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流稳压电源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电源 线性稳定电源 开关型直流稳压电源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1 电源的分类
直流稳定电源按习惯可分为化学电源,线性稳定电源和开关型稳定电源,它们又分别具有各种不同类型:
1.1 化学电源
我们平常所用的干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镉、镍氢、锂离子电池均属于这一类,各有其优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产生了智能化电池;在充电电池材料方面,美国研制人员发现锰的一种碘化物,用它可以制造出便宜、小巧、放电时间长,多次充电后仍保持性能良好的环保型充电电池。
1.2 线性稳定电源
线性稳定电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的功率器件调整管工作在线性区,靠调整管之间的电压降来稳定输出。由于调整管静态损耗大,需要安装一个很大的散热器给它散热,而且由于变压器工作在工频(50Hz)上,所以重量较大。
这类电源的优点是:(1)电源稳定性及负载稳定性较高,可靠性高;(2)输出纹波电压小;(3)瞬态响应速度快;(4)线路结构简单,便于输出连续可调的成品,也便于维修;(5)没有开关干扰。
线性稳压电源的缺点是:(1)功耗大,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只有45%;(2)体积大、较笨重、不能微小型化;(3)必须有较大的滤波电容。
造成这些缺点的原因是:(1)调整管在电源的整个工作中,一直都工作在晶体管的线性放大区,调整管本身的功耗与输出电流成正比,这样调制管本身的功耗就会随电源的输出功率的增大而增大,使调制管急剧发热。为了保证管子能正常工作,除选用功率大的管子外,还必须给管子加上较大的散热片。(2)线性稳压电源使用了50HZ工频变压器,通常,这种变压器的效率只有80%~90%。这样不但增加了电源的体积和重量,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电源的效率。(3)由于线性稳压电源的工作频率较低,仅为50HZ,所以要降低输出电压中纹波电压的峰峰值,就必须增大滤波电容的容量。
这类稳定电源又有很多种,从输出性质可分为稳压电源和稳流电源及集稳压、稳流于一身的稳压稳流(双稳)电源。从输出值来看可分定点输出电源、波段开关调整式和电位器连续可调式几种。从输出指示上可分指针指示型和数字显示式型等等。
1.3 开关型直流稳压电源
与线性稳压电源不同的一类稳电源就是开关型直流稳压电源,它的电路型式主要有单端反激式,单端正激式、半桥式、推挽式和全桥式。它和线性电源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变压器不工作在工频而是工作在几十千赫兹到几兆赫兹。功能管不是工作在饱和及截止区即开关状态;开关电源因此而得名。
开关电源的优点是:(1)体积小,重量轻;(2)功耗小,效率高;(3)稳压范围宽;(4)滤波的效率大为提高,使滤波电容的容量和体积大为减小;(5)电路形式灵活多样,能设计出满足应用于不同场合的稳压电源。开关电源相对于线性电源来说纹波较大(一般≤1%VO(P-P),功率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它产生的交流电压和电流会通过电路中的其他元器件产生尖峰干扰和谐振干扰。
2 电压的相关数值
2.1 负载变化对输出电压影响
(1)负载调整率(也称电流调整率)
在交流电源额定电压条件下,负载电流从零变化到最大时,输出电压的最大相对变化,用百分数表示:
= ?100 / 100
(2)输出电阻(也称内阻)
在额定输出电压条件下,负载电流变化引起输出电压的变化,则输出电阻为:
= | |
2.2 稳压系数
稳压系数有绝对稳压系数和相对稳压系数两种。绝对稳压系数表示负载不变而输入交流电压变化时,稳压电源输出直流电压变化量与输入交流电压变化量之比,即:
=
它表示输入交流电压变化时,引起的输出电压变化量。绝对稳压系数值越小越好。越小说明同一引起的越小,输出电压就越稳定。这种表示方法在工程中常常用到。相对稳压系数表示负载不变时,稳压电源输出直流电压的相对变化量 / 与输入交流电压的相对变化量/之比:
=
电压调整率表示负载电流为额定值时输入交流电压在额定值上下变化 ?10%时,稳压电源输出电压的相对变化量(百分数):
= ?100 / 100
一般直流稳压电源的电压调整率为1%、0.1%、0.01%等。有时也可用绝对值表示。
2.3 电压调整率
输入电压相对变化为?0%时的输出电压相对变化量,稳压系数和电压调整率均说明输入电压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因此只需测试其中之一即可。
2.4 输出电阻及电流调整率
输出电阻与放大器的输出电阻相同,其值为当输入电压不变时,输出电压变化量与输出电流变化量之比的绝对值。电流调整率:输出电流从0变到最大值时所产生的输出电压相对变化值。
2.5 纹波电压
(1)最大纹波电压。在额定输出电压和额定输出电流条件下,输出纹波电压的绝对值大小,通常以峰值或有效值表示。
(2)纹波系数。在额定输出电压和额定输出电流条件下,输出纹波电压的有效值Urma与输出直流电压之比,即:
= ?100 / 100
总结:电源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国防设施等各个方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基于电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的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5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5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提升,电子技工院校开始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实践与应用的能力,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电工电子技能。因此,在电工电子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开展,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注重对学生们进行实训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从而促使学生们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增加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技术。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能实训;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
引言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充分的发掘出学生们的动手、应用潜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与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当前,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电子电工课程的技能实训课的教学效果较低,学生们的相关技能水平尚不成熟。基于此,通过应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工电子课程的技能实训效果,进而促使学生们相关技能得以提升与发展。此外,通过应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开展电工电子实训技能的教学,能够培养出全面、综合性的技能性人才,符合社会的发展标准,促使社会更好的发展与提升。
1项目教学活动的设计
1.1项目实施方案
直流稳压电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电源,通过以直流稳压电源来进行项目教学,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贴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与发展。直流稳压电源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因此在进行项目教学的时候将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进行有效的融合,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与发展。
为了更好的完成该项目,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子项目,然后分阶段实施。在开展技能实训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制作一个能够输出直流电压为3―12V、输出电流为0.5A、电压调整率≤0.5V、电源输出电阻≤0.1的直流稳压电源。
进行直流稳压电源的项目教学目标就是通过综合性的应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以此来有效的提升技工学校学生对于电工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应用技能。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应用PROTEL软件来进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向学生们演示电路的安装、提示,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让学生们收集与电路元器件相关的信息数据,电路安装与调试的方法,来全面、综合性的提升学生们的电工电子技能,增加技能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1.2项目教学活动的设计
项目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任务,即按照电子线路教学要求设计一个串联型稳压电源。然后,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本次项目教学活动,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实施阶段完成,其中的第一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对相关的串联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进行复习,如何有效的设置展示板、干扰源,制作出电路的设计图,列出所需要的元器件。第二阶段则是通过对所设计的方案通过从成本、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与分析,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第三阶段就是通过安装元器件来对电路进行测试与调试,并收集相关的实验结果及资料数据。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对整个项目进行实物验收及资料的验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困难比如面板布局不合理、线路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进行预测,针对各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解决对策,从而确保整个项目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
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小组研讨过程中,主要重点分析串联稳压电源工作原理的展示方式、线路原理图、教具结构布局等问题,需要确保教具能够展示负载变化、输入电压波动变化等外界条件变化情况。然后通过一定的调研查询,了解元器件型号及相关参数,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最终选择出成本较低、性能较好的元器件,采购工作完成之后,可以开展后续计划。电路安装调试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对整个的电路原理的设计路线、元器件的结构布置等进行不断的调试,通过收集、分析输入电压波动、负载变化以及管C、E两端的变化值来对整个电路进行不断的调整。此外,还需要对相关的电子元器件的型、参数进行调整,来保证整个电路的运行。另外,在选购电子元器件的时候,还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设备的成本、性价比进行考虑,且还需要应用能够轻易在市场上找寻到的相关电子元器件,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培养与提升。项目总结环节,教师及学生要能够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总结等方式对教学方案设计过程、教学活动实施过程、项目成果质量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存在的一些缺点及不足,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我,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力,建立自信心。教师要能够从理论设计、实践操作、创新能力、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
2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于技能实训项目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考核方式只重视项目的结果,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学习项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对电工电子技能实训课评价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合理的评价,由此才能够全面的对整个课程及学生进行评价,促使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岗位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其中岗位技能应占据考核的主要地位,专业知识及职业素养分别占20%。在进行课程评价的时候需要将总结性的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通过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市场调研、成本核算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等,考察的内容要能够反应出学生们对于新旧知识的结合、掌握、运用以及创新的能力,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进而能够全面性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技能掌握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进行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整个小组的共同作品进行考核,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水平。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评价的方式来对项目考核进行学生自评与互评,最终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自我评价在评价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情况时十分适用,自我评价一般在课后进行,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独立填写评价表格完成该评价过程,然后由教师通过抽查及谈话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及反馈,了解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及时的梳理及复习本项目学习的重点,为下一个项目的有效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评价主要在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隐形职业能力等内容中十分适用。教师评价时对于不同的教学项目,评价的侧重点会有所区别,比如课程初期项目评价中,教师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对于教学工具应用的熟练程度、自我管理等方面;后期项目评价则应放在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方面。通过这种不同主体、不同评价方式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性的对学生电工电子技能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复评价的现象,进而建立起高效的评价方式。
3结语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的不断提升,在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增加实训课的教学质量与能力,通过应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来开展技能实训课,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实训教学的效率,进而提升学生们的实训技能,全面性的培养、发展技能型人才,以此来有效的促使我国在电工电子方面的发展速度,推动我国社会更好的生产与发展,增加我国在世界中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华燕.电子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37-41.
[2]陈正伟,裘君英,朱建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设计[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04).
[3]景宁波.电子设计大赛与电工电子设计实训课程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05):131-13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职业教育 电子技术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扩招,“普高热”持续升温,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机制的快速变革,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主动去接受新的挑战,去开拓新的局面,以满足企业、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办学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从德国引进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由于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所以日益被许多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所谓“行为引导”,实质上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把学与教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它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内的含义,是一种传递现代教学内容的新手段,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项目的创意、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所需的必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因此,它不再是像“填鸭式”教学那样搞“满堂灌”,而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中的实践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其不少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内容比较枯燥,好多内容又看不见摸不着,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差,所以学生往往会听不懂,或听了以后似懂非懂,一到课后就不知所学了,或即使记住了,但不知真正含义,更不会应用。他们常常因此而缺乏学习兴趣。但有不少学生,虽然学习理论知识时感到困难,对动手操作却很感兴趣,热情很高,也很有灵气。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少讲高深的理论,多讲它的用途、作用,并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找回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和乐趣。例如在讲“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这一课题时,我就在电工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很快掌握了课题相关知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其具体过程如下:
1. 确定项目任务
在学习本课题前,学生通过其它课题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子电工知识,能够熟练地识别常用元器件,如电阻、电位器、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电容、变压器等,并能借助仪器仪表对这些元器件进行好坏判别、性能参数检测等。确定本次项目任务:普通直流电源具有输出电压不稳定及输出电压不可调节等缺点,设想制作一个输出电压稳定而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的直流稳压电源,满足随身听、录音机等家用电器的需要,其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和输出电流的大小等指标根据用途由自己确定。任务明确后,就有学生提出: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是否越大越好?整流是采用全波还是半波?我就适时地引导他们,输出电压调节范围和输出电流的大小问题,以能同时满足几种电器的需要即可;整流是将交流电变为脉动的直流电,理论上讲既可采用全波,也可采用半波,那么采用哪种方式更好呢?这要根据项目的要求来定。学生们开始查资料、动脑筋,讨论声此起彼伏,学习兴趣高涨。
2. 制定计划
全班35名学生分成7组。每组学生根据课本中所学到的变压、整流、滤波及稳压等电路,画出电路图。通过分析计算,选择所需的不同的元器件,在实验台上搭接、调试,最终得到输出电压稳定而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的直流稳压电源。
3. 实施计划
我先介绍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组成,分析它的工作原理,然后提供给学生多种类型的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电阻、电位器、电容等。接着学生们画出电路图,再根据项目要求和所提供的元件情况,通过分析、计算,在图上标注各相关元件的参数。学生们画出的电路图是五花八门的,他们都急于想知道自己画的电路图是否正确、完整,想让我给予一个评判,而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却让他们介绍画图、分析、计算等设计思路,有的学生画的电路图看着正确,但还存在漏洞;有的学生虽然画得不完整,但介绍得很详细;还有的学生在介绍时语言简练、幽默,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把设计电路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介绍了一下,然后让学生们对照自己的电路图,找问题,找漏洞,互相讨论,互相指导,互相帮着修改电路。下一步,同学们按照自己绘制好的电路图,在实验台上搭接,再互相检查各部分有无短路等,然后就可以进行调试了。这时候问题又出现了,怎么测不出电压?怎么输出电压太低?怎么输出电压不稳定?怎么输出电压不可调?我就适时地插入话题,告诉学生们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各单元电路的作用和参数变化或故障会对整个直流电源电路产生的影响,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才把单元电路的知识和所做项目的内容联系起来。然后,有的学生开始检查搭接的电路有无接触不好,有的重新计算元件参数,也有的又开始查找资料,他们都非常认真,修改、检查、测试、调试……反反复复,很有耐心,直到成功。完成后,他们个个满面笑容,快乐、满足、自信溢于言表。
4. 检查评估
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将本组的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目标、主要元件的选择及最终结果向全班说明,然后由教师与各组的代表对他们的“作品”逐一进行性能检测,再进行评比,并拍照记录每一件写着完成小组成员姓名的“作品”,以增强学生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5. 推广总结
对优秀作品,鼓励转化为产品,应用到自己的随身听、家用录音机等,并在同学中展示,让他们找差距,找出性能不如人家的原因,是计算有误?元件选错?电路搭接有问题?还是其它原因?以此作为课外作业,写出改进措施,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采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由被动地学变为了主动地学,大大巩固和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电子技术基础》课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及创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诸林裕.电子技术基础.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字:测量;调试;电路
测量是调试的基础,准确的测量为调试提供依据。通过测量,一般要获得被测电路的有关参数、波形、性能指标及其他必要的结果。测量的方法和仪表的选用应从实际出发,力求简便有效,并注意设备和人身安全。测量时,必须根据模拟电路的实际情况,不能由于测量而使电路失去真实性,或者破坏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要采取边测量、边记录、边分析估算的方法,养成求实作风和科学态度。对所测量结果立即进行分析、判断,以区别真伪,进而决定取舍,为调试工作提供正确的依据。
1 测量
电路的基本测量项目可分为两类,即“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测量的顺序一般是先静态后动态。此外,根据实际需要有时还进行某些专项测试,如电源波动情况下的电路稳定性检查,抗干扰能力测定,以确保装置能在各种情况下稳定、可靠地工作。
静态测量,一般指输入法端不加输入信号或加固定电位信号,使电路处于稳定状态而测量。静态的主要对象是有关工作点的直流电位和直流工作电流的测量。
动态测量,是在电路输入端输入合适的变化信号情况下进行测量。动态测量常用示波器观察测量电路有关点的波形及其幅度、周期、脉宽、占空比、前后沿等参数。
2 调试
电子装置的调试工作一般分“分调”和“总调”两步进行。分调的目的是使组成装置的各个单元电路工作正常,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整机调试。整机调试又称为“总调”和“联调”,通过联调,才能使装置达到预定的技术要求。
电路设计的技术指标要留有余地,因为元器件的参数分散性较大,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比较大,如果指标没有余地,就很难调试合格,即使开始正常,经过短时期使用后,由于元器件参数的偏移,就会变得不正常或不稳定。如果留有余地,这样编制工艺文件也好编写。
调试说明和调试工艺文件对调试的具体内容与项目、步骤与方法、测试条件、测试仪表与电路的连接、注意事项与安全操作规程都要写清楚,调试内容要具体、切实可行,测试仪器选用合理,调试步骤应有条理性,测试数据尽量表格化,以便于从数据中寻找规律。调试人员必须熟悉调试说明、调试工艺文件和电路原理,正确选择步骤方法。对于简单的整机,装配好以后就可以直接进行调试。对于复杂的整机必须先对各单元或分机功能进行调试,最后进行整机统调。
3 调试的方法
调试的关键与方法:电子产品组装完成以后,一般需要调试才能正常工作。各种电子产品电路的调试方法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普遍规律。电子电路的调试是电子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电子电路理论,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是搞好电子电路调试的保证。任何复杂的电子线路都要是由基本的单元电路组合而成的,因此,掌握基本电路的调试方法是搞好电子产品调试的基础。
通常电路由各种功能单元电路组成。有两种调试方法:一是装好一级单元电路调试一级,即分级调试法。另一种是装好整机电路后统一调试,即整机调试法,应当根据电路复杂程度确定调试方法。一般较为复杂的电路,在调试过程中采取分级调试的方法较好;而简单电路,或电路虽较复杂,但是已定型投产的电子产品,可采取整机调试方法。两种调试方法的调试步骤基本是一样的。
3.1 检查电路及电源电压
检查电路元器件是否接错,特别是晶体管引脚、二极管的方向、电解电容的极性是否接对;检查各连接线是否接错,特别是直流电源的极性以及电源与地线是否短接,各连接线是否焊牢,是否有漏焊、虚焊、短路等现象,检查电路无误后才能进行通电调试。
3.2 调试供电电源
一般的电子设备都是由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组成的直流稳压电源供电,调试前要把供电电源与电子设备的主要电路断开,先把电源电路调试好,才能将电源与电路接通,电源电路按照直流稳压电源的调试方法进行调试。
3.3 静态调试
先不接入输入信号,有振荡电路时可暂不接通。测量各级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凡工作在放大状态的晶体管,测量VBE和VCE不应出现零状。若VBE=0,表示晶体管截止或损坏;若VCE=0,表示晶体管饱和或击穿,均需找出原因排除故障。
3.4 动态调试
在静态调试电路正常后接入输入信号,各级电路的输出端应有相应的输出信号。线性放大电路不应有非线性失真;波形产生及变换电路的输出波形应符合设计要求。调试时,可由后级开始逐级向前检测。这样容易发现故障,及时调整改进。
3.5 指标测试
电路正常工作之后,即可进行技术指标测试。根据设计要求,逐个测试指标完成的情况,凡未能达到指标要求的,需分析原因,重新调整,以便达到技术指标要求。
3.6 负荷实验
调试后还要按规定进行负荷实验,并定时对各种指标进行测试,作好记录。若能符合技术要求,正常工作,则此电路整调试完毕。
调试结束后,需对调试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建立“技术档案”,积累经验,有利于日后对产品使用过程中故障的维修。单元电路调试的总结内容一般有:测调目的、使用的仪器仪表、电路图与接线图、实测波形和数据、计算结果、以及测调结果和有关问题的分析讨论。总调的总结内容常有方框图、逻辑图、电路原理图、波形图等。结合这些图简要解释装置的工作原理,现时指出所采用的设计技巧、特点。对调试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现象应用到理论上进行分析,便于今后改进有很大帮助。
4 结论
调试的关键在于善于对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而科学的分析以正确的测量为基础,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波形和现象,结合电路进行分析、判断,确定症结所在,进而拟定调整、改进的措施。可见,“测量”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调整”则是解决问题、排除故障的过程。而调试后再测量,往往又是判断和检验调试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行为导向教学法电子产品学习情境工作任务一、学习领域定位
《电子产品工艺与检验》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要求很高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获取电子产品装接工资格证的必修课程。本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让学生全面实践了对电子产品装接与检验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强化了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编制生产工艺文件,能够在工艺文件的指导下,完成识别及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使用常用工具装配、焊接电子产品,按照工艺标准和要求完成电子产品整机调试工作;树立在生产过程中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意识和责任安全、严格质量标准的生产意识。培养严谨务实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1.专业能力
能识别常见元器件的种类,能用万用表对元器件进行正确测量,并评价其质量。能识读电路原理图和印制板图;能按要求将元器件引线加工成所需形状;能使用电烙铁手工焊接,并对焊接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能编写产品总装的工艺流程、装配工艺文件和产品使用说明书;会进行总装的质量检查;能够进行整机调试。
2.方法能力
具有能借助网络、文件资料等学习方法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具有规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联络、竞争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本意识;主动参与和自我调整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三、学习内容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将《电子产品工艺与检测》知识点以真正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到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下学习,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全过程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职业能力。
学习情境的选取依据是以电子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因素。因此,将本学习领域分解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电子助听器、超外差式调幅收音机等三个由易至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子领域, 每个学习情境内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把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企业的工作过程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企业实际需要,让学生在任务实施中训练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工作能力和方法能力,体验企业工作过程和氛围,构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指导、咨询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行处理任务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描述
《电子产品工艺与检测》是面向电子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检测能力。能从事电子产品的整机装配、调试;能编写简单的电子产品工艺文件。
2.工作与学习内容
(1)工作对象: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电子助听器、超外差式调幅收音机。
(2)工具:项目任务书、项目计划书等资料、手工焊接用工具、常用电子仪器设备、各类电子产品组装套件等。
(3)工作方法:
按五个步骤来组织教学活动:
①资讯与调查。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制作出任务书。
②计划制定。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方案决策,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
③项目实施。根据具体任务进行元器件的筛选、整形,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检验。
④检查测试。提交工作过程中的各类文档和产品。
⑤项目评价,对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和指导。
(4)工作要求
①能熟练进行元器件的筛选。
②能对元器件引线加工成形并插装。
③能对电子产品整机进行装配,并能熟练对整机进行调试。
④能编制简单的电子产品工艺文件。
⑤自觉保持安全作业及7S的工作要求。
四、学习情境设计说明
1.学习情境一:电子元器件的整形与插装
情境描述:以可调直流稳压电源为载体,学习电子元器件的筛选、整形和插装。
2.学习情境二:印制电路板的装配与焊接
情境描述:以电子助听器为载体,学习手工焊接和拆焊工艺,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电子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
3.学习情境三:电子产品总装和调试
情境描述:以超外差式调幅收音机为载体,学习电子产品的总装工艺以及电子产品整机调试、检验。
每个学习情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按照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的实际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最终达到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装配和调试过程,能熟练进行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并能满足电子产品装配员、调试员和检验员职业标准的要求。
五、课程考核建议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课程的成绩侧重平时各个学习情境的过程成绩。课程集成组成部分及各项分数比例如下表所示。
关键词:数控直流电源;TLC5615;TLC549
引言
本设计的课题,不仅让我们系统全面的巩固了三年来所学的的理论知识,还使我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理论结合实际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更加的巩固与理解,为我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自动控制技术的竞争。
本次设计主要内容:数控直流电源;电源系统设计:编程软件,制作草图,确定需要设计的数控系统的规划,做出相应的系统结构图、流程图,确保所作图纸和规划无误;软件程序的编写:把编写好的程序导入89S52芯片中,调试程序是否正确,并做出修改。
具体内容:系统结构图一张、流程图一张、数据表一张、编写说明书一份、收集和研究原始资料,为数控直流电源的设计和调试做好初始准备,初步拟定设计方案,绘图和相应步骤,进行必要的理论设计和知识链接,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调试,确定该方案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将该方案导入单片机调试箱调试程序是否可行,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学会并熟练掌握单片机技术的使用。
1单片机的基础知识
1.1单片机的概述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在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时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单片机也被称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Unit),常用英文字母的缩写MCU表示单片机,它最早是被用在工业控制领域。单片机由芯片内仅有CPU的专用处理器发展而来。最早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大量设备和C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计算机系统更小,更容易集成进复杂的而对体积要求严格的控制设备当中。INTEL的Z80是最早按照这种思想设计出的处理器,从此以后,单片机和专用处理器的发展便分道扬镳。
1.2单片机的发展历史
单片机,专业名称—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器件),它是由大名鼎鼎的INTEL公司发明的,最早的系列是MCS-48,后来有了MCS-51,现在还有MCS-96系列,我们经常说的51系列单片机就是MCS-51,它是一种8位的单片机,而MCS-96系列则是一种16位的单片机,至于它们之间有何区别,我们以后会讲到。后来INTEL公司把它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了世界上很多的小公司(不过,再小也有几个亿的销售/年哦),所以世界上就有许多公司生产51系列兼容单片机,比如飞利浦的87LPC系列,伟邦的W78L系列,达拉斯的DS87系列,现代GSM97系列等等,目前在我国比较流行的就是美国ATMEL公司的89C51它是一种带FlashROM的单片机(至于什么是FlashROM,我在这儿先不作介绍,等以后大家学到相关的知识时自然就会明白),我们的讲座就是以该型号的单片机来作实验的。讲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问:我平时在各种书上看到全是讲解8031,8051等型号的单片机,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其实它们同属于一个系列,只是89C51的单片机更新型一点(事实上,89C51目前正在用89S51代替,我们的实验系统采用就是89S52的,兼容89C52)。这里随便说一下,目前国内的单片机教材都是以8051为蓝本的,尽管其内核也是51系列的,但毕竟8051的单片机已经属于淘汰产品,在市场上也很少见到了,所以由此感叹,国内的高等教育是如此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这话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
1.3单片机的结构
单片机在结构设计上,以及硬件、指令系统、I/O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下面以MCS-51单片机为例,简要说明。
1.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分开
单片机的数据存储器和程序存储器在存储器空间上是严格分开的,ROM用来存放程序代码、常数和数据表格,RAM用来存放数据或中间结果。采用这样的存储器结构,主要是考虑到单片机用于控制的特点,在过程控制中需要较大的程序存储器空间和较小的随机数据空间,而且还允许单片机应用系统扩展存储空间,因此单片机既有内部ROM又有外部ROM,既有内部RAM又有外部RAM。所以,CPU进行存储器操作时就要区分内部程序存储器和外部程序存储器;对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访问时要使用不同的寻址方式、指令助记符和存储器访问信号;要使用两个或多个地址指针来寻找数据。
2.I/O端口多功能分时复用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生产工艺的要求,芯片的引脚数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解决实际的引脚数和需要的引脚信号之间的矛盾,单片机的部分引线被设计成多功能的。如MCS-51的P0口、P2E1和P3E1的引脚都是多功能,如P0口是8位数据线和地址线的低8位共用,P2El是通用I/O口并与地址线的高8位分时复用,P3E1是通用I/O口,还具有第二功能。每条引脚在一定时间起什么作用,则由指令和机器状态来决定。所以,单片机对外不存在专门的数据线和控制线,而是采用分时复用技术来解决片外数据和地址的传送问题。
3.片内特殊功能寄存器和工作寄存器组
在MCS-51单片机片内RAM中,还有21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寄存器,以及4组8位工作寄存器,每组7个,共有28个8位的工作寄存器,为CPU进行运算、存放中间结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正是有了这些特殊功能寄存器和工作寄存器,才能使一个只有40脚封装的单片机系统的功能获得很大的扩充,并使I/OEl在程序控制下具有第二功能。利用特殊功能寄存器还可以完成对定时器斛数器、串行口和中断逻辑的控制。
4.片内有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
MCS一51单片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内部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接口。在程序的控制下,串行口有4种工作方式。用户可根据需要将它设定为移位寄存器方式,以扩充I/O接口和外接同步输入、输出设备;或用做异步通信接口,以实现双机或多机通信。因此,单片机能极为方便地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
5.独立的位处理器
在单片机内部有一个能独立进行操作的位处理器,又称为布尔处理器,它有自己的累加器以及可按位寻址的RAM区、特殊功能寄存器和I/0E1,并设有专门的按位操作的指令。利用位操作功能,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组合逻辑的设计和用软件模拟组合逻辑的功能。
1.4单片机的主要特性
1.单片机是指一个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完整计算机系统。
2.单片机也被称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er),是因为它最早被用在工业控制领域。
3.早期的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31,因为简单可靠而性能不错获得了很大的好评。
4.单片机比专用处理器最适合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因此它得到了最多的应用。
2数控直流电源控制系统分析
2.1设计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有一定输出电压范围的数控电源。其原理示意图如下:
原理图
基本要求
1.输出电压:2~20V.步进0.2V,纹波电压不大于200mVp-p
2.输出电流:200mA
3.由“+”,“-”两键分别控制输出电压步进增减
4.输出电压大小由LCD显示
5.电源效率:>60%
2.3发挥部分
1.开机输出电压可预置在2~20V之间的任意一个值
2.最大输出电流为1A,并有过流保护功能(大于1.2A保护)
3.纹波电压小于100mVp-p
4.电源效率:>75%
5.其它创新
3方案
系统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采用STC89C52单片机产生波形,D/A转换器将其转换为模拟电压,再经过放大器放大。由单片机的软件实现电压的步进增减等功能。该方案灵活性大,易于扩展,需要专门的译码驱动芯片。
图1方案示意图
4硬件电路设计
数控直流电源由稳压电源部分、数字显示部分、输出部分、数控部分和输入电路五部分组成。硬件设计各电路图见附录二。
稳压电源电路:稳压电源从电路简单、经济考虑,本设计采用LM324M输出集成稳压器。采用7805作为它们的输出电压分别为+5V。直流稳压电源采用桥式全波整流,单电容滤波,三端固定输出集成稳压器件。输出电路由7815提供+25V电压,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压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等指标。电路图如下
图2稳压电源电路
输入电路:输入电路由“+”、“-”、“启动”、“复位”四个按键组成,由“+”、“-”两键分别控制输出电压步进增减,步进值为0.2V,启动按键用于启动控制数控电压源的输出。
数控部分:数控部分应具备的功能有:输出电压可预置,且能以“步进”0.2V的工作方式加(“+”、)或减(“-”)。数控部分的输出应该控制电压源的控制端。
两个按钮开关将预制量输入到MCU并口,输出结果由LCD显示。单独设置的“+”、“-”两个键由单片机进行检测。数模转换器DAC接收单片机数据线串行传送的数据,存放在存储芯片内,并据以确定输出电压。在软件的控制下,单片机开机后先将预制值读入,在送去显示的同时,送入DAC,并产生相同的输出电压。然后不断检测“+”、“-”两键是否按下。若检测到有按键按下,将使显示值和输出电压相应增减0.2V。
输出电路:输出电路是由三端固定输出稳压器件7805、LM324M和DAC电路所组成的输出电路。步进电压由DAC输入的数字量控制。这种电路输出电压的精度取决于7805输出电压的误差;运放的跟随误差以及DAC的积分非线性。步进值的误差直接与DAC的位数有关。如下图。
图3输出电路图
显示电路:显示电路功能是显示当前输出的电压值和电流值。显示电路由液晶屏和两片模数转换器ADC组成。当前输出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分别有两片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量,并串行传送给单片机,单片机将接收到的8位数字量转换成电流和电压的小数和整数部分,然后送到液晶屏显示当前输出的电压和电流值。电路图如下。
图3显示电路图
5系统结构
单片机及其电路是数控直流电源的控制核心,本设计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单片机通过对D/A转换器输出的控制达到对电压的控制,并用LCD1602液晶来显示。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4系统结构图
6芯片介绍
6.1AT89S52芯片介绍
6.1.1AT89S52单片机主要特性:
·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
·寿命:1000写/擦循环
·数据保留时间:10年
·全静态工作:0Hz-24MHz
·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
·128×8位内部RAM
·32可编程I/O线
·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
·5个中断源
·可编程串行通道
·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
·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
图5AT89S52芯片引脚排列
6.1.2管脚介绍
(1)电源引脚
VCC(40):接DC电源端。
GND(20):接地端。
(2)时钟引脚
XTAL1(19):外接振荡元件(如晶振)的一个引脚。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接振荡器的信号。
XTAL2(18):外接振荡元件(如晶振)的一个引脚。采用外部振荡器时,此引脚悬浮。
振荡器特性:XTAL1和XTAL2分别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该反向放大器可以配置为片内振荡器。石晶振荡和陶瓷振荡均可采用。如采用外部时钟源驱动器件,XTAL2应不接。有余输入至内部时钟信号要通过一个二分频触发器,因此对外部时钟信号的脉宽无任何要求,但必须保证脉冲的高低电平要求的宽度。
(3)控制线
RST(9):复位输入端。在此引脚上出现至少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将使单片机复位
ALE/()(30):地址锁存允许/编程脉冲。在对Flash存储器编程期间,此引脚用于输入编程脉冲().
PSEN(29):外部ROM读选通信号。
在从外部程序存储器取指令(或常数)期间,每个机器周期出现两次PSEN有效信号。但在此期间,每当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这两次有效的PSEN信号将不出现。PSEN有效信号作为外部ROM芯片输出允许OE的选通信号。在读内部ROM或RAM信号时,PSEN无效。
EA/VPP(31):内、外ROM选择/编程电源
EA为片内外ROM选择端。ROM寻址范围为64KB。AT89S52单片机有4KB的片内ROM,若不够用时,可扩展片外ROM。当EA保持高电平时,先访问片内ROM,当PC的值超过4KB时,自动转向执行片外ROM中的程序。当EA保持低电平时,只访问片外ROM。
在Flash编程期间,此引脚用于施加编程电压VPP。
(4)P0~P3
4个8位输入/输出口,一共32个引脚。
6.2TLC549
TLC548和TLC549是以8位开关电容逐次逼近A/D转换器为基础而构造的CMOSA/D转换器。它们设计成能通过3态数据输出与微处理器或设备串行接口。TLC548和TLC549仅用输入/输出时钟和芯片选择输入作数据控制。TLC548的最高I/OCLOCK输入频率为2.048MHz,而TLC549的I/OCLOCK输入频率最高可达1.1MHz。
图6TLC549引脚图
6.3TLC5615
TLC5615为美国德州仪器公司1999年推出的产品,是具有串行接口的数模转换器,其输出为电压型,最大输出电压是基准电压值的两倍。带有上电复位功能,即把DAC寄存器复位至全零。
图7TLC5615引脚排列图
7软件设计
7.1软件介绍
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方法编写,系统软件由主控制程序、LCD1602显示子程序、键盘服务、A/D转换和D/A转换等子程序组成。还添加了显示器的自动刷新。
7.2STC89C52资源分配
SBITVEN=P1^0电压A/D使能低电平有效
SBITVSDA=P1^1电压A/D输入数据
SBITVSCL=P1^2电压A/D时钟
SBITIEN=P1^3电流A/D使能低电平有效
SBITISDA=P1^4电流A/D输入数据
SBITISCL=P1^5电流A/D时钟
SBITDAEN=P2^0D/A使能低电平有效
SBITDADA=P2^1D/A输入数据
SBITDASCL=P2^2D/A时钟
SBITJIA=P3^2增加按钮
SBITJIAN=P3^3减按钮
SBITQUEREN=P1^6确认按钮
SBITRS=P3^51602液晶RS端
SBITLCDEN=P3^41602液晶EN端
SBITRW=P3^61602液晶RW端
7.3程序流程图
图8程序流程图
8工作过程
上电复位:读取24C02中的电压,送DA转换输出电压,如24C02中电压为0则设置初始电压为5V。
电压控制:通过两个加减按钮控制MCU产生8位数字信号(0~255),通过P2口送至8位数模转换芯片(TLC5615)转换成模拟电流信号,再经运放作I/U转换,得到控制稳压电源输出部分的基准电压。
电流取样:采用8位模数转换芯片(TLC549)作为显示电流的模数转换器件,TLC549的取样电压由串联在电源输出电路的电流取样电阻(0.1欧)分压取得,并由运放按一定倍数放大后送至Vin(+),TLC549把转换结果送至单片机的P1口,再由程序将数据处理后送LCD1602显示当前电流。
过流保护:当短路或电流超过设定值1.2A时,MCU自动保存当前使用电压并关闭输出。
稳压输出:采用传统的串联稳压电路,由运放和功率输出管组成。利用TLC5615控制的基准电压驱动功率管稳压输出,反馈部分是通过电阻R3,VR2将取样电压输入运放的反相端比较,VR2可作小范围调整。
9制作调试
电源部分提供整个电路所需各种电压(包括DAC芯片所需的基准稳压+5V和89C52的+5V),由电源变压器和整流滤波电路及两个辅助稳压输出构成,电源变压器的功率由需要输出的电流大小决定,确保有充足的功率余量。
电流取样电阻R1要选择大功率的电阻(5W或10W)。也可使用废旧万用表上拆下来的电阻线。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即可试机。找一块数字表将其并联在输出电路上,按“+”按钮或“-”按钮设定一个电压,此时LCD1602第一行可能会有误差,适当微调反馈电路的VR2,使其与数字表读数一致,再将数字表串联在电源的输出电路上,选择适当的电流档,接上一定的负载。此时,LCD1602第二行会显示出电流值,适当的调节VR3改变TLC549参考电压,直至显示的电流值与万用表显示的电流值一致为止,校正完后即可使用。
测试仪器及设备
仪器名称型号用途数量
计算机PC调试用途1
可跟踪直流稳压源1731SB3A提供电源2
数字万用表UT56测量电压1
示波器DF4320测量纹波1
测试步骤
第一步:组装电路,使整个电路能正常工作,掉电存储电路能使在重新开机后显示上次断电时保存的数据。
第二步:在不带负载的情况下,通过按键调节电压值,使电压值从0~20V按步进0.2V增减,观察输出电压值,并测量纹波电压,并记录数据。
第三步:在带负载、电流达到800mA的情况下,调节电压值,测试输出电压值。
第四步:测试过流保护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即当调节电流值超过设定的电流值时,观察电流保护电路是否断开。
测试数据
⑴测试输出电压
理论显示数据单位:V输出电压测量单位:V纹波电压单位:mV
1.01.0100
2.02.091
3.03.080
4.04.060
6.06.130
8.08.08
10.010.00
12.012.10
18.018.00
20.019.90
10总结
本设计制作完成了题目要求的基本部分的和发挥部分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本系统以51单片机STC89C52芯片和10位精度的DA转换器TLC5615为核心部件,利用常用的三端稳压器件7805的公共端与输出端固定的5伏电压特性,最终实现了数字显示输出电压值和电流值可实时控制并显示的数控电源
结论
由上可知,在这次试验中想把它一次性的做成功是很困难的,我们的水平还差很多,知识面不够广泛,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的措施进行解决。其中在试验中碰到的问题有:在画梯形图时遇到有些不会的问题,需要去问老师通过老师的细心教导和认真研究下,这些问题都得到了一一解决。在单片机程序导入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情况,通过认真推导和反复求证最终得到一个满意的方案。找错误是很麻烦的事情,要把所有的程序都仔仔细细的来看,但是有可能你看了还是没有发现是哪有错误,只能寻找被的帮助,所以我们要认真加仔细,成功将属于你。
致谢
在我的毕业设计完成过程中,特别是在修改过程和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全力帮助跟悉心指导,让我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不气馁,坚持一路走了下来。
大学的这个门即将向我关上,我的快乐的大学生活即将要结束,我在这里非常感谢大学里照顾我的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育,让我受益颇多。尤其是感谢我的那些任课老师,他们在讲台上的认真讲课和在办公室里专心备课是我们最大的感恩,有了老师们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才有了我们的今天的学识和成就,大学是个美好的地方,每个学生梦想的地方,这里创造人才,培育国家栋梁,我再次衷心感谢老师们的教导,祝你们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教程》(黄智伟主编王彦陈文光朱卫华编著)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68-03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还是对于学生的研习来讲,都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工作任务为教学主线,教学主体则回归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仅仅起到主导的作用,依据工作任务需求、岗位与学生发展的需求、相应专业课程改革的需求选取教学的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是一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它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可以把握其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具备探索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专业其他课程做好准备。
一、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掌握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知识,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的全方位的素质与综合就业技能,适应一线技术岗位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与一般大学本科教育,或者是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大学本科教育更关注专业理论性知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高职教育中所教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没有本科教育要求高,仅要求掌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但对实践操作技能却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高职教育不仅要避免流于本科化,同时还要防止被中职教育同化。针对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来说,由于它在理论方面比较抽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去繁化简地进行理论教学,原则就在于满足学生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就可,同时还要重点加强与实践操作结合紧密的理论部分的讲解。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之后的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淡化那些繁杂理论知识的推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技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培养具有一线岗位(如电子产品开发、装配、检测、维护等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人才作为目标,结合实践操作的工作任务,并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品作为教学载体,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体系化的课程教学设计。在学生学习策略中突出工作过程的实践操作方面,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与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操作动手,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经过实践性的探究、设计、调试并尝试自己制作典型电子电路,确保他们可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从而适应就业市场对于求职者的需求。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下面五点原则:一是在确定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以相关专业的最终培养方向作为其根据;二是经过解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后,才可以得到确定的能力目标评估表;三是确定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时,则需要根据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四是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五是依照电子生产行业的实际操作技术规范进行教学考核方案的制定。
(二)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等方面是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电子行业、电子相关企业的发展,并结合当地电子产业结构与电子相关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结合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目标,从相关专业的具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等步骤开始,全阶段都要加强与校外合作企业的联系,做好这些步骤才可以完成科学合理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三)“工作过程”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方式的基础就在于“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也就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参与工作任务设计、执行与管理,在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时候完成实际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采取小组合作的策略,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工作任务,学生一起又或者是分小组完成整个工作任务。
如前所述,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是相关专业的关键课程之一。学生学习这门专业课程,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怎样才可以将在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是整个学习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怎么才能将这个关键体现出来呢,答案就在于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与高职院校教学的特色,加强培养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设计分为以下环节:
1.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工作任务”。
2.资讯:首先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实验教学演示,让学生理解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工作任务的布置,小组的人数一般为3至5人较为合适,学生针对自身的工作任务研讨、搜寻相关资料。
3.计划、决策:在这个环节首先由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将其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然后将方框图画出来,并将原理图也设计出来,选取合适的电子元件,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进行仿真实验,在此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度指导,并开展小组间的交流活动,最后将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确定下来。
4.实施:学生自行确定小组中成员的分工情况与成员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院校给予相关器材的支持,让学生可以正式开展工作任务的实施。
5.检查、评估:工作任务的评价工作可以结合自我评价、各个小组间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这三种方式,并且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小组间互评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方式,而教师在整个评估环节中只是起到一种指导调控的作用。首先要求学生以多媒体等形式充分演示工作任务设计得到什么样的成果与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学习心得,然后采用5个级别评分制度进行自评,其余小组依据其演示情况与工作任务完成成果,进行充分讨论,然后从成果、沟通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等方面给予评分,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点评。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我院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对本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所构建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了大多数电子企业典型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过程,本着学生“够用、能分析、会操作”的原则,将原有教学体系下的基本内容(半导体元件、基本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振荡器、直流稳压电源、逻辑代数基础、基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产生电路、模数转换及数模转换等)设计成了三个基本教学情境:OCL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电路,限时抢答器电路。三个学习情境都各自有自己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载体,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学生就可以掌握电子分析和制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OCL音频功率放大器这个主教学情境中,设计了电子元件的认识及检测、前置放大器、音响音调控制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这四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环节作为子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中,能循序渐进地完成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目标。在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环节中设计了整流滤波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子学习情境。而在限时抢答器环节中则设置了第一鉴别电路、数码显示电路、计时单元电路、报警电路四个子学习情境。三个主教学情境与十个子学习情境相辅相承,构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对每个学习情境中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独立资讯―互助讨论―独立分析来完成工作任务,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下面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为例,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了解认知阶段(对应企业“电子产品组装与检测”工作中的识读电路原理和印刷电路板装配图工作过程):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并讲解任务性质。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了解相关知识。
资讯阶段(对应产品生产流程安排):教师进行任务演示,并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根据任务中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收集、翻阅如元器件、放大电路特点与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资料,并制定出完成制作、调试电路工作任务的具体步骤。
计划决策阶段(对应产品生产材料的采购):在教师的审核指导下,学生按方案实施工作任务,对于一些关键环节进行分组讨论。例如需要什么样的电子仪器,如何绘制电路装配图,如何分析与调试电路,在制作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实施阶段(对应产品的装配、检测调试和性能分析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及时的技术指导,而学生则需要集中精力,进行电子元器件的检测、焊接、调试、电路性能分析、排除故障等工作,并做好每一步骤的记录,进行相关参数计算和分析。此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和需要老师细心指导的环节,教师一定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检查阶段(对应产品开发制作的总结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制作、测试报告,教师验收学生的作品。
评价阶段(对应产品合格检查阶段):学生互相检查、交流工作学习心得,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主要是对学生工作中的关键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评等。
实践证明,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给高职教育实施职业特色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探讨方向。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在进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学生普遍反映能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同时对学习也更感兴趣。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不是简单地改变教学模式,而是要在课程中大胆引入实际的工作环节,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加强校企合作是这种教学改革得以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童乃诚.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2]钟新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3]李仲秋.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J].机械职业教育,2010(5)
一体化教学改革任务驱动现场评价
随着国家对一体化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兄弟院校交流的紧密,作为一名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对一体化教学的概念逐渐清晰。新时代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对教学模式的重新思考与把握,在现行一体化教学体制下,如何让我们培养出学生的素质和职业能力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让其顺利实现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角色的转变,要求我们通过广泛、细致的社会调研确定教学目标并制定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计划与大纲,让学生从“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们对一体化教学的直接理解是:为了使理论教育教学与实践教育教学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这对我们教师和教学场所的要求更高了。
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决定,其在教学模式中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一种新的模式。由于教学条件变得更加丰富,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整合在一起,通过实践教学来验证、掌握理论上的知识要点。要通过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有机、有效地结合。
一体化教学就是强调了感性认知,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而也导致了一体化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一体化教学在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大幅度提高动手能力方面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与表现。
通过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改革,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要求“三元素一体化”即“教师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相关专业尽量由一个教师或一个教师团队来教学,不要人为的把理论和实操分开。相对应教材也要整合,教室可分为多个功能区,如操作区,查阅区,讨论学习区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等情况是多样化的,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做的就是让学生具备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架构和灵活实践操作能力,才可以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中的工作,并为企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导向,把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有机的整合。一体化教学中要作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创造一个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良好局面。
98年入校以来,我一直担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实操的教学任务,有着专业上的优势,在一系列的教育探索、改革活动中,我对一体化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出发点,探讨一下对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认知,也即教学步骤,其顺序可视需要适当调整。
一、一体化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1.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每一个教师在新课题开始之前,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过程、备场地以及备工具等等。
特别要强调的是一体化教学的场地要求,场地对于一体化课程的开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采用专用一体化教室,一方面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另一方面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学习。
2.课题引入。首先,课题的引入也极为关键,是学生对本堂课的最直观的认知,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例子”、“实物展示”、“章节连贯、承上启下”等等方法引入,也可以几种方法同时运用。一堂一体化课引入的环节可以为后续的内容作一铺垫。同时,作为启入点,从而引起学生对课题任务的重视,形成良好的开端,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我们现在经常讲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一种较为注重引入环节的教学方法。可快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就是现场背景,教学情境是学生对理性认知进一步感性化的最佳方法之一。我们创设的情境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云山雾罩,要切换生产的实际。
4.确定任务目标。情境创设完成后,要明确任务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自己来设定一系列的任务目标,可填写任务单、工具单、材料单来进一步落实,条件允许的话可画出流程图。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辅助作用。对各小组的任务目标进行评价,然后确定各组都要解决的任务目标。
这样的设置可以调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本堂课的执行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很容易使同学们融入到本次教学过程中去。
5.理论知识支持。教师要对本次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为学生独立解读课程任务,独立解决各种问题,提供知识的储备。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尽可能的依托多媒体设施,多媒体的运用是现代一体化教学常用的手段。但是,我们教师的板书也很有必要,特别是每堂课提纲式的板书,可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课堂推进起到一定的引领多用。也可在事后的综合点评前进一步详细说明,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有助于知识的强化。
6.学生分组操作。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作为辅导人员,不参与学生操作的过程。学生小组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监控与记录,记录表可作为评价时用。然后对出现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课堂应该由学生主导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和辅助。学生自主的学习,是一个探究、求知的过程。
7.课题评价。接下来就是对操作过程的评价,评价过程尤为重要。当然,要以鼓励、奖励为主。我们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8.教师综合评价。学生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操作评价结束后,要解惑。首先要展示正确的操作过程,然后再给各个分组出现的部分问题予以解决,并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学实例
下面,我以直流稳压电源制作课程为例,说下我对整个课程的准备、设计、实施及综合评价,即课程实施过程。
1.备课。
(1)知识点的准备:对要讲授的知识进行准备,归纳成点。重点:电路中的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相关联的有分立元件电阻、电容、二、三极管的检测以及它们的标志法等。
(2)场地的准备:教室查阅区放上相应的工具书、参考书,上传相应资料,确保计算机网络通畅,准备相应工具单、材料单等清单,准备相关工具,仪器。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区准备。
(3)制定本节学习目标:能正确识读电路图;能正确识别并检测基本电子元件,正确使用电子常用工具,根据任务要求,列出所需工具、材料清单并领取;根据任务要求,制定工作计划;按图纸、工艺要求进行现场操作;完工后能对电路进行检查和调试;作业后能按要求清点、整理工具,清洁工作区
(4)工作流程明确任务;工作前准备;现场工作;工作总结与评价。
2.授课。首先引入任务,设立教学背景:学校现在一批无源塑料小音箱和TDA2822功放板,本着节约原则,要求把它们利用起来,制作一批有源音箱。并加以引导,讲解下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和实现,对重、难点重点讲解。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5人,接下来就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自主进行,我们在旁边加以引导和解答。
(1)明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明确任务,了解现在资源。比如音箱实体、功放板、参考书等。
(2)工作前准备。每个小组对工作进行分工,落实每个人的任务,并填写工作计划。查询相关知识,学习讨论并落实解决方案(制作个相匹配的直流稳压电源)。根据需求填写工具及材料清单并领取。(下以一小组为例)
①制定工作计划:
②落实电路:
③填写器材申领单:
(3)现场工作:准备工作区,清理影响工作的杂物,落实安全措施;按照电路图安装分立元件,焊接;检查与调试(不同状态);通电与不通电;空载与带载;稳定性、发热情况等;清理现场。
关键词:电子技术 技能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26-01
电子技能课程是电子信息技术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程的后续实验与实践课程。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应用性实践和设计性实践三大模块。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研究和应用电子电路,使专业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目的,并使得学生对本课程及应用的方向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必须进行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重新定位。
1 原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专业内容繁杂,学时安排偏少
由于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较杂,既包含了电路的知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同时又有高频电子等内容,它是电学科的一门主干课程。由于内容多,而学时较少,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课程任务,成了该课程最突出的矛盾。所以,在教材应用选择、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实施方法等方面需要改革创新。
1.2 理论知识偏多,教学方法陈旧
电子技术企业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该课程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教学课程中,必须加强改革,适当增加学生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1.3 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严重脱节
在企业生产中,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在变化。要提高学生未来社会的综合竞争能力,课程教学中就必须让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予以体现。
2 教学的原则和做法
经过多年的探索,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确定电子技能课程的实验教学时数为80学时左右。本课程计划所列的实验为21个。在实施教学计划时,作如下安排。
(1)验证性实验部分(共30学时):必做的基础验证性实验22学时,选做实验中选取2个实验,8学时。如单管共射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基本运算电路、RC分立元件正弦波振荡器、集成门电路功能测试、组合逻辑电路设计、触发器及其应用器、晶闸管可控整流器、串联型晶体管稳压电源、串行累加器、译码和多路选择等项目。
(2)应用性实践部分(共30学时):必做的综合应用性实践22学时,选做实践中选取2个实验,8学时。如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组装和调试、温度监测及控制电路、集成功率放大器、计数器及应用等项目。
(3)设计性实践部分(20学时):必做的综合应用性实践12学时,选做1个实验,共8学时。如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设计一个四人抢答电路、简易数字频率计等项目。
3 教学成果
3.1 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3.1.1 理论基础理部分
常见电子原器件的认识及其基本计算、应用,特别以大量的实际操作来巩固。如晶体管组成的放大电路应用;稳压电源电路的降压、整流、滤波;振荡器部分;数字逻辑电路部分。
实施目标教学后学生情趣很高,特别是艺术节后,效果更好,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基础,但分界线很明显,学习的能力、操作的水平都不一样。
3.1.2 实际操作部分
每个学生都亲自做了至少有十个以上的电子作品;电阻、电容等元件读数及测量;晶体管管脚辨别、质量检测;NE555、CD4017、74LSXX综合应用;基本逻辑门电路综合应用(74LSXX系列)。
实施实际操作后基本上都能正确焊接,正确使用万用表,焊接水平从零到有一定的基础。
3.2 学生学习情况
3.2.1 第一轮实践操作部分
目标是让学生把电子电路做成功,以及掌握基本的电子器件的识读和检测、了解它们有什么功能。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很高,能及时完成任务。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学生在其他人的帮助下也能很快的完成。简单的电路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一些复杂的电路约有少部分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2.2 第二轮实践操作部分
目标是学生必须把电子产品做成功,严格要求学生的焊接技术,排版、布线工艺,能很熟练的画出工艺电路图,能大概的了解电路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方法方面,把能动性给学生,权利给小组长,以学生教学生,会的教不会的,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次操作训练前总结上次操作的不足部分。实际操作部分采用分组教学法,小组长负责制,每次小组长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疑问反馈至教师,以防在下次操作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
3.3 成绩评定方法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把成绩评定方法作了改革,将课堂成绩、平时测验成绩、期末鉴定成绩按照3∶2∶5的比例综合成学生成绩。而且最终鉴定采取抽签的方式,从所有的实践项目中抽取一个考核,对理论部分要求降低,采取口答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客观公正地、全面地衡量一个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
4 教学的效果及短板分析
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我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应该说效果较好。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拓宽了教学的知识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要求学生熟悉当前应该了解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加强了实验实训课,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操作项目。课程改革的效果很好,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当然由于资金短缺,使很多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试验很难正常开设,比如SMT贴片机、雕刻机等许多设备不能及时购买到,影响实践操作的正常开出,成了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短板。对先进的新技术和方法,由于资金不足,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认识上,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