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药理学的认识和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改;实践;药理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21-01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所共享的四个最基本的理念。如何运用课改理念,改变当前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陈旧观念,引导学生学好药理,并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成为药理学教学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当前学生药理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不具备抽象思维、推理等能力,本身又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而药理课程信息量大,内容抽象,系统性差,知识零碎。学生更是感觉到枯燥难学,与未来执业无关。在学习过程中,无目的性的预习,甚至不预习,课堂走神,课后不复习的情况比比皆是。
我们的任务是在认识到问题的同时,找出学生的长处,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好其学习。
二、运用课改理念,引导学生学习
(一)临床实践带进预习。预习任务对于高职校的学生来讲,一方面要吸引其完成任务,另一方面,要通过预习,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前可让学生到医院完成一定的预习任务。如在开展“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教学时,我们可要求学生分组进入医院,调查门诊青霉素使用情况,填好表格,由各小组总结情况。
高职校的学生直接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学习中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先实践再学理论,入门简单,学生对即将学到的药物产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容易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让学生很早养成职业观念、职业态度,了解工作条件、工作纪律,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短时间内螺旋式的上升。
(二)“边做边学”,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带着疑问学习“应用知识”,是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课堂讲学、案例或情境模仿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其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能力。
1.学生课堂讲学。在课前准备中,班级同学可进行自由组合进行分组,根据教师安排的讲课内容,准备课堂上为全班讲授教学,把现有知识和自学过后对于新课程的理解,综合在一起相互进行补充和完善,尽可能的制作课件进行一定的板书设计。
2.案例、情境模仿。教师在项目教学课堂讲学中,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案例或情境模仿,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于涉及的新课内容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后,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学生自己的案例和情境中去。
通过这些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疑问,促使其为完成任务主动思索、寻求答案。对于有难度、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在之后的教师讲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强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使他们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达到目标。通过“做中学”,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语言表达、应变能力、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药理学和临床的紧密联系,间接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互助式复习。在课后复习时,教师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例如,在“心血管药物”这一部分整理复习时,小组成员通过互查、互评,进行互教、互助。每次课请一位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复习前一次课的内容。
三、应用课改理念后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2007级高职8个班级中4个班进行了课改实验,另4个班仍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在期末对8个班级进行了药理学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对药物学课程感兴趣平均率为89%,而传统班对药物学的感兴趣平均率为70%。
兴趣是支持人们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学习钻研的力量源泉,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和保障。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才会成为可能。采取了课改思路下的教学过程,教师明显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学生对课堂兴趣的增大,期末成绩也有所提高。
(二)提高了期末成绩。07级学生在药理学期末考试中,4个实验班平均分为84分,而传统班的期末均分为71分。
(三)得到专业课教师的好评。药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学生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为护理专业课程(特别是内护)打下基础。通过了解,对07级的4个课改实验班,内护老师明显感觉到学生药理基础扎实,教学轻松;而4个传统班对于专业课程涉及的药理学内容需要重新的巩固。
四、反思
事实证明,在课改理念下对学生学习进行的引导是有明显成效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事项值得注意:
1.介绍的这三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任务质量提出要求,并且在课堂上适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给学生以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关键词】 护理药理学;教学;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护理药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在教学中,往往重视药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易忽视人文关怀教育,或不知如何去做,若如此则不能完成全面育人的职责,故必须加以纠正。
1 更新观念,树立教师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1],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2]。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中有一层含义是无可非议的,就是医护人员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病”。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普遍认为护士应具备较系统的医学知识,需培养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则以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和就业率来衡量,因此,认为搞人文教育是务虚、是不必要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护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待病人缺乏同情心,职业道德水平偏低,不能把护理对象放在一定社会环境和一定的心理状态之中去分析,而去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等。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整体护理观应运而生。整体护理活动是以人的健康为主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这就要求培养出具备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人文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护理专业人文精神就是集中体现在对病人(服务对象)的价值。美国学者Leninger博士曾说:“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关怀照护是护理专业的精髓。”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的宗旨:就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而人文关怀教育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学人文课程、听听人文讲座、看看人文书籍来积累,人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更要在教师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现代护理教育观念,树立对护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这一理念才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护理药理知识与护生人文关怀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护理药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方法
高职护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应多渠道、全方位进行,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发挥人文教育功能。护理药理学是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的一门学科,是护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促使护士已由过去单纯的用药执行者,转换为用药的执行、监护、咨询和指导等多方位的协调者。为确保病人用药的安全,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和事故的发生,不但要注重相关用药护理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对病人进行主动、全面的整体护理,使病人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以便更好地为病人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2.1 身正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护生进入了学校,我们的教师必须精心对护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其成为实用型护理人才。护生在校期间最初是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举止、工作态度等方面来理解护理工作的。护理药理学是学生较早地意识到护士每天要给病人用药,要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身教重于言教,药理学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护生今后的护理用药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正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药理学教师首先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患者关爱体贴,有同情心,对护生负责和给予无私的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宽容人、理解人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去感染学生,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人文知识,注重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对护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人文修养都得以提高,做到以人为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民满意的护理工作者。
2.2 爱生如子,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我们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提倡人性化的护理,就要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首先要让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护理药理学教师要与护生平等相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尊重护生,了解护生的需求,倾听护生的心声,处处关心帮助护生,爱生如子,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从而营造出学校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这样,不仅让护生在校期间人文修养得到较大的提高,而且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也能自觉主动地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回报社会[3],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与病人交朋友。这不仅增强了病人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并且能积极配合治疗,在护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疗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2.3 理论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 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通过护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只能培养出打针、发药的机器人护士而已,要充分发挥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就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病人是行医之本,人文是护士的灵魂。护士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护士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投入感情提供艺术服务。护士应该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护生换位思维,体会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可引起学生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告诉护生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知识,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例如,在抗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与肿瘤患者交谈和沟通,及时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热、出血、脱发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信任我们,与我们成为朋友,更好的调整肿瘤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这也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甚至预后。因此,护理药理学理论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护理药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护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加强人文关怀理念教育的重要过程。在护理药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使护生建立起对患者进行全面主动的整体护理,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2.4 实验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 护理药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它的理论、学说和结论都基于实验结果,并不断通过实验得到验证。我院护理专业开设了不同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腺体分泌的影响、配伍用药、有机磷中毒及解救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动物血压的影响等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小鼠、大鼠和兔等实验动物,通过实验可加强护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捉拿、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的确定、护理药理实验常用的方法等,这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从事科研工作必需的基本功。动物实验不仅培养了护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学习护理药理学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护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的护理能力,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巴普洛夫曾指出:“没有对活的动物进行的实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这是无可争辩的。”医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否则就不会有医学的进步和发展[4]。护理药理学实验是离不开实验动物的,但动物也是生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教育护生不要把动物当玩具用注射器的针头去刺,要善待动物,要注重动物福利。同时,应尽可能减轻动物的不安和疼痛,比如,给动物注射药物前要检查注射器的针头是否有倒勾,有则应换新的针头,还要注意进针的角度和速度等。另外,还应给予动物良好的术后护理,在实验结束或实验过程中获取标本应采取安乐死的方法等。通过实验课和动物保护的教育,使护生认识到实验动物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应把动物看作是我们的朋友,平等对待,去关心和爱护它们。由此教育护生应有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大爱精神,加强护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强化了人文关怀,使护生学会关心和体贴病人,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总之,护理药理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优势,抓住护理用药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对护生开展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将对护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及其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亚男,林彦山.论现代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4,19(1):28-30.
2 史瑞芬,周柳亚.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2-3.
1.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
一门学科,是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联系起来的一门桥梁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传授为主体,教师单向的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忽视教学中的感受、体验和双向交流过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制约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从而难以适应日后的实际工作。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问题的抛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譬如超前式提问、探究式提问。如在讲到抗心绞痛药物时,开篇首先利用两、三分钟介绍诺贝尔的心脏病史,然后就抛出问题:为什么他没有采用药物有效控制心绞痛的发作?哪些药物具有抗心绞痛作用?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然后,如回答问题似的展开全章节内容教学。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以案例作为主线展开教学,以案例的分析材料带出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案例式教学中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题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掌握该章节相关的内容,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如在学习难逆行抗胆碱酯酶药时,结合案例教学进行讨论式学习。“患者,男,45岁,农民,既往健康。3小时前在田间喷洒农药昏倒在地,家属将患者急送如院。体查:呼吸24次/分,脉搏110次/分,血压90/60mmHg,昏迷,角膜反射消失,双瞳孔针尖大小,呼气有蒜味,多汗,流涎双肺可闻及湿啰音,肌肉间断颤动”该病人最有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瞳孔缩小、多汗、流涎的症状?肌肉间断性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是什么?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如何解救?在解救有机磷农药中使用阿托品的作用原理是什么?阿托品化的标志是什么?与阿托品中毒有何区别?为什么有机磷农药轻度中毒单用阿托品,而中重度中毒时阿托品必须联用解磷定?这种应用病例进行讨论式学习,既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不仅只是对学生“授之以鱼”,而是更注重对学生“授之以渔”。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2.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我提高学识、自我长进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相当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内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只能把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课堂内所能讲授的内容少之又少,而当今医药科学发展迅速,知识信息量庞大,做科学研究必须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前沿。因此,大学生补充新知识就必须依靠自学,这样才能在走出学校后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定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可就自学内容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讲授完阿托品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后,让学生自学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合成阿托品的人工代用品?人工合成的扩瞳药和阿托品相比其特点是什么?普鲁本辛和贝那替嗪的异同点是什么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自学之前,教师也可以不提出问题,在学生自学完指定内容之后,就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提问,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会自学内容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学完一个系统的内容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些学习方法,既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特点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药理学实验课是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验证理论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药理学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才开始实验。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实验课敷衍了事,使其在实验前不愿预习,在教师讲解时不愿听讲,在实验时不愿动手,在课后不愿独立思考问题而相互抄袭实验报告,对于理论知识不相符合的实验结果不愿也不会去分析问题,或出现结论与实验结果相互矛盾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不上实验课。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可以将实验课分为三类: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如小鼠的捉拿与给药、钙镁对抗实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抗惊厥实验等,让学生掌握药理学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将多门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狗血压实验为联接解剖、生理、药理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观察出神经系统不同药物对血压、心电图和呼吸的影响,可以观察α、β激动剂和拮抗剂对血压的影响有何不同,观察受体拮抗剂对受体激动药的影响,在实验前要学生将设计的给药顺序写在黑板上,大家讨论,其余同学可发表不同意见,并说出其理由,经过讨论,意见基本统一后,老师再把学生的意见综合、分析,统一制定实验的给药步骤。又比如离体蛙心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结合中药学分析观察,让学生观察强心苷和熟附片对心衰的作用有何不同,中药的生附片及炮制后的熟附片对离体蛙心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药理学的有关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实现其由书本到实践、由实践到创造的转化。在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由学生能够完成的特定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也可让学生自行选题。实验题目定好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撰写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在提交文献综述的同时提交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经学生讨论教师修改后进行实施,在实验完成后学生不是提交实验报告而是提交实验论文。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信息工具,提高其处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能够掌握综述性文章和实验性论文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其论文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关键词:浅谈 运用 蒙药 服务 工作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广大群众保健意识的提高,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医院蒙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蒙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蒙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蒙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这是我国首次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医院要建立“蒙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为当今和未来的医院蒙药学工作提出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蒙药学工作者在转变服务观念和工作模式的同时重新构建知识结构,要学习和应用临床医学、临床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蒙药学服务。
一、蒙药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其作用
早在1979年,蒙药学界的心理学家就开始综合运用药理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在卫生服务体系的配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出现了蒙药学心理学这一概念;随着卫生服务制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发展,蒙药学心理学逐渐具备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1]。蒙药学心理学(pharmaceutical psychology)是遵循心理学和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药品本身的信息刺激,产生与用药相当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强药物疗效的一门新兴的蒙药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其分支学科心理药效学是近年来提出的临床蒙药学新概念,是集医学、心理学和药理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它是指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心理诱导下,出现不同的药理效应[2]。其目的是通过医者的良好心理诱导作用,充分调动患者抗御疾病的内在潜力,以获取最佳的药物疗效。
在实施心理药效学过程中,心理因素在先,患者是心理药效学发挥作用的内因基础,通过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等这些主导动力因素的心理诱导作用,使药物发挥最佳临床效果。心理药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安慰剂效应”,不同个性的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热情、爱说、善交际的人对安慰剂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效应;而急躁、耿直、好胜的人则不明显。一般说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药物的生理效应占主导地位;而治疗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时药物的心理效应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溃疡病、糖尿病、月经病以及痛症等疾病时更为明显。
但心理药效学并非适用所有患者。根据患者就医心理,大体可将其分成两大心理类型:主动求医型和被动求医型。主动求医型患者能主动到医院就医,愿意接受治疗。其特点是心理负担较重,病情未必严重,这类患者是心理药效学的主要群体。被动求医型患者多见于急性和重症精神疾病、急性脑外伤性精神障碍、各种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等,他们不是心理药效学的主要群体,心理药效学多用于某些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期。相对而言,心理药效学在精神科应用最多,亦常用于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
临床观察亦表明:给药医生的权威性,给药的时间,药师、护士发药时的语言、神态,药物的名称、商标、包装、产地、颜色、剂型以及价格等均可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效应。药物的包装是否精致以及颜色和味道亦能影响病人的感受,如大多数人喜欢乳白色或橘黄色,偏爱柠檬味、苹果味或橙味。
二、蒙药学心理学在蒙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药物的心理效应和心理药效学的应用。由于患者的身心、体能、心理都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别,在就医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预期要求,需要蒙药学工作者加以识别和确定[3]。药师在蒙药学服务中要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生理状况,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和精神状况,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调节和提高患者的情绪,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药患关系,有针对性地为其进行蒙药学服务,为其提出较为合理的用药建议,达到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从而促进蒙药学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与患者多交流,赢得信任
关心同情患者,与患者及其家属多交流,使他们对药师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较为信赖,愿意倾诉自己的感受和与用药有关的问题(包括自己的家庭、隐私和社会关系等)。获得信任后就能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摸清患者的心理脉搏,利用心理科学知识,及时正确地给患者以同情、解释、鼓励和保证。充分调动患者心理积极性并加以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加深对其疾病治疗迫切性的认识,改善心境,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最终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明确告知治疗方案,有利于取得配合
对于主动求医型患者或被动求医型患者的家属,讲明所患疾病与病因、治疗方法,指导他们配合治疗以及以后如何预防等,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暗示疗法
医护人员特别是影响力大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具有暗示性的治疗作用。通过心理上的积极暗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身反应过程。以技巧性的言语和表情给患者以诱导和暗示,其接受暗示的过程就是内心的逻辑活动过程,结果改变了原有的病态感觉和不良态度。药师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状况等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一定的解释和暗示,使药物的生理效应与心理效应达到最佳结合。
如为了加强药师与患者交流,增加亲切感,提倡门诊药房为患者提供零距离蒙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把发药窗口作为一个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通过药物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使蒙药学服务在保障用药安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增加患者战胜疾病和早日康复的信心等方面与医学同等重要。药师通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与患者实现优化的心理整合,从而提高蒙药学服务质量,提高药物治疗的整体水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降低医疗成本,并最终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模拟药房 实训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药学专业为适应学生就业需要,相应建立了模拟药房,以便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大多在社会药店就业,面对新的体制和社会需求,社会药店也迫切需要具有为顾客提供合理用药指导服务方面的药学人才。因此,如何实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更多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及时探讨和解决这项重大课题,对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改善民生状况,增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模拟药房的内容构成
模拟药房的建立必须按照国家《药品经营管理规范》的标准设计。一般有处方药区、非处方药区、中药调剂区、咨询服务区和收银区等区域。处方药采用柜台陈列,非处方药和非药品使用货架陈列,中药材及饮片采用柜台陈列,咨询服务区要放置咨询桌和休息坐椅,收银区要配备电脑及收款机,计算机应配备具有CSP管理功能的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系统,同时在药房内还需张贴相关《药品管理法》法规以及便民服务的措施等告示性内容。
2模拟药房的功能体现
由于模拟药房是严格按照《药品经营管理规范》的要求在校园内开设的集柜台、货架、药品、营业执照等于一体的仿真药店。因此,能全面清晰反映药房工作流程、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药品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药品调剂全过程的了解,帮助学生熟悉药品管理知识,提高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尽快实现从校园学生到社会工作,从单纯学习到高效就业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
3模拟药房实训教学的应用原则
(1)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实训内容的安排、实训方法的确定、实训过程及实训效果考核的设计予以体现,要充分体现教师作为一名实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的重要作用和角色。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活动角色的转换方面,表现为由过去单纯听讲转变为自己的亲自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即由过去的“幕后”变为现在的“前台”,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积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追求服务效益卓越的药品营销意识,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体会在“临床情景”下的真实感受和从事药剂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2)遵循直观教学原则。即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形成药品理论清新的概念,更好地发展智力创造条件。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性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表象,促使感性认识与理性知识的紧密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4模拟药房对药理学教学的积极效果
(1)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医药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新的药品也在日益增多,弱化学生模拟药房教学实践环节,必然导致学生所学药物知识与岗位实际脱节,达不到与时俱进、学以致用的目的。因为药理学教材中介绍的是药物的通用名,而市场上销售的多为药品商品名。如人工合成抗菌药左氧氟沙星商品名为利复星、乐朗、可乐、必妥、来立信等,所以每当完成一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任务后,都应及时带领学生到模拟药房见习,鼓励他们寻找本章节所学相关药品的摆放位置,对比分析教材中与药房中相关药品的使用功能,引导他们更多了解掌握当前市场上该类药品的生产厂家及其商品名变化情况,尽力缩短与岗位工作的差距,更好地掌握未来高质量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2)有利于巩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药理学课程主要内容为各类型的代表药物,而更多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新药、新剂型在教材中并未完全涉及。为解决课程学时少、企业生产发展快以及临床应用新药较多之间的矛盾,可鼓励学生自带空药盒补充资料,将药品进行分类摆放,然后引导学生逐一陈述药品的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复方制剂的组成以及各自的作用等知识,这样就可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渐提升职业素养的目的。
(3)有利于培养学生药物咨询服务的职业技能。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根据课堂目标需要,采用角色互换、情景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如让一部分学生扮演“药师”,一部分学生扮演“患者”,“患者”陈述自己所患疾病或其他需求,让“药师”及时正确推荐药物并引导“患者”最终产生购药行动。通过让学生轮流扮演“药师”及“患者”角色,使他们从中(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8页)感受到不同人的不同心理,学会尊重患者,理解关心他人诉求,进而形成关爱生命,优质服务的良好风尚。
5模拟药房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积极养成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个人素养应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沟通顺畅的重要条件。整洁得体的着装,亲切温柔的语言将使药品营销工作变得顺畅。笔者在教学中时常注重学生的仪表仪容教育,要求学生要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介绍药品,做到热情大方,端庄真诚,及时恰当解答顾客提出的购药诉求。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应对能力。药品营销岗位的服务对象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诉求和不同素质的消费者。作为一名药品营销人员,除了能用亲切形象、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推荐药品外,还须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和能力。因为药店如同人生的大看台,每天都有可能上演各种不同喜怒哀乐的剧情,都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面对大多面带焦虑、病容或极个别脾气急躁,甚至故意刁难的顾客,作为药店的从业人员绝不能漠不关心或简单生硬得方式激化矛盾,而应时时保持平和、关心和包容的心态,设身处地地与对方耐心沟通,为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创造和谐氛围,进而使企业利益与顾客诉求都得到很好兼顾。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对创造优良的工作业绩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互助互学、荣辱与共、共同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每组为7―10人,并确定小组分责人,负责组织与分配该组工作,让每个成员都有相应的角色和任务,要求做到任务落实到人,组内成员紧张有序密切配合,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评比,及时圆满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工协作能力的目的。
总之,通过模拟药房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教学活动,其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它既能有效推动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又能加深巩固学生的药物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牢固树立“服务第一、顾客至上、追求卓越”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强化学生医药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持续发展后劲,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形态学科的教学
医学形态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人体正常或病理情况下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致病机制。形态学课程学习的核心就是掌握其“形”,不管是在大课上还是实验课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
1.1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百闻不如一见”,随着IT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教科书上呆板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电镜照片、三维动画更是弥补了手绘图、模式图不够直观准确的缺点。计算机应用于大课教学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普及,所以笔者在此不做详述。重点想谈一谈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study,CBS),即以实验分组为单位,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基础医学科学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更不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临床问题。在我校,CBS应用最成功的是病理解剖学。在总论或各论讲授之前,老师都会准备一些典型的病例,从病理解剖大体、镜下所见,到内科症状体征描述,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器官组织病变及其对整个机体影响的认识,从微观的组织变性到宏观的机体机能紊乱,承前启后,切实落实了病理解剖学在基础和临床间的桥梁作用。
1.2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如果光是靠大课积累的理论,不去亲自操作显微镜看一看切片,形态学的教学也不可能很成功地开展。这样一来,实验课教学对于形态学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习,既可以加深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使呆板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可加强记忆,同时实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一节实验课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学生在课下对实验内容预习的情况,也和带习老师的准备有密切的关系。学生预习,除了复课学过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参照实习指导和图谱,然后依葫芦画瓢,去自己的切片中寻找所谓的典型细胞、组织特征。但是图谱,特别是实习指导上对于一个结构的描述,往往是搀杂了一些编书老师的主观意识在里头,学生在镜下所见并不一定能与之描述相吻合。作为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切片中有不明确的结构、细胞时询问老师,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老师以“你看到的这个不典型”作答。每张切片在制作时因为取材和技术的限制,多少会出现差异,特别是在病理切片上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所以这就要求带习老师在一次实验课前尽其所能地熟悉他所带全部同学的切片,作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带习老师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将典型结构和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PPT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讨论,群策群力,也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2非形态学科的教学
非形态学科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与形态学科不同,它们是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和阐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因为不是直观可以感受的东西,学生往往都反映“很抽象,很枯燥,很难学”。但是这些学科又都是基础-临床过渡课程,不打牢这些基础,随后开设的临床专业课程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掌握并能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1非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非形态学科令学生最头痛的地方就是阐述机理,无论是生理学上的生物电的产生机理,还是分子生物学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都是可以学到让人“feelsick”。讲授这些知识的多是专家,他们本身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也许是不屑于对这些基础的理论深入探究,也许是他们自己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但是无法将合适的信息传输给我们,于是造成恶性循环:老师讲得力不从心,学生也听得怨声载道。因此只要处理好这个矛盾,非形态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笔者认为,不能迷信老教授、老专家,应该大胆启用年青教师,承认教育难点的难度,并且报着一种探讨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来看待难题。老师方面,课前应该把下次课要讲解的重点难点告之学生,有条件的尽量出书面的材料,对课中将出现的一些专业名词(包括英文、缩写),应该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就是常识,学生不知道就是他自己的责任,任何一个初学者都经历着这样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熟悉过程。在课上,可以先告诉学生本次课的要点,给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可以考虑先讲解重点难点,而不是依循教材编写的顺序;或者根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情况,把重难点分散到课时的适当时候讲解。在下课前,给出一个小结,让学生明白已经学习的哪些是重点,把学生从对含混不清的教学大纲的纠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真正重要的知识。在教学技术的应用方面,可以尝试着利用动画的方式来表现一些机理过程,或者引导学生用一种联想记忆的方法,把晦涩的知识点与直观通俗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印象。学生方面,除了做好预习、复习、上课认真听取老师讲解和作好笔记以外,可以通过易位式教学与老师互动,更可以大胆地设想,学生能不能通过诸如戏剧演出的方式体会一些生理生化过程,也许听起来太幼稚,但是寓教于乐也不失为一种创造双赢的好办法。
2.2非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非形态学科可以说是一个整体,各方面的知识都有融会贯通,因此其实验课的设置,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综合因素。比如在复制一个失血性休克的模型时,就要应用到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的相关知识。我校在这方面采取的是在学习了一定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开设机能学实验课,既综合了所学相关学科知识,又节约了经费,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学生在机能实验课上是对基本功的操练,真正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要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3基础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基础医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方向是从事高等医学院的教育工作,所以当完成一定基础的生物医学课程后,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易位教学,即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学科、章节,几人一个小组,明确分工,推举发言人在全班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疑问、参与讨论或补充不足和遗漏。如《免疫学新进展》的学习就进行了这种易位教学的尝试:全班分成十个组,挑选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搜寻素材,制作PPT,试着像老师那样给全班同学讲授该章节的知识点,听讲的同学就其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由讲解的小组或者老师辅助回答,实在不能立即回答的就通过下去进一步查阅资料然后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形式就是开展“journalclub”,即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中文或者英文专业文献,将其研究对象、试验方法等整理介绍给其他同学,通过这种讨论学习可以了解某个专业的最新进展以及常用的实验技术。还有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对某个专业领域新进展的思考或临床的病案讨论开始,先将要讨论问题大声朗读,在确信大家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后开始第一次讨论,以弄清所需讨论问题的涵义,然后各小组下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一个阶段的自学(自学的基本资源有:教材、相关论文、专家、计算机系统、模型和相关讲座、实验室),之后开始第二次的讨论,仍以问题开始,逐项评判最初的解释或假设,阐明以前的正确部分,合成新的知识。PBL的优点在于:在有上下联系的情况下学习,容易记忆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吸收新知识;学生可以在课程设计宗旨范畴内能自行制定学习目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基础医学生参与实验室工作
论文摘要:动物实验是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职业素养的形成、科研素养的启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物实验是护理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动物实验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起到可触、可感、可悟的功效。近年来,我校在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条件开展了小白鼠、家兔、豚鼠、牛蛙、蟾蜍等动物的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近似于人体对各种药物、各种刺激的反应。因此,动物实验是护生适应护理教学、工作的第一关,只有让学生逐步接触动物,才能使护生不断适应专业。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科研素养的启迪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动物实验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在没有临床体验的情况下学习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因此,积极开展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教学中给学生以临床真实情景的呈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病理学》的空气栓塞实验,实验中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正常的家兔静脉内注射空气,然后及时观察并记录家兔因空气栓塞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让学生既复习了解剖生理知识,又加深了空气进入血管后可以引起静脉栓塞导致死亡的认识,为其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病原生物与免疫》的豚鼠过敏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给豚鼠注射发敏物质后迅速出现烦燥不安、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休克直至死亡的过程。让学生真实体验到ⅰ型起敏反应对豚鼠(人体)的危害性,增强了护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射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必需做皮试重要性的认识。
2 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较好基础
护理工作涉及病人的身体健康及至生命,护理人员除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外,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加上入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和宠爱,学生娇生惯养,常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缺乏工作责任心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
3 为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一定基础
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为各用人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要初步具备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医学科研通常采用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医学基础课程的许多实验也要通过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来完成。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基础。老师在设计动物实验时,可穿插科研基本程序,如《生理学》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实验,可引导学生来设计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涉及到神经调节,要研究的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中不同部分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作用可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以此观察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与心血管活动的关系。设计时要确定观察心血管活动的指标,如血压,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反射弧,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来设计实验项目。实验结束时应向学生解释,作为科研过程的实验观察必须反复多次的重复,结果需经统计学处理才能做出结论,使学生大致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1]。
4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同情之心、仁爱之心是医学人文观的主要内涵,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患者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2]。动物实验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动物实验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同情之心、仁爱之心,要求学生具有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严肃对待实验,在实验中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对待动物,尊重试验动物的生命,在人道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如在实验中,不任意折磨有感觉的动物,不让动物处于疼痛难忍的状态,不能将未完全死亡的动物随便扔进垃圾箱或掩埋等处理,培养学生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
5 为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在全面推进医改的大背景下对医务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医学院校学生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意义重大。护理教育应抓住医学基础课程开展动物实验课的机会,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处处有伦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护理中的各种道德问题,促使护生养成忠于职守的素养,为今后工作中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能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去护理每一位病人、为提高护理效果打下良好基础;在动物实验课中,鼓励学生提出、维护、质疑或反省各种护理中的道德评断,让学生认识到因为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引起的各种争议,努力按动物保护法规定的有关动物福利与实验伦理进行操作[3],促使护生养成良好的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生命价值等职业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常要开展动物实验,卫生职业学校在开展动物实验教学时要与专业岗位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让人体的正常和病理反应在动物身上呈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工作时能做到一丝不苟,具有有强烈的责任心;适当传授科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智勇,周文琪.在学生生理实验中培养科研素质[j].昆明大学学报,2006,17(1):74~76.
愉快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热点。愉快教学与医学基础课程紧密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喜欢学,变“不得不学”为“自主学”,提高学习效率,改变现在医学生“苦学”医学课程的现状。现代医学教育是培养适应时展的医学专业人才,医学院校应让学生有机会早期接触临床信息,较早的掌握从事临床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实行案例教学,不仅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融化枯燥沉闷,达到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尽早做到基础与临床的接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生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助益。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
1.临床案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临床案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基础课的重要作用,知晓临床疾病和基础知识的密切联系,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对临床疾病进行相应的分析、解决。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激发了学习激情,营造了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2.临床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典型的临床案例形象、直观,可以辅助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直接接触到临床,更易于学习、接受和促进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多种形式的临床实例能开拓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信心,而且在课堂上促进了学生由“学”到“用”的结合,也提醒了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3.临床案例可以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临床联系不够密切,缺乏对临床实践的分析、转化与应用,使得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而且容易遗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把临床案例导入生理学的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分析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执行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活动,在具体的情景中积极思考,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创新思维、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临床案例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教学方法理念、教学态度要求很高。教师必须熟悉临床,有系统全面的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就促使教师必须精心备课,扩大知识面,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掌握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和最新动态。同时,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分析和结论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评判。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组织教学能力的提高均有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的应用
1.案例选取
精心选择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决定着教学实施效果的优劣。在选择设计案例时,要与教学大纲相匹配,以讲授的问题为中心,灵活、合理的整合、优化内容。
所选取案例需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教学意图。如学习胆碱能受体时设计“重症肌无力”案例;学习血型时设计“亲子鉴定”案例及“Rh血型不合”案例;学习组织液生成时设计“腹水”案例;学习呼吸章节时设计“煤气中毒”案例;学习甲状腺激素时设计“呆小症”案例;学习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时设计“向心性肥胖”案例等。
2.应用环节
教师将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呈献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教学中即可组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生互动教学讨论,也可将相关案例知识穿插于授课过程之中,布局方法,不拘一格。
(1)PBL式病例讨论课
事先给予学生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按小组查找资料,思考分析、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此方式直接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在其中发挥引导及总结的作用。例如,讲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节时,设计典型病例“Cushing’s综合征”,提出疑问,为什么患者会出现典型的满月脸、水牛背的向心性肥胖?为什么会出现紫纹、多血质外貌等?为什么得了高血压加糖尿病?正常生理情况下糖皮质激素有什么样的作用?”课堂上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将自己小组总结分析的内容一一呈现,有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这样在一个讨论自由的氛围中,学生已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牢牢印在心里。最后老师总结课堂,穿针引线,强化教学内容。
(2)病例导入或病例强化
可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穿插简易生活案例。如课前设疑,“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症状?是多饮引起的多尿?还是尿多了才饮多了?”这种设置悬念,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使学生学习兴趣骤然激发,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集体活动、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也可在授课过程中,以一个恰当简洁的经典案例,对教授内容起到画龙点睛、强化的作用,缓解学生对单纯理论枯燥乏味及厌烦的情绪。如在讲解“刺激”内容时,引出临床护士进行肌肉注射时“进针出针快,推药慢”的原则,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讨论原因,为什么如此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从而可以形象的解释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3)病例总结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推陈出新 深入浅出 联系实际
生命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门学科,可以说,自从人类有文明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门科学像生命科学那样,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激起如此巨大的浪花,在未来的生活中,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得到体现。生物学作为卫校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与后面的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课程密切相关,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生物教师更有必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有趣地学习生物学,提高学生课堂达标率,即进行生物有效教学。笔者在十几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现介绍如下,与各位同事探讨。
一、推陈出新
中专生大多为14―16岁,易为客观事物的新奇性所吸引,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教师应该针对这种特点,引导学生把这种好奇心转变为对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保持稳定与持久,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每节生物课的教学内容里都有1―2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闪光点”,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笔者常常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故事片断,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成果,如克隆技术、基因诊断和治疗等,给学生展示生物学上一幅幅美好前景,把学生引入生物学知识殿堂。比如:在讲“核酸”这一节时,教师就要给学生讲到基因,染色体,再推广到“克隆”“基因工程”再联系到“转基因药物”和遗传病的治疗等,把书本上本来很死板枯燥琐碎的知识点变成学生非常想知道的东西,这样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就是上复习课,也要有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情境。“新”易引起学生新鲜、好奇、愉悦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追求新,教师教学追求新,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达标率。
二、深入浅出
心理学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项根本措施。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又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质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断处于启动状态,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高级心理过程来解决新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形式从低级的记忆事实和结论过渡到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过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能力三者结合起来。欲达此目的,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要精心设计。如在学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时,笔者设问“我国《婚姻法》规定近亲不能结婚,为什么?”“什么样的婚姻才算是近亲结婚?”;在学习“X连锁隐性遗传病”时,笔者设问“1.同是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为何有男有女?2.体检中常发现男性色盲远远多于女性,而男性的发病又都是源于女性,为什么?”由已知到未知,设问步步深入,从一个疑点的解决到另一个疑点的出现,一环扣一环,让学生始终想听下去。这种刻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急于表达见解,课堂气氛热烈,从而为下一步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条件。学习是思维训练,绕点弯子,有些难度,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正确思维方法,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产生有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达标率。当然,绕弯要适度,不要弄巧成拙,绕不出来反而会失去兴趣。
三、联系实际
教育学认为,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是一致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生物知识来源于实践,生活离不开生物。因此,生物教学不能一味追求高而难的理论教学,而应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每学一个知识点最好都能和实际联系起来,即使联系不到实际,也要和考试题目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来说考试也可以算是实际了,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如在学习“遗传病”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常见遗传病,再将学生列举的常见遗传病一一讲解给学生听,然后又让学生用学会的遗传学知识来分析自己身边一种常见遗传病。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际生活,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而学生也学得快,记得牢,并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是如此地贴近自己生活,能学以致用,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达标率。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生物学兴趣的激励和培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变被动“苦学”为主动“乐学”是达到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朝着以上几方面努力,那么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是一门艺术,要达到“炉火纯青”,只有坚持平时的不断探索与积累,要广泛地涉猎材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方方面面的信息都能为你的教学服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理论作指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始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教师唯有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课堂达标率。
参考文献: