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主任对于中医药和传统文化建树颇深,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如同他认为最高明的中医师应该“悟道”,他自己也颇有些仙风道骨。而谈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时候,他言语中则透露出几分担忧,诚然,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期。就像传统文化讲“出世”和“入世”,担负重任的李继明们也将在精英和大众的平衡间努力。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
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
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
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
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医药与文化无法割裂开来,它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生共长。
“这种共生表现在对宇宙世界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教授讲述道:“中国传统文化用太极理气来讲述宇宙自然变生的根本,用阴阳五行来说明有形世界的变化,中医与之一脉相承。”
它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人们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内部环境发生变化而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导致内外失衡,而思想、情趣、起居、行为等很多事情都在干预人体的内部环境。中医文化中提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传统文化还认为“天生一物,必有一物相克”,这就是中医用药的依据。
这种共生还表现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形式与路径上。其中,医学与哲学、文学的关系颇值得玩味。
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往往博采众长,横跨多个学术领域。宋代大文豪来自四川眉山的坡就有着丰富的医学知识,著有《苏学士方》,还与《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的医学典籍合编为《苏沈良方》。“医文相通”的案例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上不胜枚举。
因此,在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李继明主任非常注重历史文献的阅读。“不要局限于中医学专业,各个领域的古籍都要有所涉及,中医的源头就是文化。通过广泛阅读,才能融会贯通,对中医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着重讲的是圣贤之学,何为“圣贤”?就是发现并掌握自然规律的人。中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和西医并没有矛盾
记者(以下简称记):一直有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对此您怎么看?
李继明(以下简称李):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用对“科学”的迷信来反对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运用。其实古人对宇宙世界、自然规律有一整套很合理的看法。但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就不承认它了。
现代科学也是有局限的。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能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但另一方面,医源性疾病越来越多,由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影像诊断、抗生素滥用等。
记:现在,中医和西医互相交流、借鉴是大的趋势。
李:是的,因为中医和西医并没有矛盾,只是切入点有所不同。西医围绕“实证”,所见即所得;中医讲求“悟”,通过读书和临症两种方式来达到对人体、健康这些自然规律的掌握。
当然由于文化土壤和理论体系的不同,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因为面对同一个目标需要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某些病因明确的疾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文化需要找到更好的传播方法
记:如今国内以及四川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如何?
李:中医药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效果并不好。但从区域来说,四川比北方一些地区要好,川内的中医药市场、对中医的信任度以及中医药承担的医疗任务都比较可观。
但是在传播的途径、力度、方式上都还不够,这造成了很多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很模糊、很片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如今体系培养的很多中医,他们本身对中医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掌握不够精准,或一味迎合病人,这些都导致了中医药的效果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对于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喜欢给病人用贵药、用猛药,再加上商业广告宣传的狂轰滥炸,这都对人们产生了误导。
记:那么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文化中心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李:首先,通过讲座交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今年4月我们中心就和省科技馆合作举办了“天府科普大讲堂——中医文化引领健康之路”的讲座。但这种形式毕竟参加人数有限,影响不大。
然后,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我们正在考虑创作中医药科普作品和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社区。
最后,与企业合作,创办文化公司,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公司一个重要业务就是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的打造建设。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大厅已打造出雕塑墙,展示中医药发展历程和文化故事。同时还正在修建一座中医药文化广场,建成之后会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记:是的,如今很多中药企业也很注重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宛西制药的“仲景文化”,东阿阿胶的“阿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它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李:企业标榜的文化头衔只是形式,背后的实质性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
东阿阿胶专门建造了阿胶博物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就阿胶这一味中药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进行全方位地展示,阿胶观光旅游更取得了文化和经济上的双赢。
记:中医药文化中心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担着成都中药炮制技术和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项目的研究。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异传统文明的珍宝,为保证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奉献。近年来,我区中医药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仍不适应,中医药服务系统建立单薄、中医药特征和优势不分明、中医药科研滞后、中医高级人才匮乏、中西医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亟待处理。为具体贯彻《市人民县政府关于加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府发〔〕124号),深化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推进“健康”建立,现就加速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的和基本准则
(一)发展目的。
到2015年,坚持健全掩盖城乡、平衡发展、功用完善、中医药特征光鲜、与群众需求基本相顺应的中医药服务系统,坚持有利于发扬中医药特征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系统和运转机制,中医药在群众疾病预防及健康保健中的效果明显提高,使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程度走在市前列。
(二)基本准则。
坚持县政府主导、中西医偏重、中医中药偏重、承继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扬中医药特征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明,推进我区中医药事业具体、协谐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系统
(一)科学规划中医医疗服务系统
将中医医疗服务系统建立归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结构中医医疗资本,科学确定功用定位,构建以区级中医病院为龙头,综合性病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间的中医科室及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村卫生室为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系统。
(二)加速三级中医病院建立
加大投入力度及政策支撑,加速区中病院、区结合病院综合楼建立,到2015年区中病院晋级创立为三级甲等中病院、区中西医结合病院晋级创立为三级乙等中西医结合病院。
(三)增强综合病院和基层中医科室建立。
区人民病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间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和中药库,装备与功用任务相顺应的中医药专业技能人员。到2015年,区人民病院力争建成市级综合病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间的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到达建立规范,悉数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供应中医药服务。
三、增强中医药特征优势建立
(一)增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建立。
持续开展国家及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立,增强乡村医疗机构中医特征专科建立,着力提高学术程度和服务才能。到2015年建立中医重点专科5个,市中医特征专科10个。
(二)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积极使用中医药办法和技能预防严重疾病和多发流行症,注重开展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和保健服务。支撑区中病院坚持“治未病”中间。鼓舞社会力气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将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卫生干涉、老年保健、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特征服务,归入本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大力推行中医药适合技能。
进一步促进基层经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合技能推行使用,把中医药适合技能的运用贯串到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全进程,丰厚中医药服务内容。积极创立区县级中医药适合技能推行基地。增强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医药适合技能使用的指导工作。
四、培育强大中医药人才步队
(一)推进高条理人才培育。
遵照中医药人才生长规则,采取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积极参与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育项目、加速培养一批实践学术功底深沉、临床和科研才能较强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培育一批在市有必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医药领武士才。按期开展“市区名中医”评选工作,扩展中医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增强中医药人才步队建立。
完善中医药持续教育准则,举行多种方式的持续教育项目,培训在职中医药人员。开展名中医带徒工作,逐渐坚持临床中医药人才培育导师制。制订和施行社区卫生服务中间和村卫生室等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能主干的培育方案。制订优惠政策,鼓舞中医药高级院校卒业生和中医执业医师到基层医疗卫活力构工作,强大和不变基层中医药人才步队。
五、切实提高中医科研才能
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疾病研讨,对中医药科研采取优先立项、优先赞助、优先奖励等方法,区财务依据财力状况对列入市级科技方案项目、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效果项目、列入国家级、市级重点学科或专科的建立赐与恰当的配套赞助或奖励,地点医疗卫生单位以1:1的比例配套,专款专用。认真做好民间中医药共同技能和单独、验方的挑选、评价、开拓工作。
六、大力发展中药财产
开展中药资本普查,增强中药资本维护、研讨、开拓和应用。依照中药材生产质量治理规范要求,坚持中药材规范化、财产化栽种基地,提高中药材栽种业程度和中药材质量。到2015年坚持1-2个中药材栽种示范基地和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促进希尔安药业等企业做大做强。
七、弘扬中医药文明
(一)维护和强大中医药文明资本。
积极汇集整治我区中医药文明资本,支撑区中病院坚持“名医馆”,打造我区中医药文明品牌。增强中医药文明建立,到2015年区中病院建成为市级中医药文明示范单位。
(二)大力宣传中医药文明。
充分应用电视、报刊和收集等媒体开展中医药常识宣传,持续深化开展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中医药文明与特征优势,扩展中医药文明影响力。
八、发明中医药发展优越前提
(一)增强组织指导与协调。
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工作的看法,切实增强指导,成立区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一致指导和统筹协调加速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情况,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落到实处,科学编制施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一起促进全区中医药事业加速发展。
(二)完善中医药投入倾斜政策。
区财务要逐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对公立中医病院发扬中医药特征优势的津贴政策。从2012年起,区财务新增下列中医类专项津贴:对区级病院提高中药饮片的运用比例赐与奖励;对采用通俗针刺、灸法、按摩、药物敷贴、熏洗、拔罐、刮痧等传统中医非药物医治手段的服务项目赐与津贴,奖励和津贴方法另行制订。区财务每年依据财力情况布置恰当的资金用于设立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重点支撑区级中医药机构的房子设备、重点学科和专科建立、人才培育、中医科研以及乡村中医工作。区级中医病院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要拓宽筹资渠道,加速本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疾速发展。
(三)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人力社保部分要将符合前提的中医医疗机构归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扩展中医药报销范围,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次基本上,将符合前提、经有关部分同意的中医特征诊疗项目、中药种类、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归入报销范围。鼓舞患者就诊中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二级及以上中医病院住院医治和门诊慢病医治起付规范降低一个层次,报销比例恰当提高。
(四)多策并举发展中医药。
价格主管部分要积极研讨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价格政策,结合我区医疗保证程度,在制订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时,充分表现服务本钱和技能劳务价值。发展变革部分要将公立中医药机构基本建立和其他重点项目归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人力社保部分要支撑中医药人才培育与引进。科技部分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工作支撑力度,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
(五)坚持多元化办医格式。
鼓舞社会本钱举行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鼓舞有天资的中医专业技能人员特殊是名老中医创办中医诊所或个别行医,答应符合前提的药品零售企业举行名中医坐堂医诊所,构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法多样化的办医格式。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超级秘书网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中医要想实现现代化发展就要解决中医理念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强化中医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也是现阶段中医发展的重要方面。完善现代化中医研究理论,重视中医整体与功能性发展,结合西安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中医发展战略,实现中医发展振兴。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 发展战略; 西安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09-01
科技发展水平不能够满足时展的要求,无法与科学技术相融合,社会将面临着倒退的危险。现代中医发展较为缓慢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够很好的吸收科学技术推动自身的发展。中医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在2003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条例》已经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中医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中医现代化发展是政府以及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1 中医现代化发展说明
经过对中医历史的研究发展中医在过去的历史中曾经占据世界医学中的重要位置。中医的发展是在不断吸收同时代先进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只有不断的吸收丰富科学技术才能够实现自身的标准化发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自身的缺点进行完善,这也是现代化中医发展的根本性目的。
2 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
2.1 科学技术现代化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行使我国众多行业实现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中医在诊疗、医药管理、疗效评价等方面也实现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中医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着明确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中医理论方面。中医对天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整体发展观,并且能够根据人的实际情况采取辩证看法对待个体。因此针对现代医学科技领域中医理论处于先进位置,但是就中医技术而言不如西医发展的成熟。不能够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更好的服务中医治疗。因此在中医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解决好先进中医理论与中医技术之间的矛盾。中医理论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1]。因此就目前情况来讲,没有相对成熟的科学技术能够满足中医发展,这就造成了中医理论以及技术都很难突破现有环境。造成了外界面临的中医落后的局面[2]。中医技术现代化发展是中医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首要内容。完善中医技术现代化就要在中医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将先进的中医技术融入到中医诊疗体系中,推动中医技术现代化发展。
2.2 中医基础理论建设发展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中医在原有治疗方法基础上引进现代化治疗设备,但主要还是以中医临床诊断的方式为主,先进的诊断设备虽然引进到中医诊疗体系中,但是还是没有实现中医现代化[3]。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医临床与器械引进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也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缺乏对设备使用的研究。
2.3 国家要重点支持中医现代化发展:
国家应该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对中医现代化发展进行重点投入,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现代中医理论研究主要针对中医技术现代化发展,只有突破中医理论领域发展才能够提升中医地位。国家要加大对中医现代化的支持力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中医现代基础理论研究要高于现代医学理论研究。
2.4 中医现代化研究要与中医临床装备相适应:
我国针对中医现代化研究条件要明显落后现代化医学研究,尤其是中医临床引进的设备研究。基于这种情况,对中医现代化研究不能够将现代科技融入到中医诊疗体系发展中,这是实现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加大了对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经费投入,但是这种投入要明显少于现代医学领域研究。因此,我国在中西医发展并重的政策指导下,要逐步的扭转这种局面,实现中医现代化发展。
2.5 中医现代化发展要重视对脑部情况的研究:
人类脑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国际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集合了所有先进科学技术。脑科学主要是对脑部结构的研究,明确脑部发育情况,这都是对脑补实体观察与研究的结果。脑部学科的发展主要是研究方法创新发展的结果[4]。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脑科学的认识正在逐步的提升。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脑是人的元神所在,人的行为听从于脑。中医的症候诊断中也强调对人的心理研究。因此,中医现代化研究要以[6]独特的方式为脑科学进行创新式研究。
目前在中医研究中主要是对中医理论与药物的研究,理论、方法和中药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同时对中医方法的研究还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对中医现代化研究发展采用的方法还不足。因此,中医理论研究不但要从思维方法上进行创新还要采用基本的研究特征。中医现代化研究要由动态平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实现天地人三者的统一,强化人体健康研究。中医对人体疾病细节部分还不能够进行严格考察,中医建立在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基础之上更加具有优势。
3 结束语
中医诊治人体主要是从功能状态方面入手,分析发病原因。因此进行中医现代化研究要明确人体功能状态变化特征,在临床实验中采用高科技研究手段对人体进行功能检测。中医诊断是主治医生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及主管感觉结合的结果,这种情况造成对病人实际情况缺乏相应的科学诊断,无法进行标准研究。采用先进医疗设备你能够反映出身体机能代谢变化情况,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可靠地数据作为参考。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医现代化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闪增郁,张智, 彭锦, 等. 对中医现代化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6,28.
[2] 王琦.论中医现代化概念、任务与目标[J]. 中国医药学报,2013,5,26.
关键词:中职;中医药学;教学;教法
一、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很多学生选择职校之前,往往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基础较“差”。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学生到了职校,当他们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实质转变,之前语、数、英等文化课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面对从未接触的专业知识学习,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上。加上这个时期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维活跃,记忆好,知识接受能力强,只要教师教法得当,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中职生恢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他们的学习效果定会有所改观。
中医药学概论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中医药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理论,学好这门课程有积极的意义。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在了解中职生特殊性及其学习的特点后,应改变传统的简单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学习不感到枯燥无味,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的几点探索
1.精心备课,查阅相关材料
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医药学概论编写十分简单,内容却覆盖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三大板块。教学上,教师若照本宣科,完全局限书本的内容,就会出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的情况。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些,学得轻松点,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大纲课时安排,我翻阅了一些参考书和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丰富了授课的书本知识。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医药学知识非常丰富,在报纸上、网络中或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引起学生课余时间对它们的关注,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同学每次上课前三分钟,按照号数顺序,一次课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只要和中医药学相关,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可以讲一些中医药传说,说一点养生常识,分享中药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等等。
3.借助图片、视频等,让教学更直观
中医药学概述理论抽象,诸如五脏六腑、经络等,学生没有临床接触,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单纯靠教师或书本对这些理论的描述,往往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直接的感像。这时,若有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师就会教得更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了,学得更轻松。所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我使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若在传统的板书课堂,就带上相应的模型或挂图;若是多媒体教学,就结合视频、图像讲解。
4.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让学生学习理解更容易
《黄帝内经》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教学要根据学生理解的需要,适当引入看似“非医”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理解中医药知识就会更容易了。
5.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很多中医歌诀,诸如《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等,这些内容对初学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方法自古以来为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理解基础上的学习记忆更为重要。
6.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辨别掌握易混不易记的知识
中医药内容众多,比如中药方面,形状、功用相似的两味中药比比皆是,它们容易混淆,不易记忆,很让初学者头疼。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自由讨论,从不同侧面思考,发表观点、看法。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辨别和总结,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三、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将考核方式由以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以及平时学习成绩结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得出综合成绩。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考过程又考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博士研究生《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4.
[2]吴平.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院,2003.
1.为学外语而学外语,对外语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由于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十分看重,这导致很多中医药院校对外语教育逐渐重视起来。多年来,中医院校在外语素质教育方面确实做出很多有益的尝试。以大学英语教育为例,各院校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种英语竞赛,建设英语角和英语学习网站等来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外活动。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但是由于对外语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教育成效不甚明显。首先,片面认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例如,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都是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指挥棒。四六级通过率关乎学校的颜面,更关乎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倾向于语言点、语法、写作技巧以及应试技巧的灌输而忽略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和师生在英语课外活动和通识课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远不及对四六级的投入,素质教育沦为应试教育的“点缀”。其次,将外语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于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不可否认,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外语素质不无裨益,但并不是外语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仅凭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远远无法满足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将两者简单地画上等号只会局限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推动。
2.忽视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在中医院校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已经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外语教学的质量。但是,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可谓模棱两可,更别提组织素质教育活动;还有的教师缺乏为人师表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教而教,在教学中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意识,更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因此将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通过再教育再培养转变为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是顺利推进外语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对提高中医院校语素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正视外语素质教育对中医药发展的特殊意义,确立中医院校外语教育教学目标。北京大学的眭依凡教授曾说:“大学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并形成大学生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全面自由发展所必需的人格素质、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胜任工作并有所创新的专业素质,使他们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对此,笔者深表赞同。在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外语教育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多重性,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又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素质过硬,外语能力突出,情操高尚,心理健康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以适应中医药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
2.注重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外语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实际上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说:我们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那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作为中医院校的外语教师,首先要杜绝崇洋思想,热爱中医药事业,以发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其次,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为学生做好表率。再次,要注重个人业务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专业方面的深造,尤其加强对所教外语及其国家社会、人文、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了解;又要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有意识地涉猎中医药知识,将外语教学和科研与中医药相结合。最后,通过组织和参加各种讲课比赛和教学技能大赛,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其抗挫能力。
3.将外语素质教育与中医特色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医院校的外语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外语教育为中医药发展服务”的原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突出中医特色,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深化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的公共外语课基本上以公共大学英语为主。围绕大学英语开展的通识课程较多。但是,若仔细分析当今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不难发现,相对于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保守态度,日本、韩国,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更为推崇和认可。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更为频繁。因此,中医院校的外语教育不仅应该涵盖英语教育,而且应该根据中医院校的独特性,考虑通过选修或辅修的方式,增进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等的学习和了解,从而减少在实际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不畅问题。
第二,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的涉外医护机会也必然日益增多。这对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强化学生的外语基础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需求,开设不同的专业外语课程。比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诸如中医临床实用英语、涉外针炙英语、涉外护理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帮助学生积累中医药方面的词汇和表达方法;了解中医药文献的翻译;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情景教学法,模拟中医诊断,中医护理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切身感受如何使用英语进行医患交流,以及在从事涉外医护工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从而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第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单凭四年的本科学习远远无法识得其精髓。况且,医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需要医学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因此,中医院校尤其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按照个性化需求,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便今后离开高校,仍能有效地完成知识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提升。外语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大有可为。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首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认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资源丰富的外语学习网站,与学生分享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搜索有效的信息资源;同时充分利用自主学习中心,鼓励学生进行人机对话,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等。最后,组织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查漏补缺,总结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方剂学;课程设置;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22-02
随着中医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扩招之势的日增,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呈现一度下滑的趋势,如何提高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对于从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来说,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课程的设置、定位与建设与教学质量高低的关系密切,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关于方剂学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与建设等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不正之处敬请同仁予以斧正。
1 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对方剂学专业课程准确定位的前提,首先要明确方剂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依据方剂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才能够对方剂学专业课程予以准确定位,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笔者认为,方剂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一才多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方剂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来确立的。作为方剂学研究生来说,不仅要具有坚实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泛的现代医学知识;作为指导教师来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尤为重要。为此,应将研究生方剂学专业课程定位于:“面向中医、服务中西、辐射医药、重在方剂”。既要适应中医药发展,中、西医学需求,还要具有方剂学自身特色。
对于方剂学专业课程的内涵定位来说,首先要注重传承,同时又要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就以超越自我,充实传统中医理论,使当前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与保持中医药学特色紧密地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全面揭示中药方剂防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此,则使中医药学的特色得以保持,优势得到发挥,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 了解课程特点合理设置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在中药学基础上研究药物间配伍关系和配伍规律以及君臣佐使地位的知识体系;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相互沟通必须经由的桥梁学科;是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应用基础学科;是中医药学基本特色和优势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院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方剂专业人才,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加强课程改革,推陈出新教学内容,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方剂学基本理论及其关键问题、建立中药小复方精选系统操作技术平台的思路与方法、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中药药理与新药研发等研究生课程。
方剂学是中医学理、法、方、药有机结合逻辑方法体系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辨证论治的特色与规律,方剂的“功能主治”将方药与临床应用连接起来。可见,方剂学内容涉及面较宽,内容繁杂。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宜精宜少,有目的地增加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弹性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出来;课程内容设置不仅与研究方向相结合,而且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另一个方面,将研究生知识储备作为课程设置的重心,进而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补充,从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多维角度去考虑,发挥课程建设对于促进研究生发展的最大功效。通过挖掘方剂学教材中的宝贵因素,给研究生以创造性思考、反思、质疑的机会,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笔者认为,方剂学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具有宽口径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并与学术前沿结合,使研究生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体现一专多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就业面、适应性,为了使学生具有宽泛、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创造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一专多能、一才多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 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创新
中医要发展,先从教育人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方法密切相关,而这又与研究生课程设计关系密切。如果培养目标过于广阔,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或课程设计不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忽略中医学特色,不注重方剂学传统理论,甚或教材出现各种问题等,均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积极进行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本校的研究生方剂学专业课程以《医方发挥》为蓝本。参考《方剂学》教材,结合各指导教师、学科的研究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博而精深的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模式。以课程建设带动人才的培养,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整改的有效措施,推动课程建设的发展。
通过课程建设来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作为方剂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来说,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既要注重方剂专业学位点的研究方向,又要考虑研究生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来灵活安排内容;研究生在方剂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向古方剂要效益,深入挖掘古方剂蕴含的潜在的逻辑思想,使之学会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寻求、探索、解决未被人们认知的科学内涵。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迅猛增长的需求与有限的中药资源形成的尖锐矛盾,正频繁撞击着产业界焦虑的神经。用江苏康缘药业集团董事长肖伟的话说,“关键性中药材资源的紧缺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进度,削弱了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这并非杞人忧天,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濒危的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占到60%~70%。《中国植物红皮书》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168种,占到42%;以利用野生植物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药中有100多种资源量急剧下降,人参、杜仲、天麻、黄连等野生个体濒临灭绝。
针对我国药材资源消耗严重、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肖伟提出,可通过税收杠杆来解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他认为,当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大对中药资源保护,并对其开发利用进行财政扶持,征收中药资源税,建立中药资源发展基金。
资源税争议
据工信部去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显示,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1.29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包括中成药产值2882亿元,同比增长20.8%;中药饮片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27.1%。期间,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为33.72亿美元,出口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7.19%。这组数据不难看出,中药产业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可产业规模做得还不够大,且与之相对的却是资源的严重紧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黄璐琦介绍,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产业,我国传统中药材资源虽说非常丰富,但利用却很低效。“大量稀缺的中药资源或提取物用于供应国际市场,但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却不足5%。在此价值链中,我们仅是廉价资源的供应国,而这其中很多是以采挖难以再生的野生资源为代价。”
因此,一些重要的生态型药材告急。野生人参、冬虫夏草、雪莲等野生种群,甘草、羌活、银柴胡、紫草等珍稀药材量骤降。“目前,藏区藏药材年产量达1000余吨。在400种常用藏药材中,濒危藏药材达1/4左右。资源稀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软肋。”奇正藏药集团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对征收中药资源税,不少受访企业多表示理解。“我很赞同征税的意见。因为结构性矛盾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采用经济手段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有效配置。”河南羚锐制药市场部产品经理吴延兵坦承。不过,他认为这里有条基本原则,就是要考虑清楚谁最终承担资源税。“也就是说,针对谁收、怎么收、谁来监管?是按资源类别收税,还是征税只针对稀缺资源?建立标准很重要。”吴延兵表示。
而有税务专家则告诉记者,对资源征税我国一直采用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即按开采量或销售量为计税依据。这种方法便于征管,但从量计征对破坏和浪费掉的资源没在纳税范畴。他的建议是,如果中药资源探索计税,不能重复其他资源税那样的低税率的做法,否则意义不大。而税率的提高同时也要求资源补偿费与之相结合,毕竟合理的税负水平和资源价格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肖伟就感触到:现代中药得依靠中药材的品质,源头没保障,国际化便无从谈起;征税还有一个用意是遏制低水平、低附加值的中药原料出口。
成药借机涨价?
提出中药资源征税,也有人担心,这或会让部分产品借机涨价。短期来看,征收资源税可能导致中药价格上涨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前述专家表示,表面上看,税收最终容易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征税不能孤立。也就是说,征税的同时,一定要对中药资源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保证资源的价格稳定,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要切实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企业更注重对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税务手段把征收来的大部分资金用来对创新型企业的补贴。肖伟前不久在“两会”议案中提到中药资源发展基金意图也正是在此。
现在困惑的是,尽管有关部门采用了种种措施,但由于家底不清、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等原因,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仍很严重。黄璐琦曾坦言:“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长期以来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缺乏,资源普查工作长期中断,资源产地和市场供求信息网络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中药资源信息不对称,使得资源保护措施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依据不足。同时,民众对中医药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据悉,2013年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也提出年内要基本建成由中心平台、监测站和监测点组成的国家基本药物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科技示范基地。近日,青海省对该省的冬虫夏草资源分布区域、分布面积、采集量等情况进行了摸底。
【摘要】 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中医医疗行为中的心理因素,认为中医学术观形成是受到医家个体心理因素影响的,从而提出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研究方向上都应引入心理学的指导,并提出了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中医思维模式,通过心理测评指导研究方向的选择等具体的心理指导措施,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学术观; 心理; 中医; 研究生培养
中医医学流派历来存在百家争鸣、学术观点不一的现象,在促进中医理论发展,提高临床疗效水平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临床中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包括普通的中医师即使没有鲜明的学术流派特征,也往往在多年的临床探索和论证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医学见解和学术观点,并且始终用自我铸炼的学术观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最终搭建了自己主要的医疗领域和医疗方向。笔者在研究阴阳人格体质对中医学术流派的影响中,注意到心理学在中医学术观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引发了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引入心理分析的想法。试探讨如下。
1 中医学术观形成的心理分析
学术,系统专门的学问,早前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延伸开来,学术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专家学者把知识经验的积累更多地上升为理论层面,而普通医家往往也有他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如擅长应用小柴胡汤调治抑郁类病症,擅用五味消毒饮治疗病毒性疱疹等,可能还上升不到理论层次,但不可否认这些是这位医家个人的较为独到的见解,即使有失偏颇。而在这些观点的形成中,心理学发挥着隐形的不可或缺的影响。
1.1 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心理学中医体质学的提出是近几十年的事,但体质的学说和思想早自《内经》时代即已形成[1],并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渗透到历代医家自成一派的中医学理论中,如金元四大家中的河间学派大谈火热,攻下学派重视寒凉攻下,丹溪学派注重滋阴降火等,这些学术观点各说不一,但放到他们医疗的具体时代条件、自然环境下,又处处弘扬着中医辨证论治的医疗特色,体现出体质学说的影响[2]。而体质的影响又是通过人格中多方面的心理素质渗透进来的。以滋阴派的朱丹溪和攻邪派的张从正为例,朱丹溪沉静内敛、深居简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善于内心的自省与思考,潜藏而不露,在体型样貌上也较一般人瘦长,善治杂病,长于治郁证,善用养阴方药,成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张从正性格直爽豪迈、敢作敢为、思维敏捷、好言大事,在形体上健硕强壮、红光满面,主张治病首先以驱邪为要,多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之为“攻邪派”。二者体貌特征所反映的个体体质、行为特征最终形成医家的人格心理特征而影响着其学术观的形成,医家行为、体质特征正是通过心理途径烙印在学术思想上的。
1.2 中医医疗行为中的心理学不可否认医疗行为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医患双方的心理学反映,甚至疗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的干扰。由于中医理论体系历来辨证重于辨病,从医生来看,个体经历对中医辨证论治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受到潜意识而非意识的支配。那医生在做出证的诊断时的潜意识来自于哪儿?临床上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解释了这个问题:中医医生在治疗与自己患过、自己的至亲亲属患过,或自己亲手诊治过的疑难案例相似的病证时,往往有独到的过人之处。为什么呢?这就是感同身受,其中医家患过的“证”本身就是受医家体质的影响的。自己患过、至亲患过、疑难案例都会给医家个人留下切肤之痛或深刻的印象,这个疼痛的印象会在不知觉中植入医家的潜意识中,而影响着他以后诊治过程中的判断。尽管我们是那么希望客观,但颇受主观经验影响的中医辨证论治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偏颇。当然这个偏颇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使某些相似病证,甚至是疑难病证应手而瘥,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医家的先入为主,出现诊治失误,疗效不佳。
就患者而言,口碑相传是患者聚集在某位医家门下的重要途径。而在口碑相传中,除了肯定医生医治的疗效,患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症状进行比对来决定是否就医,即循症就医。如果自己的症状与前面那位疗效好的患者相似,他会认为这个医生也同样能治好自己这相似的病证。而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就是患者的症状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以其内在的联系性决定了证的趋势性。这样就使相似的证集中到某位医家的门下。长期诊治类似病证的患者,医家的辨证、处方、用药也就逐渐囿于某一个较单一的领域,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长期的历练使这位医家对这一类病证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进一步上升为学术理论。
从上述医患两方面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医家的体质与病家的体质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较为相似的,往往疗效更好。
2 中医研究生培养中的心理学应用
对传统中医药学的继承,是我们寻求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这是中医研究生教育所必须牢记和做到的 ,这也是中医药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必须看到中医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一批批研究生走出来,踏上工作岗位,作为未来中医药事业的继承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却无论从理论思维还是临床实践上越来越偏离中医,越来越西化,甚至中医研究生不能用中医治病。此外导师负责制的中医研究生培养制度使导师在研究生的学术发展、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导师的学术观点、心理特质、人格特征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对中医学术观形成的心理分析,来探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的心理学应用。
2.1 培养模式中引入心理学的指导有临床能力的研究生的培养事关中医存亡,临床能力的培养就是思维的培养,中医思维模式的认同才能彰显传统中医药特色。尽管在课程设置的合理与教学方式的有效等方面[3]已做了大量的改进,对提高研究生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研究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还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改革培养模式的探讨。由于特定的生产和科学水平以及文化结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4]为主导,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达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主导下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笔者认为中医思维的培养有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中医思维模式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生长的沃土。当今的大多数中医研究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非常弱化,尽管有了中医本科教育的经历,仍很难在他们思维中真正植入中国哲学思辨的根,对很多中医理论的理解仅限于教材的字面解释。从心理学上看,这些研究生的内心深处,或者说潜意识里并没有真正认同中医理论和学说,自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丢掉那些死记硬背的中医经典,逐渐让现代科学观指导下的西医充斥他的意识和潜意识。这样的后果是中医发展的岌岌可危。
因此在研究生常规教学的改革中应该引入心理学的指导,如建立必修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儒家、道家文化研究等选修课程,开设《易经》等专题讲座,鼓励研究生不仅跟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态,也练习书法,修习太极拳、呼吸吐纳等。通过综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交融共赏,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一定比单一的中医学习更能奠定中医研究生的心理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中医研究生才更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2.2 研究方向上引入心理学的指导如今研究生都是自主选择报考的导师,进来之后却发现学生的思维、目标、要求和导师对学生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千辛万苦的考上了,却和理想偏离太远,而研究生的学院内调配等也都有较大的盲目性。中医研究生往往是通过跟师的形式,学习导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领悟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来提高自己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能力。研究生对导师学术观的认同对其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尽管兴趣可以由后天陪养,但如果能在师承导师、报考方向上提前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导师,岂非更好。本科生限于教育资源和条件限制,大锅烩,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提倡因材施教了,而这个材就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众多的心理因素。研究生在研究方向上完全可以引入心理分析。如前所述,“感同身受”,个人经历对中医医生有很大的影响,有至亲或自己患过类似病症,则对某法、某方有所偏好等。根据这些生活经历事件、性格特征可以制定相关的心理测评,心理测评的结果又可作为研究方向、导师选择的参考。
个体心理差异,包含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多重心理特征。个人学术观的最终形成,与其人格体质特征形成过程中的经历背景、体貌特征、行为特征、性格特征等多个方面都有联系。当然人格等心理特征对学术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新领域,波及面广的课题,这里仅为初步涉及,影响的程度和具体模式还有待探讨。此外,中医医生在辨证论治这一主观思维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感知觉、认知觉地调控,而出现一定思维倾向性。一方面,如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选择师承专家,有导向地发展个人的中医学术思想,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给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的新的思考角度。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一认知规律可能导致辨证主观化的扩大,而损害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意识地克服它,将有利于辨证水平地提高。对中医研究生的培养而言,探索其成才的心理规律,对于中医、中医人才培养以及中医心理学发展都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 试论《内经》阴阳人格体质学说[j].心理科学通讯,1984,12(2):13.
[2] 熊 玲.历代学术流派蕴涵体质学思绪评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