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

第1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 电力 营销 管理

目前,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开放,电力的销售渠道不断增加,电力客户的选择范围也将逐渐扩大,这就意味着供电企业的竞争对手将会增加。这不仅有来自其他能源供应商的竞争压力,还受到其他电力销售公司、零售商,甚至独立发电公司的竞争威胁。怎样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赢得得新客户,留住老客户,针对不同类型、等级的客户设计相应的营销策略,保持与客户的长期、稳定、有利的供求关系,就成为电力营销的关键点。

一、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现状

供电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组成部门,存在着一些国有企业所固有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各部门机构设置分工不完善,机构职能不明确,供电部门的营销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组织协调管理,营销机构部门间面临着重组,营销资产也巫待整合;供电企业各部门间未树立统一的营销理念,缺乏有机联动;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人财物实施分散管理,人员、财务、材料等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共享,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影响企业效益;供电企业各部门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平台,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对供电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形成潜在的威胁。

二、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选择

电力销售目标市场,即电力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所要满足的市场需求,是指企业经过分析、比较、选择决定服务对象的子市场。

电力市场是由不同的电力消费客户组成的,不同类的电力消费客户的负荷特性、发展规律、对电价的敏感度、对电能质量的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电力营销管理中,根据本地区各用电消费市场不同的用电比重及发展趋势,把电力消费市场分成具有不同用电需要、用电特性和行为的用电客户群体,并针对不同类的用电客户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战略,来实现扩大电力销售的长远目标。

电力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要寻找目标电力市场,实行目标电力市场策略。通过电力市场细分,可以发现潜在需求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为电力企业扩大电力市场提供条件。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电力企业经营目标和任务能否完成、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是否能实现。一个成功有效的目标市场应满足以下条件:

(1)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

(2)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

(3)必须与企业的资源、能力相适应,能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

三、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战略

电力营销战略是指电力企业基于市场环境和自身资源能力的分析,服从电力企业总体战略及其战略目标的要求,对企业通过营销手段的组合、进入、占领和扩大市场所作出的长远性谋划和方略。

营销战略的制定要考虑两点:一是处理企业与其现有的市场环境的关系,保证当前的赢利性,这是企业保持发展能力的前提;二是处理市场营销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达到这些目的所必须的行动计划,这是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战略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环境,二是行为,对应一定的环境产生相应的行为,这也正是电力营销管理的重点。

电力营销战略应该具有相对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对长期发展作出必要的规划,制定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把握住出现的市场机会,避开环境威胁,按一定的目标,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追求营销活动的成功。电力企业不但要创造用电客户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还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制定营销战略计划,实施战略管理。

1.品牌宣传战略

企业品牌是一种文化,也是市场竞争中的资产。供电企业要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使之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使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

2.优质产品与营销服务战略

服务营销是21世纪企业竞争的焦点,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与电力市场化,为服务市场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空间。电力作为一种产品,服务是其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特殊的公用事业的服务行业,企业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因此,在营销服务环节,应当按照服务营销的思想来开展供电优质服务工作。

3.机构整合与体制制度管理战略

供电部门要改革机构设置,建立全员营销机制。成立专职部门来统筹整个市场营销,这样有利于对电力市场需求的总体评估和营销总策略的制定,便于组织统一的多层次的营销活动: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电力营销规章制度,建立一套纵横连锁、互相协调的责任体系,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同时,还要加强供电部门的内部资金运营监管,加强对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四、结束语

电力营销的管理模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电力营销的总体策略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环保、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以提供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公司效益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曾鸣著.《电力需求侧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第2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目前,随着供电企业体制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已经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供电企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营销管理方法,从而明确了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工作目标,同时,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规范化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由于供电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素质和电网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会影响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现阶段加强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显得至关重要。

1.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价值

目前,我国的供电企业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其市场竞争的水平,加强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显得很有必要。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为了确保供电企业的长远发展,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供电企业应该将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这也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价值所在。

2.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

对于现代化的供电企业发展来说,供电企业的整体发展还是应该以电力营销为导向,但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使得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国供电企业中的电力营销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这种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方式主要是以供电企业为核心,而不是将客户作为电力营销管理的核心。因此,现代化的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应该实现电力改造、电力质量和电力管理等一体化的电力营销工作。

3.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五个基本要素

3.1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环境

第一个因素是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环境,这个因素主要指的是供电企业的领导机构根据营销管理的模式进行营销管理建设。目前,我国很多的供电企业的领导团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政绩,并没有对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建设投入足够的关注,将供电企业营销管理仅仅局限于对供电企业内部管理的范围内,忽略了自身对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监督工作,导致相应地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真正有效的作用,供电企业的财政监督和管理过程也就形同虚设。

3.2供电企业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的能力

第二个元素是供电企业在风险评估和应对的能力,这个因素主要指的是供电企业的行政机构营销管理是否可以针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做出及时有效地评估,抵御各种风险,确保供电企业的正常运行。目前,由于我国的供电企业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供电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只是简简单单的重视对供电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张,不去建立抵御营销管理风险的机制,这就给我国的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运行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3.3供电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各种控制因素

第三个要素是供电企业进行的对营销管理的各种控制活动因素,这一因素主要指的是构成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所具有的几项基本的控制功能。虽然我国供电企业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对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建设的初步成效。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供电企业所采用的电力营销管理还是没有能够充分的细化到各个领域之中去,而不能满足供电企业的正常化发展需要。相对来说,我国供电企业进行电力营销管理的制度的设定也并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

3.4供电企业进行信息共享的能力因素

第四个要素是供电企业进行信息共享的能力因素,这一因素主要指的是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是否具有足够的信息传递渠道。目前,我国的供电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这就导致我国的供电企业内部的各个独立的部门之间,供电企业的管理层和工作人员之间难以进行及时有效地信息沟通,相关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快速的解决,这就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3.5供电企业的内部监督要素

第五个要素是供电企业进行的内部监督要素,这一部分主要指的是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如何有效的实现对自身的有效监督管理。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设置并不完备,其主体结构依然停留在使用自己监督自己的监督管理模式之下,这种监督管理模式难以符合供电企业的切实需要。即使已经设置了相关的电力营销管理管理人员,供电企业的这些电力营销管理人员也不具备足够的独立管理权力,处处受制于供电企业领导的领导管理之下,难以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正常运行。

4.提升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具体措施

4.1确立全面的基于全面预算的电力营销管理理念

根据上文对我国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分析,不难看出,最缺乏的就是树立相应的电力营销管理理念,在供电企业树立电力营销管理理念的过程之中,也要注意根据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部门的职责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首先,全面提高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能力,将资金合理地应用到营销管理的各个方面。其次,要积极的应对供电企业之中出现的电力营销管理问题,进行对电力营销管理问题的及时有效处理。

4.2将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与信息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供电企业具有的资产具有品类样式多、资产总数庞大等特点,如果不能将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与信息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发挥不出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已经有很多的供电企业使用的相应的信息平台系统来进行对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管理工作。为了更好的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供电企业要把相应的数据存储到信息平台的数据库之中去,实现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4.3完善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可以使用电力营销管理的方法进行对我国供电企业的有效管理。通过对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的计划好现有的供电企业内部资源的使用行为,购买行为的电力营销管理机构有效的监督,有效地防止管理腐败的机构管理出现监守自盗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供电企业的正常有效运行。

4.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的供电企业建立起来一套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参考,试图通过对目前我国的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找出一种电力营销管理的可行性方案。但是,由于推行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本文所提供的理论依据仅仅可以作为一种理论上的参考,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部门要想更好的完善供电企业单位营销管理机制,还需要不断总结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申磊.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3(6):289.

[2]张春艳.关于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策略与实施措施的探析[J].经营管理,2014(12):42-43.

第3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 营销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过去,我国的电力行业是垄断性行业,其主体是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电力市场基本是卖方市场。电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又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由于其产品形式的特殊性和利用上的独特,加上电价由国家规定,电力行业具有一种先天的难以打破的垄断性。

一、电力市场营销管理

1、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两网”改造的有利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2、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

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示下,可将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建立起新型营销体制,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并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实施重点市场等措施扩大市场份额。

(1)以环保、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为契机。电能是公认的最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大量煤炭直接燃烧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它被替代已是必然趋势。依据我国现行的能源政策,调整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为电力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努力开辟新的供电领域,积极引导广大用户对电力的消费,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寻找电力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3)以需求引导管理为手段。大力开展需求引导管理工作,借助经济、媒体宣传等手段,引导客户合理用电,提高用电效率,提高负荷率。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拓电力市场。

二、电力市场具体营销措施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管理、电力营销服务管理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外树形象、内化品质,以技术支持为基础,用营销服务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1)加强营销系统建设和管理,为市场开拓夯实基础

电力营销技术系统应大体分为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自动抄表系统、客户缴费技术支持系统和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这五大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帮助;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建立这样的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是电力营销事业迈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主要应该包括

a.电网支撑;b.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c.建立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d.建立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工作。

(2)加强营销服务管理,以优质服务开拓外部市场

美国著名营销学家维特在论述市场竞争和产品内在因素关键时认为: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关键不在于企业能提供什么产品,而是能提供附加值的多少。服务就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很多企业经营设施都比较齐全,相竞争的商品质量、价格大致比较接近或者差异性比较小的今天,服务便成为顾客是否经常光顾企业,是否购买企业商品的最重要的决定力量。并且,相对于商品、未来的供电企业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意味着在多层面上与他人竞争。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仅能改善企业形象,实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而且还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的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提高服务质量才是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的有效手段。电力营销服务的内容分为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电力营销人员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作到细致周到,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3)运用市场营销组合手段,开拓电力市场,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电力市场营销组合是系统论观念在电力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它由产品、分销、定价和促销4个因素构成。如图2所示。

在激烈竞争中的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要满足顾客需要,达成经营目标,赢得电力市场竞争的胜利,不能依靠某种单一营销手段和策略,必须从目标市场的需要和电力市场环境的特点出发,根据电力企业资源条件和优势,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形成统一配套的电力营销策略,通过电力企业上下各部门的协调努力、密切配合才能实现。

(4)加强需求侧管理,积极培育和开拓电力市场

要将需求侧管理与开拓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来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形势。同时,继续加大对电力宣传的投入,培育使用电能的潜在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

(5)加强电力市场研究,直供市场开拓与趸售市场开拓并重。

加强电力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并积极完善大客户责任制和联络员制度,创新大客户服务与管理机制,对大客户用电情况的跟踪与分析,掌握大客户的用电动向,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结合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大客户的跟踪、分析和服务,实现用电在线监视和分析,全面做好大客户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6)加大经济责任制考核,鼓励开拓电力市场

为实现开拓电力市场目标,要加大对责任制考核中售电量、电费回收、平均电价、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用电容量增长率、供电负荷率、拉路条次、和限电电量等指标的考核力度,明确要求各单位不准出现公用电厂对外直供电、不准公用电厂改为自备、不准并网电厂脱网运行。对提高市场占有率、减少自备电厂影响、趸售公用电厂上省网销售、自备电厂改公用、脱网自备电厂并网运行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将分别情况给予奖励。

结束语

当前,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立足于当地的、有个性的营销策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带动和刺激电力消费的增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力市场。

参考文献

1、傅景伟主编《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

2、刘云龙主编《电力客户服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

3、王崇伟主编《电力市场营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

第4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一)缺乏完善的营销风险管理体系电力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始终坚持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营销策略的安排设计方面,将营销策略的研究推向了高峰,却对营销风险的管理重视不足。近几年来,电力市场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完善的发展道路,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更加紧迫突出,主要体现为用电缴费拖欠带来的经营风险、客户服务中涉及的法律风险、客户违约造成的客户信用风险、供电可靠性差造成的企业信用风险。特殊供电类型带来的社会责任风险以及电力运行、检修和客户用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给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电力运行的安全。

(二)电能产品销售环节薄弱电能产品的销售是电力企业获取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电费收取、电价管控、供电量及线损管理等等,在电力经营中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直接体现电力企业的经营及发展的基础和业绩。其中,电费管理工作中常发生的风险包括电费收取内部监管制度是否落到实处、监管内容是否全面;营销部门能否对用户的拖欠电费情况进行实时掌握,掌握之后能够制定有效的电费催收制度,制度的效果如何;电费是否流入专用账户;对于长期欠费用电或违约用电的用户是否已按规定另收滞纳金或违约金;电费发票的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等一系列内容。在线损管理当中,主要风险类型有营业管理损失风险及计量技术管理损失风险。引起营业管理损失风险的因素较多,如用户违章用电、私自安装其他设备窃电、抄表时出现的漏抄或错抄及抄表延迟引起的电量损失等均会导致营业管理风险损失;而计量管理损失风险则主要由计量设备误差及接线错误、电能表超误差运行、二次回路的导线连接方式不到技术标准、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虚连或断开、电压损失超出可接受范围等因素引起。为了尽量避免上述风险的发生,降低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首先应制定严格的线损管理制度,从而确保线损四分管理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实施强有力的核抄收管理措施,使电能计量设备的技术和管理到达行业标准,并对窃电等违章行为加以彻底清查。

二、以营销稽查促营销风险防控

(一)营销稽查可以有效识别风险的存在为了对电力企业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调查,主要的工作手段就是对大量的统计数据展开分析。在反复的数据分析整理过程当中,能够得到较为客观准确的风险警示。由于电力营销工作涉及到的业务范围较广,因此在管理监控过程中面临的情况往往也比较复杂。管理人员必须对每一项业务中的风险点进行监控,并将风险加以准确识别预防,而这种监控工作的主要手段就是营销稽查。在营销稽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对业扩报装、核抄收监管、计量管理、用电情况调查、服务质量调查等多个不同的业务环节进行深入的掌控,其主要方式包括常态稽查与专项稽查两种,能够及时发现专项业务中的漏洞及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并积极进行调整,不仅能够识别风险,同时也为营销风险的分析整理工作留下了可靠的资料和数据信息。

(二)营销稽查可以对风险进行准确估测能够对电力营销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之后,还应对风险加以合理估测,即对该风险情况的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进行预先估测。风险估测工作必须以风险识别为基础来开展,对各项风险事件出现的几率、循环周期、频率等基本要素以及一旦发生对电力企业和用户服务带来的损失进行最大程度地预测,划分出风险处理的优先等级,这样才能使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得到充分的保证。风险估测的基本工作方式包括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两大类。无论应用哪一种稽查方法,都应对稽查结果进行如实记录,以便于对稽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把握,从而对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风险带来的损失情况和后果加以准确评估,使其作为是否对风险进行处理及如何处理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确定整改方式和防控手段。例如,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可集中针对客户反映较多的问题加以重点审查并处理,对其性质和原因展开集中讨论分析。

第5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作为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紧密相关,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社会用电量的增加,这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既是一种发展机遇也是一种风险挑战,电力企业要在此机遇下实现新的发展,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内外部建设,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提升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

一、电力集体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社会发展态势下,电力企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型产业,加强内部建设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创新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营理念的创新

对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来说,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本财务的思想。首先,形成一个电力企业人才高地,进一步扩大人力资源的投资,从而由此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行分层化的财务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民主式和参与式的财务管理,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员工参与财务管理意识的提高;第三,增强企业软资源的投入,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这样可以为企业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1]。

2.管理目标的创新

电力企业虽然自身性质较为特殊,但是也具有企业的最基本要素和特点,它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管理的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会随着经济形态的发展转变以及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完善,财务管理的各项政策实施也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开展。此外,在电力集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原有的以追求自身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逐渐转变为了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型管理目标。

3.管理内容的创新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越来越集中化和便捷化,并且也逐渐呈现出了知识经济的某些特点,那么对于电力集体企业来说,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就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标准,实现新的改革发展。首先,在成本管理方面,电力集体企业要在确保电力生产及输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深层次的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实现以最少的生产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其次,财务决策方面,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其中也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而财务决策作为财务制度全面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现代电力集体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需要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电力集体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电力集体企业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其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的调整优化自身内外部建设,保证电力服务的优质化和全面化。电力集体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对经营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起到有效的协调处理作用,尤其是针对于改组和升级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保证企业投资行为的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带动下,促进电力集体企业发展向知识型和创新型转变,在当前知识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完善可以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减少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

三、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1.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健全

电力集体企业在进行决策时,要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就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可以确保各项经营决策符合企业实际状况,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尝试和发展,电力集体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财务核算信息化系统,并且在实际运用中也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后期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完善[2]。

2.优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

地区电网公司和供电企业在进行重组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公司总部和子公司之间两者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确保两者有很好的协调配合,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改进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是属于核心地位,只有财务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才可以确保财务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于电力集体企业来说,就必须把这方面内容作为创新的重点来对待。

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于未然

首先,要制定健全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这是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电力集体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尽可能的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设置相关的牵制程序,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事前的预测和控制,防范于未然,降低风险的发生机率,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完成后,要由各个部门对其进行全面的讨论,包括制度的可行性、合理性等方面,确保无误后再进行严格的落实,并贯穿于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这样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可以高效稳定的执行,保证企业各个部门的资金流动都严格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减少外界影响因素的干扰[3]。

四、总结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各行各领域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运行压力也有所增加。财务管理作为电力集体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一方面,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各项资金流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在新形势下需要电力企业依据自身实际进行创新完善,满足时展要求,促进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的良好。

参考文献:

[1]穆清华.浅议创新电力集体企业财务管理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54-155.

[2]王燕飞.简析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0):140-141.

第6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开放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我国电力工程行业的长期繁荣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电力工业投资达5.3万亿元,而“十三五”期间电源项目投资需求预计仍将高达3.2万亿元。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对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提出新要求,电力工程行业如何进一步实现组织集成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提升整体竞争力,成为亟待突破的课题。所谓“以管理取效益”,造价管理由于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投资效益,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深化造价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强化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行业中的指导地位和管控职能,必然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1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伴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的井喷发展,我国的造价管理水平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从最初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标准定额管理体系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改革取得的各类成果:如“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过渡改革目标的提出和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全面推广应用;限额设计制的应用等等举措。虽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领域造价管理的发展已经处于瓶颈期。一方面,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国内企业至今还在沿用一些从前苏联引进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标准定额管理为主导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方法,定额的修编普遍滞后社会经济发展,难以反映真实的市场经济资源消耗和价格,对技术创新驱动不足、鼓励有限。另一方面,我国造价管理对决策和设计阶段介入深度有限。对建设期尤其是施工期造价控制较多,而较少提前进行生产运行阶段造价管理的分析,决策依据不全面,管理职能分散。设计只负技术责任,不论经济效益的现象比较常见,缺乏造价控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存在诸如缺乏系统管理模式,不仅各单位之间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各单位内部甚至也没有就造价管理进行有效的沟通;合同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不强。这些问题表明目前我国的造价管理方法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电力行业的发展,亟待进行理论突破和创新。

2全面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及应用

按照工程项目生产活动的特性分析,全面工程造价管理通常由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全风险造价管理和全团队造价管理四个方面构成。

2.1全过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从决策到实施、使用,经历了数个专业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差异较大。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将工程项目作为一个活动,以适当的精度分解各项活动(可通过价值工程手段),通过对各项活动造价的汇总得到总造价。造价控制的目的则在于对核心活动保持充足、有效的投入。“全过程”的概念不仅指第一层级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同时还指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甚至更详细的每项细分活动的全过程。控制的结果是实现持续改进循环。

2.2全要素造价管理

一般认为,在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影响造价的基本要素有3个:造价本身、进度、质量,另外还包括安全、环保等其他要素。全要素造价管理的核心是按照优先性的原则协调和平衡进度、质量、安全、环保等与造价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各要素进行量化并建立数学模型,形成一套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加强各项活动和各个过程中各要素的正反馈(有利变化),减弱负反馈(不利变化),实现降低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的目标,从而实现全面造价管理。

2.3全风险造价管理

风险的客观存在和不确定性对全面造价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造价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风险管理一般包括四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控制。全风险造价管理就是在项目的全过程中,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跟踪、收集、整理风险信息并对其分析,在风险识别基础上,确定项目全过程及各子过程的造价概率分布,得出每一活动的风险性造价。而全风险造价管理即需要在科学合理的确定风险因素的造价的基础上,通过跟踪控制最终实现预设的造价管理目标。

2.4全团队造价管理

随着社会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目前在建设工程全过程中包含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供应商等各方利益主体,而每一个团队,又会根据项目阶段划分为不同人员和组织构成。全团队造价管理不仅要求各个团队、各个部门按照自身在组织系统中的定位做好自身的造价管理,还需要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来推动项目完成,最终实现“多赢”。这往往需要确定一个“合作促进人”,并对各方信息沟通和交换进行规范管理,及时解决矛盾和纠纷,最大限度保证全团队成员的真诚合作,以实现全面造价管理的可控。全面造价管理的这四种具体管理技术方法,各有侧重点,又相互促进、支持与补充,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为电力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3全面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践应用总结

自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提出“全面造价管理”这一理念来,业内一直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其内涵,并先后应用于包括大型民用建筑工程、政府投资大型基建工程、小型私有化民用建筑工程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点:(1)要特别注重全团队造价管理的核心作用,这是基于组织论的重要结论。提高造价管理部门或团队在组织中的话语权,积极将其引入项目管理全过程中。(2)现阶段应以“全要素造价管理”为主线,构建基于成本分解的造价形成模型,融合其他三全,利用各种手段和工具对每个要素进行全过程的造价管理。(3)要特别注重事前管理,利用全过程造价管理这一理论基础,在事前对全过程进行周密准备和计划,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和方案。(4)跟踪各过程、各要素、各部门等的造价信息,收集、加工反馈的信息,及时输入建立的模型中,并适时修正,保持管理过程的动态性。(5)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培养基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未来全面造价管理成为基本和核心管理措施的储备。(6)在我国的实践应循序渐进,我国由于国情限制,体制机制及法制建设都还有提升空间,在造价管理领域,传统方法还将存续很长一段时间,不可矫枉过正。

4结语

第7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技术要求

中图分类号 X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197-01

近年来,国家在新能源建设工作上不断的强化,电动汽车在汽车产业中作为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在电动充电站建设的技术标准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电动汽车站的开展工作,合理改善能源结构,并有效对现有紧缺能源做出替代。

1 电动汽车充电站功能与设施的相关建设要求

电动汽车充电站是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为满足电动汽车使用便利,在道路上按照电动汽车自身的续航能力及流量的不同,做出的一定间隔范围安置的充电站点。在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过程中要有达到技术标准的相关人员进行操作,服务上以充电和维修为主。

变压器、供电系统中导线和开关电器等相关基本设备的选用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是供电系统能稳定工作的前提条件。要在电动汽车电能需求上做详尽的了解,它关系到今后的电力负荷及配送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要把电动汽车动力源作为基本要素,在进行充电器制作前要分析出其具体的充电功率。并要逐一对每台充电机的功率做出了解,分析时根据其个体需求的功率大小和运行机制,结合电动汽车在市场中出现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充电方法,建设于电动汽车充电站之内。

另外,还应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起充电站的通信网络,达到智能管理的目的,主要在两方面做出加强。

1.1 充电站通信网络的功能建设

充电机、电能计量表及监控中心是智能化充电站的主要构成部分。充电机在运作过程中,通过监控中心对其实施动态、全方位的监控,并将充电机的工作状况做出及时的记录。这就能使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工作人员方便查看充电机的相关参数,及时对故障数据做出处理,把充电记录详细的记载于充电机的工作运行阶段。充电机首先对电动汽车发生充电请求,电动汽车获取请求信号后判断是否需要,并做出接收与否的答复,同时回送给充电机信息,而后充电机向监控中心做出汇报。对充电机在输入、输出电量和电动汽车充电量上的监测,则由电能计量表记录,来做用电计费和结算上的处理。电能计量仪表能够同时由充电机和网络中心管理,最后把数据会送给监控中心,通信过程中数据通过网络的连接交互,达到了智能化操作的目的。

1.2 充电站通信网络的规划

具备供、储电系统,监控系统及非隔离式高频充电机,是目前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最好组合方式。把高压交流电压变换为低直流的外交电压,来适应充电装置的规范,是供电系统的主要任务。当遇到充电机无法工作,储存的主要为外部电压,电动汽车接受充电时,能够快速地转换为有效电能传输于系统之内,单独的高频充电机与监控系统的关系建立依靠于数据总线来完成,满足不同生产商生产的各种型号的充电要求。

智能充电机在智能化系统内,将电能快速的地电网送至电动汽车内,主要涵盖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准确的指示。主要是在动力源能量上的指示、充电的开始、中间与充电结束等状态上,还有输出过电压及欠电压、温度异常的指示、主断路器断开的指示等。②及时的记录工作。包括电力的具体输入、一次充电值和日累计值、温度情况、输出过电压及欠电压以及温度异常等。③计费实现自动化操作管理方式。结合当前的消费方式,可以利用IC 卡往程充电机的充电,采用 充自动计费的模式,即时显示出计费结果。④详细的监测工作。主要指在动力源的温度值上的监测。⑤完善的保护措施,及时的报警模式。设置出自动保护的措施,发生故障时能及时产生声光报警信号,主要是指在缺相和过压的输入电源,充电机过热、过流、短路、开路、极性接反、超温等故障上面; 在发生断电时,能及时对数据及电流、电压、时间等参数处在预置范围内,另外还应包括发生故障的软件提醒。

另外,可以选择对电动汽车动力源部件直接替换,以弥补充通过电方式补充能源的不足,以使电能汽车有一个良好的行驶过程。当自备的电力源电能不足,到充电站替换成同样的动力源,提供动力源的充电和后期维护工作,只需要车主缴纳出一定的资金。不管电动汽车停靠在哪一充电站,都应该有责任对动力源进行替换,保证其售后服务,大大减少了车主充电产生大量时间的消耗。如果能使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实现自动化的操作,就更能使电动汽车得到补给的效率大幅提升。同时,电动汽车充电站保管者出现故障的动力源,更加有利于回收和维修的工作,增强了环保性。

2 当前电动汽车充电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根据现有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在电动汽车充电站工作效率的提高中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服务网络发展的滞后性

总所周知,电动汽车产业同车辆、充电设施和电池生产商,销售的厂商及售后服务网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有很多地方没有符合实际规范的电动汽车生产厂商,不具备大型电池生产的企业条件。电动汽车的销售和维修上,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体系,这使消费者在电动汽车的选购和售后上受到一定条件的印象,从而再电动汽车的正常发展上带来不利因素。

2.2 补贴政策的落实力度不够

通常地,消费者会优先比较购车和行驶的综合费用,电动汽车的售价在现在看,要高出同等配置燃油车的十万元至十五万元,政府如果不做相关的支持,加上一般消费者首先的购买能力,就无法对高昂的车价做出接收和认可,因此政府有必要落实补贴政策的实行,这关系到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

2.3 更换电池组上的局限性

在电池型号、容量、接口和品牌上的杂乱,是充电站更换电池组的主要难题,现在要达到统一的标准还有一些距离,这要有国家的部门联系,协调统一起业内相关标准的制定。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加快创建和发展电动汽车市场,就要在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的积极建立、政府政策补贴的落实及同电动汽车市场其他经营合作伙伴的合作上下功夫,同时更作为完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吴英姿.浅析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02.

第8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一、建设工程投标活动中存在问题分析

建设工程投标活动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建筑市场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整个招标投标市场的改革和深入,我国建设工程投标规范化程度日趋规范,投标人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招标投标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投标程序及投标运行体制逐步健全,投标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如现在一般的大、中型施工企业中,都设立了专门投标组织机构,类似的投标文件均建立了程序,相似的报价方式建立了数据数学模型,随机交换可取;施工平面图、施工网络图、施工进度图等可输入数据优化后计算机制作,这体现目前我国建设工程投标活动正向规范化大步地迈进,收效明显,对维持建筑市场秩序,实现招标规范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我国建设工程投标发展不平衡。一是各类招标市场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投标的不平衡,例如:目前仍有许多建设项目化工、电力、交通、通讯等没有纳入统一管理;二是各地区由于经济薄弱,管理力度缺乏,尤其是少数开发区、乡镇、工程项目在招标投标上存在管理的“盲区”。

(2) 公开招标的少。目前真正公开招标的项目比较少,有些工程公开招标也是表面现象,所以导致了投标人缺乏公开,公平竞争的机会,也迫使投标人想方设法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取投标资格和中标。

(3) 投标企业资质混乱,工作不够规范。按照《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范本》及省、市有关规定衡量,有些投标企业在建筑市场共求关系失衡的情况下,变相挂靠、恶性竞争严重,导致有些工程项目的投标质量离规范性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有些大型集团企业的投标书反映不了其本身的素质和实力。如投标标书编制质量低劣,投标报价漏项、差错倍出等。

(4) 机制不健全。部分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对有关法规宣传不够,具体监督制约措施跟不上,机制不完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不正之风的影响、地霸作风的影响等致使投标中出现的一些不法行为。投标机构尚未建立完善机制和真正启动。以上问题均严重阻碍我国投标活动的规范化发展,影响了招标人民和投标人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我们必须按照投标市场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投标的分析和研究工作,促进建筑市场投标的规范化。

二、建设工程投标活动规范研究及建议

建设工程实行招标投标制,是我国建设体制一项重大改革,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投标承包方式已逐渐成为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日益显示出以竞争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和保证工程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促进建设工程投标活动的规范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 规范工程投标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筑市场

建立完善的建筑市场体系,对建设项目投标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建筑市场是由工程建设业主、工程承包商和买卖的商品-建筑产品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工程承包商是在建筑市场体系中最活跃的一个主体,建立了完善的建设市场体系,工程建设业主要通过中标、投标制度,选择其投标活动中最为规范的、且各种投标指标符合评标要求的承包商中标,所以,建筑市场的三大基本要素都必须坚持招标投标,公开、公平、公正这个原则,都进入有形平等竞争择优落实,消除投标发展不平衡现象,这样才能使建筑市场体系中的承包者在投标活动中规范、有序地发展。改革和完善企业资质管理是保证招标投标质量的重要手段资质管理是政府调控队伍规模、监管市场的行为。应将违法违规行为列作企业资质审查和年检内容,作为施工企业资质管理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作为规范和制约施工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资质管理,不断促进企业对综合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的提高,所以企业进入建筑市场投标的质量也就得到了保证。

(二) 加强投标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投标活动的质量

目前施工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施工企业在投标时,对投标的程序和技术要求,报价策略不甚了解。甚至投标书的编制也不规范,而这种施工企业在市场上还极活跃,想方设法取得中标项目。这样使建设工程投标市场得不到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对投标人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引进人才、进修培训、参观学习,不断提高承包人投标的整体素质,使承包人在投标时均能有序地、规范地运作。

(三)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完善投标活动的有效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投标管理秩序来提高投标市场的效能,加速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建立完善的招标制度,规范企业行为;二是进行有力的执法监督,保证市场正常运行;三是建立严格的建设项目发包,建筑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四)注重与国际惯例对接

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采用较规范的土木工程项目类标准和计量标准①、指定了国际通用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并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承认和采用。因此,我国的投标获取承包工程应与国际上的惯例相衔接,向国际惯例靠拢。

以上问题均严重阻碍我国投标活动的规范化发展,影响了招标人民和投标人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我们必须按照投标市场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投标的分析和研究工作,促进建筑市场投标的规范化。

三、结论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为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核心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具体体现,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加快推进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法制化的进程中,研究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建设部 79 号令;《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 2000

第9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

1小水电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在我国小水电定义为电力装机50MW及以下的水电站。小水电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发电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

1)资源丰富。我国小水电可开发量为8700万kW(80年代水能资源普查结果),占全国水电资源可开发总量的23%,位居世界首位。

2)分布广泛。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国1573个县(市)。西部地区为5828万kW,占全国可开发量的67%;中东部地区为2872万kW,占33%。小水电资源分布较之煤炭、油气等其它能源资源分布更具普遍性,尤其对西部地方经济有更好的可及性和亲和性。

3)开发灵活。小水电可以分散开发、就地成网、分布供电。开发容量根据需要,从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千瓦到上万千瓦。能为户、村、乡(镇)及县(市)提供所需电力,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和辐射性。此外,小水电规模小,资金量也相对少,开发技术成熟,工期短,见效快,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经济贫困地区开发小水电较之开发大中型水火电更具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应该说,在国家集中资金开发大型发电工程时,地方政府最适于组织小水电的开发。

由于小水电在解决农村能源供应、改善生态环境、扶贫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我国获得了长足发展。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农村水电供电区逐步发展,迄今已接近全国近1/2的地域,拥有全国1/4的人口,建成小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容量达到2626万kW,年发电量900多亿kW·h,占全国农村电力市场总用电量30%左右的份额。

开发利用小水电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小水电已成为中西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以电气化带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当地经济的繁荣和不断发展,加快了脱贫步伐,解决了农村用能,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尤其在为边远地区无电人口提供基本电力公共服务方面,小水电具有明显经济优势,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七五”、“八五”和“九五”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不仅解决了1.2亿无电人口用电问题,而且普遍大幅度的提高了当地农村用电水平。目前全国尚有3000多万无电人口,约一半以上分布在小水电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极为偏远,负荷少而分散,用电网延伸来解决供电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小水电将继续在我国最终解决无电人口的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水电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小水电年发电量约合3000万t标准煤,其生态效果相当于免除7000万t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污水的排放。开发小水电为农民生活用能和农业生产以电代柴提供了基本条件。以电代柴减少了小水电供电区内自然林砍伐,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效果十分显著,森林覆盖率与年递增。涵养了水源,防止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正迅速得到恢复和改善。

2小水电政策环境现状分析

与可开发小水电资源总量相比,我国小水电开发率较低,只有30%左右。小水电发展缓慢是由于自身存在的弱点及外部经济政策环境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应该指出的是:

我国现有的能源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并不利于小水电的发展。小水电历经坎坷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动力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利益驱动。它表现出良好的外部经济性,但内部经济性及自身利益却难以保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为了促进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在小水电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按种类划分可分为行政强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创建市场型。属行政强制型的政策是《电力法》中关于小水电的规定。

属创建市场型的政策是国家关于农村小水电“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属经济激励型的政策包括:1)“以电养电”政策;2)国家扶贫资金可用于农村小水电建设的政策;3)小水电交纳6%增值税政策;4)小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已取消)。

这些现行政策是以基于计划经济的经济激励政策为主,而很少涉及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即价格和供需关系,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没有体现出来。行政强制型政策中也没有对小水电作定性和定量的规定,尤其是在上网权、电量方面缺乏具体配套政策和操作性。创建市场型政策虽然出台较早,涉及到了产权问题,但很不完善,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复杂因素下难以执行。在经济激励型政策中侧重于利用税收和补贴的调节作用,而没有充分利用价格这一市场要素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由于取消了专项贷款、财政补贴的有限性和6%增值税政策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得到执行,具有公益性质的小水电实际上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波逐流。如不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改革中,小水电将会遭受更大的冲击。总之,脱离了政府政策扶持,是我国小水电在电力市场竞争中步履艰辛、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当前小水电发展急需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激励政策。

3小水电市场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小水电自身存在着生产规模小、工程造价持续增加、丰枯矛盾、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等内部不利因素;同时也存在电力输出困难、电价机制不顺、市场发展缓慢、公益性制约等外部影响。在诸多矛盾中电力生产规模小、输出困难、丰枯矛盾、电价机制不顺及公益性制约最为突出,直接影响到小水电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导致投资回报率偏低,融资困难,缺乏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能力。

1)电力生产规模小。可再生能源在商业化运作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市场相对狭小,小规模的生产造成较高的工程设备投资成本,低产量的能源生产又会造成较高的能源生产成本。小水电也不例外。在现行的能源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中,装机容量大部分在千瓦以下的小水电企业与装机容量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千瓦的大型常规能源发电企业竞争无疑处于弱势地位。

2)电力输出困难。由于国家电网和小水电的所属关系不同,长期以来小水电发电上网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要么不能上网,要么上网电价很低,使得小水电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增大。

3)丰枯矛盾。我国小水电大部分是径流式电站,缺乏调节能力,在丰水期往往造成系统电力有余,小水电大量弃水;而枯水期造成电网缺电。这也是使小水电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4)电价机制不顺。小水电电价形成缺少规范化的政策法规。电价制定与调整,往往是根据决策者自身对工作经验、企业现状和国家政策未来走向的理解进行决策,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科学性不足。此外,在小水电价格构成中没有包含其外部经济性应得的合理报酬。小水电现行电价水平既背离价值规律,又不能反映供求关系。不利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严重影响了小水电企业的生存、巩固和发展。

5)公益性制约。相当多的小水电是依附于水利工程而建,除了发电,还兼有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功能。汛期弃水、灌溉和供水用水都会影响到发电用水。为了防御洪水灾害,小水电要提前泄洪腾空库容。为了确保工农业和城镇用水,小水电经常反季节提高水位,错过发电机会;或是长期在低水头运行,机组出力下降,经济效益随之受损。梯级开发的电站这方面的损失则更大。

4小水电激励政策设计思路

小水电激励政策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政策框架时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背景,对其内、外部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要注意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将市场机制引入小水电激励政策体系。此外,小水电具有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特性,制定政策时应与环境经济政策结合起来。以保证与有关部门政策的融合性,达到提高经济体系整体效益的目的。

我国目前常规能源大型火电平均单位千瓦造价为4000元/kW~5000元/kW;小水电平均单位千瓦造价为6000元/kW~8000元/kW;风力发电平均单位千瓦造价为9000元/kW~12000元/kW。常规能源大型火电平均单位电能成本为0.20元/kW·h~0.30元/kW·h;小水电平均单位成本为0.30元/kW·h~0.40元/kW·h;风力发电平均单位成本为0.40元/kW·h~0.50元/kW·h。小水电的经济性与风力发电比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常规能源大型火电比则缺乏竞争力。

小水电站经济性典型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诸多影响小水电效益和发展的原因中,发电量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小水电发供电收益普遍达不到对项目设计进行财务评价时的预期值。小水电实际发电量是决定小水电单位电能造价及生产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我国小水电年发电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实际发电量大大低于设计电量,也明显低于折减后的有效电量。影响发电利用小时数的原因与上述小水电自身及外部存在问题有密切关系,除了电力输出困难、丰枯矛盾和公益性制约等因素外,还有气候变化导致的径流年际与年内变化、峰谷矛盾、负荷特性限制及机组检修事故停机等因素也是影响发电利用小时数的原因。所有这些因素使小水电实际年发电量比设计年发电量要少30%左右,有的则高达50%以上。

小水电的折旧和利息是决定小水电单位电能造价及成本高低的另一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折旧和利息两者分别占小水电单位平均成本的19.6%、31%。原因是小水电大部分建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当地财力十分有限,因此小水电的负债率一般较高,大部分都在80%左右,有的高达90%以上。

小水电运行成本占单位平均成本的26.6%,用于维修及人员工资福利的比重较大。这一方面说明小水电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营运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小水电的利润率低,企业没有足够的财力搞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把握住实际发电量及生产成本中其它影响小水电效益的因素这条主线,将激励政策的出发点建立在市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行政命令、经济激励、创建市场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突出行政强制性政策和电价的作用,帮助小水电克服发展中的种种来自其内部和外部的障碍与困难,应是我们构筑小水电激励政策框架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5小水电激励政策框架设计

1)强化行政强制型政策。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对能源工业中的弱势产业可再生能源,应更多运用行政强制型政策促进其发展。这类政策包括配额制及各级政府的有关法规。政策制定重点应明确和量化小水电市场份额和发展目标,规定在地方电力建设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需占有一定比例。确保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优先上网权及电网收购全部电量。这有利于消除影响小水电发供电效益的来自体制上的不利因素。

配额制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建议加快组织实施。同时要争取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发展的法规,推动地方政府法规的制定。如广东省199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决议》,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地方法规,对小水电优先开发、优先上网、优先收购、电价机制、财政补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陕西省也在制定小水电生产配额及对小水电实行电价优惠方面做出了规定。这些地方政府法规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小水电的发展。

2)突出电价配置资源的作用。我国电价体系就环境成本而言依然存在严重扭曲现象。突出表现在高污染的火电生产原料价格偏低,由污染造成的环境成本没有计入生产成本,环境空间被无偿使用。今后在确定电价机制时,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电价准确反映电力与环境的真实价值。最终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机制。

建议在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后,政府对小水电上网实行市场价格保护,不直接参与同常规能源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小水电上网限价制度。既要对小水电上网实行电价保护,对由公益性制约和外部经济性增加的生产成本进行补偿,使其获得合理利润,又要促使小水电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小水电的竞争力。这一制度的核心是:政府为小水电制定上网的最高限价,只要小水电企业的报价低于限价水平,电网只能收购不能拒收。而高于这一价格的小水电企业则会被淘汰出局。

小水电竞价上网限价的确定,可以参考英国等市场经济国家比较成熟的公用事业价格规制模型。由此小水电上网限价的初始定价模型可以设计为:P=C×(1+R)+T+V(其中:P为政府规定的上网最高限价;C为小水电企业的平均社会生产成本;R为成本利润率;T为法定税金;V为考虑供求、政策等因素的调整额度。)小水电上网限价的调整模型为:P′=P×[1+(ROI-X)](其中:P′为调整价格;ROI为消费物价指数;X是小水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这种定价方法与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定价原则相符合,能够有效的反映对小水电外部经济性的回报及对由公益性制约引起成本增加的补偿。

3)完善税收政策。要继续执行小水电交纳6%增值税的政策。应明确不转供大电网电力的小水电,按照“交6%,免11%开具增值税发票”核定电网供电部门的增值税额,或实行先征后返,确保落实小水电减税政策。参照国外经验,应积极制定能源环境税收政策,对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设排放费,收费用于补贴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