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基础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 full swing, and all kinds of views are brillia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efforts to shap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quality
大学是人生是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正是莘莘学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作为高校工作者,应当对大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能善于发现这一阶段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期塑造心理素质更强更高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党的十八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1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终点,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在这一阶段,培养大学生们健全的心智,对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一些具有什么样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呢?
(1) 有乐观主义精神的大学生。他们能笑对人生,坦然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得失。美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因此,要让大学生们明白,乐观主义对他们现在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2)有知行合一精神的大学生。他们不仅有正确的三观,还有勇于实践的决心和勇气。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要让大学生们认识到:不仅要认识科学知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3)有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他们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胸怀宽广,学会包容,与他人和谐共处。要让大学生正确把握人际关系的本质,有效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4)有良好家庭观念的大学生。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如果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家庭观念,对今后走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5)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健康体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心理;三是社会适应能力。一个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他的心理素质也往往较好,并且能承担一些压力。
总的来说,如果具备以上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成长就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实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十分地过硬,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高校工作者能正确地认识。
2 大学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2.1 不能有效地适应新环境
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时,个体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刺激。刚走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首先要应对的就是与家庭生活环境不一样的变化,如果没有经历过初高中的集体生活的同学,在初入大学时,就会与同寝室的同学,在就寝时的作息时间,说话方式,洗衣休闲等诸多生活方式上是不一致的;在产生了这些不一致后,能否及时进行心理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大一新生对于这种变化一时还不能适应,于是出现了沮丧、孤独、不安、焦虑等心理不和谐因素。
2.2 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进入大学,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学习。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式学习中调整过来,转向主动式的学习,并制订好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学习的目标不十分明确,学习的方法不妥当,学习的效率不显著,造成部分科目成绩差,甚至挂科等,这些会引起他们丧失自信心,进而引起诸多的生理问题和心理矛盾。
2.3 不能正确地建立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当下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正常现象。在这看似正常的风景背后,却潜滋暗长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女大学生打胎,如失恋后心理失常等;这说明,当代大学们正处在心理情感发展的关键时间段里,必须予以关注。如果不对这份失恋阴影进行很好的梳理,往往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所高校的某位学生,因失恋而精神失常,从楼上往下跳,让辅导员轮流看换等等,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弱化的一面。
2.4 对未来就业产生恐惧
由于整体经济的低迷,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冲击。当然,也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对学生产生针对性地就业培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的评价不够确切,无法确认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从而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的情绪,使他们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2.5 不能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角色呈多元化。面对新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综观当下的大学校园,入校的新生大多是90后一代,还有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与人交际中,往往想突出个性,而不懂得隐忍个性,与人合作共事;有的学生在说话办事中,以个人为中心,明显缺乏沟通技巧,情绪化地处理一些事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的人际交流中的短板。
笔者认为,只有对上述这些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以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学习、社团等任务,进而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3 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弱化,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办法很多。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3.1 培养大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学生们初入象牙塔,对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产生美好的想像,这是人之常情。高校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们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要告诉他们,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充满了艰辛与挫折,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降低了大学生们的心理期望值之后,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经受挫折后成功的案例很多。作为高校工作者,要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这样说服力会更加显著一些。
3.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从中学时代起,我们就接受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们的三观也在无形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一劳永逸地看待这方面的教育,要针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刷新的人生,不断更新的价值导向,有选择性地对大学生们进行三观教育。高校工作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大学作为青年学子三观定性的重要阶段,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导向,如健康、快乐、好学、助人、志向高远等,以便为社会输送一批三观健康、乐观向上的莘莘学子。
3.3 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
对于自已控制能力不强的同学们来说,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对来说困难些。当大学生有了一些负面的情绪之后,不分场合与地点,不看对方的情绪,而是倾一时之痛快的宣泄,会给周围的师生或室友造成一定的伤害,重新修补这种关系,也不懂得一些技巧等。高校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让他们学会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要让大学生们明白,成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作背景,还要善于控制自我的情绪。要教育大学生们,在出现负面情绪时,要努力地转化这种不良情绪,如化自卑为自信,位移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化刀剑为犁锄,转换为同学们和谐相处的剂。某高校针对大学生们年青气盛这一特点,为有效地疏导学生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开展了千名学生练太极活动,从体育方面来平衡学生们心理情绪,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自我心理控制办法。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学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情况了解,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不当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老师间的关系、与同学间的关系和家长间的关系。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以致逐渐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渴望和需求,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特点,在教育中就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为“差”的做法。个别教师在教育后进或“双差”学生时方法欠佳,常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向家长、学校告状,如此,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有时会把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这些做法必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学生“反抗”的萌芽,接下来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求、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如此导致学生心灵情感方面不健康。
(三)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现在社会公德风气低落,社会价值观念扭曲,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不少人轻视知识,崇拜金钱、权威,一些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心灵受到玷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是诱导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和重要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他诱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迎难而上;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对学习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强;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果”。
三、对初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作为一名近20年教龄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层面来说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心理调节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从教水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就要先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践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专业水平决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使其做到持证上岗,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问题。
3.分阶段、针对性地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对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在初中不同年级中,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初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初二阶段:教育学生立志进取、乐观豁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之能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初三阶段: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趋向成熟的人。
(二)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没有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
1.家长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长就应多了解和学习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孩子把家长当做朋友,当做可以相信、可以倾诉的朋友。
2.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孩子的行为能够折射出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增强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懂得怎样爱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4.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引导和解决。
(三)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放心地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讲述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3)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班主任是联系班级最紧密的纽带,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一些行为表现差的“差生”并不一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是“差生”、“后进生”和“学困生”。
(五)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当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1)作业布置量过多;(2)学生学习时间长;(3)一些教师提高教学深度,加快教学进度;(4)考试频繁。
2.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1)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2)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3)使学生成为“书呆子”,丧失创新能力;(4)造成更多的“后进生”、“学困生”;(5)造成更多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因此,我们呼吁,中小学应减少作业量,降低教学深度和考试难度,减少考试次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
(六)为学生营造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必须加强措施,避免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善于引导,巧用方法,并持之以恒,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就一定能够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干预原则
心理危机是指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处事能力,无法解决时所产生的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它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不知不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树立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折,大学给了他们一片开阔的天地,同时也让他们经历了许多未曾遇到过的问题。虽然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但是它给这些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甚至是毁掉了学生的一生,毁了家长全部的期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所挽救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家庭!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亟待解决的迫切性,我们首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某经常跟同学说别人在议论他,说他坏话。在图书馆上自习时也总是觉得有人骂他,说他坏话。当辅导员得知该情况后通过与他周围的同学及其家长的沟通发现,该学生是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据他父母介绍说他高中成绩优异,而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进校时就不是很乐意。他的表哥表姐都是上的名牌大学,现在也都上了不错的研究生。因此他的心理压力较大,总担心自己考不好。当辅导员把他的情况告诉他的父母以后,他的父母并不相信这样的事实也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一天晚上他不幸从6层楼的窗户上跳了下来,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案例2:某高校大三学生杨某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学交流。如果有人跟他说话,他会简短的回复一下。因为与寝室同学闹矛盾,杨某一个人独住一个宿舍,有一次他在宿舍卫生间烧纸,烧得整层楼都烟雾弥漫。为了防止他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也为其他同学的安全着想,学校立即联系家长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医生了解病情之后说他情感淡漠,是自闭症的一种表现,如不立即治疗的话情况会更糟。他的父亲在送他到医院的途中不禁老泪纵横。
以上两个案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宠儿,天之骄子。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亲友的赞叹。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亲自动手,没有了家长的护佑,亲友的宠溺。当他们遇到一些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害怕了,迷茫了。这个时候对于他们来说,正确的指导以及自我调节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他们没有这些,他们将很有可能陷入到更大的困境中去,甚至无力挽回。这将给那些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带来无尽的痛苦,让他们的希望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要想杜绝心理危机是不可能的,但是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是完全可以降低心理危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认识心理危机,只有在对心理危机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危机。心理危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境遇性危机主要是指当出现突发的或者罕见的悲剧性事件时,当事人对其无法预测和控制从而在精神上无法承受的危机。第二种是成长性危机。对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背负着父母的期望,都有超越他人的欲望。但这种竞争事实上是比较激烈的,有的学生在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结果差强人意时会产生许多悲观情绪,甚至不愿与人交流。第三种是现实存在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是指由大学生自身的人生理想、远大目标和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考虑等内部压力而导致的冲突,焦虑和精神紧张。第四种是病理性心理危机。它是指由神经症所导致的心理危机的发生,比如抑郁、焦虑、紧张等。也有些是由行为异常引发的危机,比如品行障碍、违纪犯罪等。
如果心理危机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和纠正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一般来说,心理危机会导致四种结果:第一种,当事人通过该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二种,当事人勉强度过该危机,但当事人会产生心理阴影,形成偏见,对类似的事情产生抵触情绪。第三种,当事人未能度过危机,长期陷入危机感之中,惶惶不安导致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第四种,当事人因承受不了该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产生自杀心理,走向极端。
第二,了解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原因,大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一旦受到外界困扰就容易引发心理危机。(2)心理原因,研究表明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个体在性格上有如下表现:看问题比较消极,缺乏自信心,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情绪不稳定,过于依赖他人,行为冲动等。(3)外来事件的突发刺激,如父母离异、一夜暴富等。
第三,了解处于心理危机时常见的行为表现。一个人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时,会有一些言语、情绪、行为上的表现。根据他们所表征出来的特点,加之平时对他的了解,就能大致判断出哪些人需要帮助,哪些人可以自己扛过去。
一是直接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被激怒,不愿与人交往,容易产生愤恨情绪,行为古怪。三是行为表现异常,比如体重发生明显变化,时常感觉疲惫、无精打采;连续一周以上失眠;没有食欲等。再有就是可能会出现一些自伤、自虐行为。心理危机的行为表现很多,如果没有出现上述现象也并不等于说一定不处于心理危机中。
一般情况下,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危机程度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面谈诊断法、心理测试法、行为观察法等。
第四,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心理危机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才能采取有利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危机干预的目的是为那些将要发生危机或正处于困境、遭受挫折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以及正常的个人行为,恢复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
危机干预的对象包括危机事件的当事人以及间接受害者,也就是说不仅要干预当事人,还要对当事人周围的人进行干预。
危机干预的原则:(1)构建良好地支持管理机制。在学生团体中加强对心理危机的认识理解,通过他们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从而把它扼杀在萌芽阶段,使危机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并得到学生家长支持理解。(2)帮助求助者完善其认知调节系统,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消除错误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片面的人际观念以及单向的思维方式等。(3)帮助求助者完善生物调节系统,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参与班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
按照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首先我们应该使在校的每位大学生都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鉴别和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同时也能给周围出现这类问题的同学以帮助,使老师和同学尽早的发现这类问题,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其次,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并不可怕,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当我们发生心理困扰时,要能主动的寻求他人求助。同时也要懂得助人。
【关键词】学校管理;创新;策略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学校要发展,需要管理创新,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1. 传统学校管理的四大弊端 审视与检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优缺点具有重大价值。这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学校管理中合理、有益的经验,而且可以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抱有直面而不是回避各种问题和困难的态度和意识,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找到许多有效且有益的办法。目前,我们的学校管理存在以下四大弊端:
(1)封闭性。按照现代组织学的观点,学校管理的结构应是开放的。随着人们教育观念变化和参与学校管理意识的增强,学校组织的边际不断扩大,原来狭隘封闭的学校藩篱正在打破。“破墙办学”不仅仅是推倒了物理意义上的围墙,还要推倒办学者心理上和学校管理制度上的围墙,建立一种开放办学的有效机制。
(2)单主体。学校管理只看重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的作用,忽视或无视学生、教师、家长的主体作用,造成“目中无人”的现象。这是因为许多校长只是将学校仅仅看作是自己和部分行政人员的私人领地,神圣不可侵犯。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纳入学校管理的大框架之中。
(3)单向度。目前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理,这有很大的弊端。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师生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凡是与学生、教师有关的事情应交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在这些方面,校长要大胆放权,要充分相信教师和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负起完全责任。
(4)低效能。许多学校注重硬件的高投入,忽视软件建设,致使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教育浪费现象严重。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重大课题。经合组织的研究结论是:一所学校是否具有高效能,取决于教学的组织性、有效的学习时间、学校氛围、评估、激励、学校领导能力、家长的参与等十多个因素,而不仅仅是学校物质特征或硬件设施。这个结论与我们日常的判断基本一致。
2. 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观念 面对学校管理中的四大弊端,我们要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态度来进行改进。就是要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观点,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改善心智模式。这需要确定三种改革观念和六种教育意识。三种改革观念是:
(1)整合观。目前的教育改革应是一场“绿色”教育革命。它与以往改革的关系是继承与扬弃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关系。因此,目前的改革必须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之上的一种升华、提高和发展,它是一种生态的表现。并且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建立新旧改革的有机联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2)融合观。学校管理改革与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将学校管理创新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背景中来进行,其直接结果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和社区的文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磨合观。目前有关学校管理及其改革的理念、学说、观点非常之多,既可能推动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让大家无所适从。因此,需要正本清源、理智对待、避免追风,谨慎处理好学校管理改革的“路”的问题。
六种教育意识包括:第一,服务意识。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职责是提供教育服务。第二,质量意识。第三,市场意识。校长和教师眼中要有市场,这包括生源市场、师源市场和其他教育资源市场。第四,竞争意识。学校要确立一流目标,参与教育市场竞争。第五,规则意识。遵循约定的学校竞争规则,认真履行承诺。第六,风险意识。学校将会遇到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生存问题。
3. 学校管理创新的策略
(1)注重学校品牌管理。一般来说,品牌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独创性是学校品牌的活力源泉;稳定性是学校品牌的信誉保证;持续性是学校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思路。
(2)订立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的宗旨,一是就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综合与协调的措施;二是为学校的长期发展设计短期的管理目标;三是可以提高教师的信心和士气;四是提高教职员工的发展质量;五是发展规划要关注教育目的,特别是所有学生的学习和成就。
我认为正确处理来自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向性。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如教学完《草船借箭》这课后老师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谈到“诸葛亮”用计骗到十万枝箭,不是借来的,所以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课题中究竟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学生道:“请同学想一想诸葛亮用草船弄来箭,后来干什么用?”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表看法。有的说:“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把诸葛亮从曹操那弄来的箭,又全部射向曹操,所以用‘草船借箭’这题目,更能形象说明了草船借来箭的用途。还有的说:‘草船借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字却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及时性。教室的空间有限,40分钟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小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知识更加正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这样的题目“来临”的“临”字意思应选“(1)靠近(2)来到(3)快要”,然后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这样,教师及时确切了解了全班的正误比例,再及时指点学生用换词法来理解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举手用手指表示所选答案。这样缩短了,错误持续时间,使训练有针对性,加快了训练步伐,训练效果好。
三、灵活性。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哪怕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如教学《蛇与庄稼》第一段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去划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句子,接着要画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图式,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式用关联词简要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在原定教学时间之后,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完成“说出关系句”这一学习要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句不简炼或意思表述不清。这时教师就临地增加了说话时间,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时,学生已能运用多种关联词语通顺、准确、简炼地把蛇与庄稼的关系说出来了,完成了学习要求,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完成了学习任务后,都沉浸在快乐之中,增强了自己能学好的信心。这就说明了教师面对反馈,要采取灵活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四、差异性。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这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中去可去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勇气,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提示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也要去巡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问题,引起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
适度整合各个学科,启迪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发一封E-mail,他所写的文字来源于语文课;学生欣赏一段音乐,那优美的旋律得益于音乐课;学生画一幅图画,又需要借助美术课上的知识。既然它是集成性非常强的学科,那么我们何不在教学中将各学科与之相整合,以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例如,在教学《认识键盘》一课时,我先是呈现a~z这26个英文字母,随后让学生在英文字母歌声中,尝试输入这些字母。学生在音乐声中,轻松愉快地输入,既巩固了英文知识,又初步认识了主键盘区的字母键。他们借助26个英文字母的输入,思考键盘设计与英文、拼音字母之间的联系,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又整合英语知识设计了三个闯关小任务:第一关是good morning/my friend,第二关是Thanks,第三关是1+2=?。前两个任务都是学生最近学习的英文词组,最后一个是与数学学科相关,操作之前会先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激发知识联系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W习,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学着深挖教材,将各学科适度整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合理取舍教学目标,浸润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要首先明确当节课对学生的直接要求,即学习重点,因为重点目标是必须存在的,不能舍弃,而当节课对学生拓展的要求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情境的创设及课堂情况相应取舍,即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
例如,在教学《修改图形》一课时,本来预设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掌握选定与按任意形状裁剪的操作方法,另一个是使用选定与按任意形状裁剪对图形进行创造与修饰。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创造性使用工具方面是有欠缺的,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基础操作方法掌握得不好,进而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结合学情与课堂实际情况,舍弃了创造性使用这一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选定与任意形状裁剪两个工具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思考,再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有舍才有得,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考虑学情,每个教学目标都想抓、都去抓,想必学生经过课上的学习,最后掌握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教材中包含的技术知识,那么何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抓住重点,在关键处给予适时引导,学生才能掌握并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
巧妙重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中,会有许多课堂生成,这些课堂生成都是学生灵动的思维、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从“就事论事”向“借题发挥”发展,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修改图形》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首先介绍橡皮工具的擦除功能,但要让学生体验到大面积图画使用擦除工具不方便,随后提出问题由学生探索发现选定工具,学生在使用后小组分析擦除工具与选定、删除工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规则图形的出现能够使裁剪工具的呈现水到渠成。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上述三种工具他们都能够使用,这就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增减、重组。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首先呈现有问题的图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然后依次分享本组的探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讨论思考。在第二个环节的处理上,我提出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对一个大图形的擦除,进而引出橡皮与选定工具的区别。同样,对第三个环节我也做了微调,让学生一次性删除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重组教学内容后,任务驱动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适度重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技术课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达到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修饰表格》时,我结合班级实际,将其改成了《我的课程表我做主》。我首先通过展示问题“想不想拥有一份展示个性的课程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带着目的去主动探究表格和边框工具的使用方法,最终完成自己的个性课程表的制作修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虽然犯了很多的错误,但在小组合作的交流中更加深入地掌握了相关工具的使用。在修饰课程表时,学生综合利用剪贴画、图片、颜色的搭配以及边框和底纹等的操作,完成了各自的个性化课程表。
由此可见,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根据学情,适时引入发现的新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持续地探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30-002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但是,当学生从忙碌紧张的高中生活突然过渡到“无人问津”的大学生活,他们从或温暖,或严苛,或冷漠的家庭,来到集体宿舍,诸多生活的变动容易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各种不适应。如果这种不适应不能及早调整并得到缓解,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什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指大学生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大学生处于剧烈的生理变化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但由于社会经历少,经验不足,加之大学生特有的随性和想象混在一起,导致各种心理矛盾。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性格塑造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造成学生成长环境的扭曲;二是由于过度溺爱或过分严厉造成的孩子性格扭曲。
过集体生活几乎成了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这种一起吃住,没有亲人,缺乏独立空间的生活,会让很多刚刚走入大学生活的学生难以适应。如何轻松的和人相处,如何和谐的与人相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但是那些从破碎或者气氛紧张家庭走出的孩子,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难以适应的痛苦局面。这种人际关系的紧张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久而久之难免成为心病。
2.学习压力
在中国,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有一些学生,因为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因此拼命的学习,渴望更大的突破。当学习遇到瓶颈,或者感觉时间紧迫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会悲观失望,失去生活的兴趣。
3.经济压力
进入大学校园前,学校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开始或多或少的接触社会,社会上对人的评价标准慢慢的侵入学校。学习好不再是大家羡慕的对象,那些出身富贵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受到大家的关注。
一个从小通过努力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用自己全身的力量进入大学,但是却发现大学完全不是以学习好坏论英雄,他们没有了曾经学习好的心理优势,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普通甚至与城市孩子的距离。看着周围经济富裕的同学,买名牌,谈朋友,呼朋引伴一起去旅游,他们的心理多了一份自卑。当年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4.感情危机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年轻人特有的年轻气盛,或者对爱情的一知半解,让他们在处理感情问题的时候缺少一些成熟的考虑。现在,各种偶像剧,肥皂剧充斥着大学校园。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多半来自这些缺少“地心引力”的片子。他们把爱情要么想象的过于理想,要么过于现实。当感情危机出现时,他们缺少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理智的看待问题,反而会因为过于激烈的举措让事情发展的更糟糕,甚至发生为爱而轻生的悲剧。
5.就业压力
学生多年苦读,终于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多年的强化教育一再提醒他,考上大学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传统思维认为,只有政府机关或者是事业单位才是最好的选择,大部分学生挤破头想往里边钻。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现实。他们不愿意屈尊进入小公司,也不愿意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环境回到小城市。大家都希望能够在大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较之以往呈现更多更杂更难办的境地。因此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刻不容缓。据教育部一份报告统计,对全国121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20-23%。最近一项对全国114万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中因为心理问题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1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6%以上。
面对以上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探究,笔者在此也做了一些对策研究。
一、坚持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找出问题学生虽然重要,但是如何处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不能把工作停留在表面,应该深层次的了解这些被筛查出来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是哪里。当然,并不是所有被筛查出来的学生就一定是精神有问题的。他们只是这一方面或是那一方面可能存在着不足。因此,应该把筛查出来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重点关注对象。这些学生平时就行为异常,人际关系紧张,建议家长将学生带到专业医院进行诊疗,以免耽误救治;第二类就是需要沟通交流的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心理问题并不严重,并不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老师和周围同学多关心,多交流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二、建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个宣泄的地方,而并不是认定为精神有问题的地方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大多数咨询室只是一个形式,学生即使有心理问题也拒绝去那些地方。因为学生认为,好像去了心理咨询室的人就一定是精神出了问题的人。因此,应该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问题,每个人也都需要心理宣泄。让大家逐渐改变以往对心理咨询的老想法,能够主动的找心理老师倾诉,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
三、学校多举办心理学方面的讲座,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恐惧来源于无知。当学生了解了足够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会知道该如何自救,如何杜绝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一个健康的人,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心理,才能合理的区别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让更多学生关注自身的心里健康,了解更多的心里宣泄渠道,随时把握自己的心理动态,合理管理自身情绪,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的宝贵财富。
四、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让家庭配合学校一起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学生放下包袱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多些关怀,给学生最大的家庭温暖,让他们放下紧张不安,放下恐惧害怕,在健康的家庭帮助下逐渐恢复心理的健康。
当然,因为家庭原因而心理出现阴影的学生,老师应该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孩子,改变家庭氛围,重新建立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同时,老师应该对此类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他们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爱,老师与同学们的爱可以让他知道感恩,减少敌意。
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倡导学生独立自主,从基层做起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历史教学任务存在缺陷。以当前的应试教育为前提,历史教学被忽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由于历史学科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的也只是一部分内容,只是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至于该历史更深层次上的东西,很少涉及,缺乏详细的讲述,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让他们认为历史的重点是记忆,将所学的知识记住,所以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背诵就可以了,不需要其他方面的重视。但是,对人文学科中代表性较强的历史的学习,就是为了培养这些综合能力打下基础,能协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只不过现如今的历史教学任务都是将重点放到考试上去,重点追求如何背诵和记忆知识点,却忽视了理解这一重点,因此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高标准高要求。
2.历史教材单一。现在我国的历史教学内容太过枯燥和呆板,进行所有的历史教学活动其目的都是满足考试需求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是过分单一,永远都是老一套,老师讲解学生背诵,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课本内容都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缺乏去研究和学习它的兴趣和爱好。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乃至快速发展,使多媒体走入了高中教学,可是现在很多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只是“一本教科书、一个备课本和一支粉笔”,并未把现代科技运用到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目的,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3.高中历史长久未受重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直都没有受到重视。由于需求方面的不平衡,导致历史学科出现边缘化现象,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也处于次要的地位。学校在进行学课的安排和重点规划时也是将历史等人文学科课时放到次要地位,节省时间为了强化数理化等强势学科的教学力度。所以,高中历史在这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客观上也就成为了副科了,作为其他学科的补充,还因为高中的历史课安排少,历史老师就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由于该教学活动太单调,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历史产生厌恶,阻碍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议
1.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关键,营造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在以往单一的教学环境下,老师的地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在接受知识时如果出现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不能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所以,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以营造出一个自由、民主、文明的教学氛围,老师也要不断的变换自身的角色,改变过去那种知识的传输者的身份,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民主的学习环境中会自发主动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还会自发的开办讨论会、讲座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掘出来,发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能为培养其人文精神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相符。
2.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高中历史课题进行教学时也要积极认真的执行这一观点。比如,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相关内容这篇历史题材为例,应该先解释“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英国会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当时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社会背景是什么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历史意义等等。在学生自主的充分思考之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讲解无疑更具有价值型和针对性。
除此之外,因为历史知识存在宽泛性,历史的教学和学习应突破课堂,不断鼓励学生学习思考,通过一些别的途径,比如课外阅读或者参观名胜古迹等方式来多方面的学习历史内容,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话题,可以提出自己的较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将学以致用这一目的实现。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课程每面临一次改革都会对每一位历史老师带来挑战和机遇。高中历史教师要做的是抓紧机遇,努力学习课改的实际精神,保持全新的理念,积极大胆的探索、实践精神,不断全面的推动新课标的发展,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科技创新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2006年,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据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技术进步一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50%。近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出口方面取得巨大发展,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依靠技术进步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199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在GDP中所占份额不足1%,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4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证明在中国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
(二)创新是衡量大学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迄今为止,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高等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高等学校[2]。衡量一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其学术水平。学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学术水平的核心内容就是学术创新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强化。
(三)创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激发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3],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应该把创新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
1.从科研队伍看
独立学院起步于本世纪初,办学时间不长。办学初期,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师资队伍。当前,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仍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一方面,这部分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上好课是他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有精力和意愿从事科学研究,客观上仍然缺乏有经验的专家教授的传帮带,科研团队更是无从谈起。
2.从科研硬件设施看
很多独立学院没有形成独立完备的科研硬件设施,实验条件都比较艰苦,经常有与母体学校公用实验室,借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等情况。很多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因为实验室、仪器、药品和经费等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半途而废。
3.从经费资助看
学校一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一般在1000~2000元间,而且必须通过中期考核才能拿到资助,很多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都是从指导老师其他科研项目中垫付前期的研究经费,而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占多数的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科研经费的数额,制约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存在和发展。
4.从研究周期看
一方面,现在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期限大多为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实验、获取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到创新的实验结论,很多学生限于时间限制不得不应付了事,因此就影响到了论文的质量和项目的完成。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制一般为四年,没有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很多立意新颖的课题,由于受到学生学制限制,研究周期不够,而不得不终止创新项目。
(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1.从指导老师看
指导老师有自己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又要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投入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从事研究工作,教师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多,却不能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上得到实际反映,从而使教师逐渐失去了指导学生的内生动力。
2.从学生看
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业基础不太扎实,学生缺乏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要知识储备和研究自信心,学院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方面缺乏适度的激励机制和有效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高。一些学生存在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情况。
3.从项目验收看
一般是通过“结果”,即项目成果的质量及答辩进行评选[4],而对于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过程”,即成果是如何产生,参赛者在整个过程中具体作了什么贡献,花了多少时间,则较难认定,而这整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正是创新教育应特别关心的问题。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科创意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再上一个台阶,结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氛围。
据了解,学院仍有部分同学对什么是科技创新,怎样参与科技创新存在疑问,普遍认为“科技创新”太高深,离自己很“远”。根据近四年的数据统计,学院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参与率较低,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据初步统计,学院目前仅有不到10%的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仅靠这部分学生,很难有效调动其他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良好的科创氛围势在必行[5]。让已经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发起,吸纳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同学进来。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集结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主动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
目前,独立学院每年都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作品进行评比,即仅针对“结果”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对“过程”予以肯定和激励。例如,在科创项目的研究团队之间开展科创实验操作能手竞赛活动,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给学生一个探讨交流实验心得的平台。同时,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目前部分大学生科创项目浮于表面,做表面文章的不良倾向。
(三)探索完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
独立学院可以逐步探索、完善学院资助、科研经费资助和企业合作““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渠道。一是完善现有的学院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加强资助监督和指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与指导教师的在研课题契合度,使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逐步融入教师科研团队,在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中寻求资助。三是应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四)建立良性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涉及学院、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要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就必须有效调动其他两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一些母体学校成功的经验来看,可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找平台,给老师以补助。一是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同时承担教师科研助手的工作职责;二是独立学院的定位为教学型学院,教师的科研任务重,学院可以统一组织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或其中的实践环节向学生公布,学生自由选择相应的课题组。学院按照适当的标准,适当计算学分;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时间适当算作教学工作量,给予课时酬金。
参考文献:
[1]陈雨柯.中国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12(2).
[2]李光.论大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4).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