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心理学基础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基础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基础问题

第1篇: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 full swing, and all kinds of views are brillia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efforts to shap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quality

大学是人生是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正是莘莘学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作为高校工作者,应当对大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能善于发现这一阶段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期塑造心理素质更强更高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党的十八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1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终点,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在这一阶段,培养大学生们健全的心智,对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一些具有什么样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呢?

(1) 有乐观主义精神的大学生。他们能笑对人生,坦然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得失。美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因此,要让大学生们明白,乐观主义对他们现在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2)有知行合一精神的大学生。他们不仅有正确的三观,还有勇于实践的决心和勇气。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要让大学生们认识到:不仅要认识科学知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3)有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他们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胸怀宽广,学会包容,与他人和谐共处。要让大学生正确把握人际关系的本质,有效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4)有良好家庭观念的大学生。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如果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家庭观念,对今后走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5)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健康体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心理;三是社会适应能力。一个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他的心理素质也往往较好,并且能承担一些压力。

总的来说,如果具备以上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成长就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实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十分地过硬,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高校工作者能正确地认识。

2 大学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2.1 不能有效地适应新环境

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时,个体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刺激。刚走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首先要应对的就是与家庭生活环境不一样的变化,如果没有经历过初高中的集体生活的同学,在初入大学时,就会与同寝室的同学,在就寝时的作息时间,说话方式,洗衣休闲等诸多生活方式上是不一致的;在产生了这些不一致后,能否及时进行心理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大一新生对于这种变化一时还不能适应,于是出现了沮丧、孤独、不安、焦虑等心理不和谐因素。

2.2 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进入大学,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学习。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式学习中调整过来,转向主动式的学习,并制订好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学习的目标不十分明确,学习的方法不妥当,学习的效率不显著,造成部分科目成绩差,甚至挂科等,这些会引起他们丧失自信心,进而引起诸多的生理问题和心理矛盾。

2.3 不能正确地建立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当下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正常现象。在这看似正常的风景背后,却潜滋暗长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女大学生打胎,如失恋后心理失常等;这说明,当代大学们正处在心理情感发展的关键时间段里,必须予以关注。如果不对这份失恋阴影进行很好的梳理,往往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所高校的某位学生,因失恋而精神失常,从楼上往下跳,让辅导员轮流看换等等,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弱化的一面。

2.4 对未来就业产生恐惧

由于整体经济的低迷,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冲击。当然,也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对学生产生针对性地就业培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的评价不够确切,无法确认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从而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的情绪,使他们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2.5 不能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角色呈多元化。面对新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综观当下的大学校园,入校的新生大多是90后一代,还有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与人交际中,往往想突出个性,而不懂得隐忍个性,与人合作共事;有的学生在说话办事中,以个人为中心,明显缺乏沟通技巧,情绪化地处理一些事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的人际交流中的短板。

笔者认为,只有对上述这些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以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学习、社团等任务,进而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3 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弱化,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办法很多。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3.1 培养大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学生们初入象牙塔,对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产生美好的想像,这是人之常情。高校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们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要告诉他们,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充满了艰辛与挫折,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降低了大学生们的心理期望值之后,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经受挫折后成功的案例很多。作为高校工作者,要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这样说服力会更加显著一些。

3.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从中学时代起,我们就接受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们的三观也在无形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一劳永逸地看待这方面的教育,要针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刷新的人生,不断更新的价值导向,有选择性地对大学生们进行三观教育。高校工作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大学作为青年学子三观定性的重要阶段,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导向,如健康、快乐、好学、助人、志向高远等,以便为社会输送一批三观健康、乐观向上的莘莘学子。

3.3 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

对于自已控制能力不强的同学们来说,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对来说困难些。当大学生有了一些负面的情绪之后,不分场合与地点,不看对方的情绪,而是倾一时之痛快的宣泄,会给周围的师生或室友造成一定的伤害,重新修补这种关系,也不懂得一些技巧等。高校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让他们学会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要让大学生们明白,成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作背景,还要善于控制自我的情绪。要教育大学生们,在出现负面情绪时,要努力地转化这种不良情绪,如化自卑为自信,位移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化刀剑为犁锄,转换为同学们和谐相处的剂。某高校针对大学生们年青气盛这一特点,为有效地疏导学生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开展了千名学生练太极活动,从体育方面来平衡学生们心理情绪,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自我心理控制办法。

第2篇: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学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情况了解,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不当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老师间的关系、与同学间的关系和家长间的关系。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以致逐渐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渴望和需求,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特点,在教育中就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为“差”的做法。个别教师在教育后进或“双差”学生时方法欠佳,常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向家长、学校告状,如此,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有时会把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这些做法必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学生“反抗”的萌芽,接下来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求、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如此导致学生心灵情感方面不健康。

(三)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现在社会公德风气低落,社会价值观念扭曲,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不少人轻视知识,崇拜金钱、权威,一些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心灵受到玷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是诱导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和重要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他诱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迎难而上;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对学习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强;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果”。

三、对初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作为一名近20年教龄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层面来说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心理调节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从教水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就要先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践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专业水平决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使其做到持证上岗,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问题。

3.分阶段、针对性地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对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在初中不同年级中,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初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初二阶段:教育学生立志进取、乐观豁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之能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初三阶段: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趋向成熟的人。

(二)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没有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

1.家长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长就应多了解和学习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孩子把家长当做朋友,当做可以相信、可以倾诉的朋友。

2.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孩子的行为能够折射出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增强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懂得怎样爱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4.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引导和解决。

(三)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放心地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讲述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3)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班主任是联系班级最紧密的纽带,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一些行为表现差的“差生”并不一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是“差生”、“后进生”和“学困生”。

(五)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当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1)作业布置量过多;(2)学生学习时间长;(3)一些教师提高教学深度,加快教学进度;(4)考试频繁。

2.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1)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2)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3)使学生成为“书呆子”,丧失创新能力;(4)造成更多的“后进生”、“学困生”;(5)造成更多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因此,我们呼吁,中小学应减少作业量,降低教学深度和考试难度,减少考试次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

(六)为学生营造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必须加强措施,避免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善于引导,巧用方法,并持之以恒,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就一定能够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干预原则

心理危机是指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处事能力,无法解决时所产生的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它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不知不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树立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折,大学给了他们一片开阔的天地,同时也让他们经历了许多未曾遇到过的问题。虽然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但是它给这些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甚至是毁掉了学生的一生,毁了家长全部的期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所挽救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家庭!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亟待解决的迫切性,我们首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某经常跟同学说别人在议论他,说他坏话。在图书馆上自习时也总是觉得有人骂他,说他坏话。当辅导员得知该情况后通过与他周围的同学及其家长的沟通发现,该学生是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据他父母介绍说他高中成绩优异,而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进校时就不是很乐意。他的表哥表姐都是上的名牌大学,现在也都上了不错的研究生。因此他的心理压力较大,总担心自己考不好。当辅导员把他的情况告诉他的父母以后,他的父母并不相信这样的事实也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一天晚上他不幸从6层楼的窗户上跳了下来,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案例2:某高校大三学生杨某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学交流。如果有人跟他说话,他会简短的回复一下。因为与寝室同学闹矛盾,杨某一个人独住一个宿舍,有一次他在宿舍卫生间烧纸,烧得整层楼都烟雾弥漫。为了防止他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也为其他同学的安全着想,学校立即联系家长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医生了解病情之后说他情感淡漠,是自闭症的一种表现,如不立即治疗的话情况会更糟。他的父亲在送他到医院的途中不禁老泪纵横。

以上两个案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宠儿,天之骄子。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亲友的赞叹。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亲自动手,没有了家长的护佑,亲友的宠溺。当他们遇到一些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害怕了,迷茫了。这个时候对于他们来说,正确的指导以及自我调节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他们没有这些,他们将很有可能陷入到更大的困境中去,甚至无力挽回。这将给那些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带来无尽的痛苦,让他们的希望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要想杜绝心理危机是不可能的,但是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是完全可以降低心理危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认识心理危机,只有在对心理危机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危机。心理危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境遇性危机主要是指当出现突发的或者罕见的悲剧性事件时,当事人对其无法预测和控制从而在精神上无法承受的危机。第二种是成长性危机。对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背负着父母的期望,都有超越他人的欲望。但这种竞争事实上是比较激烈的,有的学生在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结果差强人意时会产生许多悲观情绪,甚至不愿与人交流。第三种是现实存在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是指由大学生自身的人生理想、远大目标和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考虑等内部压力而导致的冲突,焦虑和精神紧张。第四种是病理性心理危机。它是指由神经症所导致的心理危机的发生,比如抑郁、焦虑、紧张等。也有些是由行为异常引发的危机,比如品行障碍、违纪犯罪等。

如果心理危机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和纠正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一般来说,心理危机会导致四种结果:第一种,当事人通过该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二种,当事人勉强度过该危机,但当事人会产生心理阴影,形成偏见,对类似的事情产生抵触情绪。第三种,当事人未能度过危机,长期陷入危机感之中,惶惶不安导致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第四种,当事人因承受不了该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产生自杀心理,走向极端。

第二,了解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原因,大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一旦受到外界困扰就容易引发心理危机。(2)心理原因,研究表明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个体在性格上有如下表现:看问题比较消极,缺乏自信心,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情绪不稳定,过于依赖他人,行为冲动等。(3)外来事件的突发刺激,如父母离异、一夜暴富等。

第三,了解处于心理危机时常见的行为表现。一个人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时,会有一些言语、情绪、行为上的表现。根据他们所表征出来的特点,加之平时对他的了解,就能大致判断出哪些人需要帮助,哪些人可以自己扛过去。

一是直接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被激怒,不愿与人交往,容易产生愤恨情绪,行为古怪。三是行为表现异常,比如体重发生明显变化,时常感觉疲惫、无精打采;连续一周以上失眠;没有食欲等。再有就是可能会出现一些自伤、自虐行为。心理危机的行为表现很多,如果没有出现上述现象也并不等于说一定不处于心理危机中。

一般情况下,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危机程度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面谈诊断法、心理测试法、行为观察法等。

第四,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心理危机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才能采取有利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危机干预的目的是为那些将要发生危机或正处于困境、遭受挫折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以及正常的个人行为,恢复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

危机干预的对象包括危机事件的当事人以及间接受害者,也就是说不仅要干预当事人,还要对当事人周围的人进行干预。

危机干预的原则:(1)构建良好地支持管理机制。在学生团体中加强对心理危机的认识理解,通过他们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从而把它扼杀在萌芽阶段,使危机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并得到学生家长支持理解。(2)帮助求助者完善其认知调节系统,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消除错误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片面的人际观念以及单向的思维方式等。(3)帮助求助者完善生物调节系统,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参与班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

按照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首先我们应该使在校的每位大学生都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鉴别和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同时也能给周围出现这类问题的同学以帮助,使老师和同学尽早的发现这类问题,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其次,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并不可怕,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当我们发生心理困扰时,要能主动的寻求他人求助。同时也要懂得助人。

第4篇: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现在大学生工作如何如何不好找,一个大学生收入还不及一个小学生等"社会问题,也导致很多学生觉得读书无用,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不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和反抗情绪。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玩手机,上网",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而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就破罐子破甩。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学校中略占比例还是较高的,"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针对以上中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正确认识中学生的独立意向,加强适应性教育。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对自己干涉过多。作为父母或老师,首先应针对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步给他们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其次,创造一个民主、愉快、和谐的家庭和班级环境,使他们愿意与父母或老师讲心里话,帮助他们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矛盾。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

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正确处理和引导早恋问题。中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了解,有时常把身体发育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理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正确处理好异性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学校、家庭、社会要注意隔离和减少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书籍、影视等,注意引导中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第5篇: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我认为正确处理来自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向性。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如教学完《草船借箭》这课后老师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谈到“诸葛亮”用计骗到十万枝箭,不是借来的,所以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课题中究竟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学生道:“请同学想一想诸葛亮用草船弄来箭,后来干什么用?”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表看法。有的说:“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把诸葛亮从曹操那弄来的箭,又全部射向曹操,所以用‘草船借箭’这题目,更能形象说明了草船借来箭的用途。还有的说:‘草船借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字却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及时性。教室的空间有限,40分钟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小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知识更加正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这样的题目“来临”的“临”字意思应选“(1)靠近(2)来到(3)快要”,然后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这样,教师及时确切了解了全班的正误比例,再及时指点学生用换词法来理解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举手用手指表示所选答案。这样缩短了,错误持续时间,使训练有针对性,加快了训练步伐,训练效果好。

三、灵活性。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哪怕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如教学《蛇与庄稼》第一段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去划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句子,接着要画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图式,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式用关联词简要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在原定教学时间之后,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完成“说出关系句”这一学习要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句不简炼或意思表述不清。这时教师就临地增加了说话时间,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时,学生已能运用多种关联词语通顺、准确、简炼地把蛇与庄稼的关系说出来了,完成了学习要求,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完成了学习任务后,都沉浸在快乐之中,增强了自己能学好的信心。这就说明了教师面对反馈,要采取灵活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四、差异性。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这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中去可去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勇气,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提示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也要去巡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问题,引起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

第6篇: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适度整合各个学科,启迪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发一封E-mail,他所写的文字来源于语文课;学生欣赏一段音乐,那优美的旋律得益于音乐课;学生画一幅图画,又需要借助美术课上的知识。既然它是集成性非常强的学科,那么我们何不在教学中将各学科与之相整合,以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例如,在教学《认识键盘》一课时,我先是呈现a~z这26个英文字母,随后让学生在英文字母歌声中,尝试输入这些字母。学生在音乐声中,轻松愉快地输入,既巩固了英文知识,又初步认识了主键盘区的字母键。他们借助26个英文字母的输入,思考键盘设计与英文、拼音字母之间的联系,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又整合英语知识设计了三个闯关小任务:第一关是good morning/my friend,第二关是Thanks,第三关是1+2=?。前两个任务都是学生最近学习的英文词组,最后一个是与数学学科相关,操作之前会先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激发知识联系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W习,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学着深挖教材,将各学科适度整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合理取舍教学目标,浸润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要首先明确当节课对学生的直接要求,即学习重点,因为重点目标是必须存在的,不能舍弃,而当节课对学生拓展的要求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情境的创设及课堂情况相应取舍,即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

例如,在教学《修改图形》一课时,本来预设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掌握选定与按任意形状裁剪的操作方法,另一个是使用选定与按任意形状裁剪对图形进行创造与修饰。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创造性使用工具方面是有欠缺的,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基础操作方法掌握得不好,进而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结合学情与课堂实际情况,舍弃了创造性使用这一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选定与任意形状裁剪两个工具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思考,再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有舍才有得,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考虑学情,每个教学目标都想抓、都去抓,想必学生经过课上的学习,最后掌握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教材中包含的技术知识,那么何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抓住重点,在关键处给予适时引导,学生才能掌握并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

巧妙重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中,会有许多课堂生成,这些课堂生成都是学生灵动的思维、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从“就事论事”向“借题发挥”发展,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修改图形》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首先介绍橡皮工具的擦除功能,但要让学生体验到大面积图画使用擦除工具不方便,随后提出问题由学生探索发现选定工具,学生在使用后小组分析擦除工具与选定、删除工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规则图形的出现能够使裁剪工具的呈现水到渠成。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上述三种工具他们都能够使用,这就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增减、重组。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首先呈现有问题的图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然后依次分享本组的探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讨论思考。在第二个环节的处理上,我提出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对一个大图形的擦除,进而引出橡皮与选定工具的区别。同样,对第三个环节我也做了微调,让学生一次性删除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重组教学内容后,任务驱动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适度重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技术课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达到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修饰表格》时,我结合班级实际,将其改成了《我的课程表我做主》。我首先通过展示问题“想不想拥有一份展示个性的课程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带着目的去主动探究表格和边框工具的使用方法,最终完成自己的个性课程表的制作修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虽然犯了很多的错误,但在小组合作的交流中更加深入地掌握了相关工具的使用。在修饰课程表时,学生综合利用剪贴画、图片、颜色的搭配以及边框和底纹等的操作,完成了各自的个性化课程表。

由此可见,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根据学情,适时引入发现的新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持续地探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

第7篇: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关键词: 问题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转化途径

调查一:“老师,我真的不想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我想改变自己,可我不知道怎么改,没有人关心过我,我真的很迷茫?”——问题学生的迷茫

调查二:“老师,我有时候做的一些事,目的是引起老师的注意,我渴望老师在乎我。”——问题学生的心灵渴望

整理问卷调查时,学生的留言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坚信学生所说的是肺腑之言,不是无病。家长和教师了解他们吗?问卷中一句句引人深思的话语,道出了彼此间心灵的距离,道出了家庭教育及当前应试教育的缺陷。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祖先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现如今,人人都在关注教育,按理说,现代教育手段应该比祖先“头悬梁,锥刺股”的教育手段要高明,但是教育却出现了不太和谐的节拍,即“问题学生”,并且在农村中小学,“问题学生”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试问是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本身就有问题?我认为,“问题学生”的出现并非偶然,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被别人定性为“问题学生”,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社会、学校、家庭在学生教育上产生了脱轨现象。因此,无论哪一方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社会之责

社会正以匆匆的脚步快速迈进信息化时代,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由于监管不力,致使信息传播中时有不健康的内容,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误入歧途。

调查情境1:在我们学校附近,有世纪红网吧、e游网吧及圣特电玩中心等经营性网吧和娱乐场所。每逢中午、周末时,里面座无虚席,暴力游戏的刺激声夹杂着学生的叫骂声回荡在网吧的每一个角落。

现象透析:政府下达各种红头文件,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可是在巨大的金钱诱惑下,还是有人愿意铤而走险,谋取不义之财。那些本就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便成了网吧常客,在网络这个虚拟而设满陷阱的世界里,他们放纵自己。某些人甚至用在网络世界中学到的东西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轻则打架斗殴,重则走上犯罪之路。

要有效杜绝此类事情,光有红头文件没有用,因为“治标不治本”,有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

调查情境2:学生迷恋网络小说

在一节习题课上,我把典型例题讲完,安排学生练习,然后一边巡回检查做题情况,一边做个别指导,偶然间我一回头,发现一位学生表情怪怪的,当我走近一看,原来他手中捧着一本网络小说,待我不注意时偷偷地看。看到这一幕我真的很生气,我问他:“你知道你该干什么?你自己在干什么吗?”只见他愣在那里,眼睛里更多的流露出的是无助与无赖。我的心碎了,学生宁可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看网络小说都不愿做练习,我在心里一遍遍地质问自己,这到底是为了什么?下课后,我把小说带到办公室,看着简短的内容提要(我非英雄,广目无双。我本坏蛋,无限嚣张!!)真是揪心窝子地难受。后来经过调查我才知道,学校门口有一家专门为学生提供大量网络小说租阅的小书店,每逢中午,里面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此情此景远胜于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

请问社会在飞速进步的同时,谁应为幼小的心灵守护一寸净土?

其实,只要我们恪守原则,就会守住这片净土,以信息技术为例,只要我们使用合理,它就会使我们受益匪浅。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这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能够扩展学生心理成长的环境,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校之责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我认为,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引导和教育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当然,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应该崇尚张扬个性,可是秉承“以人为本”的课改已经进行了10年多了,我们身边“应试教育已成众矢之的却仍大行其道,素质教育虽然千呼万唤却仍难觅芳踪”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应试教育下,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眼巴巴地瞅着分数,教育教学往往唯分数马首是瞻。教师搜索枯肠地呈现知识的升学价值,学生死记硬背地读死书、死读书,每天只是为了“可怜而又可悲”的分数,机械地读写……到头来,都被训练成了得分“机器”,被动装知识的“容器”,学习对他们而言,是痛苦,不是快乐。

应该给学生营造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但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面对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学生时,采取不闻不问的管理方式,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使他们在迷茫的歧途上越走越远。班主任管理的是学生,而学生是人,解决人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只有真正地、有效地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其他事就能很好地解决。萧伯纳说:“能者行动,庸者说教。”教育管理者要想真正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就要深入到学生中,从学生日常做事时所折射出的问题入手,将做人的道理寓于做事中,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做学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即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而掌握教育他们的第一手材料。班主任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面对学生时,才会把话说到他们的心灵深处,否则,他们只会认为你是在大谈道理,与他们毫不相干。到头来,班主任很辛苦,学生却一点不领情。最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时,一定要置冷静、慎思于冲动之上。常言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也许对教师来讲,仅仅是气急败坏下的一句气话,可对学生的感情伤害是永久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便是尊重你的学生。”这会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终生受益。

当前在“唯分论”的指挥棒下,某些教师只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长此以往,学生因身心过度受累而厌学,慢慢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请问这样的“问题学生”,难道学校就没有责任了吗?

对于家长而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切愿望,又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可以说,升学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学校指向哪儿,家长就跑到哪儿,请问,家校联手式的应试教学,是在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吗?是在坚持“以人性为本”的教育理念吗?

三、家庭之责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家庭教育的不理性,都会成为“问题学生”滋生的土壤和“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出现在父母离异型家庭和务工型家庭。处在父母离异型家庭里的学生,从父母的情感生活中读到了虚假,从父母生活上的分道扬镳读到了世态的炎凉,有些人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性格变得孤僻,遇事敏感多疑,久而久之,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最终就成了教师觉得淘气,家长觉得头痛的“问题学生”。务工型家庭里,父母为了生计常年漂泊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都不回家,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负责教育,由于对孩子过于溺爱,致使隔代教育中问题颇多,最终有一部分学生就随波逐流式地成了“问题学生”。

当然,“问题学生”的产生还与家庭教育的不理性有关,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言行很大程度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溺爱迁就,造成孩子任性、自私;有的父母过度严厉,造成孩子冷漠;有些父母爱慕虚荣,急功近利,家庭环境使学生长期耳濡目染,耍小聪明,学习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凡此种种都会成为“问题学生”滋生的土壤。正如澳大利亚钢琴家托萨告诫说:“如果有一个满怀功利心的家长站在身后,即使孩子是天赋神通,也难成大师。”

家长和教师只要坐下来,与“问题学生”推心置腹地谈谈,就会发现,最痛苦、最迷茫的莫过于他们。教育挽救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他们的家庭。只要我们用真情、用真爱去感化,并坚持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持之以恒,那么终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参考文献:

[1]武秀侠,李芳珍.用爱心和耐心转化后进学生。文苑,2010(2).

第8篇: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109-02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有不尽相同,往往容易产生偏差。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总目标的正确含义,需要了解高中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的教学实际,实现教学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具体地讲,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程序设计与软件操作的关系

关于中学生要不要学程序设计这个问题,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分歧为:是否要让所有学生具备计算机编程的能力,还是掌握一些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基本常识就可以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后者仍占据上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这就意味着高中信息技术课不能只停留在应用软件的操作上,教师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开展程序设计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处理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行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加工”是有关程序设计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简单编程思想。程序设计是一门入门难、深奥枯燥的课程,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教学原则,先模仿理解后总结提高的“两步走”方法开展教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成立兴趣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只要将这部分内容讲精彩,充分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浓厚兴趣,为学生在编程思想方面做好启蒙教学,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可以让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在高二时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进一步系统学习程序设计,为今后步入高校后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专业奠定基础,进而为中国软件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任务驱动与机械训练的关系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被公认为是信息技术学科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建构,并形成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把任务驱动法简单化,用机械的操作训练代替“任务”,显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只能把学生培养成熟练的技术操作工。

“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单个的任务中,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开展整个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紧扣生活实际,利于学生的发展;任务的设计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阶梯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江苏省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绝大多数章节内容均可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下面,以必修教材第五章第1节《图像形象的采集与加工》为例,简单介绍如何设计任务。首先播放励志广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分析该广告图片的构成要素,适时提出任务一:“熟悉Photoshop软件的界面和基本操作”。掌握对图片进行尺寸大小、旋转画布、色彩、亮度、对比度、裁剪等操作。接着提出任务二:“选择背景和前景图片素材,对其预加工”。进而学习有关图层和选取工具的学习。然后提出任务三:“合并多个多层图片”。学习图像合成的要领,让学生学习各图像之间的大小、位置、图层等关系。第四个任务为拓展性任务:“美化我们的广告图片”,这里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诸如“羽化技术”等难点较大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的拓展。最后,让学生完成图片的输出与保存,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体验。

三、理解记忆与死记硬背的关系

第9篇:心理学基础问题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科技创新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2006年,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据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技术进步一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50%。近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出口方面取得巨大发展,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依靠技术进步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199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在GDP中所占份额不足1%,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4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证明在中国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

(二)创新是衡量大学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迄今为止,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高等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高等学校[2]。衡量一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其学术水平。学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学术水平的核心内容就是学术创新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强化。

(三)创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激发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3],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应该把创新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

1.从科研队伍看

独立学院起步于本世纪初,办学时间不长。办学初期,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师资队伍。当前,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仍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一方面,这部分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上好课是他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有精力和意愿从事科学研究,客观上仍然缺乏有经验的专家教授的传帮带,科研团队更是无从谈起。

2.从科研硬件设施看

很多独立学院没有形成独立完备的科研硬件设施,实验条件都比较艰苦,经常有与母体学校公用实验室,借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等情况。很多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因为实验室、仪器、药品和经费等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半途而废。

3.从经费资助看

学校一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一般在1000~2000元间,而且必须通过中期考核才能拿到资助,很多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都是从指导老师其他科研项目中垫付前期的研究经费,而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占多数的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科研经费的数额,制约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存在和发展。

4.从研究周期看

一方面,现在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期限大多为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实验、获取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到创新的实验结论,很多学生限于时间限制不得不应付了事,因此就影响到了论文的质量和项目的完成。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制一般为四年,没有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很多立意新颖的课题,由于受到学生学制限制,研究周期不够,而不得不终止创新项目。

(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1.从指导老师看

指导老师有自己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又要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投入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从事研究工作,教师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多,却不能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上得到实际反映,从而使教师逐渐失去了指导学生的内生动力。

2.从学生看

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业基础不太扎实,学生缺乏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要知识储备和研究自信心,学院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方面缺乏适度的激励机制和有效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高。一些学生存在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情况。

3.从项目验收看

一般是通过“结果”,即项目成果的质量及答辩进行评选[4],而对于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过程”,即成果是如何产生,参赛者在整个过程中具体作了什么贡献,花了多少时间,则较难认定,而这整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正是创新教育应特别关心的问题。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科创意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再上一个台阶,结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氛围。

据了解,学院仍有部分同学对什么是科技创新,怎样参与科技创新存在疑问,普遍认为“科技创新”太高深,离自己很“远”。根据近四年的数据统计,学院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参与率较低,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据初步统计,学院目前仅有不到10%的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仅靠这部分学生,很难有效调动其他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科创氛围势在必行[5]。让已经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发起,吸纳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同学进来。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集结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主动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

目前,独立学院每年都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作品进行评比,即仅针对“结果”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对“过程”予以肯定和激励。例如,在科创项目的研究团队之间开展科创实验操作能手竞赛活动,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给学生一个探讨交流实验心得的平台。同时,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目前部分大学生科创项目浮于表面,做表面文章的不良倾向。

(三)探索完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

独立学院可以逐步探索、完善学院资助、科研经费资助和企业合作““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一是完善现有的学院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加强资助监督和指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与指导教师的在研课题契合度,使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逐步融入教师科研团队,在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中寻求资助。三是应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四)建立良性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涉及学院、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要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就必须有效调动其他两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一些母体学校成功的经验来看,可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找平台,给老师以补助。一是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同时承担教师科研助手的工作职责;二是独立学院的定位为教学型学院,教师的科研任务重,学院可以统一组织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或其中的实践环节向学生公布,学生自由选择相应的课题组。学院按照适当的标准,适当计算学分;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时间适当算作教学工作量,给予课时酬金。

参考文献:

[1]陈雨柯.中国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12(2).

[2]李光.论大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4).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