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者行为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business model of online store and consumers'shopping behavior, based on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and talk ov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umers'shopping behavi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line store and products as well. We reach the conclu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line store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s; the bet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line store, the more frequent the online shopping behavior of consum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s don't directly affect consumer behavior. B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hope to offer managers of the online store some considerable factor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online shopping;consumer behavior;correlation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N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63-02
0引言
当前许多企业逐渐将电子商务作为商业交易、营销等商业行为的工具及载体,视网络购物为新一轮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同时,越来越多的个人也将在INTERNET上开设自己的网络商店作为创业的一种方式。调查显示,全球在家上网人口于 2002 年为 5亿3,130万人,预计至 2009年,全球网络交易金额将突破 1 兆美元。开设网络商店,与开实体店面相比;创业所需成本、费用、设备,低廉许多。但也因网络商店进入门坎较低,加之许多网络商店经营者缺乏经营经验和对市场应有的分析,往往导致在茫茫网络中,难以脱颖而出,甚至难以为继。许多网络商店的经营者往往把经营重心放在吸引新的顾客,经常是提供各种优惠或广告手法吸引顾客上网消费,而忽略顾客真正需求。
本文以某娱乐商品销售网络商店为例,从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消费者购买行为等几个方面,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建立了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因素的研究总体框架,目的是希望为想在网络创业及网络商店经营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因素的研究设计
1.1 研究的总体框架模型依据当前网络购物发展状况,为探讨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否会受到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消费者情况的影响,可建立如下研究总体模型,如图 1。
1.2 统计学数据分析常用的方法
1.2.1 描述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针对网络购物消费者的基本数据作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包括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娱乐费用等。
1.2.2 因素分析(factoranalysis):对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等层面进行因素分析,达到简化构成变量,以便于进一步利用简化后的变量与结果,进行其它的统计分析的目的。
1.2.3 独立样本t 检验(independent t-test):针对相关的几组资料,来检测其差异情形,依据t 值来表示所达到的显著程度和水平。
1.2.4 变异数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利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可检验几组资料是否因某个因素的不同而呈显著差异。如检验网络商店特性对于商品特性,是否因消费者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
1.2.5 Pearson相关分析(Pearsoncorrelationanalysis):这里以 Pearson 相关分析来验证网络商店特性各构成部分与商品特性各构成部分间的关系,其相关系数大小来描述样本在两变量上的相关情形,其正负值表示两者间相关性为正向或负向关系。
1.2.6 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探讨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因果关系。这里利用回归分析来探讨网络商店特性对商品特性、网络商店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商品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效果及预测效力,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是否显著等。
2具体实例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下面以某从事娱乐商品销售网络商店开展的网络问卷方式抽样调查数据为例,从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消费者购物行为等几个方面,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限于篇幅,有关计算与SPSS运行过程此处省略)
2.1 相关分析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紧密相关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得到表1,由表1可以看出,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间相关分析大多呈现正相关且达显著水平,其中网络商店特性中“网站知名度”、“交易安全与信任”对商品特性中“运费”、“便利性”、“品质”三个变量的相关分析均呈现高度相关水平,而广告与商品特性中的五个因素间的相关性则较弱,因此上述假设H1部分成立。因此网络商店的经营模式,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使网站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
2.2 回归分析对网络购物行为、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2,由表 2 回归模式一中,可发现网络商店特性对商品特性、商品特性对网络商店特性均具有解释力,R2值各为 0.779,表示网络商店特性可以解释商品特性,商品特性也可以解释网络商店特性,且网络商店可以预测商品特性及商品特性也可以预测网络商店特性各为78%,从中也可看出网络商店特性对商品特性、商品特性对网络商店特性各有显著影响(p值<0.001),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商品特性与网络商店特性互为因果关系。而回归模式二网络商店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具有解释力,R2值0.74代表网络商店特性可以解释网络购物行为是74%,显示网络商店特性可以预测网络购物行为之能力为74%,网络商店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有显著影响(p值<0.001),因此上述假设H3成立,当网络商店特性各项指标越优时,越能有效地提升网络购物消费意愿。在回归模式三中商品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具有解释力,R2值0.02,表示显示商品特性可以预测网络购物行为的能力为2%,而商品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由p值大于0.001可知,故上述假设H4不成立,即商品特性可能不会直接影响网络购物行为。
2.3 综合分析
2.3.1 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通过上述对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两者间关系呈现显著,同时可发现网络商店特性的交易安全与信任感,可以强化商品特性中的有关属性,网络商店经营者若有效运用网络商店的特性与商品特性间的相关性,如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安全与信任感,可以提升网络购物意愿。又如对网络商店特性的网站知名度,研究发现消费者对运费的考虑显著相关,是因为大型或知名网站,在服务质量方面更能让消费者产生更大的信赖感。
2.3.2 网络商店特性与网络购物行为通过上述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发现,网站的知名度可增加消费者购物意愿,而交易安全与信任感提升,因安全信任感较高,对网络购物顾虑较少,而使消费者网络购物在消费金额、频度等方面大大增加。
2.3.3 商品特性与网络购物行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消费者对网络购物和传统交易方式的实体店面购物认知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有些消费者认为网络购物交易不安全或不习惯于网络购物时,即使运费低廉、价格比实体商店便宜、质量较高时,都无法提高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对于这种消费者网络购物安全方面的疑虑,网络商店经营者必须充分考虑。
综上所述,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强化网络商店特性,将有助于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意愿、频率、消费金额的提升。在经营网络商店时,除了考虑价格外,若能处理好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与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之间的关联,相信将能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为探索行之有效的网络商店经营模式奠定基础。
3结语
时下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由于其无地域、营业面积限制,没购物成本低,网络商店库存小,资金积压少,商品信息更新快等特点,受到了许多企业的追捧。不但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电子商务网站,而且许多个人也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网店,并视为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购物模式有很大差别。除了上述的优点外,不能忽视的是它也存在亟待完善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信誉度、网络安全、配送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经营好网络商店,就必须认真分析相关因素,本文依据统计学给出了常用的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建模分析,希望能对网络商店经营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司金銮.消费者行为:定义分歧与本质界定[J].浙江学刊,2001,(06).
[2]于影.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马谋炒,陆跃翔.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6-257.
[关键词] 体育消费需求 分析模式 理论依据 构建
一、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对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和体育消费需求做过一些调研,并从不同层面加以分析,这对于体育经济理论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但是由于缺乏比较科学的、系统的分析模式,难免出现顾此失彼,有点无面,残缺不全的局面。比如说,有学者在研究个体体育消费需求时,却忽视了家庭体育消费需求及团队体育消费需求;有的学者在研究消费者体育需求时,只考虑观赏型,参与型体育消费者需求,却没有顾及到体育赞助商的体育消费需求等等。为此,构建比较科学、系统的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对于全面掌握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单位的体育消费需求状况,加强体育产品开发的宏观调控,调处体育市场供需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并愿支付的有效需要。体育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对体育消费资料的需求状况。体育消费需求受体育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兴趣爱好、体育消费品的价格,以及体育消费者的余暇活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体育消费需求具有选择性、时代性、效用性、预期性等特点。因此,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也有它的独特理论依据。
1.模型及需求分析模型作用原理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学家与所有社会科学的学者一样,深深依赖于各种模型(model)的对真实世界的简化。模型使经济学家能够分离出特别的经济力量,可以运用一个好的模型迅速而经济地进行预测。他们认为衡量模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是否精练或简洁。由于真实世界太复杂,模型要作简化假设,因此,好模型是建立在合理的假设之上的。
一些学者借助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模型作用原理创建了一些重要的“需求分析模型”。如LES模型、working模型、AIDS模型、Rottordair模型,其产生途径主要导源于直接效用函数、间接效用函数、成本函数和微分方法的应用。我国学者邵全琴、周虎成等5人根据需求分析具有迭代性、并行性、演化性等特点,在需求分析的浪峰模式(The ofanos等,1996)的基础上构建了演进迭代式GIS需求分析模型。以上模型作用原理及多元模型的构建是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赖以建立的根本依。
2.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赖以建立的供给与需求原理
在经济学家的十八般武艺中,供求模型是最简单的武器之一,即使如此,它对于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非常重要。供给与需求向我们展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如何对市场刺激做出反应。供给与需求理论中的需求法则(价格与数量之间的负相关),供给法则(价格与数量之间正期关),收入效应(以更低的价格使消费者手头的钱买到更多的商品)以及影响需求、供给曲线位置的因素等理论都对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具有指导作用。
3.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赖以建立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品的经济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就随之发展起来。体育产业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必然要深入体育经济领域。因此,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科学构建。
(2)关于社会生产目的和实质的理论
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的目的和实质不是由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是社会条件,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不是利润,而是满足人们的健身和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4.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赖以建立的消费者行为学和消费者心理学理论。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定义是对涉及商品、服务、经验或创意的获得、消费及处置的购买单位和交换过程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决策观点、体验观点和行为影响观点对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有一定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消费者心理学研究者的一些成果,如消费动机、消费体验、满意度理论和消费群体市场心理理论等都对构建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起到重要理论指导[6]。
三、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类型
由于体育消费需求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时代性、效用性、多元性等特征,其分析模式可以划分如下三种类型。
1.根据体育消费者对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选择或多项选择,构建“需求选择分析模式。”
图1中体育用品消费需求包括居民对体育器材、特许商品(如运动队的帽子、夹克或运动衫),收藏品和纪念品(如美国19世纪80年代了早出现的“棒球卡”)的消费需求。另外,从事比赛或表演的运动员也可被认为是体育产品,这种体育产品能够满足体育消费者的“捆绑效益”,也是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一项内容;运动食品饮料消费需求包括居民对运动专用食品饮料和运动员比赛训练过程中的专用食品饮料;体育图书画册消费需求指居民对国家正式出版发行的体育图书画册的需求,健康咨询消费需求指居民对健身方法,手段和作用的消费需求;健身休闲服务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为满足健身娱乐需要,对健身场所,健身指导的消费需求;体育培训消费需求指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为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而参与运动训练,身体锻炼的消费需求。
需求选择分析模式的优点是:(1)体育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经济状况、时空条件选择消费资料,(2)便于研究者统计评价,准确把握各项消费品的需求量以及体育消费需求总量,利于宏观调控体育产品的供求关系,(3)也有利于体育制造商和体育赞助商制作营销方案。其缺点是难以对家庭体育消费需求和团队体育消费需求做出调研方案,导致体育需求总量产生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宏观决策。
图1 需求选择分析模式图
2.根据家庭、赞助商和团队等不同单位的体育消费需求状况构建“单位需求分析模式”。
图2中的体育实物和服务消费需求内容同图1,健身消费需求主要指订购家庭健身器材的需求,保健消费需求主要指中老年保健方法、手段的需求;观赏消费需求指家庭成员购买运动会入场券,收看体育节目的需求;团队主要指企业单位组建的业余运动队或指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和一个自由组合体。
该模式构建的优点是:能够全面调查分析全社会(个人、家庭、团队、赞助商)体育消费需求状况。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居民家庭体育消费水平也会提高;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竞争意识的增强,各单位体育投资也会逐步增加,由此产生的团队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因此这种需求分析模式比图1需求分析模式更为全面。不足的是难以统计家庭、团队需求数据,在实际调查中也存在一定难度。
3.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体育消费者对体育消费需求状况构建“多元群体需求分析模式”。
构建多元群体需求分析模式时,为什么要把女性体育消费需求作为其中一项进行分析呢?因为女性占我国人口的二分之一,从以往情况看,女性体育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女性体育消费不如男性。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整体素质都在不断上升,女性体育消费需求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因此,分析女性体育消费需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多元群体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优点是:容易把握不同群体体育消费状况,可根据年龄、性别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调控体育市场。不足之处是无法掌握家庭、团队的体育消费需求状况。
图3 多元群体需求分析模式图
四、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应用价值或操作方法
1.应用价值
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的构建是一种理论探讨和创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正的构思目的。在实践中,研究者运用创建模式制订调查量表、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为政府和经营者对体育市场供需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做出应有贡献,就是构建分析模式的应用价值。
2.操作方法
比如,我们要研究某省、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现状时,运用图2、图3分析模式为优,因为这两种分析模式能比较全面反映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状况。如果要研究某一群体体育消费需求状况,则采用图3为佳。图1分析模式是研究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的基础模式,在实际操作时不可忽视。
以上三种体育消费需求分析模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综合应用,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利兹彼得・冯・阿尔门[美].体育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7~8
[2]钟颖杰王铮:中国地区的消费需求分析[J].地理学报,1998(4):295~300
[3]邵全琴周成虎杜云艳等人:迭代演进式GIS需求分析模型研究[J].遥感学报.2001(9): 23~26
[4]李宗浩:体育管理学 体育经济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144
[5]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20
关键词:文化差异 市场细分 消费者
1.引言
市场细分是企业实施差异化营销的基础,一般地,市场细分多采用人口统计变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消费者不仅关心产品使用价值,更关心产品的文化内涵,产品变成某种象征的一种载体,消费逐渐变成了符号消费。基于此,区分消费者不仅从经济角度分析,更应该从文化视角考察,以文化差异区隔消费者,实施文化营销。
2.消费者需求差异性是文化与购买力各自作用的结果
营销学中需求等于“购买欲望+购买力”。购买欲望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动机、愿望和要求,基于人类维持发展生命而产生,是因消费者心理“缺乏”而体现的出意向、愿望,是人的一种天生属性。购买欲望决定于消费者的需要和购买产品的预期利益。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内外环境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消费者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形成需要的这种指向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心理“缺乏”的满足内容与方式决定于现实生活中能提供什么,人们不会超越现实而寻求心理“缺乏”的满足。②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心理“缺乏”的满足受制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作用于消费者,使消费者形成偏好。
文化差异性一般表现为利益观的差异、价值核心的差异、对待传统习俗的态度的差异和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等,导致人们思想、认知、情感、信仰、行为等各不相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文化差异性对需求的作用表现为:①需求内容(即满足需要的内容)上的差异。满足同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其指向是不一样的,偏好也不一样。②消费文化的差异。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影响其购买决策因素、购物的目的、消费方式、对品牌的要求、购物选择习惯等各不相同。③消费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化差异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影响认知需求,影响消费者对于信息的搜寻行为和产品替代方案的评估,影响购买行为。
因此,分析市场,一方面要考察消费者的购买力,另一方面要考察消费者的文化背景。综合考虑购买力因素与文化因素,科学进行市场细分,准确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合适的文化营销策略。
3.文化差异细分市场的标准选择
文化差异性也以理解为文化的多样性。从民族、国家或地区看,文化差异性主要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矿藏资源等客观因素以及历史文化积淀、外来文化的影响等。从社会个体角度看,文化差异性除了其本身文化背景外,还源于教育、社会身份(或角色)等因素。
文化差异对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间接作用于消费者;文化差异决定人们思维方式,直接作用于消费者。文化差异通过这种直接与间接的作用,使消费者具有明显差异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包括行为方式),也使作为社会人的消费者因社会身份、社会阶层不同等而具有明显差异。因此,以消费者价值观、社会身份、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等差异性为依据细分市场,能够更好地全面满足消费者物质和文化需求。
3.1价值观细分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价值观是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系统。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在《人的类型》一书中提出了六种类型的价值取向: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据此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用于测量和研究价值观。下面是六种价值观取向的人的特点。
①经济型。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具有务实的特点,追求财富,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②理论型。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得高于一切,具有智慧、兴趣,求知欲强,富于幻想,重视用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去寻求真理。
③审美型。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追求世界的形式与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
④社会型。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热心权利、影响和声望,喜欢支配和控制他人。
⑤宗教型。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最高的价值是统一和整体,相信神语和命运,寻求把自己与宇宙联系起来。
⑥政治型。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持有不同价值观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行为取向和需求,可以依据价值观的类型将市场分为不同的子市场,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
3.2社会身份细分
身份就是个体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标识、社会属性及其社会位置。中国是个讲究身份的国度,国人总是带有身份制的行为倾向,或者要做的行为与这种身份制不符、有冲突时,行为主体会产生心理不适,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身份为重。身份不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要素,甚至也成为人生价值观的主导因素。
身份情结影响不同身份消费者的需求。从消费心理角度看,产品逐渐成为一种符号,符号消费与消费者身份构建和社会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人们在购买某件具有符号意义的商品时,购买者将物品的使用价值已经看得不是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件物品能给他带来的现实与社会意义。同样身份的消费者需求具有相似性,不同身份的消费者,需求具有差异性。
中国古代社会身份制度主要体现在君权、父权和夫权上。社会变迁,身份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身份可分为户籍身份、劳动人事档案身份、单位身份、职业身份等。
①户籍身份。即依据户籍所在地进行划分,包括城乡居民。城镇又分为大、中、小城市,农村人口根据工作地分为留守人员、外出务工人员等。
②劳动人事档案身份。干部和工人,其中干部分为党政机关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非公务员),行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
③单位身份。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同性质企业等。
④职业身份。包括自由职业者和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般人员等。
3.3社会阶层细分
社会阶层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为彼此地位相互区别的社会集团。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由于在职业、收入、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出支出模式上的差异、休闲活动上的差异、信息接收和处理上的差异、购物方式上的差异等。
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十六大以来中央文献中在分层问题上使用的是高、中、低收入者的概念。陆学艺教授等将改革以来的社会分化表述为阶级、阶层的分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对于市场上的现有产品和品牌,消费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它们归入适合或不适合哪一阶层的人消费。当然,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处于某一社会阶层的消费者会试图模仿或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因此,依据社会阶层进行市场细分后,在具体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该考虑这种情况。
3.4生活方式细分
从消费者行为视角分析,生活方式一般指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内容,即人们花费时间和金钱的类型,它通常反映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活方式不但具有最终的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往往对某一生活方式的特定形式发生直接影响。而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社会制度,则规定着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类型。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政治法律、思想意识、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也从不同方面影响着生活方式的具体特征。人们的具体劳动条件、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教育程度、闲暇时间占有量、住宅和社会服务等条件的差别,使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职业群体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形成明显的差异性。
对生活方式可从多种角度作类型学分析。①按主体的层面不同可划分为社会、群体和个人三大类型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是该社会全体成员生活模式的总体特征。群体生活方式包括各阶层、各民族、各职业集团,以至家庭生活方式等庞大体系。某一社会、群体、个人生活方式是该社会中生活方式的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表现形态。②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领域,可划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③按不同的社区,可分为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两大类。④按时代特征,可分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传统社会生活方式。
4.结束语
市场细分的关键在于细分标准的确定。文化的要素很多,基于文化差异细分市场相应地也有很多可选择的标准。但是从影响消费者需求差异性及细分的可行性角度看,价值观、社会身份、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等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当然,四个可选择的标准本身也包括很多内容,细分市场时应结合企业营销战略及营销内容的需要,确定最佳的细分标准组合。
基金项目:武汉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商业文化研究所项目。
参考文献:
1.余妍,中国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与社会身份建构――基于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符号消费研究〔J〕,海外英语,2011(5)。
2.王立平,身份――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阳翼,“生活方式”研究综述:一个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8)。
4.李春玲,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J〕,科学社会主义,2004(1)。
5.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40-03
引言
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由于实验、实践环节的不足,学生难以在实验或实践中直接观察、体会到相应的科学规律,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们对市场营销类科学的信心及学习热情。社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弱于工科专业毕业生,除了软科学自身的学科特征外,这也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实践环节不足的后果。如果能在这个环节上得到加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将会更加完善,学校也将能够为社会、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指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各省招生录取的批次安排在原本科第二批和专科之间,即本科第三批。独立学院虽然不可能像专科或技校那样仅仅突出一门专门技术的学习,但也不能像普通高校本科那样强调理论知识,因为招收的毕竟是“三本”学生。由于独立学院对学生在理论学习上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并且独立学院更迫切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客观上提出了加强实践环节引导的要求,迫使独立学院在实验、实践环节作出更多有益的思考与探索,争取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适应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式,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问题分析
总的来看,目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实践时间偏少。在一般的独立学院中,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其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普遍偏低。例如,在重庆邮电大学移动学院2007年培养方案中尽管加强了实践环节,增加了实践学时,但实践时间仍然偏少。市场营销专业修业总学分为172,而专业实践总共为24学分,只占13.95%,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说,这个比例仍然偏低。
2.体系设置不完全合理,没有充分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大多数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意向就是想坐在办公室,做做报表,搞搞策划什么的,很少有人愿意从事一线营销工作。但实际上,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从历届学生就业岗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一线销售工作,直接与形形的客户打交道,或者从事最基本的市场调查、信息反馈工作以及最简单的策划工作。虽然会计账务处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有必要设置,但实际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鲜有专业会计、财务或电子商务等领域。重庆邮电大学移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会计账务处理、运筹学实验、专业统计软件应用、电子商务实习、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学时数为64,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数相同,没有充分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
因此,应加大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如果总学时有一定的限制,则相应减少其他基础课程的实践学时。笔者认为,应将会计账务处理实习、运筹学实验、专业统计软件应用、电子商务实习、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归为专业基础实践平台,营销策划课程设计、消费者行为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设计、网络营销课程设计归为专业实践平台。
3.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首先,学校很低的实习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习需要,不能保证系领导及老师在实习中进行必要次数的检查,不仅使实习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使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高。第二,学校对营销教学实践环节的投入不足。主要是没有足够的投入建立营销实验室,完成营销教学的实践环节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4.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当前,许多企业不景气,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落实较困难,而很多企业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太了解,带有偏见和成见,不太欢迎独立学院的学生去实习、工作,这些致使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严重匮乏。
针对这些问题,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在充分体现营销专业特色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予以修改和完善。
二、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能以最小的成本模拟商业、经济生活的现实并剔除现实中的各种干扰因素,通过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聚集于关键点的方式,达到引导学生理解、应用软科学理论的目的。但是,与传统案例教学略有不同的是,除了关注知名企业的经典案例,授课教师还应该尝试将更多在学生身边发生的经济、商业事件做成案例,初步建立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案例教学库,引导学生对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听得着的事件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
(二)论文教学
论文教学包括市场营销类课程理论学习中的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形式。
撰写课程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目前社会营销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根据指导教师确定的题目要求,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论文的研究与撰写。这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个环节应包括市场策划课程设计、消费者行为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这三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撰写与课程相关的综合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独立院校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选题、教师指导、教师评阅、学生答辩等各环节中结合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培养,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去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以确保毕业设计更好地体现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社会实践
学生的市场意识及营销能力必须从学生入校之初就开始培养,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营销能力。应该将大学期间四年的实践环节系统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在头一年至头两年的实践中侧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在后期则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弥补时间的不足,一方面在总体培养方案的时间安排上,对各次实习做出一定的倾斜;另一方面,对四年中的寒暑假特别是三个暑假要利用起来,以保证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完整性,使每个阶段取得相应的效果。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社会实践通常包括认识实习、企业调查和毕业实习,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社会实践中还应增列市场营销的实践内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的实践方式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单位自行进行实践,而社会实践的内容并没有规定,多是由学生所在的实践单位根据需要而安排,学生是被动的。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盲目性。学生在实践单位被安排的岗位重要,收获就大一些,安排的岗位不重要,收获就小一些。而且,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进行企业实践,只是找自己父母单位盖章证明就了事。因此,应当在社会实践中增列市场营销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对所在的实践单位的营销现状进行实际的分析和研究,并给所在的实践单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营销规划,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并对操作的效果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结束时,必须作出所在单位专门的市场营销实践内容报告,才能得到社会实践环节的学分。这样,学生在实习中目的更加清楚,任务更加明确,而且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具体的操作实务中,同时又有教师进行指导,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建立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教学,而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营销模拟系统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现实的商业环境中,通过模拟竞争的方式演练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发展和营销决策制定的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帮助学生系统地实践、体验和学习完整的营销方法体系,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工具。市场营销实践、网络营销实践、国际市场营销实践、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均可在此系统上进行。
但是,营销模拟系统提供的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侧重于营销决策,缺乏营销过程的实际操作。另外,它没有面对现实的风险,也无法获取实实在在的利润。要解决营销模拟系统的这些不足,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实际的实践基地。
(五)建立实践基地
1.和企业合作建立观摩基地
由学院出面,选择企业单位,建立观摩基地。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利用周末或假期派往观摩基地进行实地观摩,要求学生将观摩内容进行记录,发现观摩企业营销工作的成功方面与不足方面,运用所学的市场营销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写成报告。然后,先组织各组学生互相进行交流,由学生自己对观摩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评述,既分析观摩单位营销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分析学生观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形成营销主体、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再次深化学生对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让学生到公司跟班实训,场景是真实了,但只能随机见识一些东西,学校及其教师无法掌控实训内容的主动权,也不会有哪个公司会将调研、策划、实施、评估浓缩到一周内完成。因此,还有必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2.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独立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独立学院一般都有地方政府、大企业、大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办学合作单位的资源,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验室、共同研发新产品等,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跨出校门,接受社会和市场的考验。
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学生根据教学进度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进入基地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践基地也对教师开放,为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提供研究条件和空间,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实验和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独立学院的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知识,因此提供实践基地也是将教师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3.学生创业公司
应打破在校学生不能经商的“”,鼓励学生进行在校创业,但要相应地加强管理和引导,有步骤、有计划地合理进行。
学校也可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中心下的创业公司应是学生理论与实践达到无缝连接的基地。把申请进入中心的学生按照“虚拟公司”的形式来组织,让他们负责组织、管理虚拟公司的运营,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
(六)选择项目进行实际营销
选择项目进行实际营销,不是简单地搞一次促销活动,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真枪实弹地经历从市场调研、战略策划、产品策划、价格策划、促销策略的选择、营销方案的制作到广告的、实际销售、评估的市场营销全过程。这个实践环节具有很强的实战性、理论性和挑战性,可将“营销策划课程设计”与此环节有机结合。
市场营销课程实训可以安排一周,实习地点就放在校园内,目标市场是大学校园,因此销售的商品要适合大学生的需要和消费能力。实训的目的在于巩固市场营销学基本原理,熟悉市场营销的操作程序,提高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用于实际销售训练的商品应该不要太完美。此外,专周实训没有经费,需要商家(或厂家)免费供货,大的知名企业可能不屑一顾。所以,作为实训对象的要求应该是:一个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正好生产适合学生消费者的产品,但产品本身有许多尚待改进之处;营销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没有产品说明;同类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作为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参照物。
综上所述,笔者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如下表所示。
三、结束语
通过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修改和完善,基本能达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市场营销实验与实践环节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希婢,王小宁.创办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基地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23卷增刊.
[2]曹海英,李文生.高等院校建立营销实验室的必要性分析[J].实验室科学,2005,(4).
[3]柳荣,刘洋.加强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关键词] 广告学 学分制 课程体系 改革
广告学是一门由传播学、市场营销学、文学、艺术、心理学、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新学科专业。针对广告学专业自身的特质,成都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依托学校理、工、文、经交融的办学优势,以建立新型学分制教学计划体系为契机,对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以及新媒介技术运用、国际化背景下的营销策划、广告信息传播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学活动的中心,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之掌握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的方法与技能,掌握广告公司的经营管理、广告运作的程序和方法;以确保其成为具有一定广告策划、制作与广告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改革总体思路
1.以传播为主,文化、经济、艺术、计算机应用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广告人才
我国广告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广告业的迅猛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专业,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均应由广告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所决定。经过对各类广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的调研,我们将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传播为主,文化、经济、艺术、计算机应用多学科交叉,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广,具有较强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市场分析、营销与广告策划、广告制作与诸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培养目标,确定了课程设置总体思路: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经济类、文化艺术类、广告类、传播类和计算机科学类五大模块。专业方向课程则向广告文化类和广告技术类两个方向延伸,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向广告文化传播与研究或广告技术传播方面发展。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与创新能力
广告产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从业人员既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准确地分析市场和受众,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以“三性一量”为标准(知识性、逻辑性、生动性和信息量)授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作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充分利用教学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改革教学方式
扬弃传统理论讲授法,依靠丰富的声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大量应用案例教学法。作为广告学专业教师,从备课方式到讲授方式都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要更多地收集、整理最新的素材,在教学中更要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
二、新学分制课程体系实践
1.适度增大学生课程选择的自
随着广告行业中分工不断细化,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更多地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就必须给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的自主选择空间,帮助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去发展。因此,在新学分制教学计划体系编制中,我们将专业选修课程增至17门,总学分50分,与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学分值比均达到1∶1,占总学分的27.7%。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对17门专业选修课程自主选择学习,修满42学分为合格。这样也能推动学生去思考、安排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促进其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转变。
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加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入世”后更加广泛的对外开放,外资背景的广告企业日益增多,广告企业为外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业快速增长。面对巨变,我们认为,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使学生熟悉跨国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能适应外资广告企业的人才需求,能为外企提供广告服务。为此,我们进行了改革尝试:在课程设置上,适度增大了双语教学的力度,开设了《广告学概论》、《英文广告》两门双语课,是专业课程中学分值最高的课程(共7.5学分);并率先引进美国工商管理名典系列原版专业教材《Advertising Principles & Practice》,将世界广告学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案例等及时纳入教学,使学生能及时掌握世界广告业的最新发展状况。
广告学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因此我们更加重视实践课程的科学安排。在深入广告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就实践课程设置制定了三项原则:一是基本保证每学期都有实践课;二是实践课程的安排与专业理论教学“节奏”保持一致,力求二者相辅相成;三是加重实践课程的比重。据此,我们将实践教学分为8门课程(共32.5分,占总学分值的17%。),且全部为必修课。课程设置从第一学期的市场调查这一基础实践训练入手,直至到各广告企业进行完整的毕业实习,采用递进式课程安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程设置遵循多学科交叉的特质
广告学是由传播学、营销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其专业的学科特点,从“现代广告人”应具备的知识面和专业素养入手。由此,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4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等),经济学类课程6门(市场营销学、整合营销传播、消费者行为学、广告经营与管理等),新闻传播类课程3门(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等),艺术修养类课程10门(艺术欣赏、艺术导论、音乐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等),实用美术类课程5门(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美术、广告摄影等),广告业务类课程10门(广告学概论•双语课、广告史、广告与文化、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创意与策划、广告调查与效果评估、英文广告•双语课、广告案例分析等)以及公共关系学、心理学、广告法规等课程,做到了各学科课程的合理搭配。
1•概念、性质与特点
药事管理学科(TheDisciplineofPharmacyAdministration)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从其概念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药事管理学科是运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学事业进行科学管理的科学;是研究现代药学事业各部分活动及其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总结药事管理活动的规律,指导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科学;是研究药学事业中的人、经济、法律、信息、机构和制度的相互关系,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药学事业的影响,探索药物研制、生产、流通、使用、评价等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及药学事业的管理的科学规律和管理方法以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维护人类健康,并促进药学事业的发展[1]。可见,药事管理学具有社会科学及应用科学的性质,具有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2•研究内容与方法
药事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与药学科学知识范畴的划分有关,与其自身内部专业划分有关。其研究范围很广,包括药事组织、药事法规、药品质量管理、药学经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药房管理、新药管理及行为科学在药学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从药事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入手,便形成了其具体的研究方法。药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其它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用历史的、描述的、发展的、状况或范畴的、相互联系的,原因比较的、实验性的、模拟实验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等具体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即通过对药事管理学科基本指导思想的研究。相应地采用历史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发展性研究法、状况和范畴研究法、实验性研究法、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及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来开展。
二、药事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科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是药学科学与药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对药品从研制、生产、流通、价格、广告乃至使用等各项活动有关事项的全方位管理,是对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药品质量施加的控制与监督。随着药学科学与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药事管理学,同时也推动和促进着药学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立法把整个药学事业置于严格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之中,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对药品采取的管理手段。与之相对应,在药学教育领域培养现代药事管理学科带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总体上看,药事管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涉及到药学事业的各个层面,与药学活动有紧密的联系,缺乏药事管理的约束,药学活动就不能有秩序、有规律、公平合法地进行[3],因此药事管理学从宏观上指导着整个药学事业的发展,是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三、国内外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情况比较
1•课程设置
药事管理学科的应用性很强,再加上其综合性强的特点,各国药学院校开设的课程按其基本内容的性质划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类:(1)药事法学和伦理学类:基本内容是本国的法律体系机构、药品法、药师法,控制物品管制国际公约及本国法规、医疗卫生有关法规,以及药师职业道德规范。(2)管理学类:主要有药房管理学、医药企业管理、药事组织、药品质量管理等。(3)经济学类:主要研究药品及药物的经济活动,包括药物市场学、药物经济学。(4)社会和行为科学类:主要研究药学实践环境、人(药师、病人、其他医务人员)与药物治疗合理性关系的规律,包括药学概论、药学交流学、卫生保健系统与药房、卫生保健组织、药学实践的社会经济、健康和疾病中的行为因素等课程。(5)方法学和信息学类:主要有药学社会研究方法、药品信息评价方法、医药品情报学等课程[4]。
2•美国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情况
美国是国外高等药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这里笔者就以美国为代表谈谈国外的药事管理学科的教育情况。通过网上检索,笔者搜索到多所美国药学专业大学,查询相应网页,总结发现美国该类院校普遍设有药事管理学本科、硕士、博士三级招生点,现以费城科学大学(UniversityoftheSciencesinPhiladelphia),基督山北卡罗林纳药科大学(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SchoolofPharmacy),新墨西哥大学卫生科学中心药学院(CollegeofPharmacyoftheUNMHealthSciencesCenter),密西西比大学药事管理系(DepartmentofPharmacyAdministrationofUniversityofMississippi)等院校为例,简要介绍美国药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情况。首先,各个学校对药事管理专业描述如下:本专业学习强调社会、心理、政治、法律、历史及经济等因素对正确使用、不使用及滥用药物的影响,强调人的行为对疾病、文化、卫生服务系统结构、财政及经济的影响;指出具备一定药学专业技术的个人能够检查患者、药师及其他相关实践人员所组成的社会系统内部人员的相互作用和行为以及提供的服务及受教育的情况,他们不仅需要将人类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文化、心理、生物特性的整体,也同样需要考虑到卫生服务体系对人、经济、药学服务的干预和影响。经过该专业训练的个人将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并能评价和处理药物体系流通中存在的问题,能将行为学、社会学相互贯通的理论运用到药学实践领域中去。其次,提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安排是由其具体从事的研究的目的而特别设计的。学生除了全面的理论学习外,必须参加大量的研究、教学及社会培训,学校将提供其与制药企业或咨询行业等接触的实践机会。再来看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本科阶段除了基本的药学基础专业课外,普遍设置的课程包括:药事管理学、财经管理学、卫生社会学、药物行为与社会学、卫生法学与法令、国际制药业经济学与行为学等;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则包括:统计学、卫生与药物经济学、社会与行为卫生学、卫生服务与政策、高等社会行为学、卫生保健技术的经济评价、药学服务研究方法、药学分配经济学、药物开发与营销、药事管理学研究方法、医疗系统管理学、药物使用、滥用及误用调查、药品营销技术、高等药品市场研究、高等消费者行为研究、高等营销概念及运用、统计推断原则、美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组织与财政等。从以上课程设置可以分析出,被世界公认的发达医药大国美国对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本科阶段就已将其独立设置为一专业,并且逐步将专业教育提升级别,同时,这些课程的确已涵盖药事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各个学科领域,从法学、管理学直至行为学与经济学。该学科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能从事指导、管理整个药学事业活动、行为的全方面人才。在这些院校中,从事该学科的教师人数与药化、药剂、药理等学科的基本相同。
3•我国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现状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状况就显得薄弱多了。在我国的十几所重点高等药学院校中,一直无一所院校将药事管理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大多只是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程中设置了《药事管理学》、《药品监督管理》此类课程;值得庆贺的是2004年6月中国药科大学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已设立了药事管理专业本科招生点,首批招生32人,学制4年,课程设置除基本药学专业课外,设有现代医学、国外药事法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药物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法、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卫生事业管理、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卫生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等与药事管理相关的课程。此外,设置硕士研究生招生点的学校也屈指可数,有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社会与管理药学系,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专业药事管理方向等;药事管理专业博士招生点目前仅中国药科大学及沈阳药科大学两所大学设有,中国药科大学专业方向包括:“药学教育与科研”、“中外医药政策的比较研究”、“中药现代化政策与发展策略研究”、“医药政策研究与对策”,共有导师四名。沈阳药科大学专业方向包括“医药经济与管理”、“医药技术进步与创新、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社会药学”、“药事管理与药史文献”,共有四名导师。因此,药事管理学本科阶段还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科发展严重不足;研究生阶段虽然已成为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但是一些学校尚将其挂靠在其他相关专业之上而并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此阶段并没有设置合理的、深层次的课程供学生学习,学生大多是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翻译外国药事法规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在各大药学院校中,从事药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比例则非常小,在含本专业的大学中,平均每所学校拥有教师不超过4名。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外,我国在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过程中还缺乏应有的课外实践与培训课程,学生普遍缺少实践能力与工作经验,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难以适应学科自身发展与药学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综观全国范围内各大药学院校,可以说中国药科大学已形成了完整的药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体系,虽然其中不乏不足之处,但对于培养药事管理学高等人才对促进国家药学事业的发展将做出很大贡献。其他药学院校也应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与力度,共同为我国药事管理学科发展努力。
四、差距存在的原因及改进的建议
1•差距存在的原因
(1)我国药事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最早涉及此学科是在1906~1949年间,并且发展十分缓慢;而美国早在1821年费城药学院建立时就已形成药事管理学科的萌芽,并且发展迅速,从1950年代后就已将其设为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前苏联则是在1924年开始将药事组织列为药学教育的基本课程。
(2)学科课程设置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形成继续教育中的“断层”,非独立的学科更使其地位受到忽视。从本科专业仅一所院校设置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少数设置直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个别设置,致使学科教育不能达到“程度逐步提高”的高等教育目标。
(3)学科性质界定不明确,由此导致的研究方法的不确定,必然阻碍学科发展与建设。
(4)所设置的课程不符合学科的性质。药事管理学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的内容广而多,国内设置的课程远达不到学科教育目标,同时,学生缺乏各类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起不到良好的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5)人员认识度不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除了从事药事管理学科教学与学习的教师与学生以外,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普遍对本学科了解甚少,只是浅显地认为是“搞管理”、“搞理论”,甚至还存在一些偏见。这就造成学生对本学科的求知欲下降,学科知识普及不开等状况的出现,学生生源严重不足。
2•建议
(1)我国应积极向先进国家(如美国)学习,学习它们对药事管理学科教育的整体思路,学习其从教育入手,学习其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全面性及能从发展的长远性考虑,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我国对该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与教育规划不相符合的局面。
(2)明确确立学科属性,规范学科研究方法和内容,合理布局学科教育体系,完善整个学科建设,加快将“药事管理”独立设置为本科生专业的步伐,从基础阶段入手,为学科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理论
1.两个重要的概念:教育平台和成组课程。“教育平台”源于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机平台,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若干课程之间,高等职业教育中文科与工科的若干课程之间,高等职业教育文科或工科不同专业中的若干课程之间,虽然存在着很多相同部分,但由于各自服务的对象目标不同,使得他们彼此之间互相不能替代。但是借助于平台,他们中的一些相同的部分,就能服务于不同的对象目标体系。“成组课程”源于现代机械工业的成组技术。教育科学借助于成组技术的概念,将内容相关的学科组合成成组课程,服务于一个共同的对象目标,同样也能达到提高教育效益,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
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动态适应经济发展的框架模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动态适应经济发展的框架模型主要是由教育平台和若干组成组课程构成。在成组课程中又根据课程的特点区分为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所谓的核心课程是指该成组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稳定的部分,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比较宽广;所谓的拓展课程是指该成组课程中明显带有个性的部分和显著变动的部分,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比较专一。所以该模型又可简称为P-C模型,如下图所示:
第一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该平台由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核心课程以及若干拓展课程构成。所有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到达这个平台。登上这个平台之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路径选择。一是进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文科类课程学习;二是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工科类课程。第二教育平台:大类专业基础平台。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在登上公共基础平台之后,可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继续攀登大类专业基础平台。我们以文理兼收的管理学为例:根据现行的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文理兼收的管理学至少可以分成三个大类专业,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二是工商管理大类,三是公共管理大类。第三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学生经过努力在登上大类专业基础平台之后,可再次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社会需求继续攀登专业基础平台。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一个专业中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设立多个专门化方向。现以工商管理大类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专业可根据营销方向的不同,分为商品营销、房地产营销、保险营销等等,在商品营销专业中仍可根据商品的类型,分为汽车营销、家用电气营销、服装营销等等,在商品营销专业中还可根据商品的业态,分为电子商务、连销经营、百货经营,甚至移动商务等等。该平台由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等核心课程以及若干拓展课程所构成。其中的核心课程都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无论哪一个营销方向都离不开这些课程。这部分约占整个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50%左右,另外50%的课程,为拓展课程,是根据各个专门化方向的特殊要求而设定的,相对于前者来说,他们更容易发生变化。
以上是我们构建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动态适应经济发展框架模型的基本内容,当经济发展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第一教育平台;第二教育平台和第三教育平台,可基本保持不变或进行少量的变化,专业成组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也可相对保持不变,需要变化的仅仅是专业成组课程中的拓展课程,而这一部分课程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并不是很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技术和方法
本文提出的职业教育新专业开发技术和方法是在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开发新专业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之后总结而成的,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分析等四个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1.宏观经济分析。要开发一个新专业,首先就要对该区域的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做出分析。这种分析往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通过分析,就能初步把握学校所在的经济区域内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哪些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就应加强开发相关专业;哪些产业属于夕阳产业,相对应的新专业的开发工作就不能继续进行下去。
2.劳动力市场分析。一是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分析。主要通过对区域内的常住人口的总量进行分析,通过修正,得出每年该区域的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再根据普职比、大学毛入学率计算出今后若干年就读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量。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实时分析,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前劳动力市场中供不应求的职业有哪些,当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职业有哪些,从而根据供求情况设置有市场需求的专业。三是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否开发一个新专业,除了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外,还必须考虑自身的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自身的情况主要是看将要开发的新专业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师、教学设备和教学经验。而竞争对手的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要分析劳动力需求的总量,分析参与竞争的对手的总量,分析每一个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你无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特、你特我全”的策略。
3.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新专业开发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做职业能力分析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选择合适的人选。职业能力分析应选择两类人员参与,一是来源于基层第一线的负责人;一是企业的领导者和总工程师。前者拥有丰富的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是对该职业最具发言权的人,他们能够准确地、直观地、生动地描述职业的种种要求;后者则是站在该行业的高处,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国际最新发展的动态和今后若干年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两者有机地结合是该职业能力分析的最佳人选。兼顾长远,与经济同步。众所周知,教育需要一个周期,当前决定的事,往往要在三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会有毕业生。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似乎在所难免。因此,职业能力不应只涉及到当前,还应顾及到不久的将来,即3~5年后的情况。准确定位、定时。职业能力分析不仅要准确地提出某一职业所需的全部技能,还需要确定掌握某项技能所需的培训时间。这就要求计算每一项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系数、难度系数和频度系数,然后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该项专业技能获得所需的培训时间。
4.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新专业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新专业开发的最关键的环节。教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职业能力分析中某个职业所需的全部专业技能点逐一转化成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按照新的技术学科的要求组合成一门门新的技术活动课程。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教育自身的要求和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必须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必须立足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人才市场或有关行业产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根据宏观微观经济理论和现状进行合理地预测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专业开发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导。在四个分析的基础上,掌握第一手调研资料,按照技术学科和能力双导向的指导思想,将专业按不同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每一方向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再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分析,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而设计教育平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邓泽民.CBE理论与在中国职教中的实践.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地方高校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 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6
嘉应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办于1996年,原是专科教育,2005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招生本科生,到目前已连续招生全日制本科学生700多人。市场营销专业是我校比较成熟的一个重点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8%以上。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为社会输送了500多名高素质应用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省内外各企事业单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单位或部门的业务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由于成绩突出,2013年4月市场营销专业被嘉应学院确定为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如何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从下面七个方面着手: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形成梯度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在原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采取学术名家带动其他教师的方式,建设一支热爱高等教学、有创新意识、结构合理、教学质量水平高的优秀师资队伍。本专业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规划和建设,以“团结一致,教学一心,情系学子,爱润心智”为团队建设理念,运用教学梯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平台,建设一支以教学名师与专家学者领衔的科研实力强、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与教学研究成就突出、利用教育技术程度高的队伍。争取到2014年,团队总人数达到15人,其中,专业教师12人,聘用3名企业高级营销骨干和管理精英为兼职教师。引进教授1名,博士1名,培育省级教学名师1名,再培育校级教学名师1~2 名。
通过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构建本科教育和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质量意识。建设院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力争优异成绩,进一步提高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加强支持力度。学院应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经费资助和奖励。
2 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面,应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要的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地制定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相协调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构建思路必须紧紧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定位来进行,摒弃传统应试教育,坚持向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性教育转变的道路,认真整合好教学资源、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强化。具体如下:
2.1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以综合素质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以综合素质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改变过去的“课程”概念,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把各种培养方式、方法和手段都融合到新的“课程”体系里面。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以体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更科学先进的营销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2.2 合理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嘉应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工商企业的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管理,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设置什么课程、开设什么实验、开展什么实践活动等都一定要从帮助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的角度出发。既要有体现学生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精通、灵活的知识结构,又要有体现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事营销活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更要有体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素质结构。
2.3 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嘉应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点突出了应用型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教学的作用。我们深知,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实践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结合培养目标,制定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理论教学体系,并制定了相应出的实施细则,如:落实课程负责制,每门课程至少由三个老师共同承担,制定每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及时了解理论知识的发展前沿,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及时调整理论教学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索理论教学的新方法;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等,提高教学效率;建立听课、评课制度,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建立必要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行教学效果检测常规化。
2.4 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是应用性特别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其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突出体现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性特点。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出发,我们必须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推行3+1、2+2或2+1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实训软件开展实验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推进仿真教学、情景教学、拓展教学、“训练-创新”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有目的地选派出老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丰富他们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3 优化整合课程与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这就牵涉到要加大对教材的建设力度,除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质量的教材外,鼓励教师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使教学内容充分反映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将继续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流程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前沿化、教学手段的先进化、教学实践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让80%的教师能达到教学质量优秀,增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力争通过3年的建设,把《市场营销学》建成省级精品视频课程,把《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市场营销策划》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4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ERP等专业实验室,提高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升校外实习基地的层次;实行“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继续坚持每年和企业联合举办一次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继续加强实验室软件的建设,现已争取到学校的支持,确定购买《因纳特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室》的整套方案和物理沙盘,方案涉及综合基础实训、市场调查、客户管理、连锁加盟、辅导课程、营销战略、商务谈判、市场竞争和营销策略演练等,为学生实验、实训和实习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今后拟在超过50%的课程中,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将专业软件、经营与诊断工具等教学内容要求嵌入到课程中。这样,从市场营销教学各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市场营销实验、实训、实习各种问题,为学生实践和就业提供基础。
在实践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创新知识基础,又具有活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还将积极走课内创新实践课与课外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模式,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取得不少于4学分的课外活动创新学分才可毕业。为保证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持续、高质量地进行,本专业制定了相应的“本科课外实践教学计划”作为课外创新的重要内容,组织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省级及全国性竞赛。为参赛学生配置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指导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类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5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借鉴国内外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本国企业实践,按照“以素质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探索,总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化市场营销人才模式,积极推行“训练-创新”型教学模式。紧密联系企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同时,要选用科学性与时代性强的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教学大纲与实践大纲编写、考核方法的选用,也都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手段,结合ERP、因纳特市场营销教学软件的运用,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室、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还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讨论、互动、案例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市场营销调研与营销策划大赛,使教、学、练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6 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随着嘉应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教学管理逐步由一级教学管理转向二级教学管理,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经管学院必须进一步完善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优化各种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向目标管理迈进;应鼓励师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共管的新局面;创新教学管理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二级管理平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施“学分制”和“学年制”并行的学籍管理制度,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提前毕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在学生中实施自主选课的教学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自,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促进,谁都希望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为了及时了解教和学的效果,还要做好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以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教学的督导功能。
7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继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广泛联系校友,借助今年百年校庆的契机,争取更多的“校企合作”与“校所合作”,依托学院师资和校友会的丰富资源,建设本科生实习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对学生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将采用双导师制,从三年级开始学院将为每名学生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在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走进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佚名.市场营销本科品牌专业项目建设方案[DB/OL].http:///link?url=S9PkEQ9ZiV3hGSSxlSCvU_xBH0iAxQHgmlc2YyIP1AwlSWqKMndJxzw5iFjFxIsmCDNIfDh9AqW-BBURt2GGrNOl5vS2Mlqiymzx1kpsGl_.
[2]古广胜.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41-142.
当前财经类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更适合在商贸流通领域或服务行业就业与发展,不能很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理工科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整合教学资源优势,致力于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文以LT大学为例,通过分析理工科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并通过付诸实践进行了方案优化。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市场营销;培养方案,教学实践
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在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大约有近百年的历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整体上起步较晚,东部沿海地区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影响,在20世纪90年中后期才开始起步。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专业发展里程,市场营销专业近两年成为最受中国大学喜爱的本科专业之一,全国有838所大学开设该专业,以71.87%占比位居排行榜第三位。与此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出现“供过于求”现象。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15个难就业专业,市场营销成“重灾区”。随着企业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当前传统营销模式向电子商务的转型,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很难满足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亟须创新。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市场营销毕业生人数已“供过于求”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热度增加,相应地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增多,每年都在增加的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人数,使得2014年市场营销的毕业人数“供过于求”。
2.现有的培养计划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近年来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显示,传统的营销教学存在“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大量毕业生特别是营销管理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不是数量过剩,而是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规格定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对接,导致社会需求巨大并不断剧增但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的矛盾与尴尬局面。
3.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教学资源配置与整合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调查发现,许多理科学校对文科实验室的投资与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好设施,难以发挥实验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也有一些学校虽然硬件设施良好,但由于软件支持体系不足,硬件的作用难以发挥。而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大发展,急需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无法满足培养需求,对学校的教学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专业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实践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而实践课程缺乏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而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合理的实践体系设计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建立更多的创新实践。
5.面向高新技术、高端装备企业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为综合型及财经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理科和工程技术相关学科方面缺乏优势。因此,此类人才在商贸类企业具有优势,但无法很好满足并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6.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全球化经营急需复合型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兴起,经济资源跨国流动的势头更加强劲。企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趋势凸显。同时,随着各地区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急需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7.传统营销模式转型,为新型专业人才预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正迅速地向经济、社会、文化的各领域进行广泛的渗透扩散,全球已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抢占此新兴竞争制高点。同时“十二五”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企业必须淘汰缺乏技术支撑的低层次营销人才,招募有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营销人才,借力移动互联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LT大学是甘肃省一所工科为主的二本院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创建于1994年,2010年开始特设市场营销基地班(机电产品营销管理方向),2012年开始增设市场营销(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
1.人才定制,专业化培养定位
结合理工科院校的学科特色,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具备坚实的管理、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等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受到系统的工程技术和专业技能训练,能从事机械产品和高端装备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素质教育,实践创新双项结合
本专业人才要求培养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机械制造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制造技术所必需的装备、工艺知识,具备从事高端装备和机械产品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系统的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领域中的工艺方法、工艺装备、计算机应用等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体系构建,搭建高效课程模式
(1)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突出了应用性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坚持了以应用为主同时兼顾理论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既具特色又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而严谨的理论教学体系。本专业理论教学分为四大模块:通识教学、学科基础、工业技术、专业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技术基础课程包括: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先进技术等;专业课程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商务谈判、企业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等。
(2)建立与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印证和检验形式,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既体现市场营销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又体现市场营销专业(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要求做到: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广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统计软件实习、ERP沙盘模拟、营销软件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同时开设市场营销策划实训、商务谈判模拟等创新实践课程,定期开展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
4.方法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以市场营销省级、消费行为校级精品课建设为核心,深入展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启动精品课视频共享建设,实现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大赛,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教学研究项目,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结合,综合运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入市场热点问题研讨和计算机模拟教学(营销模拟软件)等方式,就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进行演练,通过组织专业特色活动以及校外实习,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三、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总结与展望
LT大学自1994年创办市场营销专业,经过20年的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从学科特点出发,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性思维开发训练,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围绕一个中心即“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两个方向“日用消费品营销和工业品营销”、三个层次即“初始岗位销售能力培养;高级岗位策划能力培养、提升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四个基本点即“观念、战略、策略、管理”营销框架体系,构建并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迄今为止,LT大学累计培养900余名有工程技术背景的营销专业人才。依据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的专业排名,LT大学市场营销在全国540所开此专业的院校排名62名。在甘肃省排名第二。本专业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成为LT大学十大就业品牌专业。依据跟踪调查,毕业生80%以上在工业品营销领域工作。毕业生在3~5年晋升部门主管或区域市场经理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同层次大学的同类专业毕业生。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近期建设目标遵照“控制规模,凝练特色、强化师资、凸显优势”的发展思路,凸显工程技术背景,以培养营销工程师为目标定位,以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以专业主干课程为突破口,优化具有本学科特色课内外实践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本专业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我们将进一步打造市场营销和工程技术复合型专业优势,力争在2至3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并朝国家级重点专业方向努力。
作者:梁青玉 王子萱 刘田钰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胜军.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C].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