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18-02
一、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应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为主线,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 的原则,构建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
1、课程内容的选择
(1)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视觉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基础课程应阐明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普遍的规律性,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从而在比较宽厚的基础平台上构筑基础教学课程。(2)重视理论课和技能课的结合。专业课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渗透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很好的联系在艺术与设计、人文与设计、经济与设计、科技与设计每一门的理论学习之中,以此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3)教师可增加对地域文化课程的设置。利用地域优势,使专业教育更具特色,可围绕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民间设计、传统图案纹样开设一些理论或者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去做实际考察,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转化为设计理念运用到设计作品中,相信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2、课程结构的划分
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将课堂结构划分为实验课、主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等模块。如将课堂规划为三部分,在第一个三分之一的课程时间里,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和欣赏优秀案例,并完成模拟创作主题的作业。在第二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里,课堂进入独立原创阶段,有选择地设置课程内容,布置有特色的作业任务。最后的三分之一教师增加创作难度,从学过的基础知识过渡到专业知识,揭开专业课学习的序幕。
二、建立艺术设计教育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新经济形势下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秉承教育内容由学校理论教学向社会技能型教育转变,让艺术设计教育走向社会。因此,依据社会需求建立的设计教育职业教育,是艺术设计与市场联系的一个切入点。
1、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
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就需要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各种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1)“实验室”的建立制度应打破年级限制的限制,将高、低年级的学生按班级或课题小组组织成临时“班组”,在“班组”上开展同一专业的技能课教学,可以使商、低年级学生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实现各自技能训练目的的同时,加强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专业思维、实践交流与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规划课题设计项目。根据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思想,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在讲授理论阶段,通过课堂多媒体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样本设计的基础概念和基本要素,样本片面的视觉流程、网格系统设计、样本设计形式法则等知识点。然后结合对应的案例评析,使学生了解样本设计创意构思的方法以及设计技巧。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课题实践设计和策划,亲自体验设计制作过程,可以获得较真实的专业操作体验,将理论知识充分融会贯通。同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学生提案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质点。
2、教学与市场有机结合
一门专业课程的建立只有应用于实践中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市场是检验艺术设计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只有得到市场承认的设计作品才是合格的。
(1)深入市场,加强实际调研。
教师应改变和突破原有的那种全国大一统的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模式,让学生深入市场考察,紧密结合社会所需,设身处地的分析地区经济特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设计的需求,灵活开设专业设计方向,使设计既具备个性也适应市场变化与市场交流,迎合当地文化和审美曲向,然后才可能谈到运用设计来改变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引导时尚。
(2)实施项目组织方案
学生作品基本功不错,但往往较缺乏时代感,其中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对于服务对象的直接接触及对于相关对象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严重缺乏目的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无的放矢。因此,实施项目组织方案是艺术设计专业开展职业教育的关键策略。由教师联系市场企业,结合企业对艺术作品的需求,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组织学生设计作品。首先,所选择的项目应该能系统、综合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难易适宜。其次,根据课题项目的大小及难易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规模的项目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规划及设计。再根据各小组学生各自的能力、特长,分别划分不同的项目设计模块,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要发挥个性又要通力合作。最后,学生设计的作品要由指导教师评定,同时组织学生互赏互评,最后由企业客户认可,综合各项评价得出学生作品设计的成绩。
三、设计创新的教学
艺术设计本质就是表达对社会的一种态度。表达的方式和如何表达也就是关键所在,创新的表达设计自然有了灵魂,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为大众所接受。设计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学生具备先进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段。因此,教师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型”的课堂“互动型”的课堂,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探索设计艺术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闪现的思维设想。引导学生做理性思考,通过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设计概念的三者结合,积极主动分析,以期达到一定的艺术悟性,或者说是激发学生艺术的直觉和判断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才能使设计的创造力得以提升。同时,社会对创新的设计作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若础和技术支持,这也使社会对评价设计标准也做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借助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老师的单独表演,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连贯性。特别是设计创意课程的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总结:优化的课程设置,严格的职业教育观念,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在艺术作品设计中综合利用所学知识,锻炼和培养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设计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毕业设计 就业 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
毕业设计是体现专业教学理念及成果的最终环节,但长久以来,对毕业设计内容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在大多数艺术院校或艺术类专业中,毕业设计内容大多是专业课内容的重复,即选择某一设计主题后,用以往教学中某一方向课程或几个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表现,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即可。虽然作品的数量比以往多,但形式与以往作品基本相同,这是以总结为目标的模式。此做法虽然可提高学生对设计主题的进一步把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培养却显得不足,也没有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最终环节注入新的活力。长此以往,学生对毕业设计已经没有了新鲜感。综观近年来不少院校的毕业设计展览都是年复一年的一成不变的状态。
尤为严重的是,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许多高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外出找工作, 急于提前毕业上岗,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水平的提高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因此,本着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一、毕业设计概念探讨
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是高职院校最为鲜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就是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的第一线。直接为企业工作并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这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的具体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及其实践为目标的。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设计能力虽然重要,但没有创新意识也就没有长期从事专业工作的活力和动力。因此,三年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贯穿创新这个基本原则,毕业设计也不例外。在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三年教学环节中关键的一环,是全面系统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系统整合课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本来就学制短、学生文化素质差,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强化综合训练,实际上就等于为社会、为企业输出了一个个半成品或者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社会,对企业,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笔者所在院校装潢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曾经也有一届学生是在毕业设计阶段提前去找工作,到企业先上岗。但是最后发现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在就业岗位上,加大了企业对学生岗前教育培训的时间和难度,企业也有意见。所以,从2003年开始,我们加大改革力度,重新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设计。从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开始,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规划,规定全体学生一律不能提前离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指定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全程的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指导。从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初步设计概念、设计方案深化、装潢造型设计、装潢工艺设计,一直到实物模型与产品制作,包括装潢展示、卖场环境设计,还要有一本图文并茂的毕业设计报告书,然后开始进入毕业设计展览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最后是毕业设计公开展览与企业人才招聘会的结合,全体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这才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结束。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答辩和人才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二、毕业设计的操作机制
在确定新的概念的基础上,毕业设计内容分为两大部分进行操作管理,即创意型和市场型。
1.创意型作品。由学生自选一个设计主题,可虚拟,也可以实项为依据,确定主题后,以体现专业特色的手法表现。其作品最终是展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深层认识和理解,而不仅限于一个包装或招贴设计。针对装潢设计专业而言,创意型作品是用包装、广告等设计手法展现一种对传统意义的包装的全新认识和表现,是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新形式,能唤起人们对包装的新鲜感觉。当然,这些还需要通过有效的展示手段辅助表达,因此,创意型作品包含三方面内容:专业设计表现、材料运用表现和展示策划表现。
这一整套设计程序的实施是以往教学中没有进行的。而从毕业设计实践操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多数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毫无疑问,最终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近年来,通过多次面向社会公开展示,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
2.市场型作品。这在近年的毕业设计中也是重要的操作形式。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而能够圆满完成任务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从毕业设计开始,指导教师与学生就形成了一种设计团队的工作方式,每位学生都要按企业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设计项目,并且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不断深化;每一个设计工作团队每周要集中面授两次,讨论设计方案。个别辅导随时都可以与老师商量和联系,同时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设计博览会去考察,不定期聘请企业家、社会专业设计师为学生的毕业设计作辅导和提意见。特别是从2004届装潢设计毕业作品开始,实施了从设计创意到实物产品的整体突破,成为真正的设计产品系统开发的项目设计。
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企业家、专家教授、行业协会领导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会,每位学生在自己的个人设计作品展位前进行答辩,按照设计方案、模型实物、设计报告进行评分,让社会与企业来共同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
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正式举办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毕业设计作品展览与企业人才招聘会同时举行。邀请珠江三角洲的设计企业在展览会上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实际专业设计交流与考察,让行业、企业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让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增进了学生、企业、学校的相互了解。由于能够比较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很多用人单位当场拍板,与学生签定用人协议,并多次出现几家用人单位争抢一个毕业生的热烈场面。对企业与学生来说,都是真正的双向选择。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带来了高质量的就业,这个做法,受到了国内高校专家教授和企业家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评价,也证明了我们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成功和有效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学生的成长水准,最终要由社会和用人单位来评判。社会及用人单位是学校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水平的试金石。真金不怕火炼。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一旦放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磨练,就会“原形毕露”,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经过这样的大浪淘沙,不但显现其英雄本色,甚至还会锦上添花,越显得风姿绰约、鹤立鸡群。同样,好的学校和学科专业经过社会的多次筛选,其人才培养水平也会日益得到提高,而教学质量不高、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则被淘汰出局。
三、结语
2003年到2006年四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社会、企业、学生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通过毕业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爱,这种爱是基于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思考,不仅是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获取谋生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在传递、继承人类已经积累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通过学生个体的主观努力,把文化内涵化为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对传统毕业设计的改革,我们的探索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是新生的,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显现出它的娇嫩。毕业设计改革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虽然在改革前经过精心的论证,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我们对其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尤其是进行理论上的提升,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下一步的发展作好准备。
几年的毕业设计改革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毕业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毕业设计必须紧贴市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将做人、做事合二为一,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作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四化一体 模块化 信息化 个性化 系统化
基金项目:校科研支持项目《人光电式转速表设计》。
中图分类号: TP391.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传感器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检测专业、电子技术等电子类专业的必修课,在自动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及电子测控系统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更与国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据国家信息所估计,我国2015年传感器产业规模预计可达200亿元。为适应行业人才发展需要,有效提升传感器课程授课效果,我们针对传感器技术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考虑到高职院校工科学生起点较低、基本物理概念模糊、学习积极性较差等特点,本文首次提出基于“四化一体”的《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项目模块化”的课程内容重新整合
1.课程内容设计原则
首先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教学中围绕课程总体目标,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生产过程来设计教学、实训任务,以真实产品生产为载体,设置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情境,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启发引导的整合课程内容,采用丰富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系统的结构性和互换性。
2.课程内容分解
在课程的内容整合中,按照不同传感器(图1)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领域,设计了包括金属箔式应变片、差动变压器性能、电涡流式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等8个项目,分别进行包括压力、压电、应变、电容、霍尔、温度、光敏、气敏、光电耦合等各种常见传感器分类对比了解,使其更好理解成熟电路对各种传感器信号的拾取、转换、调理、采样、存储、控制及显示等处理,充分考虑抗干扰及可靠性技术。
图1传感器的基本组成模块
3.同步轨道课程内容设计
立足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情景的设置、行为活动引导学生在认知中去体验,去参与实践,从“学会”到“会学”。
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广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完成传感器技术一系列基本实验后,掌握传感器技术课程群所要求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最后结合完成综合型实验,对系统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形成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沿信息化”课程优化教学方式
突出课程前沿和进展性,提出了以传感器应用能力为目标,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精选教学内容并精心组织的优化教学培养模式,为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1.现象问题引导,逐层深入
如在介绍超声波传感器时,我们先以一段视频――有“活雷达”之称的蝙蝠捕食昆虫视频,介绍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因此引入超声波概念,激发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超声波及超声聚焦等概念,进一步引申到超声聚焦技术在医学上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应用。再如通过给学生观看最新的素材《超声波手术――无创愈合》(TED演讲,约3min),该视频中约翰・麦登(John Madden)分享了一项技术,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发现病灶,并聚焦超声波来治疗诸如脑部病变、子宫肌瘤和癌病变。通过不断地追溯和深究进行知识扩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探索科学的决心。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2.多媒体和资源库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课件的准备时,采用视频、动漫、网络信息等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丰富化。用幻灯、动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示抽象内容,如在介绍半导体应变片时引入用应变片测量桥梁断裂过程实际试验动画,提高电阻式传感器的教学效果。
3.动画应用使得抽象教学内容形象易懂
首先多媒体教学中动画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对于电容传感器,我们采用的是电容式接近开关在物位测量控制中的应用演示。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辅助个性化”的课程学生兴趣导向
从个性化培养出发,以学生兴趣为引导,引入自主创新性项目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现个性化教育目标,即“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这才是教育应达到的目标。
1.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孔子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发掘、形成和发展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可做到“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
2.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转化
在传感器技术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传感器检测查询能力,让其了解型号,使用、识别、检测、维修汽车中不同的传感器。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用加速度传感器设计组装电子计步器并进行现场记步测量。鼓励学生在传感器课程外观看相关视频制作,讨论如何理解制作网球比赛中用的鹰眼的原理作弊传感器,以及模拟人类舌头的风味传感器等,鼓励其进一步动手和实践。
3.对基础较好学生开展拓展项目化教学
通过具体项目设计,结合小组兴趣选题设计简单传感器,进行基于霍尔传感器的电机测速系统设计等。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发现问题,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问,教师及时回答针对问题,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作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平台。通过小组互动来实践探索,做到“教育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和习惯的养成。”下图是学生项目化作品(图2)。
4.传感器选择性实验验证及仿真
用软件技术来制作动态效果的富有演示功能的教学素材,达到引导学生热爱和主动学习。通过理论模拟,完成组装仪器的实验室验证工作情况。如用光敏电阻设计一个弱光报警电路,用Protus仿真来实现观察仿真,结果显示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数据处理等能力的培养具有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5.科普及前沿阅读增加课程趣味
课外的阅读可让学习的过程更加充满兴趣和期待,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内容。如采用教学研讨的方法把实际汽车用传感器问题引入汽车用传感器种类和基本应用(图3)。在课外阅读中,可提及到汽车的位置传感器、氧传感器、磨损检测传感器、安全气囊用碰撞传感器等相关内容,会让学生更加期待学习传感器技术课程。
小 结
“理论系统化”课程创新项目探索在此不作论述了。综上,以“四化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显示,它突破了具体学科为中心的体系,减少理论推导介绍,重点突出项目模块应用。
以目标任务为组织课程核心进行整合,在内容安排上由简单到繁杂,逐步深入,以应用性教学为主,注重增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在具体项目设计与制作环节中又能使一部分更加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出彩机会,培养学生不断学习进取创新,终身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Ehsani M,Fahimi B.“Elimination of position sensors in swiched-reluctance motor drivers: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trends,”IEEE Trans Ind Electron,2002,49(1):40-47.
[2]Peter Lin,Chii-Wann Lin,Raafat Mansour.“Improving biocompatibility by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on implantable bioelectronic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3,47:451-460.
[3]《新型电子传感器像人体皮肤一样灵敏》,《金卡工程》2012年第7期,第43-44页。
[4]张文初:《电子传感器在机械制造中的集成问题略论》,《电子测试》2013年第17期,第109-110页。
关键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 集中实习 校外实训基地
2014年,教育部《F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职业教育中,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出重要地位,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搭建了学生实习乃至创业的宽阔的平台。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习现况
医学美容技术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因此,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大多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集中实习的实习模式。目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习的状况总结如下。
1.学生实习管理宽松,走马观花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的一个重要学习场所。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但是,在真正实施管理中,却出现了在管理上极度松懈的问题,学生“走马观花”一样地学习。这个问题主要总结为三个原因:第一。学校将学生交给实习单位后疏于管理。第二,学校分配的培训单位比较分散,不利于对学生的统一管理。第三,医学美容技术企业把来实践实习的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只看重那些能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学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们实习就业热情差,最终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
2.实训内容枯燥单一,学生没有积极性
校外培训实习单位由于条件有限。所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不能做到轮岗制。导致部分实习生始终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实习,产生厌烦心理和烦躁的工作态度,最终没有达到实践学习的理想效果。
3.实习生的变动大,使医学美容技术行业不愿接收实习生
美容行业的发展迅猛,员工的流动性大,技术更新快,导致学生在实习岗位实践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实习时间为6-12个月。一旦学生们结束了实践学习后不选择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如此对于医学美容技术行业来说,等于白白浪费了管理和培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很多美容机构不愿接收实习生。
二、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集中实习”教学模式的内容及效果
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采用的是顶岗实习下的集中实习教学模式,同时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其意义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机会。在同岗位上打造一个真实的就业环境。由此,学校和企业可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高质量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
1.顶岗实习下的集中实习模式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通过集中实习,要求达到学校、行业与学生“三方共赢”。为此我校实习模式采用集中实习、顶岗实习、带薪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对实习单位进行分级管理和分区域管理,优先考虑北、上、广、江、浙等美容行业发达地区作为实习就业的地点。结合我院招生的生源地。主要向这些地区的美容企业输送人才。满足学生实习就业需要,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更合适的企业实习就业。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学生表现、成绩、能力等做综合评级,为企业提供基础数据,由企业结合基础数据和实习前期培训的表现决定学生的工作岗位、实习待遇等,这样保证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在保证了学生和实习单位双满意的条件下。学校顺利地完成和保障了实习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工作就业的安排。
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前。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前集中培训计划,采取联培、联训、联考、联合选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和落实学生的实习环节,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考评。当实习结束后,学校和企业共同汇总成绩,最终的实习成绩将计入毕业总成绩中,根据表现和能力推荐就业,提供创业机会。
2.“集中实习”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我校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在2004年开始实施“集中实习”的教学模式,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集中实习”的教学模式是接受认可的,93.6%的学生认为,在“集中实习”教学模式下,可以在实践培训中将自己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实践技能水平大大增强。丰富了社会经验。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在实习单位进行岗位轮换制度实习后,89.2%的学生对医学美容技术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也有了全面和清晰的认识。能为自己作一个明确的规划。更值得骄傲的是,2004年以前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愿意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比例为74%,目前统计已增加至89.11%,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集中实习”教学模式下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
“集中实习”的提出其实对实习单位是一种考验。这对实习单位要求很高,包括企业的规模、硬件设施以及管理模式等,这些方面要符合学校的教学模式水准,这也意味着对校外实训基地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1.校外实训基地规模要大
由于采用“集中实习”的教学模式。进入实习单位实践学习的学生数量庞大,所以实习单位要能提供相当数量的实习岗位。这就要求实习单位的规模一定要大,实训项目要全,企业知名度要高。这样的实训基地不仅在规模、硬件设施以及管理模式上更加先进。在对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加重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培养与未来发展,特别是集团化的企业,有工厂、营销公司、科研机构、连锁店面,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岗位。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多的学习环节。
2.集中实习要求建立医学美容专业实习基地资源库
只有长期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才会有相配套的实习教学计划,配备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学习环境,学校要积累实习基地资源,应该建立一批长期稳定合作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实习单位资源库,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实习。
3.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先进。管理规范
美容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技术推陈出新快,设备更新快,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也是瞬息万变,好的运营模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实习和就业。作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要求是非常高的,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管理模式等,让实习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校必须要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深入的考察,最终才能决定是否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差异教学;构建应用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尤其是教学。如今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信息技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必要的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采用差异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表现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异,从而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提高学习成绩。
一、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就是在班集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来促进个别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使学生有更大进步的教学。差异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班级授课,它使得教师增加对班级个别学生的关注,这就可以促进更多学生发展,使更多学生在学业上有更大成就,从而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教师教学。
二、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1.教学目标的制订
教师在教学时要在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让全体学生达到所制订的集体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制定合适的差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并时常驱动学生学习,让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各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内容的确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确立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量、范围、深度、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进行适度的调整,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差距适度,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扩展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对于中等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而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习惯,让他们夯实基础知识。
3.教学方法的选择
(1)小组协作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任务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小组的情况,让小组的每个人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
(2)伙伴教学
教师可以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组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让优势互补的学生进行组合,使他们都有更大的进步。但是教师要对这些学生的行为及态度进行培养,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习惯。
在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差异教学模式可以使老师对学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同时也要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重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进行改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以学生实践为课堂中心 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一个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正在推广,线条清晰,过程紧凑,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我们应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如何在新的课改条件下去实现教学的任务目标,进而去实现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以学生实践为课堂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这种学生实践为课堂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导入的精彩程度直接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越大效率就越高。可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每堂课上都有新发现、有新收获,同时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导入的目的。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
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做中学。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教师要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在质疑与解疑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发现意识。
三、自主实践,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以操作为主,任务驱动贯穿整节课的始终,由易到难,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为完成每个任务主动思索、寻求答案,使他们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达成目标,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地闭门造车,也不意味着没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带有主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友好和谐的协作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获得知识。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
一定意义上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要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方法、学会体验、学会学习。任何一项操作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对每一学段都有具体的要求,要理解教材的要求,多途径地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引领着“解决问题”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会处理问题,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能在具体问题中运用,进而总结并且探索出科学、完善、优化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展示作品,综合评价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小组自行组织的内部展示,一是面对全体同学的展示、评价。它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个小组可借鉴组内其他同学展示的操作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遇到普遍共性的问题,可以找会的学生通过大屏幕给全体同学展示解决方法。展示后的评价也必不可少,我的做法是针对展示学让的作品,其他同学先评价,然后老师补充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展示的学生以加分鼓励。这样能让其他同学借鉴展示同学作品的优秀部分,还能促进所有同学的展示积极性,进而促进学习积极性。
以上是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分析和阐述,希望给其他老师一些借鉴,让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自己的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关键词:计算思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45-03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 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信息技术科学从前沿高端到基础普及的转型,改变了关于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的观点。[2] 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所作的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3]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融入计算思维,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改革。其中,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问题求解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最主要的两个培养目标。[4] 计算思维从依托程序设计思想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当一个问题有解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思考还有哪些问题可使用相同的思维和方法来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启蒙者,对中小学生未来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的形成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主。因此,要使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具有计算思维,必需先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计算思维的意识。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如何建构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型,具有一定的讨论意义。
1 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学习的内容以信息技术的内容为主,有利于计算思维的开展与应用。另一方面,大部分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信息化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建构教学情景,即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任务情景中;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这些都有利于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因此,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计算思维理论,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具有设计、构造的特点,以抽象化与自动化为特征。[1] 人类的活动总是受到大脑思维的支配,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思维对人的知识获取、技能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思维活动(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思维活动)属于哪种思维类型?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设计构造为指导,思维可分为实证思维、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三类。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用知识技能的思维活动、以及主要从事的教学研究工作所运用的思维具有设计、构造的特点,同时具有抽象化与自动化的思维特征(即程序设计式的特征)。根据思维的分类与计算思维的含义,这种思维属于计算思维。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助于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乃至知识技能,带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变革,将最新的思维方式传授给下一代。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在更接近实际情境的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明确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2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建构
2.1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要素分析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需要关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领和丰富学习资源的支持下,通过专题,为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提供保障。
以专题为中心组织研究与学习,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认知能力与实践经验。[5]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训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需求,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这些基本因素,为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协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技能支持,具备创建教学情境的先决条件。
协作。协作是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配合、协商。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小组学习成员围绕学习专题,以计算思维为意义建构的核心展开研究性学习。反复思考、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商榷、讨论和辩论,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认知与思维的升华。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方式。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专题学习任务、制定研究计划。同时,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通过会话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掌握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学习过程中,将计算思维作为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帮助学习者建构对学习专题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专题研究时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即计算思维。
2.2 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教学策略设计
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总体思路是: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计算思维培养目标,首先教师以专题为切入点为学习者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带着问题、任务进入真实的情景。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通过自身及相互间知识、技能、经验的再重组,运用约简、归纳、抽象等思维方式,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升华。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强调学习意义的建构,即计算思维的建构。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着重关注以下6方面的问题:①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学习意义建构的核心。②教学关系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③学习活动具有个性化特点。④学习方式以专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⑤学习过程以协作、会话、共同建构为主。⑥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典型性特征。
2.3 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主导-主体-思维”课堂教学模型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主题任务、确定学习活动的时间与进度,随时监督与引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则在教师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模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领学习者的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学习主体则通过“专题学习选择主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检测修改成果创新提升”的主线展开学习;重视评价反馈。该教学模型,建议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具体教学过程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①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全面讲解,提供学习讨论的主题。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全局,阐述研究主题的全貌、最新发展方向、研究热点等,引领学习者的学习,使学习者形成概念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小组提供可选择研究、讨论主题,供学习小组选择;鼓励学习小组自定研究主题。
②选题。学习小组根据成员的自主意愿,选择1个研究专题。
③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小组依据讨论主题,应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围绕主题查找资料、文献,进行自我探究以及小组内部研讨、合作学习,并形成统一的小组研讨成果(观点、结论、方法、方案)。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达到探究学科知识与提高计算思维的目的。
④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研讨成果,交流各自的收获与心得,发挥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归纳、约简,阐述问题求解的思路、方法、算法设计。使学习者能共享相互之间的研讨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⑤评价纠错。各小组间相互评价,学习者学会正确评价的方法;共同研讨,肯定正确的方面,改进不足之处;完善成果,抽象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得到检验与提高。
⑥创新提升。通过前面的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升华,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形成此类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并且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思维解决新问题。
该课堂教学模型中,强调学习者计算思维的培养。即在学习的每个环节,重视学习者分离、归纳、递归、约简、抽象等思维方法的运用与提炼。通过具体知识、技能的合理运用,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模型(算法),提倡思维模型的建构与拓展。其中步骤①、②可以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步骤③、④、⑤为学习者协作、会话提供有利条件;步骤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通过该课堂教学模型的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可以达到计算思维的培养、了解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加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培养、提高职业素养、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与智盟资源的教学目的。
3 结束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优化了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计算思维的培养展开,使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与计算思维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同时强调了学习者的计算思维,是一种符合学习者(信息技术在职教师)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型。
建构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型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计算思维的全面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进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能力,使教师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5-9.
[2] 姜永生. 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14):3316-3318.
[3] 冯博琴. 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6-9.
一、课程简介
《艺术设计基础》是一门多维度融合设计美学与技术的艺术基础课,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目前这门课的授课对象是2019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共150人。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老师教学累,学生学习难”的现象,现在通过QQ群、QQ群课堂、微信群等多种即时通讯工具让这门课的教学突破以往传统教学方式而愈加趋于灵活多变,也能让教师及时分享网上现有的优质艺术类视频资源,结合学生们自身优势及特点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艺术设计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线上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整合课程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创作水平与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授课教师在借助IM等通讯工具分享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最新设计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们能了解第一手的设计资讯,扩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素养,并注重结合当下市场需求与本专业教学现状,整合国内外相关优质教学资源,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们对艺术设计的兴趣及拓展他们的设计能力。
本次线上教学共有19数字媒体技术1班,19数字媒体技术2班,19数字媒体技术师范1班,19数字媒体技术师范2班四个班的学生共计150人参与本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线上教学方案的准备
1.利用QQ群课堂等即时通讯平台,营造新型教学环境
此次课程教师主要采用QQ群的群课堂功能进行授课,同时结合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渠道,实行多元化项目教学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群课堂中,授课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分享PPT+语音直播”的教学形式为主,通过QQ群课堂的功能,让学生能清楚听到教师声音,清晰看到教师所展示的教学图片内容与文字信息,与授课教师进行语音或者文字信息的实时互动。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学PPT的质量就显得重要了。
授课教师提升了原有教学PPT的设计,基于QQ群课堂的功能特性对PPT图片排版、图片内容、字号大小、文字行距及字间距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结合最新设计资讯、名家设计案例对教学展示内容进行更新。授课过程中既让同学们接触到创意新颖的设计信息,也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提高上课兴趣。
2.倡导互动式学习新方式,让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
《艺术设计基础》部分采用以师生共同开展项目研究的互动式教学,在讨论环节中倡导项目组成员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果。授课教师将传统《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集约型知识点进行分解,将同学们感兴趣的动画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更加丰富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意项目,增强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与针对性,让大课堂进一步优化为小课堂,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
在互动学习环节中也融入年轻人感兴趣、易着手、有共鸣的设计选题让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的初步设计思路进行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设计感想和创作理念,形成高效的、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
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创造力
基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网上资源丰富的情况,授课教师按照分类,精心整理出各大应用平台的学习资讯,将慕课、Bilibili等平台优质教学内容按照课程教学进度及课程需要逐步地、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也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向学生推荐艺术价值高、观看效果好的经典纪录片、文化类综艺节目、线上设计展,充实学生们在家学习的闲暇时光,如《国家宝藏》、《从莫奈到马蒂斯》、《百年包豪斯》等。真正让网络学习资源成为《艺术设计基础》学习阶段重要的一环。
授课教师也注意及时对学生观看艺术作品的反馈效果做出积极回应和有效指导,用QQ群的聊天等功能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动态。在线上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反馈授课效果,对于极个别学生网络问题等突况能迅速作出反应,适时最快调整。在轻松愉悦、师生互动良好的线上授课氛围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较大程度地激发,由单一地被动接受,沉闷地不敢发言到如今的积极地与老师互动,主动自由发言,学生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创作作品质量一次比一次提高。
三、实际效果
1.QQ群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良好
QQ群课堂的PPT显示效果较好,相比传统大课堂的投影效果受投影仪质量、教室光线、师生距离等诸多因素影响,QQ群课堂的PPT公放功能更易于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晰看到授课内容,效果如下图:
QQ群课堂右侧的即时交流功能也易于师生互动,形成积极良好的授课氛围。这种即时沟通的形式也有利于平时较为羞怯的学生大胆发言,也更适合当今00后们的社交工具使用习惯。
2.QQ群功能全面,受学生欢迎
QQ群功能强大,能满足教学所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多用“群接龙”的形式进行签到统计,授课教师积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动向进行及时跟进,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意愿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多采用QQ群“投票”的功能,“群文件”功能用于学生作品归档,教师上传学习资料,在QQ群聊天窗口中,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课后作业的上传情况。
3.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四、总结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科研项目;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的跨学科专业,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软硬件、电子等众多先进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始于2003年的北京大学,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然而该专业的建设仍不成熟,有待从事该专业的高校教师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多年的专业办学经验,提出针对每学年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期,其内容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涵盖该学年主要专业技能的实际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设计,项目的评价除了过程考核、项目报告和答辩等环节外,还可借助专业大赛检验学生技能的提升。
1 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期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仍注重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每学年都应该设置专门的为期4周的实践学期。实践学期的课程针对每学年安排的主要专业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践项目,通过完成该项目,强化和巩固理论学期所学的课程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学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更具体的了解,明确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安排的项目,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实践学期的学习会提及下学期的相应课程,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已学内容和将要学到的内容相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实践学期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学期课程的项目设计方面,首先需要仔细分析行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责任要求,根据岗位责任要求分解出对应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进而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反过来再整合每学年专业课程的技能培养目标,完成实践学期的项目规划设计,通过各个实践学期项目的层层递进,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性设计,逐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
另外,在实验和实践学期的教学方式上,应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刺激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这种全方位、系统规范的实践教学模式,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统一,使所培养人才符合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
因此,如何设计实践学期课程的项目才能使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刺激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2 科研项目的教学模式设计
实践学期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完整的智能系统设计流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分析、系统设计、系统仿真和系统验证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际的智能系统设计经验。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需要学生在实际项目设计平台上从头至尾、由浅入深地设计和实现完整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立即可用的应用型人才。而该类项目应源于实际的科研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践学期的项目具有工程背景和可行性。但是工程项目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才能用于课程中,我们将按照CDIO的教学模式对实际的科研项目进行提炼和设计。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CDIO模式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系统的产品设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按照CDIO教学模式,把项目划分成项目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现和项目验证4个阶段,最后通过提交技术报告和进行答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1)项目需求分析阶段:首先由教师介绍实践学期课程所作的项目,以及如何实施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然后介绍项目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其次,要求学生学会收集、检索、阅读和分析科技资料,提高相应的能力。在阅读中英文参考文献后,讨论项目应具备的功能及涉及的算法,同时需要理解所涉及的算法,并分析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可行性。
(2)项目设计阶段:采用由顶至底的方法,对项目逐层分解。首先根据项目需求确定硬件开发平台及所需组件,然后对系统采用的算法进行分析,‘设计系统流程图,接下来将系统流程图逐步细化为系统设计的最小模块,要求学生阐述系统流程以及构成系统的模块功能。
(3)项目实现阶段:根据项目设计阶段划分的最小模块设计,利用相应的辅助工具或者软件编程环境,采用由底至顶的方法进行实现。
(4)项目验证阶段: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先对每个模块进行验证,在实现整个系统后,再进行系统验证,然后按照系统要求对系统进行性能优化。
3 课内外一体化设计
由于仅通过课堂的讲授和实践无法完成培养学生智能系统设计能力的目标,因此要求学生课外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完成课内没有完成的任务。然而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参差不齐,为了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有的放矢,需要对实践学期课程进行课内外教学和学习的一体化设计,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有效分解,确定适合课内外完成的具体内容和所花费的时间,并对课内外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考核。为了实现实践学期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使学生有计划地实施实践项目,制订了详细的课内外项目实施的具体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具体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如下: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并分组讨论,以分组研发的形式开展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完成智能系统的设计、验证与测试,最后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并进行分组答辩。
(2)教学实施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
(3)将学生分组,2~3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不同的岗位职责,以课堂讲解及项目组研发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
4 实践学期项目的评价
为了评价项目实施的效果,持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实践学期课程的特点,设计了项目的评价方式和具体标准,如表2所示。
除了上述的项目评价外,还通过举办专业大赛和鼓励大部分学生参加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大学生竞赛的形式,展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实际项目设计和实现的能力,从而更直接地对实践项目的成果进行检验。通过参加专业大赛,充分地展现学生通过实践学期课程的学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积累宝贵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