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

第1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现已到来,社会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得到各界广泛应用,社会对中职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有所增加,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环节中,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力度有所缺失,校内硬件配置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群体学习需求,也不能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空间,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达成统一、协调。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存问题,之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切实可行策略,以至有效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一、现状要点分析

(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深

应该了解到,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教学阶段,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自主动手能力,部分学生虽然对计算机主板功能内容和计算机处理器效率提升内容有所了解,但计算机硬件组成知识可谓一无所知,不知运用何种方法去进行正规类型的电脑组装。上述内容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有教学弊病,课程学习实为基本,但动手能力却远逊于理论知识水平。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知识,浅尝辄止现象尤为严重,无法深度研究与详尽了解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多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一味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有时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中无法自拔,学生与学生之间无法达成优良沟通与积极交流,互相帮助与团队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大部分中职技术学校中,因为受到计算机专业课程发展历史短的影响,加之计算机教师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教师团队专业知识系统化能力严重缺失,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所以会呈现出师资力量薄弱态势。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发展速度提升,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储备源头均为老旧式计算机理论书籍,所以教师群体自身计算机知识略显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中职院校中,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计算机行业内涵的深度了解,仅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按照基本书本步骤进行讲解与内容复制,无法做出后续创新式计算机课程教学,教学目标并未得到确定,人才培养计划也未加以明确,不能进行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提升。

(三)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师资力量要素和培养方向要素所决定,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会存在因人开课等恶劣现象。作为校方,无法对现代化市场需求做出准确认知与实际调研,任教教师随意开设课程,教学目标缺乏一定教学针对性,学生培养方面也毫无计划可言,计算机课程规划较为混乱,哪门课程好就开设、哪种技术流行就教学,此类状况产生势必使学生学习迷茫,对不同类型学科知识仅有着初步的了解,不能够进行知识深度学习,从而呈现出泛而不精现象。学校课程配置状况不良致使计算机专业教学始终是纸上谈兵,随之便会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向下降。

二、发展路径要点分析

(一)教育目标确立

旨在处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诸多矛盾与问题,首要一点就是进行正规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确立,之后在此基础上校方应当进行教学定位。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内部应制定明确、正规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因为计算机人才群体以社会应用型人才形式产生,期间不能被传统升学率观念和成绩评价人观念所约束。具体计算机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校方和教师要作出适当教学引领,将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二者有机融合,深刻落实各项工作条例,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即为中职教育目的,要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强劲技术操作能力,学习深层次技术与深层次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顶端人才。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以职业为导向,随之进行课程深化改革,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深度明确计算机课程培养策略与培养计划,稳步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加以详细设置。不仅如此,还应进行教学计划合理制定与合理安排,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与企业间的有力互动,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保证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能够适应新环境,以便能够消化新知识,通过岗位培训来达成企业、学校双赢局面。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大众群体逐渐对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起来。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教学是当前中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但在具体教学阶段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我们应正视此类现状,从实际角度出发,通过教学目标确立和理论、实践相融来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海真.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27)

第2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影响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因素探究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进程问题研究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 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思考与分析 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分析 首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考察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探析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对涉农资源的优化整合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对策思考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资金风险及防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模式探析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契约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赵慧峰.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及发展模式比较——兼论对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借鉴[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24.

[3] 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8(1):13-17.

[4] 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 林珑,李天祥,马磊,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社模式浅析[J].温州农业科技,2011(2):1-4.

[6] 潘春霖,王晓蓉,李凤菊,等.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51-53.

[7] 王甲午,王景文.试论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建立与发展[J].农业经济,2010(12):84-85.

[8]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2007-01-22)..

[9] 董景奎.新农村建设中提高政策支持效应、优化企业与农户合作行为分析——以贵州省W村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77-8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EB/OL].(2006-10-31)..

第3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多元回归

一、问题简述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主要用 GDP 来表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很长时期内忽略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现代经济学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经济结构状况及其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定量角度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的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找出河北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进而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河北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发展也积累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第一产业停滞不前,第二产业重工业化严重,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等问题。现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述:首先,河北省GDP和三次产值均以较快速度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最大,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次之,第一产业增加值最小。其次,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为“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三大产业的产值比例在发生变化,其中第一产业快速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最后,进行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与京津两市的横向对比,我们发现河北省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仍旧偏高;河北省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偏大。与北京相比,比重偏高 29.84个百分点;与天津相比,第二产业比例大体一致。并且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仍然偏低。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河北省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但与京津两市相比,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体来说,河北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从整体来看,第一产业在河北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发展停滞不前;第二产业稳中有升,促进着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实现,体现了其支柱性作用,但重工业严重,缺乏创新;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于京津地区仍然较为落后。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目标。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1993年-2013年的年度数据,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做实证分析,其中用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用三次产业的产值代表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

1.多元回归

四、调整和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以及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河北省应当以市场为导向,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进行要素的投入和生产的管理。只有对市场状况作出合理的预测,才能知道我们应该生产哪些新产品,发展哪些新行业,才能解决产销脱节,积压严重,新产品供不应求,老产品产多卖少的市场问题,才会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进而促进各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只有大力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方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只有坚持技术进步原则,不断创新,才能使一些传统行业摆脱生产经营的困境。

其次,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且通过本文的回归分析可知,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但依据河北省现状来看,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耕技术落后,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河北省应当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具有河北省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再次,调整工业结构,实现传统工业升级。从分析结果可知,第二产业的产出弹性最大,所以发展好第二产业对河北省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但目前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企业,产业的增值不是以技术为向导,而是粗放式的投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还会导致生产停滞。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河北省应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实现传统工业的升级。

最后,全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就目前而言,虽然河北第三产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省份如京津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普遍不高。因此河北省应当把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繁荣现代经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0-70

[2]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4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措施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经济学由日本最先发起,代表性人物主要有马场飞雄,宫泽健一,佐贯利雄等。就我国而言,产业经济学起步较晚,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从日本和发达国家引进,直到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与国际经济的日渐接轨,产业经济学才受到国内众多经济学者和政府的重视。这样看来,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确实很短,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起步较晚,理论经验知识不成熟,且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不成熟。由于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不完善,导致我过产业经济的发展不够规范,产生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产业经济面临着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这种有着自己特色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有哪些,以及提高对外开水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需要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等等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第二,内外需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一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人民币被迫升值,对出口行业带来巨大压力。二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和全球贸易摩擦的中心。如矿产业、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三是由于受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内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十分乏力。201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明显比前些年16%-18%低。

第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去年,美国和欧洲开始实行“再工业化”战略,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很不利,这就使得欧美加大对资本和技术输出的控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使我国产业升级步伐放缓。由于技术能力底下,在资源日益枯竭,人口劳动成本快速上升,生态建设成本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能够妥善解决其突出的问题。

一、丰富和完善产业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理论中提出:“实践是理论和认识的来源,理论指导运用于实践”。我们要充分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我产业经济学现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规范产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

据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13年全国GDP为56.88万亿中,第三产业GDP以46.10%的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GDP占比的43.90%。这对经济结构转型和产能优化有着重要意义。第三产业就业能力更强,消耗能源少,对环境污染轻,有利于我们发展绿色经济,绿色GDP。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期,因此,我们要稳中求进,不得急功近利。努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使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健康运行。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资产全球化

在我国产业发展受到国内和国外两头成本压力上涨的情况下,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我们受到环境、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要求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走向国际,才有机会全球范围内募集更多较低成本的生产要素。欧美国家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促使我们不得不靠自己努力,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 雪.产业经济学的若干问题研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夏大慰教授访谈录[J].经济师,2011.07

[2]李磊,赵旭,张,王军.我国高技术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12

[3]刘洋.我国环境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观察.2011.12

[4]姚凌岚.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方向[J].宏观经济观察.2010.07

[5]2013年中国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浅析.中国行业咨询网:http:///,2013.07.23

第5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为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阐述其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市场经济;高校;企业经济学;影响

高校企业经济学是相对独立于整体微观经济学的学科,是通过综合分析考量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而设置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在遵守基础性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基于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背景下,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改进或完善策略,期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浅析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企业经济学这一专业,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高校并没有设置统一系统的教学大纲,甚至连企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都不明确,缺乏统一、科学认识,而且各大高校的企业经济学研究认识自始至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认知不深刻,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和相应的教学结构,忽视实际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依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举个例子,在企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分析、粗浅的理解,依然采用板书的形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考证,考证相应的理论知识能否有效的契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鲜明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或者相应的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学生不懂得其教育价值,而且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均比较落后实际上,我国正式引入企业经济学的时间较晚,而且大量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于国外,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脱节,其中大量的教学案例均为国外比较典型、成功的案例,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思考判断能力等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以企业经济学理论教学为例: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创设,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完全信息假设作为设立的前提,如在博弈论的引入中,国外的理论知识为,不完全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均衡解,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国外的差别,国外的消费者以及产品生产者之间掌握的信息,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比较小,因此,该理论对国外企业的经济发展行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是,我国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所以,该理论对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行为的解释力不强。因此,不符合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的教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除了教学内容的落后,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伍,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企业经济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从一个大学校门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而是重新走入另一所校门,即社会课堂,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经济运行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企业,而且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严重脱节于现代企业经济的实际运行,无用武之地,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阐述几点建设性问题的改进或完善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关注,甚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体系,重视教学结构的与时俱进,集中精力研究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掌握我国企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其中,重点考量我国的法制环境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将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区分开来,构建企业诚信体系。另外,在立足于企业文化、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者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在尊重国外企业经济学理论的就前提下,将其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与此同时,提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的企业经济学理论,并加强其研究力度。

2.编订适应我国学生学习、掌握的教材内容,并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材内容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转台,全国范围内所有设立了企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集思广益,确定与我国企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经济学内容,促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高效、优质的解释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行为或现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中国特色,从而在提升教材内容编订质量的基础上,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另外,还需要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经济学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教师、学生均可以跨时空界限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形成持久而强大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为了全面的提升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水平,需要在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积极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案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并加以优化等。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本文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企业失信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6):9.

[2]王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17(9):156-158.

[3]赵嘉馨.上海市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25(11):215-216.

[4]龚丽敏,江诗松.多理论视角的新兴经济企业战略与行为研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7):72-80.

第6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丘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51 —02

一、广东省丘陵山区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现状

广东省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3.7%和24.9%,主要围绕珠江三角洲分布。全省地势总体北高南低,珠江三角洲平原为全省面积最大的平原。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渐发展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较为发达的经济社会群落。

与珠三角(即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同)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同,广东内陆地区由于多丘陵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长期滞后。随着与珠三角经济实力差距的拉大,丘陵山区科技实力薄弱、人力资源外流等问题更加严峻,当地产业发展存在着要素优势不突出、相关产业不完善、内需不足、政府资金薄弱等问题。此外,由于广东省丘陵山区毗邻珠三角,受到明显的挤出效应,地域内制造业、对外贸易、物流产业不得不在夹缝中寻求发展。

然而,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寻求走出城市,回归自然,感受传统村落的古老氛围和边远老区的文化气息。近年来,韶关丹霞山、梅州客家博物馆、雁南飞、河源万绿湖、清远清新温矿泉等位于广东省丘陵山区的旅游景点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游客呈逐年上涨趋势,文化旅游产业也成为了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广东省丘陵山区经济发展不能单纯依赖先进经验,更不能重走旧式工业化发展的老路。当前,我们应利用丘陵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加快要素整合,促成规模经济效应,并以此带动丘陵山区的经济发展。

二、广东省丘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论综述与发展定位

旅游本身就是文化,因此文化旅游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以文化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指通过旅游的过程获得文化感知。所谓文化旅游产业即服务于游客,使之有目的地体察并了解地域内遗址、戏剧等文化成果,或规划旅游过程并使游客通过欣赏自然景观获得文化感知的以旅游业为核心,集宣传策划、交通物流、酒店餐饮等为一体的行业群落。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兼之广东省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丘陵山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各有不同,优势资源难以集聚,因此,广东省丘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结构以满足珠三角等地的旅游需求,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开拓本地旅游市场,促进当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广东省丘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广东省丘陵山区面积广大,但各地经济条件和发展现状大同小异。本文谨以梅州为例,简析广东省丘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

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是我国著名的客家之乡。改革开放以来,梅州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较之珠三角和潮汕地区,地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近年来,随着省内旅游人数增加,市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客家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当地政府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整合自身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客家文化产业集群的理念,以此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集群

梅州市近年来兴建并修缮了千佛塔、客家博物馆等旅游资源,规划了自然休闲、客家风情、山野风光等旅游路线,串联起县域旅游景点,已大致形成了“以梅县、梅江为主体,以丰顺、大埔为南翼,以平远、蕉岭为北翼”的文化旅游格局。

(二)政府引导,培养市民公益观念,完善梅州旅游环境

在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初期,政府在当地报纸开辟客家文化专栏,结合宣传标语和日常活动,加强客家文化的宣传。与此同时,政府着力打造良好的市容市貌,给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三)推广客家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市场化

2009年,首届世界客商大会在梅州举行(此后两年举办一次)。梅州市政府借此扩大对客家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熟悉梅州和客家文化。与此同时,梅州市政府联合客商大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市场化。

综上所述,由于发展滞后,人才外流,丘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难以自发形成,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统一整合规划,完善旅游环境,推广特色文化。在此基础上,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市场化。

四、广东省丘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景和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分工的深入,梅州、韶关等丘陵山区必将面临新的选择,单纯的工业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当前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设极为重要的一年,各地经济发展面临进一步转型,绿色崛起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广东省丘陵山区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增长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化矛盾,解决当地就业难题,拉动内需,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广东省丘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在当前的发展机遇下,丘陵山区应当总结发展经验,取长补短,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完善产业结构,促进配套设施建设。当前广东省边远山区文化建设仍以设施建设为主,文化剧种、工艺制成品和音像书籍的生产销售仍缺乏专业的引导和规范。在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应促进各地区人才回流,引进先进的管理人员,规范产业结构。

2、吸取各地经验教训,提升特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建设丘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不仅要总结经验,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将梅州客家文化、清远休闲文化等特色文化推广到全国各地。同时,各地应学习先进的文化建设经验,取长补短,提升特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豫林.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1,(06).

[2] 赵学琳.基于钻石模型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要素的整体分析[J].探索,2011,(06).

第7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邮政物流 发展现状 趋势

自我国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邮政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国际贸易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邮政物流业的发展。然而,国外一些物流企业的入驻也对我国的邮政物流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要促进我国的邮政物流业,必须综合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抓住发展机遇,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一、我国邮政物流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邮政物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整个物流业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在行业化发展中还不够成熟,与国际上先进的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我国邮政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邮政物流业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邮政物流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缺少准确的市场定位,在各级邮政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对网络品牌、邮政品牌良好应用,且对邮政物流发展规划缺少战略性的眼光。这就导致邮政物流运输、包装、保管、搬运等环节都出现效益低下的问题。比如,在物流包装简化过程中,会降低包装质量强度,这样就会降低物流产品装卸运输的效率,同时也会增加包装的破损率,进而对物流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二)邮政物流业发展中网络信息系统环节薄弱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在邮政物流业中的应用,邮政综合系统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但是与现代化的物流需求还相差甚远。现代的物流信息发展需要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包括智能指挥调度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全程监督过程、信息反馈系统等等。就现阶段我国邮政物流业发展现状来说,尚未满足上述标准,特别是在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中相对薄弱,在物流企业、制造商、消费者之间以及物流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通信,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信息延误,从而降低物流效率。

(三)缺少专业的人才

我国的邮政事业长期处在政府帮助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优越感,与其他私营物流企业相比,在服务意识、服务效率、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差距。并且企业没有一种生存的紧迫感,邮政物流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差,这也是我国邮政物流业发展中制约因素之一。

三、我国邮政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一)合理的进行邮政物流市场定位

要我国邮政物流的高品质和高速发展,必须认清几个方面:小体积、小数量、小重量、高附加值、高时效的产品,根据生产产品的特点,邮政物流企业需要进入细分市场的良好品牌流通模式,打造一个大中型制造企业高层次的物流平台。因此解决我国邮政物流的市场定位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物流管理模式,通常来讲,一体化的物流模式是经常用到的, 同时可以提供城市配送业务以及分销邮政业务,还可以进行货运。

(二)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

市场经济体系下,良好的服务质量成为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邮政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将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提高服务的质量,为客户的有关效益提供质量保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邮政物流业服务理念,就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给客户以满意的物流体验,重点发展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保证物流基本服务的增值。将自身发展作为邮政物流发展的动力,在服务中逐渐寻求发展的平衡点,增强合作的物流服务意识。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在现代化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专业性人才,人才是邮政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现代邮政物流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广,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服务学、心理学等,物流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地提升专业业务能力及个人素质。根据邮政物流工作形式的不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加强员工品德、仪容仪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让员工学习商务礼仪以及标准的用语。另外,物流企业员工还应该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其理论水平、管理水平等,为邮政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强化第三方物流的同时,规划第四方物流的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传统的物流模式主要是仓储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需求,这时就需要加强对第三方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将一些自身不擅长的部分交给第三方物流,由其实施具体的操作。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这些操作的质量,还能降低成本,因此第三方物流模式对邮政物流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邮政物流主要集中在仓储与运输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与行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邮政物流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帮助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

四、总结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加上我国对外贸易优惠政策的执行,为我国吸引了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公司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这一环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为邮政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目前我国邮政物流业由于国家体制以及外部因素,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行业制度,对行业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邮政物流服务质量,以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计娜.浅谈我国邮政物流的问题与发展[J].现代企业理论.2013,(8).

第8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随着国际碳金融的迅速发展,碳金融交易市场初见雏形,在未来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我国作为碳减排的市场和最大的CDM项目的供给方,碳交易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就当前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当前碳交易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策等内容。

【关键词】

碳金融交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日趋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都参与到碳交易中来。目前,我国是最大的CDM项目供给方,占到市场供给总量的70%左右。截至2010年9月7日,我国累计批准了2685个CDM项目,减排量和项目数量当时是居于世界第一。自2005年以来,我国在全球初级CDM市场中年交易量占较大优势,而且我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上升(表1),碳减排方面在国内有巨大空间。

但总体来说,我国在碳金融交易业务的发展还是明显落后于国际金融机构。由于国内在资金支持和立法保护方面的空缺,使得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了解较为浅显,所进行的碳交易很少,所以我国在碳金融交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所以大体上看,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的水平仍处于全球碳交易产业链中的最末端。我国各金融机构也并没有更多的参与到处理环境保护的问题上,碳交易和碳金融产品在研发上也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和核查制度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国内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尚未充分发展,也未研发出标准化的交易合约,在碳金融产品定价方面还有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与发达碳交易市场开展的业务种类与规模都有一定差距。

2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对碳金融交易的认识不足

在我国,碳金融交易仍是一个新兴金融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国内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交易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与潜力还没有清楚的认知,并且对其项目的运作与开发、碳金融产品的定价、运作流程和交易准则都不熟悉。

2.2缺乏相应的立法保护

目前为止,我国相关法律部门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碳金融交易法律法规,使得它的交易风险增大、成本偏高,不利于鼓励投资机构参与碳金融交易市场,国内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企业会因此望而却步。

2.3缺乏对碳金融产品的定价权

由于我国碳金融交易还在初级阶段,所以我国在碳金融产品定价方面处于劣势。由于买卖双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交易不完全透明,使得我国在碳金融产品定价方面没有话语权,在国际碳金融交易产业链中处于最底部。

2.4碳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创新

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我国碳金融产品种类比较单一,创新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只有以下几种碳金融产品:CDM项目、绿色信贷、碳基金、碳保险、碳债券等等。

2.5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

碳金融交易规则比较严格,项目的研发程序比较复杂、时间比较长、风险比较大,非专业机构比较难以控制碳金融交易项目的研发,这就使得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投入到碳金融交易中,来支持碳金融项目的研发并且设计创新的碳金融产品以及衍生品。

3 对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增大对碳金融发展的金融支持,加强对碳金融交易的宣传与推广

政府应该加大对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碳金融相关信息的宣传与普及,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能充分认识到碳金融未来在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与无限的商机。

3.2建立健全我国碳金融交易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立法保护

我国仅在2005年由发改委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办法》,但是在此办法中并没有出台企业对于参与CDM项目交易的细节,更没有保证我国卖方利益不受侵害的相关条文。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碳交易的发展尤为重要。

3.3加强交易平台的建设,培育碳交易市场体系,大力培育碳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要加快建立一个公平、公开、规范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使得越来越多的碳金融项目能够实现交易由场外到场内的转变。要完善制度建设,制订配套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各个金融机构及其它机构投资者加入到碳金融交易当中。要培育中介机构,把碳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到一定层次,促使参与主体范围有效地扩大,进一步降低项目交易的成本与风险。

3.4积极培养专业的碳金融交易人才,鼓励碳金融产品多样化的设计与创新

我国碳交易市场仍然停留在项目层面。碳金融交易专业人才的缺失及其相关产品的不足,使得我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上无定价权,造成一些企业利润流失,市场风险压力巨大。因此,大力培养碳金融交易的专业人才,加大财力支持碳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对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交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0/5.266期.

[2]张健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金融论坛,2011年第5期.

[3]张瑞琴.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J].国际经济合作,2011-7.

[4]盛小娇.我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年第11期.

[5]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年滴10期.

[6]初昌雄.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J].经济学家,2010-6.

第9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现代物流 物流一体化

一、引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长三角逐渐成为接轨世界经济的前沿,这要求长三角在经济发展中迅速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同时,要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实现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业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物流一体化的网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

1、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物流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物流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是以物流的发展为基础的,物流对经济增长起着支撑作用。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社会专业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物流的发展是社会专业分工得以实现的前提。社会专业化在不同地区的分工,必然带来货物在空间的位移,专业化分工越高,货物的集散在规模上就越大,在空间上就越广,而物流的作用被解释为克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时间性、空间性距离过程,可以说只有完善的物流系统,才能够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实际进行。

2、经济增长对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

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现代物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经济系统形成与经营承包的一种主导力量,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功能,即从属功能和引导功能(即基础作用与促进作用)。而同时,经济增长越迅速,对物流的需求就越高,经济对物流的依存度越大,物流在经济增长中就愈显重要,因此经济对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如图1所示)。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现状

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8775亿元,占全国22.5%,比2005年增加了4977亿元。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达到35147元。上海人均GDP达到55306元,比上年增加8589元;江苏8市人均GDP达到31042元,比上年增加5542元;浙江7市人均GDP达到31363元,比上年增加5164元。

2006年长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达到8259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全国情况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006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20亿元,比2005年净增加了447亿元。人均财力方面, 2006年长三角地区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955元,比2005年增加532元。从16个城市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情况看,上海以8312元雄居榜首,遥遥领先于位列第二、第三位的苏州(3691元)和杭州(3051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收入均值达到13481元,同比增长13.7%,上海以16683元遥遥领先,浙江7市均值达到15022元,比江苏省8市平均的11731元高出3291元。

2、长三角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各城市物流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交通方便快捷,物流业发展水准在中国已处于领先水平。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物流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间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发展是近几年长三角物流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高速公路网已将长三角的16年城市全部覆盖在“3小时经济圈”内,加上宁波北仓港、南通港等,能够组合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运网络;高度现代化的浦东机场,则与虹桥机场、周边城市机场一起,共同构成了有竞争力的国际空运中心。这些十分有利的物流基础硬件设施,加上近几年来在物流信息系统和快速通关方面所做的巨大改进,使得长三角形成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物流基础,成为吸引外资制造企业和采购中心进驻的有利条件。

但是,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这几年经济活动的实践也显示,长三角物流水平的低下,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长三角地区现有的铁路、公路运力(能)已经趋于饱和,特别是沪宁、沪杭铁路的利用率已经达到100%,高速公路运量也已经超过设计承载能力,严重塞车现象经常发生。

然而长三角三省市的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纷纷出台政策来加大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200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5―2020年),同时以此为基础,长三角城际铁路筹备组也提出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目标: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主框架,覆盖区域内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1-2小时都市圈。根据规划方案,将建设5条城际轨道,如:南京―镇江―无锡―苏州―上海,上海―嘉兴―杭州等城际轨道交通线。

四、如何构建长三角交通、物流一体化网络

根据长三角经济和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就如何构建物流一体化网络,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看法。

1、对物流一体化的理解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物流组织方式、管理模式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变,物流一体化已成为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现代物流是指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物流环节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整合和一体化过程。而物流一体化是指将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流通与生产的纽带和促进关系,它是物流管理系统化的具体体现,是应用系统方法。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跨地域、跨行业整合,实现现代物流体系的一体化运作。

2、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建设对策

在我国实现现代物流体系的一体化运作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各种物流环节的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呈现分立发展的局面;二是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重复建设严重,使用效益不高;三是由于受部门、地方、行业利益方面的牵制,存在着部门、地方和行业保护现象。因此,物流一体化的关键就在于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把物流各功能、涉及的各个行业统一规范、管理,以使现代物流发挥出整体最大优势和效益。在本文中,具体对于长三角物流建设的对策如下。

(1)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计网络是发展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网络的首要任务。通过长三角以及浙江省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关系研究,我们发现长三角不仅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现代物流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并且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比经济增长的速度还快。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快速发展,但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并没有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是物流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成为发展物流一体化网络的首要任务。长三角经济和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辐射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编织的物流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在各个城市发展不同的定位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物流分工协作,在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方面进行合作,合理布局,实现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发挥共享性和兼容性,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努力扩大物流有效需求。除在供给角度对长三角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网络进行完善外,长三角现代物流的发展还要在需求角度努力培育物流市场体系,推进长三角现代物流的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方面转化。长三角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产生发展现代物流的迫切要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现代物流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故建立和培育完善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大力度将巨大的物流需求由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也是发展物流一体化网络的重要部分。

(3)推进长三角现代物流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强长三角三省市的合作,无疑在构建现代物流一体化网络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三省市政府和各界人士早就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早在2001年5月,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政府就共同发起组织了第一届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三省市政府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等重点专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有效推进长三角现代物流一体化进程,有必要进一步建立长三角现代物流合作联系制度,加强三省市现代物流主管部门间的合作和交流,从而在长三角构建最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一体化网络。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物流一体化网络的发展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市的现代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无疑在长三角现代物流一体化网络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融入长三角,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专题论坛,加强三省市在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合作适应了长三角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建设物流园区,进一步推进现代物流一体化网络的发展,使得长三角和上海逐渐向全球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发展区域和重要结点城市迈进。

【参考文献】

[1] 熊伟、刘南:供应链竞争力与经济发展[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潜: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探析[J].科学中国人,2007(9).

[3] 康贻建:长三角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7(9).

[4] 陶进、姚冠新: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机理及规划探讨[J].区域经济,2005(11).

[5] 张晓阳:基于CSSCI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学研究评析[J].中国市场,2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