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工程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环境成本;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领导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2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成本的概念及起源
公司治理的概念源于英文“Corporate governance”,学术界最早开始对公司治理进行研究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恩斯和法学家伯利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提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在现代公司中已经分离,控制权从原来的所有者手中已经转移到管理者手中,由于管理者利益常常与股东的利益相背离,因而公司治理的作用就是用来讨论两权分离的、并且公开发行股份的大型公司的运营状况[1]。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2]。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聘用、奖惩以及解雇高级经理人员的权利。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是接受董事会领导的执行机构,并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
国际上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研究成果的大量发表则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1998年了目前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而完整的指南——《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该报告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定义: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了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者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
目前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成本影响的研究在国内极为少见,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阐述和分析其对于环境成本的影响,以增进对于公司治理的了解,克服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从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领导层结构等。
(1)董事会特征
董事会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按公司或企业章程设立并由全体董事组成的业务执行机关,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在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中,有两项明确涉及董事会的内容,而且其他五项内容也与董事会的职责密不可分。由此可见,董事会质量的高低是决定公司治理水平高低的核心要素,这一认识已经在国际组织和学术界得到普遍的认可[3]。
我国法律分别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人数作出了规定。《公司法》第4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3-13人。《公司法》第109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一律设立董事会,其成员为5-19人。董事会规模过大对于董事会作用的高效发挥具有不利影响,比如董事会成员间沟通与协调的困难,以及“搭便车”现象的产生等等。与此同时,董事会规模大也存在一定的好处,比如可以丰富董事会内部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吸收各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减少公司的经营风险。
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没有重要的业务或专业的联系,对公司事务可以作出独立判断的董事。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的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委员会,它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监督信息披露;监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审核及监督外部审计机构;将内外部审计结合起来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审核及监督企业的内控实施。
(2)股权结构
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的股权分布状态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公司稳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的数量化指标。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来讲,股权结构分为三种:一是股权高度集中,企业股份的一半以上都由第一大股东绝对控制;二是股权高度分散,企业的所有包括第一大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所持企业股份都不到10%;三是介于前两种之间,不是绝对控制也不是绝对分散,企业相对较大的股东所持的股份也只是在企业股份的一半以下[4]。
(3)领导层结构
理论(Agency Theory)认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必须分离[5]。当两职兼任时,董事会不能有效地行使它的关键职能,包括评估和解聘不称职的CEO,并且,把决策管理权和决策控制权集中于一人身上会削弱董事会监督管理者的有效性,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容易造成决策的个人主义。相反,两职分任能使董事会和经理层更好地履行职能,增强两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三、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成本的影响机理
从逻辑上来讲,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属于公司治理的一部分,企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离不开对环境成本的合理控制和管理,同时,企业控制环境成本是通过企业的领导层来具体决策和实施的,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和领导层结构都属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并且企业只有加强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同时承担起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经营,所以从理论上来看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成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笔者认为,公司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规模的大小,意味着代表股东参与公司决策执行的董事的多寡。相比于人数较少的董事会,大规模的董事会在各方意见的讨论和交换方面做得更充分,大家讨论问题的视角更广泛,层次更深刻,董事会成员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能更好的发挥,降低了经理控制董事会风险,提高了董事会的质量。如果董事会规模比较大,董事会人数比较多,那么董事长控制董事会的难度也就越大,董事会做出决策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也就越高,从而促使管理层更加关注环境问题。比如学者Chaganti通过研究得出,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能防止公司财务信息失败。
而董事持股会使得董事对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关注度增强,从而影响对于环境成本的控制力度。董事持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得董事更加努力地工作,通过公司股票的升值而获得收益。如果董事会成员自身即为大股东或者持股量较大,那么他们更有动力去监督、检查CEO,股东的身份、股份集中程度等都会对公司管理产生影响,由于自身股份的原因,他们有更强的个人动机去行使相应的权利,降低非价值最大化的动机。Jenson和Meckling认为管理者持股有助于使管理者和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减少管理者在职消费、剥夺股东财富和进行其他非价值最大化行为的动机[6]。
独立董事对于公司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独立董事相对于自身在企业得到的经济利益来说,更加看重自身的名誉和声望,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的初衷是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可以让独立董事代表全体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经理人进行监督,减少因为经理人行为的不恰当而导致问题[7],所以从理论上说,独立董事越多,就越能有效的进行监督,以消除内部人控制[8],独立董事的存在应该会对环境成本起到有利的作用。
设立审计委员会是为了加强对公司财务信息的审核与监督,避免管理层弄虚作假。审计委员会成员以独立董事居多,在决策制订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会提高企业环境成本支出。比如学者Collier认为审计委员会可以保证财务和信息系统的质量,减少公司不披露信息的数量,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保障。
而在股权结构方面,如果股权较为集中的话,有利于增强对管理层的控制,因为这可以减少公司治理中的搭便车问题,但是,这也会产生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大股东可能会损害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拥有控制权的股东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控制权来获取私利[9],而不是考虑对公司长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负责,股东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就越强,从而减少环境成本支出这一非价值最大化的行为。Brammer(2008)认为适当的股权集中度也能对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产生影响。
由于委托人和人的信息不对称,经理可能发生问题违背股东的利益,因此需要董事长加以监督。当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两职合一时,监督的作用就发挥不了,董事长会采取措施并利用董事长的身份压制其他董事对他作为总经理的负面评价。这种权力的集中造成管理层专制,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质量。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从逻辑上讲会使得公司更加倾向于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治理决策的影响力更加小,对于环境成本管理会缺少他人的监督,笔者认为这样会降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降低环境成本支出。Forker(1992)的研究显示,CEO与董事长两职合一会导致出现高层管理团队自我监控的局面,总经理倾向于对外隐瞒对企业不利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08):56-129.
[2]吴敬琏.现代公司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201-202.
[3]胡汝银.中国公司治理:当代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122-123.
[4]王咏梅. 股权集中度:对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J].上市公司,2001(04).
[5]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210-211.
[6]Jenson M,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03):305-306.
[7]Eugene F.Fama , Michael C.Jensen.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Vol.26,No.2.
[8]郑雪.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性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flood control, irrigation, power generation and shipping has played a tremendous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alysis the impac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water, hydrology, geology, soil, the humanities, the effects of biodiversity,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reasonable reliable reference.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1对水体的影响
拦河修建挡水建筑物后,在上游形成水库,随着水位的抬高,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变慢,滞留时间变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CaCO3和MgCO,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也会有不利的一面,即库内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度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变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类光合作用,藻类大量生长,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另外,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使下游水位下降,造成下游湖泊水位和地下水水位下降,湿地萎缩、绿洲消失、海水倒灌,对航运、灌溉、渔业等均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1.2对水文地质的影响
大中型水库修建后,会改变下游河道流量,因而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影响,同时水库渗漏问题会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修建大坝后,还可能会诱发地震、塌岸、滑坡等地质灾害。大型水库蓄水后,可能诱发地震。其主要原因在于:水体压重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可导致断层之间的程度增加;增加岩层中空隙水压力,库岸会产生滑塌。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现象。
1.3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兴修水利工程、疏浚河道等措施,保护农田,使之免受干旱、洪涝等灾害影响,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内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在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另外,泥沙淤积问题也是每个水利工程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拦河修建挡水建筑物后,会在建筑物前造成泥沙大量淤积。
1.4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修建水利工程后,打破了原有水系内的生物(尤其是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严重的会造成灭绝。
1.5水利工程的噪声污染及景观破坏
水利工程施工作业,由于机械设备规格型号大,且开挖及爆破工程较多,这些都有可能形成对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必须分析其对周边居民环境以及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此外,水利工程施工作业区域由于水资源丰富,景观较好,因此,必须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景观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其恢复程度。
2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2.1.1对于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的工程防治。预防水土流失,可以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分区防治,可以采取枢纽工程与临建工程分区防治的方式。在施工工程区域,对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部分进行防护设计,并制定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砼或砌石护坡、草皮护坡、挡土墙、地面排水工程等工程保护措施,对于块石料场的石料弃渣应修筑挡渣墙,同时施工过程中开采边坡废弃土石渣采取防护和拦挡措施,以防止无用弃土、渣被降雨或水流冲走,避免石料开采过程中危及河岸、堤防及水工程安全。
2.1.2加强水利工程沿线的土地整治及植物防护。土地整治,对渣场、科场和临时用地工程占用土地及永久工程区的空坪隙地工程完工后要恢复植被;弃渣施工、运输中,应充分利用施工管理措施,将弃土料弃于渣场上层,弃渣结束后,应进行渣场改造,对渣场统一进行平整堆放处理,营造固土保水作用好的水保林、草地,恢复植被;对料场应将开挖弃料回填,并覆土满足林业用地的要求;临时用地和永久工程区的空坪隙地要对废渣、废料和临时建筑清理拆除后,对压实的土地进行翻松、平整恢复植被和绿化美化。
2.2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排放水的处理
对于砂石料生产废水处理可以采取经集中后经过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其中沉淀污泥经干化处理后填埋处理,对于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均采用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施工作业过程中,对于降水、渗水可直接排入下游基坑沉淀后排入河流中。施工作业人员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采用了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生活污水处理。
2.3加强对粉尘污染的治理
工程施工期间所产生的粉尘、扬尘保护措施。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尽可能的减少使用爆破技术,较多的采用了湿法施工作业方式。为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全体作业人员配备防尘护具,涉及地下洞室施工作业的安装了临时送排风设备,从而保证及时排出施工中产生的粉尘。砂石加工场在建设时都配备了必要的防尘除尘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从而保证设备能够有效运行。
2.4施工现场噪声防治与景观保护
由于施工机械设备,砂石料开采加工、工程开挖爆破等施工作业过程噪声较大,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尽量分区域布置施工与生活地,合理限定爆破时间以及固定噪声较强施工作业时间等保护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噪声污染。在施工作业期间,加强对景观环境的保护,景观环境的经济意义较大,避免因水利工程的实施破坏原有的景观,对于带动今后的旅游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3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3.1防洪工程规划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应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入手。在充分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权衡两者间的关系,摒弃、打破以往传统只针对经济技术进行考评、估测、分析的评估指标体系,而是应该在传统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对项目地区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估,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综合的项目评估体。以往的治河工程,通常只是将河流作为环境修复工程的主体,而由于这些河流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仅凭河流的治理、恢复来实现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河道、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实施前,首先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设计图纸对项目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熟悉、掌握项目周边区域的环境,明确河流的结构、特征、布局,对水路交错地带作详细划分,针对河流上下游的生物群落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认识河流水体与各种动物、植物间的依存关系。此外,还应针对施工场地内的河流、岸坡地质结构进行实地勘察、测量、检验等工作。在设计中加入补充性环保标准、保护环境要求等条件,以此保证项目的实施在环境破坏最小化的条件下进行。
3.2岸坡防护
在整治河流的过程中,水体、陆地交错地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是影响河流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水陆交错地带是河流水体中植物的繁茂、发育地。此些植物不仅能够为动物提供生存空间,同时也是水生、陆生动物与植物的生活迁徙区域。因此,在设计岸坡防护工程的过程中,应在满足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生态建设要求,尽可能的采用与施工场地范围环境相协调的结构形式,在充分满足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保证生态与景观护岸形式的多样性。目前,较为常用的岸坡防护结构,其主要采用具备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以及由自然材质、多孔混凝土构件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的减少硬质、不透水材料的使用,为河流植物、生物的栖息、繁殖创造条件。
3.3 水利工程的管理
在水利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及时治理、修复施工期间所造成的植被景观破坏。设计、编制符合现代化生态工程的环境修复方案并严格实施,以此保护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对于水利项目范围内的生物圈,可翻阅当地生态环境的历史资料,与当下的情况作对比,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水利工程项目的人员活动进行规划并加以规范,以此确保生物繁衍生息、保证不同物种间的比例平衡。为减少、降低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投入使用的过程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保证生态建设的效果与实施,延长生态工程有效期限,应加强重视水利项目前期的养护、后期的管理,具体包括生态维护、检测、评估等工作。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也不断的得到改善,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膝关节损伤的几率,使得现代社会中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也逐渐的增多。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作为常用的临床骨科手术方式,虽然能够很好的治愈患者的膝关节损伤,但是在手术后往往会伴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现象的发生[1]。本院为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时对常规组和护理组分别实行不同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探究针对性预防与护理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吉林省人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37例,女31例,最小年龄为45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60.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常规组,各3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护理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1.2.1 术前护理 由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在手术后很长时间内都需要卧床休养,很多的老年患者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从而会形成严重的心理包袱,因此,在手术之前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患者的心里阴影。护士要细心的开导患者,并将手术前后需要注意的事情详细的告知患者极其家属,同时要让患者知道手术的成功率很高以便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患者对抗病魔的信心。
由于手术后很长时间内患者都需要卧床休养,所以,为了确保患者能尽快的适应术后生活,在手术前就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训练。训练主要有三部分的内容,一是床上生活训练,即让患者习惯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二是早期功能训练,即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指导,使患者能正确的掌握踝关节以及足趾关节的活动度以及股四头肌和臀部肌肉的活动方式;三是呼吸功能训练,即让患者掌握正确深呼吸方式,从而增强患者的肺功能[2]。
1.2.3 术后护理 在手术后要对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进行全天候的观察,因为手术的原因,患者的下肢在手术后会出现肿胀现象,并且因为循环不通畅会导致血栓在患者手术后24h内就形成。从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肿胀、浅静脉等情况中都可以看出下肢静脉回流情况,通常情况下,手术切口的周围有肿胀现象发生是正常现象,但是假如患者下肢的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现象的发生,并且还有浅静脉充盈现象的话就说明下肢深静脉阻滞。
由于在手术后要将引流管留置在患者的关节中进行负压吸引,假如出现流管不通畅的现象的话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血肿的现象,并且也加大了感染的危险。所以,在手术后一定要避免患者引流管出现堵塞现象。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药物性预防以及机械性预防,药物性预防即要给患者注射右旋糖酐500 ml以及低分子肝素钠;机械性预防即要在手术后第二天开始对患者进行tid持续七天的空力波治疗。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的血常规以及凝血试验进行定时的检测[3]。
讨论
由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后必须要进行压迫止血同时还必要要处于持屈膝的状态,而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又比较的长,因此,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现象。
所以,医疗机构一定要加大对人们膝关节损伤预防知识的宣传,对人们进行知识普及,加强人们的预防意识。在疾病出现后要对患者的病情及时治疗和护理,防止患者病情的加重。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要注重对患者的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本院在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试验表明,护理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88.2%,常规组为55.9%,护理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
参 考 文 献
[1] 陈捷,施海虹,绿红梅,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0,6(12):4951.
【关键词】 全髋关节;深静脉血栓;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8-01
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达37%-69%[1],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数量的增加,对该并发症的预防不容忽视。因此,DVT的预防护理对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我科对人工全髋置换术病人采取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与协助医生预防抗凝治疗相结合的护理干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病率降低了16.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60-80岁。其中双髋12例,单髋20例,既往均无脑血管病史。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1.2.1.2 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后,针对性的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症状及后果,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1.2.1.3 指导床上生活及功能锻炼,如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
1.2.2 术后护理
1.2.2.1 保持合理的 术后抬高下肢20o-30o,在患侧肢体外下方垫适当厚度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1.2.2.2 保持引流管通畅 若引流管不畅易导致局部血肿,从而使血肿下血管受压,血流缓慢。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预防其受压扭曲及堵塞。
1.2.2.3 鼓励早期功能锻炼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更为突出[2]。手术当天,麻醉反应消失后,指导患者做踝关节主动收缩。术后1天鼓励病人做踝关节及股四头肌主动运动。术后3天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从30o开始,每天5o逐渐增大幅度,但不超过90o,持续1-2周[3]。术后第2-3周,除以上功能训练外,加强屈髋外展、外旋运动,训练方法一定要正确,防止关节脱位。术后4周-3个月,应进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教会病人如厕、穿脱鞋袜、坐车、上下楼梯的方法,同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1.2.2.4 机械性措施 采用间歇充气小腿压力泵在术后早期预防DVT有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可充气的气囊间歇性充气,使下肢和足底静脉受压,从而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瘀滞。
1.2.2.5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方法预防DVT。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而不用止血药,增加了术后出血的可能,因此,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及引流情况,及时遵照医嘱进行血常规3及凝血的测定。
2 讨 论
全髋关节置换是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头下型)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手段,其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深静脉血栓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和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而肺栓塞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阴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4]。DVT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高凝状态和静脉瓣膜损伤[5],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受限,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有研究表明,DVT的形成多发生在术后早期[6],约50%的DVT开成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开始形成,而早期主动开始功能锻炼可增加肌肉活动,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减轻静脉血液瘀滞,从而达到预防DVT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贺红梅.术后并发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2A):158-159.
[2] 陈艳丽,崔文璐,辛兰,等.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4,21(10):37.
[3] 张瑞芳,许红璐,周雪梅.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8-29.
[4]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
【关键词】 康复护理程序;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功能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股骨颈骨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肢体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康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关注的检点。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不仅能缓解髋关节置换术的疼痛,还能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1]。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对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采用康复护理程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摄标准患髋正侧位x线片及骨盆x线平片证实;意识清晰,无神经或精神方面疾病而影响其日常活动,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全部患者均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排除手术禁忌症、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70-84岁,平均(79.5±5.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6例,骑自行车摔伤28例,行走摔伤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72h。骨折部位:左侧55例,右侧45例。骨折类型按照解剖分型:头下型37例,经颈型30例,基底型33例。骨折移位按照Garden分型:Ⅱ型58例,GardenⅣ型4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程序,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后1周内(第一阶段) 麻醉清醒后挤压和按摩患者的小腿,指导患者进行及健肢的主动运动与患肢踝关节、脚趾的主动屈伸运动。术后1d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先收缩5s,再放松3s,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踝关节和小腿采用间歇性气囊肢体加压仪进行治疗。手术后第2d,在CPM机的协助下进行膝、髋、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
1.2.2 术后1-2周(第二阶段) 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髋屈伸肌、外展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患肢抬高控制在30°以内,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屈膝从15°开始,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每日增加训练角度,目标>90°;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之后进行坐起训练和起立坐下训练,练习过程中注意患者有无心慌、出冷汗以及恶心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停止练习[2]。结合患者的体力恢复情况让其自主进行穿衣、梳洗、进食、床上排便等活动。
1.2.3 术后2-4周(第三阶段) 当患者健侧下肢具有正常的活动能力以及患肢可靠的内固定时,进行站立、负重、行走、转身训练。术后1个月,可适当根据X线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患肢的负重训练,缓慢的半蹲起立、原地踏步练习、上下台阶练习,患肢由部分负重逐渐到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 两组术后均随访6-12个月,平均8.5±2.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满分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3]。从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等4方面进行疗效评价,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在功能、疼痛、畸形方面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部与股骨头下之间的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由于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加上协调性差,身体不灵活,该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保守治疗死亡率较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2]。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本研究将康复护理程序引入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中,针对骨折患者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有计划、有步骤、按照康复的不同阶段程序化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通过按摩和挤压小腿,进行被动、主动的肌肉舒缩运动,利用肌肉收缩时对血液、淋巴液的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液向心回流,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加快肿胀的消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进了髋关节功能的恢复[3]。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髋关节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程序能够显著促进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丽文,吴欲晓,郎史文,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9):696-697.
摘要: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课堂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当前环境工程教学的主要问题和未来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校;环境工程;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60-02
一、引言
201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相认可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不仅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更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同时,加入华盛顿协议也对高等学校工程专业教育思想转变和教育模式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方式之一,正在并将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1-3]。
自2001国家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倡在大学本科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以来,全国高校的各类工程专业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随着环保概念渐入人心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全国高校普遍组建专门的环境院系,开设环境工程类专业,而全国范围的环境工程双语教学也应运而生,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专业领域国际视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是许多高校在实施环境工程教育质量控制中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4]。
二、环境工程双语教学理念和模式
在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环境类专业现行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要使学生持续得到有效的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培训,仅仅靠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英语深深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而我们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环境工程领域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除了母语教学以外,同时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的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在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通常选择英语。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快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熟悉专业名词的英语表达方式,掌握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的能力,最终深入体会英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为未来日益国际化的环境工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基础[5]。这也是笔者所在单位设置环境工程双语教学的初衷。
不同于传统的单纯的专业英语课程,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专业词汇,深化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通过环境工程双语课程的教学,我们希望可以把外语学习和环境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理解文献资料以及专业英语写作的能力。
三、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都尝试着开展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双语课程都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幻灯片和板书,但在讲解方式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而有区别。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际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就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单列的双语专业课时,用英语编写教学讲义、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交叉讲解、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笔者所在单位,环境工程双语课程是以“环境工程专题(双语)”的名义开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本科生。课程内容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些基本的专业英语词汇,具有对科技及专业有关的资料和书籍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为今后从事环境工程的研究及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英文基础。教学目标是熟记环境工程专业常用的语法及表达方式。对科技及专业文献有正确的理解和较快的阅读速度,并能准确且较为流畅地翻译成中文。区别于面向大二、大三学生授课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工程原理”,该课程主要讲述水、气、固等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分离过程原理和反应工程原理三部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目的在于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中所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后期相关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与其他高校的环境工程双语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色。首先是课程以培养兴趣拓宽视野为主,不设置固定的英文原版教材,避免了过于艰涩难懂的填鸭式授课,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其次注重与《环境工程原理》等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联系,并从基础课程导向未来的实际应用。此外还重视科技论文写作与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针对学生考研等实际需求做一些方向性的对接和指导。
四、专业双语教学收获与问题
从课程效果上看,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中也是较为共性的问题,有待教学改革深入过程中逐步改善。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的接受度问题。环境工程内容的专业知识性比较强,有的课程对学生来说本来就很难,再加上用双语形式,更难理解和适应。如无清晰的专业深度设计和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充分了解,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达到我们本身的教学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不宜设定过高的英语讲授要求,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教材选择问题。一方面目前我国教育市场上能采购到的原版环境工程类国外教材非常少,且国外原版教材一般设计大量的原始公式推导导致教材艰涩难懂,另一方面国内编写的外文版专业教材存在较多拼凑现象,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自编教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且授课教师应注意逐步完善充实教材内容。
第三,师资水平和双语教学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目前,由于受教育经历的关系,绝大多数环境工程授课教师并不具备较好的英语口语能力。在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实践中,一般由具备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承担双语教学任务,一方面基本满足专业英语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更习惯于展开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和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工作者在实际工作汇总和国际上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在此背景下推行环境工程领域的双语教学实在必行。结合专业特色和教育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一,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第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逐步积累完善配套教材和质量控制体系。总的来说,在对双语教学的评估时,应当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在此指向下完善成教学大纲设计要求,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终有效提升我国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岭,彭书鸽.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2,(7).
[2]罗旭.对环境工程双语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3]钱家忠,李如忠,武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
[4]胡小春.双语教学在高校工科类本科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
[5]赵兵涛,张忠孝,金晶.关于《环境工程与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收稿日期:2016-11-23
基金项目:本文工作受到上海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FTD17045y)资助
关键词:工程师;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设计;多媒体课件;五大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7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以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将促进我国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迈进,从而培养与造就工程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设计》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一方面它上承《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等专业主干课,另一方面又为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工作后实际的工程设计与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一方面它贴近工程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又涉及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法律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综合性,因此,对多数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设计》是相对难理解的一门课程[2,3]。鉴于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当今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设计理念,进行《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一、设计理念
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设计理念,制作由“教学课件-习题-创新素质-知识拓展-卓越工程师”五大模块所组成的《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设计》多媒体课件,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立体化,并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旨在以《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设计》课程为依托,实现学生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不断线、计算机能力培养不断线、实践能力不断线,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培养其工程师素质和工程师能力。
二、课件组成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设计》多媒体课件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分别为:
(一)教学课件
包括组织理论、环境工程项目策划、环境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环境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环境工程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环境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发包与采购管理、环境工程施工阶段管理、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厂址选择、工艺流程设计等主要内容。
(二)习题
包括国家二级建造师考试历年真题、国家二级建造师考试模拟题库等。
(三)创新素质
包括学生模拟招投标活动、学生创建学习小组所进行的环境工程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等。
(四)知识拓展
包括美国与中国科技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华为IPD项目管理“六步一法”、世界建筑奖与美丽建筑、中国的“超级工程”等。
(五)卓越工程师
包括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2)、污水处理厂项目投标书、7分钟让你看懂电子招投标、MS project 2010教程等。
三、课件特点
(一)引导式导航,兼顾美学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时,ppt模板以蓝色与绿色作为主色调,突出了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该课件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引入,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同时让学生对整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每一章均以一个与本章内容密切联系的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例如在讲授“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时,首先向学生播放AAA级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诚信工地的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对安全文明施工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而对每一章中每一小节,均以能概况该小节内容的图片作为导入。由于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与设计发展很快,而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相对滞后,因此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有所舍弃,注重项目管理与设计前沿知识和实际工程情况的介绍,更“接地气”,例如在讲授“项目管理的组织理论”时,向学生讲授设计师Manu Cornet在自己的博客上所绘制的一组美国科技公司的组织结构图以及《第一财经周刊》所绘制的中国主要科技公司的结构图,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当前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培养计划;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4-03
一、概述
从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开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到“十一五”期末,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所在的建制镇均应规划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吨。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新增城市中水回用量35亿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十二五”规划中对三废处理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这些新增废水处理设施的设计以及运行都需要大量对工程、工艺、控制、分析等有实践体验的环境工程专业人员的参与。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给环境工程专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就成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受到了很多质疑。虽然从长远看,全社会对环境类人才的潜在需求必然是巨大的,但从就业来看,当前的需求并不旺,趋于饱和,竞争比较激烈[1]。在各大新闻网站中不时可以看到对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的悲观言论。从需求来看,通过对最近几年来的调查分析,总体来看,社会各界对环境本科人才的需求成低速增长趋势1%~5%。环境工程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而需求未能同步增长,给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为了应对市场的挑战,做到前瞻性办学,有必要针对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准备好应变的对策。
二、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状况与存在问题
国内外高校针对目前的就业需求进行分析,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优化[2]。从结果来看,对社会需求的调查等做的工作较多,基本能反映出环境工程专业为何就业紧张的原因。一般来说,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就业的面比较广,有环保管理部门,如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等行政、事业单位;有环保设施运营企业;有环保工程公司;有环保设备生产制造单位;有环保技术咨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各个涉及环保工作的单位就业,而且作为一个边缘学科,学生跨专业就业也很容易实现。尽管有这些优势,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依然艰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处理,即通常所说的“三废”处理的工艺,而一些大中型企业环保设施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类单位对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无法满足;另外,环保工程的设计也倾向小型化、一体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学生在自控方面知识的欠缺也成为一个阻碍就业的因素。
2.一些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设计院等单位,需要的是有一定工作经验(设计经验和施工经验)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而毕业生实践部分能力欠缺,影响了就业。
3.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技术难以跟进社会发展,环境工程教学与就业相脱结[3],如环境监测类课程所用设备多限于单个样品分析,而实际社会应用中自动化在线监测正成为一个发展方向,这类仪器与实验室所用仪器差异很大,而且即使学生见到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只是认识参观,动手操作机会太少,进入企业后需要较长的适应阶段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4.从调查来看,从事环保技术咨询和项目管理工作在环境工程就业中的地位逐渐增强[4],这些企业招聘时要求熟悉工程过程,并有项目管理能力,但目前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工程整体性的认识,限制了学生的就业。
5.在环保设备销售方面,对专业深度要求较弱,但对整体设备的运行要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就出现同前面一样的问题:环保设备小型化、一体化,必然要包括自控部分,虽然要求的深度不高,但无疑是环境工程毕业生的短板。
上述问题是专业培养计划的共性问题,除此之外,高校所在地的地方环境也需作为因素考虑在内:中国计量学院地处浙江省,生源中60%以上来自本省,学生就业时的首选地也是本省,因此对学生培养计划进行改进时要考虑浙江省的行业现状。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较高,自动监测技术推广面较大;企业单位对污染物的处理范围和程度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用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此方面的要求较高。
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综上所述,在环境工程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测控类知识的需求已经很紧迫,而目前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中对这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体现还不足。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有针对性的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将此部分内容融合进来,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置全方位入手,在现有的培养计划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工程自动化测控知识体系培养模块,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
1.开设新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化学和生物为主,想把测控技术纳入培养计划,首先就要增加相关的基础课程。原培养计划设有《电路与电子技术》,但仅此而已,后续再无课程与之相接,因此在本次调整中增加了《控制工程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二时进行。在随后大三进入专业学习,掌握了一定专业基础后,在大三第二学期又开设了《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将前面所储备的自控知识与环境工程应用相结合,具体加以阐述:从单元控制开始,详细介绍单元控制过程的参数控制方法,然后从工艺上将单元控制组合,放到工程规模中对整体控制系统介绍。
2.调整现有课程内容。与自动监测相关的内容主要通过对现有课程内容的调整来实现。《环境监测》在以往的教学中重心一般放在几类污染的污染物实验室测试方法上,自动监测内容在其中比重不到10%,在此次调整中,增大自动监测部分的比重,将之提高到30%,全面介绍水质连续监测系统、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仪器和方法,并对监测之外的监控中心及通信也要有一定的涉及。另外一门紧密相关的课程就是《仪器分析》,本课程主要讲授一些分析测试用的精密分析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在原理讲授方面侧重的是测试的物理、化学原理。在目前环境污染物品种增多、含量微量的大背景下,精密分析仪器的应用普及程度发展迅速,仪器运行的组成结构中信号传输、处理、表达基本不涉及,但实际上这部分在精密仪器正常工作中地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在本次调整中在《仪器分析》课程中增加与信号处理部分的内容。除了这两门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外,其他涉及到技术的专业课程也按照这个思路增强了测控技术方面的比重,如《环境机械与设备》、《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建筑给排水》等。
3.实践环节的配合。首先增设了《工程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由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开设,侧重于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集成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结合实际案例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模式,以及工程项目设计、实施的基本过程和工业现场技术或组成单元有初步的认知;进行组合传动机构、传感检测单元或电机电器的控制实践和传动系统、工业PC测控系统、或PLC控制器、嵌入式检测仪器、测控电路的应用实践;并结合工程项目进行主题实践,可对自动化类的工业生产及楼宇自动化控制、监控或监测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开发平台可以是PLC、工控机或嵌入式系统,也可对电子测控类基于现场应用方案的信号检测、采集、记录、显示的电子线路设计,基于各种编成语言的仪器仪表应用软件设计,或RS232、RS485、CAN总线、现场总线等测控网络的应用方案设计。其次在《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课程开设学期开设《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的测控知识和环境工程原理,加深对《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应用规范、手册与文献资料,进一步掌握设计原则、方法等步骤,达到巩固、消化课程的主要内容,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对常见环境工程处理工艺进行自动化控制部分的设计,加深对反应进程控制的理解,同时熟悉环境工程中常见的传感器及自控技术。再次,在实验室建设中打造了一套“废水处理自动化控制实验装置”,模拟实际工艺(包含废水处理装置、自控部分、在线监测仪器),在实验室内创造一个方便的、最接近实际的实践机会,通过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时间,使每个学生以最节约的时间对实际工程有最直观、最完整的感受。
在调查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基础上,中国计量学院针对性的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做了调整,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增加了环境工程测控技术部分。通过对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分层次的从部分课程内容的改进、新课程的设置和相关实践能力的强化三个方面入手,系统的给学生提供了环境工程测控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一条道路。针对目前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化和严重化,环保治理要求逐渐提高的状况,社会必然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出更多新的要求,非常有必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调整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为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史凡,赵继红.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与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07,(23):70.
[2]雷鸣,廖柏寒,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61-62,64.
关键词:慕课环境工程反思探索
慕课是一种开放性的在线课程,开放性、规模性,以及在线学习是慕课的主要特点。自“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提出,众多的慕课平台也相继出现,尤其是以优达学城、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建的Coursera,以及麻省理工与哈佛大学联合创建的Edx为主的在线平台,快速地震撼了整个教育界,而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以环境工程理论的教学现状为出发点,加强对慕课环境下环境工程理论教学的有效探究。[1]
一、環境工程理论教学的现状
环境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在环境工程理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然以社会需求为核心,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自身特色,以社会环境为核心,加大综合性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以国家政策为核心,组建本土特色的专业人才队伍。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落实,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以宽专业、厚基础为标准拓展了人才的培养路径。[2]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工程专业认证为核心。但是,在理论教学活动中,因教学资源、设备,以及场地的局限性,导致很多地区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课本中各种反应器的运行、污水处理工艺等,教师只能通过理论阐述去开展课程,导致学生在缺少教学实践的情况下,无法真正地掌握教学内容,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慕课凭借互联网渠道,将名校开发的慕课课程提供给学生使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缺陷。首先,资源丰富是慕课教学的最大优势,学生能在慕课平台寻找满足自身要求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从基础慢慢学起。其次,高校教学联盟成为慕课最明显的标志,高校间打破了资源屏障,共享资源让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为学生营造了系统性的学习环境。[3]
慕课平台采取大数据分析与记录模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而且融入了社交理念,通过各类社交手段,冲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性,无形中组建了学习氛围浓郁的学习组织,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多元化、多主体互动模式的发展。同时,虚拟慕课学习社区充分地发挥出论坛的功效,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实现交流与沟通。因此,慕课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三、在慕课环境下,环境工程理论教学的思考
1.慕课教学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慕课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师要革新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重新定位自身的教学角色。首先,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收集,紧跟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强化信息化教学的处理能力,通过对资源的二次处理,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其次,立足信息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对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慕课背景下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2.在环境工程理论教学中,慕课的有效应用
在环境工程理论的传统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人数较多,因材施教便成了一种理想模式,教学模式主要以板书、PPT为主。再加上教学内容繁多,且课时量较少的缘故,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学生在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抽象的理论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慕课教学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启发式,情景式教学为主要形式,包含了大量的图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简单地介绍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再充分结合慕课在线课堂所提供的教学资源,采取理论结合视频实践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感受,实现学生对工程现场的运行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掌握。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积极发挥慕课资源的教学优势,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健全知识体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与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加入教学活动中,加强慕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检测,并对反馈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拓展教学内容,将慕课教学模式充分地融入传统课堂,实现课堂的合理创新,让慕课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与作用,促进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