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中医药文化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第1篇: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采访人:郎静,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生,杜克大学文化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一、文化研究是一种行为和工具

郎静(以下简称L):教授,您好!很高兴在美国再见到您。记得去年您访问南开大学时,我拿着您的著作《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的中译本请您签名留言,您写下了“Welcometotheworldofculturalstudy”。当时我就有一个疑问,文化研究是否同文学、历史、哲学一样可以看作是一门学科呢?或者换句话说,我们该如何定位和理解“文化研究”?

格罗斯伯格教授(以下简称G):如你所说,在人文领域有很多学科,文学、哲学、历史、人类学,等等,但是就文化研究而言,我并不认为它是一门学科,至少在美国不是。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研究本身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所以很难对其进行专门的学科定位,但是它肯定也共享了某些学科的特性,例如为了进行文化研究,研究者需要对文本进行阅读,虽然我认为文本细读是在研究中经常发生的行为,但文化研究并不同文学一样可以被认为是一门学科。我们现在所谈的“文化研究”更多的是成为一种行为。你知道,在英国文化研究的出现真的是非常偶然的,因为以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威廉斯为代表的一些具有学术声望的教授想要从事这样一项研究,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开辟出了这样一个新的研究空间。理查德・霍加特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并将其看作一种兴趣爱好。霍加特受雇于伯明翰大学教授现代英国诗歌课程,他是研究英国诗人W.H.Auden的著名学者。他向学校提出进行当代文化研究的计划,希望可以让他建立一个研究中心,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Centrefor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简称CCCS),但伯明翰大学并不提供多少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在英国,以斯图亚特・霍尔为代表的大量年轻学者是非常积极的新左翼力量,在他们的参与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不断发展壮大。这里你提出了文化研究如何出现的问题,还需要知道的是,至少在英语世界,对于公共知识分子来说在学术圈之外并没有很多空间,英国和美国都是这样。我认为,像斯图亚特・霍尔这样的学者将自己投身到学术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无法在圈外找到可以从事自己兴趣的空间。自我从英国回到美国之后,文化研究在美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门学科。我的研究工作也是在传播学的学科下展开的,并不是因为我对传播学感兴趣,或者将其看作了媒介研究的不同类型,而是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对这些涉及文化社关系的问题感兴趣,这一现状一直到詹姆斯・凯里那里才有所改观。我所熟知的其他人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因为教育也对社会再生产的问题产生兴趣。其实,文化研究的行为诸如人类学这样的学科在英语文学中出现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现在这些研究在我看来,是文学,但是却不束缚于学科界限。在很多学校,没有文化研究系,全美十几个传播学系有三四个文化研究的博士课程可以获得博士学位,但也仅限这些。英国要多一些,澳大利亚也有,意大利也刚有不久。所以,文化研究真的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而是一种行为。

L:其实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自学界的“文化转向”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将文化研究的视角引入自己的研究中,那么,在您看来,文化研究试图达成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G: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文化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让世界下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像拉丁美洲、非洲、中国,文化研究的空间非常有限,我知道在中国,也只有王晓明、陶东风和陈光兴为代表的少数学者建立了文化研究的专门院系、学术期刊等。我认为,文化研究是知识分子或者是公众对“危机时刻”感觉的特别反应。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变是黑格尔口中的“旧的已经死亡,新的还未诞生”的时刻,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转变的当下和未来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意大利者葛兰西将其称作“有机危机”(organiccrisis)。社会剧变震动,我们没有人能从社会结构性所引起的持续性危机中幸免,而这变成了一个集政治、文化、经济于一体的社会斗争场域,英国就是如此,一战后,英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一个急剧转型的状态。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一变化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我认为,文化研究的创造理所当然是在与这样一种历史时刻接触的时候。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谈到了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时刻”,一个需要文化研究的时刻,因为如果你放任那些在知识分子看来是简单甚至是愚蠢的思维和想法,那么这种情况将会以什么来告终呢?我们感觉到整个社会在发生剧烈变化,但是我们却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恰恰表明了文化研究时刻的来临。另外,在文化研究中有两个要素必不可少:首先,在社会转变中文化是至关重要的。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的拉丁美洲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你从正在发生的一切中就可以感受出来,文化作为一个学术术语不会停止。但是,对于从事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来说,你不能只是将文化看作一个学术术语,而拒绝承认其中的经济问题,因为经济问题中往往蕴含着文化问题。其次,需要有认识其中复杂性的能力和思维。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线索,例如一条a、一条b、一条c、一条d等这些相互关联在一起像乱麻一样的文化现象,你必须要接受人类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线索解开,而是要理解这团乱麻是如何缠绕到一起的。所以,危机、文化和复杂性共同促成了文化研究的诞生。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时刻结束了,我想你不会相信那种“我们生活在永久的危机之中”的社会理论,我也不相信。如果人们已经习惯了危机,就好像危机并不存在一样。而且,我认为文化研究需要在“语境”中展开,即便没有葛兰西说的“有机危机”。文化研究不是大众文化的研究,举个例子来说,当我第一次开始写作的时候,没有人谈论大众流行音乐,然后我就说如果不谈论大众流行音乐,那么怎么理解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发生的事情,所以我就从谈论大众流行音乐开始了。但对我来说,这里重要的不是谈论音乐,而是通过音乐来理解当时的“语境”。所以,我并不想创造一个新的研究客体―――大众流行音乐,我想要创造一个新方法或者说是新的窗户来理解“语境”。所以,我认为文化研究一定要建立在“语境”之上。你在思考语境、复杂性的同时也需要思考谦逊,因为语境会改变,而且一直在变,你不得不说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好的原因,因为你所使用的工具会变得更好。我想文化研究要告诉我们的事情就是,无论当时是多么理所当然的想法,但都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你所知道的工具、理论、信息会帮助你得到有用的答案,但是谦逊在知识分子中间却不常见。

其实,我的研究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持,现今是当代世界,你知道杜克是理论的中心,每个人都有一个理论或者都熟知一个理论。我认为文化研究没有理论,它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工具,你需要在人类广泛的危机再次出现的时候知道什么样的工具在研究中是奏效的,以及如何拆解语境。这里,我们又回到了“危机”,我认为文化研究的底线是,即便我们不在危机之中,至少要保证对“语境”的思考,要在“语境”中展开研究。因此,文化研究至少在我看来就是试图理解这个世界怎么了的行为,因为这是唯一使世界变得更好的方法。你可以感受到现在的美国,有很多游行和抗议运动,我觉得这很好,人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不得不说这些游行和抗议是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不理解世界到底怎么了。同样,我现在也很困惑,但我认为文化研究需要知识分子弄清楚这些问题。

在1967年,我听到一个研究列宁的学者说,我们虽然想要废除妇女堕胎的权利,我们也将会这么做,但是现在我们更需要理解的是她们挣扎其中的语境。这两件事情相当接近。因为这告诉我们要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左翼坚持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理解世界的准备,但是很多人的努力却并不奏效。文化研究为了使人类能够长久地发展,而致力于理解一个更好的世界,这是世界变化以及变得更好的策略。斯图亚特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任何不关心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发展的知识分子,任何不关心其中变化境况的知识分子,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我想他说这句话是针对文化研究者而言的,当然你可以成为任何领域的知识分子,我不认为文化研究就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知识分子必须从事的事业,但是如果你想要从事文化研究,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二、我所从事的文化研究

L:您从英国回来以后,就一直在美国从事文化研究,并且主办了文化研究的学术期刊,那么,在您看来,目前从事文化研究的美国学者对文化现象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G:美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大学也是这样。因为对文化理解的不同,学者们所从事的研究也各有侧重点。有些学者认为文化研究就是大众流行文化的研究,他们教授文化研究的课程,或者有些课程就叫大众流行文化。那么,在今天的美国,文化研究是什么样呢?我认为有很多有趣的研究是围绕同一个文化现象展开的,在中国和其他地方也是这样的,比如对环境的问题、新技术问题等的关注。还有一些有趣的研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经济问题,这是过去很多文化研究的学者所忽略的方面,他们并不了解经济学家说话的方式,现在年青一代的学者们知道经济学家们的说话方式开始进行批评,形成了文化研究的新发展。目前,我正在写一个关于特朗普的小册子,我已经完成了第一版的草稿了,我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特朗普现象”的关注,因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危机时刻”。我想你会发现,文化研究在美国可以是任何事情,像军事主义、女性主义、性别、种族、殖民化,等等。文化研究就是在它们所提供的文本中发F其中的复杂性,从而拒绝将它们仅仅看作是种族、资本主义或是生命政治的问题。一个英国的教授曾对我说,19世纪英国出版了大量的小说,读者可能会去阅读它,但不需要阅读所有的小说,因为历史已经做出了选择,值得阅读的大概5%或者10%,我猜想。但是,他说另外90%的小说都是废话连篇,不值得读者去阅读。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一些事情,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众多学术创作,也许你只能发现其中的10%值得阅读。虽然有很多以文化研究的名义发表的对诸如电影、媒介、电视、网络等有趣的研究,但是所有这些都比较零散,过度地受到性别理论研究的驱使,然后再寻找政治危机或背景。所以我不能直接给出“美国到底怎么了”的答案,尽管人们总是在问这样的问题。在美国文化研究没有一个网络式联系,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只有印度尼西亚有文化研究的网络联系。虽然我们有文化研究学会,但情况是三分之二的人在其中,但我认为没有人在从事文化研究。提到这些,我并不是觉得自己有权力这么说,只是疑惑为什么他们要叫作“文化研究”呢?所以,在美国,文化研究可以说是松散的,那些致力于共同项目的人,甚至可能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或是不同的学科里获得不同的形式。

L:既然我们无法将美国的文化研究看作一个整体的网络,那么,当您面对一个文化现象时,如何展开思考?

G:我会做两件事情:首先,当我面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时,举个例子可以是大众流行文化问题,或者我也写过关于儿童状态的著作,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找到任何可能的文献资料。这样的工作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很有困难的,但是我会尽力去做。我在准备写最近这本特朗普的小册子时,大概找到了大约500篇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如何叙述特朗普的。我还会收集来自主流大众媒体、网络资源、报纸、杂志、电视等的信息。不仅仅是关于摇滚乐或者关于儿童的信息,我认为其中一些看似无关的信息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所收集的资料最初看起来并不成系统,例如在这里我会在电影里发现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行为的材料,在那里我可能又会在代际之间发现经济的变化。对我来说,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发生相关性,从而成为语境的一部分。实际上,我所想写的不是摇滚乐或者儿童境况本身,而是社会语境。其次,每隔几个月,我都会把我所搜集到的材料分类保存到电脑的文件夹里,然后我会经常地移动它们,这个与那个相关,那个又应该移动到这个文件夹里,如此反复地思考整理,直到我觉得产生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并且建构出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最近,我又有了一个关于特朗普的文件夹,特朗普现象与某种特定哲学的相关性,特朗普现象与网络媒介的相关性等,由此建构出来一个语境。无论我从什么样的入口开始,我都会这样做,逐渐使得我的想法变得深入和丰富。我可以永远这样继续下去,尽管终有一天我不得不停止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当我觉得我的思考足够有趣的时候,我需要把它写下来,让更多人读到。也许有人对这样的做法并不感兴趣,但我觉得很有趣。

L:当您做完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建构出您的“语境”,开始写作时,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

G:我会从演讲开始,我所写过的文章都是在不断的演讲中完成。首先我更善于倾听自己的论点,并做出批评,在这一过程中,阅读自己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从而我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论点是不正确的,我会为自己做一个心理的记录,所以在形成最终观点的过程中我的论点会随时发生调整和变化。其次,也因为我会去阅读人们的表情,从人们的表情中我寻找他们真实的想法。例如听到我的演讲,有些人表现出“原来如此”的豁然的表情,而有些人则表现出“胡说八道”的不认同的表情,然后在演讲的问答中,我会从他们当中收到反馈。这是非常老旧和浪漫的事情,但我觉得很时尚。我坚信面对面交谈的价值,我的老师凯瑞就是这样做的;我也坚信知识分子的人生就是在不断交谈中度过的,甚至是通过演讲的交谈。交谈与写论文、写博客、写评论是非常不同的,不仅修正了我的想法而且发展了我的想法,这就是我的工作。

L:在资本以其势不可当的力量在全球流动的今天,您如何看待文化研究中政治的抵抗和资本的收编之间的张力?

G:我觉得在当今世界没有什么完全纯粹的事物,没有纯粹的抵抗,也没有纯粹的批评,任何事物都能在某种力量之下被俘获。我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书,叫作WeGottoGetoutofThisPlace,其中涉及了摇滚乐、新右翼的出现、总统里根等内容。在有出版商决定出版以后,出版社的编辑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我说好消息是什么?他说有一个大学要100本我的书,大概是作为他们上课的必读文本,我当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金钱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想着至少可以收到500美金吧。接着我问他坏消息是什么?他说,问题是这是一个基督教保守派的大学。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问我的老师斯图亚特・霍尔,他说我们所从事的文化研究是无法保证那些被带进现有关系中不可预料的事件,你甚至无法预测你的文本所具有的意义,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呢?他们使用你的著作可能是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或者是作为将来的一个策略,无论哪一种,你都要预料到你无法控制的事实。抵抗只有在不可能以想要的方式实现合作时才有价值,而这仅仅意味着你从来没有抵抗过。抵抗的纯粹和完美总是其中的一部分,妥协和抗争总是在力量对抗中同时存在。斯图亚特・霍尔曾谈到抵抗和遏制之间的辩证关系,抵抗中有遏制,遏制中有抵抗。生活就是如此,总是充满了抗争,不是一个纯净的圣体,也没有纯粹的抵抗。

三、文化研究的未来

L:2010年,您出版了一本名为CulturalStudiesintheFutureTense的著作,您用“只在过程中形成”预设了文化研究的未来,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G:这样说是因为世界总是在变化。文化研究不是作为一个正确的理论而出现,而是作为一个行为来发现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因此,知识分子的研究方法也会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我举一个文化研究以外的例子,以我熟悉的哲学来说,我读了很多哲学著作,其中一些结论也很难懂。现在,哲学经常会阻碍人们对政治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对哲学进行批评。我对此相当感兴趣,但是现在我想这其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就是人们倾向于将理论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忘记了去回答“世界怎么了”的问题,这种变化在各种各样的理论交织中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理论可以告诉你世界怎么了,但问题是你想用哪一个理论,因为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也不理解的东西。我无法明确地告诉你未来的文化研究是什么样子的,甚至在今天看来文化研究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想象,但到它成为现实之前总要一步一步前进,这样才能走向未来。你知道,当我20世纪70年代回到美国大学时,没有文化研究的,也没有文化研究的杂志,而我成为最早的一批先行者。所以,只要有梦想,就有足够前行的动力,世界不停息地变化,对“世界怎么了”的问题的反复回答,使得文化研究也会长久地发展下去。我已经很老了,但你可以继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研究的未来。

L:我明白了,您去年访问中国送给我“welcometoworldofculturalstudy”这句话其中还蕴含您对后辈和文化研究的希望。我知道您在到南开大学之前,先去了上海大学,离开南开以后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在您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交谈中,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文化研究?

第2篇: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ying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at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should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the fundamental path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hich embodie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on the campu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train high quality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关键词:心理学;中医文化;中医类高校;内涵式发展

Key words: psych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connotat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205-02

0 引言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十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系统建构了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图示和实现路径。中医药高校不仅要培养中医人才,更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中医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今后中医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现代中医药类大学的功能应该担负起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社会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

1 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最终要靠师生共同努力,落实到人这个行为主体上。而文化正是人们思想、信念及行为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文化又会对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文化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由此,在中医药高校重视中医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在知识层面传授给中医药高校学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中医药高校生在思想、信念上对中医药文化信仰,在中医药高校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首先要让中医药高校的学生自己要树立起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传承中医精神的中医药工作者。

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核心问题是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其中传播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和中医药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中医药院校树立起完整的中医药文化形象。由此,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用人文环境吸引人,用心理方法塑造人”。中医药校园文化是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背景,以中t药院校师生为主体,以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企业为载体,以中医药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具有中医药时代特点和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完善中医药产业产学研体系,制定运作程序,形成“中医药教学质量立校、以中医药精神育校、中医药科研兴校、中医药文化强校”的局面。可见,建设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2 着眼于现代中医药高校的功能,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

2.1 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要过硬,更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心理素养要高。中医药人才不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任,因此人格和谐,有稳定、健全且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人对事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中医药高校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乐观积极的态度中,首先是要培养中医药高校生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要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所学的中医药专业,并且坚信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这种热爱之情不仅只表现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在日常点滴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所谓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就是能胜任自己的医务工作,能把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光大,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病救人,这也涉及到医患关系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救死扶伤,完成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让病人信任中医,在治病中对中医产生热爱之情,这就需要中医药工作者自身先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自身对中医药事业充满热情,才能用这份热情去感染病人。所以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绝不是仅仅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人格和谐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体可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结合心理发展,在中医药专业课中穿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更多地了解一些相关的典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树立起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在接下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才真正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才能发自内心的从老师要求掌握中医药知识的要学好转变成学生自己认识到的必须学好,以此热爱自己的专业找到人生的目标。

二是要考虑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发挥个性教育的作用。每个个体具有下列发自的独特表现,每个老师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心理健康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可照搬,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入手,塑造适合其个性的和谐人格。这就需要不仅密切关注每位学生,更要关注每位教师,了解师生各自的特点,在针对性的教育中,也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传播。当然,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要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落在学生自己身上,一个人格的塑造过程的一点一滴造就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手把手教会的,必须通过师生互动中自己体验、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三是要重视情感手段的应用,在教育过程中关爱当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中医人才的期望,在情感上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神圣感,这样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才能更加自觉自愿,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更有保障。多组织一些义诊活动和中医药方面的宣传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手段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跟广大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综上,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在与中医药高校中t文化的构建,中医药高校中医文化的构建取决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质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和谐,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2 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要利用各种实体,中医药院所、中医药工厂和中医药公司以及中医医院,调动各界力量与中医药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包括实习基地建设,达到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医精神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课堂上和课堂外时时刻刻发挥作用,并以社团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传播中医药教育的功能,发挥师生和朋辈之间互动影响,将中医药高等教育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中医药高校文化与各中医实体文化的契合与提升,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3 扩大中医药社会服务

中医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中医药高校师生队伍服务社区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广泛开展以中医药高校为主体的中医药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中医药高校师生的专业素养,反过来以中医药社会服务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4 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倡导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同时,把心理健康问题并重,健康和谐的人才能在思想行为方面建构出高尚的文化氛围,反过来积极向上的文化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可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所以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要正确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效应。用心理学方法塑造人,不仅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创新理念,不仅重视中医药文化现象,更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主体,以此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1-8.

[2]卓勇良,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M].今日浙江,2012(14):36-37.

[3]王志刚,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路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4(4):111-115.

[4]郑磊,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28-33.

[5]康德武,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探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0):1449-1552.

[6]高月,关于大学内涵发展的思考[J].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6):62-64.

[7]罗莎,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分析[J].学理论,2014(6):175-177.

[8]王廷云,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79.

[9]石云山,让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J].教育,2015(15):53.

[10]田飞达,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和实现方式[J].考试周刊,2014(47):159.

[11]王智勇,协同创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11-12.

第3篇: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医院 “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三)医院方针(发展战略)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我院曾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今后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建筑上将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方面,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还有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1、标准院名。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做到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彰显中医特色。

2、医院网站。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第4篇: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

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第5篇: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长此以往,会给人们带来中医药是西医的附属或医疗后备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医服务项目未能形成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中医服务项目多仅设中医科一个总科室,服务项目多为大内科及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优势项目如中医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很少开科室。并且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问题[10],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甚至没有开设中医药诊疗项目。而在已经开设的中医科里,诊疗项目比较简单,往往只采取一种治疗方法。中医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未形成体系,服务项目简单,笼统而不精,无法彰显特色,限制了中医诊疗优势的发挥。

文化氛围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如何养生更加关注,而在养生上有优势的中医药慢慢为人们所重视。加之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电视、报纸、网络上,各种中医药养生知识广泛传播。但社区由于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缺乏、资金及设备不足,无法在社区进行相关有力有效的文化宣传及建设。而且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注重宣讲中医药养生方法,却不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建设。片面宣传养生方法,而忽略从根源上让居民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思想,造成人们缺乏对中医药的总体认知。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医药文化的缺失,使人们对中医药无法形成认同感,无法信赖。有调查研究发现,居民患病后选择中医药疗法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6.30%,选择西医治疗的占65.97%,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人数占18.99%[5]。选择中医及中西医治疗的人数明显低于选择西医的人数,这就是中医药社区文化欠缺,导致人们对中医缺乏认同感的表现之一。缺少政策支持政府重视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组织保障,目前看来,中医药社区建设政策支持还存在不足。首先,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仅有部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范围。目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很少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如江苏省把磁热疗法、小儿治疗类、内科病推拿、中药蒸汽浴等多项疗效好的适宜技术都排除在医保报销外,导致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率降低[11]。其次,资金投入少,导致中医药社区建设硬件跟不上。鲍勇等[9]在国家随机抽查10个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发展结果显示,中医业务用房平均比例不足20%,他们在上海的调查也显示无论中医特色或西医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基本没有牵引床、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和煎药机。再次,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区政府部门与医疗机构对社区中医药工作做不到完全有效落实,有些部门并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缓慢。

改善人才缺乏现状提高社区中医药医师、药师地位,改善社区中医医师、药师待遇,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建立适合中医工作特点的新型薪酬机制,改革分配奖励制度,创造优良就业环境;对在职中医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学习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理论及临床实践水平;鼓励中西医医师互相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主动联系上级医院,争取上级医院名老中医的指导、传承与带教,鼓励中医药人员参加各种中医药学术交流[11]。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首先,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收集、整理、研究民间医药技术和方法,组织专家学者筛选适宜技术,然后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其次,社区应当建立人才队伍,积极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展开相关适宜技术的培训,并将之用于临床实践,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提高疾病预防及治疗效果。形成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体系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体系化有助于发挥中医特色,减轻居民医疗负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济效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体系建设首先需要国家予以资金支持,同时,社区也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不仅引进专科人才,也要加强医师的全科培训,在治疗疾病时采取多种手段联合治疗,使患者少花费的同时达到最优治疗效果。加强文化氛围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中医药的科普宣传,改变目前社区居民中存在的中医只是调理、看慢性病、西医看不好才找中医试试等片面印象,从而提高医药服务需求。强化居民的中医意识,积极参与社区的业余文化活动,把中医药知识融入其中。在社区讲解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导引术并组织居民学习、锻炼;在社区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健康教育,讲授中医药知识,如医食同源理论及药膳制作;重视中医文化建设,在社区用简洁易懂的方式来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等。

在流行病暴发季节可以及早宣讲中医“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思想,发放免费药物或提供中医药疾病预防免费处方,指导疾病防治,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中医文化氛围,提高居民对中医的认知度与认同感,逐步形成并扩大居民对中医的认识度和美誉度,改变居民意识。强化政策支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国家需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宣传中医药文化,通过扩大医保在中医药服务中的覆盖面引导群众选择使用中医药;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综合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的硬件水平及软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将推进中医药加入政府工作考核项目,监督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社区中医药建设的顺利进行。综上所述,探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不仅有利于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能以低廉的医药费用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最大程度缓解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稳定、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增加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创新及使用,形成系统而健全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体系,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当然,这些措施的开展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订并落实各项政策。中医药作为社区卫生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理想途径,将会为社区居民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白世敬 李峰 毛萌 宋月晗 刘燕 刘艳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第6篇: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问卷调查;课程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本质与精髓,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与人文价值的固有特证。传播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培养高素质医学生有着重大意义。为了研究当代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情况,及探讨符合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构建,我们进行了中医药文化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旨在为医学类高校中医药文化的课程教学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一点参考。

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云南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一大二各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22份,回收1022份,剔除无效问卷140份,有效问卷达86.3%。

1.2 结果

1.2.1 对中医药文化认知调查

在调查对象中,对一些基础的中医文化常识非常了解的有16.10%,一般了解的有25.06%,知道一点的有43.99%,完全不了解的有14.85%。

对于听说过或者阅读过中医名著,有59.3%的同学听说过或者阅读《黄帝内经》,有59.53%的同学听说过或者阅读《伤寒杂病论》,有23.02%的同学听说过或者阅读《神农本草经》,而听说过或者阅读《难经》只有23.02%。

认为被誉为中医“医圣”的是张仲景的有54.20%;认为是扁鹊的有13.61%;认为是华佗的有18.37;还有8.39的不知道“医圣”是谁。

对于认知中医药文化的途径,61.22%的同学通过书籍杂志;34.24 %通过电视;18.03 %通过讲座;16.89%通过网络;12.24%通过中医大夫;10.43%听别人介绍 。

1.2.2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位及发展调查

对于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被调查中显示,有83.22%的同学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地位很高;有16.7%的认为一般和不重要。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有73.24%的认为要发扬光大;有53.51%的觉得应该申遗;仍然有17%的同学认为中医药可以置之不理,让其渐渐消失。

1.2.3 对中医和中药的优势及弊端的调查

有17.23%的同学中医的优势是价格优惠;有21.09%的认为觉得治疗效果好,比西医西药好;有37.07%认为副作用少;有 26.87%觉得中医治本。

对中医中药总体印象中,有51.93的认为更注重治本;有34.92%的认为中医无副作用;有32.99%的认为适合治疗疑难杂症;有22%认为中医中药很神秘;仍然有9.41%的同学认为是伪科学,应该取缔。

在中医药发展的弊端的认识中,有27.21%的同学觉得中医药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有19.84%的同学认为过分讲五行阴阳;有32.09%的觉得只依据前人经验,没有创新;有35.83%的认为中医药知识不够普及大众;有40.59%认为中医药事业的涉及面太少,平时接触西药比较多;有12.02%觉得中医不够西医的医生技术好,无法推广到世界。

1.2.4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及传承教育

在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内容中,中医美容减肥的占32.88%;中医养生保健占40.14 %;中医的四诊法的有25.17%;针灸推拿有35.15%;中药方剂和其他中医知识有35.83%。

在提高中医药在大众中的影响一项中,认为政府每年拨出足够的经费,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的有52.72%;积极开展中医义诊活动的有60.32%;多举行中医药相关的讲座的有47.17%;中医药传统技术演示的有39.42%;开放中医药图书馆的有40.82%;还有出版通俗易懂的中医药方面的图书、影视作品的有33.56%。

对于中医药文化讲座及课程,有29.82%的同学很想参加,但机会很少;有45.92%的均表示有时间会去参加;有 19.05%的可能会去;仍然有5.22%的同学不会参加。

当问及在什么阶段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的调查中, 26.87%选择中学; 47.28%选择大一;13.38%选择在大二;12.47%的回答为其他。

2 结果分析

2.1 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程度一般,需要普遍性提高

当代大学生身处在中华文化教育的大背境及医学类学校的特有氛围中,对中医中药及中医文化肯定认知了一些基本知识,但从问卷上仍然看出对一些基本常识不甚了解。所以必须就整个医学生群体及完整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行不懈的教育学习提高。

2.2 认为中医药文化很重要,但缺乏传承途径

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很认同中医中药在健康领域的作用,但从社会及校园中找不到合适和的中医药文化学习途径,学校也没有完善的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体系和阵地。故构建一门中医药文化课程及系列的传承途径尤为迫切。

2.3 对中医药文化有一定的践行和保护意识,但需针对性引导和加强

大部分医学生都参加和体验过中医药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医老师在课内外就中医药文化也进行过只言片语的熏陶,加之新闻报道的呼吁,激发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强烈的认同和保护意识,但不系统不全面,没有针对性的的零散知识毕竟影响不大。

3 建议

3.1 建立完善系统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包括中医药文化源流、医学文化、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道德精神、中医资源与器物多个方面。中医药文化教育应坚持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两种方法相结合,灌输是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延续系统的重要途径;渗透教育弥补中医药文化灌输教育的不足,潜移默化,易于接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2 构建一门有特色鲜活的中医药文化课程

结合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吸收当代医学人文学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构建一门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性的一门中医药文化课程。课程集文字、图片、视频一体,强调师生互动,以轻松化、趣味化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医学生心中。

4 结语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在医学类院校构建开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树立坚强职业信念和对中医事业的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文苕.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纪要[J].医古文知识,2005(4):46.

第7篇: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据有关学者研究,除了可见的医家代表和医德文献记载外,还可以从中医学术思想中间接地悟出。中医药文化对中医院职工的医德养成,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业内把“大医精诚”和“医乃仁术”作为中医普遍遵循的医德规范,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文化中的医德精髓。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把“仁”、“和”作为中医院职工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就是医德范畴。

    2促进医术

    从古至今,医德和医术一直是行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如果没有医德,医术就失去了灵魂,如果没有医术,医德就缺乏躯体。中医药文化既是医德不断发展进步的文化,也是医术不断进步的文化,体现着对医生医德和医术的双重要求。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一个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生,必然会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而医术的精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中医药文化在培育医德的同时,往往也引导着医者将医术精进作为人生和事业的目标。

    3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提高职工素质的实践

    职工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基础。面对医院不断建设发展的形势,需要有一支高素质、有凝聚力的职工队伍作为支撑。近年来,我院注重发挥中医药文化对职工个人的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功能,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3.1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医院愿景、宗旨表述语征集和院徽、医院精神、院歌征求意见活动。经过征集,全院职工共提交医院愿景、宗旨表述语600多条,医院精神、院歌、院徽修改意见300余条。在征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医院未来命运的关注和希冀,体现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3.1.2开展医院愿景、宗旨、医院精神学习宣教活动,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医院精神之我见”大讨论,广大职工立足医院自身的历史传承,结合当前医院建设发展的大局,就“厚德、精业、传承、创新”这一新时期医院精神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挖掘医院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广大职工进一步统一发展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信心。医院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职工形成与医院发展共进退的大局意识。

    3.2制度体系建设

    行为规范制度。医院制定了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诊疗行为规范、言语仪表规范、同道相处规范、教学传承规范和特定礼仪,并编入《员工手册》,要求职工在日常执业过程中自觉践行,以此来展现中医院职工特有的人文气质和职业风貌。这些行为规范均从传统中医药文化中提炼和演化而来,是中医院独有的行为规范体系。3.2.2学习培训制度。医院每年开展各类形式的管理干部培训、员工培训、新职工培训以及实习生培训,以加强中医辨证思维、深化中医药内涵、提高中医科研意识、职工文明礼仪规范等为重点,不断提升职工素质。实施中医规范化培训,每月进行中医“三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每年有近2000人次参加“医、药、护”等岗位的中医技能竞赛。实施国家、省级及院级“师带徒”结对培养项目和“读经典、学名师、做临床”薪火行动项目,做好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开展“青苗培养工程”,培养具有多元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3.2.3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办法,以是否弘扬“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中医传统美德为标准,通过考评,促进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考评每年进行1次,与医务人员个人尽职晋升、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等挂钩。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管理及考核办法》,加强对中药饮片使用率、自制制剂、中医治疗率、中医参与率、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使用率等指标的考核,以此增强广大职工中医药主体发展的意识,促进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系统化的制度建设,使得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3.3开展专项活动

    以学习先进典型为抓手,激励职工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自觉转化为自觉行动。在医院内网开设中医药文化论坛专栏,开展征文、演讲、文化月、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人文内涵。积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江苏省文化科普宣传周无锡站”活动,举办义诊咨询、中草药展示与鉴别、中医药文化展览等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增强广大职工的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8篇: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记我国中医药领域首位“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获得者杨新杰

认识他是从一本精美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证书上,上写:“各类中医药藏品数量之最 杨新杰藏品3781件”,这一纪录由我国最年轻的中医药古籍保护与研究专家杨新杰,历经23年创造的。经国家公证处公证员现场公正,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和收藏家协会专家的仔细甄别选评,最后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为其颁发了这个来之不易证书。

杨新杰出身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庭训,时时目濡祖上精湛医术,刻刻聆听祖上金石论断,躬身潜学岐黄传统医术二十余载。在多年的从医实践生涯中,他渐渐的发现,这个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遗产,因缺乏实物佐证,不重视传承保护等诸多因素,让年轻一代缺乏了对它应有的认识和掌握,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术面临失传的险境。

为拯救濒临失传的五千年中医药文化,为保护好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遗产,二十多年来,杨新杰几乎将他的全部身心都用在保护挖掘中医药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他历尽艰辛,倾其所有(财力、物力、精力),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从民间收藏各类有价值的中医药珍贵历史藏品3700多件,其中不乏全国知名老药店.如:北京同仁堂.哈尔滨世一堂.沈阳天益堂.杭州九芝堂等珍贵历史藏品.更有像中国最早的养生著作《黄帝内经》和古代医学巨著《本朝纲目》、古代宫廷《太医院秘方》等一批失传的古籍善本,堪称无价之宝。

为使中医药文化更好的传播与发展,他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历史上首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展》。与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产业管理协会在全国政协礼堂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展》。

为将我国的岐黄文化发扬光大,他创办了国内首家专业从事中医药文化产品传播、研发、销售的公司――《沈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他根据收藏品开发出的中医文化系列产品之一的“仿宋王唯一针灸铜人”,被选入国家会议中心展出,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称赞,并得到了国家局外事司得认同,推荐作为外事活动指定专用礼品。

他撰写的关于中医药的论文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十多家知名期刊、网站转载,他还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名医协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协会、中国国医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中国发明协会 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多个国家级专业学会的名誉主席、理事、专家委员、会员等多项社会职务。

他是我国中医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受国家重点保护。 他是当地政府向国家推荐最年轻的国家级中医药古籍保护与研究专家。

由于他在中医药领域的突出贡献,在业界多次引起轰动效应,被誉为中华医药文化传播第一人,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中医药突出贡献奖》等各种国内国际大奖和殊荣20多项。

他曾多次作为特约嘉宾出席由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科委举办的各种全国性医学大会和学术论坛,并做中医药保护传承方面的精彩演讲,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国保健协会会长张凤楼、国家卫生部财务司长赵志林等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对其在我国中医药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表彰和鼓励。

2009年,在香港各界同仁的多方协助下,他应邀到香港,与香港中医师公会、港九中医药商会等各界同仁进行了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交流学习,为促进中医药文化向海外交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年11月,他应邀出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西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他的论文,“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整体战略发展计划书”,入选大会《优秀论文集》。

同年在广州举办的《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上,杨新杰的中医药文化藏品项目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医药界同仁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其中包括:来自美国的哈佛大学的教授 DavidYue-WeiLee,AssociateProfessor.来自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院长EnricoGaraci. 来自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的代表M.Georges Massiot。来自奥地利国家中医药研究中心主任Rudolf Bauer ,Professorl。来自捷克国家医学研究中心的SuenYang BuoSi。来自英国的皇家植物园MoniqueSimmonds,Proes sor。他们纷纷与之交流资料名片,合影留念

如今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承认和应用,连续三年的两会期间,由中医界的全国政协委员龙志贤、舍静、冯世良等14位委员发起的1190号提议,建议国家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科委等十六部委联合出台政策,要支持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9篇: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国际化;传播;发展

一、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医作为源文化,其科学性与包容性使得中医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西方社会的目标文化对中医的渴望使中医传播成为需求,传播媒介的拓宽可以提升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效率;中医跨文化传播需要巩固国内的“根据地”,明确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目标,同时要借鉴中国功夫成功传播的经验,借力传播与自力传播相结合,通过结合中医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传播现状与特点制定可行的中医跨文化传播方案,以切实推进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传播。

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实困境及其传播路径的研究

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困境,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力;中西医文化结合度不高;传播平台开发不充分;翻译不准确;技术标准不完善;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不顺畅等。最后通过分析,提出实现有效传播的路径的建议:探索中西医文化的契合点;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搭建中医药国际化语言的桥梁;完善中医药文化影响渠道,打造中医药产品品牌;创新中药产品技术标准管理;建设符合中医特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设标准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构建中医药医疗旅游品牌服务等。借此路径,在国际间传播中医药文化,为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做出贡献。

三、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相关问题研究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医药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其对外传播对我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在的指导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应当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着眼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与全世界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普世价值。只有这样,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才能具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更为开阔的人文情怀,中医药文化才更易被世界理解和认可。

四、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

中西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单纯结合已不能满足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需求,暴露了一定量的不足,而遵循该指导原则,从与二者之间均有交差点的边缘学科如系统生物学方面入手则可以拓展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领域,弥补不足,更全面地发挥该学科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学以针灸为先遣获得了全球化发展,也获得了快速借用西医学领域先进科技大补后天以养先天的绝佳机遇。然而此现况中所暴露的一系列取长而未能补短的事实也引发了我们全新的思考,即应当在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施以外部推力,在需要借取外力时也当全面分析且以适用为要,切忌拔苗助长,盲目套用。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成为中医药全球化发展领域最醒目的趋势,也必将成为继针灸之后促使中医药更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中药目前无法取得等同于西药的药品地位,一直以保健品的身份被使用是其面临的最大无奈,然而这样的现状未必对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完全不利。亚健康的普遍存在为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药可以全方位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以肯定的功效赢取更雄厚的资金投入与广泛先进的科研关注,再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主流医学领域迈进。

五、针灸与中医在加拿大的立法、教育和行医概况

建议:设立国外立法规管咨询委员会或成立海外中医针灸立法规管联盟,提供海外中医针灸发展与立法规管的建议,可颁发相应的证书。倡导中医针灸教育的标准化,包括制定统一的国际化教材、教员的准入标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标准化。

六、从人口数据分析美国中医发展之差异及相关因素

中医在美国各州的发展是不均匀的,差异很大,有高中低之区别;多元方差分析和多重对比分析显示中医发展高中低不同的州在人口、种族、年龄性别、教育和经济等方面的人口数据差异很大;相关分析证明中医人数与这5方面数据呈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中医在美国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中不同指标相关程度不一,可以作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的数据。

参考文献:

[1]付明明. 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

[2]平海兵. 佛教医学和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比较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