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机理 货币 经济政策

新世纪伊始,我国的经济即进入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周期,经济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为决策部门治理通货膨胀带来了压力。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此次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及其表现的复杂性,为科学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新世纪通货膨胀机理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正在以跨国公司全球运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商业部,2013),如今正处于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生产过程在国际之间更加细分,国际分工日趋专业化,不仅带动了贸易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这就是我国最新一轮通货膨胀发生的时代背景。

2.国际国内通货膨胀现象。2001年始,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能源等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之后全球CPI出现显著上涨;我国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也先后经历了房地产、股市以及CPI、PPI的轮番上涨, 继之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都形象地描述了各农产品轮番上涨的情况。随着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总水平的明显上涨。

3.通货膨胀机理分析。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上升,而不是相对价格变化和价格水平的一次性跳跃。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频出,我国为了尽快促进经济复苏,也加大了财政支出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出现了货币供给增加和货币供给失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最终推升了社会总需求,导致了通货膨胀。本研究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家弗里得曼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内的上涨, 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则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并断言这是高通货膨胀唯一的原因。

4.对新一轮通货膨胀机理争论的分析。在此轮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分型和形成机理的争论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学者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次通货膨胀的类型及机理作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即分别认为我国最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及输入型通货膨胀等等,并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证。本研究认为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1)研究选择的基期问题。物价指数是一个动态指标,即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与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对比计算的相对数。因此在进行研究系统的设计时对基期和报告期选择的不同,必定会对研究结论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试图提出和检验是物价先提高还是工资先上涨的问题,有研究将这类争论形象地描述为如同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2)选择研究的角度及研究方法的问题。在一次通货膨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通货膨胀现象的更迭与变化。如有研究试图力争对本轮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还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作明确区分,对此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区分仅仅是理论性的, 没有人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对其进行清晰地分类;对于结构型通货膨胀,有研究者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问题主要是运用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回答宏观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没有考虑货币因素;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经济开放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显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将目前的通货膨胀单独归类为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不够全面的。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对于应如何有效治理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学习和借鉴经典经济理论。当前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本流动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弗里德曼在消费分析和货币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越,同时他还严密地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张卓元,1998)。弗里德曼主张经济理论的价值,应该以它能否有效作为对未来情况的预测为基准,不应该是以它对现实的描述作为衡量标准。在经济学方法论方面他赞同实证经济学,认为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创立一种能对现象提出正确的、有意义的预测的理论或假说。这些经济学思想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1)消费者对于自己支出的安排,不是根据他们的现期收入,而是根据长期的或已成为惯例的恒久性收入来安排的,所以政策制定部门应采取措施保证未来通货膨胀稳定在目标水平, 使公众树立未来通货膨胀率的平稳预期。经济学实践也说明,价格管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扭曲。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使货币增长符合经济增长的长期需要,从根本上克服通货膨胀现象。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过快增长,控制社会总需求,综合治理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第2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加,处理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对于控制国内通货膨胀也有重要意义。从投资区域来看,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用于亚洲的资金占到总资金的78%,其中用于香港的投资占到总投资的69%,因为从距离上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投资比邻的区域。从信息对称程度而言,中国对于这些区域掌握的信息相对更充分,法律法规方面的限制也相应较少。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非洲居于第二,这主要是基于政治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考虑。所以综合而言,在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时以上方面因素的考虑会强于通货膨胀率的考虑。实证结果根据之前建立的VAR模型和数据,利用Eviews6.0得出结果:CPI的变动受到前两期滞后的影响,前一期的影响为正,前两期的影响为负。这主要表明物价的变动在一期内存在惯性,惯性系数为0.646377,因为物价上涨可能在一期内产生物价上涨预期,从而推动物价继续上涨。但前两期的物价上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预期,这种抵消系数为-0.273023,说明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形成受到近期的影响大于远期。所以,要控制通货膨胀预期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防止物价短期内过快上涨。前一期FDI上升1%会引起本期物价上升0.123%。前两期FDI上升1%会引起本期物价上升0.014%。这两个系数反映了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作用强度。2009年FDI总额为900.3亿美元,占GDP不到2%,对比而言,来自外商投资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强度相当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FDI流入了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杠杆作用,引起了通货膨胀的改变。所以,控制好FDI的流向,对于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对外直接投资与通货膨胀存在负相关关系。前一期对外直接投资上升1%,通货膨胀下降0.014%,前两期对外直接投资上升1%,通货膨胀下降0.011%。从规模上而言,2008年的OFDI占GDP仍不足2%,量的控制相对容易。但是,在OFDI达到一定规模时,它产生的投资收益可能对国内通货膨胀起到加剧作用。所以,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应该把握好质的提升。

第二列可知,一期内通过膨胀的上升可能导致FDI的下降,通货膨胀上升1%,FDI将下降0.9%。前二期通货膨胀上升1%,引起本期FDI上升0.28%。综合而言,较高的通货膨胀降低了实际利率,不利于引进外资。FDI也存在滞后性,前一期滞后系数为0.901153,前二期滞后为-0.261963。根据第一列的分析,在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时,应该对于FDI进行控制,防止FDI与CPI同时产生滞后影响加剧通胀,引起危机。对外直接投资于外商投资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产生这种情况并非由于两者存在相互替代作用,而是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可能是由于境外投资收益率上涨,按照资本趋利性,相应流入境内的资本就会下降。由表3第三列可知,前一期通货膨胀上升1%,对外直接投资增长2.72%。前两期通货膨胀上涨1%,对外直接投资下降2.97%。综合而言,两期内,通货膨胀的上升会引起对外直接投资的下降,因为通货膨胀上升可能引起国内名义利率上升,以保证实际利率为正,所以造成对外直接投资的机会成本上升。前一期FDI上升1%,对外直接投资上升0.7%,前两期FDI上升1%,对外直接投资下降1.7%。总的而言,两期内,FDI与OFDI存在负相关性,这也是由资本的趋利性和国内外投资环境变化导致。与之前不同的是,OFDI存在两期负的滞后性,滞后系数分别为-0.579859和-0.261057。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受到投资行业、投资地域等政策的限制。另外,也存在一些国家担心垄断和贸易侵略而采取相应贸易保护的手段。

7至9期影响为正,之后趋于0。再次证明近期通货膨胀对于形成通胀预期具有重要作用,并加剧通货膨胀的影响。第2图表示FDI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前3期为正,并逐渐上升,3至5期也为正,但影响减弱,6至8期几乎无影响,8至10期出现小幅正向影响。FDI对通货膨胀前3期正的影响可以理解为FDI的流入导致了国内流动性过剩从而出现通货膨胀。8至10期出现的小幅正向影响可能是由于FDI产生了投资溢出效应。第3图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前5期一直为负,并呈现小U型,在第3期时负的影响达到最大。由此可以验证,通过增加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可以控制通货膨胀,并且这种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第4图表示通货膨胀对FDI的影响前3期为正,3至5期为负,呈现小U型;5至8期为正,先增加再减小,之后趋于0。前3期正的影响可能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引起实际利率下降,从而刺激了投资。第5图表示FDI的滞后影响前4期内为正,之后为正,并接近0。说明FDI的变动具有惯性。第7图表示通货膨胀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前2期为正,第3期为负,并且负的影响大于正的影响,之后趋于0。第8图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滞后影响,前2期为负,并逐渐下降,3至6期为正,正的影响先上升后下降,之后趋于0。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通货膨胀使得货币贬值,境内资本出于保值需求会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到一定规模后会受到相应的限制。

FDI与通货膨胀经检验发现FDI变动是通货膨胀变动的Granger原因,因为FDI的增加会增加国内的流动性,同时政府也会增加与FDI的配套投资,形成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只有增加货币发行量。这两方面都加剧了通货膨胀。模型结果表明,前一期FDI上升1%会引起本期物价上升0.123%。中国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FDI的流入会导致货币发行量的增加,但FDI相对于GDP和货币存量而言规模很小,这些由FDI引起的货币增发量并不足以产生0.123的效果,并且还存在投资的溢出效应,使得产出增加,对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所以,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些FDI并没有直接流入生产领域,而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流入资本市场,参与投机活动,从而推高了国内通货膨胀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FDI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对货币发行量的影响存在直接作用,但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对FDI的影响并不明显,FDI中存在较大一部分投机性资本。而这些资本对推高通货膨胀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要抑制通货膨胀,就应该对FDI的流向进行严格监测,保证尽可能地流入实体经济领域。同时,控制政府对FDI的配套投资的规模,减少财政支出。OFDI与通货膨胀理论上OFDI增加,短期内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顺差下降,国内通货膨胀下降,长期而言,投资收益增加,国际收支资本项目顺差上升,通货膨胀上升。但实证检验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原因可能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模型结果表明,前一期对外直接投资上升1%,通货膨胀下降0.014%;前两期对外直接投资上升1%,通货膨胀下降0.011%。所以,要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才能降低通货膨胀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通货膨胀在10期以内都没有表现出正的滞后影响,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投资收益相对较少,有的甚至出现亏损,有盈利的也用于了再投资。所以,对于国内通货膨胀的正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当然,对外投资收益与国内通胀并不存在完全的取舍,我们可以考虑直接投资国内稀缺的或者存在劣势的产业,最终收益不光以货币的形式还要以产品和技术形式回流,降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作者:赵妍 黄巍巍 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

第3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通货膨胀 影响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十分迅猛,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外汇的储备也稳步增长,但其对通货膨胀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二者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尤其是面对中国通货膨胀水平不断攀高,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我国经济即使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仍然呈增长趋势,这就更使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一、我国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引起经济中大多数商品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普遍上涨。这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按价格上升速度可以分为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通货膨胀三种不同类型。一般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即CPI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一般CPI>3%的增幅,则已构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变化影响的不是常见的绝对价格,而是相对价格。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伴随世界经济复苏也在逐渐好转,201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回升幅度呈现出恢复性增长,贸易顺差也大幅减小。自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指数一直较高,物价飞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驱动。长期的通货膨胀对于民计民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国民购买力下降,转而选择购买理财产品、买房炒房等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这种倾向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增加市场物价的压力。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者认为是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一定时期平均一元钱可用购买的产品及劳务次数作为这一理论的出发点,解释了货币在通货膨胀中起的作用第二方面是超额需求引起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货币过多追求过少导致价格显著上涨,这些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以及国外需求等。第三方面是指成本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指的是没有超额需求情况下成本的提高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的。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途径

(一)贸易差额导致的货币传递途径

通货膨胀十分复杂,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进出口贸易对它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各个影响路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首先是货币供给路径,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增加外汇储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的投放量来收购出口所得外汇,造成流动性过剩,引起通货膨胀。当国外资本大量流入,需要大量本国货币收购外汇,就影响了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二)外国商品价格传递途径

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调的情况出现时,会增加其对外国商品的出口需求,也会减少该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量。当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时,需要依靠外部市场来吸收过剩的产品,这就是进出口贸易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同时也造成我国市场价格波动受到国际市场通货膨胀的影响,造成国内供求的变化。国外商品价格上涨推动出口贸易的增加需求,也会减少国民对进口商品的消费变为消费本国商品,这就保证了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三)成本传递途径

国家总供给的组成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时,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来改变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从而改变通货膨胀水平。成本传导机制是石油、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上涨,导致国内产品价格增加,引起成本型通货膨胀。随着经济的开放,我国与国际市场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从成本途径将国外的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尤其是生产必需品,原材料等进口量的比重也在加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势必引起厂商生产成本提高、价格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四)其他路径

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生成增长率变化等经济结构变动可以引起通货膨胀。生产增长率快慢不同,导致工资增长率也有区别,如果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向提高快的部门看齐,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还有一种进出口贸易引起通货膨胀的途径就是资本套利途径,由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导致了外汇市场中人民币升值,但却没有实例证明人民币升值能有效改善通货膨胀。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贸易顺差以及流动性过剩问题,反而会引起国外投机资本向国内涌入。

四、调节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整体竞争力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虽然这些影响不大且是短期影响,但也要加强管理与防范,调节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首先要提高整体竞争力,优化关税结构,有效保护我国工业制成品,取缔不规范的关税减免,对最终产品征收较高关税,同时加强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我国可以利用有关规定,减少与国外企业的不正当竞争,维护自身权益,保障国内产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是限制国外企业主导市场力量的重要途径。

(二)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

近年来,我国贸易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进出口商品基本是一些纺织品,缺少高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的产品。因此为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可以优化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做到各部门效率均等,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平衡通货膨胀水平。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减少贸易顺差,通过调整和转变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与增长方式来实现。

(三)建立调节基金制度

为控制国内市场的物价,可以建立调节基金制度。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因此,对于粮食、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基金制度来减少国际市场需求与价格变动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冲击。总体来说,就是加强建立重要进出口商品的储备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因此控制国际市场的物价变动。

(四)加强监督和预警

防范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重要对策之一是加强监督及预警,监测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数量,调节供求总量的平衡。我国传统的价格调控一般是指国内市场的调控,对进出口数量与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影响作用重视不足,没有有效的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所以我国要加强进出口贸易的监督和预警,对进出口商品数量与价格进行掌握与控制,防止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

(五)完善出口措施

可以通过完善出口措施来调节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将出口补贴方向转向产品的研发环节,推进我国国内科研技术以及产品的创新,增强我国产业的动态优势;宏观整顿出口秩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价格运行机制体系,协调管理出口企业,减少企业间因低价竞销产生的矛盾摩擦。

五、结语

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为推动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货币、成本与国外商品价格等途径来改变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有些通货膨胀是可以预期的,通过掌握通货膨胀的愿意以及进出口贸易如何对其产生影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到未雨绸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既享受着经济开放带来的收益,也要承担其负效应,所以需要通过了解通货膨胀机制,改变进出口贸易方式等手段来调控金融市场,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浩.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导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第4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货币供应联动性、E—G协整、通货膨胀

一、引言

进入2008年一场由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美联储为刺激和促进美国经济奉行了宽松货币政策,到2009年3月又在零利率下限约束下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外国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国际传导愈加明显,特别是其对一国通货膨胀的传导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因此,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造成了冲击。

辰英(2011)认为,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使其难以寻觅到更好的增值获利渠道,就通过抬高国际市场以粮食和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成为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然而,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未使本国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发展中国家则几乎都处于高通胀状况,金晓平(2011)认为虽然美联储向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但这些新增的货币并没有及时转化为贷款,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来拉动实体经济,而是由于金融机构惜贷,被大量滞留在各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中,出现“基础货币供给显著增加,但货币供应量未同步增加”的困境。因而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李永刚(2011)则通过分析美国宽松货币传导机制,认为该政策将会降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债券收益率,促进其货币升值,加大发展中经济体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

美国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在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到底会对其他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对其通货膨胀产生怎样的作用?如果美国宽松政策具有溢出效应,那么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发展中国家发生通胀的原因具有较强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因此,本文将首先选取“金砖国家”以及G6(六大工业国)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代表,将美国与它们的货币供应量进行协整检验,来分析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经济体通货膨胀差异的原因。

二、货币供应国际联动的实证检验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可能紧紧追随他国货币政策,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对其他国家货币供应的直接影响而间接作用于通货膨胀。其造成的美元贬值可能迫使其他国家货币当局通过向本国系统注入流动性以应对本国产出的减少,来回应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得出美国次贷危机后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政策联动性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本文首先选取的发展中经济体代表为“金砖国家”(BRICS)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以及将G6(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对它们之间的货币供应量数据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看看他们与美国货币供应量之间是否具有联动性即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研究发现,“金砖国家”都受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且拥有长期均衡关系。美国以货币供应量表示的货币政策执行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确定的联动关系,即当美国采用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其经济增长时,必然引起发展中国家货币供应量的相应调整。而发达国家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除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的货币供给量水平值平稳外,英国、日本和加拿大与美国的M2一阶平稳,满足协整分析的条件,可以对这三国的广义货币量做协整分析来判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E—G两步法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他们与美国货币供应量之间都不具有联动性。

三、次贷危机期间世界通货膨胀的表现和原因

2008年,在“金砖国家”中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为14.1%,南非和印度的通胀率也在10%以上远远高于主要的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胀率(见图1)。因此,如果说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全球流动性的泛滥,那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货膨胀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呢?而由以上实证结果显示,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是否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就是受到美国巨大洪流的影响,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发展中国家通胀的重要推手。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September 2011

最具说服力的理论就是用“货币数量论”解释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原因,其强调了流动性过剩对于通胀的重要性。认为通货膨胀最终是一种货币现象,过多流动性的积累必然会成为未来通胀的隐患。换句话说,货币增长在决定通货膨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市场价格总水平下美国宽松政策创造出的货币量也将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检验这个结论,本文选择了20个发展中国家计算这些国家2000—2010年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者的均值来进行计量分析。

使用EViews6.0软件分别对CPI和M2增长率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CPI和M2增长率的水平变量序列不平稳,而一阶差分序列DCPI、DM2为平稳序列,使用E—G两步法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建立回归方程:

模型估计的残差为:

通过EViews6.0对残差序列 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残差序列 是平稳序列,这说明原时间序列CPI、M存在协整关系。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CPI与M2具有负相关性。而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经验也对流动性与通胀总是正向显著的关系提出了质疑。因此,“货币数量论”不能为发展中国家发生的通货膨胀原因提供有益指导。

为了观察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高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我们需要看下2008年以前他们通货膨胀的表现情况。为此,本文分别选取了2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2000—2010年的通胀数据(见图2)。

上图显示,2008年世界的通货膨胀率普遍偏高,而且2008年世界各国遭受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冲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通胀差距达到最大。但从中也可以看出,2000年开始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就早已遥遥领先于发达国家。

因此,2008年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高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发展中国家本身普遍偏高的通胀率。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存在很高的通货膨胀。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扩大了原来的通货膨胀,而不是制造了通货膨胀。而发达国家原来的通货膨胀率较低,因此受到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后的通胀率仍可能较低。

参考文献:

1、王彬. 中美货币政策协调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

2、辰英. 当前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J]. 当代世界,2011.6

3、金晓平、应政.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11(9)

第5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国债发行; 通货膨胀;资金效率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2]Damodar 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一)我国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汇率

汇率可简单地理解为外汇的价格,即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也就是说汇率就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它反映的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自上世纪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以及世界主要货币实行浮动汇率以来,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不一,有些国家的货币出现持续贬值,有些国家则大幅增值。最典型的是美元的贬值,日元汇率的走高。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则相对削弱。经济实力是决定汇率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但整体缓步上扬,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而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GDP与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的相关性。(图1)

我国GDP的水平逐年增加,表明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则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人民币汇率的缓步上扬。此外,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就相应提高,这也使人民币在长期内保持坚挺。

(二)人民币流通状况与人民币汇率

衡量人民币流通状况的主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往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抑制了出口,刺激了进口,若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将使本币汇率下跌。但通货膨胀的影响往往具有时滞性。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一个取决于两国相对价格的名义变量。当本国的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下降,即本币贬值,则汇率就下跌;反之,汇率上升。绝对购买力平价可用公式表示为:S=p/p*(2.2.1)

S为汇率,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如现在的汇率为1:7.8,则S=7.8),即直接标价法。P和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综合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之变化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除以外国的物价指数。如果用p$和p表示美国和中国t0到t1期的通货膨胀率,S0和S1表示t0和t1期汇率,则相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S1-S0)/S0=(л-$$)/(1+$$)(2.2.2)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从长远来看,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呈现类似的通货膨胀率。以下采用1996年至2005年的中美居民价格指数,通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分别以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为基期计算出相应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币名义汇率长期内高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汇率,这与1998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随着年份与基期的差距越大,所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偏离越大。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汇率,基期的选择比较重要。如果选择以基期较接近的年份,得出的汇率与名义汇率是比较接近的,说明汇率的变化跟物价指数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

第三,1999年以后我国是处于轻微的通货膨胀,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连续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汇率应该持续走低。但是我国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却持续升高。这说明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人民币汇率时没有很好地联系国内通货膨胀的水平,没有很好地联系国内外的物价水平的变化。但是,通过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修改,相信在长期内人民银行所制定的汇率是符合国内外经济发展要求的。

(三)利率差异与人民币汇率

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周边的国家,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使本币需求上升,可能会导致本币汇率上扬。利率平价理论的提出者凯恩斯认为:汇率变动与两国相对利差有关,投资者根据两国利差大小以及对未来汇率的预期进行投资选择,以期获取收益或避免风险。利率平价表达式为:

(F-S)/S=i-i*(2.3.1)

S是将本币换成外币的汇率,F是将外币换成本币的汇率。i是本国利率,i*是外国利率。

(2.3.1)式反映了汇率与两国利差的相互关系:当本国利率相对外国利率上升时,两国利差增大,汇率下跌;反之,汇率上升,即F与i-i*成正比。通过对表6中F和利差进行一元线形回归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为-0.45064。分析的结果显示F与i-i*成反比,即我国的汇率变动与中美之间的利差正相关。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水平是由人民银行制定的。但是我国加入WTO后的五年来,对外资银行的逐渐开放,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也将逐步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汇率水平就可以较好地反映利差的变动。

(四)国际收支与人民币汇率

如果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对外债务增加,引起外汇需求增加而可能导致外汇汇率上升和本币汇率下降。顺差意味着对外债权增加,本币需求增加,可能促使本币汇率上升。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顺差,支撑了人民币汇率走高。

(五)人民银行的干预与人民币汇率

1994年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94年至今,我国汇率虽双向波动,但缓步上扬。1994年人民币并轨时,汇率为:1:8.7。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人民币没有贬值,仍然保持稳定,1美元兑换8.2757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成功的。人民银行的汇率制度和人民银行对汇率的干预只能在短期内对汇率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实现人民币全面的自由兑换并走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进程中,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具有关键意义。

二、人民币汇率与各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确定

在前面各点中,分别分析了GDP、通货膨胀率、中美利差、国际收支和人民银行的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此我们构建了以下的模型:

Y=X1+X2+X3+X4+U(3.1.1)

Y表示人民币的名义汇率,X1、X2、X3和X4分别表示我国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中美利差和进出口差额的增长率。由于政策的影响是难以定量分析的,所以采用U表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的因素。

(二)定量分析

本文采用了1996年至2005年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对3.1.1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3.2.1式:

Y=8.259474+0.1836X1-0.30832X2-0.0975X3-0.02024X4(3.2.1)

可以看出:

(1)GDP增长率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关系:两者反相关,即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民币汇率反而下跌。这点是不符合汇率的正确的发展规律的。这主要原因是我国汇率制度不健全,导致汇率的水平不能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通货膨胀率与人民币名义汇率正相关。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高,货币应当贬值。但我国却相反。通货膨胀率每增加1%,汇率却提高0.30832%。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汇率并轨,人民币值低估,汇率升高的压力大于通货膨胀增加的压力。

(3)利差和汇率的关系跟前面的分析结果比较接近,只是相关系数上的差异,这主要原因是多元回归分析跟一元回归分析在自变量的数量不同。

(4)进出口差额的增长率与人民币汇率成正比,即顺差每增加1%,人民币汇率就提高0.02024%。我国十年来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国际压力的影响下,在汇率决定理论的作用下,人民币的持续走高是必然的趋势。

三、结论

通过构造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GDP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与人民币汇率有较强的相关性。而利差和进出口差额的增长率影响较弱。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大,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差和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将会增强。本文深化了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的认识,希望为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纯威.人民币名义汇率超稳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17-149

2.章和杰.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中权重的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1-50

3.任兆章,宁忠忠.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3(12)

4.刘向华.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0(1)

5.杨帆对人民币汇率的几点看法[J].中国统计,2000(9)

6.王军青.利率平价机制与人民币汇率[J],上海经济研究,2000(6)

7.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5(1)

第7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攀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使得原本存在的通货膨胀预期成为现实。面对物价高涨的趋势,2010年12月初,中央已明确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组合政策。显然,在宏观经济复苏态势尚未完全趋稳及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将有利于确保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但是,在传统的积极财政政策出动模式下,能否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型,从而缓解流动性极度过剩的局面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于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已作过较多的分析。综合来看,货币超发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是其主要原因。当然,对于货币超发的途径,既包括因外汇储备过多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也包括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天量信贷投放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在讨论有关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措施时。大多数的学者都主张用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的办法来缓解国内通胀的压力。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宏微观经济环境和财政预算制度下,无论是加息还是人民币升值都无法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转型。促进货币政策的转型、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

与以往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形成机制不同,本次通货膨胀的形成虽然与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有关,但笔者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2008年底以来救市政策下的天量信贷资金投放。事实上,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处于缓慢的升值之中,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外汇储备并未相应减少,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局面也未得到根本的改变。相反,2007年上半年的物价上涨和资本市场泡沫的形成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外汇资金的流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因外需的急剧下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幅已有所下降。但2008年底以来,在金融救市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商业银行发放表内信贷资金近18万亿元,表外资金近2万亿元。天量信贷资金的投放导致了流通领域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因此,若要遏制当前通货膨胀的势头,管住银行新增信贷,回笼部分信贷资金将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但是,在现有的积极财政政策模式下,能否做到这一点则值得怀疑。

第8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历程

在此次通货膨胀之前,我国已经发生了5次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是1979—1980年,最高通胀率达到6%;第二次通货膨胀是1984—1985年,最高通胀率达8.8%;第三次通货膨胀是1987—1989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18.5%;第四次通货膨胀是1993—1995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21.8%;第五次通货膨胀发生于2003年。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复杂原因,决定了我国的通货膨胀不是某种单一型的通货膨胀,而是复合型通货膨胀。具体特点为: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每次通货膨胀之前,都会出现超额的货币供应量供给。一方面,我国货币供给量受国际因素影响明显,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类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类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主要体现在粮食、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能源及原材料方面。

2.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结构性外在的表现为产品和服务价格结构性上涨。每次通货膨胀发生时,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涨幅不同,上涨的非平衡程度也较高,商品的价格涨幅也不可能完全同步。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二元经济现象和产业内部失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传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原油等初级产晶方面,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外在的主要表现为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差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D的相互背离以及资产类价格市场的上扬。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是:经济增幅放缓,国内物价波动剧烈,失业率不断上升,通货膨胀加剧,出口需求锐减,国际短期资本流向多变。此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是通货膨胀的发生是存在着各种诱发因素的,它既有成本推动性因素,也有需求拉动性因索;既有输入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其中,成本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粮食和肉禽等食品的供给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需求拉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外汇占款、投资和资产泡沫所导致的强劲货币需求。输入型因素主要是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国内、国际粮食等价格的普遍上涨。具体分析如下:

1.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总体上呈现出贬值趋势,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最终使出口商品价格提高。这使我国的外需扩张更加困难,出口商品被迫转向国内销售市场,同时,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口商品增加,进而加剧了国内产品市场的竞争,商品出现供给过剩。

2.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等国家经济下滑,使其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实际投资额和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处于下降趋势。直接投资的减少,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加剧筹资压力,出现短期流动性紧缩,从而加大了国内局部通货膨胀的压力。

3.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由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从而使货币供给量过大,引发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贸易顺差最多的国家。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外汇储备的激增又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最终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长势头,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三、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大力保证商品供给

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会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外向性”。因此,我国的经济要由出12I导向型逐渐向“内生自主型经济”转换,充分保汪商品的供给。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平衡粮食供给,稳定粮食价格。特别要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紧缺商品的供给,适当增加国内紧缺消费品和重要消费品进口,全力满足国内商品的需求。

(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既要稳定国内物价,又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适度的浮动。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对短期外资流动、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外汇储备的监控。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利率、汇率等工具适时干预货币、资本和外汇市场,以满足国内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减少汇率波动对出口行业造成的风险。总之,抑制通货膨胀,就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保持国内物价稳定,警惕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增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利影响。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加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这非常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格局,降低我国的对外依存度,缓解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来扩充国际贸易渠道,积极拓展新兴企业的出口市场;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支持,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人力、物力向创新企业的转移可以较好地缓解各产业间资源短缺和资源充裕的矛盾,保证各产业协调地发展,增加有效供给,使我国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深化国内外市场,延长经济增长期。

(四)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从1994年到2007年8月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结售汇制度下,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直接增加了外汇占款,给我国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8月,外汇局曾通知,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2008年8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这些制度的颁布有助于把外汇停留在企业和居民手里,减轻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存在,即使取消强制结汇,企业和居民仍有动力主动结汇,央行也仍会被动吸入外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应该取消结售汇制,实现“意愿结售汇制度”,实现汇兑自由,从而使中央银行减少大量的外汇占款。

第9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投资策略 物价指数

一、对通货膨胀的分析

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货币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过度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的商品和劳务”。“物价派”主张用一般物价水平或总价格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

两派分歧的实质在于对物价上升原因的解释。我们可以借助这样一个“模型”来理解货币和物价之间的变动关系:假设市场是一个天平,货币是天平的左边,物价是天平的右边。当市场上货币量超出实际需要货币量时,大量的货币追逐一定的物品,物价就会上升;当市场上货币量一定时,由于物品供给的减少,也会使物价上升。实际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种区分,前一种情况下,是货币的绝对过剩,这种情况引起的通货膨胀我们称之为绝对通货膨胀。后一种情况下,是货币的相对过剩,这种情况引起的通货膨胀我们称之为相对通货膨胀。

2、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从货币和物价两个方面去探索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流动性泛滥。2006年以来,货币流动性过剩状况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外经济失衡。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以及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原因,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当中,内需一直是不足的。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是靠大量的基础投资和迅猛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强制结售汇体制下,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意味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并且累积下来导致了截至到今年6月底,我国外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今年前6个月,累计对外贸易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1%。庞大的外汇占款迫使央行不断地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乘数作用之后,市面上创造出大量的可流通的存款货币,从而导致货币供给增多,流动性过剩。②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利用1992~2003年的资金流量表,分解出我国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年间,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归因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率,而居民储蓄率则是相对下降的。这意味着,推动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不是个人,而是政府和企业,尤其是政府。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收入已经连续数年以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在增长。税收增加的同时,政府的福利开支却出现了相对下降。政府没有在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机构方面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而是更多地用于投资。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投资的冲动很大。

(2)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当前我国物价水平不断上升,有着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影响。①国际方面的影响。自2005年中期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出了一波快速上升的牛市。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需求大增,导致矿产资源供给吃紧。以铜为代表,有效突破3000美元/吨的历史高价后,更是在随后近一年的时间内创下8825美元/吨的天价。由于战争、限产等原因,石油价格也持续走高,一度达到80美元/桶的高价,高盛等美国著名投行甚至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油价会突破100美元/桶的大关。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物能源替代政策等使得国际粮食减产,面对没有减少的需求,国际粮价也持续走高。种种原因造成的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再通过进口成本传递到国内市场,引起同类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②国内方面的影响。定价权缺失是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副产品在价格上没有主导权,一来有国家限价,二来本身进入门槛较低,秩序混乱。农副产品价格每上涨1个点,其结果是农资产品上涨几个点。绝对来看,好像价格上涨了,农民增收了,其实是由于成本上升速度快于收入增加速度,所以反而是辛苦了一年,回头一算,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两种局面:产品生产成本是决定产品价格水平的内在因素,粮食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成为粮食价格上升的内在动力;农民开始考虑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不再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进城务工,农田抛荒比例明显增大,从而造成粮食连年减产,导致产不足需。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表现为稳定的、缓慢的上涨,即温和的通货膨胀。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在实际生活中,又区分为两种表现:一是在实物资产方面,表现为货币的相对过剩;二是在金融资产方面,表现为绝对过剩。因而在投资策略上也要分别对待。

二、通货膨胀对投资的直接影响及其策略

通货膨胀对投资的直接影响又可以视为通货膨胀带来的投资机会。这种投资机会分布在实物资产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上。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实物资产方面主要是实物资产供给不足,金融资产方面主要是追逐金融资产的货币太多。可以针对这两种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1、实物资产的投资策略

认清了上涨的本质在于供给不足之后,有助于我们制定明确的投资策略。

以铜为例。1992年以来,我国铜消费量激增,年均增长率15.16%。2002年消费量414.04万吨,占世界铜消费量1495.65万吨的27.68%(四分之一多)。已经超过美国(237.24万吨)、日本(116.39万吨)和德国(106.34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建国以来我国矿山共生产铜1113.94万吨,1999~2002年矿山产量在52万吨~59万吨之间徘徊,加上国内每年回收30多万吨废铜,国内原料生产的铜的供应量约85万吨~90万吨/年。以2000年的消费量239.5万吨为基数,假设从2000年到2020年间,我国铜年均消费增长率为10.0%,2010年的届时需求量约410万吨,2020年约665万吨,20年间累计需求量为8710万吨。2010年国内原料生产的铜,只能满足需求的20.49%,2020年为13.53%,供应严重不足,矛盾日趋扩大。像铜等矿产资源,煤、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产品,生产投资周期长,可替代性差,如果发生短缺的现象,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它们的价格上涨具有持续性,就算因此而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政府和企业也只能接受而不可能违反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强硬措施。因而对于此类的实物资产投资,可以买入并长期持有至市场基本面发生改变为止。而像大米、猪肉等粮食,玉米、棉花等农产品,增加供给是一件不算很难的事情,因而,假如要对它们进行投资,只能是看准时机,快进快出,获得市场波动的价格差。

2、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

在当前的通货膨胀下,由于我国的低利率政策,实际上大家手头上的货币是不断贬值的。因而,不管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还是高收入家庭,保值增值成为了大家的一致共识。

从资金层面实现保值升值的途径无非是储蓄、住房、证券、保险、外汇。目前储蓄率持续低于CPI指数,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预期当中,因而储蓄、外汇基本上不会成为大家的投资选择,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保险只是备万一之需,解决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大量涌入住房和证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在住房受到了政策打压而且高企的房价超出了老百姓承受范围的情况下,面对火爆的股市,储蓄进行搬家便成为普通老百姓唯一的途径,股市的“疯狂”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解释,这种预期一旦形成,这将是一个过程,不会是短暂的结束。人与人、货币与资产之间的博弈生生不息的进行下去,直到预期改变为止。这场博弈在当前,主要表现为房价的高企并顽强上涨,股市的火爆并不断创出新高。在实际情况中,尽管房产价格高到超出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之上,供过于求(相对而言,大多数人买不起房,有效需求不足),股票价格远高于其内在价值,资产证券化率达到了100%以上,市盈率偏高(高出成熟市场一倍以上),但是,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博弈才刚开始,或者说是才开始不久,更精彩的在后面,后面还有充足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

但我们还是要明确一点,这场博弈的起点是大家的保值增值预期。如何保值增值呢?只有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分享国民经济的成果才行,做到这一点,惟有投资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蓝筹股才能实现。因此,博弈的重点是有价值的蓝筹股,而不是大多数人所喜爱但不适用的垃圾股。

地产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其牵涉面较广,又时刻会遭遇政府的大棒,作为投资对象来说,谨慎乐观对待为宜。

三、通货膨胀对投资的间接影响及其策略

通货膨胀是一把双刃剑,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超出一定程度后的通货膨胀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因而在对待通货膨胀的问题上,国家一直保持比较艺术的态度。既能容忍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又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就有进一步发展至恶化的趋势,通货膨胀对投资的间接影响就是要规避政府出台措施治理通货膨胀而带来的不利于投资的因素,同时发掘伴随之的新的投资机会。

对于实物资产领域对通货膨胀的贡献来说,治理起来相对简单,说白了就是要增加供给,比如现在的加大生猪繁殖,保障猪肉供应。而金融资产方面,很多变量不易统计,而且政策还有滞后效应,因而,调控的重点自然就在金融资产构成的通货膨胀方面。

这方面,调控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缓解和疏通流动性泛滥问题,政府已经采取加息、QDII、发行特别国债和人民币升值等措施,但这相对于当前的状况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循着上述提到的核心指导思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政府有可能推出以下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多次调整利率水平,最终使得实际利率为正并保持一定的正值

2、利用财政政策(减税、提高公共消费支出)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刺激居民消费

3、加大农业直补力度,保障农民收入

4、加大大盘股(央企为主要代表)发行力度,扩大市场容量

5、放开黄金交易,增加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