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

第1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在中央宣传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站活动之后,为了积极响应活动号召,扩大宣传覆盖面,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医药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市及时进行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并协调相关部门,集中人力、物力,于9月23日至9月30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较大规模、较多形式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收到了一定的实效。现汇报如下:

一、明确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对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有实效,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的通知》和《***市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活动内容、时间和工作要求。各县(区)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也分别成立了宣传活动组织机构,制定了宣传实施方案,为全市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二、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扩大宣传普及面

适宜的宣传方式方法,是达到宣传目的的手段。要使全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都能深入地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进而热爱中医药,支持中医事业发展,我们结合媒体、群众生活方式、卫生行业工作的特点,采取了4种方式。一是以集中培训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口头宣传。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利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班和乡村医生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班以及召开座谈会,召集辖区内卫生技术人员、各卫生单位领导和科(股)室主要负责人,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发展中医条例》等党和国家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中医事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讨论目前中医发展形势,并结合单位实际,分析自我发展现状和今后建设方向,大力营造爱中医、学中医、发展中医的良好氛围。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培训班42期,召开座谈会9次,培训人员4000余人次。二是采用报纸、传单、标语横幅等载体开展文字宣传。各县区分别在主要街道悬挂横幅,张贴醒目标语,同时将中国中医药报***特刊主要内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全市中医工作现状、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常识以问答的形式编成传单下发群众,大力营造宣传气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悬挂横幅23条,张贴标语275幅,发放传单2万余份。三是协调新闻单位开展电视媒体宣传。各县区均积极协调当地电视台,邀请记者追踪采访和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普及面。四是组织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开展现场宣传。除了市上组织开展的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外,各县区分别设立义诊咨询服务点,抽调职称高、资历老、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现场诊治和咨询活动,受益群众多达3000余人,使广大群众亲身体会到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保护自身健康权利和义务的意识。

通过以上活动,中医科普知识在我市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社会各界对中医工作的支持进一步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建立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长效机制,健全宣传实施方案,努力加大对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学习宣传实施力度,突出我市中医药特色,全面促进全市卫生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

 

                                                             

 

                

 

第2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药用植物资源,濒危植物

引言

生物工程是以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联合化工、机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以生产大量有效代谢产品或施展它们独特生理功能的一门新兴技术。中国的中医药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国内外的需求量过大,导致中医药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

1 当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1.1 中国药用资源种类丰富

中国是医药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从古代开始,便对中医药的培养栽培有着重大的发现,而且历史悠久,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等记载。虽都属于传说,但由此可见中医药的利用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出来的。我国地域辽阔,跨越了多个季节带,对中医药的种植栽培有着很好的环境条件。全国已知种子植物约有25700种,很多植物都具备了药用价值,药用植物约11800种,20世纪80年代,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的药用植物大多数都是野生资源。比如人参、杜仲、银杏等为我国所特有的野生药用资源。

1.2 我国药用资源的分布

由于地域的自然条件、气候类型、植物区系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我国的药用资源分布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药用资源地区分布从多至少依次为西南和中南地区(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30%左右)、东北和华北地区(10%左右)。中医药资源的地形分布最多的为高原和山地,其次是丘陵区,之后是中原区。

2 我国生物工程发展现状

2.1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体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在我国生物技术活跃于我国的各个中医药资源领域,例如农业、医药、环保、轻化工等。在提高农牧业、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工业产量与质量改善环境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约500家企业的技术研究涉及了现代生物技术、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其中60%的企业涉及医药生物技术。

2.2 生物工程技术对药用资源所带来的帮助

生物工程技术对中医药资源栽培和保护,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工业化组织和器官培养的方法直接生产出植物具有活性的部分来解决工也用药所用植物的资源问题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快速培育优质的种苗 ,与野生抚育和大田栽培相结合,使中医药的种群数量增加。在当前情况下,这两方面的工作是药用植物生 物技术最需要开展的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应该在对基因工程育种和活性成分相关的部分进行更加彻底的研究。产品那个人使该项技术更加的完善。

3 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来获得药用植物的优质种苗

我们可以采用两种生物技术中的快速繁殖的方法,来快速的获取优质的种苗。第一种方法:通过体细胞胚的途径。第二种方法:利用药用植物的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途径。前者先培育出愈伤组织,然后通过愈伤组织来获得大量的体细胞胚,再由体细胞胚发育成大量的小植株。后者直接用药用植物来培育出愈伤组织,然后用愈伤组织培养出药用植物的根和其他部分。在培育愈伤组织和转移种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适合的环境条件来种植所需要的根,在适宜的条件下对植物进行诱导,在这些条件包括培养基、碳源、氮源、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培养的温度和光照等要知道这些具体数据,需要经过很大的摸索。

二是外植体的选择。要选择则生长旺盛,有效成分高的外植体来培养愈伤组织,这样有利于愈伤组织的更好发育。

三是整个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种苗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把培育出来的种苗如何更好地向田间转移,并且转移后能更好的生长。这个过程常在温室内进行 ,需要选择适宜的培育基质和炼苗时间,还有就是适当的施肥和浇水。选好这些条件,对炼苗的过程十分重要。

结语

全世界对药用植物的需求量非常的大,而中国则是最大的药用植物输出国。不仅如此而且药用资源是中国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所以说,对于中国来说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对濒危植物进行保护更加显得十分重要。生物工程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上的应用前景主要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快速培育优质的种苗,与野生抚育和大田栽培相结合,达到增加种群数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化组织和器官培养的方法,直接生产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用来解决工业用药用植物的原料问题,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树进.药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8,17(7): 1692-1693

[2]丁建.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5):453-454

[3]杨雪.生物工程技术与药用植物资源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15(5):215-218

[4]陈摸.药用植物引种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浅见[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7):3

[5]郭肖红,高文远,陈海霞等.药用植物培养高产细胞系的选育[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5,7(1):60-66

作者简介:

第3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药产业;现状;发展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支柱,中药材即原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我国是世界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药材种植已被各界关注,而现代中药的兴起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的政策,鼓励药农种极种植中药材。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320种常用植物药材蕴藏量达到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这些丰富的中药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中药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是中药产业产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2012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5590亿元,这意味着年均增长为12%。“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中药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2%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的1192亿元达到2010年的3172亿元。

2.中药产业在促进医药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工业产值增长率来看,1995年到2009年十年间,中药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811.2%,而医药行业总体的产值增长率为716.5%,中药产业产值增长率高出医药产业约9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中处于快速发展的地位,能够有效促进医药行业的顺利发展。此外,从中药产业销售产值所占的比重来看,中药产业销售产值占医药行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5. 98%提高到2009年的25 . 05 %,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中药产业己经发展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

3.中药产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医药行业的产值利税率与成本费用利润率。除了极少数年份之外,不管是产值利税率还是成本费用利润率,中药产业都明显高于医药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另外,从中药产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来看,中药产业的利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点从成本费用利润率很容易看出。

二、当前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另一方面,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身份难以合法化。由于地位尴尬,使得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市场,但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

2.中药产业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基础薄弱,尚不能对有效药方的作用机制完全解释清楚,对其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也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中药产业的生产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较低,一般不超过其销售收入的1%左右,而发达国家相应的研发费用比重是2.5%-4%。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对中药药理药效的研究乏力,无法加大开发中药新品种的力度,从而制约了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00年,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投入8.02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足5%。另外,美国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风险方面,美国要筛选一万个化合物,成功率是万分之二,也就是说,一万个提出申请的化合物只有1至2个被美国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为药物。

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不保护药品的多家生产,对企业投资新药的吸引力不大,从而造成中药企业专利市场转化率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的现状。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条件是,只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标准就有可能获得批准,有没有优势和特点并不在审批考虑的范围内,这使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新药不“新”。几十甚至百家企业竞相申报仿制药物或制剂,最终造成大家互相倾轧,争先降价。

三、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

据介绍,我国从“九五”期间开始对中药现代化战略进行研究,我国中药产业走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推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中药产业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医改中有关中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2.加大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业,要实现其现代化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以提升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然而,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其现代化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

3.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中药创新、提高中药产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引导作用;其次,为中药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合理合法的技术壁垒,有效保护研发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最后,中药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信誉和认知度。■

参考文献

[1]陆铭.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

第4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民族医学”是在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国的中医和藏医、蒙医等各少数民族医学[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2]。民族医药作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它是中国珍贵的、面临濒危并且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传统医学。应将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轨迹之中并加以重视。

1 民族医药的保护现状

1.1 中医药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医学科学体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体系。

根据2003年底出版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卫生机构总数为85705个,人员总数为4808640人,卫生技术专业人员总数为3840340人。其中,中医医疗机构仅有3801家,职工435082人,卫生技术专业人员349274人。据统计,在全国县级医院及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中,中医医院的比例仅占12.94 %。全国的行政县并不是都有中医医院,中医医院覆盖面只有66.145 %。中国西部地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12个省、自治区中,地方级中医医院仅占西部地区市级数的31 %。近年来,通过政府机构和民间人士的努力,中医药国际合作气氛日益融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和亚洲的孟加拉、格鲁吉亚、韩国、蒙古、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非洲的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欧洲的白俄罗斯、克罗地亚、意大利、摩尔多瓦、俄罗斯,美洲的秘鲁,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专门签订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备忘录。并分别和意大利、克罗地亚、摩尔多瓦等国卫生部就中医药领域的合作签署了协议,与54个国家的卫生合作协定中有中医药合作条款,这标志着中医药和海外政府间的合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国际化走向了新阶段[3]。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医疗机构目前有5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每年约30 %的当地人、超过70 %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4]。

目前,在中医药传承人的教育方面,以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为培养后继人才的主要模式,同时,以名医“师带徒”培养学生的方法,也已成为适应中医成才规律的教育制度。

1.2 少数民族医药

各个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不同的自然地域、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主要包括蒙古族医药、藏族医药、维吾尔族医药、壮族医药、傣族医药、彝族医药、朝鲜族医药、苗族医药、鄂伦春族医药、拉祜族医药等。

1.2.1 少数民族医药机构与人员队伍

目前,现有少数民族医院165所,其中藏医医院57所,蒙医医院43所,维吾尔医医院37所,傣医医院1所,瑶医医院2所,哈萨克医医院1所,壮医医院1所,其他民族医医院17所。2003年在北京成立了综合性的北京民族医院,全国各地还有一批民族医药的门诊部和科室。、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湖南、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都建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开展了社会调查、文献整理、临床观察和药物研究。全国现有的民族医药专业人员约13000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分散在民间。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壮族、瑶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医生,基本上是一支民间医生队伍。有的民族建立了医学典籍和理论体系,如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傣族医学、彝族医学等;有的民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医药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用汉文编纂出版了医学著作,梳理出了固有的理论并使之系统化,取得了学术上的重大建树,如壮族、瑶族、侗族、土家族医学等[5]。

1.2.2 少数民族的医药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起,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建立了专科学校,并在甘肃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内设立了藏医专业,广西中医学院设立了壮医专业,中央民族大学也于2002年设立了藏医系[5]。

1.2.3 少数民族医药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少数民族药现代生产企业,尤其是一批民营企业涉足少数民族医药生产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医药的成药生产。截止2002年底,少数民族药成药的国家标准共906个,涉及9个省区的156个生产企业,其中藏药322个,蒙药216个,苗药154个,维吾尔药98个,彝药81个,傣药34个,景颇药1个,另外还有蒙药材57种。从目前情况来看,藏药、苗药的开发较好[5]。

1.2.4 少数民族医药的临床优势

少数民族医药在临床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内涵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它不但对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疾病的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等方面皆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蒙古族医学的防治方法,除了药物以外,还有传统的灸疗、针刺、正骨、冷热敷、马奶酒疗法、饮食疗法、正脑术、药浴、天然温泉疗法等;藏医对疾病的预防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除了药物防治之外,还有灸法、搽涂外敷法、药浴、药膳等防治疾病的方法;维吾尔族医学将治疗方法在形式上分为4大类:即护理疗法、饮食疗法、药物疗法、手治疗法;壮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傣族医学、彝族医学以及苗族、鄂伦春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医学也各有其独特的医疗方法和特效方药。

2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中医药将首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保护和发扬我国珍贵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目前,该局正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部门进行申报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工作,申请报告的初稿已经完成,正进一步完善,计划在年内提出申报。此次申报的中医药将包括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等内容,申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6](现已经申报)。这表明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已从理念乃至行动上将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轨迹之中并加以重视。这也是形成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的新开端的大好契机。

2.1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就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现状而言,各民族的医药状况,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各自发展显得不平衡。有些民族医药资源丰富,通过发掘整理工作,编纂出版了医学著作,有其较完整的医学典籍和理论体系;有些民族,虽然医药资源丰富,但尚未收集、整理或刚刚起步;有些民族医药零星散落在民间而未成体系。

就目前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形势而言,非常令人担忧的是,民族医药文化遗产被无情地轻视或舍弃。尽管长期以来,民族医药有“中医政策”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但对整体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实施步骤。

2.2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2.2.1 积极开展民族医药的普查工作,使民族医药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普查是对民族医药进行有效保护、对濒危民族医药项目进行抢救的基础。民族医药普查的目的在于:

(1)通过普查摸清一个地区流传的民族医药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流布地区、传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变情况以及采集的历史。(2)通过普查发现承载民族医药的传承者、采集者,采集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的医书、采药经验等。 (3)通过普查记录或录制各民族医药的原真形态与现状等。

2.2.2 保护民族医药传承人,建立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

保护传承人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培养“传习人”是传承机制的另一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通过传承人的传授,习得、接受、掌握民族医药遗产的技能,并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承骨干的人即“传习人”。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加上“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意味着“教育”是“传承机制”的重要手段7。在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齐抓保护“传承人”与培养“传习人”,才有可能使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下去。

2.2.3 保持民族医药的原真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押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需要提高认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申报地区级、国家级以及联合国的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要把握好保持民族医药的原真性的原则。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在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而且也有助于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医药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庄孔韶. 人类学通论M. 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489.

[2]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3]张伯君. 我国中医医疗机构生存状况调查[N]. 中国中 医药报. 转引康易网. 2005-10-25.

[4]左言富.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N]. 中国中医药报. 转引康易网. 2005-10-25.

[5]诸国本. 中国民族医学是当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N]. 中国中医药报. 转引康易网. 2005-10-21.

第5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策略

中医是我国人民创造发展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医护理的主要理念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1],重点关注对人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护理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而我国对中医护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随着《(〔2015〕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的,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意见》中,重点指出了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在当今新的大环境下的发展道路,即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从而促进中医护理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1.1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中医护理教育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集中表现在其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成果显得不尽人意。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因而需要我国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机制改革,深入中医护理教育实际,开展有效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突出中医护理教育的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立足实际操作开展实践化教学。

1.2护理教育方式单一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教学中,其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学校教学模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通常只能听讲,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依旧是以中医理论教学为主,对具有实践性的护理操作能力培养却显得尤为不足,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严重滞后[3]。而在考核方式中,单一的分数化考核评价体系难以体现出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滞后

中医发展历来落后于西医,而在中医护理教育专业,我国有很多高职院校的主讲教师都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因而其本身对于中医方面就缺少系统化的理解,自身对于中医理念的理解更是不够深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进行宣讲式的照本宣科教学,将教学内容简单传达给学生。而具有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育方面的教师则极为缺乏,相对于建设完善的西医教师队伍,中医护理教育专业教师显得捉襟见肘,难以适应当前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2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新形势

2.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医药学在近年来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中医药学发展支持力度,在《(2015-202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4]中明确指出,中医药理念中重视个体化治疗保健,有着极为明确的疗效,兼之治疗方式灵活多变,因而是我国健康服务资源中极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健康服务主要是采用传统医学理念来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其服务内容集中体现为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不断推进中医药学发展,是促进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的重要手段。其次,在《意见》中,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从而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健康水平。而随着我国《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的实施,在乡镇等基层要建立起中医药服务重心、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站、乡村中医卫生室等一大批基础卫生机构,其中中医诊疗量在同级诊疗机构中所占比例应当超过1/3。因此,在推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的同时,不断加快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途径。而在此背景下,基层卫生队伍中就需要有足够的中医护理、中医治疗人才的支撑,这对于当前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又是一项促进其实现就业的措施,同时也对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2.2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同时,人们生存压力也在不断加大[5],因此,人们对于养生保健越来越关注。而中医药健康服务理念集中表现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重视治未病,因而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在不断加大。而在此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专业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快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的策略

3.1完善中医护理教育管理机制

基于以上现状与形势,进一步加快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而首要策略在于完善中医护理教育管理机制。具体来说,①在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专业中,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中医护理教育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方式的落实。②需要高职院校提高对中医护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依托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体系,重点完善中医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根据基层医疗需求开设中医护理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让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中医护理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具备保健指导能力,从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发展。

4丰富护理教育方式,改革教学手段

针对传统中医护理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要实现加快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还需要不断丰富护理教育方式,改革教学手段。①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需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中医基础、中医护理、健康管理”为课程核心理念,增设药膳食补、推拿等课程,同时开设相应公选课程,扩大中医护理教育影响力。同时,还需要加快中医护理教材的改编,需要突出中医理论教育,结合当前中医技术,还需要联合当前中医护理中临床上护理岗位的具体要求来进行编写,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学习到最先进、最适合的中医护理技术与理论。②在教学方式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现代素质教育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6]。例如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刮痧法操作教学中,创设问题,将问题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来寻找答案,从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之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对问题进行交流,得出最合适的答案。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评价解答和补充。而后,由学生具体扮演护士和病例进行演示操作,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分析不足,重点讲述,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中医护理学习中,培养起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再次,高职院校需要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实训基地锻炼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深刻理解理论,增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与此同时,还需要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与社会临床医院建立起对接关系,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能力,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动手操作联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理论认识,培养出具有合格的护理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

5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加快中医护理专业的发展,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的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①针对已有的中医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开展新技术培训,不断增强其教学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多样化教学手段。②需要引进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进一步扩大中医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应该依托社会服务活动推广中医护理项目,例如在社区健康知识宣教时,可以将中医药学知识作为重点项目宣讲,推进中医药学进生活,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中医药学的了解程度,从而扩大中医护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推动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已经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而在新形势下,就需要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推动中医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水平,从而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俊夺,米娅莉.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才智,2015(11):169-170.

[2]刘昕昉.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50-52.

[3]邓周.加强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252-254.

[4]郑晓彦.浅谈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203,208.

[5]王延青.高职院校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23):53-55.

第6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人类财富,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在于稳定瘤灶,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延长带瘤生存时间等方面。“带瘤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疗效有别于当前西医治疗的显著特征。那么,如何将这些优势进一步推广,并且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呢?为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人们对中医药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医药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近几年,与中医肿瘤学科密切相关的事件不胜枚举,现略举一二。

1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启功

为推进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7月4日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该计划是中国政府首次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构筑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该计划主要包括六项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其中包括肿瘤、艾滋病等中医药防治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2007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花宝金主任医师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获准立项,其中就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国际多中心示范研究》两个肿瘤子项目。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国际合作研究》主要通过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合作,推广适用该治疗方案,借助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等为终点指标验证中医参与的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可重复性的同时,对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再次进行优化、完善,同时摸索建立体现中医治疗肿瘤特色,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的疗效评价标准,最终为制定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国际多中心示范研究》选择结肠癌高发且治疗水平一流的国家挪威作为对照队列,同期观察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国内西医治疗组Ⅱ、Ⅲ期结肠癌的1、2、3年的复发及转移率和5年根治率,确立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Ⅱ、Ⅲ期结肠癌根治率的作用。

2 中美签订中医药科学研究协议

2006年4月10-1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在美国马里兰州签订了双方共同发展中医药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合作协议。美国NIH是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医学科研实体,其下设的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NCCAM)是美国政府1999年成立的专事支持传统医药科学研究的机构,每年资助科研经费约1.2亿美元,已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支持了近千项传统医药的科研项目,影响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医学的定位与科研走向。近两年来,中美双方经多次交流,积极论证,确定在针灸基础与肿瘤临床研究、复方治疗、个体化诊疗等方法学研究领域为优先合作范围,并将在培育中美科学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研究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以及专题学术与研讨会议等方面共同予以支持。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美国马里兰州Bethesda举行了“中医药与癌症研究”的首次国际会议,并与美国NCI的分子免疫调节实验室进行博士后联合培养。

3 国际学术交流得到了加强

2005年11月15-17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召开了“WHO西太区中医肿瘤循证医学临床指南研讨会”,与会代表包括WHO西太区官员,中国、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国专家30余人。由中国专家主持起草的《肺癌中医临床指南(草案)》引起了各国专家的浓厚兴趣,此后,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沟通,于2007年10月20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了“WHO西太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论证会”,与会代表包括王永炎院士,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循证医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共20多人。与会专家共同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并达成如下共识:该指南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综合国外专家意见后可以通过国内外学术组织推荐应用;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之后,继续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修订该指南,向着形成“和而不同”的传统医学临床指南这一最终目标而努力!这两次研讨会为国外同仁了解中医肿瘤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窗,也为将来在此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8月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沈阳市辽宁大厦召开,与会代表近150人,国内代表来自大陆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台湾地区,国外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以色列及新加坡等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朴炳奎教授当选为会长。中国的刘嘉湘、潘敏求、李佩文、林洪生、李萍萍及新加坡的赵英杰、韩国的赵钟宽、美国的Gary E.Deng、加拿大的Collet等人当为选副会长。该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中医肿瘤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爱好者,倡导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广泛开展国内外中医肿瘤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中医肿瘤学成果与知识的普及和中医肿瘤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成立大会之后,国内外专家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认为加深交流、互通有无是今后合作的基础。

4 华蟾素国际合作取得初步成果

华蟾素为我国传统生物药材——蟾蜍皮经加工提取制成的静脉注射针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破瘀散结功效。在国内被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联合化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2003年10月,“华蟾素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被美国NIH列为资助课题,华蟾素注射液成为美国官方卫生主管部门出资研究的第一个中药抗肿瘤品种。2006年3月,华蟾素注射液在美国所做的Ⅰ期临床试验的结论是:华蟾素及其强心苷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华蟾素和蟾毒灵可通过使细胞周期静止在G2/M期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来抑制细胞的增殖,华蟾素和蟾毒灵激活与强心苷相关的多种应激通路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表明Na+-K+-ATP酶在华蟾素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11月,华蟾素注射液Ⅱ期临床在美国已经展开。

5 小结

第7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分析了江浙地区卫生学校发展现状,特别是独立升格学校(高职高专)的基本情况,简要分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出路。

关键词 :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05-03

医药卫生类学校发展现状

(一)独立升格

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扩大高等医学教育,压缩中等医学教育”。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一些条件较好的卫校获得了升格的机会,但目前这种升格最高只到高职高专层次,具体见表1。

(二)并入或联合组建高校

在高等学校追求综合化的大潮中,很多卫校被合并。这部分学校有两种:第一种,合并后从事高职高专教育。如泰州卫校并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卫校并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衢州卫校与其他中专校联合组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卫校一部分并入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后,再与扬州市职业大学合并筹建扬州科技学院。第二种,实现了从中专到本科甚至到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如丽水卫校并入丽水学院;舟山卫校并入浙江海洋学院;杭州卫校先并入杭州医专,再随医专并入杭州师范大学;扬州卫校另一部分先升格为扬州医专,再升为扬州医学院,最后合并组建了扬州大学。

(三)合作办学

第一种,中高职衔接或分段培养。如海宁卫校、桐乡市卫校、湖州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浙江省永康卫校、绍兴护士学校、上海市卫校等与相关高职高专院校联办的“3+2”或五年一贯制高职;又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4+2”高职。第二种,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医科大学的“3+2”本科。

(四)其他

第一种,保持中专教育,如镇江卫校、宿迁卫校等。第二种,合并到其他卫校,如启东卫校并入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崇明县卫校并入上海市卫校等。第三种,利用其他学校的指标进行中专教育,如金坛市卫生进修学校、海门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等。第四种,举办成人教育或自学考试,如泰兴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泰兴校区)、泰州市姜堰卫生职业学校(山东省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姜堰分校)、靖江市卫生进修学校(山东省力明科技学院靖江分校)、嘉兴职工中等卫生学校、丽水市职工中等卫生学校、台州职工中等卫生学校、温州职工中等卫生学校等。第五种,并入其他单位,如武进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并入武进职教中心校、安吉县卫生进修学校并入安吉人民医院等。

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基本情况

中高职衔接或分段培养的学校,学生入读三年后需升入相应高职高专院校,而不是继续留在原中专院校学习,这类学校在此不做讨论。

目前,江浙地区从事医药卫生高职高专教育的独立建制院校有16所,其中建校基础为卫生学校的13所。这部分卫校的升格形式有三种:一是升为高等专科学校;二是升为职业技术学院;三是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充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各地的卫生分院。从建校时间、行政隶属、占地面积等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较好。表2显示,江浙地区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现开设有65个专业,涉及9个大类、20个小类,呈现多学科发展态势。

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门类泛化,优势专业偏少

医药卫生大类中开设专业最多的为23个,其中,护理专业布点学校最多,达14所。其余依次是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非医药卫生相关专业达18个,布点学校数为20所;专业布点学校数大于4的专业仅16个,占开设专业数的24.6%,且多集中在生化与药品及医药卫生这两大类;有37个专业仅有一所学校开设,其中12个为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开出;举办专业最多的学校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有21个,最少是为南京卫生学校,只有4个。这说明目前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发展呈现泛化之势,缺乏优势专业。

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原有专业均较少,所谓专业建设都是在护理、药学等专业基础上,分别向上和向下延伸,再向专业相关、领域相近的方面拓展。如药学专业,向上延伸有制药技术类各专业,向下游延伸有食品药品管理类各专业,相近领域有中药专业,制药相关方面还有制药机械类专业。虽然各校在专业建设上着力很深,也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与行业外学校比起来,专业开设面仍然较窄。

(二)定位不明显,办学无特色

定位是学校发展的起点,虽然少有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提出综合性研究型的发展道路,但从专业建设跨度看,至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学校发展定位。医药类学校和卫生类学校本是两类学校。过往医药类学校并无或很少涉及护理类专业,近年也逐渐开展护理教育,如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而卫生类学校的专业发展首先也是增设药品类专业;专业设置的严重趋同直接导致各校之间办学特色不明显。

因生源相同、就业去向一致,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受到了医药类普通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医药学院的严重挤压。另由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门槛不够高,使得原本没有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下逐渐开设类似专业,如江南大学、常州大学等的护理本科专业,这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江浙地区医药卫生类学校开设食品类专业的目前只有4家,占总数的25%,而农林食品类院校现大多开设有药品类专业,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甚至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也纷纷开设涉药专业;行业外学校的挤压也将带来影响。

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出路

特色是核心竞争力,质量是立校之本。目前仍属于独立建制的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如想维持独立发展,各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桥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学校应该研究制定周详的学校专业建设规划,淘汰过时专业,新设紧缺专业,设置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

第二,立足地方,做强特色。江浙地区自古就是中医药发达地区,如江苏的孟河医派和吴门医派,浙江的钱塘医派和永嘉医派等都是地域性较强的中医学术流派。《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立足地方,明晰政策导向,结合社会需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特色。

第三,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台湾的技职教育较为成熟,很多医药卫生类学校发展良好,如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原台北护理专科学校)、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原德育护理专科学校)、台南护理专科学校等,他们的发展轨迹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雄,马旋. 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52-56.

[2]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16-18.

[3]于雷,王娟.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09-113.

[4]刘明光.培育特色是地方高校立足与发展之本[J].江苏高教,2002(4):77-78.

[5]王正值.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开设中医课程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1):1009-1010.

第8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

1.1 本体的概念

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1.2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

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等。Gruber[2]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但本体工程构建方法尚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本体的构建工具也有很多,包括protégé、WebOnto、Ontolingua、OntoEdit、Ontosaurus、OntoEdit、IBM Ontology Management System等,其中,protégé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构建工具之一,目前已有4.0版本。

本体要对概念进行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须有相应的描述语言和建模元语(本体描述方法)。本体描述语言一般应具有良好定义的语法、语义,有效推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本体描述语言有很多,包括RDF和RDF-S、OIL、DAML、OWL、KIF、SHOE、XOL、OCML、Ontolingua、Cycl、Loom等。2004年,W3C了支持语义网的2个技术标准——RDF和OWL。OWL建立在RDF基础之上,能够确切地表达词表中术语的含义和这些术语的关系,相对于RDF,OWL能够更好地表达语义[3]。Perez等[4]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即一个完整的本体应该具有类、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5个部分。

2 中医药本体研究

2.1 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

中医本体的构建是通过对中医概念的提取、关系的分析,将中医知识明确、规范地表达,以便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承。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体构建的复杂。在分类上,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KI)课题中的中医本体的划分中就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术语、中医证、中医脉象、中医病机等30多个中医本体类。在NKI基础上还构建了中医舌诊本体和中医肝病本体[5];此外,中医概念的不规范和多重性使得其本体构建更加复杂。因此,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多是从其子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

在理论研究上,高氏等[6]认为,构建中医本体是在语义层次发掘中医知识的基础,并就中医顶层本体的概念及其与领域本体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在构建过程中,一般采用protégé工具加OWL语言的模式,侯氏等[7]探讨了中医治则治法的逻辑框架,将中医治则治法分为治则、治疗性常体、治疗属性、治疗语义、治疗操作等大类,对各类概念进行细化,初步建立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本体,并讨论了其与中医顶层本体的关系。纪氏等[8]以针灸学为特定领域,探讨基于本体论的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初步建立针灸学领域本体框架模型。林氏等[9]构建了中医骨伤古籍小本体,解析了OWL表达的语义关系,尝试实现骨伤古籍语义检索系统,对其进行了系统功能演示及评价。

由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的复杂性,利用已有本体或叙词表进行改造而构建新的领域本体也是一种方法。如谷氏[10]通过实例阐述了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的建模依据与方法,认为古籍本体构建是必要的,目标是为数据库的应用服务,其构建过程需要专业叙词表的支持。李氏等[11]参照《中医脑病学》和《临床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将中医脑病学本体顶层概念分为13个大类,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并对中医脑病学本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层次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周氏等[12]探索了中药领域本体的构建,提出了按照自然属性分类法建立概念关系体系,进而构建中药领域本体。

此外,刘氏等[13]还进行了基于历史文献的中医药本体的自动构建研究,利用历史文献及公认的领域知识对中医药核心概念进行全面诠释,解释中医病、证、方、药等核心概念的实质与内涵,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已有公认领域知识,并借助领域专家知识,实现基于网络的知识采集与加工,建立起受限文本的本体自学习机制,从而实现领域本体概念描述体系的自动构建。

2.2 中医药语言系统

中医药语言系统(TCMLS)属于术语本体方面的研究。语义本体可以解决“人机”交流障碍,从而利于知识共享,中医知识在交流与传承上的障碍更加明显,因此中医药语义本体意义重大。自2001年开始,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全国30多家中医院校和多家科研单位,开始建立“中医药学一体化语言系统”。该系统以本体论为指导,按照本体论原理进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包含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中国医药学检索语言集成系统和机读信息资源指南系统,形成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语言系统平台。目前,该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医药本体,有16个一级类目,共编录12862个类[14]。

林氏等[15]对中医药领域概念表达的特点和中医药检索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中医方剂学领域本体的构建过程为例,说明本体在中医药自然语言语义化和信息表示上的优势,提出对中医药概念的表达不必单纯地强求标准化和一致性,认为本体可以完整、忠实、准确地表达中医药传统理论的语义,并做到机读、通用、可共享。

曾氏[16]论述了基于本体论的TCMLS构建的思路、设计原则及架构,包括术语及定义的采集范围及标准、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语义关系等,认为在目前国内外缺乏构建领域本体的成熟流程、方法和标准规范的状况下,TCMLS的建立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语数字化、标准化,实现中医药知识的再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2.3 基于本体的应用系统

本体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解决知识交流障碍,表现为信息系统和语义网的构建;一是领域知识的获取。在信息系统建立上,郑氏等[17]开发了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主要功能包含系统管理、古籍本体、名医医案、应用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用本体描述语言OWL对中医经典古籍及中医医案进行结构化的解析,为利用本体和先进的关系数据库技术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基于本体的知识获取主要是从操作性知识中利用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分离出领域知识。周氏等[18]用NKI本体语言描述医学本体,并利用医学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基于公理的医学知识推理,进而获取医学知识。曹氏等[5]在构建中医舌诊本体基础上,用本体+框架的方法表示中医舌诊知识,并进行基于公理的中医舌诊知识分析和推理,获取舌诊知识,基本能够符合临床情况。

蒋氏等[19]认为,中医领域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知识,难以被深入获取,因此,他们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方法,对选取的单一医案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构造中医领域的语义网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抽取中医领域的概念语义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医领域的知识获取。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构建知识库,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知识库[20]。通过电子病案获取专家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知识,将病案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半形式化的文本知识,进而转化为形式化的知识,最后定义中医学公理,存入NKI知识库和病案库,形成结构化的中医知识。

3 展望

尽管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也随着本体研究的升温逐步开展,但大多从具体的分支领域进行本体构建与应用研究,涵盖面很小,缺乏深化研究。构建本体的目的在于应用,但迄今真正的应用成果却很少。中医本体构建从整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缺乏深化的理论研究、实现中医药术语概念的规范化和语义关联困难、古医籍中术语概念与现代词汇的对应等。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应深化本体构建、映射、语义网、知识推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使中医领域本体真正能成为中医药知识工程、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基础。

中医药理论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中医在知识传承、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中医药本体构建的目的恰恰是明确规范地、形式化地说明中医理论知识体系,给出中医知识的共享模型。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是中医药信息处理、知识传承与共享的重要基础,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中医本体将在中医药知识工程、中医信息系统、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等多个方向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Studer Rudi, Richard Benjamins, Dieter Fensel.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2] Gruber T. Toward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1995,43(5/6):907-928.

[3] OWL Working Group. Web Ontology Language[EB/OL].w3.org,

2009-06-18.

[4] Perez AG,Benjamins VR.Over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components:ontologies and problem solving methods[D].IJCA,1999.

[5] 曹宇峰,曹存根.基于本体的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31-34.

[6] 高成勉,包含飞,周 强.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5):581-583.

[7] 侯 玉,张昌林,周 强,等.Protégé在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运用[J].医学信息,2007,20(11):1866-1871.

[8] 纪 军,徐明曙,杨韵华.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5):25-28.

[9] 林尔正.基于中医骨伤古籍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8.

[10] 谷建军.基于叙词表的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11] 李 毅,张梅奎,杜 侃,等.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6):96-101.

[12] 周 扬,王振国.中药Ontology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96-97.

[13] 刘 耀,穗志方,周 扬,等.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26(4):58-63.

[14] 汤萌芽.中医药本体工程及相关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5] 林丹红,钟 伶.Ontology在中医药概念表达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8(6):545-549.

[16] 曾 召.本体论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4-6.

[17] 郑 健,李其铿.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J].科技信息,2008,18(28):425-426.

[18] 周肖彬,曹存根.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获取[J].计算机科学,2003, 30(10):35-40.

第9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综合性大学;教学方法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对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下,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及中成药等中药制药企业发展迅速,已同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一起成为了我国制药行业三足鼎立态势。在制药行业新格局的形势下,我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大多开设了中药制药方向。《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制药方向的基本课程。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都已经开设了《中药学》课程。综合性大学开设《中药学》课程有其先天不足,如中医药知识氛围薄弱,中医药基础教学薄弱,没有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中药基础课程,在此学术与教学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效果一直是横亘在《中药学》教学者面前的一项艰巨挑战。笔者在综合性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从事《中药学》课程教学十余年,不断探索与实践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理念和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总论内容讲深讲透

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了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配伍、禁忌、剂量和用法等知识,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基础。对于第一次开始学习中药学但又无任何中医药知识背景的大学生来说,如果老师能讲授好总论,将能使学生对《中药学》全书内容有初步的概括性了解,为余下部分的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使学生在以后的各章节学习中能更加事半功倍。该部分教学需要深入、全面的传达课本相关知识,既要多应用中医药的专业术语,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这些术语,还要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让学生正确认识中药在古今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基本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结构,了解和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中医药的理念。例如,针对四气五味,不仅要讲授清楚四气五味是所有中药的基础特性,同时还可以将传统的四气五味理论与中药现代研究发现的物质基础表征形式相结合,阐明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机体的综合效应。同时也要向学生说明,虽然现代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对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的阐明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还不能全面指导临床用药,仍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来认识中药的治疗法则。

二、教学内容有取有舍、有轻有重

由于综合性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中药学》课时往往较少,因此精选教学内容对《中药学》教学十分必要。综合性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偏重于化学和生物学,医药学课程不多,尤其是中医药课程就更少,课时数也很少。如果固执的要求在规定的课时内全面讲授课本内容,只能是粗略而浅显的介绍,学生将会感到内容繁多,容易混淆。所以,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对重点药味要重点讲解,而且力求讲深讲透。不是重点的药味则主要通过与重点药味进行对比学习,引出两者功效、应用的异同。通过上述教学既能突出重点药味,又做到了主次分明。同时,部分章节可适当略过,如当前临床应用价值较小的驱虫药章节,就以学生自学为主。总之,通过精讲中药药味与对比教学非重点药味,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的主干,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三、引导归纳、对比学习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中药最终是用于治病救人,所以《中药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讲授中药的功效和临床应用。不同中药的功效、应用的共性和个性,功效类似中药的各自特点,是学习《中药学》的重点所在。药味比较应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如麻黄与桂枝均能发散风寒,用治风寒外感表证;但麻黄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发汗力强,尤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桂枝则尤擅温阳通气,发汗之力弱于麻黄,表虚、表实证均可使用。再比如黄芩、黄连、黄柏皆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治疗湿热或火毒之证。然黄芩偏于清上清湿热及肺火;黄连善清中焦湿热及心胃之火,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且还可清退虚热,如此比较后三个药物的共性与个性就一目了然。另外,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精髓所在,同一病症,证候不同则选药不同。如麻黄、葶苈子、射干、沉香、虫草均可治疗咳喘证,如何区别其功效特征将对掌握其临床应用帮助巨大。

四、紧密结合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

综合性大学现代科学学科门类多,学生接受到大量的现代科学信息,思想上难免会对传统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产生疑惑,失去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动力。为此笔者尤注意在教学中引入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已经研究清楚的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机制可在课堂上介绍,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里得到启发,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了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被认为是抗疟史上的一次突破。这一成果使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天津天士力制药的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已经完成Ⅲ三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第一个成功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复方中成药。这些成果均体现了中药的有效性和巨大价值。通过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的介绍,架起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桥梁,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颁布,表明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决心。在制药工程专业中药药剂方向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医药大学已具备比较完整的基础课程体系。但对综合性大学而言,由于学术氛围、课程体系及师资专业等差异,使其无法全盘照搬中医药大学的培养模式。如何在综合性大学建立科学的制药工程专业中药药剂方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模式,培养化学、中医药学科交叉背景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是每个《中药学》专业教师的职责。积极探索与综合性大学学术与教学环境相适应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和理念,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制药工程专业中药药剂方向人才,仍需全体《中药学》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波,唐建民.国内制药行业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2012,10(11):133-134.

[2]姜楠,张文顺.《中药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249-250.

[3]张振.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J].药学教育,2006,22(4):11-13.

[4]任艳玲,李杨.比较记忆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141-142.

[5]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6]毛竹君,袁文俊.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论如何科学发展中医药事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31(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