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线上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 县域高中数学 在线课堂 教育教学
一、提供“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网络环境与平台
我县教育主管部门早就着手布局在线教育,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广“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县中小学基础教育互联网接入基本全面覆盖,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本县域发展需要。现有多媒体教室,已具备网络教育的平台。
基于我县“互联网+”与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接轨,我校开设了民乐一中校园网站,站内开通了教学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电子图书、网络组卷系统等内网资源。分别从备、讲、辅、批、考五个方面开展在线学习与教育。在“备课”环节,学校与“高考资源网”、“中华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等网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教学素材的下载,以供师生浏览参考;在“讲课”环节,通过VOD视频点播提供校内校外在线教学课堂;学生们课余时间经常在计算机教室或者拿着IPAD自学,对传统教学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5个录播室和1个微格室,专供老师录课、辅导,针对学生作业批阅,专门成立了微信群教学组和Q群学生组,方便教师开展在线教研合作和在线跟踪、监督、辅导。
二、探索“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新型模式
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技术,对线下教育最大的推动和促进就是教育德均衡发展。换句话说,通过“互联网+”,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许多贫困地区通过普及在线教育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资源。从“互联网+数学课程”“互联网+数学教学”到“互联网+数学学习”“互联网+数学教育评价”的推行到开展,打破了现有教育方式地域时空的限制,让任意一个联通网络的学生老师都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没错,这种“互联网+”在线课堂模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碎片时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选择或更改课堂和老师,而且可以重复观看,反复听讲,多次学习。
以现有模式看,在线教育就是把传统课堂搬上网络,把黑板变成电脑屏幕、粉笔变成鼠标键盘。某种程度上讲,网络授课仅创新了授课的手段,还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更缺乏互动交流。比如网络视频、网络题库、搜题软件等。仅是借助网络,单方表达意愿,无法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更不能监控和预判学生的实际效果。某种程度上讲,学校从网上组卷、找题库对学生考试,就是把人对人的“填鸭式教育”,变成了“互联网+人”的机械灌输。
当下,在线教育主要是在“授课思维”上,促使学校、老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接轨,与“互联网+”对话,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发兼顾学生学习效率“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新模式。当然,这并不否认线下传统课堂模式的魅力,线上线下教学要融合,取长补短,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2014年,我校与“创数教育公司”合作,改进和创新了“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在线教学环节中的弊端,共同推出“互联网+高中数学自习课”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自我诊断、个性化目标、个人学习路径规划、达标任务、跟踪反馈5个环节,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增设了“师生交流评价窗口”、“问题反馈窗口”、“在线课时练习提交窗口”、“学生在线学习跟踪记录”等以弥补在线课堂上老师关注不到的学生问题以及师生无法交流对话的尴尬,促进了有效教育教学。例如,根据对学生学习、交流、练习等其他数据的分析,可以针对这个学生存在的知识薄弱点,开出有针对性的“处方”,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优化“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效果
“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极大地帮助教师产生更有创意、更有价值的数学教育点子,提高数学教育效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网上数学教育,科学评价数学教育的内容,准确把握笛Ы逃的核心目标,也使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2016年4月,“创数教育公司”对学校高中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教学辅导,通过线上和线下、远程和面授、数字化和纸质化的跨界融合,对学校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冲击。尤其是班级“微信公众号”的开放,建立师生之间的信息流动,教师可以在瞬间收集大量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教师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布置和查阅作业,网上解答学生疑问,学生及时学习很多未知内容,老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查漏补缺,突破教育学的时空限制。
“互联网+县域高中数学教育”已在我校初见成效并日渐被接受和认可,当然,“互联网+”目前还有很多不成熟与不完善,实现其远景任重道远。但我更希望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来提升和开发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共赢。
【参考文献】
[1] 顾健. 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2 (3).
关键词:电子商务 教学 问题 方法 体会
电子商务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知识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现状
中职理论课程教学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同学都说不知道电子商务课学了什么。我们通过对肇庆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班中,学生使用QQ聊天人数、使用搜索引擎人数、开通网上银行人数、网上购物人数、BBS上发表留言人数以及开通网上商店和自己设计网页的人数几方面的调查,显示情况如下。
调查对象:中技11电子商务班(30人)。
调查时间:2012年3月1日(中技一年级,电子商务概论学了一个学期)。
调查数据见图1。
图1
数据分析表明:一是使用QQ人数为100%,说明学生接触过互联网、使用过电脑、有上网经验,这对于学习电子商务有一定的基础。二是使用搜索引擎的人数占79.31%,说明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搜索引擎,会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搜索引擎内容,在上学期的电子商务课程已经讲过,但仍然还有20.69%的人不会使用。教师要针对不会使用的学生多加指导。三是开通网上银行的人数占48.28%,这是教学的结果。教师要求学生去银行开通网上银行,这样便于网上交易。还有一半的同学不愿意开通,问其原因说是年龄问题、时间问题、安全问题等等,教师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做分析说明。四是进行网上购物的人数占13.79%,说明学生对网上购物还具有一定的戒心,对新生事物的适应性不是很强。所以,对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这一内容,教师要多加引导,只要学生自己在网上交易了,对电子商务交易这个模块就会掌握得更好。五是网上开店、网页设计的人数为0。这两个模块,学生还没有接触,在以后教学中要详细讲解。
二、中职电子商务教学面临的问题
总结笔者几年电子商务的教学经验,发现电子商务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硬件不够完善
学校应该组建两个能提供给学生网上购物、网上销售、网络营销的电子商务实验室。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书本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实验室,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使得很多实际操作变成雾里看花。
3.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的待遇、使命感、责任心受到社会大风气的影响,使得教学成了一种应付式教学。
三、努力改变电子商务教学现状
1.学校方面
首先是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培养教学氛围,重视科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电子商务教学最有利的保障。
其次是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责任心和归宿感。学校可以从提高教师待遇和送教师外出学习两个方面入手,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教师方面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整理出一套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1)把握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讲到搜索引擎的使用时,如果教师是对着书本在课堂上讲百度、谷歌等,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会很好,所以在上课时,笔者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入手,先讲这首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讲解百度李彦宏的创业经历,随后提出问题:大家都在用百度,却都没有付费给百度公司,百度是通过什么方式盈利的?最后,把这个问题留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找资料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下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回答,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教师做总结,得出结论:百度的竞价排名和广告是百度公司取得成功的法宝。如果学生是自己找到答案的,那么他们理解得会更加深刻,知识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2)教师上课前要准备充分,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上课的时候,教师应坚决避免照本宣科,要有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所以,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用当前的文化经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结合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作为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方说,教师在讲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时候,可以用支付宝作为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问题。一是为什么要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支付宝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是买卖双方是如何使用支付宝进行交易的?
其次,教师把支付宝的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阅读,带着问题阅读。阅读之后,学生可以进行讨论,总结归纳。
再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多多给予鼓励,发现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做总结发言,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为了解决买卖双方的诚信问题,也解决了买卖双方的安全问题。
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流程图,详细讲解其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3)教师在讲课完成后,巧妙地安排课后作业。
①假设这个周末(周六)全班同学要坐火车去海南(三亚)旅游三天,请同学们上网找到出行的时间、到达时间、回来的时间、票价、旅游景点介绍、入住酒店、三亚的天气情况等。
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装一台电脑。请列出详细的配置单、品牌、价格、性能、型号等,并说明原因。
资料整理之后,学生用E-mail发给教师。下节课,教师提问并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这个作业实际上是考察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在做第一题的时候,如果学生是亲自动手做的,他们就会用到搜索引擎,真正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比教师在黑板上教学的效果会好得多。
在做第二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让学生去电子商城调查,也可以上网查询。这个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只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刻,受益颇多。完成作业后学生通过E-mail发送给教师,也利用了电子商务方便、快捷的功能。
综上所述,学校要有对电子商务硬件的投入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人才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方法、技巧、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赏识;价值;现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75-01
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说过:“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中国教育界的优秀教育理念中很早就有赏识教育的思想,自从周弘先生将赏识教育在国内编成体系并且广泛推广,一时之间各地学校都纷纷学习使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碧玉亦有瑕疵,在老师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失效现象。
一、学校赏识教育失效现象的行为表现
(一)刻意赏识
赏识教育贵在真诚,使用赏识教育的时候应该发自内心。表达赏识的前提是心里真的赏识。刻意去赏识学生,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缺乏原则、不真诚、有讨好或者敷衍之嫌。有的老师使用赏识教育过当,每次不表扬几个同学就觉得没有完成任务,没有真正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就随意表扬,让学生感到奇怪。久而久之,学生也知道老师这样的表扬是习惯性的,并不放在心上,对这位老师的其他话也不真的放在心上了。赏识教育就这样成了一种形式,因而失去了它的灵魂价值。
(二)与他人比较,造成不良竞争
有些教师喜欢在表扬学生的时候,讲这位学生与其他的学生作比较,比如在表扬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说:“张三同学的成绩进步的很快,一下子就上升了七名,但是上次和他一起排20名的李四,这次还没有什么进步,以后要向张三同学学习啊。”类似这种表扬,表面上看起来肯定了张三的成绩,是一种赏识,但是实际上给张三带来了压力,又打击了李四的自信心,而且在全班范围内都造成了对成绩排名的恶性竞争之中。谁都想超过别人,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在学习上,更应该有和谐的氛围,让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彼此促进。
(三)赏识外在特征
赏识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积极赞扬,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来源于别人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很大。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赏识内容,会让学生认为自己因为这样所以会被社会认同,自己应该在这方面积蓄努力。因此,老师对学生的赏识有引导的意义,老师对赏识对象应该慎重,对但是有些老师却习惯于对学生的外貌、装扮、物品进行赞赏,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行,反而会造成不良的、攀比的班级氛围,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让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四)只赏识不负责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核心是激励学生的潜能发挥。然而赏识教育并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赏识需要与引导、教育相结合,不仅要对学生有爱心,更要对学生有责任心。比如发现了某位学生有超常的美术天赋,不能只是表扬一番,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美术学习,帮助他发挥自己的潜能,陪伴他走过不知如何正确做的迷茫期。只赏识不引导的方式是一种对学生不够负责任的表现。
(五)赏识条件化
赏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身进步,而不是控制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来做。有些老师认为对学生表扬了以后,学生依旧没有进步,依旧犯错误,就觉得赏识教育无效,或者对有的学生无效。这些老师是把赏识条件化了。学生由于经验少、理性思维能力不全面等原因,对有些事情的理解是片面的,自控力和判断力也不健全,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若因此就在主观上否定学生,学生就更难发现自己的错误原因从而自觉改正了。
二、教师在赏识教育中的错误表现
(一)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对赏识教育的全面理解是正确实施赏识教育,避免失效现象发生的前提。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的核心理念是爱并欣赏学生。很难想象一个并不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可以很好的实施赏识教育。然而,有些老师片面重视它的技术,应付领导,应付检查,只重视形式,使得赏识教育的实施失去了灵魂,自然会导致失效。如果能做到真正得关爱学生,那么赏识教育就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抓住赏识教育的本质,学生的成长就会有如无心插的柳一样绿叶成荫了。
(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主观偏见
不同学生有不同特点,孔子说“有教无类”,又说“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赏识角度,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有的学生很内向,他不爱与别人沟通,但是他做事很细心,老师就应该首先赏识他细心的一面,然后才是鼓励他尝试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是很内向的,会计、财务、计算机等很多行业也需要沉稳细心内向的人来做。片面得否定他的优点,一味得让他多交流,就可能又抹杀了一个未来的栋梁。而且,有些人内向是因为觉得别人不认同他,所以与人交流有些自卑,不能尊重和重视他的优点,他就更难鼓起信心来与别人交流。
(三)自身的价值观有偏差
一个人的价值观不仅表现在自己的行为取向上,还会反映在自己对别人的评价标准上。如今时代变迁,传统价值观体系被打破,多元化价值观并行,有些老师的价值观受到西方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自己不能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勤奋的优良作风,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有问题。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身边的重要他人的影响的,老师、家长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老师自身的价值观有偏差,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就一定会把自己的这种不良的价值观传递给学造成不良影响。
三、解决赏识教育失效现象的对策
(一)全面把握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灵魂是爱。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无法做到真正的赏识。光有爱也不行,不懂得合理得表达爱,那么爱也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伤害。赏识学生是表达爱学生的良好方式,爱学生是赏识教育的核心灵魂。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全面掌握赏识教育的系统技术,可以更好得进行操作。比如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要准确到位、要合情合理等等,没有系统得学习过赏识教育,就难以发现这些在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二)提升自身修养
老师的价值观对学生会起到很大影响作用,在赏识教育中,这种影响作用更会被放大。老师如果不能自觉提升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很容易让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形成产生偏差。在新时代,老师更应该学习和发扬八荣八耻的精神,传扬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通过赏识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客观看待学生
很多老师看学生时候是有主观色彩的,就好像带了有色眼镜。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他人的评判标准和喜好差异,但是老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老师应该客观得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通过赏识让学生增加自信心,在长处上更加积极努力,然后做到均衡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欣.正确实施赏识教育[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02).
[2张符艳.浅谈赏识教育的实施[J].现代农村科技.2009(17).
[3]潘承哲.浅谈实施赏识教育滞后因素的克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在这一方面,国内院校都已经开始注意到参访企业的重要性。今年10月21日至10月26日,上海交大2011级CLGO学生开始了为期6天的中国行访问活动。先后访问了中山大学MBA、溢达集团、TCL集团和思科香港总部。
上海交大CLGO的同学向中山大学MBA同学介绍了CLGO的办学特色、教学特点和项目愿景等,并重点介绍了CLGO的实践活动。双方同学对亚马逊的盈利模式及供应链环节展开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就各行各业以及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沟通。通过这次交流活动,CLGO同学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友谊。
CLGO同学参观了溢达集团的工厂,充分了解了工厂的整个运作过程,又访问了溢达集团的香港总部,就溢达的垂直整合以及5E文化进行了探讨,从而充分认识到溢达集团的5E文化:道德操守(Ethics)、环境意识(Environment)、开拓求新(Exploration)、卓越理念(Excellence)、学习精神(Education)。
TCL安排CLGO同学参观了制造区各个生产环节,让同学们了解到现代科技给家用电器制造行业带来的惊人冲击。双方就“90后”员工忠诚度的问题展开了深刻讨论,为TCL的困惑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思路。TCL的管理人员分享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文化理念,使CLGO同学们感受到TCL集团的开放性和发展眼光。
贴近市场的需求,以未来雇主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是上海交大CLGO项目的特色之一。而访问中国行活动,便是同学们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这些企业访问活动,CLGO学生可以了解企业制造和运营的复杂度和广度,同时也会接触到许多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MIT LGO的校友。
关键词: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艺术》 问题与缺漏 分析与纠正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作为紧扣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实验性教材,在部分省市高中已经推行了数年,我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使用该教材也逾三年。在教学中我发现,该教材在原有老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与改革,其新颖性与时代性非常明显,有助于学生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具有很强的人文学科特征与很好的艺术教育价值。但同时我也发现,该教材作为实验教科书,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与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体现在一些艺术观念与艺术发展时期的表述上,似乎还沿袭旧路,与最新研究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这些陈旧的艺术观念的继续存在无益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推行,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与我们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与创新理念不相符合,需要进行一定的修订与调整。我以其中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艺术》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
一、标题使用含混,无法体现现实主义艺术的特征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艺术》之题粗看上去似乎很合理,因为现实主义运动的最大特征就是真实,但“追求生活的真实”会导致学生对该运动观念的混淆。因为,虽然真实性是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但并非唯一特征,即使加上“追求生活”也无法完全体现该运动的时代特性。因为欧洲具象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或多或少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真实描绘的基础上,再在其中加入不同时期的宗教、神话寓言等精神层次的深刻内涵。我们不能说荷尔拜因的作品《大使》中没有对当时社会的真实描绘,也不能说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子》不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使用这样的术语来概括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虽没有错,但无疑是欠妥的,因为它没有将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诸多主要特征,尤其是时代性特征包含进去。
二、对现实主义与之前艺术运动之间关系的表述落入俗套,泛泛而谈
课文开篇即意图点明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艺术运动之间的关系,但是表述时主观地将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相对立,导致对艺术运动观念的阐述落入那种永远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陈旧俗套中。这种俗套简单概括来讲就是,认为后继产生的艺术运动是对前期艺术运动的反叛,同时刻意对新艺术运动开创期并行发展的前期艺术运动极力贬低,以此来凸显新艺术运动的革命性。其实,任何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必然建立在早期艺术运动的基础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期所有艺术运动的综合继承,其创新之处并不绝对反叛,其与早期艺术的区别只能看作是与某种新兴观念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自然体现。以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来讲,其很多观念、作品、内容、风格、技法等无不来源于早期艺术运动,甚至库尔贝在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也强调其现实主义绘画首先建立在对传统古典艺术的继承之上,其绘画风格是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西班牙荷兰画风的综合,仅仅是所观察的角度与以往不同而已。由此可见,教材对现实主义与之前艺术运动之间关系的表述还需商榷与斟酌。
三、对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描述存在主观偏好与挂一漏万的痕迹
课文开篇即对现实主义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性阐述,这种阐述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极其片面。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的特点不仅是课文中所提及的这几个方面,而且欠缺了对其时代性及其他特点的强调。我认为,首先,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是在对同时代现实生活的真实观察基础上所进行的真实客观的描绘。这种艺术运动除了上述提及的真实性之外,首先必须践行的艺术观念就是“唯当代方可入画”,也就是说其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同时代画家看得到的社会现状,而非画家看不到的现实,这种内容具有强烈的当下性特征。其次,该艺术运动也关注新兴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壮大与繁荣,而非只是偏好农民题材与批判社会矛盾。例如,库尔贝本人就曾创作过大量有关当代新兴资产阶级生活的作品,而其他表现巴黎都市生活场景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最后,论述没有涉及该时期盛行的哲学思想、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等方面的影响,也没有提及其摄影术的产生与普及对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转折意义,等等。由此可见,这种对艺术运动观念的表述只是打着新课改的旗号推行老式的内容,新瓶装旧酒罢了,需要进行全新而系统的重新阐述。
四、对现实主义旗手库尔贝的论述未能紧扣现实主义的特征进行分析,浮于表面而未揭示本质
库尔贝作为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的奠基人、旗手与代表画家,其重要性无可比拟。但是课本在介绍库尔贝的时候未能对库尔贝的主要艺术特征与作品内涵进行一针见血的表述,其中欠缺部分有如下几个方面。
“展览会”应当准确翻译为“沙龙”,1855年沙龙是世界博览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同时举行。另外,必须交代的是,库尔贝送展了多幅作品,其中11幅入选,仅有2幅被拒。由于这2幅作品是库尔贝的代表作,因而画家愤而退展,举办个人展览。其实,库尔贝早在1848年就已经因为《奥尔南的饭后》获得沙龙的奖章与国家的收藏,这说明画家并非是不受沙龙欢迎的对象。指明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库尔贝及其现实主义风格尤为重要。
课文交代《画室》是画家展现其现实主义艺术观的重要作品,但是在具体分析时,却只停留在细节人物的简单介绍上,对于整幅作品究竟意图表现的深刻内涵不甚了了,这让人感到有些不知所云。其实,《画室》有一个副标题“概括我七年创作生活的真实寓言”,从这一点来看,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在其中包含了某种自传性的意识。其实画家意图通过这个“真实寓言”,来表现其受到普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及傅里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进而对现有社会进行改革并促使其进步的某种社会改良理想。对整幅作品的深刻内涵不交代清楚而只关注于其中的个体意义,只会让人感到一种不知所云与支离破碎的感觉。
《画室》中的人物介绍存在严重错误。除了未能对重要人物身份进行解读外,还错误地将右边的夫妇人物身份解读为普鲁东夫妇,这就大错特错了。该夫妻为当时著名的傅里叶主义评论家巴梯耶及其妻子,而由于普鲁东未能给库尔贝做模特,因而画家只能采用照片进行描绘,显得有些僵硬,他的真实位置是在裸女右边开始第三个人物形象。此外,对于左边人物的辨认也是错误百出。前景中戴着帽子拿着猎枪坐着的老人其实是库尔贝描绘的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形象,以此暗喻其作为偷猎者的形象依靠欺骗攫取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果实。画面中间的小男孩、风景画与裸女依次分别代表的是库尔贝现实主义艺术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目标。对这些身份的含混介绍使得库尔贝所意图展现其现实主义艺术观的目的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基础。
对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的介绍未能紧扣上述已经提及的社会背景,而只是停留在其绘画形式与作品尺寸的表面文章之上,这又是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作品分析。课文开篇曾提及的一点非常具有教学价值,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在人们的心中逐渐破灭”。而《奥尔南的葬礼》就是对这一理想破灭时代的真实写照,是理想破灭时期哀伤精神的缩影,是对革命理想破灭的真实葬礼。同时,库尔贝在六十年代的安特卫普国际艺术大会上也公然宣称,这幅作品就是时代的葬礼,尤其是对浪漫主义艺术的葬礼,从这一角度来看,《奥尔南的葬礼》的深刻内涵恰恰体现了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唯当代方可入画”,而这一点在课文的深入分析中却只字未提,着实令人扼腕。
从以上的简略分析与研究来看,教科书在论述现实主义运动的时候明显存在着欠缺与不足,尤其是未能点明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与特征,也未能参考最新的相关研究资料,使得我们的教科书徒有新课标之表,却未能走出陈旧老教材的套路。其实,对于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著名艺术史家琳达・诺克琳就曾认为:“启后自浪漫主义而承前于现在通称的象征主义,写实主义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期间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运动。其目标即以精确观察当代生活为基础,对现实世界提供一个真实、客观而又公正的描绘。”[1]在此基础上,她分析了该运动的诸多特征。而著名艺术史家鲁宾在《新观念史词典》相关词条中也认为“写实主义是十九世纪西方文化中的一场运动,宣称以准确观察为基础,表现普通民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现实生活。他挑战了数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即崇高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化图绘形式与英雄题材。写实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其视觉真实就是画家之‘真诚’的象征。写实主义通过其包容性以及普通民众对图像的易接受性――这些民众对传统并不熟悉但可以辨别‘真实’――从而获得某种民主的政治尺度。其道德诉求可以从进步论观以及知识的经验主义概念中窥知一二。普鲁东及孔德的论著中所涉及的社会理论以及科学认识论,在实证主义中得到融合。写实主义艺术的领导者是法国画家库尔贝。他的出现变革了艺术的历史。”[2]仅仅从这两种论述来看,现实主义运动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包括了真实性、时代性、新兴题材、民主主义、实证主义、技法创新等诸多特征,只有在教授中对这些特征进行全面概要的分析,才能使学生们对该艺术运动有全面的了解与把握。
总而言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对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目标、特点与代表画家、代表作的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与缺漏,而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其他各个章节的分析阐述之中。限于自身研究水平,我仅对其中的主要问题与缺漏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与纠正,希望能够以此提醒广大高中美术教师,在讲授美术鉴赏课的时候多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怎么讲,我们就机械性地直接教授。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与最终实现其重要的价值与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5—7年级音乐教学大纲》简要说明
俄罗斯联邦科教部推荐使用的《5—7年级音乐教学大纲》(莫斯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由谢尔盖耶娃和克利茨卡娅两位资深教育家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标准(音乐与艺术)》共同编写,作者严格遵循了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理念和美育思想,反映了当今俄罗斯中学音乐教育的新形势、新条件、新变化和新教学法,阐明了新形势下音乐师资的培养、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等各种要求。今天介绍的《5—7年级音乐教学大纲》是《俄罗斯普通教育小学(1—4年级)音乐教学大纲》(简称《1—4年级音乐教学大纲》)的继续。
《5—7年级音乐教学大纲》指出,普及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中学生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素质,最全面地反映现代社会对精神文明复兴的重视和需求,为培养学生较为完整的世界观,为使他们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判明方向提供保证。它的特点是:
第一,大纲的权威性。本大纲是根据全俄中小学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俄罗斯联邦国家普通教育法》(简称《教育法》)和《俄罗斯联邦国家普通教育中小学教学标准》(简称《标准》)编写的。本大纲的封面与扉页上最醒目的位置印有“ФГОС”字样,意思是“联邦国家普通教育标准”,以此表明教学大纲的权威性。
第二,大纲的高质量。本大纲是俄罗斯最权威的出版社之一——莫斯科教育出版社出版(原苏联教育出版社)。两位作者是《1—4年级音乐教学大纲》的作者,高水平的作者保证了教学大纲的高质量。
第三,大纲的系统性。莫斯科教育出版社在出版发行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同时,出版中小学各年级系列音乐教材、学生参考书、练习册、教师参考书、演示曲目(DVD、CD、MP3),从而保证了全国各地中小学图书馆的配套供应。本大纲规定:普通教育5—7年级音乐教学不少于105课时,各年级分别为35课时。
二、“音乐”课教学总述
“音乐”科目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与审美、对音乐艺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作品的形象、体裁、风格特点以及音乐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能力和理解力。
本大纲的主要任务与培养方向:
使学生懂得,音乐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绪,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审美意识的反映;通过音乐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掌握并汲取艺术作品蕴涵的世界观、文化和揭示历代精神文明方面的宝贵经验。
培养学生对本民族和世界各民族音乐艺术、古典音乐遗产和现代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艺术的需求、对音乐的态度以及音乐自修能力。
发展学生的乐感和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创作潜能、艺术品位和音乐综合能力。
使学生掌握体裁不同和风格各异的音乐艺术、多样化的音乐表现手段、音乐的情绪、音乐形象的特点,充分了解音乐与其他门类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活动(聆听音乐、唱歌、器乐演奏、舞蹈、健美操、即兴演奏、编排上演音乐剧、运用现代化信息和通讯设备进行音乐创作),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技能和较为全面的艺术素质。
《5—7年级音乐教学大纲》的方法论基础是一系列现代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学生认识艺术世界、在艺术世界里认识自我的能力。像上期刊登的《1—4年级音乐教学大纲》一样,《5—7年级音乐教学大纲》依然坚持“立足于本国”的原则,通过与世界音乐发展密切相关的俄罗斯本民族音乐、悦耳的旋律、悠扬的曲调、主题与形象,将学生引入美妙的音乐世界。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爱祖国、爱人民,在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杰作的基础上,通过“我与他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为他们了解本民族和世界文化遗产、发展自我意识提供保证。
音乐教学大纲最基本的教学法原则包括趣味性原则、作曲家—演唱者(演奏家)—听众之间的三统一原则、“同一与对比”原则、音准原则、多种文化相互对话的原则。从整体上来看,《5—7年级音乐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逐渐社会化,培养和发展他们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和高尚的人生观。
三、“音乐”课的课时安排
《5—7年级音乐教学大纲》完全符合俄罗斯普通教育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5—7年级音乐教学不少于105课时,5、6、7各年级分别为35课时,上下两个学期分别是17+18课时(具体内容见后)。
四、“音乐”课的内容及目的
对中学生而言,艺术和整个文化都是人类记忆的发展史,而人类记忆的最高道德价值在于“穿越时空”(俄罗斯著名文化学家和科学院院士利哈乔夫语)。对任何一种艺术杰作(首先是音乐艺术杰作)的态度,既能表明整个社会的文化面貌,也能代表每个人的文化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积极创作的记忆和素质乃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建立和保护文化环境、基于这种环境的创作生活,可以提高学生对名胜古迹的兴趣,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化过程。
初中“音乐课”旨在加强和丰富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从事各种音乐创作活动和加强音乐自修的热情,最大限度地了解国内外古典作曲家和现代作曲家创作的不同体裁、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这一阶段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较为明显的实践特点,从而成为中学生个人创作潜力、艺术合作成果、音乐印象、审美意识和世界观的具体表现。
《5—7年级音乐教学大纲》是《1—4年级音乐教学大纲》的继续,旨在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得以深化并趋于系统化,拓宽音乐创作活动的范围,积累更多的音乐实践经验,培养、发展和强化对国内外文化传统的浓厚兴趣。妥善而有目的地组织中学音乐教学活动、妥善安排艺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相互作用,是完成学生的个性培养、知识积累、学生的社会化以及相互沟通能力的先决条件。
五、“音乐”课教学成果的评估办法及标准
1)个人评估
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往往反映在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行方面。换句话说,学生们应该通过“音乐”学习达到如下结果:
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热爱并了解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了解俄罗斯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财富。
通过世界和平、和谐统一、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培养和发展较为全面的世界观。
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和增长知识的基础上,随时培养自我发展和自我修养的意识。
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培养自己随时随地与人沟通并达到相互理解的能力;对人善良,礼貌待人,崇尚道德,注重他人的感情并具有同情心。
在遵守道德的基础上妥善解决个人问题,有意识地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行。
在与同龄人合作、在教学过程、社会活动、学术研究、创作和其他各种活动中,注意与长者和幼年朋友的沟通方式,养成尊重师长和帮助他人的好习惯。
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社会活动,同时注意不同区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生活习俗。
重视人生意义,认真而负责地珍惜、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重视家庭生活的意义,尊重和关爱家人。
将审美需求、精神财富、情感和审美意识看做是掌握国内外艺术遗产、音乐美学创作活动的结果。
2)跨学科知识评估
跨学科知识评估是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实际水平的鉴定:
在挖掘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善于独立制定新的学习任务。
善于独立选择达到预期目标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方法和途径,善于有意识地选择最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手段。
善于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分析,善于正确估计是否能够正确地完成教学计划、完成教学计划的可能性,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善于随时调整自己制定的计划和方法。
掌握自我监督、自我评估的技能,善于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和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
掌握确定词义、总结、相互对比、对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分类,独立选择最适宜的分类理论依据及其标准,善于正确掌握因果关系;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做出结论的习惯。
养成边思考、边阅读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体裁作品的习惯。
善于创建、采用并修改某些符号、象征性标志、完成学习计划和认识过程的方法和手段。
善于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组织并开展教学合作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善于确立目标,并给每个参与者分配适当的任务,为实施艺术方案树立榜样,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相互协作。
培养和发展充分运用信息交流和现代化通讯技术,努力培养独立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修养的习惯。
3)本科目评估
本科目评估可以为下一阶段的普通教育取得成功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还反映出下列特性:
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音乐素质是学生整体精神文明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充分认识音乐在个人生活、社会以及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音乐需求,从而提高并深化他们的思想和道德水准,加快他们的社会化和自我修养过程,提高他们组织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能力。
在理解艺术形象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和能力(音乐记忆和听觉)、形象思维、幻想与创作联想,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认真对待生活和艺术中的各种现象。
培养学生努力追求行之有效的音乐创作能力(聆听音乐、演唱、器乐演奏、编排音乐剧、即兴演奏、舞蹈和健美操等)。
通过与戏剧、电影、文学、绘画密切相关的多种音乐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养成批判性地运用音乐信息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作力。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整体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音乐品味、对本民族音乐和世界各民族音乐、古典音乐遗产和现代音乐杰作的浓厚兴趣。
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真正理解音乐是一门与现实生活、音乐艺术中的专业术语、关键词汇、本年级所学作品的基本乐谱知识密切相关的和充满活力的艺术及其形象。
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全面而丰富的音乐学习活动以及灵活运用现代信息和通讯设备的技能。
使学生具备团结协作精神、集体创作和完成各项音乐创作任务的能力。
4)对已完成教学计划的评估
根据本教学大纲的规定,7年级学生毕业后,应掌握下列技能:
观察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和艺术现象的能力;善于表达个人的艺术观。
理解音乐特征、挖掘相邻门类的艺术形象和加以区分各类艺术的技能。
在演唱(或演奏)过程中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展示各种音乐演奏技能。
揭示曲式不同、风格各异和体裁不同的音乐作品的形象特征;表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基本思想的看法,并以适当的再现形式诠释作品。
理解音乐语言的特征和特点、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活动,创造性地诠释音乐作品内容。
在参与创作方案(包括音乐演奏或演唱)的同时,认真从事艺术审美方面的研究活动;积极参与组织和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戏剧演出、展览、比赛和艺术节等活动。
善于对国内外的文化艺术盛事做出判断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掌握专业术语、准确地说出国内外杰出作曲家的姓名、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中心(歌剧舞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
准确判断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现代音乐和历代音乐杰作的风格特点;
为了更多地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善于运用信息交流和现代化通讯技术,善于通过网络和远程教育获取有益的信息。 (待续)
焦东建、董茉莉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
中国历代音乐故事
人 琴 俱 亡
晋代大书法家,被世人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共有八个儿子,都很有才华。其中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非宦者,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另一个王献之,字子敬,是王徽之的弟弟,他的书法造诣很深,与父亲王羲之齐名,被人们称为“二王”。
一、 从实际出发,电教设备、设施进一步得以完善。
本学期,我校领导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从教育实际出发,本着“节约为本,合理投入”的原则,排查现有电教设备、设施,维修、添置了部分电教软件、硬件,使我校电教设备、设施进一步得以完善,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的开展。
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结合学校各科“教研周”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使电教室、电脑室成为教师、学生学习活动的理想场所。
三、 实施网络安全措施,加强校园网运用研究。
1、加强师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网络安全措施,确保学校网络安全畅通,校园网主页由专人负责维护审核,无不良信息侵入。
2、扩充校园网版块内容,增加师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并为学校管理工作服务。
四、 完善常规工作,规范管理
1、做好电教课网上登记工作。
2、规范电教代办费的收缴工作,做好电教资料征订工作。
3、各室有详尽的管理制度,管理落实到人。
五、 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展示活动。
1、制作“青少年德育教育展板”参加区展示活动。
2、加强电视台节目的制作研究,参加区电视节目制作培训班。成立学校宣传片制作领导小组,制作了名为《和谐发展 畅享成长》的新课改主题宣传片参加区级比赛。
3、选派教师参加了区第五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4、配合各级各类课堂研究、展示活动做好电教服务工作。
六、 继续做好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育博客”日志全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利用网络撰写教学日志的方法。
七、 完成学校“无锡教育应急通讯系统”学生信息的登记工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语感;方法
1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1.1 瞄准考试,目的性过于单一
在现今的全民关注高考的社会趋势下,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越来越偏向于针对高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注重考试技巧的传授,以便于学生能在考试过程中获得高分。这样在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过程中反而缺少了真正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追求如何去鉴赏诗词和教授学生鉴赏技巧,从而应对考试。这些现象说明了现今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目的过于单一,只是追求学生高考成绩,忽略了学生在诗词鉴赏上能力的培养,
1.2 忽视学生个人的理解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学习由于有着高考的压力,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接的灌输给学生教师自身对诗词的理解,学生被动的接收这些不属于自身理解的鉴赏信息,机械式的记忆这些教师给出的答案。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也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我国的诗词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这需要学生能够以自身的角度来揣摩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只能短暂的记忆一首诗词的鉴赏模板,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这也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道理所在。
1.3 诗词鉴赏过于模式化
在高中的诗词鉴赏学习中,往往存在着这些现象:学生手拿一本诗词鉴赏参考,在自习课上背诵那些关于诗词鉴赏的答题模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按类型的给出一些情感相近的诗词,给出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来练习。这样对诗词学习的机械化的切割破坏了诗词原有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只知道如何去答题,而不能更好的去欣赏这些优美的诗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学创造积极性。
2 改进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一些方法
2.1 扩大阅读面,鼓励课外诵读
我国的诗词毫不夸张的说的确是浩如烟海,学生在课本中学习了解的诗词仅仅是我国诗词很少的一部分,在诗词鉴赏的学习中如果只依靠对书中诗词的理解而去揣摩一个诗人的风格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有句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在拥有着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把握诗词的情感和脉络,抓住诗词的核心。教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系统的诵读一些著名诗人的主要诗词,教导把握诗词核心的关键方法。经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学生就会对这些诗人的风格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背诵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背诵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传授学生背诵诗词的一些技巧,营造快乐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科学愉快的背诗诵词,从而在应对考试时能够胸有成竹,也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改进对诗词的鉴赏环节
好的诗词鉴赏步骤可以让人非常清楚的理解诗词的脉络和内蕴的情感,而坏的诗词鉴赏步骤不仅不能达到鉴赏诗词的目的,还干扰了原本对诗词的理解。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当今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标准模式为答题模板来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太强而目的性过窄,只是功利的紧盯高考,关注学生得分,忽视了学生个人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对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环节进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高效的学习诗词鉴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去理解诗词,然后再对学生理解偏差之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诗词的内涵,更好的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要抛弃以往的背诵鉴赏模板的教学方式,诗词鉴赏模板削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使诗词丧失了原有的韵味,变成了一堆可以用固定模式去分割的数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2.3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阐述观点
诗词鉴赏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从古至今在诗词鉴赏时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诗会来共同探讨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从他人的鉴赏中修正自己鉴赏的不足之处,提升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间歇,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活动,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学生间相互传阅,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诗词的观点,不管对错都应予以表扬,然后再对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进行指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诗词鉴赏,通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2.4 注重诗词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诗词鉴赏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对诗词的鉴赏很通畅,但是对于诗词的基础知识却不牢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诗词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诗词鉴赏,不闹出贻笑大方的事情来。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诗词创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注意对诗词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诗词的发展历史,对诗词的创作背景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抓住作者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准确把握。
3 总结
诗词鉴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更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注重学生对诗词的情感的理解,在诗词鉴赏中做到理性与感性的良好结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陶冶情操,做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 齐秀萍.抓住意象,抓住诗词的灵魂――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2,10(8):63-65.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问题 策略
关于诗词鉴赏教学,新课改中出现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这些做法对于诗词教学都是极大的促进,使诗词鉴赏走上了科学化、有效化的道路。但好的现象却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当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总结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当前高中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流于功利化。一方面表现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能力培养,尤其在高三阶段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求质量,但求多多益善,期望能够押中高考题。其实这些现象都围绕一个字,就是“分”。它们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是一种诗性美的丢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学生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诗词鉴赏变成了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主体,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思想、性格、情感都不尽相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必然带有个性色彩。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鉴赏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教学过程模式化。
就教学过程而言,主要是无视诗词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活多变的表现特点,不去挖掘诗人在诗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精神、生命意识,而一概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之类的手段,切割肢解,拼搭组装。
4.教学方法单一化。
教学中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词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降低到理性的说明文的水平上,使诗词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荡然无存,人文精神的传递弘扬和实现成为现实中的不可能。
二、加强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1.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要想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师者最不该固步自封。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长期以来,由于高考不涉及,教材选编的课文又少,教师不够重视新诗,学生接触的也不够多。而实际上现代诗词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激发他们的鉴赏热情。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鉴赏主体作用。
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过程,又是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自主建构言语意义、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要适应每个学生的现实情况,遵循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应改变原有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抽象的鉴赏者、刻板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完整的人、独特的人,有着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独特的个性。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学生是鉴赏的主体,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鉴赏评价取代学生的鉴赏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鉴赏理解,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在鉴赏教学中使每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使用表达技巧,都是与诗词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词)、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词)等表现技巧。熟谙其特征与功用,对参悟诗意十分有益。这些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阅读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研究这三首词试找出每首词表达“愁”的意象,并说明这些不同的愁思与所用意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巧妙的触发。学生在阅读赏析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意象,如“烟草”“风絮”表示丝丝情愁,“双溪蚱蜢舟”表示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而“一江春水”则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象表达诗人心中各不相同的“愁”思,从而总结意念与意象间的关系。
4.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古诗词鉴赏中产生情感共鸣现象对鉴赏主体有很高的要求。主体要有敏锐的审美感觉和艺术修养,要有与作品类似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作为基础,同时处在产生审美心境的特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在对鉴赏对象的观照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鉴赏者的语感表现出极强的个体审美倾向性和情感选择性。鉴赏活动的共鸣不是在逻辑思维的导引下刻意进行的,而是在语感审美倾向性和情感选择性的导引下自然而然产生的。语感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它是一种个体经验,与言语主体的知识积累、语言修养、生活阅历、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个性特征等紧密相联,有极浓重的主体性特征。由于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语感对鉴赏言语对象的选择和感知,实质上就是语感对活跃于言语对象之中的心灵活动、情感活动的认同、感应。王尚文先生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语感和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它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只是消极被动地接纳作用于它的言语对象,它所进行的完全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积极活动。它具有强烈的选择性,总是对那些同主体的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言语对象特别敏感,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倾向、结构等对它作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造’言语对象。”语感的个体性特征在鉴赏中的强烈作用能促使情感共鸣现象的发生。
5.循序渐进培养诗词鉴赏的语感。
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鉴赏教学课中的语感培养与鉴赏课外的语感培养任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语感培养的教学方法既渗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课的每一个环节中,又渗透在鉴赏教学课外语感培养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中。同时,每一种语感培养教学方法都注重贯彻感受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我在借鉴中国传统语感培养教学方法和当代语文界语感“训练”说语感培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提出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四类具体教学方法:以诵读熏陶为主的教学方法――“熟参、吟诵、涵泳”:以语境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想象、自失、兴会”:以语感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辨味、精思、比较”;以实践运用为主的教学方法――“体察、迁移、琢磨”。从宏观上,这四类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据鉴赏能力发展的规律循序进行,呈现语感培养的阶段渐进性。同时,同一类型的教学方法也围绕一个主要的鉴赏学习方式,循序渐进,达到一定的语感培养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必机械地切割和单一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以一类教学方法为主,又灵活综合运用其它的教学方法,使各类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总之,我们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尊重诗词鉴赏的规律,围绕“能否上出新理念,如何上出新理念”展开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仲才.诗词写作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2]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