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人文环境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人文环境 缺失 优化

相对于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是人类社会定的精神现象,包括个体的综合素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等要素。体育教学的人文环境应该是指向关怀人文精神生活的健康与充实,创造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以体育自身的独特性,促成教学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密切关联与转变,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从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看,人文环境的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改善与优化体育教学人文环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1.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缺失

1.1重体轻育,教学观念滞后。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健体强身,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形成体育人文思想,形成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人格。对于一些高校来说,这种体育教育的本质是被忽略和架空的,在课堂上更多的只是让学生运动起来,笼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教学小结,提交考试、考查成绩即可。虽然提出“素质教育”、“文化传承”等目标,但落不到实处,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个体发展的关注和实施仍很薄弱。

1.2缺乏创意,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薄弱。

目前高校体育文化被重视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体育活动基本体现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但即便是运动会,现在有些高校也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的趋势:项目减少,难度降低,比如跨栏被取消,中长跑项目已经缩短至1500米。而其他大众健身娱乐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即使开展了相关活动,也缺少创新意识和科学的计划、有效的实施和反馈。这种校园体育文化的单调、缺乏创意的现状很难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显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3不进则退,体育教师人文素养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体育教师重视技能和运动专项水平的保持和提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人文知识、文化素质会有不足;体育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面,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上较难体现对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考量。所谓“不进则退”是就人文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乃至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言的,时代赋予了体育新的含义,同时对体育教师、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素养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2.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

2.1从实处入手,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对中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了解,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养,具备发展思维、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的能力。体育教师面临同样的要求。一是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和教育,制订具体的可行性计划,为体育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二是加强对各类图书、刊物的阅读指导和交流反馈,鼓励教师参加校级的各种活动,如读书、演讲、生活技能大赛,等等;适时地走出去、请进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改部门例会单调乏味的内容和方式,以大家感兴趣的方式渗透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是包括业务考核一类的方法和标准也可以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持之以恒,多方合力以求,方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体育教师的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

2.2从课程设置着眼,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体育课程模式,形成自身教育的风格特色。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灵活性、可变性的大大增强,其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可以看到,蕴含人文体育观的体育课程改革在一些高校得以展开。一是改革内涵的日益生活化,比如以教学生活化的价值为前提,延伸出生存体育、时尚体育、生态体育、职业体育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密切相关的体育课程。二是满足个体需求,课程改革延伸到体育课课题化、小型化,使学生各取所需、各显所长、各有所用,在创造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产生情感的高峰体验,正契合马斯洛的“需要―动机―行为”理论。首先从观念上改变“重体轻育”的局面,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人文环境。

2.3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体育人文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都产生直接的影响,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是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从上至下达成共识,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软件、硬件资源,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如合理运用板报、标语、广播、电视等媒体,学校各种社团活动、演出、竞赛,校内外专家讲座等,渗透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观念,宣传体育赛事中的重大突破和具有积极向上、拼搏精神的人物、事件。这样使得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拓展到校园,延伸到社会。二是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相比较体育课,不少学生还是很热衷于其他灵活多样、有内涵有特色的课外活动,但在很多高校,这类活动的设计和举办还是有限的,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高校应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相对稳定又具创新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文化节、综合运动会、趣味性的小型竞赛活动、体育专题讲座、国内外重大赛事观赏,等等。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缺失,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人们对这一现状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人文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对进一步加强全县软环境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这充分说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表明县委、县政府致力创优环境、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这次会议也是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最直接的行动和体现。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县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创优环境、提高效能,以发展环境的大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刚才,同志宣读了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办法》廷师同志就切实加强软环境治理工作作了很好的讲话,有三个部门负责同志结合自身职能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

一、思想上要高度统一。

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前景和后劲。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脆弱,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发展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不仅是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职责,而且也是20万人民的共同责任。

推进转型跨越,一优化发展环境是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省委袁纯清书记在省党代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强调。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要下大力气解决投资者反映强烈的软环境不“软”问题。袁书记讲到制胜砝码”这四个字,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点破了环境的重要性和方向性。要把省党代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是全局工作的关键,深化工作思路、落实决策部署的突破口。当前谋划部署这项工作,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全县人民的注意力引导到加快跨越发展上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努力营造人人为发展出力、人人为添彩的浓厚氛围,形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强大活力。

形象就是吸引力。好的环境可以促进扩大投资、吸引人才、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二优化发展环境是推动绿色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就是生产力。助推跨越发展。自身基础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想要加快发展,除了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投资、启动民间投资外,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吸引外资,加快项目建设。可以说,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优化发展环境的作用比任何地方都显得更重要。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形象就是吸引力的思想,把抓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三优化发展环境是营造文明进取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地处边塞。干部群众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品格和勤劳纯朴的民风,这是加快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长期的封闭落后和贫困,使得文化和社会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地方、某些领域、少数群众中存在观念落后、眼界不宽、自信不足等问题。优化发展环境,不仅可以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具体问题,而且有助于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开放水平,营造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和人文环境,真正形成一种亲商、安商、便商、富商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二、工作上要全面加强。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近年来,对于发展环境来讲。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开展了大规模的干部培训活动,引导干部转变观念,加深对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和干部作风建设,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不断加强;推行目标绩效考核工作,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包联项目、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县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县发展环境现状与落实好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要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个别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作风漂浮,执政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一些部门和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和诚信意识,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有些执法部门执法不够规范,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虽然仅体现在部分领域,仅存在于个别部门或个人身上,但却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我县的发展环境和对外形象。要切实解决好上述存在问题,必须要从根本上进行治理,下大力气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第3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与物质环境相对立的就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客观世界当中的主观映象,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当中的特定精神现象,人文环境包括个体的行为规范、伦理关系、综合素质、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诸多要素。融洽的人文环境能够促进人类个体之间心理的彼此相容,这不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高尚积极的一种态度;优越的人文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规范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和谐的人文环境促使每个个体主动地去接受周围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进而将整体的修养与素质提高。在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当中,学生既可以认识与学习到各种体育制度文化、人文知识,还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且能够促进综合体育素养的提高。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切实的教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体验体育。然而,学生往往都不喜欢上体育课,但是却喜欢体育运动,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体育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无法体验到体育课程的乐趣。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教学环境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1.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人与人交流、接触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往的习惯及意识。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生理健康、增强个人的体质,并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等均有真实的锻炼机会和感悟机会。3.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许多需要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足球,不管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有多高,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积极配合,当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迫切的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学校的体育教学则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集体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活动不仅需要团结协作,同时也需要竞争,需要团队间的角逐,培养竞争意识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和自我超越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3]。

    (二)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优势

    1.学校的体育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肢体实践活动,其寓教于乐、调节节奏、强身健体、审美育德、修身养性、增添情趣等一系列功能及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2.学校的体育教育具备着独特的时空属性,不会受到有限活动空间的限制和束缚,也不会受到有限时间的局限和约束,可以在学生体育课堂或者业余时间的每时每刻,同时也可以在辽阔的室外,甚至是校外的自然环境当中,能够促使学生与人类原生状态的学习环境更为接近。3.学校的体育教育可以更为自然的加强直观性、示范性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前的相互切磋、相互交流也变得更加便利,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体育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由此可见,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培养当代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显着的优势,体育教学的巨大作用是学校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这为学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奠定了可行性的重要基础。

    三、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的有效措施

    学校的体育教育是一种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极易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奋斗的激情、坚韧的意志以及向上的精神等优良的生存状态,所以,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但需要具备丰富且扎实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应当以其自身的优秀人文素养来感染学生,这也是育好人、教好书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通常会因为对某位教师的喜爱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程,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与个人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的,所以,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当重视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全面展现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4]。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育是一个以身体锻炼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体育教学不但需要师生对普遍的教育规律加以遵守,而且还必须切实的符合体育教学的诸多特殊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要想创设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那么就应当及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不单单只是一种个体化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组织性的行为,从教学活动组织的角度而言,不仅需要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利益,而且还需要照顾到每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拥有及享受体育的权利,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素与内在需求,从总体上来看,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关系建立及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过程。教学课堂人文环境指的是以班为单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被学生所体验与感知的人际环境,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行为、认知以及情感等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最佳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积极的教学氛围的前提及基础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充分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尽可能地创设出师生民主交流、心理相融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欢快的环境中展开体育学习。

    (四)转变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型的终结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身体素质差异,导致身体素质出众的学生仅仅重视考试结果,最终养成了平时不运动、不锻炼的不良习惯;而对于身材矮小、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进而造成了学生自卑心理的加重。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转变体育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建议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考核方式。所谓形成性评价指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能够大大地弥补传统评价考核方式的不足。两者的有机结合更加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念以及正确的体育意识。

第4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而环境大家应该更是能明了了,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便是环境,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们生活的质量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说大自然是天生的,但是最终改变大自然原有面貌的却是人类。人要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就必需开辟出一片适合自己生活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完全是由人的意识来决定的,人们改造环境的同时,加入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模式。而正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世界上每个地方的人文与环境产生了根本的不同,从这一点上,我们便可以看出人文对于环境而言的重要性。

而人文之中,当以民众的素质最为重要,素质又可以理解为人的思想觉悟,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好坏,决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和谐的关系。包括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民风民俗,建筑模式等等都是由人的思想所决定的。

我们可以再深入分析一下,或者举些例子来论证一番。譬如文化氛围,一个地方文化气息是否浓重,就与人们的文化素质分不开了。但凡一个文化气息深厚的地方,人们大多都注重文化修养。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曲阜,因为孔子崇尚儒学,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正因为如此,曲阜不但汇聚了各方的人才,也带动了当地人们在文化修养上的提高。同时各种学堂,学院的兴起,以及尊崇儒学之风,也使得曲阜终被称之为礼仪之邦。这种教育人们以礼待人的方法,我们不得不由衷的赞赏,知书达理的人多了,也有利于带动一个地方的文明风气。

其实对于这些地方环境上的认识,我还是感悟比较多的。长这么大,我待过的地方不少,多则十数年,少则几月,这样每在一个地方生活过,你或多或少的能从中感受出彼此之间的一些不同之处来。

先拿我的老家来说,人文环境相对来说还是很淳朴的,譬如可以这样来描写故乡的环境:清清的小溪旁,一条条铺满小石子的小道,傍溪而筑的民居,规划有次的四合院,从民居沿台阶下行几步就是小溪,台阶上有延伸出的石埠,村里的女人便在此浣洗,每当正午或傍晚时分,可以看到家家袅起的炊烟,靠溪边人家的院子里,你可以看到老人坐在竹椅上休息,满脸的安详与宁静,孩子们天真的在溪边,在田野里奔跑玩耍,而村民们则拿着农具在田地里做活,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村庄处处都让人感受到朴实,自然,闲适而淡然的氛围。这便是宁静的故乡所宣染出的一派纯朴而祥和的气息,一种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人们朴实无华的人文环境。

而反观之我的另外一个居所,虽然我也待了十多年,但从未对它产生过一丝一毫的感情。这自然是因为人文环境的恶劣,让人不自然的产生厌恶的心理。那里的人相对的比较野蛮,民风低下,街上偶尔两人起争执,过不多时,你便可以看到双方的亲朋好友大批出动,互相争吵直至拳脚相加,闹到最后以弱势的一方赔礼道歉为止。那儿的青年似乎自小就被这野蛮的风俗所染,年岁不大便混迹于社会,以至于混混,流氓,无赖成风,帮派黑社会林立,政府官员之行为盛行。再观地方上那些建筑,毫无规划,处处零乱不堪,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小河污水垃圾泛滥,远远的便可以闻到恶臭。特别具有令人讽刺意味的,是地方不大,寺庙却是众多,善男信女更是比比皆是,但是人心本是恶劣,又岂是这种表面现象所能祈福的来的?真是让人感到可笑!人们常说心向善所以然,一个人心地如果是好的,根本无需刻意的去求神拜佛,反之,一个人心地本是恶的,就算是你天天礼佛又怎样?根本也是无用。总而言之,当一个地方的人文素质低下了,那么这个地方的环境也同样的会显得粗俗,恶劣,毫无生趣。这其实都是因由人的思想而决定的,人文影响着环境,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5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第6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现代城市;色彩;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2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缺乏对建筑与环境色彩的深刻认识,造成了城市色彩应用的混乱,对城市特色形象塑造形成负面影响。同时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环境色彩设计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现代城市环境色彩对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色彩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色彩的实验中可以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就是色彩,其次才是形状、质感等。”因此,色彩在视觉认知中起重要作用,城市色彩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城市的规模我们可以由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理等因素把城市划分为小城市及大中型城市。现代城市主要是以大中型城市为主,所以我们所要研究的现代城市色彩主要是大中型城市的环境色彩。

大中型城市的特点是:现代化程度高、城市发展成熟、人口众多、城市功能复杂全面,城市建筑的组成和形态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色彩的趋同性。如:宾馆、大型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会一定程度上的左右建筑的形式与材料。城市的规模越大,对城市景观产生的影响也越深刻。如果在大中型城市中刻意寻求一个整体统一的主色调,所谓的“基调色”是欠缺客观考虑的。只有我们认真研究现代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形态,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现代城市环境的色彩,在城市日趋发展的今天使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人文环境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扬。

1. 影响现代城市环境的色彩因素

1.1自然环境因素

由于受一系列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色彩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然环境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生产力水平低促使人们只能就地取材建筑自己的家园,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眼光和审美。自然环境对现代城市色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条件上。

气温对色彩的影响。气温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们的主观感受,致使人们在视觉上寻求与生理感受相平衡的色彩。热带地区持久的高温天气使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清淡、安静,看上去有冷感,高明度冷色调和无色系,寒冷地区的人们通常比较易接受视觉上感到温暖、热烈的暖色系、暗色,更偏爱于有温度的材料。

降水与湿度对色彩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地貌会受到降水与湿度的直接影响。少雨的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多雨的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另外,受光线的影响,湿度大、日照少的地区的光照度和大气透明度相对来说比较低,长时间生活在密雨多雾、“灰蒙蒙”的地区的人们更喜欢纯度高、明度高、艳丽的色彩。

1.2人文环境因素

每一座现代城市中都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和技术工艺所局限而形成的地方建筑材料和传统用色习惯,是现代城市人文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有诸如社会制度、宗教观念、思想意识、社会风尚、传统习俗、文化艺术、经济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现代城市色彩。因此,受文化环境因素影响的环境色彩的形成是极为复杂的,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色彩设计研究来说,重要的是要对研究对象的色彩运用人文环境因素来进行调查与研究,来作为进一步的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

2. 现代城市环境色彩的设计原则

2.1突出现代城市中自然美原则

人类对色彩的感觉来自于对大自然的体验。人类很容易接受大自然中的色彩。而大自然中的色彩就是现代城市环境色彩中最真实的体现,是城市中最自然让人感觉最美的风景。遵循自然之道,探寻自然色彩的特质,提取当地色彩的基因将其置入到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并且在城市色彩形象的塑造中积极再现自然之色,表现自然之美,才能展现出现代城市的特色。

2.2延续现代城市历史文脉原则

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和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城市中的色彩独具一格。现代城市中有一部分区域曾经是古代留下的商城,为了延续城市的文脉,应尽量保持这个区域的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北京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皇城根一带的旧城区已经开始注意它的保护了,否则皇城会被淹没在更加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的建筑群中,北京的历史文脉就会被彻底断送。

2.3服从现代城市分区原则

对于一个现代城市而言,在城市环境色彩设计中刻意寻求一个贯穿始终、整体统一的主色调,其所谓的“基调色”是不科学的,也是难以实现的。不同的建筑场所,具有不同的空间范围。现代城市环境的色彩应根据区块特点来控制其内部的基本色调,使色彩与区块性质、功能相对应,强调地区性。如:政府机构的色彩,应该显现出它的凝重;商业区的色彩,应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该素雅一些,让人的心情可以平静下来;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和谐悦目,让人们的心情舒畅。

2.4现代城市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现代城市色彩运用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这里的和谐是要求现代城市环境的色彩在差异中寻求和谐。现代城市的色彩包括两个方面,人工色与现代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人工色与现代城市建筑色彩之间的协调。一座被蓝色海洋或绿色森林环绕的城市,其色彩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海洋环绕的城市,即便色彩运用大胆,也不会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如果色彩纯度过低,城市反而会觉得缺乏生机。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会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总之,在一个自然色过于突出的城市里,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的底色,文化色服从自然色,这能使现代城市的色彩更加和谐。

3.总结

色彩是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在环境视觉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合理的环境色彩设计将会为城市发展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J].城市,2004(1).

第7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

2.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第8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1.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影响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包括各种奖励制度、惩罚制度、激励措施等。过度宽松的管理制度和过于严格的管理制度都是造成企业凝聚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管理制度过于宽松会造成部分员工过于散漫,忽视企业的发展目标,员工率性而为,个人行为不但不能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从而使得企业凝聚力降低。而过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往往对员工限制过多,会大大地压制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产生逆反情绪,大大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这样也会降低企业的凝聚力。

2.领导素质

领导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主导和决策者,好的发展策略需要各级管理者和底层员工来具体执行,领导必须员工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企业发展的更好。企业员工大多不愿接受傲慢、粗鲁、对自己不尊重的领导。当员工无法得到尊重时,有才能的往往会选择离开,才能稍差的会选择消极工作,这必将降低企业的凝聚力。因此,领导素质会是影响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领导的个人品质和管理能力会影响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领导素质不但包括对企业发展的决策和远见,还包括领导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个人品德等。

3.企业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其构成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人际关系是决定人文环境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和谐的企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员工能够共同协作、团结互助,增强企业内部的竞争力,从而帮助企业共渡难关。而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企业内部员工相互排斥、各自经营,部门之间只顾小集体利益,忽视企业的整体利益,势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够在员工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员工都能够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信念和认知,这就形成了很强的企业凝聚力。

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措施

1.主观意识上认识凝聚力的重要性

主观意识是决定行为方式的先决条件,企业主管对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意识是企业凝聚力提高的吸纳决条件。有了增强凝聚力的意识,企业主管才能在管理中才具积极的措施来强化企业的凝聚力,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来激发每个职工的潜能,从而把集体的能力发挥到极大,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员工对于企业凝聚力的意识能够约束员工行为,使员工做到以企业为主,以大局为重,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并在企业的发展中使自己和企业获得同步发展。

2.建立优良的企业精神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这是对企业精神是精辟论述,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它把企业的每个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通俗易懂的短语来表述,比如,美国IBM公司的企业精神是“IBM就是服务”。企业精神是和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紧密相连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精神也会有变化,比如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每个阶段的企业精神都不同,1984年-1995年为“无私奉献,追求卓越”,1995年-2005年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2005年之后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这反映了海尔每个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的变化,在每个阶段,企业精神都成为激励员工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而努力的动力。

3.建立员工对企业的信心

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信心可以使人心里充满激情和活力,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信息对个人的潜能发挥都是很重要的。对企业而言,员工需要企业给予自己足够的信心,包括对企业能够满足自己生活保障的信心,对企业未来的信心,对企业领导能力的信心,对自己在企业中地位的信心等。有了这些信心,员工才能够对生活放心、对未来放心、对企业忠心、对工作尽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尽力。而员工对企业的信心的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期培养,需要历届领导都悉心呵护才能建立起来。

4.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企业是大家的企业,每个成员都是企业的一分子。对企业的归属感能够使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自己的得失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自觉献力献策。归属感的建立需要给员工们一定的民力。如果员工们对企业没有发言权,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提意见和建议的权力,员工就会对企业决策不感兴趣,变成企业决策的消极执行者,这会大大削弱政策的效力,会降低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是一个大家庭,领导虽然是决策者,但是应该能够倾听员工的想法,集思广益才能制定最科学的发展规划。

5.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

好的人文环境首先是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员工与员工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不同级别的领导之间都能充分沟通,和谐相处。因此,企业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员工之间是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如果存在利益冲突就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员工之间要形成利益共享、利益均衡的局面,这样大家才能团结协作。领导与员工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员工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因此领导的所有想法需要员工的协助才能实现,因此领导对员工存在依赖关系,领导需要充分的尊重自己的员工,才会得到员工的尊重和支持,自己的领导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不同层次的领导之间需要充分的沟通,中层领导是高层领导与普通员工的桥梁,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好的中层领导能够协调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把公司政策完美的实施,而素质较差的中层领导则只会期上压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压制和挑拨离间,从而激化公司内部的矛盾。企业领导不但要与自己的直属下属沟通,还应该保持与普通员工的沟通,以便了解和管理中层领导。

三、总结

第9篇:人文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基础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模式及服务对象也在转变,护理模式不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有疾病的人,而更关注所有人的身心健康,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上、情绪上、精神上及环境和社会等诸方面,其目的是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身心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的程度。这也对护理人员在服务质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要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尊重患者权利、让患者参与医疗护理全过程,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整体护理服务理念,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核心体现[ 1 ]。因此建立以满足病人身心需要、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和愉悦的就医氛围,最终达到使病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健康而满足的状态的目标。本文就我院通过人文关怀理念实施基础护理效果作一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调查住院、门诊患者,选择600 例,男女各300 例,年龄范围18~70岁。

1.2 方法

将人文关怀理念用于基础护理过程中,评价该理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及实施

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是心理护理的核心并贯穿护理的全过程。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适合患者需要的护理服务。护士在护理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势及护理技术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1)在基础护理常规上提到护士应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和方法,减少对患者的反复操可以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有利于减轻病情和促进康复,基础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提升护理水平的核心,是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护理人员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护理,满足病人合理的和基本的需要,才能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融入人文关怀理念。(2)沟通是护士工作的重要手段,护士随时与患者接触,应熟练掌握沟通技巧,积极有效的沟通、恰到好处的疏通劝导,既能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又能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治疗效果[2]。(3)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记忆力及多学科组成知识结构,正确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平复患者不安心情。同时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引导患者改变不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和习惯,促进患者的心理向着最佳状态发展,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2.2 护理人文关怀及实施

现代护理指出,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营造舒适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环境是现代化医院必须具备的条件,人文护理就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这也是人文关怀在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维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凸显出它的独特价值和生命意义。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对护理人员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宗旨是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上使患者和家属满意。具体方法是:(1)树立“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确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和实质,逐步形成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和尊重患者的人文环境和氛围。(2)树立“以人为本”和谐护患关系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护理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护理人员的服务用语和行为进行规范和训练,形成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行为规范。(3)注重专业技能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注重通过语言和肢体表达出自信,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同时也要从患者的服饰、表情、语言、肢体行动中读懂其疾苦、需要和渴望,恰当的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解决患者心理问题以满足患者合理需要,消除病人对护理人员的疑虑,减少恐惧和紧张情绪,体现人文关怀,促使病人达到接受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必要时对病人的病情和各项检查和治疗方案讲解清楚,既可以使病人了解治疗措施,又可以达到消除和减少恐惧心理,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3]。

2 结果

将人文护理理念运用于基础护理过程后,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大大提高,调查的患者600 人次,满意度为97.89%,极大地改善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从而实现了在护理工作中以患者为主体的人文关怀,全面提升了医院的护理服务品质。

3 讨论

人文护理关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护理实践中,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在原有的医疗护理设施条件下,进一步提供精湛的护理技能、通过得体的举止、亲切的语言、细致的照顾和周到的服务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休养环境,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同时还应更进一步的做好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护士的“人文关怀护理”服务意识,要学习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护理学、法学、护理美学及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知识。

同时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护理工作中,不仅应掌握护理理论相关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及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更应重视患者人文需求和医院文化氛围的营造,运用所学知识,切实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才能适应护理工作的要求,使患者满意、家属满意,从而提升整体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使护理目标更加明确,护理行为更加规范,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护士的人生价值,切实做到现代护理理念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叶晓芹.浅议如何在基础护理操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卫生职业教育,2012.1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