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对区块链技术的阐述都比较生涩。直观地说,区块链技术是使用密码学并通过不同算法产生新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过去约定时间内所有交易信息,验证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在信息层面,区块链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在全网记录所有交易信息的分布式结构公开账本;在网络架构层面,是去中心化协议,能安全地存储各类交易数据,信息不能篡改。
假如把邮票视为区块链,那么每一枚邮票就是一个数据区块,如此,区块链技术可以做以下五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去中心化,即没有中心化的邮政局来发行,在网络上也没有中心化的域名。每个参与并持有邮票的持有者视为各个节点,相互之间信息畅通。二是开放匿名性,即邮票持有者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匿名外,每一枚邮票的数据信息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公开查询每一枚邮票的信息内容。三是契约性,每一枚邮票的产生并不由邮政局发行,而是采用不同的算法形成。交换邮票在所有的邮票持有者之间点对点形成持有者之间的经济契约关系。四是安全性,每一枚邮票连号,但这个连号却是依靠不同算法形成链接密码,使得任何持有者对每一枚邮票内容的修改无效,可以确保邮票信息安全可靠。五是效率性,借助算法,通过分布式模式,每个持有者之间点对点进行邮票交换无需任何信任的程序中心和行政中心的许可,交易效率高。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探索
自2009年区块链技术出现以来,其已经从区块链1.0的加密数字货币应用,到区块链2.0即股票、债券的非货币应用,逐步扩展到区块链3.0即在健康、文化等方面的应用。在技术架构上,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超越了类比特币的单位区块系统。Tendermint建立起第二代区块链的架构。微软建立Aure区块链服务平台(BaaS)。越来越多的区块链公司加入这个平台,如以太坊、Lisk、Bitpay等等,形成全球区块链集合平台。
国外金融机构看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前布局,纷纷探索优化金融交易过程的契约要素,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证券等行业的应用,包括支付结算、智能债券、财务审计等方面。2015年12月末,包括富国银行、花旗金融集团、法国巴黎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在内的全球42家大型商业银行(金融集团)加入金融技术公司R3区块链计划,致力于金融领域区块链的开发应用以及全球清算一体化行业标准的制定。2015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批准了在线零售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发行股票的计划。纳斯达克将在纳斯达克私人市场开启区块链技术在股票市场的应用测试。Smart Token Chain(STC)公司推出智能合约结算交易所(Smart Contract Settlement Exchange),通过使用智能令牌和区块链技术将全球所有的银行和其他支付系统连接起来。一些银行也在开展独立探索:花旗银行试水“花旗币(Citicoin)”的加密货币;瑞银集团在伦敦成立了区块链金融研发实验室,探索区块链在支付结算等方面的应用。
国内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2016年1月,中国区块链企业BITSE了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真假校验平台(VeChain)。2016年3月,阳光保险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架构推出“阳光贝”积分,成为国内第一家区块链积分的发行方、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企业。
针对区块链技术变革银行业的举措
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创新,我们不仅仅只在表面上分析银行经营活动中新型经济契约关系如何构建,如何优化银行现有的要素组合,更应该追根溯源,深入研究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体系给银行业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探索银行业的升级方向。
形成新的混合型数字货币体系
哈耶克一直坚持货币非国家化的理想。区块链技术在事实上验证了数字货币跨国界运用的可行性,带来信息共享和透明化,让理想照进现实。但从国家的视角,国际化的货币仍然难以构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从比特币的认可度看,德国在2013年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其他国家比特币却都被诉诸法律。在国内,2013年12月,五部委联合发文防范比特币风险,明确比特币不具有货币属性,是一种虚拟的商品,不具有法偿性。
数字货币虽然难以国际化,但区块链技术却受到各国央行的重视。英国央行推出类比特币的加密货币RSCoin,荷兰央行正在开发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持的DNBCoin,中国央行计划推进数字货币。这种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更可能是混合型的,发展前景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混合型数字货币。有中心,即由中央银行发行,其发行规模和汇率都将由中央银行掌控,形成一个以法币为基础、以数字货币为补充的多元化货币体系;其核心是数字货币的国家。二是形成不同金融场景的虚拟货币,催生虚拟金融的交易规则和流程,进一步繁荣实体经济。当然,具有国家信誉的商业银行参与到场景创造虚拟货币更能够让不同的消费者接受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三是混合型数字货币。其产生的规则可变,并不以挖矿为基础的形式产生,比如Peercoin(PPC)采用权益证明取代工作量证明,来维护网络安全。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国有企业;财务信息管理
一、国资国企财务信息管理问题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财务信息质量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有国企由于存在组织机构庞大,人员众多,账目繁多等因素,因此要保证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本身并非易事,而许多外界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财务信息的可计量性和规范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企业中从事会计的工作人员也会对财务政策和制度存在理解偏差,很容易在报销科目和填写凭证等环节中产生问题,从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而这些有误的财务信息都会影响国企管理层作出正确的抉择。
二、区块链技术以及其特点
区块链技术是将数据信息区块依照顺序依次相连的形式,排列成的一种链式数据构造,并经从密码钥匙和多节点存储数据来保证其信息无法窜改并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在数据保存常以区块方式存在,并按照时间前后而形成链式结构。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一)可信性
每个信息在不同的节点上都实时共享,并相互联系,上一节点数据会成为下一节点数据的一部分。因此,数据信息的可信度极高,基本不存在各个用户间相同数据信息不一致现象。
(二)不可篡改
一旦某个节点数据信息被录入,就会被永久保存,如需改动原数据,需要获取所有用户许可的基础上。因此,无法进行单一用户随意修改信息数据。
(三)中心离散化
在链式结构中的每个信息节点在整个区块链中的权限是平等的,并不需要一个“中央控制系统”来综合管理,即便某个节点的运行失误也不会影响整个信息系统数据保存,大大降低了信息丢失的风险。
(四)自我管理
在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信息的交换是由计算机协议来完成,是在预先设定的程序的基础上由输入设备等机器来完成,降低了由人工输入而产生的信息偏差的风险。
三、区块链在国企财务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在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记账由于其可信性、不可篡改、中心离散化等优点为国企在供应链交易信息管理、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完整、时效、降低风险方面提供保障。
(一)保障交易信息管理
对供应链进行追溯管理是每个生产型企业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机构庞大的国企,在传统的原料供应中,难以达到买卖双方的交易信息实时共享,因此很容易出现信息人工篡改的风险。而在区域链中,信息原本就高度透明和不可篡改,包括时间、金额、原料产地在内的所有信息都能在不同节点中得到共享,既能保证财务信息可靠,同时也保证了产品原料质量。
(二)财务信息公开透明
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模式,是建立在计算机加密算法之上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国企工作人员繁杂,账目繁多,手工记账容易遭到信息篡改。而数字分布记账其实是不同的机构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记账网络,并对交易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分享。每个用户获取财务信息都需要经过密码确认,而如果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修改,则需要所有用户同意前提下才能完成,否则单方面无法完成财务信息修改。因此,提高了国企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三)确保财务信息完整
分布记账的方式由于是建立在区块链基础之上,因此继承了其中心离散化的特点,从而充分保证了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区域财务信息被完整在链中记录。这些由交易过程中不同用户发出的数据信息在链中得到充分记录。与此同时,上一交易记录的财务信息也会成为下一交易信息的一部分。每个节点的信息即是独立的区块,同时也能成为信息链中的相互联系的部分。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记账的方式来参与国企财务信息管理,不仅能追溯所有的交易信息,同时也可以保证财务信息按时间顺序前后相连,确保其完整性。
(四)确保财务信息时效性
在区块链中所记录的数据信息会自动地形成链状的时间戳。而这些链状的时间戳会对每个交易数据进行审核对比,因此在每个节点所发生的交易的时间就被明确地记录下来,而形成时间性的分布结构。因此,对于财务信息复杂繁多的国企而言,该技术的应用能实时地将财务信息通过网络客户端反馈给有权限的所有用户,避免由于空间或者其他外在原因引起信息滞后。
(五)降低风险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同会将信息自动转化为数据程序,而这些程序会自动对国企交易信息进行对比,一出现违反条款现象,系统自动作出警告提示,甚至终止合同。与此同时,智能合同的信息在财务流程准则基础上进行编码。这些录入的财务信息很快能在区块链上进行大数据分析,将数据信息与行业动向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风险分析报告。这些对于财务数据复杂的国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确保其在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
四、区块链在国企财务信息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在国企财务信息管理中的高效,实时,完整,公开透明等优势有目共睹,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其存在的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存在着不可随意篡改的特点,但对于交易过程中如何对已出现的错误信息进行合理高效更改,这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而另一方面,其去中心化虽然保证了财务信息不受到链状结构中单一节点故障而引起的数据缺失,但由于每个节点权限均等,不能排除某个用户在一定权限内获得国企内部的财务数据。因此,这些重要的财务数据信息也很容易通过这个用户泄露给该国企的同行的竞争对手。鉴于上述因素考虑,强化每个节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从法律层面或技术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也是今后该技术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
五、结语
在不久的将来,区块链技术将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变革,而从企业管理层面而言,他的出现为国企财务信息管理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区块链技术不但有效地为国企财务管理节约成本,促进国企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同时也推动了国企管理逐步走向信息智能化,从而使其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赛迪智库网络空间研究所.我国区块链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建议[N].中国计算机报,2018-12-17.
[2]龚丹雅,戴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4).
实际上,区块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互联网十分相似,都将经历从 1.0 到 3.0 时代的发展历程。区块链究竟是如何发展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1.0 时代:比特币和加密货币
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整合的阶段被称为Web 1.0。Web 1.0 标志着互联网的开端。当时的万维网由静态网页组成,并且不提供交互内容。
同样,区块链技术始于比特币。世界各地许多开发人员仍然认为,区块链技术可能非常适合在未来创造一个更好的货币体系。
区块链技术基于一个共享的公开账本,而整个加密货币网络都依赖于这个账本。通常,人们依靠银行的信誉来验证分类账本的完整性,区块链则利用密码学技术进行验证。
区块链(blockchain)的名字来自其底层数据结构——最多包含1兆字节文件的“区块”(block),本质上是包含金融交易信息的分类账本。区块通过复杂的数学证明被“链接”(chain)在一起。交易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匿名的,因为区块链没有说明交易方的名称,而是提供由字母、数字组成的名称。
区块链技术可以无需政府或金融监管机构等中间人的支持或授权,就能实现点对点传输,它被称为“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本身也是“货币互联网(internet of money)”。就像互联网有效地分散传播知识一样,区块链技术可以成为未来分布式金融交易的基础。
虽然比特币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价值储存方式,但是批评人士指出,比特币相对简单,无法处理合约或信任协议,并且工作量存在限制,这将阻碍它未来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世界货币。
最初,互联网作为分享信息的手段发展,超链接是其最伟大的工具;而随着时间推移,互联网成为了诞生新社交平台的平台。同样地,比特币正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已经被采用,也就是所谓的“第二代区块链技术”。
2.0 时代:以太坊与智能合约
Web 1.0 基本上由通过超链接连接的网页组成,而 Web 2.0 引入了一种理念,即 Web 设计可以旨在培养创造性、协作性,并以社交共享为基础。
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区块链技术时代(这个观点存在争议),第二代区块链技术提出了利用区块链管理资产和信托协议的想法。
以太坊是最重要的第二代区块链技术。比特币被称为“数字黄金”,以太坊则被称为“数字石油”。
以太坊首次为互联网的“集中化”(它增强了 Google 和 Facebook 等企业集团的能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有效地将区块链发展为平台。
以太坊通过智能合约提供了新的功能。目前,律师事务所、监管机构和政府可以执行或管理两个实体之间的合同,而以太坊可以在区块链上管理双方的协议。一旦触发到期日或执行价格等事件,智能合约能够以一种不存在所有权争议、不改变开放协议的方式管理合约。
以太坊等第二代区块链技术不仅颠覆我们对货币体系的理解,还可能对诉讼人、监管者和官员产生重大影响。
在未来,个人可能能够通过区块链提出复杂的协议,例如债券、婚姻或信托基金。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不需要支付“受信任的”被背书人或诉讼人费用,就能让协议自行执行。
然而,以太坊的“杀手锏”是其托管、创建和运行首次代币发行(ICO)的能力。
希望在证券交易所注册的公司将通过出售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形式筹集资金,而 ICO 可以通过向投资者提供代币的形式为新项目筹集资金。在以太坊平台,人们可以创建其他代币,并且管理参与 ICO 的各方之间的信任协议。
虽然以太坊很可能成为未来开发分散式应用程序和协议的领先平台,但是也存在限制并遭受批评。
与比特币一样,随着用户的大量增长,以太坊在未来面临着拓展性问题。其次,虽然以太坊为平台上运行的服务提供了兼容的代币模型,但无论是以太坊还是比特币,都无法与其他去中心化货币或平台进行基本的交互操作。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用户希望将价值从一种货币转移到另一种货币,必须通过交易所进行操作。
Web 2.0 也经历过类似的挫折。批评者认为,Web 2.0 仅仅是基于 Web 1.0 的技术和概念。此外,有人认为,Web 2.0 允许用户发表不恰当的观点,并将其传播到庞大的网络,从而从根本上扰乱了政治经济。近年来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欺诈性 ICO项目,也是类似的情况。
不过可以预计的是,未来或许还有充分的机会来完善区块链和互联网。
3.0 时代,并且走向未来
就像我们多年后才能定义“Web 3.0”一样,我们可能只能在事后使用“第三代区块链技术”这一词。
按照预期,随着互联网(以及可能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平台和应用程序)持续发展,人们将会迎来“智能互联网”(the intelligent web)时代。
Web 2.0 以“共享孤岛(sharing silos)”(也就是可能无法相互通信的专有平台)为基础, 智能互联网可能以更加互联、开放和主动的全球网络为基础。
正如John Markoff在《纽约时报》上概述的那样,Web 3.0 可能会提供“微格式、自然语言搜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推荐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技术强调机器辅助的信息理解,从而提供更有成效和更直观的用户体验。”
同样地,区块链也需要攻克难题,为全球数百万用户提供更加直观和可用的技术。
正如人们需要扩展物理基础设施,以便为全球数十亿人提供互联网接入,区块链技术也需要效果显著的扩展解决方案。
尽管已经有新的加密货币问世,承诺每秒钟可以容纳更多交易,但是第三代区块链技术需要提供可信的扩展解决方案——无论是通过改变区块链本身的属性,还是通过闪电网络等“第二层”解决方案处理更多交易。
科技创新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
从普惠金融本身来看,它的需求很高,迅速增长,但有效供给不足。易观金融分析师郭竞告诉《经济》记者,一是普通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个人金融和理财意识增强;二是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小微金融需求迫切;三是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供给方面,社区金融发展很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明显,金融服务在乡村地区也没有很好地覆盖,金融供给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就是实现普惠金融最佳的路径,它可以实现破垄断、广覆盖、降成本、促创新、可协同等多个方面。”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活力。今年9月23日,以“新规范・新科技・新发展”为主题的“2016中国・北京互联网金融创新论坛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新书会”上,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烨东博士就表示,区块链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金融行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对创新驱动新型商业模式的诞生、降低信任风险和鼓励开发性协作与创新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它是实现共享金融的有力工具。“所以,区块链首先影响的是金融的基础设施,随后扩展至一般的金融业务,最终改变整个金融生态链。”
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牛新庄对《经济》记者表示,当前各国政府、央行、金融机构、科技巨头们都纷纷在区块链领域积极布局,世界经济论坛今年8月的“区块链将如何重塑金融服务业”报告中指出,区块链有巨大潜力能促使新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更为简单与高效。
“通俗来讲,区块链就是一个共享大账本,大家遵循统一规则竞争记账,同时确保全网在各节点互不信任、甚至有恶意节点的情况也能完成真实的记账。”牛新庄还表示,“首先是其基于信任、无法篡改的特性,这就能解决很多数据信任类问题;再就是其去中介化、交易点对点完成这个特性,能够消除交易中介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摩擦,同时交易结算几乎是实时的,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提升了资产利用率;而信息透明可追溯将直接促进提高社会公信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对《经济》记者称,商业银行可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自己的科技运用水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块链技术特别适合于需要信任和公开透明的场景,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助农贷款、公益捐款、众筹融资等业务领域。
区块链技术并非灵丹妙药
虽说区块链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但区块链技术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难点。
目前区块链技术要想真正落地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郭竞向记者讲道,首先来说,区块链技术本身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该技术本身处理大规模交易的抗压能力差、交易时间延迟较长的弱点就制约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据我所知,目前多家区块链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也有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区块链以外的技术解决交易量瓶颈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是一些实验性的东西,还有待时间证明。”
除技术本身的瓶颈之外,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也是问题。“金融行业是各个行业中最谨慎的行业,也是关系到民生的支柱行业,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每项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不断的尝试,并且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 郭竞如是说。
区块链设计理念相当完美,但它并非灵丹妙药,目前普惠金融引进区块链技术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从技术角度看,其交易性能、存储容量、计算资源消耗、安全性等方面都无法直接匹配目前各类业务需求。例如前期美国The DAO众筹项目智能合约被攻击事情,损失市值超过6000万美元以太币,虽然后续社区采取了以太坊硬分叉来保护投资者财产,但整个事件如果发生在传统金融行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为解决上述各类问题,衍生出了联盟链、私有链、侧链这些架构,以及POW、POS、DPOS等一系列共识算法,这些都是新兴技术发展初期的通病,体现为技术版本更新快,标准五花八门,其发展成熟至逐步统一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周期的市场检验。
二是业务场景落地还需时日。前面谈到区块链为何是颠覆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对业务系统的改造往往都是底层平台级的,特别是和金融系统底层架构的融合,这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相当于核心系统再开发,其耗费人力物力成本和项目风险都相当高。所以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除了比较稳定的比特币体系,其他区块链项目绝大部分均属于概念验证阶段,尚无大规模应用。
三是监管方同样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尽早介入,同步制定相关法规,同时将技术规则纳入监管体系,以确保整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数字让普惠金融可持续
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诸多方面有待优化或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知并不断改进。除了以上问题,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区块链技术尚未完全统一和标准化。此外,还存在网络带宽等性能问题,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证明其安全、可靠、可以大规模应用,需要金融立法和金融制度的配套跟进。“国内商业银行应加大研究投入,从试验性项目入手探索区块链技术极其应用,逐步将其纳入实用场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最后,朱烨东总结道,区块链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要看是否有适用的场景。“从掌握入口到渠道为王,再向场景金融升级,场景金融已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金融资产交易等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普惠金融被称为是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今年G20峰会上,我国提交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首提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凸显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范围内推动普惠金融新的里程碑。
目前国内还缺乏哪些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的技术或条件?
在郭竞看来,普惠金融跟金融科技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金融科技本身是通过技术让金融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便利、更加可触及和更加美好。“其实数字普惠金融就是说我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未被覆盖的人群能够更好地获取金融服务。”所以,它本身也是金融科技这个大潮的诠释。
牛新庄也表示,这和人们之前常提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些词类似,都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代表了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支持。传统金融模式下是科技服务业务,现在谈的是科技引领业务。“数字让普惠金融消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并能提供更高效、智能、安全、人性化服务,让金融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同时也降低了服务成本,从而触及更广泛和细微的金融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网络覆盖率不完善,目前仍有数亿多成年人群体,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体系仍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另外,信息不对称、信用数据的缺失,给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带来巨大挑战,相当大比例的小微企业、农村贫困群体、农民工仍难以获得贷款;再就是普惠金融知识普及不足,特别是信息化知识普及不足,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区块链引领普惠金融四大趋势
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引进区块链技术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区块链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风险控制可视化。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商业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形成高风险。而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完整记录企业日常交易数据等信息,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这使得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二是交易成本低廉化。过去金融机构在交易流程上往往需要大量的后天人员和复杂的手续,在运用区块链技术以后,这些流程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完成,这样无疑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
对于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畅想,郭竞认为有三大趋势。一方面,普惠金融制度基础将逐步健全完善。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提倡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支付和监管政策将逐步完善,普惠金融监测指标体系有望从局部到整体得到建立。其次,信用是金融交易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也是科技金融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些都将作为普惠金融的基础逐步健全。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普惠金融面向的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等收入虽低,但是对于租房、结婚、家电、装修等消费是刚性需求,大众参与途径与门槛获得提升后,消费金融在这些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个方面,中小微企业及商户将成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传统金融的痛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70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若把尚未注册的小微商户计算在内,数量更多。但由于中小企业存续时间不确定,缺少可抵押资产,银行获取中小企业信息成本比较大,加之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少、频、急、短等特点导致其市场交易成本比较大,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使获取银行贷款,其成本要比大企业高很多。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提出了8项高级原则,鼓励各国根据国情制定行动计划,为全球普惠金融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8项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法律监管框架、创新与风险平衡、重视消费者保护、重视基础知识普及等全方位角度,构建整套原则框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未来市场发展会呈现出标准化、多元化、移动化、智能化4个趋势。
我们经常会听到区块链技术的流行语,如“去中心化网络”“智能合约”等。有些人投资的时候,可能不会去关注项目的复杂细节,但不少成功的投资者对于“智能合约”等重要术语非常熟悉,对加密货币背后的具体技术理解透彻。
我们可以从智能合约的历史到智能合约的应用一一阐述。首先要提到的是,本文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主要是阐述智能合约的关键部分以及它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潜在重要性。
智能合约的历史在全面阐述什么是智能合约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它创建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它的重要性。
1994年,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学家Nick Szabo首次提出“智能合约”概念。它早于区块链概念的诞生。Szabo描述了什么是“以数字形式指定的一系列承诺,包括各方履行这些承诺的协议”。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智能合约的想法一直未取得进展——主要是缺乏可以让它发挥出作用的区块链。
直到2008年,第一个加密货币比特币才出现,同时引入了现代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最初是以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出现的,各种区块链分叉导致发生很大的变化。智能合约在2008年依然无法融入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但在五年后,以太坊让它浮出水面。从此,涌现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智能合约,其中以太坊智能合约使用最广。
智能合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94年,由Nick Szabo提出,但直到2008年才出现采用智能合约所需的区块链技术,而最终于2013年,作为以太坊智能合约系统的一部分,智能合约首次出现。
什么是智能合约上面提到了历史背景,下面从多个角度继续探讨。智能合约是一种特殊协议,旨在提供、验证及执行合约。具体来说,智能合约是区块链被称之为“去中心化的”重要原因,它允许我们在不需要第三方的情况下,执行可追溯、不可逆转和安全的交易。
智能合约包含了有关交易的所有信息,只有在满足要求后才会执行结果操作。智能合约和传统纸质合约的区别在于智能合约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因此,代码本身解释了参与方的相关义务。
事实上,智能合约的参与方通常是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受制于有约束力的数字化协议。本质上,智能合约是一个数字合约,除非满足要求,否则不会产生结果。
智能合约如何运作?很多区块链网络使用的智能合约功能类似于自动售货机。智能合约与自动售货机类比:如果你向自动售货机(类比分类账本)转入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一旦输入满足智能合约代码要求,它会自动执行双方约定的义务。
义务以“if then”形式写入代码,例如,“如果A完成任务1,那么,来自于B的付款会转给A。”通过这样的协议,智能合约允许各种资产交易,每个合约被复制和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这样,所有信息都不能被篡改或破坏,数据加密确保参与者之间的完全匿名。
虽然智能合约只能与数字生态系统的资产一起使用,不过,很多应用程序正在积极探索数字货币之外的世界,试图连接“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
智能合约根据逻辑来编写和运作。只要满足输入要求,也就是说只要代码编写的要求被满足,合约中的义务将在安全和去信任的网络中得到执行。
编程语言和程序为了编写智能合约,你必须使用智能合约语言(SCL)。这些是直接编写智能合约或编译成智能合约的编程语言。Solidity是一种编写智能合约的编程语言,它在以太坊虚拟机上运行。它是一种面向合约的高级语言,其语法类似于JavaScript,主要针对以太坊EVM。
以太坊虚拟机(EVM)是以太坊上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它实际上是完全隔离的,这意味着在EVM上运行的代码无法访问网络、文件系统和其他进程。智能合约对其他的智能合约的访问权也有限,在区块链网络上单独运作。
在以太坊网络上编写智能合约有三个主要步骤:
用以太坊高级语言编写
用EVM编译器编译成字节码
用以太坊客户端上传到区块链网络
对于智能合约和开源编码感兴趣的人,广为人知的资源之一是GitHub。这是开发人员托管软件代码的在线平台。你的每段代码会存在存储库中,存储库基本上是一个存储所有代码组件的文件夹。
很多人把其他人的存储库复制和粘贴到自己的账户中,然后进行微调整,变成自己的。通过搜索项目和存储库来浏览页面,可以帮你构建自己的项目。一旦找到你所需要的存储库,打开它并搜索内容,会包含大量有用代码的复杂内容。使用上述程序和资源,你也可以创建自己的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用SCL编写的,以太坊智能合约功能归功于以太坊虚拟机。这是以太坊上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
智能合约的优缺点就像任何其他新的系统协议一样,智能合约并不完美。使用智能合约有几个优点和缺点,包括更高的效率和缺乏监管。具体来说:
使用智能合约的一些主要优势包括在处理文档时的更高效率。这归功于它能够采用完全自动化的流程,不需要任何人为参与,只要满足智能合约代码所列出的要求即可。结果是,会节省时间,降低成本,交易更准确,且无法更改。
此外,智能合约去除任何第三方干扰,进一步增强了网络的去中心化。
另一方面,智能合约的使用也会产生不少问题。一些缺点包括:人为错误、完全实施有困难、不确定的法律状态。
虽然很多人把智能合约的不可逆转特性看作是它的主要好处,但也有人认为一旦出现问题无法修改。因为人类会犯错误,在创建智能合约时也一样,一些绑定协议可能包含错误,而它们是无法逆转的。
此外,智能合约只能使用数字资产,在连接现实资产和数字世界时会出现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智能合约缺乏法律监管,只受制于代码约定的义务。缺乏法律监管可能会导致一些用户对网络上交易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它很重要的话。
使用智能合约的优点是处理交易时效率更高,不可逆转,安全的交易以及全自动化流程。另外一个方面,缺点就是缺乏法律监管,人为的错误和实施有困难。
智能合约的应用智能合约已在各种区块链网络中得以实施,其中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依然是比特币和以太坊。虽然比特币网络以使用比特币执行交易闻名,它的协议也可以用来创建智能合约。比特币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编程语言,允许创建自定义智能合约,比如支付通道。
以太坊则是目前为止最引人注目的智能合约框架,因为它是专门为支持智能合约的使用创建的。用Solidity语言编程,以太坊智能合约框架有助于促进去中心化网络,便于用智能合约处理交易。
除了加密货币之外,在不同行业的也有用户场景,例如选举、供应链优化、电子商务中可有效利用智能合约。
因此,加密爱好者看到了最近智能合约的发展,它与区块链技术携手合作,致力于改变数字化世界。
智能合约可以用比特币和以太坊创建。各行各业可以从智能合约发展中受益,包括选举、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等。
2016年12月23日,在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赛迪智库了2017年智能技术的预测解读。
第一,人脑仿生取得重大突破。
人脑仿生主要有两个重要领域。一是再造人类大脑,即模拟人脑功能。通过研制人造神经元,将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并与其它脑细胞进行交流。二是建立脑机接口,即把机器与大脑进行连接。用特定设备读取大脑信号,并对机器进行操控。IBM是人脑仿生研究的主力军,它研制了第一个类脑芯片、类脑计算机和人造神经元。目前,我国中科院计算所也研制出类脑芯片――寒武纪。
第二,机器学习将在数据量大、需求迫切的领域深入应用。
大数据已成为决定机器学习质量高低的关键要素,可以说无数据不智能。现在机器学习已渗透进入医疗、金融、新闻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突出特点是数据规模大且痛点明显,亟须引入机器学习技术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精准度。例如,IBM公司的沃森医疗产品利用300多份医学期刊、200多种教科书,近1000万页文字,能够为肿瘤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今年8月,沃森医疗已进入中国21家医院。
第三,智能语音助手将成为自然语言理解发展的突破口。
自然语言理解能够教会机器如何听懂人类语言背后的意图。智能语音助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它是人与机器交流的中间媒介,能够把人的需求与后台海量数据、物联网设备、社会人群连接在一起,覆盖面极广,渗透力极强。它就像人类的贴身管家,目前亚马逊Alexa、苹果Siri、微软小娜等是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语音助手。智能语音助手在智能家居、辅助驾驶、个人助理等领域用途较多,帮助人们操控设备、获取信息。未来智能语音助手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成为所有平台、服务、数据的统一入口。
第四,机器视觉将向生产生活领域不断渗透。
机器视觉是人类视觉功能的外向延伸,是机器与环境交互的通道。机器视觉将在生产生活领域不断渗透。对深度学习算法的吸收融合,是机器视觉技术区别传统视像技术的最为关键的方面。除了无人驾驶汽车以外,无人值守装备将在未来进入规模应用阶段,无人机、无人船等将不断涌现,不断丰富社会创新产品的应用。
第五,AR将超越VR率先驶入快速发展车道。
VR和AR都需要构建虚拟数字图像,但是所构建数字图像的呈现位置有所区别。AR将数字图像直接呈现于物理环境中,而VR则将数字图像呈现在与物理环境完全脱离的虚拟空间中,用羰峭牙胗谖锢砘肪扯完全沉浸于虚拟空间中的。这也决定了VR和AR应用场景的不同。VR正朝偏静态、全沉浸的方向发展;而AR正向移动化、开放化、轻型化的方向发展。
在现有硬件技术条件下,由于AR技术能够与移动终端更好的融合,AR将在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硬件的配合下,不断丰富内容,超越VR,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六,区块链是把底层数据按时间区块进行记录,并由分布式节点达成存储共识的技术。
区块链技术正在由若干领域初步应用期向若干领域深化应用期过渡,处于技术应用深化阶段,呈现平台化、开源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开源化方面,谷歌公司利用开源平台思路,成功打造了安卓生态。开源可以最大化汇聚资源,对平台进行快速迭代更新。全球最大的区块链联盟R3,已开源其分布式公共账本Corda平台。
第七,数字孪生将打造居民生活的信息物理空间。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一种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映射关系,在物理与数字两个空间同时记录个体全生命周期运行轨迹。该技术源起于航天飞行器健康维护与保障,然后,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仿真分析、产品定义、制造装配工艺、测量检验等模型的构建,并与数字化加工装配系统、数字测量检验系统、产品实物等建立虚实结合、及时响应的对应关系。未来,数字孪生将逐步向生活领域延伸,通过采集居民健康、教育、出行、娱乐、消费等领域的大数据,破除以往局限于单一领域的数据挖掘与智慧应用的孤岛,建立面向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多领域融合、多维度展现、全综合分析的数字孪生体,通过对来自不同领域的大数据进行聚合学习,为个体生活工作提供更科学、更精准、更可靠的预测与指导。
第八,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关键词:慕课;信息安全;大数据;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背景下上海布局的新思维与新举措”;2019年上海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安全原理”进阶课程建设。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把握信息成为各国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关注点。信息安全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数量不足,而社会对信息安全领域人才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对高校信息安全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挑战。
高校信息安全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面对实际网络安全问题时,没有合适的技术手段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信息发展给信息安全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版本过于陈旧,学生会面临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差距过大的问题;针对课堂上的教育模式,普遍还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也没有有效的手段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因此,针对已经开设的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更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结合翻转课堂和慕课的混合型教学互动方式,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缩写,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平台。它利用了现代的信息安全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所受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整合了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教学资源。慕课自从美国起源后,全球各大高校纷纷加入慕课的學习浪潮中。现在,慕课已经是教育方法中的重要工具。因此,研究如何利用慕课这样新型互联网教学平台,改进传统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尤为重要的。
慕课具有学习灵活、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难以表述的程序命令或者实验操作融入视频中,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另外,慕课的课程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对于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学生不会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在课余的任何时间,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手机、电脑等就可以进行反复学习,从而更好的巩固知识。
基于这些优势,结合在线资源和传统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自己,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加深理解。课程不光要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还要面向实际问题,进行课堂拓展实践,以及和社会中的优质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培养进入社会后能够满足信息安全岗位需求的学生。解决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缺失,研究拓展高校信息安全课程的培养对象,快速提升高校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信息安全课程的基本现状
1.1教材未与时俱进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却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但是由于当今时代信息更新迅速,传统的信息安全教材未能囊括前沿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所发生的相关网络安全问题。例如在数字出版方面,利用最新的区块链技术中的身份验证和公式机制与知识产权的确权、授权和维权等环节结合起来。能够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新型互联网技术,管理数字出版和知识产权,从而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1.2授课方式重理论
信息安全课程理论上包含了编码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数据库加密技术等,但是学生只是对相关算法理论有了初步了解,并未很好结合这些算法的实践操作,尤其如防火墙的基本配置、以及利用Internet密钥交换技术进行相关的加密解密等涉及信息安全的基本操作,所以学生普遍课堂积极性有所欠缺、课后思考有限。
1.3学习方式被动化
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院校授课的主流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老师站上讲台教、学生坐在台下学”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被动地汲取相关知识,自主性、积极性和接受度都有限。而且教学任务固定,每节课学生和老师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有效互动。而且受到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未能很好地应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共享化的优势,存在学生疑虑解决滞后的缺陷。
1.4考核方式单一化
该课程多采用课堂考勤和期末考相结合的这种单一化的考勤方式,但是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综合了计算机、数学、管理等学科,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高要求。且当前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所不足,未能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考核体系,比如引入实践考核以及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以及创新能力。
1.5培养人才供不应求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同时网络安全成了人们面临的又一主要问题,近年来国家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也愈加重视,正如《2019网络安全人才现状白皮书》指出,2016至2018这三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网络安全及相关专业开设院校新增数量达到98所,如图1所示,其中华东地区院校新增相关专业的数量最多,达到21所。与此同时,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这一方面的人才却远远供不应求。即使目前很多人可以自学成才,“网络空间安全”也成为一级学科,但目前该领域人才缺口重大。正如智联招聘的《2018网络安全人才市场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如图2所示,安全大数据分析师将会在未来几年内成为最为稀缺的人才资源,且每年需求仍在不断大幅上升,2018年上半年增长率接近10%。
2、信息安全原理课程建设方法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课程不能拘泥于旧的课程体系,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培养新型的信息安全人才。
如图3,在MOOC背景下,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教学基础建设”、“核心教学方法”和“拓展教学内容”三大层次。“教学基础建设”是整个教学体系结构的基础和保证,“核心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手段,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展教学内容”是教学之后的延伸。
2.1教学基础建设2.1.1理论教材建设
由上一节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相对落后,读者在阅读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的过程中,往往只能了解到过时的知识,而无法学习到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对“信息安全原理”课程六年的总结和发展,以及对最新时代信息安全课程的要求,结合最新的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理论及案例和相關试验知识,设计如下的教材建设方案。
第一点,结合最新技术发展的章节实验。在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章节,设立大数据、区块链体系等最前沿的安全应用相关的章节实验,读者可以通过完成章节实验,检验学习成果,并牢固掌握章节知识点。第二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原理理论部分的章节中,添加多种多样的真实案例,范围可以涉及政府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民生等等方面的社会应用问题。读者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思路,从而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第三点,强调书籍内容的新颖性。教材既要保留经典的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点,也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十三五期间的新观点、新理念,如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勒索蠕虫病毒的防范、电子签名法的实施、新型计算机犯罪的特征、数字水印等。读者不仅可以在教材中学习到信息安全理论的基础知识,还能从教材中了解到目前世界信息安全发展的趋势和我国信息安全建设的方向。
2.1.2MOOC网站建设
在课程前期,搭建信息安全原理这一课程的一个线上教学平台,线上教学资源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提供。对于该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可由学校老师提前进行相关视频的录制,然后再提交至该在线课程平台;对课程于内容相关的实践操作知识、该知识在社会工作中的相关应用以及社会对相关人才的技能考查侧重哪方面的知识,都可以由企业的有关专业人士进行提前录制,后再上传至MOOC平台。对于提高学生MOOC完成率,可以通过课程个性化定制、提高远程实现技术的应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点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弥补社会在信息安全领域这一方面的人才空缺。
2.2核心教学方法
2.2.1MOOC教学
利用MOOC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反复学习,反复思考,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同时,利用MOOC平台中的强大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视频观看完毕后进行自测,教师从后台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掌握。
如图4,教师和企业紧密合作,搭建基于理论知识和实现项目的MOOC平台,形成校企强强联手的知名MOOC资源。学生通过MOOC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与课后练习。
例如对于密码学、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概念性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制作MOOC课程,视频以轻松有趣的动画或者是案例来阐述复杂难懂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视频课程之后,学生可以在MOOC网页上进行简单的加密解密题目的解答,就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升专业知识的能力。
2.2.2基于MOOC平台的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是对教学成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检测方式,也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实训中基于硬件实体和老旧的密码技术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应该着眼于最新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目前新的教学实验平台,对区块链、数字版权、用户隐私等方面进行实践训练。通过与时展最紧密的知识和实践,提升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的掌握能力。MOOC平台不仅仅能作为一个视频学习平台,更能成为一个基于先进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实验平台。基于MOOC平台的实验,不仅没有传统实验平台搭建难、维护贵、易损耗的缺点,还有便捷、快速、高效等优点。
例如在网络攻击与防御的专业知识课程之后,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在MOOC平台上搭建一个信息攻防实验平台,让学生分为两组对于OSI七层协议或人工智能病毒互相攻防,体验不同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信息安全的攻防原理的操作,加深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心中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3拓展教学内容
高校培养信息安全人才,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服务,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对社会服务能力的一种提升方法。学生在完成信息安全相关的知识课程后,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才,还缺乏许多实战项目经验。同时,在企业中也缺乏高校的先进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
例如,高校可以与奇虎360公司进行合作。奇虎360公司作为我国在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的重要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将奇虎360公司和高校资源互补,解决信息安全课程中的痛点问题。一方面可以邀请奇虎360公司的工程师来为学生讲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如云安全的原理与案例教学、大数据的病毒防范技术、企业信息安全的软硬件基础设置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企业,把教师、学生和企业结合起来,共同参与一个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带着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按照真实的项目工程要求,完成项目的各项任务。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加具备实战操作经验和能力。
制造业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链模式,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销分销、客户服务等多个环节。因此,制造业供应链除了受传统的“长鞭效应”影响外,短板效应也非常突出。
智慧、协同与共赢是未来企业的必备企业元素,包括供应链在内的企业生态各环节之间的弱链接、松耦合的关系将转变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生共赢的关系。对于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而言, 它所参与的供应链的规模越大、越完整,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因此,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攻坚战在于实时高效供应链打造上。
从产品到用户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这也意味着供应链应该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如何营造和满足客户需求则将成为整个供应链中的重点。”2017 SAP物联网与数字化供应链峰会上,安徽合力集团董事兼CIO张孟青与记者交流时表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供应链的‘快,准,精’都是制造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坦白地讲,以前我们是有心无力,苦于手段有限,供应链的实时响应与协同基本上无法实现。现在不一样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相关应用也很普及,打造实时供应链已经不是一句空话。”
2017 SAP物联网与数字化供应链峰会旨在探讨制造企业应如何通过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数字化的供应链,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业务互联,实现响应和预测能力,从而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简单快捷的实时生产、交付与运营个性化产品的能力。
“物联网已经从前沿科技变成了普遍存在的现实,但是万物互联不是重点所在,真正的价值所在市万物互联催生的海量数据,这些海量数据将会彻底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创造价值的方式。”SAP中国区总经理李强在作主题演讲时指出,“在传统中,企业会依据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以及某种数据分析模型,基于有限结构化数据,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预测、制定和执行。未来所有企业经营活动都会先基于万物互联的数据产生洞察,通过对这些数据,通过对万物,这些万物包括产品、设备、交通工具,以及作为客户个体,对他们分析形成洞察,来发现机会和风险所在。基于洞察我们采取行动,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前进。以此来影响我们的经营活动,并产生新的商业价值,以及形成新的生态体系。”而在SAP物联网及数字化供应链全球高级副总裁Hans Thalbauer看来,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必将带来供应链的变化。他说:“之前企业往往把客户参与排除在供应链管理之外,但实际上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给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促进与客户互动从而带来可观的价值。企业一直在努力追求高效的物流和精细化的库存,要做到这些的前提是深刻洞察客户的需求。”
告e“长鞭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社会的力量在发生反转。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的确需要把客户当作上帝,而不是一句写在墙上的标语。以前制造企业在深刻洞察客户需求方面也许存在捉襟见肘的情况,而现在有了物联网和大数据,深刻洞察用户是可以做到的。进一步,围绕客户需求打造实时供应链也成为可能。
2017 SAP物联网与数字化供应链峰会的一个重头戏便是SAP公司全面、详细地解析了他们投入巨资打造的里程碑式解决方案――SAP Leonardo。
简单的理解,SAP Leonardo是一个物联网产品组合,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连接产品――让产品中心的运营实现端到端的可视化,优化服务质量;连接资产――将生产系统和资产与制造和维护的业务流程连接在一起,可以降低运维成本,保障资产的正常运转;连接车队――无论身处哪里,都能跟踪,监控,分析和维护所有的移动资产;连接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操作业务智能的交付新形式能够改变物理的基础设施系统,推动经济增长,实现更有效更具有成本效益的运营,增加基础设施的合规,降低风险;连接市场――促进当地市场,城市,农村地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利用,减少排放,拥塞和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连接人――通过连接人与社区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通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企业将从中开拓全新的商业模式。
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事物,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一直处于不断创新和变革中,新潮迭起。一方面,联网金融正逐步深入社会生活,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自由、开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另一方面,由于监管滞后和自律不足,许多并非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以“金融创新”的外衣为掩护,进行金融诈骗或者非法集资等非法活动。公安部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涉及非法集资的立案数达2300余起,涉案金额超亿元案件明显增多;尤其是“e租宝”、“泛亚”、“上海申彤大大”、“中晋系”等恶性案件于近期内集中爆发,导致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质疑之声不断,加上 “三伪”(伪平台、伪专家、伪协会)盛行,经常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致使社会广泛存在着一些不成熟和不理性的态度,很多人由三年前的趋之若鹜变成现在的避之不及,互联网金融正被快速地妖魔化和污名化。目前,互联网金融污名化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如下:
1.创新失败论
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已经在包括北京等地全面展开,众多小平台被淘汰也成为了事实。盈灿咨询、网贷之家联合的《P2P网贷行业2016年上半年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时间全国共减少了246家正常运营平台,预计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仍然将进一步下降。野蛮生长的网贷行业将迎来“存量淘汰”阶段。对于诸如此类的情况,有人断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已经失败。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但是在其刚出现的时候,就说它要退出,明显是时机把握和判断不太妥当。在专项整治后,近期的监管政策会给其带来较大压力,预计互联网金融领域优胜劣汰将加剧,但此阶段是真正去伪存真阶段,而规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或迎来壮大契机。
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才开始,尤其是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浪潮,仍将蓬勃发展。当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只是向规范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不是发展过了,而是发展不足,远远没有到结束或者消亡的阶段。
2.新词替代论
国外高盛、富达等全球顶级的传统金融巨头向科技公司转型, Fintech概念全球大热,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跟风的目标,像理财范、积木盒子、京东金融、宜信等平台也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有人认为,随着金融体系融入更多元的科技因素,如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互联网金融一词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从金融业态发展与更替的宏观视角上看,金融科技的概括性更强,有望取而代之。同时,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 P2P平台转型寻出路。为此,甚至有一些企业和专家急于撇清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导致的行业被“污名化”,认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病入膏肓,必须让位于Fintech,改头换面才能重获新生。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质性。互联网金融会从2013年伊始,即从中国发力到全球互动,Fintech是西方世界回应中国互联网金融热潮,是新技术引领下的一个潮流,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及主要的形式一致。目前我们面临的金融变革,是新技术革命驱动下的金融创新,具有全球性、技术性、数字化等共同特征,是以新的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涵括了大数据、云计算、创新平台、移动互联、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宏阔的技术领域。这些不断迭代和升级的新技术浩浩荡荡,遍布我国国内外各个角落,不仅影响着传统的实体产业,也影响着金融等过去称之为虚拟经济的部分。今天这种革命也才在进行之中,互联网金融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只是我们看到的非常少的层面,有足够的未来和发展空间。名称只是个符号,不是可以隔离污名化的金钟罩,为撇清历史问题而将简单将名称由互联网金融替代为Fintech的做法,不利于总结行业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也不符合我国的行业发展现实需要。
3. 历史虚无论
很多人认为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主要是基于有人对当年业界巨头联手合作试水互联网金融而提出一问,并将其定位为互联网金融产业聚合聚变之年:“2013年,网络逆袭,成王败寇,历经十余年酝酿的互联网金融产业爆发在即,其能够颠覆传统的主流金融模式,开启属于自己的产业元年吗?”对此类现象,主流媒体积极跟进热炒。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中,2013年是媒体热点报道的元年,并非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元年。这个元年是媒体给它的宣传定位,并不是产业或者技术的元年。
我们不可歪曲和否定的是,早在1998年央行科技司陈静关注到互联网金融将会影响中国的金融,主要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进行打造升级,通过央行构建了一些新的技术支持平台,从而把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传统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而后专业报告《历史的脚步》,主要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网上银行、人民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服务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四个方面介绍了1998年至2001年互联网金融服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从而澄清了很多谬论。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相关的研究,比通常所说的还要早很多,社会上普遍说互联网金融是2013年才出现,或者说是2003年伴随支付宝而出现等说法不准确,不符合历史事实。尊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我们需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将单个的历史事件放入我国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去研读和理解。
4. 以偏概全论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以P2P、众筹为代表,以至于流行误导老百姓的“线下P2P”的说法,很多的研讨会、媒体报道也不自觉地就把伪P2P当做P2P的标签,而把P2P当做互联网金融。事实上,我们要划清的界限和澄清的事实是,互联网金融不只以P2P、众筹为代表,而是以电子银行为起点,包括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基金、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借贷、互联网征信、互联网风控等将近十多种类型和模式的广泛领域。
从2003年开始,因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支付宝、易宝支付等电子支付,互联网金融是从电商领域中孵化出继而进入民间领域,发展起来的基石是支付,2007年在中国因互联网技术和民间金融结合而出现的P2P借贷和股权众筹,从来就只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支流。2015年7月十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P2P、众筹也只是其中列示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一小部分。互联网金融本质来讲是金融的一种新业态,与让人谈虎色变的伪P2P等存在本质区别。 互联网金融去污名化的对策
“污名的施加是社会建构的过程”,认识不清、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导致“污名化”现象严重,使得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形象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使得众多从业者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通过互联网迅速地传染、深刻影响整个生态。这是互联网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间,我国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要求愈加明确。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污名化理论的意义在于探寻去污名化的策略。要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就不能与一些行业污点混为一谈,更不能依据偏见而影响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因此,我们对于互联网金融去污名化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厘清概念界限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在还相对模糊和宽泛。但是基本边界应该清晰划定。我们认为,互联网+非法集资不等于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早已有之,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出现,也不是因为互联网才变得更加恶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会更加容易检测到和参与其中。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随时查资料来了解哪里有非法集资和非法集资的情况怎样,所以互联网+非法集资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非法集资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要打击非法集资,但是不打击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上的非法集资还是非法集资。
互联网+金融诈骗也不等于互联网金融。金融诈骗也早已有之,在没有互联网金融之前金融诈骗更为恶劣。通过互联网的验证,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有了较大的改变。有了互联网,骗子可以更快和更多一些对互联网没有经验的人进行诈骗,而对有经验的人来说有了互联网,则可减少被诈骗的概率。
互联网+金融创新才等于互联网金融。过去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金融。例如之前在网上售卖基金销售,直到余额宝将其变成一块钱可以理财的产品时,才变成了草根可以参与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并迅速红火起来。现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出问题的关键是因为没有运用技术和真正的创新,而在做互联网理财或者互联网理财计划、有集合资金形成资金池,都存在非法集资嫌疑。
第二,坚守三线准则
互联网金融要有底线。现在法律明确规定的、非法集资底线和不能形成区域性的金融风险以及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底线,是法律底线和风险底线,也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明确规定。
互联网金融要明确政策红线。政府一直鼓励创新,但是对于创新的政府红线,央行以及其他的监管部门通过白皮书、各种会议的和一些文件等等是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
互联网金融划定业务的界线。互联网确实是一个跨界集成很多边界的一种新的形式,但是掌握这种界限,还是一个基本功,特别是要掌握一个业务过程中的产品所连接的经营者与消费者全力与义务的界线。
第三,创新治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