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药理学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理学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理学的重要性

第1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兽医药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87-03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繁多的理论课程,多数是被动地应付,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的指导,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特别适于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过程。本文以“兽医药理学”这样一门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下课背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但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和创新,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1.教师应转变传统理念。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教师自己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应该知识渊博,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一个学习者。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应转变自己的心态,深刻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2.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动物医学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兽医药理学课程,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其效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考完试也就忘记得差不多了,到临床应用时仍然要去翻书,但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相关的病例就会联想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对课程的研究程度、授课方法与理念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课程相关的专题或病例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尤其适合运用于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中。

3.学生改变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任何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提出了挑战。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兽医药理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从临床病例或相关的专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并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献。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且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所以,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

二、在兽医药理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1.病例分析教学。病例分析是一种将兽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具有以案释法、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培养兽医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病例的选择与组织是病例分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们尝试的病例分析教学方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本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到动物医院寻找某一个或某一类典型病例,通过观察动物医院医生在这些病例诊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所用药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原因、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了解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提出应用药物控制疾病的有效措施。根据以上资料,让每一位学生撰写完成一份某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按不同病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讨论后,将同类分析报告综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整理,最后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强调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汇报研究成果阶段,由各小组推荐汇报人,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尽可能让研究小组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同时允许小组之外的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个环节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病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

第四阶段:考核评定阶段。由教师根据病例分析报告、汇报表现、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各部分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最终对学生在本环节学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

在这样的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特定病例中药物选择使用的问题,进而从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病例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4]。使学生通过对这些病例用药的分析,把所学兽药知识与真实病例系统地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应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并初步掌握一般疾病治疗的原则,为他们今后合理应用兽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动态地学习并运用兽医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是兽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专题研究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准备、开展研究、汇报评价等教学过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效果。

在专题研究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课题应当富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们在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研究教学中,设计了“我校动物医院中常用药物应用主要不良反应调查?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结合前一时期发生的“速生鸡”事件,阐述我国现阶段是否应禁止在饲料中应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并分析利与弊”“分析兽医临床用药中联合用药的利与弊”“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残留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专题研究教学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4]。

与病例分析教学相似,专题研究教学环节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个课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并研究相关资料,撰写完成专题报告。

第二至第四阶段与病例分析教学相同,依然是教师根据选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各组学生在各自研究报告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调查分析、组织讨论、讨论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亦能很好地锻炼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难点

1.问题的设计。无论是病例分析教学还是专题研究教学,研究的主题均应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所需进行设计。它们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适当联系本专业领域的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教师对研究性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把握亦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方式进行学习时,因缺乏经验与训练,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而非主导作用,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精心准备,布置好研究任务,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5]。

3.教学的评价。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教师在评价方案上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课题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最后学习结束时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4]。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病例分析教学或专题研究教学这类方式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如兽药的作用机理、体内过程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研究性教学。

5.教师的投入不足。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题筛选、报告审阅、分组指导、组织讨论、总结汇报时,要花费几倍于常规课程的时间。同时,大学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目前对这种教学方法工作量的计算、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导致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投入不足,最终可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管理模式的革新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8-75.

[4]陈仕学,李宇阳.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51.

第2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模拟药房”是作为模拟实践/实训的教学场所,不起经营作用,是区别于传统实验室的新型“实验室”,在实验室里开设一家仿真“药店”,柜台、货架、药品、营业执照和药品广告,与真正药房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满货架的药品是一些空盒和空瓶及说明书,每一类药物只有一两个药物代表,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药物实体,从而刺激学生的直观记忆。同时"模拟药房"配有教学设备,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直接进行实践,以增强感性认识。基于本药理学是护理类职业学院的科目,所以本实践主要针对的是医院药学实践。

    1.1设置模拟药房结构:购置模拟药房的药品柜台、货架;收集药品的一些空盒、空瓶和说明书,每一类药仅收集几个代表。

    1.1.1学生进入实验室构建模拟药房

    1.1.1.1在“模拟药房”中找出本章节的相关药品,了解目前市场上本类药的常用药品。

    1.1.1.2药品分类摆放:将抗生素类、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药品分门别类摆放;例如抗生素类药品中的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分门别类摆放;呼吸系统药品中的化痰药、平喘药、镇咳药分门别类摆放;将口服药、外用药、针剂分开摆放;处方药、非处方药分开摆放。

    1.1.1.3分类摆放好后,让学生讲出每一类药物的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复方制剂的组成、各自的作用等知识。

    1.1.1.4发动学生自带药盒补充“模拟药房”,既增加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意识。

    1.2在“模拟药房”中体现“护患角色”的扮演,进行实验教学

    1.2.1让一部分学生做“患者”,一部分学生做“护士”。“患者”讲明主诉后“,护士”推荐正确的药物,并说出服药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患者”若自述对某些药物有过敏或其它不适感时,“护士”能给出正确的替换药物。

    1.2.2角色互换扮演,不仅可以综合检验学生的药学专业知识,还可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如任涛等设计的模拟药店现场,对话式临床药学教学方法等都值得借鉴。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更看重的是职业道德,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医药服务人员,不能只是简单地卖药,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患者提供准确地用药指导。所以通过“模拟药房”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顾客患者”的心理状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所在。

    1.3教学成绩考核:抽取10涉外护理专业1、2、3、4班共160名学生,将药理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采用普通教学法,后半部分采用情景教学法,两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分别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见表1。普通教学法和模拟药房情景教学法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意义,后者在考核成绩方面明显优于前者。

    1.4问卷调查:两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上述所有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题是:①你是否对药理学学习感兴趣?②你是否能做一名合格的护士进行用药指导?调查结果见表2。普通教学法和模拟药房情景教学法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意义,后者在“对药理学学习感兴趣”和“能否做合格护士进行用药指导”两项的人数上显着多于前者。

    2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明确提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按照“订单式”培养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人才,走出一条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发展之路。药理学是一门极为重要但很繁杂难学的学科。因此,改革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方法、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药理学教师们热门的课题。如何提高医护学生的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如何体现医护学生学习药理学学以致用的原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采用模拟药房场景教学法培养医护学生学习药理学兴趣、提高临床应用的能力势在必行。

    以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主动思维受到抑制,教师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没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重教不重学,结果学生不但没有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产生厌学心理。“模拟药房”场景教学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不再是一根粉笔、一张嘴的角色,变主讲为引导,变专制为激励;而学生则变被动为主动,变课堂为药房;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模拟等模拟情景、想象情景和推理情景,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由被动灌输知识转向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讨论和主动辩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将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时间和机会,随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表现学生的才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3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药理学是连接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以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阐述了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55-02

一、药理学在药学本科专业中的作用

培养具有药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检验、销售和使用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医药专门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1]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重要桥梁学科,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2]药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医学和药物相关知识,但是,药学专业的药理学除了满足学生获得药物基本知识和临床使用外,根据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担负培养学生今后从事新药研发能力的任务。药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系统的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药学专业课程学习,是新药研发的主力军,新药研发作为一项创新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药理学的桥梁作用在新药研发中将药学知识和医学知识进行了连接,药理学教学效果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药理学主要教学方法及存在问题

药理学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加上新的药物品种和相关理论不断更新,教学信息量大,而课时安排则十分有限。目前的药理学教学中,传统的信息灌输讲授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尽管PBL模式以及案例引入等教学方式也不断地尝试应用在药理学教学中,但是,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中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状态,没有激发新的思考,缺乏在实际应用中的应变能力。[3-5]当代大学生对于陈旧性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擅长利用网络、媒体等先进工具,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性教W,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的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探索研究性教学,目的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技术平台、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新的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我们按“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创建研究性课堂――鼓励研究性科研创新实践”三个步骤进行。

1.以问题为中心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课授课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对于一般性药物,学生的临床知识比较缺乏,20%课时用于讲解疾病病理生理知识,药物常规知识教师讲解30%,学生自学20%,30%的课时分配于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药物知识、研究新进展以及潜在突破创新点。将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的作用相结合,既能使学生从符合逻辑角度记忆药物知识和应用,又能引导学生对提高药理效应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思考,提高学习兴趣,慢慢培养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对于经典药物,药学专业学生已从其他学科中对药物作用有一定了解,因此,这些药物的一般作用和副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中引入药物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目前对问题的研究进展如何。如阿片类镇痛药,呼吸抑制和成瘾性等副作用成为困扰阿片类镇痛药的难题,教科书中并未对这些副作用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新一期《nature》发表的研究性论著中,阐述了在阿片类药物基础上研制的新型完美镇痛药PZM21,成功将阿片类药物对β抑制蛋白的激活作用和对阿片受体的低选择性以及对多巴胺系统的触发作用而产生的呼吸抑制和成瘾性副作用解除,[6]将阿片类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呼吸抑制作用和成瘾性的不良反应通过新颖的形式呈现,并以此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2.将小组学习模式引入课堂。药物种类较多的章节,不同药物类别和药理效应的不同是记忆难点,主要以小组学习模式为主,如抗高血压药、利尿药等章节。按照药物的种类成立小组,如抗高血压药中的利尿药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等,不同小组将各自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不良反应等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组内药物哪些不突出的作用或者突出的不良反应可以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换,以提高自身的疗效,同时降低或者减少不良反应。分组教学增加了趣味性,在活动环节中学生掌握了药物的不同种类和作用特点,激发学生思考不同药物种类的开发出于哪些临床需求,相似药物间的不同点与哪些构效关系的变化有关,在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探索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3.文献引入课堂。对于一些目前热点研究领域,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药理学理论知识和相应药物后,可将一些具有创新性、设计严谨的高水平文献引入课堂中。如神经退行性病变药物的研发,讲授新开发药物如何将疾病的最新发现应用于结构改造中,同时布置学生思考在药效学考察中,药物是如何设置剂量,如何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采用哪些方法验证药理效应,如何评价药理效应,最后如何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怎样的结论。文献引入课堂,既为学生展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范本,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思维方法。

4.开展创新性实验。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一一列举在实验指导中,所有实验用品也准备妥当。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中,我们尝试改革了部分实验形式,部分实验学生根据现象阐述原理,部分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过程,挑选实验器材,并且准备所需实验物品。在这样的尝试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对一些经典实验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办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是全方位、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新药研发领域发展迅速,而现阶段统编教材的滞后性使其跟不上临床新药的发展步伐,要求教师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才能敏锐觉察发展方向,导以学生目标;具备多方面能力,才能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合格的组织者。

四、研究性教学效果

学生对药理学教学意见的调查:在研究性教学应用于药理学教学后,72%的学生提高了药理学习兴趣,同时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通过网络、书籍、专业杂志等多种途径学习药理学,而传统教学组中仅为39%。76%的学生认为,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自己与课程老师的交流较多,而传统教学组仅为23%。研究性教学中57%的学生认为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遇到问题自己主动解决的热情较高,学习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及时求助老师。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方法组只有21%,学生与老师交流少,学习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及时求助老师。研究性教学应用期间,药学本科专业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研究方向,自己撰写标书,共获得了不同级别共5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是学生主动探索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肯定。

五、结

药理学作为桥梁学科在药学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因为其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途径。传统的药理学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热情,对自己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信心也普遍较低。主动探索和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研究性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和老师互动交流较多,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理论内容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式、启发式等研究性学习策略,如应用多媒体、网络等,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药学人。

参考文献:

[1]桂克仪,梁仁,陈一岳,等.21世纪初药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拟定[J].药学教育,2002,18(1):628.

[2]杨宝峰.药理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3]张慧,李生莹,刘瑞丽,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J].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07-108.

[4]金增亮,张宏宁,李晓蓉.以疾病为中心的药理学教学方法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9-51.

第4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资深物理专家指出: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

1.知识深度,理解加深。

高中物理,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

2.知识广度,范围扩大。

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

3.知识应用,能力提高。

高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自学能力和物理解题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的方法。

新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

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学会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具备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学生。

物理学习,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这对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制定自学计划,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自学开始要先阅读课本,同时做好自学笔记,尤其对那些疑难点不要弃之不管,应一一记录下来,争取一条条解决。

2.看书不是简单地浏览全部知识,不能只记住物理概念、定律的词句,而应理解掌握其深刻的含义。物理原理、定理和定律,一般都可写成公式的形式,学习时也不能只记住公式,而应掌握物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推导过程。

3.学完一个单元后要进行复习,复习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逐章逐节复习全部知识时,要注意深入理解和体会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逐步体会各知识点的地位、作用、分清主次,理解理论的实质,从而使自己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

第5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演示实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物理现象可以获得生动、深刻的物理印象;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独立完成分组实验的能力;掌握操作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若干倍。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教材每一项演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使学生感受鲜明、记忆深刻

2.演示实验同思维相结合才能得出完整因果关系

演示实验的过程是短暂的,多数演示实验也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至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事物实质等等,则需要与学生思维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余地。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确保演示实验与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相结合,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与思维相结合。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注意利用演示实验的技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3.确保演示情景成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操作表演,有时候也可以请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助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那么,要使演示实验情景获得成功,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实验原理,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成功地进行演示。在实验之前,要估计到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以便预先作好充分准备。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试做时,不只是考虑试验如何成功,还需要考虑实验可能的教学效果。所以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和演示现象推导出结论时的解释或推理简单。同时,演示现象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为此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演示的仪器要放在适当的高度,使全班学生都看到。这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以情景促效果的目的。

二、演示实验教学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1.学生是演示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

例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①测量范围;②最小刻度;③零点及其调节方法;④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时,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2.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三、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必须从小培养。物理课外实验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而且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分组实验,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亲自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完成,出现故障还要自己排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创造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学生自制电铃,先要制作电磁铁、衔铁、铃锤、开关、电池夹等,设计好电路,然后合理安装,正确操作,才能正常发声

2.有利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研究所有的物理现象,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观察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则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季节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6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教育;教育意义

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德育教育。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并且开展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更能培养他们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们在未来迎接各种挑战的过程中,能客观的看待事物,不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从物理学家身上发掘爱国思想

1.培养学生们民族自豪感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中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对物理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物理教师在教学物理内容的时候,经常向学生们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以及一些别的伟大物理成就。譬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时候,告诉学生们:早在北宋的行军打仗的时候,将士们在中途休息时,都枕着牛皮箭筒,防止敌人偷袭。以历史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士是如何获取敌人是否到来的,使学生对于声音的传播介质进行思考。这种对于声音运用事例,在沈恬的《梦溪笔谈》中早有记载。通过这件事例使学生们了解到中国比西方早400多年就已经懂得将声音的特性运用到战争中。运用这样的事例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近年来虽然中国一些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物理教师应当经常叮嘱学生们:国家的未来全靠他们,这个艰巨额任务需要他们来完成。给学生们增加压迫感,激励他们为了中国的崛起而不断努力前进。

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唯物主义思想

物理学本身就建立在唯物主义者思想上。对于现象、物质本身的解析是主观、客观观点的相结合。物理教师在教学相关定律、原理的时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剖析、解释其中的原理和规律,能帮助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

1.发掘物理知识中的德育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在每一个物理知识点上。所以要求物理教师们在日常备课中,认真挖掘素材,巧妙地跟德育内容相结合。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九年级第二十章))《电和磁》内容的时候,学生们对于水、电、火都有兴趣。这时候问一句:“电是磁产生来的呢?”接着把学生们带到物理实验室,让他们站在客观的一面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为了验证猜想,会把唯物主义思想跟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机结合。

2.合理运用神奇的物理实验物理学建立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可以验证学生们的大胆猜想,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主观意识并不能决定物质的客观规律。所以就要要求物理教师巧妙运用实验,为学生们树立唯物辩证注意思想。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十一章(九年级第十三章)《功和机械能》(《内能》)的时候,首先教师运用物理知识不用点火,利用活塞就能把棉花点燃。学生们刚开始肯定疑惑不解,以为“鬼神相助”好奇心相当重。这时候物理教师不要放过这个机会,亲自带领学生们讲解活塞因为把把里面的空气压缩,把动能转变成了内能。内能使得空气升温,棉花到达可燃点,就会自燃。这样做可以帮学生们树立唯物主义思想。

三、物理课外活动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渗透到物理活动当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质。

1.引导学生们多看一些科学杂志。学生们刚刚接触物理,肯定会被物理实验中的各种奇妙现象所吸引。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科学的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们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且应用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家里检修一下电风扇。安全的设计家庭电路、为家庭电路排除故障。鼓励他们多动手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真理,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3.多带领着学生们自己多做一些社会调查。譬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声现象》后,让学生们自己调查自己社区的噪音影响现象,调查声源、提出解决方法。从小树立学生们爱护环境的道德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德育教育与物理结合的重要意义

德育教育与物理学的结合。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新改革,也是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在学到物理各种知识的同时,物理教师把一些正能量的隐性元素传递给学生。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以及道德情操,为适应未来的全新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小用德育教育来给学生们“充充电”,让学生们将正能量合理的释放,用到国家建设当中去,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全面提升,更加是对物理教师的一次理念上的洗涤,让物理教师们清楚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激励自己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教育事业当中。德育教育与物理知识的结合是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合理的运用德育教育,从实际出发。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接受,真正的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相辅相成。希望物理教师们明白自己的重任,努力为国家输送适应性的全面人才。

作者:倪坤 单位: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创业农场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惠芳.物理学史和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4

[2]张璐.中学生物教学的德育功能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第7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激发兴趣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师肩负的历史职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Bruner)认为人是主动的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的。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象,从而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提倡发现学习,通过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思想家",尽可能的牢固掌握学科内容。这势必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同时也是对新形式下一名普通教师的考验。如何适应新要求,新考验?我们就应该从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着眼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广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并提高教学能力,近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知识。即学生自主的抓住自然事物的现象,通过探究,分析其中内在的科学知识,并将其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2.学生的合作参与。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与其他个体共同分析、研究,从而获得知识,并使他们的团队及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3.能够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就可以逐步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使知识得以加深和延拓,提高自身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例如在学习 《三态变化》时,可以用多媒体放映一段,关于水在凝结过程中播放不同音乐,水的结晶体呈现不同的状态影像资料。当水在凝结过程中播放优美音乐,水的结晶体呈现规则且漂亮的图案;当水在凝结过程中播放忧伤的音乐,水的结晶体呈现较规则也较漂亮的图案;当水在凝结过程中播放恐怖紧张的音乐,水的结晶体呈现不很规则又凌乱的图案;当水在凝结过程中播放噪音,水的结晶体呈现不规则且很难看的图案。让同学在观赏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之间奥秘关系。

二、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程的核心观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交流讨论、实验探讨的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积极性。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倾听能力、评判能力、动手能力,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听者变成了研究者

三、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让他们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和社会的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例如在学习《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中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

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并深切感受,为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做充分准备

四、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全力参与,全程参与。

组织学生动手,做一些物理模型,如潜望镜、发电机、音乐贺卡等等,并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物理知识、物理原理创造发明。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对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并不断创新,让一切与学生一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走入课堂,溶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因创新而绚丽多彩。

五、融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对学生认知和情感领域的目标追求同样起着制约作用。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研究、帮助、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前提,研究学生是基础,帮助学生是桥梁,相信学生是关键”,因为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谈得上热爱学生;研究了解学生,才会理解学生;帮助信任学生,才会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第8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分层教学 重要性

1 引言

新课改提出了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反对一刀切,一律化,承认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坚决贯彻现代的教育理念:“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就。”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呢?本文对分层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在初中物理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2 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自身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学生在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差异性很大,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同。学生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小学校,有的来自重点小学,有的来自普通小学。有些小学的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中将一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使这些学生掌握了较多的物理知识;而一些学校的采用应试教育,使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很少。学生适应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时间长短不同。有些学生自身的能力较强,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适应性也较强,能很快地改变学习方法,很快地适应初中物理学习。但仍有不少的学生因为初次接触物理这门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难以适应。由于存在以上这些差异。如果仍用以前的“一刀切”的平行班教学,教师一般只能将教学目标制定为让中等以上的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而这样做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可能由于目前的听不懂发展成放弃学习;而对一些暂时学习成绩领先的学生可能就会吃不饱,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高度负责,使所有的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因材施“备”,物理教师的备课,就是根据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物理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和学习习惯,选择最合适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所以,备课必须注重开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学生物理兴趣的举措。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深入吃透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才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料,设计相应的练习。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备好课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设计教学过程时,既要充分考虑丙等生的认知水平,又不能忽视对甲等生求知欲的激发。处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必须根据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段:重点必须讲的详细、讲的透彻,尽力让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难点则可以采用讨论式、开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帮助和提示下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化解。练习的设计原则是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有成就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3 实验的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3.1 了解差异,分类建组实验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物理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

3.2 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

4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优越性

4.1 强化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有效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转化学困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2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的落脚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措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听课、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获得成功感,从而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性,学生所在层次可以升降,这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营造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4.3 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层次性,使班级各层面的学生均有所发展,这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整体,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的“回报”,使物理学科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9篇:药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 歌唱心理学 重要性

声乐作为综合性艺术中的一门,它的学习和演唱过程不仅涉及声乐技术技巧和文化素质修养,而且涉及人生体验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很多人认为声乐艺术中声音的好坏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从实际来说,感情与动作也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人们不能着重声乐技巧的教学而忽略其他两者。尤其是情感表现中的心理因素,是声乐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怎样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培养,使其更好地运用歌唱心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声乐教学中值得重视的教学内容。而在对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歌唱心理培养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对歌唱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

一、歌唱心理学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艺术是在呼吸、发声共鸣以及咬字和吐字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动作组合,是大脑有意识地对歌唱机能进行的潜意识控制。声乐艺术作为人的一种专属意识,在歌唱的过程中不仅贯穿着人的声音,还贯穿着人的思想与情感。在歌唱中不管是声音的长短、高低还是歌曲的风格与表现都是与人的思想感情紧密相关的。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心理活动都有很明显的体现,歌唱心理学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歌唱无论是发声机能还是发声技巧都无法离开歌者的感觉,歌者对声乐最直接最初级的认知方法就是“感觉”。歌唱发声的感觉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歌唱时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是通过感觉来表现的;歌唱时的音色、音量和节奏都离不开歌者的感觉;歌唱时呼吸和共鸣的感觉。对声乐学习来说,声乐心理学中的感觉是极其重要的。歌唱心理学中,注意是人们最熟悉的心理现象之一。在歌唱中,歌者的注意力对歌曲形象是很好的保证,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对歌曲的思想感情进行更深刻的表达。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注意”是学生必须培养的歌唱心理品质之一。

其次,歌唱心理学中的联想、想象以及情绪和情感对声乐教学也有重要的作用。演唱者只有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才能使歌曲情感活动更加饱满,在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别人。而情绪和情感使歌唱者对发声和演唱有很大制约性,歌唱者的情绪不稳定时,很难将歌曲很好地演唱。歌唱心理学中,性格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性格作为每个人身上比较稳定和本质的心理特征之一,对声乐演唱风格的形成尤为重要。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如果性格开朗往往在演唱中就更加自然,发挥水平也更为正常,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容易紧张,很容易在演唱中发挥失误。而且,声乐演唱的风格与性格也有很大关联,活泼或者安静都是不同的演唱风格。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性格加以调整,只有培养好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加轻松地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加以提高,达到满意的声乐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心理的途径

歌唱心理学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培养。根据学生性格、个性以及气质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歌唱心理加以引导和培养。

(一)培养学生在声乐上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自信心进行培养和建立

从古到今,由东至西,但凡出色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超过常人的热爱,正是这种执著才能推动他们不断地向前。而热烈的情感,就是兴趣的升华,最初也是由兴趣生发的。推而广之,可以看出兴趣对声乐学习者的重要性。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对声乐艺术从兴趣上升到情感层面。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进行培养,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制定不同的声乐教学内容,使他们能够各展其长,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二)注重对学生感觉和心理的指导,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声乐教育不同于语言教学,它是非直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因此很难通过规范化的语言对声乐知识进行表达,某些音或者乐句的演唱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感觉和心理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面前进行示范性的演唱,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和感觉认识。其次,在声乐教学中艺术修养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学生只有具备更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对作品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来积累艺术修养,对各种人物的情感特征加以把握。

(三)在演出或者考试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演唱或者考试前,学生由于心理素质的不够强大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影响学生正常能力的发挥,进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差。关于这一点,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尽可能地在演出或者考试前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使其能够从容地面对演唱或考试。

总而言之,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学的重要性使人们必须加大对其认识和关注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心理状态上,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对声乐技巧娴熟掌握的同时,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有完美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卢莹,曹凤.浅谈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J].艺术教育,2007(9):155—156.

[2]严淑.歌唱中的情与声——谈声乐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职大学报,2009(5):74—76.

[3]王蓓.声乐教学和演唱中歌唱心理的作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