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人康复方案范文

残疾人康复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康复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残疾人康复方案范文

根据*卫妇基(20__)6号文《关于印发“__市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点(中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的通知》精神和市残康办的工作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不断满足残疾人群体得到就近就便的康复需求,早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建立完善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工作体系,力争20__年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00得到康复服务,20__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二、基本原则

社区康复工作以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为出发点,以康复机构为指导,社区为依托,残疾人家庭为基础,广泛开展各种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康复服务。

三、服务形式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主要有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康复医疗服务、二是训练指导服务、三是心理疏导服务、四是知识普及服务、五是用品用具服务、六是咨询转介服务。

四、服务对象

具有本区户籍的各类残障人。

五、组织管理

按照《__*市区域卫生规范三年行动计划(__年-__年)》的要求,本区应在三年内完成全部镇、街道、园区卫生院达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标准建设。各镇、街道、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残联应结合此项工作的开展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之中。

在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中,各镇、街道、园区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不仅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而且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抓出实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相应的康复医生进行康复服务和技术指导,残联应做好社区康复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并依托社区残疾人协会做好康复需求调查工作,同时根据需求在康复器材、业务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和配置。

六、康复站(点)建设标准

1、残疾人康复站(点)建设时,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处设置醒目铭牌,名称为“某某镇(街道)残疾人康复站”或“某某村(居委会)残疾人康复点”残疾人康复站站长由各镇、街道、园区残联干部担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人员参与康复站工作。

2、各镇、街道、园区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点)的康复服务内容、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公约,并在康复站(点)内公布。

3、开展康复医生培训,提高康复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2名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的兼职康复医生;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2名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兼职康复医生。

4、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的康复用房原则上不少于30-50平方米,购置康复器材不少于10件(套)。残疾人康复点康复用房原则上不少于20-30平方米,购置康复器材不少于5件(套)。

5、各镇、街道、园区残联及康复站(点)要做好本辖区残疾人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工作,分三个年龄段0-7岁、8-14岁、15岁以上,摸清底数,填写《康复需求登记表》;对在残疾人康复站(点)中得到康复训练的重点康复对象(三瘫一截),必须建立并填写康复训练档案;对在残疾人康复站(点)得到康复服务的残障人,必须填写《康复服务记录表》。同时,做好新发生残障人的康复需求登记工作。

6、各基层残疾人康复站每年5月31日、10月31日前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汇总表》、《残疾人康复训练登记表》,11月15日前将重点康复对象(三瘫一截)的康复训练档案报区残联____科。

七、考核评估

残疾人康复服务考核标准

1、康复需求数应达到持证残疾人数的60,但康复需求人员可以是有康复需求的残障人。

2、康复服务率应达到康复需求数的100。

3、康复站、康复点各类资料必须齐全,服务内容真实。

区残联、区卫生局将共同制定考核标准,每年年终对残疾人康复站(点)进行目标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八、经费投入标准

为保证工作的开展,市残康办按建成一个残疾人康复站投入1万元,建立一个残疾人康复点投入2千元的标准下拨经费。区残联将按照1:1标准匹配经费,此项经费原则上用于残疾人康复站(点)的康复器材配备。

九、申报方法

第2篇:残疾人康复方案范文

一、社区残协和街道残联两个环节都要过硬

社区残协是残疾人的自治组织,无人、财、物权,很难单军突起,没有街道残联的领导和支持,社区残疾人工作将是寸步难行。街道办事往往是一个中心接着一个中心往下布置任务,社区居委会往往是应接不暇,残疾人工作很难排上议事日程,极易形成有名无实。在这种情况下,街道残联必须见缝插针,精心部署,严格要求,加大投入。在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街道残联的经费依然拮据,捉襟见肘。在国家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上级残联不妨加大奖励机制,研究改革现行的就业保障金的使用办法,为街道残联创造条件,打开局面。高原街社区所在的小关街道残联现在是采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各个击破,分期分批把所属的五个社区打造成残疾人工作先进地区。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软硬兼备,夯实基础

硬件是创建社区残疾人活动站。高原街社区经过不懈的努力,争取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免费借用一间40平米用房,街道办事处投资15万元,装修改造,市、区残联支援了部分设备。更重要的是凭借这个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激励残疾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真是给一个舞台,出一片精彩。既显示残疾人工作的活力,又增强残疾人的凝聚力。

软件是塑造强有力的残协班子。这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社区居委会领导兼任残协主席,配上残疾人工作专干,成为具体工作的执行主力;第二层是挑选有活动能力的残疾人委员,作为广泛联系残疾人的骨干力量;第三层是动员社会资源,物色资深又热心公益事业的长者充当顾问,出谋划策,事半功倍。为了提高残协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高原街社区每年要举办培训班。

三、以残疾人为本,推进创新,务求实效

社区干部的特点是深入家庭,对社区内残疾人的状况了如指掌。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残疾人又有新的需求。我们及时组织了新需求调查,并形成材料报告上级残联,引起重视,及时研究,加以解决。受到广大残疾人及家属的欢迎。

提高残疾人的素质,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残疾人的根本利益所在。但这项工作在社区究竟怎样落实呢?把素质教育读本发给大家,残疾人不一定都看,效果不佳,办学习班,残疾人不一定都来,可能性也不大。高原街社区结合实际采用了出版《残疾人素质教育专刊》的形式,每个月一期,发到残疾人手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期讲一个内容,字数不超过千字,不用5分钟就可读完。残疾人反映;《专刊》短小精干,深入浅出,教育意义丰富,对提高素质帮助很大。为了让《专刊》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观的时候,我们又出版了5期知荣耻增刊。这种做法受到了上级残联的好评。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就是把康复服务落实在有需求的残疾人身上。残疾人都是生活在社区,康复服务的重头戏也必须放在社区。社区康复是残联搭台,卫生唱戏。可很多社区台是搭好了,戏却没人唱。社区卫生站的医务力量薄弱,尤其是缺乏康复医生,短期内难于胜任康复服务的任务。目前,可行的是敦促社区卫生站为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存入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和康复评价。待条件成熟后,发给健康卡,逐步开展康复服务工作。作为权宜之计,高原街社区筛选出一批非在职的残疾人,邀请中国康复服务中心的专家和残疾人用品用具总站的领导亲临指导,帮助制定康复方案和家庭康复训练计划,提供残疾人用品用具的咨询和指导,开始着手把康复服务启动起来。时不我待,再不抓狠抓实,“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将会落空。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第3篇:残疾人康复方案范文

小伟舜是偶然中进入我们视线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沙园街残联理事长和残联干部在经过一个住宅小区时,远远看到一位七八岁的男孩由一位老妇人搀扶着,在助行器的支撑下很吃力地站在树阴里,他们本能地向孩子和老人走去。寒暄后了解到男孩名叫梁伟舜,老妇人是他的祖母。小伟舜一生下来就发现患有脑瘫,家里的积蓄就被他花光了。孩子的母亲走了,父亲仍支撑着,康复治疗断断续续,就学更是奢望。由于经济负担重、工作繁忙,父亲对小伟舜疏于照顾,祖父祖母把孩子接到了自己的身边,但给予的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残联干部一听,马上将街道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设有康复站、弱智儿童日托班的事介绍给老人,当时老人答应找时间去看看,可是街道残联几次主动与其联系,均遭拒绝。后来了解到老人是担心孩子的户口没在沙园街,费用会很贵,残联干部马上告诉他们只要是住在沙园街的残疾人都可以享受到街道的优惠,并亲自带他们去了解情况。当两位老人亲眼看到康复员如此热情细致、老师如此细致入微,他们欣然同意将孩子送来了。

小伟舜刚来康复站时,因长时间没有训练,双下肢肌张力很高,踝关节明显内翻,膝关节僵硬得不能跪,在助行器的协助下也只能是勉强站立,更不要说走路了。康复员郝甲子对他进行了检查评估,然后制定了康复训练方案。每次为小伟舜进行关节牵拉、沙袋负重训练时,瘦弱的郝甲子都累得汗流浃背,可当她看到小伟舜忍着不叫痛时,郝甲子很欣慰。在帮助小伟舜依靠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时,郝甲子的腿和脚总是被助行器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孔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期盼,满脸汗水的她从心底笑了。

日托班设在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的五楼,小伟舜要上去是件很艰难的事,工疗站的站员们每天将他背上去。小伟舜不能行走,大小便不能自理,老师就改装了一把椅子专用于他活动。老师教他写字、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小伟舜很刻苦认真,很快就学会了书写1~50的数字,看完动画片后也能流利地叙述故事情节。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老人看到自己的孙子能跪了,比以前站得稳了,会写字了,感激地说:“不论怎样,我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在中心好好地训练和学习。”小伟舜更是与康复员、日托班的老师结下了深厚感情,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每天都要爷爷、奶奶送他来社区康复服务中心。

社区,让李志华感到关爱

海珠区南华西街兆龙里社区残疾人李志华,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家生活比较困难,是街里的低保救济户。为了解决其生活住房上的困难,街道帮助其申请了690元的租赁补贴。去年,他得了颈椎创伤,街道得知他无力医治该病,便给予他慈善治疗的资助,同时安排他的妻子到街敬老楼工作,进一步缓解了其生活的压力。

李志华经常到街道工疗站接受康复治疗。工疗站还不时向李志华借出康复器材,解决其日常出入问题。志愿者还会定期上门为李志华一家打扫卫生和整理房间。

自从安排了李志华妻子到敬老楼工作之后,行动不方便的李志华减少了到工疗站康复的次数,工疗站的康复协调员亲自上门为他做康复治疗或接送他去工疗站。李志华的妻子知道后非常感激。如今,康复协调员自愿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李志华进行康复,不但消除了其妻子的顾虑,也使她有了多余的时间照顾家庭里的老人和儿子。

除了康复协调员的热心帮助外,街道领导还不时上门看望李志华,为他适当地添补生活用品,为他解决了生活困难,还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真正做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

社区,智障人士的家园

素社街工疗站建成和启用于1985年,设有工疗室、技能训练室、娱乐阅览室和多功能大厅,配有管理人员4名。目前在站站员26人,其中精神病患者6人。作为广州市康复园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承担社区康复期精神病人和智障人士的安置、技能培训和康复服务工作。

20多年来,为500多人次的社区贫困智力残疾人和康复期精神病人提供了劳动安置、技能培训、医疗帮扶和转介服务。成为智障人士参与社会的平台。在社区康复员的悉心指导下,不少智障残疾人士学会了写字、读图、绘画、数数,记住了家庭地址、电话号码,个别还学会了背诗诵词,转介到中小学跟班随读,经过康复训练,站员基本上能独立参加手工劳动和团队协作活动。

老站员阮清华,家庭经济困难,自理能力较差,无家庭成员照料。街道残联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并将她安置到街道工疗站。进站初期,阮清华参与意识较差,对陌生人存有戒心,不愿与别人相处,工疗站的工作人员根据阮清华的个人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对阮清华开展手工艺制作、产品加工、缝纫、字画练习、读书识字等内容的工疗、学疗训练,并辅以体育锻炼、器械操作等体疗训练。使阮清华逐步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参加基本劳动生产。

此外,还帮助阮清华办理了低保证,帮助她添置了家具,解决经济困难。由于阮清华管理能力较差,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教导和协助她管理家庭开支账目,使她的日常生活井井有条;组织市红会医院志愿者与她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送医送药;安排她的儿子到街道“爱心家教”参加免费补习,并帮助她的儿子办理学费减免,成绩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2004年,阮清华丈夫患了肝硬化、肺积水,为使病人得到及时医治,工作人员陪同阮清华一起,长途跋涉送她丈夫回家乡清远市治疗。经治疗后病人病情稳定,但回到广州后不久,病情突然恶化。工疗站的工作人员顾不上疾病传染,马上将病人送医院抢救,在抢救期间坚持每天下班后到医院与阮清华一起照顾病人,每天早上,工作人员买好早餐送到医院交给阮清华后才去上班,直到病人去世。

第4篇:残疾人康复方案范文

 

一、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所、辅读学校19所、职业技术学校4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特殊幼儿园1所、学前教育点28个、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上海市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采取市、区双重管理的办法,区负责学校党务和人事工作,市教委教研室特教部负责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业务管理,对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业务检查和考核。

 

该市整合了原本分属于教育、卫生、残联等不同部门里的残疾儿童发生、干预、教育、康复等信息,构建了全市统一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实现了部门之间信息的共建和共享,为特殊教育决策管理提供基本信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协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共同建设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教育平台,健全特殊教育支持体系,更好地满足了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

 

上海市将特殊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市、区县均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加强合作,研究与协调解决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各部门协作,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2004年上海市启动了“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2006年命名了7所首批“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上海市的特殊教育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一)从制度上保障特殊教育稳健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经费配备意见》《上海市聋校、辅读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装备标准(试行)》《上海市特殊教育专业岗位培训计划》《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发现、诊断与安置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班)办学条件的几点意见》《关于上海市盲、聋特殊教育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医教结合合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特殊教育文件与法规。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后,上海又及时制订印发了《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制度上保障了特殊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

 

(二)办学经费对特殊教育大幅度倾斜

 

仅2009~2011年,上海市的市、区县两级财政共投入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约4.57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约1.7亿元,区级财政投入约2.87亿元,全市共迁建、扩建、改建特殊教育校舍约15万平方米,25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达到规定标准,35个学前特殊教育点改善了办学条件,99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建立了116个资源教室,17所学校配备了电梯,特殊教育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上海市能足额保障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设施设备配备经费,并纳入年度特殊教育经费预算。2012年起,上海市调整了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7800元的标准拨付。上海市的免费特殊教育已覆盖学前到高中。

 

(三)率先实施“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7年发文明确提出在上海市建立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文件规定自1997年7月起对特殊教育学校在职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经考核合格者获得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制的“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自1998年9月起,取得“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者方可在上海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上海市为各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了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和康复专职教师,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开展业务培训;通过组织特教教师出国培训、考察和引进国外专家讲学等方式,对特教教师进行培训;探索特教教师双学历职前培训机制,使特教教师具备开展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学识与能力。

 

上海市教育、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及时修订和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并保障落实,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岗位设置符合特殊教育工作需要。当前,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配备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4,学生在200人以下的按200人核编。学前特教班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

 

(四)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服务网络

 

上海市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是“医教结合”,即做到教育队伍与医学队伍结合、教育教学与康复医学结合、医院康复与学校康复结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医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估机制,做到科学选择教育方式、科学制定教学与康复方案、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和生涯规划,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借助“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上海市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了个人档案,记录其接受随访、康复、教育等各种医教结合服务的过程。目前,上海市已构建了特殊教育机构、医教结合行政管理体系、医教结合专业服务体系和医教结合支持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系统,全市实现了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

 

三、上海市特殊教育经验对发展广西特殊教育的启示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落地广西后,广西各地一批新(改)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陆续投入使用,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广西特殊教育总体状况与其他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落实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支持特殊教育”的重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并落实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举措,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大力宣传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成绩,宣传和弘扬特教教师高尚的师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主动走出去,争取社会支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成本相对普通学校来说要大得多。虽然各地在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上已经采取了倾斜政策,但离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发展需要还有较大缺口。

 

2014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制订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3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总体上还比较低,广西应及时逐步上调现行经费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要实施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标准,还应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办学经费,确保特殊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创新特殊教育管理方式

 

近年来,广西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问题。当前,各地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方面还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广西可以借鉴上海市的成功经验,党务和人事仍按照属地管理的办法,业务方面由自治区或者各市教研室负责,统一开展特殊教育业务活动。这样,既便于集中资源优势开展活动,也有利于各特殊教育学校间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提高。

 

各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残障程度、智力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要求与评价,要设置不同的技能课程,学习、训练不同的技能内容,切实使每一个学生学有进步、学有所长。广西还应整合资源,扶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创办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或高级中学,扩大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探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有能力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各类残疾学生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正在规划或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执行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并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评估标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当前,广西各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压力很大,各地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指导中心,建立资源教室,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指导作用,扩大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教班和增设随班就读点的规模,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广西还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建立广西特殊教育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部门分工合作,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学生建立电子化个人档案,并且与学籍管理系统对接,为残疾儿童、学生提供自发现开始的医教结合跟踪服务。

 

(三)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广西要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教师资队伍。当前,广西特教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数量方面,要争取编制、人社部门的支持,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备编制标准,合理配备教职工,并有计划地引进康复、心理、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质量方面,要以教师的特殊教育、康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发培训内容,加强和改进校本研修。广西可以整合区内相关高校的特殊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或者可以考虑在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单列开班,凸显特殊教育专业特色,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四)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医教结合已经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特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上海市是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最早、最有成效的地区,广西可以借鉴其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18所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学校,广西南宁市培智学校也在其中。广西要发挥南宁市培智学校的辐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地特教学校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学校康复服务水平,推进广西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工作,带动广西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