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计量经济学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量经济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量经济学分析

第1篇: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流通方式 货物周转量 计量经济学 OLS回归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1990—2010年共21个我国货物周转量及不同运输方式下线路里程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得出铁运、公路、水云以及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影响程度,对提高我国货物流通效率提出一些规范性建议。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的收集

本文数据均通过我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的查询获得,选用1990—2010年我国货物周转量以及铁路、公路、内河航路和民航运输线路里程数据对上述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三、模型分析与调整

1.模型的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OLS估计。

(1)经济意义检验

(2)统计意义检验

2.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修正

3.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

(2)异方差的修正—WLS

4.序列相关性的检验与修正

5.模型最终分析

四、总结及建议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不同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影响程度,通过OLS回归分析可得,对我国货物周转量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铁路运输,其次是公路运输;水运方式在α=0.05水平下对货物流通效率呈现负影响,因为本文被解释变量为货物周转量,衡量的是货物流通效率,而不是货物量,水运以其容积大,在货物量上的影响很显著,但由于其运输线路的特殊性以及运转的复杂性,所以水运方式呈现负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结论,对提高我国货物周转效率提出一些建议:

1.综合调度最佳的配送线路和运输方式

在流通配送中,要达到高效率流通,做到时间最少、距离最短、成本最低,必须综合调度最佳的配送线路和运输方式。只有合理完善调配运输线路与运输工具,才能不断加强产销衔接点,缩短运输线路,节省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2.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传统运输工具

由回归方程可知,对我国货物周转量影响最为显著的主要是铁路与公路运输方式,在一定的运输距离下,运输工具要充分快捷、迅速。因此建议要加大货物运输工具的投资力度,积极改善传统运输工具的装备配置,提高传统运输工具的运转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及运输风险。

3.提高“节约历程法”在货物流通中的应用水平

“节约里程法”的基本思想即是几何三角形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在运送货物时,首先要估计各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计算连接各目的地到同一线路上的距离节约值,之后确定初始运输方案的运输线路及运输费用,合理安排运输方式以达到节约里程的同时节约运输时间,减少运输环节及成本。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D].科学出版社.2010(6)

[2]庞浩.《计量经济学学习辅导》[D].科学出版社.2011(3)

[3]李如姣.“节约里程法”在某物流公司配送中心的实际运用[J].科技资讯.2008(11)

[4]戴群艳.对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中国商界.2010(7).第202期

[5]于航.基于节约里程法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车辆路线的最优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4)

[6]王珊.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9)

[7]童光荣.《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D].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

第2篇: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1、模型的构建

首先,根据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

我们假设政府购买和净出口额作为外生变量,由系统外部给定,并对系统内部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而居民消费和投资这两项指标,又都由当年的GDP决定。根据这些设定,我们分别建立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如下:

C(t)=a(0)+a(1)Y(t)+u(1)(t),t=1978,1979…2005,2006

I(t)=b(0)+b(1)Y(t)+u(2)(t),t=1978,1979…2005,2006

因此,最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C(t)=a(0)+a(1)Y(t)+u(1)(t)

I(t)=b(0)+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2、模型的识别

由于我们完备的结构式模型为:

C(t)=a(0)+a(1)Y(t)+u(1)(t)

I(t)=b(0)+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结构参数矩阵为:

10–a(1)-a(0)00

01–b(1)-b(0)00

-1-110-1-1

此时,g=3,k=3。

对于第1个方程,有

Β0Γ0=100

-1-1-1

此时,g(1)=2,k(1)=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1)=1,则k-k(1)=2>g(1)-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对于第2个方程,有

Β0Γ0=100

-1-1-1

此时,g(2)=2,k(2)=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2)=1,则k-k(2)=2>g(2)-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而第3个方程,是平衡方程,不存在识别问题。

综合以上结果,该联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可以识别的。

2、实证研究

1、数据的选取

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得到如下样本观测值,用来对模型里的参数进行估计(见表1)。

2、参数的估计

我们将数据导入Eviews软件中,并在软件中进行操作,对各个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我们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如下模型:

C(t)=2286.983+0.388730Y(t)+u(1)(t)

I(t)=-1222.740+0.415093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3、参数的检验

首先,我们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

在本模型中,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关系,都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第二,我们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通过上面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和投资两个方程的R-Squared的值,分别为0.986370、0.992586,因此,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都非常好,可以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我们再看变量的显著性。由上表可以看出,两个方程中变量Y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44.16973、59.90907。我们给定一个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α=0.05的临界值,得到t(α/2)(1)=6.314,小于两个方程变量Y的系数的t值。因此,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第三,我们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

我们使用图示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异方程性检验。做出散点图如下: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两幅散点图中,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散点扩大、缩小或复杂型趋势,即两个方程中的随机干扰项,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可以通过异方差性检验。

再来看随机干扰项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从上边三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方程的Durbin-Watsonstat的值分别为0.203004、0.281410。查D.W.分布表,我们可以知道,当n=29,k=2时,按1%的上下界时,dl=1.12,du=1.25。因此,三个D.W.值都小于dl,随机干扰项存在一定的正自相关。可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等方法进行进一步修正。

由于本模型的前两个方程中,解释变量只有Y这一个,因此不会发生多重共线性问题。

最后,我们对模型进行模型预测检验。

我们查找到了本次估计中未使用到的2007年的中国GDP数据,并带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得出的各项数据,与模型估计的值,比较好得符合。

至此,我们完成了该模型的检验。

3、结论与评价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最后得到了如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C(t)=2286.983+0.388730Y(t)+u(1)(t)

I(t)=-1222.740+0.415093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这个模型,优点是比较简明,在应用它进行经济预测的时候,使用很方便,分析所用的数据也比较容易得到。所不足的是,该模型只能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中最基本的量,不能详细地分析和预测整个经济系统的细节环节。对比如清华大学研制的256个方程联立构成的“中国宏观计量经济学CMET-1”等更为细致专业的模型,本文中使用的模型还是太显简略,还不能用于对国家经济的深入分析预测,尚有很大的改进和细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宏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3篇: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计量经济学;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6-02

一、引言

国际竞争力(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的定义一直以来不同的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解释,但越来多的人赞成这样的看法,即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经济体长期、可持续、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国保持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涨的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美国政府成立竞争力理事会(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目的是推动有关国家的竞争力讨论、研究和比较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竞争力白皮书(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1994—1998),并从1999年开始,陆续了年度竞争力指数排名。经合组织(OECD)在国际竞争力上也进行了多项研究。早在1980年,经合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y,简称CSTP)成立了科技与竞争力临时工作小组,目的是更深入的了解国际竞争力以及其与技术的关系[1] 。

现有的文献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围绕着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的定义,设立一套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然后给出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研究成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教授研究设立了“全球竞争力指数体系”,“世界经济论坛(WEF)”根据这一体系每年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来综合评价各国的竞争力状况,分析一国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势,并提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也同样制定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和借鉴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建立了国际竞争力成长的基本目标,对世界各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与趋势进行测度。IMD每年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是目前国际上有关国际竞争力最权威的年度报告之一;中国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在2010年发表了《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公布了世界7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 2009—2010年国际竞争力的总指数排名,并对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

这些分析多为感性的文字叙述,缺乏理性的定量的分析。故笔者想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即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国际竞争力的回归模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一种定量的分析。

二、国际竞争力回归模型

1. 模型变量的选取。根据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相统一的原理,选取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创新能力(Innovation)、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作为拟合国际竞争力的自变量。首先,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可将它作为竞争力资产的代表引入模型。它不仅包括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更包括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其次,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可以大大提高竞争力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的效率,对竞争力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2.变量的衡量。用什么数据来衡量国际竞争力、基础设施、创新能力这些抽象的变量呢?一些国际组织(如IMD和WEF)通过构建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相应的指数来对其进行衡量。这些数据具有科学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我们可以采用里面的数据进行衡量。而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变量的衡量,可以通过定义([IM+EX]/GDP)计算出它的具体数值。

3. 模型形式的设计。设定因变量国际竞争力指数“IC”,自变量基础设施指数为“Inst”,创新能力指数为“Inov”,对外贸易依存度为“Ddft”。通过散点图发现IC与Inst和Inov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与Ddft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分析数据研究原因引入虚拟变量D(是否正常参加国际贸易看这个国家是否加入WTO,是否设置高的贸易壁垒等):

D= 0 正常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

1 非正常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

研究发现IC与(Ddft+D)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 。于是设计模型的方程为:

IC=C0+C1Inst+C2Inov+C3(Ddft+D)+μ

第4篇: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制约因素 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53-02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

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最终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也不同;反过来讲,会计信息质量要服从、服务于会计目标,只有满足会计目标要求的会计信息才算高质量的信息。通常来说,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函数,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不可或缺,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确定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不能使这二者都保持最大。而只能依据不同的环境,作出职业判断,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信息整体有甩性的前提下,可以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或牺牲一些可靠性来增强一些相关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权重。但是,无论如何权衡,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是由会计目标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会计目标、我国会计目标又是什么呢?关于会计目标,在世界以及我国会计界争论已久。从会计目标的总体情况归纳,主要有两大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而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按照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如下:“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综合、汇集了两大流派的主要观点。

会计是一个人造信息系统,而这个人造的信息系统一定要按照预定的目标去建立,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系统,而这个目标就是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由会计存在的自身价值所决定的,即满足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会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既然会计活动属于社会活动,那么。会计目标就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会计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来完成的。按照这样的推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也必然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会计信息质量制约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只要会计目标不同。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不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会计活动和会计目标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也就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研究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时要予以明确和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阐述和分析此问题,本文拟从经济学和会计学相结合的视角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1.制度设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形成有两条途径:自发演进与人为设计。在这两条途径中,新制度经济学家更强调后者。这是因为人类是有目的的行动者,制度是人类有目的行为的预期或未预期的结果。制度的自发演进是难以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的需求,因此,制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完善的制度设计,需要在国际问、政府间建立一种均衡,寻求趋同。也只有制度趋同,才能缩短各主体之间的差别。

世界上许多国家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其五大理由之一就是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不符。主要表现为公允价值应用上面存在差别。为此,我国这次会计改革,在新会计准则中又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应该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权衡考虑了多种因素后决定的,体现了国际间制度趋同的要求。应该说是一种明智之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从国际间制度趋同考虑,这种制度的“人为设计”要比“自发演进”来的更直接、更快速;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由于其取得和确认具有主观性的特点,所以,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令人质疑。又由于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模糊性、使用的随机性、约束的无序性,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度设计本身存在不完善。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各经济主体必然利用其缺陷“粉饰业绩”,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没有可能在制度安排不完善的前提下,要求所有的个体都放弃自身利益,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那样。他们就会成为非理性的经济人。即使制度完善(当然这种完善也只是相对的),执行者也会不断寻找制度的漏洞和缝隙,来谋取自身利益,这是理性经济人的正常反映。

正确的态度是对公允价值要谨慎并且限制性地使用,只能在特定领域并且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来应用公允价值。如果不做严格规范和不加限制地使用,不仅会造成混乱,而且,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从2006年的新准则的讲解指南以及相关领导讲话的字里行间中,都可以阅读到对“制度设计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担忧和谨慎。这种担忧和谨慎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如果制度设计存在缺欠,其所造成的偏差及产生的负面影响要比制度自发演进表现得更为强烈。

2.用交易费用理论诠释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更具说服力所谓交易费用,可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易成本的总和。在研究交易主体对交易费用的影响时,下列两个要素又至关重要,即“经济人”和“机会主义”。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人格假设或人类行为假设即“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把人抽象为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化身。机会主义动机是“经济人”的人格中重要内容,既然人是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就一定有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的意向。这种意向变成具体的行为,就是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行为是理性的选择,是正常的思维方式。当然,有意向是前提,而意向能否付诸行为,则取决于“经济人”的“理性判断”,一般不会“胡来”或“贸然行事”。但是,当“交易费用”小于“交易收益”甚至相差甚远时,“经济人”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经济人”通过虚假会计信息可以获益的交易成本如果非常低,则“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所难免。

会计信息对于引导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市场上各利益团体的利益分配。高质量(包括相关性与可靠性)

的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是渴望的,因为,这对其利益会产生正影响;反过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信息提供者即企业管理层来说可能是规避的,因为,这对其利益可能会产生负影响,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对“保牌”的压力和“配股”的诱惑,它们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利润操纵,利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业绩,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既真实又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能使其“目标”化为泡影。因此,利益受损的各团体(企业管理层)不会为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自愿放弃既得利益,这是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但是,企业管理层利用操纵利润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非无拘无束,他们要对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获得的收益与交易成本进行权衡比较。如果他们预期其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发现后被惩罚的力度弱,即如果交易费用非常低,所有个体都会通过它来获利。

中国股市发展十多年来,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利用各种手段疯纵利润,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其数额大小不等,从几百万、几千万甚至达到几亿元。而被查处的屈指可数,并且,惩罚的力度极低,根本达不到威慑和制止的作用。《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编制虚假财务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责任人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上述几千元、几万元的处罚额度相对于上亿元的伪造金额实在是微不足道。

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顽疾。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加大通过虚假信息获利的交易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否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成为空谈。

3.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界定了合约关系的不同内涵――信息需求质量具有属性差异。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是人类社会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具体制度安排。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总有其归属的主体。一般可将产权归属主体分为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产权关系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人业主制、合伙经营制和公司制。除了上述三种类型的企业形式外,还有以下几种企业形式,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国家还是非市场经济国家都是比较常见并且是比较重要的,即非营利性企业和国有企业。

从产权经济学出发,会计准则本身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者说是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对某些特定主体产权的保护。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是产权经济模式的自然反映。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任何会计准则又都反映为一种合约关系。会计准则的合约关系规定每个企业在会计交易管制中的权利与义务,界定了人们在会计交易的关系中可以做什么与不可以做什么,谁违反了这些规则应该受到怎么样的惩罚以及衡量人们是否违反这些规则的标准。

但是,不同产权主体,其会计准则合约关系的内涵是不同的。因为,不同产权主体的经济形态和经营方式不同,企业追求的目标不同,进而对会计目标的定位也是不同的。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上市公司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我国只有1400多家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则是数量庞大的企业群体。另外。还有合伙制以及私人制等。这些产权主体的企业目标不尽相同,当然,对会计职责的要求也不能一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也不同。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确定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不能使这二者都保持最大,而只能依据不同的环境,作出职业判断,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信息整体有用性的前提下,可以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或牺牲一些可靠性来增强一些相关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权重。但是,无论如何权衡,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是由会计目标决定的。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作为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其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使用者主要是国家(各级政府),又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性质所决定,国有企业会计职责的第一要务是保护、监督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要求是真实可靠性。而作为上市公司,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为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服务,其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要求是决策有用性。

所以说,不同的产权主体,有不同的合约内涵,企业的目标不同,就决定其会计目标也不相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也不同;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会计信息需求质量具有属性差异,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其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

4.委托制的存在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委托―关系的概念来自法律。一般的委托―关系泛指在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合同、协议)中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掌握信息多、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掌握信息少、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简单地说,知情者是人,不知情者为委托人。

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所形成的受托责任制是委托一关系中最典型的一种。由于股东与管理层的分离,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并因为承担了公司的剩余风险而获得剩余求偿权作为其报酬;而作为人的管理层则承担着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获得劳动报酬。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委托关系。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委托人(所有者)与人(管理层)在目标和利益方面并不一致。如所有者追求投资价值的最大化,而管理层往往追求公司的规模,但是,投资价值的最大化与公司规模的扩大并非是等同的;管理者比所有者更厌恶风险,因为所有者只是将其财富的一小部分投资于公司,而管理者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公司,因此,管理者人力资源的专用性与所有者投资的分散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更关键的是,公司的收益对双方影响是相差悬殊的,公司获利主要归投资人所有,经营者也只是薪酬及奖金而已;但是,如果经营不善甚至亏损,公司出现了经营风险,那么,经营者就有被“炒鱿鱼”的危险。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委托关系中,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公司收益对双方影响重大,因此,经营者有讲求物质享受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愿望。

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不会牺牲自身利益去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作为外部所有者始终处于信息劣势,尽管他们用尽了激励、约束机制,但最终都改变不了信息劣势的现实。只要委托关系存在,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就必然存在利益冲突,经营者就必然要利用其信息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委托制的必然结果。

因此,只要有委托制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客观存在,会计信息质量就必然受到影响。不同企业间只有影响程度的差别,而没有不受影响的可能。

三、几点启示

1.当今会计之所以备受社会瞩目,其着眼点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这是会计在“信息系统论”前提下的必然反映,也是在“管理活动论”观点下所未曾有过的。

2.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我们所期盼的。但是,由于会计属于社会活动,因此,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在评定会计信息质量时,要对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有充分的预期并给予重点关注。

3.要使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有相应的约束规范体系做保障。比如法律规范、制度规范、技术规范等。但不可忽视的是道德规范。会计工作没有法律约束是不行的,但是,仅有法律是不够的,因为,还有“法所不及”的领域。因此,还必须发挥道德的力量,要讲究“诚信”。

第5篇: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精神 统计分析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和动力,是指人的创新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与习惯”,包括批判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和勇于探索精神。作为创新生力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涉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基于这一认识,2006年4月初,课题组在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三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涵盖文、法、经、管、理、工、医、体育。为便于统计,把法、经、管归于大文科类,把理、工、医、体育作为大理工类。共发放问卷2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600份,其中,本科生1 390份,研究生210份。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及其成因,初步探讨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途径,旨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1 批判、怀疑精神分析

勇于批判、大胆怀疑是创新精神的能源和动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要真正实现学术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首创和突破,做出前所未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就意味着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不满足、怀疑、否定和超越。“创造新知识不是简单地向别人学习或从外界获取知识”“创新必须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永不满足现状、永远进取的精神。”大凡重大的创新成果,都是以怀疑、突破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权威性见解为基础的。没有批判和怀疑,就无从发现问题,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就会欠缺能源和动力。为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1)如何看待教科书上的知识。从不怀疑,完全接受:本科生141人,占10.1%,研究生24人,占11.43%;有怀疑,但不去深究:本科生668人,占48.1%,研究生100人,占47.62%;有点怀疑,但没提出来:本科生381人,占27.4%,研究生49人,占23.33%;怀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科生186人,占13.4%,研究生37人,占17.62%;未答:本科生14人,占1%,研究生无。

可以看出,有10%以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教科书上的知识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48%左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只有13.4%的本科生和17.62%研究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分析,从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这一点,研究生高于本科生4.2个百分点。还有23.33%的研究生和27.4%的本科生对教科书上的知识“虽有怀疑,但没提出来”。说明他们虽有发现问题的才气,但缺少提出问题的勇气。

(2)听学术讲座时。只记是什么,不问为什么:本科生345人,占24.8%,研究生63人,占30%;从来没想过提问题:本科生325人,占23.4%,研究生38人,占18.1%;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本科生5.3人,占36.2%,研究生70人,占33.3%;常常提问题:本科生185人,占13.3%,研究生36人,占17.1%;未答:本科生32人,占2.3%,研究生3人,占1.4%。

由此显示,听学术讲座时,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只记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和“从来没想过提问题”的占48%以上。这表明学生缺少一种最重要的创新素质——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用理性去追问现存事物的合理性,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如果对什么问题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认为它们理所当然就该是那样,提不出问题,压根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那就无从进行科学研究,也永远做不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另有33.3%以上的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这个数字明显高于对教科书的态度,可能是不敢直接面对专家提问题。只有13.3%的本科生和17.1%的研究生“常常提问题”。

2 独立思考精神分析

独立思考是创新精神的灵魂。因为创新的成果具有与众不同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所以,要求创新主体能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存事物的合理性,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面对一个问题,当自己意见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如果经过缜密思考,坚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那就要力排众议,敢于坚持,决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超然独立是创新人才的人格特征。

(1)面对一个问题,当自己意见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放弃自己的看法,力求和大家保持一致:本科生66人,占4.7%,研究生19人,占9.0%;再想想,也许是自己错了:本科生701人,占50.4%,研究生95人,占45.2%;怀疑他人错了,但没提出来:本科生175人,占12.6%,研究生30人,占14.3%;坚持自己的看法:本科生429人,占30.9%,研究生62人,占29.5%;未答:本科生19人,占1.4%,研究生4人,占1.9%。

由此显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独立性和自信心不强,偏重求同思维。而自信心和独立性又恰恰是创新所必须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支点,有了自信,才敢于想他人所未想的事,说他人所未说的话,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东西,做他人所未做的事情,写他人所未写的文章,别具一格,标新立异。如果人云亦云,力求和大家保持一致,那永远也不可能做出新发现、新发明。

(2)对爱和老师讨论问题的学生。爱出风头,喜欢表现:本科生180人,占13.0%,研究生39人,占18.6%;不尊重老师:本科生16人,占1.1%,研究生1人,占0.5%;不讨人喜欢:本科生167人,占12.0%,研究生23人,占11.0%;有思想,有独立见解:本科生994人,占71.5%,研究生146人,占69.5%;未答:本科生33人,占2.4%,研究生1人,占0.5%。

(3)你所崇尚的人格特质。凡事和大家保持一致:本科生55人,占4.0%,研究生17人,占8.1%;含蓄点,不争议:本科生537人,占38.6%,研究生83人,占39.5%;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本科生311人,占22.4%,研究生55人,占26.2%;喜欢冒险,敢为天下先:本科生461人,占33.2%,研究生53人,占25.2%;未答:本科生26人,占1.8%,研究生2人,占1.0%。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积淀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传统文化中虽然不乏有利于创新的思想,但它所宣扬的“不为人先”、“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及“法不责众”的观念,使人们形成了“怕出头”、“怕变革”的保守退避心理,认为只有和大家意见保持一致才有安全感,从而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

3 敢冒风险、勇于探索精神分析

冒风险、勇于探索是创新精神得以贯彻实施的保障。重大的创新成果,都是以怀疑、突破前人或同时代的权威性见解为基础的,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而冒险总是面临未定风险,其失败的概率自然就大,往往要经历许多挫折,失败和反复,然后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是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正如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所言:“我的成功是从一路失败中取得的”。

对未知问题的回答是:先放那儿,等别人去:研究本科生235人,占16.9%,研究生17人,占8.1%;无动于衷:本科生120人,占8.6%,研究生83人,占39.5%;尝试提出不同的想法:本科生770人,占55.4%,研究生55人,占26.2%;有种强烈的探索冲动:本科生235人,占16.9%,研究生53人,占25.2%;未答:本科生30人,占2.2%,研究生2人,占1.0%。

由此显示,面对未知问题,选择“尝试提出不同想法”和“有种强烈的探索冲动”的占本科生的72.3%,表明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探索欲望,创新意识较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的探索冲动高于本科生8个百分点,“先放那儿,等别人去研究”低于本科生近9个百分点,表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高于本科生,但“尝试提出不同想法”这一项却又低于本科生29个百分点,表示“无动于衷”的高于本科生近31个百分点,这一反常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1)大学生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缺少深究问题的创新热情和提出问题的创新勇气。近90%的大学生能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教科书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批判怀疑精神,但有75.5%的人虽怀疑,但“不去深究”或“没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听学术讲座时,有33.3%的大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这说明缺少一个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勇气的环境氛围,使之不敢创新也懒于创新。如何从社会、文化、教育着手,营造一个鼓励标新立异,百家争鸣的创新生态环境,使大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高校乃至社会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大学生主观上具有崇尚独立思考、不盲从轻信的意识,但在客观现实环境中却又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力求和他人保持一致。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与独立行为之间的反差,折射出的是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问题。规范化试题,标准化答案,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话语权,结果只能造就平庸化的学生。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由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观点、看法,一个问题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善于倾听并因势利导,给学生以应有的尊重。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是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3)研究生相对本科生具有较强的探索冲动和较弱的探索勇气。在对教科书知识和学术讲座“表示怀疑”并“常常提问题”、“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方面研究生高于本科生4个百分点;面对未知问题,选择“先放那儿,等别人去研究”的低于本科生近9个百分点;对未知问题“有种强烈探索冲动”的高于本科生8个百分点。这表明研究生的学习较之本科生更具主动性和理性,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合理质疑,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探索冲动。但是,在勇于探索方面,研究生的表现却不如本科生。选择“凡事和大家保持一致”、“含蓄点,不争议”的研究生高于本科生5个百分点;选择“喜欢冒险,敢为天下先”又低于本科生8个百分点;面对未知问题,“尝试提出不同想法”的研究生竟低于本科生29个百分点。这表明研究生不是不愿创新,而是不敢创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培养方式、评价机制问题,但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使研究生不能承受失败之重。由于任何一项创新,都存在风险,都时时面临失败的挑战,甚至会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不允许失败”,就意味着将一切创新和创造扼杀在襁褓之中。“不允许失败”是创新的致命杀手。因此,应当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创新失败人才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其不因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有学者说,“是否宽容创新失败,是检验一个社会是否支持创新、善待创新、创新氛围浓厚与否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陈开岩.浅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5)

2 金吾伦.当代西方创新理论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第6篇: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呢?充分发挥班级里每一名优秀学生认真钻研、扎实高效的学习智慧,才能让他们学会引领与分享。那么这就需要一种高效学习的互帮互助机制,使优带良、优帮“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既能发挥优秀生的优势,又能提升全班整体的学习品质,实现分享、合作、共赢,“分组两级达标竞赛”无疑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合作学习机制。为此笔者做了一番别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有效搭配,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就是将班里的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按三个层次进行合理搭配分组。合理分组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重点是优秀生和学困生的有效搭配,这是提升全班整体学习品质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重中之重就是爱护、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学困生在学习任务的长期压迫之下,往往在班里都被边缘化,教师不重视,家长随之任之,自己苦于找不到学习方法,而丧失学业信心或对学习心灰意冷,成绩处于最末端,整体学习状态麻木、木然。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头疼、最苦恼的问题。而有效分组合作学习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就有效在“尊重与爱护孩子们的自尊心。”

一是进行谈话,召开学困生吹风会。教师要做一个循循善诱者,充分理解学困生的学习困境,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活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潜意识。告诉他们分组学习就是一个好方法,只要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通过学困生会议,使他们这一小帮平时没人管没人问的小兄弟产生奋进的意识,他们要努力,他们之间也就有了竞争。

二是信任肩责,开好优秀生的鼓动会。优秀生往往是学习刻苦,学习得法,学习高效而且省时省力,别人一节课掌握的东西,他们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能搞定,总之学习起来轻松自如,成绩名列前茅,令人羡慕。召开优秀生会议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智慧,同时让他们看到班级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家庭,大家是密不可分的集体。学习知识是极其重要的,但在班级这个“社会”里学会尊重与帮助他人,实现合作共赢也是一个重要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正确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人的同时,还丰富了自己、巩固了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和优秀生的谈话,让他们认识到充分发挥自己学习上的智慧,引领本组成员共同提高是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并当众任命他们为各个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

三是尊重自愿,合理调控。几位组长确定以后,单独请几位学困生在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任或喜欢的组长。再单独和相应的组长谈话,鼓励组长积极地接纳这些学困生,对于出现有的学困生分配不均匀的问题,有个别学困生组长难以接受的问题,教师都要耐心细致的说服,加以引导。在整个分组调控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握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原则,合理把优秀生和学困生分配到位。对于中等生的分组安排,主要依据学习成绩,但仍然坚持尊重自愿和双重选择的标准。合理的分组是形成团结的集体的前提,是形成高效团队的重要保障,是合作学习培优转差的重要平台。

二、统筹问题,巧妙设计

将每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问题的难度遵从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为提升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满足优秀生的胃口,可以适当运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及阐述的形式进行合理布局,既有浅显易懂的基础性问题,也必须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也要分解其难度,将其灵活化解为几个小点的形式加以突破,这样有益于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对于当堂课所要达标的题目设计,均要提供标准答案或记忆要点,使学习目标明确、明晰。

一般来说较有难度的题目可以占到百分之十左右,简单易掌握的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稍有难度的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左右,这样难易适度的目的就在于容易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接受,有利于激活学困生挑战自我的意识,有利于发挥优秀生帮扶指导的积极作用。

三、合作挑战,激励共赢

学习小组人员调配合理,当堂问题设计到位,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当堂达标过关竞赛。首先使每一个学生明确当堂需要达标的知识点,做到目标清晰。例如本节课需要掌握5 个填空、2 个定义、2 个简答、1 个论述等样式不同、难易适度的10题目,于是就可以将这10 个知识点列为10 个达标重点,以夺得小红旗等方式进行。学生每掌握一个知识点,经组长验收,就可以在小组内夺得一面“组内旗帜”,当本组所有成员均已掌握这个知识点,并经教师验收合格后,则该组共同向前推进一步,夺得“班级旗帜”一面,以率先完成达标任务,夺得全部10 面旗帜的小组为冠军组,其次是亚军、季军等。组长对每名成员都要进行验收,教师则对申请合格的小组进行抽查,抽查时要始终把握“学困生”优先的原则,为了激励大家帮助学困生的热情,激活学困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做到统一标准、严格执行、平等互进,凡在抽查中不合格,则继续努力达标,直至完全达标。在抽查验收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各组进行相互抽查,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小组活动的兴趣。

第7篇: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船舶拥有量 经济学模型 回归分析

一、引言

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船舶市场上的反映尤为明显,2009年,我国约有65%的船舶企业没有接到新船订单,尤其是部分新兴船厂,订单储备较少,将面临船台空置,无船可造的局面。那什么因素会影响民用运输船舶消费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民用运输船舶市场也会不断增大;另外,生产运输船舶用的钢材产量对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也会有影响。鉴于此, 本文就选择了人均GDP和成品钢铁产量这两个变量来做计量经济模型, 并对所做的模型进行检验。

二、建立模型

1.由于非线性模型的假设检验的数学计算都非常复杂,况且线性模型分析的准确程度的也更可靠,所以我们考虑做对数线性模型。

2.从需求的角度考虑,民用运输船舶的拥有量显然与居民收入有关,而居民收入可以用人均GDP来表示,因此本文引进人均GDP这个解释变量。

3.从供给的角度考虑,船舶市场的发展与其主要原材料钢材的供应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引进成品钢铁产量这个解释变量。

4.对于人均GDP和成品钢铁产量这两个解释变量,我们更关心其对数变化对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的影响,所以采用对数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下: log(y)=c(1)+c(2)log(x1)+c(3)log(x2)+μ

其中,y表示我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辆) ;x1表示我国人均GDP (元) ;x2表示我国成品钢铁产量(万吨);μ为随机干扰项。

三、数据

为了更准确的分析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收集到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中国人均GDP、中国成品钢材产量1990-2009 年的数据,如表1所示:

四、回归结果及其含义

我们根据上述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进行模型估计, 结果如表2所示:

Log(x1)的系数0.3783表示,在样本期间即1990-2009年间,在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中国人均GDP每增加1%,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将平均增加0.3783%;

Log(x2)的系数0.4829表示,在样本期间即1990-2009年间,在其它解释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中国成品钢铁产量每增加1%,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将平均增加0.232910%。

五、模型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样本决定系数和修正的取值分别为0.9973和0.9969,由此可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

(2)t检验

在5%的显著水平下,自由度为14的t临界值为2.145,常数项、log(x1)、log(x2)的t值绝对值都大于它,因此拒绝H0 , 即在95% 的置信系数下, 可认为我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与人均GDP、我国的成品钢铁产量都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3)F检验

F值2585.59大于在5%的显著水平上,自由度为2和14的F临界值3.74,因此F=2585.59是显著的,拒绝H0,即可认为在95%的置信系数下, 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的对数与人均GDP的对数、中国成品钢铁产量的对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4)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表4分析可知,(2)证明二阶不存在序列相关,即该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

(6)异方差检验

在此应用White检验。以残差的平方为因变量,自变量log(x1)和log(x2)及各自平方项分别作为新的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通过这个模型的拟合情况来检验原模型中是否存在异方差。

EVIEWS软件可直接进行White检验,得到不交叉项的White检验,如下:

由表5可知,White检验的检验统计量为4.113519,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9086,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

六、模型修正

(1)该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利用一阶广义差分法对其进行修正。在EVIEWS软件中估计结果如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W.>dU=1.38,表明经广义差分变换后的模型已经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2)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存在的原因可能由于样本数据不足和所选的回归元具有相同的时间趋势,但是,多重共线性本质上是样本现象,它来源于收集的是非实验性质的数据。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样本数据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来消除。鉴于此,本文就没有对多重共线性进行处理。

七、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与全国人均GDP,全国钢材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人均GDP对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的影响甚于钢材产量。在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钢材产量和人均GDP将会进一步提高,民用运输船舶市场也会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李卉,夏桂华. 《我国船舶市场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0,(14)

[2]易单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8篇: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机械数控?实训教学质量?强化途径

因数控专业自身的实践性较强,加之学习难度大,目前我国中职数控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操作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实训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实训教学课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亟需教师以及学校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优化教学资源

要结合学校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硬件设备条件,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职业氛围。首先,在构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以生产型设备为主,合理购置不同作用的先进设备,从而使实训基地无限接近真实的职业现场。其次,还可以建立现代制造中心小组,配备专门的科室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并安排专门的机电维修人员,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另外,在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操作过程要积极好对现场的控制,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强化校企合作

现阶段,学校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学问题: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在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缺少实践环节。强化校企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也要强化和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实践的平台。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之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厂房、车间以及实验室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还可建立相应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针对企业特殊需要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从而使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可以实现零距离接触,学生以及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岗位责任意识,有效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并解决了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以及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调整教学内容

提升实训教学质量要体现在课程实施教学的方方面面。数控课程教学不仅要体现实用性以及操作性,教学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提升学生对问题独立处理的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通过对数控知识相关基础性内容的学习,为未来的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数控教学的目的变得更加明确。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研究,选择那些可以反映数控先进理论的教材,逐步完善数控技术现有的教学内容。

四、优化教师队伍

机械数控教学的专业性较强,因而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为了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中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需要不断强化对机械数控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以及教学水平优化,从而建设一支优秀的数控教学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提升机械数控的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教师到拥有先进的数控技术水平的高校去学习,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深入到工厂车间去进行专业技能相关的培训,从而弥补教师在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由此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机械数控技术教师团队提供更加优秀的教育人才。另外,教师要深入到班级中对数控技术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听课,并定期学习以及讨论相关教学方法,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五、小结

综上所述,数控实训教学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训课程。数控实训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数控实训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地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因而若是想有效提升数控实训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优化学校的教学资源、强化和企业间的合作、合理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终提升数控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元东.浅谈如何提高高校机械类学生的数控实训质量[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25).

[2]宋福林,黄登红.《数控机床机械装配与调试实训》虚实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3(17).

第9篇:计量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宫颈液基细胞学;DNA定量分析;宫颈癌筛查;TBS分级系统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10-02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长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由于浸润性宫颈癌多由癌前病变发展而来,因此早期检出CIN对防治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液基细胞学技术一直国内外病理科和妇科首选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方法,然而随着宫颈细胞学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DNA定量分析技术正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起来。本文通过对液基细胞学技术和DNA定量分析技术的联合应用,探讨两种方法在宫颈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年3月份到2012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宫颈癌普查的妇女共计8854人,年龄在25岁到68岁之间,绝大多数为鄂尔多斯市东胜地区育龄妇女,以往未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

1.2方法

1.2.1取材:由妇科医生在阴道扩张器直视下,用棉签拭去宫颈及阴道分泌物,用宫颈刷从宫颈外口插入宫颈管内约8mm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3-5圈后,取出宫颈刷,拔下刷头,将刷尖向下浸泡在样本收集管固定液内,旋紧管盖后震荡摇晃,然后贴上标签。

1.2.2检测方法:将装有固定液和刷头的标本收集管,加入0.1%的DTT消化液放在振荡器上振荡2小时,然后将消化后的细胞悬液离心5分钟(800转/分),弃上清液后,加50%乙醇分别清洗,离心2次(800转/分×5分/次)。然后将用固定液稀释的细胞悬液放入涂片离心机甩片5分钟,每例制成2张薄层细胞学片,其中1片进行巴氏染色做细胞学诊断,另一片进行福尔银DNA染色做DNA定量测定。

细胞学巴氏染色片由病理医师读片后做出诊断;细胞福尔银染色片用麦克奥迪细胞DNA定量筛查仪进行扫描并由全自动细胞读片分析系统做出诊断。

1.2.3诊断标准:按照2001版的TBS(The Bethesda System)系统进行细胞病理学诊断,分为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 NILM),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tion,ASC-US)、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typical Squamsus cells-Cannot exclude HSIL,ASC-H)、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和宫颈癌标本。

DNA定量分析的诊断根据AcCell系统诊断软件的标准,将细胞核DNA指数>2.5的细胞定义为DNA异倍体细胞,分析结果有4种[4]:①未见DNA倍体异常细胞;②可见少量(扫描结果有3个以下的异倍体细胞);③可见(扫描结果有3~9个异倍体细胞);④可见大量(扫描结果有10个以上异倍体细胞)。

2.结果

2.1液基细胞学(TCT)诊断结果

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NILM)者:8448例(95.41%);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者:228例(2.57%);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者:43例(0.48%);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93例(1.05%);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癌标本:42例(0.47%);

2.2细胞DNA定量分析结果

未见DNA倍体异常细胞者:7403例(83.61%:其中NILM者7306例,ASC-US者85例,LSIL者12例);可见少量DNA倍体异常细胞者:941例(10.62%:其中NILM者893例,ASC-US者36例,LSIL者12例);可见少量细胞增生者:86例(0.97%:其中NILM者86例);可见DNA倍体异常细胞者:416例(4.69%:其中NILM者155例,ASC-US者107例,ASC-H者43例,LSIL者69例,,HSIL者和宫颈癌者:42例);重新采样:8例(0.09%)。

3.讨论

细胞DNA定量分析与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的建议活检(即阳性率)标准为:DNA定量分析可见3个或以上DNA倍体异常细胞;TBS诊断在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以上者。根据结果(DNA定量分析的阳性率为416例,TBS诊断结果阳性率为43+42=85例)得出:

3.1 细胞DNA定量分析检查在宫颈癌普查中的阳性率比较高,其敏感性要高于液基细胞 学检查

3.2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阳性的病例DAN定量分析均几乎可见倍体异常细胞(>3个),两者的阳性符合率非常高;

3.3 由于细胞DNA定量分析检查的阳性率比较高,在宫颈癌普查中不容易造成漏诊,而通过细胞DNA定量分析与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宫颈癌筛查的阳性率更加精确,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从而使得筛查阳性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同时也减少了DNA倍体阳性而液基细胞学检查阴性患者的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孙小蓉,李玉兰,车东媛,等.用细胞DNA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宫颈癌普查的临床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1):12.

[2] Gage JC,Hanson VW,Abbey K,et al.Number of cervical biopsiesand sensitivity of colposcopy [J].Obstet Gynecol,2006,108(1):264.

[3] 李静然,魏丽惠,刘宁 等.FISH检测宫颈脱落细胞TERC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10):725-729.

[4] 田淑贞,窦加拉.HPV检测和TCT在宫颈病变筛查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22(5):455-457.

[5] Lorenzato M ,Caudroy S ,Nou JM,et al.Detection of cervical cancer and high grade neoplastic lesions by a combination of liquid-based sam-pling preparation and DNA measurements using automated image cy-tometry[J].Cell Oncol,2005,27(1):33-4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