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均是以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作为主要的美术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无法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且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美术这门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其中,每一种素养都具备自身独特的内涵,图像识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美术表现是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结合现代素材和传统素材、技术、美术语言等而进行美术的创造能力;审美判断是在美术教学中逐渐培养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一种特有的感知、评价、判断、表达能力等,在这五个方面中,这一项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前提;创意实践是在美术教学中,逐渐提升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并大胆想象、创作,进而形成个人风格的一种能力;文化理解是在美术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进行分析,并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感。
二、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高中美术教学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的热爱程度,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具体来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可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该氛围引导学生产生灵感,并创新思维,进而完成美术作品;同时,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视觉传达的形式,给学生的视觉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京剧脸谱”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结合核心素养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先是借助互联网寻找一些京剧脸谱,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并分析出人物的性格;接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色彩、绘制方法、绘制技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完成制作;最后,指导学生不同的脸谱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且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在教学中就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挖掘生活资源,拓宽艺术思路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高中美术教学中,必须要突破美术教材上的限制,并在“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必须要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和原则下,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并积极挖掘生活资源,不断拓宽艺术的思路,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例如,在“园林与民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视频的形式,将不同的民居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如:北京的四合院、傣族的竹筒楼、陕西的窑洞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当地的环境、人文关系等,为学生讲解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等,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民居的设计。在这一教学模式下,通过美术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三)加强美术史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美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在美术的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高中美术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加强美术史教学,并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艺术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古代人物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对人物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使得学生的思维直接回到远古时期,并通过电闪雷鸣这一形式,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和想象,结合历史,引导学生对创造神的形象、摆脱神的羁绊、逐渐将神拟人化进行理解,进而促使学生从社会文化、艺术等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更好的赏析。
一、对当前艺术课程的观察与分析
第一,学科界限明显,缺乏融通。长期以来分科教学的音乐、美术课,学生分科而学,各学科泾渭分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教学交流与合作,不同年段的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学习方式从单科层面考虑较多,从整体层面、学科融通层面考虑过少,更多地过分强调专业化、学科性,未能体现艺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的基本特征。
第二,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艺术教育“以美育人”的目标无法落实,课程理念在当前艺术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第三, 地方美育资源未获重视,未得合理运用。许多地方都拥有丰富的地方美育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校的艺术课程却很少将地方美育资源整合到课程中去,使艺术学科的教学仅限于教材,缺乏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
二、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艺术教育在课标中的要求。在艺术教育的新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即指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并且明确建议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艺术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点。
艺术教育文献学习中的观点。通过文献学习,我们发现很多研究者认为音乐和美术作为一对艺术姐妹,渊源与内涵密切相关,而非形单影只。郭声健先生曾说: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苑丽丽老师在研究中提出艺术学科课程整合应该从大艺术教育视角出发,寓涵“审美教育”的“艺术教育”为塑造未来的创新性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别于以艺术门类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分类,而使“艺术”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概念。
三、“巧艺课程”实施的总体思路
珠村小学“巧艺课程”是在试图打破传统音乐、美术单科界限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为追求的课程统称。我们以整合为思路,通过对2011版的《艺术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我们在研究中依据课程标准,对原来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评价进行调整和重构,从而展开“巧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关注了以下要素的建设:
关键词:人文素养;课堂实践;人文特性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美术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意志、价值、尊严、智慧、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的培育思想,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具备浓厚的人文性质,可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小学生的身心。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实践
1.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育,在弘扬艺术精神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弘扬艺术精神从娃娃开始,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的培养,要让他们从小接受对事物、社会,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种理解,为他们今后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如,我讲授了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中的一节课,内容是“威武的盾牌”。在这一课中,为让学生很明显地感受到编者的这个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从美术角度来阐述盾牌功能,还可以通过盾牌上的动物头图案设计使盾牌增强威武感,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手段,较好地让学生了解了盾牌的功能和特点,知道了盾牌是古代士兵用的一种防御性的武器;并且知道了盾牌威武是为了让敌人见了胆战心惊。学生通过学习能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威武的盾牌,特点突出、表现完整。通过教学,我完成了课前设计的所有教学任务,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2.注重学生人文史观的培育,在提升人文情怀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我在平日的美术教学中都坚持让学生收集整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美景,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赏析。通过美术课堂,教师在陶冶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弘扬了人文情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美术教学。如,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八课“彩墨游戏二”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三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随堂欣赏是欣赏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从艺术大师吴冠中早期画的江南水乡中初步了解彩墨画的语言――点、线、面,它们把画面表现得美丽多姿……(边播放课件边进行描述)图1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江南水乡仿佛刚从春雨蒙蒙之中苏醒过来……图2垂柳飞燕,红男绿女,为水墨江南增添了无限生机,图3寥寥几笔,流水人家,既准确地塑造了形体,也精细地分割了空间;图4流畅的线条,活泼而丰富的彩点,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美景。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进知识融合中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
现在美术教材在体现美术学科社会性、艺术性的同时,更注重展现美术学科的实用性和人文性,为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联系音乐、文学、历史、媒体艺术等人文学科外,还特别注重架起美术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桥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光芒四射的花灯”将美术教学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彩灯,通过欣赏、感知联想、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我国传统灯饰、灯节产生一种亲切、熟悉和融合的感觉,丰富学生的素质教育内涵,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研究。
4.注重学生情感抒发的培育,在感悟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我校结合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针对郊区地域特点和学生特有的思想、品德、文化基础和经历体验等因素,紧围绕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初步构建了理念先植,学科再现,课外延展三维立体培养方略,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的再提高。
一、以学校文化体系的常模化,形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内驱力
1、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确立办学理念
本着对学校的文化精髓,即为师生的意识形态这一认识,近年来,我校针对生源特质,将实现郊区学生基本行为习惯“低进高出”的可能、个体发展“由单一到多元”的可能、教学质量由“个别落后到全面突出”的可能、师生发展“人尽其才”的可能,即“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作为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现不同层次的“可能”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广大教师在实现不同目标的“可能”里,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平台和策略。
2、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定位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 “健康、有志、文明、有为”的社会人,定位为培养目标。其特质有强健的体魄、明确的志向、文明的素养、为社会贡献积极力量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文化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进行宣传,在醒目位置悬挂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画像和事迹简介,制造宣传氛围,使学生熟知他们的成就,励志为学习的榜样,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正德、乐学、善思、笃志”的校训,“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等等,学校文化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家长的积极拥护,社会的共识赞赏,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学校主动挖掘潜质,形成行动实践的内驱精神能量。愈来愈多的课堂、活动彰显了学校文化的亮色,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多维度发展彰显出核心素养的形成与生长。学生在学校校园生活中快乐、健康、进步中,文化基础不断得到丰盈、自主发展相应得到释放,社会实践逐步变得开阔深入,以核心素养为关键的教育DNA传递和建立正在进行。
二、以校本研修为平台,着力打造幸福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抓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三级”校本研修工作。一级研修重在理论提升,核心内容为课程标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解读等;二级研修重在集体备课,核心内容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落实。三级研修重在课题研究,重在双向观课议课,核心为教法、学法研究,围绕围绕区进修学校带领全区研究的课题“打通助学通道,建设幸福课堂”,深入研究自己的课题“依托三维课程目标,打通助学通道,打造多维幸福课堂”。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去探讨课堂的多维幸福角度、幸福指数,将三维目标与学科素养的整体框构有机结合,全力落实学科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学懂、学会、能应用,体会驾驭知识、提升能力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神门情趣三个基本要点;过程与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与学中体验过程、探索方法,在质疑、判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诸多能力的提升中形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路径和经验而获得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思、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六个个基本要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求知识过程中,逐步能够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能够让学生于自我能够自信独立、主动进取、健康高雅、严谨求实,自然能够真爱自然、好奇求知、崇尚科学,于社会能够热情乐观、乐群合作、尊重多源,体会能够处理好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九个基本要点。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我校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专研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教育途径,备课时,要在教案中有专门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的体现。如各班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宣讲科学家和名人故事,从中体会他们的品质特性;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与古今中外名人的相遇;物理学科中,学生与名家大师的对话;美术画室里,学生与精妙作品相望,往往在这些跨越时空的感知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国家热爱的情怀,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对学会学习的渴望,更促进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追随方向。
3、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我校各学科教师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如:语文组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体育学科教师坚持充分利用体育课,让学生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与耐力等体育品质;通过进行武术操、足球训课、冰上运动等常规集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以追踪体育赛事,了解体育名人为课堂拓展,树立精神榜样。
美术学科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引领学生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精美的花瓶、纸盘创意、绢花展示、设计班徽等,独具匠心的构想,积极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情趣的发展,百花齐放的创意表达激发学生的自我艺术展现。
政治学科开展“交流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渗透核心素养教育。通过每课之后的《核心素养成长积累卡》将知识内化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在探索、发现、体验和感悟,可以从一切尽力中学习到学会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
通过校本研修进一步指导了各学科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三、扩大课外活动教育延展,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哈军工纪念馆等研学活动为载体,感受祖国从贫弱受辱到自强不自的奋斗历程,通过特定节日和主题升旗仪式、“我和国旗合影”等活动,内化家国认同情怀。走近科技发展历程,树立责任与担当。组织带领学生们畅游科哈尔滨市科技馆,孩子们在动手与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力、热、光、电的科学乐趣,在科学规律的探寻的过程中,触摸科学家的执着。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自然而然的萌生!
2、通过校园文化节活动,演绎经典诗词,内化人文情怀。以校园文化节为依托,组织开展了让青春走进经典展演大会,书声朗朗中,师生同台,穿越时空;书韵留香里,孩子们与经典相遇、相励、相慰。《木兰诗》、《论语》、《公输》等等诗篇,在孩子们齐诵、舞蹈、表演等多样的表现形式下,灵动而深刻;《将进酒》、《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在老师们的激昂情绪的爆发中,鲜活而震撼。每次诗词展演,我们都能欣喜的看到,舞台下,孩子们反复研读,分析人物,揣摩作者心境,体会现实情感;舞台上,学生们入情入境,激情澎湃,沉醉其中。一场诗词展演,能够帮助学生们透视社会历史的印记,遣兴抒怀;更能够承载乡愁家国,领略祖国山水田园。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科的外延中得到增强 ,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3、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树立健全人格。通过“爱在屋檐下”心理健康专场活动,师生角色互换,调节情绪,理解师爱,乐于沟通,共筑师生心灵彩虹桥,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树立健全人格。
【关键词】美术教师;学科素养;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91-02
美术教师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提升与其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所以优化与加强美术教师所学课程的内容作用巨大。美术教师自身也要注意锻炼与培养自身的能力,使自己对于美术的认识更加深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自信与优异。
一、提高策略
(一)美术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1.重视美术的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便是学科素质,即美术的创作能力。一般而言,提高美术教师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加深教师对于美术本质的理解与感受。如果美术教师具有很强的创作意识,这不但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促进作用,还可激发学生对于创造活动的热爱,从而使他们热爱美术,具有创造的欲望。所以教师要提高美术创作技能技法的娴熟度,提高创作意识,做到有计划地完成作品等专业素质。
2.美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够教授他人,为了细水长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积极汲取知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与素养,做到终身学习。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着高强度的工作,而这种生活状态使得大部分教师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难以静下心来,如果教师不喜欢读书、读书少,会给本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拖后腿”现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具有不利影响。因此,美术教师一定要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进行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探索,做到与时俱进,增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学科与实验操作两个特点,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大部分教师自身的经验与体会,而这些经验与体会的独特性、深刻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1]。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美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及改革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所以,美术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要在专业上有一定的造诣,能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研究与探索问题,将最前沿的思想与动态有选择性地介绍给学生[3],让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培养自己独特的视角、思维以及学术眼光。
3.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解析和判断能力
美术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形式是美术鉴赏。在进行鉴赏时,需要鉴赏者利用自身生活经验,掌握有关知识,并对作品视觉上的感知进行想象、体验、分析、判断与感受,达到视觉上审美享受的目的,从而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与欣赏。美术创作的审美可以反映生活,在进行艺术鉴赏时,须通过社会与道德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而二者的统一,则确立了对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包含审美性与价值性的两个原则。价值性的原则是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不断创造的价值和生成的意义,其主要包括人类性、社会性等原则,即艺术作品中所蕴含或表现的社会伦理性、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等议题。审美性原则,作为艺术把握世界方式之一的本质属性,它包括情感性、艺术性等方面[4]。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除了具有多元、科学、完善的美术鉴赏素质外,还必须对美术鉴赏包含的流程有正确的了解,并熟悉掌握。在具备了以上素质后,美术教师必须拥有对于艺术的敏锐直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优异的感知及理解能力、运用正确的艺术鉴赏方法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展开具有创造性的评价的能力。
4.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能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应转变自身的认识主动进行学习,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教育观念的改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美术这门学科,我们要根据其自身的特色,把情境教学的方法、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分组研讨的方法带到课堂,使美术课能够上活、上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营造教学情境、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则在培养学生方面失去了实用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境化,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在真实的教材、背景及真实教学场景中的形成与发展。
5.加强对于美术本体发展的关注度
美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取决于美术的形势与内涵。如果想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美术的学科素质,就必须让美术教师加强对于美术本体发展的关注。所以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课程过程中,美术学科的教学论着重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与教学技能进行训练,而教育学的课程则着重于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情况一定会造成以后美术教师的学习内容局限于美术的学科内容以及传授方式上,造成美术教师视野的狭隘。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了解美术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实际效果,也不能透彻、全面地了解美术学科的内容及背景。
6.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对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次课的教学情况,教师都必须做到反思与总结[5]。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力量的薄弱,要学会借助大家的能力,例如邀请资深教师来听课,并进行点评,还可以开展学生座谈等方式,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心得,整理教学随笔,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7.美术教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高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美术教师,不仅要牢固掌握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并能传授给他人,还要让自己与其他专业联系起来,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发现其他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展美术教学。美术教师把其他专业与美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各个学科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避免了课堂的单调,而且还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形式[6]。
(二)为美术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现代教育形式愈来愈细,专业性强,而且更加多元化,面对紧迫的形势,美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自己。这不仅需要美术教师自己的努力,还需要有关部门为他们提供一个科学、系统、合理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拥有足够的物资与经济条件。当他们感到压力较大时,有关部门要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此外,还要加强教师职业培训的开展力度,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即使美术教师拥有较为扎实与丰富的专业知识、学科修养和优秀的教学能力,仍需进行长期的在职培训,以养成对精益求精的钻研态度[7]。
二、结论
在现代教育改革进程中,美术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深化,这就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拓展艺术视野,使自己不断进步,从而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
美术教师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进步、发展,需要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创新性和主动性,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具有优秀的美术教学能力,让自己投身于现代化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提高今后的美术教学质量。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成长。近几年,随着国际社会在艺术教育方面出现的较多改变,致使以视觉文化作为核心的美术教育改变为了以创造力作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开发具有创意的思维需要以高阶的思维作为其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与教学设计期间应着重关注对学习的情境设计与开放,指导学生发展创意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取更具价值的成长。
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旁征博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其也具有高尚的人格与思想境界,能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协助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具有高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的教师有优美的语言、文雅的举止、大方的神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振奋的精神、高昂的情绪,能够积极主动、快乐地进行学习[8]。所以,我们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提高美术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晓蓉.关于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些建议[J].科学中国人,2015,(26):120-120.
[2] Zhang Y,Li W,Yan T,etal. 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J Hu 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2015,29(3):387- 390.
[3]邢瑞香.提高美g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4):202-203.
[4]王丽华.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意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5]王珊琪.不断提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J].青年时代,2015,(3):126-126.
[6]Izumi S, Muano T, Mori A, et mon carotid artery stiffness,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lipid metabolis m after menopause[J].Life Sci, 2015,78(15):1696-1701.
[7]袁海芸.激发学习兴趣,彰显示范魅力――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师示[J].画刊,2012,(01):34-35.
[8]尚尚.浅谈普通高校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J].理论研究,2015,25(4):51-5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1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美术教育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现在当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美术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区,虽然,目前我们认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和价值,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美术课时,仍然将美术课形同虚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对美术课教学活动形成足够的重视,因此,更多情况下美术课堂仍然是消磨时间流于形式,所以这就使得整个美术教育实际与期待效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其次,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巨大的教学责任,想要让学生对整个美术教学课程形成有效理解和自身智慧的有效启发,就需要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课过程来实现,但是目前相对各个学校的美术教师资源来说,其整体呈现出相对较为缺乏的状况,目前很多学校并不具备专门的美术老师,即使具备了美术老师,其整体课程任务量较重,就很难缺乏相应的时间,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知进较为局限。这就是这就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受影响。第三,从当前整个教学体制来看,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美术课程只需要简简单单的学习,就能实现相应效果,但是美术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扎实训练的才能实现相应效果的教学科目。无论是美术理念的认知,还是美术课程的学习,都是体系化的过程。理想的美术教学效果是建立在长期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因此,片面的美术课程思想,就使得整个美术学习过程深受影响。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完善的教学活动和内涵直接关系到具体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老师对美术教学的内涵和要求形成全面认知。最后,当前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生活性元素的有效融入,无论是教学的针对性,还是教学的内容,其中的实践性特色都不够明显。对于整个美术教育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绘画技巧和绘画理念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美术的素材,进而感知美术活动开展的各项创作要求。然而当前,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多数老师和学生都只是将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放在课堂之上。这就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茶文化素养的具体内涵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完善的茶文化教学体系,不仅将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融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当前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其中所融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更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具体认知,实现自身素养的综合提升,从而茶文化素养的具体内涵来看,如果将其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其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素材和对美术的理解,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为学生全面成长融入必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因此,其对学生的提升是综合性的提升。我国茶文化是体系化的元素内涵,无论是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还是与茶相关的精神理念,其从根本上看,都是正确全面的元素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而在饮茶过程中,其逐渐与茶文化理念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内涵的独立文化体系。而茶文化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着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要素。将茶文化体系内涵与学生培养相结合,从而必然能够在有效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理念。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其不仅能够引导我们对传统文化内涵行为形成有效认知,同时更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全面认知。因此完善的茶文化内涵是学生形成综合素养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当前整个茶文化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表现。从当前学生培养状况看,多数学生缺乏理想的学习认知,其相对而言,其未能认识到美术教育学习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效果。因此,如何才能将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与整个美术教育活动相融合,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进而寻找到合适的教学理念和思路。
3当前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随着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不断成熟、完善,如今美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价值和作用进一步突出,尤其是随着整个教学活动日益成熟,对美术教育的价值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因此想要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在全面了解当前美术教育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系统化看,当前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在贾占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首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探索全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随着当前美术教学活动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注重教学活动的时代特点和选择特点,要在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对教育活动进行有效改革,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权利。结合当前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具体理念,学生、老师要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有效改造,无论是课堂教学方法,还是师生互动关系,都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其次,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效果,还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当前在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树立美学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路,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和层次化。最后,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其重点在于教学理念的完善和丰富,同时更在于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而在这个体系改革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机制就是其中重要内容。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价值认知,将学生有效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整个美术教学的理想效果。美术学习的关键和核心在于美学素养的完善培养。
4融入茶文化素养的美术教育活动机制
茶文化作为系统化的内涵元素,完善的茶文化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价值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因此,融入茶文化素养,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就需要做到:首先,要充分注重结合学生特点,融入茶文化的内涵,确定美术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充分研究学生心理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任何教学目标,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其都不是由老师主观所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将学生需求融入到整个将美术教学过程中、同时,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体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其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美术学习的素材进行有效丰富。其同时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产生重要的提升,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将这一系列的内容融入其中。其次,在当前美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思路,制定明确的教学规划。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融入茶文化内涵,不仅是美术教学创新发展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实现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要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特点,通过选择融入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美学的内涵认知,从而形成完善的美学教学观念。最后,在当前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通过有效把控教学活动,系统化组织开展美术教育,进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创作和学习技能的有效培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教育学习形成准确认知。通过以茶文化为创作背景,结合自身实践,从而深化自身对美术教育学科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实现创新求变的美术学习思维。结合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施美术教育时,必须充分注重将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系统化结合,从而实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5结语
实际上,对于整个美术教育体系来说,其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内涵和资源内容形成相应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相应效果。但是对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来说,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美术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内涵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其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传统茶文化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融合,当然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
作者:高艳慧 张建敏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光伟.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1):124-127.
[2]李永芳.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13):131-135.
[3]周建树.浅析“信而好古”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美术教育的影响[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5):153-155.
关 键 词:人文精神 美术专业 课堂教学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技”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技”的层面是指美术作品创作的方法,高等美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倾向于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当代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做得较好,特别是“新课标”颁行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就业形势的影响,高等美术专业培养的模式仍以技能训练为主。在这一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情感及未来的发展。从近几年学生的毕业创作中可以看到,有些学生除了本能的模仿一些作品的技法外,画面中似乎看不到自己的观念和意识。现在,教育者开始逐渐认识到了在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应该逐步由“技”入“道”。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将美术学科上升到人文学科的高度,从狭义的美术走向广义的美术,这不是简单的口号,这是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体现在教育领域内的必然结果,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多年的艺术扩招,一些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可是最终的归属还是社会。现今社会中的美术类岗位趋近饱和,而实践纯艺术家的理想更是有其一定的难度。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涯,然后回到社会底层去做一个美工,是现在一些美术类大学生不能接受的,于是一些有着远大理想的艺术青年成为社会现实中的“低能儿”,可见真正的育人在于“道”。
高等美术专业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社会,使学生成为现实社会中真正有用的人是这种教育的结果,而缺少人文精神的教育必然会潜伏着一定的素质危机。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即人文实质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①
人文精神就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国儒家学说中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便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道家老子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它从人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开始,最终又返回到主体的自我,这也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高等美术教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同历史、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蕴涵了人类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自由等人文特征。美术作品是最为直观的人类文化之一,往往以一种不同于人类语言的方式传达着个体的情感,用比语言更直观的方式关注整个世界,这赋予了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高等美术专业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美术技法和相关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在艺术类学科中尤为突出。在这一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力图使专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早在20世纪初,我国教育家先生就认为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高等教育就是注重对人的品质的培养和改善,为社会培养高尚的、有品位的人。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日渐显现,高等美术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美术专业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从2008年四川省美术高考文化成绩的划分就可以看出,美术专业对美术考生文化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及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美术学习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指导下的学习。美术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景中理解美术,并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来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
面对当前就业的压力和社会上诸多的诱惑,如何确立正确的绘画观念对于高等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了解、学习和借鉴各种有益的文化因素,完善自身的文化,是当今社会状态下合适而正确的文化态度。
高等美术教育仍然是一种心理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内心体验过程,不管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或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对学生的真正考验是怎样立足于现实社会。高等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是一种十分迫切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从他们的职业道德的教育上做起,学生对职业的社会属性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等美术专业的人文精神教育还应从积极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意蕴做起,让学生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并参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高等美术专业教学的重任。人文精神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它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具有不可触摸性,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更多的途径来关注,这样才能够在研究、学习、探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对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