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全球经济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

第1篇: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加利福尼亚红火的房地产市场可能是“非理性繁荣”的典型例子,那么该如何来解释西班牙呢?1997年以来,西班牙的房产价格上涨幅度达到了130%,是美国涨幅的两倍。

最近几年,房价的上涨已经不再是某个地方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与法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相比,美国近年的房地产繁荣根本不算什么。

房价的上涨令人担心,因为国际房地产繁荣是全球化的副产品。使人们能贷款买房或投机炒房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泡沫源自低利率

全球房价的上涨主要是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有意制造的,其中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主。面对股市的下跌和高技术泡沫的破灭,美联储于2000年大幅调低了利率,试图以此减少对美国经济及贸易伙伴的损害。

欧洲央行等其他的央行随后也迅速采取行动。世界性的低息贷款刺激了房地产市场。房产所有者以较低的利率重新安排抵押贷款,并把省下的钱用来购买汽车、服装、家具等消费品。消费开支的增长和房产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雷曼兄弟公司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约翰・卢埃林说:“美联储和其他央行鼓励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样,在股市损失的钱就可以在房地产市场补回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刺激了世界各地的需求。”

迄今为止,决策者把世界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很有成效。但这种状况也许不可能持久。总的说来,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房价正继续上升,因为投机性购买和只付利息的房贷正在迅猛增加。

如何解决泡沫?

全球经济面临的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是,今后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会有序地降温还是会以崩盘告终。比较可取的方法是利率持续但是和缓地上升,以此减缓房价上涨的速度并促使消费者更多地存钱。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等一些央行已经试图这样做了。

但欧洲央行正考虑降低而不是提高利率。同西班牙等规模较小的经济体相比,德国等大经济体的缓慢增长更令它担心。

问题在于这种互相冲突的政策可能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有序降温。当决策者――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所拥有的选择比过去少时,各种麻烦都可能出现。

如果房价下降,且美国的消费者不得不束紧裤带,减少购买进口产品,那么中国和其他国家将不得不减缓美元投资热,使利率越来越高。这可能对从巴黎到上海乃至奥克兰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沉重打击。

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主任弗雷德・伯格斯滕说,全球房地产市场过热令人担心,但如果与油价突然上涨等其他经济问题结合在一起,那危险就更大了。伯格斯滕说:“那将使房地产泡沫破灭,并使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英国《经济学人》评点全球房地产市场

第2篇: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展望2012年的世界经济,或可作出三个判断:第一,风险不在国内,而在国外;第二,风险不在当前,而在未来;第三,风险不在经济,而在政治。

第一,风险不在国内,而在国外。2011年中国经济有惊无险。GDP增长率逐步回落,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实现了较为平稳的“软着陆”。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减弱:货币政策慢慢收紧,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降,农产品价格已经从高点逐步回落。但外边的世界依然风雨如晦。欧洲债务危机再度恶化。标准普尔破天荒地将美国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下调。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动荡。欧洲的时局尤其

令人担忧。希腊债务重组已成定局。意大利、西班牙这两个南欧最大的经济体岌岌可危。在债务危机的背后,潜伏着银行危机。现在最好慎谈“后危机时代”。第二次金融危机或许会卷土重来,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概率显著提高。我们现在的形势很像2007年,当人们还在担忧国内经济过热的时候,全球金融危机已经降临。但是,我们在2007年并未对外部冲击给予足够的警觉,结果到了2008年年底才有些猝不及防。2012年应该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麻痹大意。

第二,风险不在当前,而在未来。即使是山雨欲来的欧洲债务危机,也可能会再经过几轮波折。凡是当市场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欧洲各国政府总会达成新的协议,暂时平息市场的恐慌。但是,政府能够提供的信心太少,来得太迟。欧洲仍然靠每次犯病的时候吃一颗速效救心丸对付过去,这不是治本之策。长此以往,欧洲将死于突然发作的一次大面积心肌梗死。美国的债务问题像是癌症,癌细胞正在慢慢地扩散。如果不动大手术,美国在未来十年之内都难以有效地减少债务负担。日本的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已经高达225%。日本经济在动荡的全球经济中,显得格外迟钝,或许,日本经济得的病是老年痴呆症。“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是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这与我们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面对的外部环境完全不同。若不及早转变增长方式,前方的泥潭,陷进去容易,出来难。

第三,风险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从伦敦的骚乱、挪威的枪击,从中东北非的政局动荡,到占领华尔街运动带来的“美国之秋”,或许都在昭示,未来的天下将越来越不太平。严厉的财政紧缩势必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福利,并激发大众的不满情绪。在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工运动如火如荼,并且可能愈演愈烈。金融危机之后,原本被债务迷雾笼罩住的贫富差距鸿沟,现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忽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了一个“华盛顿-华尔街共同体”,美国政府代表的利益,越看越像高盛的利益。2010年,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12%,远远高于成年人4.8%的失业率。街头是年轻人的政治,会议室里是老年人的政治,代际之间的冲突会越来越严重。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明之间的敌意和冲突会如毒芽一般疯狂生长。如此剧烈的金融危机、如此长久的经济衰退,怎能不带来政治上的反应?经济增长的糖衣融化之后,痛苦的味道出来了。全球化的光环破灭之后,我们或许会遭遇更多的贸易战、货币战、就业战。克林顿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打动人心的口号:“重要的是经济问题,笨蛋!”(It’s the economy, stupid!)而今,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口号应该是:“重要的是政治问题,笨蛋!”(It’s the politics, stupid!)

第3篇: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原油不仅名义价格创下新高,而且其实际价位正逼近1979年的最高纪录。但人们普遍认为,最新的这次“能源冲击”的意义不大。

高油价的原因

我们有必要问,除了中国需求、炼油产能临时短缺和偶然的飓风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能使油价飙升?有三个主要方面在让人们对油价前景产生新的担忧,即大环境、原油供应以及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油价超过每桶60美元的独特背景,对地缘政治和气候变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长远来看,持续高企的油价,实际上可能有助于减少对原油的依赖。但摆在我们面前更直接的经济问题是能源需求。2003年以来,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一直是前10年的2.5倍左右。众所周知,额外需求大多来自中国和印度。

高油价的压力

问题是人们越来越担心石油供应。石油每天销量为8300万至8400万桶,而短期内可实现的产能不超过几十万桶。但紧张的供需状况本身并不少见。新的担忧,与大众的一些观点相反,可概括为“石油峰值”。

一些人认为,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在2008年前达到峰值,还有人认为,会在2010至2020年达到峰值,但多数人都同意未来10年左右会达到峰值。人们对全球常规能源储备耗尽的担忧似乎愈发强烈,这有几个原因,包括地质资料搜集和分析技术的进步、新探明的储量日益稀少,以及担心许多来自老的巨型油田的石油,经过长期过度开采,其产量正日益下降。石油耗尽的风险虽不存在,但中期内通过提高产量,满足预计需求增长的可能性则遭到严重质疑。油价上升可能并不预示着 (常规) 供应的大幅增加。

迄今,高油价没有真正对世界经济造成压力。但我们没有理由沾沾自喜。过去两年,油价翻倍至60美元,美国为此增加的开支约占GDP的2.7%。在其他石油净进口国中,负担仅次于美国的是非洲,占GDP的2.3%,接近320亿美元。考虑到八国集团峰会为18个非洲国家制定的债务减免方案,也只能为这些国家每年节省约15亿美元。油价翻倍已占欧洲、日本、亚洲和拉美GDP的1.7%至2%。

这种油价变化的总体净影响,已被其他因素所抵消。但如果中期油价维持在高位,情形会怎样呢?例如,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油价(从去年这个时候的45美元)固定在今天60美元以上的水平,一年后产生的影响将导致韩国、台湾、土耳其和南非GDP下降1%到2%,中国、欧洲大部、日本和美国GDP下降1%。对已很紧张的经常账状况,其结果将让美国赤字占GDP的比例再多出1%。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情况则没那么严重,它们都有顺差优势,日本和中国的顺差还相当大。到2007年,石油消费国向产油国的转移净额估计约为1.5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近3.5%。不论从经济还是政治角度看,这都将带来一个日益复杂的周期问题。

石油冲击即将到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石油峰值”概念变得更令人担忧。高油价可能并不只是周期现象,即并非由这三年全球经济复苏产生的需求高峰造成。即使明年美国或中国的经济减速导致油价周期性下降,也不会否定油价中期将结构性走高的观点。相反,高油价可能是供需失衡的早期迹象,只能由更高的价格来调节(衰退或全球经济减速时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一场更广泛的石油冲击必定在等待我们,而且传统石油生产还必须稳定。生产水平迟早会下降,但可能还得在一段时间以后。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不得不接受更昂贵的能源,在当前的经济动力减弱时(这是必然的),还得警惕它给经济所造成的副作用。

第4篇: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江苏 经济结构 现状 问题 应对举措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置身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日益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对外依赖度较高的江苏在这场新一轮全球经济中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是继续昂首挺进?还是借此机遇重新审视自己为更好更远的将来埋下伏笔?今年7月总理一行,开启“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规划序幕。透析江苏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均衡产业、区域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结构现状及问题

江苏2012年GDP绝对量406024亿美元,增长率为11.1%江苏经济在全国的地位无可置疑。江苏对外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08年对外进出口总额3922.68亿美元,进口为1542.32亿美元,出口2380.36亿美元。在外资利用率上位居全国首位,高达16.7%。据统计,第二产业的工业值论在总量还是增长量都居首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但作为优势的制造业,其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在区域经济结构上三大地区呈阶梯状的发展模式。

1.1 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就三大产业的现在及问题进行深层的分析。2011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GDP绝对量为48604.26亿美元,增长率11.1%。其中第一产业GDP为3064.77,增长率为4.0%,第二产业分别为25023.78和11.7%,第三产业分别为20515.71和11.1%。

第二产业中工业分别为22072.33和12.3%。2000第一产业在就业人员总量和所占比重上由。1890.96万人,所占比重42.8%,到2009年分别为1173.33和25.1.第二产业分别为1335.16、30.2%,1668.85、35.7%。第三产业分别为1192.02、27%,1832.46、39.2%。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这对经济的总体发展极为不利,第一产业作为生产、生活的基础,不仅关系经济问题,还关系民生问题。第一产业是农民生存之本。同时,第一产业集聚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对于社会的安定亦构成了威胁。第二产业,虽然依然保持者传统优势,但是附加值偏低,对资源消耗过多。第三产业虽然显著上升,但不惧明显优势。

1.2 三大区域经济结构现状及比较

江苏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关系到江苏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任何一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都将制约着江苏经济的未来发展。

首先在总量和居民生活水平上:2012年三大区域GDP在总量和增长率上苏南为29633.48和11.9,苏中9133.13和12.1,苏北10728.31和13.1。2010年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苏南为27780、12978。苏中为20748、9626。苏北为16020、7724。如果以苏南地区为1.则苏北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于苏南地区的60%,苏中相当于苏南地区的75%,苏北地区则相当于苏中的80%左右。三大地区不仅经济数据上有所差异,在就业、居民的生活条件、交通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距。

产业结构上,高新技术产业在苏南发展比较迅速,如徐庄软件园等高新信息产业。虽然苏北苏中已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两地发展动力不足。同时,苏南的产业结构要比苏北和苏南地区更加合理、稳定。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中,苏北地区为19.70:46.43:33.87,苏中地区为10.55:56.64:32.82、苏南地区为2.73:60.45:36.81。

经济发展动力上有显著差异。苏南地区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相比最强,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上均高于苏北和苏中,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明显强于后两地。在02年外贸的依存度上,苏南地区高达82.1%,相比2000年上升23%;苏中、苏北分别为25.4%和7.1%,上升的幅度分别为1.2%和0.9%。同时苏南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大学城的存在为其储备了丰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动力上明显优于苏北,苏中两地。在竞争能力上,苏南地区由于优越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原因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竞争力较强。苏北,苏中的竞争力量相对较为薄弱。

1.3 大中小企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企业是经济的载体,均衡的企业的结构,是良好经济发展的基础。江苏以小企业为主,但对于经济的贡献率并不大,以批发零售业为例,12年GDP总量为5436.74,增长率15.2%。增长速度较快,但总量较少。众多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过小,外加产业集群优势的失及融资困苦,难成规模经济。江苏大型工业企业数量在全国位列前三,其中非公有制大型企业比重为64.7%。呈上升趋势。但在辉煌的背后,大企业面临着税收风险。为更好发挥大型企业在经济中的带头,吸收就业的作用,大型公司要加强风险防范。同时大企业还存在带动力不强,影响不大问题。在对外投资方面缺乏做强、做大的胆识,显得有保守。

2 政策措施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即需要长远的眼光,又需要战略意识。战略要有超前性、针对性。结合当今全球经济形势,国家战略目标,制定出针对江苏的战略方针,着手解决江苏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进行产业升级。包括三大产业和区域间产业,打破三大产业间不平衡发展。在维持第二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藉此提高就业率。大力加强对第一产业扶持力度,促进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同时,在工业化中期,江苏发展的应以信息产业为为止,辐射周边产业,带动工业化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建设。提高以信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总产业中的比重,由此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在发展对内经济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际产业分工和发展,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再者着眼全球,返防风险。近几年全球经济比较动荡,认清风险,抓住机遇。在主动参与国际产业调整和国际分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层次较高的制造业基地同时,要注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将外资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打造集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整合经济结构,增强江苏产业竞争力,加强风险防范。

推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不仅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通过产业带动等措施合力推动苏北、苏中开发、提速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政府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苏北苏中要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并积极吸纳国内外劳动。在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形成自己的产业梯度,打破江苏经济结构在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均衡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三大地区的生活水平,打造新江苏。

最后加快创新,大小共驱进。在经济改革时,要着重对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进行制度改革,增强各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应变能力。改变国有企业垄断地位为民间资本和各种非公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进行体制和市场体系的创新,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进行银行体系改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应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撑和先导作用。以大带小尽快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在发挥小企业扩大社会就业、吸收民间投资作用,更要突出其灵活机动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双管齐下进而推动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江苏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年鉴——2010.

[2]江苏省统计年鉴——2009.

[3]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

[4]中国统计信息网江苏经济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5]戴先杰.江苏省区域生产力布局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0,(10):54-561.

[6]欧向军,朱传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战略演变初探[J].人文地理,2005,(2):25-291崔亮,艾冰.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探讨以新疆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8.

第5篇: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一直动荡不堪,全球各国经济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显得更为迫切。

一、经济新常态对于中国产业结构新要求

1.从全球经济来看,自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在危机演化多年之后,不再是一个内部统一的集合体,各国各地区经济自身经济都有了发展,美国经济发展始终强劲,欧洲和日本经济却早已有暗流通缩迹象,中国、印度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国家经济依旧稳健,全球经济正进入“新常态”。然而全球经济变化对新兴市场的冲击更大,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面对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时,应加快解决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从国家经济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不断下滑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也紧随其后地进入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在新常态时期,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国要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然,变成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找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目的。

二、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对中国产业结构会有高于以往的要求,对于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优化升级,因此必须清楚新常态背景下优化升级所面临的问题。

1.产能利用率低,行业过剩现象非常严重。产能利用率低加剧了产能的过剩,过度的剩余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生产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维护市场稳定。同时,供过于求的现象也使得企业所获得的利益相比以前大大减少,降低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企业生产规模减小,使得就业岗位大量流失,造成大量人员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当前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仅聚集于传统产业,还发生在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等。据资料显示,2014年的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排行榜: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风电、石化产业,如(见表1)由中国钢铁行业近5年的产能利用率表可见,利用率有明显下滑趋势。然而总量过剩的同时,发展高端产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优化产业迫在眉睫。

2.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服务业比重偏低。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46.1%,第二产业降至43.9%,第三产业在GDP比重中首次赶超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部门,2014年第三产业则比重继续上升为48.2%,(见表2)而且还有持续上升趋势,国民经济服务化将变成主要趋势,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部门。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够,服务业整体层次比较低,而对制造业能起到良好协同作用的生产业与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结合度不高。

3.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破坏环境、耗费不可再生资源、生态遭到破坏等为代价的,其违背了科学发展观,是不科学的。当今中国步入了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却没有跟上工业化步伐,相反的是依靠资本和技术发展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依靠人口红利发展的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产业技术结构反而显得更加不合理,就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偏重引发的。

4.中小企业发展难,产业集中度低。自2014年以来,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主要面临五大难题,使得大中小企业发展更趋于不平衡,即第一是成本上涨,成本上升主要表现在生产型材料价格、劳动力使用成本、能源资源价格以及企业获取资金成本上涨,加重了生产型企业的生存状况。第二是结构性问题,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一些对资源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高的企业发展更加艰辛。第三是资金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对一些新上项目实行信贷紧缩,后续资金不足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四是市场问题,2014年海外市场不稳定,加之国内市场需求变小,中小企业可获取的利润大大缩小。第五是战线问题,企业盲目投资只拓宽了生产经营的宽度而深度却不够,使得战线发展太长,不利于发展企业的主营业务。

5.自主创新水平不够,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研发投入不足。中国大中型企业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强度平均仅为0.93%,中国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我国一直缺乏核心技术,直接导致中国依靠外来技术。第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中国科研创新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程度较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于10%,低转化率是必然。

6.区域结构不合理,中西部接待外来产业转移形成无序竞争。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陆续出台了针对中西部的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了中西部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并且缩小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然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资金技术,以及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妨碍了中国经济发展,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通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这是新常态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

三、新常态下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思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产业结构理论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保持适当的比例、平均利润的形成引起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引起产业结构优升级。新常态下必须解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三次产业协调,调整产能过剩行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必须维持适当比例,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保障,关乎产业是否协调发展。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产业发展不协调,行业产能过剩,即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同时第三产业的生产供给不足,两者比例失衡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马克思产业结构理论启示我们,在新常态时期,发展产业经济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比例化,调整产能过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重视各个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加快推进第一产业的现代步伐,增加对农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巩固第一产业;二要尽快解决第二产业过剩问题。综合运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控制新增产能,并且依法关闭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达到控制产能的目的;政府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刺激消费,调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三是提升第三产业水平,要加快服务业现代化的步伐,增加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就要做到国家政策向服务业方面倾倒,推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增强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促进技术进步

2015年作为“十二五”的收官年,应更积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马克思产业结构理论知道增加资本有机构成,能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企业生产设备、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增加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继而将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变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新的四大支柱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志着中国已经由传统制造业逐步转型为新型环保制造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是响应“十二五”规划号召,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一些新产品、新工艺技术提升,从而发展成为全新的产业部门。

(三)鼓励大中小企业齐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高低的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产业竞争、技术水平、政策环境。首先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要想提高产业集中度就要追求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扩大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提升产业集中度;从产业竞争方面来看,提升产业竞争力应重点突出产业集聚。需要设立完善的部门合作体系,兼并或重组产业结构相同的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从技术水平来看,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政策环境来看,提高产业集中度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国家采购政策等,给予中小企业资金支持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为大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提升产业集中度。

(四)增加科研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体制建设。进一步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并且以市场为向导、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生产、科研技术和学习相结合的体系,更合理地优化配置科研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2)提高管理者的自主创新意识。管理者应不定期地组织学习、自我反省了解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加强与其他企业的相互交流与合作。(3)增加资金投入。企业要有计划地规划科研经费,应设立研发中心,加大企业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一体,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引导中西部对产业转移的承接

解决区域产业结构问题,形成东中西部齐发展的局面。首先东部必须发挥先导作用,带头领导中西部经济发展;其次政府适当引进外资,在引进外资中要追求质量不能追求外资的数量;再次中西部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追求经济健康发展,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最后由政府引导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产业的对接。

作者:辜秋琴 黎玲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2014(31).

[2]朱宏仁.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J].中国小企业,2014(11).

[3]施红.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4(06).

[4]石碧华.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J].西部论坛,2014(03).

[5]鲁丽.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商场现代化,2015.

[6]管清友.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2).

[7]李春,黄亮雄.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失衡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01).

第6篇: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化

大学生的心理与个性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刻,他们接触到的方方面面对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产生着冲击。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文化与学习工作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鲜血液。社会竞争,工作效率等方面变得异常激烈,这也给大学生的的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拜金、啃老、自我主义成为了高校学生思想上的毒瘤,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也使得这些毒瘤开始井喷式生长。与此同时许多明星等公众人物的负面新闻也使得高校的学生粉丝竞相效仿。家长疲于养家,对子女的关爱也不够,这些客观存在的弊病使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渐渐偏离正确的航向,这对展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阻碍。

(二)科技引领经济的时代对高水平创新性的人才需求空前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人的特点,对于人才选拔的标准也不同。科技引领经济的国际背景下,人的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政策曾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高素质的高精尖人才。不管时代的浪潮怎样变革,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它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但在科技引领经济的国际背景下,我们要丰富我们的工作方式,使其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我们工作的方式与渠道要放生变化。

(三)高校采用学分制,生活成本变高等现实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阻碍

目前,人们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许多高校学生家庭的生活压力变大,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他们开始走向社会去打工,以做生活补贴。学分制使得学生的工作中心发生偏移,他们被更丰富多元的娱乐深深吸引,很少再去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这也是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难得很大原因。

(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难题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互联。互联网开放性极强,是连接世界的网络,它把信息快速传播,使人类可以共享文明成果,但网络垃圾也随着互联网流入我们的视野。互联网的不可控让我们难以阻断信息。它的渗透性更是无孔不入。开阔了视野的同时,高校学生也会接触到不好的思想与低劣文化。东西方与中国为敌的国家与地区趁机以互联网为传播途径大肆传播腐朽的思想与文化,这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早哼了极大的困扰。同时,网络游戏与虚拟性使很多高校学生成为了宅男宅女一族。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交,使他们的集体意识逐渐向自我转变,同时使他们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如何监控网络,抵制互联网不良信息也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

二、符合当前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去伪存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寻找高效的符合时代背景的工作方式。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继续提高,适应当前的发展背景

自从上任以来,我国的政治与经济都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积极交流,把握国家与时展的脉搏,积极主动去投身到变革中去。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民造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不可或缺的核心所在。因此学校要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放平,要做到两手抓,不能厚此薄彼。

(二)通过帮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拉近与高校学生的距离

1)经济问题,现有的贫困生补助,生源地贷款以及火车票补助等都是帮大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好政策,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国家的帮助会让高校学生的包袱变轻,会牢牢抓住他们的心,为他们的目前与日后的生活扫清了一些障碍。在深入贯彻这些政策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可以带领他们走向贫困地区,让他们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同样背景的他们惺惺相惜,增强社会正能量。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就包括帮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2)心理问题,现在的社会过于复杂,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有问题的同学进行疏导,并时时关注他们的动态。为他们补充正能量。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压力空前巨大,就业难。这也成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源头。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合起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渠道。

(三)面向小社群化的推广体系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是以学院为单位,正所谓大网难捞小鱼。而且当今的互联网已经使人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正在远离中心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缩小单位,向小的社群化发展。小的社群里,人比较熟悉,点拉点的方式有利于工作展开与推进。

(四)要升级创新工作手段

互联网得快速传播与开放性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载体。以此为载体可以丰富工作内容,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传播速度快,针对性也更强,影响力也是空前的。我们要很好的利用互联网,给予正确的引导,传播党的思想方针,共建社会主义美好家园。

结语:

第7篇: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艰巨挑战摆在我们面前。全球正面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甚至可能演变成人道主义危机。在此,我的主要观点有三。

第一,尽管危机源自金融部门,但当前的真正挑战来自累积的过剩产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解决此问题,经济就会有“螺旋式下降”的风险,危机也有可能拖得更长;

第二,尽管危机源自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考验更为严峻。减少贫困及其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可能受到损害;

第三,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但是,我们也应当超越凯恩斯主义,超越国家界限,即帮助发展中国家,从而让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走出这场危机,并为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更好的基础。

此次危机前,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历了持续六年的经济繁荣。危机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2001年就已开始酝酿,之后,美联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又导致流动性过剩,促成了美国房地产和股市投资大量增加。伴随着金融业监管放松带来的金融创新,房地产市场繁荣逐步演变成资产泡沫。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大量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不断被创造出来,最后终于撑破泡沫,酿成金融危机,市场随之崩塌。

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政府反应迅速,果断地为金融部门提供援助。然而,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为什么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各国政府采取了许多干预措施,情况仍然越来越糟?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已经逐步演变为产能过剩引致的实体经济危机。2002年到2007年间在房地产和制造业的投资,现在已经转变为生产能力。而危机使家庭财富骤然缩水,家庭不得不减少消费,产能过剩问题于是浮出水面。

一旦产能过剩,经济就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危机使企业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下降,一些企业会破产或被迫裁员。这反过来又威胁到工人的收入和工作保障,因而他们设法减少开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同时减少,生产过剩问题将更加严重,于是,金融部门状况也会因“有毒资产”和不良贷款的增加继续恶化。经验研究表明,这种产能过剩可能会对企业的利润、投资,以及工人就业、工资水平和消费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过去,当类似情况发生时,某些国家还可以用本币贬值、促进出口的方法,摆脱经济衰退。但现在是一次全球性危机,本币贬值不能带来出口回暖。因此,除非我们能够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否则,衰退的时间将很漫长,对所有国家都会造成严重伤害。

虽然发达国家正经历急剧的经济紧缩,但发展中国家更为脆弱。而且,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它们都更可能遭受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率下降,再加上原本就很高的贫困率,将使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家庭高度暴露在危机之中。同时,政府有限的制度回旋余地和财力,也使其缓冲措施捉襟见肘。

金融危机爆发时,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其金融部门没有完全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但现在,危机已进入第二阶段,实体经济问题已经显现,发展中国家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2008年,因飙升的食品和燃料价格被推入贫困的人口达1.30亿-1.55亿。在此基础上,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还将导致日均收入1.5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增加5300万;而按日均收入2美元的贫困线计算,这一数字将达到6500万。还有研究发现,经济放慢会使得人们在降低婴儿死亡率方面取得的进展,也进一步放缓。

这些都威胁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初步估计,2009年到2015年,经济如果持续衰退,平均每年可能有20万到40万、共计140万到280万儿童死于贫困。正如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所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危机有演变成人类危机(human crisis)的危险,除非它们能够针对性地保护那些弱势人群。”

对于这些暴露在危机之中的家庭来说,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能否创造就业机会,能否提供关键的生活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建立社会安全网――至关紧要。然而,爆发危机的国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国家有财力(扩大财政赤字的能力)为实施反周期措施提供资金;三分之一国家的财力非常有限,当务之急是尽可能通过赠款或优惠贷款,予以援助;另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具有一定财政实力,但随其资金需求的增加,外部援助也是必要的。

从根本上说,这场危机是近80年来第一个全球“同步”的危机,任何国家都没有独立应对的能力。现在需要的,是各国果断且协调一致的合作与努力。一般而言,处于产能过剩中的投资与消费很难被货币政策刺激起来,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全球性的、协调一致的财政刺激计划。虽然许多国家也都实施了重大的财政刺激计划,但外部需求的急剧下滑,使一些财政政策(如减税和补贴)的效果并不显著。

当前,财政刺激计划有两个重要限制。首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受制于自身的财力或(和)外汇储备,无法采取适当的反周期政策。

其次,目前切实可行的财政刺激计划,都集中在发达国家。但在经济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家庭倾向于增加预防性储蓄。与凯恩斯主义的传统智慧相反,家庭基于未来收入预期调整其消费与储蓄模式的倾向,削弱了财政刺激政策的效果。

发展中国家相对不容易受此问题影响。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了获得产业升级所需的资金,有贷款的动机。如果生产率的进步足够大,这些投资即可自偿。这样,家庭即使有预防性储蓄的考虑,或者预料到将来税收会增加,也不会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关键在于选择高投资回报率的项目。这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带来足够的收入,以支付财政刺激成本。在发达国家,由于投资和消费需求在市场体系下得到充分实现,高回报项目相当有限。相比之下,这些项目在发展中国家还大量存在。例如,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与许多行业发生强有力的联系,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多的对贫困地区的投资。

为帮助发展中国家走出危机,世界银行正积极采取措施。我们已经迅速扩大了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包括许多相关技术援助。但是,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强度之大,迫使我们要设定一个更大胆的目标,并巩固国际金融框架。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最近呼吁建立一个“弱者救济基金”(Vulnerability Fund),由发达国家各自贡献其财政刺激计划的0.7%构成;财富基金也可捐出其收益的1%,用于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

第8篇: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近一个时期,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和气候问题等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新热点。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背景下,我国更深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引发我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差异。

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发难

政治化倾向突出,宏观领域摩擦成为热点。汇率问题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继2009年9月美国政府运用带有政治歧视性条款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殊保障措施后,2010年起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多名议员及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著名学者呼吁将中国定为“操纵货币国家”,要求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惩罚性关税,以迫使中国加速人民币升值并为美国向世贸组织申诉创造必要条件。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旨在针对中国的贸易平衡增长战略以及着眼于减少贸易逆差而采取的事实上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完全是屈服于国内利益集团或者国会的政治压力,而是主动的政治选择。

从道德制高点发难,维护核心竞争力。2007~2009年美国将我知识产权保护至世贸组织,共有12个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作为第三方参与磋商,是WTO知识产权争端案中第三方加入成员最多的案件。美国商业软件联盟曾提供数据称:如果中国的盗版量能降低10%,将能为美国带来1480亿美元的收入、13万人的就业、200多亿的税收。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对世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裹挟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我横加指责,以征收“碳关税”迫使我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实为限制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未来生存空间,争夺未来发展权。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无论知识产权保护还是气候问题,在全球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

部分发展中国家唱和发达国家,对我构成围堵态势。2010年4月,与中国同属“金砖四国”的印度、巴西开始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向我发难,提出“人民币升值对于平衡国际经济至关重要”。美国对我轮胎采取特保措施后,阿根廷等国相继跟风对中国轮胎发起反倾销调查。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导致双边贸易额下滑。巴西和阿根廷政府更是在进口商品反倾销调查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在两国间建立旨在抵制中国进口商品的“共同战线”。

货物贸易微观领域摩擦愈趋激烈,呈多样宽泛化趋势。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地区)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6起,总案值约1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和102%,约占同期全球案件总数的43%。同年,我在世界贸易组织和被诉案件增长至七起,占同期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新启动案件总数的50%。在16个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地区)中,阿根廷、美国、加拿大、南非、印度、欧盟和巴基斯坦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分别占其同期反倾销调查总量的95%、60%、50%、50%、32.3%、42.9%和11.5%。2010年4月欧盟对我铜版纸开启首例反补贴调查。

有关国家在处理方式上呈现出要价综合化的特点。近一个时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表现为采取进攻性措施,即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中美轮胎贸易摩擦中,美方将该案与市场准入、出口管制、汇率等问题捆绑提出要价。

投资领域摩擦日益增多,我“走出去”被妖魔化。2009年底起,印度政府要求印度电信运营商的设备采购合同,接受印度政府电信部和内政部不超过30个工作日的 “安全审查”。2010年前五个月,印度电信部以不符合“安全要求”为理由拒绝批准印度主要电信运营商采购中国企业的设备。2004年起西方国家热炒“珍珠链战略”(指中国海上通道“战略安排”概念),对我援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港口建设和对柬埔寨提供援助进行渲染。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在非洲的开发建设更是鼓噪不断,渲染我进行“新殖民主义”,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等等。

摩擦的原因:远超出产业利益之争

纵观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其产生原因既有现实政治需要因素,也有经济利益需要因素,远超出各国产业利益之争的本质范畴。

西方国家遏制我发展的意图没有根本改变。从2000年起至今,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美国,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损失较小并率先走出危机,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日益提高。西方大国必然把经济问题作为其国际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贸易摩擦政治化,遏制我快速发展势头。

美国急欲推卸、转嫁责任。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遭受重挫并饱受指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过分背离被认为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根源。美国不但不承认危机的根源在于自身,反之,美国政府和社会各阶层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引发美国经济内部失衡并导致金融危机的关键外部原因,全球经济平衡增长不仅是走出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未来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美国及西方有关国家迫切希望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借助中国的力量克服这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于是,中国拥有的巨大贸易顺差便成为其转嫁责任的替罪羊以及向中国施压的大棒。

有关国家急欲摆脱现实政治经济危机。现实的政治经济危机使欧美各国政府均有在贸易失衡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我施压、缓解其国内压力的强烈动机。目前美欧都提出要恢复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2009年4月,奥巴马总统提出未来五年美国要实现出口总额翻番,为美国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面对即将举行的中期大选,奥巴马政府对拥戴其上台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等工会组织提出的贸易救济申请更是有求必应,以巩固其执政基础。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加剧背景下,也乐搭美欧便车,唱催人民币升值。

反思经济政策以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绿色经济和知识产权保护上采取的措施,既有争取民众支持、破解当前危机的考虑,也有抢占发展先机、维护其核心竞争力的盘算。奥巴马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决定美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性政策,不仅有助于美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使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美国经济复苏步伐,而且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报告认为,美国政府向绿色产业每投资10亿美元,即可创造3万个就业机会。事实上,美国已将其产业和贸易发展重心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等高技术制造业倾斜。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几次访华均大力推销美国清洁能源、能效以及电能存储、传输和配送等方面的技术。而钢铁、化工等具有传统优势的重化工业作为高技术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必然是其重点保护的行业,美国也必然将贸易保护的矛头指向与其有直接竞争关系国家的产业。

第9篇: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随着危机加剧,金融界并购浪潮再起。不少中国金融机构也虎视眈眈,试图分得一杯羹。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把握这次国际性的并购浪潮,以最小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贝莱德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专家邓倩博士。

《新理财》: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日本金融公司纷纷投资欧美金融机构。三菱购入摩根士丹利股份,而日本市值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野村控股(NomuraHoldings Inc)也通过拍卖成功购得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旗下亚洲业务,您认为日本公司的如此行动有何动因?

邓倩:这当然是由于他们看到了蕴含于重重金融危机中的投资良机。当前,欧美银行界受到次贷风波影响,市场信心崩溃。而投资银行的生存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信任――贷款机构和投资者的信任、对冲基金和其他大客户的信任,尤其是作为交易对手方的其他大银行的信任。投资银行的业务十分复杂,其资产负债表极其庞大且不透明,局外人很难确知一家公司的问题有多严重。但一旦他们感觉到一家公司出了问题,就会很快逃离。当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和美林公司出售给美国银行的消息出来后,市场对投资银行体系失去了信心。即使在9月16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都公布了良好的季度收益,其股价仍然大幅下跌,许多客户及交易伙伴都将资产转移到普遍认为比较安全的商业银行。在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市场事件影响下,这两家银行别无它法,只有匆忙向美联储申请转型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并积全力筹措资金,以重塑市场信心。这也就有了后来日本三菱金融集团以90亿美元购入摩根士丹利股份的事件。相比欧美金融机构,日本金融机构还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日本银行在经历数年蛰伏与谨慎支出以应对本国经济问题后,正在积极寻求增长机会。数据显示,摩根士丹利在全球并购交易咨询业务领域中排名第6,比三菱UFJ高出47位;在股票承销业务领域中,摩根士丹利排名第5,三菱UFJ则仅排名第100位。三菱希望借此机会,扩大在投资银行等战略领域的业务,重返国际金融舞台。

《新理财》:那么,就当前情况而言,中国金融机构是否有能力投资海外?您对此有何建议?

邓倩:在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美国许多金融机构股价出现大幅缩水,这当然为渴望走出去的中国金融机构创造了良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金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资机构需要开拓市场,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进军海外市场乃必然趋势。而海外并购可迅速帮助增强资本实力,是金融机构实现全球扩张最便捷的方式,也是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循环的必然选择。正如我刚才所提,西方各金融机构正全力筹措资金以重塑市场信心并降低金融业杠杆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西方金融机构会进一步进行整合。同时,考虑到国内流动性过剩、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元贬值等因素,从理论上说,为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创造了一定的战略机遇。中国金融机构可考虑择机通过股权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参股、换股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当然,把握机遇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并购的风险,必须要进行详细全面的可行性论证。这中间几个主要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对国际形势有明确的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危机已经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考虑到最近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未来经济预期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尽管受到的直接影响不大,但美国毕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是否能保持高速发展也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并购的前提是确保不影响本身已有的经营状况。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资银行最根本的立足点是国内,海外拓展只是其中一项业务,只有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全盘考虑,才能做出真正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的决定。

第二,并购的对象要审慎选择。比方说,虽然目前多数银行债券或股票均低于一般历史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该类型的资产均具有投资价值。需要视不同银行的状况具体分析,尽量避开某些杠杆率过高的金融机构,不要有“拣便宜”的心理。海外投资应着眼于长期战略,抓住时机收购优良资产。同时,对选定金融机构的资产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寻求合适的并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