观的方式加以装点来表现区域人文景观关系。在景观设计中要能够传承农村的历史文化,使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充分研究和发掘当地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尊重历史。对于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村镇要能够重点保护规划,在新农村的建设和规划中对其进行独立的规划。比如西安曲江新区的规划建设,曲江地区集中着众多的古村落,在古代是天然的湿地和洼地,在秦代就建有离宫,因水曲折才有了“曲江”的美称,在隋唐时修建园林,皇家和文人雅士聚集曲江游玩踏春。在历史上曲江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有“春日插柳”“曲江流饮”等传统风俗,为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色彩,因此在曲江地区的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历史文化的体现。

(二)保留当地特色景观

每一个地区都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和宗教影响,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一些具有特色的景观建筑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无论是否破落陈旧,都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这些当地的乡村景观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都是我们应当保留的文化遗产。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注重保留当地的特色景观,在设计规划中要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而不是利用工业化、标准化的设计模式去规划或管理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在保留当地特色景观的基础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体系,因为景观空间是活的,活的社会载体是人和景观分不开的一部分。当地的特色景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系,局部的文化态度扭曲的现象只能是一个静态无生命的文化特色。

(三)与时代相结合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传承历史文化、美化农村景观,还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设计人员应发挥主动创造性,使设计的重点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特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出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当引进新兴技术或者是外资支持,将自然村改建为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小区形式,全面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要点

(一)合理的景观规划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详细合理的建筑景观规划。农村的住宅建筑一般存在杂乱无章、布局混乱、无人管问的现象,景观更是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可以使农村建筑合理配置,节约很多的土地资源,更具经济适用效果,促进农村与城市建筑的接轨,建筑风格更具现代感。在建筑景观的合理规划下,其他农村建设如盖房、修路、建村、修建基础设施等都可以有规划的同步实施。同时利用“绿道”的形式来连接各个村落和各种自然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线性生态景观系统。通过整个有机的绿色交通要道来实现更有人文历史的村落、来带动缺少人文历史景观的村落一起发展,这样有效地控制在新农村建设后所产生的各个村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使新农村建设中人文历史景观得到更好表现。

(二)景观设计的节能环保化

以前的农村建筑在资源利用上没有节约环保的意识,存在着很多能源浪费的现象,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节能环保。合理的节能设计不仅可以减少冬季对于木材或者煤的损耗,节约了能源,还可以减少由于燃烧煤炭而产生的废气,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农村地区拥有着特有的乡村景观,如农田、果园、沟渠和山水等,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对这些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可以提高新农村的景观水平,保护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当地景观旅游。农村的原生态景观传递着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是城市景观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在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和保护农业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设计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性。

(三)景观设计需因地制宜

不同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历史和经济发展都不相同,如果采取同样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发生很多矛盾,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发展需要和利益关系,能够顺应自然、合理规划、就地取材,立足于农村的基本特点,绝不可以为求效果盲目地增大建筑形式和规模,充当门面工程。新农村建设也要适应当地的经济条件,景观规划从实际出发,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立足于农民的基本利益,尊重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因地制宜考虑农民的需要。

(四)突出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是一个长期自我演变和完善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形成的个性文化特征。突出地域特色,对于一些地区的人文环境来说,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时期的民俗、经济和宗教等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地域特色也有所不同,景观设计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不是通过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嫁接或者移植,这样的景观设计才会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例如:江西的婺源,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去那里旅游,之所以能吸引众多游客,正是因为它所传递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呈现出其历史的辉煌。婺源县是典型地域文化的体现,乡村古建筑上不同纹样的马头墙不仅具有文化审美价值,还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防火作用,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征。另外,体现地域要素的还有对于当地植被的应用,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田植被的规划,这样的规划设计可以体现乡村的文化主题,更是对于乡村行为方式的延续,在新农村的环境景观设计中要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植被规划,如江西婺源地区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油菜种植面积很大,新的建设规划中保留了婺源农业的自然属性,并且根据地貌特点进行了新的景观设计,使婺源形成了春季万亩油菜花盛开的美丽景色,是一道乡村景观变化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这不仅提高了景观环境的观赏性,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已经渐渐脱离农事活动,新农村的建设正在全国大力发展。在新农村的建设下,农民生活有了更好发展,生活更加舒适,不再以传统自然村的形式居住,而是向城市化小区形式的生活方式发展。这是为最基层的农民劳动者建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新农村的景观设计也要以当地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来丰富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植被内容,创造优美的环境,打造新农村的新面貌。

作者:杜炎林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倩.新农村景观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8).

第2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 课程开发 环艺专业 景观设计 工作导向

一、引言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支撑环境设计专业的“双翼”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系统性、操作性,知识覆盖面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占比重和具体教学内容尚未达成共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随意等问题。德国不来梅大学的费利克斯・劳耐尔教授上世纪80年代首创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将一项工作的完整流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学习与专业实践直接对接,学生学习过程更符合或接近企业的工作过程。本文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与方法,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为完善环境设计学科体系和教育方法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方案

1.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对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进行整体、全面的景观设计职业分析,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以理论知识讲解为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景观的概念和涵义,以培养学生基本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以下三种能力培养:设计思维能力、场地空间意识和设计表达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方法和操作流程,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编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小尺度景观项目的设计任务。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1]。现代景观设计涵盖了从中小尺度的庭院、广场、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尺度的旅游风景区规划、生态恢复建设等海量内容。学生在景观设计课程开始前通过一系列室内空间的学习和相应的设计实践,已形成比较强烈的室内空间感和微观细致的思维方式,并养成了利用透视图直观表达设计思想的习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应根据学生能力、课程性质、社会实际需求综合考虑。选题首先要偏重于新颖、趣味性、可变性较高的设计任务,力图培养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拓展思维,体会内涵;其次,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结合前述因素并确保在有限时间内接触综合性设计内容,最终确定居住小区的规划与景观设计为典型工作任务。

3.转换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1]。景观设计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方案设计、扩充设计、施工图设计与概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序化的方法,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任务书解读、设计准备、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方案展示、总结评价等若干主题教学单元。

4.创设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重视教学中对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根据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学习,切实掌握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表1)。

表1 居住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

5.建立评价体系

成绩评定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成果的同时看成对课程教学的间接反馈。以往设计类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上交的设计作业进行考核,评分标准以设计的图面效果为主导,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和随意性。景观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对课程考核项目进行了细化,包括资料搜集情况或调研报告、设计理念、设计创意、设计说明、设计方案草稿、CAD设计图表达、模型、效果图表达、整体效果等多个内容,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兼顾。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设计作业成绩按一定比例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设计作业成绩占60%。这样在最终成绩判定中,不仅考虑学生的设计能力,还对学生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有所反映。

三、教学成果小结

1.系统化的教学内容

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有别于景观学科的专业课程。在让学生了解景观设计专业范畴及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以微观意义上的、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为教学实践对象,如庭院、广场、街道、居住小区、城市公园等,以人的平视和步行为度量标准,以人的感官体验特别是视觉感官体验为主要依据进行设计,即“视觉景观设计”[3]。通过强调设计中的创造性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既发挥了环境设计学生的优势,又与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期望相一致。

在课程案例设计阶段,将综合性大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各小课题之间保持相互关联,考虑系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由浅入深、举一反三。根据课程整体课时安排和内容结构,控制每一个任务的尺度和难度,将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分解为中心绿地(含集散广场)、宅间绿地和步行商业街等三个阶段性的设计任务。对每个任务安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专题,例如宅间绿地景观设计的任务包括场地认知、空间结构与分析、景观要素分析三个专题;集散广场景观设计任务包括基地环境认知、空间结构、场所精神和细部营造等四个小专题。虽然各个任务包含的小专题比较接近,但具体内容和深度是不一样的。通过反复练习,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景观设计内容和程序,锻炼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2.突出实践、开放持续的教学过程

景观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应始终注意保持“系统化、过程性、 开放式”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激活学生创新能力[4]。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尝试:首先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对设计过程的关注和引导,而淡化设计结果。如在学生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合理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采用现场勘测、调查问卷和类比研究等多种方式展开调查,培养学生调查和分析能力;其次是利用多媒体定期在课堂上汇报和展示阶段性设计成果,师生共同针对设计课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汇报者针对教师和同学的疑问与点评及时做出解答和回应。通过设置“居住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这样一个较大的课题为课程考核作业,在讲课之初就制订好详细的任务书和工作计划,并明确各阶段可供考察的设计成果要求,既对设计过程进行考察、展示和评价,又锻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讲解的能力。

3.启发互动的教学方式

传统“讲、练、评结合”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在动手实践之前先讲解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课题设计的目的,更好地开展设计。但就艺术类学生而言,纯理论学习既难以理解又不会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设计案例中,通过案例讲解和评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大有裨益[3]。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设计分析图和设计草图,以及对设计过程的细致描述,引导学生从功能、结构和艺术形态等方面深入、理性地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设计究竟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有遗憾之处,如何理解、学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培养学生研究设计意识。

讨论式教学法在加强教学互动上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启发、引导、串联的作用。学生不再被动等待老师来改图,而是主动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二来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注意与学生适时换位,引导学生问教师答,督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通过多种讨论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此外,还可以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系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包括校园网、FTP站点等)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将课件、图片、视频、评述等融为一体,并链接专业网站、论坛、设计大师的博客等,使课内教学向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课外学习延伸,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强化教学互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24):61-64.

[2]葛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7):108-110.

[3]宋立民,谢明洋,王锋.视觉尺度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3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国际货运》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

一、引言

《国际货运》是高职教育国际经贸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货代业务的操作与处理能力,培养国际货运行业基层和业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货运》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国际货运》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即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熟悉进出口货运流程,掌握相关单证的制作和流转途径,熟练进行运费计算,等等;能力目标,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进行国际货运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素养目标,即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沟通意识和诚信处世态度。

三、整体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首先,结合我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定位。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概况如下: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具备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四证”即具备国际货代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岗位资格证书。也就是培养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能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国际货运》是高职教育国际经贸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同时服务于全国国际货代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证需要,是一门典型的“课证融合”课程。其实践性、操作性强,对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重要支撑作用。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货代业务的操作与处理能力,培养国际货运行业基层和业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系统性要求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活动载体、教学团队、教学场所、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开放性体现在本课程的双元建设主体,校内专任老师与行业指导老师共同建设课程;职业性体现在课程培养定位于国际货代员职业人和以国际货代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实践性体现在课程内容以国际货代员工作过程与任务和以国际货代员职业能力为本位。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体现在一个中心、一条主线、四个基本点、课证融合、理实一体。也就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首先,按照国际货代业务工作过程,分析国际货代员的工作任务;其次,分析国际货代员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通过归纳和整理出国际货代员岗位职业标准;最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货代工作流程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路径,校企合作思路1与从事货代工作的毕业生合作,校企合作思路2与企业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贯穿四个基本点,即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选取教学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构建评价体系。课证融合,课程内容容纳考证知识点,理实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三)课程总体设计

1.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内容选择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注重针对性与适用性,即根据岗位实际能力要求制定项目教学内容。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组织开发教学资源。不再像传统教学方法中以知识的理论体系来搭建授课的知识体系。

(2)课程内容编排

课程内容编排上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流程来整合、序化项目教学内容。

以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表为例,见表1,第一列归纳了根据企业调研得出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来制定我们的理论教学项目,在理论教学项目的同时安排课内实训任务,理论项目从始至终构成货代工作任务流程,也就体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货代工作流程为主线,理论项目融合考证知识点,课证融合,理论项目同步实训,理实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

表1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表

(3)课程内容组织

课堂内容的组织力求教学做合一。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教学与同步实训。课堂教学采用“五步教学法”:项目案例导入―学生任务布置―必要知识讲授―示范与操作―总结与能力拓展。第二部分是机房综合实训,通过软件操作,让学生熟悉货代业务操作全过程。

2.教学模式选择

根据学情,确定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状况来看,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考证知识与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我们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课证融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国际货运》是我校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此时学生经过两年的象牙塔生活的熏陶和洗礼,已自然地分化成三种类型:准备为外贸生涯而积极奋斗型,暂时没有工作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型,确定从事非外贸类工作型。第一类的大约占到60%,第二类约为30%,第三类约占10%。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采取的是“统一指导、个别辅导、以多带少”的十二字方针,在课堂上统一指导,课后个别辅导,用“60%”来帮助引领“30%”,从而扭转思想。针对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化、针对学生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就要善于利用,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发。

3.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组合,我设计了以下六组教学方法,见表2。这六组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促进互动教学。表中第二列为教师设计,第三列针对学生而设。

表2 六组互动教学法

4.教学手段选择

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室和现代网络系统协同进行,注重技能培养。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教学课件、电子地图、航行路线图、单据样本、实景图片、岗位介绍录像,等等。现代网络系统通过货代教学软件、精品课程网页平台、相关网站加以运用。

5.课程考核

采用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课程考核方案,见表3。

表3 考核方案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探索

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主要体现在“一二三四五六多”的课程教学新理念的探索上。“一”体现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实一体,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二”体现在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即探索构建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行业指导教师的双元双优教学团队。“三”即课程、职业证书、就业岗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思路。“四”体现探索构建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以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行业协会、企业、市场”四方联动工作机制,搭建“校―企”互通平台、构建“校―会”合作通道。“五”即五步教学法,采用五环相扣的教学步骤。“六”即六组互动教学方法,教学合一,相得益彰。“多”体现在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体现公正合理性,即构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国际货运》精品课程建设是基于货代职业标准开发课程、货代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力求少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差距,并将五步教学法运用于项目教学。在项目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法,力求促进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在整体课程设计中体现了对“一二三四五六多”课程建设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章安平.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64-66.

[2]章安平.职业文化与高职国贸专业“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J].新课程研究,2008,(12):7-9.

[3]章安平.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邹小平,周海英.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货代课程的开发与设计[J].管理观察,2010.5(下):203-204.

[5]邵苇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货运课程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10.3(下):130-131.

第4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国民经济建设;重要地位;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主要是指建设在陆地或水中的、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设施,包含房屋、道路、隧道、桥梁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到国民生产的不同领域,因此,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拓展,始终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概述

土木工程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原始先民开凿石洞、开辟道路的行为都属于土木工程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土木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建造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例如我国著名的都江堰、大运河、紫禁城等,都是土木工程的代表作品,将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与古代审美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留下了为世人惊叹的宝贵财富。在世界历史上,欧洲先民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学会利用天然的石料来修建房屋,而且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段历史中,出现了辉煌土木工程作品,例如,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共同被称作是土木工程历史上的七大奇迹。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社会经济与土木工程建造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而诞生了诸多历史遗迹。由此可以看出,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19世纪中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逐渐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土木工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是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使得建设高层建筑与海上建筑成为了可能,例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迪拜塔,就是借助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才得以完成的。而随着施工技术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各种新型施工材料的应用,使得土木工程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土木建筑,例如东方明珠电视塔、鸟巢、水立方等。与此同时,我国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高速公路、高铁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1]。

二、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国民经济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都启动了大面积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而工程建设项目越多,就越能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二)拉动经济投资

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所需的投资较大,其建设完成之后往往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这就为许多投资商提供了投资平台。随着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金融投资领域也越来越活跃,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以土木工程为核心,能够促进建材行业、施工机械制造业、金融产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相关领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共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3]。

(四)推动科技进步

科技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样也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加强技术创新与改进是提高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当这些科技转化成了生产力之后,必将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趋势

要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研究,研发出高质量、低能耗的新型绿色建材,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减轻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与破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钢结构建筑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各项工程的抗震性与稳定性。钢结构的应用也可以缩短施工周期,并且在后期还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建筑资源[4]。

(二)信息化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包含了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工程以及环境工程等多种工程形式,涵盖范围广,对工程技术与工程机械要求较高。随着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直接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而未来科技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与土木工程的结合也会越来越密切,推动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发展、构建信息一体化的管理趋势能够保证施工的准确性与高效性,有助于改善土木工程的质量,实现行业的稳定发展。

(三)拓展性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居民人口的增多导居民人均占地面积大幅度下降。为了进一步缓解人地矛盾,就需要拓展土木工程建设范围,为人类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5]。在未来,土木工程建设会逐渐向地下、高空延伸,建设地下建筑与高空建筑。例如,我国打算在上海市建设高度达到1250米的仿生大厦,以扩大居民容量;沙特王国宁酊在红海附近修建“英里塔”,其高度约为1600米。除此之外,土木工程向海洋、沙漠、太空拓展也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海洋面积广阔,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当前各大临海国家开发海上岛屿、填海造陆已经成为了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手段。同样的,沙漠占据了世界30%的土地,也成为未来土木工程拓展的重要目标,改造沙土使之成为绿洲是有效的沙漠开发策略。而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步伐已经进入到了太空,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站发射成功,成为了利用宇宙空间资源最典型的例子。

结语

土木工程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支柱地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土木工程的发展,充分了解其发展历程,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推出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为土木工程在未来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程桢.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J].科技资讯,2011,(16):28,30.

[2]马福全,常源朝,孙皓.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谈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和方向[J].山西建筑,2016,(14):239-240.

[3]刘越.探讨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与未来土木工程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210-211.

[4]孙璐,葛敏莉,李易峰,等.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36-444.

第5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环境监测综合实训 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石碧清(1967- ),女,山西大同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闾振华(1965- ),男,四川郫县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39-02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精品课程建设拉动课程体系的建设,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将课程建设划分为合格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三级课程建设体系。精品课又分为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2011年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是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专门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设置的一门核心课程,重点强化学生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尽量展现环境监测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水质、空气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为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就业培养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课程培养目标具体表现为:(1)基本素质教育目标。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工作作风等。(2)知识教学目标。掌握环境监测采样的基本方法;掌握环境监测常规项目分析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等。(3)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具有运用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环境监测样品的采集和运输、保存的技能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设计。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以及对本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确定了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工矿企业和环保公司以及环境监测站等。与环境监测相关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污废水监测、空气质量与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和土壤监测等。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以及对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分析,确定了以环境监测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环境监测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模块化课程的设计理念。

在对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环保公司以及学生就业单位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监测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了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工作岗位,归纳了课程所对应的环境监测职业能力,确定了根据环境监测站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的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具体是实训模块对应监测站工作岗位,学习任务对应监测站工作岗位,实训内容对应监测站职业技能。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思路

在听取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毕业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单位的意见反馈,确定了课程内容的选取思路。根据环境监测站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为了保证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我们坚持“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模块化教学过程”“以提升学生监测技能为导向,进行实训任务整体设计”“采用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实训活动”“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设计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等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模块化教学过程”原则是指按照环境监测站的主要工作领域将课程设计成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质量保证三个教学模块。具体是环境监测实训室对应环境保护监测站,模块一对应采样室,模块二对应分析室,模块三相对应质控室。“以提升学生监测技能为导向,进行实训任务整体设计”原则是指在实训内容的选取上,依据环境监测站的主要工作任务,具体选取了水、空气、土壤、噪声监测领域有代表性的监测项目,同时也兼顾了分析方法的全面性。将三个教学模块分解成19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和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以及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模块、实训工作任务、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模块化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学法”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工作过程将本课程的实训教学过程分成样品采集、分析测试、质量保证三个模块来进行教学。三个模块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按照工作流程先采样,再实验室分析,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则贯穿于整个环境监测实训过程。

“现场教学法”是运用真实直观的现场案例,引导学生从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可行性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环境监测综合实训教学中,在制定地表水监测方案、空气监测方案、土壤监测方案、噪声监测方案时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教学。在现场学习监测断面、监测点位的设置等。这样学生感觉就像在真实的工作岗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小组合作教学法”从教学过程的集体出发,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两位学生。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整个实训过程是分工合作完成的。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互相合作的快乐,既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又能及时校正自己操作中的错误。

“视频形象教学法”是利用由声音和图像相叠加的动态系统,将复杂的工作过程和抽象的概念展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和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单元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理解能力。在讲授实训操作时,指导教师除了示范操作,还采用了播放操作视频和再现实训操作照片的方法来更形象、生动地呈现实训过程,使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实训效率。

五、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职教学的评价应该在考试的同时,增加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量,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职业能力、重社会评价。根据环境监测综合实训课程的特色,参照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监测质量控制方法,课程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实际操作过程的规范化考核、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考核以及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考核三个部分。为此,我们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制定了操作考核评分表和实训过程原始数据记录表以及环境监测报告模板(如下表)。实训操作部分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监督的方式进行。原始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过程、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性以及监测报告由考评小组和教师共同进行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根据特定职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形成职业道德,获得职业从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很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体现,精品课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随机过程;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随机过程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强和数学理论性的特点,服务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也是为了帮助他们毕业后更好地从事信息处理工作.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也变得更为严峻.同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每个大学生工作以后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和行业发展竞争,需要更为专业的技术应用基础和综合能力素养.但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竞争格局变化永远走在教育改革的前面,而高等教育改革总是显得步伐相对缓慢,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束缚了学生的全面进步发展.随机过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高等院校立足学科建设和学生未来发展,不断改革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一、明确学科教学目标,优化创新教学内容

随机过程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与通讯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检测与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模式识别及智能系统等专业关系非常密切.该课程是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开设的内容相对基础和简单,主要让学生熟悉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理解泊松过程概念的内涵,知晓马尔科夫链、连续时间马尔科夫链过程的本质含义,并且能够将这些概念与相应的现代电子技术、市场经济预测、生物工程等领域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论素养.

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生产方式转变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促进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改革,不断探索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不断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一)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才竞争格局不断被打破,随机课程教学研究和应用的热点越来越多,相关课程和专业也更加重视随机课程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这就要求随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创新,立足学科教学实际,服务学生未来发展,做好与相关学科的有效对接和融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层次构建关系,做好知识内容的深度延伸和广度拓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保持全面深入合作,努力寻找教育内容创新和改革的新视野,确保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教学知识和能力更具先进性,学科研究和创新更具前沿性.

(二)教材选编突出国际化,服务双语和电子课程模式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中国教育改革与世界保持更加紧密的关系.随机过程学科教材编写也应顺应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客观需要,实现与国际教学对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明确强调,需要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等院校和前沿学科,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40年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随机过程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目标和实践.教材选编需要做好全面研究,与国际知名高校进行合编教材,选用全英版本,为开展双语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结合现代互联网教育和MOOC应用平台模式,创造性编写电子教案、课件,制作适宜的微课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展互联网平台教育.真正将随机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爱上这门学科,能够主动学习和研究,方便他们随时随地交流和探讨.

(三)开展深层次教研合作,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随机过程做好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探索教学改革,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发展,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教研,展开深入合作,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够凝聚更多的优秀教师,集思广益,将课程建设和课程教育协调起来,优化教师结构.确保教师队伍结构人员稳定、能力较强、I务水平较高,都能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创新,都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教学的最新进展,探究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来,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引导学生和教师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设立更多合理的科研项目,实现随机课程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提升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让教师更具开创性,让课程更具时代创新性,以此来推动精品学科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全面改革成绩评价方式,优化综合考核机制

考核评价是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和激励.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而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更不能服务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打造随机课程精品课程,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需要注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去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和不足,优化考试方式和评价模式,消除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将平时的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实现理论考试与实践能力展示的统一.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考试以试卷笔试的方式来考查,将上机编程实践作为重要的形式和考试内容.同时,引入多元评价机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的融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认知,做好各种调节和优化,促进自己学习和成长.坚持激励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点和长项,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和观点,都能作为激励的切入点,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随机过程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方法和手段是保障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也是影响和制约当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时候,教师的讲解能力非常强,分析也非常透彻,但是,很多学生感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过于陈旧,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也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感到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改革是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和教育技术的便捷性和直观性,带给他们更为直接的体验和感受,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实现多媒体与传统优势教学方式的融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推广,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积累和不断改进,有很多较好的方法,效率非常高,需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不断创造出来,各种基于信息化和互联网应用的教学设备和模式不断开发出来,给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便利条件.多媒体具有非常直观的特点,无论多么抽象的知识和理论,一般都能够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的展示,带给学生非常直接的体验;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融合,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随机过程这样的课程,学生感到相对抽象,不容易理解,逻辑性太强,无法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通过开发与之相对应的优秀课件,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的融合,不断发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力.例如,教学马尔科夫过程时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融合,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随时讨论,结合多媒体分析展示,进一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直观性.

(二)大胆尝试双语教学

国际交流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外教育合作也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随机过程的教学需要结合国际学术研究的最新动向,关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更具国际眼光,拓展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更好地自我发展和创新奠定较好的语言基础和学科基础.建设随机过程精品课程,需要立足学科研究和国际前沿,力争实现双语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好的听说读写能力.选用英语教材,编制相应的英文课件,以英语教学为主.学生也坚持用英语讨论,真正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网络课堂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推进.打造随机过程精品课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挥网络课堂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构建开放式、互动教学课程,实现随机过程课程教学的网络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各种教学任务和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和讨论,突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发展哟瘟榛畎才沤萄内容,与学生进行更为便捷的交流互动,探究各种问题和课题,做好远程协助,努力打造优质网络课堂.能够根据股票交易、彩票发行与开奖、公交换乘等具体的实时案例进行分析,确保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

总之,建设随机过程精品课程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不同高校都应深入研究、广泛实践、积极探索,结合最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做好各种交流和互助,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克服缺点和不足,实现教学内容新、形式新、方法手段灵活,打造精品课程,推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月,冯海林.随机过程课程教学探索[J].时代教育,2016(19):166-167.

第7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1.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纽带,打造一体化组织,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供、产、销一条龙,农、工、贸、科一体化经营。小城镇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作用体现在:

1.1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地矛盾。以前我们主要依靠大中城市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中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改变,城市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有限容量使得大中城市难以承受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压力。小城镇的发展缓解了这个压力。

1.2小城镇具有的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小城镇为“一乡一品”式的农副产品结构调整,种植业调整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基地在小城镇。如美国直接务农劳动力仅3%,但居住在小城镇为农业服务的人口为16%。

2.促进农村工业化

乡镇工业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农村改革的推行使农民释放了长久受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迅速上升。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以及农民传统的求安求稳保守思想的存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兴办乡镇工业就成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主要的甚至唯一选择。

乡镇工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了分工协作,可以减少道路、管道、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方便信息交流,商品流通和技术传播,使企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获得了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好处,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3.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3.1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城镇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和环保及公共物品等投资需求增加,将会带动建筑、装饰,运输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乡镇工业向小城镇的聚集也会带动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以及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

3.2某类产业在区域内所占比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由消费需求所决定的市场需求。农民迁居到小城镇居住和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收入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城镇的生活方式又会改变农民的消费偏好,从而促进了县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江苏省的调查表明:城镇人口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加1.5个百分点。

4.有利于县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

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居住密度,节约土地资源。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降低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密度,有利于保护资源和防止环境退化。另外。乡镇企业集聚有利于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乡乡办厂、村村冒烟”的分散工业化模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对河流和空气的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同时,城镇有集中便利的医疗、文化、教育、科技博览等设施,以及便利的交通和信息设施,可以促进科技的普及和县域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体制障碍及解决对策

1.户籍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以户籍区分城镇和农村人口,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人为造成城乡分割,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目前有近亿农村流动劳务人口成为亦工亦农又非工非农的两栖人口,他们虽然在职业上发生了变化,但并未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转移,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进行户籍管理制度创新,就是要逐步取消户口所具有的身份、待遇和等级差别等特殊功能,淡化城镇户口与其所连带的物质福利关系,逐步实行以居民身份证为主的证件化管理,取代现有的户口簿册证明身份的传统模式,建立起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真正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

2.土地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土地征用和管理制度下,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是集体农地的唯一购买者和土地使用权初级市场的唯一供给者,农民和集体无权进入土地市场。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征用价格极低而建设用地出让价格极高。政府的垄断地位决定了其在土地收益分配中占主导地位。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城市建设征用农用地的过程中,多数地方征地收入分配的大致比例是:农民得5~10%,集体得25~30%,政府及其机构得60~70%。政府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人为抬高土地的利用成本,增加了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的成本。

3.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并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职工都分别享受国家和企业承担的保障待遇,而城镇的其他劳动者包括已进入城镇并且有稳定的住所和职业的农民都与社会保障无缘,这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直接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小城镇的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种用工形式,逐步建立开放的、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其他合法权益。到小城镇务工经商但尚未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也应纳入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承担缴纳社会保障金的义务,并享受相应的权利,从而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4.投融资制度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在现行财政体制下。镇政府并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各种费用由县级政府各部门直接收取,一般不返还给镇财政。镇政府作为城镇建设的投入主体,只能从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城镇建设配套费来取得投入资金。在部分地方,道路建设被转嫁给了村委会,教育、水、电都依靠群体集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和农民得进镇成本。改革投融资体制,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支持,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基金。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提供投资项目,引导企业、个人、外商等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来。加强镇一级财政对小城镇公用建设事业的投资比例,小城镇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复垦基金以及城市配套费等应主要投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上来。

5.政府管理体制

第8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实施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减少低层次重复开发,促进网络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网络教育的社会地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7]25 号),把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纳入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资源和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的高水平网络课程。因此,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网络教育的特殊性,从网络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和学习活动设计以及网络服务支持等几方面,介绍了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的建设与实践。

2针对网络教育的特殊性,构建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育是指远程网络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在校面授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有大块的学习时间,而是利用零散的、业余的时间学习,而且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学习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有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家庭负担等影响因素。因此,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应该是,所教授知识有充分的实用价值和可实践性,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满足远程教育对象最紧迫的工作和应用需要。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则应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将课程的基础性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知识相结合,优化课程知识内容体系,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导致远程学习中学与教的时空分离,这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要构建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以实现远程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经教育部2000年批准的15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在发展和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教学过程管理,并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的第三层次课程,2003年开始了网络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体技术,构建了多种媒体资源优势互补的、支撑网络教学的立体化资源,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在选取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建设时依据以下四个原则: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按照业余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第二,围绕网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合远程教育对象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第三,紧扣时代和学科最前沿,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的原则;第四,紧扣网络教育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课程授课方式。在学习资源建设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和自身基础的差异性,采用多种媒体(文字、音频、视频、模拟、仿真、动画等)技术的应用呈现课程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大方便。我们编写并开发了该课程的教材、实验指导书、视频、电子教案、流媒体课件、Flas、实验案例、素材库、网络课件等,形成了丰富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教学网站上供教师和学生浏览。在媒体设计上一体化,突出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除具备课程所需的课件外,还设置了诸如实时交互、网上答疑、远程网站、自学导读、电子阅览等网络教育可以实现的现代教学形式。

课程的教学平台是立体化的,在设计上既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师主导型,引领型的价值理念,又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讨论、自我测试的平台空间,实现了教师主导引领和学生自主选择的统一。通过导学,学生可以快速掌握网络学习的方法,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交互。同时,我们还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可以合理、有效地组织每个教学环节,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跟踪管理,以确保应有的教学成效,培养了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达到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针对网络教育的特点,建设师资队伍

在网络教育中,师生分离的特征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方便、不及时,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得的信息很少,相反也是如此。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网络教学中的师生需要建立更多同步或异步的交流途径,以弥补师生交互的缺失,而教师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习过程,组织网上教学活动等。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通常由学校教师兼任,教师的学校教学和网络教学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时注意了各种不同类型人员的配备,包括了主讲教师、教学辅导教师、班主任以及网络维护技术人员。其中,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学术质量,包括: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录制课程讲解,设计考试试题等;辅导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指导与支持,包括:课程信息,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习过程,答疑讨论,布置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等;班主任则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随时在网上和学生沟通,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能及时把握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促进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降低辍学率有很大的帮助。网络维护技术人员则全天候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维护与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确保系统平台正常运行。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在完善的网络教学制度管理下,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规范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按照开放教育的要求学习,并保证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质量。

4网络资源建设中的教学设计与学习活动设计

在网络教育中,网络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远程学习者与本科生在自身特征上存在很大不同,需要建立导学策略和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和督促其完成学业。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应该能为学生系统化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时,精心进行了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内容设计:选择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打破课程内容的线性章节结构,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组织结构。

(2) 教学策略设计: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使用方式,如文字呈现、教师讲解、动画演示、效果对比、模拟操作等。

(3) 动机策略设计:设计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技术的新颖性、界面的艺术性、反馈语的归因导向、学习伙伴的伴学等。

(4) 学习指导设计:设计学习指导的内容和呈现策略,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的建议等。

(5) 学习评价设计:设计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策略,如自测练习、模拟考试、学习游戏等。

(6) 学习资源设计:设计并提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扩展学习资源。

同时为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学习活动则设计了以下一些模块:

(1)“课程概况”,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考试大纲”和“参考资源”等模块,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准备性材料。

(2)“自学周历”模块为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安排提供指导。

(3)“教学互动”中“主讲教师”、“课程论坛”、“小组论坛”、“语音答疑”、“留言信息”、“问题解答”等模块是学生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习的平台。

(4)“教学互动”中“学习进度”、“在线作业”等模块,帮助学员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完成学习任务。

(5) 每一章的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了“学前指导”、“内容讲解”、“总结评价”和“扩展学习”模块。“学前指导”为学生学习章的内容提供准备性的材料,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方法、重点难点等;“内容讲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由老师进行讲授;“总结评价”让学生及时地评价自己对内容的学习情况及效果;“扩展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6)“原理动画”模块将课程中比较难以掌握的学习知识点内容,以动画和具体操作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7)“概念速查”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些辅的工具。

(8)“参考资源”模块给学生以广博的辅助材料,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面。

上述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在课程的远程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网络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和资源、组织学习活动,还要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这不仅包括提供关于课程内容答疑、资源、实践等与学习有关的服务,而且包括提供与教学管理及其他相关的支持服务。

为了网络教育的顺利开展,在本课程在网络资源建设中,提供了包括授课、课程发送、学习辅导、学习资料提供、作业批改和意见反馈、考试实施和成绩管理,技术培训等支持服务内容。

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包括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评价、综合等能力。

通过在线课程基本信息和课程导学完成了“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课程发送功能。

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语音答疑”,使学生能跟老师实时地交流学习中问题;在“主讲教师”、“小组论坛”、“班级论坛”等教学互动的模块中,可以通过发帖提问、跟帖学习的方式,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提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友情链接”进入到与课程相关的资源网站。

完成课程学习后通过“总结评价”、“自测习题”、“模拟试题”等模块,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扩展学习”、“参考资源”等模块,帮助学生拓宽学科的视野,把握学科前景。

提供的学习资源具体包括: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教学视频、教学讲义、教学实验录像、参考书目、历年考卷、在线习题、案例讨论、在线答疑、网络课堂、课程论坛、优秀作业等等。

考试实施和成绩管理,具体包括“编制考卷、施测、评阅考卷、成绩查询”,考卷的编制,由教学办公室组织,任课教师具体完成。考试工作的开展,由学院统一组织,各教学点配合,统一按北京理工大学考试管理制度进行实施。教师阅卷后,在线登录成绩,学生可在线查询成绩。

专职技术人员全天候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北京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还设立了技术支持免费网络电话,用来提供关于网络学习、操作指南、常见问题的支持。

另外,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坚持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价和实时跟踪评价。建立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媒体应用、考试管理等方面的多种评价措施,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则利用教学管理平台,统计学生网上资源使用情况和教师对学生开展支持学习服务的情况。

经过几年的建设,本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全部实现了网络化,极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6结论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是针对远程教育的特性进行的。通过对“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资源和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的建设,体现了一流网络教学的特点,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及网络教育规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和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到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共享的作用。“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该课程所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始终开放,这些资源已经与北京理工大学该门课程的本科教学共享。课程资源网址为/2008/ public/。课程资源今后将会不断地更新维护,以保障该课程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高教厅函[2007]25 号)[EB/OL]. jpkcnet. com/new/ zhengce/default.asp.

[2] 教育部高教司. 关于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03 号)[EB/OL]. /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98.

第9篇:经济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课程建设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社会对水利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代表的用人单位,在对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增大的同时,特别需要综合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胜任单位的综合技术管理工作。水利行业正不断完善水利科技创新机制,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水利行业需求,深化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水利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秉持“岗证课融通,三阶段递进”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课程开发基本思路是: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技能项目课程内容项目设计。根据水利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分析施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考核要求,从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是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项目基于施工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分解,在课程内容中渗透资格考核的内容与要求,要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素质。实践教学分层递进,即初步认识实习、施工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递进。通过阶段性学习,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施工员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在真实工作情景中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实现能力迁移。

2 课程教学内容

2.1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水利施工员岗位要求熟悉施工图和施工规范,并按图纸与规范组织施工、参与制订施工技术方案,按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工序搭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确保施工进度。学习型项目划分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浙江省区域水利施工特点和典型的工程案例、施工岗位考证要求来构建的。即先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在专业中定位、对应的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熟悉施工图纸,掌握水利工程项目技术要求、通用工种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最后完成水工建筑物施工项目,同时将水利工程施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等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堂内容中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

课程构建是基于施工工作过程,水工建筑物施工以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学实施由单项到综合、由浅入深,逐渐深化,最后完成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技术方案。通过分析了水利施工员的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教学内容选取的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项目”,是“一条线”,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实际的“点状”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而是反映某一职业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理论教学内容分三个项目――施工基础知识、水利工程通用工种施工、水工建筑物施工,共包括13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和50个学习单元,让学生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学会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学具体实施中,可根据专业不同、学时不同作适当的调整与取舍。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而学生缺乏施工技术方面的感性认识,没有施工方面的经历与认识,部分同学从思想上拒绝从事施工工作岗位,使得课程内容变得空洞、抽象,缺乏学习的兴趣。为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3.1 明确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讲授之前,让学生明确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现行的施工规范。理论教学过程中,从水利工程施工角度,将相关课程串接起来,明确课程之间的关系,介绍基本概念、专业术语、施工技术的手段与方法。结合水工建筑物的特点,侧重介绍施工程序、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常用施工机械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标,机械的选型与数量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质量、安全方面的事故,采用启发、引导方式,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动探究与学习,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3.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对于部分操作性强的内容,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无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而全部课程内容进行现场教学的条件又不具备。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的施工录像、工程图片、施工动画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呈现施工场景,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走进水利仿真实训室,利用水利工程模型等直观形象呈现施工场景,教师可通过一些肢体动作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感知,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3 合理选用工程案例,适时进行现场教学

工程案例教学不能作为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引入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结合实际工程,保证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有兴趣。如水闸工程施工结合在建的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杭州三堡排涝工程的案例,并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聘请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中,从水闸的开挖与处理方法、闸室施工、闸墩施工、门槽施工、止水布置方面直观进行介绍,并对闸门部位的冲淤管路的布置、作用等细部结构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具体的工程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施工能力和职业素质。

3.4 开发课程网络平台

学院建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网站,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拓展学习资料、试题库、在线测试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课后能自主学习、交流,及时消化与理解教学内容。

4 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方案分为课程考核、施工顶岗实习考核、职业岗位认证考核三部分。课程考核主要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进行考核,各部分权重分别为40%、40%、20%,成绩可分解到各项目,由项目成绩累计组成的,但各项目权重不同。教学考核评价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知识考核采取卷面、上机考试、可结合职业岗位认证考试要求进行;技能考核可根据平时问题回答、现场教学、作业完成质量、技术方案制定等进行评价;态度考核可侧重于主动学习、上课表现、到课率、作业上交次数与完成情况。

施工顶岗实习考核由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综合评定,按一定的权重给出课程成绩。

本课程为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证书课程,职业岗位认证考核按照省水利厅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省水利厅统一出卷进行考核、认证。

5 课程特色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项目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定位于水利施工员岗位,按施工岗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内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5.1 课程结构与工作岗位融合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的复杂性,结合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按真实的施工项目构建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工种化、项目化,对接工作岗位。课程教学中将施工项目融入教学实训项目,实现与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仿真实训,学习过程更为直观,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环节可直接对接工作岗位。课程内容融入浙江省水利施工员岗位考证内容,以适应施工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

5.2 施工规范导入课堂

水利工程施工工种多,项目杂,技术更新快,因此要根据施工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注重融入新的规程、规范,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并要求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培养学生使用网络平台的能力。

5.3 学校考核与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根据施工职业性特点,构建基于职业情境的教学场所,将传统的教室和实训场地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体现职业性与开放性。在顶岗实习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让企业一线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校内指导教师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指导与检查,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成绩考核,项目完成后由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综合评价,按一定的权重给出课程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