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科技管理体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管理体制

第1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论文关键词: 科技;管理;机制改革

论文摘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完善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等举措。

引言

科技管理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控制、领导等系列工作,整合并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它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旨在提高我国科研管理水平,为自主创新工作提供良好培育土壤,构建创新型国家。然而,受到传统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制约,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目前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科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1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定位,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在现有机制下,政府要为自主创新搭建平台,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顶层体制设计有待优化

当前我国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体制性的障碍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对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探索不够。结果造成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亟待改革深化。

2.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并走进全球化浪潮之中,但相比之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显滞后。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然而,目前科技项目的设置并未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导致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有“脱节”现象。这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科技成果转化难,“走不出去”,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少;二是科技管理部门作为“智囊团”的作用发挥不够,实业界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而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还存在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现象.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根据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R&D经费支出4616亿元,R&D与GDP的比值为1.54%.这个比值较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距离,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而且,我国科技投入管理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往往造成重复立项与支持不足同在、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

3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3.1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政府科技管理活动应该遵循公共管理的规律,在行政体系、市场体系和社会资源3个维度上考虑定位,对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层面上的科研活动分层管理,并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突显地方特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具体来说,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要厘清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多方关系,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念转变、科学引导、激励机制等举措,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

3.2具体措施

3.2.1创新科技管理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科技要创新,科技管理必须创新;科技管理创新,科技管理理念必须首先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主要思路仍是决策权与执行权一体,政府科技部门一方面负责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使用方向,一方面安排项目经费的预算决策,甚至肩负科技投入经费使用的监督职能,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只有转变这种管理思路,才能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分立的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首先,是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建议参考国外科研体制,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的管理,包括经费预算与分配,遵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组织实施。这样,科技管理部门从日常的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实施一线调研,深入思考各领域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率.同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让来自政府、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决策咨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地方创新资源与宏观发展趋势,更科学地设置项目计划,成功引导科研发展方向。

其次,是建立多层次的监督问责机制。应由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项目的评估,并评价与监督项目承担者的信用,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再由政府科技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部门共同监督、考核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促使基金委提高项目的筛选、管理和转化水平。

3.2.2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目前,科研单位对科研人才的评估、考核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也是导致科研工作脱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合理、科学的人才评估,切实推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双管齐下、奖罚分明,对科研劳动及成果进行奖励和褒贬,从而调节和控制科研人员的行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值得重视的是,虽然科技部门、科研单位正日益重视激励制度的构建,但是容易忽视个体差异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因此一些部门如果没有考虑人才的工作特征和需求的差异性,“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2.3推动精细化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后的“售”后服务

确立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成功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前提。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充分重视和抓好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把精细化管理理念体现到制度化的文件中去,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做到因为有制度规定而确保精细化管理不因人员变动而不再精细,并且不断把逐渐形成的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整理、提炼,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从而保证科技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只有关注细节服务、加强细节管理,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只有不断从细节中提炼经验、完善制度,才能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个从细节到全盘、再由全盘到细节、再全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上升的过程。

4结论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遗留问题以及制度变迁引起的。但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克服体制、理念上的束缚,在新的环境下改革和创新,从管理理念、政府职能、激励机制、人才体制、精细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成长提供自由的土壤,形成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形成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

第2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下简称沈冶机械)为我国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等重型机械装备制造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长期致力于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制造。2005年,为了集中科研开发力量,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沈冶机械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作为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既是公司科研项目的管理平台,本身又承担着公司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任务。

1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

1.1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及重要性科技项目管理是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运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高效运转。做好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有利于规范科技项目的管理,有利于保障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科技计划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2科技项目来源与分类(1)项目来源:省、市及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公司签订的新产品合同;与大专院校共同研发的项目;公司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编制年度科研计划的项目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项目等。2009年沈冶机械承担省市上级部门科技项目8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2010年承担省市科技项目4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企业自立项目8项。(2)项目分类:项目根据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分为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现有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重大技术改进、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项目或产品质量攻关。1.3项目运作程序、方法及要求企业科技项目运作程序包括项目立项申请、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立项批准、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等。

1.3.1项目的立项申请由技术中心下设的各研究所根据公司的科技发展规划自立项目编制立项申请,对技术含量高、投资较大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设计论证等工作并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2项目立项评审与批准由公司的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申请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报副总工程师审定,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批准立项。

1.3.3签订项目任务书公司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的责任、权利、义务。

1.3.4项目实施(1)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1~6]。其内容包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项目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项目详细的经费预算、项目研究人员以及研发实施进度计划等。(2)计划内容的实施。项目组人员根据计划内容和分工,按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并按时按质完成各自任务。第26卷第4期2010年8月有色矿冶NON-FERROUSMININGANDMETALLURGYVo.l26.№4August2010(3)计划内容执行情况检查与协调。项目负责人要全面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了解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动态,协调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管理办公室;(4)召开项目实施调度会。技术管理办公室不定期(至少每季一次)地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参加的科研调度会,检查项目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沟通信息,处理问题,制定下一步的实施要求和实施措施;(5)项目实施总结。总结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3.5项目验收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组按要求提出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专项经费决算报告等材料,提出验收申请,经审核符合验收条件的科技项目由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定并写出评定意见,对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予以验收,对未达标的,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由项目组改进与完善,达标后再予以验收。

2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沈冶机械于2006年10月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紧紧围绕公司的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卓有成效科研开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几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多项省市政府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重大重点项目,在实践中不但增强了自身的研发能力,拓展了技术中心的科研开发领域,随着企业科技项目的增多,现行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明显落后。下面就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项目多,而且杂。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技术中心下设的研究所有时出现了上百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局面。造成了一个多项目的环境和很多新的问题。

(2)有的项目负责人存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有的项目负责人贪大求全,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过高等。2009年在公司实施的110项攻关项目中,通过验收的项目只有50%,很多项目起点低,水平不高。

(3)科研项目组中缺少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无法将研发项目与市场产业有机的衔接。创新技术难以取得成果转化,形成新产品。公司在研发的新产品中,有的作为储备的项目几年内没有市场需求,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4)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真正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规律出发,未能建立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赖项目组成员的自觉性,缺乏对科技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课题完成的质量不高。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节点控制,但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一般过程控制出现了很大偏离。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采取的是职能式管理进行运作的,在遇到比较多的项目一起实施时,相关的项目员工就有日常职能工和项目工作的冲突。例:2009年攻关项目中,有20%的项目由于生产任务紧张,终止项目的进行、有5%的项目由于人员的变动终止项目、有10%的项目随意更改了项目内容。发生变化的项目不能及时反馈到技术管理办公室,造成信息滞后,监管失控。

(5)在资金和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009年,沈冶机械大约有半数的科技项目由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立项时不能给出资金的预算,或者预算不规范,不准确,致使在项目管理中不能监控和项目完成后的评估。且公司成本核算体系不能支撑项目核算需要,没有按照立项的项目予以独立的核算支出。因此,无法准确核算项目成本。

(6)项目管理水平低,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沈冶机械没有专职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现有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粗放型的项目管理是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3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可行的管理模式探讨

改革目前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建设高效、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是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科技需求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增强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贯串于科技项目论证、立项、实施的全过程。树立新的管理理念,科技活动是多层次的,因此管理方法也应是多层次,而不应是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进行管理。如:在项目立项时,可外请专家把关,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基础研究项目、新产品研发可采用计划管理模式,技术攻关计划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相应有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管理方法。

(2)科技项目管理与组织整合。沈冶机械应建立独立的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受公司的高层直接领导,在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全过程的顺畅管理。对于项目的管理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计划实施、项目经费的使用;并对项目的进度、完成的质量和阶段性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解决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纠正研究方向。同时要进行科技项目之间的整合,企业内同时运行多个项目时,可根据项目的优先等级、资源需求情况、技术类别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促进项目的有效运行。

(3)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项目的实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研发,还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谁来组织实施,如何组织实施,相应的责、权、利如何界定等,都会影响着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因此,在项目管理部门需要配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整合作用,起到互补型的倍增效应。特别是跨部门合作的项目,项目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尤为重要。

(4)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评估的总体目的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实施、推进或总结整个项目。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以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评估标准,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提高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使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科技经费的经济、社会效益。

(5)加强项目管理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种培训,培训包括: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等。通过培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及项目的整体效益,促进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

(6)注重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环境。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机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工作热情。

第3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一、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立项前期可行性论证不足

(1)对项目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

(2)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综合素质考察不严,对承担方的生产经营、信用状况、项目开发的基础条件和组织管理能力缺少深入、客观的调查。

(3)对项目承担方经营的综合成本、资金运作、市场预测与技术成果市场推广前景等缺乏科学、准确的评价和判断。

(4)预期目标虚高定位,项目承担单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过高。

2.项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测机制

项目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项目追踪、评估等动态监测手段,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投入情况、项目实施进度了解不细,项目实施单位存在任意改动攻关目标、不按合同要求使用科技经费、不能按合同要求期限结题等情况。

3.科技项目“小、散、低”,无法形成链条模型

科技项目规模小、课题孤立、目标分散、技术水平低,不能有效发挥项目承担单位原有的经济技术条件,难以体现科研在基础研究和成果开发方面的引导带动作用,更不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实现理论上或技术上的突破,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

4.配套经费无法到位,总体经费严重不足

项目承担单位自筹款能力差,计划的各种配套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某些单位的自筹款是以原有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重复折抵,没有额外资金投入。

5.没有引进竞争机制,难以组合一流团队

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封闭、僵化,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缺乏竞争与交流,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科研队伍组建受固有的部门隶属关系制约,不能聚合一流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造成科技项目的低水平重复,未形成项目链、产业链,项目实际效益不理想。

6.成果评价机制倒置,导向作用偏离初衷

项目成果鉴定、验收体制不完善,评价方法不够科学、严谨,导向作用偏离生产力转化目标,项目验收结题工作不及时、不到位,不能体现对项目成果推广工作的推动作用。

7.履行合同缺乏法律约束,惩戒措施未建章立制

签订的科技项目合同法律约束力不强,对如何履行合同缺乏明确、清晰、有效的规章条款,实际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监控措施来保证项目承担方严格履行合同规定,违约后的惩戒措施无章可循。

二、科技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各地各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主要是争项目、争资金

在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政出多门,以及科技管理部门资源和管理权限的制约,造成个别企业和地区,为了争项目,增加申报科技项目的数量,扩大科技项目的行业领域,造成科技投入分散,甚至重复建设,形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科技项目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目标,并没有清晰地定位和规划。企业科技项目建设必须要建立在规划的基础上。尽管已经对相关计划目标进行了凝练与集中,但是还有必要进一步收敛目标,集中几个更加具体的研究方向重点突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也能向社会传递出更加明确的信息,以调动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实现项目要求的目标。

3.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国内科研项目一直存“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内容除了项目适用对象、申报程序的规定有实质可操作外,其他关于项目管理、监控、验收和产业化等内容几乎没有或者是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落实性。在很多企业眼中,要项目就是要资金,在科技项目立项之后,放松了科技项目的管理。

4.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审核评估机制不不存在,也没有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科技项目的实施没有充分体现出项目的风险意识,项目负责人预期目标虚高定位,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综合条件考察不细,要求不高,对项目相关的生产经营、信用状况、开发条件和组织管理能力缺少深入、客观的调研。

三、提高科技项目管理质量的对策分析

1.科技项目申报请进行科学论证

科技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内容是具体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科技项目可行性论证的重点是先进性、可行性、可靠性、适应性和经济、社会效益等,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进行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综合条件进行考察,对项目相关的生产经营、信用状况、开发条件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客观的调研。

企业科技管理部门要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设计出有竞争力的项目,并为领导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决策依据。

2.推广实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

以往项目小组往往是临时组建的,缺乏组织建设的经验和手段,没有一个合格的、有能力的专门组织对工程的技术、经济责任和全过程负责,工期、投资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项目建设期一拖再拖,概算一调再调,投资一增再增,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整体效益。

提高科技项目的投资效益,实施项目承包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实践证明,通过招投标的办法择优选定承担单位,对项目实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能有效地实现对项目进度、费用和质量的控制,从而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这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办法。

3.完善项目评估体系

第4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档案管理 创新 对策

企事业单位在科研、生产、服务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形成并积累了具有原始性、凭证性、权威性的信息记录,然后收集整编成企业档案,如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及科技档案等。船级社是一个特殊专业机构,围绕入级船舶检验、国内船舶检验、海洋工程检验和工业服务四条主线开展业务,还按照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建立船级社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科技档案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档案的管理还要严格执行规范的质量管理规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趋势、新要求,更是敦促他们对档案的基础业务、现代化管理、科学研究、档案保护等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对策,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1 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是管理质量保证的前提,思想观念要创新

建立完整的分类体系,使档案的管理、归档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还根据行业分类标准,制定自己具体的分类类目,体现自己的资源特色和管理特色。船级社质量管理体系的档案管理文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分类和编目程序与方法。有明确统一的要求,又允许按实际情况报批创新措施。如:科技档案案卷的分类原则,依据其特点分为8个大类,其中“检验大类”又分船舶检验、海洋工程检验、船用产品检验三个二级类目和若干三级类目;但由于各大类分类层次繁简不一,分类时可根据本单位的档案情况确定归类深度,一经确定,要长期遵守;如有新的分类,需报总部确认后实施。

档案管理文件还制定了档案的保管与库房管理、档案检索、档案借阅规定、档案入库和移出、档案的鉴定和销毁、档案的定期检查、奖励与处罚等细责规定。做到对档案管理全过程的规范与有效控制。如档案检索中“检验记录和图纸的检索”设置方便于客户的检索途径:船舶和海上设施的名称、登记号、工作控制号、顾客名称等,产品和图纸的名称、工作控制号(图纸批准号)、顾客名称等。

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观念要创新,改变以往“重藏轻用”的落后观念。船级社通过提供独立、公正和诚实的入级及法定服务,把相关检验信息系统地、规范地加工整理变成更直接、更适应需要的凭征、信息档案,能更好的发挥档案的凭征、信息作用,也才能使客户更有效地利用档案,获得及时、准确、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2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全员参与,档案管理者的素质要提升

档案是由多部门、多人共同完成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共同完成科技档案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船级社科技档案形成过程中有档案、语言或管理学专业、也有与本单位主业相对应的主要工程技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各主体业务部门更有众多的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支撑并参与档案资料收集和归档。因此,提升档案管理者的素质,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档案管理者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是必须掌握档案专业知识,了解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利用的全套理论与方法,二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尽快地适应信息环境,能根据用户需求及时通过网络系统快捷地获取档案信息并提供给用户,三是加强与本单位主体业务人员的沟通交流,扩大知识面,并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与探索,借此把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者应增强自己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参加在职教育或培训,自觉进行知识更新,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船级社也重视对档案人员的在职培训,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到基层讲课或选派档案人员集中学习、进修,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以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更好地适应档案管理。

3 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是必然要求,推进的步伐要加快

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是适应我国实现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然要求。档案管理现代化在不同时期都被赋予不同的核心内容,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档案理论与实践。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是指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交流、传递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把电子计算机与现代化的印刷技术、复制技术、缩微技术、声像技术、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档案管理专业化、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和缩微技术,将给档案的存贮、保管带来极大的方便;利用计算机检索档案,将极大地提高档案的查找速度;利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通讯设备,将使档案信息的处理传递时间大大缩短;利用计算机检索终端,将提供快速复印和复制服务。船级社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国内沿海、沿江主要港口为依托,世界范围内的检验服务网络。船级社档案部门充分认识档案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步伐。档案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对新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力引进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并适时更新升级,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廖忠.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航空档案,2003(01).

[2]张尚瀛.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M].华艺出版社,2006.

第5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一、联系所学知识,层层深入提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深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层层深入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实质。这样的提问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顺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连环问题,尽量不要在提出问题的开始就设立障碍让学生感到很困难。较常用的方法是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概括出问题的结论。学生经过这样的问题探究之后就能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与方法,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串联电路这个内容时,可设计如下连续的问题:生活中可调节亮度的台灯,其亮度的大小与什么物理量有关?(与电流强度的大小有关。)改变电流强度的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电阻的大小。)改变电阻的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温度。)在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哪些仪器设备可以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是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的?(用串联方式。)进而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电流会如何变化?由此导入新的课程内容。这样,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而且系列的连环问题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把学生引进问题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减少使用那些传统的填空式或判断式的问答,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

例如,在“物体的浮与沉”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木块放入水中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铁块放入水中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会得出类似于“铁块要比木块重”的答案。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把10牛顿重的铁块和10牛顿重的木块放进水里,即二者重力相等,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后也会得出“铁块依然会下沉,而木块依然会浮在水面”的答案。将学生引入到这个情境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既然二者是一样重的,为什么木块浮而铁块却要沉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生活经验产生了怀疑,矛盾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用引发争论的问题引导思考

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争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而解决的学习问题,学生会理解得特别深刻,教学效果是课堂上用普通讲授方式所无法达到的。在教学中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往往是生活现实与物理原理及概念表面上产生矛盾,或者学生初学时形成的物理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上的争论,要利用争论来引导学生思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吗?学生多数反应是物体运动时都会受到力的作用,但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引起了学生对“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争论。当教师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个问题后,学生因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而恍然大悟,并进一步深刻领会了牛顿第一定律。又如,在学习“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某学生提着凳子从教室里水平移动到教室外面,他对这张凳子做功了吗?学生思考之后会得出肯定与否定的两种结论,并且都持有各自的理论依据。这样学生就围绕着“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这类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四、恰当选择提问对象,有效帮助学生思考问题

第6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 急诊;质量;人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117―01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足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急诊科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急诊科护理质量提高,是保障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的关键。

1、基础设施是完成医疗护理工作的保障

首先,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各项急诊、急救工作的基础。设置要求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标准,并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配备相应的抢救床、留观床等。其次,配备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

2、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

要保汪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就对急诊科护士的素质提出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临床护士素质的要求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和相关的应变能力。

2.1 急诊科工作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急诊病人大多数病情急,来势凶猛,突发事件较多。这就要求平时的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稳固心理防线,这样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在繁忙的抢救工作中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特点掌握其心理变化,向病人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帮助病人自我放松,变病人被动救治为主动配合治疗。

2.2 急诊科工作不仅没有规律,而且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为急诊护士首先要忙而不乱,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情况下,要求急诊护士向病人及家属作出解释,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并签名支持。这样既为抢救病人解除顺虑,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3、加强各项能力培养,提升急诊护士专业素质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中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各项抢救操作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各种急救知识和要求,技术熟练、动作敏捷,要争分夺秒。在很多情况下要在医生未到达之前做出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等。同时还要做好抢救记录和查对工作。

3.1 快速反应能力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工作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足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 快速出诊急救能力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出诊,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 现代监护设备操控能力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

4、保障措施到位,体现人性化服务

4.1 现代服务理念现代服务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4.2 现代效益理念这足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货,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4.3 优化急诊抢救的程序急诊抢救重在“急”宁,对危急的,医护人员急病人所急,开通绿色通道,使病人得到快速的救治。

4.4 服务流程的优化和改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急诊候诊区装饰了多处温馨提示镜画、服务告知、壁画、路标指引牌等,减轻病人焦躁心理,方便病人就诊。并制作了有关急诊科简介、院前急救知识、抢救指引、输液安全等宣传小册子供病人取阅。

4.5 更新便民措施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利,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5、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米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与护士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得力,服务到位,使急诊科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激励机制;妇产科;护理;管理;实践

我院对所有护理人员予以激励机制的护理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妇产科患者112例以及护理人员16例,而护理人员中包括14例专科学历、2例中专学历,年龄为17-46岁,平均年龄为(32.8±0.3)岁。

1.2方法:

对所有护理人员予以激励机制的护理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2.1将领导激励予以护理人员:

激励包括物质层面激励以及精神层面激励,因此领导平时要多同护理人员交流与沟通,对于护理人员的思想状态要有更多的了解。

1.2.2将环境激励予以护理人员:

由于妇产科具有较多的患者,且护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压力,所以有必要经常的创造一些释压环境给护理人员,例如经常的组织护理人员在5.12护士节以及3.8妇女节等节日的期间进行相关文体活动。以此将护理人员长期的护理工作当中积攒的压力有效减轻,使其放松心情的同时对护理人员之间情感的交流以及团队的凝聚力起促进作用。

1.2.3将目标激励予以护理人员:

对管理活动的开展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导索为目标,因此本科在对激励机制进行正式的施行后就立即组织护理骨干探讨,对本科当前实际护理工作的状况进行分析,之后将本科护理管理的质量中年度的总目标制定出来。且于总目标指导下将争当护理技术的能手、护理技术的英杰以及十佳护士等所有护理人员的个人目标有效提出,促使本科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之后树立坚定信念往护理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当护理人员冲刺个人的护理目标时亦促进本科年度护理总质量的目标有效实现。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P

2结果

在妇产科的护理管理中运用了激励机制后,提高了护理人员能动性以及积极性,且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激励机制施行前护理满意度为82.14%,激励机制施行后护理满意度为9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为了将我院本科室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我科在护理管理中运用了激励机制,在本次研究中激励机制施行前护理满意度为82.14%,激励机制施行后护理满意度为9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除了上述所说的三点之外还用注意如下两点激励机制。

3.1将成就激励予以护理人员。对日常护理活动进行开展时可以将个别的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优势适当调动,一次将所有护理人员所具有的潜力激发出来。也就是说当护理人员将本职工作完成后要鼓励其依据自身特长对积极意义与创新性较强的一些工作进行积极开展,例如部分护理人员的记忆力以及表达能力较好,那么可以委派其对院内以及院内举办的一些护理知识的讲座进行参与,之后将所获得的一些最新的护理方法以及理念向同事讲解。这样使护理人员具有成就感的同时和同时一起前进[1]。

3.2将教育激励予以护理人员。妇产科中的护理工作理论以及操作技术的联系较为紧密,所以要避免出现唯经验论或者唯文凭论的现象,而护理质量的管理工作亦应将上述原则有效做到,对于具有较高文凭的护理人员要督促其更加熟练操作技术,对于护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一些护理人员要督促其将相关操作的原理方面理解增加[2]。此外,由于文凭在职称评定或者晋升中作用较大,所以要鼓励本科护理人员工作之余继续学习以及深造,可以组织培训将学习平台提供给护理人员[3]。

综上所述,激励机制在妇产科的护理管理当中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所具有的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同时亦可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提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付琼,卢驰.激励机制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应用体会[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9):393-394.

第8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 质量管理 提高 策略

中图分类号:R 197.32;C931.2 文献标识码:A

急诊科通常是医院状况最为复杂、接诊患者最多的科室,因此其承担了更多的医疗责任和风险。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升高,医院急诊科的质量以及管理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1.医院急诊科目前管理现状

当前,医院急诊科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急诊科的拥挤问题和急诊科的污染问题。

1.1急诊科拥挤的现状

医院急诊科患者的组成大多较为复杂,这直接影响了急诊科正常的工作运行,首先,非急诊的患者在急诊科挂号就医,大大增加了急诊数量,占用了本来就有限的急诊资源,加重了拥挤的现象;其次,部分慢性病急性发作患者急诊大多分流比较困难,治疗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出院;最后,有研究表明,个别特殊的患者,如醉酒、自杀以及家庭纠纷等原因造成的急诊会严重影响正常急诊程序,延长停留的时间。

除了患者组成的复杂,急诊科自身配备的不足以及配置的不合理也增加了停留时间,造成急诊科的拥挤,主要表现为:第一,住院床位紧缺(没有加床加走廊,消防、抢救的生命通道不能堵的),致使部分患者只能滞留在急诊观察室就医;第二,目前国内的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普遍存在着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动大、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等情况,使得急诊患者不能得到快速及时的救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拥挤。

急诊科的拥挤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美的一项调查显示: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急诊科拥挤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患者在急诊科滞留和等待的时间过长时,其自身的隐私以及尊严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对于那些在急诊观察室就医的患者,开放的环境不仅影响其睡眠质量,也会使其缺乏安全感。此外,急诊科的拥挤会导致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的不顺畅,造成更多的医疗纠纷,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随着急诊时间的延长,急诊科能够用于周转的床位也就变少,利用率下降,而患者的治疗周期也会延长,花费也会增加,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经济负担。

1.2急诊科污染的现状

急诊科的污染问题也是其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急诊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需要与时间赛跑,相关的医护人员往往只在意能否进行成功的抢救,反而忽视了造成急诊科污染的可能,对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1.2.1急诊科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医院为了方便急诊的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大多选择将急诊科设置在一层,导致其通风不畅,容易滋生昆虫,另外由于来往的人员较多,造成空气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增多,容易引发感染。

1.2.2 急诊科未能够及时进行消毒和检测

急诊科由于人员流动大,病情复杂,各种病原菌和病原微生物潜伏其中,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紫外线消毒,那么极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

1.2.3 急诊科医护人员自身的卫生问题

急诊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来势凶猛,医护人员为了赶时间进行抢救,往往忽视了对自身的消毒工作,使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进行传播,造成交叉感染的现象。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通过手传播的医院感染,往往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

1.2.4医疗器械的感染

医疗器械也能够作为传播媒介,尤其听诊器的听筒、血压计的袖带等,容易被忽略,特别是残留的血液以及分泌物的污染,更容易引发病原菌污染,导致急诊科的感染问题。

1.2.5 医疗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急诊科医护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不能掌握并且严格执行相关医疗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在接诊的过程中,为了贪图方便,将医疗废弃物随意处置,随便放置在生活垃圾桶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二次的感染,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2.6 相关医护人员无菌意识淡薄

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质,当医护工作者在接待患者时,比如意识障碍、情绪激动的外伤出血的患者,往往为了迅速止血而忽略了对已经污染的伤口的消毒,导致清洁不彻底;在抢救重症患者时,为了尽快进行静脉输血,没有清洁周围皮肤上的血迹就进行穿刺,也会导致急诊科的污染现象。

2.提高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的意义

急诊科作为医院收治患者最集中、病情最危急的科室,其质量管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急诊科的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就间接的代表了医院综合的能力和水平。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急诊科拥挤以及污染等等问题,减少治疗过程中潜在的医患矛盾和风险,而且能够切实为急诊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和更加满意的服务,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给医院带来活力。因此,提升急诊科管理质量应当成为医院综合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1]。

3.提高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的策略

3.1完善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急诊科的质量管理,大多是由科室的主任或者护士长带头,与相关的医护人员共同构成,其首要任务是制定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的综合方案,此外还需要进行的工作有建立急诊科医疗风险控制体系、检查督导急诊科人员的日常工作,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察,定期分析和总结急诊科质量管理的方案并进行适当的完善和微调等等。急诊科质量管理组织下面设立医疗和护理两个单独的质量管理小组,其中相关医师主持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工作,护士长主持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剩余医师和护士作为组员协助完成工作,科室主任作为质量管理小组的总负责人,指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开展。

医疗和护理这两个独立的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根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实施办法及考评方法,根据急诊患者的不同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急救预案和治疗规范[2]。

3.2健全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第一,针对急诊科的科室特点制定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和作业制度,特别是在医疗质量控制方面,包括首诊和会议的负责、三级医师的查房、危重患者抢救以及患者症状分级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完善以及调整,实现医疗风险的有效防控,提升急诊科的诊疗水平。

第二,对急诊科各项作业流程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根据急诊患者病症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规范化的操作能够有效预防误诊、错诊等医疗事故的发生,保证急诊科医疗的整体质量。

第三,健全急诊科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是急诊科管理水平和医护人员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医疗和护理两个质量管理小组的督查工作,能够对急诊室各环节进行有效检查和考核,对于工作中发现的漏洞以及不足能够及时进行改进,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对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奖励,有助于医护人员相互的激励和进步。

3.3加强对急诊科的监测和评估

第一,负责急诊科质量管理的小组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医疗目标的实现状况,把握各个部分分工协作的配合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在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严重以及共性问题可以通过紧急会议的形式进行共同协商,研究处理。

第二,急诊科质量管理的落实需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工作,对于诊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通过针对性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然后再对改进后的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形成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的良性循环,此外,路径管理作为保障诊疗质量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措施,能够极大提高管理效率,缓解拥挤的情况,有效降低诊疗费用,值得推广和借鉴。

第三,实际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先前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范进行实施,保证质量管理各个方面的制度都能够有效执行下去,对管理工作实行动态的监控和点评,对相关的急诊处方的撰写、病例书的撰写都应当规范化,从而提升效率,为后续治疗提供便利。

第四,针对急诊科存在的污染的问题,应当特别注意急诊科消毒以及预防用药规范,不断加强对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此外,应当重视手术安全,落实术前和术后的核查制度,有效控制感染,防范安全隐患。

第五,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定期进行业务素质培训教育。急诊科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培训和再教育,这也是有效降低质量管理难度的手段之一,尤其是重视对医护人员法律及安全意识的培养,能够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以及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进行再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其法律和医疗意识。

4.结束语

医院急诊科特殊的诊疗环境以及拥挤、污染的诊疗现状决定了其受到的风险和冲击也最为严重。提升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可以从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管理制度以及落实管理内容等方面着手,能够有效控制医疗风险,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对于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第9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构建

针对经济发展和相关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言,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具有自身明显的优越性。对于该专业而言,相关高职院校及教师需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具体课程开发入手,将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看做一个整体性较强的行为过程来加以分析,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中将具体的工作过程与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更为完善,可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具体工作过程,进而为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建工作过程为基准的经济信息管理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纲要显示,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数量需要达到3900万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相关人才的具体需求。在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中,表现最为明显的问题就在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自身需求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存在严重脱节。想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相关院校就需要在该专业的发展中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将专业改革重点转向质量提高方面。

2.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从该专业的招生情况分析,目前招生人数出现明显递减,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停办这一专业,很多院校该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仅为10%左右。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在该专业定位方面存在问题,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较为混乱,未能体现该专业的“专才”性,在课程构建中也没有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没有将该专业与产业进行对接。因此,从该专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该专业课程体系也存在极强的必要性。

二、如何确保此类型高职经济信息管理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1.工作岗位及相关任务分析。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相关院校及教师需要将基于工作过程作为具体的切入点开展工作,并且将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相关职责、具体的工作流程等作为依据。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需要将自身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主体部分,并且充分把握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充分深入挖掘课程本身的辐射力,确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实现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设计工作的紧密结合。某市一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为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深入当地市政府、统计部门、相关专业的企业等,获得了几十份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为专题报告。相关教师根据企业内部的岗位胜任条件、具体的工作流程等确定了该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分别为经济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管理及信息技术等。该院校教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并深入剖析工作任务,明确了典型的工作任务中蕴含的“作业任务”,并且将内在的知识技能、素养等根据相关逻辑分析进行关联,形成了相关的工作任务分析成果。正是由于该院校相关教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与相关任务进行了科学分析,才为课程体系的后续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2.建立具体课程体系。对于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而言,院校应当选择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该类型课程体系的形式包含四个不同的模块,分别为素质模块、岗位模块、能力模块与订单模块。其中,素质模块对应的是基础平台与通识平台课程,岗位模块对应的是专业课程,能力模块则与拓展课程对应,与订单模块相对应的则是订单培养性质的企业实习。在该课程体系中,通识平台课程主要就是培养该专业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政治及道德素养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完善人格等,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专业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企业主要职业岗位的需求或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等开设的职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拓展课程主要就是结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及具体的工作岗位、岗位的要求等,结合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及顶岗实习等,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适应该专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就业方向等。在该课程体系中,每一个课程组需要紧密合作,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组的课程学习进行深入拓展,确保学生在该课程体系下自身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该课程体系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不同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体系打破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固有的课程结构形式,实现了成果的有效共享。3.完善课程评价。对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而言,课程评价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方面的评价及学生学习任务方面的评价,在该课程体系的评价工作中,需要教师、管理人员、企业等共同进行。在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需要对学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分析。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利用卷面考试等形式,还需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相关能力、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情况等。这样一来,才能确保课程体系评价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利用课程体系评价带动学生的能力发展,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质量,进而培养一批符合该专业需求的高素质学生。

三、结语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经济信息管理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此背景下,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去。因此,在高职院校内部,经济信息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就变得尤为重要。相关院校和教师需要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做到工学结合,将工作过程作为一条主线,将典型性较强的工作任务作为必要主体,并且将具体的学习课程作为实际载体,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基于工作过程的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较为牢固的学习技能和工作技巧,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校至就业单位的合理过渡。

作者:王禹程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韦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2).

[2]吴俊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涉外事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

[3]黎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开发——以我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