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

第1篇: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近日,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7年峰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分享了他对2015至2030年全球信息化发展主线的思考。

解读工业互联网

将2015年作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周宏仁表示是因为2015年6月,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 )了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导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互联网正扮演着一个中心的角色,不能掉以轻心。”

周宏仁着重解读了工业互联网。他将工业互联网分解成一个“5C”的架构,第一层“C”是智慧连接层,第二层“C”是数据和信息的转换层,第三层“C”是计算网络层,第四层“C”是认知层,第五层“C”是配置层。“这五层架构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反馈式的控制。”

他进一步解释说,工业互联网系统控制的对象包括人、计算机、物。所有控制对象的状况是通过连接层来反馈的,即C1;然后送到反馈器,即C2;再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知识挖掘,得到的结果送到比较器,“比较器实际上是信息的中心枢纽,把现在整个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跟系统的期望值做一个比较”,即C3;C4则是根据C3的比较,做出一些决策,对整个系统进行调整;C5则充当控制器,通过网络完成调整。

那么,如何来认识、理解工业互联网呢?周宏仁分析了工业互联网系统的技术支撑。在最底层的指挥连接层,需要将与企业相关的各种数据都无障碍获取,包括人员数据、产供销数据、信息系统业务数据等;第二层数据信息转换层则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和知识挖掘,从而转换成信息;第三层是计算网络层,依托云计算技术在信息中心枢纽将数据与期望值进行对比分析;第四层是认知层,依托计算科学确认监控资产或设备状况、用户可视和支持决策;第五层是配置层,依靠网络化的自动控制,实现由网络空间至物理空间的反馈,完成实际操作。

所以,得来说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包括人、机、物在内的,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将是过去几十年企业信息化经验的总结和未来10至15年信息化追逐的高层次目标。”

周宏仁特别提到,其中的反馈控制是自动化的核心理念,“因为只有反馈才能提高进度,反馈系统的进度远远高于不反馈的。”整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就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重构自动化。当前时髦的信息技术,基本全都是在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大框架之下构成的,“我们知道任何技术的生命点不在于技术多么尖端、多么先进,而在于是否能充分被利用。而工业互联网正是一个能将当前的前沿信息技术全部包括进去的整体。”

据周宏仁判断,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基本思想,不仅适用于任何制造企业,而且适合于政府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不仅对大型企业赢得国际竞争力极为重要,而且对国家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物联网前景可期

回顾从工业化开始所走过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工业化的机械化是从1775年蒸汽机的发明算起,到1860年电机和电器的发明,然后到1940年前后火炮自动控制的发明,这是自动化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时,1946年发明了计算机,所以从50年代开始,社会就进入到数字化的阶段,“我们有网络化、智能化,将来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化,这会是2015年到2030年信息化发展的主线,而且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正在发展的自动化,跟原来工业化的自动化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是一个极大的系统能力的提升。”他分析道。

而且这个系统是什么呢?周宏仁表示就是智能物理系统(CPS)。过去70年,信息系统的发展走过了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从信息系统走到大系统,再走到超级系统。现阶段,正处于大系统和超级系统阶段。工业互联网系统就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系统或者超级系统。所以,工业互联网是构造了一个大系统、大平台,从而获得了大数据的系统,而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系统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

如何从控制对象(人、计算机、物)拿数据呢?周宏仁分析说,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目前快速发展的可穿戴设备、植入式设备都是将人计算机化的工具,“如果不把人变得计算机化,那就没办法采集数据。”他解释说。关于物的计算机化,他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000亿件物品要联网,包括车联网、水联网还有建筑物等。同时,还要实现人、机、物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和风险实现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所以,物的计算机化也将是一个必然。此外,计算机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包括创新业务模式、创新运行模式、创新人才等。

全球正在迎来一个物的计算机化的新时代。BI Intelligence预测,到2019年,全球的个人电脑数量约25亿,全球智能手机数量约40亿,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则将有250亿至300亿。“可以看出,个人电脑的拥有量已经基本饱和了,智能手机也会有饱和的一天,目前唯独不饱和的、前途无量的就是物的计算机化。”

物的计算机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会非常巨大。“如果每一样产品都要加芯片,那么芯片的需求量就大了。物联网固定宽带、移动宽带也会有急速的发展。现在互联网用户有约35亿左右,将来的物联网用户可能会有500亿、1000亿,甚至更多。此外,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和数据中心同样会有急速的扩张,大数据更会蓬勃发展。”周宏仁预测说。

由此发展,信息化将走向社会化和分子化。社会化是指信息系统的构造不再局限于一个组织结构的内部,而是根据需求可以覆盖全社会,由全社会共同打造。同时,信息化也不再是组织机构的职责,而是向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渗透,包括每一个个人、每一件产品、甚至每一个活动或事件。没有计算机化的人、产品、物可能都会被淘汰。

届时,物的计算机化一部分将形成物联网,周宏仁表示:“物联网会覆盖所有重要的领域,当然这会有一个过程,肯定是从一些最重要的、市场需要最强烈的、能效益最大化的行业先开始。到时,人和人、人和物会全部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智能互联的世界。这样,在互联网之外就会新产生两个网络,一个是物联网,一个是全联网,即IOT和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

所以,从空间角度来看互联网未来的发展、物的计算机化发展的结果就是物联网。就是把人的计算机化结合联网,互联网+物联网,最后就会产生全联网,即IOE。

数字转型势不可挡

由此将会引发的问题就是“数字转型”。数字转型的概念是由IBM公司在2012年提出的,直至2015年开始引起全世界产业巨头的重视。2016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和埃森哲发表了《产业界的数字转型》白皮书,将过去几年的全球数字转型状况做了一个总结和分析。其中讲到,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从提升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辅助角色,快速演变为基础创新和创造的Enabler。换言之,数字技术已经上升到生产力的中心位置,不再是辅助角色。这是数字转型的最重要的一个认识和转变。书中还提到,产业与社会的数字转型,是所谓第四次产业革命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数字转型是信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而且产业的数字转型一定会带来社会的数字转型。

从该份白皮书中,可以看出数字转型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传统的世界500强企业平均需要20年才能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市值,但现在的企业新秀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速度则要快得多:Google用了8年,而Uber、Snapchat、小米等只用了四年或更短的r间。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来衡量如今的数字企业?周宏仁认为有三个条件很有代表性,还可以用来理解什么叫数字转型。

一是数字业务模型。企业以往数十年成功运行的业务模型(商业模型),已经被数字创新所摧毁,不再有效;企业如果不下决心“毁了自己”,在创造一个适应于数字时代的、可变的、数字业务模型,将不知所措。这种业务模型,一定是数据和技术强化的业务模型。

二是数字运行模型。就是在数字化的条件下,重新定义企业的运行模型,清晰地描绘业务功能、流程、与组织架构之间的关系,人、团队、各组成部门之间如何有效互动,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和最终目标。

第2篇: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业界公认,“互联网思维”最早出自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之口。在3年前的一次演讲中,李彦宏提到:今后企业家们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要逐渐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

此后3年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变化可能超出了李彦宏的想象。脱胎于互联网行业的思维模式,触角正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起先是媒体,随后是音乐、零售业、旅游,最近则是金融业、教育,甚至连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也能看到它的影子。火爆的影响力背后,人们不禁追问,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为何有这般魔力?

互联网思维并无权威的定义,一般的共识是,它是一种对市场、用户、产品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方式,体现的主要是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信息在生产、交换和传播中的价值,其余五花八门的诠释都由此衍生。回顾互联网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些理念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脉相承。互联网思维概念之所以近年才被感知,且一经提及便引发广泛关注,源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以及附着在这些新技术形态上对便捷服务、用户体验、挖掘数据价值等生态服务要求。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互联网思维诞生环境,从而促使这一思维集中爆发,顺势而生。

新技术形态对生态服务的要求,反过来又助推了技术的应用和不断成熟。而从更大的范围看,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技术形态下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甚至可以说,互联网思维,不是有互联网才会产生,而是借助互联网“开放、协作、分享”等特性,让它得以迅速传播。

从历史上来看,技术手段如果要产生深远影响,落脚点不仅仅只是其外在表现的具体形态,还在于思维层面的凝练和升华,互联网也不例外。顺势而生的互联网思维,对产业生态提出不同要求。当商品、货币化身为信息的载体,与消费者单向、灌输式的传统式沟通,被多向、互动式、精准定向的模式取代,用互联网思维思考,确实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无论哪个产业,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加以审视,就会发现非常多的机遇和空间。”传统行业用互联网思维做一遍,将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这就是互联网超越技术层面,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

顺势而生,更要借势而动。如果说互联网行业本身就已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基因,那么对传统行业来说,更应该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生产流程、服务模式和业态形态。同时,还要避免把互联网仅仅看做一种工具,而要认识到,互联网的模式只是平台和媒介,核心在于新技术形态下的“思维”。正如有人总结:互联网思维是“网络为体,创新为用”,而不是“传统为体,网络为用。”

第3篇: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我觉得大家大可不必焦虑,在我看来真正的工业互联网还没有真正开始,所有一切都在从各个角度进行一些探索和准备,每一个企业可以找到自身的切入点进行尝试。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几个关键方向倒是需要密切把握和关注的。

首先,我们需要问自己,工业互联网和我们的现有产品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工业互联网要大行其道的话,每一个产品必须和嵌入式的芯片整合在一起,产品的整体,乃至产品的各个细分的模块,都应该可以被标识、被追踪、被管理,而且是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性管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完全新型的产品设计库和数据库,我们才能进入工业互联网的全流程管理环节。

德国人将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作为他们未来工业智能化的关键所在。在智能工厂里他们特别关注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的设计、工程的设计,以及最终产品的制造,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融合了产品智能化,设计虚拟化和生产自动化的全过程。

在我们完成了第一步产品的智能化嵌入,以及身份识别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虚拟化设计环节。

所谓虚拟化设计就是用尽量多的软件来完成原有的产品设计、样品制造、性能测试,乃至各种模拟和仿真。在这一方面传统的自动化软件、仿真软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只要和我们新的工业互联网理念整合在一起就够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需要企业在管理上和设计流程上进行很大的改变,而这一方面当今的很多中国企业其实并没有准备好。

虚拟化设计环节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自动化的制造环节,在这一环节德国人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做“自己生产自己”。其实当所有的零部件被赋予标签,在设计环节赋予了它准确的产品身份和出厂场景的设定之后,生产线和被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对话就是自然发生的事情了。这时机器人的介入,包括生产机器人、运输机器人,还有智能库存的管理就变得顺理成章。这种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将使生产效率和生产的柔性化得到极大的提高。

丰田公司在汽车行业早已实现了生产的高度柔性化。今天以德国和日本汽车业为代表的汽车行业,可以说是智能生产领域的先驱,他们对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是非常领先的。更进一步,德国人正在探索更新的智能化工厂。

西门子在他们位于德国安贝格的西门子电子制造工厂(EWA),尝试使用我们谈到的智能化生产的各种要素,来颠覆式地重塑他们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因为生产的高度智能化、自动化,还有产品的模块化、标准化以及标签化,可以使得产品制造过程达到高度的柔性,其生产流程可以伴随着不计其数的组合和错综复杂的供应链变化进行持续的优化,而效率又可以获得很大提升。

这一家工厂在生产面积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产能却在采用新的智能化设备之后提升了8倍,产品质量更是比25年前提高了40余倍。EWA的产品质量合格率高达99.9988%。他们每年能生产出约1200万件西门子的PLC产品,几乎平均每秒就能生产出一件产品。当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进入这样高度的自动化和柔性化之后,所产生的巨大信息和数据,反过来又能够不断地作为优化制造和设计的基础数据源,这时大数据分析自然就派上了用场。同时,累计的历史数据、维修数据、各种材料数据,又可以构建出更大的虚拟的产品库。

在这一方面,美国的GE公司在航空发动机的生产和维修方面也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对航空发动机的在线监控和故障诊断,是确保每一台航空发动机这一飞机心脏安全运行的至为重要的技术。但是如果将发动机从生产到维修的所有数据全部整合在一起,进行一种全生命周期的模拟的话,所带来的数据分析质量和对故障的预测程度就远非在线实时监控所能比拟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软件构建一个完全虚拟意义上的发动机模型,而这个发动机是我们所拥有的实时监控数据和历史上的生产数据、维修数据、材料数据乃至天气等数据的集合,这个虚拟发动机集合了如此众多的数据信息,它对故障的预测和预防性维护水平将是单纯的在线数据监测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个模型在大数据技术和高效的建模技术出现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一切将为积累大量技术的生产型企业进行高质量的产品质量维护、故障监测、故障预维护,以及产生新的服务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系统层面上,可以对原有系统的效率进行更大范围的优化。因为系统的复杂度按照网络效应的计算,远远大于单台设备,或者若干机组的组合,对系统的重新建模分析,找到系统优化点,这一工作已非人力可以介入。大规模的建模和大数据分析必然会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这在计算资源高度分布发达,芯片价格极其低廉,而且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随处覆盖的今天和未来,将变得触手可及,且十分廉价。

在今天,每一个公司都可以展望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做出自己工业互联网的未来设计。这一路径正在被探索,但是还没有标准路径,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到的几个关键障碍,却是在实现这个道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

首先,今天的工业思维依旧是产品思维和硬件思维,而未来的工业互联网首先应该是软件思维,其次是网络和大数据思维。所谓软件思维就是说未来产品,即便软件不占到绝对统治的地位,至少和硬件是同等重要。而今天的工业企业依旧把软件功能作为硬件功能的附加,这一现象在几乎所有的大型工业企业身上都存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似乎很难改变。那些能够突破这种思维方式的公司将脱颖而出。苹果就是用软件定义硬件,并且开辟了新的产业未来的佼佼者。各行各业里的苹果在我看来都会逐渐脱颖而出,那些不能够将软件置于未来产业重要地位的公司,将失去工业互联网的未来。

其次,产品的架构设计将不再依循传统的硬件大规模设计的方式。快速的迭代,类似于软件开发的设计方式,可能会大行其道,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完全新型的系统化设计架构,而这一架构在当下即使是很领先的美国和德国的大型制造型企业当中,也是缺乏的,这需要每一个企业去做出勇敢的实践和探索。

最后,在标准方面,今天没有哪个企业,也没有哪个国家对未来工业互联网提出完整意义上的标准。没有标准,每一个企业就无法在数据通信层面上达成一致,在数据安全方面也更没有一套保障的机制和体系。德国人在智能工厂方面正在建立自己产业同盟问的产业标准,美国人以AT&T、思科(Cisco)、通用电气(GE)、IBM和英特尔(Intel)为基础成立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也在制定通信协议方面的标准。对标准的参与和密切关注是每一个企业在设立自己的工业互联网路线图时必须关注的关键,关于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其实也和今天的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一样,恰如硅谷著名的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所说的那样,未来20年最重要的发明今天还没有出现。

工业互联网,中国人缺席了吗

“互联网思维”恐怕是过去两年中国企业界最热门的词汇了,同样,“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也正在被很多人热炒。

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尤其是每一天都在实业中间面临各种挑战的企业家们和管理者们,当我们冷静地看待现实的时候,我们要评估一下:我们真的需要工业互联网这个转型吗?我们离工业互联网到底有多远?我们真的应该参与其中吗?

按照联合国工业统计的标准,中国已经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中国工业的产能规模只有美国可以相比拟。但是在迈向工业互联网的全球竞争中,美国、德国、日本都希望借助这一新的竞争利器甩开正在追赶的新兴国家,确立自己新的持续优势。

我认为,在工业互联网的转型方面,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有三个最大的软肋。

第一个软肋就是时间,所谓时间就是在关键技术方面的技术积累。工业产业中间的材料技术、工程技术、基础技术的研发,乃至生产工艺和流程设计,可不是写软件代码那么简单,它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和实践检验才能形成的。这些正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企业的巨大优势。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积累,在这一方面中国企业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可以加快步伐,但是无法用所谓互联网思维,或者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替代这个过程。我所知的很多希望从低端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业的企业,都在经历着这个转型的痛苦,没有核心技术,基础研发薄弱,就需要这些企业沉下心来,一步一步走完这个积累的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第二个软肋是软件技术。这个软件并不是今天互联网公司流行的APP软件,或者交友软件,或者电子商务软件。在工业系统中,最关键的软件系统是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设计软件、产品数据库软件、控制软件和生产管理软件,包括我们常用的三维设计系统PLM和生产执行系统MES等。所有搞工业的人都知道,在这些领域里最为关键的软件技术和能力都

掌握在美国、德国或者日本公司手里,离开了这些软件的支持,现代工业根本就不存在。而事实上,在正在到来的工业互联网时代,不管是德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它们所依据的起步点正是这些关乎生产流程、关乎产品设计和研发的核心软件,以这个为基础,这些公司正在快速地向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迈进。

在当今中国,有大量的年轻人的聪明才智,在我看来被浪费在了很多低端的商业软件上面。中国的软件公司至今还没有一家能够建立起可以与世界级的工业工程、控制软件相媲美的核心能力,这一能力将成为中国企业迈向工业互联网的巨大短板。除此以外,传统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乃至大数据技术,中国的软件能力也是非常弱小的。这些软件技术的突破并非没有机会,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企业将产生巨大的需求,这些需求有可能给有雄心的软件公司提供新的巨大的市场和实验平台。

第4篇: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而CA Technologies中国区总经理陈光明更是语出惊人,他说:“在未来,每一家公司都是IT公司。”

职责之变

的确,当前世界颇有一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味道,而信息技术或者说信息化便是这场春风。亚马逊从一家在线的书籍零售商变成了云服务提供商,耐克从运动用品制造公司在向数据驱动的运动品牌转变,零售巨头乐购正在利用数据和信息技术重塑消费者体验,而我们身边的湘鄂情更是抛弃餐饮转投大数据,摇身一变为一家彻头彻尾的IT公司。

“IT将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力重塑的核心所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CIO的职责甚至角色将被重新定位,他们将成为企业创新的领导者。” 陈光明补充道,“我们做了一项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企业近一半的IT支出产生在IT部门以外的相关业务部门。这一有趣的结果表明,IT部门已经不再是IT技术的唯一拥趸,业务部门也愈来愈懂得利用IT技术为自己的日常运营增添助力。所以,中国企业IT部门的主要职责虽然仍很传统,但相关投资已经开始向业务创新转变,并会在未来几年逐渐增加。而这必然导致企业CIO职责的变化,IT之外,他们将更多的参与和协调关于企业架构、IT创新、合规以及策略等决策,并且将与业务经理更加紧密地合作,从而使企业在数字战略中实现价值。”

杜罗坤,原北京一轻控股集团副总经理,主管信息化工作,现已经借调中国北车集团。他非常认同CIO职责的这一变化,说“在IT消费化的趋势下,CIO这一角色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是越来越重要了”。但是杜罗坤称这是“幸福的烦恼”,为什么呢?他说,角色变得重要意味着更大责任和义务,需要CIO积累大量跨专业甚至跨行业的知识和经验,并将之切实有效的融入企业的管理、生产和运营当中。也就是说CIO要想做出最佳决策,必须具有纵观全局的能力。然而大部分企业CIO在面对充分发挥技术专长、推动利润持续增长并开展商业创新等课题时仍然显得力不从心,这是他们当前以及未来几年面临的最大挑战。

关于如何应对这一极限挑战,杜罗坤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是多交流,多学习,多动脑,多实践,多突破自我,成为真正的“变革实力派”。

API之惑

符洋(化名)是我国一大型央企集团的信息部部长,对于这一转变他不是很关心,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在一个IT工作者的角色。“企业创新领导者?这好像离我比较遥远,遥远的事情我也无暇顾及,”符洋说,“在云计算、IT消费化、企业互联网化的大环境下,企业的IT基础设施变得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而应用开发会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点,自然也成为我工作的重点,所以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和研究API这个新玩意。”

符洋所说的API就是应用程序接口,是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兴起而催生的产物。API的目的是通过把程序内部的一些功能有限地向外开放使得应用之间可基于各自的利益分享数据,同时不需要开发者公布所有的软件代码。我们可以把API看成是一扇门,一个程序和外面的软件世界的沟通就是由这扇门来定义的API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无所不在的服务。而移动是载体、是表现形式;移动在本质上是让服务变得随时随地可以用。手机上的各种APP,其实都是一个服务的入口和访问口,提供服务就是后端跟API相关。

当前,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企业,系统和应用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就算再大的公司也不可能为所有平台的所有需求编写软件。所以分离系统平台和应用,开放系统通过API推动应用的丰富,这是大势所趋,尤其在云计算的环境下。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通过开放API对于重建企业商业模式上的潜力,也正在或者计划向合作伙伴、开发人员、移动应用程序和云服务开放他们的数据和应用。

然而,对于一个将开放其服务器的企业而言,它们将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数据管理、安全和兼容性。让应用程序潜入你的服务器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这会让你的服务器毫无招架之力。这就是符洋的困惑所在,开放数据是必须的,然而因为安全问题又不能完全开放。哪些数据可以开放,哪些不可以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这对于毫无相关经验积累的符洋来说的确是件烦心事。

转型之困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已经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这也是为什么CA Technologies的陈光明说,在未来,每一家公司都是IT公司。在信息经济下,市场的主导权已经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这必然引发传统企业从组织架构到经营模式的革命性改变,有远见的传统企业已经开始了互联网的转型。那么CIO能否胜任企业互联网转型这一重任呢?对于企业CIO来说这一挑战才是最现实、最迫切的。

在所有互联网思维的精髓理念中,有一点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那就是“去中心化”,重视“草根”的群体力量。同样,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也应当是一次去中心化的革命,改变传统工业思维的“中心化”的思考和行事方式以及管理组织架构,这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关键所在。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和企业之间必须零距离,只有零距离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工业的流水线代表着大规模制造,而互联网的用户要求大规模定制。传统工业的经营模式是先生产后销售,互联网则是先用户后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去中心化――在企业内部,每个员工都是中心,在企业外部,每个用户都是中心,而这进一步驱使企业组织架构的扁平化。

第5篇: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一些宏观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移动互联网的现状。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2012年共披露移动互联网投资案例46起,相比2011年减少37.8%。

关于移动互联网赚钱难的说法,已是由来已久。归结一下,讨论的原因无外乎这样几个:

1.时间积累不够。如果以安卓手机开始普及和iPad问世作为移动互联网起步的标志,移动互联网真正开始发展,不过两年多的时间。PC互联网时代,大量拥有流量的公司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流量变现过程。就广告而言,从零到200亿,中国互联网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

2.中国人的付费习惯。移动互联网变现困难是全球性的问题。对比Zynga和Facebook的财务数据,移动端的人均收入基本上都只相当于PC版本的1/5。而中国用户不愿为内容买单的习惯更是放大了这个差距。

3.目前看似最可行的免费应用加广告。但是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屏幕尺寸,以及注意力碎片化,直接影响了移动广告的效果。

这些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问题,我们还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移动互联网赚钱难,是不是因为我们还在用老旧的思路去看待一个崭新的事物?

据说电刚刚发明的时候,除了照明外,还有不少人看到了电力提供动力的巨大发展空间,但一开始的时候,很多的研究都是如何用电力替代畜力,把电力直接接到传统的磨盘上去。

爱因斯坦说:重大问题发生时,依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准往往无法解决。我们现在在移动互联网上所作的诸多商业模式的尝试,是不是都在做把电输出到磨盘上类似的事情呢?在PC互联网时代,最主流的商业模式是搜索。但是这个模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直到2002年以后,才慢慢变成主流。

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真正的变化,未来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大规模突破才会出现。在我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最根本的改变,其实是在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提高了“人”作为一个社会节点,随时随地进行运算、处理、传播信息的能力。“人”从一个信息处理的弱节点,变成了一个强节点,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第6篇: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营销创新

一、互联网思维与营销创新

1.互联网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户思维

从概念上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比较全新的概念,这一思维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而不断兴起的。当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涵,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学者都从自身研究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所以,当前在学术界还并就其概念的基本内涵得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与认识。笼统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思维形成较大反差的一种思维形态与方式。就这一思维的核心内容而言,工业生产与服务提供者需要充分尊重与考虑到市场中的需求变化,特别是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的变化。同时,从生产加工到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是一个网络化的管理与运管体制内运行。换句话讲,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中,用户及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将会被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这是互联网思维下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

2.营销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正在快速攀升

在任何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产品品牌的打造是其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关于企业的营销创新,从狭义的层面来看,就是企业围绕产品的商标及相关企业社会符号的认知度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活动的开展。从广义上来讲,企业的营销创新从空间到时间上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在产品研发及设计阶段就要将企业的品牌意识与理念融入其中。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战略的拟定及市场计划的推广等方面也要围绕企业的品牌的营建与打造来实施。总之,企业的营销创新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缺乏品牌营销战略的企业,即使在生产规模与市场的份额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所受到的发展限制,特别是进军国际市场中的发展限制则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更多接触的是商品信息,而不是商品实体,从而使得能够代表大众消费认可与社会评价的品牌成为用户选购商品主要依据。所以,营销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正在快速攀升,成为企业强化营销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战略。

3.互联网思维对品牌研究战略的影响

在进行品牌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整个进程中,其发展的核心理念与思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企业的品牌营销战略会呈现出营销的国际化、创新化、人性化等特点。

二、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创新途径

1.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

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产品的推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都将企业的网络销售平台的打造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应该结合自身的销售网络,把线上销售与线下的销售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媒介的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在互联网时代,大众购物渠道多样化的心理诉求。经过相关专家的分析,伴随着互联网交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与发展中,企业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构建,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伴随营销战略的全球化发展的铺开,品牌影响力已经在不断的提升。在今后的品牌营销的构建中,应该将其国际化的发展布局进一步的强化。一方面,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让品牌在工厂所在地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从媒介推送和品牌营销宣传的角度,把品牌影响力最大化得提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海尔集团在进行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同时,不断地将基础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放在重要的基础地位。这种基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助力企业在收获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会逐步地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3.强化互联网思维,丰富集团形象内涵

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集团的形象,应该在今后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中,不断地进行内涵的延伸与丰富。这种品牌内涵的丰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品牌标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企业内在的企业文化的彰显与表达。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海尔集团所面临着品牌升级的同时,其今后的内涵丰富程度也要有着更大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基于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需要,也是企业面向世界市场不断地向前推进的发展需要。

4.强化互联网思维,让品牌影响“接地气”

在互联网思维的发展环境中,企业的品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其所在的环境进行良好的交融,这种交融,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品牌营销战略的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不断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当地的市场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有益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企业面临市场变化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调整与适应。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发展的最大的启示是企业能够从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中,不断地寻求两者之间的最大耦合点,进而实现一个较好的市场反应效果。

结语

互联网思维是企业未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壮大的核心理念。在这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与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在运营理念与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将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基于此,企业必须强化用户思维,树立体验为理念,不断将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环境中市场的需求紧密嵌合。文章给出了具体的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创新途径: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强化互联网思维,丰富集团形象内涵;强化互联网思维,让品牌影响“接地气”。

参考文献:

[1]张学勤.互联网思维下的文化创意营销[J].人文天下,2015,04:26-30.

[2]刘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品牌营销战略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28:41-43.

第7篇: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电子商务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关注互联网金融积极效应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这一新生业态对金融系统的冲击,即风险。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了新兴的金融机构,而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这一模式由于行业本身的不确定性一直处于非监管的“真空”状态,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最突出的风险。从欧美经验上讲,英国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治理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但是相应的法律规则制度对这一新兴事物有着明确的约束。

一是外部监管及法律规范缺失,行业自律不完善。目前,我国在监管制度及法律规范方面尚不存在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容。受“哈哈贷”倒闭及行业风险逐渐显现的影响,银监会于2011年8月曾《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根据该文件,P2P信贷业务本身并不在银监会监管范围之内,发文目的在于督促商业银行设置与P2P信贷业务之间的“防火墙”,防止2P信贷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和蔓延。

二是信用信息交换较困难,违约成本低。在英美等P2P借贷业务起步较早的国家,注册借款人账号或注册互联网金融公司,都需要注册其社保账号,关联银行账号、学历、以往不良支付的历史记录等信息,信用信息共享程度较高,违规成本也因之较高。相比而言,国内的信用环境和信用信息系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为不利。目前,互联网金融公司尚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公司之间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完全依赖各公司自身的审核技术和策略,独立采集、分析信用信息。由于信用信息交流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形成有效的事后惩戒机制,借款人违约成本较低,对行业的长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三是技术存在潜在风险,平台安全面临考验。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对接虽然大大提升了业务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即使是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正规金融网络化平台,也还存在着较多的技术风险。P2P借贷平台的设计和搭建主要依据web2.0技术,与传统金融网络化平台在技术理念上基本一致,因此,对于传统网络金融面临的潜在安全缺陷,P2P借贷平台也难以回避。

三、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业态,其发展时间虽短,但发展势头迅猛,对于该业务的运行特点、面临的风险、发展趋势,特别是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短时期内尚难以定论,还需时日加以观察分析。为保护金融创新,同时避免引发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应对这一行业采取密切关注、科学引导、分流疏导、加强公众教育、适时出台法律法规的管理策略。

密切关注,防止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蔓延。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保持对相关风险的警醒:一是工商、税务等部门在部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机构的监管,适当加大检查频率和深度,充分收集第一手信息,及时反映该类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工业信息以及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行业监管部门,可从信息技术、信贷政策、金融安全等角度,联合科研院所等机构对新型金融业务加强研究,并探索建立网络和风险的“防火墙”,避免相关风险蔓延;三是公安机关加大对利用互联网金融之名诈骗公众钱财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科学引导,推动形成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提高行业透明度。建议国家和地方各级金融主管部门在密切关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小额信贷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的沟通和联系,循序渗透或阐明国家的相关政策。

分流疏导,提高正规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强势逆袭,传统的金融机构不能坐以待毙。

强化责任金融理念和认识,加大金融知识普及。提倡普惠金融、责任金融的行业理念,深入实践行业自律、监管部门、消费者能力的提高三大战略。

适时出台国家层面法律法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控是统一的,希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中提到“金融体系应该扩大化、民主化和人性化,监管更加技术化,但谁也不应该拒绝金融和它新的形态。”法规出台的“适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监管者对新生事物的认识过程和创新的包容水平。

因此对于监管决策者一方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规章,明确小额信贷中介服务性质定位,对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发展方向、监管办法及违规处罚、退出制等相关内容作出界定。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探索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财政补贴及税收、信贷优惠等正向激励机制,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支持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发挥备案登记管理作用,以完善国家征信系统,防止过度负债的信用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的阳光化和规范化。

第8篇: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一、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学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文化是多元的,它的分享具有强烈的大众参与、自主选择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只能是平等型,也可以这样说: 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真正实现了平等,建立在师生、长幼、上下等垂直型角色关系上的教育在网上很难有生存空间。教育者应充分掌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特点,以平等交往的心态和 网友的角色身份积极参与网上教育。网络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它能使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子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也就 是说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和熏陶人们的思想情操的过程。

二、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应用领域

(一)论坛、博客——新兴的网络教科书

论坛、博客已逐渐成为中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上面的帖子内容都是中学生群体关注的问题,关于身边同学朋友的、学校老师和学校管理的、国内外大事的,关于饮食、健身、娱乐、休闲、情感的,等等。网络所具有的一定屏障性的特点,使得学生们不仅从主观上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身边事以及烦恼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迷惑,而且也会诚恳地赞同他人的观点或主动指出别人看法的不足和解答别人的疑问。这些交流言论会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并逐渐改造着中学生头脑,然后用这些言论形成的信念来规范中学生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认同度显然要比上下代人之间的说教效果好,而BBS本身服务对象特定于一个群体的特点也使得这种互动更加方便快捷。对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或理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BBS上自我渗透教育的一大特色。在这些辩论里无论过程如何,最后总会获得正解,同龄人在一种平等角色定位前提下,易于快速接受这些观点,并逐渐深化和不断调整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认识。

(二)聊天工具的应用

聊天工具对人们来说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且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应用软件。无论是学习上对中学生的引导,还是在道德品质方面对中学生的教育,辅导员要有效地开展上作,其一要取得中学生的信任,其二要及时发现同学的思想波动,然后在这两点的基础上要善于引导。而一般的引导方式是找中学生当面谈心,但当面谈心的引导方式经常受谈话的时间、地点、谈话人的情绪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变得比较脆弱。

(三)随着QQ的使用,它的几个优点就慢慢得以显现

1. 使用方便容易,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使用QQ进行聊天。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简单,并且功能多。QQ的内存越来越大,而且符合我们中国人使用的习惯,一个号码和密码就可以登录。QQ毕竟发展了很多年了,技术、功能上要成熟很多。在交流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2. QQ可以建立群组,如果学生有什么困惑或者意见问题等,都可以在里面表达出来。易与教师们交流,而且具有保密措施。休息时间,他们会怕给老师打电话,怕和老师交流。但有了网络的交流,他可以给老师留言,先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将最初的包袱解掉后,他的思想上的压力就会减轻,而对于老师也可以及时地与学生们沟通了解。

同学喜欢上用QQ交流,也要愿意同老师交流,所以老师要努力,在沟通方面要做好,让学生们愿意去信任。可以在线解答同学问题,为同学保密,用平等的网络身份,这都是必须的。

三、为什么必须实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一)利用网络,对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认识

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决策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时代,中学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形式和一块新阵地。互联网无国界,其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的特点使中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的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影响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利用网络虚拟实践活动,引导中学生形成和谐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利用网络,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应该将网络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通过组织系统的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网络知识,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网络引导课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够做些什么,怎样挖掘网络知识宝藏,如何把网络信息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等问题,使之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辩证地思考、批判地吸收、合理地利用。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除上述外,还有实事求是、正面激励等原则,但无论如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性原则的指导,后者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前者之中,也就是说,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原则,二者是统一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网上,如言传身教就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虚拟社区。对这些原则,我们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具体分析和批判继承。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

在2012年11月14日的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总理所提的“互联网+”与较早相关互联网企业讨论聚焦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沈阳要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市场理念,大力推动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沈阳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沈阳来说,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沈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制造业”,实现制造业和信息化的融合,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在信息交换和流通方面的优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还能开拓增值服务,颠覆商业模式,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沈阳根据国家战略和省、市部署,积极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00亿元,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8%。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两化融合取得新突破,我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汽车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整车产量108.7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2218.1亿元,增长13.9%。智能机器人、航空、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沈阳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东北区域超算中心、北斗(辽宁)卫星运营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中航工业波音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浑南,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沈鼓集团、沈飞集团获中国工业大奖,新松公司入选中国市场最具竞争优势移动机器人企业十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740亿元,增长9.6%。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推动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建立协同创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互联网

近年来,工业4.0、产业互联网、“互联网+”风起云涌。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装备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有一定差距。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说,我们的装备制造企业,有的还在补2.0到3.0这一课。一些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只是电子商务,互联网思维并没有真正渗入到生产过程中。另外,装备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比较浅层,表现之一是围绕制造业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仍然欠缺。比如一些国外制造业企业并不自己管理供应链,原材料采购和物流都委托第三方企业完成。这样的第三方企业同时为多家制造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因而运营效率更高。但我国为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公司还很少,而且市场接受度并不高。从数据上看,发达国家知名制造企业的收入中,服务的占比可达40%―60%,而中国只有15%―20%。让“互联网+”与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全方位融合,首先要转变观念。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应用互联网,还面临一些现实阻力:例如,发展互联网资金投入量很大,而目前企业闲钱并不充裕;互联网使管理更为细致透明,揩油和偷懒的机会少了,个别员工会有消极情绪;装备制造企业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采用第三方企业的专业服务将面临人员分流和资产闲置的问题,企业积极性并不高;等等。如果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决心不够坚定,势必阻碍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步伐。要清醒地认识到,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互联网+’,着力点不能错,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产品上,有了产品的智能化,才有后续的服务型制造业,制造业赢得市场的根本还是产品,关键还是要在新产品开发上多下功夫。

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

协同创新正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诸多重大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主体的活动,而必须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协同,这已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沈阳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要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着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要支持和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加强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是沈阳现阶段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

企业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处于关键环节和主导位置。经过多年发展,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与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主体的目标之间仍有相当距离,特别是自主研发能力、技术集成能力较弱,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相对欠缺。

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承担着服务企业的任务。沈阳集聚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包括许多"国家队"科研机构。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的现状,迫切需要拥有技术、人才等丰富资源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给予有力支持。然而,由于存在着创新文化和价值的差异,科研院所、高校为产业和企业创新服务的意识仍有待强化。为此在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中,科研院所、高校应将此作为自身的一种责任,主动向企业靠拢。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是沈阳创新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沈阳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一些专门的共性技术研究机构,构成了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科研机构面向部分大型企业(集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研发服务,但囿于本身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还难以完全担负起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的重任;特别是一批原本基础较好的转制院所,因转制后目标导向的变化,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的能力逐步弱化。当前,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关键是要明确科研机构在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中的定位,促使它们承担起使命,实现科研事业与产业发展的协力共进。

要充分利用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这一平台,加快探索新型共性技术研发组织运行模式。要充分发挥它在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战略规划、组织协调、联合研发、成果转化和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发挥产研院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应用型研究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技术)协会等主体各司其职的多层次共性技术研发网络,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全方位布局、多角度支撑,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

三、多方联动共同构建互联网络信息平台

国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沈阳未来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走向会向新技术领域发展,云制造、智能制造都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当下,企业要积蓄各方面力量,具备可连接多方需求的制造业业能力。让客户参与到产品设计、生产中来,这都是互联网化转型的集中体现。在信息化架构上,企业要向全省性周期管理平台方向转变。这里的全生命周期不是把所有的信息化模块按部就班的全部搭建完,而是要结果研发、设计、用户等多方环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制造业运营平台。随着与互联网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流通等不同环节也在逐渐紧密。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企业除了能为下游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和后续服务,还能实现多环节并行并提供特殊定制。

近年来,沈阳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鼓励装备制造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沈阳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协同创新需要加快完善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平台。应该借助已有的区域平台、行业平台,整合优化现有科技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沈阳装备制造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形成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新格局,构建第三方开放式创新平台。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资源管理模式和共享规定,加快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沈阳应构建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信息网站、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多方联动的互联网络信息平台。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同能力,对区域创新产出和效率的影响日益显现,如何搭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桥梁,受到各方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环境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即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或产学研对接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产学研各方在虚拟环境下的协同。

四、依托互联网建设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试点工程

沈阳应以建设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试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联合攻关、多元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由单一的技术转移模式向人才、技术协同转移模式转变。构建区域性、综合性的产学研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协同促进行业企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发展。打造国家级、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战略融合,使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发展的研发转化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沈阳应制定基于互联网+的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试点示范方案编制指南,明确基础和优势,经过调研了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的情况,把握实施试点示范项目的优势及条件,如企业、技术、市场、行业带动性、互联网平台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明确实施现代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试点示范的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协同制造组织模式、项目进度安排、实施期限、目标绩效等。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试点示范重点领域及具体要求,确定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和重点牵头企业,并提交试点示范项目情况表和重点牵头企业项目报告书。提供包括组织领导体系、财政、人才等要素保障措施、工作推进机制等方面内容,对地方有财政配套政策的项目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