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经济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由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起步阶段逐步进人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一)电子支付定义 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中,将电子支付的定义界定如下:“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历经了传统支付向以网络支付为主的新兴支付的转变,其涵盖范围也从ATM取款、POS消费扩大到B2C、B2B、C2C等网络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领域。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据CNNIC最新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模式呈现出网络支付(B2C、B2B等)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蓄势待发的特点。网络支付按照机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商业银行支付网关、中国银联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
1、商业银行支付网关 我国最早推出网上支付的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支付网关系统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制订统一的接口标准,通过与商户服务器直连,借助网上银行系统满足网上购物和客户商户间的资金结算的需要。银行支付网关的推出,有助于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商户、收取结算手续费、扩大本行银行卡、网上银行的影响面进而绑定客户存款、获得综合收益。银行支付网关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及未来市场争夺的焦点。 2、中国银联支付 中国银联支付由银联公司与商户服务器联接。商户并不与发卡各商业银行连接,银联通过现有的银联收单系统实现各发卡行与商户间的资金清算。银联支付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卡且支付方式简单,用户只需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进行付款,但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第三方支付平台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和银联支付网关之外的支付平台。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支付宝、网银在线、上海环迅、腾讯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由非金融机构创建,但已基本实现了与各商业银行的直连,能够受理各家银行卡,而且比普通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功能完善、能够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因此虽然起步晚,但竞争力强,成为很多中小商户和网上支付消费者的首选。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经济学特征
电子支付产业中包含着众多的参与者:商业银行、商家、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监管机构等。各参与者之间关系复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一些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网络外部性特征 1、网络外部性定义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mality)最早是Jetlrey Rohlfs在研究电信服务时发现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完善,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是这样进行解释的:网络外部性是指产品使用者来自消费该产品的效用会随着其他使用该相同产品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的效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人(Agents)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网络外部性实质上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有正负之分,产品使用效用既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导致正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消费者也会因该消费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外部成本,从而产生负的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产生的外部性,例如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产品使用数量的增加,该产品互补品数量随之增加,价格逐渐降低,从而间接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间接网络外部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电脑操作系统,随着终端使用客户数量的增加,在该操作系统上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逐渐增多,新软件产品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该系统的终端,推动操作系统这个平台的价值不断提升。 2、电子支付产业网络外部性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既有正的网络外部性又有负的网络外部性。随着网上消费群体与商户群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网络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丰富商品而不用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购物新体验;网上商家能够从网络这个巨大的无形市场中吸引到天南地北的客户,同时降低交易、库存等成本,赚取丰厚利润;同时电子支付的发展完善了电子商务产业链,大大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如银行卡、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这些方面无疑都提升了电子支付产业的价值,是电子支付产业正的网络外部性的体现。 同时,电子支付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以及物流等电子商户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它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网络上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电子支付过程中,客户账户、联系方式、住址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拥有此类信息的各相关机构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客户隐私泄漏风险。再比如,电子支付实现方便快捷支付的同时,也引发了比如信用卡套现、网络洗钱等新型犯罪问题。这些又体现出电子支付产业负的网络外部性。 从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划分角度上分析,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应该属于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单纯电子支付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不能提升价值,消费者选择是否进行电子支付取决于网上商家的多少及产品种类,网上商家选择是否接受电子支付这种结算方式也取决于另一端消费者的数量。这就体现出了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转贴于
(二)双边市场特征 1、双边市场定义 目前常见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定义有Arm- strong2004年提出的:双边市场是指两种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人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更确切的定义是Rochet和Tirole2004年提出的:平台两端市场的定价总和固定,如果交易平台上成交的交易总量与两端之间的价格结构有关,或者说与两端的相对价格有关,则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
2、电子支付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按照双边市场的定义,双边市场是一种类似于“哑铃形”的产业结构。当平台对两端的参与者制定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时,价格结构或两端的相对价格改变将影响到双方对平台的需求和参与平台的程度,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平台实现的交易总量。在电子支付产业中,电子支付平台提供机构(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消费者和网上商户提供结算服务的同时也对平台的两端实行收费,收费价格策略的制定既包含对消费者端收费价格策略,也包含对网上商户端的收费价格策略。 电子支付产业中只有电子支付平台两端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电子支付平台才能够正常运转,并在一定的规模临界值之后实现盈利。要使平台两端参与者同时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相较于平台两端的价格总水平,两者间的价格结构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电子支付平台运营中,常常采用定价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为平衡两边用户的需求,交易平台通常对一方采取低价策略或转移成本的方式,以吸引其来平台注册交易。具体来讲,就是仅收取网上商户的费用而对网上消费者低收费或不收费。这正是双边市场特征的明显体现。
三、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网络外部性及双边市场等经济学理论特征研究为促进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大力扶持,合理定价,促进电子支付产业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95后大学生已日益成为校园的主力军,他们生性活泼,个性张扬,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富于挑战,他们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独特之处,同时畏惧现实交往,痴迷于网络,行动往往带有功利性色彩,身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他们是在新媒体时代成长的,新媒体具有快速、便捷、灵活等特点,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意见,跟风式的思考问题。
一、造成95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特点的原因
(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应用媒体的广泛运用是21世纪社会所具备的特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喜爱新媒体方式进行学习、交友、娱乐无可厚非。当然这只是外因,这是时代的特征,但刚从高中生涯苦海中脱离的孩子们,他们在信息化的冲击下,选择了新媒体进行作业、交友及娱乐,他们在多年的寒窗苦读下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得到了释放,于是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徜徉,以至于忘却了前进的方向。
(二)大学的教育方式、管理方法较为民主、自由,这也为学生课堂玩手机、平板,等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大学的功能决定着它的管理体系较为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追求学术的巅峰,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日常管理,这也为学生后期的沉溺于网络等新媒体埋下了“祸根“,学生也堂而皇之的在课堂上玩手机、聊QQ、微信、刷微博,这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及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
(三)大学教师的课堂往往是大班课,无法顾及多人,而高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这也不给想玩手机的学生以可乘之机。这是另外一种外部因素,大学教师更多的是灌输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教育得较少,也没有精力去管理班级学生的听课情况,这也给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造成了影响。
二、应采用什么教育策略引导学生不做课堂“低头族”
(一)全面禁止并不是合理的做法,应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课堂互动、头脑风暴法等引导学生先尝试着少玩一会手机,过段时间在慢慢缩短玩手机等新媒体的时间,让学生慢慢过渡过来。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经历了18年的寒窗苦读,自制力和毅力都足以克服这些困难和诱惑,作为大学教育管理者应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让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学好所学的专业。
(二)教育督导也是必须的,高校应加强督导的检查力度,从外部对学生施压,让学生被动的放弃在课堂上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交友、娱乐。当然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要召开主题班会,介绍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方便了我们的沟通、娱乐和办公,但是不分场合的使用新媒体则会适得其反,要真诚的引导学生重返课堂,要真正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从多角度的阐述课堂上玩平板、玩手机等对于学业的耽误、对于人生的发展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双语教学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Practice
Li Na
【Abstract】As a basic science of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asing on “Western economics”, having a big curriculum system, relying on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vice verse, demanding higher ability of mathematics,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China’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nd mathematical ability are poor,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backward, teaching quality is low, and so on. Based on my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raising teachers’ quality,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apply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Key words】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quality; Bilingual education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我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1.2 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1.3 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基础课
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1.4 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2 《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2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涵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2.4 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3.1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3.2 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而教材的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
3.4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所学专业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涵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云洁.《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科技信息》,2008年第36期
[2] 韩刚.《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管理观察》,2009年第14期
[3] 霍爱英.《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定位与反思》.《教育经济》,2008年第7期
[4] 姜新海.《关于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反思》.《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国际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非常强,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根据国际经济学课程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economics)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国际间资本、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和大多数经济学科分支一样,国际经济学也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延续和应用,可以说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科分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也得以迅速发展,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国际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系统的计划过程。它是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通常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教师很注重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但对于上课前对课堂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却很少花精力。这种做法的后果往往是课堂上氛围比较沉闷,教学缺乏生动性。尤其对于国际经济学这样一门经济学理论课程,课程本身理论性非常强,存在大量图形与公式,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不做好教学的设计,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究竟如何才能做好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笔者感到,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21写作秘书网
1注意节奏的变换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理论推导,但是一堂课下来,如果内容一直是枯燥的图形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节奏的变换。教学内容也如同一首乐曲一般,有节奏上的不同,数学计算、图形分析、理论推导等这些枯燥严肃的内容,就是沉重徐缓的乐章,节奏缓慢;时事评论、案例分析等轻松内容,就相当于一首首节奏轻快的歌,在节奏缓慢的乐章当中不时地穿插几首轻快活泼的插曲,立刻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因为内容的枯燥而失去注意力,产生疲劳的感觉,教师也相对要轻松。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部分,即包括罗伯津斯基定理、贫困化增长、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等理论内容,需要讲解大量的图形,如果自始至终,一个图形接着一个图形地分析,教师讲得再生动,由于内容沉闷,学生也很容易疲劳,但是,如果节奏不时变换一下,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如下设计:首先以一个轻松话题入手,联系到这次课的内容,然后再详细介绍罗伯津斯基定理,讲完定理后,适时地穿插生动的案例,变换一下节奏,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再接着讲解贫困化增长,之后结合某一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这样,尽管理论性很强,但是由于节奏的不断变化,整个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往往不容易走神,效果自然就好。
2注重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注意力
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20分种不到。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每一次课的课时最少也要2~3个课时,也就是80-120分钟,从一节课来看,也有4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内容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也相对比较困难。本人总结自身教学经验,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中要保证每一节课当中的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每一次课既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同时讲台也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设计就如同一场表演的编排,节目能不能引人入胜,每一阶段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节目的编排是关键一环,有悬念的节目才能让观众欲罢不能。因此每一次课是否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适时制造一些悬念,制作一些“陷阱”,让学生主动往里跳,这样学生兴趣提上来,自然注意力集中,而且还能同时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好这些悬念呢?我们必须试着站在学生角度来感受,就像一场表演要考虑到观众感受一样。同样以上面提到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讲课之前,学生要进入状态往往有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听课状态,了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在讲课前,向学生提问什么是“荷兰病”,当然,如果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可能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荷兰病”,该名词必然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与疑问,这时,教师可以先大概把“荷兰病”的现象说一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荷兰病’?”学生必然会急于知晓,此时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在本次课程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讲解完罗伯津斯基定理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荷兰病”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反过来思考这一问题,既可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自然集中,无形中又能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经济学》课程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为顺应知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鼓励和支持外经贸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并多次出台政策强调双语教学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2010年我国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要面向世界,参与国际合作,加快国际化进程,指出双语教学能够促进教育改革和高校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间的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宏观经济学四部分。x择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符合该课程的内容与特征,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及时掌握国际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教师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本专业范围,为了节约用人成本和提高员工质量,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具备专业知识与外语技能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国际经济活动相关领域工作,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二、双语教学模式
1.课前:准备充分。
由于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有些知识点需要中英文双重解释,甚至要给学生强调同一英文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化含义,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教师课前需要精选授课内容,筛选出最基本的概念和最重要的理论进行重点讲解。教学不是教师单纯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部分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因此,课前导入环节很重要,教师课前应当结合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把导入式问题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和讨论。
2.课堂:“保持-过渡型”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首要问题是如何根据所带班级特点选择语言运用模式。目前主要有沉浸型、过渡型和保持型三种语言运用模式。沉浸型模式是完全用第二语言进行讲授;过渡型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使用母语进行讲授,逐渐向用第二语言讲授过渡;保持型模式是指在运用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保持母语的应用。
笔者根据所带班级学生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选择“保持-过渡型”教学模式,教学初始阶段主要用中文讲解,但是注重专业英语词汇渗透,随着教学内容的向前推进,逐步加大英语的教学比例,最终达到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的目标。在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保持型”教学模式,以中文讲授为主,新知识点讲授主要用中文,专业术语必须用英文讲授。“过渡型”模式,主要应用在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货币政策部分的教学中。
3.课后:拓宽学习资源。
由于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课后学习变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后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课后学习。读书小组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预习、学习和复习教材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互相讨论,查疑补缺。双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搜索英文文献,学生课后可以登录商务部、WTO、IMF、WB等官方网站和国外著名高校的网站等,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另外,定期举办英语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在题目设置上主要侧重于国际经济学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三、处理好两大关系
1.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而英语是学生了解和描述国际经济问题的媒介和工具。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教学不是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握好专业知识传授与英语语言使用间的关系。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国际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切不能本末倒置。
2.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需要有基础性双语课程的学习经历,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在先修专业课程中要有意识的掌握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或者专门开设国际经济英语课程,集中讲授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平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外文版的贸易报告作为课后学习资料。在英语听说课里可以安排VOA/BBC经济新闻,选取最新国际经贸发展动态的文章,这样英语听力与专业知识同步学习。
四、双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1.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多少情况下,每个班学生英语水平会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有限,听说能力偏低,一部分学生学习该课程会比较吃力,长此以往会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因此,在学习该课程初期教学进度可以适当放慢,教学内容适量。当大部分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时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节奏,在难度方面也要循序渐进。
2.双语师资不足。目前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有的只具有英语专业背景,英语水平较高,但专业知识欠缺;有的教师经济学专业知识扎实,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低,这显然不符合双语教学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双语师资力量培养,定期选送教师出国进修访问或者聘用国外高校教师和专家。
参考文献:
[1]仇燕苹,王贵彬:提高《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2]李 源:国际经济学双语建设研究与实践初探,《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6。
[3]史龙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构建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2.7。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双语教学 课程互动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教育部“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教育教学研究所“国际经济学(英)”课程建设项目,2011年上海市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经济学”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1-02
“国际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以及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与货币体系。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科教育中交互使用母语和外语(主要指英语)甚至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学生利用外语更有效地学习学科知识的目的。由此,“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对经济类专业尤其是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缺乏活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不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相当范围内存在。廖淑梅(2006)针对江西一高校10名不同学科的双语教师和22名不同系别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方法是灵活还是呆板;双语课堂形式是单一、沉闷,还是互动、活泼多样。[1]戚淳、汪滢(2010)针对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三年级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通常采用单向式教学是双语教学实践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2]王威、 朱广华(2011)对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07 级的65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同学对授课效果表示担心,担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课程乏味,授课过程缺乏互动。[3]事实上,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符合互动式双语教学的要求;教学方法是否满足互动式双语教学的需要;课堂环境是否有利于互动式双语教学特点的发挥;硬件配置是否有利于互动式双语教学效果的强化。因此,有必要构建完整的“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以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二、构建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习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成果是学习者与学习情境双向互动的结果。[4]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erlin C. Wittrock)关于学习本质的核心观点包括:第一,学习是学习主体内部的主动建构,不是外界信息的单纯输入。第二,学习活动是学习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5]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Jean Piaget) 指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1]将上述观点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机制,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学生的身份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强化课程互动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二)基于课程目标及要求角度的分析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凭借经济学专业技能以外语为媒介对国际经济问题加以描述和诠释,并独立完成外语作业和考试。显然,英语语言教学不是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另外,相对于传统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对学生自主搜索英文文献、利用英文进行专业思考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前沿问题。鉴于此,传统的“灌输式”方法无法完全满足课程目标的需要,必须将“参与式”方法融入教学活动,而强化课程互动便是“参与式”与“灌输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达成课程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基于强化课程互动方法角度的分析
现有的双语教学课程缺乏互动的解决方法主要从局部和具体问题着眼。例如,在课程设计环节导入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讨论案例,使学生加强利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讲演,迫使学生自主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和数据。上述方法对于解决双语课程互动不足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难以产生根本性作用。引发双语教学课程缺乏互动的原因复杂多样,必须从整体着眼,构建双语教学课程的互动体系。
三、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的主要内容
所谓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就是以合理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为基础,采用多渠道沟通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媒介互动的学习机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综合性学习机制。具体而言,双语教学课程互动体系包含前期课程铺垫、课前互动准备、课堂互动实施以及课后互动强化四个部分。
关键词 国际经济学 教学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多媒体教学是在计算机硬件的基础上,集合语音、视听、图像等元素于一体的数字信号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兼具加工、编辑、存储、查询和检索等复合型功能,既可以直观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生动地描绘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组织关系,还能够对一些知识点的变化过程加以动态演示,从而可以使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所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现实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对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造成阻碍,这需要高校教师重新审视和界定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1 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生动
国际经济学包含了大量的基础性理论,而纯粹的理论学习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脱离书本,仅仅靠粉笔和教师口述就能够完成,老师从开始讲到结束,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往往一个环节落下则整个理论体系就完全不知所云了。作为九零后的学生,生长和生活在一个网络技术无处不在的环境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过于老套,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课堂学习需求。例如在配额保护措施章节中,如果仅仅采用黑板和口述的方式往往会使得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和抽象,无法令学生感同身受,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多媒体则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影音等多样化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辅助以图片和视频,寓情于景,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带动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视、听、思的有效结合。
1.2 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内容
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知识复杂、形式繁多等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既可以节省大量板书的时间,迅速地将书本资源摆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原有书本基础上进行适度扩充,增加课堂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例如国际经济学中各章都有很多图形,如果每个图形都在黑板上画就会浪费太多时间,手绘的图形不规范、不美观,而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图形既美观又形象生动,给学生更多思考和消化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1.3 培养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创新意识
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学由过去的灌输式主导型转变为启发参与式主导型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寓情于景的感觉,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虚拟现实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其角色转变为教学的设计师、教学方向的引导者、知识学习的合作者,从而改变了学生被动参与的角色,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提出和发现新问题,更好地加强对于重点、要点知识的记忆。
1.4 鼓励了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将知识内容线性地组合在一起,而这对于国际经济学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理论是一环扣一环的,所以不能错过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这种单一的线性学习方法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光、影、声、色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调整和选择学习计划和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家中和宿舍进行自主(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55页)性学习。
2 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弊端
2.1 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偏离了教学本质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许多的优点,但高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的讲授过程,教师的决定性地位不可替代。因为机器的讲授过程是生硬而缺少亲和力的,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那么教师仅仅扮演着放映员的角色,基本上等同于学生自己在看课件,偏离了教学的本质。只有与学生的亲切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讲解和与学生的互动才是教学的根本,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任何高科技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师的职能。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那么学生头脑中仅仅是堆积了大量陌生难懂的图片、术语和知识逻辑,如果没能及时讲解,学生就不会真正学懂。
2.2 限制了教师口头和肢体语言表现力的发挥
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容易让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缺少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大大减少,从而放弃了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少感染力和个人魅力,时间长了同样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例如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章节中,所涉及的图型过于复杂,如简单地照搬课件,那么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此时需要教师举实例(以智能手机的价格变化为案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说,适度的板书和口头肢体语言仍是不可忽视的,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3 过度依赖多媒体容易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如今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灌输式的教育,要培育学生自主分析演绎和抽象加工的能力。例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中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里昂惕夫之谜等,其中的深层次含义需要学生仔细地回味和反复地琢磨,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逐一展现,那么就没有给同学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样违背了教学相长的原理,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分析演绎和抽象加工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网络时代;国际贸易;通用目的技术;措施
网络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环节,一般只要想买一件衣服,首先想到的就是淘宝或者阿里巴巴,还有就是微信品台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人----微商,有的微商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自己的产品,被称之为B2C微商;还有的微商是基于朋友圈开店来宣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被称之为C2C微商,微商只是借助于个人微信账号来自己的产品,这是“以力借力”的营销技巧,并使得自己的产品得到出售。此外,还有在线视频、软件开发、搜索引擎、网站游戏等等,这些新型的网络产品也不断发展起来,并能随时随地获得价值可观的利润,其中网络只是一个媒介而已。
一、在经典国际经济学理论下,网络时代的商品国际贸易
(一)网络时代的网络产品特点
在网络时代中,网络产品的主要特点就是高资本、高密集度和巨额的R&D投入,在2010年的一些网络公司中R&D投入如下:Microsoft有65.96亿美元,位居首位,Google为14.36亿美元,Symantec的研发经费投入为10亿美元,EBay的研发经费则为6亿美元,这些经费的投入比例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网络产品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高附加值,而Google已经成为高附加值的专业代表。再者就是网络产品所要容纳的信息可能比传统商品所要传达的信息要小,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的一个好的条件和机遇。网络产品的本身属性也决定了一些特有的特性,它在市场销售的过程中,比传统商品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主要的消费群体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群体,呈现出一种即将替代传统产品的趋势。
(二)H-O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与网络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系
在H-O理论中,对与要素禀赋有关理论进行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网络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主要是分布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有着高密度的资金,可以任意对一个高端的网络产品进行巨额投资和科研开发,这种巨额投入是一般劳动力密集的发展中国家所无法追及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要素短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网络产品主要是靠国外进口来进行新产品贸易的。例如,Windows产品,Windows98是Windows的升级版,它在美国的市场价格为90美元,还不足美国普通员工一天的工资,然而在中国的销售价格却为1200元,几乎高出了一倍多,是一个普通工人的两个月工资。根据产品的周期理论PCT和相关产品的技术特点来说,在发展中国家,商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开始集中在商品的成熟阶段,一旦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发展中国家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属于自己的网络产品,发展中国家本来具有劳动力密集的优势,也能在国际市场上网络商品贸易中获得一定的利润,就像印度的软件业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因此,产品的周期理论和相关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商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各国之间的收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而这种依赖性主要是通过生产渠道才能发生作用和联系。
二、网络产品的非贸易价值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新变化
(一)通用目的技术的运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带来一次重大的变革,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达国家工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促进发达国家原始资本积累,让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让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之至关重要的。目前的网络时代相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来说,它在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只能说是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超前,网络不仅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且使得商品生产变得集约、高效起来,有的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要素禀赋,使得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上所占据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才说,网络时代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网络时代既带来了知识的传播又带来了技术的扩散
根据PCT理论可以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获得利润,就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此外,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各种商品生产技术变得唾手可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在只局限于课本,这样不仅有效的降低各国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等情况,而且还影响着各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所采取的贸易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一个国际的饮料配方,再根据这个配方,来制作饮料,让它变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再在市场上进行产品销售,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样我们也只为自己提供使用,这样也能降低进口饮料所需的关税和进口价格。这样可以消弱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商品市场垄断的局面,有利于商品的国际贸易。
三、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网络时代中,网络商品的高附加值,是带来高额利润的关键,也成为各个国家商品经济贸易的重点,各国都开始加快本国的信息化建设进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互联网设备及相关设施,这也是目前多数国家进行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政策。面对这种形式,我国要做到以下措施来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首先,扩大网络技术产品的研发经费,不断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提高充足的技术支持;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和建立网络产品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实现网络时代国际商品贸易的规范化和正常化;最后,国家要鼓励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待遇,促进相关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四、结语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中,国际经济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给每个国家的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了极大地发展机遇,并对整个国际经济产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畅炳东.网络时代与当今国际经济贸易[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2]张淑平.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