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中小学课程中,将有关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取名为信息技术课。不得不承认将这门学科定位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过大的话题,而我们所教授的顶多是信息技术中冰山一角。那么,对于这门课程,我们到底要教授学生什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是关于课程核心价值的思考。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一、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
统一的价值追求忽略了尊重人和社会差异,最终会成为形式化和教条化温床。每门课程都有其核心价值,语文、数学、英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果说数学学科的核心价值是推理和逻辑,语文学科也有。英语的核心价值是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计算机则更是一门技术。
作为帮助学生形成人生价值体系的各个学科必然有自身特有的教育核心价值,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同样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描述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价值实际上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是,“信息素养”这个概念非常笼统。笔者认为:要说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倒不如把它具体成两个问题:一是提高学生哪些信息素养?二是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可以细化为下几点: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即如何使用技术、交流工具和网络去获取信息。对于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即体现为: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例如: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这就涉及到如何根据自己需要获取的信息来确定关键字等问题。
(2)计算思维。信息素养需要具备对于获取到的信息要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即能对信息的有效性、可用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等进行分析。同样还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管理。在初中信息课堂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的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信息繁杂,需要学生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能迅速灵活加工利用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主要w现着完成综合实践任务上。例如: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多名学生组队完成,这就需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利用信息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4)信息社会责任。从课程定位的角度来看,信息伦理道德己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带给人类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伦理道德危机,例如:计算机犯罪、网络沉迷等。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价值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要教授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就必须去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功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的培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鉴于此,笔者将信息素养细化,以促成实践教学的实现。
(1)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平等。教育应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与“学”为主体。这不仅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还对培养学生的人格理念有很大作用。可是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呢?这种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占有和使用上以及对知识的延伸及建构方式上。我们知道:分阶段,多目标,尊重差异,尊重多元价值观,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是信息技术和所有学科应当遵守的准则。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任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例子。
(2)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论做什么事,兴趣是关键,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有很多老师可能会说:不用教师引导,这门课程已经足以吸引学生了。这就是典型的将学生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误解成对课程的兴趣。那么如何抓住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多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结合游戏在玩中学。举个例子:学生喜欢玩游戏,那就在课堂中结合游戏教学。初一信息技术有一节课是熟悉键盘,笔者给出了一个键盘练习游戏,学生很喜欢,玩的过程中也熟悉了键盘的使用。
(3)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即便是传统学科,无一例外,工具性也占据了很大的成分。我们所看到的有关信息技术核心价值探讨,总感觉有所夸大,动辄就被教授们上升到社会、全球视野角度,最终虚幻化。而中小学教师所提倡的工具论、方法论好像不值得一提。虽然,完全定位于工具论和方法论确实容易导致在学科里转圈,不符合新课改和课标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更加容易落实在日常课堂中,更是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培养的具体表现。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信息素养,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的素养。可是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呢?首先,要多阅读。闫学老师说,“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的修养是需要靠不断的读书才能积累的。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至于其它的具体措施,我想老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是每位老师必须在实践中进行的。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策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中小学生应当具有以下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下面就针对这四点讨论一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较强的人善于从各种现象中敏锐地发现现有的信息,并判断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信息主体的中学生,信息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利用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前提。
1.有效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学中,师生是最基本的教学关系,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发挥好榜样的作用,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递信息,遇到问题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寻求解决,让学生感受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方式,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2.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意识
信息意识的核心就是信息价值意识。信息时代下的信息繁多、杂乱无序,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价值意识,能够去伪存真,辨别信息,从而正确选择信息进行应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需求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课上给学生展示一些精妙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和能力
1.信息知识的培养
(1)课堂上引领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信息技术常用的一些术语。如,什么是信息、字符、数据等。
(2)课堂上多向学生介绍一些信息技术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学生善于分辨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3)明确计算机操作系统、组成部分、结构和网络知识。
2.信息能力的培养
(1)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软硬件,提高学生的信息工具使用能力。
(2)能够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目的,主动获取信息,并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和信息创新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夸美纽斯说过:“德育先于智育。”“育人先育心。”在信息时代更需要每个人都遵守信息道德的准则。如,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任教授您好,您能否谈一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呢?
任友群: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修订是在2003版国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技术变革、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情况下开始的。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就是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其二,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变革加快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生态环境,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就是针对新技术环境下信息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提高国家数字化竞争力,促进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
其三,满足全体高中学生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新学科,其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本世纪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研制时,就有人质疑新世纪未必能快速进入信息时代,没有必要专门以一门课程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学习,然而事实证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当时开设这门课是必要而及时的;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也有专家质疑,伴随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天生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既然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那么为什么还要专门以课程的方式开展呢?针对这种质疑,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数字土著”到“数字公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需要后天的教化和n程学习。“数字土著”一代尽管在日常生活和应用中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但缺少了针对性的教育,在数字化环境中也会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弱、沉溺网络游戏、不负责任地网络信息等问题,而且单靠“土著”那种原生态式的自发摸索,也难以让全体学生完成适应信息时代所必备的计算思维的养成。因此,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就是按照数字土著一代在信息社会中成长的需要,引导全体高中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与十年前相比,当前学生成长环境、学生个人需求以及国家对学生的发展期望都发生了变化。您能否介绍一下在这种情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是怎样的?
任友群: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调研和国际比较。课程标准组成员对我国24个地区、84所学校(抽样学校71所,参与学校13所)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完成《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03实验稿)实施现状调研报告》(信息技术部分),梳理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高中与初中内容重复率高,缺少合理衔接”“必修模块的内容范围广、要求浅、课时过少”等问题。比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最新信息技术教育标准,借鉴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成果,概述出当前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关注的“计算思维教育”“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安全与道德”等焦点内容。
第二阶段,是学科核心素养和大概念的界定。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人与技术”“人、技术与问题解决”“人、技术与社会”等层面分析信息社会公民必备的信息素养,界定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按照高中生认知特征建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梳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核心概念,按照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和知识技能的逻辑体系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分析信息技术课程大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核心内涵,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信息技术课程概念体系。
第三阶段,是课程结构设计和标准成文。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大概念,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建立高中信息技术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课程。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选修Ⅰ课程是根据学生升学需要、个性化发展需要设计的,分为升学考试类课程和个性化发展类课程;选修Ⅱ课程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前沿性、应用性,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进行选学。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完成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实施建议。
第四阶段,是学科核心素养测试与课程标准完善。按照学科核心素养测试实施要求,组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测试命题与测试”团队。设计完成6套三个等级的测试问卷,在广东、浙江、安徽、陕西、四川等地的实验学校,通过“纸笔测试”和“网络测试”的方式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测试,分析测试数据,完成测试分析报告。其中,我们也通过座谈会和调研问卷的方式征求了高校专家、学科教研员、基层教师的意见,针对测试结果和调研反馈进一步完善学科核心素养和内容标准,确保课程标准“好用、管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特征和突破点是什么?
任友群:本次信息技术课程修订继承前期课程标准合理内核,针对当前信息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在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体系、项目学习方式、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
一是,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界定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建立核心素养分级体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突破点。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课程标准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用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标准的建设。
二是,通过多元课程模块加强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从学生学习的共同基础、升学需要、个人兴趣发展等方面出发,设计有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课程。课程内容在保证每位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同时,使得课程模块逻辑关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三是,渗透项目学习设计,凸显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应用特征。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强、应用广的技术工具,如何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怎样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突出课程的实践性,首先在内容标准陈述上,强调学习的实践条件和实践内容。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也强调要通过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避免信息技术知识的机械接受。
四是,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建立信息技术学业质量标准,以此规范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信息技术学业质量标准设计有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水平,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对每级的学习结果进行了详细描述,等级梯度按学习内容、认知程度逐级加深。同时,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对高校选拔人才的等级性测试进行了探索,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相适应的模块与内容,并给出了实施建议。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必修部分是普通高中生发展的共同基础,那么它是如何体现“基础性”的呢?
任友群:在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大概念,设计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确保共同基础的学习。
第一,依据高中生在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精选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的有用性。例如,在必修模块1中设计有“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R到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发展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
第二,按照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特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与实践,融入适合时展需要的信息技术。例如,在必修模块2中设计有“通过分析物联网应用实例,知道信息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联接方式,了解常见的传感与控制机制”,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既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也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技术专家”,而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像“信息技术专家”那样去理解信息社会,能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去分析信息现象,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创新,担负起信息社会应负的责任,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如何把握课程“综合性”的呢?
任友群:在修订过程中,也有专家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过于学科化、对课程综合性重视不够的质疑。事实上,课程标准修订组始终认为“综合性”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突出要点,按照课程综合发展特征,课程标准在跨学科、学习经验和活动形式等方面落实课程综合的要求,把“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渗透其中。
首先,通过跨学科整合落实课程综合的要求。例如,必修模块1中的教学提示指出“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表达思想、建构知识”。
其次,通过结合社会生活的内容落实课程综合的要求。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每一则内容标准中,都强调“在一定的情境和任务中学习”。此外,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通过项目活动的方式进行相应内容的学习,把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工具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
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都强调了跨学科之间的学习,要求通过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在综合活动和实践应用中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为学知识技能而学知识技能”。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要素,在课程标准中是如何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呢?
任友群:为发展学生的数字化创新能力,课程标准在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方面都突出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
首先,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要素,是要求每一位高中生能“根据不同学科的特征,有效运用相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工具,提高学习质量”。
其次,在内容标准中突出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要求。例如,必修模块2中要求“通过分析常见的信息系统,理解软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借助软件工具与平台开发网络应用软件”的学习要求。
再次,课程标准中专门设计有与创新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在选修模块1中设计有“三维设计与创意”“移动应用设计”“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等创新课程。此外,教学建议中还突出强调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倡导通过动手实践、实验操作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当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那么如何避免高中课程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呢?
任友群:确实如您所言,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主要还是依据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显然,这个“纲要”已很难满足当前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了避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脱节,本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专门设计了“预备级”的素养达标要求,为指导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做好准备。的确,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指导,高中课程标准的实施会受到“学段衔接”的影响,这里我们也呼吁要尽快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研制,实现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一体化建设。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又有什么建议呢?
任友群:首先,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继承了前期课程标准的实施成果,同时也融入了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与经验,按照时展的需要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例如,针对创新人才的社会需要,课程内容设计了“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移动应用设计”等学科综合性模块。新技能、新模块的融入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力。
其次,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也会影响到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已较难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引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尽快调整教育技术学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好地服务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化
一、引言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回顾信息技术教育这几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由于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飞速发展带动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必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变革,这种深刻变革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
二、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
因为信息技术在民众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将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因而该学科也备受关注。然而,因为其并非属于升学考试的学科,因此,实际教学过程时受制于多种类型的约束:第一,学习兴趣的不同造成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程度存在着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自小开始已经会运用计算机,初中时已能够非常娴熟地操作计算机,但同时也有少数学生进初中之后才首次接触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显然会给教学带来困难。第二,初中信息技术课时及其内容并不多。要想在比较有限的课时与教学内容中,实现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第三,课教材方面的存在问题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当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整体上并未顾及学生学习的持续性,这类“零起点”特点的教材的前提要求是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的运用,忽视了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知识内容,从而导致知识的反复学习,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育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化现象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点是基础性信息技术的教育。人和计算机内部的交互所需的学习愈来愈少,对当下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方法、范式与评估指向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应产生了不同层级的文化内化问题,而认知层面出现了裂解的形态,势必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产生影响,具体文化内化现象分析如下:第一层面是“领进门”,即只须将学习者知道基本的游戏规则与注意的事项,进而打消他们“门外汉”的神秘心理,以后学习者本人即可以自主性地学习。此文化内化特点是目前根据菜单操作的Windows与全部工具平台或是普通软件所共有的,甚至存在着如下现象:在学习者学会了某项工具软件以后,因为全部软件拥有一致的Windows与通行界面及其工具图标,从而能够较为容易地达到触类旁通使用相似工具软件的效果。第二层面是“塑造个性”。每个使用者自由地检索与探讨工具软件的若干功能,从而形成适合自我个性的运用计算机的操作习惯,目的在于符合自我的使用需求。此特征实际上非常普遍。因为只有极少数人,例如专业教师或专家群体才会比较全面地获得有关工具软件的全部功能。多数人虽然已可以娴熟地应用单个工具软件,但仍旧有不少从未运用的计算机功能项目。当然,也没有必要探索并使用全部的菜单功能。第三层面是“主体文化内化的自我需求”。即经过充分时间的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与接触信息环境之后,掌握并认知信息环境的文化、社会与伦理等一般性的知识,是个体展开信息运动的自然所需,也即信息技术的文化内化成个体的自然而然的观念。前两个层面是前提,第三层面则是实质性的深化。信息技术文化主要涵盖2个部分:一是因为信息技术特点的存在而出现的有关信息技术自身的文化部分;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拓展、接触与扰动缘故而影响其余文化侧面的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外化是确保学生获得充分的信息技术,认知且把握有关信息技术的有关文化;内在意义则是确保信息技术文化内化成学生自我的观念与需求,包括网络道德的观念、网络法规的观念、“登录”所需、“搜索”所需以及“下载”所需等。使用者在面向具体事务时的反应是即能够在信息环境内寻求帮助,总是可以挑选出最好的渠道获取上述帮助,而且明白怎样才可以获取有效性的帮助。
四、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方法性知识是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对应的信息技术在整合之后,在学习学科课程后中逐渐完成的。技术层次与整合层次二者不可分割,其中,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对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二者均贯穿于文化背景之中,脱离了文化的技术与整合自然导致精神目标的缺位而显得苍白空洞。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文化的教育须充分地引起文化层面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邓立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之我见[J].教育研究,2015,(04):89-91.
[2]李艺.教育技术学与现代教育[J].教育研究,2015,(11):100-104.
[3]谢琪.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体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82):15.
[4]派纳.课程研究[M].张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活动实施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活动指导纲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强调跨学科的物化应用和技能培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创意、设计、制作、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上,以“创意物化”为主要形式,通过文字处理、报刊创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培养学生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同时加入一些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高中新课标则兼重理论性和实践性,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凝练出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将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思维发展与技能培养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思想与方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上,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以主题为引领进行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学习、思维发展和技能运用,建立起完整而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并予以实践。可见,同样是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作品质量和操作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突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高中信息技术则强调学科的科学性、知识性和严谨性,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应用,以具体的学业要求控制教学质量,形成完整、稳定的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其思想和目标却是一致的,即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学习与生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蕴含丰富的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和理论知识,学生在不具备正确思维方式和基础知识的状态下,仅凭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达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作品制作以外,还应该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有关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培养、知识讲授和方法指导。
1.课程目标的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思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理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以及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等,并能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设计、制作作品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负责、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2.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主题,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活动,活动内容侧重于作品制作。虽然活动指导纲要给出了一些知识模块,但由于各个主题相对独立,知识内容被分散、隔离在不同的主题中,模块与模块之间、主题与主题之间缺少关联,使得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系统性、知识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要想体现教育思想,反映课程取向,关注全体学生,适应个性发展,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内在联系与递进关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活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融入高中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与方法、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与内容,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与高中新课标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形成与高中新课程紧密衔接、螺旋上升的完整体系。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围绕“学科大概念”规划课程结构;以高中新课标确定的学科核心素养预备级水平划分为基础,配置教学内容,使课程具有灵活性、拓展性和宽容度,适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活动指导纲要和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体现本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与规范性;以评价标准为引领,使活动有方向、有目的、可测量、可控制。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活动指导纲要对活动方式的要求,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划分成三类——信息技术基础类、跨学科知识应用类、社区服务类,每一类包含若干活动单元,每个单元分解出不同的活动阶段。“信息技术基础类”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体,为后续实践活动打下知识与技能基础;“跨学科知识应用类”立足于跨学科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运用不同学科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社区服务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满足公众需求的责任意识和技术能力。“单元”是围绕某一类所设计的主题活动。“阶段”是单元活动的具体环节和步骤,对应于传统教学中的一个课时。
(2)单元活动内容的设计
按照高中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围绕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与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而依照活动指导纲要的主导思想,教学内容应内化为活动主题,将思维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从单元整体出发,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活动案例,以完成活动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为途径展开学习。恰当、适用的活动案例,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信息技术基础类”教学案例围绕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和原理进行设计,如认识计算机程序、信息编码、人工智能初探等。“跨学科知识应用类”教学案例突出多学科的综合,如探究清明上河图、你了解声音吗、交通灯模型设计等。“社区服务类”所设计的案例不但要有实用性,还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手势识别、社区邻里旧书转换APP、社区车辆出入管理等。
三、主要教学策略的设计
1.逆向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对真实、复杂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意图和行为,这些不确定因素常常使学习效果难以与教师的理想预期相吻合。因此,教师要控制学生不偏离学习方向,使他们清晰、明确、始终如一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做”,而“逆向教学设计”符合这一要求。逆向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给出精准的评价标准,并将这个标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指向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思路、不同途径和不同方法完成实践任务,但其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而明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采用逆向设计使学生在灵活、宽松、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受课时等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所能完成都主题任务是有限的,加上不同主题都相对独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零散化和碎片化现象。纠正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是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以活动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每个单元都有确定的活动目标、评价依据、活动要求和活动规划。所有活动都以完成单元目标为目的,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依据都要遵从本单元的整体设计,确保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结构完整、连续和系统。
3.单元活动指导设计
受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特点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教师给予学生过多、过频的帮助,很容易对学生的探究思路、想象空间形成约束和限制,失去实践活动的本义。因此,比较好的办法是为学生设计合理、实用的单元活动指导,在不干预学生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指明活动意义,引导探究方向,明晰评价标准,提供知识补充和技能帮助。单元活动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内容包括导言、单元目标、单元内容、评价依据、活动规划及阶段指导等一系列详细而具体的内容。其中,“导言”用于设置活动情境,“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分别指明本单元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评价依据”是本单元学习成果的内容要求和质量标准,“活动规划”是活动的环节与步骤,“阶段指导”是每个阶段活动的目标、要求、流程、资源和活动记录。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活动指导实例
以下是“跨学科知识应用类”中的“探究清明上河图”的单元活动指导实例。
1.导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的民族智慧。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难以领略唐宋的繁华,无法感受当年的风貌。幸而有北宋时的“照相机”——《清明上河图》。以往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大多从艺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进行,本单元活动将综合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实践探究,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对“视觉画面”进行“数据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在单元活动中,你可以和几个同伴组成一个团队,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整体观摩和分析,然后就你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专门探究。主题可以是画面所呈现的某一类历史事物,也可以是绘画的美学表现手法,还可以是对某些有争议问题的独到见解。探究完成后,要以PPT演示文稿、Word文档、Excel表格或主题MV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分享交流。
2.单元目标
综合艺术、历史、文学及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对《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文化、商贸及其他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得出有效结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思维抽象和界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利用量化、计算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加工处理,掌握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单元内容
研读《清明上河图》,查阅相关资料,综合历史、语文和美术等学科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学习和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量化、建立计算模型、结合学科知识分析计算结果并用图表呈现,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写和制作等;选择活动主题,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完成探究报告;展示交流,评价活动效果。
4.评价依据
5.单元活动规划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发展人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教育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不应只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创新教学方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2000的图形功能;(5)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指导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
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已是广大教师所达成的共识。确实,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教育家将兴趣作为教学法的中心,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来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此作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是极为重要的。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来具体制定。其中最主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其积极自主地寻求答案,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表扬,促使其不断地进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教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简单对相关知识作了讲解后,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应用,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变换过位置,或者修改桌面背景等等,并让学得快的学生向其他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能促进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更为有效的是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将教学演示与操作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
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中学教学点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构建教研 网络 ,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计算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这也迫使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自主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21世纪培养出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付 强.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成才之路.2009(14).
[2] 张健利.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研究(论坛).2011(12).
“动画设计与制作”模块的现存问题
“动画设计与制作”模块在“指导纲要”中是可选模块,只简单描述了技术操作要求。部分省市纲要中,也把它归为“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种形式,没有很重的分量。但源于当前国内外电脑动画的影响力和Flas的普及,这部分内容因其趣味性而深得学生喜爱。多数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了一定课时,教材内容安排也异彩纷呈。教学困难一方面集中在教师自己对动画设计制作的理解上,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大都缺乏美术功底,一个角色造型的示范就使教师们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看上去极为简单的线条,在我们的笔下也十分奇怪,教师演示的时候不时会搏得学生会心的“阵阵笑声”,教师的心境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如果遵循着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规律,依据剧本创意、基本造型、动作设计、后期剪辑等方式展开教学,哪个部分都不是我们的优势,也不可能在几个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当前矛盾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们表示:信息技术教师的美学修养不够,示范效果太差,希望信息技术教师们能够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美学修养,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而教师们发出的呼声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是什么?本体知识体系是什么?初中阶段培养目标是什么?或者具体到“动画”这样一门如此综合的艺术,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是什么?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教学策略是什么?
“动画设计与制作”路向定位
讨论动画教学的路向定位前,先对动画专业背景进行一点探讨。现代动画教育从根源上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但随着现代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使用,其跨学科性十分突出,这决定了动画教育有了更多的发展路向。大学里,动画教学以实用性和技术性作为教学重点,拓展了动画教育的领域。基于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路向定位显然不可能按照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从艺术出发。原因是,第一,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他们都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并不需要对未来专业发展进行规划;第二,我们是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学习动机,以应用技术解决问题为培养目标;第三,对“动画设计与制作”应以理解特点、体验方法过程为主。
可见,动画教育可区分成动画艺术教育和动画技术教育,我们可以立足于发掘出动画技术教育的内涵,尤其是符合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动画技术教育内涵。这个阶段的方向定位可以借鉴大学跨学科性特点,但重点仍以技术性作为教学重点,在制作过程中渗透创意设计和动画特点;在角色造型上,从技术实践入手,弥补绘图能力的不足,而不是走专业动画设计与制作流程的专业路线。
动画表达的基本元素是动画角色形象和变形夸张的动作设计,简单说就是有“超现实”效果。因此,“动画设计与制作”部分不仅能带领学生对当代电脑动画制作有所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提供给孩子们发挥创意的机会,在思维上打破常规,有利于培养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在:(1)帮助学生理解动画的基本特点,了解传统动画制作和电脑动画制作的异同;(2)通过了解传统动画的制作过程以及经历电脑动画的制作过程,体验用动画表达思想的方式方法,感受动画的魅力;(3)体验和认识到现代技术对动画产业的影响和支持,以及动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4)帮助学生认识到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绘画能力依然是制作出精彩动画最为基础的需求等。
“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路向策略
当我们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方向后,需要更进一步探讨为达成目标的策略。在定路向时,我们讨论到“技术性”入手的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只单纯地介绍几个工具、几种动作设置方法。在教学内容安排时,依然需要暗合动画设计的规律,只是侧重点不在设计。下面从剧本、角色形象设计、动作设置几个“暗合点”讨论实施策略。
1.动画剧本
任何一个有吸引力的动画故事,都离不开一个有特点的剧本。最直接的办法是对比赏析。选一个孩子们喜欢的动画,把它的故事、剧本、动画脚本和最终的动画作品一起赏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体验动画制作过程,另一方面认识剧本的作用。剧本有写作,可以从简,几句话就好,如“一只蝴蝶飞舞在花间,一个儿童追它,它就飞到菜花丛中藏了起来”。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技术后,可以制作较为综合的作品。这时的剧本,可以修改或自己创作,侧重在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改编,这是解决剧本创作的好方法。
2.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的设计方法可以参考如下。
第一,要和学生沟通角色的需求,角色尽量少,但角色形象一定要有吸引力。
第二,借助于赏析动画,讨论清楚角色形象设计的原则,如拟人、简化、夸张。拟人特别好理解,动画中所有的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表达情感。简化,减掉动画表达中不必要的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形象简单好画,另一方面设置动作容易。再有,可以将形象几何画,不仅会降低绘制难度,同时,提升角色吸引力。夸张,突出形象有特点的部分,如蜻蜓的大眼睛、蝴蝶的翅膀、青蛙的大嘴等。
第三,角色形象的绘制要强调抽象特点突出,不讲具象细化。在整个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角色形象的绘制。很多教师痛苦的根源在于,总是想象能够自如地用鼠标或绘图板画出我们心中的完美形象,但总是力不从心、力所不能及。一个简单的线条也画不生动,很多教师很敬业花很多时间去练习,但改变甚微,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画画不仅是要花功夫练习的,同时也是需要天赋的,不是人人只要努力就能够成为画家的。
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而技术素养的直白解释就是要引领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此时,我们遇到的不正是“画不出来”的难题吗?在这一点上技术能帮助我们什么?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别忘了,孩子们的美术功底有我们的美术教育,他们是专业人士,而我们要帮他们寻找技术教育的价值。
前面我说“角色”时,用的是“绘制”一词,这就是说我们不是“画”形象,而是用技术工具创作形象,即“绘制”形象。
基于这样的思想,利用Flash软件中提供的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如“选择工具”和“部分选取工具”可以产生灵活的调整线条的曲度,弥补直接用线条、多边形等工具画出来的对象的呆板,达到应追求的目标。又如,配合“复制旋转”和色彩填充工具,能绘制出有吸引力的图形。上面几个角色形象,是初一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在进行自创故事的制作时,绘制的几个角色形象。
3.动作设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一、制定原则,合理遵守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这个角色非常的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同学们进行指导认知,教师要面对的,也是必须要照顾到的是学生群体,而不是某个同学。只有将着力点始终面对学生,才会有分层教学的开展。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不忽视每一个人。分层教学的基础是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得以开展。第二是尊重个体原则,我们必须要知道,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包容这种差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得以开展。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计划是分层教学的主要核心。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统一,差异的存在是我们必须因人施教,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个体的这个原则,可以保护同W们的自尊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第三是重视发展,通过研究发现,每个班里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一致,因此,我们要重视发展,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的成绩提上去。而对于那些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且水平较高的同学,也要注意发展他们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分层教学就是为了使同学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发展的更加优质。
我们班有几个信息技术水平优越的同学,为了挖掘这些同学的潜能,我将这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课堂上,他们帮助同学们理解Word、Excel等电脑软件的使用方法;在业余时间里,跟随信息技术老师深入学习。
二、制定目标,按时完成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班级里的每位同学都能够普遍掌握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定制教学目标,并督促每个学生按时按量完成,是分层教学的有效手段。如何分层制定学习目标呢?首先,教师要对班里的学生的水平有详细的了解。对于信息技术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挖掘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潜能,拓宽教学思路,实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学目的,利用网络等现实有效的手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原理、简单的C语言编程等。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大多数同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保持在中等水平,对于这部分同学,教师需要在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同学们在这方面的潜力,除此之外,还要适当引入趣味教学活动,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一节课是制作演示文稿,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后,可以举办一个小型的比赛,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在指定期限内交出一份作品,然后选出一部分同学作为评审团对这些作品评分,评分最好的小组将会得到教师提前准备好的神秘礼物。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又可以激励学生想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这些同学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起来有些困难,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态度不端正、不感兴趣。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成互帮互助小组,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混在一起,达到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而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的同学,教师要对其从心理上进行引导和疏通,并经常性的开展一些趣味游戏,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就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三、正视反应,因人施教
这里的反应指的是学生对教学的反应,经过一系列的教学,相信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同学享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快的适应,并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得到进步。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些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并不感兴趣,呈现出冷漠、自卑等不良反应。这是由于分层教学的进行,将部分学习不好的学生的缺点展示了出来,此时,学生们可能会因此有心理负担,背上心理包袱。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正确运用教学方式,还要善于观察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反应,当出现不良反应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使学生出现自卑、厌学等现象。
分层教学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亲切。只要正确运用,分层教学对于提升整体水平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王宇飞. 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的影响[J]. 成人教育,2004(03).
【关键词】初中信息;智慧课堂;优化教育
对于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同时,“智慧课堂”的打造要求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可以开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是开展智慧教学的核心,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带有一种比较高涨、激动的情绪开展学习和思考,在面对真理的时候会感到很震惊。这是因为学生在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展成智慧,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但学生能够独立的运用多媒体制造出来一些作品的时候,学生对于智慧的伟大感觉到很骄傲。
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题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整体的课堂教学中独立的设计各种主题,学生围绕着主题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要把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同时,教师对主题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好的主题会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搜索引擎的时候,可以将当地的奥运冠军作为主题教学的课题,这样不仅仅可以符合时展的整体要求,还可以有效的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学习兴趣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学生对家乡有更多的热爱情怀,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教学的实用意义也更好。
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是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的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这就要陪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自我探究的发展,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开展frontpage站点创建和首页制作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在之前学过word,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到word和frontpage操作中有的共同点,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教学发展中,教师先要围绕着本课的学习内容提出关于Frontpage窗口的结构和主要菜单的功能和作用,建立和删除站点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的时候,会有比较明确的方向。
三、智慧课堂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措施
1.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有对信息进行解决和运用的能力,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当与日常生活相关,在课堂中要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任何问题的开展要在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才是实施信息技术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进行相关探究活动开展。
比如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游戏都是有很高的兴趣,教师可以从游戏的教学形式入手,在进行网页处理的时候,先提前设计一个“看标志猜网站”的游戏,可以把网站标志图片的对应文字进行隐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猜出对应网站的名称和类型。对学生进行提问就是设计一个网页需要哪些条件,要对哪些软件进行运用,这样可以引入photoshop软件的应用。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会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添加一些学生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画面还有就是教材中的广州地区情景图片,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实物开展教学
实物道具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条件,直观真实把这些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可以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些体验,能够把课本中的抽象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进行多媒体信息采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学校要举办一场艺术节,要收集什么样素材,需要什么样的设备,具体进行操作的方式是什么”。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的体验,对照片和视频以及声音进行采集和导入。
亦或者,教师可以选择某动物园的情景做一个专题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也学习到知识,根据课本讲解对图片进行修改,可以自己个人参加活动,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参加活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向学生展示打印机的功能,对艺术节的相机中的照片进行打印,这样的课程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就会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就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语
信息技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初中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所发展的智慧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所学习的信息技术在今后可以真正的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