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函数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姚永华(1978-),男,江苏江都,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应用图像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因此探究初中数学函数的图像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图像教学中,教师把数学函数与图像相结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函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利用图像分析函数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动手画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图像教学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运用图像来简化数学教学.本文针对初中数学函数的图像应用提出一些策略.
一、了解基本知识点
函数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涉及到生活的很多方面.同时, 函数教学不仅是初中数学教学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可见,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函数教学要有很高的重视程度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如果想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应用图像解决函数问题,必然要先让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深刻地认识.首先,教师要把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要素介绍给学生:一次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kx+b(k、b均为常数,k≠0);一次函数的图像为直线形式;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直线斜率及k值的大小等.同时,在开始学习描绘图像时,教师要让学生遵循:列表、描线、连线的步骤,了解图像各点所代表的意义,学生熟练之后,可根据图像上的两点直接连线画出图像.例如:一辆汽车在开始行驶时,油箱内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5升,则油箱内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用图像表示应为下图中的(D).
本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看似比较麻烦.学生要学会分析数学模型,选择与解题相关的叙述,就会简单很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相关问题的一次函数的确定,及对函数图像的基本特点的了解.本题的一次函数关系式为:y=-5t+40,-5即为本题的斜率k值,40即为图像与y轴的交点.学生通过简单的函数和图像的分析即可确定答案.同样,教师也要把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要素介绍给学生.如: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ax2+bx+c(a≠0);二次函数的图像为一条曲线;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x=-b2a;及根据a的正负不同,在对称轴两侧,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在以后的函数问题解题中更熟练的应用图像解决问题.
二、传授解题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写出答案,教师要将常考的考点,及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教授给学生.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像中一些特定的点所蕴含的解题信息;让学生注意数形结合,将函数及图像中的信息相结合;注意一次、二次函数的结合及转化.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方程,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图像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例如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A,B,C三点,当x≥0时,其图像如图1所示,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坐标.
解析设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a≠0)
由图像可知A,B,C的坐标分别为(0,2),(4,0),(5,-3)
c=2
16a+4b+c=0
25a+5b+c=-3解得a=-12
b=32
c=2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2x2+32x+2
y=-12(x-32)2+258
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32,258)
这道题的特点是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所求抛物线经过的点的坐标,需要学生从图像中观察得出,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从图像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及数形结合的意识.也让学生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二次函数方程,及变换方程的形式:一般式、顶点式等.教师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解题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图像这一解题工具,快速答题.同时,在运用图像解决问题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三、分析典型例题
教师让学生了解了函数的基本知识及解题方法之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与学生一起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函数中的典型问题,熟练掌握常考的要点及其常用解题方法.同时,当学生对于函数图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较难的函数图像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像的理解.
例如如图2所示,抛物线y=-x2+2x+c与x轴交于A,B两点,它们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N,过顶点M作MEy轴于点E,连接BE交MN于点F,已知点A的坐宋(-1,0),则(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M的坐标;(2)求三角形EMF与BNF的面积之比.
解析(1)点A在抛物线y=-x2+2x+c上
-(-1)2+2x(-1)+c=0,解得:c=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y=-x2+2x+3=-(x-1)2+4,
抛物线的顶点M(1,4)
(2)A(-1,0),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
点B(3,0),EM=1,BN=2
EM//BN
EMF与BNF相似
EMF与BNF的面积之比为(EMNB)2,
三角形EMF与BNF的面积之比14.
本题中出现了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问题;二次函数的性质;待定系数法的应用;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考点,考察的方面比较综合,可以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图像解决问题.
总之,利用图像简化教学是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必然趋势.教师要认清图像教学的发展方向,并且注重图像教学.同时,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了解函数和图像的基本知识、传授解题方法、分析典型例题等方式,将图像教学应用到初中函数教学中,加强学生用图像解题的能力,同时,利用图像简化函数教学,提升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利用图像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美.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的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22)
[2]赵静.思维导图工具在教学分析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9)
【关键词】数形结合;初中结合;分析;运用;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应用的十分广泛,因为运用这种思想能够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性以及创新能力,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初中数学中数轴、多边形等知识与函数与方程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思想,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和透彻的了解数学理论的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将初中数学内容中复杂的数量关系问题与直观形象的图像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看图,有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问题进行解答。首先学生可以根据数学题的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在分析和判断之后将数学题目中较为复杂和难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来进行思考和解答或者是将数学题目中所给出的图形通过数量关系列举出来。最后学生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后能够更为快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对于的解题思路更为开阔。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
在初中阶段,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对于数学几何问题的解答十分困难。但是如果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对初中数学几何问题进行解答,不仅直观,更加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同时简化了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过程,通过图形就可以清晰明了的看清问题所在,这方便学生进行数学习题的解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这种数形结合的形式比较新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初中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初中数学学习当中来。
3.引导学生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新的问题被提出,就需要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在看待的过程中,需要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结合思想,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入,在初中数学新改革的教材中,很多章节之后都出现了思考探究题,利用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运用代数来解决图形的问题,因为数量关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将其转化为图形的话,就会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容易理解。第二种是运用图形来解决代数的问题。因为初中数学中有些数学题目是用图形表示出来的,学生可以根据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将图形中所给予的信息转化为数量关系式,用代数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初中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去解答习题。
1.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解答数学习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授课的过程当中,不能够一味的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加快知识的讲解速度,而直接的将数形结合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并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而是应该在数学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首先作为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解答数学解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探索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性的学习,去找到解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对于快速解答数学习题的有效性。例如我们在初中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会学习到一次函数的知识,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代数来解决图形题,首先我们根据习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一次函数解析的特点,画出相应的图形来进行问题的解答。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依照一次函数的图形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解答出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意识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便捷性与重要性,而不是总是将解析式与图形相分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将代数与图形真正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高效的解答数学习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初一学期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时,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例如学生由于收到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很难理解负数的相关知识,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为学生创设学习负数的情景。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教材知识时,要善于创设情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形成,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参考文献】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增强数学公式的直观性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抽象数学语言还做不到完全地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将数学语言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第二,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尤其是一些图形、数量关系的转化问题,借助图形、思维图,将“数”与“形”进行有效转化,使抽象的应用题具体化,降低解题的难度,学生在图形结合中就能很明显的得出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找到解题思路。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在初中数学中,计算题是重要的知识内容,很多学生对于基本的数学计算仅仅使用最普通的方式解决,这样既没有效率,还容易出错。数形结合的融入,既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形”对数学解题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懂得算理,掌握良好的计算方法。第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初中生对于很多的数学知识完全没有思路,想象力受到限制,初中数学教师使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数学规律形象化、显现化和趣味化,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想象力,让学生形成具体的思维能力,帮助初中生轻松发现数学规律,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更加具体、详细的分析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本文以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详述如下。
(一)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概括,那材料就应当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的学习内容,第二部分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教师设置新的学习内容,即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核心——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且在引入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和画法。其次,教师选择以前的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其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知识一旦在学生的脑中留有印象,学生就可以按照图索进行思考,相应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也更快。例如教师可以引入正三角形并引导学生复习其定义和特点,并想象其具体的形状。这两种材料搭配使用,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其学习情绪,便于引导其概括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二是为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打好基础。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指导学生学会知识转换,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因为函数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规律的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所以结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通过函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方式是最有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函数和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数形转换。例如教师可以把三角形的一条边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这条线段(形)引导学生分析所对应的函数(数)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初中生用最直接的知识转换方法——选几个点求得公因数,然后分析X,Y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函数。正是因为这种知识转换方法最直接也最复杂,所以学生思考的内容就多,思考过程也长,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环节增多。
(三)培养数形结合能力
基于前面的引导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从而提升其数形结合能力,例如学生在掌握如何用函数表示三角形的一条边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加大难度,让学生用函数组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角形,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经验,所以学生接下来的计算过程就是一个求稳、求快、求准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数形结合能力会因为其稳定、快速而准确的思考而变得更强。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初中数学教育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1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内涵的概述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是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实践探究等内容共同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在教材资源的导向作用下,通过情境创设或开展教学活动,带领学生通过独立学习或小组讨论,从而将学生在数学课程中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探究问题的切入点的设置中,通过合理的设置探究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在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主要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探究,最终在问题处理后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进而帮助其逐渐完善数学问题的探究方法,并有效地实现思维拓展。
2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就当前我国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开展进行分析,虽然已有近80%的初中院校意识到了增强学生独立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探究式教学的落实中,部分学生仍不愿主动接受探究式教学,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学习任务的复杂与多样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认可度。当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数学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工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对学生积极性的引导,也促进了学生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提升,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挥。此外,当前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还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为数学问题的探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学生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也在活跃数学课堂氛围的同时,有效地实现了对问题全面而深入的探究。
3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分析
3.1 促进实验探究教学的深化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首先表现在对实验教学的深化中。初中数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其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问题情境进行对应的设计,并通过对问题处理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从而得出情境问题的有效处理方式。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能够为学生更为形象地创建实践空间,也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全面掌握,教师针对探究问题进行讲授与引导,也是促进探究式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手段的重要组成。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多边形的自镶嵌条件过程中,便可以将镶嵌知识融合到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一载体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模拟现实的地板镶嵌问题。教师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选图形,并对图形进行移动、选装和拼接,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多边形的镶嵌知识和拼图技巧,学生在信息技术载体下对问题的亲身探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前提。
3.2 加强对数学问题探究过程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初中数学问题探究过程的理解,教师也可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在丰富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教学方式和手段更加充实,使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表达更为具体。在以当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基础上,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通过动态演示的方法呈现出来,数学问题内容的动态呈现,可以使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变得更为形象,学生在活跃、互动的学习情境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信息内容的有效转化,也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这一课程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探究k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画出y=4x与y=4x+3两个图像,并通过将图像投影呈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y=kx这一类型图像过原点的特征,而y=4x+3一次函数图像,则可以通过y=4x向上平移3个单位的方式得出。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探究相关一次函数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更为直观地判断图像位置及其特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也使其思考与总结能力得到了提高。
3.3 树立数学问题协作探究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学生小组间的协作探究提供了通讯渠道。在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合作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信息平台下进行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的创建还可以为互动活动的开展提供背景。例如,数学教师为了完善课堂的探究性问题,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开展“小试牛刀”等形式多样的探究练习,并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评测,最终实现对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全面考核。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课程教学成果的在线测试,所取得的测评效果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完成测试统计,数学教师还要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数据库技术,并在测试之前制作统计系统,在测试之后实现对测评结果的集中反馈,为之后探究式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参考。
4 结语
从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化,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由此可见,为了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现代化开展,必须着重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更加全面地促进初中数学探究式教育的开展。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初级中学,山东 淄博 256305)
参考文献:
[1]吴平兰,刘洋.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10-21.
关键词: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 重要性 可行性意见
引言
作为数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函数知识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函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其精髓部分,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函数概念的提出联系了常量与变量之间的重要联系,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与实践生活之间的动态依存关系。经过函数的学习,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的形式,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明了与直观化。基于这种观点的存在,我们要注重函数教学方法的实施,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1.函数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关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数学定理、公式及概念的学习是具体且直观的,组成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但就长远角度来看,数学思维及思想的存在与培养才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在。而函数的思想又普遍存在于各部分的教学中,其适用范围之广泛、可塑性与随意性之强,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了初步且常识性的认识[1]。从某种意义上讲,函数学习过程中蕴含的思想的存在为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动力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经过函数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掌握了函数思想中的骨干部分,也就完全把握住了数学学习中的核心要素。如,函数关系式的确立是基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本质特征,并从中抽象出一定的数学模型而来。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情况下,可以尽快地转变思维方式,以更有效且简便的方式使其得到彻底解决。此外,函数关系式的建立往往是随着时间进行不断变化的,这使我们意识到事物的存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发而发生转变,从而激发我们以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待并处理问题的主观意识,促进思维的变换。
2.关于课堂函数教学的几点可行性意见
2.1提高对函数概念教学重视程度
函数表达式的建立最主要的在于数学模型的整体确立,而其中更重要的是将数学中的问题抽象成各种变量的表达。而这些都需要在深入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正确书写数学表达式。但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片面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对概念的基础教学。很多教师认为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因而使用题海战术,学生忙于应对教师布置的各种习题,尽管通过频繁练习掌握了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但由于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面对类似题型的解答时可能会对某种概念的认识不清晰,已经学到的方法也不能得到有效应用。教师应教会学生进行自变量及因变量的确立,明确因变量是如何随着自变量进行变化的,从而对于函数模型的建立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为对身边常见的事例进行数学函数的表达。我在教授这堂课的时候就为学生布置了同样的作业内容。其中一个学生坚持观察水龙头偏向角度与水流速度的关系,并根据所得结果列出了一张详细的表格,最终得到水龙头偏向角与水流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得知这一事件,我惊呆了。我们提倡水资源的浪费,但从来没有考虑以科学为根据,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于水资源使用的平衡点。这个学生这样做无疑是因为对函数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因而,在函数概念的学习中我们要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完美结合。
2.2注重函数教学中方法的应用
函数表达式的建立往往具有抽象性,为了更直观地将函数的意义表示出来,使得函数概念的讲解与表述更具体化,我们可以考虑将其与图像的绘制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2]。
首先,教师在对函数的概念或定理进行介绍时,学生往往不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并对其有很好的掌握,此时就需要教师将概念的理解以图形为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清晰的认识。如,在对三角函数进行讲解时,其正余弦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单纯的口头讲解已不能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画出一个三角形,标注三边长度及角度的大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理的证明,学生便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的使用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解题方法的选取。如果对一个概念或定理存在模糊的印象,就可以采用图像处理法。
其次,在初中函数教学中,函数方程的解答一般有多种方法,教师不应死板地教授学生传统方法的解答,而应在开拓其思维的前提下,寻找简便方法,改变原有的惯性思维,从而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此外,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我国初中教育教学更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教学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而,函数的教学也应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针对其特点,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结语
函数教学的实施不仅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而且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因而,我们要提高对函数概念教学重视程度,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真正将其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合理的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形结合 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两大基础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在解题中的应用是深入和广泛的。那么,如何应用“数形结合”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呢?
一、数形结合的概念及其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1、数形结合的概念
众所周知,"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简而言之,数形结合就是指将直观的几何位置、图形关系抽象的数量关系、数学语言相结合,同时通过"以数解形"、"以形助数"的方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优化解题方法。即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优化解题途径。所以说,究其本质,数形结合是一个包含"以数辅形"、"以形助数"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关键是图形与代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其实质是将直观的图像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相结合。此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几何问题代数化或者代数问题几何化。但是,当我们要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设恰当参数,在合理用参的基础上建立关系,同时由"形"想"数"或者以"数"思"形",做好数形转化;
其二,确定参数的正确的取值范围;
其三,要明确某些曲线的代数特征以及相关代数概念、运算的几何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的分析证明。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数形结合就是通过对应与转化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数学问题,它通常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是以形助数以及以形解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单化,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具体化,它结合了数的严谨以及形的直观两种特征,是对数学解题过程进行优化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初中数学的几何缺少一定的严密性,而初中数学的代数又缺少一定的直观性。把两者积极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在解题的过程中对思维的限制进行突破,从而推动数学的发展。现如今,尽管新课程改革没有把初中数学分成代数与几何两本书,但是代数与几何两部分内容自始至终都是互相渗透的. 比如代数中的行程问题就要依照几何图形来解答才能变得容易。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初中起始阶段就把数轴引入进来,这就给初中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数学教材依照数轴把相反数的定义直观地给出来,把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给揭示出来,显示出了数形结合的威力。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答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学习,能有效对他们的数学思维进行锻炼。
二、“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1、解决函数问题
借助于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函数图像的几何特征与数量特征紧密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特征与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给出的图像,选择观察的方向,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直观感受从图像的“上升”与“下降”,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后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将文字语言的描述提升到单调性的定义。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亲历了“数―形”,“形―数”的思考过程,获得基本体验,从两个方面理解数形结合方法的含义,理解数与形转换的意义,进行数形结合的思想立意.在教学中对直观图形的利用,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通过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尽可能地先形象后抽象,不但能促进这两种思维能力同步发展,还能为学生初步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条件,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地思考问题,养成多向思维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变静态思维方式为动态思维方式,也就是以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更好地把握事情的本质。
2、在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与一般的数学知识不同,数形结合思想并不是通过一节课或是几节课就可有效掌握,其应依据学生不同学段知识特点、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逐步渗透该思想。同时不可忽视课外知识的有效吸取。教师在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时,尤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时,要对形做更多把握,其不仅可将某一点中具置形象且具体地表示出来,而且能将各类线面图形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体现出来。
3、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由于有两个未知数,所以显得稍微复杂了一些。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利用是比较常见的方法。比如,有一个方程组,可以先把第一个方程组对应的直线画在坐标系中,再把第二个方程组对应的直线画上,找到相交的点,然后把这个点对应的坐标确定好,这个点的横、竖坐标就是两个未知数的值。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在做题时有清晰思路,解方程组就显得容易多了,很多学生反馈说,这种图形结合的思路利于他们的学习。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方略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15-01
前言
新课标实施几年以来,初中的数学老师们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好数学这门课程。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误区,究其原因,还是不能严格按照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原则来实施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存在着不一致。所以按照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原则,探究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原则
1. 学生主动参与原则
学生的主动参与原则是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能够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课后能够及时主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能够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与自信。被动的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往往只是负担,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往往会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
2. 差异性原则
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并不是一种歧视,而是一种现实。在认识到这种现实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差异性原则。所谓差异性原则是指,关注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灵活的采取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跟上教学进度。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与全体同学共同进步是最终目标。所以差异性原则并不是一种歧视性原则,相反,它是一种反应公平的原则。
3. 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
数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必须认识到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一些数学问题,如与立体图形有关的问题,可能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但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往往并未建立,这就需要运用具体的模型进行辅助教学。这种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往往会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4.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数学问题往往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能够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认识到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更是为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而学,这能够极大的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方略
1. 营造教学气氛,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让初中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又不会感到负担沉重,这就需要初中的数学教师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鼓励,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在讲台上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2.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仍然流于形式,没能真正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初中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该选取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数轴”这一数学概念时,很多学生可能觉得很难理解,但是教师通过实物来创设学习情境,如称上的星点,温度计上的刻度等等,就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全体参与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不同而实施的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有些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一部分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而有的学生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例如,对掌握较快的学生进行适度的知识拓展,对掌握较慢的学生则给予更多的辅导。这样会给予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的自信,使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4. 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加强调知识联系生活,所以教师们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在学习初中数学的一元一次函数时,将学生的某些生活细节融入教学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学生在学次函数时,可以利用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模拟出二次函数的动态图像,并将其与一次函数的图像作对比,学生们即可直观的比较二者的差别,以及理解为什么二次函数的一个y值可能会有两个x值与之对应,而一次函数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结论
以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原则作为指导,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究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方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建设作用,同时也给初中的数学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赵晓东.初中数学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4,02:35.
关键词 数形结合思想思想 初中 数学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62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一种较为合理且形象的思维方法,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极大的帮助,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次研究就笔者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和体会,探讨如何将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发挥其作用,以解决日常教学中的数学题目,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数转化形,形转化数,数形结合。通过结合一些常见题目类型,使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意义和实用性有所了解,从而找到解题技巧,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逐渐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并熟练掌握和运用解题方法。
1 数形结合在初中代数内容中的运用
(1)数形结合在“有理数”内容中的体现。有理数内容的教学中,引入了数轴的概念,便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每一个有理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即相应的点,每一个有理数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能够直观地将某几个有理数的大小关系展示出来,方便进行有理数之间的比较。类比之下,某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等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并进行大小比较。因此,在学习有理数的相关内容时,不应只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而应同时了解其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通过数轴与有理数的结合,准确掌握有理数的相关内容。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体现。应用题的特点往往在于列举一连串的数字以及数量关系,依据这些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式,而这又恰好是解题的难点。因此,为了理清题干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对题干进行详细的分析,列出要点,画出相对应的示意图,从而宏观、形象地找到题干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对应的方程式,从而顺利突破难点,解开题目。
(3)数形结合思想在“不等式”内容中的体现。在“不等式”一课的常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讲解不等式解集时,应画出数轴,将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得以w现,使学生对其有更为具体的了解,这里便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体现,较之单纯的数的体现,更进一步地诠释了数形结合思想,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效。
(4)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及其图形”内容中的体现。函数的教学过程,往往与直角坐标相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角坐标中横轴(x轴)和纵轴(y轴)上的点与函数上的点P能够一一对应,表明了数形结合的必然性。而该函数是以无数个点P连接而成的一个图形,通过数字与图形的结合,凸显了数形结合的特点和性质。此外,初中教材中有关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也都是通过直角坐标系实现数和形的完美结合,其应用在二次函数中有较为突出的体现,比如二次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的位置、图像与坐标系的交点等与系数a、b、c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如若能够将数形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教学将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数形结合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以上通过对有理数、列方程应用题、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函数与图形等内容进行实际说明,均可看作初中有关代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主要是将数转化为形,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说明。而接下来的这部分,通过两个线段长短(或两个角大小)的比较、勾股定理的应用两个教学内容的列举,主要是将形转化为数,是数形结合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介绍。具体介绍如下:
2.1 数形结合在线段(角度)比较中的体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针对两个线段长短的比较或者两个角大小的比较,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重叠比较,即将两个线段或两个角重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较为直观,是一种几何比较方法,但在考试和测验中不具有实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多;而第二种方法是度量比较,即借助专门的测量工具,比如刻度尺、量角器等对两条线段(或两个角)进行测量和大小的比较,操作性较强,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上有关线段(角度)的大小比较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2.2 数形结合在勾股定理中的体现
勾股定理是初中几何教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较为频繁,可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勾股定理中数形结合的巧妙运用,展示数与形的巧妙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找到一种可长期使用的“捷径”,了解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所在,将数形结合思想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勾股定理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代数、直角坐标系等。而教材上就勾股定理进行了无文字解释,而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将勾股定理的形用数表示出来,以便掌握其中的内在意义,对勾股定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图像表示为一条直线,分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两种,二者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恰好相反;而二次函数表示为一条抛物线,根据其相对应的函数关系,确定其开口的方向、大小以及抛物线所在的区间等。其中二次函数属于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并且是数形结合在初中教学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一个体现,只有掌握了数形结合思想,和二次函数系数与抛物线之间的关系,才能学好该部分知识。
3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过程
3.1 在初中数学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概念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较为基础且关键的内容,是掌握某一数学定理、原理和名词的前提,是数学学习中最小的一个单元结构,是教学的出发点,能够对某一数学内容的性质等进行明确、严密的分析和表达。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向学生逐步渗透数学思维方法,通过数形合对某一概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表述,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在反复地教学、应用、实践、犯错中得到巩固和掌握的,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式是极为必要的,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2 在初中数学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初中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点所对应的例题是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数学思维方式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通过例题的教学、分析和探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教学知识,了解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检验新知识的学习成果的较为关键的途径。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体会并领悟到数学教学思维的内容。通过对学生学习例题的情况和对例题的认知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教师教学的成果好坏。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例题的重视,认真挖掘例题中的知识点和精髓,保证教学成果。
3.3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展现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运用,因此应在反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方式,体现数形结合的意义。为了充分证明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应经常性地安排学生H自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加深其认识和理解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归纳、类比等都需要学生去亲自实践,数形结合、函数、有理数、几何、概率等数学知识,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会,通过多次的实践,找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以及应对各种疑难问题的独有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
4总结
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研究数和形之间的依存关系,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数学解题进行具体的阐释,得出了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充分印证了“数无形不直观,形无数难入微”的观点,有效说明了数与形的特点及缺陷,即数缺乏直观性,而形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二者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发挥长处,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即分析题干时,要考虑该题干是以数量为主还是以几何为主,并就两者的关系对题干进行转化,见到数量关系就要考虑其几何意义,见到几何图形就要考虑其数量关系,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因此,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式,对今后的课程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值得进行教学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明华,林益生,俞平秋,等.初中数学思维方法教学的基本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2014.18(24):145-146.
[2] ,李琦,王巍巍,等.初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推广与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6):16-1.
摘 要:可以说,在新课改之前,受应试教育这个教育体制无形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新课改倡导个性教育,旨在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潜能得到有效的激发,进而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分层教学法作为新课程标准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因材施教为根本原则,力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基于此,以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为例,就如何将分层教学法落到实处,促进其实现价值最大化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数学;实践应用
一、在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
之所以说在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是现阶段在初中实践教学中仍旧存在“一刀切”等现状,使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分层教学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信心、热情和潜力的激发,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实施的价值。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切实应用好分层教学法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初中实践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法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掌握分层教学的内涵,提高分层的有效性
可以说,要想让分层教学法实现价值最大化,第一步就是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而这也是分层教学得以有效施的关键一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力度,能够放下自己的威严,真心地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更多尊重和爱意的同时,愿意和数学教师交流,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更深一步的掌握;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班主任的沟通力度,从中获得更多关于每个学生的讯息,以确保其能够在备课、教学、训练、拓展等各个数学教学环节有效分层。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为依据进行分层。将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不错的学生分为A层,可以说,A层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较高;将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积极向上,但是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不是很高也不够稳定的学生分为B层,可以说,B层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将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不够强、自身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又不是很高甚至存在抵触心理的学生分为C层,也就是说C层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比较低。
这样,当初中数学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个学生所处的层次之后,就可以制订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案。例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值”的相关知识时,对于A层学生就要求其能够做一些难度性比较高的三角函数综合题,以使其对数学知识的钻研和拓展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对于B层学生则要求其能够计算一些并不复杂的三角函数综合题,确保其能够深入理解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的内涵,并能够逐渐形成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知识体系;对于C层学生则要求其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以及相关的公式,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题目。这样一来,在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和提高的基础上,就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实现共同成长,班级综合成绩也能够有所提高。
2.切实地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实现备课分层
在实际备课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不应只针对如何提高某一层次学生的成绩而重点备课,重点提高,而是能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分层进行备课,切忌“一刀切”。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激发。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当学生真正愿意去学习数学知识,知道其重要性并能够为之努力的时候,就能够实现很大幅度的提高。
3.坚持因材施教,将分层教学落实到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落实分层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将其实施到课堂讲授、课堂辅导、课后评价和指导等各个环节。在课堂讲授的时候要有的放矢,提高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课堂辅导过程中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后评价和指导环节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评价和指导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总的来说,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作出不同的指导,对于学生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要想确保分层教学法能够在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能够不断地研究和创新,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