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产后修复培训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后修复培训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后修复培训技术

第1篇: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关键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196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分娩孕产妇2356例,产后出血52例,下级医院分娩因产后出血转入我院17例,共收治产后出血69例,年龄20~42岁,平均25.6±3.9岁,其中初产妇43例,经产妇26例;阴道分娩32例,剖宫产37例;出血量500~1000ml者50例,1100~1500ml者13例,>1500ml者6例。产后出血量的测量按照称重法、容积法测得,转入院的产妇出血量用目测法和休克指数相结合测定出血量。

方法:针对不同原因给予止血、抗感染、按摩子宫、应用缩宫素、填塞宫腔、缝扎止血、输血输液处理;69例患者中,63例实施保守治疗(未行宫腔填塞纱条)出血停止;4例常规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宫腔纱条填塞,无菌纱条首尾相连自两宫角逐层填塞不留死腔,24~48小时从阴道取出;2例经上述治疗无效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结果

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52例(院内45例,院外8例)。胎盘因素13例(院内7例,其中粘连4例,植入1例,前置胎盘2例;院外6例,其中残留2例,粘连2例,植入2例)。软产道损伤4例(均为院外转入,其中2例为阴道壁切口向外阴方向延长,2例宫颈撕裂)。

高危因素分布:人流及刮宫史在2次以上者1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1例(其中肝肾功能损伤,凝血功能障碍6例),前置胎盘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2例,双胎妊娠3例,巨大儿8例,过期妊娠2例,胎位异常2例,第二产程延长2例,急产2例。

产后出血与分娩的关系:①阴道分娩32例(院内20例,院外12例),院内阴道分娩总数1060例,出血发生率1.9%。②剖宫产37例(院内32例,院外5例),院内剖宫产总数1296例,出血发生率2.5%。

产后出血与孕次、胎儿体重的关系:①孕次:69例出血患者中孕1次产后出血28例(40.6%);孕2次产后出血41例(59.4%)。②胎儿体重:新生儿体重≤2500g者13例(18.8%);2500~3500g者23例(33.3%);>3500g者33例(47.8%)。

预后:本组病例均治愈,达到护理评价标准而康复出院。

讨论

产后出血原因与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其他因素,研究表明,流产史、分娩次数、胎儿质量、双胎妊娠、分娩方式、胎盘剥离方式以及妊娠合并症均为发生产后出血和影响出血量的高危因素,且有流产史、分娩次数越多者,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越高,出血量越大[1]。

宫缩乏力与产后出血:产后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从而不能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壁血窦而致过多流血,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2]。而宫缩乏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各种不良因素等可影响子宫收缩,而导致产后出血,如巨大儿、多胎、产程延长、各种妊娠并发症、产妇心理因素等都可影响子宫收缩。

胎盘因素与产后出血:流产、分娩对子宫内膜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子宫内膜炎的机会增多,再次妊娠易发生胎盘粘连,人工剥离胎盘导致出血增多[3]。因此,对有人流刮宫史的产妇,分娩时应注意有无胎盘残留、粘连,胎盘滞留者手取胎盘,胎盘娩出后检查是否完整,可疑者应探查宫腔。

软产道损伤:会阴、阴道、宫颈裂伤及子宫破裂都可引起产后出血,多见于不合理使用催产素、胎儿娩出过快、胎儿过大、会阴保护不合理。技术操作不当等。基层医院应加强助产士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阴道助产技术水平,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护理干预

产前干预:加强产前及孕期保健,高度注意并识别高危因素,对高危妊娠早发现、早治疗、并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处理;对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应治疗后再孕;做好计划生育,减少人工流产;对伴有严重原发疾病的患者,认真做好产前检查,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不断提高产科技术水平,有效保护母婴安全及健康。

产程护理干预:进入产程后,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严格掌握剖宫产指证,把握剖宫产时机,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第一产程:关心爱护产妇,做好心理护理,注意饮食、休息,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避免产程延长或滞产。第二产程:指导产妇宫缩时屏气用力,正确使用腹压,注意保护会阴,掌握阴道助产手术和手术时机,胎儿娩出后有高危因此者,给予米索前列醇片20mg。第三产程:胎盘未剥离前,常规给予缩宫素,若效果不佳,给予米索前列醇片。避免牵拉脐带或按摩及挤压子宫,若胎儿娩出30分钟未见胎盘剥离征象应行人工剥离胎盘术,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并认真进行阴道检查,如发生宫颈裂伤及时缝合,在会阴切口或会阴破裂缝合前,检查阴道前后壁及穹隆部,以防血肿遗留。

产后护理干预:发生产后出血大多数产妇情绪紧张,存在恐慌心理,在做好抢救的同时,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认真做好产后监测,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急救护理干预:①取平卧位:去枕平卧,腿部抬高30°,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流。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做到早期、持续、有效,必要时面罩给氧。以增加血氧含量,减轻主要脏器的缺氧,有利于休克的好转。③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输血、输液及按医嘱使用急救药物,在抢救的同时迅速协助医生查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者,按摩子宫、压迫腹主动脉、钳夹宫颈,应用宫缩剂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无法控制的出血行子宫切除术;对软产道损伤造成的出血,及时准确修复、缝合裂伤可有效止血;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在止血的同时,按医嘱输新鲜全血、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若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应进行抗凝与抗纤溶治疗。④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阴道流血量及子宫收缩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并详细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同时给予抗炎、擦洗会阴,保持会阴及切口清洁,以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周赞华,黄丽丽,金卓杏.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研究.浙江预防医学,2005,13(3):9.

第2篇: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一阵喧嚣与风靡过后,母婴电商已成红海,母婴市场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喜喜母婴用它10年的试错创新与探索发展,给出了一个逐渐明朗的答案。

喜喜母婴于2007年在上海成立,经过10年的发展,开设近40家月子会所,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2012年完成A轮融资,2015年完成B轮融资。2016年3月,喜喜母婴挂牌新三板,成为月子中心的“第一股”。

昔日单纯的月子会所业务已转型成为了一个全产业链的母婴服务平台。

线下扩张先稳后快

实际上,10年中的前8年,喜喜母婴的发展并不能算快,直到2014年喜喜月子会所才放开加盟。关于这一点,喜喜母婴创始人徐S有着自己的坚持与规划。

在喜喜缺乏资金的档口,也曾有风险投资机构愿意拿出3000万投给喜喜,希望喜喜能够快速开店,像快捷酒店一样开直营店或者在全国开放进行加盟连锁的模式。徐S告诉《中国连锁》记者,由于在国内没有模仿对象,喜喜对加盟非常谨慎,以喜喜当时的情况,极限的速度是一年开4家店,如果速度过快,对于喜喜的品牌形象和妈妈来说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喜喜作为服务业和卖产品的并不一样,我们要靠去做客户、做业务来推进我们品牌的发展。所以我们的业务一定要坐稳,跟着品牌一起去推进。”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总是善于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徐S说她拒绝了巨额投资,虽然觉得可惜,但绝不后悔。

对于产妇来说,选择月子会所肯定是首选有连锁门店的,且规模越大信任度越高。这也正是喜喜月子中心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放开加盟的主要原因。喜喜月子中心目前的直营店比例占到20%,剩下的80%则是加盟店。据徐S介绍,喜喜目前已经探索出三种加盟模式,以匹配不同的加盟商需求。第一种是品牌加盟模式,加盟商享有喜喜母婴的品牌使用权和门店经营权,喜喜方面收取每月10000元的固定服务费;第二种是委托管理,加盟商实际上是投资商的角色,品牌、技术、管理、人员等等都是由喜喜输出,喜喜每月收取营业额的5%作为管理费;第三种是技术加盟,喜喜母婴对外输出技术与管理方案,但不具备品牌使用权,加盟商需要拥有自己的品牌。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三四线城市,本身又没有太多资金的加盟商。同时徐S也告诉记者,未来喜喜的城市发展战略是特大城市继续扩展直营店和拓展委托管理店,同时在其他城市开拓加盟商。

目前的我国月子会所硬件资源不外乎酒店型,独栋型,医疗型,家庭看护型等这几种。但尚不成熟时期的月子会所主要卖点以环境,设备,装修及房型为主,主拼硬件及概念,属于低质高价概念化阶段。首开酒店物业模式先河的徐S想的很明白,月子会所必须由粗放向精细化管理升级。“住,其实是一个载体,我们觉得核心问题是护理。住是酒店的专业,对我们来说,就是怎样把妈妈和宝宝护理好,我们就是要把精力用在最核心的东西上。”

月子会所属于高价低频的服务,客户服务周期短,需要不断拉新,但是开发客户的成本和风险又非常高,所以每开发一个客户,企业就要考虑怎样能带来持续的盈利。实际上,徐S所想到的精细化的延伸也正是喜喜盈利点的增加。喜喜月子打造了包括月子房、无痛开奶、产后修复、月嫂服务、母婴摄影等多项增值服务。将此类服务嫁接到坐月子产品上,使企业得以持续盈利。

不难看出,喜喜母婴的产业链日渐形成,行业模式也趋于成熟。

线上延伸解决痛点

如果说线下月子会所是喜喜母婴的核心根本,那么线上的延伸则是一个助力的加速。

“我们看重的更大的市场其实还是住家的客户,通过近5年来的调研发现,整个上海地区只有8%的产妇会在月子会所坐月子,而就整个中国来说也只占到1%的比例,实际上孕期和产后都存在旺盛的母婴服务需求,所以我们看重的更大的市场还是住家的客户。”徐S告诉记者,“但是线下服务的客户量还是有局限的,一个会所平均一个月也就能服务20多个客户,所以只有通过互联网模式才能把更多的孕产妇服务起来,将线上线下打通,客户可以在线上随时下单,找月嫂,营养师等,服务变得更加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喜喜母婴的经营之道就在于善于发现痛点并解决痛点。喜喜发现客户的困惑就在于无法找到放心满意的月嫂,而月嫂的痛点在于无法接受到好的培训,技能不能专业,接单难有延续性,导致工作不稳定,工资也很难稳定。针对这两方的需求,2015年12月,喜喜母婴推出“扫e嫂”微信服务号,并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母婴健康管理+生活服务平台。在线下通过和家政公司与月嫂进行合作,对于月嫂进行统一专业化培训,建立信息档案,培训合格之后,将月嫂导入到扫e嫂平台上,对于月嫂的服务进行时间档期安排,以此来解决月嫂无法稳定接单的情况,而且在平台上可以对月嫂进行个人品牌的塑造,月嫂就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选择。同样,月嫂还能够获得喜喜月子会所的品牌信任背书,消费者能够在上面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平台能够根据需求智能匹配多个服务方案,这样客户也能找到放心满意的月嫂。

据介绍,扫e嫂后台目前签约了10000多名月嫂,喜喜母婴自营月嫂占10%到20%,其余为合作月嫂。扫e嫂采取经纪人模式,经纪人可以向平台推荐月嫂,经过平台的培训和考核之后成为合作月嫂,经纪人管理自己的月嫂团队,每单从中抽成。扫e嫂将月嫂服务、产后调理、管理、婴儿服务等母婴服务切分成20多个品类,例如产后调理方案中有子宫修复、妊娠纹淡化等品类,婴儿服务有小儿推拿、婴童摄影、早教等。用户可以选择单一服务,也可以选择套餐服务。徐S表示,扫e嫂还会不断拓展品类,逐渐渗透到备孕期、换孕期、月子期、婴儿期、幼儿期,将消费生命周期从0-1岁拓展到学龄前。

有标准,还要有人才

和许多新兴产业相同,粗放的起步节奏让月子会所市场很快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行业发展面临重重隐忧。母婴保健国家标准工作组组长迟春戈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称,“母婴”@种脆弱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月子会所的服务必须是安全、科学、严谨、细致的。正是因为欠缺国家标准规范与引导,一些月子会所经营才会乱象丛生。

对此徐S表示,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中的月子会所,起初的标准化并不成熟,但关键在于起步早,经过10年的打磨和沉淀,喜喜形成了成熟的单店标准化管理体系,在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类型、消费特征、人才供给等外部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从门店选址到本量利测算,从人员选拔到内部管理,都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后来新开的月子会所按照喜喜三年前五年前的标准来做是完全足够的,但是喜喜仍在不断创新尝试,有时候还会不惜通过试错来验证思路是不是正确。”

在消耗完市场先行者机遇优势后,月子会所将从粗放式逐渐转向精细化的竞争。更注重从业者素质和服务能力,更强调月子会所的品牌及口碑。从机会主义转向持续创新管理至上的持久战。

徐S坦言,目前喜喜母婴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正是专业化人才缺口问题。喜喜母婴正在高速成长,由于属于新兴行业所以没有现成的人可以用,只能从其他行业招聘过来再进行培训,但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肯定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人才供给是喜喜目前的+瓶颈。2016年,喜喜大学正式成立,专门用于培养专业的门店管理人才。

随着标准化的规范和培训机制的成熟,近两年喜喜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期。喜喜月子的目标是3年内开到50家的直营店,500家的加盟店。预计2019年全国会有5000家月子会所,喜喜争取占到10%的份额。按照徐S的想法,在经过了线上线下互相打通之后,喜喜母婴的产业链还会不断地往前和往后延伸,围绕母婴月子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圈,从而将月子产业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立体的模式。

第3篇: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__年上半年,农村农业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一)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水稻、油料、水果、畜禽等板块经济形成规模。柑橘种植作为王店镇促进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多年来备受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为了推动我镇柑橘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广大果农的科技意识和精品名牌意识,全面提升柑橘管理水平。我镇积极争取到当阳市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计划,当阳市标准果园泉河核心示范园正在筹建过程中。示范区涉及双莲村及泉河村两个村,柑橘面积1500亩,建成后将有6个村民小组,265个农户受益。按照柑橘生长环节,狠抓管理,加强了以大实蝇为重点的病虫防治,采取市级发药,村级购药,农户自买,努力做到防治不留死角。

(二)主要畜禽产品生产获得全面增长。__年上半年全镇主要畜禽产品生产获得全面增长。其中,生猪出栏10.5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0% ,牛出栏668头;羊出栏2780只。家禽出笼60万只。按照上级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春季动物防疫,全镇组建18个“六员”专班,对动物六种重大疫病进行了防疫注射。之后为确保今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又全面开展了以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为重点的二次强化免疫。据防疫统计,生猪存栏89424头,春防注射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疫苗78953头,另在二次强化免疫时又注射猪瘟12965头,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51052头。耕牛防疫注射1064头,山羊防疫注射2263只,家禽六万多羽。认真落实了月补针制度。

(三)抢抓三夏,确保粮食、油料作物增产增收。一是抢收,抓住晴天,引进农业机械收割,油菜籽等作物增产增收。二是抢种,抢抓有利的气象条件,确保了我镇水稻种植面积达57000亩,在五月遭受暴雨灾害时,及时组织农民抢险抗灾,抢插。三是强管,加强病虫害防治。农技、植保部门加强田间巡查工作,重点开展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开展了水稻以稻水象甲为重点的监测和防治,

(四)强化了农业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农业板块与集群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水利、仓储等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大力加强通村公路的建管。到目前为止全镇共硬化通村公路282.03公里,今年验收硬化道路11公里。同时对全镇通村公路加强建后的管护,增设安全标志牌20个。二是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维修十条跨村渠道,硬化末级渠6500米。三是切实开展防汛抗旱工作。今年上半年雨水充沛,我镇认真落实市防办要求,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明确责任分工,上半年,连续两次大暴雨,农作物及道路、堰塘、渠道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全镇积极抗灾救灾,投入防汛劳力7400人,任务涉及15个村。四是加强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工作。本次全镇共上报了16个“一事一议”项目,涉及到15个村、1个居委会,包括水毁工程修复,通村道路维修,堰塘整治,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五)增强了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支撑力。 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力量是农业科技。为了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我镇强化农业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组织之间的双边合作机制。一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广泛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共召开培训会15场次,参加培训3000多人次。二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三是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牵线搭桥,促进生产与销售的紧密对接,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当阳市王店镇玉泉林牧基地,位于严河村七组,主要从事波杂、南江黄羊、宜昌白山羊的生产与销售,总投资200万元,现有林地212亩(饲料地70亩),建筑面积3000㎡(羊舍600㎡),平整硬化羊群运动场700㎡,目标存栏316只(其中能繁母羊205只),1—4月已出栏160只,预计全年可出栏580只。当阳市民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农产品开发、信息咨询、畜禽养殖、冷藏及销售、禽类饲料购销、物业管理等。公司计划“十二五”期末双莲鸡养殖总量达到20__万只,带动5000户养殖牲畜。现正在王店村新建双莲鸡保种、育种、繁育养殖基地,规划用地100—120亩,总投资1900—20__万元。一期可用地30亩,兴建15000㎡的保种、育种、繁育养殖车间,公司将按规划逐步扩大发展。

(六)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优势,鼓励引导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进培植一批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5月份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覃绪华带队,市直相关职能局到王店调研,确定把王店作为现代农业综合示 范区,将重点扶持。全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85%,农民收入的20%来源于产业化经营。宜昌汇龙有限公司农业生态园落户双莲村,占地6000余亩,投资1亿元,目前公司已在当阳注册,并开工建设,平整土地、整治河道投资达千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将集生态园、农业观光旅游、标准化蔬菜产业园、农民宜居村庄为一体,长远规划1.5万亩,投资3亿元,目前已流转林地近4000亩,旱地1800亩,水田83亩。春泉水产专业合作社是全省水产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0万元,网络社员510户,养殖水面3.29万亩。合作社在王店集镇征地4.8亩,拟建设培训中心及交易市场。建有高效的花鲢鱼、黄颡鱼繁殖基地及鱼鳖混养基地。以传递技术信息,服务生产销售,促进社员增收,推动产业发展为宗旨,使普通养殖增效和特色养殖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把握市场的能力不够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够灵活。二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上半年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三是农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大、地方财力紧,不利于农业产业建设投资。

三、目标和措施

工作目标:

1、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抓好优质水稻、柑桔、生猪及定单农业的板块基地建设,引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使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

2、充分利用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

3、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规范、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机制,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确保农民持续丰收。

工作措施:

(一)立足柑桔产业,强化管理及产后服务。

1、针对近几年来柑桔市场价格起伏较大的特点,认真收集市场信息,增强广大农户加强管理的积极性。

2、以泉河、白河、熊河、金星、双莲村的柑桔园为基地,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新建王店生态农业示范园。

3、以柑桔大实蝇的防治为重点,加强柑桔病虫害的防治,采取层层签定责任状,技术指导到田块,工作督办到村组的方式,努力减少病虫危害。

4、以协会和企业为依托,加强产后的销售服务工作。

(二)依托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业。

1、以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为龙头,积极引导广大农户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

2、加强疫病防控,为生猪产业提供有效保障。首先是加强防疫员队伍管理,签订服务合同及责任书,提高防疫员的责任意识;其次是严格和规范防疫操作程序;再次是落实村级强化防疫工作的责任制。

3、凡是因程序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造成疫病发生和流行的,除按责任制兑现外,年终目标考核兑现时直接从总分中扣除5-10分。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1、依靠国家对水利加大投入的政策机遇,努力向上争取项目,争取年内对镇管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达到5座;对线路长、渗漏严重、引水难度大的支渠硬化达2条以上;加大水毁工程的修复力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努力争取农村安全引水项目,年内解决3000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3、立足生态家园建设,继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年内力争再建户用沼气池350口,使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农户数的95%以上;加强沼气安全生产的教育,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大力推广示范“猪-沼-果”、“猪-沼-鱼”等立体种养模式,解决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

4、加强农村通村公路的建管,确保通村公路安全畅通,特别是加强建后的管理,必须达到路面清洁、路边无障碍物、边沟畅通的标准,争取年内再添置安全标识牌30个,努力减少通村公路安全事故的发生。

5、充分利用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大力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力争村村有项目,一年一个项目,每年给老百姓办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四)加大“三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1、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管理,努力提高技术人员服务于农的积极性。

2、年内“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面积要达到水稻面积的80%以上。

3、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年内培训达到2万人次。

(五)巩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成果,加大农村政策落实力度。

1、严格实行公益合同管理,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机制。结合我镇实际,细化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完善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兑现。

2、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执行政策不走样。严格国家粮食补贴、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的标准、范围、程序,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抵扣、挪用惠农资金,不得以任何形式虚报、冒领国家惠农资金。

第4篇: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关键词:差异化;管理;运输;组织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前言

三钢(集团)公司运拥有 11 台内燃机车,它们在南北站、料区、焦区、铁区等站区承担着公司大宗原燃材料进厂、产成品出厂等铁路运输任务。随着公司钢产量的逐年提高,运输处担负的运输量也逐年递增。2011年,运输处内燃机车担负着运输总量超过1700万吨的繁重任务。要确保安全、快捷、高效、正点地完成铁路运输任务,机车的动力是基础,机务的组织管理是关键。因此,机务组织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冶金生产。运输处运用差异化管理模式,优化铁路运输机务组织,有效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为三钢集团公司全面完成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乘务员调车作业管理制度差异化

1.在运输行车动态作业中,要求乘务人员严格执行调度计划,及时认真操纵机车完成运输生产任务。全年共组织监听、调取机车速度记录达96次,相关人员上车添乘,检查落实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达126次。全年查处“三违”达53件次。

2.在南站的机车上安装监控探头,使行车作业更为规范,从根源上杜绝了习惯违章,也为分析行车中发生的事故、事苗提供了依据。

3.在铁区、钢区、焦区、北站等重点区域安装“车辆点检箱”,增强了检查力度,为铁路运输车辆的运行注入了安全元素。

三、机车、车辆检修与维护管理差异化

1.“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确保完成快节奏、大生产、高运量的运输任务,需要完好的运输动力保障。除机车正常保修外,每天轮流安排机械、电气检修人员各一名到南站巡检,同时,加强机车检修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和学习,达到一专多能的目标。制定每月等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的讲课计划并落实。全年等级工程师和高级工共讲课6场次,380个课时,120人参加。同时,利用厂家现场中修的机会,安排19名检修人员跟踪学习,不断提高检修水平。

(1)闻风而动,服务至上。针对机车流动作业的特点,推行主动点检,“上门”检修,采取检修服务到现场、巡检跟踪到现场、检修应急处理故障到现场的管理模式,努力做到“三不放过”。工作之余,随叫随到,应急处理突发故障,保证机车正常运转,被称为检修“110”。

(2)精心检修,保障动力。目前内燃机车使用年限长及大负荷运载,设备故障经常发生,并且不时出现一些疑难故障。机务段把内燃机车月临修控制在30次以内,在每次保修机车中细化检修项目,及时书写检修工作日志,全方位系统地发现检修中的问题所在,及时纠正整改,保证工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检修质量。在开展优秀员工评比活动,工作作风由“要”转变成了“我要干”,有效激励全体职工爱岗敬业和发挥工作积极性。全年共保修机车40台,铁水车轴检132辆,普通车检修77辆,处理路局车辆故障65辆次,完成5台铁水隔离车的改造任务。检修计划完成率100%,机车完好率97%,铁水车完好率97.5%,保障了运输动力需求。

(3)立项攻关,降耗增效。在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从细节中挖潜降耗,能自修的决不外委修、能修复零件的不换配件、能换配件的不换部件。实施技术创新,开展立项攻关、小改小革活动,解决了机车增压器故障、190型缸头经常性窜气、变扭器故障、198#和0244#机车启机异常等多项疑难故障。完成了0098#、1044#机车风泵电机改造和干燥器的修复以及1062#机车主控接触器的更新改造任务。全年共修复增压器、主阀、分配阀、电空阀等各类机车配件58件套。八月份,挑选技术骨干成立检修小组,迎难而上、积极探索,边检修边学习,完成了柴油机的自主大修,冲破内燃机车自主中修的主要壁垒。

2.实行高级工、技师授课制度。高级工每月利用班组会将先进、节能的操作方法、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及检查方法等进行传授,提高了机车司机的操作水平,共授课21场次。

3.全体乘务人员明确各班包片、工长负责制,当班乘务员保养检查机车,指导司机每天监督指导乘务员检查和自检自修,技术人员不定期抽查,对维护保养、自检自修工作做到奖罚分明。全年保养机车991次,自检自修289次,不定期抽查126次,奖励13次,考核15次。

四、现场考核管理差异化

1.在现场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加大对违规、违章、违纪的考核力度。工长每班巡查,指导司机添乘检查,安全员监听并调取记录,段领导不定期抽查。相关人员不定期检查983次,参加各站区的早晚列队点名1860次。通过各种管理方式,规范每个人的行为。

2.现场管理以营造一流的工作环境为着力点,以争创窗口形象为目标。采用分片负责制管理方式改善工作环境。卫生区、备品备件及试验设备等执行定人定机制,日常检修后及时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尤其在下半年,检修人员利用双休日时间,对安全通道、休息室等地面重新进行定色彩、划区域,刷油漆等。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运输“窗口”的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机务段检修库被公司评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

五、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

1.将高级工、技师与新司机、新工人相搭配,业务上做好“传、帮、带”工作,共结成对子32对。11月中旬进行副司机晋升司机的操作技能考试考核,有6名副司机通过了机车点检考试和后续的操纵实践考核。为公司炼铁综合生产能力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铁路运输新增运用机车的司机岗位储备人力资源。

2.群团组织依托阵地优势,融入生产经营中心,不断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通过组织特殊工种机车司机技能比赛、建立职工书屋等。 2011年,开展了公司第四届职工技能运动会的参赛工种之一——机车司机技能比赛。经过评委对各环节的综合考评,前五名将被集团公司授予“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称号。

六、效益

1.2011年路局车到达量749.658万吨,路局车发送量330.09万吨,厂内运量632.996万吨,铁路运输总量1712.744万吨,总周转量达7513.68万吨公里,超额完成年度运输奋斗目标。

2.全年保修内燃机车 40台,铁水车轴检132辆,普通车检修77辆,检修计划完成100%,机车完好率97%(不含中修车),铁水车完好率97.5%。机车综合能耗为182.4公斤/万吨公里, 比计划下降7.6公斤/万吨公里,节约燃料费约33.6万元。修复各类机车配件58件套,节约材料和配件费用30多万元。在1004#、1062#机车外委中修时,节约外委修理费用10万元。全年共计节约各类费用70多万元。

第5篇: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关键词 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河南驻马店

中图分类号 S63;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42-02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是维持人们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是我国“菜蓝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驻马店市地处淮北平原,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加之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蔬菜产业年产值在全市种植业中居第2位,仅次于粮食,蔬菜生产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对农业结构调整、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稳定物价、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1 产业规模

20世纪90年代以前,驻马店市蔬菜的供应呈现出花色品种偏少、淡旺季明显、总量不足等特点。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驻马店市蔬菜已经成为全市种植业中的第一支柱产业。据统计,2014年驻马店蔬菜种植总面积为11万hm2,总产量450万t,居河南省第3位;总面积、总产量分别比2013年增加4.4%、2.4%。其中,汝南县3.03万hm2,新蔡县1.64万hm2,分别居全省各县(市)第4、5位。汝南县有日光温室2.5万座,占地约3 666.67 hm2;塑料大棚7.93万座,占地5 420 hm2;按蔬菜种类分,辣椒2 000 hm2、番茄8 000 hm2、茄子1 333.33 hm2、黄瓜5 333.33 hm2、大白菜5 333.33 hm2、萝卜4 000 hm2、甘蓝2 666.67 hm2、花椰菜2 000 hm2、芹菜2 666.67 hm2,汝南县日光温室数量和面积均居河南省县级第1位。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2014年驻马店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2.67万hm2,产量205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13年增加5.0%、7.3%。蔬菜生产已成为一些乡村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蔬菜生产总体呈现出露地蔬菜面积稳定,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蔬菜面积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2 生产现状

随着驻马店市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聚。按照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要求,驻马店市在稳定露地蔬菜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基地区域布局以106、107等交通干线及县级政府所在地周围为重点,重点扶持汝南、遂平等基地县。

2.1 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健全

在落实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和推进蔬菜品牌化经营的过程中,不同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出现。“十五”以来,驻马店市蔬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蔬菜批发市场15处,全市蔬菜加工企业有10多家。据统计,目前全市从事蔬菜种植、蔬菜加工业、蔬菜运销业、为蔬菜产业提供各项服务的人员分别约有50万、5万、20万、10万人,这样全市蔬菜产业的从业人员达85万人以上,约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4。因此,蔬菜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缓解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2.2 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

充分利用地理和交通优势以及温、光资源优势,在全市大力提倡并发展了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蔬菜生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中小拱棚、塑料拱圆大棚、日光温室等不同设施形式相结合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2014年,全市保护地设施蔬菜面积达2.67万hm2,产量205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13年增加5.0%、7.3%。在保护地设施中,日光温室蔬菜面积达1万hm2,在省内率先实现了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种类和花色品种的多样化。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蔬菜生产中化学投入品超标问题突出

驻马店市地处南北过渡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的蔬菜种类较多,栽培茬口复杂,危害蔬菜的病虫种类也迅速增加。由于蔬菜常年种植,多数地块连作套种,茬口不断,使病虫不断累积,形成了病虫常发、连发、多发、重发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一些毁灭性很强的病虫的发生或流行,菜农加大了农药投用量,致使增加了蔬菜农药残留量。化肥在蔬菜生产中有增产的作用,但滥施化肥的现象时常发生,掠夺性生产较严重,有机、无机肥投入比例严重失调,致使土壤中化肥残留严重超标、地力得不到持续修复,使绿色蔬菜生产遭到破坏。

3.2 蔬菜科技工作差距较大

一是蔬菜科技力量薄弱,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难度较大。蔬菜产业发展了,但全市的蔬菜的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尚未形成,蔬菜蔬菜技术推广体系、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科研力量等未能相应发展,蔬菜科技工作现状与蔬菜产业发展不相对称。由于没有一个权威的技术依托部门的组织引导,在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品种安排、区域布局和生产、销售等领域无法开展系统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科技攻关,蔬菜生产技术得不到迅速推广利用,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生产物质也难以准确及时供应到位。二是设施蔬菜关键技术的研究任重道远。许多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如连作障碍的克服、病虫害综合控防、设施环境因子调控、专用品种选育等,还有待深入研究。三是采后处理水平较低。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蔬菜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后处理严重滞后,产品保鲜、整理、包装及贮藏技术等研究甚少,蔬菜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偏低。

3.3 绿色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一是从总体上看驻马店市蔬菜种植面积依然偏少,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少。设施蔬菜仅占全市同期蔬菜栽培面积的10.8%,远低于全国设施蔬菜占全国同期蔬菜种植面积25%及河南省设施蔬菜占全国同期蔬菜播种面积23%的比例。本地生产的蔬菜,不要说远销外地,连本地市民的需求也满足不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城区面积迅速扩张,老菜田被挤占殆尽,新菜田建设滞后,近郊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自给能力远为不足,市场物价不稳,波动极大,群众反映强烈。二是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偏低,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之类的组织还有待发展、提高。蔬菜品牌不响,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带动及龙头拉动能力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品质和产量无法保障,效益较低。三是科技支撑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蔬菜生产过程中,品种和技术落后,产量和品质较低,效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缺乏系统、科学的蔬菜生产发展规划,发展布局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五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落后,政府的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薄弱,为产业服务的技术推广、科研以及产品质量认证、产品标准制定、信息咨询等,都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六是财政投入偏少,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发展蔬菜生产融资难,风险高,缺少蔬菜生产方面的农业保险。

4 发展对策

4.1 加强绿色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组织绿色蔬菜综合防控技术、高性能药械及使用技术、绿色蔬菜配套生产技术的攻关研究[1]。集成国内外绿色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根据生产实际编制出实用技术培训宣传材料,发放给蔬菜生产者[2]。

4.2 制定绿色蔬菜生产相关标准

绿色蔬菜生产包括生产基地的建设、环境调控、种植技术、土壤改良、品种选择、农药的选用及使用技术、肥料选择及施用技术、产后处理技术等多个环节。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应尽快制定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加工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3]。

4.3 积极建立蔬菜生产基地,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

积极探索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模式,实施龙头带动,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4]。支持龙头企业到农村建立蔬菜产销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蔬菜的分级、包装、储藏、运输等冷链系统,减少蔬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满足市场供应,增加企业效益[5]。

4.4 加强蔬菜产品质量检测管理

应加强蔬菜产品质量检测管理,推行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6]。要规范市场行为,对假冒“绿色”产品加大处罚打击力度,普及绿色蔬菜技术知识,促使生产者转变观念,自觉进行无公害生产,提高蔬菜生产整体水平[6]。

5 参考文献

[1] 秦潮,李庆华,刘瑞宇.山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5,31(3):3-5.

[2] 洪建军,林伟君,刘蔚楠,等.2014年广东蔬菜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2):9-14.

[3] 汪端华,杨建国,吴艺飞,等.湖南罗霄山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5(9):139-141.

[4] 姜哲琦,田利琪.河北省蔬菜产业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5(13):173-175.

第6篇: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道路;病害;防治

要想做好水泥混凝土道路病害的防治,首先要了解造成这些病害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这些病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混凝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形要引起足够重视。

混凝土的变形主要有硬化过程的自生体积变形,湿胀干缩变形,温度变形和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混凝土的湿胀干缩是由于混凝土中水分的变形而引起的,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1)混凝土成形后,养护不良,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蒸发快、体积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或者构件水分蒸发,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3)采用含泥量多的粉砂配制混凝土。(4)混凝土受到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5)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露天生产后长期不张拉等。对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1)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的粉砂,振捣要密实,并应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时间,长期堆放的预制构件宜覆盖,避免曝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3)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4)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5)大体积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大多数属于温度裂缝,其中表面裂缝又占绝大多数。

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产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要进行事先控制,从以下几点注意:(1)材料、半成品质量的控制。水泥安定性良好;砂石级配通过试验要优良,砂不要过细,砂石含泥土、石粉不能超标,不能使用反应性骨料,科学地采用合理的配合比,根据外界环境温度采用水化热适宜的水泥。(2)建筑和结构构造进行检查,结构整体性和变形缝设置应合理;结构受力上,应进行设计断面、应力情况、超载、抗裂验算。(3)施工工艺方面控制。水泥用量与用水量不宜过多;混凝土拌和要均匀;配合比控制要准;浇筑要按一定顺序进行;浇筑方法要妥当;浇筑速度不能过快,振捣要实;模板不能变形、漏水漏浆;钢筋保护层要适宜,浇筑中不能碰撞钢筋;施工缝处理好;拆模、加荷不能过早;施工不能超载;及时养护,不要受冻。(4)注意地基变形和温、湿度变形。(5)混凝土不能受到酸碱腐蚀,火灾、高温、地震也会使混凝土受到破坏。(6)要想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人的质量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外,还需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人的技术水平,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图省事、碰运气,有意违章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

二是道路排水系统设置不合理。对水泥混凝土道路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对水的防治。如果排水系统存在缺陷,使本应及时排走的水,大量滞留在路上无法外排,势必造成路面积水下渗至路基,导致路基强度的局部软弱,从而出现大面积的严重病害。

三是路面结构不合理。水泥混凝土道路大都采用水泥、石灰稳定土材料铺筑路基。根据近年来养护工作取得的经验来看,利用水泥、石灰稳定土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层有许多缺陷。因为该种材料的水稳定性较差,被水浸泡后一旦有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很快就会形成唧泥,造成板底淘空,致使道板局部受力不均匀,引发路面破损。

四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超载、超重车大量出现,进一步加剧了混凝土路面破损的速度。

对于水泥混凝土出现的病害应及早进行防治,在日常养护工作中,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早期防治的措施有几个方面:

(1)水泥混凝土道路病害刚刚出现的时候可能只是轻微的唧泥或小的裂缝,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逐步扩散,最终形成大面积的严重破碎。所以,搞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预防性养护十分关键,一定要做到勤观察、早发现,并及时处治。

(2)要特别重视对路面积水的防治工作,坚持“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即在做好灌缝工作的同时,对路面积水进行疏导,对经常积水的路段要增设泄水槽和排水沟渠,尽快排除积水。

(3)从长远看,在水泥混凝土道路的建设、施工中建议逐步淘汰石灰稳定土质层,而用水稳定性较好的材料来修筑水泥混凝土道路的基层。

(4)重视行车道板接缝养护。早期防治的重点在于接缝的养护。积极探索新工艺,采用新型材料进行灌缝作业。

(5)应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杜绝超载、超重车辆对公路造成的破坏。

对于病害严重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的防治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1)对已断裂成三块以上并伴有严重沉陷的严重破碎道板,应采取整槽翻修的方法进行修补的。推荐使用快速修补的方法来处治破碎板,可采用525#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并掺入4%(水泥重)的促凝剂,水泥混凝土配合比采用水泥:砂:石子=1:2.5:4.5,W/C=0.55.也可使用混凝土促凝剂,该种材料对一般水泥混凝土有很强的促凝作用。施工中使用普通火山灰质水泥,施工配合比为水泥:砂:石子=1:1.2:2.87.W/C=0.32,促凝剂掺入量为16%(水泥重)。快速修补技术的优点是能使修复后的新道板在短时间内恢复交通,在相当程度上缓解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压力,施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但快速修补由于混凝土凝结时间短,必须作好前期工作,且各道工序的衔接不能出问题。如能保证各项工序顺利实施,则快速修补法不失为―个快捷实用的好方法。

第7篇: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一)工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1.管控并举,调整产业结构

东平县坚持管控并举,防治结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污染程度小的工业项目,严把环境污染关。对工业项目尽量集中在园区,统一污水处理,统一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投资90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区内生活及工业污水集中处理效率达到90%。具体处理是对水经过再生水利用工程后,通过高效纤维过滤工艺进行深处理,使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符合企业及市政等单位的用水要求,处理规模每天25万吨,年节约用水达到1000万吨。

东平县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坚持实施关停,先后取缔了3家造纸厂草浆生产线,取缔了557家“土小”淀粉加工企业,对5家有治污能力的重点淀粉企业实施扶持,仅止一项消减COD排放量1120吨。先后投资9129万元,完成了瑞星集团、光大油脂等14家重点企业工业废气、废水治理再提高工程,削减SO3 000吨、COD13400吨,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

2.加快技术改造,推行循环经济

加快技术改造,推行循环经济,走出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路子,全县企业呈现出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特点。我县先后建立了5家省级技术中心在内的3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与4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自主研发70多种高端产品,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家,瑞星集团合成氨废气回收、光大油脂生物有机肥等8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节能清洁生产项目。山东瑞星集团经过科研攻关,新上了“吹风气余热回收燃烧”项目,利用尿素生产中产生的废气,通过吹风余热回收锅炉再次燃烧利用,仅此一项年可生产中压蒸汽60万吨,发电4 500万千瓦时,新增效益1 500万元。这样,净化了空气质量,体现了物质的再次利用,加大了物质的产出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发展了循环经济,净化了生态环境。

3.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秸秆利用

东平县运用先进技术,建起了全国第一条“秸秆酶解发酵燃料乙醇”生产线,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乙醇,该项目荣获国家专利30项,一期工程年产3 000吨燃料乙醇。我县引进香港中电生物质能电项目,使废弃秸秆身价倍增,实现了清洁能源生产,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为1.8亿千瓦时,年可消化秸秆30多万吨。避免了传统的秸秆燃烧,利用效率低,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农业生态治理,保护环境

1.高效生态农业,体现持续发展

东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在农业开发建设中,着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生物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

(1)绿色工程:东平县北部山地、丘陵,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经济生态林业,推广经济防护林栽培和牧草种植,从而构筑起农牧林结合配套的生态农业区。目前,全县10万亩核桃林已现雏形,林木覆盖率高达26%;小尾寒羊和鲁西黄牛存栏量分别达到34万只、12.4万头。

(2)旱作工程:东平县南部平原地区,全面推广地膜覆盖,生物覆盖和秸秆还田等旱作农业配套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同时,退耕种树种草,发展径流果园,形成以保护基本农田为中心的粮、林、草相嵌式的大生态农业新格局。

(3)涝洼工程:东平县建起了万亩生态农业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库区工程:东平湖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注重了生态效益,初步形成了三个生态经济示范区。

①东平一级湖水产养殖区:实现了渔业资源修复工程。东平一级湖产年拥有水面25万亩,水资源异常丰富。为有效改变东平湖生态环境,我县启动了东平湖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每年有计划地向湖内投放鳙鱼、鲢鱼、鲤鱼、鲂鱼等优质虑食性苗种300至500万尾,以衔接生态链条,修复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大力推广清洁养殖模式,增加虑食型网箱,实施大面积立体生态放养,减少投喂饵料数量,过滤水中微生物,改善东平湖水质。分别在东平湖上游来水入湖河道区和南水北调工程通道出水区建立长度约10公里的净化床,严把水源出入关,进一步提升东平湖水质。另外,东平湖3万亩水生植物保护区和30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保护区为湖内各种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索饵、繁殖场所,加快了东平湖渔业资源修复进程。目前,东平湖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鱼类品种达30多种,水生维管束类植物至少42种,水体透明度由原来的1米增加到2米,东平湖呈现出“水清草茂鱼肥”的良好景象。

②东平二级湖高效农鱼综合开发区:实现了鱼粮、鱼林、鱼桑等高产高效立体种养生产模式。例如:稻田生态混养,优化生态环境。利用稻田进行河蟹生态混养是我县近年来成功摸索出的一种种养模式,稻田的水面资源在为河蟹提供充分生长空间的同时,也为河蟹提供了丰盛的生物饲料。河蟹吃掉了稻田害虫后,清洁了水资源,疏松了稻田土壤,也为稻子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我县大安山、新光、八里湾河蟹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近年来蓬勃发展,基地在生产过程中,对茁种投放、饵料投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治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充分发挥稻蟹互利共生的优势,减少了药物使用和饵料投喂量,在亩产稻谷600公斤的基础上增产河蟹62公斤,降低了生产成本,优化了生态环境,仅此一项,每年每亩增收1 500多元。

③东平沿湖水产加工区:实现了绿色产品,改善了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县以无公害标准生产技术和大湖清洁养殖技术为重点,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30期,培训人数2 000多人,池塘标准化养殖和东平湖清洁养殖两大类10多项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同时,在重点养殖区选择2个示范村,每村确定10户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管理、重点指导。大力鼓励养殖户、养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加工运销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认证。目前,我县已有乌鳢、河蟹、莲藕、鲤鱼、草鱼、大青虾等6个水产养殖品种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产地认证面积2万多亩。

2.小流域的治理,经济效益显著

我县东平镇白佛山小流域经过治理后,形成了“柏槐戴帽,干果缠腰,果园绕脚,山下农田,水利配套”的生态模式。在山脚下建梯田,平整土地,营造经济生态林6 000亩,其中苹果3 500亩、石榴500亩、核桃2 000亩;堰边植花椒树3万株、杏树6 000株、桃树400株。实现了水果642万公斤,总产值2 054多万元,人均收入达2260元。

3.严格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东平县通过租赁、承包、流转、

拍卖等形式,推进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参与植树造林,丰产林面积达到12.9万亩,经济林7.5万亩,林业年产值达到2.3亿元,绿色成为东平的主色调。在东平湖入湖口、出湖口、稻屯洼实施湿地净化工程,人工种植芦苇、芦竹、蒲草等水生植物,沿湖人工及自然湿地达到10万亩,成为净化水质的绿色屏障。这样,严格控制了周边工厂污水与有害气体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设想

保护环境,实施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对各类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局部与整体相协调,促进各类区域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1.建设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

根据我县自然地理地貌,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力度,把县城周边山系、水系与城市建设综合考虑,规划好城市及其周边生态林、景观林及水系建设,丰富城市绿化树种,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提高观赏性为目标,在县城周边规划好生态林、景观林的建设,引进和栽植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效益的绿化苗木,设计好绿化的层次和色彩搭配,提高县城森林覆盖率,达到一年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把县城建设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上水园林城市。

2.大力发展名胜山区和旅游区

我县要加大对白佛山、司里山和腊山的绿化、美化力度,扩大植被面积,增加美化树种数量,使这些山景更加秀丽多姿。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科学有序地进行山景规划项目开发实施,规划出合理的产业功能区,以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等项目为引领,推进文化产业园的进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棱角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早日把白佛山、司里山和腊山建成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3.沿湖绿化,湿地修复,保护环境

要立足实际,制定好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规划,以保护原生态为主,探索切实有效的办法,积极研究芦苇、芦竹以及耐水树种的发展种植,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增强自净能力,不断提高稻屯洼水质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再现苇薄荷香的迷人风光。

要切实保护好东平湖水资源及东平湖现有湿地、周边山水资源,加大沿湖绿化力度,提高植被面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实施旅游资源开发,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把东平湖建成人人向往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胜地。

4.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在发展生态农业中,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全面安排,实行多种开发模式,使各类区域的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根据东平县的区域应采取如下几种生态农业模式。

(1)山区生态农业采取“七上山”。“路上山、水上山、电上山、果树上山、地瓜上山、养殖上山、农产品加工上山”的模式。例如:利用地瓜进行淀粉加工,加工所剩余的粉渣用来酿酒,酿酒所剩余的酒糟用来养猪,猪粪是农作物和果树的肥料,使各种有机物和废物得到多次利用,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更加科学,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小流域生态农业采用“相对取直,挖出淤泥,堤路合一,两岸植树,节节打坝拦蓄,水利配套”的模式。体现增加植被,绿化环境综合利用的原则。

(3)平原生态农业采用的模式如下:一是“秸秆――液气――肥料”的秸秆气化利用模式;二是“粮――猪――果”模式,即果林套种饲料,果园中建猪舍,次果喂猪,猪粪尿还果园农田。三是“粮――猪――沼――鱼”模式,即饲料粮喂猪,猪粪产沼气,沼渣沼液肥田养鱼。是以沼气为纽带,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体现了物质的循环、能量的多级利用,起到了变废为宝,净化环境的作用。

(4)涝洼地生态农业采用“上种下养”的模式:即塘中养鱼蟹,水面养鹅鸭,台面种蔬菜和粮食的立体种养模式,形成粗粮菜喂鹅、鸭和猪,畜禽粪便和农作物茎叶处理喂鱼,池塘泥肥田的良性生态循环链。

5.利用现有水面,发展水产养殖

东平县水资源丰富,还有大量的滨湖涝洼地,充分利用现有水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基地。一是以东平湖为主发展淡水鱼养殖基地;二是以东平湖沿湖、河渠一带可发展养鸭基地;三是以大安山为主发展稻田养虾基地;四是以商老庄为主发展塘池甲鱼养殖基地。旨在净化环境,提高水质,保护生态。

6.引进项目,发展工业,保护环境

第8篇: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damage inci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s. The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coal mine water hazards is enhancing scientific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al mine water hazards. Detection is the basis;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prevent coal mine water damage.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to prevent and treat water hazards incident are given which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mine production.

关键词:煤矿水害;探测;防治水管理

Key words:coal mine water hazard;detection;control of wat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D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35-01

1煤矿水害源及类型

1.1 煤矿水害源矿井水害是伴随生产而发生的,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地点的不确定性。水害造成的损失是既成事实和无法挽回的,一旦发生水害,虽然危害程度不同,但通常都使生产中断、财产损失,严重者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2005-2009年五年中全国发生各类透水事故215起,死亡1373人。不难发现,煤矿透水事故下降幅度较大,人员死亡数量大幅下降。

1.2 水害源类型矿井水害的充水水源一般有下列几种:地表水、第四系水、岩溶水、裂隙水、煤层顶底板含水层水和采空区积水。根据2005年到2009年上半年统计,全国215起透水事故中,老窑、采空区透水占81%,说明老窑、采空区透水是主要水害类型。

2煤矿水害源的探测技术

2.1 煤矿水害源的构造探测技术地质报告是煤矿设计的依据,是煤矿投产后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指导性文件。近年来,地质报告的编制质量很低。

在煤矿生产的困难时期,防治水工作被削弱。表现为投入不到位,缺乏必要的防治水设备,防治水基础设施损坏未得到及时修复。近年来,虽然煤炭市场形势好转,但由于思想重视不够,历史欠账又多,一时还没有彻底改变,矿井抵抗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

2.2 相对富水性探测技术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高、技术人员缺乏、防治水措施编制不科学、无操作性和针对性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另外,一些煤矿为了追求效益而忽视安全,主管部门以产量和效益做为考核成绩的标准,致使煤矿主要负责人心存侥幸,冒险生产。再有,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人员没有地位,说话没人听。

3防治水害的综合管理

3.1 切实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煤矿要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类矿井要采用适合本矿井的物探、钻探、化探等先进适用技术,查明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情况。

重视地球物理技术在煤矿水害方之中的地位,在采取设计阶段坚持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瞬变电磁技术进行补充勘探,查明落差大于5m的断层及富水性。

3.2 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凡采掘工作面受水害影响的矿井,要开展充水条件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矿井有透水征兆时,受水害威胁的区域要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井下探放水必须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

3.3 加强“雨季”三防工作煤矿企业必须就防范暴雨洪水进行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彻底消除隐患。井口标高低于历史最高洪水水位的矿井要有应急措施;对洪水可能淹没的废弃老窑井口必须按规定填实封死,或在井口浇注1个大于井筒断面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严防地表水倒灌井下导致淹井。雨季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视。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必须立即停产撤人,只有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3.4 加强水害应急救援和职工防治水安全知识培训各产煤地区相关部门要制订完善水害应急预案,建立区域抢险排水基地,增置各类排水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完好,以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和效果。煤矿企业也要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和设备,确保抢险救灾时能够及时到位并发挥作用。煤矿企业要结合典型水害案例,加强对职工水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制定并不断完善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职工掌握逃生的路线。煤矿企业发生透水后,要立即启动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并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3.5 加强防治水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地方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对煤矿水害的日常监管职责,加强对辖区内煤矿的监督检查力度。凡防治水措施不落实、没有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超层越界开采的煤矿,必须责令其立即停产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要向当地政府报告并依法予以关闭。驻各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对受老空水、地表水、承压水或溶洞水威胁的煤矿进行重点监察。凡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煤矿,要责令其停产、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对发生水害事故的矿井,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基本要求,认真调查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及时公布处理结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对重大未遂透水事故,也要彻查原因,促使煤矿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提高防治水工作水平。

第9篇:产后修复培训技术范文

第二条水利工程建设程序,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水利部水建[1995]128号)明确的建设程序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第三条本暂行规定适用于由国家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企事业单位独资或合资以及其它投资方式兴建的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等大中型(包括新建、续建、改建、加固、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参照执行。利用外资项目的建设程序,同时还应执行有关外资项目管理的规定。

第四条项目建议书阶段

1.项目建议书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有关投资建设方针进行编制,是对拟进行建设项目的初步说明。

2.项目建议书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水利部水规计[1996]608号)编制。

3.项目建议书编制一般由政府委托有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并按国家现行规定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由政府向社会公布,若有投资建设意向,应及时组建项目法人筹备机构,开展下一建设程序工作。

第五条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1.可行性研究应对项目进行方案比较,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和经济上是否合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和进行初步设计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法人(或筹备机构)组织编制。

2.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电力部、水利部电办[1993]112号)编制。

3.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国家现行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同时提出项目法人组建方案及运行机制、资金筹措方案、资金结构及回收资金的办法,并依照有关规定附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签署的规划同意书、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书面审查意见。审批部门要委托有项目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评估,并综合行业归口主管部门、投资机构(公司)、项目法人(或项目法人筹备机构)等方面的意见进行审批。

4.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在主要内容上有重要变动,应经原批准机关复审同意。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准后,应正式成立项目法人,并按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项目管理。

第六条初步设计阶段

1.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必要而准确的设计资料,对设计对象进行通盘研究,阐明拟建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规定项目的各项基本技术参数,编制项目的总概算。初步设计任务应择优选择有项目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依照有关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进行编制。

2.初步设计报告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电力部、水利部电办[1993]113号)编制。

3.初步设计文件报批前,一般须由项目法人委托有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或组织行业各方面(包括管理、设计、施工、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对初步设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论证。设计单位根据咨询论证意见,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补充、修改、优化。初步设计由项目法人组织审查后,按国家现行规定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

4.设计单位必须严格保证设计质量,承担初步设计的合同责任。初步设计文件经批准后,主要内容不得随意修改、变更,并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的技术文件基础。如有重要修改、变更,须经原审批机关复审同意。

第七条施工准备阶段

1.项目在主体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完成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

(1)施工现场的征地、拆迁;

(2)完成施工用水、电、通信、路和场地平整等工程;

(3)必须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工程;

(4)组织招标设计、咨询、设备和物资采购等服务;

(5)组织建设监理和主体工程招标投标,并择优选定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队伍;

2.施工准备工作开始前,项目法人或其机构,须依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1995]128号)中“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的分级管理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报建手续,项目报建须交验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工程项目进行项目报建登记后,方可组织施工准备工作。

3.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除某些不适应招标的特殊工程项目外(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均须实行招标投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水建[1995]130号)执行。

4.水利工程项目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施工准备方可进行:

(1)初步设计已经批准;

(2)项目法人已经建立;

(3)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筹资方案已经确定;

(4)有关土地使用权已经批准;

(5)已办理报建手续。

第八条建设实施阶段

1.建设实施阶段是指主体工程的建设实施,项目法人按照批准的建设文件,组织工程建设,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2.项目法人或其机构必须按审批权限,向主管部门提出主体工程开工申请报告,经批准后,主体工程方能正式开工。主体工程开工须具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1995]128号)明确的条件,即:

(1)前期工程各阶段文件已按规定批准,施工详图设计可以满足初期主体工程施工需要;

(2)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年度计划,年度建设资金已落实;

(3)主体工程招标已经决标,工程承包合同已经签订,并得到主管部门同意;

(4)现场施工准备和征地移民等建设外部条件能够满足主体工程开工需要。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主体工程开工前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建设管理模式已经确定,投资主体与项目主体的管理关系已经理顺;

(2)项目建设所需全部投资来源已经明确,且投资结构合理;

(3)项目产品的销售,已有用户承诺,并确定了定价原则。

4.项目法人要充分发挥建设管理的主导作用,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建设条件。项目法人要充分授权工程监理,使之能独立负责项目的建设工期、质量、投资的控制和现场施工的组织协调。监理单位选择必须符合《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水建[1996]396号)的要求;

5.要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保证”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重要建设项目,须设立质量监督项目站,行使政府对项目建设的监督职能。

第九条生产准备阶段

1.生产准备是项目投产前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设阶段转入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项目法人应按照建管结合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适时做好有关生产准备工作。

2.生产准备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要求确定,一般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生产组织准备。建立生产经营的管理机构及相应管理制度;

(2)招收和培训人员。按照生产运营的要求,配备生产管理人员,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之能满足运营要求。生产管理人员要尽早介入工程的施工建设,参加设备的安装调试,熟悉情况,掌握好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为顺利衔接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阶段做好准备;

(3)生产技术准备。主要包括技术资料的汇总、运行技术方案的制定、岗位操作规程制定和新技术准备;

(4)生产的物资准备。主要是落实投产运营所需要的原材料、协作产品、工器具、备品备件和其他协作配合条件的准备;

(5)正常的生活福利设施准备。

3.及时具体落实产品销售合同协议的签订,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为偿还债务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条件。

第十条竣工验收

1.竣工验收是工程完成建设目标的标志,是全面考核基本建设成果、检验设计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即从基本建设转入生产或使用。

2.当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全部完成,并经过单位工程验收(包括工程档案资料的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水利部水办[1997]275号)的要求完成了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完成竣工报告、竣工决算等必须文件的编制后,项目法人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1995]128号)规定,向验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根据国家和部颁验收规程,组织验收。

3.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后,须由审计机关组织竣工审计,其审计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基本资料。

4.工程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的建设项目可先进行初步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予验收;有遗留问题的项目,对遗留问题必须有具体处理意见,且有限期处理的明确要求并落实责任人。

第十一条后评价

1.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一般经过1至2年生产运营后,要进行一次系统的项目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影响评价——项目投产后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经济效益评价——项目投资、国民经济效益、财务效益、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可行性研究深度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对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竣工投产、生产运营等全过程进行评价。

2.项目后评价一般按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即项目法人的自我评价、项目行业的评价、计划部门(或主要投资方)的评价。

3.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做到分析合理、评价公正。通过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以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吸取教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果的目的。

第十二条凡违反工程建设程序管理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项目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对责任者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本暂行规定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1995]128号)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