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贸易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经济的增长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密不可分。二战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而且自80年代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2倍,世界经济的融合加速进行。WTO的正式启动运转、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全面实施以及各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不仅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也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世界贸易全面、持续增长。
全球货物贸易高速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摆脱了90年代最初几年的不景气状况,世界贸易在1994年强劲增长,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达到10%,开创了7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1995年世界贸易获得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1996年受西欧和北美需求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放慢的影响,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回落到5.5%。1997年在北美和拉美旺盛的需求和西欧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长又形成近20年来的第二个高峰,增长率达到10.5%。1998年受亚洲地区贸易收缩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到3.5%。预计1999年世界贸易将保持或略高于上一年的增长水平。1996年全球商品贸易出口额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已达5.225万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发展速度最快。以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脑、光纤、通讯卫星等为物质基础的信息革命,克服了经济活动的时空障碍,引起了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和知识作为信息时代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已成为创造价值和取得财富的源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增长。据GATT/WTO的统计,作为信息技术产品代表的“办公和电讯设备”类商品自80年代至今一路领先,在各类商品中增速最快:1980年-1985年平均增长9%,1985年-1990年平均增长18%,1990年-1994年年均增长12%,其中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2%和26%。目前全球每年信息技术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约为6000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信息技术产品现已替代了纺织、化工,汽车、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日益下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技术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各国取消关税、降低信息产品成本的要求,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将以此为契机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二,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正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有关绿色产品在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正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环保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热点;绿色产品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正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决定世界贸易实绩和格调中的重要性增强。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大体占1/4左右。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贸易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贸易量来看,90年代以来。亚洲及拉美的增长水年都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亚洲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中心。据WTO统计,近年在进出口两方面增长都很快的国家有:阿根廷、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崛起不仅使世界贸易格局改观,也必将影响国际格局。
世界服务贸易急速扩大
尽管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但服务贸易则有了长足发展。由于信息与电讯业的进步,加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各国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TO统计,1990年-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通常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货物贸易。l992年世界服务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达1129o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15%提高到目前的20%,这还是在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尚不够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除香港进入服务贸易10大出口国(地区)之列外,世界服务贸易的10大出口国、进口国均为发达国家。1998年10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进口国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的58%和57.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看服务业滞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加快,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加强(见表1)。
第一,结构新颖、逻辑性较强。全书分为十二章。前五章为总论部分,主要分析世界经贸地理的研究对象、世界生产布局、世界贸易分布、世界贸易运输、世界自由经济区等内容,阐明世界经贸地理的基本知识,揭示世界经济贸易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后七章为分论部分,分别研究了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活动的特点,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布局等问题。全书形成系统的世界经贸地理知识体系。
第二,采用方法科学。总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客观地理环境对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及其造成的差别。同时,从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角度,对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阐明世界经济贸易活动的规律。尤其是在分析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经贸关系发展变化时,这种辩证方法运用的更为突出。该书还采用了经济统计法、地理比较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大量的统计资料,对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发展程度进行了量的比较,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
第三,内容丰富。该书不仅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对世界经贸活动的影响,而且研究人文地理环境如:人口、民族构成、、科学技术、环境质量、政治因素和生产力状况等对世界经贸活动的影响。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世界经贸地理的基本知识。
第四,内容新颖。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和世界贸易的分布发生了重要变化。为此,本书增添了新的内容,如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省经济贸易发展情况以及同内地和大陆的经济贸易关系等。同时,根据世界经贸地理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更换增加了新的资料和数据,并对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外经贸;战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前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体系就体现出全球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特点,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在这种全球化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其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能够充分将世界资源整合的途径。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中一员,也要充分认清现如今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现状,并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对外贸易战略,以便于赢得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一、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体系就已加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并在对外经贸中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润。以1990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金额为850亿美元,而这其中的出口金额高达520亿美元,占同年当中世界出口总贸易的2%,在世界排名第15。和20世纪的80年代相比,现如今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体现出两方面的特点:首先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区域集团化当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其次,目前的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在形式上体现出更大的规模[1]。
大国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贸易环境中发挥出了愈发显著的作用,比如说在北美的贸易区当中,美国是核心的地位,加拿大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十分之一,墨西哥仅占据美国经济实力的二十分之一。在欧洲的贸易区中,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不相上下,后来由于德国的统一,人口数量上涨到80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上涨到1.5万亿美元,使得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增强,一跃成为西方的第三大经济国。而在亚洲,经济中心的位置长期被日本占据,并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贸易环境的影响
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能够影响很多国家在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变化,在这种影响下,有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很快,而有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则会遇到一系列的阻碍。总体说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贸易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影响地理结构,在一些国家中建立起集团是为了加深各个国家区域贸易的发展,而区域贸易会在世界的贸易体系当中体现出更加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贸易体系当中,区域贸易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会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现阶段,各个经济集团在世界贸易体系当中都占据着不同比例的比重。
其次是影响到世界贸易中的供求关系,自从在国际中形成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每一个集团当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任何一个集团都在做出自身的改变,经济发达的国家尽力去帮助经济落后的国家,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国际贸易市场当中的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2]。
最后是影响到贸易保护主义,现如今各个经济区域集团中都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出现贸易保护主义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严格打击和制裁。
三、我国应如何选择贸易战略
1.认清国际形势,把握机遇
我国属于亚洲国家,要想促进亚洲经济的繁荣就要推动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只有在实际的发展中加强亚洲各个国家的联系与合作才能为我国的贸易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如果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时机,就会使我国脱离于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当中,与亚洲的另外的国家形成了一道屏障,无法享受到贸易市场中资源方面的优势[3]。
2.理清对外贸易战略的思路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关于对外贸易的战略思路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以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看,应选择进口代替的战略,使用进口战略代替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我国国内的市场以及工业的发展,以便于让我国顺利建成一套科学化的产业体系,也能有效减少我国在外汇上的支出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进口代替战略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弊端,比如说会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互相分隔,这也会导致我国在激烈的贸易竞争环境当中无法立足。要想让我国在如此激烈的贸易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还要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综合全面的对外贸易网络。
3.建立跨国公司
在我国建立起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能够加强对外竞争的能力。建立跨国公司的目的就是以国家化的经营手段为战略发展目标,将实际业务当中的生产、科研以及金融方面的资料相互组织到一起,在确定产权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或多个法人经济联合体。从组织结构的特点上来看,所建立的跨国公司应具体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要具备资产结构方面的特点,二是要具备内部组织的特点,三是要具备企业功能的特征,四是要具备经营战略的特征。
四、结论
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目前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当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经济结构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球范围中国际贸易形势以及投资形势。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不仅和经济发达国家的联系密切,对我国也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本文的阐述,也了解到我国面对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势应作出怎样的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必然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国际经济集团化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10,10(31):4-9.
当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人们普遍担心,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能不能经受住这场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在各国对外贸易总量普遍下降、出口乏力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以传统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并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中国出口能不能独辟蹊径,继续保持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
2009年过去了,“中国制造”不仅没有在世界上退潮,相反,通过实施一系列刺激对外贸易增长的重大举措,中国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外贸寒冬中率先复苏。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中国对外出口涨幅终于由负转正,结束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13连阴”,开始正向增长。
“危中寻机、变危为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形势,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外贸出口的重大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2008年底以来,国务院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以及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从禁止类目录中剔除,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高、环保节能的产品从限制类目录中剔除,鼓励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贸易低碳化。
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同时,正式启动了自2002年以来开始建设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的这一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必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世界贸易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海闻:世界贸易三足鼎立
记者: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会对世界贸易的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海闻:首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对中国是有利的,可以在贸易区内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特点,改变以往过度依赖欧美市场的状况,开拓新的市场。同时,中国的加入会极大促进全球贸易环境的进一步开放,使其他国家也能从这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实现共赢。
其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也改变了全球的贸易格局。原来的两大自由贸易区一个是欧盟,一个是北美,此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填补了亚洲的空白,与之前的两个自由贸易区一起形成三足鼎立。
白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记者:低碳经济对中国外贸而言意味着什么?
白明:对于正在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中国来说,哥本哈根会议无疑发出了一个警示信号,这就是一定要彻底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近些年来,在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方面,我们的动作不可谓不大,实施了科技兴贸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等重大举措。可是,面对着后哥本哈根时代减少碳排放的全球化进程,中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显然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体制性摩擦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076-03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其中,贸易摩擦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特别是国际贸易摩擦由常规性摩擦向体制性摩擦的升级值得关注。本文研究不同周期下贸易摩擦的特点及摩擦转化的规律;区分贸易摩擦的不同种类,提出常规性摩擦和体制性摩擦的概念,并分析体制性摩擦的特点;指出常规性摩擦转化为体制性摩擦的一般规律。本文认为,我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面临体制性摩擦,需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
一、体制性摩擦的内涵与特点
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奇洛(Renato Ruggiero)对体制性摩擦的定义是:“(国家间)更深层次的一体化正在产生一种摩擦,这种摩擦不是基于经济竞争或保护压力,而是基于不同国家制度之间的冲突——投资规则、反托拉斯和竞争法、税收、劳工、环保和文化政策。”体制性摩擦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体制性摩擦不是基于市场行为的摩擦。第二,体制性摩擦是制度间的冲突。第三,体制性摩擦可表现在某些具体法律和政策上。与体制性摩擦相对应的是常规性摩擦。所谓常规性摩擦指那些基于市场行为而产生的摩擦,这类摩擦多由市场主体——企业自发产生。
体制性摩擦为国家间的摩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各国贸易体制、意识形态不同而引发的冲突;由于各国在具体领域制度设计不同而产生的摩擦。与常规性摩擦相比,体制性摩擦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反映国家间或国际体系内的根本性制度冲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制度体系,国家间的契约就是通常所说的国际条约,国际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国家之间的差别,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差别,尤其是各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经济模式和不同的调控经济活动的手段。体制性摩擦通常表现为一国通过国际法或其他制度性手段挑战另外一国政府的体制和行为,这也是对一国经济的挑战。
二是体制性摩擦往往针对具有重要国家利益的领域。国家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意味着对内维护发展民族经济的经济,对外维护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保障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关系的稳定发展。
三是多由政府主导或支持。常规性摩擦多由企业发起,因企业具体的商业利益冲突而产生。体制性摩擦多由政府主导,摩擦的解决也通过政府间的谈判或国际法途径解决。
四是体制性摩擦是经贸摩擦由量的冲突向质的冲突的表现,具有周期性特点。在世界经济平稳运行时期,各国多实行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贸易摩擦的数量不多。当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矛盾深化时,体制性摩擦会伴随世界经济周期而发生。
二、世界贸易体系的三种矛盾及体制性摩擦产生的必然性
自从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以来,国际贸易体系存在三种矛盾。一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矛盾。一般讲,一国经济崛起使得某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加深,这时该国会主张自由贸易。相反,一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需要保护国内市场,往往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才会有贸易摩擦的存在。二是国家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在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背景下,国家间的发展水平出现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贸领域的矛盾会长期存在,因而贸易摩擦也将长期存在。三是国际体系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国际体系不仅包括国际机构也包括国际法,是国家让渡其而建立的。国际体系越发展就越意味着国家要让渡出更多的,从而产生矛盾。当一些国家认为国际体系不能满足其利益要求时,这一矛盾就会加剧。
以上三种矛盾反映了国际贸易体系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冲突,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常规性摩擦就会转化为体制性摩擦。三种矛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贸易层次,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对立,这种对立的主体多是企业,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贸易摩擦,甚至爆发贸易战。二是国家层次,这一矛盾的对立会发展成贸易摩擦,多具有体制性摩擦的特点。三是国际层次,是国际体系、国际法与国家及国家的对立与摩擦,从而构成国际体系的动荡。三种矛盾的对立通常首先表现为贸易层次的摩擦,然后升级为体制性摩擦,甚至是国际体系的重新构建。图1展示了三种矛盾的发展及常规性摩擦向体制性摩擦的转化过程。
三、常规性摩擦转化为体制性摩擦的条件
常规性摩擦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体制性摩擦,当前已经具备了摩擦升级的转化条件。
(一)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通常会导致贸易摩擦升级
当世界经济处于增长期时,各国的外贸政策就会相对开放,贸易摩擦只是数量上的积累。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各国经济,有的国家财富大幅缩水,经济增长放慢;而有些国家则能较为平稳地渡过危机,保持温和的增长势头,经济实力继续上升。未来几年,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将会重新排序,从而会导致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增多。
(二)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制度冲突加剧
国际金融危机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发展模式获得国际体系的认可。而此次危机暴露出这种模式的诸多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问题;既有经济上的问题,也有政治和制度上的问题。相反,中国及一些新兴国家的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危机后发展模式之争将导致贸易摩擦走向制度层面。
(三)现有的国际制度不能满足各国的实际要求从而引起矛盾升级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发达国家越来越感觉到世界贸易体系内出现谈判势均力敌的情况,世界贸易组织(WTO)不再是发达国家管理世界贸易的有效机构。因此,发达国家在WTO框架外解决贸易摩擦的情况越来越多。现有国际制度受到挑战,改变国际制度的需求增多,从而使常规性摩擦转化为体制性摩擦。
四、我国将会面临更多体制性摩擦
我国加入WTO后的前十年,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打击对象,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入世后前十年我国所面对的摩擦大多属于常规性摩擦,贸易摩擦只涉及某种单一产品,由企业竞争引发。未来我国有可能面临更多的体制性摩擦,表现在:
(一)发达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疑问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国际上从体制上认同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市场取向改革的政治含义就是政府与经济的分离,国家权力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退出。但近几年,政府投资增加,各级政府成为当代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投资主体,这种情况引发一些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疑。
(二)WTO体系外的制度设计不断出现,其中制约中国的意图明显
目前,WTO体系停滞不前,各国大力推进区域贸易协定,这说明各国在进行新一轮的体制性战略布局。以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为例,2011年起,美国大力推进TPP,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以获得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TPP虽然是贸易协定,但在亚太地区谈判的过程中,地区安全、外交、环保、文化等领域均被涉及,这说明新一轮的体系构建更具有制度性冲突的可能性。美国推进TPP的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东亚的新兴国家,通过新的地域构建来参与亚太事务。TPP的推进过程可能会引发体制性摩擦。
(三)贸易摩擦的焦点转移到政府的政策性问题上
以反补贴为例,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最初的反倾销到现在的反补贴意味着贸易摩擦模式升级,因为反补贴调查涉及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四)国有企业成为新的目标
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每年都对在华的美国企业做问卷调查,了解美国企业主要担心的问题。在2010年的调查中,第一次提到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担心。2011年10月26日,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出版内部报告《中国国有企业及国家资本主义分析》,详细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构成、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及相关政策。该报告在美国国会受到重视,为美国针对中国国有企业采取战略性行动提供了依据。中国国有企业会成为体制性摩擦的主要目标的原因在于:一是国有企业多属于国家战略性行业,具有攻击价值。二是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政策、立法反映了我国改革的方向和国家政治体制的性质,发达国家对我国政治体制的诉求将具体表现在对国有企业的态度上。三是我国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如果对国有企业发动贸易战,具有对华的针对性,目标集中。四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引发了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担心。
五、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贸易壁垒对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超越国界局限;二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近年来受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生产。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们依靠竞争优势,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不仅使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加深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影响,也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
2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特点
贸易自由化体现了跨国公司生产全球化的市场目的,因此它与生产全球化相伴而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已经出现了几大特点。
2.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变化
二战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商品贸易发展速度,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至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相当于当年商品出口贸易额的25%,这一比例数还在逐年提高,使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新的增长点,工业制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绿色环保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2.2产业内部贸易比重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发展,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2.3区域内贸易扩大,全球贸易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由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在各地区的相继建立,使自由贸易区内部关税将最终消除,生产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在一体化区域内部贸易量将迅速增加,同时将减少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使贸易更多地在区域内部进行。在多边贸易体制另一侧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区域贸易自由化正成为全球现象。
2.4世界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大国摩擦此起彼伏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世界市场上,为了发展经济,都要扩大出口,市场竞争大大加剧。各贸易大国竞相扩大海外市场,必定会加剧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随着国际贸易体制的改变,发达国家往往打着合法的旗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政策。
2.5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
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已逐步改变了只生产和出口原材料的情况,发展了自己的多种制造业,且制成品出口日渐增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工业有较大进展的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在大力发展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这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的改变。
2.6各国外贸额相当于GDP比重大幅升高
1950年国际贸易占全球生产的比重为7%,现已接近20%。到1997年,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GDP的比例都是1995年的两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995年的三倍。这些特点将会导致全球贸易额和贸易量的增长。国际贸易额增加使各国外贸依存度加大,国际贸易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据预测,到2020年,贸易将占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3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贸易的垄断,长期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使得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加大工业制成品的全球份额的同时,又不断提高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在其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以推动世界贸易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大多实力弱小,竞争力不高,容易受到跨国企业的冲击,一些民族名牌产品消失而代之以跨国公司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名牌。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更为不利的影响和更大的损失。
二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其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使得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有所发展,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地位仍然是从属的、次要的。例如,1996年全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60%,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5%左右,显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如果从国别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份额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本国GNP的比重却很高,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加之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存在着严重的依赖,这使得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市场,但又无力支配国际市场。
三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各国逐步降低关税,大大推动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各国都希望实现本国顺差,纷纷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措施。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工业稚嫩,工业化时间短,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扩大对外开放,逐步下调关税,减少贸易障碍。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嫌其步伐太慢,要求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新自由主义”,大力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由于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率先发起并积极倡导的,他们的动机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因此建立在以这些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决定性影响建立起来的世贸规则为基础上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合理,比如发达多家对夕阳工业的保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合法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平等;一些双边合地区贸易协议更是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强加了苛刻的条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额贸易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有利可图的市场出口;为维护既得的利益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却采取了更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等。这说明贸易自由化实际上只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脱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因而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四是世界贸易在20世纪下半叶增长了19倍,发展中国家在近十年中,以每年平均5.6%的经济增长率向前发展。这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的向各种世界性的贸易组织或者区域性的贸易组织靠拢,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发展是分不开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多边贸易体制中,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战以后,阻碍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是这些国家贸易体制的不稳定和不透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迫使他们建立起稳定透明的贸易体制,这也就自然而然的为他们的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好处。并且,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新的市场准入机会以及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中受到多边规则的保护。
4新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策
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积极参与的,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二是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在市场中优胜劣汰,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世界级的大企业往往代表着一国的整体经济,并主宰着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之间的竞争,中国限于国力和财力,很少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发展自己,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走强强联合之路,但前提必须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实现“转机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遇到的一系列体制性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商品出口是粗放式经营,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这种廉价销售与外国国内市场或第三国(替代国)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往往给人留下倾销的印象。近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转换增长机制,转向依靠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机制,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使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又要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提高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轻工、纺织、工艺等)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往往拥有大企业集团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应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它们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升级,提升全球化质量经营理念。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最突出的是质量与标准体系,未来国际贸易已是质量与品牌的竞争,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于尽快提升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新理念。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实施全球化质量经营战略,首要的就是要提升质量经营战略理念,以质量经营打破技术壁垒。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一方面,质量必须要达到国际技术标准新要求,取得国际权威技术论证和进口国特殊技术许可。另一方面,则要强化满意度质量意识,即努力使产品与服务达到进口方国家、消费者、经营者与社会等方面的认可,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哲.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及我国的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1)
2平惠敏.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J],西北师大学报,1997(5)
一、对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视野的认识理解
(一)知识产权的内涵理解
所谓的知识产权,又被称为知识财产权。顾名思义,是指权利人享有的一种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所带来的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权利。知识产权和权利人享有的其它的权利一样,合法的知识产权受到国家有关法律的保护。同样,我们没有经过权利人的同意,也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一般都有一个有限期,在这个时间段里才现有相应的权利。知识产权包括的内容种类也很多,比如有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等。
(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保护知识产权的非常重要,首先,知识产权保护是一种鼓励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有益行为,知识产权是作者享有知识智力劳动成果所带来的效益权利的权利,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人的智力创作的发展。其次,保护知识产权也是鼓励人们的创新,创新力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从个人发展到企业经营,再到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创新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人们的或者企业,再或者国家的创新的成果。第三,在现代多种经济发展形式齐头并进的背景下,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类型,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方向。最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三)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视野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关键是看有没有知识,是否有文化,具体表现为有高的学历文凭,有专业特长,有创新意识能力,懂技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等。现在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这也就提高了人们的整体知识水平,这也是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视野环境下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其次,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所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第三,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比较难认定,所以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定的难度性。最后,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四)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正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是既有利又有弊端的。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市场秩序的规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建立起一定的体系,这种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就是对国际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就是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并且,国际贸易中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反过来又会促进市场秩序的规范与完善。此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促进知识贸易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贸易发展。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主要是指智力劳动成果间的贸易。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容易造成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一些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经济产业发展,往往会以知识产权为由设置贸易壁垒,不让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二、对国际贸易有关内涵的理解
(一)国际贸易的涵义
国际贸易的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Trade,也被称为通商、世界贸易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界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易,主要由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这两方面组成。国际贸易自古有之,比如我国古时的丝绸之路等所进行的商品贸易交换。
(二)当前国际贸易的特点
在当前的形式下,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国际贸易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国际贸易的形式更加多种多样,如信息的贸易、服务的贸易等。贸易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比如劳动力的贸易、知识高新技术的贸易等。(三)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及类型国际贸易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来料贸易、补偿贸易等,这些贸易方式也有自身的特点。而在贸易类型上,主要分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这两种类型。(四)国际贸易机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需要一定的贸易机制体系,而这些机制体系的维护、运作、执行需要一些国际贸易机构。当前国际上的主要贸易机构组织有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世界银行、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简称CCPIT等,这些国际贸易机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三、当前在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有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
当前,虽然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还是有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或者是这些国家无力也无从保护知识产权。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他们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原材料、农产品等低级商品间的贸易,知识贸易等高端型的商品贸易是少之又少的。甚至,他们还希望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途径使知识贸易流入于自己的国家,提升自己的知识科技水平。
(二)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对知识产权过渡保护,从而对国际贸
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家间的经济贸易都可以说是一种交流,因为经济贸易中的商品就包含着贸易国的许多文化内涵、风俗习惯等,只有促进这些的交流,才会加大在世界上的影响,比如韩国的韩剧对提升韩国的文化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间也可以进行一定的交流,具体表现文知识产品的交流等。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这种知识高技术产品的交流,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但是一些国家出于自身私利,而对知识产权过渡保护,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发展不平衡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知识、技术性领域的贸易少之又少,而发达国家主要以高新技术、知识型经济的贸易为主要商品,这样,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世界贸易的整体发展。
四、现阶段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进行的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国内创新力度不够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国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国际贸易额,以此来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大国内的创新力度。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内创新力度还不够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大,并且我国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主要是以低廉的价格取胜,自己得到的利润非常少,与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产品获取高额利润相比,还相差甚远。
(二)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日益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但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甚至对有些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例如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产权。我国在立法、执行、定刑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我国的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水平相对低下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国际贸易额越来越大,但是知识贸易占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却很小,这就说明我国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还急需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水平相对低下,需要我国尽快做好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知识贸易的发展。
五、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国际贸易发展的策略探索
(一)要善于运用有关国际贸易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跨国际间的、专门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国际间的贸易不可以不产生争议、矛盾,要公平合理地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里解决,就要发挥这些机构组织的作用,只有在大家都信服的第三方仲裁机构里进行贸易仲裁,这样才会有利于贸易争端的解决,促进世界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国际贸易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体系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根本性手段,对于国家来说,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真正地做到依法治国。同样地,在国际贸易中,也要遵守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现在的国际贸易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有一些不够合理之处,这需要世界各国来共同努力,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国际贸易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依法贸易”。
(三)对一些知识产权侵权的行为要制定相应的打击惩罚措施
对于一些违法的贸易行为,就要制定相关的制裁措施,只有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手段,让违法者承担相应的责任损失,这样他们才会有所克制,因为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四)要加强国家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间的合作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活动全球化。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1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5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1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它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如以1990年为100,世界货物出口值指数从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产指数从86上升到107;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同期从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货物与服务)中的比重同期从163%上升到188%。3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1980-1981年的6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种。4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该类商品的主要进口国。5国际贸易趋同化。它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账(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贸易合同标准化。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1995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组织和法律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方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三)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1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合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希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银行,以扩大在欧洲的网络。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很多国家对于大银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态度,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过25次合并。2地区性经贸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洲的金融市场将演变为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3金融市场迅猛扩大。到1995年,外汇交易额已上升为世界贸易额的60倍,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已超过12万亿美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国际信息的网络化,外汇市场的资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四)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新支点。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额与年均国际贸易额的比例在缩小,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贸易额为41,14571亿美元;同期,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56535亿美元,二者之比为160∶1,差距进一步缩小。1991-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第二,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据统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5-1990年年均1,55578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3,46824亿美元。同期,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45005亿美元增长到2,94732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932%下降到849%;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0554亿美元增长到51469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从1,41930亿美元增长到3,49227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从1,16744亿美元增长到2,08226亿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中的比重从822%下降到596%;发展中国家从24736亿美元增长到1,28741亿美元,所占比重从174%上升到369%。第叁,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并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发达国家中主要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同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1995年,德国、法国、瑞典、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国家占当年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3%。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1985-1995年,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吸收者。第四,国际借贷资金流动量增长很快,证券股权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增加为9534亿美元,1995年增加为12,584亿美元。与外国直接投资一样,证券股权投资依然偏向于少数新兴市场国家,1995年亚洲就占了流向新兴市场的外国证券股权投资净流量的53%。此外,外国证券股权投资的来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年,流向新兴市场的这种投资35%以上来自美国,15%来自日本,11%来自英国。近几年来,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投资者也向新兴国家进行这种投资。第五,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国际直接投资规范安排提上日程。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签署这种条约1330个,涉及162个国家,在5年里条约数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国政府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松对外资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个国家的112项立法变化中,106项属于趋于自由化或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立法。国际社会为达成国际性的投资协议开始行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将投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的体系,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出现通过协商建立一个综合性多边国际直接投资框架的行动,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九次会议对未来多边投资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已达成协议。(五)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加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第一,跨国公司的数目剧增。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659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增加到36,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第二,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的外国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约1/5的全球外国资产)。第叁,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设施,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1988年到1995年间,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总额增加了一倍,达到2290亿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国兼并与收购的规模超过1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以协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强联合。1995年缔结了近4600项这样的协定,而1990年只有1769项。1990年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核心技术(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伙伴关系。第四,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其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现了无国界经济。(六)经贸文化、人才出现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国际人"开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形成。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各大公司的首选目标,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日本公司率先提出"国际人"战略。他们认为,国际人应具备以下10个基本条件:积极肯干,但是不蛮干;人际关系融洽,不以自我为中心;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外语出色,乐意结交外国人;行动迅速,快食、快眠、快便;迅速适应并爱上异国他乡;意志刚强,富有忍耐性;深谋远虑,但不优柔寡断;安排、处理好家庭生活关系;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此外,绿色主义、环保哲学,共同反黑、扫黄、打白(毒)和反腐败,共同致力于发展与和平,共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衡量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权益的概念与统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
1.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2.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互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将影响到发达国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
(二)经济全球化迫使人们的概念在创新。1大国际贸易概念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外经济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货物贸易,还要把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技术综合考虑。因为,货物贸易与投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2将大国际贸易概念与本国经济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密切地结合起来;"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传统信条已让位于"经济接轨"和"市场融合"。3变被动接受经济全球化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纷纷主动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性经济,推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为跨国公司创造投资条件,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4变单边制裁为求得"双赢"。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另一国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贸易摩擦"、"贸易制裁"等以邻为壑的措施,已开始由自我保护的工具变成了双刃剑,在制裁别国的同时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其上策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促进双方的经贸发展,取得"双赢"。(三)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受到冲击,相互协调成为时代主旋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传统的国家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是一国独有的权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规范和惯例来运作;跨国公司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在减弱。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让与,但它是以对等为原则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把二者结合起来,出现了相互协调,使它逐步成为各国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和各国贸易政策中开始成为主流。
(四)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20年来,面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新贸易理论将产品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等工业组织理论引进传统的比较优势框架,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做出了贡献。但它仍然假定企业只在某一个区位生产商品和服务,将对外直接投资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不同类型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各类贸易流动,但仍是以单个企业为依据的投资分析,未推广到国家层次。8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要求把贸易与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分析贸易与投资利益与效益,出现了新的理论分析,其理论模式主要集中于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产品增值链活动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进行,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进行完全相同的生产加工。在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理论中,企业行为被分为两大类型:第一,总部行为。总部行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务,以及信誉、商标等甚至可以无偿转让给远方生产区位的服务,这类行为有时被简化概括为研究与开发。
第二,实际生产行为。实际生产行为又可再分为上游生产(中间产品)和下游生产(终极产品)。所有这些行为都被假定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由于总部服务的运输成本极低,企业可以将生产行为从总部分离出去,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将某些生产行为集中在某一区位。在贸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两国均衡框架,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企业在两个国家进行活动时,可以将总部行为安排在母国进行,但其实际生产或转移到东道国进行(纵向一体化),或者既安排在国内,又安排在国外进行(横向一体化)。因此,现在的企业不仅通过价格和质量进行竞争,而且还通过生产的组织进行竞争。这些理论模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了国内、国际经营企业的总格局。这一问题属于理论分析中的国际化生产部分。一旦国际化生产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国际贸易的格局便随之确定。贸易与投资理论的一体化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单纯的贸易行为来衡量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
(五)经济全球化对表明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1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出现了几种变化。第一,在产业内部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得;第二,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商品直接出口,变相地进入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因此,母国公司在东道国国内的投资和商品、服务的销售收益应计入母国的经贸收益;第叁,在一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下,把该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该国的贸易利得,更加失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下,在计算各贸易国的贸易收益时,上述几个现象不能忽略。2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应予修正。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来源于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各国的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对之都有相应的条款和协定。在国际贸易局限于产业间和投资不普遍的情况下,按原产地进行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贸易国的贸易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按原产地统计则会出现两种误差。第一,未能如实反映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经营,它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进出口,按价值链、资本所有,理应属于母国,但却计入东道国的贸易统计。第二,原产地规则以货物贸易为主,未包括服务贸易等,因此,原产地统计在不能真实反映货物贸易的同时,也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大贸易关系。(六)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资本外投。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第四,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改革。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将会受到更大的削弱。2发展不平衡在加剧。
【关键词】 货物贸易;海运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运输成本;贸易逆差
运输服务贸易按其运输服务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海洋、航空、公路、管道等4种运输方式,其中,海运服务贸易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其份额占整个运输服务贸易的2/3。海运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往来的纽带与桥梁,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同时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1 影响海运服务贸易的因素
1.1 国外学者的研究观点
1.1.1 贸易自由化能够提高福利水平
海洋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交通资源,是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一国的领土安全。随着世界货物贸易的飞速发展,作为货物贸易派生需求的海运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贸易自由化将是海运服务贸易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有助于消除国际海运服务贸易壁垒,促进海运服务贸易发展。国际运输服务部门的贸易自由化与关税自由化一样,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纷纷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贸易自由化。在当前的国际服务贸易中,运输服务和专业服务仍然是受到贸易保护最多的两个部门,许多国家仍然对国外服务企业提供的专属航行权和辅助服务(如货物的装卸等)加以限制。这种做法短期内起到保护本国海运服务贸易的作用,但却忽视了海运市场贸易自由化背后的长期经济效益,即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够提高国内福利水平。有专家指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对贸易流动和贸易收益分配有显著影响,能够有效地分配贸易收益,提高福利水平。仅以美国为例,贸易自由化和打破私人运输协议将会使平均运输价格减少1/3,节约的成本数额可高达30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够提高国内福利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海运服务贸易发展。
1.1.2 运输成本(费用)是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的 首要障碍
运输成本(费用)的增加对整个国际贸易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它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已经逐渐超越关税,成为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首要障碍。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比发达国家支付了更高的运输成本,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额的减少和收入的降低。
对于运输成本(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不少学者认为,地理位置特别是距离是影响海运成本的主要因素,而港口效率则是影响海运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有研究表明,港口效率从25%提高到75%可使海运成本降低12%。另外,学者们认为,运输成本(费用)的高涨与港口垄断现象密不可分。目前,世界上很多港口都只有一个集装箱码头,其周边基本没有其他竞争对手。由于缺乏竞争机制的约束,这些码头的经营者们可以自行定价,无形中增加了航运企业的运输成本(费用)。再者,随着国际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该项支出也成为运输成本(费用)的重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早期,燃油费通常只占扣除资金成本和货物装卸成本后的50%,占运输企业总成本的14%。而近年来,随着燃油价格的节节高涨,燃油成本占到航运企业运营成本的2/3。近5年来,燃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致使燃油费成为海洋货物运输经营者一笔数目可观的重要支出。然而这笔支出仅仅只有一部分能够从燃油附加费中得到补偿,因而给经营者的盈利产生了负面影响,最终阻碍了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
1.1.3 运输方式效率、组织结构、航运安全是影响海运服务贸易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海洋运输有3种主要方式:油船运输、集装箱运输和干散货运输。有学者认为,运输组织结构会随着世界贸易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由原来的集成模式转变为更加高效的模块专业化模式。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一个对海运市场有深刻理解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航运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由于世界上80%的海上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海上运输安全问题值得人们关注,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措施保障航运安全,营造一个良好的航运环境。
1.2 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
由于各国贸易结构及发展状况不同,使得各国在发展海运服务贸易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实际情况也不相同。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存在开放程度过高、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基础设施较差、反垄断立法落后等问题。针对上述实际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从海运服务贸易“绿色壁垒”、贸易开放度、逆差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展开。
1.2.1 “绿色壁垒”及贸易开放度问题阻碍了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
关于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这个问题,国内学者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讨论了“绿色壁垒”及贸易开放度这两个因素对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影响。海运服务贸易“绿色壁垒”是国际海运界以维护航运安全和环保为原则,针对海运技术和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构成国际海运市场的准入限制。与以往的贸易保护政策相比,海运服务贸易“绿色壁垒”具有较高的合理性、隐蔽性与复杂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其仍是一种限制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相比以往的贸易保护政策,市场准入标准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贸易保护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剥夺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航运企业进入世界航运市场的权利。但是,“绿色壁垒”也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对我国航运船队的管理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促使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规范国内航运市场,使船队结构更为合理;激励我国航运企业加快船舶的更新速度等。另一方面,其也对我国船队在国际海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一些国内船舶由于无法达到国际海运市场的准入标准,不得不“转战”国内航运市场,致使国内航运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为国内航运安全埋下隐患。
我国航运市场存在过度开放的现象。一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是由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所承诺的数值决定的,应与其海运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贸易开放程度高于或低于承诺值的现象。由于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实际开放程度高于承诺值,致使大量的市场份额被国外运输企业抢占。同时,我国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现象出现,扰乱市场秩序,阻碍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1.2.2 贸易逆差长期存在制约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
与其他贸易方式一样,当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海运服务贸易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时,就会产生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如果海运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则会严重阻碍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轮承运比例低是造成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有专家在研究中指出,我国的运输服务企业承运的货物运输份额远远低于外国企业承运的货物份额,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也有专家指出,国轮承运比例、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以及海运服务贸易开放度这3个因素对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的形成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国轮承运比例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此外,国内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与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低下直接相关。而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企业的战略、组织和竞争,政府及相关支持产业等几个方面。但是更多学者认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以及显性比较优势系数等4个指标息息相关。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海运贸易国际竞争力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处于弱势。
1.2.3 生产力要素、基础设施等也是影响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因素
国内外关于生产要素影响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有学者运用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影响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3个生产要素:劳动力要素、人力资本要素和资本要素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要素是提高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拉动因素,而资本要素拉动作用则不显著。
除此之外,我国航运企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国内航运市场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政府对海运监管力度不够,反垄断法的立法相对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更进一步阻碍了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
1.3 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特点
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不断调整及货物贸易的快速增长,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海运服务贸易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海运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有限,仍有许多空间可以拓展,主要集中在:
(1)针对海运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专项研究较少,更多地是对运输服务贸易的研究。
(2)国外学者主要是对世界海运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而国内学者则更多地着眼于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实际,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3)国内学者在分析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时,大多只是基于进出口数据的竞争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以及显性比较优势这4个指标的国际比较。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有着深刻且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以数字来判断其强弱。
2 建 议
未来,对海运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由于海运服务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将运输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套用到海运服务贸易上。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对海运服务贸易进行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