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产业融合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融合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融合的意义

第1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创意;旅游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已从过去对经济属性的关注,过渡到对文化属性的关注,传统的“3S”(Sunlight,阳光;Sandy beach沙滩;Seawater,海水)向“3N”(Natural,自然;Nostalgia,怀旧;Return Native,回归乡土)转变。美国联邦政府旅游顾问,夏威夷大学朱卓仁教授曾指出,行将在世界普及的四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形式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参与度假休闲游和休养保健游。而无论哪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增殖。创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为我们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一、关于产业融合的涵义和融合方式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融合涵义的多种不同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信息、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强调高新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从而导致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现象;另一类是根据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表述了不同产业融合这一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界定。但是总的来说,对于产业融合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性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看法的有日本的植草益,他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壁垒,加强各行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美国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收缩或者消失的一种经济现象;我国有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的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而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

1. 交叉性融合

交叉融合主要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形成具有新内涵的产品,比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以农业旅游为例。农业旅游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陈琳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交叉型农业,是以农村景观和农业活动等为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求知等需要的旅游。这种融合对旅游业来说增加旅游吸引物,将农业劳动作为旅游者的体验方式;对于农业来说,实际上是对于农业经营运作方式的改变,即不再是仅依靠出售传统的农业劳动产品获得收益,而是将农业劳动过程也作为获利的一部分,扩大了农业(农民)收入。

2. 渗透性融合

渗透融合主要是指高新技术向旅游业的渗透,从而改变了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较具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传统的经营模式是旅游者从旅行社购买旅游产品,旅行社向饭店、景点、车船公司等分别订购单项旅游产品。而现在旅游者可以从网上直接定购,携程网、艺龙网等就是其中的典范。在这类旅游服务网站中,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旅游爱好自由选择搭配酒店和航班。携程模式对传统的旅行社业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散客游占有较大比例的条件下。

二、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文献研究

全球经济已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强调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便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的这种内外驱动,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旅游产业也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在旅游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的速率和频率逐渐加快,创意的力量日显突出。创意能够将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国外文献研究

对创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人们对创新问题的探索。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罗默则认为创意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动力。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文化战略,1998年英国文化体育部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使得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随后世界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及产业边界、创意产业的作用、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业创新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owkins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产品都在知识产权保护内的经济部门,RichardCaves指出创意产业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等。但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GreyRichards和CrispRaymond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旅游创新研究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Sheldon研究了新技术对传统旅游创新的影响,Mattsson对旅游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研究,Halager研究了旅游创新的空间组织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等问题,Vermeulen对创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创新理论是创意经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创新不等同于创意,但从创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创造也蕴含着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对创意产业(又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及介绍、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等方面。在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兴起背景的介绍、创意产业前景的展望与发展的倡导、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创意产业的空间集群特征和创意人才的培育问题、创意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外部性对供给政策的影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等方面对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出现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之后,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主要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借鉴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从供需两方面分析创意旅游的形成条件、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营销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国内外对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的宏观层面进行,或者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整合研究,缺少从产业全程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本质。

三、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和发展模式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互动导致了两大产业的融合,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识别出价值活动的优劣势,借助原创者的智慧和新的技术手段,以产业之间价值链渗透或延伸的方式,进入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文化”和“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增殖,其机理如下:

①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促使结构升级生态可持续发展

②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产品创新促使结构升级文化可持续发展

③用创意拓展产品渠道市场拓展促使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

④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旅游消费促使结构升级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针和关键因素。中国政府一向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1992年“文化产业”说法的首次提出,到这一提法正式进入党和国家政策性、法规性文件,标志着这个新兴的产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但是,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省份和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寻求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在我国,所谓模式就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是“诸多突围的尝试”()。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的发展,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以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如下:

1.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旅游产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尽管出现了网络旅游、虚拟空间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但它们仍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

(1)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包括对遗失于现实生活,但“存活”于典籍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呈现,也包括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做更深层文化价值的探索和研究。“挖掘”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存真性,要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突出民族味、亲切度,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围绕核心价值开发出层次性、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重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产业品牌形象。

(2)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针对民族文化的三个层次: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意文化,采取“大同小异”的挖掘开发方式。所谓“大同”是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要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小异”是指不同层次的民族文化,其表现形式要多样化。对物态文化,要侧重于借助可视文化载体“全方位”的“展示”;对行为文化,要侧重于其互动性价值的充分发挥,要精心选择与旅游者的互动方式;对心意文化,要强调“氛围”的营造,侧重于旅游者心境体验的满足。

(3)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包括对文化旅游资源的集成与创造性整合,达到优化旅游资源组合的目的。比如通过提取“优生单元”的集成方式来优化资源组合。

2.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1)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选准切入点,突出产品的层次性。如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可从多个切入点进行创意规划和开发:观览、参与体验、知识教化等。

(2)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提炼主题,突出产品的系列性。旅游体验主题是对旅游产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组合所形成的内在的、统一的基调,既是旅游地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旅游个性化的依托。旅游产品的主题越鲜明,就越有利于创意主体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展示和设计,通过强化、充实、剪裁、协调、烘托等创意手法,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为旅游者创造出层次丰富而深刻的旅游体验。

(3)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高品位性。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与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创意将大量的符号与象征元素(如品牌等)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应体现出异地和异时的文化风格,独立的文化主题,突出旅游产品和旅游场景或旅游环境的文化性;要凸显创意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多元“文化格次”的关怀与满足。

3.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1)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思维创造旅游产品。“最好的广告是满意的顾客,最好的营销是旅游者的口碑”,旅游者的口碑来自于对旅游产品的体验。旅游体验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体验环境(即旅游产品)诱发的,因此,体验营销需要旅游企业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转变成为体验的策划者,要将旅游者感觉、感受、甚至思维等诉求于旅游产品的创造,构筑竞争优势。

(2)选准旅游营销的载体和突破口,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营销组合。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营销手法的广泛性,要选准旅游营销的突破口和载体,就必须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将所有有助于旅游营销的要素都纳入旅游营销的范围。此外,旅游产业具有交叉性,在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等各方面的交叉点上,不断碰撞出灵感,形成新的营销创意,为旅游营销找到新的载体和突破口。

(3)建立目标市场顾客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旅游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变幻莫测,决定了旅游营销是建立在营销原理基础之上的弹性营销。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不同的旅游人群、不同的产品体系,在营销主题、营销内容、营销形式、营销渠道等方面,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4.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增强旅游时尚

商品的市场价值可分解为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两部分。前者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后者因文化渗透而生,蕴涵的是文化的观念。随着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

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的特点,创意旅游模式要通过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此外,创意旅游还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旅游时尚,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旅游者消费欲望,实现对旅游消费的引领,扩大消费需求,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深化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主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异质文化。作为旅游目的地,异质文化的把握是发挥特色的根本,对海外要弘扬中国特色,对国内要弘扬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要弘扬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在各个方面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二是同质文化。大众化的旅游需要商业化的运作,也要求现代化的设施。从这一点来说,世界各个国家,国内各个旅游区(点)都是相同的。如住宿设施、厕所设施以及各类公共设施,都要提升到文化高度来认识,来操作,来努力达标,这就要求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客人希望看到最好的景观,但绝对排斥恶劣的厕所。

三是异质文化与同质文化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一部分相应的设施要达到异质外观,同质内涵,民族化的形式,现代化的内容。

四是管理和服务文化,本质上也是同质文化,具有相通性、普遍性。服务质量所体现的是综合质量,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服务项目、服务设施、服务价格;从动态角度说,包括服务观念、服务技能、服务经验、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这样两大类八个方面体现出来的综合质量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才能全面诠释,全面把握。

总的来说,深化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把文化有机地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用无形开发有形,用有形承载无形,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把发展旅游业与文化的开发保护结合起来,找准亮点和卖点,变文化产品为旅游产品,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变为“有利可图”的产业,使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融为一体,以增强文化保护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张力,形成文化与旅游互促的良性互动。但从全国来看,一些地区为争夺历史名人墓地、故居,甚至如“西门庆”等无可考证的“资源”,出现非理性炒作,就需要我们谨慎对待。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的国度,几乎全国所有大中城市都能找到和发掘出十分丰富的传统资源,而资源如何传化为生产力则是其中的关键。尤其是当代新业态,对创意的依赖大大超过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看看美国好莱坞拍摄的《花木兰》、《熊猫传奇》就很清楚了。美国没有文化资源,它可以自由地向世界各地借用,创意才是这个产业长期发展的核心。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文化真谛,而旅游经营者的根本要义在于将文化创意融合到旅游文化过程的每个细节中。在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数量,也要追求质量,追求效益,这些追求都必须在追求文化中体现,在追求创新中表现,在追求旅游者的更大满意中实现。但是,只有创新是不够的,必须拥有创意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创新要素,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五、结束语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崛起,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极。21世纪的旅游业,需要创意理念来推动,以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并使其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要用文化创意激活旅游资源潜在价值,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业发展,并坚持以本地旅游资源为依托,注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英国:企鹅出版社,2002.

[2]魏晓霞.文化创意产业开拓旅游新空间[N].中国旅游

[3]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

[4]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2004(4)

[5]郁明,华陈抗: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第2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企业权益;风险规避

作者简介:刘春艳(1979-),女,湖南益阳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聂劲松(1964-),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教育制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资助课题“产教融合实现‘双赢’的条件与机制研究”(编号:XJK015BZY016),主持人:刘春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3-0036-05

产教融合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基本经验,也是近十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产业或企业之间的交融更多的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策略性自愿选择行为,呈现出连续的、积极的和不确定的过程,且处于不同管理目标与功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1]。产业或企业能否积极应答、主动融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或企业权益的实现。本文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职能定位入手,分析企业权益的影响因素、风险及其规避策略,并通过建立组织动力循环系统和联动机制,探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双赢”机理。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企业职能定位及权益界定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即职业教育与产业或企业的融合,是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组织实施方式,也是广义的教育资源整合、扩充与运用的一种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拥有的工业化制造技术、产业化市场开拓优势、商品需求信息及资金筹措优势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将与职业教育资源发生交融,甚至重组,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提供巨大的空间和机遇。因而,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企业的职能定位主要包括:(1)协作者职能。主要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提供真实情景和指导教师或师傅。(2)引导者职能。主要为职业院校提供人才和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及标准,引导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3)共同体职能。主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监督并促进课程教学的实施,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政府各项科研计划,共同为企业技术创新争取经费资助和积累知识,转化职业院校科技成果,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际上,企业运用成果转化的经营管理优势,提前介入项目科研从而降低技术吸收消化的风险和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而且,企业通过与政府、职业院校等主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整合和运用各项智力资源和政策资源,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企业权益即企业决策权力、发展权力,以及经济利益或者投入产出效益等。从经济学视角看,企业权益指的是资产,是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从管理学视角看,企业权益是指投入产出所产生的效益、需求供给的平衡及技术系数、边际效益等相关经济规律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特别是国家、区域创新主体,企业是基于技术创新所形成产品产业化的动态链上的主导,也是影响国家和区域未来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在市场环境中起着技术创新、吸引人才的作用。同时,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盈利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并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企业权益,既有融合过程中的决策、知情、发展权力,也有融合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而言,至少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资源共享权益。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资源价值的有效与否不仅在于企业自身,而且在于企业将资源配置与竞争对手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比较,判断分析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企业借助于产教融合中的职业院校输出人才和科技成果,获得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税收、政策补贴等享有财政、物质、信息资源。可以说,共享是企业进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原动力。二是成果转化权益。于市场环境中的企业追求技术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而职业院校则侧重于知识创新和获得学术成果,企业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获得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从而提升教科研成果服务于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企业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权益,将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实际上,理想状态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该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特征,并依存于国家法律、政策的外在环境,依附于产教融合各主体组织的内在能力。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内生能力包括企业的反应能力、信息沟通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内的复杂系统。因此,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定义,企业权益即企业竞争力优势,属企业经营权益的范畴。企业通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合作平台,利用政府营造的良好外部生存环境,具有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此外,正如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uter)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所指出的,创新是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供应链及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2],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寻求技术、金融、政策等支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自身技术创新而服务,以确立本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企业权益的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不明确,信息不对称,制度环境、产权环境以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和资源投入以及引导、监督、规范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以及信任机制和产教融合组织方式等“政府失效”、“市场失效”的种种问题,使得企业权益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受到严重影响和损害,进而导致企业与职业院校融合度不高,甚至使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流于形式。

(一)外在政策环境的影响

包括对产教融合具有推动作用的供给政策、对产教融合具有拉动作用的需求政策,以及起到间接促进作用的环境政策。政府介入并实施有效干预,正确发挥职能,对产教融合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企业在产教融合中是否真正借助政府的帮助取决于企业对其权益的平衡比较,这是政府起到中间桥梁作用的关键。宽松而有保障的政策环境对企业权益有正相关关系,在产业加速转型背景下,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市场化进程越快,企业权益体现就越充分。比如,如果企业确定能降低交易成本,那么就可能达成产教融合;如果政府不积极有效履行其职能,对企业权益发挥不了保障作用,企业丧失重要的商机,自身发展速度延缓,产教融合进程也就无法推进。

(二)产教融合方式的影响

这种组织方式主要在产业需求和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趋势间寻找定位,形成对适应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创新需求资源的认识,选择获取与产教融合组织相匹配的技术、知识、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积累,通过组织内部间的沟通、吸取、激活并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独特的适合产教融合组织发展的新资源。进一步讲,就是通过学术前沿的准确定位、资源整合能力、技术与知识的监测能力及技术创新等,形成政府主导建立非盈利性组织方式、混合所有制组织方式、“产教融合”联合型组织方式、“企业与企业”构建第三方组织方式、“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盈利性企业化的组织方式等。不同的组织方式对企业权益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灵活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形成先进技术转移的通道和技术创新共同体,要求企业不断改进组织结构,建立能促进企业合作交流的机制,促进和开发有学习价值的工作环境。在此之中,产教融合使企业以教育为载体,结合内外部资源,实现智力资源在不同组织之间的流动,重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培训,有效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合理优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打造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充分利用政府智库作用,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把职业院校的教科研成果作为技术资源和知识转移平台,不断引进并进行内部技术消化吸收,实施技术创新,强化技术竞争势力,最终形成产业集成优势。

(三)合作对象选择的影响

产教融合是以合作目标为基点,选择好职业院校作为合作对象是首要,合作对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产教融合的效果,一旦合作对象选择出现偏差,企业不仅收不到产教融合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不了交易成本,而且融合周期过长、风险承担比重大幅度增加、技术外部效应得不到“内部化”转化等,企业权益将受到严重损害。合作对象的匹配度也直接关乎企业权益的影响。产教融合中选择双方以知识溢出为特征,由基本属性构建,要求发展目标一致,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融合对象。合作对象的优劣与匹配度对企业权益有着正相关关系。外在政策环境同等条件下,合作对象的适合度越高,其内生组织优势越明显,企业权益越能得到充分保障。因而,企业应结合自身实力,明确企业权益,选择能够最大程度产生权益影响的项目转化为生产产品,降低研发成本,实现内外部资源整合。如果选择的合作对象不合适,企业的合作风险大大增强,严重损害企业权益。

(四)信任机制的重要影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体间存在着彼此相互了解并建立初步信任的关系,而这种信任关系就是对a教融合带来成功的预期。企业一方面树立自信,通过信息沟通、主体对象选择,并结合自身实力,把握机遇,在确定不损害其权益的基础上完成未来预期的合作;另一方面对合作方的信任,包括合作方的原有经历、名誉或声誉、相互依赖性、组织特征差异、愿景、信息共享、组织能力、机会主义、利益分配及价值取向,形成相互信任。信任机制对企业权益有正相关关系,信任机制越强,交易成本中的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就越低,企业权益就能够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企业权益增进的一种机制。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企业风险及其规避策略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除给企业权益产生增益外,也因产教融合各主体组织性质的差异而给企业带来风险。理论上讲,产教融合各主体的组织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合作的目标,并通过目标达成来完成各自的权益分配。而这种利益分配,往往受到决策、道德、技术、产权、管理等多个因素的制约,共同构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企业风险源。

一是决策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性质差异往往导致选择合作对象上的决策风险。通常情况下,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利益取得,院校更加注重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双重目的,而企业更关乎从技术应用到产品生产,通过营销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样一来,基于双方的初衷存在利益分歧,在合作过程中也就会影响产教融合的效率并产生决策风险。在此,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实质上属交易成本范畴[3],但相较于其他成本而言,企业在产教融合中所面临的风险是企业更关心的问题。

二是道德风险。产教融合各主体只有在基本互信的基础上方能顺利地合作,达到所确定的目标。如果各方在合作基础、资源占有、合作过程、矛盾协调、利益分配过程中产生分歧,无法承担社会法律责任和履约责任,也就会产生风险。

三是技术风险。包括研究水平的差异,科研经费、信息沟通和成果转化能力等的差异。实践中,当技术成果不具备应用条件,缺少后续技术支持导致技术转化进展缓慢,或是由于产品市场测算失误,遭遇外来技术的冲击等,就可能给企业利益带来风险。

四是利益分配风险,产教融合中成果的产权归属、权益分配及成本投入分配不清晰,使合作各主体间产生纷争,导致目标无法实现,甚至合作终止进而给企业带来风险。

五是管理风险。由于产教融合的组织方式不一,在选择组织方式上已产生初步的决策风险,在后续的组织管理中,存在企业文化差异,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共享不及时及管理局限性等带来的风险。

要解决产教融合中企业风险问题,需要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体关系出发,建立适应企业融合的组织方式与机制,加大企业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度、广度、力度和紧密度,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一)优化政府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策略选择

一是制定鼓励企业增加产教融合投入的政策,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企业在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的投入,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增加对产教融合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加快和提高产教融合的主体,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因此,应鼓励和支持有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中心,引导企业成为产教融合的投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多渠道的产教融合创新投资机制和体系。

二是建立有利于促进和保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优惠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支持政策,包括科技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政策等,对符合区域经济特色及有利于优势资源融合的产教融合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为确定产教融合中知识产权的归属权、使用权的划分提供法律依据。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对实施产教融合的项目给予优惠,继续实行和完善产教融合中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内容的税收减免等奖励制度,强化利益对企业的牵引力;在资金来源渠道方面,政府集中有限资源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再从增加税收中划取一定比例创建和引入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机制,实施流动递增建设思路,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得以健康、稳定、持椟发展。

三是发展并完善多渠道筹集风险投资。加快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风险投资体系,填补企业与职业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筹资、政府财政支持、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4]。寻求多元化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如引导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和股份制企业建立产教融合技术开发保障基金。风险投资要有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投资者参与产教融合的风险投资。

四是促进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应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咨询服务、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收集、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等。这种第三方服务机构可以由政府组建,也可是民间学术团体自发组成,还可以由企业、职业院校联合建立,有正式投入的经济实体并在政府部门注册。政府对从事这项工作的机构应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作为服务者的政府也应创造示范效应,培养企业对咨询服务的了解和需求,并使产教融合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产业化,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这种机构的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效果。

(二)优化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策略选择

一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自身优势[5]。职业院校需拓宽产教融合的教育思路,以实现人才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全方位培养为目标,促进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力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结构,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学突出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进行优化调整。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严格按照产业发展及市场人才需求规格,优化课程结构。以人才培养为根本,通过学习与实践等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对产教融合的参与,系统优化资源整合,促使学生形成知识、智力、个人能力、专业技术等合理的智能结构。

二是完善产教融合的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评估体系,对产教融合的构建具有指导、优胜劣汰、分等鉴定、问题诊断、咨等的作用,推动产教融合的进程。对产教融合中的学生培养质量要严格要求,确定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体能素质、审美心理、工作经历、综合技能等六项质量评价指标,在质量分析中,通过量化的方法来进行评估,深化产教融合,为评估指标的合理分配提供导向性信息,进一步拉动教学改革,体现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特色教育。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以切实保护职业院校教师利益为出发点,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对较大科研成果、技术转移成功的科研团队和教师个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引导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创建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利发明,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建立学生创客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各种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为企业选拔科技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同开展政府组织的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和产品研发。

(三)优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方式的策略选择

应建立长期有效的产教融合联动机制,保障其组织方式的运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组织方式是通过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相互间提供人力、资金、物质、知识、信息资源,突破资源分散、不足的瓶颈,通过资源互补,产生组织的协同效应。各类资源融入组织系统后,作用于组织的人力资源层次,培养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实现一种目标与功能之间连续循环、持续积累,并与组织能力间断性跃迁相结合[6],建立产教融合各主体要素间的联合机制和动力循环系统,保障产教融合的组织方式有效运行。同时,要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需求,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合作,妥善解决企业与职业院校融合的动力机制、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等问题,均衡外在政策环境与内在条件,重点发展“组建产教融合实体”等科研要求较高的组织方式,明晰产权利益,促进组织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提升与国际化接轨的技术研发能力,适应国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一体化需求,从而不断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方从蕙.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73.

[3]谢洪明.市场导向、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4):517-524.

[4]刘须群,陈星.产学研合作问题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

第3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已迫在眉睫,也是未来几十年内国内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要确保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融合过程中突破各自原有模式,孵化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颖路径,找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的融合点,分析清楚促使这二者融合的动因和必要性是首要任务。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他们面临的内部困境,分别从供需两个角度对他们的融合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下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生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

一、需求动力因素分析

事实上,由于全球化等原因,世界各地不同消费者群体之间的相似性越来越多,并且同一个消费者或消费者群体倾向于从单次交易或从一种产品的购买体验中满足多种需求,这为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需求动力。

想要更好地理解需求动力作用于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方式,我们可以首先分别从人们对于两个产业的需求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于世纪交替中国成功加入WTO组织之时,快速发展于人民物质文明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的这十几年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需求分三层,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生存性消费是基础层次的消费,而发展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属于更高的消费层次。在满足了生存性消费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发展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逐渐产生更高更广的需求。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因和市场基础之一:需求升级。需求升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品数量的需求更大;二是,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求更多。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传统产业的固有市场渐趋饱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品的实用性,而是更注重产品的产品理念,多是通过产品的外观设计、传达的品牌内涵、包装形式等手段,即追求产品的观念价值。因此消费已经不再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转而成为传达个人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手段。

即便如此,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多是以消费创意内容为主,这是由产业的特点决定的。人们对于这种消费的需求大多是非刚性的,即相较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此种消费类型理论上并不一直呈现出规律性购买现象。那么将对于以创意为主导的内容型消费的软性需求转化为更为忠诚可靠的刚性需求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培养用户习惯是转化需求类型的手段之一,并且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传播性可以加速这一过程。

同样的,信息产业的市场需求随着计算机硬件、网络设施普及率不断走高而得到大规模的提升。可以说信息产业的基础性建设已基本完成,依靠市场容量这单一因素的增大来支撑市场需求变得不切实际。于是一些行业内的领跑者和革命家选择分析客户的内在心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来创新信息产品,期望利用新技术的创新性使用来引领用户的使用潮流;更甚者能够做到引导用户在自有品牌产品的使用基础上产生新的需求。也有一些眼光开阔的优秀企业家利用信息产业的辐射性,结合传统产业的固有特征,跨界创新,模糊了市场边界的基础上也拓展了原有产业的需求市场,以此创造出更多样的群众需求。

将人们对创意产品和信息产品的软性需求转化为相对刚性的需求会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取决于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健康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拥有更加开明开放地态度,同时更重要的是企业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不断摸索健全的产业发展模式、创造出符合中国人文化内涵的融合产品。当然,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信息产业给予技术支持,信息产业急需文化内涵来充实信息产品,也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

二、供给动力因素分析

除了来自文化创意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需求动因以外,还有一些来自企业内部的供给角度的动力因素在推动着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在全球化竞争中,跨国文化集团开始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并呈现出两种新趋势:一是产业整合趋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十分频繁,开始形成传媒业、娱乐业、旅游业、出版业等相互融合的新局面,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文化产业集团;二是空间上的聚集趋势,文化产业正在一些中心城市聚集,不断地完善着文化产业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以跨国公司为例,它作为推动产业融合的主要载体,在多个层面上推动着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从经营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本身就体现了产业的融合发展。跨国公司为了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在从研究开发、加工制造、销售推广、客户服务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布局,从而把国际分工转变为企业内部分工,使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融合。这种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部署各个环节的做法可以利用各地优势大大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更是做到了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分属不同产业公司的可能性,这都要归功于信息产业的卓越发展。

从科技角度看,跨国公司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相应地也通过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从发展战略角度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很多企业采取企业联盟、技术联盟或者收购兼并的战略,这种联盟以及兼并活动发生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然就推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不只是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本土高新科技企业在发展不断步入正轨后开始开拓文化创意市场的领域。他们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长,大胆启用创意人才,将不同领域的成果相结合,为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注入了新鲜强劲的活力。

三、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实情况与问题

在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国各地纷纷出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火热现象。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所产生的动漫、网络文化、电子报纸等新兴业态已经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标志性产物。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产生的微博、微信、LBS(定位服务)、IPTV(网络电视)等新产品正在渐渐地改变人民的消费习惯,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文化消费形成趋势,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虽然来自外部的需求因素加之来自企业内部的供给需求催生了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舆论氛围和外在环境,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而忽视了文化创新应作为主导因素,造成了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新的脱节,生产出的产品空有“技术之壳”,缺少“文化之魂”。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创意为王”始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实现创意的便捷手段;而对于信息产业来说,在专注于技术积累和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创意内容、创意思想实现产业自身的科学管理、充实产业内涵、增值价值链从而创造市场价值,是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增值点。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04:4-6.

[2]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

[3]刘名远,李桢.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及策略路径[J].经济与管理,2013,11:88-93.

[4]张艳香,.新创意经济:信息化与创意产业的结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159-161.

第4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1民俗文化故事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原住居民在长期生活生产过程中由当地独有的生存经历、文化背景、精神思想所产生的生活习俗与行为价值指向。一种民俗文化的产生背后往往有着多彩多姿的传说故事。地域民俗文化及其背后故事的传承与保护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软资产,城市的精神灵魂。民俗故事给本土文化增添乡情,赋予丰富的情感寄托,挖掘民俗文化故事资源来激发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文化体验与展现的重要手段,在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上起到共生发展的作用。城市依靠创意文化产业推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依靠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达到提升城市品位气质、美化形象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新加坡与鱼尾狮、哥本哈根与美人鱼、雅典与雅典娜、广州与五羊,这些城市都与一段或壮烈、或凄美、或传奇的民俗传说故事紧密相连而闻名于世界。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是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题材,美丽的传说故事也为城市的创意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元素。例如,每个游玩过济州岛的人都会带回几个济州岛的守护神——石头老人。地域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故事为产业转化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与资本保障,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本与源。因此,民俗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承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中置于十分重要的发展地位。然而民俗文化作为软资产,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承落地,利用创意文化产业丰富的业态形式为载体将文化故事进行融合、再生、落地来实现无形资本转化成有价资产的最有效的推广方式。无形资产的人文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在文创创意产业项目的开发中通过现代化行销商品化运作能更好地维系民俗文化与现代工业之间的纽带。

2杭州民俗文化故事传承特点

杭州,浙江省省会,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之都、休闲之都、南宋皇城,千百年来城市的变迁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数不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资源,文化积淀厚实。身处长三角腹地的杭州,地域文化中虽没有云南、贵州、四川等边远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不像湖南、湖北、陕西地处中原腹地,有着厚实楚汉文化、秦唐文化等民族发展历史民俗文化,看似处于民俗文化的沙漠地,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历史民俗文化不同,杭州却有着其吴越文化、南宋皇家文化、市井文化所影响下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衍生出的数量众多的古老丰富的民间传说、民俗文化典故,但是杭州民俗典故的传承受到特殊地域、历史、人文的影响有其特殊的发展特点。

(1)以“一湖、一江”为中心内核进行传颂。杭州的民俗文化故事总量巨大,分散于杭州市八个区、三个县级市、两个县内。但杭州的民俗故事、民间传说三分之二的题材集中与杭州市内,围绕着一湖、一江(西湖、钱塘江)而展开传颂。《明珠西湖》《断桥相会》《金牛湖》《运木古井》《苏堤》《六和填江》《钱王射潮》等著名的民俗故事都与西湖、钱塘江以及周边的各个景点密不可分,可见西湖、钱塘江是千百年来孕育杭州民俗的文化发祥地。

(2)以南宋皇室、历史名人为题材进行传颂。杭州隋朝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自唐以后杭州进入全国著名城市的行列。自南宋建都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商贾、士大夫随着北宋皇室集中杭州,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皇家的习俗。这给杭州民俗文化故事的创作与传承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如《宋嫂鱼羹》《东坡肉》《叫花鸡》《油炸桧》《西溪留下》《馒头战》《八卦田》《棋盘阵》都与南宋皇家以及此时期的名人士大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使得杭州的民俗文化平添了皇气与书卷之气。

(3)以乌托邦式情感寄托为题材进行传颂。杭州地处江南,独特的江南烟雨风情自古给了杭州百姓浓厚的江南人多愁善感,追求自由恋爱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所创作流传最为广泛的杭州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中多以歌颂忠贞不移的情感、人仙共恋的乌托邦式的爱情为最,涌现出了《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苏小小传》《柳浪和莺》这类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传说故事。

3杭州民俗文化故事推广现状

(1)民俗文化故事的社会开发宣传缺乏广度。作为城市文化形象推广的重要名片与手段,目前杭州片面注重依赖于“西湖”“、西溪”等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宣传,忽视对提升城市形象内涵的文化典故的宣传与开发。众多千古传唱反映杭州城市民俗来源、地名来源(如《尉迟恭造寺》《蚕花娘子》《鲁妹造伞》《画扇判案》)的民间传说民俗故事,不仅外地游客不知其存在,本地的居民也鲜有人知。久而久之将形成城市文化品牌宣传的短板,不利于杭州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城市气质的树立。

(2)民俗文化故事传承影响力碎片化。杭州的总体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数量众多,历史背景大多集中与南宋建都的帝王以及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杭州的个别的民俗文化典故,如《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与群众基础,但是目前杭州大多数众民俗文化故事与民间传说未能形成以点带面集团式有序传承与推广,这种零星分散的传播使得杭州民俗文化故事在百姓心中的情感寄托作用不明显,文化故事背后的价值利用率不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率不高,不利于杭州民俗文化故事快速形成产业化发展。

(3)民俗文化故事的产业化发展滞后。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并受到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杭州作为全国有名的休闲之都、动漫之都,在对于本土化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故事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其实,杭州有着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氛围,每年的文化博览会、国际动漫节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鲜有优秀的文化创意项目结合杭州本土民俗典故,将《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古井运木》这些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化故事依靠创意文化科技手段转化成城市创意礼品、城市工艺品、创意服饰、创意文化墙体等创意产品加以开发与推广。

4民俗文化故事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再生模式

(1)主题体验式——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是以艺术创意设计产业为核心,通过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进行创意产业发展,这其中包括体验式的观光创意旅游产业。杭州的民俗文化故事在产业推广过程中应根据其得天独厚的南宋御文化、市井文化为依托背景,通过营造民俗历史文化园、历史街区等形式发展主题体验文化活动,依托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集中开发推广,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民俗文化基因得以快速延续,经济利益得以增长。例如,杭州宋城主题公园,作为弘扬南宋文化的体验项目,在宋城的整个园区内能够通过宋河东街、土豪家族、胭脂巷、非来巷、美食街、市井街等主题体验区将与南宋历史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故事进行整合,同时挖掘属于杭州民俗文化共鸣的文化品牌,园区整合影视演艺、旅游产品、工艺品、表演艺术等所有与之相关的文创创意产业及配套资源。形成了一个较为集中独立的展示杭州南宋民俗文化的产业基地,打造一个具有鲜明民俗文化故事体验、传播、交流互动的场所。通过这种主题公园、主题街区以及定期开展宋文化主题活动月,以南宋文化为历史背景,将大量的宋民俗文化故事整理串联,并通过集中式的观光体验公开展示。同时发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融合,完善民俗文化产业链,使得杭州的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民间演艺等传统民俗艺术项目通过现代文化创意商业运行方式得到更好的展示,使其在文化价值层面上得到增长,实现民俗文化增值,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

(2)品牌符号化——民俗形象+科技传媒。民俗文化故事的品牌符号化指的是通过吸取地域本土民俗文化中传播度广、社会影响力大的民俗文化故事内容,结合当地历史、地理、文化风貌,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数码技术、舞美特效技术制作出地域特征鲜明,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数码形象产品。据有民俗特征的数码形象往往能够更加容易触动公众的内心慰藉,触发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例如,1998年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就是通过中国经典民间传说打造出来的数码卡通电影,影片充满着中国元素的组合,不仅展现了中国秀丽淡雅的山水画面以及古老东方的战争场面,描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观念,民风民俗的生活场景以及东方伦理道德关系,影片中陪伴花木兰一同从军的小龙更是让人记忆犹新,影片上映立刻引起了国内观众的共鸣。《花木兰》《梁祝》《功夫熊猫》这些优秀数码产品不仅对本地区乃至国家在民俗文化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带动了创意出版产业、创意影音产业、本土动画工业、互动休闲软件、创意表演艺术、工艺品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仅数码电影进行民俗品牌形象设计,其他艺术创意形式与民俗文化故事相结合同样能够打造出优秀的民俗品牌符号。2004年广西阳朔县请张艺谋导演根据壮族著名的民俗文化故事《刘三姐》制作了世界最大的山水实景晚会《印象•刘三姐》,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桂林山水中,成功打造了桂林旅游文化的品牌。短短两年多就接待游客110多万人,仅票房收入就达7900多万元。并且迅速带动了多个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地方吸引了大批人员就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已达9.8亿元,一个民俗故事品牌带富了一方水土。通过民俗文化故事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打造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不仅能快速地建立文化符号和成功的形象,还能激活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品牌符号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3)城市软改造——主题构建+整合传播。城市间的竞争已经由经济实力竞争转为文化精神竞争,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本土文化的亮点,塑造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不但能有效提升城市软文化实力,而且还能发挥民俗文化的优势,开展各类连动式、整合式传播营销,把城市的物质发展与城市文化特质相融合,将城市文化的发展产业化,继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不少城市都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故事传说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改造。例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都建有民俗广场、民俗城市雕塑来昭示自己为本土文化发源之地。杭州作为爱情之都在文化的城市体现上也可结合杭州本土民俗文化故事进行归类,可通过《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苏小小传》这些浪漫爱情为主题的民间传说利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进行开发,打造设计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爱情广场、爱情公园,制作城市公共民俗爱情故事雕塑,绘制民俗故事文化墙、改造特色长廊,同时承办国际婚博会、西湖玫瑰婚礼等爱情主题活动。这些利用本土民俗文化故事资源而进行的城市软改造,不但美化了城市,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与区域影响力,同时还通过全方位的整合传播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公共雕塑、会展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伦理道德观念与民俗文化故事碰撞而来的完美火花。

(4)文化资本化——特色营销+创意产品。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得到了各方的重视,除了对原有秀水山川开发之外,各地均大力对民俗文化本身的内生价值与无形文化价值进行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潜力,发挥其资源效益。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被作为单一的产品加以生产,而是在资本的计入之后,当代民俗文化价值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一个产业化的资本运作。例如,风筝是山东潍坊的独有民俗文化,关于风筝的传说故事资源丰富,潍坊除了每年举办国际风筝节绕风筝这一民俗文化大打风筝牌,形成特色产业,设计开发大量与风筝文化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了当地独有的风筝经济产业链,不但通过风筝产业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通过风筝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投资资本,吸引了劳动力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故事元素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思维模式所开发的商品不仅仅是单纯的传统地区旅游纪念品,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地、景、产”与一体多元素地方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形式的城市文化礼品,同时依托文化引入资金形成资本运作将形成新的产业链,文化真正变成经济形成新的“创意美学经济”。杭州已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体系,结合地方本土民俗文化特色,挖掘民俗故事加以利用开发创意产品,将“地方文化”多维的行销手段扩展至“大众文化”,盘活文化创意产业资本。

5结语

第5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文化;出版业;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104-02

1 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已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艺术价值的制造层面,文化的生产组成了整个文化生产的生态链。而文化产业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表现,以文化内容资源为基础奠定,以文化科技为生产力,充分发挥人的才智,创造财富与生态业的新兴产业[1]。要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化,还必须经过内容的加工、创意的提升以及技术的实现这三大过程。创意产业它主要包括广告设计、艺术品与古董市场、建筑艺术、电影与录像、时尚设计、交互式互动软件、出版业、音乐表演艺术、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2]。

2 出版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性探索

在知识经济发达的今天,出版业不仅仅是在广泛角度上属于文化的范畴,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积累、传播与传承,出版业承载着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担负着文化价值创新与实现的责任。包含着知识积累、传播和发展功能的出版产业在社会信息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出版业与传统的制造业有所不同。出版业在某种层面上属于对人精神世界产生影响的内容服务产业。出版业所出版的物品除了具有物质属性之外,其价值更多体现在产品所承载的内容层面[3]。在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盛行的新时代,出版物的内容制作与生产更加需要创意的支撑,同时也要经过文化创意的深究与探索。综合看来,笔者发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业的融合在以下各方面都具有共性体现。

2.1 提升精神文化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内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图书出版业也拥有相应的文化属性。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业的互动融合,对于提升受众精神文化层次,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熏陶及精神文化价值的提升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业生生不息的动力,而出版业打造的出版物,也在不断挖掘创新产品的内容表现形式,满足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文化,心灵上得到文化的慰藉,丰富感官体验。

2.2 以“创意与内容”为核心

“创意”作为一种文化标新立异与知识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展示了丰富的特定内涵。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可以转变出版业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出版产业,均以“创意与内容”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决定了产业整体的发展模式。出版业为人们提供了物质与精神的文化内容,而创意与内容本身就是维持其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出版业缺少了内容与创意,将无法带动出版消费,传统守旧,终究会被历史淘汰。

2.3 新兴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与内容信息拓展也在不断完善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业共同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文化+科技”的双向交流、沟通与促进,推动了整个出版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赢发展。出版业与科技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已成为发展世界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很多人也已经从传统的出版业转移到了新兴“文化出版”上来,正所谓新兴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在“文化+出版+科技”的大环境下,“文化出版”需不断将科技与出版相融合,促使其丰富产业形态、创新产业发展。

2.4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图书出版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安全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在对产业走向的把关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出版业中,版权保护对出版业发展有着制约性的重要作用;同样,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也贯穿其有序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以下内容受到版权法的保护:音乐、图书、电影、工艺品、艺术品、网游、动漫、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4]。

2.5 新媒体环境下的跨界融合

跨界(Crossover),日益成为新媒体信息时代的一种潮流,反复被提起,在不同的行业间也不断被实践。文化创意产业和出版业的发展都需要内容选择与创作、科技创新制作、创意产业策划等多个系统的运作,才能形成统一有机的产业链态式,从而带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展示在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为了顺应当下的跨界趋势,出版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彼此契合,实现产业共赢,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出版消费端的实践

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图书已然成为文化传播与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图书的出版离不开内容的策划与创意。将创意结合图书出版主题进行宣传,于出版业来说不仅增添了灵魂色彩,也丰富了内容与形式。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业结合,发行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能推动终端消费,也充分发挥了文创出版的力量。

3.1 实体书店的文创实践――以台湾诚品书店为例

阅读是基础养成,当阅读风气更为普遍,甚至成为热衷、流行的活动时,对于内容提供商或创作者来说,或多或少是种鼓舞。书店为阅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及展示空间,让这些活动发生,可以说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助力下,实体书店制造了更多的相会[5]。

以台湾诚品书店为例,它运用企业运营的“核心知R”,它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一个具有“高品质美感”“深度文化体验”的文创平台,借助服务、场所、活动、产品等创意设计,将出版与文化相融合,于消费端进行“书店运营”实践。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实体书店着实扮演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成为推动知识经济与文创发展的必要动力。从书店本身的角度出发,它既是出版物出版与读者见面并启动叙述力量、促进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也是受众日常精神消费、分享知识的场所。以诚品为代表的跨界融合模式,可简单地把这个模式分为价值实现层和内容生成层两个圈层。内容生成层包括文化、图书、时尚、生活等要素,在此圈内图书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其中一个板块,因此,它更具有多元融合的产品特征,而正是由于这种特征,使原来的书店有可能跨越单纯图书营销产业链,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2 “文创+出版”的产业布局

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业相结合,通过开发新市场,拓宽产品新渠道,使文化产品衍生出新的价值。文创产品与出版物的有机结合,有时会产生加倍的效果。不少图书在做年度规划时就会考虑搭配衍生创意产品,效果通常都很好。比如,企鹅兰登书屋的“企鹅手绣系列”套装、《小王子》有声书套装、“《牡丹亭》丝巾纪念套装”等,都是将图书出版与衍生产品相结合进行捆绑销售,取得了较好成绩。除了书包及丝巾等周边产品外,日历也成为文创产品中的“网红”。

网络资料显示,《企鹅手账》在网络预售通道一经开启,大约六小时内就售出1 000多套。由此看出,出版机构与文创产品的结合开发具有显著地优势。还有,由敦煌研究院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带一路画敦煌》,共3本涂色系列,书中国原创设计成为国际书展亮点。分别为《这盛世,如飞天所愿》《云想衣裳花想容》以及《愿做菩萨那朵莲》。本套涂色书与《秘密花园》的内容设计存在差异,此书左页是敦煌千年古老的壁画原图,右页是运用科技由高清原图制成的保真描线纸稿。真正做到了“左手历史,右手当下;左手文化,右手传承。”故宫出版社也开发了助力出版业发展的文创产品,经常利用经典的中国元素来表现和出产文艺创作,尤其针对某个文创产品项目或出版物,故宫出版社从文创产品、出版物、文物展览等多种角度规划。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出版社外,许多大学出版社也开始试水文创产品,可谓是“出版文创一家亲”。

4 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业的完美契合,使得出版物种类得到丰富,出版物构成成分得到优化,将成品的精神文化内容更好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出版也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有力推动作用下具有流动性的传播纽带。出版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生产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能推动终端消费,充分发挥了文创出版的力量。无论从消费端的实践来看还是从“出版+文创”的产品布局来看,都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产业链拓展、转化、延伸的重要途径。他们均有提升精神文化价值、以“创意与内容”为核心、新兴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新媒体环境下的跨界融合等特性。文化创意产业和出版业的发展都需要内容选择与创作、科技创新制作、创意产业策划等多个系统的运作,才能形成统一的有机的产业链态式,从而带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展示在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为了顺应当下的跨界趋势,出版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彼此契合,实现产业共赢,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如何真正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出版业融合(1+1>2)的创新效果,仍需要出版业继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范军.出版文化与产业专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Richard Caves,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s and Commer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pril 30,2002.

[3]R峰.书业观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第6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一、制约城市台内容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

为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广电传媒集团,新世纪之初的2002、2003年,各地方广电媒体相继整合,先是有线、无线合并,接着是“三台合一”,再后来“广电集团”、“局台合一”、“广电总台”等不同名称的捆绑式组合相继出现。摊子大了,人马汇聚了,大楼也建了。可是如何真正地解放思想,应对竞争,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对内容产业的发展,虽有所认识,也有所探索,但大多停留在“口头上”、“计划中”或者浅尝辙止的初始阶段。这到底为何?笔者分析,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固守传统、影响超常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后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广电媒体一直以做好节目、吸纳广告和寻找赞助单位联办、协办节目作为内容产业的全部或主要模式。

这种结构模式,客观讲,它确实也给城市电视台带来了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弱点、它的局限性也逐步暴露出来。一方面,长时间运作一种模式,无论是客户,还是观众,都会产生疲劳和厌倦的心态,尤其是国家广电总局对广告和联办、协办节目管理抓得越来越紧,各种通知、通告、禁令接二连三,督查的力度不断加强。过去一些低端、低趣、低俗的违规广告想在地方台寻找出路的门槛也逐渐被堵死。盐城广播电视台2009年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母乳代用品和以医生、专家、患者、公众人物等形象做疗效证明的广告比2008年大幅度锐减,许多有违国家广电总局61号令的广告都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客户的广告投放也越来越理性,按照自然的时间进程推进,广告投放总量的递增幅度相当有限,再加之市场竞争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客户会萎缩甚至消亡,而新的、大的广告客户又会向央视和省级电视台汇聚。但是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城市电视台的广电事业发展的步伐却不能停滞,作为高科技含量的广电事业发展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这样广告投放的逐步饱和与事业发展的不断加快就成为欠发达地区的一对矛盾,因此寻求突破,势在必行。

二是烽烟四起,叫板强势媒体。当今时代,商潮澎湃,新媒体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仅就江苏盐城市区而言,大型立体、平面广告、城际交通广告、车载广告、出租汽车移动广告,网络传媒、3G手机、公交车站音箱音柱、商场车站银行的移动字幕广告等,都在与电视媒体分羹抢食。而我们如果仍然以第一强势媒体的老大自居,对咄咄逼人的形势不屑一顾,其结果必然坐失良机。

再从体制改革趋势来看,网台剥离、局台分设、制播分离等改革已成定势,频道一统天下的优势已渐渐丧失,大量广告分流已成不争的事实。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如果我们还夜郎自大,自己把自己当成西楚霸王,那也必然会逼死乌江。所以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仅可能早一点在内容产业上发挥优势、拓展空间。

三是管理滞后难以迎对竞争。纵观不少经济后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和广电媒体,虽然总体管理体制实行集团化、总台化或者“局台合一”,也尝试了绩效挂钩、以稿定酬、优稿优酬、干部竞聘、员工双向选择等改革措施,但总体上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体制上仍摆脱不了机关模式行政化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机构职能部门林立,人员膨胀,因人设岗,无所事事;而节目生产和广告创收一线却实行绩效考核。在理念上,“宣传”和“传播”混淆不清,管理与生产地位不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交叉并存,从而导致一线生产人员并没有多大积极性,都想方设法往管理岗位挪动;第二是人才培养和流动缺乏内在动力和灵活机制,缺乏明确的考量办法和考量指标,进退机制不灵活,仍然是年年进新人却很少是能人,影响了能人发挥潜能的积极性。

二、城市台内容产业突出重围的方向所在

时下国内有些省、市仍然台网一家,网络产业显现出巨大的生产潜力。江苏省已实行网台剥离,除了节目上网和自办网站的创收优势外,网络经营的优势已另有主户,电视媒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顺应市场大势,发展以内容产业为龙头的多种产业,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路在何方?笔者认为:

(一)依托内容,纵向延伸

经济后发和欠发达地区电视媒体长期过度依赖广告的现状,就必须抓紧实施产业延伸。延伸向何处延呢?首先是从纵向着手延伸。笔者以为可以从原来的“广告+联办协办”延伸到“广告+联办协办+媒介活动+服务+内容产业+新技术新业务产业”等,也就是说,由现在的“1+1”,向“1+”更多的方向发展,以电视媒介为载体,向电视内容的产业空间发展。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好享购栏目中目前推出一种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好享购+泰国旅游局+中北旅行社三家联合的全程旅游活动,泰国游由5000元降至2980元。好享购就利用荧屏优势,图文并茂地介绍泰国的风土人情、旅游景点、文化习俗及特色饮食等,由于三家的联合,压缩了许多的中间环节,仅泰国的费用也从5000元降至2980元,同时也大大地方便了游客,实现了多赢的效果。就媒体来说,这不失为媒体内容产业纵向延伸的好例子。这一举措,对城市电视台来说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湖南广电集团控股成立的“快乐购物”集团栏目,实行“电视节目+物流+速递+广告”四位一体,一条龙创收作业。城市电视台,特别是后发地区电视台不可复制。但其中的理念以及其结构的原理,足可借鉴。去年盐城广播电视台在这方面也作了尝试,控股成立了以房产策划营销为主业的鼎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原有的房产节目广告宣传的基础上,努力进行策划,销售,物管等多方面深度延伸的探索。

(二)结合内容,横向拓展

“依托栏目搞活动,搞好活动促品牌”是盐城广播电视台近年来拓展产业的成功尝试。如:近几年来,每年均与市房产局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房地产博览会,盐城电视台还与市房产局、建设局、工商局等联合举办家装设计大赛,与江苏森风集团联合举办汽车模特电视大赛等,均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尤其是2009年10月下旬,盐城广播电视台以盐城市秋季经贸洽谈会为契机,与中央电视台精彩中国栏目举办了“精彩中国,魅力盐城”大型演唱会。邀请内地及港台地区黎明、李玟、刘谦等明星献艺。中央电视台朱军、王小丫现场主持。利用演唱会这个平台,组织了县(市、区)方阵、企业方阵,并在演唱会期间,有机地进行了“城市名片”、“地方特色”及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宣传。演唱会直接创收近1500万元,大大超出了预期的目标。内容产业拓展的门路很多,目前国内不少电视媒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投入部分资金和少量管理、策划人员,成立电视剧生产公司,动漫电视生产公司、电影生产制作公司、红歌星流行歌星音像制品公司、少儿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公司等,这些做法,城市电视台均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借鉴从而逐步探索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拉长产业链,扩张创收网”的新路。

(三)借助内容,多元创新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对广播影视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有“加快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广播电视改革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后发和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广电媒体躬逢机遇,应该抓紧贯彻落实“规划”,改革运营模式,向内容产业的遗漏领域和高端领域拓展。

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比如:江苏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的部分广告经营实行联合招商,统一运作、资源共享、利益分成。盐城市所在地即有盐都、亭湖两区级电视台,完全可以作这一类的尝试。盐城市一家房地产公司年初规划投入全年广告150万,后来又策划了一项“魅力新主播”选拔主持人活动。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参与性强,影响力大,该房产公司很感兴趣,立即决定追加60万元独家冠名举办该活动。

近几年来,房地产的宣传创收,大多是形象广告,主题节目等形式,盐城广播电视台将尝试“房产节目娱乐化”的新形式。即将房地产中包括楼盘、景观、户型等知识问题,用娱乐化的方式在节目中表现出来,既达到宣传房产,增加创收的目的,又会因为增加互动面大大提高收视率。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要想提升影响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就是不可缺失的前提。

三、城市台内容产业突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发展内容产业,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决策层、管理层的思想是否解放,观念能否更新。以往一些地方台曾搞过电视直销、电视专题片营销等内容产业延伸,有的地方台成功获利了,但也有不少地方台亏损,背了包袱。于是便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规行矩步,不敢再迈步向前。这种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必须破除,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永远无法突出重围。只有具备迎难而上,瞄准目标,毕其功于一役的敢想敢干精神,才有可能跳出重围,开创一番新天地。

(二)在贯彻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创新机制

资源整合、三台合并后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应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和股份制公司改造,培育市场主体。台内延伸、拓展的内容产业,要创新运营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广告吸纳是传统产业,完全可以学习央视的做法,实行时段招标,由社会上的广告公司,台内扎口,审查内容播出。湖南广电集团的“快乐购物”和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的“太太味精走进社区”,实行企业化承包管理后,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其成功经验值得经济后发和欠发达地区的电视媒体借鉴。总之,一个新的内容产业,从孕育、策划、运行到管理、营销,投入产出比是多少,赢利空间有多大,如何使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等都是新课题,只要认真探索总结,不断完善提高,就一定能够在摸着石头过河中登上理想的彼岸。

(三)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队伍

第7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业;联合互动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目前很多省(区、市)都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贵州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演艺、会展,形成“多彩贵州”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正在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的独特模式。贵州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具有容纳性广、关联性强和易于打通各产业之间关联产业链的特点;同时,文化服务的无形性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建设必须以其他产业为载体,实现广为传播和文化价值。根据贵州的特殊省情,将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是贵州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贵州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产业好戏不断。贵州电视台组建的家有购物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吉林等13个省市落地,3年总经营收入达12亿元;2010年11月“多彩贵州”商标注册成功,开启省级文化品牌产业化运作先河,带动了会展、演艺、民族工艺品、饮料、酒、茶等多个类型的特色旅游产品发展;2010年6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直四大文化企业集团同日挂牌成立,文化产业散、小、弱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指出我省处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的第三阶梯。现阶段,文化旅游业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是整合贵州多种资源的平台,是贵州文化产业全面启动和提升的市场基础,也是带动贵州文化产业各行业各部类发展的龙头。对全省有国家级及以上称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之乡、风景名胜区等入列文化产业的资源统计表明,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位居前列。同时,《纲要》对省内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消费市场和民意进行了专题和综合调查,发现我省文化产业出现了两种迅速增长的需求:本地市场快速成长,城镇居民对文化需求不断扩大,成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市场;同时,外地市场对贵州的文化消费需求迅猛增长。因此,贵州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贵州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缓,整体旅游形象不明显,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和整合,离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的发展缺少品牌、市场、资金等要素的支持。要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掘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

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1)文化旅游业是贵州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文化、神奇的自然景观,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的成功运作,以及针对旅游市场成功推出的《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演出,是贵州在旅游与文化结合上进行的有益尝试。将文化旅游业最为贵州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符合贵州的比较资源优势,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同时,借助不断发展的文娱演出业、会展业、广播电视业等,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文化产业促进了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保障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自然观光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游客在对文化、休闲、益智健身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业的收益不再单纯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加,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富有特色的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越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就越发达。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文化旅游业,让文化有市场,让旅游有灵魂,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投资商关注的焦点,适应未来旅游业的产业升级需求。(3)文化旅游业将有力带动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文化产业的开发应注意寻找载体,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作为一个产业来说,文化不是孤立的,其效益的体现往往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单纯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仅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而且也不容易让群众接受;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周期长的问题,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而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旅游功能的导入,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价值空间和市场空间,能够有效弥补文化产业短期盈利不足的缺陷,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迅速将文化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化旅游业把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对旅游业进行重新审视,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延长旅游产业链,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加速作用,而且对文娱演出业、广播影视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作为主导产业其带动性和关联性将更加突出,也会成为贵州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难点在于如何引入消费市场,实现文化产品的外销,扩大市场规模和占有率。而旅游业的发展,为贵州省带来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形成了较大的外来消费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平台,有利于贵州省经济内需型向外需型的转变。将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与旅游业发展“请进来”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业“请进来”已经积累起来的市场和经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逐渐树立国际文化贸易观念,逐步构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第8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 移动互联网 科普 SWOT分析 LBS Push技术

1 引言

数字化背景下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第五代媒体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国科普产业逐渐从传统转播方式向数字化网络科普传播方式延展。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让更多、更广泛的人参与进来,获得知识、得到实惠,是我国政府和产业投资的关注点,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研究重点。

笔者就移动互联网和科普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做了一定研究,本文将通过对WAP、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和Push技术的组合应用,提出科普知识移动网络服务平台的技术实现方案,以深化网络科普事业发展。

2 媒介融合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征

2.1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在科技进步的催动下,新的传输平台可以使不同媒体之间进行交融与互动,传播方式和内容可以相互借用,从而形成共同发展之势。各种信息传播都将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原有行业分工及传播模式将被打破,全社会朝着高度融合又高度个性化、高度交互化的全媒体方向发展;采编的信息将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音频、视频,信息传播模式也将发生改变。

互联网媒体相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被称为“第四媒体”,而新兴的手机媒体被称作“第五媒体”。作为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手机媒体有着分众传播、个人定制、随身携带、互动便捷的优势,因而成为目前媒介融合最热门的媒体。

2.2 移动互联网及其关键技术特征

移动性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之一。根据预测,到2013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接近24亿。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在Internet上提供移动功能的网络层方案。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移动IPv6协议(MIPv6)能支持单一无线终端的移动和漫游功能,在处理终端切换时,移动互联网通过引入一系列扩展协议(FMIPv6、HMIPv6、NEMO等),能较好解决时延、降低传输开销以及支持子网的移动性问题。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特征如下:

(1)支持单一终端不改动地址配置即可在不同子网间进行移动切换,同时保持上层协议的通信不发生中断。

(2)可以提供对单一终端和子网的移动性支持,并且在移动过程中支持终端、子网的快速切换和层次移动性管理。

(3)传输时延等开销较小,能做到无缝切换,可承载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提供良好的用户服务。

(4)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网络信道发送和接收数据,即使没有数据需要传送,移动终端也一直与网络保持连接状态,当再次进行数据传送时不需重新发起连接。

(5)支持应用服务设计个性化、定制化。

3 移动互联网与网络科普产业

3.1 网络科普产业现状

长期以来,科普多采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科学知识的传播模式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网络科普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发相关网络科普资源,以互联网、数字/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话网、移动通信网等为平台,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科普基础设施。目前在国内,网络科普设施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科普传播形式,其中以数字科技馆、科普网站等发展较快,并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公众的青睐,为普及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移动互联网给网络科普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特性,决定了移动用户需求的独特性。为了能对中国科普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与科普产业进行SWOT分析,见表1:

4 科普WAP网站系统的LBS、Push技术实现方案

不难想象,如果科普信息能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当时所在的位置结合,它将能提供多么振奋人心的业务!用户不仅能够利用手机查询当地的天气、交通路况,还可以查询附近科技馆(或其他科普设施)的主要展览内容介绍、开馆时间、门票价格,甚至是空余停车位个数;如果需要,用户还可以得到一张到达这些地方的行车路线图。下面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络LBS、Push技术,搭建WAP科普知识服务平台的技术实现方案。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的HTML语言信息转换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技术完成定位和服务两大功能。Push技术是一种基于客户服务器的机制,由服务器主动将重要的信息及时地推送到用户的移动设备上。

若要实现WAP应用,WAP网关、WAP手机和WAP内容服务器这三者缺一不可,如图1所示。其中内容服务器就是目前常用的Web服务器,WAP网关与内容服务器之间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内容服务器上存储着大量的信息,WAP手机用户可前来访问、查询、浏览等。WAP网关是WAP应用实现的核心,起着协议的翻译和传输内容编解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行主叫号码的识别,实现WTLS(无线传输层安全协议)中定义的一些功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等[1]。

而如果要实现位置发现和消息推送,则需要将WAP网站与LBS系统及SMSC(短消息中心)相结合。一个带位置发现和消息推送功能的移动科普WAP网站系统如图2所示:

用户使用WAP手机上网的过程可简述如下:

(1)手机使用WAP协议发出请求;

(2)移动网络(GSM/GPRS/CDMA/WCDMA/TD-SCDMA/CDMA2000或其他移动网络)接通本地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3)本地ISP连接WAP网关;

(4)WAP网关使用http协议向科普应用管理系统内容服务器发出请求;

(5)科普应用管理系统内容服务器找到用户请求的信息;

(6)如果有需要在服务器端执行的操作(如数据库查询),则服务器在执行完该操作后,将结果返回给WAP网关;否则,服务器端将找到的信息直接传送给WAP网关(消息从内容服务器到WAP网关走的是http协议);

(7)WAP网关收到来自内容服务器的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处理(WML编码和WMLScript编译),并用WAP协议发送到本地ISP;

(8)本地ISP将信息传回移动网络;

(9)手机接收到它所请求的信息。

用户得到信息通知服务,是利用WAP协议中定义的Push功能实现的。Push的实现要求用户能随时和WAP网关进行通信,需要SMS信令或GPRS的支持;物理实现时Push网关和SMSC(短消息中心)的功能可并入WAP网关中。

LBS系统主要包括Web服务器(Web Server)、定位服务器(Location Server)和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服务器。定位服务器甄别合法用户访问、提供用户位置信息,LDAP服务器保管所有LBS服务所需的信息,Web服务器起到中心管理单元的作用。

要实现与位置相关的无线互联网应用,要求对手机准确定位。手机用户的大致方位可以根据移动网络提供的基站标识以及手机所在的扇区或天线来判断,但这样得到的将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无法满足一些对用户定位准确度要求比较高的应用。目前确定呼叫者准确位置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基站测定信号从用户手机到达基站天线的准确时间,通过对来自许多基站的该数据的比较来估计移动电话的位置;另一种则要求手机通过GPS确定自己的位置。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科普产业和媒介融合的现状,进行了战略发展分析,指出科普网站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组网的可行性。在实践中,还需要充分调研受众的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科普知识的逻辑结构、呈现形式、交互界面,精心设计数据和用户信息安全保障,认真研究涉及系统应用的各个方面,综合取舍和部署应用各类技术,使网站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詹舒波,等. WA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0: 135-153.

[2] 郭俊. 新媒介的兴起、特征及影响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5): 32.

[3] 杨娟.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0年,45-56

[4] 刘君. “基础环境”对媒介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传播影响分析[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9): 45.

[5] 李程骅,宋祖华,黄建远,等. 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7(1): 23.

[6] 刘琳. 移动互联时代的科普传播[EB/OL]. [2010-12-05]. http://.cn:8028/cms/contentmanager.do?method=view&pageid=view&id=cms0f1f68d548347.

[7] 王金会.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业的发展[EB/OL]. [2007-03-12]. http:///newmedia/2007-03/12/content_5833214_1.htm.

[8] 朱亮. 电信运营商三网融合发展策略[A]. 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1.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的通知[S]. 2012-03-29.

[10] 易江军,曾春香. 移动互联网应用Always online状态对网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 . 移动通信, 2011(23): 36-39.

[11] 邹卫新,王琦. 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3G技术行业渗透价值[J]. 无线互联科技, 2012(5): 45-49.

[12] 刘栋. 基于云计算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J]. 电信快报, 2012(3): 18-21.

天津市与中国电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0月9日,天津市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举行了《共建智慧天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初出席签字仪式。

张高丽说,建设智慧城市,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全力支持中国电信在津业务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努力实现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智能化,构筑天津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第9篇:产业融合的意义范文

10月12日,圆明园正觉寺正在上演一场科技与历史联袂上演京城跨界嘉年华――VR China JAM2016圆明园VR/AR全国创意大赛正式启动,复归圆明园美景不需一砖一瓦,尽享VR技术带来的颠覆盛宴。此次活动的内容包括创新科技VR沙龙,VR创意大赛、VR作品体验,并将在现场开启直播模式,与千万网友实时互动。在沙龙环节,嘉宾们就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VR技术对圆明园内遗址的考古挖掘进行模拟培训、如何运用AR、VR技术制作富有圆明园文化内涵的延伸品等话题各抒己见,热烈交流,共同探讨。

VR科技与文化跨界融合

本次大赛由圆明园、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荣耀V8独家赞助,“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大赛分为团体组和个人组,为期一个月,参赛过程包括报名、作品征集、作品线上线下展览等,最后通过大众评选和专家评选,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出丰厚的现金奖励及价值千元的移动设备奖励。同时,大赛所有获奖团队及个人,可向实创公司下属的StrongVR孵化器申请为期 3-6个月的免费创业孵化服务。

圆明园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是皇家园林之最,包含了园林、建筑、艺术、文物、考古、历史、科技复原、教育等多重文化属性,作为文化遗址承载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国家地位。2016年作为VR技术元年,为传递和展现中华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科技展现形式,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据悉,大赛以圆明园公园、园内遗址及相关历史题材为主题,制作赋有圆明园文化内涵及底蕴的VR/AR相关原创内容和展示作品。将独特意义的历史题材“圆明园”与现代最前卫的VR科技相融合, 传递和展现中华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科技展现形式,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科技之美、文明之光、艺术之心,当三者相遇,会碰撞出何等动人心魄的花火?VR China JAM2016圆明园VR/AR全国创意大赛是全国首届以“圆明园”为主体的VR创意大赛,这是一场VR科技+圆明园艺术与文化的顶级创意盛宴。

VR科技复归圆明园美景

2015年为复归传统文化做出重要指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重现在世人眼前,VR技术的兴起让可以让众人愿望实现。

主办方实创公司负责人表示,此项活动旨在打造全球最值得期待的文化科技盛事,是国家级文化IP与中国VR科技的跨界融合,是文化遗产与创新科技的完美联姻,彰显中国文化科技实力。本次大赛将独特意义的历史题材“圆明园”与现代最前卫的VR科技相融合,借助VR来实现预览、规划、体验及信息增强与虚拟交互的目的,能够远程实景体验、现场多媒体信息叠加以强化体验,让风景、历史更加生动、深入而富有意义。

实创公司负责人还透露,创意大赛平台将结合圆明园文化IP,建立长期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同时聚集创意牛人,用新的科技手段重现圆明园,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意识形态产业,源源不断地输出文化IP结合VR科技的内容资源。

此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深度挖掘和培养科技行业领域人才变得极为重要。此次活动也是要在比赛中,发现人才,为行业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科技地产国企布局VR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