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产业链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链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链的核心

第1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一、 产业结构的微观结构

1. 以生产体系划分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演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许多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他对57个国家作了截面分析后得出,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与生产结构的高变动率是相互关系的。罗托斯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经济部门依次更替的结果。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是经济学家研究产业结构的经典研究方向。我国的经济学家在研究产业结构时,也多以三次产业分类法来划分产业结构。

但从微观角度看,产业结构并不仅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的简单数量比例关系。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划分产业结构,即围绕关键产品划分不同的产业体系,把一个个产业体系看作产业结构的微观结构。宏观的产业结构是不同微观结构的叠加。以产品为核心的生产体系构成了产业结构的微观结构。而微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也会影响到宏观结构,并最终影响到三次产业体系的调整变化。

由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也就不仅仅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上。同时也表现在不同产业体系中,围绕核心产品的微观调整。具体而言,就是反映到产业链的调整。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链的重整和优化,微观的产业体系通过创新实现升级转换,达到了产业体系内的结构性调整。不同产业体系围绕不同产品进行调整的叠加,广泛调整的结果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可以通过产业链的重组,推动并达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2. 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产业体系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作为系统,其组成的要素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构成产业体系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及联系方式(芮明杰,2005)。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实际上就要研究产业体系内的各种关系。

将产业结构按照不同关键产品划分为不同产业体系,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产业内深层次的联系及联系方式:例如,中间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整个循环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消费需求的影响、供给因素的影响、环境政策的影响等。

产业体系是一个一个围绕最终产品的生产网络叠加形成的。最终产品是由一个一个企业生产的。产业体系就是一个一个围绕着最终产品叠加起来的复杂系统。它们之间互相有交叉,互相为自己所在的产业体系和其他体系生产配套。叠加出一个复杂系统,从宏观上看,这个复杂系统就是产业结构。过去按企业生产的相同性划分成不同产业。从产业体系关键点来看,产业体系的关键点是体系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拥有最终产品的核心技术、制定产业体系的生产标准,集成产业体系中的其他配套企业,并带动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其余配套其余围绕核心企业成为一个网络体系。核心企业的技术、工艺、产品发生变化,会带动其所处网络发生变化。无数个小的网络发生变化,最终会传导到整个体系发生变化。即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核心企业的创新并传导到配套的企业其他企业,其动力源于竞争和需求的存在。故核心企业所处网络发生的变化也是由竞争和需求推动。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市场机制通过需求和竞争,导致技术进步。

3. 微观体系中反映的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从微观产业体系的角度看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就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失调,更反映为一个个围绕关键产品的产业体系内部微观结构的失调。产业结构的问题,均能在微观体系上得以反映。

从微观生产体系上看,我国的企业大多是产业链的配角,在价值链上处于被支配地位。跨国公司因拥有核心技术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加工阶段。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也难以成为价值链的主导。具体到微观产业体系上,就可以看出,在围绕核心产品的产业体系中,作为核心的企业很多都是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包括一些在规模上较大的企业,也仅是跨国公司的配套厂商。这些大企业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知识外溢等方面均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在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中较为被动,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主要凭借自然禀赋和劳动力要素优势参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而无法成为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企业虽然在技术、创新上确立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缺乏产业链的集成能力,无法有效整合产业链,为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制定标准,并带动产业链企业的协同创新,故而也难以成为产业链的核心。

我国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强、能够承担产业体系核心、具有较强集成能力的核心大企业。这些核心大企业能够开展自身的创新(包括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标准的创新等),并通过知识的外溢带动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创新。除此之外,核心企业还能制定产业链的创新标准,提高产业链创新的效率,加速产业链的提升。另外,核心企业还能通过引入新的产业链上配套企业重组产业链。新引入的配套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配合核心企业的各项创新。无论是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链上原有企业的创新,还是引入更具创新能力的新配套企业,都能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使产业链整体向更高价值的上方移动。

这些微观产业体系的变化,将在宏观上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的均衡,随着微观产业体系的优化,逐渐发展为高水平的均衡。我国只有培育出一批本土的系统集成商,才能够带动一个个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以微观体系的升级转换带动宏观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宏观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 产业链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链是产业结构的微观结构。微观变化必然导致宏观变化。产业链重组,是产业链构造方式进行了改变,产业链上企业数量、产业链关联者及关联方式的改变。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分工方式使落后企业被淘汰。从宏观上就表现为淘汰落后,提升产业结构。分工合作的重构,对链内企业产生了淘汰、维持和发展的变化,最终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结构性调整。

1. 产业链的重组可以改变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创新可以推动产业链的重组,使产业链上企业进行升级和优胜劣汰。不能跟上创新节奏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同时出现新的企业加入产业链。一般情况,在创新过程中被淘汰的企业是产业链上缺乏核心技术、价值附加值比较低的低端企业。而新加入产业链的企业,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创新能力强、甚至拥有突破性新技术的企业,有些新加入企业甚至通过创新产品成为产业链上新的核心和集成者。这类企业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可以获取产业链上的最大价值。由于产业链上的企业往往集聚在核心企业周边,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为以产业链集成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产业链的重组,将会通过核心企业的辐射,改变该地区产业集聚状况,从而改变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2. 产业链的重组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内生过程。产业链重组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的创新,尤其是作为产业链集成者的核心企业的创新。集成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使产业链的标准发生了改变,链上企业围绕集成企业的标准开展更为有效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部分创新能力差的企业被淘汰、部分拥有新技术新知识的企业加入到产业链中,从而推动了产业链的重组。

产业链的重组在价值链上表现为价值分布的改变。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在价值分配上处于主导地位,分享了价值分配中的较大部分。其余企业只能在价值链上处于低端。产业链上企业在价值分配上的竞争也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价值链上占据更为主动的地位。

三、 产业结构的关联方式表达为产业链

产业结构的连接方式可以表达为产业链。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也可以表达为供应链和价值链。产业结构一是比例关系,一是连接方式。产业链是从连接方式的角度刻画了产业结构。改变产业链连接方式,就改变了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从宏观方面对产业体系的分类。产业链可以从微观上表达产业结构的联系方式,是产业结构的微观组织形式,表现了从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和整个过程的分工协作关系。

上图表述了产业结构与产业链的关系。整个产业体系由不同的产业模块通过分工合作联系在一起。两个产业模块之间的交叉点,从宏观上看,是投入产品在产业体系中的交集,即可以看作是同一投入产品生产出不同的产出品;从微观上看,可以看作同一企业为不同产业模块提供服务。从宏观角度,这些点在横向上构成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从微观角度,这些点在纵向上形成了产业链。

核心企业通过自身的创新进行产品升级,或者进行产品革新。两者的区别在于,产品升级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改良和优化;而产品革新是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无论核心企业的升级还是革新,都会通过合作网络和产业链关联使配套的小企业变化。

第2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创意产业;三网融合;创意产业链

一、引言

目前,尚处于培育期的我国创意产业还处于市场尚不成熟,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阶段,仍然存在着制约创意产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如中国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新的消费市场亟待拓展,新的需求热点亟待创造。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既要解决内外部的结构失衡问题,又要形成新的增长引擎。而在这一背景下,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进程也在加快。国家《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趋于融合的态势,可望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提供新的契机。抓好这一契机,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和改善民生,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创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推动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推进创意产业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如果说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驱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强劲引擎,那么推进三网融合将成为驱动创意产业全面发展的强劲引擎。

二、利用三网融合,从创意产业链的源头扩大创意产业的生产能力与规模

1.三网融合借助不同业务的融合与扩展,促使创意内容产业的范围和种类得以扩大。推进三网融合,让电信与广电相互进入对方业务,有利于广电业和电信业在保持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拓展产业边界,获取新的业务利益,从而扩大创意产业的生产能力与规模。由于长期以来的分业管制,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的业务定位不同,相互关系不大,且各自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在一个网络上提供三种服务已成为可能,如中国电信已投入巨资建设了六大内容基地,包括爱音乐、手机游戏、物联网、视讯、手机阅读、软件超市,但是这些增值业务的商业应用由于在三网独立状态下面临诸多许可限制,制约了它们在更广泛的领域产生价值。实施三网融合,可以从体制上消除这种障碍。从本质上讲,发生在电视、电话和电脑间的产业融合从业务层面看能使各网由单一业务转向话音、文字、图像、视频、数据传输等综合性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内容服务。

2.三网融合通过促进创意产业链的拓展,促使创意内容产业的产量和规模在不同领域得以扩张。三网融合也会促进更多的行业和产业进入到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中,如三网融合使得3G数据业务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传统移动通信的产业价值链,大量的产业链成员如内容产业成员加入到创意产业中来。在由多产业、多行业融合而成的新的产业链中,包括由网络设备商、移动运营商、内容供给商、内容集成商、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软件开发商和用户等,将形成“移动”的创意产业——手机创意产业,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个新领域。这不仅将将拉动和促进创意产业的膨胀,使创意内容产业的数量和规模得以迅速扩张,而且通过市场竞争可以进一步获得内容产业质量的提高。

三、推动三网融合,在创意产品的传播环节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搭建更丰富、更迅捷的渠道

1.在三网融合中,广电网的升级整合将提升和拓宽创意产业的主播渠道。广播影视作为主流媒体,拥有庞大的节目内容资源和网络资源。在三网融合中,主要是对广电网中的有线电视网进行升级改造。多始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初的我国有线电视网的网络带宽多为450MHz或550MHz,有限的带宽只能开展模拟电视及基于广播式的单一业务,传送的是模拟电视信号。网络收入主要来自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大量的综合业务如上网、网上游戏、网上教育、视频点播等都无法开展。但三网融合将促使广电网技术由窄带技术向宽带技术拓宽,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升级,改造后的广电网将促进有线网络尽快实现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看电视变成用电视。将会更好地承载创意产业的主播渠道的使命。广电网正在积极推行的制播分离改革,也将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内容产品和更好的传播服务,成为创意产业的生力军。

2.电信网的融合将使创意产业渠道由有线(限)向无线(限)延伸。传统的电信网主要是传输语音业务和低速的电报业务,几乎和媒体没有任何的联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电信网发生了彻底的变革。目前的电信网的宽带除了接入方式与广电网不同外,提供带宽的理念是一样的,而且可以承载大量的互联网业务,但电信网最具特色的业务是移动通信。据工信部的统计,至2008年12月,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经突破6.4亿,最终会形成拥有几亿用户的庞大媒体平台。据易观国际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无线搜索用户数突破1亿,达1.38亿,相比2008年,增长率达112%;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服务之一——手机浏览器的用户使用占比达到48.5%,且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手机媒体的用户在手机用户群体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随着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加快,将形成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的新型媒体渠道,如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3G手机,是继电影、电视、电脑之后的第四块“屏幕”,这种向无线(限)延伸的新型媒体渠道有着快速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3.互联网将成为三网融合的基础,使创意产业无处不在。如果说计算机的出现帮人们提高了工作效率的话,那么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则使得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这种传播带动了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更促进了多项技术的融合和创意产业的诞生。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互联网,各种创意产品和服务适应人们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收听、收视以及互动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社会变革的中心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另外,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网络应用更加丰富,对基于网络的创意产品的需求更大,经济带动价值更高。基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将满足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等终端用户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带来的将是无处不在的创意生活。随着IPTV等技术的发展,将不断丰富创意产业的传播形态,扩展创意产业表现形式,延伸人类获取信息、表达情感的手段和能力,革新创意产业内容的存储、传递、继承、更新、生产、消费方式。视频分享、P2P直播、影视点播、下载、聚合、播客、网络游戏等新形式的互联网服务形态不断出现。

另外,三网融合后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可以借助广电和电信的技术和业务优势提升网络服务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创意产业进入到“各献所知、各取所需”的境界,让每个人既是创造者,又是传播者和消费者。使发展创意产业不再是局限于某些职业和领域的少数人的事,而是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渗透到每个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后工业化时期的今天,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参与传播。为此,发展创意产业离不开带来创造力的创意源泉的智力资源和作为物质载体和手段的科技资源。这是由创意产业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即生产要素不再以人力、能源、原材料为主;形成的财富不体现在物权的有形资产上,而体现在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上;产品不再具有排他性。

四、实施三网融合,在创意产品的消费环节为创意产业创造前景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1.三网融合带来大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会为创意产业创造前景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的加强,使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大众的要求和选择决定了市场,市场决定了业务,业务决定了技术。在数字时代,随着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发展,手机将不断衍生出手持电影频道、紧急广播、新媒体广播、音视频手机报、音视频杂志、互动电视等各类文化新业态和实时交通路况、实时金融行情等信息服务,满足人们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现通话、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多种需求。如新华社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出手机报,如果能抓住电信用户的阅读需求,既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既可以实现双方内容、资源、服务的共享,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又可以创造出新的创意产业消费市场。此外,移动电视、网络视频等领域的用户数量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些都会促进创意产业消费市场的竞争和繁荣,促进创意产品真正为满足普通大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2.三网融合促进服务成本的降低会为创意产业创造规模更大的消费市场。科技的进步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多的人也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从技术角度讲,三网融合使每张网都可以提供包括数据、语音、视频的全功能业务,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促使三网通过不断地完善服务和提高质量来争取用户;有利于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到功能更多、速度更快、价格更低的网络服务;最终有利于为创意产业创造更大的消费市场。以3G为例,投资巨大而目前应用情况却不理想,关键是服务质量和价格不能满足普通大众消费者的需要。三网融合将使广电和电信打破在各自领域的垄断而进行有效竞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渠道、竞争的价格最终会使更多的大众消费者不再是多种业务的旁观者,而成为直接的体验者和消费者。

五、推动三网融合与发展创意产业的关系

总之,推进三网融合与发展创意产业无疑都会促进多个产业的发展和对社会民生的改善,但二者的发展如果能紧密协调地结合起来,将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三网融合与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尤其是加强内容产业的培育和建设,十分有助于三网融合中新业务的拓展,这对顺利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和繁荣新兴市场,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样,三网融合将构筑创意产业的新产业构架。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混业发展的状态,以三网融合带动创意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有利于推动创意产业的数字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促进创意产业链向着逐步优化和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创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打造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其中,广电和电信是未来创意时代的火车头,二者融合的越快越好,越有利于创意产业做大做强,越有利于三网融合的顺利推进,越有利于推进中国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型、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生态友好型的方向更快地发展。

第3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林产工业 核心竞争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08-02

国有林区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陷入了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生态环境恶化的境地。作为在国有林区占据重要地位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其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对解决资源、经济与生态环境三方面的问题都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与国有林区的其他部门一样,多数国有林产品加工企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效率低下、机构臃肿、竞争力弱的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不但没有起到振兴林区经济的作用,还成为国有林业企业的经济包袱,进一步加重了国有森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林产工业企业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其经营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针对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做出决策。而供应链是20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供应链管理为视角,探讨黑龙江省林产加工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进行生产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林产加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理性的选择。

一、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1.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将供应商的活动视为生产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加以控制和协调,这就是向前延伸。后延是指将生产活动延伸至产品的销售和服务阶段。供应链就是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这样一些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

供应链管理的幅度较企业管理要宽泛,最终依靠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战略决策,要求采用系统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供应链管理协调不同企业的目标,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并由此使链上的企业获得目标利润。在供应链管理中,一起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运作。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联系在一起,并对之优化,使各个相关企业形成了一个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在这个网络中,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它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实现多赢的结果。林产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林产加工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并且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建立起来的独特的差别优势,是能够增强其在该业态中以及整个林产工业产品市场范围内的竞争地位的关键能力。林产加工企业为了长期的生存,需要在市场上建立持久竞争优势,即核心竞争力。

2.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从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重视企业内部环境条件和管理机制,针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协调和整合,而且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影响。以供应链及其管理思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外,还需要分析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其所处的行业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的现状与未来行动,考查供应链上与其紧密相关的供应商、物流企业、销售商的运营状况与合作可能性以及顾客的需求变化等等,通过分析判断这些相关因素和相关企业的动态、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目的是客观、有针对性地找到目标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有的放矢地协调、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抓住机遇,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

综合分析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得以体现和有效的前提是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不但要处理好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外部关联环境,尤其应重视供应链的建立与管理。

二、黑龙江省林产工业企业的现状与竞争态势

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0年,黑龙江森林工业系统林产工业四大类(人造板、家具、造纸和林产化工)产品产值仅为8亿元~9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占1999年、2000年林业系统工业总产值的18%~20%。即使在上述四类产品中,初级或中间产品也占有绝对优势,比重大致依次为75∶14∶6∶5。在比重份额最大的人造板中,较为传统的胶合板、纤维板和刨花板产品仍占人造板全部产值的76%以上。长期以来,黑龙江森林工业系统林产品工业劳动生产率偏低且初级产品偏重的产品结构,是黑龙江森林工业系统长期落后和亏损的主要原因。随着林区经济的发展和林业科技进步,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相继得到发展,截止到2007年,森林工业辖区内共有林产工业企业1355户,其中国有企业54户,集体企业59户,非公有制企业1242户。总局和管局直属企业16户,林业局所属企业1339户。直属16户企业全部为国有,其中有1户实行租赁经营。林业局所属企业中,国有企业38户。2004年末林产工业在册职工9.2万人。2007年,林区林产工业拥有固定资产45.9亿元,其中国有30.5亿元,国有资产中40个林业局拥有21.5亿元,16户直属林产工业企业拥有24.4亿元,形成锯材、人造板、家具、木制品、制浆造纸、林化和其他类别等7大类33个产品系列的产业规模。2009年,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林区产业总产值完成297亿元,增长21%,增加值完成124亿元,增长23%,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行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完成木材生产394.5万立方米,销售木材409.7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33.9亿元。加快人造板、家具、地板等精深加工业发展,木材加工园区达到12个,实现林产工业产值60.5亿元,增长15.3%。

虽然,2009年黑龙江森林工业林区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在黑龙江省的农业、石油、煤炭、森林工业、农垦、装备制造这六个群体中,森林工业的收入是最低的。浙江省林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每万公顷林地产出达到2.2亿元。江苏邳州是个县级市,他们坚持以林业产业立市,年产人造板800万立方米、家具150万件,产值达220亿元。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林区缺少拉动作用强的大龙头、知名度高的大品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主打产品,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未形成规模,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木材。黑龙江省林产企业要想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稳固其生存发展地位,就必须引进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等,不断提高和保持其持续核心竞争力。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供应链及其管理是企业与其相关企业获取联盟整体竞争优势的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因此,黑龙江省林产加工企业应以科技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突破口,重视供应链管理,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供应链的黑龙江省林产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途径

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又使其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企业生产涉及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等诸多部门,各部门有其相应的职能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但这些能力不会自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通过企业的组织、协调、控制等对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和整合,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绿色供应链是随着供应链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解决途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还包括废物使用者和处理者,物流网络的各节点企业之间不仅存在正向物流,而且在废物、副产品、回收物的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逆向物流网络。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统一。对于林业来说,林木资源附加值最高的用途之一就是用于制浆造纸;对于造纸业来说,最佳原料正是木材纤维原料;而对环保来说,木浆比草浆的制浆过程更便于污染物处理和实现清洁生产。因此,林、浆、纸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产业链是顺理成章的。而且,世界许多林业和纸业发达国家的林、浆、纸结合已获得巨大成功,并有效地实现了林业产业和生态系统的双赢。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瑞典等经济发达国家,林业造纸已作为绿色产业,成为其国民经济10大支柱制造业之一。通过林业绿色原料生产、绿色采购、绿色半成品和成品生产、绿色营销、利益分配、利润反哺绿色原料生产等环节,实现价值链的增值和良性循环。通过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森林认证、分类经营、纸浆林生态价值和环境效益的发挥、造纸污泥用于速生材复合肥和土壤改良剂、自然界的碳循环等环节,实现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2.林业资源的生产加工过程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供应链管理在把整条供应链上的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无缝的过程来加以规划和优化的同时,要求企业根据变革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依照“用户需求”和“流程管理”的思想对企业进行优化重组,据此提升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供应链管理不单一强调林产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更看重高效率、精细化的中、小型企业运营规模。从理论上说,企业高效率、高竞争力的实现必须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生产能否高效率,能否获取相对竞争优势由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和客户的满意程度来定。因此,林产企业必须首先满足客户需求。然后再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协调外部供应链上的相关供应商、销售商,并使其付出的成本最小,从而逐渐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黑龙江省依托已有的成熟技术、成熟设备,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搞好了木材精深加工,实现从原木生产向板材、人造板、家具、地板等精深加工产品生产转变,强大了林产工业,为组建人造板、地板、家具等公司,加快产业龙头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构筑了基础。

3.构建高效的供应链平台。供应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综合绩效、缩短企业定单处理周期、降低库存、缩短现金循环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取应以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基础和前提。一般而言,供应链管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与库存、缩短企业定单处理与现金循环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来达到的。因此,构建林产企业供应链管理平台应以链上林产企业为主导的一系列相关企业的经济利益为同一目标,重视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环节过程的建设、协调和控制。区域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的平台,必然要涉及林产企业的价值链及其供应商的价值链、销售商的价值链以及企业客户的价值链。通过这个平台,林产企业应该基于其供应链管理,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变化和顾客的需求,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企业生产运作能力以及自身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为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同时,林产企业供应链管理平台既然是以林产企业为主的涉及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的企业实体的集成。因此,供应链上的林产企业应特别注重与这些企业的协作,这种企业间的协作是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形成的。

[本文为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LBH-Q09178)和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0B046)]

参考文献:

1.何浩然.国有林区林产品加工企业效率分析[J].林业科学,2007(11)

2.包菊芳.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J].技术经济,2006(11)

3.张智光.林业产业管理的新动态林业绿色供应链[J].林业经济,2008(12)

4.龙勤.区域林产企业供应链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培育[J].经济师,2007(6)

第4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外贸结构;产业结构;联动机理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163-02]

一、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具体可分为两大类观点:一种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种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相关文献

张亚斌(2000)从耦合的角度将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认为这两个系统的演进作为国民经济结构运动的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1]。王岳平(2007)从实质、动因机制等方面剖析其对技术进步继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指出产业结构总体上决定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2]。蒋昭侠(2005)指出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的水平;而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引导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3]。原毅军(2008)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4]。吴颖(2005)、赵东(2006)认为在产业间贸易下,外贸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即产业结构决定一国外贸结构水平,而外贸结构反作用于产业结构[5~6]。

(二)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的相关文献

国内学者肖云(1994)、谭清文(1997)认为,在违反比较利益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国际贸易,不会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成长,而往往会造成产业结构畸形[7~8]。黄晓玲(2002)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指出,静态的比较优势具有强化、凝固现有的产业结构的倾向[9]。陈元(2007)也同样指出:一般而言,一个开放经济体在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政策扭曲程度较小的情况下,国内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可贸易程度较高的工业品应该和对外贸易结构比较相近,国内产业比重较高的部门也应该是出口较多的产业部门;相反,在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政策扭曲程度较大的情况下,则国内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偏离程度越大[10]。

综上,二方面的研究各有侧重,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只是后者站在发展中国家更强调对立的一面。但需指出的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理论中的规律性论断已经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

二、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联动机理

(一)产业间分工下: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

按照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的产品生命周期是“生产―出口―进口”;而按照赤松要的雁型模式,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是“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将二者联系起来就得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产品循环,出现由产品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进而推动贸易结构,再由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演变趋势。显然,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二)林氏逻辑下: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关于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在国内颇有影响要数以林毅夫(2007)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本文称为“林氏逻辑”)。该战略指出:禀赋是一国技术选择和产业选择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紧约束;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只有根据由经济体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才会在竞争中具有自身能力;通过资本积累速度的的加快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贸易结构优化反过来又带动了资本积累速度的加快,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结构得到提升[11]。显然林氏逻辑下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忽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作用,国际产业转移可以通过资本的积累和技术扩散效应,使一国突破要素禀赋的限制,实现蛙跳型跨越。

(三)新一轮产业国际转移下: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的联动机理

在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和信息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之前,国际产业转移基本呈现同类产业整体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依次梯度转移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全球化发展态势明朗,国际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上不同要素密集度的经营链条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异的国家之间梯度转移。

1.外贸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的途径与机制。(1)外贸结构通过提升要素察赋的途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中开放部门的增长。首先,外贸结构通过不同程度地改变各产业的要素供给弹性,从而使那些受制于国内要素察赋的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次,外贸结构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各产业的产品需求弹性,进而使受制于国内市场容量的产业得到规模经济效应。(2)外贸结构通过国际产业联系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通过国际产业关联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除结构瓶颈,促进结构合理化;二是强化结构转换能力,促进结构高级化。在这个过程中,外贸结构既可通过产业中间需求,也可通过产品最终需求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供求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投入产出关系是生产技术水平的反映,所以,外贸结构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水平的途径作用于产业结构[12]。

2.产业结构作用于外贸结构的途径与机制。(1)产业结构通过外贸结构获取比较利益。在国际交换中,一国出口的是国际价值大于国内价值、本国具有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产业的产品;而进口的是国际价值小于国内价值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劣势产业的产品,从而获得贸易利益并在国际分工中形成符合本国比较利益的外贸结构。(2)产业结构通过外贸结构反映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一国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出口额及其比例表现出来。产业竞争力越强,其出口结构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越高;而产业竞争力越弱,其进口结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越低。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竞争能力变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是一致的。

3.FDI的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由比较优势转变为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FDI的流动成为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母国和东道国存在技术差距,FDI一方面会强化东道国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无形资产的实现,另一方面增加了东道国的资金积累。因此,FDI在东道国的产业布局,会影响其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其贸易结构。对于母国来说,将国内已经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用进口来代替出口,可以为其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而且,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使得国外因素尤其是FDI对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4.政府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作为一国外生变量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对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也有重要的影响。贸易政策是贸易结构形成的直接因素之一,是指一国或地区运用关税、补贴、进口商品价格或数量限制等政策工具,维护本国贸易或经济利益。从性质和作用角度看,贸易政策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在自由贸易政策下,贸易结构一般会遵循国内或区内的比较优势结构;相反,在保护贸易政策下,由于贸易政策工具对进出口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贸易结构与国内或区内的比较优势结构可能发生背离。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产业素质、调整产品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的总和。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既定的目标。常见的政策方式有,在一定的时期内,支持某些重点产业的发展,或对某些弱小产业进行必要的保护,或帮助衰退产业平稳地退出市场等等。而这些方法措施的使用,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产业政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果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

三、结论

综上,按照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结构,比较优势结构又决定了贸易结构;在开发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外贸结构是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在分析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现状时,必须考虑FDI和相关贸易、产业政策等因素。恰恰是这些因素在中国对外开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忽略了这些因素的作用,其研究的说服力将大打折扣,就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张亚斌.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80.

[2]王岳平.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

[3]蒋昭侠.产业组织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35.

[4]原毅军.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39-140.

[5]吴颖.吉林省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15.

[6]赵东.广东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7]肖云.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对外经济的战略选择[J].贵州社会科学,1994,(5):15-19

[8]谭清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1997,(4):67-72.

[9]黄晓玲.外贸、外资与工业化――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1-33.

[10]陈元.我国外贸发展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41-44.

第5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全球价值链思想的内涵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为了应对全球竞争的压力,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这就促使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吸引跨国公司的是各国、各地区的不同优势。发展中国家大多具有劳动力优势,往往被配置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则被配置在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上。而把来自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多个企业组织连接在一起的载体或媒介就是全球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通常被定义为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在传统的跨国公司“金字塔”结构中,权力集中在跨国公司总部,而且有一个垂直的命令链,与此相反,现代的全球生产网络看起来更像一个由相互联系的独立企业构成的“蜘蛛网”,这当中既包含跨国公司原有的独资公司、合资公司,也包含外部的独立供应商、经销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其中存在着公司内部、公司之间两种交易协调机制。近年来,生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延伸,直接导致了国际分工模式、经济组织方式、比较优势表现形式、产业升级路径等一系列的变化,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生产与贸易、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

根据研究,全球价值链有两种:一种是购买者拉动价值链,另一种是生产者驱动价值链。一般而言,方便的技术能促进购买者拉动的价值链,而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需要掌握难度较大的技术。

二、我国体育用品市场的现状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存在,但这一市场的大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运动鞋、运动服装的生产基地,已能生产上千种体育器材和设备,质量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当然,与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我国的体育用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出口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二)体育用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小而散。

(三)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少,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四)体育用品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名牌效应。

三、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积极打造人力资本,揭示每位员工未加发掘的人力潜能。企业应遵从一整套事先确定的,在其管理实践中清晰可见的价值观。将企业员工放在首位,支付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工资,把培养企业员工作为头等大事,对员工的照料转化为公司对个人的尊重。使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2.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体育用品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体育用品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3.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二)体育用品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1.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体育用品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集约化程度低,这与我国现在所处的大环境不能适应。引导国内体育用品企业走大资本、大市场的发展道路是适应WTO规则的要求。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3.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集合的、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是不能复制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在打造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立足国际竞争,突出主营行业优势;要有资源规划和经营计划,进行企业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的规划,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落实企业可以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计划。明确集团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分工及战略协作关系,提高企业集团的协调力和资源整合力;加强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运用,提高战略管理能力。最后,祝愿中国的体育用品企业一路走好!

第6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生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数字化经济的蓬勃发展,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作为体现国家科技、经济、人才等综合实力的重要领域,已成为许多国家争取主导权、话语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为提升我国无线移动通信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向世界先进水平跨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确立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专项,大力发展低运营成本、扁平化、全IP网络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后续演进和宽带无线接入。代表了信息通信技术主要发展方向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其速率和可应用的带宽,以此满足人们对数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然而,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下,如何确保国家重点投入发展的通信网络拉动内需,扩大海外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当前移动通信的业务状况

目前,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在终端,网络和内容上都在逐步融合,融合之后的新型网络架构可以提供更多新颖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这为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带宽、网络融合、行业推广、有效监管等各方面的挑战。

1.服务单一化向服务多样化的转变

以我国目前移动通信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现有通信网络存在业务单一的问题,通信网络主要服务于传统的语音业务。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1~5月中国电信产业业务构成中,移动通信、固定本地和长途通信占业务收入的90.6%,数据通信网业务实现收入37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4%,但也仅占电信业务收入比重的9.4%;2009年数据通信网业务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0.8%。2010年上半年,数据通信收入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仅达到12%,我国将近90%的通信行业的收入来源于占用现有网络带宽资源10%的语音业务。占用90%带宽的数据业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仅达到10%。而发达国家通信业务发展的数据显示,数据业务的收益是通信业收益的主要来源。移动通信业务本身正在发生从单一的传统的语音业务向多样化的多媒体业务的转变,语音业务低值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截止2012年6月底,中国电信的非话业务收入占据收入比例达到60%以上,中国联通则达到50%以上,中国移动接近30%。

2.带宽日益增加,速率日益提高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由单一语音业务向移动多媒体和宽带数据业务方向发展,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3G在速率、QoS、无缝移动等方面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这就需要构建容量更大、速率更快、功能更强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以实现更高品质的多媒体业务和全球性的、“无所不在”的通信服务。LTE可提供的上下行数据峰值速率可达到50Mb/s和100Mb/s,此时高速互联网接入、手机游戏、可视电话、手机电视、视频点播等业务将成为现实。LTE/4G网络的商用,将为移动行业应用开辟更加巨大的空间。

3.应用和业务领域的拓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可利用的带宽快速增加,网络的传输速率显著提高。在全面服务大众用户的同时,致力于转型的移动运营企业将移动行业应用拓展到了政务、公安、交通、金融、电力、工商、农业、教育等领域,使移动数据业务从短信、彩信、手机游戏等大众化业务向“警务通”、“家校通”、“农信通”、“移动工商”、“移动税务”、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移动行业应用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行业信息化进程。

目前,以发达国家的宽带应用来看,家庭医疗和远程诊断,基于移动多媒体设施或移动终端的远程教学,工业传感器信息收集等宽带应用将会是企业中很有前景的宽带业务,带宽和速率问题一旦解决,这些宽带业务就可以更好的得以应用。支持多种数据业务的先进的通信网络可以更好地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效率和企业效益。

三、生产业的崛起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从全局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生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相关,ICT本身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它又是对工业、农业和传统服务业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

生产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及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服务业的支柱。这些行业领域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代表着服务业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5%左右,个别国家甚至达到了78%以上。生产业呈现产业融合和服务外包的趋势,与金融、物流、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服务方式呈现虚拟化、网络化的趋势。生产业已经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因此它对ICT业特别是宽带无线移动的需求是巨大的,它在带宽速率覆盖等诸方面的需求量远比目前2G、3G的各项应用和服务总和还要大的多,这为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四、结论

第7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对于产业链金融,国际与国内金融机构在概念和实践的重点存在差异。国际金融机构着重解决核心企业的问题,而国内金融机构前期突破口是众多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手段。当前,关于产业链金融,只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没有具体定义,理论的发展仍有待深入。为较准确地剖析产业链金融,需要对相关定义进行厘定。

一、基础概念框架

(一)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产业链是由产业分工形成,分工越细,产业链条就越长,增值环节就越多,技术越进步可以延伸的环节就越多。上游产业的产出或副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投入,产业之间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联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这就是本文给出的定义。因此,产业链是分工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细分的结果。

一个地区要形成产业竞争力,应占据产业链上的相对有利位置或关键节点,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适当延伸产业链。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综合体现在特色产品,由特色产品形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向原材料延伸,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行业延伸,形成有机产业链。重视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重点发展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发展在产业链上起关键作用,且对产业链的上下游有控制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环节,或者是产业链上增值能力较强、增值幅度较大的环节。发展产业链,首先要着眼于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同样也要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

因此,产业链是产业部门依据特定逻辑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联形态,用来分析产业发展的宏观走势。价值链是把企业生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是用来分析产业链的方法和工具。供应链是指商品传递到消费者前的各种业务活动的连接,侧重从供给角度考察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所以产业链是客观的,没有供应关系就没有供应链。

(二)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

产业链金融就是金融支持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是选准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其次是支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然后形成复合产业集群。金融支持有机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要找准并重点支持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和产业链延伸中的瓶颈节点,支持关键节点上的骨干企业,使骨干企业融资有保障,其上下游企业资金充足,从而带动金融服务领域和增值链条的延伸。

由上可知,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有根本区别的。产业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一切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来看待供应链中的资金融通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产业链金融概念,本文认为产业链金融就是以实力强大的企业为核心,用合理的资本运作手段,把产业链企业融资成本最小化、产业竞争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集群的资金融资活动。

(三)产业链金融的涵义

产业链金融不仅为核心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提供融资,还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链金融通常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产业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把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连成一体,把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与下游的分销商、零售商与最终消费者有机连成一片,给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二是突破了传统的融资风险承担模式。该模式将单个企业独立承担风险的模式,优化为产业链整条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可以有效分散系统性风险。三是促进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链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提供生产效率和推动整条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

从产业链金融角度看,产业链金融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金融服务达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的目的。同时,产业链内包含着“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物流按照供应关系正向流动;资金流按照供应关系逆向流动;信息流在供应关系中双向流动。

因此,本文把产业链金融的涵义总结为:产业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提供与生产、销售相关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安排,为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各个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此促进整条产业链健康发展的融资模式。

二、产业链金融模型

(一)模型概述

根据基础概念,产业链金融一般包括融资对象、参与者和杠杆率,融资对象主要是固定资产、营运资金,参与者是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杠杆的融资维度是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规模。在产业链金融中,得益于产业链金融的内部信息,产业链内部的投资收益率相对比外部投资风险低,因此,产业链金融存在内部(知情者)与外部(局外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不能传达到外部或者与外部的沟通成本较高。

模型主要包括两大参与者,产业链内部和(外部)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提供给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利率不同,因为它们的风险状况不同。在产业链中,投资一个项目可以选择两家公司之一进行投资,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在投资时必须考虑相关的融资机构、能够获取的融资率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可得情况。

假设有一个借贷公司B(上下游企业)投资一个项目P,具有充分的项目信息,清楚项目将来的发展情况和回报率rproject,而且假设公司B自己没有资金,只有完全从外来投资者K(金融市场)或产业链内部A(核心企业)融资。

该产业链金融模型中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外部投资者与产业链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产业链内部企业A拥有投资该项目的信息(至少部分)关于项目P的将来信息。因此A(核心企业)可以计算出项目的成功概率p(0

为项目P融资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于项目P,A比K拥有更多的信息,但少于B拥有的信息,或者说,对于项目P,K是产业链的局外人,B是内部人,A是部分内部人。

基本的模型仅是单期静态融资模型,时间从t0到t1,项目收益是确定的,所有的债务需要还清。这里还需要研究,在决定投资时,在什么条件下产业链金融融资会发生,即B投资项目P时不会向金融市场K融资,而是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同时,还需要解决在什么样的投资回报率下核心企业A愿意为产业链金融进行融资。

(二)无信息成本的单期静态模型

三、产业链金融的扩展模型

图1所述的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表明,上下游企业B投资项目P时,只有通过产业链融资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同时都有利时,上下游企业B才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而不通过金融市场K进行融资。在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中,金融市场K只对核心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再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起到关键作用。这与现代产业链金融“是为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提供的有关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安排”的含义有所偏差。为此,本课题对产业链金融的简要模型进行了拓展,如图2所示。

图2中的扩展模型表明,金融市场K通过产业链金融的融资功能,将处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的企业A和上下游企业B连成一个整体,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实行信用捆绑,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的资信为出发点,为各节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为提高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

四、对产业链金融模型的进一步阐释

第8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1.产业链金融的内涵

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产值占60%、税收占43%,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产业链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因面临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纷纷倒闭。

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各专家学者根据产业链内涵及各种理论的研究,同时结合金融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产业链金融”,产业链金融系一种突破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方式,是集上中下游企业为一体,以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资金链为出发点,为核心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及上下游企业创造价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实行了信用捆绑。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进而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关系,增强集群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供应链竞争能力。

2.国内外产业链金融的运作

2.1国外产业链金融的运作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产业链核心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是承担产业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又或是承担产业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产业链金融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巩固了强者的地位,同时也分享了巨大的利润。如日本三菱商社[1],是一个以产业、金融、贸易为一体的企业财团,专门把银行、工业、物流结合在一起,利用其在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优势,把资金、物流、商流进行了整合。这种把金融功能、信息功能跟物流功能以及营销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的产业链金融模式,为其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竞争能力。

世界排名第一的快递公司UPS也是产业链金融模式的参与者,UPS董事长兼CEO迈克·埃斯丘强调,正是因为有UPS金融公司、UPS物流集团、UPS产业链解决方案集团这些完整的业态模式存在,UPS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做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UPS的产业链设计,可以为客户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改善资产使用情况 [2]。

2.2国内产业链金融的运作——以深发展银行为例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我国金融领域各大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将产业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市场发展战略。其中,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产业链金融”业务,主要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整个供应链,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以解决现存的供应链失衡问题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07年光大银行正式推出“阳光供应链”,将以行业内综合实力较强的生产制造厂商作为其核心客户,通过对产业链供应、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分析,针对链条上不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提供一体化、全方位、个性化、集成式的产品组合;2008年6月,华夏银行在京推出了“融资共赢链”,包括了七条融资链,运用了多种融资工具,打通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融资业务,通过“N+1+N”模式把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贯通起来,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3];发展一直处于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领先地位的中信银行在业内也提出了“产业链融资”理念升级,产业金融已经成为中信银行公司银行服务品牌“中信财富阶梯”项下的支柱业务之一 [4]。

以深发展为例,深圳发展银行贸易融资部总经理马黎民表示,产业链金融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5]。深发展银行采用“1+N”的集群式产业链融资模式。其中“1”是指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而“N”表示的是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从“N”入手,用“N”来包围“1”。这种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动态跟踪、全面授信的金融服务真正体现了银行价值的服务模式。

具体产业链金融模式运作解释如下:

A公司是全国知名的钢材企业(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1”),A公司上游有一批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B公司及下游单位经销商C公司,C公司所需的全部钢材由A公司供应(产业链中的“N”,约10家)。占绝对优势的核心企业A公司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原料供应商B公司先货后款,对下游的经销商C,又要求先款后货。随着A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上游企业被A公司占用的资金也就越来越多,A公司一方面不想改变结算方式但又担心上游企业实力不足会影响交货期,同时还顾虑下游企业因无款购货,销售环节出现断裂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深发展银行可以给出三种解决途径:

一、巧用强势企业信用,解决预付款问题。A、B公司和银行可签订三方协议,银行可以以A公司作为核心企业,给予一定的产业链融资授信额度,专用于A公司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保贴。对于A公司,如需付款给其上游企业,只需自行开具商业承兑汇票,汇票到期再行付款,赊购的结算方式不变。这样既不用担心自身的资金压力,也不用担心其上游企业的资金困难,可以放心下单。?对于B公司,原来需要承担赊销账期期间的资金压力,现在只要一收到A公司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就可以拿到深发展银行来办理贴现,资金压力大大减轻。

二、盘活企业存货。由于A公司不愿让C公司进行赊购赊销的结算方式。深发展、A、C公司可以协商后签订三方协议,先票后货。深发展直接将货款支付给A公司,A公司接款后,发货到银行指定地点,由银行指定的物流监管方进行监管,形成存货质押融资。C公司每接一笔订单,交一笔钱给银行赎货,银行就指令仓储监管机构放一批货物给C公司,从而完成这一轮的销售。

三、活用应收账款,扶持稳定的经销商。如果A公司对C公司采用赊销方式,但C公司屡屡拖欠货款,A公司只要将应收账款委托给深发展银行管理,深发展银行可以根据这些应收账款的数额给 予A公司一个融资额度,A公司凭此额度可获得连续的融资安排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无需提供其它保证或抵押担保。

如果在这些经销商C公司里A公司有计划扶持一批经销商成为自己较为稳定,具备一定规模的经销商,A公司可以挑选规模大的经销商向银行申请做全国授信,申请人为经销商,保证人为A公司,银行通过对A公司及其合作经销商评估,批准授信一定额度,由A公司提供担保,额度具体分配到每个经销商。

3.产业链金融运作过程中独特的融资优势

3.1提升产业链价值。“1+N”服务模式改变了过去银行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全方位地为产业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促进了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协同关系,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3.2增强企业商业信誉。将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信用捆绑的方式大大提升中小企业商业信用,核心企业这种通过产业链条把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促进了金融与实业的有效互动,同时加快了核心企业获取市场中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信息 [6]。

3.3降低银行风险。一方面解决银行放贷风险,银行在考察与中小企业规模经营状况的同时,还考察产业链中与其有往来关系的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物流、资金控制,在进行综合评测之后,为中小企业设计出最佳的融资方案,从而降低放贷风险,获得高收益。另一方面解决异地金融业务风险[7],各大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大量的异地业务,但异地的金融风险一直很难控制,产业链金融运作中由于异地企业有属于本地企业的关联企业,就能够从信息角度控制风险。

3.4有效控制资金流向。由于银行是围绕核心企业展开融资的,银行设计出的融资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所贷资金的流动方向。通过商业承兑汇票、盘活企业存货、活用应收账款三种方式使得资金合理地注入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从而提升产业链中弱势环节的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大学储雪俭:供应链金融物流与产业链发展探讨.和讯财经原创.

[2]供应链公司的未来——走访UPS总部.网易资讯.2008年2月13日.

[3]华夏银行推出“融资共赢链”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新华网.2008年6月.

[4]中信银行推出产业链融资新模式.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2月09日.

[5]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全程援助中小企业.每日经济新闻.2008年6月15日.

第9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辽宁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是低水平、盲目的扩张。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产业链上各个企业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辽宁省一些地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过于注重引进外资上大项目、大工程,忽视对本地产业链上各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扶持,期望在短期内形成大规模的新兴产业产能是不现实的。实践告诉我们,引进高端产业不等于就处于产业链高端。在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技术处于高端,而产业链的上游或者下游的其他环节企业处于中低端,在市场竞争中最终产品仍然处于中低端。因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提高整个新兴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避免在产业链环节出现薄弱的“瓶颈”。辽宁省新兴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新兴产业链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也很多。

1.新兴产业链各企业技术发展不均衡。

辽宁省新兴产业出现了一批专业的产业发展园区,许多新兴产业的企业初具规模。部分新兴产业的核心企业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多数服务于新兴产业的配套辅助企业生产技术还是较为陈旧和落后,因此限制核心企业的生产能力。由于核心企业的技术实力较高,而配套企业或者辅助设备生产企业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导致其生产的低技术含量的半成品和配套品影响核心企业产品的整体性能。

2.新兴产业链企业间技术创新不同步。

目前辽宁的新兴产业核心企业相对数量较少,竞争力较为薄弱,还没有形成国内一流的新兴产业集群。部分企业考虑生产技术垄断,增加技术扩散壁垒,因此出现核心企业技术更新较快,配套和辅助企业相对缓慢的局面。例如,2009年大连新能源汽车基地开始建立的时候,整个基地也只有两家新能源汽车的建厂项目,配套的电池生产、辅助产品生产企业还不知何时入园,更谈不上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了。因此产业链企业间技术必须要同步更新,这样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才能体现。

3.新兴产业链企业技术创新缺少协同合作。

新兴产业是个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协同合作性的产业,产业链各企业必须分工合作,因此企业技术同时提高、同步发展。目前辽宁的新兴产业链企业间技术创新缺少协同性,部分企业没有协同合作意识,缺少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虽然部分辽宁省新兴产业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新兴产业的企业,没有形成技术联盟,针对某项新技术,只能是企业个体重复研发,基本停留在产品的基础性研究上,无法形成产业研发的合力。

二、新兴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新兴产业链企业的主要问题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原因有落后的工作惯性、思路方法、思维模式,也有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所以改变它,难度是很大的。新兴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1.企业协同技术创新的组织过程复杂。

产业链环境下的企业协同技术创新是多主体、跨功能、流程整合的协同过程,它的组织过程远比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更要复杂。许多企业没有相应的组织协调部门,因此产业链多数企业很难能够协调一致。

2.企业协同技术创新的信息交换快速和频繁。

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创新是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及时响应,因此整个创新过程中要求协同企业之间、企业相关部门之间能够迅速准确地传递和交换大量的信息,这就对协同的通讯和协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产业链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和是否具备参与的能力成为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

3.企业协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冲突增加,解决冲突难度加大。

产业链环境下的企业协同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过程不同,面临的冲突将是跨时间、跨功能、多主体、多目标的,需要群决策。因此,企业协同技术创新的决策及冲突的数量和复杂程度都会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辽宁省迫切需要企业协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研发的合作。因此,需要建设产业链企业的协同技术创新平台。

三、辽宁省新兴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措施

1.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的架构

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应以产业整体的利益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联合行业或产业中的生产企业、配套企业,同时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投资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的参与。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是独特的、混合式的、跨机构的组织形式。

根据辽宁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以解决两大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性特殊技术)和满足两大需求(区域发展、提升竞争力)为目标,采用协同创新机制,整合技术研发、资本和人才等各种企业创新资源。整个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包括“组织机构、专利管理、合作研发、资源共享、技术标准、利益分配、绩效评价、争议处理”等几个组成部分,这些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实现协同创新。这些模块在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下协同工作,形成“产业链+技术链+利益链”三链联动的体系,提升企业协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

(1)组建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的协同创新团队

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是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产业链各企业是众多企业基于合作关系的联合,不具有法人资格。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团队是指产业链上的协同企业为了某个共享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共同参与共同工作的创新型集体(矩阵型组织),是跨组织、跨部门、跨职能、跨学科的技术创新团队。

(2)完善企业协同技术创新平台的合作研发机制

技术合作研发就是将多个的技术单元或技术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聚集、共享、综合为彼此联系,高融合和高效能的技术系统。企业间技术合作研发是提高企业消化吸收、应用使用和合作研发技术的能力,提高产业链企业的协同技术创新能力。克服技术在跨企业转移扩散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促进技术合作研发成果和技术标准在产业链企业间有效实施。

(3)产业链专利技术合作研发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