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1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摘要:网络和多媒体;音视频传输;会议电视;课件教学;个性化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摘要:TP393文献标识码摘要:A文章编号摘要:1009-3044(2007)04-11172-01

1引言

随着网络普及和应用,给学校的教学、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上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通过电子教室、电子白板等手段,使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异地进行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现代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条件下,采用网上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扩大高校教学覆盖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和信息化时代巨大的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2现代远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是现代教程教育主要原因,其次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熟并逐渐应用于教育。多媒体教学以现代技术手段将图像、影视、声音、动画熔于教学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其中一堂课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也远远超过传统教育方式下教师凭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完成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仍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无法将它广泛普及于社会教育之中。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直接动因就是来自社会教育的需求。由于传统的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求知需求,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就出现了以邮件形式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解答和提交作业这种远程教育的雏形。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以求得充分的择业的机会。终生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由此而形成的新一轮远程教育的热潮,促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产生。尽管信息社会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教育潜在需求,然而由于传统面对面的教育形式具有集中地点、固定时间的限制,这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社会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了充分满足学者的各方面的需求,使他能随意地在家里、工作单位接受所需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为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一些优秀的师资相对集中分布于少数院校,如何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实行现行教育形式下的优势互补,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不受时空的限制,避免教育的重复投资。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产生的强大动因。此外,传统教育方式以统一模式进行教学,无法针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教学。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完全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学,又可以进行交互协作形式教学的新一代教育模式因运而生。

3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实现

社会的需求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而赖于实现的技术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保障。现代远程教育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以技术实现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以实时会议电视系统来进行的远程教育和基于Internet网络模式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会议电视系统形式下可以用音频、视频技术将教师和学生以实时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将现场实况互传,电子白板的交互讨论,计算机多媒体文件、图表等信息的互传共享。对于习惯于亲临教室学习的人来说,这样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感受到有较浓的现场气氛,教学实用性强,但需要投入较大的硬件投资。会议电视系统由会议电视终端、多点控制设备(MCU)和传输线路组成。

会议电视系统又根据所采用的通信传输手段的不同可分为专线型的大型会议电视系统和基于IP视频、通过局域网或高速广域网络传输的桌面会议电视系统。专线型会议电视系统,由于采用了专用数据通信线,其数据传输带宽能得以保证,因此,可以保证视频信号的传输质量始终如一。专线型会议电视通常是以H.320作为标准,传输信道可以根据需要选用E1、DDN和ISDN接口,组网时可以采用专线方式或拨号方式。根据实际使用的效果来看,只有在2M传输速率的情况下才可实用于现代远程教学。此时具有分辨率为352X288,活动图像达25至30帧,可保证图像的连续性,无迟延闪烁的动画感受,静止图像可以达到704X576的分辨率。

此外,专线型会议电视系统通常还可以在互传音视频信息的同时保留部分带宽作为数据通道,用来传输基于计算机文件形式的多媒体数字信息。也可用来共享电子白板,以供参和远程教学的各方交流讨论。基于局域网络或高速广域网络传输的会议电视系统采用的是H.323标准,由于H.323标准是针对IP网络来定义的,因此,H.323标准的会议电视系统和H.320标准的会议电视系统的主要不同点就是摘要:H.320会议电视系统需要占用昂贵的专用线路,而H.323标准的会议电视系统是直接运行于IP网络的,IP网络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使以此作为传输途径的现代远程教育不只限于某些专用场合,它可以广泛使用在所有的IP网络中。由于适用的场合不同,H.323会议电视系统的价格定位远远低于H.320会议电视系统。作为以接收教学内容为主的学员一方的设备甚至可以是普通的多媒体计算机,但相应的音视频传输质量要相对差些。由于传统IP网络通常难以保证远程教学所需的带宽预留,因些H.323标准的会议电视系统通常是以四分之一的CIF图像(176X144)大小,以窗口的形式显示视频图像。在带宽保证的情况下,有非凡要求时也可传完整的CIF图像(352X288)。传输图像的刷新频率可以根据网络实际可使用的带宽设定成每秒15至25帧不等,并可以随时调整。H.323标准的会议电视系统本身就是建立在IP网络上传输的,因此进行远程教学的各方除可以交互传输音视信息以外,同样也可以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数据文件的交互享以及电子白板的共享。

H.320会议电视系统可以通过LAN/WAN网关实施和H.323会议电视系统的互连,各自的用户不必关心传输对方的物理位置和所连接的网络情况,直接呼叫对方的地址码,就能自动连接,而且具体连接的细节对用户是透明的,因此,H.320会议电视系统和H.323会议电视系统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结合使用,可以既保证特定场合的教学显示效果,同时又能兼顾个性化用户的需求,拓展远程教育的覆盖面。多媒体课件形式的远程教育,是将多媒体课件设计成基于TCP/IP的互动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用户无需专门的硬件投入,软件设置简单,操作轻易。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在远程教学中心建设课件服务中心,基于WWW形式实施,由学员采用Client/Server方式向课件服务中心的服务器浏览查取多媒体教学内容的课件,可以自主地选择所学的内容,完全能满足个性化自由式远程教学的需要。这种形式可以满足任何有条件接入Internet网络的地方实现远程教学的接入。但是由于目前Internet网络的带宽的限制,基于Web的课件和单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考虑,虽然可以运用音视频、文字图像等各种多媒体形式来完成,但不能大量使用多媒体生动演示的功能,而应更多地考虑文字内容。

4现代远程教育心得

(1)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崭新的事物,本身需要很高的前期投入,无论是人员、经费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现代远程教育将逐渐走向社会教育,其牵涉面广,远非某一个部门能独立实施完成的了。

(2)现代远程教育已纳入正常教学管理之中,既有对教学传输网络保障的管理,也有教学平台的技术和日常管理,以及对教育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质量,教学时间,学员就学的管理等。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校内、校外并重实施校园网络建设上投入大,基础设施条件好,各校区之间以及校区内部都已遍布光缆连接,广电的传输主干网络也已和校园网络实施互连,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就可以迅速地展开远程教育。校内的远程教育是学校的非凡结构而形成的迫切需求,并不具有代表性。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广泛的需求是在校外,然而,利用校园网络的有利条件,实施远程教学试验,以校内试点积累经验,逐渐向社会铺开,是我校远程教育的战略指导思想。

(4)实现教育内容的改革,重视教学课件的制作,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教育方法要改革,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改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为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学,在全校掀起一股制作教学课件的热潮。远程教育中心、现代教育心、探究生院、教务处等各部门针对各自的教学内容,投入专项经费,在全校内开展课件制作。学校也专门对全校已完成的一百多种教学课件进行评选,对优秀作品予以奖励并加以推广。

第2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电影主要作为拯救民众、启发民智、改良社会的工具而存在,“娱乐”始终被拒之门外。早期电影艺术家郑正秋便认为,电影是改革社会、教化群众的工具。但是,近2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电影的娱乐功能膨胀,社会教育功能消减。1.现代电子传媒对电影市场的冲击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电子传媒技术迅速普及,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多种文化休闲方式的出现,使得电影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大部分县级城市和农村地区,影院因难以维持运营成本而撤销。曾经盛极一时的电影逐渐被其他新颖快捷的休闲娱乐方式取代,在多种媒体的夹击下,强化电影的娱乐功能成了电影的生存之道。2.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娱乐诉求增加处在从传统向现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众多不确定因素、变化和风险也常会诱发人们的精神焦虑和心理紧张。为缓解和释放压力,人们对休闲和娱乐的需求增加,反映在影视作品上,娱乐性突出的影片常常能受到观众青睐而获得更多的票房收入。此类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强化了电影人对娱乐性影片的信心,刻意迎合观众需求而无视文化的引领作用,片面追求娱乐效应而忽略思想性,成为电影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3.部分影片质量低下降低观影信心利益驱动之下,一部分电影商为了追求票房价值,以猎奇、搞笑、媚俗取悦观众,通过感官刺激吸引观众,格调不高,没有思想价值。这些电影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娱乐诉求,通过炒作、宣传吸引观众,观众观影后常常会大失所望。作为投资方关注票房收入无可厚非,但是单纯关注投资和收益而粗制滥造,观众购买到的是低劣质量的商品,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对电影文化的信心,从而放弃对电影这种媒介方式的选择。失去观众,教育功能就无从实现。4.电影管理体制及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电影生产从国家投资转变为民间投资,投资方为了避免审查的风险,常常会淡化影片主题的思想性,远离政治,远离争议,远离现实生活,甚至歪曲历史以回避考证。商业化为电影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电影产品的多元化以及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一切以利润为中心使得电影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影响电影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电影艺术质量的提升,影响电影文化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电影如果退化为一种单纯的娱乐手段,将会丧失其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二、电影社会教育功能实现的现实基础

1.电影独特的表达方式是吸引观众的基础电影自1895年诞生至今,作为一种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精华的综合艺术形式,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2D到3D这四次重大的变革,目前又在向新的技术领域迈进。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电影业的发展,使得电影至今仍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具有广泛的受众群。大量优秀影片通过各自的表达方式证明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不仅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还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2.多媒体技术是电影广泛传播的载体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多媒体收看电影是基于现代电子传媒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方便而成本低廉的消费方式,众多观众选择这种方式观影。突破在影院上映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影的影响力和受众的数量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电影借助这种方式能够得以广泛传播。3.观众欣赏水平提高是电影质量提升的动力电影受电视和网络等其他媒体的冲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近10年来电影市场逐渐繁荣,票房收入年年攀升,成了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市场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欣赏能力的提升,对精神生活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影片的选择渐趋理性,电影商靠炒作和虚假宣传已不能轻易吸引观众。事实证明,集娱乐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影片,才能赢得市场和观众,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尊重观众的需求和品味,注重作品质量和内涵,这样的影片才能很好地实现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电影的教育功能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优秀的影片包含丰富的自然、历史、政治、经济、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综合了思想、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科学、心理学等多种精神营养,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易于被他们接受。西方不少国家,不仅在大学,在很多中小学也专门开设了电影欣赏课。我国虽有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而开设电影欣赏与评价等方面选修课的有益尝试,但基于各种原因,电影教育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学校教育如果能使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对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5.电影可以在农村地区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是文化基础最薄弱、发展最滞后的区域,这种状况不改变,就难以实现全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果不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用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进行引导,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就会乘虚而入。农村电影可以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引导农民科技致富、促进村民关系融洽、解决农民信仰和道德问题、维护农村稳定等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三、发挥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的策略

第3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14-04

引言

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从建国初期50年代建立起来的。随着现代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对教育的多样化诉求,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知识的唯一来源,人们日益认识到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人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技能、提升素质、培养兴趣。在终身教育理念广为传播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从社会生活中学习,相比学校,校外教育机构更是社会的“缩影”,它与学校协同发展,构成了良性教育生态格局。同时,学校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日益重视与社会接轨,主动顺应大教育格局,积极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内外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与家庭、社会社区一道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素质养成教育,合力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但是,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如何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挑战的新情况、新问题。校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需要迎接信息化,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因此,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摆在校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

美国未来学家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突出强调即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就是以知社会,他预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结合会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以及交往方式等产生巨大变革。目前,这一切都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产生撬动了整个地球,并将一切比特化。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正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说“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也就是“计算机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成为社会转型所追求的方向,也成为社会变迁所赖以的社会物质基础,因特网将我们一网打下,没有人能逃脱这张用信息技术编织而成的神奇网络。

波及全球的信息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既是新技术、新媒体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变革,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当前,信息化成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而教育的功能就是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智力与人才保障,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教育,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关键。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有机构成,要培养现代化人才。光靠单一的学校教育显然不够,学校也无法提供学生成长需求的全部资源和养分。现代学生只有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构成的大教育系统才能得到全面、丰富、自然的教育,才不至于成为单向度的人。因此,校外教育同样肩负着信息时代赋予的重任,简言之就是校外教育也应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信息化也为校外教育创新改革提供了技术与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校外教育将会提高校外教育活动质量,提高校外教育活动效率。

二、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活动场所建设的基础

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是开展校外教育工作的基础,《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这为开展活动场所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一直受到重视,《关于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01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4号)的颁布在推进青少年宫、劳技中心、少科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鼓励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由于政策法规的保障以及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开展与服务的需要。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校外教育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f2010-2020年1》指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创新改革与优质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也应结合教育信息化工程。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是受法律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而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教育基础设施应成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场所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办发[2000]13号还是中办发[2006]4号都未把场所信息化建设提上建设日程,可能是由于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以及家校通等建设。但是,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应该重视校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信息化作为保障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性物质条件,应该成为衡量校外教育场所建设好坏的重要考量指标。无论是国家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文件,都把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场所建设从内涵到内容都应“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这就要求我们把信息化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信息化建设理所应当。

三、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未成年人发展的诉求

新一代数字原生代②正在崛起,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专门研究了中国都市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数字产品以及信息服务的使用,该调查发现数字原生代已然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新生网络力量,虽然数字原生代年龄小,但他们却是互联网上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又如。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尽管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

所占比例下降较多(与该年龄段实际人口数下降有关),但他们却与20-29岁年龄段构成了网民的主体,而且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9.9%。可见,未成年网民已经形成了一股重要的力量,这是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的体现。不可否认,基础教育的对象已经基本实现了过去的数字移民到数字原生代的身份转变,这一转变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理念、教学的观念、内容以及方法手段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转变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需求。

未成年人的发展包括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两个方面。从未成年人社会化发展而言,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它使得下一代既能适应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他们的要求,也能适应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简言之。教育就是要促进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当前社会是信息社会,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毫无疑问地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的,信息社会有自己的行动规则,这是个体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因此,信息化是当前个体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就当前社会来说,没有信息化的个体社会化是失败的社会化或是没有竞争力的社会化,因此,作为培养社会意识、社会知识以及社会技能的校外教育必须以信息化的姿态满足青年一代人的社会化发展需求。此外,正如前面所述“新一代数字原生代正在崛起”,这一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个性张扬、崇尚自由,这一代人有着对自由、个性无限的渴求。信息化本身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变革,也就是器物变革、制度变革以及观念变革,因此。校外教育信息化也应是一场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就是校外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倡导个性化教育,只有把握信息时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于未成年人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未成年人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共同诉求。

四、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生态平衡的需要

传统教育生态学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考察作为生态主体的学校在一定生态环境内的合理分布。学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分布的合理性决定了教育生态是否平衡,同时也决定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作为现代教育有机构成的校外教育,也应与学校教育一样有着合理的生态分布,并与周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共同构建教育生态平衡。

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是教育生态平衡的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类别。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上述三类资源。比如信息化人才资源、信息化软硬件设备资源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等。从世界范围看,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分布还不合理,教育信息资源短缺现象尤为严重,就我国而言,教育信息化也呈现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不平衡,正如泰普斯科特所说:即使有些孩子生活在数字时代,但是他们也属于非网络世代(Not-Generation)。这种生态失衡在教育系统内部表现也极为凸显,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要远优于校外教育信息化程度,而校外教育信息化程度整体要相对滞后,也就是说,就信息化而言,校外教育与校内之间存在着“数字化区隔”(digital divide)。尽管在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经费投入保障有力,信息化装备水平也较高,但是就信息化质量与效益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与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不同,它主要服务于未成年人,与基础教育相适应、相衔接。国家明确规定除了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外,“其他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站)、体育馆、影剧院、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公共文化设施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属的文化体育设施及校外教育设施,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中办发2000[13号])。我们认为,校外教育应具有基础教育的性质,“基础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是一种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性、公益性和义务性事业,从根本上讲,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只能由国家来执行”。因此,必须对服务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活动场所给予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推动校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生态平衡。信息化本身就能实现资源共享,部分地区校外教育资源的短缺现象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方式而得以缓解。

总而言之,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沟通创建了数字化桥梁和纽带。简言之,校外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五、展望

总之,教育要始终与所处的时代互动,体现时代的特征,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而促进教育者的“教”以及受教育者“学”的活动双赢。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多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场所已经实现了校外教育活动“一卡通”工程,通过“一卡通”记录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基本信息及其表现,作为评价学生以及学校参与未成人校外教育的依据。但是,我们认为,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有“一卡通”还远远不够,不但要加强对校外教育工作人员信息能力的培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外教育网络化体系。

比如,建立数字化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有人提出“在网络时空中,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实现‘四个所有’,即实现‘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所有形式’的‘所有信息’……高质量地度过他们的闲暇时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推出了“网上世博”项目,未成年人通过“网上世博”平台通过虚拟参观来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参观世博。

又如,学生参与校外教育的安全问题也是家长、学校以及场所比较担心的问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安全防范信息系统。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扩展,允许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物体以及任何人,通过任何途径、网络或服务连接起来。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校外教育活动安全防范信息系统可以打破传统安防的信息孤岛,提高安全防范的智能化水平,也就是将传感网技术运用到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安防系统架构中,实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将实时监控、图像分析、智能处理、主动报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安防系统。

第4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青少年 成长过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85-02

作为一个关键的社会教育机构,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的青少年儿童,其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建立健全一个能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促进青少年优秀品质的形成,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大量的调查表明,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与吸毒、环境污染一起被公认为三大公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触犯法律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逐渐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特点,给社会安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青少年犯罪大都发生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重建人格的危险期,同时心理极易发生扭曲。因而,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较好的社会条件及环境,这是社会各个层面都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网络因素

青少年学生的选择、辨别能力较差,在面对各色各样的网络信息时,他们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筛选,从而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当代的青少年过度依赖视频图像信息,对纸质书本的阅读较少,这就可能会使其思维变得简单胡、平面化,缺乏思考及质疑的能力,在面对网络信息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很容易受到网络糟粕的侵蚀,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电子阅读、虚拟世界当中,时间久了分不清虚拟和现实,长此以往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三)家庭因素

当代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将孩子看作家中的珍宝。但是,家长和长辈通常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在心理教育方面进行的不够到位。一些家长甚至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他们养成种种不良品行,缺少勤俭节约、关心他人、注重集体合作的精神,然而极少有家长能够重视这些问题。此外,随着离婚家庭数量的增加,单亲家庭的比重也逐渐上升,父母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不能给他们做到言传身教的教育,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厌学、孤僻,给他们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二、图书馆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一)为青少年提供图书资源

图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记录着人类历史上的进步,蕴含着庞大的精神财富。图书馆对于青少年来说能够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是第二课堂。因而,我们必须依据这一性质将图书馆收藏的图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收集文献资料,促使图书馆的馆藏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引入多媒体技术,建立电子阅览室,促进资源更为广泛的利用。在选购图书时,青少年的需求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料,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对青少年进行倡导

图书馆想要切实发挥社会教育职能,首先需要转变旧有观念并确立现代教育观念,理解推行素质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关键作用,带着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倡导的作用。图书馆要大力倡导提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人才观;倡导面向全体青少年,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增强他们应对挑战的能力;倡导尊重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尽量帮助有差别的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儿童观。大力加强对于青少年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工作重点向素质教育转移。

(三)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环境

图书馆十分吸引人的优势之一就是有一个安逸的阅读环境。近些年,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逐渐完善了硬件设施,将阅读室设置在一个较大的、明亮的空间之内,同时还有舒适的桌椅、安静的气氛。同时,图书馆还应用了现代化的设施,对各类资料进行了有序的整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这些都能吸引青少年更加喜欢阅读。此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讲求科学、适当的管理,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及热情的服务态度都能带给青少年深刻的印象,促使青少年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图书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促进青少年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增加青少年的集体意识

图书馆是公共场所,这就要求青少年要遵守一些集体准则。一些青少年在图书馆阅读时可能会发生占位置、高谈阔论等不文明行为,影响了图书馆和谐的氛围。这时就需要工作人员对青少年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公共场所与人相处,培养他们包容的心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合作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都应该时刻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为成功打下基础。

(五)促使青少年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每时每刻都要完成的任务。图书馆给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自然也包括一些教会他们做人的书籍。此外,图书馆举办的一些活动能够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例如,青少年在借阅图书时要注意及时归还,既要保证图书不被损坏,又要记得按时归还,不耽误其他读者的阅读。

三、图书馆开展青少年服务的相关措施

(一)开展阅读文化活动

文化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大众认可的,能够反映一个阶段或是一个时代的特点,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资源。图书馆应当尽量多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向学生推荐经典书目。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并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此外,经典书目阅读还能够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感,促使其树立自由、平等的观念,积极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二)创办心理健康宣传专栏

众所周知,专栏宣传有着可读性强、吸引群众的特点。因而图书馆可以通过专栏的形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普及,解答青少年在青春期可能发生的典型性的问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心理辅导,增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专栏的设计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依据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定期更新专栏宣传的知识。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图书馆应将培养人、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图书馆是进行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场所,因此要大力发挥其教育职能,对馆藏的书籍进行利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青少年增长知识、净化心灵。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到思想道德教育,促使青少年读者逐渐将外部约束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由“他律”转变为“自律”,提升他们对阅读书籍的兴趣,吸引他们经常到图书馆读书,使用科学的武器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通过电子阅览室树立正确网络观

近几年,我国各地图书馆基本都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要增加对电子阅览室建设的投入,严格依据《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暂行管理办法》,采取多种方法,最大程度上凸显电子阅览室的公益性,发挥其教育职能,并可以在假期举办相关活动,让青少年绿色上网。此外,可以在活动中向青少年讲解正确利用网络的办法,努力让他们学会在面对不同信息时进行正确的选择。此外,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通过电子阅览室查询学习要使用的相关资料,促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青少年、学校三方受益。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信息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图书馆应增加馆藏量、提升服务能力、发挥自身具备的教育职能,增加青少年的知识储备量。同时,图书馆还应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引导作用,努力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品质,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增红.对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现实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第5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老师被认为是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只是顺的等待被知识灌装的容器或填塞知识的仓库,处于绝对服从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的浪潮给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把人类和教育带入一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它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转变自身角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老师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

1网络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方相比,网络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②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③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④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1.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

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明显不足,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涵盖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课堂教学方式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实施远程教育是世界网络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并与教师进行远距离交流。传统的教材是单一的文字教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教材是多媒体可双向交流的教材,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扩大了教育规模。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如中央电视大学开发的模拟法庭、会计实验、动植物养殖等,提供了逼真的、生动的学习和交流环境。教师利用这些软件组织教学,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组织与修改,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时提问或回答,并能立即得到明确的评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区域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网络教学提供了共享的资源,突破了学校的限制,使处在网络教学中的每个学生,都可通过Internet,享用优质的教育、教师资源信息,聆听世界一流教师的讲课,向最好的专家请教。利用网上的E-mail、BBS等交互方式提交作业,建立研讨中心,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的知识也将逐步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传统教学相比,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网上教学,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推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世界范围内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而借助于互联网,可以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分享,使生活在教育资源贫乏国家的人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1.3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

传统的学校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使得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致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网络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其主体地位。学生由单纯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索取,自我发展。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个体化学习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个性;此外,学生之间便捷通畅的交流通道也为协作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逐步形成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这种方式还允许学习者和教师通过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交互,通过资源解决问题,其学习进度是由参与合作的学习者共同决定的。这一合作学习形式兴驻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将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1.4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2网络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网络教育对以教师面授为主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2.1带来教学价值价值观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人公平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如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在信息浪潮中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培养怎样的人,这是信息时代的教学所急需解决而不可回避的问题。知识的迅速更新,还有学习化社会的来临,要求教学必须以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指导者。

2.2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要求

网上信息资源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因为学生可能是各个年龄、各个行业的人,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社会阅历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应该有借助网络资源,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网上同行进行合作研究的能力等等。另外,网络教育应充分发挥计算机超强“记忆”的优势及互联网“点对点”的联结优势,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全面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是BBS、在线答疑等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全面沟通与互动,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网络化的教学能力有别于家教和教育软件,要求教师在挖掘人才潜力与培养人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和家长在教育上的深层次需求,网络教育的概念才能够被广大用户接受。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些新的技能,如教师必须是一个有着使用计算机经验的人,了解如何在摄像机前授课,掌握多种交流方式和多站点交互性授课的技巧等,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2.3带来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现在,教学的基本职能变成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快速改进学习方式,出现了以学习需求满足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传统教学重在使学生继承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记忆知识的程度来评价学习、评价教学,甚至来判定学生和教师的等级。而在网络教育中,教学必须改变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等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

3转变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已经持续了300余年。它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单一的传播者,决定着教学的内容、方法、进程、质量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特别是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原有的教师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角色正逐渐被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和分解,教师职业“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纷争也日趋激烈。网络时代的教育,使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在逐步丧失。因此,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已成为时代推动教育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3.1组织、设计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活动,充当导航员和指导员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网络教学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仍然需要教师来指导选择、组织设计和实施。教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媒体的制作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等活动,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基础为出发点,研究如何恰当地组织学习方式、设计教学信息,使学生在愉快而奋发的心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体出组织者、设计者的角色。同时,网络教育淡化了传统教师的信息源或传播者的单一角色,突出现代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导航员和指导者角色。面对网络环境中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实,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和检索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信息海洋中自由自主地航行。

3.2甄选信息,严格把关,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充当辅导员

网络教育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本位教学”。人们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网络也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的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污染,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虚假的知识信息具有蒙蔽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样,一方面有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将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更快地进行知识积累,加快自己智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并不具有相应知识结构的人来说,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只被作为生活服务和娱乐,没有成为增长智慧、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因此,对网上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至关重要。在信息与学习者之间应构筑一道“防火墙”,用于甄选信息、减轻甚至杜绝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教师则能够准确及时地对知识信息进行甄选把关,指导学生选择知识信息,实施“防火墙”的职能。除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种帮助、引导是即时的、现场的,是网络无法完成的,惟有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方能胜任。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简·皮亚杰,强调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与此相应,学习活动的性质便是同化信息并形成新的图式和(智力)操作去应付新的经验,对物质的、社会的和智力上的发现进行反思。网络时代又是一个变化快的社会,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要培养出健康的下一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在这一领域的“无能”表现促使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品德、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问题,对现实社会中价值、规范的认同情况和期待,使教师角色定位为一位行为的诊断者,心理的咨询者、辅导者,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3.3改变教育观念,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家的教育观念及思维逻辑。教师如果认识不到信息社会的来临,不能更新观念,则无法适应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教育改革。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发生革命性的质变。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并且半衰期愈来愈短,知识积累型人才也显得更为重要,信息社会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当前很多学校都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有的仍旧停留在纯技术的运用和探讨上,我们应该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为学生的学具,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此种学习环境正是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环境。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此看出,学习情景的创设对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而,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为学生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参考文献

1王里平.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2张宇容等.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J].微型电脑应用,2000(4)

3胡铁辉.网络时代呼唤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1999-11-10

4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5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

第6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7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学习型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构建学习型社会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网络教育,能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在学习型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一次性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伴随人的一生。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网络教育能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

一、网络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相关概念

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学习型社会是指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网络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1.有助于人们确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类的知识在规模上和复杂性上都持续增长,且快速更新。而且会社产业结构、知识结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配置不断变化,人类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学习。为选择更好的职业和工作,为提升社会地位和竞争力,学习已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这要求人们不断学习,个人不断发展。学校教育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不能适应当竞争的需要。为了完善自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主体的理念,学习型社会中学习的包括青少年、龄前儿童、成人和老人,且都是终身学习的主体。同时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即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一切。2.提升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所谓学习力就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之总和。学习历史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有提高学习力,才能增强创新力,才能建立全新的学习理念。传统教学模式了忽视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学习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网络教育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方式具有创造性、灵活性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方案,并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由此激发出创造精神。因此网络教育对培养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3.弥补社会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今人才在数量上需求增大,在类型上也有改变,但目前的教育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网络教育的灵活性和敏锐性能够缓解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压力,而且能满足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弥补了教育的需求与供给间的不平衡。4.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网络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传统教育由于时空限制,无法做到资源共享,而网络教育能很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教育资源与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互联网可把各国的教育资源供全球分享,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平衡性。5.实现个性化学习,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知识,为创造性的学习提供条件。6.使教育社会化使学习生活化。学习型社会人们从一次性学习走向终身学习,而网络为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提供了支持,这是教育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社区、乡村等地区,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使教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实现学习生活化。

第8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搜索技术中学思想品德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学校硬件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从原先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发展成为现在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在课堂上的适时运用。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过程中让我确实感受到了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艺术魅力。

凡是愉快的、有效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势不可挡,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在农村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教学手段,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使抽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互联网搜索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作用有如下:

一、互联网搜索技术教学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1世纪需要的不是埋头苦读的人,而是综合性人才,是要培养会读书的人,能够主动学习的人,强调的是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教学手段,通过互联网搜索技术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联网搜索技术辅助教学拓展了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面。

现代社会本身是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相当多,互联网搜索技术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教师有选择性地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展示给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掌握较多的信息,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面广了,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课堂40分钟的时间很短,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指点江山。学生不出家门便可以知晓天下事,而且可以运用网络,视频,进一步佐证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出学校就能进一步了解社会。

三、互联网搜索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互联网搜索技术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互联网搜索技术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四、让互联网搜索技术走进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互联网搜索技术与活动课整合,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既突出了多媒体的示范、指导、激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利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教学,优势有目共睹,模式不再单调,案例不乏精彩,但有时效果却不明显,课堂教学效率事与愿违,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这种情况在教学环节方面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搬硬套

互联网搜索技术盛行的时代,信息量非常大,而有的教师喜欢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课件与教案,而不加以选择,生吞活剥,看似很好,其实可能并不适合自己。

二、因小失大

有了互联网搜索技术,就完全抛弃了传统,决不考虑传统教学手段。这样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来教与学的韵味。

三、效果不明显

在利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因此,有老师把传统课堂上板书的内容全搬到电脑屏幕上。学生对图像,视频很感兴趣,课堂上也的确反应很好,师生互动也不错,谁知一下课就再也不知道重点难点是什么了。目前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互联网搜索技术整合于课程,但是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利用互联网搜索技术的优势,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互联网搜索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要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互联网搜索技术。

第9篇: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CAI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补充与完善。

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它图文声并茂,可以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是一种能满足信息社会教育需要的、最为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教育。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展了教学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就是学生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形成、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行程问题的教学中,要明确运动的起点和方向,诸如此类的抽象概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画演示情景,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又如在教几何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发挥想象力。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让学生目睹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对圆的面积公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在实际中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生动,但必须注意适时导入,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二课时《认识角》时,这节课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掌握角的两个基本性质:角的开口决定角的大小和角的大小和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动画展示角的开口的大小与角的大小有关,然后又把角固定在一个范围内,把两条边不断伸缩来演示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使用多媒体课件,拓展知识,使练习设计多样化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在学习图形计算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事先教师制作了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由选择题型进行练习,有选择、判断题,也有利用鼠标拖动进行的按要求移动练习,并且可以在完成之后点击检测,计算机可以自动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学习于娱乐之中。

三、拓宽信息来源,提供多样、生动的素材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改变。因此,只有在足够的信息背景下,学生才有“选择、加工”的空间;只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信息,才能促使学生的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互联网这个知识信息库,运用小学生能够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信息来源,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多彩,具有强烈时代感、真实感的素材,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成功地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