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免疫学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免疫学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免疫学的重要性

第1篇: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学检测;项目及作用

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41-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全身免疫异常而导致多系统、多器官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该病病因尚未明。其病理表现为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清除调节的缺陷导致组织的损伤。临床上可出现皮肤、关节、浆膜、心脏、肾脏、脑等多处广泛的小血管炎症性损伤,引发严重的多器官、多系统病变,最终可因肾、脑等器官衰竭而死亡。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出现,在我国患病率为10/10万~30/10万。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比例约为10:1。SLE的检查方法主要有血、尿常规检查;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查;B超、X线、CT、MRI等辅助检查。但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查在SLE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检测项目主要有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等,现对SLE的免疫学检测项目及诊断作用作一综述。

一、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的检查

抗核抗体(ANA)是对各种细胞核成分抗体的总称,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在某些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等的作用下,细胞核内某些成分的性质发生改变,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不同核成分的抗体。ANA的性质是IgG类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目前广泛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ANA的筛查,也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LE的ANA阳性率高达95%,其滴定度较高,大于1∶80的ANA对SLE的诊断意义较大。ANA对SLE无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进行性全身硬化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但其阳性率和滴定度较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可以出现不同的荧光核型,ANA核型为周边型(核膜型)及均质型多见于SLE,因此,检测ANA对于SLE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抗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的检查

经医学已经证实,抗dsDNA抗体参与SLE的病理过程。在SLE形成过程中,抗dsDNA和其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下毛细血管、肾和其他器官内,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导致组织的损伤。因此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是SLE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80%~90%。由于其高度的疾病特异性,抗dsDNA抗体已经成为诊断SLE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广泛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dsDNA抗体,也可采用ELISA方法检测。

三、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抗体谱的检查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是可提取性核抗原的总称,是非组蛋白白,属酸性白抗原,由许多小分子量的RNA和多肽组成,对核糖核酸酶敏感。目前常用免疫印迹法检测。①抗nRNP/ Sm抗体:nRNP/ Sm抗原由富含尿嘧啶核苷酸的低分子量RNA(uRNA)与不同蛋白质组成的小核糖核酸蛋白。抗原表位在73kD、32kD和17.5 kD多肽上。抗nRNP/ Sm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患者阳性率高达95%以上,在 SLE检测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阳性率为30%。②抗Sm抗体:抗Sm抗体在一名Smith患者血清中首次发现,便以其名字的前两个字母命名。Sm抗原由5个低分子量RNA(uRNA)和多肽组成,抗原表位在29kD、28kD和13.5 kD多肽上。抗Sm抗体在 SLE检测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阳性率为90%以上,是SLE的标志抗体。③ 抗SS-A抗体:SS-A抗原是干燥综合症(SS)A抗原,是RNA和蛋白质的混合物。抗原表位在52kD多肽上。抗SS-A抗体在单纯 SLE检测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阳性率为8%-10%。在SLE患者合并SS者合并中的阳性率可达到30%-50%。④抗SS-B抗体:是干燥综合症(SS)B抗原,是DNA和蛋白质的混合物,抗原表位在45kD、47kD和48kD多肽上。抗SS-B抗体常伴随抗SS-A抗体同时出现,在 SLE检测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阳性率仅为13%。

四、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A)的检查

抗心磷脂抗体(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与抗心磷脂抗体有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栓形成、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自发性流产等。SLE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与抗心磷脂抗体的存在有密切关系。大约有40%的抗磷脂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80%左右有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由于抗心磷脂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疾病特异性,抗心磷脂抗体也成为诊断SLE的指标之一。目前常用ELISA方法检测。正常人血清与阴性对比吸光度比值(P/N)2.1,若(P/N)2.1对SLE临床诊断有重要作用。

五、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的检查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一种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是一组以人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为靶抗原,与临床多种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ANC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目前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ANCA的检查。ANCA对SLE无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PM),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在荧光显微镜下,根据荧光分布把ANCA分成胞质型ANCA(C-ANCA)和核周型(P-ANCA)两种。ANCA在 SLE检测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阳性率为60-80%。因此,检测ANCA对于SLE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检测SLE的免疫学检查项目有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ACA、ANCA等,通过联合检测可以避免因单项抗体阴性而出现漏诊,不仅提高了SLE检出率,而使许多SLE患者得到了早期诊断,并获得了积极有效的治疗, SLE生存率大为提升,5年SLE生存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60%上升到目前90%,10年生存率亦在82%~90%以上。

第2篇: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临床免疫学; 免疫检验; 实践; 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 Beutler B,Casanova J L.New frontiers in immunology.Workshop on The Road Ahead:Future directions in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EMBO(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 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 Hartmann M,Schrenk M,Dottinger A,et al.Expanding assay dynamics:a combined competitive and direct assay system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s in multiplexed immunoassays[J].Clin Chen,2009,54(1):956-963.

[5] 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 Shoshan S H,Admon A.Novel technologies for cancer biomarker discovery:humoral proteomics[J].Cancer Biomark,2007,3(1):141-154.

[7]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 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

第3篇: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86-02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等院校应针对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前沿学科积极使用英语开展教学。近年来,推行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

一、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新兴及交叉学科,医学免疫学的发展非常迅猛并不断向其他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渗透。随时了解该学科的新进展,对学好医学免疫学乃至其他专业课程都十分重要,而具备相当的专业英语水平是其重要前提之一。因此,我校对五年制本科生开设医学免疫学理论课双语教学。同时,为配合理论课双语教学,我们逐步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双语授课。通过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课程,学生可以在双语的环境中掌握医学免疫学的一些基本实验原理及常用实验技术[3]。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因此,开展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双语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在掌握实验原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专业英语水平也得到提高[3]。双语环境的创造与维持需要以下各因素的配合。

1.高素质的双语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及英语水平方面都具备较高的素质。双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和理解相应的中文教学内容,而且应熟悉实验所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和操作步骤的英语表达[4]。课前备课要充分,在阅读参考大量英文原版教材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科新发现、新进展,以便于对教材上一些过时的内容及时进行修正和更新;授课过程中,力求使用规范的专业英语词汇,发音准确,并尽可能使用较为简单的词句讲述专业知识,以便于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提高授课效果;课后逐份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其中的词汇、语法等错误用英文批注或纠正。除此之外,各级领导应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大力提倡和支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进一步壮大英语和医学知识水平兼备的双语教师队伍。

2.适用的双语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毋庸置疑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接触和了解更新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帮助他们迅速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但鉴于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目前很难找到一本与教学大纲相吻合的英文原版教材的现状,结合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计划,在参考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一部适合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验双语教材,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教材可以对医学免疫学实验原理、基本操作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进行编排,并在每个实验后对本实验中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做重点注释。这种尊重原版、消化吸收的教材建设特点一方面提高了双语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克服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畏难情绪,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除了高素质的教师、适用的教材,双语教学的开展还需要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结合学生现状,逐步增加英语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一般采用“全英文课件,中英文结合讲解”的教学模式。即课件和板书全部采用英语展示,以营造一个强化的英语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对一些比较简单或已学过的内容用英语进行讲授,而对于实验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中的注意事项等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用中文来解释,以便于实验顺利进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完成实验报告。②改变传统模式,积极开展教学互动。在双语教学中,我们改变教师处于主宰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第一次实验可由教师带领,此后每次指定一位同学将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用双语或英语制成课件或于课前书写在黑板上;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其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答疑,最后做一小结。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搭建网络平台,辅助实验双语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辅助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而言,它是个性化的,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根据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可以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医学免疫学实验的教学大纲、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以及该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还可以将包含图片、Flas等的医学免疫学实验多媒体课件上传至网络,使复杂、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4.高素质的学生。学生是教师授课的主体,双语教学不仅要求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英语水平以及学习兴趣等。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授课对象为本科五年制学生,一方面他们已经进入大二下学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正在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公共英语的基础较好。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双语教学,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除此之外,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文献,向他们推荐新版专著、相关杂志或网站,同时还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熟悉相关专业词汇,并在预习报告中记下不懂的问题,课后尽量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提高了双语教学的质量,为学生今后做科研、撰写SCI论文完成了原始积累。

总之,在医学免疫学实验中开设双语教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切实结合学生特点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素质、选取适用的双语教材、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在加强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是我们下一步改革和实践的主要内容。

第4篇: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1.1实验课较多,很多实验设计到生物安全问题

《免疫学检验》在本院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时分配:总课时90节,理论48节,实验42节,几乎是1∶1的比例。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有:抗原抗体的制备(2节)、动物实验(4节)、凝集反应(4节)、沉淀反应(2学时)、血清总补体测定(2节)、免疫荧光技术(4节)、化学发光(4节)、免疫细胞分离技术(4节)、免疫细胞功能测定(6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节)、免疫病理实验(2节)、医院免疫室见习(4节)。除了医院免疫室见习外,其他每个实验都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些实验中,不是要接触细菌,就是要使用血清,或是接种实验动物,而这些标本都是可能带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不管是直接感染,还是因为一些操作因素导致的感染性致病因子间接的播散到环境中去,都会对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造成潜在的危险。虽然在实验之前都对细菌、动物、血清进行了筛选,但是不可预知的生物危险仍然存在。另外,《免疫学检验》实验中还要经常开启橡胶瓶塞、离心、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混合震荡等实验操作,都会导致气溶胶产生,而实验室感染的最常见原因就是气溶胶吸入。由此可见,《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中开设生物安全教育的意义非常大,也是十分必要的。

1.2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

《免疫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这两门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本院通常在第2年的第一学期同时开设这两门课,在学生学习完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进入免疫学实验室学习免疫学检验实验技术时,微生物检验实验技术的学习也还只在入门阶段,对于生物安全还没有什么概念,对一些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对待血清标本,学生认为培养出来的,看得见的,比如一些致病菌可能是生物危险因子,但是血清标本里面那些看不见、潜在的生物危害因子,比如乙肝病毒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同学之间相互检测血清标本时,不认为自己同学的血清是可能带有生物危险因子的。因此,在《免疫学检验》这门实验课中,体现的是在思想上,学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者意识淡薄。在行为上,对实验室的各种实验标本看作普通东西,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很容易忽视其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物危害。

2探索《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首先要对《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师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俗话说,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为上起到榜样作用。对卫生部颁发的一些重要文件,比如《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都应该熟练掌握。

2.2加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

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如何学习生物安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真正具备自我防护能力。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课,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课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学习,比如:专题讲座,可以介绍社会、医院等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这些讲座,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对于检验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其次还可以通过见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的免疫学检验实验室参观,让他们更直观的学习到规范的生物安全防护方法。当然,生物安全知识重要而宽泛,通过这些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把相关的,重要的生物安全知识上传到系部网站,供学生自学。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进入实验室,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实践学习。总之,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吸收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全面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2.3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培训

(1)从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入手:比如只要进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都必须穿工作服,强调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脱下工作服反折,这一点,如果不强调,往往很多学生,一到下课,直接脱下工作服就放书包了。强调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禁止吸烟、吃食物;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教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在使用实验器材时一定要合理、规范。对在实验中需要的实验物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物危害有:使用离心机离心、操作玻片凝集实验、对动物进行接种、用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等所产生的气溶胶吸入,而这些实验都是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常规实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操作和掌握。除此以外,在实验过程中还可能遇到皮肤黏膜污染、被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误食,甚至可能被刺伤割伤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反复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规范,避免任何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

2.4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本院在2008年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实验室也专门配备了一名生物安全员,落实到了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教研室主任也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生物安全的相关标准、政策与法规等,但主要是针对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虽然其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免疫学实验中的一些生物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对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各个技术操作规程也要严格进行规范,每次实验完毕进行相关的记录等。在实验室中,要规范各种标识,使其时效性与警示作用得到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联系电话,事故处理的流程应张贴在明显处等,使工作人员发生问题时,能及时找到处理问题的人。总之,实验室环境的井然有序,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对初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检验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并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2.5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第5篇: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中职护生;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0-02

1 集体备课,合理制定授课计划

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研讨促进教学,最终形成资源共享。通过免疫学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满足教师和学生最深的体会。由于中职护理专业要求课时少,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惑。通过集体备课,正确分析教材,针对各部分特点制定授课计划,便于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2 教学过程中,授课方式改革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部分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疲惫。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经常采用指导性和启发式教学,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学生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认真听教师趣味性的讲解,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如,免疫“战争”的导火索―抗原。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通俗地说,免疫就是机体针对抗原的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始动因素和必备条件就是抗原的进入和出现发生的一场免疫应答[1]。

2.2 采用比喻学习法,有利于难点的记忆

在医学免疫学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可以运用巧妙记忆的地方。如,抗原提呈的内外源途径的比较难理解,很多学生记不住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究竟是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还是CD8分子。其实,在这里可以应用一些记忆技巧,即因为MHC-Ⅰ小,所以要和大分子CD8结合为靠山;而MHC-Ⅱ大,因此选择和小个子CD4 结合。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使用此种记忆技巧。

2.3 利用图表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问题

在学习免疫学时会遇到很多概念,有时仅看书本上的文字叙述很难理解其本质含义。如,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区别,通过看图,则可以轻松理解这些概念。T淋巴细胞膜上有CD2受体(E受体),通过E花环试验,T淋巴细胞与绵羊的红细胞结合,形成了“玫瑰花环”。而B淋巴细胞没有CD2受体,没有结合绵羊的红细胞,没有花环。通过图解,学生能很快能区别T和B淋巴细胞,也有利于实验课镜下区分T和B淋巴细胞,图表有利于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2]。

2.4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具有直观性好、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还能强化学生对所授内容的记忆,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3.1突出基本概念和原理

免疫学是一门与其他生物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深奥抽象。笔者认为,虽然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但是学好免疫学的第一步依然是打牢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理解并记住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知识。

3.2 教给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在讲解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时,概念多、抽象、理论深奥、不易理解,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对帮助学生学好免疫学这章非常重要。首先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把问题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其次要求学生上课做好笔记。学生做好笔记,容易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还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

3.2.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2.2督促经常复习,复习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

免疫学教科书的编排逻辑性强,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前后呼应,尤其是后面的章节所介绍的知识通常是基于前面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如,免疫球蛋白章节中所阐述的,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这里提到了B细胞、抗原等名词,关于B细胞、抗原的概念是在免疫学总论和抗原前两个章节中分别介绍的。有的同学课后未能及时复习,已经记不清这些概念,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抗体的概念,甚至会听不懂课。为此,提醒学生要经常复习,尤其是在下一次课之前,完成对于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进行复习,前边所学的内容掌握了,为后边的内容理解就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2.3 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消化吸收

医学免疫学属于前沿学科,涉及范围广,其中渗透了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免疫学的学习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需经常给学生简单复习一下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他们学习免疫学。当然,这对于教师本身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免疫学,还要了解其他重要的相关学科。总之,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免疫学的学习,是学好医学免疫学的推进器。

4 重视实验课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一认识(理论)一再实践,这是人的认识规律,也是科研发展的规律。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是最基本的免疫学科研实践。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甚至自己设计实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免疫学原理。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如,通过观察豚鼠过敏性休克的现象,是一个经典的动物Ⅰ型过敏性休克试验[3]。此型过敏反应发生迅速,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具有严格的特异性以及明显的个体差异特点。过敏反应过程中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细胞释放多种血管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特有症状。与临床常见的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很相似。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Ⅰ型变态反应机理的理解,并提高护生对防治青霉素过敏重要性的认识,使上述各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的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技能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第6篇: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5-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性强,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明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免疫学是一门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认为免疫学深奥、难学。如何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动手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一直是我们探索与改革的重点。经过多轮的调研、实践与反馈,本课程组探索了一套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开放式考试三位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免疫学理论的研究型教学

1.1 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多媒体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而且在传统的教学尤其是合班上课中,经常出现“原理概念满堂灌”的现象。在这种课堂中,教师从头到尾唱主角,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是否听懂;学生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较差[1]。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的转变,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将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转变,让大学生走上讲台,而老师则主要起好引导作用[2]。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摸索,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成功地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在这种“参与式”教学中,课题组教师结合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热点、动态以及与免疫学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拟定了一些主题,如“三聚氰胺”、“甲型H1N1流感”、“器官移植”、“奥运会违禁药物”、“艾滋病”、“疟疾”、“有机磷农药”等,并将学生分组,自由选题,通过课后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拓展式学习,安排两学时的时间由每组学生推举代表讲解各组制作的PPT。在参与式教学中,台上的学生或娓娓道来,或热情洋溢,将理论学习联系科研或生活实际,通过科学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的归纳与分析,最后都能提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台下的师生参与讨论与点评,收获都很大。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将教师的课堂灌输变为学生课后拓展、师生共同探究。通过学生上讲台,师生互动,教师转变角色,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基础上,而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多年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学生主动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并通过课外学习延展了课堂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且,我们在教学中将我院熊立仲教授提出的“千问计划”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或课后查找资料来回答问题。有的问题虽然是目前暂时回答不了的,但为他们以后探索研究这些问题播下了种子[3]。

1.2注重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免疫学内容调整与更新

在教学内容方面,免疫学课程过去主要讲授免疫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技术,根据教学大纲的框架来实现既定的目标。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来说,完全按照以前的知识结构来设计教学内容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一方面,我们根据课堂需要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打破“重近代经典内容、轻现代新科技知识”的传统,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更要力求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免疫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加大新内容的份量。另一方面,结合笔者的免疫学相关研究内容和成果引入课堂,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乐于创新的精神和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 。

表1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免疫学实验课内容调整

同时,通过单独设置免疫学实验课,对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了间接法ELISA实验,并采用酶标仪对ELISA结果进行检测,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新颖性。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则强调实验顺序的连续性、实验内容的密切衔接(见表1)。在免疫学实验中,学生以基因工程技术超表达的蛋白为抗原,以小鼠和家兔为免疫动物,每班每人都能得到抗血清制备和ELISA检测的实验技能训练,加深了对免疫学方法原理的深入了解。

2.以科研课题形式设计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将实验内容与科研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毕业论文和兴趣小组等科研活动有机融合

免疫学实验内容被整合成一个综合大实验后,类似于一个小型科研课题,是一种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一体的初步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研探索者的角色融入到实验中,加强了实验的科研训练目的。在课余,我们还注意收集一些能用免疫学实验解决的科学问题,如某些教师想用表达的蛋白来免疫获得相应抗体、某个研究生正在制备抗血清用于免疫印迹杂交、某些SRF项目正在研究的对象可作为抗原等,将学生正在接触或即将接触的科研课题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学生更能体会免疫学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会更能有准备地上好免疫学实验课,避免为了做实验而实验,为了修学分而做实验的消极态度[5]。

2.2以自身血液为标本,与社会实际加强联系,提高学生动手的兴趣

在间接法ELISA孵育等待的过程中,我们穿插安排了血型鉴定的兴趣实验。在实验中让学生亲手采集自身血液,研究自己的血型。实验完毕后将本班同学测得的血型做一统计,并与献血、中国的血库供应情况、血型改造等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这个与自身相关的兴趣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要求学生以论文格式提交实验报告,为科研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第一次实验课上,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类似于一个小型科研课题,并要求学生以论文格式提交实验报告。对于即将迈入大四,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写论文比写一般的实验报告要难。因为,前言部分需要他们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材料与方法部分要求他们了如指掌;实验过程中要求观察更加细致全面;所有实验结果要求及时实事求是地纪录;实验后要求对结果运用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等关系去推理分析,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讨论各种本质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关于本实验或整个综合实验的本质的完整的认识。如此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能较好地激起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作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了研究型教学的目的[6]。

3.实行开卷考试,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科教学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考试改革。生命科学的一些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闭卷考试,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不是通过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弊端。因此,本教学团队结合我院考试改革的要求,在考试方式上做了一些改革,对免疫学开卷考试进行了一些尝试。考试题目结合当前农业、医学、环境和食品等领域与免疫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针对瘦肉精的安全检测或禽流感病毒的检测等,如何建立快速灵敏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在考试内容的灵活性和题目的多样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全面地考察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第7篇: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字:免疫学  肝脏  乙肝病毒  肝脏移植

    免疫学称得上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渗透到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领域之中。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不断提高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的质量 ,可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指标 。下面笔者就从普遍存在的乙肝病毒和肝脏移植着手,谈一谈对有关免疫学的认识。

    一、乙肝免疫治疗之相关事项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将近4亿的感染者,每年发生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其数目骇人听闻。现阶段,对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激活足够的免疫细胞,尽可能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并能中止这种持续的感染。免疫治疗前患者体内抗原与前体DC系统的亲和积处于平衡改造状态,平衡常数L1q1L2q2=K,假设从体外补给A的替代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浓度为X,免疫治疗效果C的增加浓度为N。由于B的群体中个体的亲和力呈正态分布,所以认为B数量的减小倍数等于平均亲和力的减小倍数,假设C的生理流量不受影响,q1不变,那么,N=L2{1-[L1/(L1+X)]1/2},当L1越小, 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当X越大时,N越大。所以免疫治疗要大剂量给药,同时大剂量给药活化势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疗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类似物使L1减小,同时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统兴奋剂的必要。又成熟DC数量=N×发生体积,所以有静脉给药或者多点皮下给药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由于存在静息活化平衡常数,那么在抗原浓度和亲和力相同的情况下,前体DC的浓度和亲和力之积为定值。前体DC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小,此时给药的途径的区别大大缩小。

    乙肝病毒的各种抗原都对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种抗原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能降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过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受体和死亡受体4的表达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毒性,人肝细胞中HBV复制水平升高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诱导的调亡;HBV感染时肝细胞可强表达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调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减少肝细胞的调亡。拉米夫定治疗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调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会妨碍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予以护肝防纤维化治疗。

    持续存在的乙肝病毒抗原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前体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继而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成熟的活化的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以致不能同时产生足够的CTL细胞进行有效的控制被感染的肝细胞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前降低病人细胞外液中慢性乙肝抗原的含量,以减小它们的反向选择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对有限的资源同样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各种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亚群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如T细胞、NK和NKT细胞之间以及它们亚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人体各种前体DC细胞亚群之间也同样可能存在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乙肝病毒抗原系统对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敏感的前体DC减少,进而使得它对其它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它的前体DC细胞数量就会增加,进而增强了它们对对乙肝病毒抗原系统敏感的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复感染前的速度减小和能恢复的数量减少。同样,被感染的肝细胞也会持续的反向选择对其敏感的CTL细胞而使其数量减少,其它CTL细胞的数量将会增加,它们的抑制作用也会抑制乙肝病毒特异性CTL的恢复。为了增加对乙肝病毒敏感的前体DC的恢复速度,增大其能恢复的数量;同样也为了特异性抗乙肝病毒的前途CTL细胞的恢复,有必要解除这种持续的抑制作用。另外,外周血中被感染的DC细胞低水平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使得它们在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群作用时,诱导活化的T细胞的比例将下降,而耐受和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比例将升高。要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对免疫系统重新进行一次格式化。二、肝脏移植免疫学之相关事项

第8篇: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也日益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和新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目的,我们于2007年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授课的依据,是学科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科研实践,累积的经验升华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的书面总结。一本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为适应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桂林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2006-2008年参编全国统编规划教材与配套教材9部;自编各专业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试卷库50套。

此外,2008年3月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新编的两部实验指导均以“三基”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补充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与修改操作方法。有传统的、基本的实验方法;也有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操作;还附加教学大纲、模拟考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最新的实验基本原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紧密联系医学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1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我们对2005级检本、2006和2007级医本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淘汰减少部分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及操作繁杂、影响因素又多的实验项目,例如补体结合试验。增加一些操作性强、分析含量高、实用可行的实验项目,如T细胞亚群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等。又如对病原性球菌的检查,就采用从脓汁标本分离培养病原性球菌并以形态特征、生化反应等予以鉴定的方法;对肠道杆菌的检查,就采用从粪便标本分离培养肠道杆菌,并以结构特征、生化反应特点、药物敏感实验及免疫学检测方法予以辅助诊断和鉴定。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综合性实验的原则。实验课以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为主、辅以示教、录像片等完成验证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4-6人),教师对实验改革,提出要求、目的,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实验进行设计后独立完成实践操作,保证每次实验课每人都有操作的机会,做到人人动手,教师对学生在每次实验中的表现都要记录在案,记为平时成绩。每次实验都要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发生的错误都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方法、结果和问题要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一个展示综合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三、开展PBL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

在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开展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法”(PBL)得到大家认可。结合课程特点开展PBL教学,以问题和病例为中心进行讨论。结合病原微生物学特点开展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以常见、多发的传染病病例为基础,主要对病原学诊断原则、诊断程序和实验方法等加以讨论,例如对常见的艾滋病、乙型肝炎等进行讨论,以增加学生对这些疾病的危害及诊断的认识。此教学方法不仅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动地独立思考,有效地利用教材和资料进行自学,并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找到正确答案,使问题得到解决。如由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一般有多种抗原决定基,均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相应抗体,强化学生理解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一抗”、“二抗”、“多抗”的“生涩”的基本概念;通过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的图示讲解,诱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临床检验诊断中多使用单克隆抗体以增加诊断的敏感性。根据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本概念,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加强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培养、巩固学生“三基”训练。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实验中,将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测定相结合,如“水的细菌检查”、“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让学生任取自然界空气、土壤、水和自己的体表及口腔中的标本进行培养来了解微生物的无所不在,加深对无菌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抗感染的试验中,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牙垢的检查,了解口腔清洁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效果。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并提前到临床检验科进行见习,了解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上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不再感到实验的枯燥,既开阔了思路,又增加了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实验考试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技能和技术考核,可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重视对操作能力的训练。每次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列为平时成绩。并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全部实验课结束后,用抽签的办法进行实验操作的考试,在实验考试时,准备一些试验考试项目让学生随机抽取,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做出结果,以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实验,当堂完成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每个操作环节现场打分。理论成绩占80%,实验考试成绩占10%,平时实验课及测验成绩占10%。这样,改变了过去单一理论考试成绩的做法,促进了学生学习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的积极性。

六、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开拓学习空间

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教学录像配合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实现资料丰富,交互性好的网络教学,将电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在网上公开,便于学生查阅使用,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等,精心研制了“教学网站”、“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考试系统”、“习题库”和“素材库”。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9篇: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模式;应用优势

在过去,免疫学教学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和学生讲课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因教学内容和教学强度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使用问题的出发点来定义自己的学习目标案例或情节。对于临床医学教育而言,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培养临床思维,渗透医学人文教育,这对我国医学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免疫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已成为医学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1]。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刻不容缓[2]。借此机会,下文以选修课形式对2018 级临床医学专业为试点,由学生自主报名,进行免疫学PBL模式试点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过程及PBL教学总结反思如下。

一、PBL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倾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模式属于讲授式教学,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前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就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内容,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难以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医学免疫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求较高,PBL教学模式能够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自由分组就教学问题进行讨论,以某种疾病或某病例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PBL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以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水平。在此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专业性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且对学生医学思维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优势。

二、PBL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对象分组

总计48 人,按学生个人意愿随机分配为4 组,每组12 人。每两个班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每班设立一到两名主席,带领小组学生学习,两到三名记录员记录上课内容及学生的看法。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以使学生明确PBL教学模式与流程,进而保障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

1.教师准备PBL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对各科临床知识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课程开始前,对参加课程的学生大致介绍PBL的背景及其上课流程,使学生对该课程有初步的了解,在正式上课前做好相应的、对话、发展等,均以贴近临床为中心。在课堂上,对学生关于案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见性地准备好相应的答案,并尽可能地向免疫学相关知识引领。对学生在收集资料等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并在课前让学生掌握。在上课过程中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理论在解决问题的交流中需及时指正。2.学生准备学生对分配到的问题,通过各类方式查阅相关资料,自学需要掌握的内容,并总结资料中的关键点,解决问题。由主席汇总组员答案,进一步深入总结、整理,为课堂总结发言做好准备。在其中,主席在课堂上需要调节课堂气氛,鼓励组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不积极的组员也要起督促作用,带领组员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记录员需要有一定的总结能力,可以快速总结问题并记录。3.课程实施免疫学PBL选修课教学总计十学时,其课堂组织形式为:第一次课给学生分发第一幕资料(背景及症状),学生对内容提问;第二次课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分发第二幕资料(检查报告),再次提出问题;第三次课解答第二次课问题,总结本案例知识点及其机理;第四次课交流各组PBL的教学结果及心得体会。

三、PBL教学结果

PBL教学结束后,向学生发放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自我能力、课堂感受及课堂建议等进行调查。设立学习内容题目四个:第一题,lgE蛋白的产生与什么有关;第二题,参与过敏发病机制的物质有哪些;第三题,在血常规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过高,可得出的结论;第四题,在第二幕检查单里哪项检查没有意义。结果显示,正确率分别为:第一题34.04%;第二题23.40%;第三题80.85%;第四题21.28%。其中,第三个问题在其他科目中有所学习。对课堂感受设立题目三个,对课堂中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人有59.57%选择了主席,组员为25.54%,记录员为14.89%。在最喜欢的选修课中,选择免疫学PBL的学生占53.19%。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对传统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教师要重视P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不断促进学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需要担负着国家卫生事业的重担,所以培养医学生不光是教授知识与掌握必要的技能外,其培养思维能力也是重中之重。在此次开设的教学活动中,两位免疫学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把情景中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做了充分准备,保证了学生对于情景的理解与带入,又不过多的去让学生被动的汲取知识,这对情景中的问题导向意义重大,防止学生思考问题时脱离情景,脱离实际,让学生紧紧围绕情景中的主题。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对于学生思考问题的上限与下限要有把控能力,让学生在这上限与下限之中横向拓展问题面,使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对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学生方面

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核心之一。在此次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常会有一种惰性思维,只做一个旁听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情境中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欲望,如何打开学生对于问题的发散性思维,但又不能使学生钻入对于问题的偏见与歪曲的泥潭之中,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对学习小组内任务分工进行细化处理,任务明确到每个人身上;其次要严格规定课堂发言的次数与质量,从内向外推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对于部分没有及时认识到PBL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是肤浅地认为PBL加重了自己的课业负担,对该教学方法产生排斥心理的学生,需要教师及时引导,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学生发现PBL的优点,避免出现厌学情绪。

(三)教学管理

目前,学院开展的PBL教学活动属于小范围实验性的教学活动,并不能完全从传统教学中脱离出来。学生既要完成传统教学的学习任务,又要完成PBL的教学任务。两方面的任务都比较繁重,使得学生在PBL教学学习中的学习质量有所折扣。并且,学习时长较短也是导致学习质量不足的一大原因。PBL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应用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医学知识联系临床的优质教学模式。其内在两大灵魂体现于: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态度与方法,以及对于理论知识的探索,学习与重新认识。这对于医学生今后走上职业医师道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临床思维,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有助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支出,这也要求广大教学者充分地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思维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重视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根据各自学校和学科的特点,对PBL的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找出符合本院本校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满足新时期我国对于医学高等教育的需求。

五、结束语

PBL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时间不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教学问题,这也就要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就PBL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从当下的教学成果来讲,PBL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与学生学习水平、沟通能力等专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彰显着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教学中的优势。PBL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其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结合我国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以保障PBL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今后的高质就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