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起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预期;通货膨胀;原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65-02
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均提及要稳定市场预期。而2014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本文通过对CPI上涨的成因进行研究,进而探讨预期因素对通胀的影响。
一、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
对于通涨成因的认识,许多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指出,通货膨胀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宋铭鑫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经济上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并由此形成了过度依靠出口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通货膨胀的问题是发生在生产成本推动上。刘煜辉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我国前期快速发展过程中严重地透支了生产要素的红利,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此外,部分研究者通过研究货币来解释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余永定表示,流动性过多是产生通胀的重要原因。
上述学者的观点都是用我国实体性的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进行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均忽略了人们的预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作用。许多的经济学著作都表明,如果将人们的预期因素考虑的话,可能会对现象的解释或者政策的效果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本文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尝试将预期因素纳入模型当中,以更加准确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能准确地论述预期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数据的说明
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总供给、总需求以及理性预期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建立我们可以建立函数模型P=f(AD,
AS,Pe)。其中,总需求AD是衡量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值,因此可用货币供给量来代表。而根据对货币供给的三个层次的定义,我们认为,使用M1层次较为合适。M1体现的是居民的现实购买力,反映在产品市场当中,也就是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因此,可用M1来衡量居民对商品的总需求。P用CPI来衡量,AS用工业增加值增速来替代。至于预期物价Pe,我们借用卡根在1956年提出适应性预期来表示,按照该定义,适应性预期可表示为:Pet=Pe t-1+η(Pt-Pe t-1),P由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得出;而η的值,按照张勇、范从来的测算,取为0.1。
三、计量分析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为全国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度数据。所有变量的数据均取自万得(WIND)数据库。P与Pe都是经过调整的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100)。
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测算。
τ泄乇淞拷行ADF检验,发现lnMS、lnECPI为一阶单整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函数:
对上式的残差项(Resid)做ADF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单位根(ADF= -5.567,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上述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对上S式进行LM检验,发现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Obs*R-squared”对应的伴随概率分别为0.4378和0.1745,均大于0.05,表明不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
从公式的系数来看,似乎预期对物价的影响较大,其实不然,因为每个解释变量所使用的单位都不是相同的,因而单凭公式上的数字,是无法进行准确比较的。要比较这三者对物价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计算Beta系数来得出我们所要的结论。Beta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为Beta系数;j为第j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Sxj为第j个解释变量的标准差;Sy为因变量的标准差;xj为第j个解释变量的离差;y为因变量的离差。
从上式看出,Beta系数与变量的单位无关,因此可以进行直接比较,从而可以评估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经计算,dlnecpi的Beta系数为0.96,lngy的Beta系数为0.52,dlnMs的Beta系数为-0.21。从Beta系数的绝对值以及三个变量所代表的经济因素来看,近年的通货膨胀不并是由于产品市场的总供给或总需求引起的,而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所致的。一方面,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导致储蓄的机会成本上升,从而提高公众的消费意欲,同时,价格不断地上升,使公众提高了对将来的收入预期,也刺激了当期消费。国家按月公布的零售消费额,同比都出现大幅度增长,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企业对通胀的预期,导致实际利率预期将降低,从而刺激企业投资的增加,同时,产品价格预期的上涨,也使企业对未来的盈利感到乐观,两方面都刺激了企业投资的开展。2014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保持在双位数,也说明了这一点。再者,通胀预期的存在,劳动者必然会要求企业增加名义工资,以确保实际工资的不变,尽管名义工资的调整具有黏性,但通胀的预期将导致名义工资具有上涨的趋势。这种预期,通过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从而对经济实体产生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通胀主要是受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所致,因此必须要注重通胀预期。
第一,努力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我国今后的政策实施中,应当实行真实经济信息公开制度,使公众了解政策的意图,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多而产生的不稳定的通胀预期,从而降低高通胀发生的可能性。第二,适时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中进行学习,建立与我国实际相适应的通胀目标制,从而达到稳定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铭鑫.试论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思路[J]. 现代商业,2008,(3).
[2] 社科院专家刘煜辉:应对当前的通胀货币政策效力有限[EB/OL].和讯网,2008-04-07.
[3] 余永定.通货膨胀严重威胁稳定[EB/OL].和讯网,2007-11-29.
[4] 张勇,范从来.通货紧缩预期对产出的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03,(10).
[5]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一,在资产(房地产和股市)泡沫膨胀变本加厉的同时,CPIB明显上升。
第二。在CPI明显上升的同时,PPI也开始由降转升(8月份比上年同期增2.6%)。据报道。造船、铁路、机械制造、汽车、厂房、房地产开发用钢量猛增。导致钢材价格上升,进而导致PPI上升。如果说近期CPI的上升的起因还有较大讨论余地。PPI的上升则无疑主要是需求拉动的结果。
第三。CPI上升的推动因素已经由粮食扩散到其他领域。通货膨胀正由成本推起为主向需求拉动为主转化。尽管工业耐用消费品部门普遍存在的生产过剩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抑制PPI的传递。PPI的上升最终是会传导到下游工业耐用消费品部门的。在这种情况下。既可能出现通缩(企业亏损但不倒闭)也可能出现滞胀(企业减产、部分企业倒闭)。
第四,中国劳动成本正在进入快速提高的时期,而通货膨胀预期的明显加强。必将进一步增加工资上升的压力。工资的上升必然导致产品价格的提高。目前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初步形成,通货膨胀预期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在成本推起和需求拉动之间形成了互相强化的循环。
第五,中国投资增长速度未见减慢,消费需求已经开始提速。理论上,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一般会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虽然后者在统计上还有待进一步反映,但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强烈感觉到消费需求的增长势头。而通货膨胀形势的加强同这种感觉是一致的。这样,我们就面临一个困难的决定:消费+投资的增长速度到底是否过高。如果答案为否,中国的经济就并非过热,通货膨胀也不应该发生(或仅仅是结构性的)。如果答案为是,则又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不管人民币是否升值,2008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会大量减少;另一种可能性是贸易顺差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而通货膨胀形势则进一步加剧。
第六,如果在提高消费增长速度的同时,降低投资增长速度,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压力可能不会上升。但是,消费在GDP中比例的上升(投资率的下降),在长期,将会降低经济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消费仅仅代表当期需求,不能像投资那样还代表未来的供给)。另一方面。如果投资增长的势头得不到控制,在中、长期,中国将面对生产过剩、通货收缩的压力。
第七,为了抑制总需求增长过快。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必须加以控制。但是。在当前形势下,货币供应增长的控制并不能完全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在外汇储备增加从货币的供给方产生过剩流动性的同时。货币需求减少产生的过剩流动性已成为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来源。不仅当前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需要进一步压低。而且利息率还必须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水平;需求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49-02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通货膨胀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第二,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第三,美国经济学家莱德勒(Lailder)和泊金(Parkin)对通货膨胀下了定义: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
简单地说,通货膨胀就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价格。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个国家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如果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
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升高,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3.1%。10月份我国的CPI上涨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4.4%。这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呈现三个特点:首先,物价普遍上涨。2010年1-10月,在8大类消费品中,除了衣着、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商品之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有所上涨而且通货膨胀率有上涨的趋势;而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两大类商品的价格指数也从年初的低于100逐步上涨到100以上。第二,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10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高出5.7个百分点。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蔬菜类价格的涨幅又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10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31%,鲜果价格上涨达17.7%。总之,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70%以上,涨幅主要源于食品涨价。第三,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飞涨。2010年12月17日,中国社科院《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房价涨幅为25%左右。所以,目前我国面临着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双重压力,两者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如何遏制其上涨,已成为中国政府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从全局来看,目前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需求和成本两方面。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通货膨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凯恩斯学派提出的。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而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主要是外汇流入过多。因为国家对外汇管理比较严格,所以外汇现在在资本项下受到管制,外汇在境内是不能直接流通的,因此大量的外汇流入国内,就会迫使央行发行更多的人民币进行货币兑换。其次,存在央行的外汇由于也同样受到资本管制,其惟一的投资途径也就是购买国外的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由于数量巨大,投资途径和工具有限,所以又会用大量的外汇资产购买美国国债等。从2000年1月到2010年9月我国的外汇占款与储备货币(也就是基础货币)之比急剧上升。2001年我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为43%左右,2006年初这一比例超过100%,此后这一比例继续上升,最高时达到129%,目前维持在120%左右。
此外,虽然说我国近年来一直处在产能过剩的状态,但从深层次看,我国目前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本国出口。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简单来说,老百姓的基本消费得到了满足,可是边际消费倾向却很低,因此随着老百姓收入的增加,他们不会大量增加自己的消费,而是将货币存入银行。储蓄增加的结果,造成对资产的大量需求,从而迫使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的基本出发点是把通胀看成是营利者、投机者、套利者和普通工人、农民、企业主为了提高各自利益而使各项成本增加所引起的加价。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项成本的上涨,这些成本增加的根源在于商品市场与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引起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各种生产成本的提高。
首先,工资成本上升。2010年以来,各地频频出现“民工荒”的现象,特别是像广州等一些沿海城市,这一现象更为严峻。相应地,在2010年,我国政府出台了最低工资标准的相关规定。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工资,对于员工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大部分人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工资,提高工资,就意味着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是,对于企业和企业主来说,提高工资水平就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了,给企业生产带来了新的问题。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国内的供给已经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进口不断扩大,对外依存度高,导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
第三,伴随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正遭受严重的威胁。随着国际社会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我国政府也在加紧节能减排的步伐,对企业的生产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在保证生产的同时还要顾及对环境的影响,这无形之中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第四,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满足这些要求也要求增加投入,这就客观上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王琳: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三、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现象,应该采取“需求紧缩,供给扩张”这样一个政策组合。
(一)需求紧缩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几个月的CPI(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不断地创造纪录,而同期银行储蓄存款的利率却只有4%左右。这意味着原本可以获得无风险收益的储蓄存款成了只能获取负收益的“投资品种”了。
宏观经济变化与每个人的心理预期及其支配下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多数经济活动带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因此,尚未出现拐点的消费价格指数走高必然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不投资是等损失,投资则是找损失。”或许在今年,每个人都将面临着这种两难选择。
风险与收益
行为金融学家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当人们需要对“无风险收益”和“暴露在风险之下的更高收益”抉择时,多数会选择“无风险收益”;而当人们面临“肯定损失”和“高收益之下的更多损失”时,多数会选择赌一把博取高收益。第一种情况可以看作是在通货膨胀小于利率时的投资抉择,人们倾向于储蓄存款获得绝对收益;第二种情况则类似于人们面临负利率时的选择,人们更愿意把存款变为投资。也就是说,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储蓄存款已经成为“肯定损失”时,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投资。
到了今天,人们才真正面临着为减少“肯定损失”而不得不冒风险投资的困境和抉择,“战胜通胀”将成为人们投资的主要口号。而在人们缺少有效投资手段的情况下,借道基金和直接投资股市或将成为战胜通胀的最佳选择。虽然股市着实呛坏了刚“下水”的投资者,市场调整也收走了不少基金投资者的盈利。但从长远来看,投资股市和基金的确可以战胜通胀。统计显示,指数化投资组合的收益一直远高于通胀,甚至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通涨与股市
当前的通货膨胀和股市上涨“师出同门”。通货膨胀的起因一方面是国内猪肉等食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通过国际贸易输入的原材料价格被国际资本大幅炒高;股市暴涨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证券的供给滞后于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经济高速发展成了国际资本首选的避风港。
二者的源头都是供需失衡和蠢蠢欲动的国际资本。实际上,目前的通货膨胀已经是一个国际大趋势。美国更呈现出滞胀的恶化迹象,即经济增长放慢的同时,通胀则有加剧的压力。
目前来看,我国食品的供需平衡至少还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但令人担忧的是PPI(生产价格指数)最近也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迹象。目前还处于惯性中的需求拉动性通货膨胀有可能转化为因王资上涨和原材料涨价等引发的成本推动性通货膨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曾坦陈,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升值还是通胀?
面对通胀的压力,宏观决策面临两难:要么升值,要么通胀。虽然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国民福利的增加,同样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境外资产,但有可能使出口行业遭受重创并引发大规模失业:而通胀则被视为隐形税收,是对普通人财富的剥夺,经济学理论认为温和通胀会将储蓄资金转为投资,因此温和的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
也有专家持相反的观点。经济学家周其仁就坚决反对通胀,“对通胀指数过了5%不能掉以轻心,对食品价格急升不能马虎大意,因为涉及的人口面太广,通胀的心理预期比较容易传染和蔓延。”他建议选择利率、汇率等经济手段解决货币过多的问题,以遏止通胀。
目前,政府采用的压缩信贷、控制价格等调控方式主要还都是针对需求型的通胀,而今后更严重的却可能是成本推动型通胀,这些调控手段是否能取得成果,还存在疑问。美联储的减息进程使我国加息调控的手段也变得无力,因为加息会加剧国际资本的流入。综合来看,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可能成为应对通胀的主基调,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投资机会刚刚开始。
人民币升值的投资机会到底有多大?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状态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样本,目前的中国经济与当时的日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平均15%左右的高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左右、高储蓄率、城市化和重工业化进入大发展时期、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试图维持固定汇率、存在通胀压力、出口导向型经济、巨额外汇储备积聚、面临外部均衡与内部平衡之间的困境、房地产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等,种种迹象都惊人的相似。
如何能跑赢?
在本币币值应升而未升之际,最容易吸引全球投机资金涌入,此时资金密集型的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是国际资本最佳的切入点。自1971年日元开始升值到1994年升值结束的二十多年里,随着日元开始升值,其速度逐步加快并且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反复震荡。由于国际资本不断流入,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也随着日元升值预期反复震荡上行,最终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人均GDP2006年达到2000美元的水平,而日本是1972年达到2000美元。这是国际公认的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比较剧烈的时期。目前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人口结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在推动着消费结构改变,并诱导着产业结构升级。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证券市场面临着结构调整的机遇。
尽管外资机构不断唱空A股,但进入内地的国际资本并没有撒出的迹象。相反随着内地OFII额度的增加,外资机构依然追捧“OFII资格”。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速,还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或明或暗地流入国内,内地证券市场仍面临着资产重估的增值机会。
反观国际市场,去年有两大因素引发国际资本的剧烈流动并引起了资产市场的强烈震荡。首先是套息交易的平仓,由于各国的利率差异较大,国际资本不断地买入高息货币卖出低息货币。这些套息资本一旦遇到汇率和利率的变动便会引发大规模的平仓和市场的震荡,“2・Z7”大跌就是一例。其次是次级债问题,次级债问题明显加剧了不同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时至今日,套息交易和次级债问题的影响并没有结束,而次级债的影响要到2008年上半年才能看出对全球经济的实质影响。当套息交易平仓时,受益最大的是日本和中国市场。高速成长的经济和本币升值仍是国际资本关注的重点,中国市场更可能成为全球资金的避风港。
1.社会中的收费分类很多,()大体上是为提高公众素质和社会科技水平的收费,多为精神文化生活费用。
a.事业性收费
b.经营性收费
c.行政性收费
d.公益性收费
2.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派学者认为总需求增长过快,从而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
a.成本推动
b.需求拉上
c.结构型纲膨胀
d.工资推动
3.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之处在于()。
a.社会总需求的持续膨胀
b.体制性因素
c.价格体系的调整
d.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
4.所谓(),就是根据政府的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
a.收入政策
b.增加有效供给政策
c.财政政策
d.货币政策
5.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6,属()。
a.单元弹性
b.富有弹性
c.完全富有弹性
d.缺乏弹性
6.差价反映了商业部门与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a.季节b.批零
c.地区d.购销
7.农产品生产成本是指()。
a.生产单位农产品所耗费的劳动
b.生产单位农产品所耗费的物质资料
c.生产单位农产品所耗费的物资资料和人工报酬的货币表现
d.农产品生产价格
8.价格宏观管理的主要目标是()。
a.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b.保持价格总水平稳步上涨
c.保持价格总水平稳步下跌
d.保持价格基于稳定
9.所谓进口商品的(),是以海关审查确定的在采购地的正常批发价格,加上运抵我国输入地点起卸前的包装费、运费、保险费、手续费等一切费用构成的。
a.外汇价格
b.关税价格
c.到案价格
d.离岸价格
10.外贸企业一般采用()来估算出口商品收购价格。
a.平均法
b.加权平均法
c.回归法
d.逆算法11.()就是围绕利润确定的定价目标,或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定价目标。
a.销售导向目标
b.竞争导向目标
c.利润导向目标
d.垄断导向目标
12.()是指以企业商品销售为定价导向的目标选择。
a.销售导向目标
b.竞争导向目标
c.竞争导向目标
d.垄断导向目标
13.()是指根据贸易对象的不同而给予有所差别的价格优惠。
a.贸易对象差别价格
b.交易数量差别价格
c.付款时间差别价格
d.结算币种差别价格
14.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引起的通货膨胀。
a.总供给过度增长
b.总需求过度增长
c.总供给大幅度减少
d.总需求大幅度减少
15.一般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强烈的手段,不宜轻易使用。
a.公开市场业务
b.改变贴现率
c.改变银行准备金
d.改变税率
16.()是商品在流通领域的最后一个环节的差价。
a.批零差价b.质量差价
c.购销差价d.地区差价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
1.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一般因素有()。
a.货币流通量b.商品价值
c.货币流通速度d.货币价值
e.社会总产品
2.运输成本、费用的构成项目为()。
a.货物保险费b.营运成本
c.组织营运生产活动的经费支出d.营运筹资中的金融机构手续费
e.营运筹资中的汇兑净损失
3.国际市场价格构成与国内价格构成相比的特点有()。
a.国际市场价格构成与国内价格构成完全不一致
b.国际价格构成中商品的包装、装卸、运输、储存、保险等费用所占比重大
c.国际价格中商业费用和利润占有比重大
d.国际市场价格构成较国内价格简单
e.国际市场价格构成与国内价格构成完全一致
4.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现代西方经济学揭示的“蛛网定理”有三种情况,分别是()。
a.稳定的蛛网
b.均衡的蛛网
c.不稳定的蛛网
d.不均衡的蛛网
e.循环往复的蛛网
5.运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运价形成的基本特点:()
a.运价具有按距离差别而异,并呈递远递减的趋势
b.运价只有销售价格一种形式
c.运价具有较强的垄断性
d.运价中材料费用占的比重很大
e.运价由运输企业自发形成
6.在国际市场价格种类中,参考价格的特点是()。
a.它是一种买方价格
b.它不是实际成交价格
c.它在一般情况下都高于实际成交价格
d.在它的基础上一般要加一定的价格折扣
e.它有唯一的媒本
7.只有落实企业的定价权,并使其价格决策为(),才能选择最优的价格行为促使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完成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
a.科学化
b.合理化
c.法制化
d.策略化
e.程序化
8.国家管理价格的制度主要有()。
a.价格总水平目标责任制度
b.价格监审制度
c.价格管理条例
d.价格专项调节基金制度
e.明码标价制度
9.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政府在对公共品制定价格进行管理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效益最大化原则
b.利润最优原则
c.正常利润原则
d.使产量保持在高效率水平上
e.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
10.所谓互补品,就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相互补偿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下列各组商品中,属于互为互补品的是()。
a.汽车和汽车零件
b.家用电器和电
c.石油和煤炭
d.羽毛球和羽毛球拍
e.植物油和动物油
11.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流通中货币需要量是由()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a.货币价值
b.单位商品价值
c.社会商品价值总额
d.货币流通速度
e.货币价格
12.中央与地方政府价格管理权限调整的内容包括()。
a.中央与地方管理职能完全脱离
b.突出价格管理机构的宏观调控和价格执法权
c.改进机构设置
d.缩小各级政府直接调控价格的权利
e.分权以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各级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为标准
13.价格形成从其内在因素看,是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市场供求b.币值
c.国家政策d.价值
e.国际市场价格
14.()等原因,使供求与价格变动的信息不能迅速有效地传递给交易双方,企业总是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运行。
a.现代市场规模的扩大
b.交易序列的复杂化
c.市场分布的不均匀
d.政府的行政命令
e.垄断的存在
15.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有()。
a.制成品b.零配件
c.土地d.建筑物
e.老式商品
16.按时间的长短划分,均衡价格有三种状态,即()。
a.正常的市场均衡
b.暂时的市场均衡
c.正常的短期均衡
d.正常的长期均衡
e.暂时的长期均衡
17.在()情况下,供给曲线向右移。
a.供给量减少
b.供给量增多
c.其他条件不变,生产成本增加
d.其他条件不变,生产成本减少
e.其他条件不变、价格预期降低
18.期间费用包括()。
a.制造费用b.管理费用
c.财务费用d.销售费用
19.均衡价格理论的可借鉴之处是()。
a.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市场价格形成的实际情况
b.用市场价格代替市场价值,在理论上是一大创新
c.比较科学地揭示了供求和价格相互作用的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实际经济生活
d.它的一些具体分析方法具有借鉴价值
20.以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为()。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b.供给拉上的通货膨胀
c.成本拉动的通货膨胀d.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e.隐蔽性的通货膨胀得分评分人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题2分,共20分)
1.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步减少。()
2.长期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值形成的条件,进而影响市场价格。()
3.合同价格的价格资料通常对竞争者保密,收集起来非常困难。()
4.行政性收费由国家物价立项,核定标准并进行管理。()
5.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一个企业的供给的市场结构。()
6.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为了影响价格水平,政府所采取的限制工资增长和价格上升的政策。()
7.成本+利润是制定价格的最低界限。()
8.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价格体系形成的特点有决定作用。()
9.《价格管理条例》是我国价格管理的第一部正式基本法规。()
10.市场调节价格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2.引起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途径是什么?得分评分人
五、论述题(20分)
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管理体制。得分评分人
六、案例分析(共20分。每大题由5个单选或多选小题组成,每小题2分,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少选,但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得0.5分。)
(一)某工厂生产羊毛衫,每件价格为130元,销售量为10000件。该厂生产尚有潜力,可增产6000件。市场上羊毛衫竞争激烈,厂方拟按需求弹性法来调整羊毛衫价格,以扩大销售。
1.物价人员通过测算,羊毛衫需求弹性系数为2.6,属()。
a.单元弹性b.富有弹性
c.完全富有弹性d.缺乏弹性
2.根据上述需求弹性系数,为将增产的6000件羊毛衫都能销出去,价格应调整为()。
a.120元b.110元
c.100元d.90元
3.按调整的新价计算,销售总额为()。
a.120元b.140元
c.160元d.180元
4.采用新价的销售总额比采用原价的销售总额()。
a.减少10万元b.增加10万元
c.增加30万元d.增加50万元
5.厂方决定采用新价,是因为()。
a.尽管销售总额有所减少,但生产上去了
b.销售额增长率大于产量的增长率
c.尽管销售额增长率小于产量增长率,但生产上去了
d.薄利多销
(二)北京市果品公司既担负着市场批发业务,又有直属门店对居民销售,还有大型冷库储存保管。品种繁多的果品具有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为保证均衡上市,常年供应市场,就必须在果品生产的旺季从外地购进,冷藏储存保管。公司从社会需求和企业经济效益考虑,对果品经销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
1.公司在苹果上市的旺委,从郊县购进苹果一批,县城收购价格120元/50公斤,运至公司仓库的运杂费为12元,包装折旧费5元,在旺委经营批发价格中应计利息率6‰,损耗率为5%,经营费率为3%,利润率2%。核定苹果的批发价格应当为()。
a.152.71元b.149.56元
c.148.04元d.151.80元
2.公司所经销的这批苹果,除在旺季供应市场外,还需将储存的部分淡季批发供应市场。全年一般从元旦起调查淡旺季价格,假定元旦前旺季的苹果批发价格150元/公斤,季节差率拟定为8.6%,元旦后淡季批发价格应为()。
a.165元b.158.25元
c.162.90元d.159.75元
3.公司经销的上述苹果,在淡旺季不同委节批发销售,由此形成的差价,其构成的内容是()。
a.生产和运输的物质耗费b.储存期间劳动力耗费
c.储存期间物质耗费d.商品损耗
4.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在柑桔生产旺季,从福建购进柑桔一批,由其所属的门店直接供应市民。这批柑桔的批发价格为145元/50公斤,批零差率拟安排20%,其各门店销售给市民的价格每公斤应为()。
a.4.18元b.4.07元
c.4.28元d.3.84元
5.公司经销柑桔的批发价格与所属各门店销售给市民的零售价格之间形成的差价,其构成内容为()。
a.批发企业利润b.流通费用
c.零售企业利润d.消费税金
四、简答题
1.答题要点:
通货膨胀的起因是:一方面,由于财政收不抵支,发生严重的赤字预算,不得不向银行透支,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是扩大信贷规模,银行增发销票。两种起因都会扩大社会需求,造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严重失衡,价格总水平必然不涨。通货膨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上涨,是宏观经济失控造成的,它往往严重冲击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尽力避免。
2.答题要点:
扼要地说,引起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两类:一类是生产性因素,一类是分配性因素。影响成本的生产性因素,主要是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及由此而引起的在生产过程中用工用料的数量变化。生产过程中工料耗用量的增减,是引起成本变化也是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成本的分配性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因素和价格因素。工资标准的变动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产品成本水平。引起成本变动的两个因素,最终还是由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先进程序,自然资源条件优劣,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所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对成本的升降变化关系也极大。
3.答题要点: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途径为:(1)努力发展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稳定价格的重要物资基础,必须摆在首位;(2)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财政、信贷、物资的综合平衡,是实现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根本保证;(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慎重安排各种比例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重要政策措施;(4)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合理调整价格,加强价格管理,严肃价格纪律,对稳定价格也有重要作用。
五、论述题
答题要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管理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继续进行价格改革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深入进行价格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是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和国际化。就是说,绝大多数商品价格要通过市场供求调节形成,少数由国家核定的价格也要反映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随着国内外市场联系的加强,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日益加深,价格形成必须反映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
(2)建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新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新体制。这个新体制既包括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放给企业自主确定,也包括少数重要商品继续由政府统一制定价格。其主要内容是:
①企业经营者是定价的主体。由政府定价为主,向企业定价为主转换,是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转变。生产、经营企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向市场,用好定价、调价权。除了不适宜竞争的垄断性强的以及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商品和劳务由国家定价外,其他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都要由企业自主定价;
②通过市场供求调节形成具体商品价格,经营者要根据市场形成的价格来行使自己的价格决策权;
③政府定价要反映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
(3)完善国家对价格的调控和管理
市场形成的价格,虽然具有自身调节机制,可以灵活调整,然而它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其自身的强点和消极方面,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市场价格的间接调控。调控主要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管好货币、调节市场供求等办法实现。
(4)加强对价格的监督检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督检查,以维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方面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加强立法,完善法制建设,用以规范企业的价格行为。只有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价格立法,才能使检查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六、案例分析
一、固定收益证券市场风险的种类及其面临的影响
1、利率风险
1962年,B.G.Malkiel系统地提出了债权定价的五个原理,在定理一中描述了债券的价格与债券的收益率成反比例的关系。虽然债券价格的变动受太多因素影响,但基本上这样的相互联动关系还是存在的,这表明典型的固定收益证券价格与利率是反向变动关系。对于打算持有固定收益证券到期的投资者来说,不必关心到期之前证券的价格变化,但对于到期日之前可能不得不出售固定收益证券的投资者,或换言之以买卖固定收益证券以求在二级市场上获利的投资者而言,利率的上升就意味着资本利得的损失,这种风险就被称为利率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固定收益证券的主要风险之一,现在投资者评价固定收益证券的信用风险主要依靠专业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一般情况下,公司债券是有信用风险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可以用该公司的信用评级来反映。另一方面,金融债券的信用风险一般较低,因为金融债券的发行者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信水平相对较高,这也是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是指固定收益证券的可交易性,流动性风险便是指固定收益证券引起流动性不足而在交易证券时所可能遭受的损失。尤其在我国债券市场为首的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发展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固定收益证券的流动性也是让众多投资者和交易员头疼的问题,流动性风险也必然会市场出现,再加上收紧交易规则等政策随时出台的可能,流动性风险在我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上必然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4、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风险又称购买力风险,起因于通货膨胀下固定收益证券现金按购买力衡量的价值变化。例如,如果投资者购买了一个能实现息票利率9%的3年期债券,而现在的通货膨胀率为10%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并没有回落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现金流的购买力就降低了。
二、衡量固定收益证券的市场风险
首先金融机构每天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由以下三个因素组成:所投资的金融产品的价值、金融产品受市场收益变化的价格敏感性、金融产品市场收益的潜在不利变动(即市场利率的波动)。那么,某种金融产品每天的市场风险=金融产品的价值*金融产品受市场收益变化的价格敏感性*金融产品市场收益的潜在不利变动,而金融产品受市场收益变化的价格敏感性*金融产品市场收益的潜在不利变动=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性。
债券的久期是用来衡量债券利率风险的。我们知道当利率下降时,债券的价格将上升,而再投资利率下降,再投资收益下降。当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将下降,而再投资利率上升,再投资收益上升。那么,在一个时点,当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债券价格的下降或上升与再投资收益的上升或下降将达到平衡,即在这一时点上,利率的下降或上升对债券本身的收益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债券对利率的变化是免疫的。对于积极型投资者来说,他需要时时关注所持有债券或债券组合面临的价格风险,而久期对利率变动可能引起的债券价格变动的反映不够直观,而且忽略了收益率变动的历史信息。我们知道修正久期是直接衡量债券利率敏感性或弹性的工具,即金融产品受市场收益变化的价格敏感性,它的计算公式为:MD=D/(1+R)。我们可以通过修正久期作为金融产品受市场收益的价格敏感性来计算金融产品的VaR。而债券VaR值在一定置信水平上直观地给出了所持有债券资产可能的最大损失,而且考虑了收益率波动的历史信息。
由于风险计量模型要假设资产收益属于正态分布,显然,目前国内债券收益分布不一定符合正态分布,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或回归模拟法来计算市场风险(VaR)。所以较为简单的计算债券VAR值的方法为:通过债券或债券组合的历史收益率日波动数据,在一定置信水平上估计出下一个交易日到期收益率可能的最大波动,再由债券价格变动的近似公式[债券价格变化(%)≈修正期限*市场收益率变化(%)*(1)]来计算债券VaR值。对于单个债券计算t日VaR值的公式为:
每天的金融产品的VaR=金融资产价值*金融产品受收益变化的价格敏感性*当天市场收益的不利变化=金融资产价值*(MD)*当天市场收益的不利变化。
三、规避固定收益证券的市场风险
规避固定收益证券的市场风险,其根本途径是需依靠金融创新,在我国这样比较特殊的环境下,固定收益证券创新的推进主要有以下几种对策:
1、强化微观金融主体并相应弱化政府在金融创新供给中的作用,这与我国不断强调的金融自由化是相吻合的。政府应减少对微观金融主体创新活动的干预和限制,充分发挥微观金融主体在金融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去年蔬菜的价格较高以及韩国的泡菜危机导致了菜农大范围种植蔬菜。今年开春,虽然菜农获得了大量的丰收,但蔬菜的销售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二,国际局势动荡,特别是利比亚战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
使得运输成本增加。4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4月7日零时起将汽、柴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00元和400元,全国平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7元和0.34元。
第三,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没有充分考虑需求的多元化问题.由于我国收入人群差异较大,对农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对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买菜就是为了食用,所以他们对菜价的高低较为敏感,而菜价的上涨对高收入影响不大。
蔬菜滞销的解决方案
先来谈一谈蔬菜过度投机的几点解决方案。投机是指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要防止蔬菜的投机行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行统计调查,大致统计出我国每年所需要的蔬菜量。通过这一数据,菜农可以合理的种植蔬菜,不会盲目随众搞投机行为,这对我国蔬菜的供求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
2.政府要向菜农传达有指导性的信息,防止菜农的误判。当前蔬菜的滞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菜农们普遍的对后市看好,忽略了时间差的问题,就是说现在缺少蔬菜不代表以后还会缺少蔬菜,导致这一问题完全是由于菜农们的盲目行为。政府需要给予菜农们一些指导性信息,比如我国未来蔬菜大致的需求总量,韩国的泡菜危机是否真正的对我国蔬菜市场造成影响等等。
3.菜农们要防范信息炒作,合理的对待利好信息。韩国爆发“泡菜危机”使得我国菜农们都坐不住了,盲目的大量种植蔬菜,最终导致蔬菜的滞销。对于利好消息菜农们应该认真考虑,当蔬菜从种植到销售这一过程完成之后,蔬菜是否还会是市场的宠儿,蔬菜的需求是否还是会像“泡菜危机”是那样高。
4.采取价格涨跌波动限制,把蔬菜的价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蔬菜关系到我国民生,所以它的价格对我国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价格大幅上升的影响,这会严重挫败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通过限定区间价格,不论是菜农们还是消费者们都会做到心里有数,使得蔬菜的生产和消费更为合理。
5.控制经济的过热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金融上都有质的飞跃,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尤其是股市楼市的繁荣,极易催生经济泡沫,会导致通货膨胀及过度的投机行为,过度投机已经在我国得以体现,蔬菜滞销就是典型的案例,所以我国要谨慎的对待繁荣的金融市场,只有遵循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这一辩证唯物观才能更健康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
投机通过以上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可是油价上涨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也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问题要么控制好油价,要么降低运输成本。先来说一说油价的控制。油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油的供求状况,当国际形势不好时很可能导致油价上涨,由于我国油价仍然要受到国际油价的控制,所以很难通过降低油价来减少运输成本,除非中石油,中石化这两大龙头企业有足够多的油储备,才能在国际形势不稳定时控制好油价。再来谈一谈运输问题。我国蔬菜运输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我国蔬菜产业链的现状是物流分段现象明显,从采摘、运输到销售各部分联系较少,信息严重不对称,形成各自孤立的局面。第二,蔬菜运输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标准化,专业化的运输标准,使得我国蔬菜物流损失较大。第三,物流链的技术水平低,没有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在这里我来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整合蔬菜运输的整条产业链来降低我国蔬菜运输成本。借助电子商务手段,把蔬菜生产者、合作组织、贩运商、储运企业、批发组织、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及相关企业这条蔬菜产业链整合在一起,把它卖给蔬菜的龙头企业,由这一企业按照整合后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管理蔬菜的运输。这一方法把蔬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牢牢的连在了一起因此会大大减少运输过程中企业之间相互处理订单的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经济 负面效应
2005年7月21号,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首次突破7.0大关,升到6.9920。
一、人民币升值的起因
从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背景来看,日本和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国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日本经济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以来,已连续十几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问题,并称因为我国的出口产品和日本相竞争,造成了日本经济困难。2002年12月,日本财务省黑田东彦、盐川正十郎等官员先后公开指称,我国在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并将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责任归咎于我国,要求人民币升值。2003年7月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鼓动欧美、亚洲的一些国家开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导”。
从2004年下半年至今,欧元区经济一直疲弱不振。为了缓解经济增长压力,欧洲也加大了对人民币的施压力度。欧洲人认为,我国所谓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的固定汇率),意味着欧元过度地承担了美元疲软带来的全球经济调整后果。
2004年6月19日,在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团体——美国制造业协会的牵头下,“健全美元联盟”决定力促政府动用“301条款”来迫使人民币升值。2005年4月6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舒梅尔—格拉汉姆”提案。该提案声称,我国政府在6个月内将人民币升值,否则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面临高达27.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财政部宣称,要在2005年10月15日左右的下半年年度报告中,将我国明确列入汇率操纵的名单之列,这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更倾向于提早进行。
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深远的政治考虑,即防范我国迅速崛起所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崛起,意味着原有经济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正在发生变化,使得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产生了防范和敌视心理。
近几年,由于我国出口迅猛扩张,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扩大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7%。持续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接连不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还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因此,2005年7月21日,随着我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措施的出台,其汇率将参考一篮子货币来确定。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
1.抑制出口,增加进口
近几年来,我国贸易出口不仅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在20%左右,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出口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引发出口产品价格上扬,原有出口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进而导致出口利润空间的萎缩,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尤其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如:纺织服装业附加值低,出口价格弹性较低,降价空间很小,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相对以往价格便宜,将会增加我国贸易进口,影响国内产品的需求,对略有缓解的通货紧缩又形成新的压力。部分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会被进口替代,分流部分国内消费人群,最终导致货物贸易顺差逐步缩小。由此会引发一国减少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使我国的国民收入减少。
2.影响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据我国商务部数据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一直维持在400亿美元以下的水平,近两年增势更猛。据海关统计,截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549.2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同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密不可分的。
人民币升值,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成本,如:投资建厂购置设备、人力资本的成本提升,对投资规模和本地化进程受到影响。其次,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中有相当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给这此企业的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受影响。再者,人民币升值,将造成国际投机资金大量流入我国,增加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导致直接投资的减少和生产基地的转移。因此,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进外资,并加速资本外流,减少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3.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
人民币升值严重打击劳动密集性企业的出口,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目前,我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依靠出口和外国对华的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出口企业和外贸生产企业将会陷于困境。人民币升值还会导致我国非贸易品如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减弱国内需求,给就业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使外资流入减少,同时也将刺激我国的海外投资,迫使我国的企业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促使国内一些制造业萎缩,减少我国的就业机会,增加我国的失业率。
4.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一旦升值,迫使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币升值导致购买力提高,从而加重通货紧缩,这会影响我国培育和刺激内需政策的效应。另外,人民币的升值,财政赤字增加,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尤其是对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5.引发房地产大涨,推动股市上扬
人民币升值,房地产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投资者能获得与升值幅度相应的收益。人民币升值,外资的投机性需求进一步被激发,外资大量、快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对房价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导致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挑战。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加强,上千亿美元的游资涌入我国,这些资金正在寻找投资机会,只要股票市场基本面转好,这些资金将大规模转向股市,从而推动股市的上涨。巨额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市,会促使股价、房价上涨,从而出现泡沫经济。
三、对策与建议
1.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相关政策
要解决人民币升值产生的负面效应,就必须对包括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进行调整,统筹内需和外需。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控制和引导作用,通过分析及定位我国经济结构中最为脆弱的环节,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与政策,减小我国经济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在政策上扶持产品出口企业,在WTO协议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相关产品出口补贴或者提高出口退税额,缩小国内外市场产品价格的差距,恢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国际市场的受损额。调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2.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企业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强成本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造,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实现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使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建立能够有效运转的产品销售系统,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形成低成本的出口竞争优势。
3.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水平,通过金融手段规避外汇变动风险
央行应积极研究资产结构调整方案,盘活某些类别资产的流动性,恢复资产结构的弹性。在外汇收入和支出方面建立平衡关系,培育人民币远期和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汇率风险规避工具。目前,在国际金融领域,各种衍生证券交易、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市场掉期交易、远期和约等金融工具十分常见和流行。我国金融业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风险和承担风险的策略,要不断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定价能力,在竞争环境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和改进服务的同时,金融机构也能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密切关注预期变化,加强预期指导,使我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扑: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王伟旭曾秋根:人民币汇率的变革选择[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由此可见,货币价值,也就是价格水平发生变化对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是由于它在其影响范围内的作用程度是不相同的。类似这样的变化,过去曾经,现在仍在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后果,众所周知,这是因为当货币价值发生变化时,它对一切个人或一切计划目标所施加的影响并不是均等的。个人的收入及其支出并不是在同一比例标准下改变的。因此以货币计量的价格和报酬的改变对不同阶级一般都会产生不均等的影响,把财富从这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使某些人突然暴富,而某些人则贫困潦倒,财富的重新分配使既定的计划受到了破坏,令原有的期望无法实现。
自从1914年以来,货币价值的波动规模之大、波及范围之广,竟使其构成了近代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以金、银或纸币计量的价值标准,都曾经发生过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不仅如此,这种波动所侵扰的社会,与以往任何的社会相比,一般认为价值标准应该是相当稳定的。
在拿破仑战争以及紧随其后的一段时期内,英国的物价在波动最猛烈时,一年间的涨落差距达22%;在19世纪初期,价格水平达到了最高点,尽管我们一向把这个时期看作是货币史上最紊乱的一个时期,但就价格水平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比较而言,在长达13年的时期内,两者相差也还不到1倍。我们可以把上述情形与近9年来不同寻常的变化作一比较。从1914年到1920年间,所有的国家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也就是说,相对于可购买的物品供给而言,支出货币的供给出现了极大的扩张。从1920年起,重新恢复对其局势的控制的那些国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消灭通货膨胀,因而过分缩减了其货币供给,于是又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而那些没能重新控制金融局势的国家,随后出现的通货膨胀趋势比以往更加严重。
不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害。两者都会改变财富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分配,不过相比而言,通货膨胀更为严重一些。两者对财富的生产也同样会产生影响,前者具有过度刺激的作用,而后者具有阻碍作用,在这一点上,通货紧缩更具危害性。对于我们来说,把讨论的像以上这样分类,应该是最便利的——首先考虑货币价值变化对财富分配的影响作用,这时主要关注的应是通货膨胀;其次对财富生产的影响作用,这时主要关注的应是通货紧缩。
一、币值变动对分配的影响
1.投资者
在货币的各种职能中,有些主要是以其实际价值在某一时期内几乎固定不变这一假设为依据的。其中主要的是那些与广义的货币投资契约有关的职能。这类契约——即规定在一段时期内支付一定数额货币的那种契约——正是我们为方便起见所称呼的投资制度(区别于一般的财产制度)的特色所在。
在19世纪起来的资本主义这一阶段中,许多举措都是为了使财产的管理权从其所有权中分离出来。这些举措主要有三种类型:(1)财产所有者失去对财产的管理权,但仍保留着对他的财产,即实际的土地、建筑物、机器或成为其财产的任何其他东西的所有权,保留所有权的典型方式是持有股份公司的普通股;(2)财产所有者暂时同其财产脱离关系,并在此期间每年收取一定数额的货币,但最终财产所有权仍由他收回,此类型的典型模式是租赁;(3)财产所有者同其财产永久地脱离关系,由此获取的报酬或者是无限期的以货币计量的固定年金,或者是有限期的年金,在期满之时归还以货币计量的本金,此类型的典型形式是抵押贷款、债券、公司债券和优先股。第三种类型体现了投资的充分发展形态。
只要有货币的借出和借入,就必然存在规定在将来某一时期收回一定数额货币的契约(至于将来收回之际货币实际价值出现的变化,契约内并没有加以规定)。租赁和抵押的形式,以及对政府和少数私营实体如东印度公司的永久性贷款形式,在18世纪就已经很常见。但在19世纪,这些方面有了新的进展,进一步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到20世纪初叶,有产阶级分化为两种类群,一种是“家”,一种是“投资者”,两者在利害关系上存在着某些区别。这种区别在个人之间并不是十分严格的,因为企业家也可以是投资者,而投资者也可以持有普通股;但是这种区分又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很少被关注就忽视它的重要意义。
借助于这样的制度,活跃的企业家阶级,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富,还可以运用整个社会的储蓄来资助他们的企业;另一方面,从事专门职业的阶级和有产阶级则找到了利用他们资源的一种方式,这一资源利用方式使他们既减少麻烦,又无责任,而且(据说)风险也很小。
这种制度在整个欧洲实行了整整100年,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功,使物质财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长。储蓄和投资,对于一个大的阶级来说,既是一种义务,又是他们所喜好的事物。储蓄很少被提取,在复利的条件下,储蓄的积累使物质的充裕成为可能,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一点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时代的伦理、、文学和宗教共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伟大的默契,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储蓄。上帝和财神和谐一致。有钱人在尘世中寻到了祥和。富有之人毕竟是可以进入天国的——只要他储蓄。天国响起了新的福音。天使们唱道:“这真是不可思议,通过上帝贤明、仁慈的安排,当人们尽管只是为自身利益考虑行事时,却对民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此营造的氛围使扩张企业的要求以及日益增长人口的需要与一个安逸富足的非企业阶级的发展和谐一致,相辅而行。在这种制度下,投资者的命运主要寄托于货币的稳定;但是在普遍享受舒适和进步的过程中,对于货币是否能够稳定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稳定,缺乏必要的关注,而大都抱有一种毫不怀疑的信念,认为这些事情会自行解决,而无须顾虑。于是投资之风气越来越广泛,数额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到后来,对于中产阶级而言,金边债券成为最持久、最有保障的财产的代表。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于货币契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传统观念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英国的,鼓励财产受托人把他们的信托资金全部用于此类交易,而且事实上,除了地产交易以外(这是一个例外,它本身就是早期情况下的一个遗留产物),信托资金是禁止用于其他任何目的的。
19世纪总是深信自己的幸福经历会永久持续下去,而对以往发生的不幸事件的教训,却置之不理;在这方面是这样,在别的方面也是这样。人们也许忘记了,货币即使用某一金属的固定量来体现时,在上也没有保证货币绝对稳定的范例;现在要指望以不变购买力所体现的货币趋于稳定,那希望就更加渺茫了。货币实际上只是一种由国家随时宣布的、履行货币契约的适当的法定清偿物而已。到1914年时,黄金不再作为英国的价值标准已经有一个世纪了,在其他国家,黄金不再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也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每一次长期战争或严重的社会动荡都无一例外地伴随着法定货币的变化,但每一个国家关于货币的历史记载表明,从有经济记载时起,代表货币的法定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几乎不断下降的。
不仅如此,贯穿历史的货币价值不断下降的过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在其背后,有两个巨大的推动力——政府的贫困和债务者阶级的强大政治势力。
由货币贬值而引发的征税权,自从罗马帝国首次使用以来,已经成为国家所固有的一项权利。法定货币的铸造,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政府最后的储备,任何国家或政府,只要仍保留这一手段而未加以使用,就不会宣告自己的破产或。
此外,我们在下面还将看到,从通货贬值中获取益处的不仅仅是政府。农民、债务人以及到期偿还固定数额货币的一切责任人都会从其中分享益处。在经济体系中,活跃、积极的因子是企业家,而在早期年代中,居于这种地位的却是上述那些阶级。那些在过去促使货币贬值的世俗变化,对新兴人物起了协助作用,把他们从毫无生气的过去解脱出来;他们以牺牲旧财富为代价而获取了新财富,以建立企业的方式代替了以往的财富堆积。货币的贬值倾向,在过去是对由复利产生的累积成果和财产继承的一个强大抵消力量,而现在则是对旧有财富的严格分配,对财富所有权和行为权划分的一个松弛的影响力量。在这种方式下,每一代所继承的遗产,都会部分地受到剥夺;因此除非整个社会能自觉地慎重考虑,以其他某种更为公平、更为适宜的方法来代替此种方式,否则,建立永久性财产制度的计划肯定会遭受挫折。
总之,在这两种力量——政府的财政需要和债务人阶级的政治势力——时而是这一种,时而是那一种的影响下,通货膨胀的进展是连续不断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自从公元前6世纪最早发明使用货币时起的很长一段时期,这种趋势是一目了然的。有时价值标准会下跌,如果这一点没有发生的话,货币的贬值就会来完成这项工作。
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于使用货币,因此很容易忽略货币的本质,而把货币本身看作是绝对的价值标准;此外,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百年的实际经历并没有干扰他上述的原有观念时,他就会把错觉看作是事实,就会把经历三代不变的事实看作是持久社会组织的一部分。
19世纪的事态发展历程支持了这种观念。在世纪最初的二十几年中,拿破仑战争时期的物价高涨伴随着货币价值相当迅速的增长。在随后的70年里,除了某些暂时波动以外,价格是趋于不断下降的,到1896年时达到了最低点。就趋势而言,价格的确是不断下降的,但从整个长期过程来看,显著特征却是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1826、1841、1855、1862、1867、1871和1915年,以及与各该年相近的时期内,价格水平大约处于相同的水平。1844、1881和1914年也基本上保持着同样的价格水平。如果我们把这三年的物价指数规定为100,我们会发觉,从1826年起到大战爆发止接近于一个世纪的时期内,物价指数向上或向下的最大波动限度,都不超出30点,也就是说,物价指数从来没有超过130或低于70。难怪我们对长期货币契约抱有如此坚定的信心。黄金作为一种人为规定的标准,并不具有所有的上的优点,但是其价值并不是能够随意操纵的,实践证明它是可靠的。
与此同时,在19世纪的早期阶段,英国统一公债的投资者在三个不同的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首先是确保了投资的安全,关于这一点已被认为达到了尽可能完美的地步;其次是投资资本的本金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这一点部分是由于以上述及的原因,但主要是由于利率的逐步下降使体现资本年收入的年购买力指数有了提高;最后,每年货币收入的购买
力总体上也有了提高。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对从1826年到1896年这70年间的情形做一番考察(其中滑铁卢战役之后紧接出现的短期显著上涨,这里暂略不计),将会发现,统一公债的资本本金除一度回跌以外,基本上是逐步提高的,具体而言,是从79提高到109(尽管在戈申执政时,公债利率于1889年从3%降到了2.75%,又于1903年降到了2.5%),同时年息收入的购买力在利率有所降低的情况下仍然提高了50%。不仅如此,统一公债在稳定性上也有了很大进步。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统一公债的价格除了危机时期以外,从未跌落至90以下;即使在1848年,当君主王权行将崩溃之际,其跌幅也仅仅是5点而已。维多利亚女王初登王位时,公债价格是90,而到她举行登基60周年纪念时,价格却达到了最高点。因此也就难怪比我们长一辈的人,要把统一公债看作是一种极好的投资对象了!
于是在19世纪,产生了一大批有权有势,而且又极受尊崇的新兴阶级,这些人个个都很富有,其财富总和也相当巨大。他们拥有财产的形式并不是建筑物、土地、企业或金银珠宝,而是一种权利,借助于此项权利,他们每年都可以获取一定的法定货币收入。这种在19世纪造就的特殊产物,成为那个时代值得炫耀的一个事物,结果中产阶级大都把他们的积蓄投入于此。习惯势力和令人满意的经历使此类投资在安全方面享有绝对令人信服的声誉。
在大战前夕,这类中介财产,由于价格以及利率的上升就已经开始蒙受损失(与19世纪中期的鼎盛时期相比较)。伴随着战争爆发而来的一些货币方面的变故,使这类财产的实际价值,在英国损失了一半,在法国损失了7/8,在意大利损失了11/12,而在德国以及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分裂之后又重新成立的那些国家,其价值基本上已损失殆尽。
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由于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所实行的货币政策的结果,使投资者阶级所有财产实际价值中的一个很大部分,被白白地拿走了。这种损失的发生来势迅猛,同时又与其他一些更糟糕的损失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单就这项损失将造成怎样的后果这一点来说,人们还没有充分地加以了解。但是尽管如此,它的影响已经使不同阶级之间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整个欧洲大陆,中产阶级在战前投资于债券、抵押或银行存款方面的积蓄,已经大部分或全部损失殆尽了。毫无疑问,这场经历将改变人们关于储蓄和投资的社会心理。这种过去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行为,现在却被认为是最不安全的了。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既不胡乱花费,也不“投机取巧”,只是“为其家庭谋求适当的准备”,他赞美安全,严格信守从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教训,以及老于世故的可敬信条。的确他是最不想侥幸获取财富的,然而结果却遭受了最严重的打击。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我们从以上所述能够吸取些什么教训呢?我认为主要的一点是,把19世纪发展而来(至今仍保留着)的社会组织体制同对货币价值的自由放任政策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既不安全,也欠公正。那种认为我们在过去的安排进行得很好的说法并不正确。如果我们想要把社会的自愿储蓄,继续吸引到“投资”领域,就应当使体现储蓄和投资的价值标准保持稳定,并以此作为审定国家政策的一个基本方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遗产法和复利累积结果的影响下,如果不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闲逸分子从从事企业经营的活跃分子收入中获取的份额相对过多时,的确应当重新分配国民财富;但是应当采取其他一些方式,使一切形式下的财富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影响,而不应当单单使相对无所依靠的“投资者”遭受严重的损失。
2.企业家
长期以来,企业界和经济学家都持有这种观点,即价格上涨对企业有促进作用,对企业家有利。
首先,我们知道,价格上涨会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却是所得颇丰的。当货币价值下跌时,那些从事于企业经营的活跃分子显然会获取利益,因为他们每年从其所得利润中必须支付的货币数额是固定不变的,而随着货币的贬值,这项固定支出在其货币营业额内所占的比例必然会比以往下降。这种利益的享有,不仅发生于转变的过渡时期,而且当价格定位于新的、较高的水平以后,就原有的债务关系而言,这种利益仍然存在。举例说明,整个欧洲的农场主,凡是以前用抵押贷款方式购置土地来经营农业的,现在都会感到这种债务负担已经几乎不成为什么拖累了,但是他们在债务上的解脱是以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代价的。
不仅如此,在价格逐月上涨的变动时期,企业家还可以获得一个更大的意外财源。无论他是一个商人还是一位实业家,一般总是先买后卖,那么至少他的部分存货要面临价格变动的风险。因此,随着价格的上涨,他手里的存货也会升值,这样他就会处于“待价而沽”的地位,由此获取的利润将超出他原来的预期收益。处于这样的时期,做生意就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任何人,只要能借到钱,只要时运不是特别糟糕,都会从中获利,尽管这种收益对他来说是很不相称的。因此,当价格上涨时,借钱经营的企业家就会处于有利地位,他所偿还的货币借款,以实际价值衡量时,不仅没有体现出借款利息,而且比原先借得的本金还要少。
货币的贬值的确为企业家提供了一条致富捷径,但同时也使他们成为大众所指责和非难的对象。在消费者看来,企业家的意外收益是造成令人厌恶的价格上涨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与此同时,企业家本人在财富的纷繁变化过程中,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安分本性,他所关注的,只是当前的巨大利益,而对于在正常经营下所获取的相对较少但却是持久稳定的利润,已经逐渐失去了兴趣。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他头脑中所充斥的,全是赚取暴利的念头。不过这种暴利并不是他蓄意谋求的,他原来并没有这样的阴谋或打算,然而一旦他尝过这种甜头,他就决不肯轻易放弃,而会竭尽所能,争取继续占有这种意外之财。作为一个企业家,如果有这样的欲望,可以想像,他本人在心情上不会很舒畅。过去,他对同社会的关系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在经济结构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今天他却丧失了这种自信。他对自己未来的事业以及本阶级的前途,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他对财富把持得越紧,就越是感到缺少保障。企业家,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前途发展的建设者,他的经营活动和所获报酬,在不久以前,还几乎得到了宗教的认可,他被认为是一切人类、一切阶级中最应受到尊敬和赞许的、是最不可缺乏的一分子,而且如果他的活动受到阻挠的话,一般认为这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且是一种失敬、无礼的行为;但是现在情形不同了,人人对他侧目而视,他自己也感到是被人猜忌、受人攻击的对象,是这种不公平的有害法律条例的受害者,觉得自己简直是不免有些罪行的,是一个“暴发户”。
在这个世界上有富人,也有穷人,如果一旦认为富人的所得只是凭了幸运的赌博,那么凡是有血气的人决不会甘心安于贫困。企业家蜕变而成奸商的事实,对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心理上的平衡,而这种心理平衡正是保持不平等收入继续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正常利润的经济原则,每个人只是有一种模糊的认识,但它却是资本主义合理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家的收益,只有在大体上、在某种意义上跟他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活动发生联系时,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以上所讲的,是由货币贬值造成的对现存经济秩序的第二种干扰。如果说货币价值的下跌会使投资活动受到打击,那么它对企业也同样会造成伤害。
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家也不允许独自享有其额外利润的全部。为了消除当前存在的弊端,我们采取了许多人所共知的补救措施,如补助金、价格和租金方面的规定,以及不正当利润的取缔、超额利润的课税等等,然而这些措施不仅是徒劳无益的,而且到头来它们自身也变成了弊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当经济进入萧条时期,价格趋于下降时,这对拥有存货的那些人所造成的影响,与价格上涨时的情况恰恰相反。意外的损失代替了意外的所得,而这种现象与企业经营的效率是毫无干系的。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将存货减少到最低限度,结果使整个陷入停顿状态。这一点,同以前竭力囤积存货的过度兴奋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失业取代了非法暴利,而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
3.工资收入者
经济常识告诉我们,工资变动总是落后于价格变动的,因此当价格上涨时,工资收入者的实际所得将会减少。在过去,情况的确是这样的;即使在今天,对于某些处境不利、组织混乱的工人阶级来说,他们在改善自己地位时,情况也依然是这样。但无论如何,在英国,还有美国,工人阶级的主要部分已经开始在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充分利用当前的形势,力争使所得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不仅同以前一样,而且事实上要有所增加,使工资的增长同工作时间(或者是工作量)的缩减结合起来。在英国,这种情况的出现正好是在整个社会总财富趋于减少的时候。这种违反常规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其中肯定有一些可察觉的确定缘由。
有些工人,如铁路员工、矿工、码头工人等等,为了争取货币工资的增长,其组织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军队中的生活,也许是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在许多方面都提高了传统的要求标准。士兵们比以前穿得好,饮食方面也往往好于工人阶级,他们的妻子,除了在战时有机会享有分居津贴以外,在思想意识方面也比以往有所提高。
这些影响作用,固然是引发工人要求改善生活动机的一个因素,但是如果没有另一个因素,即企业家非法获取的意外之财,那么还缺少达到目的的手段。众所周知,企业家获取的巨额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商业利润的一般水准,这一点使他们很容易地招致来自其雇员以及公众舆论的非难之词,不过由于财力上非常充裕,他们能够有效地应付这些方面的压力。事实上,他们为了息事宁人,也愿意支付一笔赎金,与工人共同分享所得的意外横财。
结果是在战争结束以后的若干年中,工人阶级的地位,除了“暴发户”以外,相对于其他任何阶级,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在某些重要的方面,他们的绝对地位也有了改进——工作时间缩短了,货币工资增加了,劳动力价格提高了,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他们付出每一单位的努力和劳动所获得的实际报酬,也比过去提高了。工人阶级当然欢迎这种发展势头,但是这种状态是否稳定,我们却无法加以估测,除非能够确切了解他们报酬增长的来源所在。一般说来,各阶级之间收入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确定国内产值在不同阶级之间分配的那些经济因素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变化后的收入状况是稳定的;也可能是由于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价值标准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变化后的收入是不可靠的,会有反复。那么我们在这里述及的工人收入增长情况,究竟是出于前一种原因还是后一种原因呢?
在经济萧条时期,工人阶级也难免受到不利影响,但不利情况并不表现为实际工资的降低,而表现为失业,不过由于国家的资助,失业带来的严重后果已被大大地缓解了。随着价格的下降,货币工资也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在1921年到1922年的萧条时期,工人阶级在若干年前取得的对中产阶级的相对优势,不仅没有逆转,而且甚至没有明显的减退。1923年,英国的工资率,如果把工作时间缩短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与战前相比,显然要比生活费用提高得更快。二、币值变动对生产的
对于界而言,任何原因,不管正确与否,只要由此预计价格要下跌,生产进程肯定会停顿下来;反之,如果预计价格要上涨,则生产将会受到过度的刺激。价值标准的波动根本不会改变世界财富、需求或生产力的状况。因此,价值标准的波动,对生产的性质和数量两方面都不会产生影响。至于相对价格,即各种不同商品之间的对比价格,如果有了变动,则会影响生产的性质,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动表明各种不同商品彼此之间的生产比率,与原来的已经不完全相同。但一般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预期会影响生产进程的事实,源于现存结构的特有本质。我们已经看到,当一般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也就是当确定货币借入者(生产如何进行,是由他们主动决定的)对借出者(一旦把货币借出以后,他们在生产方面就处于被动地位)所负债务的价值标准发生变动时,将会对这两个集团之间实际财富的再分配产生影响。此外,居于主动地位的借入者集团,如果能事先预见到这种变化,就可以提前采取行动,从而使自己在价格变化后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把它转嫁给另一个集团,或者以另一集团的牺牲为代价,从中增加他们的收益。如果借入者集团预计价格要下跌,他们就会故意压低生产,这样做对他们也许是有利的,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这种人为的怠工将造成贫困。如果他们预计价格要上涨,就会增加借入资金扩大生产,由于我们曾经说过他们由此获得的实际报酬需要补偿社会整体的损失,因此生产的规模必然要扩大到足以提供这种补偿的程度以上。当然,有些时候价值标准的变化,特别是当这一变化事先没能预料到的时候,会使某一集团受益,而使另一集团受损,不过利益的偏差程度与这一变化对生产量所产生的影响相比,也许并不相称;但是处于主动地位的集团如果预期到这一变化的话,那么总体趋势就会同上面所描述的一样。其实这也就等于说,生产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在现时条件下企业家预期的实际利润。对整个社会来说这是一个适宜的判断标准,然而这种判断只有在各方面利益的微妙调节没有被价值标准所打乱时,才具有正确性。
货币价值的不稳定,也会直接带来很大的风险。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内会有一些货币支出,如货币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费用的支出等等,而在企业产品售卖之后,就可以补偿这类支出。这就是说,以整个企业界而言,它必然经常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即价格上涨时有所收益,而价格下跌时有所损失。不管企业界愿意与否,货币契约制度下的生产技术总是迫使其行为具有很大的投机特性;如果它要摆脱这种局面,生产过程必然要陷入停顿状态。在企业界范围内,未尝没有一定程度的职能专业化,其中有一种专业投机者,他们对正常生产者有所援助,会替他分担一部分风险。但这一事实并不影响上面的论点。
由此可见,不仅是当价格变动实际发生时,某些阶级会受益,另一些阶级会受损(这一点是本篇第一部分的主题),而且由于价格下跌而引发的普遍恐惧心理,也许会使整个生产过程陷入停顿。因为如果预期价格将趋于下降,肯定不会有许多冒险者愿意处于先买进后卖出的投机地位,这就意味着,企业家不愿意从事于先预支货币、事后才能收回的长期生产过程——由此必然会产生失业。价格的下跌事实上的确会对企业家造成损害,因此对价格下跌的恐惧心理将促使他们减少经营活动,借此来保护自己免受损失。然而生产活动和就业,实际上主要取决于单个企业家对风险估计的总和,取决于他们整体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承担这种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关于价格变动趋势的预期如果相当普遍的话,就会造成价格的累积性变动。企业界如果预计价格将上涨,并且以这一预期为依据来开展其经营活动,那么这一事实本身就会造成价格一时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则证实了原来的预期,结果是又进一步增强了对价格变动的预期心理;同样,当价格下跌时,情形也是类似的。所以说,一个相对微小的起因,也许会引起巨大的波动。
要消除个人主义的这种致命弊病,最好的当然是釜底抽薪,使关于价格将普遍上涨或下跌的任何有信心的预期根本失去存在的可能;或是采取某种措施,价格即使发生了变动,也不致扩大到很大的地步,不会由此引起严重的风险。这样的话,即使出于意外或偶然的原因,价格也只会出现有一定限度的变动,尽管由此必然会导致财富的再分配,但财富总量却不会因此而减少。
要想获得上述的那种结果,就必须消除由初始变动引发的一切可能影响,但看起来这似乎是无法实现的。可能的补救措施也许应当是对价值标准严格控制。无论何时,只要事态的进展会引起对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预期,管理当局就应采取措施,把与当前预期趋势相反的某些因素发动起来。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消除预期,避免发生实际变动,尽管行使的结果没有能完全奏效,但总比采取袖手旁观、不闻不问的政策要好些。如果让价值标准完全受制于偶然因素,而故意使之脱离中央的管理控制,那么预期造成的后果是,生产活动要么陷于瘫痪状态,要么处于过度兴奋状态。
由上所述,我们知道,价格上涨与价格下跌各有各的不利作用。通货膨胀对个人和某些阶级,特别是食利者,会造成不公道的后果,因此对储蓄是不利的。通货紧缩促使价格下跌,企业家为了避免损失将限制生产,从而对工人阶级和企业造成贫困的后果,因此对就业是不利的。当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者的影响性质,也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后者对借入者来说,也同样会造成不公道的后果;而前者使活动过度兴奋,也同样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这些影响后果,并没有像以上所看重指出的那样明显;因为借入者在保卫自己避免受到通货紧缩最坏的影响时,相比借出者在保卫自己避免受到通货膨胀最坏的影响时,总是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而且工人阶级在经济过度繁荣的情况下进行自卫,总比在就业不足的糟糕局面下进行自卫要容易得多、有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