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计量经济学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量经济学的目的

第1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教学体系改革应用型人才

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引入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重要性逐渐被教师和学生认可。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1]。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本科教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内容:计量经济学概述,经典单方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经典单方程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应用计量经济模型。

依据该体系,目前国内的计量经济学本科教材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教育部规定的内容之外,加上了离散选择模型、简单的面板数据模型、简单的时间序列模型(内容主要包括单整、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以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编著的《计量经济学》为代表。一类基本上是按教育部规定的内容编写,以杭州商学院赵卫亚教授编著的《计量经济学教程》为代表[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类企业,其各经济类专业都把计量经济学列为必修课,采用的教材是李子奈教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发现学生虽然都学过计量经济学,但很少有学生会在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来分析问题,这促笔者思考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是否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为较细致地讨论这一问题,并使问题的讨论有一定的材料支撑,笔者通过展开调研,尝试对这一问题加以解答。

一、对调研的说明

1.调研方案的设计

调研分为两个阶段:定性研究阶段和定量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是确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为了使调查问卷的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与郑州航院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以下简称指导教师)、已踏入工作岗位的郑州航院3系的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进行了访谈,通过网络了解部分接收郑州航院毕业生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以下简称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调研的问题,确定了调查问卷的内容。

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抽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一定的样本量。调查对象分为三个群体:指导教师、毕业生、企业。考虑到经济类专业基本都分布在郑州航院3系,因此,25份指导教师的调查问卷全部在3系发放,参加调查的教师占全系指导教师的1/3强。毕业生和企业虽然数量很大,但调查起来困难较大,因此,只各发放50份调查问卷,以达到统计分析对最小样本量的要求。调查问卷采用书面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发放的办法是随机抽样。

2.数据的采集

抽样调查于2006年4月25日―5月10日进行。最终,指导教师群体回收有效问卷21份,毕业生和企业群体回收有效问卷为42份和31份,基本达到了最小样本量的要求。调查问卷回收之后,对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录入,并进行

了复核。

二、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方案,了解了被调查的三方对以下基本问题的看法:

1.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总体评价

在指导教师中,有14位(67%)教师认为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符合或基本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毕业生中,仅有9人(约占21%)持同样观点;在企业中,有12家(约占40%)持同样观点。

这一结果显示,教师、毕业生和企业的分歧较大。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多数从事教学和科研等理论工作,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完整,逻辑性强,所以对此的认可度较高。毕业生由于从事的是具体工作且工作视野较窄,对实用性要求较高,导致对这一体系认可度很低。而企业既注重实用性,又要求员工有较宽的知识视野,所以认可度居中。企业和毕业生的认可度的差异还有可能是一些毕业生学了计量经济学却不会应用,就误以为在工作中没有用途。

2.对现行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

在指导教师中,19位(占90%)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依次是:单方程模型、单方程模型的扩展、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在毕业生和企业中,赞同这一顺序的比例分别是80%和75%。

这表明,教师、毕业生和企业三方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各部分的实用性评价高度趋同。说明教师、毕业生和企业三方尽管视野和立场各不相同,但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基本是一致的。为什么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的实用性被调查三方放到了最后?原因可能是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容是需求函数模型、生产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宏观经济模型,这些内容虽然冠以“应用”的名称,但实际上对于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用处很小,但对做理论研究的人士却很有用。联立方程模型主要是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这部分知识对于去一般企业的毕业生确实用处不大,而对去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就业的毕业生用处较大。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你认为最有必要添加和删掉的内容分别是什么”,17位教师(占80%)认为应添加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而在毕业生和企业中,80%和90%认为应添加传统时间序列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做研究中,会较多地用到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而毕业生和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会较多地用到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来做简单的预测。70%的教师认为应该删掉的内容是联立方程模型,80%的毕业生和90%的企业做了同样的选择。这是因为教师中做宏观经济分析的也是少数,联立方程模型已经成为现行体系中的“鸡肋”。

3.对现行教材呈现方式的评价和建议

在指导教师中,约50%的教师对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够满意,而在毕业生和企业当中,这个比例达到了90%和80%。这可能是因为教师主要从事理论工作,对呈现方式的活泼性要求不高,而毕业生和企业主要从事实际工作,更要求教材浅显易懂,使学习者尽快掌握知识并投入应用。

4.对推行案例教学的态度

在指导教师中,支持进行案例教学的比例为60%,在毕业生和企业中这个比例高达90%和95%。这说明教师、毕业生和企业三方都支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但对案例教学的态度还是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源于各方对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差原因的看法不尽相同。如70%的教师认为,目前学生不会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关键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进行案例教学,而是学生对做练习和写小论文态度不认真,应付差事,只想在课上听听,通过考试即可。而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很强,不试图去用它,学完后很快就会忘得精光。而8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用计量经济学,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讲授理论,而对如何应用关注较少。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由本次调研的结果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和内容偏重于培养理论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调查结果表明: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对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是有较大用处的,但各部分知识的实用性差别较大,而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在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内容上没有涉及或涉及较少,对一些实用性很弱的内容又强调过多。如包括趋势模型、指数平滑法等内容的传统时间序列分析,对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用处较大,但在教学体系中没有安排,而对于联立方程模型和应用经济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撰写毕业论文的用处非常小,但教学体系却安排了较多的内容。

2.现有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偏重于理论的严谨性,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基本上都是先介绍理论和理论的推导,再介绍理论的应用,而且往往重点在理论的介绍和推导。由于理论的分析和推导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讲过于烦琐,会让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产生恐惧和厌烦。再者,这样的呈现方式会让学生误以为一定要把理论弄清楚,才能往下学习如何应用,导致有不少学生被理论困扰,花了大量时间,继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根据这次调研结果,可以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具体做法是将联立方程模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删去,将传统时间序列的内容加上。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增加课时,又能够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有用性。

2.在课程教学中,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重点和方法的介绍可以采取有别于教材上的方式。如可以采取先介绍这部分内容的用途和用处,然后再介绍如何应用,最后对理论和理论的推导简单介绍即可。最好是能结合各专业特点,展开部分课时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学生运用计量工具来分析问题。

3.如果可能,最好是根据本校的情况,编写适应本校学生要求的教材,教材不求内容的深度和全面,实用即可。实现对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的变革,以增强教材内容的可读性,让学生在感受计量经济学的用处中学习它。

4.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教师要努力去教,学生也要努力去学和用。缺乏哪一方的配合,效果都不会好。因此,要对学生强化要求,对平时作业和小论出硬性规定,督促学生边学边用计量经济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开放性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高校经济类本科生三门核心理论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大量应用,因而在经济学界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确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既要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又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基本方法与理论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就成了经济类本科生最头疼的一门课程,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同时并存的局面[1]。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数学推导,轻经济直觉

计量经济学所使用的经典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引进,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比较复杂高深,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有较大难度。近年来,国内经济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多本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推导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因而,绝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都侧重于数学推导,缺乏简明而实用的经济学案例,使学生望而却步;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觉得像是一门数学课,从而望而生畏,且感觉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后又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的经济问题,颠倒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学科属性[2]。我国大多数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是文理兼收的,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因此,他们普遍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

2.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应该包括经济问题的提出、理论模型的建构、参数的估计与检验、理论模型的经济解释等。在各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比较强调计量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对如何从经济现象中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应用计量理论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却很少讨论,学生在这些方面接受的训练也很不够,许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相关硬件建设落后等原因,许多学校都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教师主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推导,经济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学了不少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但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它,不知道如何提出经济问题,不知道如何进行经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三、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与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具有较强的经济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统计学与数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已不适应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要求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并借助计算机,从定量角度来分析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的学科,势必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开放性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寻求者,这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进行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四、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1.开放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开放性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3]。开放性实践教学倡导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广个性化培养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运用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要求,并能够较熟练使用Eviews与Stata等计量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开放性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选择

从培养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地选择与调整,就必须以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为工具,以经济理论教学为基础,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结合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学习的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案例库,针对开放性实践教学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编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教材内容实用即可,改变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让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学习它[4]。以问题为导向,将课程内容项目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设定计量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估计与检验,通过项目的进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逐步构建使学生受益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3.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开放性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开放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给出相应的实践教学成绩,采用这种方式考核评价学生,不容易作弊,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以此作为优先推荐评审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的条件。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多处于知识被动接受状态,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研究性、探索性与创新性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开放式实践教学,激励学生进行应用性和创新性研究,参加各类应用技能竞赛,并解决相关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对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宣讲,并接受老师与同学的提问,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对计量理论与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五、结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应不断探索计量经济学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开放性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广大经济学教师所应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以上的几点建议,能够对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到达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2]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94(20):212-213.

[3]鲁嘉华,成琼,张燕.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机制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72-175.

第3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87-02

引言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一门用于验证和测度的学科,是运用数学、统计学和经济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社会科学学科。计量经济学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型学科,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应用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计量经济学的评价,如P.Samuelson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P.Henry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这一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R.Klein评价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1998年教育部把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之后,这门课程在国内普及开来。

计量经济学虽然在中国普及的时间较短,但近几年国内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特别快。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本、硕、博课程中将计量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国内出版的教材不断更新,研究中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的论文比重持续上升。然而,实际教学当中计量经济学却是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经济学类学生来说是“难学”的一门课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进行渐进性的改革和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本文拟对教学实践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薄弱

计量经济学“教学难”的最大特征是文科背景经济学专业学生们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众说周知,计量经济学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对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而且还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同样要求良好基础。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是导致学生们“难学”的直接原因。这个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对于大多数文科背景学生来说数学性质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缺乏兴趣,因此,没有打好高等数学基础。客观因素是学校课程安排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比如笔者所在大学以前开设的是统计学原理,并不是统计学。因此,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学到统计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知识。还有微、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类基础课程内容并没有学好,这主要来至于教师教学质量。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讲教材内容之前,先利用两、三节课复习统计学基础知识,并在正文讲授当中注意复习微、宏观相关内容,与学生加强沟通一步一步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差异

目前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跟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的确具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板书教学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在数学推导过程当中板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有些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推导过程并不重要,只想利用其结果,但不通过推导过程怎么能理解计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呢?没有打好基础就根本学不到更深的内容。笔者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都试过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虽然现在的学生都习惯了多媒体教授方式,但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当中板书教学方式还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认为跟着老师一步一步计算,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下来,也能清理自己的思路。在多媒体教学当中也重视板书,有些图形或公式通过板书重复说明,并利用大量例题解释相关内容,因此,教学速度与板书教学速度相差无几。通过实践发现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方式的结合,以及大量案例的应用是与目前笔者在校学生们水平基本吻合的教学方式。

(三)课程安排与实践

计量经济学是强调理论和运用软件的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因此,实际教学由理论课和上机实验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学校的课程调整,我校计量经济学的学时从32学时增加到48和64学时等不同学时。2006年笔者到校任教时开始这门课程的学时调整至64学时,但有时又调整至48学时。如果是32和48学时教学安排的话,就根本上不了实验课,教学仅限于理论课的讲授。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合理的学时安排是48学时理论课和16学时实验课。48学时足够讲完符合本科生水平的内容,16学时上机课也让学生基本了解相关软件操作。上机课安排开学第二个月开始上,第一个月主要讲授相关理论,第二个月开始一周一次理论课和一次上机课。上机先利用两节课讲Excel操作,目的是要掌握Excel图表处理的基本操作和运用数据分析功能的回归分析操作。之后具体实践STATA或者是Eviews等相关软件的操作。

(四)论文不规范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就是在实际研究中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特定经济现象。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或者是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中的论文审查,发现计量论文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学生对模型的建立缺乏了解,容易把数学恒等式当成模型进行分析。这突显学生们对计量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对各个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不足。第二,相关检验的问题上容易把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弄混,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与计量分析结果背道而驰。第三,采集的样本数量少,而解释变量却很多,在自由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做回归分析写出论文。实验课当中曾经讲过典型模型的推导过程,以及根据经济理论建立模型的过程,但效果不佳,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我们长期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强化基础课程

通过多年的计量经济学和其他专业课的讲授当中感受到的最大困惑是学生们相关课程的基础较弱。与高等数学课程不同,微、宏观经济学以及统计学、数理统计等课程是学院教师主讲的课。笔者认为目前所在学院学生基础课程的较弱原因,主要是学院对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和教学梯队的不完善所引起。重视程度上笔者曾几次提议要强化习题课,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特别是在研究生课程安排上,要求基础课程以年为单位设置课程,但都没有得到体现。教学梯队问题上开会时所探讨的梯队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落实,之前不管学生们的评价如何,基础课程由老教授们垄断。随着扩招讲基础课的教师增加,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安排并不是按照学科出身来安排,而是出现互相抢课的现象。因此,要强化基础课程,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学梯队。

(二)建设案例库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课都离不开案例,通过案例加深与计量模型相关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国内有些大学已经编写相关实验课的教学指导书,并建立案例库,这方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做得较好。笔者刚开始编写教案时大量参考日本教材上的案例,每个章节都设几个案例,重视通过案例来加深相关学习内容。只是理论课中的案例从样本数或其他方面的因素在实验课中缺乏针对性,因此,需要专门用于实验课的案例库。但案例库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紧靠任课老师难以完成。我院能讲计量经济学的教师较少,难成立教学团队或成立专门的案例库建设小组。目前只能实行拿来主义,收集电子版教材发给学生,以此来弥补欠缺部分。数据整理和分析、案例的选择等对我院来说一项长期工程。

(三)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作为一种方法论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之一是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写过计量分析论文的人都知道,刚开始写计量论文的时候写作难度较大,最好在导师的带领下边写边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是受师资力量的单薄,还有教学中忽视相关问题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直受到很大限制。无论是为毕业论文,还是读研究生等长远目标着想,必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实际教学当中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讲课当中选择几篇符合学生水平的相关计量论文,讲解计量论文的格式、建模、检验和经济现象的解释等相关问题。第二,适当的布置课程小论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到达到一定的水平。第三,通过学院组织的各种论坛和学术会议的积极参加,拓展学生的视野,围绕会议中的题目进行讨论,循序渐进地提高基本素养。

结论

自从计量经济学在国内普及之后,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学者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日益加深。但是由于普及的时间较短,很多院校存在教师队伍的计量功底参差不齐,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摸索清楚了讲这门课程的一般规律,相关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的安排得到了强化。通过理论课学生们基本上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通过实验课学习相关计量或统计软件操作,能够借助辅助软件进行计量分析,毕业论文中运用计量方法的论文比重逐步上升。我相信,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会不断完善,会涌现出更多的计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1).

[2] 张益丰,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3] 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 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6).

第4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

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第5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简介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用定量方法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 Frish(弗里希)模仿生物计量学(Biometric)第一个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概念。1930年12月29日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成立和1933年学术刊物Econometrics的创办,正式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次将计量经济学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现在,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已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 Klein(克莱因)所指出的:“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为权威的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P. Samuelson(萨缪尔森)甚至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通过这门课程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来说,一是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问题

(一)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据统计,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至2008年,一共有62位经济学家获得此荣誉,直接对计量经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贡献的达10余人。当前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学院在其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的能力。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数学的广泛应用,学生必须学会用数学工具描述和发展经济学理论。而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对学生的数量分析方法不够重视,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为例,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无非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提不出什么创新的思想和成果,轻视定量分析。

(二)对计量软件学习不重视。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该课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能熟练地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预测,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相关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大量的数学理论的推导和证明,如果用手工去推导和证明,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非常复杂。如多元线性回归中,运用最小二乘法去估计参数,很难解出各参数具体的表达式。使用计量软件则可大大减少复杂的计算过程,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软件,输入程序或点击就能力建立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的计量软件种类不必多,一种就足够,比如EVIEWS,这是一个专业的计量统计软件,操作非常方便,不需要编辑复杂的程序,只需点击按钮就能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预测,比较适宜于本科生。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偏少。

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被并列为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然而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却少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仅为32学时(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48学时)。在这短短的32课时内,即使只是向学生讲授经典的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另外辟出时间供学生上机实习软件操作了。

(四)基础课程知识缺乏。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学生必须学习宏微观经济学、数学(主要是线性代数)、统计学和电脑技术等课程。实际上,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高中是文科生(以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有近60%左右的学生在高中是文科生),上大学之前的数学基础较弱,对数学学习有厌烦心理。虽然进入高校后学习了数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很难掌握好。特别是统计学中关于现价与不变价的转换,环比指数与定基指数,以及定基指数之间的变换,很多同学没有掌握好。由于缺乏这些课程知识,学习计量经济学失去了一定的基础,这是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

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是偏重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二是偏重实际应用,忽略对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讲解。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经济学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强调理论与应用并重,既强调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以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只有理论课时,没有实验或实践课时。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不少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只是一门理论课程,与实践几乎没有关系,从而在思想上轻视实验教学;其次,纯粹的理论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表面上听懂了老师讲授的理论,一旦自己通过建立模型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无从下手,从而对该课程产生厌倦情绪。通过增加合理的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且能发现问题和加深对理论理解,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的用处,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对计量经济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认识不明确。

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要远远低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认识不明确。如,不少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仅仅是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技术分析工具,没有意识到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人不清楚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关系,由于大部分计量经济学教材涉及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侧重于数学证明和推导,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数学或统计学。如果老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说明,那些对数学厌烦的学生也会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率的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以适应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探索“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

实际上,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电脑技术和统计学的相结合的综合学科,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和经验,数学和电脑技术是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数据的调查、整理、汇总和分析及其变量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计量经济学学会的创始人Fisher(1993)在《计量经济学》期刊的创刊号中指出:“计量经济学学会的目标是促进各界实现对经济问题定性与定量研究和实证与定量研究的统一,促使计量经济学能像自然科学那样,使用严谨的思考方式从事研究,……只有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个要素互相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威力,才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在对计量软件如EVIEWS、SPSS、SAS、STATA等的结果分析中,要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结果进行解释和检验,判断所建立的计量模型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

(二)注重EDP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是指利用“探究―讨论―实践”三环节有机组织教学的一套教学模式,其教育理念为着眼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掌握和灵活应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学过程变得富有活力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动性和过程的互动性,老师适时转化角色,由原来的知识授课者转变为引导者和问题咨询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EDP教学模式各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教学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反馈,形成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适当增加课程时间。

由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应适当地增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时间,可以将现在的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课时安排上: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为3∶1,即理论课时32学时,实验课时16学时。这样既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又能进行实验操作。

(四)加强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

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而作为基础知识的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往往都是在大一、大二开设。由于时间上的间断,很多学生早就忘记了这些理论知识。而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造成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应加强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首先,老师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地对基础课程进行复习,对基本的理论和原理有所了解。其次,老师在上课期间,应对线性代数、微积分、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做系统复习。特别是针对学生数学基本薄弱的特点,加强对线性回归分析的复习,使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第三,应选择优秀责任心强的教师来讲授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是衔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个有效的中介环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典型案例,如上学期某班级某门课程学习成绩的因素分析,CPI上涨对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等等。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为实验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典型案例进行上机操作,触类旁通,掌握计量经济模型建立和预测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学习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加强实验课教学,建立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制度,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与计量软件紧密结合。

计量经济学课程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实验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知识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而实验教学又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反过来有利于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衔接理论和实验,在时间安排上,根据教学内容来合理安排教学实验,每章结束后要安排一次上机实验课。首先,由老师结合实际案例运用计量软件进行现场演示,对环节、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解释。其次,老师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地完成实验内容,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或实验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等。通过建立撰写实验报告制度,老师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2]孙文杰.我国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46-47.

[3]董美双.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27-129.

[4]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15-18.

[5]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59-160.

[6]苏方林.浅析西部地方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验过程中的若干典型问题――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0,(30):77,79.

[7]高春玲.浅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统计与咨询,2010,(1):32-33.

[8]石仁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165-166.

[9]冉丛波.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与学[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05.

[10]孙建.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优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135-136.

[11]曾海舰.经管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统计与咨询,2010,(4):24-25.

[12]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4):148-150.

[13]宋圣学.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9):90,92.

[14]魏下海.关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3):15.

[15]梁云芳.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58,60.

[16]黄建锋.本科《计量经济学》:浅议如何提高教学效果[J].科技经济市场,2007,(10):139-140.

[17]张兵.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25.

[18]刘明广.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2):76-77.

[19]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9):20-22.

[20]胡新艳,陈文艺.EDP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6,(4):58-60.

第6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

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以"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3.4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

第7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实验教学模式 探索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conometrics Exploratory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l

――Take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Xiaoping

(College of Financ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16)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Econometrics experiment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aking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design method of the exploratory experiment teachingmodel.

Key wordseconometrics; experimental model; exploratory experiment

0 引言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8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方法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形成了浩瀚的内容体系,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所评价的, “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于1980年后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开设。1998年7月,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现代数量分析方法论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分析工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完该课程后,要求学生应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具备对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建立和应用实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随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其数学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复杂的计算和建模过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所有的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对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设置《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环节是与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相符合的,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已经设置了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但是系统地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实验教学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还应结合青藏高原区域问题的定量研究,建立区域模型数据库,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1 加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1 课程性质要求推广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掌握计量经济学关于回归相关分析统计学数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具备对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本课程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的结合,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方法论及其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要求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经济建模分析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发展,其数学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复杂的计算和建模过程。Eviews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俗称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具有数据处理、作图、统计分析、建模分析、预测和模拟等功能,在建模分析方面,包括单方程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分布滞后模型等多种估计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建模任务,需要配套开设实验课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经济建模分析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代计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只有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模型参数估计、检验等计算和大量样本数据的处理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完成。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体现了本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保证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的进度相符,课程实验项目按一定的时段开设。《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实践证明,经过实验课的上机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 软件操作,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做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学生认为上机实习的收获较大,在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有所增强。

2 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教育部对实验类型的划分,《计量经济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了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而设计性实验(也称探索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或者学生自己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验。在《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达到熟练应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实际经济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经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探索性实验内容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经济计量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实施如下:根据实验内容,学生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时,要完成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实验题目设计、理论研究、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实证研究和经济现象分析。

(1)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要求学生掌握所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和假设前提。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经济关系,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进而进行模型的总体设定。

(2)文献检索。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前人在研究该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利用“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检索相关学术文献,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文献检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数据检索。经济学是问题导向型学科。好的经济理论要揭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实际经济现象出现的机制。经济现象是通过数据信息表现出来的。例如经济增长是由GDP、人均国民收入等数据体现出来,通货膨胀则是由CPI、PPI等指数体现出来。这个实验内容中,学生通过使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地区统计年鉴以及其他类型数据库,学会检索研究中需要的经济数据,熟练使用各种数据库。

(4)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部分要求学生基于理论研究中的模型和假设,利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经济计量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实证建模和检验,找出经济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实证研究过程包括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经济计量建模、模型的统计检验以及模型的对比选择等多个环节。通过实证研究,学生不但要掌握数据筛选、数据技术处理等基础的方法,更要掌握模型建立、检验和选择的经济计量技术。数据准确加上模型正确,才能正确反映经济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地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5)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分析是探索性实验的最后环节。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发生的机理,进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例如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就要通过模型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还是混合型。正确分析经济现象的成因,才能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才能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学生通过分析经济现象,进一步提高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成果是形成实验报告与论文,在实验教学期间,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选定题目,建立模型并分析模型,鼓励部分学生将所研究问题撰写成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活动积累教学素材和案例,进行系统教学研究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 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上更显露出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体现,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定量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作为方法论基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承担《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结合多年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经验,提出一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明广.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12).

[2]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第8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1.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就目前的国内外计量经济学教科书而言,以模型估计和检验作为核心内容的教科书居多。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所讲授的,并不是全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导致的结果是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中,模型设定、样本采集和模型应用等内容不见了。如此设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不是“理论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而实际成为一门应用数学课程。第二,毫无疑问导致人们对计量经济学性质的片面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学习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却不能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为作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正确地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而关于这一方面,目前的国内外教科书几乎没有涉及。

2.教学课时不合理。就所了解的情况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把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在大二或者大三的某个学期,其中包含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共计48学时或54学时。这对于既有理论讲解、又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总课时无疑不够。在课时分配上理论课通常被压缩到40学时左右,而实验课则为剩下的10~14学时。结果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基本内容,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学生也无法深入理解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通常学生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独立操作从而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课时的不足,制约了理论教学的深入性,制约了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的熟练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整体上看,在现行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在理论课堂上讲完相关理论模型,随即在电脑上通过教材案例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据此进行实验操作,并按照既定的格式化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任务。由于有具体的书本操作实例,又配有上机指导书,加上之前的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甚至不需要明白实验原理,更别说理解计量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有些学生在做完实验完成“漂亮”的实验报告后,就将其操作内容忘到九霄云外了。很显然,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从体现,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

4.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着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第9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教学 软件

引 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学科在本科阶段的传统教育中往往偏重于模型的推导、检验等数理环节,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因而,造成学生在理论学习完成以后却不知该如何运用,进而为了应付考试死记公式,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本文拟首先分析本科阶段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特点,其次通过对Excel、Eviews、SPSS三款软件的比较分析,对现有教学模式展开探讨,最终得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本科阶段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愈来愈迫切要求用定量分析工具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经济运行中具体数量规律的科学,把经济理论分析和对经济现象的经验观测方法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其实用性却并未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这与本科阶段学生计量经济学的特点有着密切联系。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基础,以统计学为资料依据、数学为研究工具的交叉学科。对它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概率、统计、线性代数、微积分等课程的良好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具备这些基础的学生并不是很多。究其根源,首先,在于我国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我国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招生时面向的是以文科课程学习为主的文科生,这类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对模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差;其次,作为前期基础的统计学、线性代数、概率等课程的连贯性不强,且缺乏与经济学理论相关的案例分析,使得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停留在传统的数学学习方法上,对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缺乏了解。

2.教材过于偏重对模型的推导

现行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相当程度上跟数理统计学教科书相差无几,“形而上”的倾向比较严重。且大多对理论模型的推导、证明较为重视,而对模型经济理论含义的解释流于形式。例如,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均蕴含《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模型》、《生产函数》、《投资函数》等基本模型内容,这些本应是与现实经济情况以及学生前期学习过的宏观经济学等课程联系最为密切的章节,但在多数教材中往往只注重模型推导过程的演绎,实际案例过少或根本没有,在课后练习题中模型的证明也占了绝大部分。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体会到模型的复杂性,而不了解其可操作性。

3.实验课学时过少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密切的交叉学科,其应用性应当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应用计量经济学在现阶段来说,指的就是计量经济学相关软件的操作与运用,主要包括Excel、EViews、SPSs等。多数现行教材都将实验课作为单独章节予以讲解,其余各章中只是在案例分析时会交代一下简单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也习惯于将计量经济学理论与计量经济学实验分成独立的两个部分。其结果是,理论与实验教学在时间衔接上出现了问题:往往是要求学生强化记忆理论部分,待数周以后,甚至是学期即将结束时才安排上机操作,破坏了整个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综上所述,计量经济学在本科阶段的教学重点,应当是经济学理论的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而最能体现这两者的就是对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的运用。因此,笔者拟通过对Excel、Eviews、SPSS三款软件的对比分析来阐述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Excel、Eviews.SPSS对比分析

Microsoft Excc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l office的组件之一,是由Microsoft为windows和AppIe Macintosh操作系统的电脑而编写和运行的一款试算表软件。Excel是微软办公套装软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金融等众多领域。在多数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中对Excel的操作都有着侧重点不同的讲解,但对其数据分析功能的运用相对较少。换而言之,大学阶段对Excel功能的使用程度不及其总功能的十分之一。

Eviews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它的本意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设计模型、收集资料、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Eviews是完成上述任务比较得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正是由于Eviews等计量经济学软件包的出现,使计量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为一门较为实用与严谨的经济学科。

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同时成立了SPSS公司,并于1975年在芝加哥组建了SPSS,总部。1984年SPSS,总部首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统计分析软件微机版本SPSS/PC+.开创了SPSS微机系列产品的开发方向,极大地扩充了它的应用范围,并使其能很快地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纷纷就SPSS的自动统计绘图、数据的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称赞。

这三款软件在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就其难易程度及学生掌握程度来看却有着明显区别。因此,笔者以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06、075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详尽分析三款软件的优劣性。

首先,对三款软件的难易程度做概况分析(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及非经典模型的修正为例),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Excel在前三项调查中具有明显优势,而在“非经典线性模型的修正”一项中三款软件基本保持平均水平。对这一现象起因的调查结果如下列图1、图2所示。

由上述两图可以看出,在三款软件中Excel在“软件界面语言易懂”项中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原因在于.1.Excel为中文操作界面,学生可以从“工具”一“数据分析”中便捷地找出所需运算工具,如“相关系数分析”、

“回归分析”等,相对于Eviews和SPSS的全英文操作界面更易接受;2.Excel在“一元、多元线性回归”章节中,操作步骤相对较少(三款软件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比例为1:2.5:3.1)。从这两方面原因来看,Excel的主要优势还是在于其中文的操作界面更易于掌握和记忆,且学生在统计学的学习中已经广泛使用过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属于轻车熟路易于上手。

在非经典线性模型的修正中,Excel的优势不如前两项明显,主要原因是由于Eviews、SPSS在计算例如权重序列、运用广义差分法、杜宾(Durbin)两步法、逐步回归法、Reset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Excel则显得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非经典线性模型的修正中Eviews:~SPSS的受欢迎程度明显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学生愿意在自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可以看出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本科阶段加大相关软件的应用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相对于复杂的公式推导及证明,通过软件计算计量经济学模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加强、巩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加大对软件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增加实际案例分析的数量,通过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真实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增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重要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便能够更好的掌握、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笔者以为要达到上述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按照章节不同将软件区分应用

针对Excel、Eviews、SPSS三款软件各自的特点,可根据不同章节安排软件,如下表所示。

Excel在界面语言、可操作性及学生熟悉程度上来说,都优于其他两款软件。因此,在入门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章中可使用Excel为主要案例软件。具体包括,利用“图标导向”功能做一元散点图,利用“数据分析”功能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及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能够顺利找出可决系数、函数标准差、相关系数、回归系数、t统计量、F统计量等主要指标,并且能够利用这些指标完成一元置信区间预测等计算。

在多元线性回归一章中,应使用Excel与Eview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元案例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运用Excel得出相关结果,使学生对多元与一元的区别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Eviews软件中再次进行同一案例的回归分析,并将两次分析结果加以比较,了解Excel与Eviews在操作过程中的异同点,为进一步掌握Eviews打下基础。

在非经典线性方程修正中,应尽量使用SPSS作为主要应用软件,利用其完备的计算功能对异方差、自相关、共线性等违背经典假定的模型进行修正。在联立方程等后续章节中,应使用以Eviews、SPSS软件为主的教学方法,但在宏观计量模型中应当首先使用Excel。

2.在前期增加对统计学.线性代数等相关知识的复习

由于现阶段高校经管类学生多为文、理混编,且文科生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对线性代数、微积分、统计学、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做出系统复习。特别是针对学生数学基本薄弱的特点,加强对线性回归分析的复习,使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建立计量经济学案例数据库

建立计量经济学案例数据库,是因为现行教材中的案例数据普遍较为陈旧,很多教材中充斥着数年以前的数据,且很多数据已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迫切需要更新。一个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数据库,需要满足来源广泛性、方便性的要求,同时,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应包含有复杂、模糊和有待解决地问题,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为此,笔者建议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各高校应当联网建立完善的案例数据库,对现实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其次,应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或通过调研搜集数据。这样以来,能够使学生掌握搜集数据的方法、工具,为日后独立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提供宝贵经验。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本科阶段的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只有在本科阶段为经管类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才能使其在更高一级的学习中去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唯有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形成对经济问题分析、理解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1]于俊年,计量经济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走学出版社,2000

[2]刘明广,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2)

[3]张兵,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

[4]baike baidu.corn/view/28127 htm?fr=-alaO_1_1

[5]baike.省略/view/207806.htm

[6]baike.baidu.eom/view/130328.him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