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中学生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教育案例

第1篇: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59-01

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相应的教学目标来选择一些具有有效启发性的典型案例进行组织研讨,或者直接根据所研讨的真实内容来提供相应的情景,以此来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阅读、分析、思考以及讨论和交流等,从而真正促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感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师方面也必须要严格的根据生物新课程的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特点来充分的发挥出案例教学的教学优势,最终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真正的培养出学生们生物科学的素养。

1 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目前,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宏观方面,功利主义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有效实践,比如社会方面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学校方面要保持学生素质和应试两手抓;教师要有良好的社会地位以及学生们要考出很好的成绩等等,这一系列功利主义的现象直接促使教育创新和改革变得举步维艰。所以,通常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这些改革性的举措仍然停留在局部的改善方面。(2)微观方面,每一种教学方式都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案例教学的方式也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方面的要求普遍较高,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很难真正达到其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都需要教师方面能够真正进行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推广的案例,再此基础上结合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来作为主要的依托。

2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的具体教学方式

2.1 案例讲授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为主,通过老师对于相关案例的讲解来实现课程理论和案例的有效结合,并以此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例如,教师可以讲解一些生态系统当中的具体案例,像那些生活在何种的鳄鱼、乌龟等等爬行动物都会自觉的爬到河岸上来产卵。鹭喜欢吃河内的鱼虾还有河蚌等动物,但它却是在大树上筑巢。而在河流的生态系统方面,其中的阳光和空气并不是其本身所独有的,大部分的降雨情况都会带来其他地方的水分,同时还会将陆地上的土壤直接冲击到河流当中。而河水可用于灌溉,在一些地方也能够直接将其当作饮用水来进行。

通过这些案例就能够提出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河流生态系统和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教师就可以通过以上的案例来从非生物因素其中的大气循环系统、地域关系中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以及各个生态系统当中的生物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讲解,从而以此证明河流生态系统和多个生态系统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2.2 案例讨论教学

案例讨论的方式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就必须要以学生作为主体来针对相应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而且中方法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要求学生们必须要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这种方法真正有利于调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增强其参与意识,最终有效的提高其自身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提出在动物界当中,有的动物们为了能够完成某个目的或行为,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可以促使学生们对一现象进行讨论,通常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们也自觉的查找相应资料,并结合资料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比如大雁在进行迁徙的途中休息时,通常都会派出一两只体弱患病的孤雁来进行放哨和站岗的工作,一旦发现敌人来袭,这些放哨的孤雁就会发出相应的警报,或者直接大叫、狂奔,以此来警示雁群做出御敌准备,或者直接逃生,但是通常这只放哨的孤雁很容易会被敌人扑食。在比如由于雄螳螂的头部存在一种抑制的物质,因此雄螳螂在找到雌螳螂后,其头部通常会被雌螳螂吃掉,并以此来完成较为行为。

2.3 案例练习教学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学生课后以及在其单元练习或者考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练习类的资料直接发给每一名学生,以此来促使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并在准确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判断。

例如,给出这样的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你生物农业方面,化学农药的品种和产量开始逐年增加,然而在害虫方面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强,这就对农作物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就比如棉铃虫灾的爆发,对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经济损失非常严重,针对这个情况,我国的科学家经过科学的攻关研究,成功的将一些生物的抗虫基因导入到了棉花的细胞当中,从而获得了具有抗虫基因能力的棉花品种。通过这个材料就可以给学生们提出相应的问题来加以练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案例讲授教学、案例讨论教学以及案例练习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这些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们深入的了解生物知识,并通过相应的讨论和练习实现了对生物知识的巩固。

参考文献:

[1]袁书香.浅谈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操作过程[J].今日科苑,2009,09:163

[2]唐瑞霞.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生物案例教学[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徐义真.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2篇: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一、校园心理剧的含义

心理剧是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 J.L.Moreno)于20世纪 3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早期的心理剧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目的,不是去分析、诠释人们带来的问题 ,而是提供一个场所和一种氛围,让人们从多重的角度,以自由表达的方式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促进个体成长,使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小学校园情景心理剧,简称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应用于学校教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由学生、教师等相关人员把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解决范式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中进行表演和讨论的教育活动。从操作性角度来说,校园心理剧是由学生、教师及有关人员共同针对有关的心理问题去选取主题、编写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班级内或专门场所进行表演,并对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进行分享讨论。从表现形式上说,校园心理剧吸纳了舞剧、音乐 、舞蹈、绘画等表达性艺术的精髓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本土化的 “行为表达技术”。

校园心理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当事人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促进当事人、参与者的认知领悟、情绪表达和行为改变。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团体辅导办法,为生涯教育提供重要支撑,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情境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切实体会。

二、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校园心理剧《拖延大作战》剧情介绍:

主角刘明天放学回到家,家中突然停电,他才想起妈妈之前多次嘱咐他去充电卡,妈妈训斥他时间观念差,拖延成性将导致一事无成。黑暗中,刘明天进入梦境,看到十年后的自己,因为没安排好时间而错过了一次重要主持,继而被开除,主持梦想破灭,深受打击。第二天,刘明天由于研学小组汇报准备不足,表现欠佳,令小组成绩落后,组员跟他大吵一架,纷纷指责他的拖延恶习。刘明天频频狡辩和否认,令组员气愤离开。此时,留在报告厅的刘明天刚好听到了优秀校友的讲座,让他有所触动,他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问题。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刘明天终于意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在于缺乏时间观念和自制力。第二天,刘明天诚恳地向组员认错,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大家接受了他的道歉。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帮助他作规划,监督他完成任务,一改之前拖延的面貌。最终在年级展示中,小组取得优异成绩,刘明天重新获得大家的认可,并对未来有了积极进取的态度。

(一)剧本

校园心理剧的创造包括:主题的确立,素材的处理,形成剧本。

预防性、发展性是校园心理剧的主要功能,它面对全体学生,解决学生成长性过程中最渴望探索和解决的共性问题,因此所呈现的事件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所探讨的话题、故事灵活把握,使其素材、语言、行为表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拖延大作战》展现的就是高中阶段学生典型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力欠缺、对追求梦想欠缺坚定信念这一普遍问题。该剧题材取自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个体心理辅导中的记录,心理老师将这一贴近学生生活、有代表性的心理话题带进生涯教育课堂,由学生分享自身在生活中的拖延表现和当时的心理冲突和体验,由老师展现这一问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生成克服拖延的方法。课堂中生成和搜集的资料,都成为校园心理剧剧本的素材。

师生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处理,使得情节发展和场景变化具有内在逻辑,形成一个具有结构性的的舞台剧。最初形成的剧本还有一定的开放性,师生在排演过程中进行丰富和完善,融入生活细节,贴近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语言表达,最终形成一个反映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语言特色的校园心理剧。

(二)人物

校园心理剧在运用的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人物”――指导者、主角、配角、观众。

指导者一般是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从事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掌握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具备心理剧操作技术的教师担任。《拖延大作战》的指导者由心理教师担任,全程参与表演人员的选择、剧前的创作、剧中的陪同、剧后的分享等,具体承担以下职责:指导演员明确主题,理解角色和作用;恰当运用心理剧技术组织安排情节;创设与维持真诚、信任、支持性气氛;把握场景的设置与自然转换;指导演员熟悉舞台空间和表演艺术;组织演出团队讨论分享;对许多未知的因素加强预测等。

主角是剧中的主体,是在舞台上呈现其内心事件的人。本剧主角刘明天正好是由有相应问题的学生出演,扮演者是一位形象气质俱佳,拥有艺术天分的高中生,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最初在参演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多次迟到,遭到同伴的斥责。这样的设计,从表演上说,使得剧中类似情节发生的时候,演员们有更多的代入感,情感充沛,表演真实;从效果上说,在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环境中,主角可以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在解决角色心理困惑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答疑解惑。

配角是主角的延伸,也是指导者的延伸。本剧中配角主要由同伴推荐,彼此之间互相了解,能够出演最合适的角色。剧中的每一个配角也都有不同的人物设定,有的作为一个伙伴来塑造主角世界中所需要的角色,有的作为一个指导者来引导主角发生改变,共同推进主线剧情的发展。

观众是心理〉募证人,也是心理剧的参与者。尤其是同龄观众,戏剧的形式可降低他们的焦虑感,使之从旁观者的角度解决自己类似的心理问题,达到同辈群体教育的目的。

(三)表演

校园心理剧的场景最好是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让学生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场景的设置还必须紧密围绕主题,使问题得到典型的再现。《拖延大作战》的场景包含学校和家庭,由研究性学习汇报这一事件作为明线,暗线则是主角的拖延心理的变化,背景设置中包含大家都极其熟悉的校园铃声和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快速融入,真实表达。同时,动态背景的采用使得场景的切换更加流畅自然,观赏性更佳。

校园心理剧的排练包含暖身、表演、分享三个阶段。在暖身阶段,心理老师负责营造安全的氛围,调动参与人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带领学生回顾上次排演,理解与把握角色,激活角色心理状态;在表演阶段,演员按照剧本的框架进行演练,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动作、艺术表现等进行指导,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事件及场景的安排是否恰当等,这一工作由心理老师和专业的戏剧老师共同指导完成;分享阶段则是在表演之后,心理教师把演员们组织起来,围绕角色感受和心理剧所要表达的心理问题相互交流,使参与人员更深入地把握角色,对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在校园心理剧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们由最初接受语言、动作指导,到表演连贯自然,再到揣摩角色心理特征,使得一个个角色更加立体化、更有人情味。

校园心理剧区别于一般舞台剧的重点还在于心理技术的应用,例如独白、替身、角色互换、生涯幻游等,这些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将心理问题外化,直观的表现问题发生到解决的整个过程。例如,本剧中采用的替身技术,即是主角面向观众,替身背对观众,与主角并肩站立,一正一反,双方并无肢体动作的互动,主要使用言语上的交锋,驳斥主角观念中的错误,达到澄清观点,重建信念的作用。替身技术在本剧中承担突显心理矛盾,催化心理转变的重要作用,是剧中主角心理状态的重要转折点。

(四)效果评价

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使所有参与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等人)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预见到生涯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重要性。在心理剧排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见贤思齐,老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将角色融入自身,将剧情与个人生活进行对照,在剧中和生活中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对于演员来说,参与校园心理剧的过程是一个情绪释放、情感体验、认知冲突的过程,这之后的整理调适才是心理剧的关键,因此分享阶段是心理剧功能得以实现的必备环节。《拖延大作战》的表演者分享的内容不是脱离自己去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渴望自己在生活中也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和持续的改变。心理教师则负责把握好分享的方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和提升,引导学生把体验感悟应用于实际生活。

校园心理剧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合还有心理课、班会、家长会等场合, 观众的感悟和分享也是效果评价的重要方面。每一场心理剧演出都会引发观众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讨论分享则促使演员和观众共同澄清认知,释放情感,形成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三、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校园心理剧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涯教育模式

中学生富于幻想,善于创造,乐于通过角色扮演、未来投射等演绎方式,用夸张的手法演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舞台剧的形式,结合了上述所有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能借用角色传达自己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角色的觉醒和行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校园心理剧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贯穿和复现生活中的问题,挖掘问题本质,探讨解决方法,积极采取行动,提高自我效能等完整的生涯教育过程。

(二)校园心理剧有助于培养生涯规划中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校园心理剧的大量素材,需要学生们主动在反思自我和认识环境的过程中进行素材的收集,这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接受新的态度和立场,从而达到行为调整。校园心理剧的顺利演出,编剧、导演、排练、演出、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大家团结协作,交流沟通,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团结的品质非常好的时机,是心理互助的过程。

(三)校园心理剧有助于改变师生、亲子交流模式

校园心理剧再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经由角色表现出他们眼中的家长和老师形象,更加容易打动家长和老师的心灵, 促使他们了解到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四、校园心理剧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做好心理课、专题讲座、班团活动和各学科渗透教学与心理剧的结合。一方面,这些教育教学活动是校园心理剧的素材来源;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剧可以作为心理课、班会等的重要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应对方式和心理调节策略。

第二,要注意与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心理剧开展团体咨询,对在个体咨询中反映出来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不仅是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还包括考试焦虑、交往困惑、适应不良等发展性问题,也可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进行团体辅导。

第三,要根据校园心理剧的内容组织学生、家长及教师观看和讨论,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为学生心理小组活动的载体,能够促进同伴心理互助,更有效地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互助与自助。同时,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

校园心理剧作为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校园心理剧开展的条件、形式以及效果,探索校园心理剧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艳.心理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D].鲁东大学,2006.

[2]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08):49-50.

[3]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 2007(10):44-45.

[4]张海燕.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Z1):140-142.

[5]秦娟.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5):9-12.

[6]郭小艳.校园心理剧的功能和作用[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39-41.

[7]周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再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9(06):60-61.

[8]刘玉新.校园心理剧模式的创新性实践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1(10):60-61.

[9]张卫宇.心理剧在高职院校团体生涯辅导中的价值与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107.

[10]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探究性实验 教学实践

生物新课改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于高中生物来说,这就需要通过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实验教学实现。探究式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尝试模拟科学家在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会搜集和加工所需资料,养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发散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观察证据,通过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想象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或作出某些预测,在问题与假设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方案,选择工具、仪器、设备更广泛地搜集证据,并通过分析数据验证假设或修改假设,最终形成探究结果。不仅如此,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也对探究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对高校选拔具有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和学校未能及时扭转应试教育的思想,或由于课时所限,并没能有效展开探究性实验,这也就造成探究流于形式,形成“穿着新鞋走老路”的局面。故在此笔者首先谈谈自己的具体实践。

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具体实践

1.确立探究思想,唤醒创新意识。

长期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许多学生思想束缚乃至僵化,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主动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也没有能力这样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这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唤醒并挖掘它们,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比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在实验设计时,课本上给出的实验材料是洋葱鳞叶外表皮,实验试剂是30%的蔗糖溶液。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自然就会墨守成规地接受,但没有任何思维的训练,当以后碰到独立设计实验的时候,就会对材料和试剂的选择无从下手,所以这里要让他们产生为什么这样选择的疑问,从而摆脱课本的束缚,真正地进行探究。故在此处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本中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实验材料,你能列举出其他合适的实验材料吗?你是如何确定所用的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的?大于细胞液浓度的蔗糖溶液都适合使用吗?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液泡有颜色,容易获得材料,容易制作装片;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分别处理植物细胞,观察细胞在何浓度下开始发生质壁分离;浓度过高使植物细胞失水过度死亡,浓度相对较低则质壁分离速度慢,所以选择合适的浓度。这样一来学生便体验到跳出课本框框,真正独立探究的乐趣。

2.既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又要让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梯度的问题串,让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学习,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问题既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又要培养发散迁移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下列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渗透作用:1.是否有水分子从长颈漏斗进入烧杯内?2.半透膜两侧水分子通过的数量一样吗?3.什么原因导致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多?4.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5.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会升高吗?6.如果有两瓶丢掉标签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则通过渗透装置如何鉴别?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而所要观察的现象便是这里所指的情境,所以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又能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动物细胞吸水的例子,然后给学生呈现渗透现象,即烧杯内装有清水,长颈漏斗内装有蔗糖溶液,长颈漏斗下面封一层半透膜,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相平,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长颈漏斗内液面升高的现象。然后将动物细胞及渗透装置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动物细胞吸水和长颈漏斗“吸水”这两个例子的对比中提出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对比情境中,很容易提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吗”等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又如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大的情景,下课前可以这样问学生:“老师问了你们很多问题,你们这节课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的吗?”

3.重视查阅文献,提高搜集能力。

探究活动不能孤军奋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远,所以文献资料在探究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得出结论等环节都需要它的支持。例如提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吗”这一问题后,下一步就是要作出假设,但学生此时没有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背景,所以就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现在需要查阅一下渗透作用的相关资料,以便顺利作出假设,紧接着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渗透现象。这样一种设计方式打破了课本的原有布局,把原本要在这节课中先讲的渗透作用作为探究活动中的文献资料处理。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时会不由地思考:“有了这些知识能作出怎样的假设呢?”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而且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查阅文献的重要性。

当然查阅资料更多的是在课下进行。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课题布置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收集,在课堂教学前进行有效的组内和组间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4.引导发散思维,鼓励课外探究。

一节课上能探究的问题毕竟有限,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对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继续探究。例如本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强调:“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已经完成,但探究活动并未结束,同学们能不能想到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很有价值的课题,有学生提出:“不成熟的植物细胞既然没有大液泡,那什么结构相当于半透膜呢?”还有学生的思路由定性走向了定量,提出“细胞液浓度的测量并应用于盐碱地改造”,等等。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可以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让他们在课外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提出问题到亲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他们的创新价值,这样就能真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好服务,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如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实验场所等,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进行参观、调查等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

5.通过科研的艰辛,培养耐挫意识。

生物是一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渗透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关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教师在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探究时,也要告诉学生:“独立进行探究活动毕竟不像教材中的实验那样来的现成,而是需要自己亲自设计每个环节,所以出现失败是很正常的,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才最终成功的,我们不能只看到最后成功的光环,而忘记过程的艰辛,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希望大家在探究过程中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放弃,要坚定信念,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

通过上述具体的实践,学生的探究欲望望愈发强烈,探究能力明显提高,而要让探究性实验长期更有效地进行下去,一线教师还要改变固有思维,不断学习充实,不断开拓创新,对已有的探究性实验加以改进,以便更满足教学需要,故笔者有以下思考。

二、对探究性实验加以改进的几点思考

1.立足课本,不断完善探究实验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如果细节处理得当,就会使整个探究过程变得顺利很多,甚至决定实验能否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不断对细节进行创新。例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如果用蔗糖溶液作为外界溶液,则原生质层不会出现P64图4-3中显示的均匀分离的现象。经过一系列探索研究,我们发现利用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便可以使原生质层均匀分离,不仅如此,而且经过一段时候还能自动复原,这样便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如《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中的真空渗水法,很少有学校将其作为学生实验开展,主要因为蚕豆叶片较难获得且效果不理想。有没有容易获得且效果好的实验材料呢?经过对各种校园植物的摸索,我们发现腊梅叶片经打孔、抽气、沉底后,在合适条件下5分钟~10分钟便可上浮,因而很适合本实验,这样便攻克了本实验的选材难关。

2.拓宽视野,跳出课本寻找适合于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方法。

有些高中实验,由于方法所限,难以在一节实验课内完成,使得各校都不约而同地采用灌输式教学,这样一来一节探究性实验课便形同虚设。而如果善于从课本之外搜索资源,或许就能找到理想的方法。例如《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本节实验的进行需要在户外选择样方,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局限,但高校中的《生态学实验》却能够启发我们解决这一困难。我们可以将户外实验搬到室内模拟进行,即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如下:1.准备一个1m2木盒(10格×10格),这就相当于整个样地,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每个小方格相当于一个样方;2.准备一包一定数量的黄豆,这就相当于待测种群,将其随机散布在木盒内;3.随机抽取样方,样方数量要充足;4.计数已抽取样方中的个体数量;5.计算每个样方内平均个体数,然后乘100,即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植物物种的多样性:1.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2.将混好的各色豆随机散布在木盒内,其中不同颜色的豆相当于不同植物种群;3.随机抽取样方20个;4.计数已抽取样方中的各种豆的数量;5.利用辛普森指数,计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这样一来,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开展探究实验,既能准确地体现实验原理,克服实际中的诸多不便,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思考,将现实问题模型化,并根据现有材料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和探究能力,又要积极主动地发展并完善现有探究实验的细节,让它们更适合高中教学实际。相信随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日臻完善,学校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卫华.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11:6.

[2]单维霞,姜菲.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几点做法.生物学教学,2008(1).

[3]张海芝.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交流,2011(3).

[4]邵理娜.高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研究,2011(3):111.

[5]董尧.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研究.新课程,2011(5):11.

第4篇: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多感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21-02

一 多感官教学

多感官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习方式安排、学习结果评价等教学活动组织上,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动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能。从感官的维度上来学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更易被接受,不易遗忘。

二 多感官教学法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

感觉的发生,是建立在生理学的各感觉器官(主要有眼、耳、皮肤、舌和鼻等)功能协调发挥的基础上的。如人类对自然界的印象和记忆,70%甚至90%以上是通过眼睛看到的。

一项大规模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依次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学生(95%)。从以上结果,我们可得到两点启发:(1)不同的学习通道,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只带着耳朵听,不如只用眼睛看。(2)多感官参与学习比单一感官参与学习效果要好。随着参与学习的感官的丰富度增加,平均回忆率明显增加。

三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多感官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

多感官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甚至是舌、鼻等参与学习,其设计用不同的信息形式承载同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以下是采用多感官教学的高中生物课堂案例。

1.动手操作,眼看、手画——视觉手段的应用

多感官教学法适用于观察类实验的学习。学生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过于抽象,如果仅仅是教师讲授,或者动画演示,显得生硬,有填鸭嫌疑。可通过眼看手画给不同分组学生提供不同的植物根尖,材料应易得且便于染色体计数(如洋葱2N=16,蚕豆2N=12,水稻2N=24,豌豆2N=14),让其分组进行根尖生长点有丝分裂观察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实验对象的各时期图像,并在实验报告上绘制下来。虽然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和绘画功底各有差异,可若把镜下的世界画在纸上,就都显得兴趣十足。此时学生并不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但所绘即所见,充满真实性和代入感。每组学生讨论本组同学所绘制的几个图像染色体数目行为变化的可能的顺序,通过讨论对其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得出相对合理的排序和解释。

不同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可以展示绘图,可以口头报告(动口),,去伪存真。此时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细节上学生未考虑周全之处。

在这样的设计下,不仅完成了教学知识目标,且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情感更易接受新知,因为这些知识不是“老师教的”,是“自己学的”。高中生物大量实验内容,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观察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低温诱导多倍体的产生》等,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2.动耳听故事,听后复述,举一反三编故事——听觉手段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经常遇到主观论述题,能体现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知程度和语言组织能力的高低。如该过程的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实验原理是?实验步骤是?两者之间差异是?学生对这类问题有三个难点:(1)专业术语晦涩难懂难记,死记硬背后仍不会应用;(2)思维逻辑混乱;(3)语言组织能力差。教师可在教学中采取听觉手段应用,将内容编成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解决这类问题。如“免疫调节”教学中,故事展开:教师先将人体比作一座“城池”,免疫过程是一场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的“战争”,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相当于“城墙”,第二道防线相当于“内护城河”;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是具体的“战役”。先介绍体液免疫,吞噬细胞是信号兵,呈递抗原信息给指挥官——T细胞,T细胞呈递给作战队的队长——B细胞,B细胞派出(增殖分化)弓箭手(不能直接与抗原接触)——浆细胞,弓箭手射箭(分泌抗体),特异性射中敌人(抗原)。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呈递、识别、特异性识别等晦涩的专业名词,记住各细胞的功能。故事浅显,便于复述。学生初步学习后,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讲故事,先讲给自己听,再讲给同学听,回家讲给家人听。第二节课时,让学生上台复述。还可鼓励学生尝试将“细胞免疫”编成类似的小故事。互相讲故事,看哪个故事合理有趣,如何处理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免疫效应的不同点。编得好的大力表扬,不好的应予以肯定合理之处,指出不当之处。

再如,把光合作用比喻为一场盛宴,叶绿体比喻为巧妇,光能是能量来源,CO2和H2O是米。故事开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复述是课本文字(阅读)、老师讲授(听觉)、学生个人理解(动脑)与语言表述(动口)的合成,是积累专业知识和训练语言组织能力的手段。将复述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具体深刻的认识,记得清晰、牢固。

3.画一画,剪一剪,动一动——身体运动手段的应用

教师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中,安排学生根据所给的DNA序列,画出mRNA链,并剪下来,再剪一个核糖体模型,中间割出2道竖线,竖线间的距离恰好能容纳6个碱基序列,将信使RNA单链的起始密码子位置穿在核糖体上,然后让学生从备选的多个携带不同氨基酸的转运RNA中选取有特定反密码子的,放入核糖体和信使RNA的相应位置,沿着信使RNA链,拉动核糖体,模拟翻译过程,直至终止密码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掌握了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动手做模型,模拟转录和翻译动态过程,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和重点。“基因工程”等内容也可尝试此法。

此外,在教学中可经常使用多感官手段。让学生看,如豌豆的相对性状,黄子叶、绿子叶,圆豌豆、皱豌豆;豌豆花的龙骨瓣总是闭合的——保证了严格的自花传粉。让学生听和讲:听多媒体、听老师讲、听同学讲;讲给自己听、讲给别人听。让学生尝圆粒豌豆、皱豌豆哪个更甜。让学生摸:R型菌S型菌菌落手感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画:画细胞的显微结构,画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等。

上述实例仅仅是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初探,每个实例各侧重一种或两种感官教学。两者之和大于整体,多感官教学亦如此。但在实际运用中,无需刻意追求感官刺激的丰富性,而忽略了实际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针对不同感官优势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感官教学组合。在新课标理念的支持下,结合多媒体技术,倡导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应多尝试、多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大胆运用于教学实际,不断探索,方有创新。

参考文献

[1]孙世晓主编.生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学校启动“绿化工程”了,教室前的一片荒地马上变成了草坪。由于草坪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时间约为午后两点左右,再加上这几天连续烈日当空,所以每当看到嫩草那“垂头丧气”的样子,自己心里总有点舍不得,毕竟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允许教师和学生私自给草坪浇水”,尽管负责给草坪浇水的师傅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可我还是偷偷摸摸地干了,而且浇得还挺足。至于师傅的那点建议,我认为简直是在开玩笑,这么热的天,不浇水还不把草。

又连续过了两个大热天,草坪上的草更加“垂头丧气”了。就在我以为这草坪快要枯死的时候,浇水师傅终于要给草坪浇水了。你别说,这次浇得真足。又过了一两天,草坪重新焕发起来了,好奇的我跟浇水师傅聊了起来。

“你怎么忍心,让草坪过了几天再浇水,你就不怕了?”

“不会,在移植之前,草坪就已经浇了充足的水了,所以一两天不会。还有,在移植后的两三天里,不浇水是有原因的,就是让它充分吸收移植前给它浇的水,等这水快吸收完了,这时候是它最缺水的时候,这时候浇水,吸收得最快,最有利于草坪的生长。”

[反思与解析]

草在最缺水的时候给它浇水,最有利于草的生长。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做到在学生最需要“水”的时候给他充足的“水”呢?现实确实残酷,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不管学生需不需要,我们都给他“浇水”,甚至有时候为“保险”起见,我们还给学生重复“浇水”。可事与愿违,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泡烂了学生学语文的“根”,泡没了学生学语文的“情”,泡凉了学生学语文的“心”!

案例二:卖肉者说

家附近的小桥两边各有一个肉铺,距离也就五米左右。可奇怪的是,北边的生意十分好,几乎占了我们村90%的消费量,而南边的却有“下岗”之忧。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也去做了一次消费者,当分别看了南北两边如何卖肉之后便明白了原因。

原来,北边卖肉的把肉按类事先分好,排骨归排骨、精肉归精肉、肥肉归肥肉……卖肉的时候,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自选,所以自然就发财了。我再看看南边的,他仍然按块卖,一块肉里既有两三根排骨,又有精肉,还有肥肉。

[反思与解析]

我可不敢妄言,把我们对学生传授知识也喻为“卖肉”,可我却敢说,桥北边卖肉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的。首先,我们在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是否把他们的学习欲望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我们有没有做到把自己对学生传授的知识做一下系统梳理,该归类的归归类,这样是否方便了学生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最后,我们心中有没有树立一种服务理念,即教学生学语文就是一种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而服务。

案例三:洗衣者说

尽管家里有两台洗衣机,可我妈却从来不用它们,用她自己的话说,总觉得洗衣机洗得没自己洗得干净。我却不以为然,只要妈妈不在家,我就把脏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再加上点水和洗衣粉,打开电源开关就OK。可当妈妈一回来,总少不了很多的责备,然后把用洗衣机洗得衣服再逐一检查,只要发现衣服上仍有污渍,就重新洗一遍。

我总奇怪,为什么用洗衣机洗了那么长时间,甭管我加多少洗衣粉,仍然洗不干净。后来,还是妈妈的一席话启发了我,现整理如下:洗衣机是电脑控制的,电脑没有人脑好使,我洗衣服之前先用眼睛看看,哪里污渍多,就在哪多用点洗衣粉,就在哪多搓洗几遍,电脑上长眼睛了吗?

[反思与解析]

第6篇: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单纯的背诵并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守t》的含义,而要让《守则》不但入耳,还要入脑、入心,最后落实到行动,将《守则》教育贯穿于学生们生活、学习之中,时刻规范着他们的言行。

平时我会利用多种形式学习、贯彻《守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图文并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利用晨检时间,对学生一周表现进行总结指出不足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班会时间学习、落实《守则》;课间有专人检查督促自然成行,右侧通行,慢步轻声……由于学生往往会把老师视为模仿的楷模,老师的言谈举止、仪表体态等都对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在学生面前展示最好的自己。

教育案例:

贯彻《守则》第一条“好学 多问 肯钻研”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爱阅读,敢表达的好习惯,我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说故事”:介绍阅读作品,谈收获与感悟。每周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次“说故事”的机会,月末评选10名“小小演说家”和两个“优胜小组”。虽然开始有很多孩子的表述并不流畅,声音很小,有的孩子只能说出故事的名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说者动情,听者专注,由开始的“怕”,到现在的“爱”,孩子们爱上了“说故事”。每天的“说故事”是孩子们最放松最开心的时候,教室里掌声不断,哪怕是有的孩子说的有些磕磕绊绊,孩子们也会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这也让我感动不已,这是一群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

经过近两年的历练,积累,孩子们的词汇量丰富了,阅读和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这也印证了语文教育宗师叶圣陶的观点,学习就是培养两个好习惯:吸收的好习惯,表达的好习惯。二年级下学期《阿德的梦》这一课,我感触很深,小小的娃竟然想到了老师的前面了。

课前我收集了一些汽车排放尾气的图片,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想当小老师,给大家提出问题呢?”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都想当小老师,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又说:“想当老师得自己先认真读书才行呀。”这时孩子们读得可认真了,有的在自己读,还边读边画,有的小组已经交流上了。当李婧嘉提出:“什么是太阳能汽车?”时,我追加了一个问题:“太阳能汽车与普通汽车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各个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小组汇报时,组员之间配合默契,课件出示了汽车排放尾气的图片,原本的设想是由我总结尾气对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没想到我班的辛柯楠不但说出了汽车尾气的危害,还说出了汽车尾气的部分成分,并且提醒大家不要吃种在公路两旁的蔬菜,因为这些蔬菜受到了污染。他的发言博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我故意瞪大眼睛问他,他一脸自豪地说:“在书上看到的!”之后又调皮地补充一句“今天我只说了一点点,在明天的“说故事”时,我会详细地讲给大家的,你们想听吗?”“想!”同学们响亮地回答道,我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在随后的“说说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时,孩子流畅的表述,大胆的想像让我兴奋不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们的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更让我惊喜的是临下课时中队长刘子萌还提议开一次关于环保的班会,她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响应。这节课不但《守则》第一条“好学 多问 肯钻研”得以充分体现,而且还渗透了第六条“勤俭节约护家园”的主题。

后来由辛柯楠和中队长刘子萌策划主持了以《爱护家园 绿色出行》为主题的班会,班会准备得非常充分,既有大量的图片也有视频资料。看到祖国秀丽的山川,孩子们骄傲,自豪,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看到被污染的家园,孩子们纷纷发达自己的感受,有指责的,有提建议的。小淘气张家暄还倡议大家步行上学,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什么低碳生活了,强身健体了,许多词汇脱口而出,令人刮目相看。

第7篇: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1.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相对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举一反三,在与教师的提问应答的过程中,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 

2.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晦涩难懂,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的情况缺乏了解,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而在师生互动式的学习模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方向性的作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适度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 

在师生互动式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路径就是在不断地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与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交流与想法的碰撞发散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师生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解答、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 

1.课前引导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对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并且通过模拟性的小测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开展这一堂课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调解课堂气氛,还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在严肃的课堂氛围中听老师讲课,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多,而学生只是一味的被灌输,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也没有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学习和掌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自身带着问题的情况下,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鼓励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个宽松、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下,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踊跃提问。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才有勇气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大胆猜想。而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会带着求知的欲望自主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就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建合作小组,增进学生交流 

在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编程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发挥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同时,每个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刑法和特点,通过合作小组的建立,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相处、交流,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他们会在注意保留自己意见的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利于合作意识的树立。 

5.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力开发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繁琐的问题运用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生动形象的对立体几何的数学难题的解题思路形象化,构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结语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靠的是单纯的记忆与练习,更多的是靠学生自我思考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前进行回顾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鼓励与引导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在自己不断的思考与探究中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的知识,才能不断的转化成一种学习的能力,真真正正的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做自己的主人。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油城学校) 

参考文献: 

[1]佐彬.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研究[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模式;合作

一、在学案模式中体现生本教育的途径分析

小学数学课是学生必学的科目之一,从小就在很多方面有所接触,学生对部分数学知识已经有了简单积累。而且小学学生思维能力不强,个人的观念容易受影响、判断能力不足,在心理特点上还存在自我的一面,但已经具备了和其他人交流的本领,能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学案教学模式正是在学生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由教师在课堂上发挥课堂掌控技巧引领学生从各个方面用简单灵活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教学形式,学案上的试题都是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的,这是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思想的体现之一。而且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多知识点都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总结数学知识的要点和应用,这样也能促进生本思想的体现。例如,在五年级正、负数的认识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回忆讲述自己在年少时到北京旅游被零下20度寒风冻坏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上的几个城市的气温情况,思考怎么写零下的温度。等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点评,把答案写在学案对应的位置,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

二、让数学课成为学生合作、成长的课堂

小学数学课包含了众多知识点、蕴含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利用的方式技巧。其中的计算技巧是先进科学的基础,它的一些简要理论在小学数学中也有所反映,学生日常经验中虽然已经有一些模糊的计算概念,但是没有形成相对应的技巧方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想要打造以学生为主的生本课堂,需要客观分析学生的心理,比对小学不同学生的表现,发现他们在学习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的能力和不足,再加以控制和引导,使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交流沟通。另外,人教版教材的变化在课改时期比较明显,曾经的文字性数学概念知识变成了插画、故事、小寓言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利用好这些插画、故事、图片等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中。因此,教师打造学生合作、成长的数学课堂应该做到认清学生客观心理需求和身心状态,整理好教材知识的衔接,创设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就学会知识的教学气氛。比如,在学习数的写作相关内容时,笔者上课进入教室让学生读书预习,他们知道了负28可以写成-28,负10000可以写成-10000。笔者展示了一个图表:

然后让学生分组针对这个图表的填写问题进行讨论,三分钟后每个小组用一分钟时间把组内统一的意见在黑板相应位置写出来。顿时学生精神百倍、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结果没到三分钟,所有的学生已经讨论完毕,并且经过一些同学的补充,写出了很多引申方面的内容,远超过教材上的几个方面。上述活动中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把学案的相关内容填写得很好,生本思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很容易得到加强。

三、数学课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的生本思想突破

学生合作学到的知识其实比教师教要多得多,因为教师教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经验,它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是不一样的,很多学生反映即使是同学对他/她的回答进行补充,他们也能从同学的举止和语气中感觉到亲切,而不是教师的权威压抑。正是这种心理使学生合作起来比较容易,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动力。另外,学生在小学阶段仍然有自我中心意识,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应该对学生合作进行思想教育,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这个过程中,都能跟随学案知识体系产生想法交流,当同学之间表达的意思极为接近时便会产生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而当出现差别时,学生之间会相互解释自己的答案是如何得来的,这就使他们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其他同学听过解释后能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从而让学生之间的关系受益,实现生本思想教育。学生合作过程中也有遇到大家都不确定或者不知道的东西,有的小组是忽略对待,有的小组就停滞不前,有的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连那些从来不敢在老师面前抬头说话的学生都能向老师提出疑惑,这就无形中使教师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学生哪些地方有漏洞,哪些知识没掌握。同时,教师因为花费心血帮助学生学习,他们也能明白教师的苦心,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极大的优化提升,为进一步实现生本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中贯彻生本教育思想应该利用学生的身心状态,辅以教师的才智创设环境进行数学课教学,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方式和观念,帮助学生从教师和教材、生活经验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等多个方面学到知识。因此,在教师、学生、教材教辅等综合统一的前提下,在学案模式中贯彻生本思想能给学生综合发展的空间,能让教师数学教学质量有理有力地长久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应用;思想品德教学;案例教学法;成才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勇于发表自身独特的见解,让全体学生均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展露自身的才华,是每位教师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重要问题。所以,人们开始纷纷探究全新的教学方法,这便使得案例教学法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引起了教师的普遍关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该教学法的目的是以例导行、以例说理、以例激趣,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培养学生成才。需要教师对案例精心选择,使其能够紧密地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通过案例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案例教学法是参与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案例这一教学媒介,能够使学生切身致力于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会得以大大增强,并且积极性与主动性均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有助于民主教学的实现。案例教学法是民主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而学生个性以及主体性的发挥则受到了极大抑制。而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以大大提高,教师的主导性也能够得以有效发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案例将自己的观点阐明,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于案例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

(3)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以往教学中由教师唱主角的模式得以改变,使得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模式得以改变,有机地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教师适时地提供给学生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案例,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保持在良好的思维状态。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1)精选案例。所谓案例具体指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典型的人物或是人物与事件的结合体加以收集。在案例教学法中运用案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的优劣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选用的案例应当是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要富有强烈的时代感,每个案例均应当具备自身特有的理论价值以及实用价值。

(2)呈现案例。呈现案例不仅可以在某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还可以在某节课程讲解完以后。案例的呈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教师形象生动地描述案例内容;②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予以呈现;③以小品、故事等方式表现案例;④发放给学生文字案例;⑤运用投影仪投放案例。教师可以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与之相应的呈现方式,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要生动准确地呈现案例情节的原貌。

(3)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环节,需要教师认真地组织落实。通常对于同一个案例,有些学生仅仅能够将浅层的信息找到,有些学生则可以直接上升至理论的高度,这便需要教师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注意事理的结合,将教材内容与典型案例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讲解,进而深刻地揭示出其中所蕴藏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特征。

(4)讨论案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积极地组织学生将自身独到的讲解发表出来,有序地展开多方或是双方的探讨。这时,教师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将基本的讨论要求提出。比如,学生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勇于发言,耐心地思考及听取别人的意见。其次,要创设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辩证、深入地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第三,吸引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与民主的意识参与及组织课堂讨论,尤其是要引导启发极少发言、不爱发言的学生,消除其自卑感,开拓其思维,促使其产生强烈的积极参与意识,以此保证案例交流与案例分析的顺利进行。

(5)总结评述。总结评述可以说是对案例教学的提升及概括,通常是由教师加以完成的,可以对政治案例的讨论分析情况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提出片面的想法,有些学生会提出正面的想法,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在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给予学生正确且适当地引导,并且细致认真地做出总结,将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已经解决的问题意义点明。

总之,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均具备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改进及完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培养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运用[J].课程

教育研究,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